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焚杨绛怎么读读

6.守候庄园,(1分)城里来客,(1分)彼此相识,(1分)主仆互诉(1分)(意思相近即可)
7.他是田庄上有历史的长工;(1分)形容苍老,脸被苍灰的络腮胡子围绕着,有点浮肿,如同生长在草丛中的蘑菇,面颊坎坷;(1分)爱酒,经常喝醉,是个“酒鬼”;(1分)忠厚,在荒寂的庄园忠诚守望城里的主人二十年;(1分)重情义,面对昔日好友“吃闲饭的”的意外归来,心里充满了暖融融的喜悦。(1分)
8.(1)第二自然然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叙述内容交代了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景色描写渲染了田庄寂寥落寞的氛围,为后文主仆重逢作了铺垫。
(2)最后一段动静结合,突出细节,营造了一种静寂的氛围,与开头形成照应,增强了荒茺、悲凉的抒情色彩,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人回味无穷。
9.示例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①故事发生在“黄昏”时分,战事的主人公都已经是迟暮之年;
②自然的黄昏时分与人生的黄昏时分两相映衬,交织着人事沧桑和世态炎凉;
③“黄昏”时分的归来与重逢,包含着乡土故园之眷念、流浪回归之感伤、人事变迁之无常、人性善良之可贵等多重意蕴。
示例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①“黄昏”犹如一个横断面,掩藏着两条线索:一方面是20年的离乡流浪;一方面是20年的忠诚守望,饱含岁月沧桑,人间真情;
②“黄昏”景色的描绘首尾照应融合,构成落寞静寂的抒情氛围,衬托质朴真诚的人性之美;
③“黄昏”意象的营造淡化了情节,突出了意境,使小说结构散文化,增强了小说的诗意色彩。
试题分析:本文是一篇小说,考题考查的是小说的主要情节,顺着文章思路,不难顺利得出情节发展的主要内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认真阅读原文,可以发现文中对于“山虬”这一人物有如下的一些描绘:“酒鬼”、“有历史的长工”、被“苍灰的络腮胡于围绕着”的脸,这是比较直观的;至于“忠诚守护庄园”以及“见到离别二十年的友人归来的喜悦”则需要进一步阅读文章,不放过文章对人物的任何一处描写,才能准确的作出回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欣赏评价D。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学生首先需要明确小说的表达方式包括一般包括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在第二段中,主要采用了叙述和描写。具体而言,本段叙述了庄园的变迁,描写庄园现在的景象。写庄园变迁交代了背景和人物关系,写景的作用则重在渲染氛围。
(2)赏析小说段落一定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这一段中,写景的关键词有“静寂”“清新”,写人物的关键词有“错愕”。“静寂”的特点与前文营造的氛围一致,虽有“清新的夜风”,但“荒芜”“悲凉”的特点并没有改变。车夫同牧羊的孩子的“错愕”体现出他们对于山虬和“坐着车的”“城里来的人”见面之后的反应的茫然与不解,文章没有再描写后文如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昧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黄昏”这一意象本就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既可以看作是实写、也可以看做是虚写。故事发生在黄昏,这是实;故事中的主人公已步入人生的“黄昏”,这是虚。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道出了人们对于黄昏的矛盾情感,既喜黄昏之美,又感慨黄昏之短暂、时光之易逝,其诗对于理解本题也有帮助。结合前人描写,本题若从思想主题入手,难度应会降低不少。若选取结构,则需要考生对于小说的技巧有更为深入的把握,不易答到要点。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草木有本心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到一边,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 春来草自青;它放任&&&& 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
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的。
一违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惨。&
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14.文中“废品”和“无用之物”的含义是什么?&
废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用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说“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解释“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这句话的含意。
答:&&&&&&&&&&&&&&&&&&&&&&&&&&&&&&&&&&&&&&&&&&&&&&&&&&&&&&
1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作者怎样的价值观?你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对成功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汽车等着的时候
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年轻人没有回答,他捉摸不透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远一些。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瓦尔特·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这时,瓦尔特·施那夫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寒冷难熬。接着迷迷糊糊,噩梦不断。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有个女仆吓得张大了嘴,两眼直瞪,一动不动,手里的杯子砰然掉在地上。其余的人,都跟着她的目光看过去!
