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项系数为1,2,-2的完全平方数是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的知识点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1

  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ax2+bx+c的一般形式,然后把各项系数a, b, 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解: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x2-8x+5=0

  大家不知道的是两个复数根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理解为无实数根。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2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2)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的三角函数。

  公式一: 设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公式二: 设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公式三: 任意角与 -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3

  角度制知识:用度(°)、分(′)、秒(″)来测量角的大小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规定周角的360分之一为1度的角,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中单位的换算。

  角度制就是运用60进制的例子。

  角度制中角度的运算。

  两个角相加时,°与°相加,′与′相加,″与″相加,其中如果满60则进1。

  两个角相减时,°与°相减,′与′相减,″与″相减,其中如果不够则从上一个单位退1当作60。

  测量角的大小的另外一个方法,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主要把握180°=π rad这个关系式。

  例如:1度=π /180 弧度30度转换成弧度值:弧度=30*π /180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β=α+k360°k属于整数。

  知识归纳:除了角度制可以测量角的大小,还有一种――弧度制也可以测量角的大小。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4

  名画<最后的晚餐>中运用到了黄金矩形的知识。接下来的内容是初中数学黄金矩形的基础知识点。

  黄金矩形(Golden Rectangle)的长宽之比为黄金分割率,换言之,矩形的长边为短边 1.618倍。

  黄金分割率和黄金矩形能够给画面带来美感,令人愉悦。

  黄金矩形的分割方法

  1)作任意正方形ABCD.

  2)用线段MN将正方形平分为两半.

  3)用圆规,以N为中心,以|CN|为半径作弧.

  4)延长射线AB直至与以上的弧相交于E点.

  5)延长射线DC.

  6)作线段EF⊥AE,并令射线DC与EF交于F点.

  则ADFE为一黄金矩形.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5

  注意: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三项式,其中有两项能写成两个数(或式)的平方和的形式,另一项是这两个数(或式)的积的2倍。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6

  棱柱是多面体中最简单的一种,我们常见的一些物体,例如三棱镜、方砖以及螺杆的头部,它们都呈棱柱的形状。

  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多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棱柱用表示底面各顶点的字母来表示。

  棱柱的底面: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

  棱柱的侧面:棱柱中除两个底面以外的其余各个面都叫做棱柱的侧面。

  棱柱的侧棱:棱柱中两个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

  棱柱的形成方式:棱柱是由一个由直线构成的平面沿着不平行于此平面的直线整体平移而形成的。

  棱柱的顶点:在棱柱中,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棱柱的对角线:棱柱中不在表面同一平面上的两个顶点的连线叫做棱柱的对角线。

  棱柱的高:棱柱的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棱柱的高。

  棱柱的对角面:棱柱中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叫做棱柱的对角面。

  棱柱有很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还有直棱柱、斜棱柱。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7

  基于质数定义的基础之上而建立的问题有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等。

  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素数在数论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质数是与合数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构成了数论当中最基础的定义之一。

  算术基本定理证明每个大于1的正整数都可以写成素数的乘积,并且这种乘积的形式是唯一的。这个定理的重要一点是,将1排斥在素数集合以外。如果1被认为是素数,那么这些严格的阐述就不得不加上一些限制条件。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自然数,叫质数(Prime Number)。(如:由2÷1=2,2÷2=1,可知2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2这两个约数,所以2就是质数。与之相对立的是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其它约数的数,叫合数。”如:4÷1=4,4÷2=2,4÷4=1,很显然,4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4这两个约数以外,还有约数2,所以4是合数。)

  注: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它的约数有且只有1这一个约数。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8

  自然数的分类包括了奇数和偶数,质数与合数、1和0。

  ①按能否被2整除分

  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1、奇 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2、偶 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

  注:0是偶数。(20xx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20xx年也规定零为偶数。偶数可以被2整除,0照样可以,只不过得数依然是0而已)。

  可分为质数、合数、1和0。

  1、质 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也称作素数。

  2、合 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的自然数叫做合数。

  3、1:只有1个因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当然0不能计算因数,和1一样,也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备注:这里是因数不是约数。

  同学们对于“0”,它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其实学术界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9

  1、重心的定义:平面图形中,几何图形的重心是当支撑或悬挂时图形能在水平面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的支撑点或者悬挂点叫做平衡点,也叫做重心。

  2、几种几何图形的重心:

  ⑴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⑵ 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⑶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⑷ 任意多边形都有重心,以多边形的任意两个顶点作为悬挂点,把多边形悬挂时,过这两点铅垂线的交点就是这个多边形的重心。

  ⑴ 无论几何图形的形状如何,重心都有且只有一个;

  ⑵ 从物理学角度看,几何图形在悬挂或支撑时,位于重心两边的力矩相同。

  3、常见图形重心的性质:

  ⑴ 线段的重心把线段分为两等份;

  ⑵ 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把对角线分为两等份;

  ⑶ 三角形的重心把中线分为1:2两部分(重心到顶点距离占2份,重心到对边中点距离占1份)。

  上面对重心知识点的巩固学习,同学们都能熟练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复习学习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10

  初中数学多项式的加法中考知识点

  多项式和单项式一起被称为整式,整式的运算离不开加法,多项式也是如此。

  有限个单项式之和称为多元多项式,简称多项式。不同类的单项式之和表示的多项式,其中系数不为零的单项式的最高次数,称为此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加法,是指多项式中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保持不变(即合并同类项)。多项式的乘法,是指把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与另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相乘之后合并同类项。

  F上x1,x2,…,xn的多项式全体所成的集合F[x1,x2,…,xn],对于多项式的加法和乘法成为一个环,是具有单位元素的整环。 域上的多元多项式也有因式分解惟一性定理。

  关于多项式的加法计算的中考知识要领已经为大家整合出来了,请同学们相应做好笔记了。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11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①验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检验两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

  ②求根及未知数系数:已知方程的一个根,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另一个数及未知数系数.

