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护理查房病需要打支架吗?

[转载]胸痹心痛的外用方法
单阿姨您好,我父亲3年前心梗,放了一个支架。
现一到换季就不舒服,去辽宁中医吃几副药就好些。现看到药房有外敷檀中穴【功能与主治】 芳香开窍,活血化瘀,通痹止痛。适用于胸痹心痛属于气滞血瘀
或痰瘀交阻证型者,并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
【处方】 苏合香   川芎   丹参   三七
       冰片    菊花   葛根   安息香
       檀香    丁香   青木香  当归
       郁金    沉香   黄芪   赤芍
       香附    白芷   薤白   延胡索
       决明子   降香   首乌藤  石菖蒲
       乳香    没药
  【 性状】 本品为棕黄色具有油性的粉末;气芳香浓郁,有清凉感。
【规格】 每袋装100g,316元(有点贵)
不知可行不可行,有没有医学根据。单阿姨如有外敷治心脏病的方子也请告知。谢谢
你好,这个药是有点贵。可能与有很多贵重 药有关。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常常心绞痛,用过很多方法,还经常来找我针灸治疗。也不能总是针灸啊,我就告诉他一个办法自己在家调理,居然效果也很好。我今天告诉你,叫你爸爸试试,也许可以解决燃眉之急。
用丹参片6片、阿司匹林3片、苏合香丸、或丹参滴丸
(看说明书,基本是两次的药量)将上述药物碾碎后,用温开水和成糊状,分别摸在檀中穴、心痛阿是穴、内关、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厥阴俞、心俞、隔俞。
在上述图过药物的穴位上用姜片隔姜灸,每穴灸食指肚大艾状3-5状。灸至皮肤潮红
顺序是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主要作用是通过皮肤渗透药物以活血化瘀、益气止痛、用于冠心病气虚血瘀引起的胸闷,心绞痛。通过艾灸以热渗透药物,改善局部
症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你可以试试,这个方剂我朋友用后很好,不一定适合任何人。这个方剂还便宜,不会有副作用,你试用
几天,看看疗效,然后把你试治的效果传上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查看: 1184|回复: 3
伤寒学习笔记---70;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参加专业讨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一,篇名问题
脉证治,脉字在先是仲景惯例,本篇的第一条也是以论脉开头的。王老讲,这里的脉,一是临床可见之脉,二是表述病机的。表述病机应该是脉理吧。
篇名三个词语:胸痹,心痛,短气。胸痹是病,没问题。心痛,短气,可以是症状,也可以是病名,这是中医特色。
两病一症:
《谭注》:胸痹、心痛、短气,《内经》早有记载。《灵枢-本藏》:“善病胸痹”;《灵枢-杂病》:“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巢源》对胸痹、心痛、短气等病候,亦有详细的记载。本篇所论:胸痹,是以胸背部彻痛为主征;心痛,是以心窝部为主征;短气,是呼吸气短,多为胸痹兼见的症状。---三者既可相互影响,亦可单独发生,如胸痹往往兼见心痛或短气,而心痛和短气则不一定兼见胸痹。
王老:胸痹,指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心痛。指以心窝部(心下)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把短气看做症状。王老讲到,胸痹包括了现代的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不能和冠心病划等号。但是王老在长达三篇的讲稿中,也主要是从冠心病的角度来讲解的。
现代概念:
例如,我手头的《中医内科学》一书,有“胸痹心痛”篇,方药中《内科学》有“心痛”篇,都是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这里的“胸痹心痛”与“心痛”,是现代中医学概念,显然是指现代西医临床的冠心病心绞痛。与本篇概念有同有异。
二,基本概念
有6条涉及胸痹二字:第1条:胸痹而痛、胸痹心痛。第4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第5条:胸痹心中痞气、胸满。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第7条:胸痹缓急。不考虑胸痹一词的代指含义,涉及痛和满闷两个主要症状。比较完整的是第3条: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不考虑脉象,仅就症状说,有三组: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背痛和短气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见症状,不考虑文字错误,喘息咳唾放在这里如何理解?
喘息咳唾,喘、咳、痰。唾,结合肺痿病篇看,不仅指动作,也指唾浊、浊唾,痰的意思。从冠心病角度说,喘息咳唾一般不会见到。但是在急性病例的临终状态,慢性病例的晚期阶段可以见到喘息咳唾。就是涉及到心衰、肺淤血的问题了,可见喘息、咳唾泡沫痰。问题是,为什么把喘息咳唾排列在前面,是有意还是无意?喘息咳唾能不能作为胸痹的一个主症?
