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次打球球生存的时候都不能获得宇宙生存法则能量块

生活感想 |
关于这个主题,已经在我心中酝酿了很久了,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理财的高手,但是我认为自己是对理财有看法的人,看法本身不一定要分对错,往往是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来,在一定阶段适合自己的一些东西。我也经常和别人交流我的想法,可是我发现能够有类似想法的人真的好少,显得我的想法和大多数人是格格不入的,直到我看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我才意识到我的理念叫做价值投资。
1. 财富是时间的化石
大学的时候,正值互联网泡沫时期,我们寝室的一帮人就在做网站,骗美国投资人的钱,应该说那是我们的第一桶金,虽然不至于非常富有,但是至少把学费生活费都挣回来了,伸直有人把留学的钱都挣回来了,可是喧嚣过后我们发现这根本就不是长久的生财之道,顿时觉得空虚寂寞。2004年的时候,当时我拿着自己一半的积蓄去证券营业厅买基金,那个时候还没流行网上买基金,是需要去营业厅买的,买完基金以后就开始一路下跌,也正是因为赎回基金会比较麻烦,所以我就索性放着他不动了,没想到一放就放了三年多,直到2007年的那波大牛市,我买的基金翻了近三倍,5000多点的时候我就去把钱取出来,然后我记得那天我买了一双我很喜欢的篮球鞋奖励自己。2005年的我,毕业三年换了四份工作,未来在哪里不是很清楚,阴差阳错之时加入了当时的客齐集,完全新的业务,完全新的工作方式,只是充满了未知,只是觉得这帮人很好,然后就一路往下走,有过快乐又过痛苦,直到走过第十个年头,我实在有点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当我离开的时候,十年的努力给我带来的回报却是巨大的。
我一直在回味这三件事情给我带来的影响,里面的主角是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能够理解的是一种眼前的反馈,今天我做了一个事情得到多少钱,这个帐最容易算得清,可是这种回报往往是最低的,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够有复利的效果,那么这件事情就不能达到一种指数级别的增长,可是指数级别的增长这是人类预测所不擅长的,人最擅长的是线性增长的预测,所以人更期待的是即时的反馈。所以价值投资者的思路是反向的一种思维,即5年10年后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倒推到现在的情况如何?例如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老龄化问题,那我们有一分钱是投到养老产业上的吗?再比如过年时候的香港股市,大家都是不看好的,可是恒生指数9倍以下市盈率,恒生国企指数7倍以下市盈率,这些都是历史罕见的低值,虽然他可能会再创新低,但是5年之内出现翻倍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更何况他们还有4%以上的股息率,比存银行好多了。可是人就是很难承受买入之后的马上下跌。同理,我对于中国的房价依然看空,虽然买了之后可能马上会上涨,可是5年或者10年以后呢?从供给需求角度,从房价收入比角度,都不支持这样持续地上涨,上面是有天花板的。
2. 人弃我取的逆向思维
有句话说别人恐慌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慌。投资是一种反人性的东西,很多时候是和人的直觉相反的。但是光恐慌还不够,更绝的一种说法是:别人绝望时我贪婪。就是大家都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这个时候能够把自己从情绪中拉出来,看得清楚的人必然会获得巨大的收益。举个例子,今年年头上的时候铁矿石和油价都出现了暴跌,可是这种暴跌理论上时不可持续的,原因是他们出来的价格已经是大大低于开采成本了,也就是卖的多亏得多的情况,但是相对于石油来说,我个人认为铁矿石的价格会更快地恢复,原因是在于铁矿石资源更集中,优质且开采成本最低的矿藏主要是在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手中,如果铁矿石继续下跌,他们会更容易达成冻产协议,而石油的冻产协议是非常难达成的,原因是国家太多了,各自的情况不同,成本最高和最低的之间差距太大,基本上这个市场是把高成本挤出去的情况,比如美国的油页岩公司就开始停止开采了。所以铁矿石公司是比较安全的,因为风险差不多释放了,虽然他们陷入了亏损,但是大宗商品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之后会慢慢进入上升通道。
这种逆向投资的思路看起来很美,但是需要做很多的功课,我觉得这也是投资好玩的地方,就是对于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所了解,需要有各种信息的来源,我说的信息不是小道消息,而是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和认知,财报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来源,而且还需要有很好的经济学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大家恐惧的根源是有事实支持的还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这是机会,还是陷阱。为了避免投资的情绪化,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借鉴上海买车的经验,在上海买车不是先买车后拍牌的,而是先拍牌再买车的。我觉得投资不是等机会出现了再去研究这个行业或者这个公司或者这个指数基金,而是反过来的,看到一个好行业,好公司,好基金,然后等待合适的时间点进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是真机会还是真陷阱了。比如懂得白酒行业的人,就应该会了解三公消费对于白酒的影响有多大,民间消费的潜力有多大,就能够更好地评估这中间的影响,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他们就能更好地把握住。所以投资应该是一种守株待兔的方式。
3. 永远牢记风险
我是一个风险厌恶型的人,任何事情我总是在考虑最坏的情况是怎样的,对于很多投资机会,过去的投资收益不能代表未来的。现在做的不好的,也未必代表将来就会变好。总有人会说你的收益率期待值太低了,完全可以有更高的收益率,可是我却不这么想,黑天鹅事件太多了,网上不是有流传吗?如果一年50%收益率,一年-20%收益率,和每年15%比起来,每年15%收益率的最后财富远远超过前一种,收益率的相对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何况我从来就没有把15%定为我的目标,我的目标更低,每年10%就算达标了,甚至5%我都能接受,比通胀高一点点就行了。有人说我不思进取,可是我是这么考虑问题的,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一个人的破产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挥霍无度,没有根据自己的财富来进行合理花销,坐吃山空;第二种情况就是投资失败,一个黑天鹅事件把自己原先积累的财富给抹掉了。如果为了投资收益率而让自己的风险上升,我觉得是不合适的。不过,我认为一个人的投资收益率是会随着他的投资能力的上升而上升的,这是有个过程的,就像巴菲特认为20%就已经很保守了,而对我来说我的投资能力能到10%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但是牢记风险也不是不愿意尝试风险,高风险帮随着高收益,但是这两者不一定完全划等号,高风险可能是低收益,而低风险也可能取得高收益,这就是需要仔细地挑选,然后选对时机,巴菲特为什么很多股票买了以后就不愿意卖掉,我的理解原因有二,一则是好的投资通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会创造更多财富;第二个原因是好不容易等到够便宜的机会买入了,如果卖出之后不一定会再有买入的机会了;世界上有很多的好股票,可是大部分都太贵了,只有买的便宜才是王道。上次猎豹移动的股票在第一季度财报出炉后暴跌了百分之十几,当时马上就有人爆仓了,像这种事情就是安全边际太低了,虽然之后上升了,可是没有用,他的本金已经全没了,我猜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不喜欢杠杆的原因。任何时候都有黑天鹅事件发生,哪怕自认为在很好的价格买入了,还有可能出现更低的价格,那么这个时候又回来了,手上必须有充足的现金,才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现金就是一张安全网。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吧,祝大家发财。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正插着氧气管,开着车在青藏高原上驰骋,这个时间点差不多通过海拔51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去年的今天应该设想了很多的可能性,但是我相信要是问当时的自己的话,在家呆一年这个事情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可是结果就是这一年我就是在家。读过一本书叫《迟到的间隔年》,当时我印象最深的作者的感受就是,他在去了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最后从西藏回到家的时候,亲戚朋友们本以为他会非常兴奋地和他们谈很多自己的经历,可是最后却发现他却沉默寡言,平淡无奇。我想我大概能够理解一点他的感受了。
先说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跑了一些地方,西藏开车猛跑类型,用14天走了一万公里,去丈量中国土地去了。往南去海南两次,往北到北京两次,往东去了日本,到后来就不想到外面走了。看书看了一百本,啃完15本的罗马人的故事,又啃了一些经济学的著作,也对医疗健康的书产生了兴趣,最后看完了春秋战国刷新了对中国历史的概念,现在越发对书开始挑剔,也不是猛看类型了,花在挑书上的时间比看书时间多。看了大概接近200部的电影,围绕着豆瓣的前250,imdb的前250来看,看到后来的结果就是国产电影看不下去,以至于要寻找一些小众的电影来看。离开了工作了十年的地方,一开始是一种轻松,接下来是不安,然后又是柳暗花明一不小心又财务自由了,然后又蠢蠢欲动,很想找个全新的事情马上开始,一开始想去投资,后来还是想去做技术管理,直到2016年开始决定半年不看任何机会,内心才平静下来。而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又发现得了重病。想起周星驰的那句经典台词,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
