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个人说下数之联ADC目前市场占有率为多少?

【对话科创人】:从高校课堂转战大数据市场,数之联董事长傅彦:靠技术实力征服市场。

科创四川探访了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与创始人兼董事长傅彦,就企业核心技术创新、深耕领域展开对话。

【本期对话科创人·采访内容】

近日,科创四川记者来到了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之联”),与其创始人、董事长傅彦围绕“核心技术”“业务领域”做了一场深入的访谈交流。

为了实现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解决企业难题。2012年,曾任职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的傅彦,决心带领团队从实验室走出来,期望通过创立企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发挥真正效用。

同年,数之联于成都成立,这所诞生于电子科技大学的公司以“让制造更智能、城市更智慧”为使命,致力于成为数据智能行业引领者。经过10年摸索,公司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两大领域,依托“一体化云原生数智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业和国防单位提供数据治理、数据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等面向平台和场景的数智化技术服务,助力客户实现降本、增效、提质。

深耕大数据领域 AI质检提升产品品质

傅彦透露,三位创始人傅彦、周俊临、周涛均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数据挖掘实验室,拥有近20年大数据行业经验。

公司前三年通过与金融、医疗、人力资源等产业服务商合作成立了行业子公司,同时持续输出技术服务。“起初,我们公司因为缺乏市场拓展人才,所以导致对市场的痛点并不是特别了解,一开始我们都是以孵化企业为主,输出技术服务,但有些企业商业能力比较强,我们作为技术参与方很快就被挤出了圈子。”傅彦说。

从2016年开始,数之联专注政府智慧治理、工业智能制造、国防军工三大板块。在政府智慧治理方面,数之联通过大数据帮助政府部门妥善监管,“比如说现在智慧蓉城,数之联也有参与其中的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建设。”傅彦提到。

在工业智能制造领域,数之联主要做AI缺陷检测,一是降本增效,二是提高良品率,围绕这个核心诉求,来解决行业痛点。

一个手机需要几百道生产工序,它的缺陷问题都是通过设备拍照,人工把图片传到电脑里,人工来筛选有问题的地方。但是工人一天要看上万张图片,不仅眼睛疲劳,而且难度大的缺陷,人眼也难以识别。“我们的ADC(自动缺陷检测与分类系统),可以为工厂实现2百万-千万级/年经济效益,判图效率提升5倍以上,降低人力成本。”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数之联获得了一大批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包括中航工业、中电科、京东方、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惠科、深南电路、天津力神、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成都市场监管局、重庆林业局、国家电网、五粮液集团、华为等上百家政府、企事业单位。

自2012年成立以来,数之联多次获得政府及行业伙伴的肯定,获得全国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川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名单、成都市新经济梯度培育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和成都市新经济“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获得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专项政策扶持。

其次,在政府领域,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数之联聚焦智慧监管、智慧法治、泛自然资源、智慧园区等方向,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视频处理等技术和手段,提升政府智慧治理和监管能力。比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就建设了成都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打造数据驱动的靶向监管。

“未来,数之联将持续以科技硬实力帮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做决策,让城市更智慧。在国防军工领域也会对军事方面的应用场景进行相应的技术支撑。”傅彦说道。

核心竞争力源于技术自信

提及数之联核心竞争力,傅彦表示,数之联是从高校出来的,一直保持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探索,让数之联从技术层面不落后,保持技术方面有持续竞争力。“长期以来,数之联坚持深耕大数据、AI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服务于所有行业,但是如果你所有都能做,那你也不能称之为专精。这几年我们专注某些行业,以算法能力加上对行业深度的理解和融合,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傅彦说,数之联重视人才也和高校背景相关。“海量数据里面隐藏了很多价值,就需要算法技术,从浩瀚的数据里面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公司没有很好的人才支撑,特别是在未来,科技是主导社会发展重要因素,如果你脱离科技和人才,那么很多发展都是没有好未来的。”

谈及未来,目前数之联工业和军工在全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数之联已经在无锡成立了一家子公司,未来,数之联还将在北京、深圳、武汉等地方建立分支机构,来拓展工业、军工的市场。

