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慢性白血病能治好吗活多少年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白血病的题目整理
10:51:40&& 文章来源:
内容概要: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白血病的题目整理
  白血病的题目整理:
  【A1型题】
  1.有关白血病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Ph染色体仅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Auer小体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
  酸酶活性减低
  D.急性粒细胞自血病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
  E.红白血病幼红细胞糖原染色呈强阳性
  2.Auer小体不见于
  A.M1型白血病
  B.M2型白血病
  C.M1型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3.最易发生DIC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
  亚型是
  4.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的最主要区别是哪项?
  A.出血程度
  B.病程长短
  C.贫血程度
  D.WBC数目
  E.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
  5.急性白血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是
  A.发热、贫血、出血
  B.白细胞计数&50&109/L
  C.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D.胸骨压痛(+)
  E.骨髓中原始细胞明显增高
  6.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分化诱导剂治
  疗,通常首选下列哪一种?
  A.十三顺式维甲酸
  B.全反式维甲酸
  C.罗钙全
  D.&-D3
  E.小剂量阿糖胞苷
  7.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的标准,下列哪项足
  错误的?
  A.症状、体征消失
  B.血象恢复正常
  C.血红蛋白&100g/L
  D.外周血中无幼稚白细胞
  E.骨髓中原始细胞加幼细胞&10%
  8.下列关于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治疗的叙
  述,正确的是
  A.自体骨髓移植应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
  B.异基因骨髓移植应在第二次缓解期进行
  C.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的年龄应控制在
  40岁以内
  D.从完全缓解到自体骨髓移植的时间间
  隔以6个月内为佳
  E.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较自体骨髓移
  植的造血功能恢复慢
  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最主要
  的区别是
  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
  B.外周血可见中幼粒、晚幼粒细胞
  C.脾大
  D.Ph染色体阳性
  E.骨髓检查:粒细胞增生活跃
  10.可确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法是
  A.淋巴结活检
  B.血清蛋白电泳
  C.外周血涂片
  D.骨髓穿刺活检
  E.血常规检查
  1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突出的体征是
  A.绿色瘤
  B.肝肿大
  C.浅表淋巴结肿大
  D.胸骨压痛
  E.脾肿大
  12.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达到血液学缓解的
  首选药物是
  A.白消安
  B.羟基脲
  C.靛玉红
  D.&干扰素
  E.环磷酰胺
  【A2型题】
  13.男性,40岁,发热伴鼻出血1周。检查
  牙龈肿胀,肝脾轻度肿大;血红蛋白
  40g/L,白细胞6.0&109/L,,血小板
  15&109/L,骨髓象原始细胞占60%,过
  氧化酶染色阳性,非特异性酯酶阳性,
  阳性反应可被氟化钠抑制,应诊断为
  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红白血病
  E.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14.男性,30岁,全身乏力、低热、伴左上
  腹肿块半年。肝肋下2cm,脾肋下7cm,
  化验: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140&
  109/L,血小板100&109/L,骨髓象原
  始粒细胞0.02,Ph1染色体阳性。正确
  的治疗为
  A.大剂量抗生素抗感染
  B.脾切除
  C.HOAP方案化疗
  D.羟基脲口服
  E.VAP方案化疗
  【B1型题】
  (15~17题共用备选答案)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红白血病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5.易导致肝、脾、淋巴结明显肿大的是
  16.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是
  17.常可导致牙龈肿胀、口腔溃疡的是
  (18~19题共用备选答案)
  A.VAD方案
  B.CHOP方案
  C.DA方案
  D.MOPP方案
  E.VP方案
  18.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选用
  19.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选用
  【A3/A4型题】
  (20~22题共用题干)
  男,36岁,5天前发热、咽痛,应用抗
  生素治疗无效,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咽部
  充血。扁桃体Ⅱ。肿大,下肢少许瘀斑。白细
  胞16.6&109/L,原始细胞0.60,血红蛋白
  80g/L,血小板34&109/L.
