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约束微膨胀混凝土膨胀剂厂家有用么

约束微膨胀混凝土承载力性能试验研究--《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约束微膨胀混凝土承载力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
钢管混凝土具有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施工方便快捷和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结构形式。本文首先用膨胀混凝土替代普通混凝土填入钢管内,建立前期主动约束,组成了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结构。再将微膨胀混凝土灌入压力PVC管,形成微膨胀压力PVC管混凝土,通过试验、理论分析对这新型微膨胀约束混凝土结构的变形和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微膨胀约束混凝土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参考价值。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膨胀混凝土试验研究,确定了适用于填充钢管和压力PVC管的膨胀混凝土的合理配合比,探讨了膨胀剂和粉煤灰等外加剂掺量对膨胀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不同龄期强度以及自由膨胀率的影响规律,总结了核心混凝土的自由膨胀模式,为微膨胀约束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其次,将灌注完成的微膨胀约束混凝土构件在室内进行养护,观察构件核心混凝土水化热放热时,外管壁和核心混凝土应变等对构件的影响。混凝土水化热放热对构件的影响很大,核心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外管和混凝土能够紧密接触,混凝土产生自应力是膨胀剂和降温收缩的共同作用。
再次,将养护完成的微膨胀钢管混凝土构件进行轴心受压承载力试验,观察不同膨胀剂掺量和不同管径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并将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膨胀剂掺量多的钢管混凝土试件承载力高。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的模拟计算与试验实测值的简单比较,发现考虑了混凝土和钢管壁接触问题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符合。
最后,将养护完成的微膨胀压力PVC管混凝土构件进行轴心受压承载力试验,观察不同膨胀剂掺量和不同管径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对于压力PVC管混凝土中长柱而言,缺乏科学统一的承载力公式。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的模拟计算发现考虑了混凝土和钢管壁接触问题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规律基本符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TU398.9【目录】:
ABSTRACT9-11
第一章 绪论11-26
1.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应用和研究现状11-14
1.1.1 国外的发展与应用11
1.1.2 国内的发展与应用11-12
1.1.3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12-14
1.2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分类和特点14-19
1.2.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分类14-16
1.2.2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16-19
1.3 钢管微膨胀混凝土概况19-21
1.3.1 膨胀剂和活性掺合料介绍19-20
1.3.2 钢管膨胀混凝土的研究现状20-21
1.4 新型约束混凝土21-22
1.5 课题来源22-25
1.6 本文研究内容25-26
第二章 膨胀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研究26-34
2.1 引言26
2.2 试验概况26-29
2.2.1 试验原材料26-28
2.2.2 试件制备与养护28
2.2.3 试验设备与测试28-29
2.3 膨胀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29-33
2.3.1 微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29-30
2.3.2 试验方法30
2.3.3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30-33
2.4 本章小结33-34
第三章 膨胀约束混凝土构件膨胀性能试验研究34-51
3.1 引言34
3.2 试验概况34-38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38-49
3.3.1 构件断面温度场的测试结果38-40
3.3.2 构件外壁应变的测试结果40-44
3.3.3 钢管膨胀混凝土构件应变测试结果分析44-47
3.3.4 压力PVC管管膨胀混凝土构件应变测试结果分析47-49
3.4 本章小结49-51
第四章 钢管膨胀混凝土构件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51-67
4.1 引言51
4.2 试验加载全过程51-52
4.2.1 试验装置和加载方式51
4.2.2 试验全过程描述51-52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52-60
4.3.1 试验全过程分析52-53
4.3.2 加载试验结果53-59
4.3.3 试验结果分析59-60
4.4 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60-63
4.4.1 钢管混凝土中长柱计算方法60-62
4.4.2 钢管混凝土中长柱承载力计算62-63
4.5 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有限元分析63-65