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
开始,就这么一声惊呼,由八个不同的嗓音同时发出的惊呼,骇得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瓦尔特·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这是黎明前寒冷的时刻。矮树丛中,有许多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偷偷移动,黑暗里,不时有一两把铜铁利器的尖梢,被缕缕月光照得闪闪发亮。
突然,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瓦尔特·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瓦尔特·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莫泊桑作品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使施那夫斯的形象真实鲜明。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E.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3)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精妙,请说明这些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处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则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综合。这一情况发生的物质层面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要跻身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这对中国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特殊的发展机遇。从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汤因比认为,稳定与活力是人类安居乐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恰恰分别蕴含了这两种东西。因此,他满怀希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两极——中西文化的接触,极有可能融会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的、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不仅如此,汤因比还坚信,能够实现这种综合与统一的将不会是任何西方力量,而只有可能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有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的悠久和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正在开辟和尝试走出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避免二者的缺点这样一条道路。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乃至知识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式。华夏文化它将有可能做到:既享有科学理性所带来的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又高扬和弘大民族的人文精神;既获得经济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拥有经济效率,又具有社会公平。总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节选自侯才《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
6、下列表述不属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综合的问题。
B.中国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在于,当代中国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
C.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互补中共同发展,融合出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
D.中国文化有可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西方现代文化体现的活力是人类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要素。
B.中西文化的综合与统一应该由中国来实现。
C.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性的表现,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D.科学精神可以带来高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并提高经济效率;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公平。
8、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定能把前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B.中国传统文化使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而西方现代文化又无法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所以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有必要。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社会形式。