  20.最可能的诊断是
  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急性白血病
  21.体检中应特别注意的体征是
  A.睑结膜苍白
  B.胸骨压痛
  C.浅表淋巴结肿大
  D.皮肤出血点
  E.心脏杂音
  22.为明确诊断应做的检查是
  A.血小板抗体
  B.血清铁蛋白
  C.骨髓扫描
  D.淋巴结活检
  E.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
  答案与分析
  1.[答案]A
  [考点]白血病实验室检查
  [分析]虽然90%以上的慢粒病人可出现
  Ph染色体,但也可见于粒、红、巨核及单核
  细胞等,其他干扰答案均为正确叙述。
  2.[答案]D
  [考点]Auer小体
  [分析]骨髓象Auer小体仅见于ANLL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有独立诊断意义,
  不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答案]C
  [考点]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
  临床特点
  [分析]M3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大量
  增生的肿瘤性早幼粒细胞内含有大量白细胞溶
  酶体颗粒,能释放促凝物质,引起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即DIC.因此,选项C为正确答案。
  4.[答案]E
  [考点]急、慢性白血病的区别
  [分析]区别急、慢性白血病的主要根据
  是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急性白血病的细
  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和早
  期幼稚细胞;慢性白血病的细胞停滞在较晚
  的阶段,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
  5.[答案]E
  [考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分析]骨髓中原始细胞明显增高是急性
  白血病诊断的主要依据。FAB协作组提出原
  始细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细胞(ANC)&30%
  为AL的诊断依据。题中其余几项都可作为
  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依据,但不是主要依据。
  6.[答案]B
  [考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分化
  诱导剂治疗
  [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分化
  诱导剂治疗,通常首选全反式维甲酸,缓解
  率可达85%,其余四种虽然均可有效,但均
  较差。
  7.[答案]E
  [考点]急性白血病缓解的标准
  [分析]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的标准是:
  ①白血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②末梢血象
  正常、血细胞减少现象消失;③骨髓象正常,
  无过多原始细胞。
  8.[答案]A
  [考点]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移植治疗
  [分析]骨髓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
  要方法,自体骨髓移植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
  效果较好,从完全缓解到自体骨髓移植的时
  间间隔以6个月以上为佳,而且自体外周血
  干细胞移植的造血功能恢复较自体骨髓移植
  快。异基因骨髓移植除儿童标危组急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化疗效果较好,不必在第一次缓
  解期进行外,均应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异
  基因骨髓移植病人的年龄应控制在50岁以内
  为妥。
  9.[答案]D
  [考点]慢粒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
  [分析]在备选答案中,Ph染色体阳性是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最主要的区
  别,后者Ph染色体为阴性。其他干扰答案均
  不是主要的区别。骨髓检查有时对二者的区别
  有一定困难,其特异性不如Ph染色体阳性高,
  故应选D.
  10.[答案]D
  [考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晚期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计数增高,
  多在(30~200)&109/L,分类以成熟小淋
  巴细胞为主,但均为非特异性表现。骨髓象
  可见淋巴细胞系高度增生,以成熟小淋巴细
  胞为主,占有核细胞的50%以上,粒系、红
  系和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对慢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其骨髓象。
  11.[答案]E
  [考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分析]慢粒的最突出体征是脾肿大,肝
  肿大不如脾肿大明显,淋巴结不肿大。
  12.[答案]B
  [考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分析]羟基脲为核糖核酸还原酶抑制
  剂,作用迅速,其中数存活期比白消安治疗
  的为长,且急变率也低,故目前为使慢粒达
  到血液学缓解的首选药。环磷酰胺不常用,
  只有在羟基脲、白消安、靛玉红等治疗无效
  时才考虑应用。&干扰素是使其达到细胞遗
  传学缓解的药物。
  13.[答案]E
  [考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分析]该中年男性病人急性发病,有明
  显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象原始细胞&
  30%(病人是60%),急性白血病诊断肯定。
  病人有牙龈肿胀,骨髓原始细胞的过氧化酶
  染色阳性,非特异性酯酶阳性和阳性反应可
  被氟化钠抑制,这些都是单核细胞白血病的
  特点,所以应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14.[答案]D
  [考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治
  [分析]患者脾肿大,骨髓象原始粒细胞
  &10%,Ph1染色体阳性支持慢性粒细胞白
  血病,其化疗应选用羟基脲口服。
  15~17.[答案]15.E;16.B;17.C
  [考点]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分析]易导致肝、脾、淋巴结明显肿大
  的应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急性白血病
  中,以急淋的淋巴结肿大最多见。急性早幼
  粒细胞白血病(M3)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DIC)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这是诊
  断本病的特点之一。在急性白血病中常有器
  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且往往各有特点。如
  在口腔组织浸润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常
  可导致牙龈肿胀、口腔溃疡。
  18~19.[答案]18.C;19.E
  [考点]白血病化疗方案
  [分析]这是一组血液病常用的化疗方
  案: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应用DA方案;
  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VP方案。
  VAD方案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CHOP
  方案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MOPP方案
  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
  20~22.[答案]20.E;21.B;22.E
  [考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分析]该病人急性发病,血中白细胞明
  显增多,原始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应考虑急
  性白血病。体检中应特别注意是否有胸骨压
  痛,胸骨压痛为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
  为明确诊断,应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骨
  髓象是诊断白血病的主要依据和必做检查。
您可能对这些文章也感兴趣
热门课程推荐
申请友情链接
中国考研培训第一品牌
最具综合实力教育集团
最具领导力教育品牌
十大金牌教育集团
十大最具影响力教育机构
教育连锁最具影响力品牌
建国60年教育培训十大品牌
中国教育品牌20强&2009- 版权所有无极红十字血康医院——品质服务值得您信赖!