4.5.1 模型建立63
4.5.2 结果分析63-65
4.6 本章小结65-67
第五章 压力PVC管膨胀混凝土构件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67-79
5.1 引言67-68
5.2 试验加载全过程68-69
5.2.1 试验装置和加载方式68
5.2.2 试验全过程描述68-69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69-74
5.3.1 试验全过程分析69
5.3.2 加载试验结果69-74
5.4 压力PVC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方法74-75
5.4.1 压力PVC管混凝土中长柱计算方法74
5.4.2 钢管混凝土中长柱承载力计算74-75
5.5 压力PVC管混凝土柱承载力有限元分析75-77
5.5.1 模型建立75
5.5.2 结果分析75-77
5.6 本章小结77-79
结论与展望79-82
本文创新点80-81
参考文献82-87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怡群;杨俊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怡群;[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余勇,吕西林;[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李惠,吴波,林立岩;[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1期
赵国藩;[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宋彬彬,付功义,虞晓文;[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2期
聂建国;秦凯;肖岩;;[J];工程力学;2006年11期
谭立新,丁庆军,何永佳;[J];国外建材科技;2005年04期
王湛;[J];工业建筑;2001年08期
曹玉生;李志刚;杨蔚彪;;[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韩林海,钟善桐;[J];工业建筑;1995年01期
钟善桐;[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温宇平,王清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曹征良,吴涛,林艺勇,朱佳宁;[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薛伟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黄明奎,李斌,汪稔,刘海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黄翔宇,石少卿,尹平,刘颖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李成玉,郭耀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王庆利;赵春雷;王金鱼;于淑芹;;[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乔宏霞;何忠茂;刘翠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王庆利;董志峰;高建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何明胜;刘新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雄;杨文;王军;赵日煦;王发洲;;[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查晓雄;宫永丽;;[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施剑炯;;[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施剑炯;;[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金树新;杨惠先;邓勇;;[A];全国防水技术经验交流会暨第四届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李光伟;杨元慧;;[A];泄水建筑物安全及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论文集[C];2010年
赵鑫;傅毅;徐亚丰;;[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韩林海;陶忠;杨有福;尧国皇;;[A];工程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尧国皇;宋宝东;黄用军;谭伟;;[A];第三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顾威;赵颖华;倪庆清;;[A];复合材料力学的现代进展与工程应用——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军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孟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姜登钊;[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邢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张龙冲;[D];兰州大学;2010年
胡平平;[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黄永辉;[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朱昌宏;[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左志亮;[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史海莹;[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天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冯波涛;[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杨凤莲;[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赵永梅;[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张红英;[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吕媛媛;[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甲甲;[D];郑州大学;2010年
