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度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怎么算能拼出平行四边形吗?求解答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精选21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  3.分别演示:  ∠ABC,∠ACE=∠ACB,k=,时,BD是否与CE相等。引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为其他整数时,BD与CE的关系。  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AC,AE=AB,k=,时,通过对例题的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  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  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  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11.小结这两个课时的内容。  作业: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1.积极思考,回忆以前所学知识,联想新问题。  2.认真观看例1图形中线段的关系,积极思考,认真听讲。  3.对于课件的演示很感兴趣,凭直观感觉可以猜测,不管k为何值,BD=CE总成立。基于前面例题的启发,想要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可以自己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  4.在已经探究了角的大小的改变对于BD,CE的等长性没有影响,有了一些成就感之后,又面临新的`任务:BD=CE吗?因此学生会满怀热情地进行这部分探究活动,而且有了前面的体验,探究也会比较顺利。  5.兴致高涨,凭直觉猜测结论仍然成立。但有些学生给出全部证明可能会有困难。  6.认真听讲,在掌握结论的同时受到老师的鼓励,有很高的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7.较少接触这样的命题,因此会感到新鲜,有用已知公理和定理对命题的真假性进行判断的欲望。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证明。  8,积极动脑思考,认真听讲,获得对演绎证明的初步体会。  9.可以从直观上得出结论,但是此处要求证明,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遇到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习欲望。  10.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听讲,对反证法有了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解。  11.体会老师的讲解,并根据小结记忆掌握知识。  学生小结: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了解反证法的推理方法。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2  教学目标  1、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定理: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对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家形是等边三角形吗?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渗透分类讨论的思维方法。  3.关注学生得出证明思路的'过程,讲评。讲解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一种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让学生拼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尺,提问: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否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2.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解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提问: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3.演示规范的证明步骤,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出的结论还需要给予理论证明。  4.让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按要求动手折叠。  5.讲解例题,应用定理。  6.布置学生做练习。  练习:课本随堂练习1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了什么证明方法?  四、作业:同步练习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的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概括三角形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特点,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唯一性,从而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性。  3.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  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图片引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初步感知三角形。  2.出示三角形这一单元的结构图,使学生了解本单元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后指出本节课重点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二、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  1.研学活动:  (1)图片中描出三角形。  (2)用直尺画出三角形。  (3)交流概括三角形概念。  2.展学----展学预设  (1)一描:线段、首尾相连。  (2)一画: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概括:结合描和画三角形的过程,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3.追问: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4.举例: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ABC。给三角形起名字。  三、掌握三角形高和底得概念,会画三角形高。  出示研学提示,借助研学提示进行自学。  1.研学提示  (1)读一读、圈一圈:打开书60页,抓关键词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  (2)画一画、说一说:尝试给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作一条高,和同桌说你的画法。  (3)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  2.展学----展学预设  (1)关键词:顶点对边垂线垂线段  (2)注意画高是要用虚线,标清垂直符号相应的高和底。  (3)不同底边对应的高也不一样,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对的。  (4)当三角形中有一个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  四、三角形的`稳定性  1.游戏研学  (1)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若干长度相同的小棒,在单双两号组之间展开比赛。  比赛规则:单号组的同学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双号组的同学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哪一组摆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多,哪个小组就获胜。  (2)请单双两号各出一组展学汇报。  2.展学  (1)展学预设:双号组,能拼出好多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因为四边形易变形。  (2)单号组,三边长度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都确定了。通过三角形唯一性体会其稳定性的特性。  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象:电线杆、自行车。你还知道那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学准备:  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你在图上发现三角形了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请学生在不同物体上描出两个三角形。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让学生说一说。  房顶、红领巾、标志牌、画出的圣诞树的形状、自行车身上……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电视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  4.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角?