当前位置: >>
>> 频道首页
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简介:慢性白血病是一种白血病细胞相对成熟的恶性血液病,自然病程较急性白血病长。根据其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类型,大致上分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类。后者尚包括某些少见类型白血病,如多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
按病程缓急和白血病细胞成熟程度,可将白血病分为:
(1)急性白血病:病情发展迅速,骨髓及周围血中主要是异常原始和幼稚细胞;
(2)慢性白血病:病程较慢,骨髓及血中主要是较成熟的异常细胞,其次为幼稚细胞。
慢性白血病还可按不同细胞系列,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C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CLL)、多毛细胞白血病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伴有获得性染色体异常的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的恶性变而引起的一种细胞株病。中医认为慢粒是内伤与外感相互作用所致。《诸病源候论》:&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血气所为也。&可见本病的发生乃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或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毒邪乘虚而入,为气血痰食邪毒相互搏结而引起本病。
  1.情志失调《济生方&积聚论治》中说:&有如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乃留结为五秋&。由于七情内伤,导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发病。
  2.饮食不节《景岳全书》载有&脾胃不足乃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饮食无节,损伤脾胃,痰浊内生,久聚成积。
  3.起居无常《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起居失常,寒温不调,邪毒侵袭,气血失和而得病。
  西医病因慢粒的病因迄今仍未完全明了,是物理、化学、遗传等多因素性疾患。
  1.细胞遗传学慢粒患者有特异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即伴标记染色体ph1已得到公认。
  2.G6PD同工酶慢粒的克隆性质进一步亦为G6PD同工酶的研究所证实。目前已知G6PD的基因密码子定位在X染色体上,在女性体细胞中二个G6PD调节基因仅其中之一处于活动状态。作为G6PD杂合子的女性,体内应存在着二种细胞群体,即G6PDA和B同工酶。研究发现携带有G6PD同工酶的杂合子女性慢粒中,其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及淋巴细胞仅有一种A型或B型的G6PD同工酶,更进一步地提示慢粒的病变起源于多能干细胞水平上。
  3.细胞动力学慢粒时全身粒细胞总量有明显增加,而这种数量的增加并非由于白血病细胞的迅速分裂和增殖,亦不是因成熟障碍所致,是白血病细胞通过增殖池以及血中的时间延长,以白血病化的干细胞池扩大,正常造血干细胞池缩小导致大量细胞的积聚。
  4.脾脏因素脾脏在慢粒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虽尚未阐明,但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移居,增殖和急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
本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和体征、血象及骨髓象,慢粒的诊断即可成立。
  病史:慢粒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常因体检或诊治其他疾病检查血象而发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周身乏力、消瘦、多汗、食欲不振,腹胀、低热、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鼻衄、齿衄、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眼底出血、皮下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偶有脾出血和脾破裂急诊而发现本病者。
  体征:
  脾肿大显著,一般呈中度或重度肿大,严重者可超过脐部入盆腔。急剧增大多提示急变的发生。脾栓塞或脾周围炎时,可有剧烈的腹痛,压痛和放射性左肩痛,脾区可听到摩擦音。
  肝肿大一般较轻,超过肋下5cm者少见。淋巴结肿大、关节痛晚期可见。75%病例有胸骨压痛,在胸骨下部1/2或2/3处压痛。此外胫骨和肋骨之压痛也较常见。
  体检:脾肿大显著、肝肿大一般较轻,淋巴结肿大,75%病例有胸骨压痛。此外胫骨和肋骨之压痛也较常见。
  实验室诊断:(一)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例可增至10~50:1。分类中以中性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细胞为主,常见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原十早幼粒细胞不超过10%~15%,粒系有丝分裂及嗜酸、嗜碱细胞增多。大部分病例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成堆分布。约1/3病例于病程不同时期伴有骨髓纤维化。慢性期中性成熟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减弱或缺乏,急变期增高。
  (二)细胞遗传学检查
  85%~95%以上的慢粒病例有ph1染色体。
  外周血象中白细胞增高,一般在(100~250)&109/L,甚至可高达/L,分类中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和杆状、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原始十早幼粒细胞一般不超过10%,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核红细胞易见。半数病例伴血小板增多,高者可达/L以上,少数病例血小板减少。贫血仅轻度,加速期和急变期常见中度或重度贫血。