如果说2013年那一周的自驾领悟到的是“敬畏”这个词,2014年休息的三个月领悟到的是“快乐”这个词,那么这一年多给我触动最大的一个词应该就是“无常”。昨天打篮球的时候,正好说起防守这个事情,有人说我防了可是他还是进了,那是不是我防了也没用呢?后来我们说防守这个事情是你要尽到防守的职责,而至于他进不进的结果是很难控制的,可是没有防守就是不对的。人生的很多事情也是这种样子,我们做好每件事情,可是总有事情的结果无法让人满意,因为我们总是期望用“因果关系”来解释这个世界,昨天的逻辑思维的那集关于游戏的很不错,其实人就是活在自己的那个因果系统之中,对于任何事情总想去寻找一种解释,以至于把自己拴起来了,成为了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回过头来,我再思考关于自己下个阶段的方向是什么?我觉得我有些想多了,总是在寻找一个所谓的下一个十年是什么,自己发挥最大价值的是什么,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站在这种规划和确定,选择和平衡的角度上来看方向的话,选择就会变的非常的痛苦。回想自己那个时候为什么开始做互联网,为什么加入到了百姓网,其实过程是跌跌撞撞的,方向是模模糊糊的,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的心情是高低起伏的,他根本就不是一个规划,只是现在回头看的时候好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很多的痛苦和岔路口都被忽略了而已。所以,接下来的方向选择我觉得也变的简单了,请让我先去体验,体验的过程中我就知道我喜欢还是不喜欢,顺着心的方向往下走。
另外一个给我感触很大的地方是关于家庭,似乎我原来的世界中家庭占我的思考的比例极小,我是尽量在侵占和家里人的时间,即便是在家的时候,我也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在书房看书,上网,思考。在我的潜意识里面,男儿志在四方,重要的事情是要把工作做好,把钱给赚回来,过上好日子,至于孩子老人等等事情,最好不要我花心思。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缺乏关照的地方就会容易出问题,这次生活就给了我一个严重的警告,让我需要回过头来去看看家庭,看看老人,看看小孩。不得不感慨一下,这是一个三夹板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想想看自己的小时候,父母就是在这种处境之中,为我遮阳避雨,好让我长大和做自己的事情,现在就是我需要把这个事情做起来给下一代,然后同事还要回报父母,家庭这种社会的基础单元就是这样的一个运作机理,包括由此引申出来的亲戚们,也是在一种互相关照中共同前行,这是一个无限游戏,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需要一起玩下去的游戏,每个人都不能离开,只能去好好拥抱。
如果说一年前我觉得自己很牛逼,还想去干一番大事业的话,现在的我觉得自己很渺小,我能再做出什么都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我觉得我会找到我喜欢的事情,并且做出我应该做出来的东西。如果说一年前我觉得自己是个好丈夫,好爸爸,好儿子的话,那么一年之后我觉得自己亏欠家里太多了,需要多花些时间在我最亲的人身上,让他们感受到帮助和爱。
关于这个主题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了,可是每次想要开始都不知道怎么开始。也不知道是父母老了,还是我们变得没有耐心了,又或者是世界已经变得太多了,和父母之间的世界观总是存在很多的不同。我尝试去理解父母的思维方式,可是就像罗胖说的,我们可以互相谅解,却无法互相理解。我相信每一代人都有属于那一代人自己的东西,这是他们区别于另一代人的东西,不是亲身经历过,是无法理解的,所以我只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尝试去总结一下他们的特点,同时去解释一下背后的原因,并且看看我们怎么对待这样的特质。
50后几乎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一代,可是这一代却不是那么地幸福,他们在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了“自然灾害”,在需要教育的时候却“上山下乡”,好不容易盼到改革开放了,却发现60后比他们更年轻,更有知识。他们是经历过吃不饱的日子的,所以对于食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剩菜剩饭是不舍得丢掉的,这一点80后无法理解,新出生的10后更加无法理解了。但是我相信如果一个人体验过什么叫饥饿,以及亲眼看到人饿死的话,也许世界对他来说已经不同了。50后都是修修补补的专家,以及囤积物品的专家,从来不见他们扔掉东西,除非那个东西确确实实是不能修的坏掉的东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拥有是多么地重要,所以他们是享受有拥有的感觉,哪怕那个东西在贬值的,是无用的。做百姓网的时候,很大的一个感慨就是如何让人意识到二手的意义,“不用的东西该卖啦!”稀缺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喜欢排队买东西,经常会听岳母说今天买了一个东西很好,问为什么,她的答案是很多人排队都在买,他们有一个观念就是大家排队买的东西,肯定是好的东西,好东西肯定是稀缺的。
中国的前30年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而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现在进入的是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基于“稀缺”的基本前提的很多思路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比如囤积物品以备不时之需已经不合适了,按需购买,尽量少买,如果买多了买重了,就需要转让,让自己的生活空间尽量地简单。生活也需要变得更加健康,从原先的吃饱,吃好,到现在的吃健康,就是适量即可,但是品种要多样,食材要新鲜,不吃剩饭剩菜。
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去喝喜酒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一个是吃吃喝喝,第二是有很多人很热闹,但是现在再看这些事情的时候发现,这是一种“人情债”,这已经给老一辈人背上了一笔巨大的负担,我父母说一年的收入中间可能要有四分之一是吃喜酒吃掉的。我在分析农村的这种本来看似良好的互帮互助是如何演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的。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同时物质又不是那么发达,所以就需要有一种我把它称为“人情保险”的东西,一家人靠自己的力量办红白喜事办不起来,那就需要大家来帮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比如盖房子就帮忙一起做)。等到别人有需求的时候,反过来我也要出钱出力。这是一种非常适应那个时代的一种保障制度。可是随着时代的推移,通货膨胀的上升,5年前你送我500的,现在要变成600或者800,而办喜事的人呢,考虑面子问题以及送礼的人的期待,我也不能越办越差,所以成本也在上升,所以这是一种债务不断膨胀的系统。但是这种保险模式,在80后身上会逐渐变小,首先50后的兄弟姐妹比较多,自然各种亲戚较多。其次是近邻少了,农村里面办喜事那是几乎一个村都要来,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城市,对门是谁都不知道。最后就是大家对于仪式的期待也有下降,更多地会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而不会认为是父母面子的事情。
对于50后的观察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他们对自己及其残忍,可是对于面子上的事情却认为非常重要,比如请客吃饭那是一定要吃剩下很多才行,不然就是没吃饱,照顾不周。可是如果是自己吃饭,就随便对付一下就好了,昨天剩下的冷菜冷饭草草了事。中国社会这30年的另外一个巨大变化就是从一个熟人社会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我们接下来更多地依赖于信息的力量,经济的力量,人情关系依然重要,但是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其实原来的熟人关系也是局部熟人关系,比如以前一个村里面要到上海来看病,对他们来说就一定要找个熟人才行,那是在一个信息不发达,交通不发达,基础服务不发达的社会唯一比较有效的方法。
之前有一种说法,一群人各自点自己的那份吃饭,没有人会有一种担忧,那就是自己点的和别人一样,而中国人则会有另外一种担忧,那就是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现在我的父母,岳父岳母都已经退休了,但是他们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做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就算是给他们钱让他们去消费,他们也不知道消费什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看看周围的同年龄的人在做什么,新中国的这一代人,是被教育成了“整齐划一”的,大家的行动空前一致,买房一起买,买车一起买,我记得我们家的冰箱是和周围几家人家一样的,因为是一块找人买的。如果大家都做了一件事情,可是自己没有做,就觉得缺少了一些东西。想想新中国开始的30年,各种各样的运动,几乎都是打碎私有制,而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一摸一样,所以这一代人的自我被抹杀了。
行为上的一致性还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思想上追求统一才是要命的。所以在这代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表现往往有两种极端,一种是服从,第二种是命令。在他们没有把握的地方,他们更愿意去跟随别人的想法,而在自己很有把握的地方,则希望去指挥别人行动,这就苦了我们这下一代人,因为个性是不重要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不被鼓励的,但是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是需要被纠正的。在一个集体主义盛行的思想之下,多样性是不被允许的,控制与命令就是很自然的一种情况。
写到这里回头看的时候,我发现我这哪里是在写50后啊,这是在写新中国建立后的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差别,我们这两代人就像是生活在两个国家,一个是稀缺的,统一的,以人情关系为基础社会,而另外一个是丰裕的,多样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所以,很多旧时代的思想,不管是50后的还是残留在我们身上的,在新的时代是需要重新被审视的。时代已经变了。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这个新年计划来了晚了一些,而且还缺斤少两地只做半年目标,晚了是因为想得多了点,只做半年计划是因为实在想不远。以前定目标往往在“是什么”上想很多,而忽视了“为什么”,这次多想了点“为什么”,即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目标,而至于这个目标是怎样的,如何达到,相对来说重要性就下来了。
回首过去必须承认,2014年和2015年这两年是我踏入工作以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低谷时期,这种低谷体现在对自己的高期望值和对自己表现满意度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曾经以为做一段新的业务会让自己走出这样的一种状态,也以为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就会走出这种状态,也以为让自己换个环境或者做不一样的事情可以走出这样的状态,后来发现都不能让自己满意,这是为什么?