“此外,西部地区作为我们的主战场,在我们的产品有了一定的成熟经验之后,也会考虑在二线城市进行拓展。”傅彦说。

拿下第一家灯塔客户 希冀为成都贡献更多

数之联在前几年的时候,机会并不多,但是因为愿意专注技术创新,所以拿到了面板行业第一家客户京东方。2018年左右,京东方准备用AI机器视觉的方法进行面板“缺陷检测”,数之联得到了一个入围的机会。“当时京东方选了几家厂商,包括美国和韩国知名企业、国内BAT级别大厂。”傅彦说。

“不管有没有利润,只要有机会,我们都要去争取,我们要以自己的技术实力征服别人,一步步积累业务,由小做大。”傅彦称,在随后的第一轮测试中,数之联挤到了前三名,超过了一些巨头的水平。

现在,越来越多面板企业成为了数之联的客户。“它们建任何一条生产线都会用到我们的产品。”傅彦对记者说道。

除此之外,近年来,数之联也一直在承接政府板块业务,努力成为生态企业,希望为成都贡献份额。同时,通过在头部企业的影响力,未来数之联也会为川内的民营企业做技术支持,帮助这些企业能够慢慢走向全国。

这两年,成都发展还是比较快,有电子信息主导产业,还有良好的高校环境。傅彦说,未来,成都民营企业也会成为科技主力军,希望政府对本地企业给予更多支持。

硬科技底色凸显 用技术征服市场

今年1月4日,数之联正式启动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其辅导备案报告显示,数之联成立于2012年10月22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傅彦、周涛、周俊临,三人合计直接持有公司38.66%的股份,通过成都数之联共创同享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都数之联同创共享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控制公司13.67%的股份。辅导时间将从2022年1月持续到2022年6月。

“数之联首先要做好业绩,其次是想把公司的业务体量做起来。”傅彦说道,数之联属性偏科创,作为全国大数据与AI行业的领先企业,数之联近年来陆续获得了如2019年“全球最具前途的100家数据智能公司”、“2020大数据产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2020四川省瞪羚企业”、“2020全国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成都新经济‘梯度培育企业’”等行业认可的重要奖项。

傅彦表示,未来数之联会加大科技研发,要靠技术实力征服市场,也将把智能制造业和国防军工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

12月17日,以“超越商业”为主题的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峰会暨 2021 创业邦年会在上海落下帷幕。今年峰会在延续以往聚焦商业、创投的基础上,议题更加注重社会价值。知名企业家、创业者、投资机构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数之联董事长傅彦教授受邀出席峰会,围绕教授创业分享自己关于商业、价值、机遇的感悟。

大家好,我是数之联的创始人傅彦,我的另一个身份是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感谢创业邦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教授创业”的感想。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研者不再待在实验室,他们走到台前,承担起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近几年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如清华、北大、中科院、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知名高校的老师纷纷走下三尺讲台,踏上了创业的星辰大海。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汤晓鸥、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杨强...

于是乎,最近半年中国资本圈了出现了过去30年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VC排队抢教授。这在我创业的十年前也是难以想象的。

显然,教授创业阵容愈发壮大,科学家创业浪潮兴起。

在这些教授创业者中,大家能看到的是成功的喜悦,却很少了解背后的故事。对于教授们来说,他们需要放下清高的头颅,去应对各种商场的琐事;需要放下他们旱涝保收的稳定,去操劳员工每月的工资;当然,也许还要接受投资人残酷的对赌条约!

我在2012年创办了数之联,经历了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坎坷,也得到了很多收获。

01 什么都能做,其实就是什么都不能做

数之联发展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技术的积累和产品的孵化

在创业之初的年,我们完成了技术的积累与沉淀;同时发布了三款标准化产品——行数、行明、行智。

第二阶段:业务聚焦与深耕

从2016年开始,我们逐步完成了业务聚焦并深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国防工业等三大领域,孵化出了具有行业特性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及产品。

第三阶段:业绩爆发阶段

我们经营业绩持续向好,面板制造缺陷检测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ADC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也获得了资本的高度认可,于今年完成了C轮融资,五年5轮融资,目前市场估值20亿,正在上市的进程中。

不可否认,作为高校教授团队创业,初期的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

应用行业不聚焦:作为高校教授,我们三个创始人都没有经商经验,但我们觉得应该走一种以技术输出的方式,所以走上了一段集团式的发展,先后孵化了金融、医疗、教育、人力资源等行业的大数据公司,这分散了我们太多精力,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另外,在残酷的经商大道上,技术只能给资本让路,在强大的资本面前,我们被迫退出公司,这种集团化道路直接宣告失败!