在诊断本病的同时,常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贫血呈轻、中度并与脾肿大不一,白细胞减少或增多,但罕见有超过50&109/L者,骨髓干抽,活检示造血组织为纤维组织取代。无ph1阳性细胞。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上以出血为主,白细胞<50&109/L,血小板显著增高,可见异型血小板,骨髓巨核系增生为主,ph1染色体阴性。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皮肤粘膜呈暗红色、口唇紫暗、红细胞增高显著,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增强,ph1染色体一般均阴性,粒系无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老年人,脾肿大程度不如慢粒,白细胞通常在100&109/L,血象及骨髓分类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偶有原淋、幼淋细胞。
  5.类白血病反应多有原发病灶,临床上一般无贫血、出血及淋巴结、肝脾肿大,血象中虽见少数幼稚细胞,但以成熟细胞为主,细胞胞浆中有中毒性颗粒及空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伴有核左移现象,无明显的白血病变化,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ph1染色体阴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1)气滞血瘀: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延胡索、乌药、枳壳疏肝理气;红花、当归、莪术、三棱、五灵脂活血化瘀;丹皮、赤芍具有活血止血双重作用,以防活血过量引起出血。可佐以青黛、雄黄解毒祛瘀;甘草调和诸药。如纳差加砂仁。(2)正虚瘀结:治法,益气养血,活血散瘀。
  方药:八珍汤加味。八珍汤为益气养血之代表方,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首乌、阿胶补血;三棱、莪术、红花、延胡索活血散瘀;佐以青黛、雄黄解毒祛瘀。如阴血不足,加地黄、麦冬、枸杞子滋阴,出汗多加用五味子敛阴。(3)热毒炽盛: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或清营汤加减。方中犀角(以水牛角代替)、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金银花、黄芩、黄连清热解毒,佐以青黛、白花蛇舌草、龙葵以解毒。壮热不退加生石膏、知母、生甘草。便血加用白芨粉、三七粉;尿血选大蓟、小蓟;齿龈出血加藕节、白茅根等。
  中药:
  (1)当归龙荟丸:6~10g,日2~3次。
  (2)青黛:分装胶囊,每次2~4g,每日3次,饭后吞服。
  (3)青黄散:青黛9份,雄黄1份,混匀装胶囊,每次3~5g,一日3次,饭后服,维持量3~6g/日,服药1~3个月后排砷1次,用二巯基丁二钠1.0溶于4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注射,连用3天。
  (4)六神丸:每次30粒,一日3次口服。
  (5)梅花点蛇丹:每次10粒,一日3次口服。
  (6)牛黄解毒片:每次3~4片,一日3次。
  (7)大黄丸:每次1丸,一日2~3次。
  西医治疗
  1.慢性期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
  ①单种药物:马利兰仍是目前治疗慢粒的首选药物,常用量4~8mg/日,最大不超过12mg,分2~3次服。待白细胞下降后逐渐减量,降至(10~15)&109/L时停用,缓解后以一定量维持白细胞在10&109/L左右。异靛甲,先从小剂量每日50mg开始,以后逐渐增量为每日75~150mg,分2~3次饭后口服。靛玉红每日剂量150~200mg,分3~4次口服。羟基脲对白细胞非常高的病例见效快,每天1.5~3.0g,1次或分次口服。维持量每天约0.5~1.0g。二溴甘露醇为马利兰无效时的二线药物,每日0.25~0.5g,分次服用,维持量0.25g/日~0.25g/每周,1,2:5,6-二去水卫矛醇每日5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推,用7天间歇7天为1疗程,视病情重复疗程,直到白细胞降至10&109/L左右。6-疏基嘌呤或6-TG,两药作用相似,剂量每日2.5~3mg/kg,白细胞下降后改为维持量。嘧啶苯芥适用于马利兰复发或无效病例,每日5~10mg,分次口服,5天一疗程,间歇7天,2~4疗程后改用维持量,每天5mg,每月连服5天。三尖杉酯碱,常用量每日4~8mg,静注,待白细胞下降至20&109/L时剂量减半,下降到10&109/L以内即可停药。
  ②联合化疗:HT方案:羟基脲0.5~1.0g,2次/日或3次/日,连用7天;6-MP或6-TG50mg,2次/日或3次/日,连用7天。休息5~7天重复应用,剂量视血象酌情加减直至完全缓解。COAP方案:环磷酰胺400mg,静注第1、4天;长春新碱1~2mg,静注第1天;阿糖胞苷50mg,静注每12小时一次,连用5~7天或9天;强的松20mg,1次/日,连用5天。停药7~10天后根据病情可重复应用直到完全缓解。HA方案:三尖杉酯碱4mg/日,静注连用3天,阿糖胞苷100~200mg/日,连用7天,静注,休息5~7天重复应用,共2~3疗程,以后三尖杉酯碱1mg/日,静注连用20天。上述方案缓解后改用下列三方案,每半年轮换1次,第一年每月1次,第2年2月1次,第3年3月1次。DA方案:环磷酰胺0.2~0.6g/日,静注,1次/日。连用3天,阿糖胞苷100~200mg/m2,静注,5~7天。HA方案:三尖杉酯碱2~4mg,静注,1次/日连用3天;阿糖胞苷100~200mg/m2,静注,5~7天。DA方案:柔红霉素40~60mg,静注连用3天;阿糖胞苷100~200mg/m2,静注,5~7天。
  (2)干扰素(IFN):是天然的细胞因子,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免疫调节及诱导分化作用。虽然临床可获得较好疗效,但由于价格昂贵,难以普遍推广。目前临床多采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剂量为IFN-&-2b,2&106U/m2~5&106U/m2,也有用2&107U/m2。近年有人提出IFN&与IFN&。合用,或化疗与IFN合用可以提高疗效。
  2.加速期治疗多选用羟基脲、6-TG及联合化疗,参照慢性期用法。
  3.急变期治疗慢性急变的防治仍无理想方法,一旦急变,治疗原则按急性白血病联合化疗方法进行,具体方案根据急变后的细胞类型确定。(二)非药物治疗
  1.放射治疗对病情进行性进展,白细胞数急剧增高,脾及淋巴结显著肿大的病例可进行脾区照射,5rad*开始,随后增至100~150rad,每日或隔日一次,当白细胞下降至20&109/L时停止照射,一般总剂量在rad之间。
  2.脾切除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脾切除:①巨脾,压迫症状显著;②继发性脾功能亢进;③药物控制不理想或发生顽固性血小板减少者;④脾破裂、出血或栓塞者;⑤能耐受手术治疗者。
  3.白细胞清除术适用于白细胞过高者,是防止栓塞的应急办法,在短时间内可使过高的白细胞总数下降。
