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位大侠知道上海澎湃新闻自媒体是什么样的媒体?是刚成立不久的媒体吗?

最近成立的“澎湃新闻”是什么背景?-讨论畅谈-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关键词:澎湃,什么,直逼,新闻,背景,
最近成立的“澎湃新闻”是什么背景?
& && & 最近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了一个“澎湃新闻”,风头直逼南方系。看百度百科的简介,该新闻网的口号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我粗略看了一下它的一些报道,有南方系报纸的风格。
& && &大家对这个澎湃新闻有什么了解吗?它有什么背景?它的屁股是哪边的?不会也是西方在中国的宣传代理人吧?
爱无限马甲2
话语权太集中不是好事
上海报业下属的吧,上海的媒体普遍属于比较听话的,不像南方系
喝可乐的权贵
在南方系基本暴露的情况下,南方系主动战略转移。澎湃的操盘手及众多采编都是南方系过来的。
呆瓜在行动
扒某些狗杂种的皮的。贪污腐败分子最害怕的说真话的媒体。
在上海,你说是谁的?
ekingwang2013
包括南方系,你觉得如果没有官方许可,你办个新闻媒体试试。。。
就如同,有今天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中国,多亏了建国后党内右派的存续和不懈努力一样。。。中国的很多事情,离不开有反对精神的媒体。。。
中国如果只有一个媒体,一个声音,中国就会再次黑暗降临。。。
马克思不也是西方宣传代理弄进来的东西吗。。。多一个管道,多一个声音,在新闻封锁的世界里,绝不是坏事。。。
不要老是奴才思维
澎湃要做第二个南周
H某人的政治工具而已。
怎不见它揭点上海的丑事?
ekingwang2013 发表于
包括南方系,你觉得如果没有官方许可,你办个新闻媒体试试。。。
就如同,有今天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中 ...
别的可能不好说
当下,传媒全部步调一致,还真是弊远远大于利
普通老百姓中,有多少比例看新闻联播的,虽然那么多电视台都一起播
咸吃萝卜 发表于
别的可能不好说
当下,传媒全部步调一致,还真是弊远远大于利
但是现在南方系之类的,造谣、断章取义、春秋笔法,唯恐天下不乱式的报道,危害已经远大于它存在的那一点点价值了。。。{:152:}
Thomas2012
南方系是党内广东资本的代言人,澎湃是党内江浙沪资本的代言人{:150:}
爱无限马甲2
Thomas2012 发表于
南方系是党内广东资本的代言人,澎湃是党内江浙沪资本的代言人
日人民报是谁的代言人
目前看,澎湃的报道比较客观且有深度,还算不错
Thomas2012
爱无限马甲2 发表于
日人民报是谁的代言人
日人民报是官僚阶层的代言人,目前为止。{:150:}
308 发表于
目前看,澎湃的报道比较客观且有深度,还算不错
南方周末在创刊之初也是客观的,出名之后就…
希望这个澎湃新闻不要成为第二个南周。
楼主是看到了哪些新闻有谬误么?还是纯粹个人好恶?
ekingwang2013
iqiqq 发表于
H某人的政治工具而已。
怎不见它揭点上海的丑事?
你见过人民日报揭中宣部的丑事吗
澎湃新闻网是谁办的 澎湃新闻网背景揭秘
08:41  西安文明网
/a/972.html
happywar 发表于
楼主是看到了哪些新闻有谬误么?还是纯粹个人好恶?
如果你是装睡的话那我就没办法了。
我就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澎湃新闻有一个栏目,叫“私家历史”。历史还能成为“私家”的,里面全是野史般的解读。肆意解读乃至歪曲历史,这不是南方系的惯用手法是什么?
咸吃萝卜 发表于
别的可能不好说
当下,传媒全部步调一致,还真是弊远远大于利
哥我经常看,看完后浑身舒坦,幸福感大增。
“要建立几个强大的媒体集团”。你查一下这话是谁说的不就行了。
美帝可以随时借用几个反对党议员放话,然后说不是政府意见,但是必须考虑人民想法,我们为啥不行?南周固然有那么些屁股坐歪的,也有些纯为广东地方利益呐喊的,就没有最高层掺进去,做个喊话传声筒的存在么?
“澎湃”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第一个成果。根据上海报业掌门人裘新的构想,该集团未来的新媒体战略将集中于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通过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依靠海量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第二种是面对窄众人群,以高度专业化的内容和精准服务获得用户付费收入。采用第一种模式的就是《东方早报》的“澎湃”项目,第二种模式则涉及仍在筹备中的《上海观察》和《界面》两个项目。
“澎湃”项目从筹备之时起,就获得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它所依靠的是上海报业集团,这个带有浓郁党报性质的国有媒体大鳄;另一方面,《东方早报》凭借揭露乳业中的三聚氰胺等重磅报道,已同财新、南方报业等一起,成为新闻业的标杆。/newmedia//c_.htm
spinsatiable
当年东方早报竞争输给新闻晨报停刊,现在这些人换个马甲又回来了。
爱无限马甲2 发表于
话语权太集中不是好事
同意,虽然经常被南方系恶心到,但确实兼听则明。
当然尺度把握很重要,清流要不得,汉奸言论也得压制。
hillsboro1
远方123 发表于
“要建立几个强大的媒体集团”。你查一下这话是谁说的不就行了。
和小将们说不了道理,共青团的机关报都能被说成美青报,有些人连常识都没有的。
习大大的心腹浙江黄亲自主抓的媒体集团,在这里也会被说成带路党
shenzhena1200
ios5 发表于
南方周末在创刊之初也是客观的,出名之后就…
希望这个澎湃新闻不要成为第二个南周。
就怕这个,就像很多个人一样,后来成为GZJY的,多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初,都是能说一些貌似公正和理性的言论,以此来博取公众的信任和提高知名度,等到一定程度后,本来面目就露出来了,现在活跃在媒体上的很多人都是这种套路,多数是以留学回国专家的身份登场的。希望澎湃新闻不是这样,希望是国家开辟的又一个新闻主场。
3马赫的轰炸机
本帖最后由 3马赫的轰炸机 于
09:32 编辑
ios5 发表于
如果你是装睡的话那我就没办法了。
我就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澎湃新闻有一个栏目,叫“私家历史”。历史还 ...