D.现代化从程度上可分为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种,中国目前处于前现代化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后现代化阶段。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规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拨”、“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份”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16.本文主要是从哪两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除标点不超过10个字)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抓住传主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风貌。
B.文章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目的之一是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
C.林则徐在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曾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
D.文章第三段说:“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目的是突出林则徐的这一功绩巨大。
E.本文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读者。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我的阅读经历
  一个人,倘若念兹在兹憧憬着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作家,那么,光靠买书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肯定还要加上阅读。泛泛的读,一目十行的读,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社科类书籍。当然,书读得再多,倘若不能活学活用,那充其量只能是一只有脚书橱。对于自己日积月累购买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不佞虽然不能做到天天读,但起码能够做到月月读,年年读。不佞含英咀华,笃学不倦。然而,尽管读书的年代久,时间长,不佞涉猎的领域并不广。不佞每天的阅读量也不大,而且老是重复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红楼梦》里有一句话:贪多嚼不烂。不佞这人的天性,可以说是非常挑剔。在不佞的菜谱上,不佞平日并没有多少花样翻新,几乎天天总是老三篇,青菜豆腐,肉禽蛋奶。不佞不喜欢野菜,野味。不佞的菜谱比较单一。不佞这样的性格脾气,延伸到书籍的阅读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后,不佞对于书籍的阅读,简直可以说是变得越来越吹毛求疵。一般的书籍,压根进不了不佞的眼。这就像一个喜欢喝酒的人那样,一旦喝过了茅台酒五粮液等名酒美酒,档次低一点的酒登时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第一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到底是什么呢?个性?技巧?窃以为,第一,毫无疑问应该是作品的语言。高尔基也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坛,在中国一大批现当代的作家诗人当中,真正过了“语言”一关的,又有几个呢?严格说来,十几人而已。稍微放宽一点,数十人而已!至于语言大师,更是凤毛麟角。嗓音条件不行,绝对成不了一代歌坛巨星。固然,歌星当中也不乏喉咙嘶哑者,那又另当别论,那只能说是他的嗓音有特色,别具一格。中国的现当代作家当中,真正文笔深奥或者说是优美一点的,真正能够相对长久地吸引不佞眼球的,当然还谈不上百读不厌的作家,充其量也就只有以下屈指可数的几位,鲁迅、茅盾、汪曾祺、艾青、巴金、老舍、沈从文、孙犁、王蒙、莫言、贾平凹、刘震云、苏童等十几人而已。女作家则仅仅只有萧红、丁玲、池莉、方方、铁凝、王安忆……七八人而已。不佞这人的性格就是如此“特骨,”尽管不佞年纪轻轻,就已经痛下狠心,斥巨资从当地的供销社书店抱回过一套精装本的《鲁迅全集》。但是,不佞这人的个性,不要说别人,就连不佞自己,有时候也看不清自己。像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书籍买了来是干什么的?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啊!书中自有颜如玉!像精装本的《鲁迅全集》,一般人谁舍得买?谁买得起?可是,不佞就是年纪轻轻就早早地购买了。鲁迅的文字沉郁深邃,鲁迅先生称得上是不佞偏爱的一个作家。在文章的深刻性上,几乎无人能出其右。窃以为鲁迅先生的杂文甚至可以提高到与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并列的程度,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永垂不朽。可是,说了你还别不信,纵然像鲁迅这样不佞超级喜欢的文豪、巨匠,《鲁迅全集》,不佞甚至也没有通读,细读。充其量只是囫囵吞枣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在不佞的阅读印象当中,鲁迅的小说,也就只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四篇,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稍逊一筹的则是《故乡》、《风波》、《孔乙己》、《在酒楼上》等四五篇而已。鲁迅的杂文,不佞平日隔三差五就想温故知新的也就只有《阿q正传的成因》、《无花的蔷薇》、《论雷峰塔的倒掉》、《马上日记》、《马上支日记》等为数不多的几篇。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两个散文集子,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不佞最喜欢的现代诗的“诗人”则是艾青。艾青故里金华畈田蒋村,就在我们东阳义乌隔壁,,难道是因为地缘相近?还是因为不佞这人与大诗人艾青脾气相投之故?不佞还曾经一度喜欢过郭沫若老先生如下的一首小诗:“我有一把小刀……它对我笑道,沫若哟,你不要心焦,你快来亲我的嘴儿,我会替你除却许多烦恼!”