市场敏感性不强:技术是我们的强项,但实验室的学术研究,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感到束手无策。因为我们不理解行业,因此市场拓展与探索场景,便成了我们三个创始人最大的弱项。

资本市场不信任:早期我们在融资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本不信任。我们能否全勤投入?我们是否有能力应对商业环境?这些都是投资人对我们的考量。曾经有一度公司资金链极度紧张,我们三人焦虑的不行。大多数教授创业,由于他们有灵活的时间和空间,常常可以兼顾学校和公司的工作,即使公司办不下去,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此时,有两条路可选,是回到学校,继续教书、搞科研?还是置死地而后生?全勤投入公司的工作?

此时,我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搬公司!我毅然决定将公司搬到离学校30多公里之外的高新南区,堵上所有后路,全力以赴投入公司工作。这是我不服输、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坚持、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劲一直激励着我。加之我身上肩负着大量年轻人的信任和责任。所以,既然选择了,就要干好,干出名堂。

经此一举,我们重新定位公司发展方向。通过分割一些非核心业务,对关联企业股份退出,拒绝诱惑!通过补足补强市场化团队,弥补自己的弱项,从此公司开始步入高速发展。

02 胜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做对了以下3件事情,让我们公司步入正轨、走在发展的快车道。

首先,我们三人本身研究领域恰好是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硬科技领域。自2001年至今,我们团队一直耕耘在数据挖掘应用、大数据分析、复杂网络、人类动力学等交叉领域,加之一直是华为、腾讯、中兴、电信等大厂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合作,我们积累了大量项目研发的经验和对前沿市场的认知。

现在来看,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浪潮下,这是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

由此,数之联构建了一个以NLP技术、多维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为核心的大数据平台, 形成了“3+1”的核心能力。

二是我们搭配了产业背景互补性极强的运营管理团队。他们中有来自华为、中兴、思科,也有长期在法院、军工等行业的人员,他们各自在领域深耕,由此构成今天数之联的多元化核心管理团队。

三是我们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上。虽说可能有点运气成分,但更多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坚持:

年,数据挖掘还处在学术研讨和研究阶段,这期间很多学者对数据挖掘并不看好,多有放弃,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计算机存储能力、计算能力和实时处理能力不足,不能有效的支撑数据挖掘算法应用落地,但我们始终一如既往地在这个方向耕耘!

终于,在2013年迎来了“大数据元年”;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之后国家每年都会出台科研人员加速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文件,鼓励高校教师积极投身于创业的大军;数之联恰好在2012年成立,刚刚好。有一句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胜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03 以家国情怀,在国家的战略方向上创新发力

这是一个科学家创业最好的时代。数字化转型需求,国家大力扶持,都加速了科学家创业的这一趋势。

但我们又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创业最难的时代。“信息化”把简单问题处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智能化”阶段,是一些场景更复杂、问题更深刻的“硬骨头”。

比如“如何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去应对无限的监管对象”的挑战;再比如,针对工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我们该如何实现赶超和替代。当前的状况不容乐观。以图像缺陷检测软件为例,国外厂商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在大数据分析软件方面,国际上4家龙头企业更是垄断了近80%的市场。——这些都是我们数之联在思考的问题。

因此,基于行数、行明、行智等标准化产品,我们打造了一体化云原生态数智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重点在市场监管、城市运营、农林国土、河湖生态、应急减灾、公检法等领域布局我们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在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方面迈出了探索步伐,针对高端精密制造生产过程优化中涉及的图像缺陷检测、良率管理、虚拟量测上进行发力,实现AI与硬件的融合,形成软硬一体的AI产品,直接和国际大厂正向对标,全力做好国产化替代。

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今时代,硬科技的发展直接关乎着国运兴衰,这就需要我们聚焦硬科技。这件事情虽难,但是我们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

作为个人来说,为什么要选择正确而难的事呢,简单一点的不好吗?