你错了,历史只有一个事实,但是历史的记载有官修的,也有私修的。至于这个栏目怎么样,我没看过,不做评论。
只找一些标题:
拉铁摩尔在延安看到了什么
日本学者怎么看蒙古帝国
德川幕府为什么要厚待一个中国和尚
唐太宗VS隋炀帝:“明主”真的比“昏君”更高明?
陈燮君:不开玩笑,普通市民也
“学者型官僚”的救国:卖了古玩抵赔款能参与考古
高蒙河:不能通过盗墓去普及考古
基督将军冯玉祥之子冯洪国——民国公子将军2
谭伯牛:政变之后,慈禧为何不搞政治清算?
访谈︱仇鹿鸣:盗墓让历史学者左右为难
仅就这些题目来看,涉及的都是存在的事实,不是该刊捏造、伪造的。至于他们的观点对不对,需要自己甄别。
kongchao19
咸吃萝卜 发表于
别的可能不好说
当下,传媒全部步调一致,还真是弊远远大于利
不看新闻联播的,大多数是混得不行的
kammy 发表于
上海报业下属的吧,上海的媒体普遍属于比较听话的,不像南方系
【中央及时纠偏:严厉批评澎湃新闻网】针对澎湃新闻网开通以来的一系列不当做法,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及时提出严厉批评予以纠偏,并明确要求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所有新闻媒体都要&一个标准、亮明底色、筑牢底线&,不允许任何单位搞特殊!这意味着媒体可以创新报道形式、表现风格、表达方式,但底线要一致!
【中央及时纠偏:严厉批评澎湃新闻网】针对澎湃新闻网开通以来的一系列不当做法,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及时提出严厉批评予以纠偏,并明确要求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所有新闻媒体都要&一个标准、亮明底色、筑牢底线&,不允许任何单位搞特殊!这意味着媒体可以创新报道形式、表现风格、表达方式,但底线要一致!
hillsboro1 发表于
和小将们说不了道理,共青团的机关报都能被说成美青报,有些人连常识都没有的。
习大大的心腹浙江黄亲自 ...
只有一个声音是非常危险的。
sawyer1234
spinsatiable 发表于
当年东方早报竞争输给新闻晨报停刊,现在这些人换个马甲又回来了。
停刊的是新闻晨报,东方早报还在,个人到时蛮喜欢东早的
重剑无锋1977
hillsboro1 发表于
和小将们说不了道理,共青团的机关报都能被说成美青报,有些人连常识都没有的。
习大大的心腹浙江黄亲自 ...
zf多年还是一个德性——帽子批发
所以,蛙噪就不耕田了?
Thomas2012 发表于
南方系是党内广东资本的代言人,澎湃是党内江浙沪资本的代言人
环球是哪派的代言人
宇宙麻将之神
澎湃不用看内容,看它的名字就已经知道是反动媒体了,必须旗帜鲜明的打倒,当事人和记者应该交司法机关处理,该砍头砍头,该劳教劳教,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有些人想当弄潮儿,当然要忽悠些炮灰来使,不用过于惊奇。{:163:}
308 发表于
目前看,澎湃的报道比较客观且有深度,还算不错
南方在上世纪90年代年也是如此....
是土鳖媒体吗,还是洋媒体。
查看完整版本:如何评价澎湃新闻?
如题,作为上海报业新媒体项目的大胆尝试,可算是花了不少钱。澎湃全面上线,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怎样的特点?会对传媒业有着怎样的影响?又或者对传统的报业改革有怎样的冲击或启迪?
按时间排序
110 个回答
评论是新闻最大的败笔
伪客观,真推墙
刚刚微博上刷到的,我对澎湃有了全新的认识……来都来了,送一张壁纸吧。求不折叠。
哼,锅内这个环境都是和谐新闻
非常的不客观,极其爱博眼球。
与时俱进!我们党可不只是说说而已的!
和环球时报差别不大
本来以为澎湃是个有情怀有理想的新闻。但是看多了发现,澎湃新闻彻底的有倾向性,很多时候大事不敢曝光,盯着小苍蝇不放。敏感词敏感问题屏蔽的更快,纯粹的为名为利,我很失望。现在越来越觉得澎湃很像方舟子,大家慢慢体会吧。
评价还不敢,了解还不深。只是我想考的学校拿“澎湃新闻”做题目,因为我不知道,所以着实吓了我一跳。
我之前在自己的微信公号提到过,澎湃为什么能轰动江湖,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那些青年人把做爱或者约炮的时间用来做稿子了。很多媒体人,尤其是前媒体人会把在上海延安中路839号或者广州大道中289大院以或者北京幸福大街37号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圣地,那是金子一般的岁月。如果这三个地方都待过,那就是大满贯了。两年前,我还是延安中路一个临时“小网吧”里的年轻人,那个小网吧里的年轻人可能是报媒转型元年的开启者,说可能是不想被吐槽,当然其声势多半归功于邱兵的《我心澎湃如昨》,以及几篇在业界和学界都引发探讨的报道。在澎湃上线之初,每个人都是打鸡血的状态,年轻人我不清楚,是不是因为身体好依然能保证正常的性爱频率,确确实实有一些青年人,因为各种稿子,因为抢速度抢头条,为了保证质量又能冲击数量,而顾不上和另一半云雨。这是真事,我几乎是从各种权威信源得知,不止一个青年,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是只做稿不做爱。有很多人,尤其是学界的教授,喜欢嘚吧嘚澎湃转型成功之研究,他们没有亲身经历不知道,澎湃之初之所以轰动江湖,其实只是因为那些青年人把做爱或者约炮的时间用来做稿子了。
我个人自从用了澎湃新闻,新浪凤凰就再也不看了(网易从来不看,他也不缺我这个读者,哈哈),感觉澎湃的文章很好,分析问题基本都能做到理性客观,至少我自己不会感觉被误导。
名字起的就不好,总觉得有刻意山寨彭博的嫌疑
现在变成五毛新闻网了,满眼都是大大。
删评论 屏蔽评论已经成了中国媒体业的一大特色 还是匿了吧
澎湃整天抄袭WSJ NYT Quartz 用花样翻译腔呈现 并署名自己记者 完全neglect外媒原作记者的事情屡见不鲜怎么都没人说?