  ③求代数式的值: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关于 和 的代数式的值,如

  ④求作新方程:已知方程的两个根,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和工具.利用方程解决。

  二.解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它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拓展,解题方法是相同的。其一般步骤为:

  1.设:即适当设未知数(直接设未知数,间接设未知数),不要漏写单位名称,会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题目中涉及的量;

  2.列: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注意等号两边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3.解:解所列方程,求出解来;

  4.验:一是检验是否为方程的解,二是检验是否为应用题的解;

  5..答:怎么问就怎么答,注意不要漏写单位名称。

  (1)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这类题目有着解题规律性强的特点,题目设置会很灵活,所以一直很吸引命题者。主要考查①根与系数的推导,有关规律的探究②已知两根或一根构造一元二次方程,这类题目一般比较开放;

  (2)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几何问题、函数问题的交汇处出题。(几何问题:主要是将数字及数字间的关系隐藏在图形中,用图形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形主要有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涉及到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面积计算、体积计算、勾股定理等);

  (3)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命题广泛。(常见的题型是增长率问题,注:平均增长率公式

  (1)已知方程根的情况,确定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时,忽视了对二次项系数的讨论;

  (2)忽视“方程有实根”的含义,丢掉判别式等于零的情况;

  (3)不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导致错解;

  (4)忽视等式的基本性质,造成失根;

  (5)忽略实际问题中对方程的根的检验,造成错解。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12

  初中数学数轴知识点

  ①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②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③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④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和为零)。(例:2的相反数是-2,如:2+(-2)=0;0的相反数是0)

  ⑤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无方向性,有两个点)。

  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M?N|

  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⑦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⑧|a|≥0(即非负性);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值有两个(两个互为相反数)如:|a|=5,a=5或a=-5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13

  包括比差和比商两种方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定理、法则等,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的方法称为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因导果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待证命题出发,分析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原理,逐步探索,最后将命题成立的条件归结为一个已经证明过的定理、简单事实或题设的条件,这种证明的方法称为分析法,它是执果索因的方法。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根据需要把需证明的不等式的值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放缩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要注意两步一结论。

  在证明第二步时,一般多用到比较法、放缩法和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时,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的反面成立,把它作为条件和其他条件结合在一起,利用已知定义、定理、公理等基本原理逐步推证出一个与命题的条件或已证明的定理或公认的简单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原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的方法称为反证法。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14

  1、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做互为补角。

  3、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4、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做互为邻补角。

  注意: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而互为邻补角则要求两个角有特殊的位置关系。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15

  其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angle)。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

  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

  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

  角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内错角: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

  内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那么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alternate interior angle )。如:∠1和∠6,∠2和∠5

  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一侧,且在两条被截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互为同旁内角。如:∠1和∠5,∠2和∠6

  同位角: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旁,又分别处在被截的两条直线同侧,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correspondingangles):∠1和∠8,∠2和∠7

  外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了八个角。如果两个角都在两条被截线的外侧,并且在截线的两侧,那么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外错角。例如:∠4与∠7,∠3与∠8。

  同旁外角: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一侧,且在两条被截线之外,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互为同旁外角。如:∠4和∠8,∠3和∠7

  终边相同的角:具有共同始边和终边的角叫终边相同的角。与角a终边相同的角属于集合: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16

  在一个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2、直线圆的与置位关系

  1.线直与圆有唯公一共时,点做直叫与圆线切

  2.三角的外形圆接的圆叫做三心形角外心

  3.弦切角于所等夹弧所对的的圆心角

  4.三角的内形圆切的圆叫做三心形角内心

  5.垂于直径半直线必为圆的的切线

  6.过径半外的点并且垂直端于半的径直线是圆切线

  7.垂于直径半直线是圆的的切线

  8.圆切线垂的直过切于点半径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二、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可概括为:

  直径平分弦知二推三

  三、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中的AB)

  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途中的CD)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4、弧、优弧、劣弧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弧用符号“⌒”表示,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圆弧AB”或“弧AB”。

  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多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多用两个字母表示)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圆的中心对称性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五、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3、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想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的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六、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七、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O的半径是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三角形的外接圆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4、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四点共圆的判定条件)

  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先假设命题中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经过推理,引出矛盾,判定所做的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十、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具体如下:

  (1)相交: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公共点叫做交点;

  (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

  (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直线l与⊙O相交d

  直线l与⊙O相切d=r;

  十一、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1、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十三、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离,相离分为外离和内含两种。

  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相切分为外切和内切两种。

  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

  两圆圆心的距离叫做两圆的圆心距。

  3、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那么

  两圆外切d=R+r

  4、两圆相切、相交的重要性质

  如果两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相交的两个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十四、三角形的内切圆

  1、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十五、与正多边形有关的概念

  1、正多边形的中心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半径。

  3、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正多边形的中心到正多边形一边的距离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正多边形的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角。

  十六、正多边形和圆

  1、正多边形的定义

  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

  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做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十七、正多边形的对称性

  1、正多边形的轴对称性

  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每条对称轴都通过正n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中心对称性

  边数为偶数的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正多边形的中心。

  3、正多边形的画法

  先用量角器或尺规等分圆,再做正多边形。

  十八、弧长和扇形面积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n是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是扇形的半径,l是扇形的弧长。

