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越中国人一出国就爱国越爱国

为什么越出国越爱国?听听海外党们自己的故事
关键字:&帝吧留学生出国就爱国越出国越爱国帝吧出征fb海外党
这个感叹或许你早听说过,“越出国越爱国?”这些年,随着“走出去”的国人日益增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答案也让它慢慢从疑问句变成了肯定句。上月还言犹在耳,26日,网友@HK_CC_BEST 发布了一条微博,“为什么说越出国越爱国?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人讲述他们在国外的故事。”在随文附上的9张截图中,留学党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讨论始于23日。一名叫“Wenlan Dai”的网友说,“真的很不可思议,出国前还是彻头彻尾的大愤青,出国之后变成老王脑残粉。感谢外国教我爱国23333。”
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区里的留学党们表示,楼主不是一个人。
“同意。出国前我也好愤青。出国后彻彻底底脑残粉。”
“我也是……感觉被国外洗脑了,洗成赶紧回国”……
而促成这些共同变化的,没别的,“血淋淋的”现实。留学生们表示,在国外遇到了各种不便与麻烦,以民生问题为主,东西不好吃、治安不好、生活单调、物价高……国家既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也包括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
“说到治安我们学校附近差不多每年死一个人(被抢的不算)……”
“对法国简直深恶痛绝!在巴黎被抢、被偷、然后警察下班不鸟你!各种效率低下水费还奇贵!还有故步自封的法国佬歧视!”
“旧金山的警察都是傻X……只要没人正在死亡就不出警。”
“德国也并没有出国前想的那么好,城市并没有说多干净,交通规则德国人也不是说时时刻刻都遵守……”
一条条,倒是和之前观察者网报道的外国形成有趣的对比。
(更多截图见下页)
看到这儿,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真的是传说中的“外国”吗?毕竟,十几年来,都是这样的啊:
莫非真如网友@wudijillpp 所说,很多人“对中国的观念还一直保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简而言之,out了?
截至观察者网发稿,原微博转发量已经超过1千,热评如下:
可喜的是,讨论更是没有在此止步,除了开启嘲讽和感叹模式的网友,也有人例举了国外不少优点。
脸书网友Zihao Xing:感觉德国学习氛围不错,对家庭比较重视,而且非常守时。
@New-SStart:讲真,日本是挺不错的。物资贵是因为人家地方小,但是正常白领月平均工资两万人名币。秩序是真好,人也都挺热情的,买东西也方便,哪儿哪儿特别特别干净。怎么说呢,你可以不喜欢日本,但是你不能不学习日本,有些地方还是需要亲身体会。
@FlyInBed_35833:坐标韩国首尔。感觉这边服务和一些设施挺人性化的,人们素质也比国内相对高些,平均工资也比国内高不少,但也仅仅只是如此而已。饮食交通医疗什么的我也不想吐槽了,真的很想很想回国。越出国越爱国这句话真是一点没错,虽然我出国前很爱国。
珠玉在前,随后的讨论均热烈而友好。
回到最初的那场讨论,猜猜是谁发起的?也是这几天的“老熟人”。@HK_CC_BEST 告诉观察者网,这些截图来自脸书“帝吧大军根据地”。小编在群简介中看到,这个群的主旨是为了促进友好交流,也是为了给爱国同胞们“提供一个长久的家和落脚点”,更是为了“我们能够团结友爱”。在小组中,还有更多类似的讨论正在进行↓↓↓
巧的是,关于中国人该如何认识西方文明的问题,观察者网专栏作家郑若麟也在最新的文章中有所谈及。旅居法国20多年的他,在《》一文中谈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在各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精神领域却处于某种“不设防”状态,西方对中国人的“精神殖民”正在悄悄地掩土重来,对此,中国人应该筑起新的长城。
不过,郑若麟也表示,中国人不应因为面临西方的精神殖民而关闭国门,相反,要进一步开放,一种文明只有在与外界的交流中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我们一定要有自我意识,要知己知彼,要学会做自己文明和精神的主人。
而上文涉及的种种变化,网友@花式起床大赛冠军 早有感触:“这两年,突然从知乎到微博,就这么刮起来了,聊着聊着突然就爱国了,内容都是和图里的差不多的。我看了两年。masaka,masaka……嘛,怎样都好了。”