just so so 以前感觉新闻报道很尖锐有点前南方系的影子。时间久了才发现,是先吸粉,后奔着新闻联播去的。卸了。
1.上海报业的纸媒团队来搞新媒体,客观来讲,确实在选题角度、稿件质量、内容深度上比一般只抓取新闻的资讯APP也好很多。定位也很明确。2.有一个硬邦邦的后台。确实有一颗党媒的心。很多重大新闻中的官方信源,不是一般媒体能采访到的。3.适应新媒体发展特点,会创新一些栏目设置。4.更重要的是“有理想”、“有情怀”,这种情感因素,让定位群体在通过澎湃看新闻时,不断确认自己基于家国情怀的批判意识。
澎拜新闻客户端头条永远用的是习总的照片和相关新闻。
澎湃的逼格如何? 看看在李思涯打甘阳时间中的表现。 李思涯又被澎湃给卖了为何这么说呢?先看澎湃1月25日“李思涯投书首度回应:中大处理不公,掌掴甘阳非暴力行为”的编者按:———————心潮澎湃的分割线—————【编者按】1月7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被“青椒”当众掌掴,事件发生后,学界哗然。12日,当事人李思涯被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分局拘留所拘留10天。22日,李思涯被释放后,接到中山大学解聘书,同时后者公布《关于博雅学院教师职务聘任有关问题调查情况的说明》,对此事件做出四点说明。今日,李思涯投书澎湃新闻,首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回应。在李思涯的理解中,掌掴甘阳的过程是怎样的?出手的原因究竟何在?他作为当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本文原以第三人称写作,不代表澎湃新闻立场,编者不鼓励任何暴力行为。原文标题为《中山大学是在调查真相还是欲盖弥彰?——李思涯关于掌掴甘阳事件的三点澄清》。———————心潮澎湃的分割线———————如果没有这个编者按,这篇稿子用原来的标题《中山大学是在调查真相还是欲盖弥彰?——李思涯关于掌掴甘阳事件的三点澄清》发出来,你能看出这是李思涯写的吗?李思涯白白用第三人称替澎湃写了稿,发出来的时候却被编者按住了。这就好比公司已经替记者写好了稿,车马费也付了,发出来的时候却被按:此文系广告。而且你现在去点澎湃的原文链接,,澎湃会说:此文已下线。李以第三人称所写的文章中侵权之处甚多,澎湃大概也看出来了,不愿意背这个锅,先上线发出来,加个编者按把自己摘出来,顺便把李思涯卖了;等小伙伴们都转了,再双手一摊说:文章我已经删了,不关我的事啊。澎湃你个心机婊!———————心潮澎湃的分割线—————澎湃新闻网加个编者案是否就不用承担侵权责任了?李思涯用第三人称写了篇文章,指望澎湃登出来。结果澎湃加了个编者按,说“本文原以第三人称写作,不代表澎湃新闻立场,编者不鼓励任何暴力行为。”不鼓励任何暴力行为,是不是就不需要承担其他侵权责任了?非也。《侵权行为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举个例子,李文中一共截屏公布了四封电子邮件,期中两封是别人专门发给他的,另外两封是别人发给他在内的二十几人的,这二十几人的电邮地址,大部分都涂抹了,包括李思涯个人的,但是甘阳、程美宝的电邮地址却单单留下来。这几封电子邮件的内容涉及许多无关人等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第一条规定:“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澎湃以为加个编者按,说那都是李思涯写的,侵权与否我不知道,是否就不用承担连带责任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的规定,判断澎湃是否“知道”不以澎湃自己说的为准,而要综合考虑至少以下因素:第九条 人民法院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三款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知道”,应当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以人工或者自动方式对侵权网络信息以推荐、排名、选择、编辑、整理、修改等方式作出处理;(二)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具备的管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所提供服务的性质、方式及其引发侵权的可能性大小;(三)该网络信息侵害人身权益的类型及明显程度;……澎湃肯定符合第一条,因为编者按说过了,李思涯原文经过澎湃的人工编辑。另外澎湃自己是一家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证号)的媒体,不可能承认,他管理判断信息的能力低于知乎。
高票答案就是南方周末的软文!没有什么地方媒体想和澎湃竞争,只有一家叫做《南方周末》,他们眼红澎湃,过去自己坐庄然后开始操纵民意,接受国外非政府组织捐款,控制企业,也就是勒索企业。总有人文学科的人二笔似的引用西方学界共识,我来说说西方人文学术真正的想法是:你中国人就不能跟我大白平起平坐,你们都应该和叙利亚难民一样去西方讨饭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如何评价澎湃新闻?
如题,作为上海报业新媒体项目的大胆尝试,可算是花了不少钱。澎湃全面上线,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怎样的特点?会对传媒业有着怎样的影响?又或者对传统的报业改革有怎样的冲击或启迪?
110 个回答