我有两解:第一解,急性病例的临终喘息,慢性病例晚期的喘息咳唾,只有具备这一症状的胸背痛、短气者,才是一个完整的胸痹病?第二解,有喘息咳唾,应该是见于上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的肺系症状,但是兼见胸背痛、短气者,是个胸痹病、胸部的痹病,而不仅是肺病?第一解,无疑是指冠心病。第二解,是以呼吸系症状为主,兼见心、胸的疼痛,因为疼痛是“痹”,痹阻,通则不痛的主要特征。
从现代临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支、哮喘、肺心病,可见咳喘痰为主症,可以有胸背痛。其它如高心、风心、先心、心肌病等发展到心衰阶段,尤其合病肺部感染者,咳喘痰、气短、胸背痛也可以见到,但不是主症。
以上是从三组症状并见、先后见来说的。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例如,《谭注》引文:【治例】:
曹颖甫:“病者但言胸背痛,脉之,沉而涩,尺至关上紧,虽无喘息咳吐,其为胸痹则确然无疑。问其业则为缝工,问其病因,则为寒夜伛偻制裘,裘成稍觉胸闷,久乃作痛。予即书瓜蒌薤白白酒汤授之---。翌日,复有胸痛者求诊,---亦缝工,其业同,其病同,脉则大同而小异,予授以前方,亦二剂而瘥---。”
这两个病例,均两剂治愈,不像冠心病,像是劳损类的胸背痛,按胸痹处治而速效。曹氏显然是以“但见一证便是”的原则,来诊断这两例胸痹病的。
可见胸痹病的概念,至少包括了上述三类病症:心系、呼吸系、运动系。从症状范围说:原文 & 王老 & 曹氏。
这里就有了两个概念:一广一狭,一古一今。原文所列三组症状是古概念、广义的;王老的是今概念、狭义的。曹氏举例,则是仲景原概念的实际运用,但见一个胸背痛,或者独见短气可以按胸痹论治,但见喘息咳唾应该不是胸痹。
古义、广义: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今义、狭义:指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王老:指以心窝部(心下)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心痛的部位,在原文里面提到了“心下”,就是我们通常所知道的,心窝部,剑突下,比方老百姓说“心口痛”,有的就是指胃痛,但是,有的就是心、胃同病,胸痹和心痛同时发作,是一种胸胃同病的情况。
这里没有分别自觉与压痛。临床上,心窝部有自觉疼痛,也有局限性压痛者,绝大多数是胃病类,包括食管及肝左叶病变。如果仅仅是自觉疼痛,鉴别诊断比较复杂,包括心绞痛,阑尾炎等在内。原文没有提及腹部检查问题,例如伤寒的泻心汤类、陷胸汤类就有按之濡,按之硬等说法,所以这里的心痛似乎以自觉痛为主。
真心痛:《灵枢•五邪篇》有:“邪在心,则病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个形容相当于心梗。临床上,其实不论是胸痹还是心痛都应该从西医角度慎重鉴别!
如上所述,心痛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种,一是胃痛,二是心绞痛。也可以属于胸痹的症状之一,以心窝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心绞痛、心梗,较少见,但是确实有。
注家都把短气作为症状看待。
三,条文分析
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本条论述胸痹、心痛的脉象和病机。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诊脉应当注意脉象的太过与不及。太过,过盛于正常;不及,不足于正常;都是非正常的脉象。可以理解为辨识太过不及是诊脉的基本要求,太过主邪气盛,不足主正气虚。脉象太过与不及的辨认,需要结合年龄、性别、体质、形气、职业、季节、小环境等先粗略地判断一下,是不是一个正常脉象,或者六部脉,哪一部是大致正常的脉象,以此为基准进行对比。
阳微阴弦---
《内经》有:善诊者,察色辩脉,先别阴阳。这里的脉分阴阳,注家意见不一。有的以浮沉分阴阳;有的以左右分阴阳;有的以尺寸分阴阳。《谭注》认为,“根据下第三条既分寸口、关上,则本条自以尺、寸分阴阳为妥”。
《谭注》:关前为阳,阳微,指寸口脉微,主阳虚;关后为阴,阴弦,指尺中脉弦,主阴盛。王老,把寸尺与浮沉结合起来讲,寸脉浮取微,尺脉沉取弦。寸部是阳位,微脉是阴脉,阳得阴脉是阳气不足;尺部是阴位,弦脉是阴脉,阴得阴脉是阴气过盛。
寸主上焦,寸脉微,上焦阳虚,阴寒之邪乘之。这个阴寒之邪,王老说是指寒饮之邪,寒邪、水邪。王老讲,阳微阴弦,可以是临床可见之脉,但更主要的是病机含义。“也别说中焦、下焦,反正在里的阴寒之邪偏盛,盛于正常,太过了,就是“阴弦”的含义”。
即胸痹而痛---
王老讲,是一个急性、发作的情况,“即”,立即,就会出现胸痹、心痛。我认为即字,是表示阳微阴弦的病机与胸痹的因果关系,这个胸痹而痛即由这个病机而来。
《灵枢-本藏》有“---善病胸痹”。 到了仲景本篇,才有涉及病因病机脉证方药的系统论述。王老说,“在命名上,它属于病位与病机的结合,“痹者,闭也”,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之所以形成这个胸痹而痛,究其原因,“责其极虚”。极虚,《语译》解释为“虚之极”。王老说:“我说不是虚之极,而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胸阳的不足是主要责任。” 极,不是虚之极,是什么,没说。
今阳虚知在上焦---
重复说明,上焦阳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只有上焦阳虚,正气的不足,尚不足以发生胸痹心痛,还得有阴寒内盛,邪气的过盛,以其阴弦故也,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阴寒内盛的问题。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胸痹病机的基本矛盾是阳虚阴盛,而阳虚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胸为“气海”,清旷之区,不容邪气存留。上焦阳虚,虚处留邪,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到胸膺部,痹阻胸阳,不通则痛,因此发生了胸痹、心痛。
注家们,这种通行的,看似合理的解释,无法避开这个阴寒来自何处的问题,一个“乘虚”,一个“侵袭”,总的有个来龙去脉吧?