张圣言;[D];郑州大学;2010年
杨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余文华;[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翔宇,石少卿,尹平,刘颖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杜国锋;许成祥;余俊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徐国林,吕清明,崔丽;[J];电力建设;2001年05期
卢方伟;李四平;孙国钧;;[J];工程力学;2007年03期
王宏伟;徐国林;钟善桐;;[J];工程力学;2007年10期
夏鹏飞;;[J];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02期
黄宏;陶忠;韩林海;;[J];工业建筑;2006年11期
王宏伟;徐国林;钟善桐;;[J];工业建筑;2006年12期
王玉银,张素梅,郭兰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陆新征,江见鲸;[J];建筑结构;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玉银;张素梅;;[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汉勇;[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世龙;[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帼昌,刘之洋,冯国会,吴献;[J];东北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赵国藩,张德娟,黄承逵;[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张英华,黄承逵,赵国藩;[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关萍,王清湘,赵国藩;[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韩林海,陶忠;[J];福建建筑;2001年S1期
范重;[J];工程力学;1994年03期
韩林海,钟善桐;[J];工业建筑;1994年02期
韩林海,钟善桐;[J];工业建筑;1995年01期
周广师;;[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钟善桐;[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天华;[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至钧;[J];工业建筑;1989年09期
李俊峰;[J];包钢科技;2001年03期
李钟林;[J];建筑技术;1998年01期
黄承逵;常旭;姜德成;宋元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姜维山;周小真;赵鸿铁;安建利;;[J];钢结构;1989年02期
谷拴成;让艳艳;;[J];山西建筑;2006年01期
张保振;;[J];四川建筑;2007年01期
艾迪华;;[J];四川建材;2007年05期
闻洋;李斌;赵学军;;[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迟耀辉;郑锦冰;薛翔鸿;李海彬;;[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谷雅敏;;[A];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2009年
吴寒亮;王元丰;;[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丘利玲;秦柏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张全林;杨成臣;;[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肖岩;何文辉;;[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杨相丽;王石纪;于新江;程香风;张秀宏;;[A];2007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闻洋;马军力;罗国荣;;[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徐积善;宫安;;[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闻洋;李斌;;[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闻洋;李斌;;[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高成群;[N];山西科技报;2003年
太钢民建开发公司
王世民;[N];山西科技报;2002年
王玉银;[N];中国冶金报;2006年
刘朴;[N];中国建材报;2005年
广东建设报记者 谈健;[N];广东建设报;2010年
孙俊;[N];中国冶金报;2008年
刘建伟;[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许汉平 代瑞平 梅群;[N];中国建材报;2010年
韩庆文 王继川;[N];广东建设报;2006年
徐齐声;[N];广东建设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喜凯;[D];天津大学;2010年
张国伟;[D];湖南大学;2009年
李威;[D];清华大学;2011年
常旭;[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宋天诣;[D];清华大学;2010年
顾威;[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尚作庆;[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丁发兴;[D];中南大学;2006年
李黎明;[D];天津大学;2007年