  其中l是圆锥的母线长,r是圆锥的地面半径。

  初中数学圆解题技巧

  半径与弦长计算,弦心距来中间站。

  圆上若有一切线,切点圆心半径连。

  切线长度的计算,勾股定理最方便。

  要想证明是切线,半径垂线仔细辨。

  是直径,成半圆,想成直角径连弦。

  弧有中点圆心连,垂径定理要记全。

  圆周角边两条弦,直径和弦端点连。

  弦切角边切线弦,同弧对角等找完。

  要想作个外接圆,各边作出中垂线。

  还要作个内接圆,内角平分线梦圆。

  如果遇到相交圆,不要忘作公共弦。

  内外相切的两圆,经过切点公切线。

  若是添上连心线,切点肯定在上面。

  要作等角添个圆,证明题目少困难。

  辅助线,是虚线,画图注意勿改变。

  假如图形较分散,对称旋转去实验。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17

  1、定义:顶点在圆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两条件缺一不可)

  2、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2)直径(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①常见辅助线:有直径可构成直角,有900圆周角可构成直径;②找圆心的方法:作两个900圆周角所对两弦交点)

  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1、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圆的两条弦1)在圆外相交时,所夹角等于它所对的两条弧度数差的一半。2)在圆内相交时,所夹的角等于它所夹两条弧度数和的一半。

  3、同弧所对的(在弧的同侧)圆内部角其次是圆周角,最小的是圆外角。

  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知识点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7.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8.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9.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0.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1.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2.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5.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6.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17.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18.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19.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0.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18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 ②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 ―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 =an或(a―b)n=(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19

  一、一次函数图象 y=kx+b

  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由k、b的正负来决定:

  k大于零是一撇(由左下至右上,增函数)

  k小于零是一捺(由右上至左下,减函数)

  b等于零必过原点;

  b大于零交点(指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上方(指x轴上方)

  b小于零交点(指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下方(指x轴下方)

  b的数值就是一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不是距离,有正、负、零之分)。

  二、不等式组的解集

  1、步骤:去分母(后分子应加上括号)、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先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按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类型所反映的规律,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若a

  A 的解集是 解集 小小的取小

  B 的解集是 解集 大大的取大

  C 的解集是 解集 大小的 小大的取中间

  D 的解集是空集 解集 大大的 小小的无解

  另需注意等于的问题。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篇20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3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①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大全】相关文章:

}

1. 请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有点装了),那我换个说法,统计学是收集、整理、描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分两块,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负责整理并描述收集到的数据,怎么描述呢?一般就是用描述统计量比如说告诉你这次英语考试班里同学平均分是多少,或用图表更加直观。推断统计(inferential statistics)就是用较小群体的数据来推断较大群体的特征。这个较小群体我们叫样本(sample),较大群体我们叫总体(population)

数据(data)就是事实或观察到的结果,这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请记住以下两点,第一数据不仅限于数字(虽然他有个“数”这个字),第二是数据不等于信息,可以这么说,信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数据中包含的有用的内容。

图2 泰坦尼克号数据集


上面的图2就是一个数据集(dataset)的一部分,是数据集的一个子集。其中每一条,就是数据中的每一行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element),是指搜集数据的实体,在这里就是每一个登上泰坦尼克号的乘客。个体的名称就是乘客名字,在数据的第四列。数据的变量(variable)指个体中我们感兴趣的特征,上图中有9个变量,分别是仓位等级(Pclass),性别(Sex),年纪(Age),随行亲属(Sibsp)和(Parch),票号(Ticket),价格(Fare),仓号(Cabin),登船港口(Embarked)。这里面是否存活(Survived)是标签(Label)列,不属于变量,它可能是我们通过变量要预测的结果,而第一列PasengerID属于索引列,也不属于变量。每一个乘客的这些变量集合称为一个观测值(observation)。十二个用户有十二个观测值。

4.数据都分什么类型?

数据可分为分类型数据(categorical data)和数量型数据(quantitative data)。比如图2中的性别,登船口岸,票号,仓号,就是分类型数据,是用标记或名称来识别项目的类型。而其中年龄,亲属数量,票价就属于数量型数据,数量型数据可以加减乘数,或求平均数等操作。留一个思考题给各位,上图中的仓位等级Pclass是什么类型的数据呢?

上面提到了统计学方法分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那么问题来了

5.描述统计都有什么方法呢?

描述统计主要分表格法,图刑法,和数值方法。

什么是概率?为什么学习概率?概率和频率有什么不同?

概率(probability)是一个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度量,用来度量事件的不确定性程度。事件的概率总是介于0到1之间。等于0说明这件事没可能发生,等于1说明这件事必然发生。学习概率是我们理解正态曲线(之后我们会详细讨论)的基础,也是理解推论统计的基础。
例如,从一批有正品和次品的商品中,随意抽取一件,“抽得的是正品”就是一个随机事件。设对某一随机现象进行了n次试验(experiment)与观察,其中A事件出现了m次,即其出现的频率(frequency)为m/n。经过大量反复试验,常有m/n越来越接近于某个确定的常数(此论断证明详见伯努利大数定律)。该常数即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常用P (A) 表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被称为样本空间(sample space),一个试验结果被称为一个样本点(sample point),比如上述例子抽取一次商品,他的样本空间就是{正品,次品},样本点有两个;一场足球比赛的样本空间是{胜,负,平},投一次骰子的样本空间是{1,2,3,4,5,6}。思考题:抽两次商品的样本空间是什么呢?答案是:{(正品,正品),(正品,次品),(次品,次品),(次品,正品)}

生活中很多中把频率和概率混为一谈,打个比方。当我们抛一门硬币50次的时候,出现20次正面朝上,30次反面朝下,我们有些同学会说,正面朝上的概率是2/5,这就是典型的将频率和概率没有区分出来。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关于20次出现正面朝上,只能说正面朝上的频率是2/5,而不能说概率是多少多少。
因为概率是理想值,频率是实验值;例如抛理想均等硬币10000次正反面出现正面的频率是,其中表示误差。
总结来说:概率是频率随样本趋于无穷的极限。

样本点的个数怎么计算?