  4.造血干细胞移植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是目前唯一能根除白血病细胞株,达到临床治愈的方法。选择慢性期患者,经预处理后,再接受HLA相合同胞的骨髓移植,使临床部分病例长期无病存活。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一般在慢粒慢性期经治疗缓解后,用血细胞分离器自患者本身外周血中分离出白细胞或1次收集足够量的自身骨髓,深低温液氮保存,日后发生急变时经大量化疗和放疗预处理后,再将贮存的自身细胞或骨髓复温后回输给患者,使患者再回到慢粒慢性期。TOP&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是一种起病缓慢的淋巴细胞系中某些免疫功能不全的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本病在我国少见,仅占白血病的3.4%,在欧美白种人中较常见占25-30%。发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30岁以下者很少见。男性比女性多。本病的主要表现是全身淋巴结肿大,脾大,贫血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异常增多。本病的病程长短悬殊,短者1-2年,长者10年以上,平均4-6年,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尤其是肺炎多见。其他死亡原因有全身衰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严重贫血或出血。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尚未明了,可能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作用,部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染色体核型、数量和结构的异常,其中以12~14号染色体异常多见,以12号染色体三体最多见。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易位(11;14),其11号染色体上的原瘤基因bCL&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一1)易位至14号染色体上含有重链基因的断裂点处,从而产生异常蛋白质,可能是B细胞生长因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多数为B细胞性,T细胞性极少见。
一、一般症状 
起病隐袭,进展缓慢,肿瘤本身可引起的疲倦、乏力、消瘦等症状。
由于免疫异常致免疫功能减退而发生各种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有呼吸道、皮肤、胃肠道、泌尿系、败血症等。
三、肝脾淋巴结肿大
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慢淋最常见的体征,随着病情的进展,可由小变大,由少增多,由局部至全身。肿大的淋巴结表面光滑、无粘连、可活动、质地硬、无压痛等特点。腹腔淋巴结可引起腹痛,纵膈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咳嗽、声哑及呼吸困难等。肝多为轻度肿大,脾肿大不如慢粒明显。
四、皮肤损害
约10%患者可有皮肤损害,呈散在性红色或紫红色斑丘疹,系白血病细胞的皮肤浸润所致。也可有非浸润性皮肤损害,如皮肤搔痒、色素沉着、红斑、剥脱性皮炎及带状疱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以30-100&109/L占多数,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常占60-90%,有时可见少数幼稚淋巴细胞和个别原始淋巴细胞。多数病例的慢淋细胞形态和正常淋巴细胞一样,核仁不明显,部份病例的慢淋细胞似较正常淋巴细胞略幼稚,即染色质略疏松,核仁较明显,但比急淋的原始细胞小,染色质的浓缩现象,仍属成熟淋巴细胞。血片中涂抹细胞和蓝状细胞明显增多,这是CLL血象的特征之一。红细胞和血小板数早期正常,后期减低。5-8%的患者可出现免疫性溶血。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占40%以上,形态基本与外周血一致,原始淋巴细胞一般不超过1-2%。细胞化学、糖原染色(PAS)部分细胞呈阴性反应,部分呈颗粒状阳性。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酶积分不一定增高,有些病例在早期甚至降低,此特征与急淋不同。
三、免疫学检查
40-50%病例的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约5%的病例血清中出现单克隆球蛋白高峰,IgM型多见,可伴有高粘滞血症和冷球蛋白血症,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见于20%的病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外周血成熟淋巴细胞绝对值(>6&109/L)持续增高而无其他原因解释者,应高度怀疑本病,在较长时间(>3月)观察下仍高或继续升高。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成熟淋巴细胞&40%,伴有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则可确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
一、临床分期与治疗关系
1981年国际CLL工作会议分期标准。
A期:无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颈、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肝、脾、5个区域中累及3个以下。
B期:无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淋巴结和肝脾受累区域&3个。
C期:不论淋巴结,肝脾累及区域数多少,但有贫血(Hb&100g/L)和/或血小板减少(<100&109/L)。
一般情况,A期病寿命与对照组相近,不是所有A期患者都应接受治疗,要取决于疾病发展的危险性和治疗所带来的危险性,权衡利弊。B期和C期患者治疗的益处常超过危险。
二、对症治疗
CLL患者应避免感染,如有感染应积极治疗。大剂量丙种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能明显减少CLL患者的细菌性感染,方法是IgG0.4/kg每3周1次静脉注射,共1年。免疫性溶血可用皮质激素。脾功能亢进者,脾切除对改善血小板减少有益。白细胞去除术(Leukopheresis)可用于血中白细胞过高患者。苯丙酸诺龙(Durabolin)可预防骨质疏松,因患者多系老年人,且长期应用皮质激素。
最常使用的药为瘤可宁(Chlorambucil,CB348),成人剂量为6-10mg/d口服。疗效不显著可加用强的松,即瘤可宁6-10mg/d+强的松30mg/d,1-5天,每4周重复1次,此为慢淋的标准疗法,对晚期病或上述方案无效者可采用CHOP方案,即环磷酰胺600mgiv第1日,阿霉素30mgiv第1天,长春新硷1mgiv第1天,强的松40-60m/d口服第1-5天,每4周重复疗程。
最近一些新药,阿氟酸(Fludarabine)是一种主要对CLL细胞有活性的新药,用法:25mg/m2/d&5,静滴30分钟。间隔3-4周重复疗程。有效率50-64%,脱氧助间型霉素(Deoxycoformycin);每2周静注4mg/m2,对于联合化疗无效者,改用该药有效,提示与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
可用于巨大之淋巴结、巨脾的局部照射,全身小剂量照射疗效有限。