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讨论:对于“三角形”怎样说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教师用准备好的三条线段的教具在黑板上摆放帮助理解关键词:  三条线段、围、相邻两个端点相连。  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出示练习纸: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  你能测量出三角形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  将三角形房顶下面的边做底,房顶做顶点,过顶点作底边上的垂线就是房顶的高。  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作高的方法,首先强调底和高的概念: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明确:三角形有几个底,每个底边对应的顶点在哪里(学生依次指出来),从哪里向哪里作高,这条高是谁的高?  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画出其他的底和高,画后提问:三角形有共几条高?  出示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作底),你能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吗?  学生试画,画后发现高是另一条直角边。出示另两条底边,学生在答题纸上画出对应的高。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全班这么多同学我们是用什么来区分,不会认错的?(名字)黑板上这么多的三角形怎样很快说出每个三角形呢?  我们一般用字母来表示。标注A、B、C在顶点,我们叫它三角形ABC。  如果标注D、E、F在顶点,就叫做三角形DEF。  5.三角形的稳定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5  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之后编排的,是轴对称知识的延伸和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是探究线段相等、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相关知识,那么等腰三角形又有怎样性质呢?鉴于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有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愿望。本节课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并能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对等腰三角形性质活动中,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本课立足于学生的“学”,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学习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的让学生处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学习氛围之中。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安排学生带着五个问题预习课本140页和141页的教材内容,同时让学生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各小组长负责预习等工作。  (一)、导入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观察图片,找出图片里面的轴对称图形。  (二)、思考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各边都叫什么名称?各角呢?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4)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5)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动手操作、演示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请同学们把等腰三角形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电脑演示)发现什么现象?请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从构成要素:边、角;相关要素:线、对称性方面考虑)  (三)、议展  1、探讨交流、得出结论: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B=AC  ∠B=∠C  BD=CD  ∠BAD=∠CAD  AD=AD  ∠ADB=∠ADC  由这些重合的部分,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构成要素:  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角: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相关要素:  线: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展示  证明“等边对等角”(学生展示)  三种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  已知:在△ABC中,AB=AC,求证:∠B=∠C  方法一:  证明:作底边BC上的`中线AD。  在△ABD与△ACD中:  BD=DC(作图)  AD=AD(公共边)  ∴△ABD≌△ACD(SSS)  ∴∠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方法二:  作顶角∠BAC的平分线AD。  ∵AD平分∠BAC  ∴∠1=∠2  在△ABD与△ACD中  AB=AC(已知)  ∠1=∠2(已证)  AD=AD(公共边)  ∴ △ABD ≌ △ACD(SAS)  ∴ ∠B=∠C  方法三:  作底边BC的高AD。  ∵AD⊥BC  ∴∠ADB=∠ADC=90°  在RT△ABD与RT△ACD中  AB=AC(已知)  AD=AD(公共边)  ∴ △ABD ≌ △ACD(HL)  ∴ ∠B=∠C  (四)、点评  找各小组代表分别展示答案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查漏补缺。然后通过老师讲解,再指出其实这作三种辅助线的位置根本没有发生改变,从而自然的过度到“三线合一”从中得出结论,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几何语言  ∵ AB=AC(已知)  ∴ ∠B=∠C(等边对等角)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1=∠2(已知)  ∴BD=DC , 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中线,既是底边上的高,又是顶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BD=DC(已知)  ∴AD⊥BC ,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顶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AD⊥BC(已知)  ∴BD=DC ,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在学生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之后,引出等边三角形的教学。  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学生在练习本完成后,再用课件展示证明过程)  例题:  已知: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  求证:BD=CE.  (五)、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练习1:知识点:(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1、在等腰△ABC中,AB=3,AC=4,则△ABC的周长=________  2、在等腰△ABC中,AB=3,AC=7,则△ABC的周长=________  练习2:知识点:(角:“等边对等角”)  1、在等腰△ABC中,AB=AC, ∠B=50°,则∠A=__,∠C =_  2、在等腰△ABC中,∠A =100°,则∠B=___,∠C=___  练习3:(判断)知识点:(“三线合一”)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锐角。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锐角或者直角、钝角都可以。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一定垂直底边。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一定平分顶角。  5、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六)、总结  师生合作,共同归纳: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布置作业  巩固性作业:143页习题1、2、(必做),143页习题3、4、(选做)  拓展性作业:  1、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AC边上的中线,试判断BD 、CE相等吗?并说明理由。  2、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AC边上的高线,试判断BD 、CE相等吗?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17.1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相关概念:证明例题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对等角”  “三线合一”  等边三角形相关知识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而进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合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的是,习题练习有限,未设置限时小测等等。