上面一个问题中,我们发现抽一次商品和抽两次商品的样本空间是不同的,样本点的个数不同,分别是2个和4个。这是因为抽一次商品叫做单次试验,抽两次商品是多步试验。对于多步试验,尤其是步数特别多的试验,我们也不用一一枚举,下面给出多步试验的样本点个数的计算方法。
如果一个试验可以分为连续的k个步骤,在第一步有种可能结果,第二步有种可能结果,以此类推,所有样本点个数为种

我们再考虑一种情况,还是从这堆货物里抽两个商品,但是是一次拿出来两个(或者说分两次拿,每次拿一个,但是不考虑次序了。),那样本空间是什么样呢,又有几个样本点呢?首先这就不是多步试验了,这是单次试验,因为一次就拿出来两个。那就不能用上述的公式了,两个商品的情况就只有三种了,一个正品和一个次品,两个正品,或两个次品。样本空间S={(正品,正品),(正品,次品),(次品,次品)},样本点为3。

如果我们把每个商品都看做不一样的,独立的。每个商品我们也不在意好坏了。我们就问一次取出两个,有多少种可能性,那这里我们就要知道总共有多少个商品了,这在上种情景中是不需要知道的。这个例子其实就是跟抽我们熟悉的彩票一样了。7个数选3个但不考虑顺序,总共有几种情况,这种求样本点的方法叫做组合(combinations),即从N个物体中同时任取n个的组合数为(同时任取也就意味着不考虑顺序了)

上面的问题从7个数中选3个,不考虑顺序,N=7,n=3 样本点的数量为

最后再让我们考虑一下上述这个例子但是考虑顺序的情况,也就是说不同选取顺序被认为是不同的试验结果。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排列(permutations)。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把他当成分步试验,第一次抽取一个数字,第二次抽一个,第三次再抽一个。那么可以按照多步试验的乘法法则,答案就是很简单了。
第一次选取时我们有7个选项,因为是不放回试验,第二次只有6个选项,第三次还剩5个选项。答案就是种
第二种解题思路是我们先把他当成组合,那么抽取了三个数总共有35种组合。然后这三个数字之间有集中排列呢?是种,所以35再乘以,可以推导出组合的公式就是

有了试验结果,得到了样本空间,如果为样本空间中每一个样本点分配概率呢?

三种方式,古典法、相对频数法和主观法。无论用哪种方法,分类概率都有两个基本条件:
1.分配给每个试验结果的概率都必须在0和1之间,包括0和1。
2.所有试验结果之和必须等于1
主观法:适用于所有情况等可能发生的情况。如果有n个可能的试验结果,每个结果的可能性都是1/n
比如掷骰子,掷到每一个数的概率都是1/6
相对频数法:适用于进行了大量重复试验,并且数据可以被用来估计试验结果将发生的次数的比例。
比如我们从一堆样品中随意抽取并检验是否是次品的试验,我们进行了100次,其中80次抽出来的样本是合格的,20次抽出来的样品不合格。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批样品的次品率是20%,良品率是80%。相对频数法当然也要符合分配概率的两个基本条件。
主观法:当试验结果发生概率并不相同并且数据非常少时,那我们只能采取主观方式来推断概率了。

你上面举得抽取样本的试验是有放回的试验吧?那如果无放回试验呢?

无放回试验的概率计算,就稍有些不一样,举个简单的例子,球池有三个球,两个红的一个蓝的,那么如果有放回试验,每次抽取到红球的概率是2/3,蓝球概率是1/3,如果问,已知第一回抽到的是红球,并且不会把第一次抽取到的红球放回球池,那么请回第二回抽取到蓝球的概率是多少,这个问题看起来也相当简单,答案是1/2。这种已知一种相关事件已经发生,求新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记做。符号表示我们是在事件B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求事件A的发生概率,读作“给定事件B下事件A的概率”
如果是有放回事件。那每次抽取得到红球或蓝球的概率是2/3和1/3,跟前一次抽取到什么颜色的球,完全没有关系,这类事件叫做独立事件。即,则我们说事件A和B是独立事件。否则两个事件是相关的。

条件概率等于联合概率和边际概率之比


我们也可以通过上式的变形得到乘法公式,用以得到联合概率

如果两个事件是独立事件,则

因此独立事件的乘法法则,给了我们另一种方法判断两事件是否独立。即如果则两事件独立。不等于则相关。
PS:注意不要混淆了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两个概率不为零的事件不可能既是独立事件又是互斥事件。两个互斥事件中的一个已经确定发生,那么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他们是相关的。

在条件概率的讨论中我们指出,在获得新的信息之后,对概率进行修正是非常重要的概率分析手段。通常在刚开始分析时,总是对关心的事件给出一个先验概率(prior probility)的估计。然后当我们获取了新信息之后就可以根据这些计算修正概率,对先验概率进行更新,得到后验概率。贝叶斯定理提供了进行这种概率计算的一种方法。这一过程如下图

