兰兰陵王妃百度云资源47学校啥时候上学

鹿晗我去上学啦在哪个学校录制的?什么时候播出
鹿晗我去上学啦在哪个学校录制的?什么时候播出?《我去上学啦》第二季,杭州外国语学院录制。嘉宾正在集结。鹿晗最近行程好满,目前还在高铁上,第一天上课就要迟到,不知道会不会被罚站,老师要多多体谅一下鹿校草!
据《钱江晚报》报道,继绍兴高铁站、上海一邮筒之后,杭州外国语学校也因为鹿晗成了&网红&。
这个&网红&可没什么贬义。实在是鹿晗人气太旺,搭高铁出站会被围堵,和邮筒合影后,竟然有大批迷妹们排队3小时去跟邮筒拍&同款照片&。
昨天,明星校园体验真人秀《我去上学啦》第二季在杭州外国语学校开录,鹿晗、大张伟、Ella、张丹峰、潘玮柏、刘敏涛陆续&入学&。大张伟第一天就因为染发、玩手机、吃零食而被老师批评。而下午姗姗来迟的鹿晗因一身萌萌的校服打扮,已被网友封为&校草&。
其实,之前网上曝出鹿晗要加盟《我去上学啦》,就有人为杭外担心&&学校气氛会不会&炸&啊?鹿晗的同桌和前后桌会不会被人肉啊?
不过,从第一天上学的反馈来看,见多识广的杭外学霸们,还挺淡定的。
鹿晗当杭外新生
校外疯了校内平静
这一次,《我去上学啦》的封闭录制为期5天。节目组选择杭外,是对杭外的软硬件都满意&&校园文化开放而有意趣、学生老师都可爱,而且远离市中心,录制期间的安保和剧透难题相对容易解决。
昨天上午,Ella、大张伟、张丹峰、潘玮柏和刘敏涛陆续推着行李箱入学。当时,校外已经聚集了一些围观的群众。不过,真正的热闹是从中午开始的。因为鹿晗是坐着高铁来的,比其他同学略晚入学,搞得杭外门口人山人海,都是来等他的。
很多人扛着长枪短炮,就为了拍到鹿校草的回眸一笑。不过说真的,鹿晗穿上校服,还真是一个萌萌的少年,没污了校草的名号。
杭外的管理还是很严格,没学生证一律不许进。粉丝们也只好望&鹿&兴叹了。
杭外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对于这些明星来学校里录节目,学生们的反应各有不同,有觉得新奇好玩的,也有人并不关心,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从网上曝光的一张路透照也能发现,跟鹿晗同班的同学中,有的很热切地围在鹿晗身边,也有的专心埋头做自己的作业。
而另一位高三的杭外学生告诉记者,除了下午鹿晗入校的那段时间热闹了一阵,校内的气氛总体还是挺平静的。录制时,有保安提醒学生们不要拍照,&但还是有人偷偷拍了,他们去食堂吃饭、在走廊上的时候,也会有同学大方围观,他们叫的主要是鹿晗的名字。&
这些&大方的围观&和之前那些粉丝的疯狂举动相比,已经很淡定了。毕竟是杭外的学霸们呀!
刘敏涛梳起了丸子头
大张伟第一天就被罚
看过《我去上学啦》第一季的朋友应该知道,在这个节目里, 明星不能带经纪人和助理,要独立在学校内完成学习和生活。这其中的滋味,想想就蛮酸爽的。
上一季《我去上学啦》云集钟汉良、Selina、张凯丽等明星,其中明星学英语、做数学等内容非常爆笑。
而这一期的节目录制内容,理论上也是要保密的,但是记者在杭外里安插了&密探&,提前告诉大家一些拍摄花絮。
按照节目设置,潘玮柏和刘敏涛分在了高一2班,Ella和张丹峰分在高一4班,鹿晗和大张伟一起被分在了高一6班。
大家都是穿着杭外的校服入学的,看起来都年轻了好多。
最逆天的是刘敏涛,扎着时下最流行的&半丸子头&,背后大红的双肩包,拉着粉色的拉杆箱,跟潘玮柏走在一起简直像一对兄妹!哪里看得出是《琅玡榜》里的静妃、《伪装者》里的大姐明镜啊!