到“外国的月亮圆”变成“越出国越爱国”……种种转变似乎也恰恰印证着,越来越多的国人正走在郑先生建议的路上。
翻页是更多留学生的回答。
(观察者网 文/隆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隆洋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越出国越爱国
  在没有出国之前,都感觉不到自己有多爱国,可出了国门之后,一下子就发现自己是多么地深爱着祖国。  曾经有人问过我,“你最不喜欢的是哪个国家的人?”我记得我当时想都没有想过,冲口就说日本人。这可能是因为学习中国史学的,虽然知道战争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依然忘不了电视中日本鬼子给我的感觉和他们的形象。  连我自己都想不到多年以后我会到日本。能够去日本多少是因为我从来不会规划我的将来,因为在上学的时候我最喜欢一句话:“人生是不可管理的。”所以我习惯每天有不同的生活、每天都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样随意生活到了日本,让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记得我刚到日本没有多久,日语有了一些进展,我开始四处去找工,以便让自己的生活有些着落。有朋友给我介绍了一家咖啡店,感觉还不错,里面打工的人都是年轻人。除了我还有一个来自南方的男孩子,另外三个是两个日本人、一个韩国人。  对于日本人的看法,在我工作了一个星期以后我就改变了。一个周末,客人很多,我一直在忙个不停,我注意到在吧台前有一个日本五六十岁的老男人,他一直在不停地和任何一个走到他旁边的人说话。他似乎根本不指望你能认真听他讲,或者是回答他的什么问题,他只是在不停地说呀说的。我很奇怪,我们这里又不卖酒,难道两杯咖啡就醉成了这样?  也许是因为我回答了他两个问题,他发现我不是日本人,就更加热情地和我聊,直到他问清楚了我是一个中国人,他的脸上有了戏剧化的变化。在我给客人送完咖啡之后,他拽着我的手。(当时我差点儿就大叫“非礼”)一脸的涕泪横流,当时我只听懂了他在不住地对我说他们是罪人,非常对不起。然后不停地向我鞠躬。我当时就傻了,挥动着拿着托盘的手大叫老板。直到老板把他劝回到座位上,我才拍着胸口到了休息间。事后我问当时站在吧台里面的南方男孩,才知道他是在说那场战争,他觉得日本人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罪人,他在请求我的原谅。似乎还说,他不会隐瞒这段历史,在他教书的时候,他是这样告诉他的学生的。  我听了这后,对那位老先生有了很大的好感,那一天他诚恳的表情让我一直不能忘记。我开始喜欢上日本的人民,也开始有了要接近他们的心情。在那以后我经常在咖啡店碰上他,他总是愿意和我谈天,我也很开心,他教了我很多关于日本语和日本文化的知识。我知道他是大阪大学的日本文学教授,他一直不停地鼓励我要考他们的大学。因为那家大学在日本很有名。还告诉我如果有困难可以去找他。我真的觉得他是个好人。  在日本的那一段时间,让我对韩国人也有了了解,因为在日本韩国人和中国人一样的多。如果现在有人问我讨厌哪国人,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韩国人”。  和我一起打工的韩国人,是从韩国到日本定居的女孩子,正在读大学。曾经听她谈起过是因为妈妈嫁到日本,所以在日本定居。说不上为什么她的长相就让我对她退避三舍,不愿意和她多谈,只是想不到她却愿意来找我聊,而且还经常问一些特别莫名其妙的问题。诸如:你们中国的家有电视看吗?中国有没有像这样的咖啡厅?你到日本来是否为了挣到很多钱,然后嫁给日本人?是否中国人到了日本就不想再回去了?说话的同时一脸不可一世的样子。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告诉她多看一些新闻,多学习一些国际时事,再好好学习世界历史,然后再同我说话,我可能会有些兴趣。  最烦的是有时候这个韩国女孩还会拿着个把小饰品,一定要让我喜欢,说什么这种东西她很多,你们中国又没有,就送给你吧。我搞不懂她是真的很傻,还是知识太少?那个时候我惟一的愿望就是不要再从她的嘴里说出“中国”这个词。如果就她一个人这样,我还觉得情有可原。问题是我们学校的韩国人也是一样,见到中国人一脸的看不起、见到日本人就觉得亲密无比。想想在语言学校的时候,是最大快人心的了。毕竟在语言学校还是中国人比较多,看不顺眼的时候,我们会非常齐心地修理他们一顿,(当然我们绝对不提倡暴力)让他们知道中国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现在要是还有什么人看不起中国人,一定给他好看。  我们就是靠着这样赢得了台湾和香港人的认可。