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字幕怎么添加到电影里面需要加字幕?

[摘 要] 字幕翻译不同于传统的翻译形式,受译文字幕结构所限制。由此,电影字幕采用不同的策略把电影的情节或内容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观众,从而在译文的文化和技术间创造出一个界面。本文旨在研究译制片中从汉语译成英语的对话界面。以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的字幕翻译为例,通过字幕翻译策略调查,解决介于文化与技术间可能的界面。[关键词] 字幕翻译;策略;电影界面;翻译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把数字技术和语言、文化相结合,其中,字幕是促进与观众沟通的关键技术。电影字幕,根据Dries(1995),可分为两大类:“语际字幕”和“语内字幕”,前者包括“从一种语言至另一种语言以及从口语至书面语的沟通,使浓缩翻译显示于银幕上”。这和De Linde and Kay(1999)在其书中所述相同“减少对话的数量,适应媒体的技术条件,使非母语使用者的阅读能力能接近等值的翻译字幕”。为了探讨“语际字幕”的过程,找出操作中技术、语言和文化间的共同点,本文以电影《卧虎藏龙》为例,对字幕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运用进行调查研究。一、语际字幕的技术限制及欧洲相应的字幕翻译策略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它高度依赖字幕设备来把信息传达给观众。翻译的字幕一般最多占两行,字数含空格在内不会超过40个英文字符或者每行13个汉字,在同一银幕上避免字数过于拥挤。同时还会考虑到计时、标点符号以及其他一些惯例,所有这些都是字幕翻译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字幕翻译在其制作过程中通常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避免违反技术上的限制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需求。瑞典翻译家Jan Ivarsson在欧洲率先提出了相应的字幕翻译策略。他的Subtitling for the Media: A Handbook of an Art(1992)是欧洲第一部全面研究字幕翻译的著作,书中详细介绍了字幕翻译的技术和发展历程。六年后,在学者Mary Carroll的协助下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书中加入了许多如数字技术等的影视翻译策略和技巧,书名也更改为Subtitling,这两部书为欧洲影视翻译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丹麦媒体翻译家Gottlieb 2001年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字幕翻译的学术文集。该文集总结了10种字幕策略来处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语言和文化的特异性,如采用“错位”手段等。翻译工作者在处理“音乐或特殊的可视化语言”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不同的翻译。该书指出,由于视听翻译与其他文本翻译之间存在的差异,视听翻译的研究方法与翻译策略也应该与传统文本翻译存在着不同,其理论对中国字幕翻译很有借鉴意义。二、案例――影片《卧虎藏龙》李安是全球电影业中较为突出的中国电影导演,其电影《卧虎藏龙》在2000年获得四项奥斯卡奖。这里我们把台湾和香港版本中的普通话对话及其字幕翻译做个比较。首先,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给目标语言匹配的术语翻译带来麻烦。为此,电影字幕翻译可以使用另一熟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类似的含义。如“花雕蒸鳜鱼”是一道传统的中国菜,影片中翻译成“steamed whole cod”,而不是“steamed Mandarin fish with Hua Diao Jiu(花雕酒)”,既避免了混淆观众,又保存了中文含义。其运用了Gottlieb的“扩展”策略。摘录1 对话:花雕蒸鳜鱼,干炸头号里脊字幕:Steamed whole cod/bite-size meatballs…其次,如Ivarsson(1992)所阐述的“遗漏或某些文本释义”。翻译者在遇到冗长的对话时能够缩短到空间允许的范围。以下摘录两例:翻译者把文本“他们一到京城就替我定下这门亲事”略译为“my parents are arranging everything”,用以表达中国古代社会子女的婚姻受父母的支配。如摘录2。摘录2 对话:反正婚事由我爹娘决定他们一到京城//就替我定下这门亲事娘说鲁太老爷是朝内的大官//又是三代翰林如果能跟鲁家联姻//对爹在北京大有好处字幕: My parents//are arranging everyting.The Gous are a very powerful family.My marrying one will be good//for my father’s career.第三,文本的压缩。对于过分冗长的对话有必要由翻译者进行压缩来避免多余的信息。例如,摘录3中的第一和第三行字幕就是多余的。因此,翻译者只保留了其中的第二行字幕。此法正对应了Gottlieb的“浓缩”法。摘录3 对话:青冥剑是没找回来可是我敢赌//贼人与玉大人家有挂钩查他个底儿掉字幕:Im sure the thief//is in the Yu household.第四,省略的应用。以摘录4为例,翻译者删节了文本“既然是这样”,在其英文译本中保留了对话主要的意思。