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6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并学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情境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图上找到三角形吗?  2、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1)师生每人画出一个三角形。  小组内展示画的三角形,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指生上台板演。)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学生动手摆三角形。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可结合课本理解)  (2)学生回答。  (3)你认为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复习过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段。  (2)小组合作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自学提示: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作三角形的高用什么学具?  怎样作三角形的高?  (3)小组代表展示问题并演示三角形高的作法。  (4)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应怎样画它们?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图)同学们,在生活中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仔细观察为什么把物体的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1、2、3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学生对小学阶段三角形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很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拓展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相似和解直角三解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和图形理解三角形定义  2、找到所有三角形的共同特点。  3、会用三角形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和形象符号(“△”)来记一个三角形。  4、初步了解任意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6、初步感受三角形简单、广泛地适用性。  7、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共同特点的理解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理解。  难点:应用三边关系性质解决简章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及材料准备  三角板、实物的三角形、包装带、剪刀、头钉、白纸、透明胶等(师生同备)  五、学生情况及教学构思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从实际出发说三角形、找三角形、记三角形、画三角形、算三角形、感悟三角形、剪三角形、做三角形、小结三角形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实施  1、师:在小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今天我们在一起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定义、记法及其相关性质,随之在黑板上板书课题(1 认识三角形)哪位同学能列举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例(同学们争先举手答问)。  生:像铁塔,空调器支架、铁桥、教室里饮水机支架、屋顶支架等都是由许多三角形构成的。  师:在黑板上画出同学熟悉的屋顶框架图。  2、师:既然小到生活小事,大到交通、建筑等随处可见三角形的图形,那么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甲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乙生:每一个三角形都由三条线段组成。  丙生:任意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都等于180°。  (同学们发言积极)  师:为了方便通常用三角形三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记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大写字母前面加上符号“△”。如图中可记作“△ABC”,(并在黑板上板书 △ABC),同时规定每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所对边就用它的小写字母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表示。  师:请同学们在屋顶框架图中至少找出5个不同的三角形,并用三个大写字母记出相关的三角形,并与同伴交流。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8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和数学活动常规。  2、初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感知并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一,图形若干。  活动分析:观察、对比是孩子们探究的过程,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中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多种游戏形式,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从而突破难点部分。活动的结束之际,组织幼儿进一步从生活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物体,作为活动的延伸环节,自然结束。  活动过程:  一、导入。采用观察法,通过课件中图形宝宝的口吻引出三角形。  二、展开。  1、采用游戏法引导幼儿在众图形中寻找三角形。  2、引导幼儿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3、动手操作。a.幼儿从图形筐中找出三角形,分别数出边、角的.数量,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特征。b.观察并说出三角形像什么。  4、游戏“猜猜我是谁”。组织幼儿根据图形渐渐露出部分猜测出图形,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5、游戏“捉迷藏”幼儿从简单的画面中找出三角形。  6、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活动室中那些物品像三角形。  三、延伸。  请幼儿到生活环境中进一步寻找三角形的踪迹。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9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  师出示三角形,生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A、∠B、∠c来表示。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A、∠B、∠c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A+∠B+∠c。  3、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由三角形的内角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A+∠B+∠c”的表示形式形象的体现出三内角求和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三角板,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  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3.学生测量  4.汇报的测量结果  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巩固知识。  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能不能有2个钝角?  环节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1、基础练习(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3=25度,求∠2的度数。  2、判断题  (1)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  (2)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度。()  (3)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  (4)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可能是30度,60度,70度。()  3、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1)我三边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3)我有一个锐角是40°。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并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探索和验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那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里面的角),它有几个内角?