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古诗采莲曲的诗意是什么中,描写了什么景物?

王昌龄《采莲曲(四首选一)》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乐府旧题,《江南异》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水乡风光和采莲妇女的生活。本诗共四首,此其三。

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从侧面刻画了采莲女的形象。诗的开始就巧妙地把采莲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从这两句中,读者仿佛看到那一片绿荷红莲中,采莲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莲花融为一体,人花难辨,这就无形中把采莲女化为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使采莲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描写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又给人以真切的生活感。三四句承上两句而来,采莲女罗裙与荷叶同色,人面与荷花难分。正当踟蹰怅惘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采莲女仍在这绿荷红莲之中。通过这一描写增加了意境的深度,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情味。全诗写得有声有色,别致清新。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是一首描写采莲姑娘的歌。诗的开头两句从梁元帝《采莲曲》“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化出,又匠心独运,用动词“裁”和“开”直接将莲娃和莲花融为一体。

荷叶青翠,罗裙碧绿,用一“裁”字挽合。罗裙本来是巧手裁成,那亭亭荷盖,却也似乎是造化精心裁就。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字在这里又得到了妙用。这里,罗裙向荷叶借到了鲜活的颜色,荷叶向罗裙借得了生动的风韵。芙蓉如何向脸而开?“开”字用得奇,也用得切。采莲姑娘的粉红色的笑靥不正像两朵芙蓉在双颊绽开吗?这里,人有了芙蓉那样明艳的容颜,花有了人那甜蜜的情思。人面芙蓉,罗裙荷叶,相映生辉。

三句以“乱入池中”承上,“乱”,混入,杂入。女貌似花容,荷叶如罗裙,本已人、花难辨,莲舟更入藕花深处,人与花已融而如一,看而不见。在焦灼的企望中,菱歌乍起,柳暗花明,始觉人在塘中。

这首诗写采莲姑娘之美,注意到了审美的艺术距离。诗人始终把莲娃置于水乡的本色风光——荷花荷叶之中,既和谐,又适度朦胧。若隐若显,似幻似真。这种蕴藉、空灵之美更容易燃起人们的企慕、期待之心,召唤人们去热烈地追求。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尺幅兴波,层折起伏。由隐约能见,到“看”而“不见”,由目见到耳闻,到心有所觉,看、闻、觉分别诉之于目、耳、心,其情也逐渐走向纵深。

感谢您访问:!本文永久链接:。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或微信:aban618。

}

  《采莲曲》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查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1)两首诗描写的主体都是采莲姑娘,但笔触不同,描写的角度也不同,试作比较说明。

  (1)白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采莲姑娘腼腆、活泼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活动。王诗:以生动而含蓄的笔法,写出了采莲姑娘的穿着和如花之美。

  (2)逢郎欲语低头笑 乱入池中看不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采莲曲的诗意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