五、其他试验性治疗
如干扰素、单克隆抗体、骨髓移植等。TOP&
急慢性白血病是如何区分的?
  急慢性白血病的区分除发病的急缓外,还主要依据:
(1)预期寿命或自然进程未经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平均不到1年,而慢性白血病的预期寿命则平均为1-3年;
(2)白血病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急性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中主要的白血病细胞为原始(淋巴系、粒系或单核系)细胞,而慢性白血病的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成熟的和幼稚阶段的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OP&
 急性与慢性白血病会互相转化吗?
  白血病的急慢性概念与其他疾病的急慢性概念(诸如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胃炎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白血病的急慢性之分,除去疾病起病的急缓、发展之快慢、自然病程之长短的区别外,关键在于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急性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中主要的白血病细胞为原始细胞。慢性白血病的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较成熟和幼稚阶段的粒细胞或类似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经治疗后,虽带病生存了数月或数年,本质上仍为急性白血病而非慢性白血病。但是,部分慢性白血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在病理的某一阶段中,血象及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数明显增多,发生向急性白血病的转变,即慢粒急变或称慢粒原始细胞危象。TOP&慢性白血病的病因
  ①七情内伤,情志不调,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壅聚,瘀血内停,久积成块。
  ②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酒食,伤及脾胃,脾虚失运,输布津液无权,湿浊内生,凝聚成积,痰气相搏,血流不畅,瘀块内生。
  ③起成无常,寒温不调,感受外邪。
  2、西医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
  (1)细胞遗传学
  (2)G-6-PD同工酶
  (3)细胞动力学
  (4)脾脏因素脾在CML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移居、增殖和急变。脾内粒细胞增殖状态有所不同,脾脏不仅&捕捉&白血病细胞,而且还是白血病细胞的&仓库&和&隐蔽所&,并为其增殖转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且使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血液与脾脏间的往返循环增加,使细胞正常的释放调节过程受到破坏。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
  (1)染色体异常
  (2)白血病的克隆发生
  (3)细胞动力学异常TOP&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偶因实验室检查而确诊。
  (1)症状: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渐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消瘦,低热,盗汗,皮肤紫癜,皮肤瘙痒,骨骼痛,常易感染,约10%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体征:①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是腋窝、腹股沟和滑车淋巴结肿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表皮无红肿,无粘连。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声音嘶哑或呼吸因难。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②肝脾肿大:肝脏轻度肿大,脾肿大约占72%,一般在肋下3~4crn,个别患者可平脐,肿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显。③皮肤损害: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致于全身性红皮病等。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类中约80%~90%为成熟小淋巴细胞,有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血片上易见破碎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升高。
  (2)骨髓象:显示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系占优势,成熟小淋巴细胞占50%~90%,偶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晚期可见红、粒、巨三系细胞明显减少。有溶血时,红系细胞可见代偿性增生。
  (3)免疫学检查: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单克隆性,细胞具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特点(Sig、CD5、C3d、CD19、CD20、CD4,鼠红细胞玫瑰花瓣受体为阳性),个别病人血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溶血时可见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细胞遗传学:约半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数目异常为增加一个12号染色体(+12),其次可见超数的3号,16号,或18号染色体。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2和11号染色体长臂相互易位,6号染色体短臂或长臂的缺失,11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14号染色体长臂的增加等染色体的改变。有报道,具有&+12&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从诊断到出现有治疗指征的临床症状的时期明显短于无&+12&的对照组,故认为&+12&似乎和短促的病程及不良的预后有关。