(三个)出示纸片,那什么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把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出示课件  2、提出问题,为后面做铺垫。  现在有3个三角形(出示课件),直角三角形说:“我是直角三角形,我的内角和最大”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比你们三个角都大,所以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锐角三角形说:“我虽然是锐角三角形,但我的个头最大,所以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  孩子们,它们这样吵起来可不是办法呀!你们可知道它们谁的内角和最大呢?那我们就一起来证明给他们看。  二、新授  1、任意画不同的类型的三角形,算一算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就画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算一算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有三大组,为了节约时间,每一大组画一种又分几小组,三人一小组,一人画,一人量,一人记录。(小组合作,画图,量角,记录,计算)  指名汇报结果并板书(至少一种一个板书),有不同意见的举手,相差1、2度很正常,量角会有误差(你们完成的又快又好,因此可见小组合作很到位)  师出示一个大直角三角板,请大家算一算这个三角板的内角和是多少?  (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一样大的,都是180°,仅仅一个实验还不能让它们心服口服,下面我们再来做两个实验,让它们心服口服)  1、拼一拼,折一折  孩子们,我们又活动起来吧,拼一拼折一折,让它们看一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三角形。我们一起来:拿出一个三角形(不管形状),撕下三个角,然后拼在一起(注意三个角的顶点要在同一个点上)你们发现了什么?(拼成了一个平角,这一点就是平角的顶点)  我们再拿出一个三角形,折一折(注意科学的严谨性,折的时候不留很宽的缝隙)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个三角形还是组成了一个平角)  通过这三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不分形状,不分大小,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此时,这三个三角形还争吵吗?它们都心服口服了。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轻而易举就平息了一场争吵。现在你能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呢?  三、练习  1、抢答游戏(答对的给你的那一小组加一分)  ①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②把这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是多少度。  ③这个小三角形再分成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④三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更大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智慧角  3、判断(用手语表示)(哪个小组同学全部举手,就由哪个小组回答,口说手划答对加一分)  4、知识扩展  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小朋友发现并提出来的,当时他只有12岁,比你们大一点点,真了不起,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帕斯卡)  出示课件  孩子们,其实你们跟他们同样聪明,以后,我们就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探索新的知识和规律,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孩子们加油吧!  四、总结  任何一个三角形不分大小,不分形状,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1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  2.能将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  【活动准备】  PPT一份,大三角板一个,长短不同的小棒,雪糕棒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手指游戏:快乐的小鱼二.学习三角形特征  1、认识三角形  (1)出示魔法线昨天张老师得到了一根魔法线,我今天把他带来了,让我们一起把它叫出来。123,请出来。  (PPT出现一根红色的魔法线)提问:它是什么颜色的?  (2)第一次变化这跟魔法线他会变,让我们一起喊123,看他会变成什么?(孩子们一起喊123,PPT出现三根红线)提问:数一数变成了几根线,  (3)第二次变化(孩子们一起喊123,PPT出现一个的三角形)又变成了什么?(三角形)  (4)触摸三角形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大的三角形,我请小朋友们来摸一摸,他是不是有三条边,三个角。  (5)又一次变化一个三角形又变出了好多的三角形,虽然它们的.大小不同,但他们都是三角形。  2、巩固三角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前几天张老师去旅游。到了一个神奇的国家,三角形王国,他们这里的东西都是三角形的,老师把他拍了下来今天和你们一起来分享(继续看PPT,出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物品)A钟表店B食品店C帽子店  (2)再来找一找王国里还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许多小旗子,屋顶,冰淇淋,标志牌等)  (3)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三角形的物品  3、老师小结  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出示最后一张PPT)今天你们表现真棒,找到了这么多三角形的物品,他们虽然长得不一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但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复习三角形的特征  提供冰糕棒、小木棒供幼儿拼三角形,巩固认识其三角形。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出开头吸引孩的注意,通过变一边、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摆一摆等,做了三角形等一系列活动,使每位幼儿在广阔的活动和认识空间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老师及时的小结使孩子获得知识的完整性。虽然生活中属于三角形的物体少一些,但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并观察,找到了好多的环境中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2  目标:  1.知道直角三角形可以组合成其他图形,了解三角形之间的组合与变化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三角形进行组合。  3.体验几何图形变化的乐趣。  准备:  教具准备―视频《三角形的旗子》、课件《三角形变魔术》、直角三角形卡片;  学具准备―直角三角形卡片组  过程:  一、情景“三角形的旗子”导入,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一天,海里的小动物在一起聚会。突然,他们发现了挂着很多三角形旗子的沉船,他们会用这些三角形的旗子做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知道直角三角形可以组合成其他图形,了解三角形之间的组合与变化  1.欣赏课件《三角形的旗子》,观察三角形与三角形之间的组合变化。  小海马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2.尝试用直角三角形进行两两构图。(重点讲组合的方法)  小朋友们能用两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吗?试一试。(幼儿尝试品长方形)  两面三角形的旗子还能拼出其它图形吗?请小朋友们试一试。(幼儿尝试用两面三角形拼其他图形―等腰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你用两面三角形拼出了什么图形?(个别介绍)  3.欣赏课件“三角形变魔术”,尝试用四个三角形进行构图。(在两个的基础上直接变化)  如果用四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请你试一试。(幼儿尝试)  我们看一看小朋友们都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了什么形状?  用四个三角形还可以拼出哪些形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你能用四个三角形变出这些形状吗,试一试。(调整结果)  你用四个三角形变出了什么图形?(个别介绍)  4.欣赏课件“三角形变魔术”,尝试用六个三角形进行构图。  用六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请你试一试。(幼儿尝试)  我们看一看小朋友们都用六个三角形拼出了什么形状?  用六个三角形还可以拼出哪些形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你能用六个三角形变出这些形状吗,试一试。(调整结果)  你用六个三角形变出了什么图形?(个别介绍)  三、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三角形进行组合。(组合情景:船、房子、树)  除了我们刚才学过的构图方法,你还想用几个三角形拼成什么图形,请你试一试。