阴寒之邪哪里来?
王老说:“‘阴乘阳位’,阴寒之邪乘其上焦阳虚,乘袭阳位,到胸膺部了,乘虚侵犯到胸膺部,---”。王老没有说阴寒之邪来自下焦,但是“乘袭”、“侵犯”,显然是有来路的。《谭注》:“上焦阳虚而阴邪乘之,---”。阴邪来自何处也没有说。
《语译》:“因上焦阳虚,下焦阴盛乘之,---”。《何注》:“上焦阳虚不足,而下焦阴盛之气干扰上焦阳的部位,---”。 两家明确说阴邪来自下焦。
阴邪来自下焦的问题?
前面说阳微阴弦,寸为阳,主上焦;尺为阴,主下焦。既然上焦阳虚,下焦阴盛,这个阴寒之邪来自下焦是顺理成章的释义。以上篇的奔豚气为例,上焦阳虚,下焦寒气上冲,是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上焦阳虚,下焦水气上冲,是苓桂枣甘汤证的病机。有的注家似乎有意回避来自下焦一说,猜测其原因,如果是来自下焦的阴寒之邪乘虚上犯,应该有自下而上的见证,例如寒气、水气的上冲就有奔豚气为据,而胸痹显然没有这类见证。
我的理解:
这种解释之所以不能自圆其说,原因在于,只注意到了阴阳对立的一面,忽视了阴阳统一的一面,背离辩证思维所造成的。既然上焦部位的阳气不足,这个阴寒之邪就必须从其它地方来乘虚侵袭,否则无法理解。
可以换个角度来解释。阴阳者,合为一体,分为二气,对立统一。阳不足则阴盛,阴盛是阳不足的表现,不用从其它地方来!病位就在上焦胸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上焦阳气虚弱,胸阳不振,阳衰则阴盛。关前为阳,寸微反映阳不足;关后为阴,尺弦反映阴过盛。阳微导致阴盛,阳微是因,阴弦是果;正虚是因,邪盛是果;阳虚是因,阴盛是果。
胸阳不足,气、血、津、液,不能正常地运转输布,就转化为病理的寒气、痰饮、滞气、瘀血。当机体自身调节,或者借助药物和非药物手段,帮助胸阳复振,这些被视为阴寒之邪的病理产物,寒气、痰饮、滞气、瘀血,转化为正常生理的气血津液,也就是说阳长而阴消了。这个阴寒之邪,是上焦阳虚导致生理的气血津液转变为病理的寒气痰饮滞气瘀血,无须来自它处。
比类:用火烧开水,火正常则水化气,火不足则气化水。水不化气即是阴寒。
2,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平人无寒热---
平人,正常人。这里指自我感觉没有其它异常,仅有短气一个症状的人。
无寒热,没有恶寒发热的症状,意指没有外感。
短气不足以息者---
《谭注》:短气,是指呼吸气短而言。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说:“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是也。”
王老:短气,指呼吸促迫,“不足以息”,是和正常呼吸不一样了,显得紧促,或者是困难,或者是长出一口气好受,是“胸中气塞”的表现。
《谭注》《语译》《何注》均以实证释义,指痰、湿、食阻滞胸膈所致的呼吸不畅。《谭注》说“有因外感所致的,其证属实;有因内伤所致的,其证则有虚有实。今短气而无寒热,知非外感;而形体一如平人,又非内伤气虚,故可断为实证”。
看各家大意,一个与胸痹心痛无关的条文,放在这里是为了鉴别诊断。
王老:本条仍然是讲病机的,实也,是指本虚标实的实,不是单纯的实证。---首先从篇名上讲了,短气是胸痹病的一个伴发症、兼症,其它的主症不典型的时候,突然出现短气不足以息,是标实,而且是一种早期诊断,应该注意从胸痹角度进行防治的问题,很有先见。
这是把现代冠心病临床可见的突发胸闷短气,而其它症状不明显者,视为胸痹病(冠心病)的一个早期见证。
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楼实 1枚,捣&&薤白半斤&&白酒7升
本条论述胸痹的主要脉证和治疗。上面基本概念已经分析过本条的三组症状,我认为这是仲景胸痹病的原概念。
王老对于冠心病的胸背痛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解,包括牙痛在内,提示警惕误诊,这是西医常识,不讨论。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上,右胸痛一般不考虑心绞痛、心梗,虽然少见也还是有的,应该引起注意。我遇到过一例,简介如下:
贾**,42岁,本村人。2010年夏末。一天上午来诊,主诉右胸部疼痛,间隙性隐痛,约两小时,范围在右上胸部,程度不重。检查按压右胸部胸大肌处有轻度压痛。该病人在预制板厂做倒水泥工作,搬运整袋的水泥已经连续数年啦。所以虽然在当时想到了心绞痛问题,鉴于工作性质和右上胸部有胸大肌压痛,所以考虑是轻度软组织损伤。给了一般止痛药,走了。病人继续去倒水泥,工作到下午下班。晚饭时,妻子来说丈夫胃痛。我想是止痛药刺激胃所致,让停用止痛药,给了“胃痛药”。
次日早晨,病人来,要求输液。我说,你是今天下雨不能干活啦吧,不然不会来。他说疼痛严重时出冷汗,我听了觉得不会那么重吧,是肋间神经痛,或者带状疱疹的前兆?病人气色不好,我还是做了心电图。心律正常,有明显的ST—T异常。我这时才觉得问题不简单,必须立即去医院。病人很不情愿地去了。打来电话,是心梗,病人不想住院,要回来。我说,简直是开玩笑,必须住院!
病人住院后病情比较平稳,检查出有轻度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医院准备给他做冠脉造影放支架,家里亲戚凑了6万元钱。病人刚盖了楼房,欠亲戚钱,坚持不花这个钱,住了不到十天院,硬是回家来啦。
回来后,坚持中西药联用,大约在4个月后,ST—T恢复正常。这是多年来,我见到的唯一一个心电图逐渐恢复正常的心梗病例。现在服用降压降糖等西药,恢复了一般劳动。一个右上胸痛发病,一个心电图恢复正常,已经准备齐了钱坚持不放支架,这个心梗病人的三个特点,都没有遇到过。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谭注》:寸口脉沉而迟,寸候上焦,沉为在里,迟则主寒,即本篇首条阳微的意思;关上小紧数的数字,疑为弦字之误,关候中焦,小为不足,弦紧主痛,即本篇首条阴弦的意思;阴邪盛于本位,故由尺而上见于关。(**本位,意指下焦。)
因为寸脉有迟,关脉有数,为了解释这个矛盾,谭氏取字误之说,数字应该是弦字。另一种说法,迟数不指至数,指动态。《语译》:“迟是指疲弱不前(因上焦阳微),数是指躁动不静(因中焦寒浊上逆)。”
王老另有一说,指缓解期见迟脉与发作期见数脉。
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这是胸痹病基本方。以方测证,栝楼祛痰,薤白行气,用于胸痹气滞痰阻的病机;栝楼性寒,薤白、白酒性温,整方偏温,用于胸痹病气滞痰阻偏寒证候。
王老:“栝蒌薤白三方”: 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体现的是“宣痹通阳”法。
全栝楼,性寒,清化热痰,用于“阴寒内盛”的痹阻,是用辛温的薤白,辛热的白酒制约其寒性,去性取用的配伍法。
《医方发挥》:通阳散结,行气祛痰。---本方并非对所有胸痹疼痛都有效。但此方结构给学者提示:胸痹疼痛的机理不单纯是淤血阻络,还有气滞和痰浊痹阻等原因。
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楼实 1枚,捣&&薤白3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具备上面的病机和症状。
由上条的喘息咳唾,到本条的不得卧,是病情重于上条的表现。王老以肺的宣降功能失常加重解释。
心痛彻背者---
由上条的胸背痛,到本条的心痛牵连后背,也是病情重于上条。
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半夏是温化寒痰药,因为到了不得卧的程度,已经是痰饮,有了饮的问题了。用于胸痹重于上条的,痰饮气滞证。王老说本方宣痹通阳,逐饮降逆。
上方薤白8两,本方3两,是加了半夏的温燥痰饮,减少了薤白的辛温行气。
5,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4枚 厚朴4两 薤白半斤 桂枝1两 栝楼实1枚 捣
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3两
仍然是病位在胸,病机阴寒痹阻。
心中痞气---
心中,指心下,胃部。痞气,当指寒气痞,《谭注》说“胃阳不振,而阴邪乘之”。
气结在胸,胸满---
胸中气滞,满闷。《谭注》说“胸阳不宣,而阴邪乘之,则气结在胸,故胸满”。
胁下逆抢心---