最早注意到澎湃,是在网易看到一篇准深度报道《令zc的平陆往事》,其时令落马还未及二十天,山西省zx还没正式开会免去其副主席的职务。引起我兴趣的是,报道的来源写着:澎湃新闻,这一下勾起了我脑海中的一些朦胧记忆——在之前看到的几篇有意思的报道中,也有澎湃新闻的影子。为什么会有这个记忆?两点原因,第一,信源新面孔;第二,看到澎湃总会想这货和彭博社什么关系……作为一个好事者,我当时就扒了扒一些公开的资料,梳理出了澎湃的大概背景和特点:1、上海报业集团背景2、股权多元,还考虑核心团队出资持股3、未来的盈利模式还是通过优质内容引流,获取广告收入4、初期投入三到四亿元5、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概念叫“新闻问答”,“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分辨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设计了‘提问’和‘跟踪’两大功能,前者帮助读者发问,后者则便于读者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相关阅读并长期跟踪阅读。”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大手笔啊”,“国有报业集团还是真有钱”。不过静下来想想,也是这些大型的报业集团被新的媒体业态和新闻生产方式逼到了悬崖边上。在这次关注之后,芮成刚等一系列大稿让澎湃光芒万丈地一步步走进了大众视野。直到今天澎湃的app正式上线,我在朋友圈被澎湃刷屏了。主要是两篇文章,一篇是;另一篇是王超的我的态度:一共一百板,给邱兵九十板,给王超十板。体力不好,板子得分开打。 邱老板的发刊词,有一种大学生初创校园刊物,全校文艺女青年尽入我帐中的那种豪情满满的即视感。邱老板似乎忘了这是个投入三四亿的大项目,也似乎忘了自己是一家这样媒体的掌门人,发刊词里激荡的都是个人情怀。可能真的是有那种抑制不住的喜悦,也可能是真的有千百句心里话呼之欲出而不能出。但我还是忽然有些忧虑,我看CNN、我看《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我知道他们站在民主党一边,我看FOX、我看《华盛顿时报》我知道他们在为共和党发声。我宁愿让一个媒体有鲜明如《人民日报》一样的政治立场,也不愿一个大型媒体滋长与一个人的个人情怀之上。我会担心,满腔情怀的邱老板,会不会容得下旗下三四百人不一样的情怀。可能上面的脑洞开得略大,但是单就技术层面而言,这个发刊词也算不得一篇及格作品。可以看看别人的发刊词是怎么写的,,,或者……随便搜一个不知名的小报……而对于王超的担心,我也想说两点:第一,关于盈利,我引用一段报道:“首先要明确的是上海报业的自身定位。在此前的媒体采访中,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徐麟曾表示,上海报业集团以统筹经营为主要职责,负责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国有资产经营、运作。可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才是该集团的首要任务。上海报业旗下拥有地产、上市公司等资产,未来这些资产显然将承担更多的盈利任务。”这意味着什么,列位自行理解;第二,关于模式,澎湃最有潜力而又被关注不多的可能就是这个所谓的“新闻问答”模式,这无疑是契合现在内容生产方式的一个好创意,“你们想了解什么,我们来帮你采访”,媒体的受众更直接地成为了媒体议程的设置者。吃饭去,先就这么多……补:吃饭归来,看到朋友发来的一篇对这篇发刊词新的解读;有点意思。但是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1、发刊词就是发刊词,是写给读者,不需要诘屈聱牙。在这里,邱兵只是澎湃CEO而不是邱兵。2、19世纪末,大清大兴洋务,有两种搞法,一种是一心弄出个大新闻的张之洞,一种是日拱一卒的李鸿章。不缺情怀的媒体人们,应该好好想想自己要做哪一个……
澎湃上线之后,声音明显分为两种,传统纸媒中人是一片欢呼,好似茫茫大海中来了诺亚方舟,困顿已久的采编大军有了出路;互联网业界的人则是一片鄙夷吐槽,吐槽难看的UI,难用的UE,发嗲的创刊词,撑两年必死无疑。作为一个前纸媒人员,对新闻有过理想,现投身互联网创业的人,忍不住置喙来说一下关于澎湃新闻,现在的澎湃新闻,就像刚刚吸了阳顶天内力的张无忌,内力很澎湃,依然需指导奶娘来自互联网和大多数人一样,第一次听到澎湃新闻是一篇关于令政策的报道,当时令政策落马才二十多天,网上突然出现了这篇细致入微的深度报道,署名来自澎湃新闻,我当时愣了一下,以为是专业财经媒体彭博社开始进入时政领域了,还取了个新名字叫澎湃;说实话,那篇关于令政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充满着浓郁的非虚构写作的味道,采访也很到位,能找的人都找了,是篇蓄谋已久以期一鸣惊人的开场大作,之后“澎湃新闻”名字一直不停地闪现,在腾讯新闻客户端,在网易新闻,或者是微信朋友圈里,我心想:这个彭博社,发力真猛。7月22日,澎湃新闻的iOS app上线,邱兵发表“澎湃如昨”的发刊词,才知道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的新媒体产品,内容来源来自以东方早报团队为主体的核心创作群,是上海报业在纸媒困顿的环境之下,与互联网站争夺用户的文化新载体,是一个大动作。来一次”进击的巨人“,我本人曾经是纸媒从业人员,几年前投身互联网创业潮流中。对于纸媒在互联网方向的变革,自是非常关注,澎湃新闻上线当日,就下载了来观摩。时评,言论,专栏,文化新闻是东方早报的强项,在澎湃新闻上,这点也体现得非常强烈。澎湃新闻的产品经理把原来刊载在报纸上的文字分为了两大类,以Huffington Post为榜样,分为新闻和评论。这也符合当前新闻学的主流划分,客观中立的是新闻,标识色是蓝色;立场分明的是评论,标识色是橙色,再往下又细分为十几个子栏目,还按照互联网业的习惯做法,给每个小类起了产品名字,食品新闻叫知食分子,环保新闻叫绿政公署,产经新闻叫10%公司;影评叫有戏,书评叫翻书党,艺术评论叫艺术观……每个栏目都由美工画了很流行的扁平化风格的图标。一共有46个图标按钮,分为蓝橙两色,用户可以自由订阅自己喜欢的栏目,订阅了的会出现在左栏空间中。澎湃新闻采用了左中右三栏的格局,通过手,滑动来切屏,这个交互好不好,先不评论,下文再叙,我想说的是澎湃新闻这种将报纸内容转移到app上的做法是否可行。46个图标的分类法,实在是一种太过精巧的方法,几乎将原有纸媒的所有内容进行了梳理,让原纸媒部门都有在新媒体新平台上露脸的机会。第一次互联网热潮的时候,传统纸媒体也经历了一次网站建设风潮,那是第一次纸媒触网,当时的做法是印刷厂制版的同时,把印刷用的PS文件同时保存一份PDF文件,上传到服务器,可以在浏览器里看。后来发现这不行,需要用经营的眼光来建网站,于是用类cms建站系统建立了网站,至少能引入本地的流量,放一些本地车商地产商的广告。这些网站的使命是纸媒的电子镜像,同时也是纸媒给广告客户投放广告的一个增值工具,“X总,你投一个A3版,我们在报社网站上送一个月的Banner广告”。在那个时候,广州,上海,北京,一线城市报业集团都拥有了自己的网站和论坛系统,我所在的报业集团,也建立了深圳新闻网,十年过去了,这批网站依然还是当年那个模样,没有一家网站成长为全国性的网络媒体。第二次互联网高潮来的时候,席卷了整个社会领域,冲击了大部分的行业,包括纸媒,澎湃新闻这app,是行业被冲击之后的产物,上海报业包括依然有这种纸媒镜像化的感觉。