鹿晗和大张伟这一对错配的搭档也是注定会有反差的。
根据&密探&爆料,大张伟上学的第一天,就因为染发、在教学时间玩手机而被老师多次批评。&4点半放学的时候,学校广播里就在喊,让明星去参加入学考试。因为他们6个人的名字是被一个个报出来的,还都加了&同学&两个字。然后报到&大张伟同学&的时候,全班听到都爆笑了。&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节目的深入,作为搞怪担当的大张伟很有可能完成叛逆学生的&逆袭&。
跟大张伟相比,鹿晗肯定是颜值和好学生担当了。&傻狍子&第一天就上了化学课,还记了化学笔记。这一笔记一在微博上曝光,已经有不少迷妹决定去好好学习为偶像划重点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鹿晗的两个同桌都是男生!男生!男生!粉丝们不用哭晕在厕所了。而且按照节目的走向,这两位学霸男生将对&傻狍子&5天的校园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辅导作业和考试&&第一季时,钟汉良的同桌小黄同学就是这么走红的。
4月8日晚,鹿晗刚刚结束上海演唱会,在微博上晒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自己在很随意地搭着一只街头的绿邮筒。没想到,这个邮筒就火了,很多妹子来到外滩,排队和邮筒合影,甚至有粉丝排队到凌晨三点。
文章来自网络,系转载,不代表网站个人观点。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div class="<div class="
最新安卓游戏排行
类别:棋牌天地
类别:棋牌天地
类别:角色扮演兰州大学资源学院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具有集、和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群,下设6个系,11个本科专业;有地理学、大气科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工程、环境科学、学与地理信息系统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硕士点,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中心,15个专业实验室。拥有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39人。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具有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群,下设6个系,11个本科专业;有地理学、大气科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工程、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硕士点,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中心,15个专业实验室。拥有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39人。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地理学基地班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掌握地理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备资源环境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GPS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概论、生态学与陆地生态系统、城市地理学、GIS开发等。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城乡规划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坚实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建筑学、工程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CAD制图)、区域规划、旅游规划等。毕业生适宜在各级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以及科研、高校等部门工作。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及应用开发能力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测量学与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毕业生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信息工程的开发与设计,与GIS密切相关的政务、国防、经济管理、区域发展、城市规划等基础研究与教学科研工作。
地质学专业:培养具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获得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地球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及空间科学领域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教学、科研及工程型人才。毕业生适宜在地质、地震、冶金、石油、煤炭、建材、城建、国防、环保等研究单位及高校和生产部门工作。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坚实数学、力学、工程科学与地质工程等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获得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初步训练,能在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管理等方面从事科研、教学和科技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有:土质土力学、工程岩体力学、地质工程学、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学、工程制图与测量、土木工程CAD、工程监理、3S技术等。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培养系统掌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与实践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主要课程有:水文学、水力学、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统计与预报、水利工程制图、水资源系统规划、城市给排水等。毕业生适宜在高校、科研、水利水电、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及工程规划和管理等工作。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培养掌握环境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专门知识,受到环境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检测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统计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法学、环境信息系统、环境医学等。毕业生适宜从事科研、环保、规划和管理等工作。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环境工程专业