  此外,汪曾祺汪老先生的短篇小说,不佞也是刻骨铭心。汪曾祺汪老先生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写生活。有人说,写小说就是写故事。故事对于小说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一个小说的成与败。可是,汪曾祺老先生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汪曾祺老先生偏要强调说,小说是写生活。小说不是编故事。而且要修辞立其诚!汪曾祺的小说,诚然是很少编故事,诚然是在写生活,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不照样吸引人的眼球吗?固然,汪曾祺汪老先生创作谈说是“小说写生活,”其实,他的作品并不完全缺乏故事。《陈小手》、《大淖记事》、《受戒》,你能够说它没有故事?《陈小手》的故事甚至堪称传奇。众所周知,汪曾祺汪老先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汪氏语言,”品咂“汪氏语言,”就像在品一杯香茗,淡淡的茶香,然而,淡而有味。汪曾祺的小说情真意切,语言清新恬淡,用淡淡的勾勒,将人物烘托出来,留下很大的空间。汪曾祺的作品,对于不佞说来,简直字字珠玑。像《露水》、《百蝶图》、《卖眼镜的宝应人》、《辜家豆腐店的女儿》、《合锦》等等,每篇小说的题目就一语双关。“辜家豆腐店的女儿,”表面一枝花,底下豆腐渣。所以作品取名为《辜家豆腐店的女儿》,可以说是一语双关名至实归。《卖眼镜的宝应人》,“宝应”寓意“保应”、“保证应验”——且看这篇小说的结尾,“呼的一下,着了。”《合锦》——合锦,只有双方合作才能珠联璧合互利共赢。至于《百碟图》,更是寓意“百姓百性,百样性格,”此谓之“百蝶。”此外,还有汪曾祺汪老先生写的一组《聊斋新义》,不佞初读这些篇什的时候,曾经颇不以为然,不佞心中暗忖:
  “《聊斋志异》是名著,绝无仅有的中国古典六大文学名著之一,你如今如此大言不惭地去用你的语言去‘新义’一番,有这个必要吗?弄不好,就是鲁班门前掉大斧。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后来,不佞集中看了汪曾祺老先生收进集子中的《瑞云》、《捕快张三》、《同梦》、《黄英》、《双灯》、《画壁》、《陆判》等等,觉得简直美不胜收字字珠玑。不佞心中暗忖:
  “倘若这个汪曾祺汪老先生生前能够把《聊斋志异》中的四百八十五个短篇,全部用这种汪氏语言,重新演绎‘新义’上一遍,那真是善莫大焉!这恐怕就是‘语言’的魅力,‘汪氏语言’的魔力。一般人的作品,第一次在杂志上,如《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上读到的时候,也许还马马虎虎勉强可以。一等到作者将它们统一收进自己的文集,集中到一块,再读一遍,就难免会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甚至不忍卒读。难怪阎连科,还有《回头一望的伤感》。想当年,阎连科的不少中篇小说,都曾经上了《小说选刊》或者《小说月报》的头条。阎连科算得上有自知之明。可是汪曾祺汪老先生的这些《聊斋新义》,收进集子以后,不佞不但不嫌其多,反而嫌其少,越读越让人觉得滋味无穷。”
  俗话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品读一些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也会让你疑窦丛生,困扰你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十万个为什么。沈从文的作品,若说什么代表作,恐怕也就只有《萧萧》、《丈夫》、《边城》三篇。浙江宁海作家柔石,有一个优秀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还有一个相对著名的中篇小说《二月》,可是在北京燕山出版社发起的“世纪文学60家”的评选中,居然榜上无名。窃以为,“世纪文学六十家”的评选,在形形色色的百年优秀中国文学作品的排行榜中,还算得上是相对公平的一个,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也难免挂一漏万。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它居然漏选了诸如沙汀、艾芜、周立波、张天翼、姚雪垠、马识途、刘白羽、李国文、刘绍棠、邓友梅、等等文学名家。张天翼光是凭着一篇《华威先生》,就完全有资格上榜。至于周立波,长篇《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周立波还有两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湘江一夜》,同样脍炙人口,怎么连周立波都可以落榜呢?此外,还有姚雪垠,光是凭着一部《李自成》就完全有理由上榜。尽管《李自成》的后面几部,,每况愈下,但是,第一部与第二部还是有相当的可看性的。王蒙的自我感觉一直良好。不过,在这一次的“世纪文学六十家”的评选中,王蒙的座次居然排了一个第22名,而且,专家与普通读者的评分高度一致,都是78分,称得上是名至实归。此外,还有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的作者浩然;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的作者李准。——这个李准后来不知怎么的,又变成了李凖。就像作家“芦焚”又叫“师陀”一样。为什么也上不了榜?还有《北国草》、《大墙下的红玉兰》的作者从维熙,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的作者李国文。优秀军事题材短篇小说作家王愿坚。《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池莉、方方、欧阳山、少数民族作家玛拉沁夫、广东作家陈残云……这么一大批作家为什么就不能上榜?看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文学史。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世纪文学六十家。”这就是所谓的众口难调。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人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孙犁的作品,不佞百读不厌的有《荷花淀》、《山地回忆》、《亡人轶事》、《母亲的回忆》、《乡里旧闻》等。这几个作品一塌刮子加起来才多少字?孙犁的作品有诗意,有“空白,”这是不能一笔抹杀的。与其读一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一样又长又臭的文字垃圾,倒不如读一点孙犁的虽然短小却显得相对诗意的文字。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耐读长销不衰的原因之一。孙犁先生的作品,有一些“大师”的成分在。他知道哪些东西应该写,哪些东西可以省略,或者隐藏,只露出该露的冰山一角。
