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国家进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下载售报系统

北斗系统创中国航天多项第一 50人测试14颗卫星-中新网
北斗系统创中国航天多项第一 50人测试14颗卫星
  在中国航天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北斗导航卫星只能算是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其战略影响力却可以从行业内人员的一句话中管窥一斑:“六七十年代我们有原子弹,现在我们有原子钟。”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核心产品,导航服务的品质主要取决于星载原子钟的品质和可靠性。
  作为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在中国航天史上创下了诸多第一。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大规模星座体系建设,从方案论证到密集发射组网,从地面研制试验到太空星座维护,从技术保障到工程管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很多“含金量”非常高的创新和突破,对后续航天工程的实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随着一段时间的积淀和总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管理的“创新手册”也逐渐浮出水面。
  日前,“北斗导航系统多星多线研产一体化工程管理”荣获第二十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并在激烈的角逐中始终以高票遥遥领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成为航天系统乃至更广范围内企业管理的最新典范,树起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新风标。
  将实验室产品做成流水线产品
  2010年,随着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号角的吹响,中国航天进入了高密度发射阶段。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更是要在3年内完成14颗卫星的研制生产与发射任务,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
  而在此之前,在几年磨一箭、数载送一星的航天事业发展阶段,国内的星箭研制模式主要是基于单发卫星(飞船)研制流程进行设计,可谓“一星一设计、一箭一更改”,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单线研制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单星研制依据卫星的研制特点、产品构成、分工需要等独立安排,星上产品以技术实验
  室研发为主,每款产品都是实验室精心打磨出来的“精品”甚至是“孤品”,很少考虑产品化问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饱满的任务量决定了需要多颗卫星并行研制、进度交错推进、研制与批量生产交替进行。这种卫星研制批量生产一体化的新特点要求产品状态相对固化,要求星箭具备“一次设计、组批生产”的能力,这都已经远远不是原来单星单线研制生产分离模式所能适应的,迫切需要航天系统在批量生产卫星研制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
  产品化是第一个突破口。
  从单星研制到多星组批生产、从单星独立工作到多星组网运行、从先建后用到边建边用,这些北斗导航卫星多星多线研制生产一体化工程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运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手段,推进了航天产品化进程,有效地缩短了产品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
  将实验室产品做成流水线产品,最怕的就是产品有“瑕疵”,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原来是“一坏坏一个”,变成流水线研制生产后,就面临着“一坏坏一批”的严重后果。所以,产品质量成为卫星批量生产形式下最为核心和基础的环节。
  “在型号管理上,我们始终坚持‘产品质量至上’的原则。”北斗导航卫星型号总指挥李长江介绍说。为了将实验室产品成功做成流水线产品,顺利实现完美过渡,北斗导航卫星团队始终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性能一致性作为基础,从设计、工艺、生产、检验、测试五大环节进行量化控制,下大力气进行单机的可靠性分析以及可靠性验证,以此确保导航卫星批量生产研制的工程质量。
  全生命周期开启信息化模式
  过去的航天制造业多多少少带有“手工作坊”的色彩,“慢工出细活”的单品、精品意识深入人心。那时候,规模要靠人堆、工艺要看人艺、质量要靠人控,组织结构体系、业务流程、分配机制、管理方法和思想意识都受到极大局限。
  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之间,很多时候只差在了一个方式方法上。设计、生产、测试、管理……当越来越多的环节搭上信息化的高速列车,北斗导航卫星团队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 北斗导航卫星在型号设计、生产、测试和日常管理中,积极采用并普及信息化手段,不仅工作效率成倍提升,产品质量也更加可控。”李长江感慨道。
  原来的设计流程,是单线流转的工序,完成总体设计的“大框架”后,再依次交由总装、结构和热控等各个环节完成“分设计”,时间就在等待和交接的过程中流走。
  而卫星总体设计软件和三维协同设计系统,则实现了产品总体、总装、结构和热控等诸多环节的一体化协同设计,“大框架”和“分设计”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模型上协同完成。如此一来,总体设计到结构出图从6个月缩短到2个月、图纸设计周期由1 个月减少到7天,而且图纸从未发生过干涉和孔位错误的情况,既提效又保质,为后续的生产加工,节约出大量宝贵时间。
  北斗导航卫星的地面测试环节也看得到信息化的痕迹。
  多套通用地面通道测试设备和性能专用测试设备按照多工位方式进行布局,通过总控和统一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将支持不同阶段卫星测试的前端设备和专用设备连成网络,实现对测试和设备的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和灵活配置,并由此形成了卫星地面多工位、并行测试的流水线。“在测试的不同阶段,卫星从一个测试工位转移到另一个测试工位,实现了工序的有效衔接。”李长江统计过,在测试高峰期,能同时支持6颗~8颗卫星并行开展总装测试和试验,满足了高密度发射任务要求。
  一套集部分分系统测试功能在内的卫星自动化测试平台,在提高卫星测试安全性和灵活性的同时,确保了测试效率,大大缩短了测试周期。同时,在型号总装、产品数据判读和型号日常管理等方面,北斗导航卫星团队也都引入了信息化手段,大大提升了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 信息化手段就像一个大马力的代步工具,让我们的型号研制生产工作能够加足马力向前冲。”李长江生动地做了个比喻。