培养从事环境保护、规划、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有:检测化学、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CAD基础、管道工程、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工程概预算与经济分析、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毕业生适宜从事环境保护规划与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设计、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地球化学专业
(含石油天然气、环境化学、化学地球动力学3个方向):培养具有地球化学基础和化学分析实验技能,获得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与环境科学领域从事技术工作的工程型人才。
主要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油气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化学地球动力学、地球信息探测技术等。毕业生适宜从事石油天然气、环保、地质灾害、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及开发工作。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历史沿革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初创时期
兰州大学,发源于兰州城西的“萃英门”,崛起于古城东南,一个现在叫做“盘旋路”的地方。
兰州大学发源于1909年成立的,当时主要是为了培养法律人才,以适应清末逐渐开始的法制改革。1912年改为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以后,虽然历届校长都精心治校,有所成就,但由于条件艰苦,人才匮乏,发展大受限制。转折发生在1937年,抗战的炮火下,企业、高校、纷纷西迁,作为当时甘肃省内唯一一所高校,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前来讲学,一时人文荟萃。但此时的甘肃学院,还是一所文科院校。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发展时期
1946年,决议,在原“甘肃学院”基础之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委任辛树帜先生为校长。辛校长上任之前,先在网罗图书、人才,当时带来了著名学者,自此,兰州大学拥有了全套文理科系,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1949年,兰州解放,之后不久,为了支援西部,开发“两弹一星”,需要在西北建设一个强大的综合性大学,于是大量人才支援西北,一些院系陆续迁来,兰州大学于此时迅速发展,终于成为西北一座学术重镇,为国家的开发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虽然在当时,兰州的基础建设依然落后,但是凭着们的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仍然创造出了不少优秀的成果,为今日兰大踏实的学风,夯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变幻的风云,也没有阻挡住大家不懈的努力。这里,必须强调一位伟大杰出的,江隆基先生。江校长在位期间,正是兰大最困难的时期。饥饿,和运动,先后疾风暴雨般袭来。而这位伟大的校长,带领师生克服困难,保护了不少耿直的学者,保存了兰大的实力,这为兰大在改革开放后的“爆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这位让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们至今念念不忘的校长,却殒命于浩劫初来的千批万斗之中。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兰大纪年
清初,全境隶属于陕西省,后虽陕甘分省,然乡试合闱,设科场于西安,甘肃学子应试不便。清末,时任甘陕总督的名将有感于此,遂于兰州萃英门设立甘肃贡院举办乡试。其时建筑“”,现仍存于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匾额本为左公手书,原件毁于“文革”。
兰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述到1889年之“学吏局”。然而1909年成立之“甘肃法政学堂”开始按照现代大学模式设置系科,故被认为兰州大学建校之始。
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成立。
1913年,革命之后,学校改名“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
1928年扩建为兰州。
1931年2月,时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兰州大学遂更名甘肃大学。
1931年5月,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
1944年3月,改为国立。
1946年,在原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筹办,并为校长。上任之前,辛校长先赴全国四处网罗人才、图书、设备,奠定了今日兰州大学系科基础。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甘肃图书馆,历史学家赞誉:“卓然西北巨藏矣”。
1949年,兰州解放。辛树帜校长率兰州大学迎接解放,兰州大学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其后,奉教育部令,全国各地学校一律丢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国立兰州大学更为兰州大学,沿用至今。
1952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语言系分出。
1953年,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
1959年,原北大副校长、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江隆基校长对兰州大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作用。江校长治校,关爱师生,保护同事,即使饿着肚子,也以学术研究、教学为重。兰大朴素向学之风,江校长十成八九。
1965年,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1996年首批通过“”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
2001年,进入“”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
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8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总理指出“兰州大学有它独特的优势,要精心办好这所学校!”