  至于外国作家,不佞真正喜爱的,也是屈指可数。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契科夫、莫泊桑、莎士比亚、卡夫卡、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高尔基、果戈理、肖洛霍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左拉、梅里美、茨威格、霍桑。卢梭。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漂亮的朋友》,不佞百读不厌。尤其是莫泊桑的一大批短篇小说,真的不愧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光荣称号。莫泊桑的语言,真的像是一泓清水。卡夫卡的小说,初次阅读,叫人觉得别开生面,别有洞天。仔细品味,你就会发觉,这写的不就是“梦呓”吗?任何一个人,倘若能够有这样的笔力,能够把自己的一些梦境——尤其是一些蹊跷的梦境——如实地描绘下来,恐怕就会比卡夫卡还要卡夫卡。卢梭的长篇回忆《忏悔录》,让不佞明白了一个作家应该如何向读者讲真话,也就是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爱需要勇气,讲真话又何尝不需要勇气?真的就是美的,假的就是丑的。果戈理的中篇小说《外套》,不佞一读再读,果戈理的短篇小说集《彼得堡故事》,薄薄一小册,十二元钱,真的是物超所值。霍桑的小说,在超验领域,有不俗的表现。茨威格的小说注重心理描写,而且有心理描写方面的密度。外国中篇小说部分,不佞特别喜欢美国作家西格尔的《爱情故事》。此外还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外套》。苏联作家×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作家×的《第四十一》。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
  不佞十五岁喜欢上阅读,迄今为止,三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不佞真正认真看完一遍的国内外的长篇小说,却是少得可怜。中国的有文章巨公茅盾先生的《蚀》。《子夜》,《腐蚀》。巴金先生的有《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长篇,完整读完一遍的也就只有一部未竟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相当于一个中篇小说的篇幅。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不佞倒是不折不扣的全部看完了,看这本书的时候,不佞才二十出头,彼时,不佞自己的婚姻,也算得上是“啼笑因缘。”这部作品不佞读了感觉余音绕梁,虽然是一部通俗小说,但是,带有抒情意味,十分符合不佞的胃口,甚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不知肉味。萧红的《呼兰河传》,因为篇幅太短,不佞更愿意把它归结为一部中篇小说。窃以为,萧红真正的优秀作品是短篇《小城三月》与这部《呼兰河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曾经将鲁迅的《阿q正传》收入那本短篇小说选。同样是这个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的一套“百年典藏”系列丛书中,又将鲁迅的《阿q正传》收入了《中华中篇小说百年精华》。看来,这个短篇小说与中篇小说之间,还是没有一个确切的分水岭。此外,不佞曾经完整看完一遍的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有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的这个作品,读起来语言有点隔。不佞还看了柳青的《创业史》的第一部,来不及修改完成的《创业史》的第二部。浩然的长篇小说,不佞虽然超级喜欢,可是,实话实说,不佞也从来没有一次真正看完《艳阳天》与《金光大道》。《金光大道》,不佞读它的时候,还是南马一中的一位中学生。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只出版了《金光大道》的前两部。《艳阳天》在当时的学校图书馆,三册亦不齐全。不过,不知何故,不佞只要一读这个《艳阳天》,不佞的心里也会顿时变成一片“艳阳天。”一读《金光大道》,不佞的眼前就会呈现出一条《金光大道》。浩然的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可以让人进入书中的那个意境,不佞进了书中的“东山坞”不能自拔。时过境迁,时隔多年,到了公元2005年,不佞重新购买了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完整版的《艳阳天》,不佞企图打算重新阅读一遍,往日的那种快乐的心情已经不复重现,时过境迁,不佞早已经没有那份耐心,能够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像学生时代那样再来读一遍《艳阳天》了。此时此刻,《艳阳天》已经只适宜于不佞在自己的书架上“典藏。”不佞还看过韩少功一部非驴非马的“词典体”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毛主席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偶尔有一部或者说是一百部这样的“长篇小说,”其实,普通读者也好,评论家也好,压根没必要大惊小怪。但是,这样的一部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在它的出版之初,据说居然曾经引起一阵轩然大波。有“评论家”甚至污蔑它“抄袭。”看来,这几个所谓的“评论家”甚至还没有完全了解“抄袭”一词的真正的含义。