贝叶斯定理通常用于下列情况,我们希望计算互斥事件的后验概率,(就是B事件已经确定发生的的条件概率,并且这些事件充满整个样本空间(相加等于1)。
我们拿两个事件举例。希望求以及。
我们已知先验概率和我们还知道条件概率以及
根据条件概率的公式我们知道:


又根据乘法法则,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
只有两种情况,即和,则:
最终我们得到贝叶斯定理的公式(两条件):

上几个问题我们讲述了试验以及试验结果,在这里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它是对试验结果的数值描述。它将一个可能出现的试验结果赋予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取决于试验结果。
比如说我们掷骰子,掷了10次,其中1点出现1次,2点出现2次,3点出现2次,4点出现1次,5点出现0次,6点出现4次。这就是试验结果的描述。
而随机变量根据取值分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
可以取有限多个数值或无限多个可数数值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就像上面掷骰子的例子,令随机变量x为可能出现的点数,那么它很显然它的结果是有限个数的,它的取值分别为1,2,3,4,5,6。
再举一个例子,考虑一个汽车收费站,感兴趣的随机变量x是一天到达收费站的汽车数量。x是个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可能取值为0,1,2...有无限多个可能,但始终是可数的。
连续型随机变量为可以在某个区间或多个区间任意取值的随机变量。比如度量时间,温度,重量,距离时,其试验结果可以用连续型随机变量来描述。
例如一家保险公司的咨询电话,假定感兴趣的随机变量x是相邻两次电话的间隔事件,或每次电话的通话时间(单位分钟)。随机变量的值可以是区间中的任何值。事实上,x的取值是无穷的,比如:1.26分钟,3.445分钟,6.33333分钟,等等。这是一个时间的例子,再举一个距离的例子。
ps:确定一种随机变量是离散型还是连续型,只需把随机变量的值看到一条线段上的点,任意选择随机变量的两个值,如果线段上两点之间的所有点都可能是随机变量的取值,则该随机变量是连续型的。

随机变量是用数值描述结果,有了试验结果我们就可以给每个随机变量分配概率了对吧?

对的,研究一个随机变量,不只是要看它能取哪些值,更重要的是它取各种值的概率如何!
接下来介绍一个新的概念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顾名思义就是概率的分布,这个概率分布还是讲概率的。我认为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关键不在于“概率”两个字,而在于“分布”这两个字。为了理解“分布”这个词,我们来看一张图。

在很多教材中,这样的列表都被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其实严格来说,它应该叫“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值分布和值的概率分布列表”,这个名字虽然比“概率分布”长了点,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笨学生来说,肯定好理解了很多。因为这个列表,上面是值,下面是这个取值相应取到的概率,而且这个列表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部都列出来了!

举个例子吧,一颗6面的骰子,有1,2,3,4,5,6这6个取值,每个取值取到的概率都为1/6。那么你说这个列表是不是这个骰子取值的”概率分布“?

长得挺像的,上面是取值,下面是概率,这应该就是骰子取值的“概率分布”了吧!大错特错!少了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对于一颗骰子的取值来说,它列出的不是全部的取值,把6漏掉了!

这么一说你就应该明白概率分布是什么了吧。

对于随机变量的每个概率都要这么列出来多麻烦,有没有别的表达形式呢?

之前我们说过给样本点分配概率的三种方法,第一种就是主观法,比如掷骰子,掷之前其实我们就已经知道每个随机变量的取值和每个取值的概率了,那我们除了列出列表还有其它的方式描述吗?
有啊,这就是概率函数(probability function),记做f(x), 概率函数给出了随机变量每一取值的概率。
n代表随机变量取值的个数。
之后我们还会讨论别的常见离散型概率分布,但是不管哪种离散型概率分布,都要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随机变量可以用描述统计的方式来描述汇总吗?随机变量有平均数之类的吗?

对于随机变量我们除了用概率函数来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其它统计量来描述,有两个最重要的统计量就是数学期望(expected value)和方差(variance)。
数学期望就是随机变量的平均数或均值,是对随机变量中心位置的一种度量。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表达式如下
通常采用记号或来表示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简称期望。可能取值和其对应概率值相乘,然后各项乘积相加。数学期望是随机变量取值的加权平均,式中的权重是概率。
ps: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不一定等于随机变量的某个值,比如掷骰子,期望为3.5.
虽然期望给出了随机变量的中心位置,我们还需要知道随机变量的变异性或者说分散度。这就是方差。方差等于随机变量与期望的距离差的平方的加权求和(加权在这里指的就是乘以他的概率)。
方差的算数平方根为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记做。因为方差的单位是随机变量单位的平方,其含义比较难以理解,而标准差的单位和随机变量的单位相同。

概率分布有哪些常见的形式吗?

上面我们介绍了离散型均匀概率分布,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还有一些常见的概率分布形式,比如下面我们要介绍的二项概率分布(binomi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二项概率分布和一个叫做二项试验的多步骤试验有关。二项试验(binomial experiment)具有四种性质:
(1)试验由一系列相同的n个试验组成
(3)每次试验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可以称为成功,那另一种可以称为失败。
(4)每次成功的概率都相同,用p来表示,失败概率可以用q来表示或1-p
我们假设一个例子,一个滑雪初学者,从山上滑下来,不摔倒滑到山底即算成功,他总共滑了20次,我们感兴趣的随机变量是他成功的次数。请问这个试验符合二项试验的标准吗?
首先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不算。为什么?我们一条一条性质来说。这个人从山顶滑到山底滑20次,每次试验相同吗?严格意义上肯定不同,因为滑20次时间跨度比较久,很可能天气状况,雪况就会不一样,而且给出的信息也无法判断是否只有他一个人滑雪。如果还有别的人在滑雪,那每次情况就更不一样了。再看第二条,每次试验相互独立,如果考虑到一个人的体力是有限的,每次都会消耗部分体力,而体力好坏一定会影响他的成功率,所以这些试验也不是相互独立的。所以这个试验理想状况,比如物理条件每次都完全相同,不考虑这个人的体能状况等等理想条件下,这个可以看做二项试验。
如果我们当成理想条件,把这个试验看做二项实验,我们感兴趣的随机变量是他成功的次数。这个随机变量的取值肯定是有限的,所以他是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这一变量相对应的概率分布就是二项概率分布。

我们如何求出二项实验成功次数对应的概率呢?