摘录4 对话:既然是这样//办完了事,你到北京跟我会合//你来,我就等你字幕:Join me//once you have finished.I can wait for you in Beijing.第五,简化文本。翻译者剔除影片中主要角色的复杂描述,而用简单的句法取代。摘录5 对话:当今天下论剑法,论武德//只有慕白配使用这把剑字幕:He is the only one in the world//worthy of carrying it.第六,使用较为简单的词汇。摘录6中,翻译者在此用“wild chicken”来表达“呱啦鸡”。摘录6 对话:打猎很管用的 香喷喷的呱啦鸡字幕:Great for hunting wild chicken.Theyre delicious.第七,对于不同称呼的翻译,如专有名词、人名、标题、人物绰号和地名,翻译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定式来翻译,通常使用一个形容词和名词来翻译人物的绰号,如摘录7。而人名的翻译却有所不同,以摘录8和9为例,摘录8中只翻译了姓。摘录10中的山名,根据声喻法翻译成了“Wudan”,在台湾版中被译成“Wudang”,而在香港版中被译成“Moudong”。摘录7 对话:碧眼狐狸在哪里?字幕:Where is Jade Fox?摘录8 对话:在下“冀东铁鹰爪”宋明字幕:I’m Iron Eagle Sung…摘录9 对话:这位是我师哥“飞天豹”李云字幕:Subtitle: and this is my brother in arms…Flying Cougar Li Yun摘录10 对话:李慕白让他去武当山了字幕:He sent him//to Wudan Mountain.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台湾和香港版本对话的不同翻译。通过这两个版本的英文翻译,我们发现有100多个差异,这些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香港英文版本中缺乏完整的翻译,如摘录11,香港版英文翻译中,宾格表现不明显,因此观众易对整个电影情节产生误解。摘录11 对话:三教九流,往来人等字幕:Here,youll find all sorts of characters.(台湾版)Here,youll find all sorts.(香港版)第二类是相同的对话有不同的翻译解释,如摘录12,古代兵器“双刀”在台湾英文版中被译成“machete”,而在香港英文版中译成“saber”。这两个译文并不代表同一兵器,machete(大砍刀)是从其形状和功能的角度来表现的。总体来说,台湾英文版的更为准确。摘录12 对话:我是双刀,剑法我略通一二字幕:Yes,I am,but I prefer the machete.(内地版)Yes,I am,but I prefer the saber.(香港版)第三类是不同版本的设计布局不同,这是由于VCD和DVD版本在技术上的限制而有所不同。因此,翻译者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布局,即使整个句子的意思相同,也会导致不同的语序。如摘录13。摘录13 对话:下回遇了他//他要是再不肯明讲,告诉我,我去跟他说字幕:Tell me if Li Mu Bai is not more//open the next time you see him.Ill give him an earful!(内地版)The next time you see him tell me if Li Mu Bai is not more open.Ill gibe him an earful! (香港版)摘录14 对话:今晚酉时//黄土岗上,一决生死!字幕:“Well settle this at midnight//on Yellow Hill.”摘录15 对话:道元真人年初//从武当山路过这里字幕:Monk Zheng Said//you were at Wudan Mountain.我们从中还发现了一些文化方面自由宽松的翻译解释。如摘录14,术语“酉时”在古代意为一天中下午五点至七点的时间段,而在英文版中被译为“midnight”。另外在摘录15中的“真人”是道教的一个主要术语,被译为“Taoist priest”,而“monk”一词主要用于佛教的教义。三、结 语电影字幕从口头语到书面语的翻译过程不同于文学翻译。它涉及技术上的限制,如得到最大清晰度或被凝练,则能避免银幕中字幕翻译的拥挤。电影字幕翻译者必须牢记这些限制。然而,为了将传输信息传达给目标观众,字幕还需要考虑到相关语言和文化等其他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把技术应用于字幕翻译时,不会很大地改变翻译的本质,反而会使它更加丰富。对于电影字幕翻译,不仅要对语言,而且要对文化因素加以考虑,而对于文学翻译,也同样有着不同的技术限制。[参考文献][1] De Linde Z,Kay N.The Semiotics of Subtitling[M].Manchester: St.Jerome,1999.[2] Dries J.Dubbing and Subtitling: Guidelines for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Dü-sseldorf[M].Ger.: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1995.[3] Gottlieb H Subtitling.An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M].S W Chan,D E Pollard,Eds.Hong Kong: Chinese Up,2001.[4] Ivarsson J.Subtitling for the Media:A Handbook of an Art[M].Stockholm: Transedit,1992.[5] Luyken G M,et al.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 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M].Manchester: 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 ,1991.[作者简介] 张颖(1965― ),男,辽宁沈阳人,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理论及语言学 ; 刘军艳(1974― ),女,江西玉山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法及英语语言文学。}