这两个地方的人中,我喜欢香港人。在初次见面的时候,香港大多的人会说我们是中国人,再具体问的时候,才会说来自香港。不喜欢台湾人是因为他们和你聊天的时候明明会说中国话,他不用,一定要用日本语或者是广东话  我最后相信了哪里都有好人,台湾同学也很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的,这样我们的队伍又扩大了。毕竟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所以在我自己总结这次日本的生活,到底让我有哪些收获,我感觉不走出国门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到底有多自豪。(LEIKO)
上一篇:下一篇:
论坛强推帖哈佛女孩刷屏演讲幕后:她为何越出国越爱国?
【编者按】毕业于哈佛肯尼迪学院的中国留学生许吉如,日前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第三季中以一篇《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赢得广泛关注。今天,她在FT中文网发文,谈到了这场演讲背后的故事。
  许吉如发表演讲现场
演讲脱胎于以色列之行的日记
今年二月刚刚开学的时候,我跟一位中国同学走在去哈佛广场一家日本拉面店的路上,聊到STEM签证政策(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编注)。那段时间,美国国土安全部关于取消STEM优惠政策的讨论很热烈,也就意味着STEM专业的学生的留美几率可能大幅降低,需要更紧迫地考虑回国发展这个选项。我们并没有聊到任何家国层面或者与爱国主义情怀有关的话题,他很自然地说,“其实我觉得没什么,比我原来设想的或我同班同学想的要好多了。”
他在哈佛学习计算机专业,身边也有不少来自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同学,有些人是把留在美国当成个人发展层面的“救命稻草”的,因为回到祖国意味着放弃太多:待遇,机会,文化上的再适应。而对于他而言,今天中国庞大的市场,市场中的繁荣,与世界的接轨,即便不能给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提供在美国工作的优渥待遇,但也一定让这些青年有所作为。
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国家层面的强大能怎样影响一个个体的选择,“我当然关心签证政策,但没必要太过担心。”他的话让非STEM、并且也从未考虑过留美的我深以为然。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留美只是选项之一,不是唯一。
今年三月在以色列——也就是演讲中两个事例的发生地,我一次次为犹太人去国还乡的命运感到悲怆,为这个二战期间没有自己安身立命之所、被四处拒绝入境的民族感慨。固然无论是国际事件,还是国家命运,都没有可比性,任何类比也是对巴以人民奋斗的片面解读与不敬,我还是不由自主会联想到自己的国家——这份不由自主和爱国无关,是身份上的关联性与长期记忆的熟悉感,让我不由自主。我觉得犹太人的命运并不陌生,两个民族为家园而战的冲突也不陌生,“回家”究竟是心安理得自然而然,还是一场需要流血流泪的艰难抉择与抗争,这样截然不同的对比更不陌生。回头看几代中国留学生赴美、留美不同的心态;再往更早的时候看,看近代史上中国人的漂泊——也许不像犹太人一样漂泊在路上,但多多少少漂泊在家国前途未卜的心路上。越往回看我就看到越多,于是我从以色列回到波士顿的第二天就写下一篇日记,这篇日记就是现在被不同平台命名为“国家强则少年强”“国家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是自由选择的权利”或“国家层面的安全感”的演讲前身。
关于电视表达
写完这篇日记过了几天,《我是演说家》第三季节目组联系上我。梁植师兄第一季夺冠后向节目组推荐了我,去年暑假我们有初步的沟通,当时由于我还在美国念书,就先搁置了第二季。再次联系上之后,我们开始挖掘有什么可讲的,或是想讲的话题,我很自然地想到刚写下的这篇日记,我说我想谈谈在以色列的见闻感想。从当时三月到真正站在台上演讲的六月底,期间我也对参加电视节目和公共表达有所迟疑。我不确定到底要不要参加节目,但确定的是,如果参加节目就会讲这篇稿子。
坦白说,我不知道这次演讲的效果会是怎样;在电视媒体大幅受到网络冲击的今天,我甚至不认为这场演讲会被很多人看到。我最忐忑的是,会被多少人反对,会被怎样反对。从一篇个人日记的角度,我写我的见闻,我抒发我的感想,一己之言而已;然而在公众场合,从任何视角,以任何方式,但凡谈论到“家国”二字,话题之大,情感之自然又微妙,复杂又丰富,我预料到了其实比实际更多的质疑和驳斥。
我们作为中国人真的那么有安全感吗?