这么评价澎湃团队,怕他们不高兴哈,也说说亮点,毕竟他们很努力地在运用新技术来拓展新闻报道的可能性,譬如,我很惊喜地看到了360°全景摄影,他们叫全景现场,用HTML5的三维引擎,可以把数张照片拼接成一个立体的空间,让用户可以上下左右全方位观察拍摄者所处的环境,我在拍政府大楼的时候,曾想用过这种技术,把眼前的大楼和身后的广场呈现出来。我自己对webGL不熟,就作罢了,澎湃新闻在报道海南威马逊风灾,安徽萧县、寿县、湖南安仁县的豪华办公楼时,都用上了这个技术,这是一个真正能让人有“我在现场”的感觉。app也积极引入目前互联网上比较热门的网络应用,栏目“译中国”大量翻译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BBC等外媒关于中国的文章,这个灵感估计来自译言网站,栏目”投融会“是各种创业故事的介绍,这个灵感估计来自36kr,快鲤鱼等IT媒体,栏目”花边数据“应用了国外媒体很流行的Infographic,并且用多帧GIF图来显示,节省了用户流量,又达到了简单视频的效果, 这些都是传统纸媒没有的,是从互联网的信息世界里汲取的营养。澎湃app的右划栏分成追问和评论,前者是在向Quora、知乎致敬,想玩一把UGC,后者是在学网易评论,攒人气。写到这里时,我又去刷了一下澎湃,发现评论没有了,只剩下了追问,看来产品经理自己也相当纠结,他们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要热闹还是要高质量内容,要讨好民粹,还是坚持理中客,都是产品经理每天念叨的”to be or not to be“。内容是后勤,运营才是冲锋澎湃的对互联网的攀枝之心在非常强烈,看得出操办的人有比较深厚的互联网使用经验,但网络产品的功能可以“像素化复制”,背后的运营可不能照猫画虎了,特别是想玩UGC,UGC是网站界的屠龙之技,很难玩的,玩好了是知乎,玩不好是贴吧。在互联网界,UGC(用户生产内容)有这么几种标准动作,不说BBS了,那太古老,现在比较流行的是两类,一种是投票类,像早期的digg,现在的reddit,由用户的品味和审美决定网页内容,票数越高,排名越前,垃圾内容自然沉底;还有种是问答型,像国外的Quora,国内的知乎,由早期一批种子用户辛勤撰写高质量答案,形成社区氛围规范,引导新用户继续产生高质量内容,尽量避免内容被水化。澎湃的热门追问我看更像后者,但我观察了几天,并没有高质量的问答内容出现,针对发刊词的提问占据头条好几天了。很明显,澎湃对于如何运营热门问答还没有清晰思路,其实很简单阿,跟知乎学阿,现成的榜样摆在那里,先搞定一批种子用户再说。暂时找不到,可以从记者编辑队伍里挑选组建新团队来搞嘛,都新媒体了,编辑记者的任务也要换换内容了。像知乎一样干,我相信对于经过专业新闻和中文训练的人来说,这不是难事。有人说,报社的人,专业背景没有知乎用户广哦,那可以约稿嘛。真的可以玩很多东西,譬如对每一个注册用户,先让他们做那套政治坐标的测试,采集每一个用户的政经倾向数据,把不同政治谱系的评论或言论互相推送,把五毛的言论送到美分那里,把福利派的主张递到茶党的手机上,何愁用户不活跃,担心那个政治坐标测试太复杂,用户不踊跃?做测试送iPhone6可不可以?不是有4亿经费嘛,这点不算啥。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澎湃能否成功,就看能否贯彻了这句话。传统报业集团,有采编部门,有发行部门,有广告经营部门,但唯独没有互联网产品运营部门,现在澎湃新闻APP+网站都上线了,有大量的产品运营人才缺口。这些人去哪里找?最近几日,我所在的一个原纸媒旧同事微信群里,有不少人跳槽之心跃跃欲试,各路纸媒好汉均生投奔之心,事实上,我已经在文章署名上看到了原来在深圳报社旧同事的名字。但澎湃新闻现在缺的不适内容生产人才,他们需要互联网人才,不是UI设计师,UE设计师这种级别的,是能运营整个产品的总监级人才。这几年互联网产业土肥水沃,稍好一点的企业,年薪都是按照16个月这个标准在发,谁也不会想跳槽,新闻理想,对于UI工程师Java码农实在遥远,说白了,澎湃新闻在纸媒界是平地惊雷,对于互联网行业,只是窗外细雨声,怎么办?让猎头去挖BAT内部的总监级员工?薪酬怎么谈,人家都有期权股票激励的,上海报业拿什么去吸引他们?再说了,薪金也不能超过邱兵CEO阿。如何吸引互联网圈里的运营人才,这真是上海报业的一个难题,内部竞聘怎么样?从别的广告经营口,发行口,采编口里选拔有互联网意识和眼光的人来澎湃新闻来做运营总监,我可以说,澎湃必死。使用经验和运营经验是两回事情,产品运营应该是互联网界的团队来做,运营总监必须是互联网出身,来辅佐CEO邱兵。邵兵的职能则是打通“内容生产”和“产品运营”的两大部门的任督二脉。就现在看来,澎湃新闻的走势还不错,域名注册于日,在今年5月底之前,这个域名一直处于沉睡状态,6月底,7月初,有两次访问小高峰,估计在那个时候,开始内测了,7月22日之后,访问曲线急剧飙升,截至到7月25日7点(下文提到的访问数据均以此为时间节点),网站当日的Alexa排名为9239,排名上升14624位,近一周的日均IP量31825,在纸媒网站里相当不错了。但是这个访问量,放到互联网世界里,真的是“没啥花头”。可以比照一下:Macx,一个苹果软件下载网站,很小众的一个网站,它的日均IP是51775;汉典,一个查汉字的工具类网站,日均IP是23750;雪球,一个讨论投资美国股票的SNS网站,日均IP是66025……这些都是小众网站,他们的访问量也足够让以澎湃新闻高山仰止的了,遑论网易新闻,腾讯新闻这样门户级的访问量了。对于完全没有流量接入的澎湃新闻,去跟腾讯,网易比,是不公平,但澎湃新闻与雪球汉典为伍,又对不住他强大的内容生产团队,他未来在互联网矩阵里的位置如何,就看他们未来的运营团队了。内容生产是后勤补给,产品运营去冲锋陷阵。现在的局面,澎湃新闻有点像刚刚吸取了阳顶天内力的张无忌,内力精纯却不会控制之道,怎么搞到钱?现在已经看到有万科地产在澎湃新闻上做广告了,纸媒原有的广告客户资源会继续发光发热,但澎湃新闻的经营部门敢跟原来的纸媒广告部门一样吗?广告多了,就加版印刷,五一当天报纸超过100版,其中一半是广告,这种行为,你敢在APP上用吗?我的容忍极限是只允许在loading页上出现一次广告,两个广告都不行。那么把广告做到内页去?在底部放一个barner位?或者以软文的形式出现在新闻列表中?答案是No,互联网用户绝对不允许这样做。报纸订户的订阅周期是一年,APP用户可以秒删你的客户端。澎湃们的未来猎场在哪里?通过App annie(一个app分析工具)查,目前最赚钱的三个新闻类APP是NY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The New Yorker,他们都不走广告路线,收入都来自于付费订阅,这三家都能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和有深度见解的评论文章,我给你看一部分,想要看全,对不起,请付费。