2022年11月16日 01:17--浏览 ·
--喜欢 ·
--评论刚来中国的歪果仁们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看电视电影都有字幕?因为在他们国家虽然有的频道可以选择使用字幕,但一般都是默认没有字幕的。网上很多人说加字幕是为了听障人士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影视作品,这个确实可以帮到他们,但听障人士专用的字幕不光要标明台词,如果说话人在画面外还要标明是谁在说,还要标明其他声音,如喘息,抽泣,叹息,还有比如碎裂声,鞭炮声,枪声,犬吠声,门铃声等,正常人不太注意到的声响也会在字幕中出现,可见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人说这是中文的特殊性构成的,中文是表意文字,多音字、近义词比较多,没有字幕特别容易产生歧义,另外,中文还有一些特定生僻字,冷门成语以及专业性词汇等等。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交流也只是声音的传播,歧义的概率非常小,所以“特殊的文字”显然也只是一部分原因。实际上,中国内地影视剧在90年代以前也是没有字幕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字幕栏儿都是一片空白,《三国演义》只有念诗赋或者引用原著原文的时候才会出现字幕。后来到了九十年代末,一股字幕潮开始席卷全国,而这股潮流是从港台地区刮过来的。在上个世纪40-60年代,有大量大陆人迁徙到香港定居,这其中就包括非常多的影视演员。期间他们拍摄了大量的国语片和粤语片,大陆移民听不懂粤语,香港居民听不懂国语,再加上当时港片想慢慢打开国际市场,为了发行方便,就统一加上了中文和英文双语字幕,这样的话不管什么电影,不管哪国人都能看懂,这就是香港电影加字幕的由来。台湾电视剧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大江南北,那个时候很多都是现场同期录音。由于当时的收音设备不是很理想,环境噪声很大,再加上那个年代台湾演员忽高忽低的发声习惯,没有字幕根本听不清楚他们说什么,为了能让观众听懂,所以加了字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早期的琼瑶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内地电视剧也开始现场收音,综合考虑观众需求,为了观众有一个良好的观看体验,于是借鉴港台模式,开始配字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方言。中国方言千千万,很多中老年都听不懂普通话,不带字幕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是似懂非懂的。加上字幕也是为了观众可以充分了解对白的含义。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听不懂的人越来越少,同时收音设备水平的提高,噪声很大的问题几乎解决了。然而配字幕的习惯却沿袭下来,成了华语影视圈约定俗成的内容传达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从早年的录像厅、家用VCD和DVD播放机,到现在的网络视频在线观看和下载;从电视机在国内普及的上世纪80年代,到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逐渐养成的今天,很多中国观众更习惯在小屏幕上看电影。对他们而言,小屏幕上能看到比电影院更丰富、更便捷的影像资源,性价比也更高。这造成了中国电影业特殊的竞争环境——电影不仅要与同档期上映的作品横向比拼,还要与小屏幕抢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为适应观众需求,小屏幕的一些观影习惯被复制到了大银幕。字幕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中国内地观众在电影院观影的比例是30%,这意味着每100个看电影的人中,有30个人选择了电影院。新媒体时代,更多人习惯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小屏幕观看电影。这个比例在北美这样的成熟电影市场高达78%。由此可见,在中国,小屏幕仍然是观众观影的主要途径。间接地,看电影要有字幕这样的“小屏幕习惯”,成为在中国观众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定程度而言,电影字幕的发展史折射出的是中国观众观影习惯的变迁。在字幕组免费资源分享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观众回顾相关历史,字幕和小屏观看的普及,主要来自字幕组的免费资源分享。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字幕组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着,这其中的大多数,都是为小众文化内部资源分享而自发成立的。在中国,由于早年严格的文化管理,观众接触正版外国影视作品的途径并不丰富,院线电影亦如是。因此,新千年初,互联网在普通家庭中普及之后,字幕组提供的影像资源下载成了观众观看外国影视作品的主要途径。