什么层面上的安全感?在我所表达的国家层面、国民身份上的安全感,有;在反对声音所提到的,实际生活层面上的安全感,有人觉得有,有人觉得没有,有人想要更多,而我们也理应拥有更多。换言之,前者是安全感,后者可以被称之为安全感,亦可以被理解为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一座房子建得稳,禁得住风雨,岿然不动;也许房间内部的装潢、家具、电器需要维护翻修,但两者毫不矛盾。)
什么是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所理解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就是其中一种选择相比于另一种,不必牺牲太多东西。回到文章开头那次聊天,是否回国只是单纯的选择题,不是逃离或“人往高处走”,选择留下的人不是因为“必须”,选择回来的人亦不是牺牲小我、只为奉献的民族英雄。
最初中国人去美国,赤手空拳,输出劳力,用汗水乃至生命,换来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唐人街安家落户。到后来,上世纪末,一批一批中国留学生带着知识、技能,来到美国的大学和实验室,不用再住唐人街了,他们把家安在宁静的郊外,安在中产阶级的洋房,在实现物质生活飞跃的同时,也实现了一部分自我。
但是今天,2016年,留学生群体在去与留这件事上呈现出多样性。我的身边,有人因为创业而回国,加入国内风起云涌的创业浪潮中;有人带着理想回国,在村官的基层岗位上感受祖国的厚重;有人休学回国,在国内的智库或学术研究机构里,换一个地理坐标,继续追求真理;当然也有人,在华尔街,在硅谷,在世界银行,在美国的各行各业,各个城市,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你问他们为什么要回国,或者为什么要留下,我想很少有人在今天还会回答你,因为“地大,钱多,人傻,速来”或者“生个孩子一出生是美国人!”。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因为有了很好的机会”,“因为我挺喜欢美国的”,“因为我适合这里”。这样一份基于发展机会、基于喜欢和适合而作出的选择,就是自由。
和父辈不同,我们所处的不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不是一个机会缺失或文化狭隘的社会,我们不用因为在哪里可以找到体面的工作,在哪里可以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在哪里可以有最前沿的信息而作出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因为祖国和外国都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相对还不错的物质生活和发展机会,而两个国家各自都有一些产业和市场,适合不同性格、不同专业的中国人进行发展。我们留下,只是因为那片土地有着更多我喜们欢的机会,而我们回来,同样也是因为经过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发现祖国也充满了机会。
祖辈父辈们当年出国,背水一战,“美国梦”三个字固然精彩,也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今天我们出国,进退自如,除了美国梦也有中国梦,我们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诚实地选择做美国梦还是中国梦,我相信两个梦,都会美梦成真。
和动荡国家做横向比较,合适吗?