抢,读第一音,指相逆的方向。《语译》:胁下有一股气向心窝部逆窜。痞气在胃,气结在胸是气滞,胁下逆上是气逆,气逆又加重气滞。
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这是病位的扩展,是胸胃同病。可以理解为胃病影响到胸痛、胸闷,例如胃食管反流的胸骨后隐痛,胃胀满反射性胸闷痛等。也可以理解为冠心病伴有显著的胃症状,或者胃病诱发心绞痛等情况。气滞气逆为病机特点。
王老:枳实薤白桂枝汤,治标实为主,属于宣痹通阳法,宣痹通阳,泄满降逆。栝蒌、薤白,宣痹通阳;桂枝平冲降逆;枳实、厚朴泄满降逆。去掉白酒,是因为有气逆上,不能再用白酒行药势以防加重冲逆。&&人参汤,治正虚为主,属于“塞因塞用”的“扶正固本”法。从中焦补中助阳,振奋阳气,从中焦而治。理中汤,这里叫做人参汤,强调了人参补益宗气的作用。“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宗气得运,因虚而滞的满闷痞气等才能解决。& &急性发作,以标实为主,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既有本虚,又有标实,两方合用;缓解期间,人参汤主之。
虚实之辩:
《谭注》:阴盛邪实的,其脉必弦,胸满较著。阳衰正虚的,其脉必微,心痞较甚。《语译》:胸痹病而有心下痞气,闷而不通的为虚症;胸痹病而气结在胸,胸中满闷并有气自胁下逆窜于心窝部的为实症。
《何注》:---如果突然发生的,多数是实证,---如果这种征象不是突然发生而是很久以来就有的,那末多数属虚证,---。当然也有虚实挟见的---。
王老:一证二方,是因为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有偏于标实与偏于正虚的不同。
急性发作,标实为主,应该兼有:腹胀、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紧,舌质可能紫暗。缓解期间,正虚为主,应该兼有:四肢不温、倦怠少气、语声低微,大便溏、舌质淡、脉弱而迟等中焦阳气衰减的一派虚象。舌质发紫的虚、实之别,虚证是舌质淡紫,或淡暗,舌体可能胖大。
语译,以胸满为主者属实;胃痞为主者属虚。谭氏加了脉象微与弦的区别。推测其意,或者因为人参汤扶正治在中焦,枳实薤白桂枝汤泄实治偏上焦。何氏,以新久为主结合见证辩虚实。王老,主要从冠心病为主的胸痹概念出发,以发作期、缓解期,分别补充了多个四诊兼症来鉴别。各家从不同角度辨别虚实,都有临床参考价值。
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3两 杏仁50个 甘草1两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橘皮1斤 枳实3两 生姜半斤
王老: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 && && && && && && && && &橘枳姜汤证
同& && & 饮阻气滞
异& && & 痰饮内阻,上乘于肺& && && && && && && && & 水饮停蓄,胃气不降
同& && & 胸痹轻症,胸中气塞,短气为主症
异& && & 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短气明显& & 心下痞满,呕吐气逆,气塞症明显
治法:宣肺利气化饮& && && && && && && && && && && &&&温胃理气散结
药物:茯苓,杏仁,甘草& && && && && && && && && & 橘皮,枳实,生姜
《谭注》:本条论述胸痹轻症的治疗。胸痹,胸中气塞,短气,非水气在肺,即寒气在胃。因水为阴邪,寒也为阴邪,肺胃阳虚而阴邪乘之,故气塞短气。其治疗:由于水气之在肺者,必有胸满的见证,宜淡甘渗利。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以利水气,杏仁以降肺气,甘草以和胃气,故主治之。由于寒气之在胃者,必有心痞的见证,宜苦辛通降。橘枳姜汤:橘皮以疏胃气,枳实以消痞气,生姜以散寒气,故亦主之。
谭氏以胸满、胃痞为辩证要点。
本方的问题是:橘皮用到1斤,我按郝老算法,16两=248克;“分温再服”,即分两次服,但还是一日量。《药法》:“仲景用量为一斤,约合今用30克”?