从2001年著名的人人字幕组(YYeTS,人人影视博客)成立,到2003年BT下载论坛崛起,字幕组大规模涌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字幕组跳出“小众文化”的范畴,免费网络资源下载成了全民观影渠道,这间接普及了小屏幕观影,迷影一代几乎完全是在字幕电影中成长起来的。对被字幕“养大”的7亿中国网民而言,电影中字幕的存成了理所当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华语院线电影里,普通话配字幕的情况显得毫不违和,而这却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美的成熟电影市场所没有的现象。华语加字幕的模式来自香港电影这种“理所当然”的字幕是如何出现的,还要从盗版光盘时代说起。20世纪90年代,由于华语电影的供应量较少,电影产业相对落后,对于改革开放后刚刚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人来说,内地电影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生活中的娱乐需求。在供需失调的情况下,大量自带字幕的香港电影成了弥补中国观众娱乐需求的供给来源,录像厅作为“低配版”影院,成为风行的观影形式。(录像厅的标配就是一台电视和录像机,字幕更有利于远处看不清细节的观众理解剧情)港片自带字幕的习惯,来自50年前年香港当局通过的一条法例:该法例规定香港所有电影必需配备英文字幕,作为政治监察之用。当时,为了方便不懂英文的监察员,并便于使用其他方言的人更容易理解,大多数电影在配英文字幕的同时也配备了中文字幕。(1964年由陈静波执导的香港电影《金鹰》已经开始配上双语字幕了,从和画面一样遗憾的清晰度上可以判断,字幕和画面是一体的)时过境迁,香港地区对电影的政治监察不再具有强制性,香港电影带双语字幕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作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盗版DVD的泛滥普及了家庭观影,字幕走向大众化1997年前后,随着VCD、DVD介质的出现,录像带与录像厅时代结束。与录像带的难以复刻不同,DVD几乎可以无限复刻,这成了盗版商的绝佳商机。与此同时,好莱坞首次在全球发布了155部经典电影的DVD光盘,盗版光盘开始在全球大肆传播,同时也大量进入中国。 1998年,电影《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也带动了中国电影热潮,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电影。这个时期,家用VCD播放机和音响的普及更是推动了家庭观影热。 电影热潮下的观众没有忘记港片。广东盗版光盘商凭借着地理优势,翻录了大量香港电影。这些盗版光盘大批量进入内地,不少电影甚至在院线的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香港政府在这方面缺乏监管,使得港片盗版光盘在内地泛滥。 新千年到来之后,更高清晰度的DVD在国内普及,也推动了字幕更大范围的传播。原因有二,一来是因为DVD有外挂字幕轨,可以方便盗版光盘带字幕;二来,对于盗版商而言,为非华语片配音的成本实在太高,字幕的使用有效降低了盗版成本。 正是在盗版光盘和字幕组下载等综合因素的培养下,很多中国观众从小屏幕上获得了电影的启蒙,并将对电影的爱好进一步延伸到大银幕上。在中国电影市场日趋成熟、越来越多观众走进电影院的今天,这些观众还是摆脱不了从前对于字幕的依赖与习惯。音像制品发行养成了华语电影加字幕的行业习惯在国内,关于电影字幕并无硬性规定。业内人士表示,一部电影加不加字幕完全是出于行业习惯,与电影审批无关。国内电影开始大量加字幕大概是从2002-2003年开始。那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初期,国内院线电影刚刚开始发行正版DVD。在当时的电影发行渠道中,包括DVD在内的音像制品发行占有相当大比例。因为DVD需要配备字幕,所以电影在制作时同步制作了字幕,等到上院线时,字幕也同步到了大银幕上。因此,考虑到DVD受众的观看习惯,字幕自然也成了普遍存在。(拿冯小刚的电影来说,1999年的《没完没了》还是没有字幕的,2001年的《大腕儿》开始有了字幕)由此可见,目前华语电影配字幕的现状主要延续自行业习惯,而行业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来自观众观影习惯。在与小屏幕抢夺观众的若干年里,华语电影配字幕作为一个中国特色,出现在了大银幕里,这正是早年中国电影市场供需失衡的产物。字幕会消失吗?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字幕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对于字幕究竟该不该有,今天业内普遍有所共识——字幕的存在非常影响电影画面的表现,因为拍摄时以画面为主,后期加上的字幕,破坏了原有画面的完整性。作为一种让观众获取信息的媒体,电影是以音画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艺术,字幕的使用其实是在通过声音和字幕两种不同的渠道,向观众重复输入相同或相近的信息,增加了观众的认知负荷;同时,不停分神去看字幕也很容易让观众“出戏”。在华语电影中,普通话台词加上中文字幕这样独特的现象,是在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历程中观众观影习惯的体现。随着更多中国新生代观众走进电影院,中国文化领域的版权意识日渐提高,字幕文化也许会在未来发生变化。电影字幕有一天会消失吗? 作者丨张荣棣编辑丨靳锦 & 王倩原文链接:“养大”中国观众的电影字幕——前世今生与未来
画外hoWid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字幕怎么添加到电影里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