  流程优化寻求最优排列组合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做好最优排列组合,让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活”起来,并减少、杜绝闲置和浪费,是北斗导航卫星团队交上的又一张漂亮的答卷。
  图纸系列化,用单套图纸指导系列卫星总装,大幅减少了设计重复劳动,劳动强度降低了50%以上;工装通用化,通过优化工装通用接口,实现仅用单类3套工装即可满足14颗卫星总装研制的需要,使工装生产成本降低了60%;直属件产品化,实现总装直属件货架式管理,使两类卫星公用一套直属件,降低了研制成本;文件模板化,通过标准化模板使原来1 个月才能完成的报告缩短到7 天就可以高效完成……这“四化”,看似只是简单的规范化调整,却实实在在地缩短了近30%的卫星研制周期。
  首次“流水线”装配和测试,让人和物在单位时间内的任务量都“饱满”了起来。在不改变最大并行任务量的前提下,以识别测试周期最长的项目和阶段作为测试主线,尽可能地增加并行测试项目,从而缩短卫星测试总周期,提高批量生产测试验证的效率。
  “这就好比做体检,确定了一个最为耗时的主检查项之后,把尽可能多又互不干扰的其他检查项目也都穿插进来,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并完成,这样就省了再逐个分项检查的时间。”李长江解释道。
  通过流程优化,14 颗卫星的测试只需要50 人,相较于传统型号测试队伍减少了50%,进场前的总装与测试周期缩短了1 个月。通过航天器流程再造,研制周期累计缩短了1 年以上,研制成本节约了2000万元左右。
  多类型、小批量、并行生产、密集发射,虽然每一个特点对航天系统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但北斗导航卫星团队在管理和技术上大胆改革、创新突破,在短时间内成功实现了大规模星座体系建设。这与其确立的多星多线研产一体化管理思路和管理体系密不可分,与其产品化路径和信息化手段密不可分,与其严格的流程、质量和技术状态管理密不可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推进,开创了我国导航卫星批量生产研制的新模式、带动了航天科技工业各方面的发展创新,推动了航天科研生产的转型升级,也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研制生产能力继载人航天工程之后又一次全面提升。(刘斐)
【编辑:高辰】
>相关新闻:
>军事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一周最受关注信息
行政值班:010-
地图举报:010-
纪检举报:010-
新闻投稿:010-
政府信息公开
特色服务网站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 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库热西·买合苏提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E-mail:support@ 地址:北京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 邮编:100830
最佳浏览模式:IE7&&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京公网安备中国卫星国内首次捕获民航飞机“自报”飞行信息
&&&&来源:&&&&
原标题:中国卫星国内首次捕获民航飞机“自报”飞行信息
  “上科大二号”卫星国内首次捕获民航飞机“自报”飞行信息
  每时每刻,世界上有多少飞机、船舶在飞航?它们在哪?留下了怎样的运动轨迹?如何能将这些信息“尽在掌握”?这需要发射足够多、能够收集飞机船舶飞航信息的卫星,“编织”一张全球覆盖的动态网。
  这种“尽在掌握”已不再是梦想。“毫无疑问,中国有实力越来越多地参与这张网的‘编织’。”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吴树范教授说。
  9月25日,我国首批立方体纳卫星――“上科大二号”立方体试验卫星(STU-2)发射入轨。STU-2含A、B、C三颗立方体卫星,分别载有极地观测相机,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接收机和飞机自相关播报系统(ADS-B)接收机。三星可以通过星际链路,组成最小空间网络,联合开展对地观测和信息采集。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究员吴树范是STU-2的总设计师。
  9月26日晚,绕地球飞行一圈的95分钟内,STU-2捕获了来自405架不同飞机的51665条信息。至9月28日晚,共采集到来自全球12463架次飞机的数十万条播报信息。
  吴树范表示,用卫星成功接收到ADS-B信息,在国内尚属首次。作为我国首批上天的立方体纳卫星,STU-2开启了立方星在我国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
  “如果有足够多的星载ADS-B接收机在轨工作,实时收集民航飞机的航行信息,并提供全球覆盖,那么类似马航370客机事件发生后,将可获得更多在大洋上空对飞机跟踪的信息,提高搜救效率。”吴树范说。
  ADS-B是安装在民航飞机上的自动相关监视广播系统,以每秒一次的频率自动地从机载设备获取参数向其他飞机或地面站广播飞机当前时刻的位置、高度、速度、航向、识别号等。目前,七成以上飞行器安装了ADS-B系统设备。
  “通过卫星接收飞机的ADS-B‘自报’信息,可以扩大监控范围,特别是能覆盖大洋或高山等地面接收设备无法覆盖的区域。STU-2既可监视同一时刻在某区域的飞机流量和分布情况,也能获取某一架飞机在不同时刻的飞行信息,进而确定它的飞行航迹。这些信息对民航管理,航线规划,应急处置,以及流量分析与优化等有实际应用价值。”吴树范说。
  “编织”这张信息网,为什么要研发立方体纳卫星?因为它们“小、轻、快、省”。
  立方体卫星,又称“魔方卫星”,形状如名。一单元立方卫星是边长10厘米的立方体。过去十多年来欧美国家大力发展立方体卫星技术与应用,已有300多颗发射入轨。立方体卫星入选《科学》杂志“2014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成为航天领域一支新生力量。根据任务需要,立方体纳卫星可扩展为双单元、三单元,甚至更多。
  “纳卫星通常小于10公斤。STU-2三颗卫星总重仅6.8公斤,从提出构想到研制、测试,一共只用了一年时间。每颗纳卫星研制成本约数百万元,比普通卫星低两个数量级。”吴树范说。
  此外,STU-2还能够为船只通航极地地区,为我国“雪龙号”南极科考提供重要信息支撑。(记者余晓洁、吴晶晶)
(责编:闫嘉琪、肖红)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北斗卫星中国智造 10股面临重大机遇
&&第&[1]&[2]&[3]&[4]&[5]&[6]&[7]&[8]&[9]&[10]&[11]&页&(共11页)&&
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Copyright 2014 Shanghai Stock Information Service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820-0277 地址:中国上海 浦东杨高南路1100号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星定位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