2009年,兰大迎来百年校庆。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祝贺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并寄予厚望;国务委员同志莅临百年校庆庆典,并发表重要讲话。
现任校党委书记教授、校长院士。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专业设置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现有30个学院,86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化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6个国家级培养基地,、信息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应用力学、与技术5个部省级培养基地,、经济学2个校级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4个国家级;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3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6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达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44个,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历史学、民族学、、临床医学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物理、自然地理学、、民族学、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草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和西部灾害与环境等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有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中子应用技术等),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西部、现代农业、核科学与核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学科涵盖、、、、、、、、、、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本科生19213人,11827人,留学生423人。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科研状况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力学、自然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现在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学校还着眼于探索新的科研领域,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现在风沙动力、、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新的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团队作战,协同攻关,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高。
兰州大学在保持和发展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包括化学化工、、新型材料、核物理与技术、干旱农业生态、草业科学、药材开发、生态保护、、地质工程、矿产开发、冰川、高原大气、、中亚问题、、以及西北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研究。例如,针对干旱、半干旱,开展集水节水农业研究;积极开展草地研究和开发,促进草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校企联合,开发西部矿产资源(镍粉材料,中子在线测水仪等);发挥传统科研优势,开发具有兰大特色的核仪器仪表(中子治疗机等);积极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环境治理与、城市规划、水土保持、沙尘暴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提高、加强环境治理、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应用研究,立足西北,独具特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学校为地方服务的能力,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重点研究所及科研中心
1.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应用有机化学)是国家计委1985年首批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是我国有机化学人才培养和进行有机化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历届主任是院士、教授,现任主任是涂永强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是院士。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3人(1人,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9人)。以涂永强和教授领导的“有机化学创新研究群体”正在成为本实验室的学术骨干力量。
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培养青年的摇篮之一, 已有大批年轻有为的有机化学家从这里脱颖而出,走进了世界著名有机化学研究机构 (如:、 Scripps研究所等),有数人在世界级有机合成E. J. Corey,K. C. Nicolaou,D. H. R. Barton 等研究小组工作。有十余人获得了。有大批青年学者成为国内有机化学研究的学科和中坚力量,其中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百人计划入选者 20 余人。
实验室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平台,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港台地区等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此同时,实验室研究和技术人员也有数十人次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科研与学术交流。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重点课题、自由申请和青年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 140 余篇,其中 80% 发表在被(SCI-CD)收录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
实验室拥有50余台技术先进的贵重仪器设备,具代表性的有:INOVA 600、MERCURY-PLUS 400 和300、AVANCE DRX-200 、APEX II FT-ICR质谱仪、HP 5988 和 Trace DSQ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可协作使用的的重要仪器有:VG ZAB HS 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Bruker ER 200D 顺、Nicolet 170 SX 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仪等。
2. 草地农业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十二五”开局之年甘肃省获批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省第七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长南志标院士组织实施。
3.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1991年启动建设,1995年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2003年降格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历经成功与挫折,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也奠定了厚实的研究基础。实验室成立近10年以来,始终坚持主要研究方向不动摇,形成特色,在国内外影响日渐突出,业已成为国家西北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最主要核心基地。
生态学科于1987年和2001年两次以优异成绩进入全国重点学科行列,植物学2001年也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已成为本实验室的。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农业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年初已经被批准,现已经建成。
4.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8月批准立项建设,2001 年9 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首次评估。第一届实验室主任为教授、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吉均院士。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58人,其中,院士5人,院士3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6人、教育部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获得者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7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副教授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3人,占总人数的74 %。实验室现有客座研究人员35人,均为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实验室现有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3200多万元世界一流的仪器设备,其中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价值2000余万元。