人生的三个阶段
一个人的体力差不多是在30岁左右达到一个顶点,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职业运动员到了三十几岁都要开始退役了,他们的运动巅峰时期已过。而人的脑力却不是这样的,他会随着人的经历的提升而不断的提升,差不多到50多岁的时候达到一个顶峰以后下降。又这样两个重要的节点,可以把人的一生划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同步提升的阶段,精力充沛,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永远在冲击新的目标。第二个阶段是在30-60岁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脑力还在不断地提升,可是身体已经跟不上脑袋的运动了,同时手上的球要保持运转不掉下来又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所以眼高手低的情况开始出现。第三个阶段是无论体力还是精力都开始走下坡路,人的关注圈和影响圈都开始萎缩,他们期待得到更多的关注,这就是为什么给老年人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
时间的朋友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关键是要跑得足够快的话,那么第二阶段的关键就是要跑得足够远。这里我提一下我父亲的故事,打我开始记事起他就是远近闻名的油漆工帮人装修,他的工作是从年头排到年尾,从来没有休息日的。我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问父亲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不开个装修公司,多找几个人,把这个事情搞大。他说他也试过找聘几个人手来做,但是他们都做得不够好,还不如找几个熟人一起做来的好。但是在他做装修的同时,他一直对于养珍珠很感兴趣,因为曾经有过不错的收益,可是后来扩大规模之后,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把之前的收益都赔进去了,然后就再没有投入了。55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和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我以前觉得人生还有很多的机会,现在我真的觉得没有机会了。”虽然他这么说了,他还是闲不住,我们家里又种了桃子,可以做到村里面每亩销售额最高,可是现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体又不允许他们继续种下去了,他们又不想雇人去做。父亲是一个努力认真且愿意琢磨的人,无论是装修,珍珠,还是桃子,他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做到优秀的,但是人的一生很难把三件事情都做好,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卓越。
所以,时间的朋友是坚持,而时间的敌人是选择。离开百姓网以后,一直面临着很多选择,本来选择对我来说从来不纠结的,可是现在却成了选择恐惧症的患者,有点患得患失,不知不觉中却大半年过去了,却还没有享受本来应该有的安静。除了过多选择,唯一选择以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不做选择,所以半年里面我准备彻底把自己闭关起来,不看任何外部的机会,让自己彻底安静下来,找到内心的那把火。
自我的审视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什么是对人生的审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把知识当做一个个的点,把经历当成是一根根的线,在人生的第一阶段,重要的事情是我们从其他人那里获得足够多的点,并且自己去体验足够多的线,但是请注意,这只是一个打底的过程,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别人的思考,我们的经历是未经处理的,在这些原始的这层东西之上,我们需要通过从更高的维度去看待这些东西,然后形成在他们之上的属于自己的一种认知和思考,这个过程我把它理解为审视。我是从罗胖的跨年演讲里面得到的灵感,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一种层叠结构,不断地造点和连线,然后板结之后成面,在此基础之上再造点和连线。三十多岁的人开始遇到的所谓的危机,我的理解其实真正的自我开始的时候的阵痛,是一个人真正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开始。
我的猜测,这个审视的过程也不是刨根问底地去看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那是没有意义的,而是一个把自己的内心勾引出来的过程,怎么理解,就是通过阅读的过程,看到自己内心赞同什么不赞同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再通过写作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不是一种对于自己的审问,而是一种完全对外部认知的一种思维方式的展现,然后再回过头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所以我准备接下来半年里面,每周完成3本书的阅读,并且写一篇blog,并且我希望把这个习惯能够变成我二十年的习惯。
总结一下我2016年上半年的目标就是:1)不为将来做什么做任何的打算。2)完成每周3本阅读,也就是半年80本书。3)每周完成一篇blog,也就是26篇。That’s all.
六天的静修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吃饭,从排队开始,到吃完饭把碗送到洗碗的地方,一句话都没有,碗不能在桌子上拖,甚至连碗和碗之间的碰撞都尽量避免,碗里面每一粒米都要吃干净,吃饭之前要念供养咒,吃完以后还需要自己用餐巾纸把碗先擦一遍。几天下来,我竟然喜欢上了这样的吃饭方式,沉浸在每个细节之中,看起来规矩很多,可是这样吃饭的饭菜特别香,能够真正体会到吃饭的享受,吃完以后还让人觉得轻松舒适,从来没有觉得吃饭这么美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清净的感受呢?我想先跳开所谓的佛法,禅修等高深的理论模型,我想从源头开始考虑一下,清净之感来自何处。
《量子物理史话》是我经常推荐的一本书,他给我带来的最大的一个世界观认知上的改变就是:宇宙是能量的,而非物质的。把物质切分再切分到不能切分的时候,发现原来是能量。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能量通过某种方式的组合,就变成了物质。在能量之上,诞生了一种新的意志,这个意志叫做物质。在元素周期表上,只是的质子和电子的数量不同,能量的大小和组织结构的不同,电子的运行轨道的不同,就有了现实世界中完全不同的物质,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维度上的世界。
《自私的基因》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他的观点就是在生物个体之上,存在着一个基因意志。在基因意志里面,生物的个体的死活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让这个生物能够尽量多的繁衍,复制得越多越好。可以把这种关系再推而广之,对于每个细胞而言,他们组成了一个生物体,可是每个细胞的死活,对于生物体来说,可能也不是那么地重要,生物体只要能够存活下来,那么他就可以生产更多的细胞,而一两个细胞的健康和快乐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对于细胞来说,自己的生死就是世界。可是对于生物体来说,细胞不重要,自己的生死才是世界。对于基因来说,一个生物体的生死不重要,而自己这个物种是否存在才是世界。
《人类简史》也是我见人就说的一本书,他传达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类的想象力让我们产生了超越正常物种的更大范围内的协作,从而建立了一个更大的共同体。这个更大的共同体超越了每个人个体的意志,超越了基因的意志,他叫做文化。我们抽象出了文字,用来促进思想上的交换。我们抽象出了货币,用来进行物质财富上的交换。今天的互联网以及全球化的浪潮,更是在编织一张大网,让进入这张网络的人活得更好,而让无法进入网络的人淘汰。这是一种新的群体意志,他的权利来自于个体,可是现在却又反过来影响了每个个体。
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三个的共同点?都是个体将权利集中起来,然后创造出来了一个他们自己根本就不认识的怪物,这个怪物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可是这个怪物会产生自己的意志,反过来对每个个体提出要求。整体虽然由个体构成,但是他的思考方法和逻辑和个体完全不同了。整体和个体互相之间又是彼此依存,彼此制衡,不可以脱离对方而存在。回到我们每个人,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只不过是符合基因传承规则的,由感知能力的一个可以自己运转的肉体。知道饿了就要哭,饱了就开始睡觉的娃,其他所有都没有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的自我意志开始显现,这个意志混合了一些基因给我们东西,也混合着经历告诉我们的规则,即所谓的道德要求,或者从别人那里看来的为人处事的方式。人的自我意志是随着生物体的诞生而开始存在,发展,变化,最后随着生物体的消失而消失。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大量的是处理人基本的感知和反应的内容,比如遇到危险时候的肾上腺素的分泌,遇到好吃的东西的唾液的分泌,遇到美女之后的心跳加速,这种与生俱来的对于世界的感知能力以及反应,我把他理解成“心”,这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反应,这种短频快的基本控制程序能够让我们活下来。还有一种能力是我们后天训练的,比如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现在马上吃糖可以吃一颗,另一种选择是现在没有糖吃,过十分钟可以吃两颗糖,这种不是即刻就获得结果的能力,是需要想象力和控制力的,这就是“脑”所擅长的事情,这也是人类凌驾于其他动物之上的能力。