陈忠实有口皆碑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不佞也没有全部看完。《白鹿原》的文学语言,并非无懈可击。陈忠实在《白鹿原》之后,还写了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谈什么的,似乎对他自己的语言十分满意。依不佞看,《白鹿原》的文字,也就一般。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不佞喜欢的作家,并不会真心喜欢它一辈子,与他“白头到老。”不佞这人,向来喜欢喜新厌旧。总是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喜欢某个作家一阵子,过了一段时间,又会不喜欢,甚至讨厌,乃至于抛弃。这样的情景,曾经在好几个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在不佞阅读的有限的当代作家的作品的“印象记”中,不佞隐隐约约觉得,贾平凹学的是古典,长袍马褂。余华学的则是外国的现代派先锋文学,马尔克斯,卡夫卡,可是似乎只是学了一点皮毛。莫言的作品,则处于这两者中间。莫言的文学语言,可谓真正的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今不古,亦今亦古。倘若把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比喻成“茶”的话,那么王蒙、莫言的小说语言,就是酒。酒容易让人陶醉,也可以使人头疼。“茶”则再怎么品味,也不可能伤害到身体。倘若能够拿画来比喻,那么汪曾祺的小说,就是一副一副的黑白画,中国山水画。莫言的小说,可以说是油画。莫言的小说世界,是彩色的。莫言的小说世界色彩缤纷色彩斑斓,色香味一应俱全,让人目不暇接。但是,激情过后,也容易让人感觉疲惫。在中国的现当代长篇小说领域,真正的优秀作家,非茅盾、巴金、老舍莫属。除以上三人之外,张恨水可以勉强凑数。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不佞只读了一两页,四川方言让不佞觉得十分“隔,”影响阅读。阿城,短短的几十个中短篇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不但在“世纪文学六十家”中榜上有名。《百年百部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的评选中,亦是榜上有名。除此之外,另有一些作家,不佞则只喜欢他们的一个作品。如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李佩甫的《红蚂蚱绿蚂蚱》;苏童的《妻妾成群》;池莉的《烦恼人生》;路遥的《人生》;王安忆的《小鲍庄》;储福金的《情之轮》;阎连科的《瑶沟人的梦》;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费》;陈翔鹤的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茹志鹃的《百合花》;苗长水的中篇小说《冬天与夏天的区别》;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张继的《流水情节》;李宏亮的《五月六月》;还有一个不佞已经忘记了作者姓名的短篇小说《十七岁少年的短暂秋天》;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邹志安的《憔悴难对满面羞》;洪峰的《瀚海》;叶弥的《混沌年代》;李亚的《电影》……此外,还有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闻一多的诗歌《口供》;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舒婷的诗歌《神女峰》;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丰子恺的散文《口中剿匪记》等等等等都是一些让人过目难忘的优秀作品。就像一些歌星一样,有一首歌成为代表作,就已经了不得不得了了。偏偏有的人,一辈子人红歌不红,或歌红人不红。
  中国的古典小说,不佞曾经X次读过《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后面四十回,恕不佞狂妄,迄今为止也没有认真拜读过一遍。拿起,放下;放下,拿起,不佞终于没有耐心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全部读完。有人甚至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的手笔,对此,不佞不敢苟同。《西游记》不佞也只是看了个大概。《水浒传》算是完整地看过一遍。至于《三国演义》,因为它的半文半白的语言,不佞一直对它望而怯步,所以压根没读。《聊斋志异》全部文言,不佞反而硬着头皮啃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儒林外史》差不多全部看完。《金瓶梅词话》看了三分之二,就放下了。有人甚至说:
  “没有《金瓶梅》,就不会有《红楼梦》。”
  不佞心里就会反驳:
  “放屁放屁!岂有此理!”
  外国的长篇小说,不佞真正曾经完整地看完一遍的似乎只有一部《红与黑》;一部《罪与罚》;一部四卷本的《静静的顿河》;此外还有卢梭的《忏悔录》;莫泊桑的《一生》、《漂亮朋友》;左拉的《萌芽》;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卡夫卡的三个篇幅不是很长的长篇小说《美国》——又名《失踪的人》、《审判》、《城堡》。霍桑的《红字》。巴尔扎克与雨果的部分作品。至于外国的短篇小说,美国作家爱伦坡的《黑猫》;霍桑的《大卫斯旺》;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握住的手》;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俄罗斯人的性格》令人过目难忘。世界上有三个著名短篇小说作家,他们分别是莫泊桑、契科夫、博尔赫斯。这三个作家的作品,对于不佞来说,简直字字珠玑。
  然而,无论怎么说,作为一名“作家,”或者说是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作家的不佞来说,卌年时间,却一共才看了如此有限的一点书籍,从书店里买回来的书籍,差不多都成了一种摆设。这样的阅读量是不是少了一些?不佞承认,确实是少了一些。可是,不佞这人,就是这样的一种性格,奈何?奈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绛怎么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