实验室拥有博士点6个,硕士点11个,1个,其中自然地理学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3个部级研究中心,即教育部中国与环境研究中心、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设立了实验测试中心,包括:年代学实验室、古地磁与实验室、稳定、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和环境化学实验室等5个分支实验室;按照固定研究方向,实验室下设与环境效应研究中心、干旱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气候变化与模拟研究中心、与GIS研究中心、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心、干旱生态过程研究中心、西部环境污染及其修复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中心。
5.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日被教育部正式确认。其前身原国家教委应用磁学开放实验室是日被批准建设的,1996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实验室所在的设有国家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物理学科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现在具有凝聚态物理和与化学两个学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实验室被确定为兰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现已形成了凝聚态物理、核物理与核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
实验室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工程师2人,其中1人成为了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 人获得了教育部高校;2人成为了甘肃省高校跨世纪人才,9人成为了兰州大学骨干教师,流动人员30人,多数为国外专家。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验室现拥有相对完善的物理和化学制样条件,并新购置了用于薄膜、多层膜、自旋阀和磁电阻存储器的研究的溅射台3台。除了常规的样品处理和性质测试外,实验室还拥有用于结构测量的X-射线衍射仪;用于宏观磁性测量的和基于SQUID的磁性测试系统;用于微观磁性测量的和核磁共振波谱仪;用于磁化率和磁导率测量的阻抗分析仪实验室自2002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973、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重点基金和企业科研开发项目60余项。在磁记录材料物理与技术、材料的微观电磁特性、,薄膜和多层膜,以及磁电子学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该校建设了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观磁性研究实验室,先后培养了一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遍布,多人成为国内外大学的教授、跨世纪人才和百人计划成员。更多的人成为国内外与磁性材料有关的各大公司(如IBM,TDK,Pulse)的科研中坚。
6.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部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以西部代表性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以西部灾害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力学机理为核心,研究并解决西部防灾减灾工程中遇到的重大环境力学问题。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沙漠化过程及其力学、西部及其力学机理、西部保护与加固的力学特性、复杂力学系统的定量研究及仿真等。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加强国际、国内学术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实现科技资源互补共享。现有固定人员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获得者2人(其中1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客座人员25人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际学者5人,等等。实验室已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大量相关研究课题,为西部地区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在力学研究进入风沙重大环境课题研究后,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国际学术水平,使其进入国际学术前沿。
7.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1996年第三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时通过并命名,2002年又通过第四轮评估。依托单位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
院长南志标院士。
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士,副主任教授。
实验室主任张自和,副主任、沈禹颖副研究员。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8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博导14名(兼职2人)、硕导43人(兼职13人)。现有总价值878万元的各种仪器,可保证土-草-畜系统中能量和元素分析、农业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3S技术应用诸领域的研究。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管理原则,以保证学术思想和学术集体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多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8.兰州大学学研究所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创建于1979年,与联合共建之后,在1999年成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敦煌文献研究室、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室、宗教学研究室、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敦煌学会兰州大学资料中心和《敦煌学辑刊》编辑部等机构。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料信息的中心。敦煌学研究所现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5人,讲师编辑5人。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于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获得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接收国外留学生,拥有较为完善的学科培养体系。开设有敦煌学概论、概论、国际敦煌学、敦煌文献学、敦煌文献专题、石窟寺艺术概论、敦煌佛教艺术专题、敦煌壁画研究、敦煌佛教图像学、魏晋隋唐史专题、史研究、、西北概论、敦煌西域出土品研究等课程。截止2002年,敦煌学研究所共培养出博士生2名,硕士生35人;现有在读博士生19名,硕士生18人;培养日本、韩国、美国留学生达16人,为国内外敦煌学研究培养了高层次人才。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7月,重新组建于2000年1月。现任中心主任教授。下设西北少数民族研究所、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影视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编辑部、资料中心等。中心现有专职人员20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人,16人获博士学位;兼职人员15人。主要学术带头人有: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等。
10.中亚研究所
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较早建立的专门从事中亚研究的学术机构。该所以维护国家西北边疆和促进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为宗旨,以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培养相关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简单地说,目前中亚所的研究领域包括:中亚问题,新疆稳定,以及国家反恐。由于新疆和中亚的密切关系,研究所在建所初期就把新疆列入了研究领域。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中亚所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有水平的学术梯队,承担或正在进行的中亚、反分裂、反恐等方面的课题等。中亚所在中亚、反恐、反分裂问题上的研究成功赢得了学术界的承认和尊重。
自2002年开始,政治与(中亚研究所)就开始招收、国际关系、三个方向的硕士生,现已培养100多名硕士生。此外,中亚研究所的主要研究人员还在政治与行政学院招收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面主要为开放史(包括中国外交实践),这为中亚研究所培养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虽然地处西北边陲,但秉承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校训,致力于推进对内创新与对外合作。
11.分析测试中心
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教育部直属院校中首批利用世行贷款于一九八二年建立的,是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测试机构。