“脑”是串行计算,逻辑型,线性的。而“心”是并行计算,跳跃的,无序的。“脑”会安排好一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而“心”会告诉你他最喜欢哪个,最不喜欢哪个。“脑”会告诉你今天要几点起床,而“心”会告诉你他很困,或者很兴奋。“脑”会告诉你要去交更多的朋友,“心”会告诉你和谁走得更近,同时和另外一个人保持距离。“脑”会把道理说的很清楚,“心”没有太多的道理,但是似乎他总是对的,顺着他你会觉得很舒服。
“脑”所表达的信息清晰直接,但是却有限,而“心”所处理的内容极大,却很难表达。当我们用“脑”的时候,用的是语言,语言文字是一种重要的发明,他本质上已经是极度的抽象了,比如对于颜色的描述,我们每个人能说出来的都比较有限,可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颜色就非常多,语言已经不足以描述颜色的不同了。语言是为了沟通而产生的,我们很多时候的说话需要有效的组织,这些事情都是大脑来做的,而其实“心”在刹那间已经catch了那个point,却需要“脑”来组织表达。“心”是非常细腻的,他就像是一个放大镜,在0和1之间还可以继续地细分再细分,快乐分几种程度,疼痛分几个层次,平静中混合着其他什么感受,“心”能体会到。心的反应是极快的,快要撞车的时候,刹车很多时候是本能,而不是经过大脑思考的。
本来“脑”和“心”是非常好的一对组合,既有深谋远虑,又能感知天地;既能有条不紊,又能处处惊喜。可是,这两位兄弟打架的时候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烦恼也越来越多了,仔细想想的话,我们今天的烦恼几乎都可以理解成“脑”与“心”的不协调。喜欢一个事情是好的,可是如果“脑”对于一个事情过于黏着,就是贪,这是没有超越“心”的一种烦恼;对于一个事情的厌恶也是正常的反应,可是过度的洁癖,想完全清理掉的强烈念头称为“脑”的主宰思考的话,那么嗔恨就会产生巨大伤害;无视“心”的体验,妄下判断的“脑”就进入了“痴”的状态;超越“心”的自视过高,就是我慢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脑”和“心”的和谐相处呢?“觉”。“觉”就像是一个旁观者,留意着“心”和“脑”的一举一动。举个例子,我骑着小牛电动车出去,停车的时候不小心刮花了,一下子怒火中烧,然后就开始出现了很多想法,后悔不应该停在这个地方,愤怒怎么会有人把车停在这里,期待伤的不要太严重,懊恼今天要是不骑车就好了。“脑”说是不对的,必须平静下来,但是越是让自己平静,越是不能平静下来。而“心”就像是一个苦恼的小孩那样,还在那边哭着喊着,我的车子刮坏啦,刮坏啦。这个情景像不像小孩子的玩具坏了再哇哇大哭,然后爸爸就在旁边愤怒地批评它,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毫无作用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那就是关照孩子的感受,爸爸抱抱,玩具帅坏啦,不开心啦,好可惜啊,避而不谈就是不谈接下来怎么办。只是感觉的表达,而不是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我扮演了孩子的“觉”,可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面,只能自己来扮演这个“觉”。“觉”不采取任何行动,不为解决问题而来,就是观察,关照,体会到每一个感受,既不阻止,也不强化,不迎不拒,就是默默地关照着。
“心”是一片湖水,有点时候风平浪静,有的时候则波涛汹涌,面对惊涛骇浪,“脑”的方式是控制的方式,说的是不能怎样,或者是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可是这些都不解决问题,反而会因为情绪得不到发泄而更加失控,而“觉”则用另外一种方法,去承认这种感受,去关照这种感受,就像看着一个小孩子在大哭大闹砸东西一样,不是纵容,只是注视着,体会着,感受着,然后说一句“结束了记得把东西收拾好哦。”他是一种超越了“脑”和“心”的更高层面上的视角,会产生智慧。如果每次事情过后,回想起来,都会自己嘲笑自己一下,那个时候真的傻哦。这就对了。
要发挥人的觉性,可以先从观察自己身体的各种感受开始,哪里酸痛,哪里紧绷,哪里被压抑了,哪怕一个细胞的感受;然后关照内心的情绪波动,是快乐,是担忧,是紧张,是期待,哪怕意思的变化;最后关照思绪的变化,推理了,跳跃了,追问了,联想了,哪怕一点点思绪的变化。面对一个无所不在的觉醒,我们完全敞开自己,对自己坦白,让每个细胞出声,每个情绪展现,每个思绪露头,没有面具,没有遮挡,我们对自己诚实。是时候好好坐下来和自己好好谈一谈了,当我们诚实面对自己的时候,反而一切都是轻拿轻放,我们就会对自己温柔,对自己更加关照,给自己更多的爱,再大的事情都不是大事,内心就开始变得平静了。
最后再回到一开始说的吃饭的问题,虽然看起来很多的规则,其实这些规则都是帮我们排除所有的外界干扰,仔细去观察和觉知我们在吃饭,感受食物的香味,从他进入口中,随着咀嚼慢慢充满口腔,然后又随着吞咽而逐渐消失,这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几次,真正地感“觉”吃饭本身的味道吧。
离上次写文章已经过去快半个月了,今天想了想,我意识到为什么写文章慢了,我写的不是文章,我写的是PPT,我是为那种可以把一个事情可以扯上一个小时而准备的,是那种需要把根系都要部好之后,才能慢慢长出来看见一点点芽的那种,所以需要酝酿比较久。试想谁会每个礼拜都做一次不同的演讲呢?所以我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慢慢写的理由了。另外我发现自己的文采不好,都是又干又涩的内容,想要提升阅读体验,可是受能力所限,没有办法。我只好退而求其次,追求把一件事情系统性地讲完整,辛苦诸位读者啦。
国庆节的1号到6号,我参加了西园寺的菩提静修营,受益匪浅,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清净之心”的感觉。从《正见》到《正念禅修》,我一直对佛学和禅修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要我去学习佛法甚至三皈五戒,作为一个理工科出生,真的有些艰难。我不能说这次菩提静修营让我完全改变了对于佛教的看法,但是我开始接受一些我能够接受的东西了,就像《逻辑思维》最近的一篇文章里面所说的,在一个无限的游戏里面,至少我看到了一个有限的可以玩的游戏。在佛法无边的世界里面,我至少能够接受一下我能够接受的道理,从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实际体验中能够接受的东西,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这个理解的结构主要来自于净智法师的四圣谛的讲座,四圣谛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佛教的架构,我把他转化成一种方便我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what – 苦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佛教讨论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在佛陀证悟的时候,他又不是很有名,又没有那么多的权,怎么能够让大家来学习呢?这就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最好是个刚需,高频和普适的,这几个词是不是看着眼熟?有点像创业不是么?没错,就从创业的角度来看。去除痛苦获得快乐,就是人最大的刚需,高频和普适的需求。这个切入点很好,那么首先就要定义“苦”了。佛学中的“苦”的定义和我们一般理解上的不一样,他是一种超越的定义。他是站在我们平常说的苦和乐之上的一种视角来看的,他把我们生活中的苦看成是一种“逼迫”,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被蚊子咬了一下,很痒是一种痛苦,然后挠一下,觉得好舒服,就是一种快乐。我们在繁忙工作了一天之后,坐下来喝杯小酒,舒适放松就是快乐。在佛学的角度看来,凡夫的苦和乐是一种二元对立,就像弹簧一样,痛苦是一种完全的逼迫,而快乐则是一种完全的放纵,循环往复。这种循环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那么佛学上的苦是什么呢?佛学理解的“苦”是一种“无常”,无常才是真正的苦。我们的痛苦,恰恰来自于对于对“永恒的快乐”的追求之上,童话故事里面“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痛苦的根源,人的基本期待是一种永恒,而这恰恰是怎么也做不到的,对于永恒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常的对立,这是真正的痛苦。所谓的苦谛就是无常。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看法,已经完全超越了对于痛苦和快乐的定义,不得不膜拜一下佛陀。
why – 集
在定义完了解决什么问题之后,下面就是要进行问题的分析了。为什么我会痛苦,为什么他会快乐?所有人都会有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这到底是凭什么呀?对于人类来说,对平等的追求往往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问题,那么怎么办呢?必须引入一个概念,那就是因果,因果论是佛学里面一个重要的立足点。短期的因果能够理解,因为我起晚了,所以没有赶上车子,因为我睡着了,所以上课没听进去,可是长期的因果,或者就是走在马路上踩到狗屎了,这怎么解释?总有很多无法解释的东西,那么这个怎么说?这个时候就有一个概念就是“业”,这是对因果的一种升华,就是我们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今天的痛苦,肯定是因为之前做了什么事情,而怎么想也想不清楚的话,那肯定是前世做了什么事情,所以佛教必须引入轮回概念,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因为他需要解释我今天痛苦的原因,同时也要为我未来来进行一定的敬畏,如果是现世报的,那么自然会觉得这辈子做再坏也无所谓了,所以轮回的概念是为了帮助“因果”论的,当然他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减少了恶业的产生。