怎么收费呢?以NYT为例,针对中国市场,初级用户,每个月¥98,可以在网站和手机端无限制浏览,高级用户,每个月¥233,可以在网站,iPhone和iPad客户端无限制浏览。还有一个超级用户,每个月¥283。我看到两个信息,一个是数字发行的单用户的收入贡献率可以比纸媒发行更高,深圳的晶报,一年的订阅费是¥720,低于NYT的一个初级用户的年费。还有一个是iPad端的利润贡献率非常大,高级用户比初级用户单用户收入贡献高出整整两倍还不止。我的预测是,手机端+平板端的付费订阅,是澎湃新闻未来两年的努力方向。一个细节能印证我的预测。澎湃新闻的iPhone客户端上线之后,很多用户吐槽里面的字体问题,因为澎湃新闻一反常规地使用了衬线字体,而大多数app,都习惯用非衬线字体。先科普一下,何谓衬线字体,这概念来自于英文字体,笔画起始和收尾都有线条来勾勒美化的字体,叫衬线字体,我们用Office Word排版时常用的Times Roman就是,非衬线字体则无装饰,笔画粗细均等,像Arial是最常用的,在中文字体里,这两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宋体和黑体。传统的报纸印刷都喜欢用衬线字体,因为美观,适合阅读,但是在手机阅读上,显示屏的分辨率的原因,衬线字体的修饰显示不清,看上去有毛刺,反而是非衬线字体看上去比较干净整洁,于是,在手机阅读上,非衬线字体反而是主流。但现在手机的显示精度越来越高,iPhone推出Retina屏之后,更是号称屏幕显示精度已经是杂志品质的印刷精度,但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形成,所以很多人一看澎湃新闻使用了衬线字体,纷纷吐槽。在我看来,这正是澎湃新闻着眼于未来的高ppi显示屏阅读世界而保留的传统纸媒风度。而且在未来的数字阅读市场上,iPad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终端,我个人更愿意在ipad上看高精度的衬线字体。 澎湃新闻保留了衬线字体,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个群体,这个群体数量不低,他们认为新闻是生活的一部分,愿意在iPad上付费,订阅高质量的新闻和深度观点。iPhone只是澎湃新闻的一个试水客户端,我敢打赌他们的开发部门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开发iPad版客户端了,iPad版app可不简单的iPhone版放大,它有着更复杂的交互设计和更加强大的媒体加载能力,能带来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更关键得是它的载体更便宜!一台iPhone要5000块,一台iPad只要3000块,Android阵营里也采取同样的价格策略,这导致所有的平板电脑都很便宜,平价策略带来的是占有率,平板电脑比电视更可怕的是,不仅占领客厅,还可以占领卧室,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那里才是澎湃新闻们的金秋十月猎场。
迄今为止关于澎湃新闻最全面、深入、准确的一则报道: (免费阅读,但可能需要注册)简单来说,澎湃新闻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混合体。此前,中国的媒体可以很清晰地分为两类:党媒和市场化媒体。党媒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当喉舌,引导民意;市场化媒体归根到底也是党的,但其主要任务不是宣传,而是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因此也就催生了多样化的内容,其中包括调查报道、自由派知识分子撰写的评论等。从内容上看,澎湃新闻所生产的大部分内容与市场化媒体相差不大,并未见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一些内容可以算得上优质。有一些文章在发出来之后不久就被删除,一些内容被毛左群体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澎湃就属于市场化媒体这一类别(澎湃刚创办时,有人说这会不会是手机版的南方周末——想太多)。理由很简单:澎湃是由上海市委斥巨资支持的,由上海老大和网信办老大撑腰的。它的目标并不是赚钱,而是占领舆论阵地。也就是说,澎湃长着一张市场化媒体的脸,和一颗党媒的心。这颗党媒的心时不时会出卖这张脸,比如:;以及——澎湃新闻可以被视为新一届政府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的种种尝试之一,现在看来非常成功。今年此起彼伏的地方新闻客户端热潮,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他省份眼红澎湃新闻所取得的巨大影响力,纷纷效仿。但是,澎湃新闻的地位恐怕很难撼动,毕竟,有几个省份能跟上海比拼财力,有几个客户端能笼络那么多人才,而且澎湃的先发优势已是无法改变的。
澎湃的英文翻译很有趣,The Paper --一张电子化的新闻纸。其实第一次注意到澎湃是因为半年前留意到东方早报在大规模招牌新媒体部门的招聘,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会是「澎湃」,但是按规模来说,也知道是个大手笔。一般报纸里面的新媒体部门,又或者「融合媒体」部门,办公人数都不会太多,更多为将报纸的内容搬运到网站、手机上。回答里已经有很多新媒体的前辈回答,也有他们的观察。但是我相信不同人看澎湃新闻都会有不同的感觉。1.首先,我认为澎湃新闻在全国范围报纸行业内算是一个创举。在几乎所有全国大报都把手机新闻客户端或其他移动端当做印刷报纸的内容附庸的时候,东方早报去把新媒体部门独立出来去做一个新闻品牌,又或者说一个完整的采编团队,可以说在国内报纸行业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2. 在移动新闻客户端,有如今日头条APP这类采集他人新闻为己用,又号称智能选取读者喜好新闻,澎湃新闻仍然在坚持原创新闻,并且专题化,深度新闻与实效性并进。3. 在新闻摄影领域,也与我近期的研究题目有关,澎湃在做新闻事件发生地的[全景摄影]-360° Panorama Photography, 而这种摄影的表达手法,在印刷报纸上可谓是新的。例如之前昆山工厂爆炸,「重庆红卫兵墓碑」等系列,在新闻展示方式上是有创新的。