中心拥有价值250多万美元的进口大、中型精密仪器和价值80多万元人民币的国产分析仪器共31台。实验大楼建筑面积3400M2,有各类工作室70余间,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工作人员百分九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博士生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一半以上。中心第一任主任为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耀祖教授,现任主任盛芬玲。
中心在对外服务的领域内享有自主权,可承接有机物、无机物的结构测定、成份分析及产品质量评价和科研成果鉴定等项目的服务。为了使对外服务提供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公正,且在作为公证数据时具有法律效力,中心积极申请进行国家计量认证,不断完善内部。1990年12月首次通过甘肃省商检局的认证,成为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的化工、矿产品认可实验室,并于1995年12月顺利通过甘肃省商检局的复查评审。1993年1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成为获得国家认证资格的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通过计量认证复审,2000年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中心还积极参加社会团体,接受社会监督。目前,中心是国家分析测试协会、甘肃省质检协会、甘肃省商检协会和甘肃省环保协会团体会员。
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大型精密仪器“集中管理、开放使用”的方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兰州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半以上使用了本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发表论文520多篇,其中国际近90多篇,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奖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及高校科技进步奖3项。此外还为化学、、物理和现代物理等系的本科生开设了《近代分析仪器实验》、《晶体结构》、《波谱分析》、《结构化学》、《色谱分析》和《有机结构分析综论》等十多门课程。
12.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13.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14.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5.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20世纪50年代,兰州大学地理系参与了国家防沙治沙研究,但国际水准的研究工作始于80年代中期,当时德国与兰州大学合作开展形成演化研究,研究工作受到德国基金会和我国委的资助,这一合作研究一直延续至今。期间,正是由于这一活跃的合作研究,促成了兰州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正式校际合作的建立。1999年,德国基金会(DFG)又批准了8项研究项目,开展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古演化研究。2000年,“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德中心)正式向北京“中德科学中心”申报,2001年获批准并资助中心活动,兰州大学也正式下文成立该中心。中德中心的核心研究人员由兰州大学干旱环境和中心(CAEP)和柏林自由大学中亚生态与多学科中心(EDCA)研究人员组成,吸收国际上从事亚洲中部干旱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的知名科学家参加。
17.农业部与草坪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8.兰州大学社区发展中心
沙漠化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沙漠化往往与贫困现象相伴生,形成生态退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社区要改变贫困面貌,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首先防治沙漠化。然而,我国沙漠化发生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因此,我国的沙漠化防治一方面必须对沙漠化发生过程和形成机制要有深入认识,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必须依靠当地社区的努力,与解决社区的生计问题相结合,以期取得长期稳定的效果。如何依靠当地社区力量,打破生态退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是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
本项目的目的是探索一条以社区为本的西北干旱沙漠化地区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其基本思路是,在甘肃省沙漠化最严重、生态问题最突出的,选择沙漠化过程强烈、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的典型社区,通过研究近50年来沙漠化发生的历史过程和原因,分析沙漠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沙漠化防治政策;通过开展退耕还草(林)、种草养畜、封沙育林等参与性社区生态扶贫活动,调整产业结构,促成社区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培育社区自我发展与;将沙漠化防治与社区发展行动相结合,鼓励公众参与沙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日,由兰州大学批准正式成立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由学校与资源环境学院共同管理,同年获得省建设厅颁发城市规划丙级资质。
2003年12月经兰州大学批准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更名为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年获城市规划乙级证书。
规划院本着资源共享的优势,依靠资源环境学院雄厚的科研势力,容纳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已成为兰州大学发展独具潜力的研究院之一,立足甘肃,服务于事业。
研究院秉承兰州大学“作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宗旨,发挥高校优势,在保持和加强理论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学科,注重应用研究,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规划和咨询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作出贡献。
20.兰州大学生物技术开发研究室
兰州大学校企共建 “生物技术开发实验室”现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和30名研究生,科研人员总计38人。主要从事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将直接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开发实验室”共有6个研究小组,涉及 诸多生物技术领域:
植物理论研究小组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保健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环境污染治理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在甘肃省科技厅领导下、依托兰州大学,联合多学科、多专业组建的甘肃省首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1999年5月筹建,2002年10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最初的名称为甘肃省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后根据和发展需要, 2005年8月更名为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运行。
该实验室位于。现有科研人员32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有博士学位者8人。
22.医学实验中心
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各类人员39人(不含兼职人员),高级4人、中级18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0人。学科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也有中青年专家和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在医学实验中心的服务、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专业技术队伍中,入选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各1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甘肃青年科技奖1人,甘肃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人,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3人;享受1人。
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12000余m2,大型、精密科研实验仪器100多台(件)、总值3500万元。现设有分子生物学中心、电镜室、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和教研室等6个服务、科研和教学机构,并依托建有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室两个省级实验室。