关于“业”和“烦恼”,这又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设计模式,他把长期困扰和短期困扰整合到了一起,他们都是产生苦的,而烦恼还能产生业,业又产生苦。业是近因,烦恼是根本的原因。这样,所有的问题就都可以汇总到每个人自己的烦恼这个点上了。那人的根本烦恼是什么呢?贪嗔痴是核心。贪,是对于喜欢的东西过于贪恋黏着;嗔,是对于讨厌的东西过于嗔恨;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傻傻分不清楚。几乎所有的烦恼都会与这些内容扯上关系。
所以,梳理一下顺序,苦是问题 -> 因果报应 -> 业与烦恼 -> 贪嗔痴。
vision – 灭
前面的都是对于问题的定义和分析,本来接下来就要讲怎么做的,但是在怎么做之前,需要升华一下,我的理解就是一种vision,即描绘一种美好的愿景,就是如果你按照我们的方式做了,最后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给大家充分的信心,我们这件事情是一定能够做到的,需要相信我们是一定可以做到的。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一个词叫做“涅槃”,就是描绘一种美好的场景,消除了所有的烦恼之后的美妙的感觉。另外,佛陀又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这是对每个人莫大的鼓励。这样就可以升起大家的愿望以及努力的决心。这就是灭谛。
how – 道
问题说清楚了,根源也已经找到了,鸡血也打完了,下面就是要开干了。针对人的贪嗔痴,佛学给了三个方法,戒定慧。针对贪着,办法就是戒,比如说五戒,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这些都是可能产生烦恼的事情,所谓身,口,意,从行为,言语和思考上面,去除那些可能会产生烦恼的东西。针对嗔恨,办法就是定,就是要做禅修,止观,一种对自己的感知,觉性。我们无法灭掉一个念头,通常越想灭,越强烈,所以只能不停去观察自己,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念头的产生,如同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不去做任何的事情,看着他自生自灭,这就是禅。通过这种方式,让正念产生,好的想法,正向的力量满满占上风,负面的力量自然地消亡。在静修营的6天时间里面,除了戒的内容以外,大多数时间,都是一种定,比如排班(排队)就需要止语;吃饭也是不说话的,且不能让碗发出声音;包括行禅和坐禅,也就是行住坐卧,每一件事情,都是一种禅,让人专注在他现在做的事情之上,烦恼就很难生起。针对痴,方法就是慧。佛教强调智慧,要克服无明,也就是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往往只是片面的,这样就不会极端,不会执着于自己的意见,这个时候我们又看到了一个词,叫做我执,他往往和无明在一起,且在智慧的反面。但是因为贪嗔痴不是一时半伙就能消灭的,他随时随地还会出来,所以需要不断地去修行,持续戒定慧,才能让自己不陷入烦恼之中,所以这是一辈子的工程啊。
佛教让我们修行的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那么慈悲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首先,我们的烦恼绝大多数来自于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的相处的,慈悲本身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他人的冲突,所以是一种戒。其次,慈悲是一种同理心,能够理解别人的痛苦,也能让自己更好地观察自己,同时能够发出一种帮助人的正向的力量,这也是一种定。静修营出了营员以外,还有很多的义工师兄们,他们就是用他们的慈悲来帮助别人,讲究发心和自愿,这样非常有利于正能量的产生和传播,符合所有人的内心正念,所以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疗愈能量,还是一种强大的组织传播力量。在佛陀自己开悟之后,他就在思考如何帮助他人开悟,慈悲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力量。
这里我还想提一下觉性,在佛学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觉”,我认为这是最具备智慧的一个东西,也是一个人修行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今天用文字,文字,甚至是视频这些手段,根本不足以表达这个世界,在骑车的时候,风吹过我们身体,几百万的细胞所产生的体验;当我们说话的时候,一点点的心态,情绪所产生的变化;当面对一件事情,我们内心所产生的情绪的波动变化,这些东西都是难以形容的。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所谓数字世界,本质上它还是一个被抽样了信号的世界,1080p也好,超高清也好,和一个我们眼睛所见的实体世界还是不同的,“觉”就是在探索我们那个用语言文字高度抽象化的世界之外的那个世界,它的信息量是无穷的,它的计算量也是无穷的,感觉很像量子计算机的感觉,是么?我相信觉性科学必然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下一个爆发点。
我觉得这是我能够理解的,并且能够接受的佛学。因为接触时间不是很多,说的不对或者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谅解。最后再重复一下我的理解,首先佛学解决的是人世间痛苦的问题,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每个人的贪嗔痴,但是佛学有方法能够让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目标。办法就是要戒定慧,培养觉性,产生智慧;还要有慈悲心,帮助自己修行,也帮助他人。
一切从日开始,自从看了李笑来的那本《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时间账本,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坚持了快四年了,看看这些是我用过的时间账本。
正好少楠提起说起要做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分享,想象自己也已经坚持了快四年的时间账本了,虽然几次想要放弃了,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所以回顾一下这个过程变得就很有意义了。回想起来,就会发现,自己的坚持是很有意义的,就像坚持写blog,坚持读书对我的影响一样,一开始没什么感觉,但是后来会发现影响越来越大。
时间的花费
刚开始记录时间的时候没有感觉,但是慢慢地就会有所发现,首先一个中枪的是漫无目的的时间,比如check-email时间,微博或者微信时间,这就是碎片时间在侵蚀我们的时间,类似的事件还包括看电视,在网上兜,漫无目的的闲逛是最浪费时间的。本来这些工具是希望拯救碎片话的时间的,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把我们打断完整的时间碎片化了。解决方法也很简单:一天设定三次check email时间,一天只有三次的微信时间,关掉微信的提示通知。人的思维方式不是电脑,他无法采用时间片的方式自由切换,做一件事情,尤其是重要的事情,通常都是需要有一个进入状态的时间,然后持续一段时间,再进入到疲劳时间,效率下降。我们需要关注这样的节奏。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整段时间,做一件事,这是时间管理的第一条。
在开始的一两年的时间记录中,我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变的有意义起来,比如去旅游,则是一种观察风土人情,如果在沙滩上,我可以看一本书。后来我发现原来我不懂什么叫休息。休息也是一样,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享受当下的那一刻。我们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只是为了拍一张美丽的照片,然后发给朋友圈,还是只是去看,去体验,感受微风,感受阳光,感受和沙子接触的感受,或者享受和朋友或者亲人在一起的那种感觉。休息是时间管理需要重点保障的内容,他也需要完整的大段的时间。
可是大段的时间毕竟是少的,很多时间是琐碎的,不得不做的,且大量存在的重复时间,比如说吃饭,睡觉,洗澡,大便,路上的时间。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看能否节省时间,洗澡洗多洗少差别不大吧,住得离开公司近些是不是可以节省时间?其次是不能节省的话,看看能否转化成其他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把早晚的路上变成一种锻炼,走路;比如把午饭变成一种社交,和朋友漫无目的的闲谈会产生很大的价值。最后转换不了的,把它变成一种享受,比如早上的大便,你能否制造出来高质量的大便体验?去充分地感受?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一个习惯是要事第一,我们通常会被紧急的事情所牵制住,可是却忽略了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注重第二象限的那些不是很紧急但是很重要的事情。这里我画了一张四个象限的图,我们的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希望做出有结果的事情,可是就是有很多需要不断重复的事情,对于不断重复的事情,我们需要让他变得快乐,需要享受和体验。时间管理第二条,要事第一,乐事第二。