算法如此悬殊,存疑。
7,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仁16两 大附子10枚,炮& &&&---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胸痹缓急者---
缓急的含义有三种意见:
第一,属于发作性的疾患,有缓解期与发作期的不同。时缓时急。
第二,胸痹的急证,发作的时候出现四肢抽搐,口眼引纵。缓急,指抽搐动作。第三,对胸痹急证要进行救急,缓解其疼痛。缓解急性发作状态。
王老讲,三种意见都有临床价值。我倾向于第三种解释。缓,缓解;急,急症状态;缓解胸痹急症的,使用本方主治。因为是散剂,是平时制备好以备急救用的。
《谭注》:薏苡仁除湿缓急,炮附子温寒止痛,并为散剂,使其药效迅速,以奏救急止痛之效。
王老:炮附子为主药,大辛大热之品。仲景回阳救逆,用生附子,配干姜;止痛用炮附子,这里是祛寒止痛。首选炮附子,“而且用量上,请大家看是10 枚的炮附子,所以祛寒止痛力很大”。(**王老的口误!因为实际使用时,每服方寸匕,日三服。附子10枚,是制散时的剂量,视为比例,不是日用量。)薏苡仁,性味偏寒凉,和寒邪上乘于阳位,这在治法上有矛盾?配伍上,依靠炮附子的大辛大热之性,来牵制薏苡仁的寒凉之性,取它的缓解经脉拘挛,和取它的除湿作用。
这里再见仲景寒热并用药法,前面的栝楼配薤白,这里的附子配薏仁。
8,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 生姜各3两 枳实5枚
《谭注》:即上腹部痞满。王老:是心下有一种痞闷感,不通、不舒这种感觉。
想起伤寒论的“心下痞”,与这里的“心中痞”,竟然是一个意思?似乎心中,涉及到以心窝部为中心的以上部位,偏上;心下不涉及心窝部以上的感觉,偏下。
《心典》:该痰饮、客气而言。王老:水饮、寒邪向上冲逆引起的多种症状。
这也是从药测证来的吧,桂枝降逆,配生姜可以解散外之寒邪,即尤氏说的客气,也可以温化内之痰饮。
王老:指心窝部分向上牵引疼痛。《语译》:心窝部感觉空虚而疼痛。
《何注》:古代医家所指心痛,多数是指的在胸骨下方,俗称心窝部的疼痛,其疼痛的确切位置虽难笼统定论,但常指胃脘部为主。
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谭注》:本条论述心痛轻症的治疗。---寒气阻滞,故心中痞;诸气上逆,故心悬痛。---桂枝通阳,枳实消痞,生姜散寒,故主治之。
《何注》:桂枝辛以散邪,枳实苦以泄痞,生姜温以祛寒。
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蜀椒1两,一法2分&&乌头1分,炮&&附子0.5两,炮,一法1分 干姜1两,一法1分&&赤石脂1两 一法2分&&
---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谭注》:阴邪踞于心胸之间,而外应于背,则心痛彻背;寒气客于背俞之脉,而内注于心,则背痛彻心;内外合邪,前后相引,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这是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重证。乌头赤石脂丸:乌、附辛热回阳,椒、姜辛温散寒,赤石脂固摄防脱,故主治之。
王老讲的要点,一是疼痛剧烈;二是发作性,或者持续性疼痛,或者经年累月痛;三是可能伴有肢冷汗出,疼痛性休克的类似症状。四是可以是心绞痛,也可以是胃痛一类。五是乌、附、椒、姜大辛大热并用罕见。
由于乌附并用少见,所以有乌头可能是乌梅,附子可能是桂心等说法。除了专题研究外,知道有这个方法就可以了吧。我觉的赤石脂的作用,可能还有减缓辛热刺激的作用,例如峻药类用大枣?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
附子3两,炮 生狼牙1两,炙香 巴豆1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 干姜 吴萸各1两
是否仲景方有争议。
《谭注》:考《千金》心腹痛门载:“九痛丸,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去来心痛,并疗冷肿上气,落马堕车血疾等。”(**方大同小异)。
《何注》:---对于因积聚、痰饮、虫注、寒冷所引起的心痛,是可以适用的。但治所有上述九种原因不同的疼痛,却是值得商榷的。
四,王老讲稿摘要(整理)
概念:指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病机:阳微阴弦: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主症:胸背痛,短气;重则喘、咳、痰。
主脉: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治法:急则治标,针对阴寒内盛,痹阻胸阳,用宣痹通阳法。
主方:栝蒌薤白白酒汤。
辨证论治:
典型证候& && && && && && && && && && && &&&栝蒌薤白白酒汤& &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痰浊壅盛证& && && && && && && && && && &&&栝蒌薤白半夏汤& &宣痹通阳,逐饮降逆。
气结在胸证 偏实& && && && && && && && &枳实薤白桂枝汤& &宣痹通阳,泄满降逆。
