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与复调有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巨变的西方音乐

20世纪音乐较于19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音乐语言和风格,有的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一方面从音乐本身来看,浪漫主义到了后期,他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如,理查-斯特劳斯的乐队织体,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中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宾作品中的“神秘和弦”,特别是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和弦半音化和声等这些都使音响更丰富、更复杂了,有了更多的不协和的因素,调性趋于瓦解,这些预示了新的音乐语言的和风格的产生。

德彪西:交响三折《夜曲》

交响三折《夜曲》-《云》:这里是天空呆滞的形象,那里带有缓慢而伤感地移动和消融的云层,它们边移动边温柔地融化为白茫茫的一片。▲

交响三折《夜曲》-《节日》——这是运动,是在突然迸射出阵阵闪光的气氛下的舞蹈节奏,这里还有一只队列(耀眼夺目的幻象形的影像)的穿插,这队列穿过节日场面与它交融在一起,但是背景始终保持不变。▲

交响三折《夜曲》-《海妖》:这是大海及其无限多样的节奏,在被月光染成银色的波浪中,产生、散发和向远方传送着海妖的笑声和神秘的歌唱。▲

另一方面,究其社会外部原因看,20世纪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统治等,社会动荡、矛盾加剧,引起了社会的心理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主义充分发展,创作上不顾公众反应和社会效果的倾向变得普遍起来。

战 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 和协约国 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王国 属同盟国 阵营,大英帝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俄罗斯帝国 、意大利王国 和美利坚合众国 则属协约国 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主义充分发展,创作上不顾公众反应和社会效果的倾向变得普遍起来。

这一时期的欧洲,断壁残垣,一片哀嚎,青年人上阵杀敌负伤致残,家乡鳏寡孤独没有所养,社会气氛倾颓,作曲家为表达自己内心的直接体验和感受,新的组织手法的音乐在这一时期诞生。

一般说来,20世纪新音乐发展经历两次高潮。10、20年代和50、60年代。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0、20年代

20世纪初,当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继续盛行,瓦格纳、马勒和理夏德-斯特劳斯的影响还很大;法国出现了德彪西、拉威尔的印象主义音乐;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于1909年完成了第一首无调性钢琴作品,他的无调性管弦乐作品也进行了首演,韦伯恩的《六首管弦乐曲》也相继上演,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的上演,都被认为是20世纪初音乐界接二连三的几大“丑闻”

大约到了1920年代,西方音乐明显形成要求丰富音乐语言和要求革新音乐语言两种倾向,出现了音乐创作的不同的美学见解。有的作曲家保持了19世纪将音乐作为个人表现的的观念,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古典传统的延续;另一些作曲家出于对旧世界的反叛和对新音乐的探索,否定音乐的表现功能,他们的创作以形式主义的面貌出现。新颖独创,与众不同,成为了他们评判音乐的标准。

20年代以后的音乐出现了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现象。在总结一战前的种种实验成果,并加以巩固和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对传统资源的开拓和利用。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在表现主义音乐中竭力施展无调性的十二音音乐技法,将“音色旋律”的理论发展成为音色作为结构的手段;瓦雷兹、梅西安等人把德彪西对色彩的兴趣和探索,发展成引入噪音和开发新音源的“色彩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以及法国新古典主义者之间有所差异,新古典主义运动也有其矛盾之处,但他们都运用古典材料,而以新的方式加以组织,既是保守的,又是创新的。民族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更大的潮流。

20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让古老的民间音乐以棱角分明的形态与现代专业音乐创作并存一体。愈来愈多的作曲家认识到需要用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赋予现代音乐以新的活力,他们不仅对本民族,也对他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和引用。非西方音乐为20世纪的“新音乐’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深奥的现代音乐与听众之间鸿沟日益扩大成为许多作曲家必须面对的现实。欣德米特、法国六人组、英国的布里顿、美国的科普兰、苏联的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等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尝试改变这一切。在反纳粹统治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有正义的音乐家,包括曾经反对艺术与政治相关联的人,进行了反法西斯音乐的创作。