康希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雯;[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杨永辉;[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孙珊珊;[D];长安大学;2010年
陈鹃;[D];汕头大学;2004年
林云峥;[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杨成臣;[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艾长冬;[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赵楠;[D];清华大学;2004年
石可;[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陈涛;[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老妇在儿子葬礼上认识了17岁少年,两人擦出火花。
当火车快将驶至之际,玩命伏到路轨上,惊险万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超高层泵送混凝土技术和塔吊技术
  (一)超高层泵送混凝土技术
  (1)泵送混凝土施工的重点及应对措施
  工程一般均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的输送采用泵送为主,塔吊运输为辅。
  1)重点
  A、可能有许多基础梁截面尺寸大,尤其是核芯筒的承台尺寸大,加上底板,属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根据设计要求,为确保混凝土质量,承台、基础梁、底板须一起浇筑,不留施工缝(除设计要求施工缝和后浇带除外),故在浇筑此部位的混凝土时,应采取针对性有效的施工和技术措施以控制裂缝的产生,确保承台、底板、基础梁混凝土的自身密实性,保证底板层不发生开裂等质量通病,杜绝结构混凝土发生渗漏水现象。
  B、地下室可能有超长且厚度达600mm及以上的外墙、底板可能厚500mm以上,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外墙和底板不出现裂缝和渗水现象。
  C、高柱可能较多,要保证高柱的质量。
  D、柱、墙可能有C50及以上的高强混凝土,如何配制高强混凝土,如何保证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E、工程可能有型钢剪力墙、型钢大梁和柱,在浇筑混凝土时如何保证型钢组合钢结构混凝土的质量,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施工质量。
  F、框架大梁的施工,也是一个重点,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方可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2)应对措施
  A、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略。
  B、对于型钢组合钢结构混凝土的质量,浇筑混凝土应注意以下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
  ① 由于型钢混凝土柱、墙为结构重要部位,应采用质量稳定的预拌商品混凝土。
  ② 对于柱、墙内有型钢的部分,构件内由钢筋、型钢、预应力筋组成,构件内空隙较小,组成复杂,故为保证型钢混凝土柱、墙混凝土浇筑质量,型钢混凝土柱、墙混凝土单独浇筑,施工缝留在梁底下50mm,柱或剪力墙混凝土采用塔吊吊运。混凝土浇筑前应先填入50-100mm厚且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减石子混凝土。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得大于2m,否则应用软管溜下混凝土。混凝土浇筑时应在型钢柱两侧同时下料,混凝土浇筑的分层厚度控制在500mm以内,同时用标尺杆严格控制。由于型钢混凝土柱内的钢筋较密,应使用Φ30高频振捣棒,振捣时振捣棒不得碰撞型钢柱,分层振捣,每次振捣时间不得超过20S,待表面泛浆不再下沉,气泡溢出即可,严禁过振。当上层混凝土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0―100mm。
  ③ 对于管状型钢柱,在浇筑混凝土前,钢管侧壁应留置放气孔,以保证管内混凝土的密实性,在浇筑混凝土时应保证管内混凝土高于管外混凝土。
  钢柱混凝土浇筑示意图:
  C、对于高柱采用两次浇筑,柱与梁原则分开浇筑,施工缝留在梁底下50mm,高柱采用串筒或导管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分次浇筑时,每次浇筑混凝土均浇至顶层模板口以下200mm,拆除柱模时,保留顶层模板不拆。这样,可使施工缝处混凝土光滑平整,不流淌水泥砂浆,避免施工缝部位的通病――“裙子现象”。
  高柱除了混凝土浇筑需注意,模板的支撑要特别注意,需对模板支撑体系应进行验算,并经单位总工程师及监理工程师审批后严格按方案执行。
  3)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要求
  混凝土的输送采用泵送为主,塔吊运输为辅,故配料应按照泵送混凝土工艺配料。
  A、地下室底板、承台、基础梁可能为S6以上抗渗混凝土,其中要求掺入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尽可能减小水泥用量,合理选用减水剂,最大水灰比为0.40,最小水泥用量为300kg/m3,铝酸三钙含量≤8%,最大氯离子含量0.06%,最大碱含量为3kg/m3。降低砂率(应控制在38%以下),地下室底板、外侧墙均需要采用微膨胀混凝土,要求7天的限制膨胀率为0.03%(在水中),同时要求混凝土三个月的限制膨胀率应大于-0.02%(在空气中)。一般膨胀剂的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10-12%。
  其余部位的混凝土要求水灰比≤0.55,最大氯离子含量≤0.06%,最大碱含量不大于3kg/m3,最小水泥用量为300kg/m3。
  B、水泥进场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同时要提供水泥的出厂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后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它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等的规定,水泥应使用散装水泥。