& && && && && && &偏虚& && && && && && && && &人参汤& && && && && &&&补中助阳,扶正固本。
轻证& && && &&&饮邪偏盛 兼见气滞&&茯苓杏仁甘草汤& &宣肺化饮。
& && && && && && &气滞偏盛 水饮停蓄&&橘枳姜汤& && && && &&&行气化饮,和胃降逆。
急证& && && && && && && && && && && && && && &薏苡乌头散& && && & 温通止痛,除湿宣痹。
概念:指心下(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病机:阳微阴弦。
辨证施治:
寒饮气逆&&桂枝生姜枳实汤 温化水饮,下气降逆。
阴寒痼结&&乌头赤石脂丸& &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胸痹、心痛病人的舌象:
来自岳美中经验和王老的临床观察。
白苔为底,上有一层薄黄苔。
胸痹病、心痛病,“阳微阴弦”的病机所主,舌苔应该是白苔作底儿,它是阴寒之邪的标志,说明是浊阴上干于清阳之区。
白苔作底儿,上有一层薄黄苔,但是这种薄黄苔一般多滋润,甚至有“腻”苔的那种感觉。它是欲阳化的假象,不是实热证标志。认为是阴邪,就是寒湿之邪乘踞阳位,是一种表面阳化的征象,也可以说是阴浊逼胸中阳气上腾,是一种浮阳外越的现象。
这种情况也说明,他本身的阳气虚弱,无力驱除阴邪。所以就得依赖温阳、助阳、通阳的,一系列药物来廓清阳位,令他上焦阳气不足,阳虚的情况得到纠正。学完本篇,特别是乌头赤石脂丸,联合用药,大辛、大热之品,所以这一点不可不知,舌质、舌苔,特别是这种薄黄苔的假象,一定要识别,千万不能见苔黄就清热,就用清凉苦寒之剂,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 王老的本段文字,是我学习本篇最大的收获!在胃病的中药使用上,长期困惑于这种白苔上覆薄黄苔。总觉的或多或少还是有湿热的问题,总要加点儿黄芩之类,不敢放胆用温,束手束脚,犹疑不定。学了本段,至少多了一条薄黄腻苔主湿热之外的辩证思路。
胸痹病,心痛病的典型证候,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瘀点。有的是在舌边上,挺大一块瘀斑,在两侧或者是一侧;有的就在舌尖,很小;还有的在舌面上出现瘀点,不是说非得是舌质紫,口唇紫。
这当然不仅仅是在心绞痛、冠心病的病人,妇科病人更是,好多病例非常典型。病人自己大概对症状都描述得不很清楚,但是你一看舌质,提示有瘀血,就可以应用活血化瘀药。这都是诊断的标志,用药的指征,同时也帮助判断临床疗效。比方用了一周或者两周中药,你看他舌的紫色,是否变为淡紫、发暗,颜色轻浅不轻浅,那个紫斑或瘀点大小,或者减少的程度,指导你临床用药。这是咱们中医的一个临床思维方式,或者说是辨证施治的技术手段,这是我们特有的,一定要继承下来。
辩证施治的示范:
第1条,讲的是本虚标实,本虚为重,上焦阳虚为主。第2 条,短气不足以息,是“标实”症状。
气滞实证,“宣痹通阳”法里,选泄满降逆的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而本虚,不能被假象胸满气逆所迷惑,以补法来治其胸满,叫“塞因塞用”,人参汤主之,这是辨虚实的典型例证,叫做“同病异治”。
胸痹的轻证,“胸中气塞、短气”,比单一的短气又重一点儿,但比起胸痹整个的变化情况,它是为轻证。&&再辨病位:在肺,饮邪阻滞气机,痰饮阻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在胃,胃气不降,气滞导致饮停,用橘枳姜汤。
人参汤,是缓,为“扶正固本”法,在发作后、症状缓解以后,人参汤为主。补气的同时,或兼以化痰、或兼以活血。急证发作,用薏苡附子散。再重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部位扩大,而且经久不愈,用乌头赤石脂丸。
胸膺部,首先栝蒌、薤白、白酒、桂枝。如果延及到胃和两胁,有桂枝不说,还得加枳实,偏于治胸满;加厚朴,偏于治两胁满闷及腹满。如果偏于胃脘、心痛,用生姜、枳实、半夏,包括乌头赤石脂丸里,川椒、干姜等药。
九方只有两方用甘草,人参汤和茯苓杏仁甘草汤,都是病位,疼痛由胸膺部牵引到心下,涉及到胃的时候才用了甘草。不用炙甘草,量不要大,是为了振奋阳气,有利于化除饮邪。
比方说梅核气病,病位在咽喉,也算胸膈以上的病变,半夏厚朴汤,他用苏叶,却没用甘草。因为那个病机上,也叫做痰气郁结,这也等于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用甘草,尽管是阴寒之邪,甘草还是为缓。因此我在讲化瘀方里的血府逐瘀汤,也是要把甘草、生地,包括芍药这样酸敛阴柔的药物去掉,就是要有利于除阴寒之邪,也是从仲景本篇得到的启发。
有层次之别。你看薤白、白酒效果不行的时候,用桂枝;桂枝不行的话,用炮附子;炮附子不行了用乌头;都是同一类的药,但是他区别使用。乌头觉得单独用还不够劲,蜀椒、干姜、炮附子联合应用,这是很有启发的。
王老的金匮精讲,名副其实。
我没找到笔误,非常精彩
层次分明,帖精如人,证脉法药,谢谢分享
看完我又是快疯了的感觉,改天再看,再谈感受,今天精力不及了,我没找到笔误,贴子质量非常高。
lrl0701 发表于
看完我又是快疯了的感觉,改天再看,再谈感受,今天精力不及了,我没找到笔误,贴子质量非常高。
王老原文是:“而且用量上,请大家看是10 枚的炮附子,所以祛寒止痛力很大”。----
你看,这里,王老讲到,本方用了10枚炮附子,“所以祛寒止痛力很大”。显然这个力量很大,与用了炮附子10枚相关吧?