  • 旋律上:不流畅,出现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意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代替。
  • 节奏、节拍上:节奏自由多变,复节拍、无节拍运用广泛,有的无节拍、无小节线,有的自由安排节奏。
  • 和声上:以印象感觉为依据,不存在传统音乐的和弦结构与功能进行,频繁使用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采用音团和音块。
  • 调式调性上:常常是无调式调性的音乐,有的自创音阶、音列、有的不在旋律范畴中运动,失去调式调性意义。
  • 配器上:常常寻求和强调个别乐器,用极端音区、噪音、突出打击乐,寻求声音色彩和发声机械。

第一次高潮具体风格流派

1)印象主义: 德彪西 拉威尔

2)表现主义“ 勋伯格 韦伯恩 贝尔格

3)新古典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 兴德米特 六人团 米约、奥涅格、奥立克、普朗克、杜列、泰菲尔

4)民族乐派:巴托克 柯达伊 亚纳切克

5)苏联作曲家:沿西欧和俄罗斯的音乐传统继续发展

7)瓦雷兹的实验性作品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50、60年代

1945年以后,各种流派和风格的实验性又时兴起来,而且有了更大的发展,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比较集中反映在绝对的控制与彻底自由两种类型上。这一时期,科技高度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达到空前规模,新的理念、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条件、新的艺术趣味等等层出不穷。表现在音乐上,追求新的材料、新的语言、新的构思、新的技法。对传统的质疑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音乐的民族性已经不再受到重视。与此同时许多作曲家越来越倾向于对作品形式的追求,而放弃思想和情感;也不再把音乐当作于听众交流的工具,而当做纯粹个人都行为。

第二次高潮具体风格流派

1)序列音乐:梅西昂、布列兹 (被普遍采纳)

2)偶然音乐:凯奇 (直觉音乐、空间音乐)

3)电子音乐:施托克豪森 (具体音乐)

4)新音色——新音色音乐:彭德列茨基、利盖蒂

5)诺诺、贝利奥、克拉姆

70年代以后的西方音乐,仍呈现多元态势,新音乐实验高潮已经过去。一方面,仍然有不少的作曲家继续用以前的音乐语言写作,各种流派和风格的音乐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一定程度所谓的“回归”的现象,传统又受到重视,这种回归是新与旧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咨询的快捷,“地球村”概念的形成,作曲家可以在以往更加广泛的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吸收各种养分,东方和西方的距离正在缩短。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也变得日益普遍起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严肃与流行、科技与艺术等各种成分的采用,使音乐多样化的同时,又呈现出多元的综合性性质。简约主义、拼贴音乐、新浪漫主义。

以下是考研必考知识点,建议保存!

  • 运用音响材料的各种不同集合状态以及声学特征上的变化、对比为主体而进行创作,由传统乐器演奏,通过新的演奏方法开拓新的音响资源。
  • 代表人物 彭德雷茨基 利盖蒂
  • 它最早使用敲击声、锯木声、打字机声、尖叫声等音响进行试验的先锋作曲家之一。
  • 广岛受难者的哀歌 是音色音乐的典范,通过在传统乐器上使用特殊的演奏方法,如极限音高、敲击小提琴等,构成新的音色语言。
  • 《大气层》《旋律》《远方》
  • 用最简单的材料和手段来构造作品,彻底抛弃西方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发展中形成的繁复厚重的东西。其特征是在有调性的基础上,做无休止的重复。
  • 如赖利《在C音上》格拉斯《爱因斯坦在海滩上》
  • 拼贴一词来自视觉艺术领域,指把不同的材料拼贴在一起形成艺术品。
  • 在音乐领域,艺术家把不同作家、流派、风格的音乐粘合在一起,使作品材料的时空跨度和对比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将格里高利圣咏和爵士乐拼贴在一起。
  •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流派,通常这种音乐有调性,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音乐中开始强调情感的表现,注重浪漫主义风格,是对50/60年代过于理性和抽象的风格的否定。
  • 贝里奥《交响曲》 克拉姆《大宇宙》
  • 谢德林《安娜卡列妮娜》