  C、混凝土中掺用的外加剂,应选用质量性能稳定、适宜泵送的外加剂。外加剂的压力泌水、减水率、凝结时间、坍落度保留值等指标应满足混凝土泵送施工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等的规定。外加剂应有产品说明书、出厂检验报告及合格证、性能检测报告,进场应取样复验合格,有害物含量检测报告应由法定检测部门出具,并应检验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D、混凝土在选用粉煤灰时,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等的规定,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不宜超过水泥用量的30%,掺合料应有出厂合格证及出厂检测报告,进场后应取样复验合格。
  E、普通混凝土在选石子时,应注意石子粒径与输送管的管径之比,对于泵送高度在50m以下时,对碎石应不大于1:3,对卵石不大于1:2.5;对于泵送高度在50m到100m时,宜为1:3至1:4;对于泵送高度在100m以上时,宜为1:4至1:5。骨料颗料应级配良好,石子进场后应取样复验合格,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规定。
  F、普通混凝土在选砂子时,砂品种及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砂宜采用中砂,砂的细度模数为2.3到3.2,粒径在0.315mm以下的细料所占的比例不应小于15%。混凝土的含砂率宜在38%以下,砂进场后应取样复验合格,合格后方可使用。
  G、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它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H、根据有关规定,凡用于工程的混凝土其水泥、外加剂、掺合料及砂、石等材料必须有法定检测单位出具的碱含量或集料活性检验报告,并符合要求。
  L、所用的材料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M、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要求,砂、石、水泥、商品混凝土应有法定检测单位出具的放射性能检测报告,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环境控制规范要求。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GB18588的规定。
  N、严格对商品混凝土供应厂家的实力、信誉等进行考察和评价,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优良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4)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混凝土的输送采用泵送为主,塔吊运输为辅,如承台、底板、基础梁、梁板混凝土采用泵送浇筑,对结构柱、剪力墙混凝土采用泵送与塔吊相结合浇筑方式施工。
  5)混凝土浇筑施工准备
  混凝土浇筑是一项连续性要求很高的工作,事先一定要作好施工准备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混凝土结构构件浇筑前应对模板、钢筋、预埋件(特别要注意型钢柱、型钢梁部位)的位置、标高、轴线、数量及牢固情况和各种管道、线路安装进行综合检查,并已进行隐蔽验收,确保其准确无误。
  B、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内垃圾、木片、刨花、锯屑、泥土等杂物,确保模板内干净,钢筋上的污染物应清除干净。
  C、检查支撑系统是否稳定,刚度是否达到要求,支架与模板结合处出现变形应及时调正;校正已变形和移位的钢筋。
  D、木模应浇水润湿,并将缝隙塞严,以防漏浆。
  E、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完好,无故障。
  F、组织施工班组进行质量和安全技术交底,班组必须熟悉图纸,明确施工部位的各种技术因素要求(混凝土的浇筑线路、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初凝时间等)。做好劳动力安排、交接班制度、工种协调配合等施工组织安排,做好安全设施检查、安全交底工作。
  G、与供水、电部门联系,避免水电供应中断,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准备防雨、防台风措施,作好各项应急应变工作准备。
  H、为保证混凝土浇筑前相关工序均符合要求,应建立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各专业会签和混凝土浇筑申请制度。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方可组织混凝土的施工。
  (2)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
  1)混凝土浇筑一般要求
  A、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控制好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后,应立即浇筑入模。混凝土在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B、加强商品混凝土的验收制度,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和输送混凝土的时间,严防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并作好如下记录:
  ①混凝土强度等级是否符合本次混凝土浇筑要求;
  ②运料车到达的日期和时间;
  ③运料车的车牌号和车场的名字;
  ④浇捣混凝土完成浇捣的时间;
  ⑤混合料的品种;使用外加剂,其种类、名称和数量;
  ⑥浇筑混凝土的位置;
  ⑦是否从本次混凝土中采集立方体试块或同条件养护试块;
  ⑧设计规定和现场实际的塌落度情况。
  C、派专人护筋护模及各专业的预埋件。
  各专业预埋件:各专业工程施工人员应负责保护好各自的预埋件,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被施工人员踩坏或移位,发现有此现象应及时予以纠正修复。
  D、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在板筋上架马凳铺设脚手板走道,不得在板筋上行走,以防止板筋被踩弯和偏位,发现钢筋偏位及时调正。
  E、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设在梁、板1/3跨度范围内。
