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是一张纸做成一本书的?

专栏/为什么我们习惯读纸质书而非电子书?2021年11月19日 18:58--浏览 ·
--喜欢 ·
--评论为什么我们习惯读纸质书而非电子书?在刚刚双十一流行的时候,我趁着第一次参加双十一的热情买了一个kindle。最近再翻出来,觉得它实在是又慢又小,连系统都停止更新了,成了一个纯纯的电子书阅读器。诸多不便的感觉让我回忆起来刚入手阅读器时读电子书的感受,确实不太适应,但是,这种不适应究竟是来自于哪里呢?第一,不方便。最不方便的可能要算是做笔记和翻页了,特别是在大量翻页的时候,早期的电纸书简直是噩梦,那几乎半秒才能完成的翻页,让我们很难在迅速地定位曾经的某个记忆点。在读小说的时候,这个缺点并不太明显,因为看小说时我们极少回看和查询,但在看一些论述类书籍的时候,需要前后印证反复思考的时候,一页一页翻的痛苦就显露出来了。当然,这只是一个过时的感慨,现在的电纸书翻页应该快很多了,而且如果是用平板阅读而非电子墨水屏幕,迅速翻页也很容易做到。而做笔记的不方便则见仁见智。抛弃陈旧设备带来的影响,我们只讨论最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在很多人眼中做笔记已经成了电子书的优点,苹果笔的顺畅甚至字体美化的效果,粗细笔触的切换,颜色的调整和方便修改,都是纸质书不能比的。而纸质书的相对优点则是笔记和原书的结合方式。写在书上的笔记不会因为某种“格式”问题而无法显示,也不会因为换了阅读平台而难以维持,我们可以放心在书上勾勾画画,而不用担心这个记号会因为某个厂家的倒闭而丧失。第二,所谓灵魂。这可能是最方便的一个词了,灵魂。它可以用来形容很多东西,同样类似的词还有品味,格调等等。但我们在这里应当试图考虑一下这个灵魂究竟指的是什么。作为一个跟心灵有关的词,它应当与我们内心特别在乎的事情有关;而作为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词,它应当与容易发现的物质属性无关。我认为,这个灵魂,可能指的是我们阅读的环境。说起来奇怪,阅读的灵魂竟然是指环境。或许环境这个词并不好,应当说,这里的环境是指媒介的环境,也就是媒介之外的东西。具体而言,可能是阅读物的品质,阅读时间,受干扰程度,给人带来的影响等等。综合起来,就是读书的体验。阅读带来的知识获取,特别是伴随产生的情绪,是我们所说的灵魂的重要方面。读完后开心不开心,要比摄取了多少知识,在某些时候,重要得多。电子书出版物鱼龙混杂,而纸质书往往内容比较考究,而且还有特定的出版社加持。有时在拿到商务印书馆或者中华书局的书的瞬间,我感觉自己已经是个文化人了,甚至不需要开始读。而纸质书的阅读环境较为苛刻,不那么容易利用碎片时间完成,也不容易单手完成。这就导致了阅读纸质书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更加专注于书本,摒弃杂念,内心宁静。更难的内容,就需要更加专注,而专注于更难的内容,会带来更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或许读作“灵魂”。第三,习惯问题。承接第二个论点的讨论。基于不同需求和环境,有些人认为纸质或者电子根本就是单纯的习惯问题。有时我们阅读在乎某种情绪的满足,而有时却不在乎,比如读工作需要的word文档之类的。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不在乎纸质或电子的区别。而在读网络小说爽文的时候,我们虽然也在乎自己情绪的跌宕起伏,但一些小说的文字其实不仅不需要我们提高专注度,甚至拒绝我们过度专注。大多热门的网络小说,如果看得太慢,总是会发现某些前后矛盾或是情节情绪上的不贯通,而这种情况下电子阅读似乎并不太差。当然,无论怎么分析,现实中都有能随意跨越障碍的人。我周围有在地铁上用手机看逻辑学论文的朋友,而我也怀念高中时候二十块钱一大本的网络小说抱着看的感觉。第四,也是我也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我认为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关系,有种平面和立体的关系。它们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维度的思想展开方式。纸质书,最关键的,翻页方便。而这种方便已经不仅仅应当理解为一种速度问题,它已经是一种维度的提升。当我们弯曲书籍,书页刷刷翻过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翻页,也是在阅读。即便速度很快,但我们还是能看到标题,副标题,以往的笔记,甚至是特定位置给我们留下的读某段文字时候的感受,它们以一种没有被我们聚焦的方式略过,构成了真正阅读之外的维度。而电子书,暂时并不能带给我这种感觉。当然,除了翻页,媒介与环境的关系等也能影响阅读的维度,比如读书的时候书桌如果更大,或许会让人觉得思维更加敞亮,而用小屏幕的mp3读书,可能会不一样。。维度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的。它会让一些东西清晰而又一目了然,但它并不提供更多信息。我们看《钢铁侠》电影中史塔克晃动手指操控机械的过程,感觉又帅又直观。现实中我们玩的花花绿绿的游戏背后却是一串串字母代码,同样的内容,维度不同却是感觉不一样。当然,这已经不是维度问题了,编译让原本的事物发生了质变。换一个例子,我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类似于脑图的思维整理软件。在做思路展示的时候,我们喜欢条分缕析,而且更倾向于并列,并联的思路结构。而我一直不喜欢脑图这种整理方式,它让我再次看的时候无法回忆起原本的思想。即便以并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思想更容易让人理解,但在思考的时候,脑子或是思路并不分区,它是一步接一步地进行的,而一块一块地写出来本身就做了无情的切割。这种线性的感受,我认为更加符合情绪存在的状态。它们是混沌地流淌,而没有分野。但把它们一缕一缕拆出来,又是理智的诉求。两者只能说各有各的魅力。在阅读时候选择专注于纸质,比较立体,而读完之后文章和书籍如果堆在一起,在以后回忆之中它们的维度又不如整理在电脑的数据库中立体。做了一堆手写笔记,最后不得不扔掉,多年之后想重新阅读,只能下载一份新的电子书。。。真是狗熊掰棒子又里外不是人。本文为我原创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张纸做成一本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