在演讲中提到的叙利亚同学,是在“大国的竞争”课上认识的Lina。她童年因叙利亚内战随父母姐妹移民,定居华盛顿。去年冬天,家里远房堂弟被阿萨德政府征兵,全家想着拿钱息事宁人。我跟她从这件事聊到叙利亚局势,她说,“阿萨德是坏,但叙利亚现在闹哄哄的又好到哪儿去了呢?横竖都是坏,我已经不知道哪种更坏了。中国国情是很复杂,很多问题,但是你们中国留学生只要想回国就分分钟回得去。慢慢来,中国好歹是稳定的,不流血,也不求外国‘人道主义干涉’。真的要稳。”
她让我明白了稳定的意义何在。于人于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或不幸而内自省也,我觉得无可厚非。毕竟,我们天天喊稳定,不稳定的记忆也不过几十年前,并不遥远,更不陌生。
话语权是什么给的?
话语权是文明世界给的,是要被伏尔泰先生誓死捍卫的权利——这是理论层面的权利。而不被落实的权利,没有被转化为观点且没有被倾听的话语权,多少有点儿虚。
说我的个人经历吧。留学生在美国都有一个坎儿,除非你有极其明显优越的个人特质,或者特别熟悉他们文化,或者内心特别强大,否则拿什么去参与,去展示,去找自己的位置?你总得有点儿什么,能说点儿什么,并且你说的不太容易被一般美国人找到漏洞。我说中国,因为我熟悉,且他们感兴趣,课堂讨论根本绕不开。我不用多看什么书,多了解什么理论,课堂上被问到中国有关,我就知道多少说多少;慢慢地说多了,表达的自信、更加重视表达的渴望也就建立起来了。今天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慢慢褪去了“书呆子”“安静内向”等固有形象,有了更多表达表现的机会,不完全是因为英文更好了,出国更早了,或者美国人更友好开放了,根本上还是因为我们代言的那个产品更引起大家的兴趣了,那个产品叫中国,我们都是代言人。(其实不仅仅是护照意义上的中国人,今天的中国赋予所有与中国有所关联的人——包括华裔、会说中文的人、教授中的中国专家、中国通——一张“中国牌”可打。)
国强则少年强?国不强,少年就不能强吗?
都能强,区别在于是乐强,还是哀强。换言之,国不强而少年强(比如以色列)的强,是一份哀兵必胜的精神,是寒门出贵子、逆境出人才的悲愤之强,也是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强。相反,国强而少年强的强,更多是一份因幸运而坦然的内心强大,不必憋着一股劲,不必忍辱负重,在顺境里也能一路凯歌的强。如果时代注定要哀强,当仁不让;如果命运可以乐强,何乐而不为。
“奇葩说”的马东老师曾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而被理解,被善意和宽容地理解,被意想不到鼓励着地理解,是我此刻最大的幸运。在关注和讨论中,我被大家带着,继续思考我自己说过的话。再思考,再表达,我意识到辞不达意是比被误解更绝对的宿命——毕竟,即便我的思考和表达都带着我个人必然的局限,我也已经收获了太多的理解。感谢FT中文网,给我一个“让辞更达意”的机会。表达最终会陷入更多的表达,此刻我最想表达的,是这篇演讲真实的台前幕后、前因后果,更是对所有关注与鼓励、批评与建议深深的感谢。
(以上内容来自FT中文网)
附:许吉如演讲全文
我想请现场的男生去设想或者去回忆一个场景:你的女朋友板着脸站在一边,忽然很委屈地哭出来了。你问她什么她都不开口,“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这个时候你心里很慌张,你想:“不对啊,怎么回事呢?上个月看中的包我买了呀,昨天的朋友圈我点赞了的呀,前天前女友发过来的短信我删掉了的呀。”这个时候大小姐终于开口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安全感了。”
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这是她第101次跟你提出“安全感”的概念。鼓掌的那个哥们儿,可能你女朋友跟你提了200次。
这个时候男生会很沉默,对吧?你女朋友看你不说话她很慌啊,她就跑到网上去发帖子,叫《跟男朋友说没有安全感,男朋友不理我了。姐妹们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这种帖子底下,一般回应也不会太多的。但通常会有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司机说一句废话,而这个废话被你的妹子誉为真理。
这个老司机说:“妹子,安全感不是男朋友给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喔!”这个老司机说的其实没有错,生活中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好好工作,会有物质上的安全感;好好学习,会有期末考试的安全感;“不作死就不会死”,会有爱情的安全感。
安全感的本质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生活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今年春天,我们学院组织学生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多灾多难,但又是国际强国,所以我对它充满了兴趣。有两个细节奠定了我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第一个细节发生在机场,当时我托运行李。大家都知道托运行李一般只需要5-10分钟,不会问你太多问题,对吗?但是那一天,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盘问,“你叫什么?姓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念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写过什么论文?去过哪些国家?有过什么梦想?爱过谁?”全部都要问。我觉得很被冒犯,因为我是一个普通游客,你为什么要把我当成恐怖分子?