当然,此前南方都市报的「南都亿像素」在这方面也有相当的尝试,然而澎湃新闻的Panorama则更贴近了Google Street View的方式,除了一点的全景之外,更可以沿着一条路径进行某种虚拟的「行走」,对于新闻细节的展示上,有了一点创新。4.当然楼上也有不少人提到新闻发布、采编权限的问题,说到底,澎湃新闻还是一个国有媒体的新闻产品。我相信要评价「澎湃新闻」的话,应该将其对手定位为「新华社发布」「BBC News」这一类「原创型媒体新闻产品」。5. 在探讨盈利模式时,报业转型除了转向新媒体,还有一种免费报纸的模式,虽然已经被国内外很多城市证实是可以盈利的,但是由于其免费属性以及阅读场合,所提供新闻大多是碎片化的消息稿或娱乐新闻。严肃新闻的采编成本导致免费报纸的新闻质量不会太高。而在时政类新闻上,公信力是绝对重要的,没有公信力的媒体在时政新闻上可以说是断送了自己的市场。在香港那么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只有「明报」和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同时获得了公信力荣誉和市场占有率。而与之不同的是,澎湃新闻的东家不是上市公司,而是报业集团,在做好时政新闻与盈利之间做好平衡,可能要比明报更难处理。6.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新闻读者能改变阅读免费新闻的习惯,希望澎湃新闻能做出让读者愿意付费阅读的新闻,这样盈利模式也就迎仍而解。
第一次发现,宋体这种在纸媒上看着文雅又舒适的字体,居然在手机小屏上会变得如此尖刺可怕-_-#
澎湃的情怀正在一天天剥落。澎湃刚出来的时候,整个所谓“传统主流媒体圈”都炸了锅,甚至在大半年内都保持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但是现在大家都淡定了:就那么回事儿嘛。经常被澎湃改题目转文章的表示,现在澎湃的节操比一般网媒还碎。做市场化脱不了政治的干预,做喉舌又心有不甘。人生最怕的,莫过于高不成低不就。
严肃新闻的生存在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美国媒体正在进行各种尝试。澎湃新闻则是中国媒体的一次尝试。无数的评论者、段子手、电视节目、广播节目都是依赖严肃新闻而存在的。政务监督、公共监督都要依赖严肃新闻。但是由于网络的出现,严肃新闻过去的商业模式已经无以为继了。但是社会仍然需要严肃新闻。那么新的商业模式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最近看了几本书,都讨论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说《Losing the News》、《Filter Bubble》,对于传统的杂志、报纸、新闻,甚至是电视台、电视剧、纪录片等等行业,这都是一个剧烈的洗牌阶段。从《Losing the News》的作者,一位美国资深媒体人(不但是报业世家,而且自己在纽约时报等大报章做过严肃新闻的记者)看来,未来全国性新闻报导,都会跑到网上去,而且很可能是大鱼吃小鱼,最后只剩寥寥几个个巨无霸。而原来做严肃新闻的主力——地方性报章,会和本地更紧密地结合,做“超级本地化”。两者的定位将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不再是同一个行业。但这两者其实都还没有最终定型。网上新闻巨无霸,究竟应该按何种形式盈利?人们还会上新闻网站看新闻吗?现在很多的趋势都是人们把新闻转载到社交网站上去。新闻做得再好,是不是能吸引到访问量,也是难以预料的事情。当然,是可以立法规定社交网站只能转载新闻链接和简介,但这是不是能办到,则是另一回事。在这种立法通过之前,如何把看新闻的人引到新闻网站上来看,而不是在论坛上、社交网站上看,这才是严肃新闻网站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人引不来,就没有广告收入。澎湃做的一个新的尝试,就是问答。这是个非常有新意的系统,比欧美大报的网站做的要好。就这点来说,我觉得澎湃的创新能力值得乐观。因为过去那种评论新闻的参与模式越来越不被读者重视了。评论太多、太杂,往往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没有精彩之论。即便有精彩之论,也埋没在一个新闻下面,无人知晓。澎湃新闻这种模式,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出来,而读者也可以回答。精彩的问答,会放在澎湃的左边栏。读者看到有趣的问答,又会点进去看新闻。这一方面能够精简读者留言;再者能够让读者觉得自己的留言是有意义的,而别人的留言也有意思,读者就会上网站来看,如果能够养成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么流量自然有保障;第三,有趣的留言又加大了读者阅读相关新闻的兴趣。实在是一石三鸟的妙招。创新不俗。至于超级本地化的本地报纸,是不是能够从本地商人手中获得足够的广告呢?现在网络广告如此兴盛,目标明确、低成本。如果未来网络广告的投放能够在地理和兴趣方面极度精准,那么本地报纸的广告价值恐怕就不值一提了。总而言之,商业模式是最关键的。目前在严肃新闻领域,商业模式并不明朗。但对于一个现代社会来说,严肃新闻仍然是公民社会正常运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澎湃新闻的尝试是绝对必要的,现在不是说看起来有困难、不见得能成功就可以不去试。现在的情况是,过去的商业模式正在坍塌,不去试迟早要死。只有去尝试才能知道怎么走,那里能走。澎湃新闻前途确实难以预料,但走出这一步仍然是值得欢迎的。
对澎湃很关注,给新浪科技频道创事记写了篇文章,从产品层面解析它的创新。澎湃还引入了问答功能,这一点与知乎类似,在时事新闻问答和跟踪方面澎湃会进一步探索。就正如它ABOUT页面所介绍的那样。产品上,澎湃击中了纸媒人心中的礁石 澎湃的诞生让媒体圈眼前一亮,尤其是纸媒同行,做出这样一个有互联网产品感觉的App,同时又有大量原创内容,引发了媒体圈对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讨论。澎湃的CEO邱兵为澎湃写的发刊词在微信朋友圈都被刷屏了。这个成果是很多媒体做不到的,不是说传播效果,而是能做出这样一个App。邱兵以理想和情怀来为澎湃的上线发声,有的读者喜欢,有的同行不喜欢,这都正常。我自己很关心澎湃出炉的思路,在他长篇大论的个人化故事中没有找到言说澎湃自己的内容,有些失望。毕竟,用一个理想化的时代来寄寓目前人心惶惶、兵荒马乱的新闻业要达到的目标,缺乏实操手段的介绍,有些空,难以让同行信服。理想和情怀这玩意,不少媒体人会讲,但怎么逆大势而实现出来,这体现着操盘者的牛逼。