首先,从国际形势来看,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强大,我们俨然成为一些国家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从中兴事件,到华为事件,再到近期大量出现的各种核心技术受到国外的限制,所以,如何从一个大国变成一个强国?作为一名教授,一名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爱国情愫,我们要以家国情怀、主动作为,在国家战略方向上创新发力,展现我们的时代担当。

其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本职工作就是教授学生,需要带领他们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这是我要做的事;反过来,学生要成长、要进步,促使我不敢懈怠、必须要一如既往的刻苦钻研。

在这种双向驱动下,我在想:“我们3位创始人都是从数据挖掘实验室走出来的,积累了近20年的学术成果,可这些技术成果仍是悬在空中,没有真正让科技为社会、国家产生价值。所以,最终的选择还是做企业,将成果落地,再难也要做。”

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需要完成让技术落地,为国家和社会经济产生价值,这是我们每个企业家需要完成的使命——由此也促使我走出“象牙塔”,踏上“创业不归路”。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就知道:我和我的团队退无可退,再难,也要找到一种成功的方法——那就是全力以赴、全心投入,做成事。

04 从“深刻的片面”变成“浅薄的全面”

在经营企业的10年中,我深刻意识到了科研和经商的不同。

做研究,要求深刻的片面;我们可能需要在一个很小的点上进行深刻的钻研,而做企业,要求浅薄的全面,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解决政府、企业所遇到的实际的问题。而两种身份的成功转换,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

首先,我们必须保持空杯心态,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尤其是跨行人。我们需要去系统性的设计自己全面成长之路,补足功课,比如在公司运营、资本筹募、团队搭建、市场销售、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领域知识,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学习和充实。

其次,我们不能只顾埋头钻研,还需要带领团队主动学习和了解政策,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方向与要求,这样企业才能长久持续发展。

最后,我再来谈谈如何将高校的专利、实验室技术,真正转化成对社会有意义的实践成果?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校/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各类“技术转化平台”,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这才能使技术应用落地生根。

其次,需要我们从商业需求出发,快速转换市场思维,通常我们需要采用逆向思维,根据商业需求去倒推技术匹配;而非科学家的顺向思维,惯于从技术路线去思考产品形态。

第三,从客户成功出发,快速转换评价方法,要能够从市场的角度来评价每项成果,客户认可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在研究和技术上处于前沿和有新突破而自嗨。

最后,确定技术方向,选对行业,打磨方案,聚焦场景,形成与行业高度匹配、与场景高度契合的方案。如此,实验室技术走向市场、广泛应用才不是难事。

创业不是过家家,没有十年的努力和拼搏,很难见成效。在我的人生哲学当中,每一个十年都要完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数之联经过十年努力,已经准备开始上市的进程。创业过程中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觉得都是很难成功的。

未来,不是草莽创业的时代,而是精英创业的时代,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与创新驱动发展。

时代呼唤硬科技,时代召唤科学家,我们要有硬担当。幸运的是,数之联正在这么做!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加入到创业的大军中!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

12月17日,以“超越商业”为主题的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峰会暨 2021 创业邦年会在上海落下帷幕。今年峰会在延续以往聚焦商业、创投的基础上,议题更加注重社会价值。知名企业家、创业者、投资机构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数之联董事长傅彦教授受邀出席峰会,围绕教授创业分享自己关于商业、价值、机遇的感悟。

大家好,我是数之联的创始人傅彦,我的另一个身份是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感谢创业邦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教授创业”的感想。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研者不再待在实验室,他们走到台前,承担起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近几年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如清华、北大、中科院、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知名高校的老师纷纷走下三尺讲台,踏上了创业的星辰大海。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汤晓鸥、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杨强...

于是乎,最近半年中国资本圈了出现了过去30年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VC排队抢教授。这在我创业的十年前也是难以想象的。

 显然,教授创业阵容愈发壮大,科学家创业浪潮兴起。

在这些教授创业者中,大家能看到的是成功的喜悦,却很少了解背后的故事。对于教授们来说,他们需要放下清高的头颅,去应对各种商场的琐事;需要放下他们旱涝保收的稳定,去操劳员工每月的工资;当然,也许还要接受投资人残酷的对赌条约!