(分组自由尝试)  你用几个三角形组合成了什么图形?  如果用所有的三角形一起组合能组合成什么图形,请你试一试。  延伸:  观察生活中的物品,看看哪些物品是有三角形组成的,比一比谁找得多。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3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和生活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尺寸不同的三角形6个。  2、图形组成的实物图片4张。  3、孩子人手3个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3的数数  引领幼儿手口一致点数3的物体。  通过点的横排、竖排,及三点随意排的点数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引出通过三点连线形成三角形。  二、学习三角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  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三、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1、给图形宝宝找朋友,让幼儿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请幼儿一一找出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2、请幼儿从图形拼图中找出三角形,将图片一一出示。  请幼儿观察说出这些图象什么?  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东西。  延伸活动:  在区角里添置冰糕棒、吸管供幼儿拼三角形,巩固认识其三角形。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孩子们数3 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4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3.通过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和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特色: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课前设计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前置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上,运用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交流后再进行全班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有目的`地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总结:把没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2、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  二、讨论  小组交流课前小研究。  三、推导  1、汇报课前研究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地板书。  2、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四、应用  1、教学例1  2、强调格式  五、练习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斜线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口答,并说出理由)  2、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的高是2分米,底是5分米,面积是10分米。()  3、说出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5  设计意图  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根据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性格,我将三角形的图形特征编成简短的故事,再结合图形拼摆,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做。使幼儿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活动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主要特征,即三角形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2、能找出生活中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白兔、萝卜、蘑菇图片各一个,  2、图形组成的实物图片4张。  3、孩子人手3个三角形。  活动过程  一、故事:小白兔过生日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早晨小白兔高高兴兴的从家里出来,它要去采蘑菇,走着走着它看到一个大萝卜,小白兔捡起大萝卜继续往前走,走到蘑菇地里采了一个大蘑菇高兴的回家了。  二、观察小白兔的出行路线请一个小朋友将路线用线连接起来,观察像什么图形。  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  1、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四、 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1、给图形宝宝找朋友,让幼儿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并一一出示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2、观察图形拼图,找出三角形,数一数用了几个三角形?  3、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东西。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用故事引出开头吸引孩的注意,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加深孩子对三角形的认识,老师及时的小结使孩子获得知识的完整性。由于生活中属于三角形的物体少一些,所以孩子丰富的不是很多。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6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各准备几个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激发探究欲望  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给你三根小棒,谁能到黑板上围成一个三角形?  (指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来。提供的小棒一组能摆成三角形,另一组摆不成三角形。)  在学生摆不出来时,引导学生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来。  师:若想再摆个三角形,你有解决的办法吗?  看来,要想摆成一个三角形,对三条边的长度是有要求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师:谁来猜一猜,这三条边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  [反思]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围三角形,第一名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第二名学生怎么也围不成。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中去。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一)分组研究,四人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四组小棒。  出示实验要求:  1、 量出每组小棒的长度。  2、 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3、 把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再与第三边进行比较。(用式子表示)  4、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探究报告单上。  (二)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理解“任意”的意思)  再用这个结论解释实验中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三、应用与拓展  1、判断下面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快速判断的方法)  (1)1厘米、3厘米、5厘米  (2)3厘米、5厘米、2厘米  (3)11厘米、6厘米、7厘米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快速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  2、小华上学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释)  书店  学校  小华家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我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副情境图既能靠直觉来判断,又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还可以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释。