时间的成果
一旦开始了记录,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对时间敏感起来,我觉得这是这应该是一个时间账本的一个重要效果,就像一旦人开始记录自己的体重,他就会在意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人一旦开始记账了,他就会开始在意他的收支情况一样。但是是不是我们在意了时间的花费就是好事呢?所谓忙而无用就是我们看了起来很有效率,但是却没有效果。我们成了时间的吝啬鬼,看起来每分钟都用起来了,可是效果呢?时间的记录只是一种支出,我们需要在意自己的支出,我们这一天完成的效果,阶段性的效果是什么,这是需要记录下来的。比如说,今天我今天写完了一篇blog,今天我完成了某个功能模块上线了,这就是一个重要的事件,需要记录下来。一天有一天的重要的事件,一周有一周的重要事件,一个月有一个月的重要事件,成果被不断累积以后,就会把越来越重要的事情凸现出来了。潜移默化地,我们慢慢对于时间的敏感,不仅仅在于花费的节省之上,而在于效果之上。时间管理第三条,效果比效率重要得多。
时间管理第四条,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时间账本到底是个啥,我觉得他是通过记录的方式,让我们找到自己快乐的感受,适合人类的方式是情感的方式,也就是要发现自己对于一件事情的感受是什么,是快乐,是兴奋,是痛苦,是愤怒,各种不同的感受,通过记录这种感受,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人的记忆往往是骗人的,他会被后加工,对于一个以前发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记忆会被修改的。比如对于一个经历,有过欢笑,有过痛苦,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欢笑会胜过痛苦,这是正常的,本身人的乐观是帮助人治愈伤痛的,但是他毕竟不是实际,事实可以通过记录保留下来,当会过去看的时候,那种感受还在那里等你。
时间的机会
当我记录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以后,包括对时间账本调整之后,我就越来越多的思考这个本质的问题。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除了这个身体以及父母给的帮助以外,本来一无所有,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社交产生了影响,而最终我们都会失去一切。我看到一个人拥有的东西大致可以分成几个账户,一个是财富账户,一个是情感账户,一个是健康账户,而这些账户都需要时间来转换和为他们充值,而时间是不可逆的,虽然财富,健康和人际关系能够让人寿命长一些,但是总体来说给人的时间不多,黄金的也就是那么几十年,这几乎是公平的。所以李笑来说时间管理就是心智管理,我完全同意,对于时间的管理,就是管理我们这辈子想做什么,我们的时间就是一种选择,同样用来做艺术家的时间,放到工程师上面,是不是有不同的效果,放在经济学上是不是有另外的一个效果。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多的可能性,时间几乎是唯一的筹码,我们到底想要做什么,决定了我们把筹码投向何方。所以,这点上看,时间管理只是工具,而不是目标,他可以更好地帮助人完成人生目标。
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生目标又有几个人有?时间管理在这里面又扮演着一个发现人生目标的重要角色。有一个故事,据说一个人问苏格拉底,人生应该怎么过,苏格拉底让他走过一片麦田,找到一串他认为最大的麦穗,但是不能后退,职能向前,并且他一旦选定了以后,就不能再后悔了。这个人第一次进去没多久就选了他认为最大的麦穗,之后的一路上他就是在后悔,因为看到很多很不错的麦穗,觉得当时不该那么冲动选择。苏格拉底给了他第二次的机会,这次他不着急得选择,觉得总有更大的麦穗在前面,可是就在这样的选择之中,麦田就走到了尽头,他后悔当时看到最大的麦穗没有抓住。那么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好的方法是在前半段,尽量去多看麦穗,知道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但是就是不伸手去摘,因为这个时候对于大小有了自己的判断了,再接下来的半段时间里面,就可以坦然地去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大的。真正能够找到最大的那个麦穗的人是少数,如果能够找到最top的10%也已经是相当成功了。人生就是这篇麦田,而我们需要时间的记录,帮我们判断麦田中麦穗的大小,找到自己的目标。
这样对于过往的东西的认知和感受,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帮我们抓住时机,度过危机。就像现在的这轮创业热潮,能够抓住机会的人,大部分是本身手上已经拥有了一把牌的人,有牌的人可以想想看如何打这张牌,而没有牌的人,对不起,没有办法,你输的不是现在,而是在过去埋下了输的种子,他赢也不是赢在现在,而是在过去的努力。这个时候如果想去买别人手里的牌,那就是增加了他的牌的价值。今天我们看到的凡事日子不错的公司,基本上都经历过一段被质疑,或者低潮的时候。可是其实低潮是最适合投资的时候,而高潮的时候是全身而退的时候。对于时间,如果我们看到了他的起起伏伏,我们就不会在低谷时候放弃,高潮的时候又没牌可打。
前几天收到我的初中班主任的电话,想让我为他儿子找个实习工作,一问才知道现在才高考结束。我的建议是先不用这么早开始实习吧,不过挺起来她为他考虑得还真是多,出国读书,实习锻炼等等这些。既然班主任老大都发话了,那我说这样吧,找个时间我和他聊聊,看看他想学什么,我来给写建议。
后来我就在一直琢磨这个问题,应该给一个18岁的同学怎样的建议呢?我就想到一个场景,就是给18岁的我写一封信,从一个36岁的人来看自己18岁的时候,从这段经历之中来总结一些看法和建议,但是我提醒自己的一点就是历史无法重复,现在的经验对于未来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世界是随机的和变化的,过去的生存经验很有可能是未来的致命失误。
TO 18岁的潘晓良:
我知道你现在高考结束了,是不是觉得美好的未来马上就要开始了啊?想在大学里面谈个恋爱,然后出国读个书,再找个高薪工作,过几年再自己单干当老板,哇哈哈,美好人生从此开始了。可是事实肯定不像预料的那样,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坏,而这个时候任何的经验似乎都不大有用,而且总有各种各样的风,一会流行外企,一会流行公务员,一会流行出国,一会流行创业,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众说风云。我们总是面临各种选择,到底什么是对的呢?什么都是错的,包括我的建议也是错的,计算是错的,我也要提我的经历告诉我的三点:
1.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得比任何人都要好。
世界上的知识太多了,世界上的道理也太多了,大学前已经读了12年的书了,还要再读4年,要是来个硕士博士就更多了,知识永远都学不完,到老都学不完。道理永远都悟不完。要想什么都学好是不可能的,可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本身就是比的全面发展,大学为什么要分专业,专业还要再分方向,其核心就是要细分。现代化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分工,不要把分工简单地理解成流水线,现在的分工已经对于人的专业技能和背景有更高的要求了,一个计算机软件出来的学生,如果只是学完了学校的课程,而自己没有做过项目,完成过自己的创造发明,他是根本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大学拼的不是课程学的好坏,而是拼的课程之外你的精力用在了哪里,这就是专注的东西。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喜欢的,不喜欢能那么投入去做么?不喜欢能够享受乐趣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热爱就很难坚持下来。不管是因为喜欢而擅长还是因为擅长而喜欢,其结果就是会比其他人做得好。我们只有那么多的时间,就看我们是集中于一点,还是撒胡椒面了。为什么要自己喜欢?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家也会说什么好,什么不好,可是谁也无法预料到专业的兴衰起伏,比如计算机曾经是大热门,后来因为wto又变成了国际贸易,后来又可能变成了互联网,流行趋势瞬息万变,这我们那里能跟得上啊,人一辈子不可能样样在行,与其跟着流行,不如万变不离其宗,上天总会给人机会的,如果是自己喜欢的,就不会怨天尤人了,就会主动寻找机会和抓住机会。
2. 找到自己完全信任的,能力互补的死党
分工与协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两个特点。学校教育基本是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的,可是经济活动通常是以企业为基本单位,这是一种协作体。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擅长协作,但是真正知道怎么协作的人,都不会写自己擅长协作。如果今天你要找人去创业,那么你最痛苦的事情一定是寻找partner,真正跟你互补的partner,可以完全信任的partner。想象一种场景,如果现在身无分文,而你想自己开始创业,哪个朋友会二话不说拿钱给你,支持你!反过来,有没有哪个兄弟是可以让你二话不说,想都不想拿出钱来给他,支持他,并且你相信他一定能够东山再起。人生在世,真正的知己,有一两个足矣!