  (5)生化和组化: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约1/3病人Coomb&s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植物血凝素(PHA)转化率明显降低。
  3.慢性淋巴细胞急变:慢性淋巴细胞急性变极少见,发生急变的时间可1~20年不等。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急性浆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等。一旦发生急变,常迅速死亡。TOP&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与鉴别论断〖诊断〗
  1、临床表现: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偶因实验室检查而确诊。
  (1)症状: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渐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消瘦,低热,盗汗,皮肤紫癜,皮肤瘙痒,骨骼痛,常易感染,约10%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体征:
  ①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是腋窝、腹股沟和滑车淋巴结肿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表皮无红肿,无粘连。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声音嘶哑或呼吸因难。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②肝脾肿大:肝脏轻度肿大,脾肿大约占72%,一般在肋下3~4crn,个别患者可平脐,肿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显。
  ③皮肤损害: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致于全身性红皮病等。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类中约80%~90%为成熟小淋巴细胞,有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血片上易见破碎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升高。
  (2)骨髓象:显示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系占优势,成熟小淋巴细胞占50%~90%,偶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晚期可见红、粒、巨三系细胞明显减少。有溶血时,红系细胞可见代偿性增生。
  (3)免疫学检查: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单克隆性,细胞具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特点(Sig、CD5、C3d、CD19、CD20、CD4,鼠红细胞玫瑰花瓣受体为阳性),个别病人血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溶血时可见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细胞遗传学:约半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数目异常为增加一个12号染色体(+12),其次可见超数的3号,16号,或18号染色体。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2和11号染色体长臂相互易位,6号染色体短臂或长臂的缺失,11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14号染色体长臂的增加等染色体的改变。有报道,具有&+12&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从诊断到出现有治疗指征的临床症状的时期明显短于无&+12&的对照组,故认为&+12&似乎和短促的病程及不良的预后有关。
  (5)生化和组化: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约1/3病人Coomb&s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植物血凝素(PHA)转化率明显降低。。
  3、慢性淋巴细胞急变:慢性淋巴细胞急性变极少见,发生急变的时间可1~20年不等。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急性浆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等。一旦发生急变,常迅速死亡。
  4、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①可有疲乏,体力下降,消瘦、低热,贫血或出血表现。
  ②可有淋巴结(包括头颈部,腋窝,腹股沟)、肝、脾肿大。
  (2)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WBC>10&109/L,淋巴细胞比例&50%,绝对值&5&109/L,形态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淋巴细胞或不典型淋巴细胞。
  ②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3)免疫分型:
  ①B-CLL:小鼠玫瑰花结试验阳性:SIg弱阳性,呈K或&单克隆轻链型;CD5,CD19、CD20阳性;CD10、CD22阴性。
  ②T&CLL:绵羊玫瑰花结试验阳性:CD2、CD3、CD8(或CD4)阳性,CD5阴性。
  (4)形态学分型:B&CLL分为3种亚型:
  ①典型CLL:90%以上为类似成熟的小淋巴细胞。
  ②CLL伴有幼淋巴细胞增多(CLL/PL):幼稚淋巴细胞>10%,但<50%。
  ③混合细胞型:有不同比例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细胞体积大,核/浆比例减低,胞浆呈不同程度嗜碱性染色,有或无嗜天青颗粒。
  T-CLL细胞形态分为以下4种:
  ①大淋巴细胞型: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为淡蓝色,内有细或粗的嗜天青颗粒,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偏向一侧,染色质聚集成块,核仁罕见。
  ②幼稚T细胞型:胞核嗜碱性增强,无颗粒,核仁明显。
  ③呈脑回样细胞核的小或大淋巴细胞。
  ④细胞形态多样,胞核多有分叶。
  (5)临床分期标准:
  ①I期:淋巴细胞增多,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②Ⅱ期:Ⅰ期加肝或脾大、血小板减少<100&109/L。
  ③Ⅲ期:Ⅰ期或Ⅱ期加贫血(Hb<100g/L)。