  F、在浇筑竖向构件时,应先浇筑50~100mm厚与混凝土同强度等的水泥砂浆,以防漏浆,保证竖向构件脚底不漏浆,减少出现因漏浆而交的蜂窝和麻面现象。
  2)混凝土的浇筑及注意事项
  A、对于非钢骨混凝土的梁板与柱墙,为达到高层建筑工程的抗震效果,按照施工时尽量少留施工缝的原则,梁板与柱墙一起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阶梯形浇筑,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对于梁板与柱墙一起浇筑的混凝土,梁板与柱墙相接的核芯区在柱、墙边应用钢丝网进行封堵来区分高低标号混凝土。浇筑示意图如下:
  B、对于工程稍大一些梁,在浇筑梁时应注意浇筑与振捣必须紧密配合,第一层下料慢些,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第二层料,用“赶浆法”保持水泥浆包裹石子向前推进,每层均应振实后再下料,梁底部位应振实,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管线、预埋件等。
  C、对于需浇筑的框架柱,应严格控制模板的加固是否到位,严防有涨模和坍蹋现象发生。
  D、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超高时,必须加设串筒。
  E、由于梁、柱节点处钢筋较密,且此部位的板厚标高不易控制,因此在绑扎梁柱节点处的钢筋时,在符合设计的要求下,应进行适当的调整箍筋的高度和主筋尽量减少钢筋的重叠措施,同时考虑到有部分柱子钢筋直径较大、较密,在无法用φ50的振动棒的振密实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小直径的振动棒进行振捣密实。
  F、一般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阶梯形浇筑,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
  G、浇筑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动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并用铁插尺检查混凝土厚度,振捣完毕后用木抹子抹平。施工缝处或有预留埋件及插筋处用木抹子找平。浇筑板混凝土时严禁用振捣棒铺摊混凝土。
  H、楼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浇筑,先振实底板混凝土,达到踏步位置时再与踏步混凝土一起浇捣,不断连续向上推进,并随时用木抹子(或塑料抹子)将踏步上表面抹平。
  I、柱子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毕,如出现意外,需留施工缝时应留在基础的顶面、主梁下面。柱混凝土应分层振捣,使用插入式振动器的每层厚度不大于500mm,并边投料边振捣(可先将振动棒插入柱底部,使振动棒产生振动,再投入混凝土),振动棒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除上面振捣外,下面要有人随时敲打模板。在浇筑柱混凝土的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钢筋的位置,要随时检查模板是否变形、位移、螺栓和拉杆是否有松动、脱落、以及漏浆等现象,并应有专人进行管理。
  J、浇筑完毕后,应随时将伸出的搭接钢筋整理到位,以便下一层或下一工序连接。
  K、在浇筑屋面梁板混凝土时,必须重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浇捣必须密实,确保屋面梁板不产生开裂和渗水现象。
  L、后浇带处的混凝土一般在两个月后浇灌,且宜用强度等级高一级的混凝土或用同等级膨胀混凝土浇灌。
  地下室顶板及楼板,板带内的钢筋先做分离处理,浇筑板带混凝土前将两侧分离钢筋加焊,后浇带处的梁钢筋混凝土可连通,如下图所示:
  M、地下室水平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先铺净浆,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及并及时浇筑混凝土。
  N、地下室底板与外墙板交接处的施工缝应在距离底板面500mm左右较合适在浇筑地下室外墙,事先需安装好止水钢板后,才能浇筑混凝土,外墙的施工缝留在基础梁(或结构梁)面上来500mm,见下图:
  O、肋形楼盖应沿着次梁的方向浇灌混凝土,其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的1/3区段内;如浇灌平板楼盖,施工缝应平行于板的短边。
  P、钢筋混凝土柱、墙的施工缝通常设在楼层梁下及板面处。
  3)泵送混凝土浇筑顺序及机械设备的选用
  A、当采用输送管输送混凝土时,应由远而近浇筑;
  B、同一区域的混凝土,应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的顺序,分层连接浇筑。
  C、当不允许留施工缝时,区域之间、上下层之间的混凝土浇筑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D、由于工程属超高层建筑,故选用泵机时,应注意泵送高度。
  4)插入式振动器的使用要点
  A、作业时,要使振动棒自然沉入混凝土,不得用力猛插,宜垂直插入,并插到尚未初凝的下层混凝土中50~100mm,以使上下层相互结合。
  B、振动棒各插点间距应均匀,插点间距不应超过振动棒有效半径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cm。振捣时,应注意“快插慢拔”的操作方法,确保构件振捣密实。
  C、振动棒在混凝土内振捣时间,每插点约20~30s,见到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水泥浆和外观均匀为止。振捣时应将振动棒上下抽动50~100mm,使混凝土振实均匀。
  D、作业中要避免将振动棒触及钢筋、芯管及预埋件等,更不得采取通过振动棒振动钢筋的方法来促使混凝土振实;作业时振动棒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应超过棒长的2/3~3/4,更不宜将软管插入混凝土中,以防水泥浆侵蚀软管而损坏机件。
  E、振动器不得在初凝的混凝土上及干硬的地面上试振。
  (3) 高强混凝土工程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方案
  (A)高强混凝土的应对配制措施
  配制高强混凝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1)低水灰比,大坍落度。由于混凝土在低水灰比的情况下,坍落度很小,甚至没有坍落度,致使其成型和捣实都很困难,无法满足搅拌站及泵送需要,为此,在配制高强混凝土时,需解决在低水灰比的情况下,增大坍落度问题。