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又领悟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是4厘米和6厘米,第三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引导学生探究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反思]:此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教学中开始学生逐渐答出了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9厘米,接着就沉默了,我就提出了9.2厘米行不行?学生略一思考得出结论:行。于是他们的思维又活跃起来,9.6厘米、9.9厘米……当学生发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时,得出结论第三边小于10厘米大于3厘米就可以,于是我又提出问题:现在同学们找到的.最小答案是3厘米,2.5厘米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第三边要小于10而大于2。由于时间关系,当时我有些着急,直接将我想要学生了解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要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这个结论直接说了出来,结果效果并不是太好。不如让学生自己课下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更好。虽然此处处理并不是很恰当,但在这道题中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  4、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3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实际生活中要讲究美观、实用)  [反思]此题是上一道题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5、 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反思]这是一道要同学动手探究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学生更愿意做这样的题。  本课总结: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7  教材简析:  这节课教学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是有关三角形的重要概念,是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例题首先通过量人字梁的高,引导学生初步联系现实生活感知三角形的高,然后通过图示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建立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只限三角形内部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显示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作业本上分别的画三种情况:  明确:只有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这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一般判断的`时候只要把最短的两条边加起来和最长的比就可以了。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你猜是什么?(高)  板书:高  由高你联想到了什么?(垂直、直角标记)  2、示范画高的方法  边画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板书:底  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  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画完后还要画出直角标记和高(或用字母h表示)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8  教学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  四作业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  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  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  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  ⑵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  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屏幕出示例3的图,让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小明每天上学从哪条路走最近?为什么?(中间的这条路最近,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⑴游戏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游戏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  请学生推荐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先让女生选择一个图形,另外一个就是男生的。  请大家预测一下,男生和女生谁会赢?为什么?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要想使这个平行四边形也能够固定住,该怎么办呢?(加上一根木条,形成两个三角形。)  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⑶你瞧:这张桌子摇摇晃晃多危险啊!有什么办法加固它呢?  斜着钉两根木条,组成三角形。  4、学习三角形的高  ⑴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例如,我们可以给这三个点分别取名字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分别称为AB、AC、BC,下面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每一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⑵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画成虚线,而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几条高?为什么?(有三条高,因为每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⑶学生练习  请每位学生在课本86页,练习十四第一题,请你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你能画出几条高?那么,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好吗?  (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说说怎么检查)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还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学会了给三角形画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20  【活动目标】  1、在讨论、操作等活动中,帮助幼儿认识三角形。  2、诱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投入的态度。  【活动准备】  六幅三角形的图案,若干长短不一的纸棒。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它是谁?(教师出示三角形图片)(幼:三角形)  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三角形?(幼:屋顶、积木……)  师:我们小二班里有没有三角形宝宝的?  二、感知三角形:  师:三角形宝宝十分的调皮,它很喜欢和小朋友捉迷藏,你们看看它躲在哪里?(教师出示六幅有三角形的图案,与幼儿一同寻出隐藏的三角形)  师:这里有这么多的三角形宝宝,现在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出一个三角形出来。小朋友们看纸上有什么?(三个点)  师:现在老师要用这三个点变出一个三角形出来。三个小点是好朋友,它们要手拉手。(教师将三点连接)  师:你们看到老师是怎么把三个点变出一个三角形的?(用线将三点连起来)  师:那小朋友们猜猜看如果三个小点排成一条直线能不能变出三角形宝宝的呀?(教师将点一直线排列)教师根据幼儿猜测进行实验证明。  师:小朋友看看这些图案里的三角形和老师变出来的三角形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观察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三角形的共同特点:三角形宝宝都有三条边,三个角,而且如果小朋友也想和老师一样想用三个小圆点变出三角形宝宝,就不能让小圆点宝宝们站在一条直线上。  三、幼儿操作:  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做魔术师,老师这里有长短不一样的小木棒,请小朋友们来帮助这个三角形宝宝变出另外一个三角形宝宝出来。  师:小朋友们给三角形宝宝找到了这么多的朋友,它可开心了。三角形宝宝说:我有这么多的三角形朋友,可我也想和小二班的小朋友做朋友,小二班的'小朋友可不要忘记“我”。  师:小朋友们会不会忘记三角形宝宝呀?来给三角形宝宝说说看它是长什么样的?(引导幼儿再次记忆三角形的特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基本完成,幼儿对于三角形的认识更加深刻。动手操作环节幼儿积极性高,三角形形状也完整。本次活动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在幼儿指出图片中三角形时,教师应该及使用笔标记出来,并可做一些语言引导,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三角形。  2、用点画三角形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先动手,在进行活动,不同的操作环节有助于帮助幼儿提高兴趣,加深印象。