3. 关爱父母,但是不要听他们的话,不要拿他们的钱
在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父母,无论在外面受到多大的委屈和挫折,父母永远是你的避风港。但是同时父母也是孩子长不大的罪魁祸首,因为他们太爱你了,所以不希望你受到任何的伤害,他们希望你开心,稳定,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来教导你,可是他们忘了,你已经18岁了,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应该自己独立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和选择。父母最好的支持就是在后面默默支持,不能够对于你的决定进行过多的判断,这个时候需要他们放手。不听他们的话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反着来,你可以听听他们的建议和看法,但是决定一定是你自己做的。不拿父母的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要受他们看法的干扰,所谓拿别人的手短,吃别人的嘴短,自己已经有赚钱能力了,完全可以自己负担自己,不可以把拿父母的钱当成天经地义。相信我,当自己能够在财务上独立,观点上独立的时候,父母会真切地感受到你长大了。
来自36岁的潘晓良
今天是日,我在百姓网的最后一天,再过56天的7月11日,本来是我在百姓网工作正好十周年;再过5天的5月20日,是我的35周岁生日,青春岁月也算是过去了吧。十年的百姓网生活和我的青春,在这同一时刻画上了句号。我想在这个时候,多多少少应该写些感受,不然到时候回忆起来,被记忆重新组织起来的想法就不真实了。
感谢百姓网的每个人
我忘记谁说的,一个人28岁是个神奇的年龄,建硕开始做客齐集的时候是28岁,客齐集更名为百姓网的时候我28岁,一个人能够在自己28岁的时候,有一块值得自己奋斗的地方是幸运的。从25岁到35岁,能够有一群人一起奋斗,有笑声,有泪水,有庆祝,有吵架,这就是一种幸运。虽然我们还没有改变世界,但是我们改变了自己,我们隐约地听到了那边的钟声,只是还没有打开那扇门而已。青春不留遗憾的话,那下半辈子怎么活?我在心中感谢每个为百姓网流过泪流过汗的人。
一群人,一件事
和一群喜欢的人一起做一件喜欢的事情,这是人生最美妙的事情。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但是过于坚定追求,过于坚定了就被绑架了,这种绑架就是一定是这些人做这一件事情。其结果就是新来的人不觉得是一类人,而如果做另外一件事就是违背了初衷。当这两者的关系不是那么紧密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很自然了,站在做好事的角度上,可以换不同的人;站在一群人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事情可以聚人,而人跟人之间是因为事情而走到一起,也因为事情而分开,同时就算不在一起做事了,只要原先一起做成过事情,那感情就是不同的。所有在百姓网用心做过事的人,相信都会对百姓拥有一份感情。这就是无论身在哪里,心都会向着百姓。
理想和生意
王阳明哲学中间的重要一条就是“知行合一”,我觉得用来解释情感和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再好不过了。知道而做不了,做了但是不知道,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知或者行,他们都只强调了一面。创业只谈生意成不了大事,创业只谈理想那也是成不了事。不存在没有理想的生意,也不存在没有生意的理想。最后成功的团队必然是两者兼备,并且做到合理的平衡。
用户和模式
我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百姓走到今天这一步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我觉得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成功,也不存在绝对的失败,成功中必然带着遗憾,失败中必然带着收获。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是这样的,最大的成功就是我们选对了分类信息这个未来的爆发点,在十年前大家都无法想象分类信息回来的样子,有人急功近利,有人嗤之以鼻,但是我们这帮人相信了,不管看到未来的相信,还是相信王建硕的间接的相信,但是毕竟我们相信了,坚持下来了,我觉得这是我们走到现在的关键因素。而至于失败在哪里?我觉得我们过于相信这个模式了,以至于很多时候不相信自己了。回顾过去的每一步,我会发现,凡事让自己活下来,活得更好的,都是更加适合现状的东西,都是为用户而改变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创造,而只有顺应用户的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让人最快乐的东西。用户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模式。
记得9周年的时候,我和人说过几次想要离开的想法,我觉得现在是时候离开了,第一我觉得我创造的价值有限了,我真的不知道我能带来的改变是什么,价值是什么。第二就是我想明白了人和事的合一,理想和生意的合一。第三,人是需要追求自己价值最大化的,自己价值的最大化就是对别人价值的最大化,影响力的最大化。
最后希望百姓网越来越好,机会总是在不断地出现,就看我们是否能够把握住。
去西藏的念头由来已久,终于在35岁前完成了这个夙愿,12天时间,跨越了14个省,走了1万公里,在地图上画了一个矩形。关于这次旅行,还有一些前提的事情需要交代:
1. 这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准备太多的东西,我甚至连单反都忘记拿了,所以所有的拍照全部是用手机。
2. 因为时间匆忙,要跑多久心理也没底,所以尽量跑快,所以这是一次几乎全在路上的旅行,平均每天800公里可想而知。
3. 由于时间匆忙,也没有准备好车子,开的是一辆普瑞斯,也正是一辆普通的家用车,所以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以及完全不同的体验。
整个的旅途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也不知如何说起,所以我想还是讲三个故事吧。
1. 青藏线磕破油底壳,修车修出高原反应
我永远会记住青藏线上的雁石坪,也永远会记住那生不如死的一夜。那一天我们早早滴从格尔木出发,希望是晚上能够赶到西藏的那曲,经过了前面的兴奋之后,很快我们就觉得这个道路有点不大对劲,首先是冰雪路面,我们亲眼看到前面的车子在冰雪上跳舞的景象,然后是越野车和大货车冲出路面的景象,庆幸的是我们的车子没有发生他们的惨剧,可是我们也没笑到最后。在过了五道梁之后,路面变成了搓衣板路,而且是那种一马平川,让你开到了100多的时候,突然间一个大坑一样滴掉到一块搓衣板路之上,几乎没办法有任何反应的那种。
好不容易走完了一段搓衣板路,以为可以停下里歇一下了,结果发生了让我们头脑一片空白的事情,车子下面漏出了一大滩的油,这明显是机油,没错,油底壳破了,被一块石头顶了一个洞。在这个海拔4500多米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怎么就把油底壳给磕破了呢?好在离开我们几百米的地方有一户人家,我们过去请那里的老大爷帮忙,可是他根本也修不了这个车子啊。不过他还是给了我们不少的帮助,第一他找到了一瓶过期了的机油,这个基本上是救命的机油啊。第二他提供了一些棉花,让我们把那个洞塞住,虽然还在漏,但是被用个加上肥皂堵上之后还是稍微好一些。本以为这样差不多了,结果倒进机油之后发现油底壳和发动机的接缝处因为装机也已经变得松开,我们又从货车那里借来了密封胶,也是先暂时做了处理。这个时候真的是要感谢青藏线上面的那些朋友们,真的是各种帮助和出主意啊,还有哥们想把自己的一桶机油分我们一半。真的是很温暖的,所以之后我们看到一辆宝马陷入了一个坑里面之后,我们也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们,还真的帮他们脱困了。