我们架设这个滑雪初学者,不摔倒滑到山底成功的概率是0.3,失败的概率就是0.7。总数我们简化一下,总共滑了三次,我们要求的是他成功两次的概率。那这两次可以是三次中的任意两次。3选2,这是不是就是组合问题。所有的可能情况是 我们用S表示成功,F表示失败。这三种结果分别是{S,S,F},{S,F,S},{F,S,S}。我们已经知道了与x次成功对应的试验结果的个数,3种,我们还需要知道每个试验结果的概率,因为每次试验是独立的,所以概率简单相乘即可。比如第一次,第二次成功,第三次失败{S,S,F}的概率就是 。我们还可以发现另外两种成功两次的情况和第一种有着一样的概率,第二种是,第三种是 。这一观察结果通常总是成立的。在任意二项试验中,n次试验成功x次的所有试验序列有相同的概率。
得出了一次特定试验成功的概率,又因为概率相同,再乘以次数可以得出二项概率函数(binomial probability function)
通过上面的概率函数我们就可以求出所有离散随机向量的值。进而就得出了二项试验的概率分布。
在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的特定情况下,数学期望和方差可以得到简化,推导过程掠过不表。


柏松概率分布(possio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主要用来某事情在特定时间段或空间中发生的次数。例如我们感兴趣的可能是一小时内到达收费站的车辆数。一公里长的路面,需要维修的点等等。如果满足下面两个性质,则出现次数是一个用柏松概率分布描述的随机变量。
1.在任意两个长度相等的区间,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同。
2.事件在任意区间是否发生与事件在其它区间是否发生是相互独立的。
式中表示任意事件在一个区间发生x次的概率,表示事件在一个区间发生次数的数学期望, 等于2.71828
下面举一个时间区间的例子,假设一个停车场在工作日,平均15分钟会来10辆车。这个假设满足柏松概率分布,因此
如果管理员想知道有15分钟内恰好有5辆车到达的概率,只需令x=5,
在上面的例子中,柏松分布的数学期望已知,是10,柏松分布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期望和方差相等。
我们的例子中时间长度是15分钟,对其它事件长度也试用,比如我们想知道3分钟恰好有一辆车到达的概率。
我们首先求出三分钟内到达车辆的期望,是,因此3分钟内恰好有一辆车到达的概率是。
下面再举一个长度或距离上的例子。假如我们关心的是在一段新修好的路面上发生重大损坏的概率。我们假设任意两个长度相等的区间发生一处损坏的概率相同,任意一个路面发生损坏和其它段路面是否发生损坏没有关联,所以柏松分布是适用的。
假设我们知道在一个月内平均每公里有两处收到损坏。求三公里的一段路段有至少一处发生损坏的概率。我们知道的期望是一公里,所以三公里的期望,根据公式,没有发生损坏的概率为:,所以至少发生一处损坏的概率为1-0.5

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之前我们已经阐述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在取值上的区别。两者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概率的计算上是不同的。
对于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函数给出了随机变量x取某一个特定值时的概率。而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与概率函数相对应的是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不同的是,概率密度函数并没有直接给出概率,但是给定区间下曲线下的面积,给出连续概率函数在该区间取值的概率。由于连续型随机变量在某一特定点下的面积为零,所以连续型随机变量在某一特定值的概率为0,我们要求的是随机概率在某一区间内取值的概率。
连续型随机变量我们将介绍主要三种连续型概率分布,均匀概率分布,正态概率分布和指数概率分布

均匀概率分布就是随机变量服从均匀分布,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正态分布曲线下总面积为1
一些常见的正态分布取值为:
68.3%的值在距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范围内
95.4%的值在距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范围内
99.7%的值在距均值加减三个标准差范围内
如果一个随机变量服从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则称该随机变量服从标准正态概率分布(standard norm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如何将正态分布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

需要用到z值,然后查表,z值是正态随机变量x与其均值之差按其标准差度量的倍数。

当和时,我们可以用正态分布近似二项概率分布。
因为离散型概率分布和连续型概率分布的区别,我们需要用到一个连续型校正因子(continuity correlation factor ) 比如计算12这个离散型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值, 可以用0.5作为连续型校正因子,我们计算12.5和11.5之间对应的正态曲线下的面积


指数概率分布和柏松分布一样,也是期望和标准差相等。(柏松分布是期望和方差相等。)


推断统计的基础是通过抽样从样本中得到数据,然后对总体进行推断,回答关于总体的一个问题。
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叫做抽样总体(sampled population)。抽样框(frame)是用于抽样的个体清单。
抽样分布使得我们可以说明样本估计值和相应总体参数的接近程度。总体的数字特征叫做参数(parameter)

选择样本的过程就叫做抽样,抽样分为从有限总体抽样和无限总体抽样。
先说从有限总体抽样,最常见的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e)意思是从有限个总体N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每一个样本点以相同概率被抽到。
有时候总体可能是无限大的或者总体中的个体是在不断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无法得到所有总体中的个体清单,也就没有抽样框。对于无限总体的情况,统计学建议抽取一个所谓的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
随机样本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抽取的每个个体来自同一总体。2.每个个体的抽取是独立的。

样本特征和总体参数的关系?

