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说明评价一个人的词语做事情不地道的词语

关联词语练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关联词语练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古代有什么词语形容一个人很冷静的么,2个字的词语,或者有什么典故来形容的
希尔德丶169
镇静1.《国语·晋语七》:“ 黶 也果敢,无忌 镇静.” 韦昭 注:“镇,重也;静,安也.”一本作“ 镇靖 ”.唐 刘禹锡 《荐处士王龟状》:“古者选公族大夫,必以敦惠者教之,文敏者道之,果敢者谂之,镇静者循之.”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一》:“以持禄养骄为镇静,以深虑远计为狂愚.”2.《一寸金》词:“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四:“[ 赵思文 ]出为 汝州 防御使,迁 集庆军 节度,所在镇静,吏民赖之.”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诸檀越……扣门而施,见众僧有端坐若无事者,有蹙额不胜,有佯为镇静者.”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一章:“在这里的民工和干部……都是这样镇静的时候,不免显着他惊惶失措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形容一个人孤单的词
形容一个人孤单的词
形容一个人孤单的词
【解释】形:身体;只:单独。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没有同伴。
【出处】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解释】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
【出处】《诗经&唐风&m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解释】孑:单独。孤孤单单一个人。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瑁传》:&若实孑然,无所凭赖,其畏怖远迸,或难卒灭。&
【解释】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解释】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出处】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窃感《相鼠》之篇,无礼遄死之义,形影相吊,五情愧郝。&
【解释】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解释】古代帝王的自称。后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出处】《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解释】别:离别;鸾:凤凰一类的鸟。离别的鹤,孤单的鸾。比喻远离的夫妻。
【出处】三国魏&稽康《琴赋》:&王昭、楚妃,千里别鹤。&
【解释】鹄:天鹅;凫:罢鸭。孤单的天鹅,独居的野鸭。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出处】《西京杂记》卷五:&齐人刘道强善弹琴,能作单鹄寡凫之弄。听者皆悲,不能自摄。&
【解释】孤零零的一个人。形容孤儿无亲。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解释】孤:孤单;鸿:鸿雁;寡:失偶的妇人;鹄:天鹅。孤独失伴的天鹅。比喻失去配偶的男女。
【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向日蚕桑动,忽相逢孤鸿寡鹄,无门投控,飞鸟依人情可悯。&
【解释】指孤单一人。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权翰林身居客邸,孤形吊影;想着&牛女银河&之事,好生无聊。&
【解释】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解释】势力孤单,才智浅薄。
【出处】南朝&宋&鲍照《侍郎报满辞阁疏》:&日晏途绕,块然自丧,加以无良,根孤伎薄,既同冯衍负困之累,复抱相如h渴之疾。&
【解释】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出处】语出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小编推荐:
形容一个人孤单的词相关的文章13、2014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13、2014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摭(zh&)拾&&哄(hōng)笑&&&擎(q&n)天柱&&&钻(zuān)木取火
B.屏(bǐng)息&包扎(zhā)&&&&夹(jiā)克衫&&&言之凿凿(z&o)
C.孱(c&n)弱&&牌坊(fāng)&&&干(g&n)细胞&&&铩(shā)羽而归
D.&& D. 吟哦(&)&&&&皲(jūn)裂&&&&胳(gā)肢窝&&&&蜚(fēi)声中外
【答案】D【解析】A项,“擎”应读“q&ng”;B项,“扎”应读“zā”;C项,“孱”应读“ch&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个节目融合了京剧、粤剧、秦腔等中国戏曲的精萃,舞者多变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B.城郊的这座园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溪流小径曲折萦纡,到了春天,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真是一处世外桃源。
C.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些备受国人青睐的外国名品,其实是用中国的原料,在中国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已不是地道的泊来品。
D.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营销策略赢得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答案】B【解析】A项,“精萃”应为“精粹”;C项,“泊来品”应为“舶来品”;D项,“出奇不意”应为“出其不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来源:Z|]
A.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C.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D.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答案】A【解析】A项,“推托”是借故拒绝或推辞,使用正确;B项,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此处应为“不温不火”,指的是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D项,“大而化之”意思为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答案】C【解析】A项,重复累赘,“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B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D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
5.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4分)[来源:学科网ZXXK]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没经验时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解析】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联系上下文语境。首先要理解,师父的回答是针对徒弟的提问“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其次是分析,问题暗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即第一次没经验时高处小心和第二次有经验时低处小心。最后是概括,概括时要结合上述两层内容,准确揭示表象背后的意义。考生可以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答案。
6.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信的正文,字数不超过90字。(4分)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地址、姓名等信息用XX代替。
尊敬的张先生:
&&&&&&&&&&&&&&&&&&&&&&&&&&&&&&&&&&&&&&&&&&&&&&&&&&&&&&&&&&&&&&店主:XXX
&&&&&&&&&&&&&&&&&&&&&&&&&&&&&&&&&&&&&&&&&&&&&&&&&&&&&&&&&&&&&&&&X年X月X日
【答案】由于我们的失误,您订购的衣服错发成了围巾,给您添了麻烦,深表歉意!您的衣服已寄出烦请您在收到后将围巾寄回,地址是XXX,邮资由我们承担。欢迎再次惠顾。【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语言简明得体能力。根据题中所给的语料,考生需要答出四方面内容:一是说明失误的事情,二是表明歉意,三是围巾要集会的地址,四是表示诚心,欢迎再次惠顾。