可是一切还是缓解的作用,我们背上半桶机油继续向前赶路,希望能够找个修理厂修好他。跑了90公里到达了沱沱河口,去找修理厂,设备简陋不说,还狮子大开口。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很多愿意帮助你的人,也有落进下石的人。我们继续赶路,等到到了雁石坪这个地方,下面的伤口已经彻底不行了,大坨大坨的又漏机油。这个时候勇哥找了个修理厂,借用他们地面上的坑还有工具,把油底壳卸下来,然后用AB胶把洞口堵上,然后再打上密封胶,把油底壳重新拧回去。你别看我现在说的轻松,那可是在海拔4700的地方,基本上拧个螺丝喘三下。
就在快要大功告成的时候,这个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时间已经9点多了,而胶水还没有完全干,如果赶路,前面还有200多公里的山路,并且还有青藏线上最高的海拔5200的山在等我,而我这个时候也已经有了高原反应,头疼头晕喘粗气,走路基本走不动,吃饭有点想吐。我决定要留下来住一个晚上,要等到天亮才能出发,所以在吃饭的地方直接要了个床位住下了,海拔4700米不是什么人都能住的,基本上那个晚上我们都是一夜没睡,房间里面的温度是零下十几度,三层被子丫的喘不过气来,心脏怦怦直跳,头晕呼吸困难。感觉就是跑完10公里的感受,持续的,不见好转。我当时就在想,我这是犯什么贱啊,跑这个地方来,不会就这么回不去了吧。我脑袋里面冒出来的一个词就叫做:生不如死。
终于到了天亮的时候,差不多6点半,我们迫不及待滴起来,把老板吵醒,给我们充满了氧气,然后就出发了。当时从饭店到修车的地方就50米的路,我觉得好远好远,走十步歇一下的那种状态。我们加满了机油,好在老天保佑,一滴都不露出来,勇哥是个好手,事实证明,从那以后,整个的油底壳都没有漏过。可是他也着凉并有了严重的高反现象。这个时候只能我上了,我插上氧气管,吃了巧克力,红景天,西洋参,就往唐古拉山进发,好在一切都比较顺利,我们过了唐古拉山,当时到唐古拉山的时候,都没力气下去拍照就直接走了。幸运的是用个在吸氧和泰诺的双重作用下,居然高反在4个小时后消失了,这个时候我已经不纠结于到底是什么产生的作用了,能够缓过来就好。中午我们就到了那曲,补充了氧气和食物以后,晚上我们就到了拉萨,这个时候高反就开始慢慢远离我们了。
2. 三小时走14公里,通麦天险吓尿了
在拉萨的那天晚上,我和勇哥一起吃饭。这拉萨是来了,而且走了相对轻松的青藏线,接下来就是真的考验了,川藏线不好走,而且最不好走的就是通麦。种种迹象表明,通麦天险非常难走,不是越野车肯定会拖底,而我们的车子底盘又是带伤的,想在拉萨找配件修理一下,哪怕找个护板也好啊,结果啥都没有,无法维修,这就相当于是把伤口暴露在外面,这个风险是极高的,到底是走还是不走,怎么走。当时我们两个人越聊越郁闷,郁闷到不聊了,睡觉吧。醒来之后再说。第二天我们就决定了,事以至此,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走川藏线,大不了再中招。
在一路去通麦的路上,还在下雨,那里就算是不下雨,地面也是湿的,因为那里号称是全球第二大的泥石流群,好多人说通麦怎么还在修啊。是啊,总是在修,总是在塌方冲坏,这就是通麦。那三个小时真的是全神贯注的三个小时,通麦之险在于几点:1. 路本身真的很差,不仅是高低不平,而且还有泥浆,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打滑。2. 道路狭窄,且一边是高山,一边是峡谷,很多地方只能一辆车通过,所以会经常遇到会车的情况,那个时候又会出现交通堵塞的问题,又需要有效的指挥协调工作。3. 路况不稳定,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新的塌方和泥石流,还要小心上面的落实。所以我们说开车进藏几个小心的地方,一个是烂路要防治拖底,二是冰雪路面要防止打滑,三是峡谷路面要注意防止滑下去还有上面的落石。不仅考验车子的硬件条件,更考验的是驾驶者的素质。
当时最惊险的一段是我们和大货车会车,大货车在上面,我们在下面,它直直地对着我们,而我们前面的车子又觉得缝隙太小不敢往前,当时我自己也失控了,拉下窗户就对着前面的车破口大骂:走啊!你他妈的走啊!
3. 不睡觉狂奔36小时出四川
路上遇到一个四川的哥们,一个人开一辆polo,也是青进川出,相当猛,我们都叫他POLO哥。我们一起从八宿出发,晚上到了四川的巴塘。他有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就是晚上不睡觉继续赶路。我一向是反对晚上开车的,不过他也说了他的理由,就是晚上开车车少,而且会车的时候更加容易发现,另外更加专注于路面情况,没有景色等其他东西的干扰,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勇哥是个夜猫子,晚上开车还不想睡觉的。那好吧,就这么干吧,不过我担心自己晚上在车上睡不着。
确实一开始自己是睡不着的,不过当实在困得不行的时候,还是会开始睡觉的。后来半夜被颠醒了,原来是到了高尓寺山,这一段正在修隧道,所以老路年久失修,足足三个小时的搓衣板路,我是被硬生生的颠醒了。第二天早上我们到达了康定,就是康定情歌的那个康定,这个时候勇哥就不行了,就换上我来开,我们开到了靠近石棉的地方,又换成勇哥,上了高速以后,又换成我,快到重庆的时候,又换成了勇哥。而等到我们到了重庆以后,才得到消息,POLO哥才在雅安,一个人实在是跑不了那么远,何况是熬夜开车。而我们两个找到了急行军的有效方式,两三个小时换班一次,有点像是大巴司机一样,而且我们还不用被强制2点到5点睡觉。
后来最后一天从福州到上海,我们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就是两班倒不分昼夜地行军,只要是在车上睡得着的话,真的是两个人的方式是很高效的。不然,我们很难做到每天800多公里的行动速度。
我回来的路上就一直在想,其实去西藏某种层面上和创业有些类似:
1. 不要说条件不成熟,往前走就行了。
很多人都说要去西藏,包括我自己,总觉得要么缺少越野车,要么缺少时间,要么缺少partner,哪里有什么都准备好的事情啊?走出去是最重要的,现在不都流行说走就走的旅行吗?没有必要准备那么多,也没有必要告诉很多人,先斩后奏,先做起来了再说。
2. 困难总是无法预料,专注当下。
所有的困难总是在一起爆发的,不是一个个来的,当你车坏了就会有高反。当路很难走的时候,就会有吵架。当你犯困的时候,就会有落实。同样的,我相信好事来的时候也是一起来的,这些都是不均匀的。为什么进藏是一种修行,我的理解就是因为他专注在当下,没有时间想明天会遇到什么困难了,先把眼前的困难解决掉吧。
3. 选对partner很重要,或者说团队很重要。
这次选择勇哥作为partner是选对了,他总有很多的办法,虽然没有修过车,但是动手能力很强,能够把车子搞定,并且开车技术很好,所有艰难的路段基本都是他开的。这次是我第一次进藏,但是肯定不是我最后一次进藏,我还会进去的。再次进藏,我的选择会是,首先要开普拉多,而不是普瑞斯了。因为那样可以在车子上面少些担心,就会玩得更好。另外我希望是有两三辆车,那样的话互相帮助,也可以玩更多好玩的东西,比如帐篷啊,烧烤啊,就会有更多的乐趣,选择也会更多,就不会一味地赶路了。
4. 美丽与风险并存。
最美的地方往往在最危险的地方,西藏归来不看山,西藏的美景太多了,同样希望的危险系数也是很大的,不过我们可以尽量规避风险,去感受美丽,这才是人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生存的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