我们通过计算得出的相应的样本特征又叫做样本统计量(sample statistic)。比如我们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样本的平均值为总体均值的点估计量(point estimator)。的值比如说30成为参数的点估计值(point estimate)点估计值和总体参数的值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是由于我们用的是来自总体的样本来计算点估计值。
之后我们将介绍如何构建区间估计以便提供关于点估计值和总体参数值得差异大小的信息。

样本选取是随机的,每次选取样本都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点估计值不也就不一样吗?

对,之前我们将对一个试验的结果的数值描述定义为随机变量。如果我们将抽取样本的过程当做一个试验,则样本均值就是对试验结果的一个数值描述。从而样本均值就是一个随机变量,像其他随机变量一眼,也有自己的期望、标准差和概率分布。
由于的值可能是不同简单随机样本的结果,的概率分布叫做的抽样分布(sampling distribution)
抽样分布的知识和性质能让我们对样本均值和总体均值的接近程度做一个概率度量。
样本均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它的概率分布被称为的抽样分布。样本比例也是一个随机变量,它的概率分布为的概率分布。

随机变量可能取很多不同的值,它的均值就是就是的数学期望,对于简单随即抽样,的期望等于总体均值。


当有限总体,但是时就可以用无限总体的公式来计算
我们称的标准差为均值的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一般的标准误差为点估计量的标准差。
最后我们来讨论抽样分布的形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总体是正态分布,那么在任意样本容量下的抽样分布都是正态分布。第二种情况是总体非正态分布,或者总体分布情况未知,我们可以用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来限定样本容量大于30(or 50更准确)使样本抽样分布满足正态分布。
样本容量增大,均值的标准误差减小。样本均值落在某一特定区间的概率也就随之增大。

样本比例是总体比例p的点估计量,样本比例的计算公式为
,x为样本中具有被关注特征的个体的个数,n代表样本容量。样本比例的数学期望等于总体比例。它的标准差和样本均值的标准差一样,分为有限样本和无限样本两种。


最后确定的抽样分布的形态,因为,而x是一个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n是一个常数,所以的抽样分布也是一个离散型的概率分布。,并且每个取值的概率与x的概率相同。
之前我们还证明了,当样本容量足够大,并且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时,
和时,一个二项分布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近似。假定上述两个条件都满足,则样本比例也可以用一个正态分布来近似。

能通过点估计量得到总体参数的值吗?

点估计量知识总体参数的估计值,样本统计量。我们不可能期望通过样本能给出总体参数的精确值,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e)来得出一个总体参数的范围的概率。
区间估计的一般形式是点估计量加减边际误差(margin of error)
区间估计得目的在于提供基于样本得出的点估计值与总体参数值得接近程度的信息。
在计算这些区间估计时抽样分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一般计算的是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我们先来看总体均值。
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需要用到总体的标准差或样本标准差来计算边际误差。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总体标准差已知,一种是总体标准差未知。
先来看看总体标准差已知的情况。
我们希望求得是有多大可能落在一个区间内,我们已知的是样本均值,总体标准差,样本个数n,可以求出样本标准差是
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抽样分布说明的值如果分布在附近,所以的抽样分布提供了关于和之间存在的差别的信息。
如果总体满足标准差为s的正态分布,那么也满足标准误差为的正态分布。
利用标准正态分布表,我们知道一定有95%的的值落在总体均值正负1.96个标准误差之内。
那也就意味着95%的可能性 加减1.96个标准误差之内包含总体均值。换句话说加减1.96个标准误差构建的区间中,有95%的区间包含总体均值。

通过上式我们知道如果求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需要知道总体方差,如果未知的情况,我们需要用样本误差s来估计时边际误差以及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都是以t分布的概率分布为依据进行的。
要注意t分布的数学推导也是以假设抽样总体满足正态分布为依据,如果总体的分布不是正态分布,样本容量超过30就可以近似估计,如果总体严重偏斜或有异常点,那么我们建议样本容量大于50,如果总体的分布不是正态分布,但是对称,那么15 样本容量就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置信区间的近似。
t分布是由一些近似的分布组成的分布族,一个特定的t分布依赖于被称为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的参数。当t分布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时,t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差别越来越小。
所以在总体标准差未知的情况下,为了计算的区间估计,用样本标准差估计,用t分布的值代替,

如果在抽样之前我们确定好了置信区间以及希望的边际误差E,如何确定样本数量。

如何求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

类似我们给出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的一般形式为


前提条件还是和时,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是推断统计的最后一步,是依据一定的假设条件由样本推断总体的一种方法。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小概率反证法思想,小概率思想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基本上不可能发生,在这个方法下,我们首先对总体作出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大概率会成立,如果在一次试验中,试验结果和原假设相背离,也就是小概率事件竟然发生了,那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原假设的真实性,从而拒绝这一假设。

在假设检验中我们首先要对总体参数进行一个尝试性的假设,该常识性的假设被称为原假设(null hypothsis),记做,然后定义一个与原假设完全相反的假设,记做成为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假设检验的过程就是根据样本数据对这两个假设进行检验。
等号总是出现在原假设中

假设检验总是正确的嘛?