  2)坍落度损失问题。预拌的商品混凝土,施工工地往往与搅拌站相距很远,要把混凝土从搅拌站运到工地需用较长的时间。混凝土在运输的过程中,其坍落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这对高强混凝土来说无疑又增加了难度。
  3)混凝土可泵性问题。高强度混凝土常用于高层建筑, 高强和泵送几乎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对高强混凝土要解决混凝土可泵送的要求。关键是合理掺入一种高性能的外加剂。以解决混凝土可泵送的要求。
  (B)高强混凝土的配制和试验
  1)水泥
  配制高强混凝土采用的水泥最好是强度高且同时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对于高达C50以上的高强混凝土,水泥可采用P.O42.5及以上强度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尼,水泥标号配备的原则应是相对应混凝土强度等级的0.9-1.5倍,水泥用量必须控制在500-700Kg/m3范围,水泥中铝酸三钙[3CaO&Al2O3]的含量小于8%为好,并且应和目前所使用的外加剂有良好的相容性,同时需综合考虑水泥的水化热高、需水量大、水泥和高效减水剂相容性差、易导致混凝土抗裂性能的降低等问题。另外配制高强混凝土配比时对水泥要进行对比和反复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综合考虑水泥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抗压强度等因素。
  2)粗、细集料
  骨料的性质与混凝土性质密切相关,骨料的强度、孔结构、颗粒形状和尺寸、骨料的弹性模量等都直接影响该混凝土的相关性质。大体上,混凝土强度上限随石料的强度成正比例提高。因此在配制高强混凝土时,对骨料的选择和要求是比较严格的,粗骨料多采用坚固石灰岩(抗压强度 100~120Mpa)和花岗岩(抗压强度120~140MPa),颗粒大小应选用小粒径骨料,粒度分布应尽可能达到密实填充,这是因为小粒径的粗骨料与水泥浆接触界面相对狭窄,过渡层更窄,其间不易形成大的缺陷,故在配制高强混凝土时宜试验选用10~25mm连续级配的碎石较好。
  细骨料应选用洁净的、颗位接近圆形的天然中粗河砂,细度模数应在2.5~3.0为好,同时,砂的级配应当好,大于5mm和小于0.31mm的数量宜少,否则级配较差,使得成型的混凝土强度偏低,最好在0.5~0.6mm之间,累计筛余大于70%,0.315mm累计筛余达到90%,0.15mm累计筛余率达98%,此外,砂需尽可能的降低含水率,采遥天然砂应较人工砂需水量小,对硬化后期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有利。
  砂率的选择:混凝土中粗骨料是抵抗收缩的主要材料。在配合比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混凝土干缩率随砂率增大而增大,砂率降低,即增加粗骨料用量,对控制混凝土裂纹有显著效果。因此泵送混凝土在满足泵送要求前提下,宜尽可能降低砂率。从泵送混凝土的可泵性考虑,砂率不宜过小,在混凝土试配的过程,当砂率小于40%时,混凝土拌合物的粘性过大,当砂率大于40%后,混凝土的和易性得到改善,且对混凝土强度无明显影响,为此砂率宜选取40%左右较合适。
  3)高效减水剂
  强度等级超过C50的高强混凝土,水灰比已经很低(强度80MPa的混凝土水灰比小于0.3)且对强度非常敏感,混凝土流动性和坍落度主要依靠减水剂来调节,所以,高效减水剂的使用对配制高强混凝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有:
  A、在保证混凝土工作性及水泥用量不变的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用水量。
  B、在保证混凝土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不变的条件下,可增大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当前施工中,一般选用非引气性高效减水剂,如现行使用较广FDN、SN等,用量一般掌握在水泥用量的0.8%~2.0%左右即可,具体掺量比例应以试验确定为准。
  4)混凝土掺合料
  在高强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可提高混凝土拌合物工作度,减少用水量,使混凝土中空隙减小,提高其强度和抗渗性,同时由于粉煤灰中的多数颗粒为表面光滑、致密的玻璃微珠,在新拌混凝土中,粉煤灰玻璃微珠能起到滚珠轴承的作用,因而可以减少拌合物的内摩擦力,起到增大流动性和减少的作用。另外,也可减少混凝土本身的收缩。施工中对粉煤灰要求其烧失量小于5%,Mg含量小于5%,SO2小于5%,掺量一般为水泥重的10%~30%,具体掺量以试验为准
  5)拌合水
  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一般来说PH&4 的水即可使用,水的用量有严格限制,一般控制水灰比 (W/C)小于0.33,应严格通过试验确定。
  6)混凝土配合比
  在配置混凝土时,应注意骨料级配、含砂率、水泥用量以及混凝土的塌落度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往泵送混凝土的施工经验表明,坍落度在90~130mm 的情况下均可顺利进行泵送施工。为保证高强混凝土施工的可泵性,应充分考虑坍落度的损失,输送距离、输送高度、时间等因素,混凝土出机配制坍落度应控制在180~220mm左右,水灰比宜控制在0.28~0.35范围内。
  7)混凝土配合比的修正
  为了缩小室内试验与现场质量控制上的差异,并考虑施工现场材料吸水性、含水量有所不同,提高最优配合比的准确性、可靠性,需进一步对施工现场的材料做多组重复试验,直到满足要求且结果比较稳定为止。
  配制该混凝土时,应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一起密切配合,重点监督,对于C60混凝土,其混凝土3d抗压强度应达45MPa以上,现场C60混凝土必须留置标准试块,以便评定混凝土质量的水平。
  (C)高强混凝土结构开裂防治措施