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21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让幼儿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  2、能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  活动准备:  各种图形的图片一张大的三角形一个各种混合图形几堆  活动过程:  组织:一二三三二一,小眼睛看老师。  导入  哎?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出示大三角形的卡片)  幼儿:三角形或不知道  师:他是什么形状的?  幼儿:三角  师:对这是三角形,那老师要问问小朋友了,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三角形,它有几条边呀?  幼儿:三条或不知道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数数吧。123三角形有三条边,那小朋友在看看,它有几个角?  幼儿:三个或不知道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吧,123有三个角  师:三角形啊,它有三天边,三个角,小朋友们,由三天边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小朋友,由三天便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啊?  幼儿:三角形  师:嗯,小朋友们真棒!  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图片)小朋友们,这上面有这么多不同的图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找找,这里面那些是三角形?现在那,老师和小朋友们完一个游戏好不好?  幼儿:好。  师:现在那。老师用手指着图形,如果指到的'是三角形,小朋友就大声喊“嗨”,如果不是三角形,小朋友就拍手,好不好?  幼儿:好!(开始游戏)(可以选择倒着再来一遍。游戏结束,如果时间来的急就分组再来,来不急就不用了)  师:好了,小朋友,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幼儿:卡片。  师:现在那,老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卡片中找找,那些是三角形?把三角形的卡片找出来放在一边,好不好?  幼儿:好。(开始找)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  师:嗯!小朋友们真棒,今天呢我们认识了三角形,小朋友们知不知道什么事三角形了呀  师:由三条边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是三角。  延伸:  好了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一会呢老师把这些卡片放在区角里,小朋友们可以经常去认识图形好不好?  幼儿:好!  师:嗯!小朋友们真棒,好了,下课吧!【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相关文章:三角形的性质教案02-22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优秀11-15《等腰三角形性质》教案设计08-26《小数的性质》教案02-19水的性质教案03-0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07-25《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07-07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08-10数学《全等三角形性质》教学反思02-11}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中考数学试卷讲评教案篇一1、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3、通过将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过程体验,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1、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2、难点: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3、关键:。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三角板、卡纸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中,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五边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个学生马上能回答,你们能吗?2、教具演示:将一个五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分割成几个三角形?你能说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点题)意图:利用抢答问题和教具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2)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2、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1)学生思考,同学讨论交流。(2)学生叙述对四边形内角和的认识(第一二组通过测量相加,第三四组通过画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探索多边形的。突破口。(3)引导学生用"分割法"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方法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2个三角形:180°+180°=360°从简单的思维方式发散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分割"问题,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备注方法二: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与顶点连接组成4个三角形。180°×4-360°=360°3、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提出阶梯式的问题: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一二组)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三,四组)那么n边形呢?完成后填表:n边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个数1234.。.n—2内角和。.。.4、及时运用,掌握新知:(1)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3)一个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_________通过学生动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边形的内角和,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归纳出n边形的内角和。运用新知例题:想一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呢?4、第83页练习1和2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课堂小结提问方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2、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1、书面作业:2、课外练习:中考数学试卷讲评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白话文…,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二)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二、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三、学习方法: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五步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信纸五、教学程序:共有六步(一)情境引发(二)活动探索、研究发现(三)深化建构(四)迁移运用(五)系统概括(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这六步教学程序在教案中都详细介绍了,我只把教学的主线和总的设计意图说一说。在前三个环节我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纸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习题中,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1、拓展性作业: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1)等腰梯形(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__届运动会的会徽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六、有四点说明: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左)梯形定义和性质;(中)梯形五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2、时间的大体安排: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15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13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七、教学预测:本节课内容较多尤其是辅助线的几种作法在一课时内完成,有部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于《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出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中考数学试卷讲评教案篇三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五、板书设计中考数学试卷讲评教案篇四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x1x2=。