这个时候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这是我们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84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国家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也是最笨的方法,去排查危险。”
“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机舱里。当飞机降落在特拉维夫机场的时候,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我很纳闷,因为整趟旅行是非常安全的,连气流颠簸都没有。换言之,这是一趟常规到不能再常规的安全着陆。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
我的以色列同学又跟我解释。他说:“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就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了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为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他的国家和国民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这样一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給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
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我们开头所说,是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一种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为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在美国的时候,我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以后就要回中国时,他跟我说:“我很羡慕你,我的国家常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俩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
难民与国民的最大差别,在与你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非得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能够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常被老师安排,在课堂上向大家解释我们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又或者是南海冲突。其实我的预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是这样的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因为强大的国家能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它说:“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为了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在不懈努力。
但即便是有不懈努力的他们,我们的国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之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责任编辑:蓝天
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雷希颖:越出国,越爱国
  “2015中国好网民”流行语与故事征集活动的获奖结果已于11月30日正式公布。其中故事类获奖作品中分别评选出一等奖5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20件,获奖结果可登陆()进行查询。即日起,将连续展播部分获奖作品,敬请关注!
雷希颖:越出国,越爱国
作者/卢冠琼 推荐/中国青年网
  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留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雷希颖,因在微博上发起“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而被网友熟知。国庆65周年前夕,“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在短短20多天内引来4.5亿人次的关注,他们是分布在全球数十个国家,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中国人,其中近30万人以分享照片、参与转发及评论相关微博等方式参与其中。
  这个活动打破了以往“网络爱国舆论很消极”的假象,充分证明了“沉默的爱国者”才是真正的主流民意所在。令人意外的是,活动发起者雷希颖,这个鼓励国人勇敢说出爱国的留澳中国青年,曾经却是个“愤青”。
  在国内的时候,以固定的“愤青”视角评价国内发生的事情,留学澳洲后看到了更多的现实,破除了许多对国门外的幻想,雷希颖有了“越出国,越爱国”的感觉,他戏言自己,从一名愤青转向了一名坚定的“自干五”。对爱国有了深刻理解的雷希颖,开始积极投身于多种活动。不仅不当“沉默的爱国者”,他还致力于提倡更多的爱国青年在国内、国际舞台发出“正能量好声音”。
  留学期间,雷希颖创立了中澳博士沙龙,将中国在澳的优秀青年汇集起来,一方面相互交流促进,另一方面也在关键时刻合力发出能为国外社会接受的有理、有力之声。雷希颖介绍,2014年中秋,中澳博士沙龙联合澳大利亚首都领地各学联举办了“留学生说中国”图片展,向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介绍新时期的中国,此外还策划了高铁宣传专题等活动。
  互联网是离乡求学的雷希颖了解祖国动态的重要途径。但是近年来消极的网络环境让他感到压抑。为此,“我们组建了一个近五十人的团队,有留学生也有国内青年,用Flash动画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我们眼中的中国,希望能帮助更多青年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国。”近期,雷希颖回到中国,组织制作系列动画短片《我和我的国家引擎》,用青年人的视角解读国家政策等各方面内容。他介绍道,团队后续还会将这些短片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并在海外投放,让更多国家对中国有理性的认识。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越出国越爱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