 我在2012年创办了数之联,经历了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坎坷,也得到了很多收获。

 01 什么都能做,其实就是什么都不能做

数之联发展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技术的积累和产品的孵化

在创业之初的年,我们完成了技术的积累与沉淀;同时发布了三款标准化产品——行数、行明、行智。

第二阶段:业务聚焦与深耕

从2016年开始,我们逐步完成了业务聚焦并深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国防工业等三大领域,孵化出了具有行业特性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及产品。

第三阶段:业绩爆发阶段

我们经营业绩持续向好,面板制造缺陷检测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ADC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也获得了资本的高度认可,于今年完成了C轮融资,五年5轮融资,目前市场估值20亿,正在上市的进程中。

不可否认,作为高校教授团队创业,初期的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

应用行业不聚焦:作为高校教授,我们三个创始人都没有经商经验,但我们觉得应该走一种以技术输出的方式,所以走上了一段集团式的发展,先后孵化了金融、医疗、教育、人力资源等行业的大数据公司,这分散了我们太多精力,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另外,在残酷的经商大道上,技术只能给资本让路,在强大的资本面前,我们被迫退出公司,这种集团化道路直接宣告失败!

 市场敏感性不强:技术是我们的强项,但实验室的学术研究,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感到束手无策。因为我们不理解行业,因此市场拓展与探索场景,便成了我们三个创始人最大的弱项。

 资本市场不信任:早期我们在融资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本不信任。我们能否全勤投入?我们是否有能力应对商业环境?这些都是投资人对我们的考量。曾经有一度公司资金链极度紧张,我们三人焦虑的不行。大多数教授创业,由于他们有灵活的时间和空间,常常可以兼顾学校和公司的工作,即使公司办不下去,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此时,有两条路可选,是回到学校,继续教书、搞科研?还是置死地而后生?全勤投入公司的工作?

 此时,我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搬公司!我毅然决定将公司搬到离学校30多公里之外的高新南区,堵上所有后路,全力以赴投入公司工作。这是我不服输、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坚持、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劲一直激励着我。加之我身上肩负着大量年轻人的信任和责任。所以,既然选择了,就要干好,干出名堂。

 经此一举,我们重新定位公司发展方向。通过分割一些非核心业务,对关联企业股份退出,拒绝诱惑!通过补足补强市场化团队,弥补自己的弱项,从此公司开始步入高速发展。

02 胜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做对了以下3件事情,让我们公司步入正轨、走在发展的快车道。

首先,我们三人本身研究领域恰好是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硬科技领域。自2001年至今,我们团队一直耕耘在数据挖掘应用、大数据分析、复杂网络、人类动力学等交叉领域,加之一直是华为、腾讯、中兴、电信等大厂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合作,我们积累了大量项目研发的经验和对前沿市场的认知。

现在来看,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浪潮下,这是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

由此,数之联构建了一个以NLP技术、多维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为核心的大数据平台, 形成了“3+1”的核心能力。

二是我们搭配了产业背景互补性极强的运营管理团队。他们中有来自华为、中兴、思科,也有长期在法院、军工等行业的人员,他们各自在领域深耕,由此构成今天数之联的多元化核心管理团队。

三是我们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上。虽说可能有点运气成分,但更多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坚持:

年,数据挖掘还处在学术研讨和研究阶段,这期间很多学者对数据挖掘并不看好,多有放弃,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计算机存储能力、计算能力和实时处理能力不足,不能有效的支撑数据挖掘算法应用落地,但我们始终一如既往地在这个方向耕耘!