7.依据下列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4分)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对视觉文化投以了较早的青睐。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问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当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的电视画面有什么感想。他说,看着双子大楼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他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90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他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有删改)
8.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答案】B【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并根据题意对选项的重要信息进行辨析,在选项与题干的比照过程中,可以看出B项“画面深深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属于“无中生有”。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答案】D【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要辨析选项与原文内容要点契合与否,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发现题干与选文的细小差别。A项和B项综合原文意思可以得知是正确的。C项可以文章第四段最后一句得知。而D项中说“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必须”一词过于绝对化,原文中只是说“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10.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
【答案】(1)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2)“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主动学习,主动通过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3)“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个人完全成了观者。【解析】该题考查综合概括的能力。回答该题需要紧扣问题本身,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总括不矛盾的原因,“主动发现”和“被动的行为”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二是说明“主动发现”的含义,由文章二三段可以概括提炼出;三是阐明“被动的行为”的含义,主要从文章的最后一段概括提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1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答案】①自信、沉稳、果断。②强调、不容置疑。③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解析】人物心理可从人物言行中看出,“浅笑”与“朗声”既是沉稳的体现,也是对隔壁店主的疑或的掩饰,说人物的心理要用形容词。
1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②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解析】所谓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回答时指出什么内容是出乎意外,什么地方是在情理之中即可。
1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
&【答案】①自感技不如人。②自觉羞愧。③不守行业规矩,终究难以立足。【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方面考虑。
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答案】①“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③“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解析】这道题意在考查题目在全文中的作用,一是线索作用,二是概括事件作用,三是提炼主题作用,四是表现手法的体现。
1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答案】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解析】应根据题意要求分两步解答。先是分析人物形象,再是概括作品主旨。分析人物形象,要着眼于全篇,从人物的言行和故事情节着手。概括本文主旨,要在整体阅读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关注体现文章要旨的段落和语句,尤其要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征:验证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多”是称赞之意。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来源:Z#]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两个“于”都是“对于”之意。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於&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本题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发语词“且”,可先行断开。再利用文言的4字句式断开“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本段话有两处是可断可不断的。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4分)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解析: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第一句翻译时要抓住“奈何……欤”这一反问句式。第二句要注意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补上主语“他”宾语“人才”。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10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几个字,跟着别人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家的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人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
当时,原来的承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怕找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应该是当代文章的典范。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
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很多文章和诗作,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宋)徐照 &&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
答案:猿声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1分)
答案:择友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来源:学科网]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询《秋声赋》》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___________。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5)冷月无声,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只选3小题”指考生应选自己最有把握的三句默写,如默写超过3题,阅卷时按照顺序只批改前几题。书写要端正,重视默写后的检查,以免写成别字或错写、漏写。2014年的默写填空题,比较容易,只有“缛”“葱茏”稍生疏。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地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