也有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批评澎湃的App产品并不怎么样,这我就不吐槽了,产品经理做到这样,也真是让其他行业涨了信心。一方面,在媒体人眼中,澎湃是一个纸媒新媒体化的路径参照,我们总不能去学门户的新闻客户端或今日头条吧,照着澎湃,也许有可能做到其一二。另一方面,其实并不象那位产品经理所说的,澎湃的产品一无是处,伴随着它的内容运营思路,澎湃在App产品上有一定的创新,这个创新也许并不像互联网界想象的那么大,但是对于新闻业务,它实用,满足了我们这些在纸上印字的人对于技术、程序和算法组成的产品的期望。既然澎湃未讲,那我从用户体验产品的角度来逆向分析一下澎湃,涉及App的设计以及产品功能与内容的配合。澎湃不仅有App,它也有PC端网站。对比澎湃的网站与App,澎湃做到了根据移动端来改变和适应内容的呈现方式。网站上的内容,每篇新闻报导有图片、标题还有一段完整的内容提要。而移动端,去掉了提要,只保留图片和标题。澎湃的图片贴近新闻内容,可以看出是经过一定精心挑选,不是说只是做到相关性,而是能有信息增量。这一点,不是所有网络媒体都能做到的,你能看到一些网媒的配图比如涉及公司的新闻就是CEO或者一个Logo或者一个建筑物。图片好,这也是对好新闻的要求。在移动端,能提供信息增量的图片就能帮助用户更好地判断是否要点进一条新闻接着看。澎湃没有提要,这很自信,照顾到用户在首页浏览筛选的效率,又不会让用户错过他感兴趣的内容。而相应的,澎湃把自己的标题拉长,也更详尽。这不同于纸媒标题。用一句话,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么是观点结论行动,要么把冲突焦点各方态度点出。这种功夫,是在向网媒学习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规范。用户在移动端上,凭每个卡片中的一张题图和标题来选内容(卡片形式很潮哟),我刷下来感觉有阅读期待,有内容量大的兴奋。移动为先,网站的标题与移动端一致,澎湃把移动放在首位。而传统纸媒的数字化多是纸媒上的文章照搬到网上,不针对移动端修改标题、提要、内容体例等。澎湃在内容呈现形式上,不仅只有文章页,形式丰富。比如采用了360度的现场实景、图集以及网络媒体常见的专题形式,汇总一个事件的相关报道在一起。对于突发重大事件进行直播也包含着创新。直播内页是按时间轴倒叙来排版,不断更新。这一点,在网络媒体中以往科技媒体在直播重大发布会比如苹果发布会时,会在同一文章中按事件倒叙不断更新。但这篇文章本身可能会因新文章出现而沉下去。但澎湃对“直播”采取的是该文章内容标题会不断随事态进展而不断更新,同时也按更新时间在首页上进行排序。这意味着大事的新进展会排在前面。而之前的动态,也能在同一篇文章中知晓。(以上两张是PC端的直播,直播文章都是一篇,但位置不变,标题随进展不断更新)(App端的直播)在澎湃原创内容之外,网友的评论和问答内容也通过产品功能得以展现。问答是网友提出问题,其他网友来解答。而评论是网友直接发表意见。评论内容和问答的答案,其他网友可以点“赞”来支持。获得“赞”多的回答还可以连同问题变为“热问答”。“热问答”既会在文章内页中出现,也会在网站首页和App中右侧划区域中出现。热门问答提取这里面用了Digg的机制来排序,看着是不是有知乎的感觉?知乎里不乏新闻热点事件的问答内容,澎湃此番切走了一块。你说这个门户新闻客户端有吗?用户创造的评论和问答内容如果优秀的话会是文章很好的补充,甚至网友进来就是等着看精彩评论的。如果评论多的话,怎样筛选出好的以及大家选出的热门评论呢,这个问题,澎湃以类知乎的形式进了一步。更可怕的是,澎湃中还可以关注其他用户的提问,等待新回答出现后的通知。这么一来,用户可以一个维度看首页新闻,也可以以另一个维度看自己感兴趣的那些事有什么新问答。(专题以及文章页面中的热门问答,用户可以关注问题,订阅问题的后续新答案)澎湃意识到了,读者看新闻多了,会有很多事件有后续的进展,他如果不看就不知道。对于后续进展的订阅,澎湃提供了“跟踪”功能。假如我关注阿里上市,我就可以就现有报道点下跟踪按钮,以后阿里上市相关的新闻澎湃会汇集起来给我。这个思路不错,产品具体怎样来判断用户跟踪的目标是什么,还需要深入研究和体验。在网站和移动端,澎湃都注重文章在微博和朋友圈的社会化分享。移动端文章底部明显标识三个分享目的地:新浪微博、微信好友和微信朋友圈。网站上,在首页,鼠标移动到一篇文章的图片或提要区域时,就会有分享按钮,三个分享目的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两端差异,网页版没有分享到微信。澎湃还是个新项目的新探索,在App上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交互和体验相比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左右侧滑敏感,会误操作。而移动端文章的字体又太“硬”,普通读者看着会觉得累。其实新闻客户端说到底,是App产品和好内容的极致搭配。澎湃专注时政思想内容,拥有时政新闻牌照,专业性没的说,它有新闻报导、有专栏内容、有编辑和翻译内容(从Instagram找到一些国外媒体账号翻译其内容和复制图片,这个就很“新媒体”),每日大量提供更新这些内容,使得能够一己之力撑起网站和App,而内容再配以组合以及移动互联网产品功能来呈现和挖掘UGC,澎湃已经让媒体人惊艳了。现在,澎湃网站上以及App进入页面已经有广告了,它的商业模式也将是靠流量接广告。在此之外,还需探索其他。未来内容采编成本是否能赚回来还是未知。作为一个普通用户,通过这些功能以及细节,它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再通过内容,它实现了新闻的价值。我们就等着看,时政思想类的读者有多少了。但在现在,新的形式,新的探索,至少能有新的希望,给低迷的纸媒行业一线曙光。这也是一种理想吧,做成了,过了盈亏平衡点就建起新模式,做成做不成谁也不能说得死死的结论。那就祝澎湃不要成为先烈,而是成为先锋,让媒体与互联网基因的合体,实现它的光荣和梦想吧。作者新浪微博@周昶帆 欢迎关注
刚刚微博上刷到的,我对澎湃有了全新的认识……来都来了,送一张壁纸吧。求不折叠。
试用了一下手机客户端,我感觉澎湃有以下几个点算是“出彩”:第一,据说是提倡原创,搞内容生产,这应该是方向;第二,单篇文章页面看上去舒服,字体,背景色之类的;第三个最重要,他可能是针对目标人群的,内容做了细分,比如突出政经、阅读、文化之灰,但是可能用户比较“高端”,但会影响流量。但愿会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澎湃新闻自媒体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