之所以我认为是口误,因为虽然本方用了10枚炮附子,但是每服方寸匕,量是很小的。这个实际使用量,不能说是“很大”,很大是指制散剂时的10枚吧?
抓紧时间赶快先回了你这个贴子,不然你的新贴子又要出来了。
几个方子给我非常大的兴趣。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共十个方子。
关于方子,伤寒论113个方子,金匮要略要170多方也好,二百六十多方也好。
下面是百度的一段话(以看伤寒的方子之多):
《伤寒杂病论》有260首方剂由于《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因战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伤寒杂病论》原本佚失,几经变迁,经王叔和等人编次整理,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这在统计方剂数目方面存在《伤寒论》统计《伤寒论》方剂,《金匮要略》统计《金匮要略》方面的方剂,加上当时在统计数字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统计两书的方剂数目善于借用前人统计数目,基本上不愿再亲自作大量繁琐而细致、详尽而统计工作,这样就导致至今对仲景所创方剂没有准确的数字。《伤寒论》所载方剂数目并非是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亦非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实际是115方,缺禹余粮丸方药组成。《金匮要略》所载方剂数目亦非高保衡等人于《金匮要略方论序》中所言:“除重复有二百六十二方”,更非五版中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所言:“共载方剂二百零五首”,实际是184方,缺杏子汤,葶苈丸,藜芦甘草汤药物组成。查阅有关研究《金匮要略》书籍对方剂索引除了本人以外,均没有对葶苈丸进行索引。关于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方剂数目的统计,邹澍于《本经疏注》中言:“《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这个统计数目虽接近仲景所创方剂数目,但也是不准确的。究竟《伤寒杂病论》方剂数目有多少?这并不是把两书的方剂数目相加就等于其总和,事实是这样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相重复及异名方剂共39首,其中异名方剂如桂枝汤又名阳旦汤,理中丸又名人参汤,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名麻黄附子汤,就《金匮要略》异名方有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及八味肾气丸,对此要说明一点,异名的方,其药物组成及剂量调配都是完全一样的,仅仅是方名不同而已。这样就审明了《伤寒杂病论》方剂共有260首。另外,还要说明一点,后人在研究及编次《金匮要略》时,又采集《千金》、《外台》等医方书之有效常用方剂附于部分篇中共计21首,此21首不能作为《伤寒杂病论》方剂统计数目。结合当今的确有些研究者在研究部分《伤寒杂病论》方时,把《千金》等书所载方剂误认为是仲景方,这一点是必须澄清的,不可混淆不清。王付
我总感觉金匮比伤寒论的方子多,且金匮属短篇,互相联系性不强,再加上方子多,那就更不容易记住了。这也许是金匮方子或金匮名气大,但方子大家知道少的原故吧。
这里面出现了个新东西,那就是什么方主之,什么方亦主之。
主之方和亦主之方差别很大,关于原因,我觉得还得详细学习和领悟之后才敢说。
阴寒之邪哪里来?
阳不足则阴盛,阴盛是阳不足的表现,不用从其它地方来!病位就在上焦胸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上焦阳气虚弱,胸阳不振,阳衰则阴盛。关前为阳,寸微反映阳不足;关后为阴,尺弦反映阴过盛。阳微导致阴盛,阳微是因,阴弦是果;正虚是因,邪盛是果;阳虚是因,阴盛是果。
你的这种观点,我觉得很好。
大体上就这些吧。期待新作。
您的发言很精彩!
打开微信-右上角-扫一扫,对准二维码,或者查找公众号:红杏e生
即可关注基层医生网官方微信,定期为大家推送最新资讯!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痹心痛护理查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