问题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c≥0时,x1+x2=,x1x2=。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教学反思: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中考数学试卷讲评教案篇五新课程改革已经伴随我们师生一段时间了,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记得我们小学毕业时,必须通过考试择优后,才能进入中学。而今天改变了很多,小学毕业不论成绩的高低可以直接升入中学,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由于起点不同,这给中学老师到来很大的问题。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初中学生性格特点鲜明,说他们成熟,有些时候不成熟;说他们不成熟,有些时候成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思维能力高速发展,对待问题时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想法又不一定成熟;原因是因为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追求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不要只注重于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该是注重学生得学习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创造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通过自愿交流、主动合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迅速发展,经验得到积累。二、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强化学生记忆数学知识,而应注重培养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主宰者,是学生创新的终结者,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很少让学生发言,练习和测试时只看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如何,根本不会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依样画葫芦,不求甚解,只要能会做题即可,很少能弄明白原因,更别说灵活地运用知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没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也就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没有形成一定的能力。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要比得到答案更重要。”爱因斯坦的话再次说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并以真诚的态度做以解答,在质疑----讨论----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的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需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思想者,知识的构建者和收获者。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能力。三、要明确数学的教学目的数学对我国现代化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之中,将数学知识以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新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当面对基础差距较大,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怎样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种一刀切式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而教学中采取注入式教学和“题海”式战术,更是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实际的强迫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明确数学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只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能够积极主动探寻数学知识,最终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而是师生双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在数学的课堂上,我会将学生按照他们的学习基础、性格、表现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考虑,分成小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合作、探究来获取数学知识,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教学观念的升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更新中求发展,在更新中提高教学质量。中考数学试卷讲评教案篇六一、《相交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要求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与邻补角;知道“对顶角相等”;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相等”的性质,难点是“对顶角相等”的探究过程。为完成教学任务,不遗漏一个知识细节,我按课程标准要求,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完美解决每个问题。在第一个教学办上这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点点击破每个知识点,在下课铃声响起时,正好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到了第二个教学班授同一节内容时,由于在第一个教学班教师从上课给学生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引导讲解,不停地提问、解答,感觉很累,便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先自学本节内容,然后教师让学生谈自学的收获,同学们互相补充、交流探讨,教师只是强调了重点、点拨难点,在下课也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只是教师讲的少、轻松多了。课后反思: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是不同的情感体验。第一节课我为追求完美的教学效果,以教师引导讲解为主,学生跟着教师解决一个问题,紧接着又一个新问题的提出,一堂课下来,教师从头说到尾,学生接受命令式的跟着听到尾,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师感觉很累,学生也有点被迫无奈。第二节课,因教师累想休息而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学、谈收获、体会,教师只点拨难点,同样完成教学任务,不同的学生还讲出了不同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对比这两节课,才发现自主学习不是教师引导学生圈套式的学,而是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设计并通过不断反思和修正来发现,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等。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基本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思考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还在思考中。2、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我也没能用更好的语言激发他们。3、没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4、没能进行很好的知识延伸和拓展。5、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学生还是没能研究出结果。我想:在以后实际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这句话,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不足之处,使自己的水平再迈上一个台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5度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怎么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