23.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自2005年开始筹建,日正式建成,日并网使用。SACOL位于海拔1961米的萃英山顶(35.946N,104.137E),占地约120亩,拥有国际上最先进、西北地区最齐全的精密观测仪器,包括:激光雷达、、全天空成像仪、边界层气象要素、、太阳宽带辐射、太阳窄带辐射、太阳多波段光谱辐射、三维超声速风速通量仪、大孔径闪烁仪、、湿度、降水量、成分监测系统、多波段、黑碳仪、积分浊度仪、粒子谱仪及风云气象卫星、 EOS/MODIS数据接收系统等,总价值1000多万元。
SACOL是国内第一个在高校建立的研究型气候观测平台,目前承担国家“北方干旱与人类适应”第一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涵盖气候、生态、水文、遥感和等领域,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工业及城市污染、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及沙尘暴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我国西北干旱化趋势预测、评估和对策研究提供观测依据,同时也为“有序人类”活动的开展及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实验平台。SACOL已被批准加入了CEOP项目、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和MPLNET(Micro-Pulse Lidar Network)等国际观测网。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著名校友
中科院院士,物理系毕业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徒步跨越南极第一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原暨南大学校长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物系毕业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所长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地理系毕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等职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兰州大学副校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系毕业
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系毕业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生物系毕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原甘肃省委书记,化学系毕业,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四川省委书记,中文系毕业,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原局长
原内蒙古党委副书记,中央纪委驻交通部纪检组组长,交通部党组成员
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法律系毕业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经济系毕业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中文系毕业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历史系毕业
宁夏自治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经济系毕业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化学系毕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系毕业
王陇德 卫生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兰州医学院(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历史系毕业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原贵州省副省长中文系毕业
苏志希 甘肃省人大原副主任物理系毕业
甘肃天水市长历史系毕业
辽宁省葫芦岛市委书记化学系毕业
甘肃白银市委书记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原四川省眉山市委书记兰州大学、金属物理专业毕业
中共三亚市委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新周刊主编中文系毕业
《读者》杂志社前主编地质地理系毕业
清华大学教师著名知识分子 历史系毕业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著名知识分子经济系毕业
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系毕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
化学系毕业,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总经理
祝晏君 历史系毕业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生物系毕业,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
苏荣辉 化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
暨南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毕
刘向兵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生物系
中国著名策划人经济系毕业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化学系毕业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数学系毕业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文系毕业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数学系毕业
著名知识分子,推动收容制度终结者之一,法律系毕业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数学系毕业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地理系毕业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地理系毕业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经济系毕业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系毕业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化学系毕业
原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毕业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长历史系毕业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生物系毕业
化学系毕业,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地理系毕业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毕业
原江苏工业学院院长化学系毕业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中心主任兼经济频道总监管理系毕业
央视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三个制片人之一管理系毕业
参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的兰大学子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所长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绿色化学中心主任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文系毕业,新加坡国立大学
深圳市质量协会秘书长
核物理学家
著名语言学家
著名历史学家
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大气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中科院院士
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王景尊 水文地质学家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有机化学家
有机化学家
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
量子力学专家
当代语言学家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著名的半群专家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办学成果
20世纪80年代,在参加的物理、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来,在、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该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佳绩(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该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该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该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该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近十几年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承担了大量国家高级别项目。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特别是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09年兰州大学跻身首批十所大学项目院校之一,这将进一步加强我校与中亚地区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有兰陵王妃的资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