  混凝土强度等级大量采用C50及以上,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混凝土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不闭合,裂缝控制难度较大,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当裂缝深度小于0.1倍的结构厚度时出现表面裂缝,当裂缝深度趋于0.1~0.5倍的结构厚度之间时出现浅层裂缝,当裂缝深度趋于0。5~1。0倍的结构厚度时出现纵深裂缝,当裂缝深度等于结构厚度时出现贯穿裂缝。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对于出现以上几种裂缝进行技术分析研究,其影响混凝土结构收缩和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1、水泥用量越大,含水量越高,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一般高强混凝土比中低强度收缩大。2、砂岩作骨料收缩幅度增加,骨料粒粒径越粗,收缩越小,骨料粒径越细,砂率越高,收缩越大。3、环境湿度越大,收缩越小,越干燥收缩越大,早期养护时间越长,收缩越小,混凝土收缩和环境降温同时发生,收缩和裂缝产生加剧。4、水泥活性越高,颗料越大。5、暴露面积越大,包罗面积越小,收缩越大。6、外加剂及掺合料选择不当,严重增加收缩。
  高强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要求:在材料方面通过混凝土试配,优选材料和配合比,优选缓凝型外加剂及掺和料,先择合适的级配骨料,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做好设备及计量装置的检验。在施工方面以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及水灰比,做好保温浇水保湿养护的抹压等技术措施,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进行协调,做好混凝土的级配及外加剂的优选,加强对气候的跟踪,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施工期,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差。
  (二)超高层塔式起重机技术
  塔式起重机根据其类型分为外附式及内爬式。塔式起重机型号、 类型及布置情况结合工程实际特点选择。
  1、内爬式塔吊
  (1)特点
  1)制作成本低。塔身标准长度 48m左右, 不需随楼层升高而增加塔身标准节, 所以整台塔吊所耗钢材少, 总制作成本(售价)低, 比同样施工能力的附着式塔吊低20%~ 30%。
  2)使用费用低。附着式塔吊需构筑塔吊基础和附墙预埋件, 有效施工能力小,相应吊装量小。内爬式塔吊安装在建筑物内部的特设开间结构上, 无需另构筑塔吊基础,且有效施工能力大, 每小时的吊次比外墙附着式塔吊多20%~ 30%, 相应的作业台班吊装量比同样施工高度的附着式塔吊高 30%以上, 所以总使用费用比同样施工能力的附着式塔吊的使用费用低。
  3)安全性好。在狭窄工地起伏式起重臂作业的安全性比水平式起重臂的好。如日本的内爬式塔吊采用起伏式起重臂。另外由于内爬式塔吊塔身不高, 塔吊底座和部分塔节位于建筑的内部空间, 所以整座塔吊的受风面积小, 抗强风和台风能力强, 抗震能力也强。这对多台风和地震的地区而言, 此优点十分突出。
  4)由于塔节少并且无水平支撑杆等附件, 所以塔吊组件材料库占地面积较小, 塔身在建筑物内部, 能适应狭窄工地的施工。
  (2)内爬式塔吊缺点:
  为基座位于建筑物躯体上, 需要预埋埋件,此处结构需补强, 一般情况下可利用结构钢筋设置暗柱。
  (3)内爬式塔吊的安装
  考虑到内爬式塔吊的工作覆盖面和安装井道的结构特点, 一般内爬式塔吊安装于电梯井内。
  安装平衡臂、 起重臂和配重三种工况属于塔吊安装过程中较危险的工况, 此时悬臂构件作用于塔身上产生较大的倾覆力矩和垂直向下的作用力。为保证安装工序的安全, 采取如下措施: 1) 制作一个井字形的钢结构基础。该基础由 4 根Ⅰ36a 工字钢两两上下重叠而成,并埋设于电梯井内, 然后利用一条报废的半节标准节将塔身标准节和钢结构基础连接起来。2)安装抗扭加强架。钢结构基础制作完毕后在电梯井的两侧壁上预留 4 个等高的洞以安装两根工字钢横梁, 在工字钢横梁上再安装一道抗扭加强架(图 1) 。
  利用1 台外爬式塔吊, 依照外爬式塔吊的安装程序, 将内爬式塔吊的各部构件安装完毕。
  (4)内爬式塔吊的爬升
  内爬式塔吊共设 3 道加强架, 从下至上分别为承重加强架、 抗扭加强架和过渡加强架, 相邻加强架的间距在 7~11m。 三道加强架均搁置于两道工字钢横梁上。加强架与工字钢横梁间通过螺栓连接, 而工字钢横梁则搁置于电梯井壁预留洞内,并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方式与预埋于电梯井壁的牛腿牢固地连接起来。加强架均为可拆形式, 以保证循环利用和功能互换。加强架与塔身标准节均为楔式连接。塔吊正常工作状态下,通过楔式连接稳固塔身;爬升状态下,可以方便地拆掉铁楔,并能在加强架与塔身标准节间留下空隙, 以保证塔吊自由爬升。
  承重加强架主要用于承受塔吊在各种工况下产生的垂直向下的作用力, 抗扭加强架主要用于承受塔吊在各种工况下产生的扭矩和弯矩, 并作为爬升过程中的爬升轨道。过渡加强架主要作为爬升过程中的爬升轨道, 并最终作为抗扭加强架使用。正常工作状态下,塔吊只使用承重加强架和抗扭加强架以稳固塔身, 爬升前,还需安装第三道加强架作为过渡加强架以保证塔吊爬升轨迹的可靠性。爬升前,拆掉三道加强架上的铁楔。内爬式塔吊通过过渡加强架上的液压顶升机构推动塔吊爬升, 爬升高度为承重加强架与抗扭加强架的间距。达到规定爬升高度后,楔紧各道加强架上的铁楔。爬升完毕, 承重加强架转换成下次爬升时的过渡加强架, 抗扭加强架转换成下次的承重加强架。同时,过渡加强架转换成下次的抗扭加强架,下次爬升时, 这种转换继续下去( 图 2)。
  2、外挂内爬式塔式起重机
  广州新电视塔钢结构工程选用 2台澳大利亚 FAVCO 产M900D 型外挂内爬式塔式起重机,分别布置于核心筒长轴两端, 中心间距25.6m。该塔式起重机塔身高 60m, 起重臂长 45.8m, 起重力矩12 000kNm, 机械性能如表1所示。
  (1)安装流程
  M900D塔式起重机安装流程: 塔式起重机埋件埋设→安装支承架→ 安装爬升节(组) → 安装爬升梯→ 安装塔身标准节→ 安装回转底座→ 安装回转平台→ 安装动力包→ 安装配重压铁→ 安装A 字架→吊至回转平台上销接→ 安装扒杆→ 穿绕变幅卷扬钢丝绳→ 穿绕起重卷扬钢丝绳及吊钩→ 调试起重、 变幅、 回转机构速度、刹车安全限位装置、 力矩限位器等→ 安装完成。
  (2)爬升流程
  M900D塔式起重机爬升流程: 安装第 3 套爬升框架→ 安装爬升梯 →校正塔身垂直度→爬升→ 验收检查合格, 恢复正常吊装工作。
  -------------------------------------------------
  每日学习跬步千里,豆丁施工与你同行!
  关注微信号“豆丁施工”
  或者“docinsg”(长按可复制)获取行业最新资讯、干货知识、行业人脉。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每日发布工程行业最新资讯、前沿技术、跨界知识。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膨胀混凝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