  除外淋巴瘤合并白血病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淋巴细胞持续增高&3个月,并可排除病毒感染、结核、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疾病,应高度怀疑本病。在较长期连续观察下,淋巴细胞仍无下降,结合临床、血象、骨髓象和免疫表型,可诊断为本病。
  〖鉴别诊断〗
  就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和肝脾肿大的特征,临床上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升高明显(100&109~500&109/L),骨髓中以中晚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减少或消失,有Ph&染色体阳性,脾肿大显著。(2)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白细胞计数轻、中度增高,肝、脾、淋巴结肿大不显著,血象和骨髓象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偶见幼单核细胞。
  (3)淋巴瘤:淋巴结呈进行性的无痛性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邻近器官,血象无特殊变化,骨髓涂片和活检找到Reed&sternbery细胞或淋巴瘤细胞。淋巴结活检可见:正常滤泡性结构为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所破坏;被膜周围组织同样有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浸润;被膜及被膜下窦也被破坏。
  (4)淋巴结结核:常为颈部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质地较软,有压痛及粘连,甚至坏死或破溃。淋巴结活检:有结核杆菌或干酪样坏死。抗结核治疗有效。
  (5)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多为多克隆性的,增多是暂时性的,随着感染的控制,淋巴细胞数量恢复正常。TOP&慢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案
1.治疗原则:对于慢粒的治疗不必操之过急,白细胞计数在100&109/L以下的患者不需立刻治疗、因为循环中主要是成熟的粒细胞,其体积较原始细胞小且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白细胞计数在200&109/L以上者需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当前以采用细胞毒药物作化疗为主。对于那些因白细胞极度增生而出现的症状,如有阴茎异常勃起、呼吸窘迫、视力模糊、心理变态等,则应在进行急性的白细胞除去术的基础上联用骨髓抑制剂进行治疗。
2.化学治疗:有效的药物有BUS(马利兰)、HU(羟基脲)、CTX、CLB、6-MP(6-巯基嘌呤)、MMC(丝裂霉素)。其中以BUS为首选药物,其次为HU。BUS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缓解率在95%以上,服用方便为此药之优点。用法为2mg每日3次,一直用至白细胞降至14&109/L以下停用或间歇给药。一般规律是用药1~2周自觉症状好转,4~6周明显好转。当白细胞减至10&109/L时,减量至1~2mg/d,一直维持2~3个月。停药后,如白细胞波动在10~50&109/L间,可考虑小剂量维持1年以上。白细胞减少到5~10&109/L血小板在100&109/L以下,或者有慢粒急变倾向才应停药。马利兰的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特别是血小板减少。个别病人虽用药量不大也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恢复较慢。长期服用此药可引起肺纤维化,皮肤色素沉着。类似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症状,精液缺乏或停经。HU开始剂量为每日3g,口服。用后白细胞数下降很快。当降至20&109/L左右时,将剂量减至一半;降至10&109/L时,将剂量再减少。维持剂量约每日0.5~1.0g。一般不完全停药,因停药后白细胞计数很快上升。此药优点是作用快;如果白细胞下降过多,停药后能很快上升;副作用少。缺点是需经常验血以指导治疗。另外,亦可联合&-IFN(&-干扰素)治疗慢粒。方法,口服HU2.0~6.0g/d,同时皮下注射。&-IFV300万u,iv,每周3次,应用8~32周。当白细胞降至10&109/L,HU减少继续用1~2周,根据情况停用或用小剂量。HU维持量为0.5~1.0/d,有条件者可继续用。&-IFN300万u,iv,每周一次。用药期间每周查血常规2次,骨髓象每4周检查一次。
3.放射治疗:深部x线,用深部x线对全身和局部的肝脾区以及浸润部位照射。脾区照射开始剂量为50cGy,以后每日或隔日100~200cGy。白细胞降至20&109/L时停止。对化疗效果不佳或复发的可以用放疗,据报道,其疗效不低于BUS。核素32P治疗,仅用于对BUS及脾区放疗效果不佳者。32P剂量是根据白细胞增多程度而定,若白细胞总数>50&109/L,32P的开始剂量为1~2.5mCi,静注。2周后再用1~1.5mCi,以后每隔2周给同样剂量1次,待白细胞降至20&109/L时停用。在缓解期间,每1~3个月观察1次,当白细胞>25&l09/L时,可再给1~1.5mCi。
4.脾切除术:脾脏可能是慢粒急变的首发部位,切除脾脏可能延缓急变和延长患者存活期。切除脾脏的手术指征:①确诊为慢粒者;②对化疗反应良好;③65岁以下且无大手术禁忌症者。慢粒急变是手术的禁忌症。
5.骨髓移植:年龄在45~50岁在慢性期的病人,以亲兄弟姐妹HLA相同的异基因骨髓作移植。移植成功者,一般能获得长期的生存或治愈。
6.其他治疗:化疗前如果白细胞数在500&109/L以上,可先用血细胞分离机作白细胞除去术以迅速降低白细胞数,避免白细胞过多可能阻塞微血管而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化疗开始时,特别是用Hu治疗时,宜同时加用别嘌呤醇0.1g每日3次,以防止细胞破坏过多过速而引起尿酸肾症。
7.慢粒急变的治疗:慢粒急变的治疗比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困难,完全缓解仅10.7%,目前慢粒急变的治疗方案如下:Ara-c(环阿糖胞苷)100mg/m2&d,第1~14天;ADM(阿霉素)30mg/m2&d,第1~3天;VCR2mg,第1天;上述药物相继静脉输注。PDN40mg/m2&d,分次口服,第l~7天。TOP&
| 康复病例&&
| 血液病专家热点访谈&&
地址:河北省无极县城县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203省道10公里处)
2015 CCTN ARCH.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号
传真:1免费电话: 400-
获得更多优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慢性白血病能活多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