当然不是,因为假设检验也是基于样本信息得出的结论,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发生误差的可能性。


第一类错误:为真时却错误的拒绝了,
第二类错误:为假时却错误的接受了,

显著性水平(level of significance):当作为一个等式的原假设为真时,拒绝原假设,犯下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成为检验的显著性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人为设定显著性水平来控制犯下第一类错误概率,如果没有对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加以控制我们就不能得出接受原假设的结论,我们只能说不能拒绝原假设

如何对总体均值进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主要是针对总体均值和总体比率,总体均值还是分为标准差已知和未知两种情况。
我们还是首先假设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或者样本足够大,样本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近似。


我们计算样本均值来作为总体均值的估计值,如果样本均值小于总体均值的假定值。则样本结果对原假设提出了质疑。我们想知道的是样本均值比假定值小多少的时候,我们才能断言差异明显并甘愿冒第一类错误的风险去断言原假设是错误的,可以拒绝原假设从而接受备择假设。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决策者选择的显著性水平。
确定了原假设备择假设以及显著性水平,下一步求出检验统计量(test statistic)z来确定样本均值是否偏离总体均值的假设值足够远。
z是标准正态随机变量,表示偏离的位置。比如z=-1表示是在
的左侧一个标准差的地方。通过标准正态概率分布表,可以得出概率。

现在的问题是z必须多小我们才能选择拒绝原假设。有两种方法,p值法和临界值法
p值法利用检验统计量z的值来计算一个被称为p值的概率。然后和显著性水平进行比较。
p值是一个概率值,他是样本所提供的的证据对原假设支持程度的度量。
p值越大,说明原假设正确的可能性越大。p值越小说明反对原假设的证据越多。在单侧检验中,p值为z值左或右边的面积。
p值也被称为观测的显著性水平,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则拒绝
临界值法是先求出显著性水平对应的z值。然后跟之前得到的检验统计量的值进行比较。

如何对总体比例进行推断统计

如何计算发生第二类错误的概率

1.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2.在显著性水平下,根据临界值法确定临界值并建立检验的拒绝法则。
下侧检验的拒绝法则为如果,则拒绝
3.利用该拒绝法则,解出与检验统计值的临界值相对应的样本均值的取值。
因为标准差和样本容量已知,通过上式可以解出
4.利用上式结果,得到接受时所对应的样本均值的值,这些值构成了检验的接受域。
5.对于满足备择假设的值,利用的抽样分布,和步骤4中的接受域,计算样本均值落在接受域的概率。这一概率值即为在选定的值处,发生第二类概率的错误。

如何确定总体均值假设的样本容量

我们通过设置显著性水平来控制第一类错误,通过控制样本容量 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第二类错误。



能对两个总体均值之差进行推断统计

第一种情况,总体均值的标准差已知。
两个总体均值的之差的点估计量为
前提条件还是两者总体都满足正态分布,或样本容量足够大,让我们可以使用中心极限定理,那么将服从均值的正态分布。

第二种情况,总体均值的标准差未知。我们用样本的标准差来估计总体的标准差,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程序将建立在t分布的基础上


为了更保守,自由度向下取整






拟合优度与独立性检验,卡方检验还能做什么?

拟合优度检验就是将样本结果与原假设为真时所期望的结果进行比较,算出样本结果与期望结果的接近程度来做出结论
多项总体(multinominal population):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分配到若干个类中的某一个的情况。



卡方分布还可以做两个变量的独立性假设





卡方分布还可以做总体是否服从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简称ANOVA),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因子(factor)就是独立变量,因子分为定量因子和定性因子
方差分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对于每个总体满足正态分布,(如果样本容量相等,方差分析对于违背总体正态分布的假定不敏感)
2.响应变量的方差,对所有总体相同。
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可以潜在地随时间和个体的变化而变化。给定个体在时间上的差异(随机误差)被称为组内差异;在不同treatment之间的差异被称为组间差异。
如果原假设成立,那么组间估计应该近似于组内估计,当原假设不成立时,组间估计会高估总体方差,远大于组内估计
组间估计的方差是基于原假设成立,就是不存在差异。组内估计的方差是基于原假设不成立,所以几个组的样本方差取平均数。

差异来源 离差平方和SS 自由度 均方MS F值
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设是 不同样本组的平均数间的差异基本来源有两个:
(1) 实验变量,即样本的主要区别的造成的差异(例如,男和女),称为组间差异。用所有变量在各自己组的均值与所有变量糅合在一块儿总均值之偏差平方和的总和表示,记作SSb,其自由度为dfb。
(2) 随机误差,如测量误差造成的差异或每个个体间的差异,称为组内差异,用变量在各组的均值与该组内变量值之偏差平方和的总和表示, 记作SSw,组内自由度为dfw。
组内SSw、组间SSb除以各自的自由度(组内dfw =n-m,组间dfb=m-1,其中n为样本总数,m为组数),得到其均方MSw和MSb,一种情况是实验条件没有作用,即各组样本均来自分布相同的同一总体,MSb/MSw≈1。另一种情况是处理确实有作用,组间均方是由于误差与不同处理共同导致的结果,即各样本来自不同总体。那么,MSb>>MSw(远远大于1)。
MSb/MSw比值构成F分布。用F值与其临界值比较,作为在给定显著性推断各样本是否来自相同的总体的依据。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研究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可控变量对研究结果显著性的大小。





SSE等于每个数减去对应的组内平均数的平方相加。

总平方和SST等于每个数减去对应的所有数平均数的平方相加。除以自由度(总数-1)等于该数据集总的样本方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全消耗系数例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