终于,在2013年迎来了“大数据元年”;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之后国家每年都会出台科研人员加速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文件,鼓励高校教师积极投身于创业的大军;数之联恰好在2012年成立,刚刚好。有一句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胜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03 以家国情怀,在国家的战略方向上创新发力

这是一个科学家创业最好的时代。数字化转型需求,国家大力扶持,都加速了科学家创业的这一趋势。

 但我们又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创业最难的时代。“信息化”把简单问题处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智能化”阶段,是一些场景更复杂、问题更深刻的“硬骨头”。

 比如“如何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去应对无限的监管对象”的挑战;再比如,针对工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我们该如何实现赶超和替代。当前的状况不容乐观。以图像缺陷检测软件为例,国外厂商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在大数据分析软件方面,国际上4家龙头企业更是垄断了近80%的市场。——这些都是我们数之联在思考的问题。

因此,基于行数、行明、行智等标准化产品,我们打造了一体化云原生态数智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重点在市场监管、城市运营、农林国土、河湖生态、应急减灾、公检法等领域布局我们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在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方面迈出了探索步伐,针对高端精密制造生产过程优化中涉及的图像缺陷检测、良率管理、虚拟量测上进行发力,实现AI与硬件的融合,形成软硬一体的AI产品,直接和国际大厂正向对标,全力做好国产化替代。

 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今时代,硬科技的发展直接关乎着国运兴衰,这就需要我们聚焦硬科技。这件事情虽难,但是我们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

作为个人来说,为什么要选择正确而难的事呢,简单一点的不好吗? 

首先,从国际形势来看,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强大,我们俨然成为一些国家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从中兴事件,到华为事件,再到近期大量出现的各种核心技术受到国外的限制,所以,如何从一个大国变成一个强国?作为一名教授,一名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爱国情愫,我们要以家国情怀、主动作为,在国家战略方向上创新发力,展现我们的时代担当。

其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本职工作就是教授学生,需要带领他们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这是我要做的事;反过来,学生要成长、要进步,促使我不敢懈怠、必须要一如既往的刻苦钻研。

在这种双向驱动下,我在想:“我们3位创始人都是从数据挖掘实验室走出来的,积累了近20年的学术成果,可这些技术成果仍是悬在空中,没有真正让科技为社会、国家产生价值。所以,最终的选择还是做企业,将成果落地,再难也要做。”

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需要完成让技术落地,为国家和社会经济产生价值,这是我们每个企业家需要完成的使命——由此也促使我走出“象牙塔”,踏上“创业不归路”。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就知道:我和我的团队退无可退,再难,也要找到一种成功的方法——那就是全力以赴、全心投入,做成事。

04 从“深刻的片面”变成“浅薄的全面”

在经营企业的10年中,我深刻意识到了科研和经商的不同。

做研究,要求深刻的片面;我们可能需要在一个很小的点上进行深刻的钻研,而做企业,要求浅薄的全面,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解决政府、企业所遇到的实际的问题。而两种身份的成功转换,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

 首先,我们必须保持空杯心态,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尤其是跨行人。我们需要去系统性的设计自己全面成长之路,补足功课,比如在公司运营、资本筹募、团队搭建、市场销售、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领域知识,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学习和充实。

其次,我们不能只顾埋头钻研,还需要带领团队主动学习和了解政策,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方向与要求,这样企业才能长久持续发展。

最后,我再来谈谈如何将高校的专利、实验室技术,真正转化成对社会有意义的实践成果?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校/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各类“技术转化平台”,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这才能使技术应用落地生根。

其次,需要我们从商业需求出发,快速转换市场思维,通常我们需要采用逆向思维,根据商业需求去倒推技术匹配;而非科学家的顺向思维,惯于从技术路线去思考产品形态。

第三,从客户成功出发,快速转换评价方法,要能够从市场的角度来评价每项成果,客户认可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在研究和技术上处于前沿和有新突破而自嗨。

最后,确定技术方向,选对行业,打磨方案,聚焦场景,形成与行业高度匹配、与场景高度契合的方案。如此,实验室技术走向市场、广泛应用才不是难事。

 创业不是过家家,没有十年的努力和拼搏,很难见成效。在我的人生哲学当中,每一个十年都要完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数之联经过十年努力,已经准备开始上市的进程。创业过程中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觉得都是很难成功的。

未来,不是草莽创业的时代,而是精英创业的时代,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与创新驱动发展。

时代呼唤硬科技,时代召唤科学家,我们要有硬担当。幸运的是,数之联正在这么做!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加入到创业的大军中!谢谢大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之联科技 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