西方音乐史考研必备材料

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器乐伴奏。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歌剧中,音乐需要和美术、文学、戏剧和舞蹈等其他姐妹艺术相融合。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13世纪法国游吟诗人的田园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歌剧的最直接的来源是16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的幕间剧。第一部歌剧的产生是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活动直接有关的。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尤丽迪茜》。它与1600年10月6日上演。

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序曲“快——慢——快”独立为三个乐章成为交响曲。前古典时期与巴罗克时期一样,管弦乐队的乐器配置并不固定,到18世纪60~80年代海顿的乐队也不到30人,但突出的进展在于管乐已成乐队的必备乐器。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主要乐器声部,羽管键琴弹奏通奏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萨马尔蒂尼,德国、奥地利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早期的维也纳的作曲家。

斯塔米茨的特点:管弦乐队造成音色多变的声浪并给人以流动音响的快感,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控制力度的能力以及突强的运用,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逐步完善乐队编制。北德乐派如CPE巴赫他们都为交响曲发展作出了贡献。

4、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有何不同?

答:世俗音乐多为单声部的分节歌,属于单音音乐,这种单音世俗歌曲都用本国语作词,常用维奥尔琴和竖琴伴奏,调式上常采用教会弃用的伊奥尼亚调式,允许变音、半音的使用。它已含有记叙曲、回旋曲等结构的雏形,比起宗教音乐要亲切、质朴、自由得多。内容多反映骑士的战争和爱情以及贵族的生活。世俗性题材。而宗教音乐开始是单声部形式,但后期发展为复调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常为无伴奏的纯人声形式,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节基础上,不使用伴音和变音,在音乐风格上,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念。内容服从宗教礼拜活动,主要取材于圣经。

5、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之间是否有联系?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同宗教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有些世俗音乐形式是从宗教礼拜音乐中分离出来的,例如“孔杜克图斯”,开始时同礼拜活动有着一定联系的,但后来与宗教活动正式分离,这位作曲者提供了自由创造的机会,促成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相互吸收和影响。二、世俗音乐的发展借鉴宗教音乐的技术和理论成果,例如早期的世俗歌曲一般是单声的,但是随着复调宗教歌曲的发展,在世俗歌曲中也出现了复调的作品,例如在马肖的音乐创作中,就有大量的世俗的复调作品。三、世俗音乐和复调音乐共同发展推动了中世纪音乐的发展,**歌是宗教音乐同世俗音乐相结合的典型,特别是方言歌词的加入推动了**歌的世俗化的,也因此是**歌从礼拜音乐中分离出去,在世俗社会中流传开来,并出现了以世俗歌曲为固定声部的**歌,这都体现了当时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关系。

6、中世纪音乐与基督教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音乐成为宗教**传教义的有效手段。音乐是终与宗教相伴,如果没有宗教,就没法想象中世纪的音乐。中世纪音乐的题材以反映基督教内容为主,基督教的仪式音乐是中世纪音乐的主要音乐形式。音乐的创作和音乐理论为教会所把持,主要为教会服务。当然这种比较彻底的隔离状态客观上也为教会音乐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西方音乐的种种要素得到了精心的维护和宝贵的培育,为西方音乐的独立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世纪音乐同基督教的关系可以分三个阶段了表述,第一阶段约5到10世纪,这一阶段,政治上的统一为基督教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并有力的推动了教会音乐的发展,格利高里圣咏的产生为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理论方面他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法的早期的探索,在教会音乐时间方面,格利高里圣咏作为弥撒、日课礼仪的精神和形式基础,以它为中心,发展出记叙咏、附加段,以及较具有深远影响的复调音乐,这都对中世纪的音乐甚至其后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11~13世纪,是中世纪音乐的盛期,随着基督教的兴盛和传播,教会音乐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使教会音乐达到了全盛时期。特别是**歌的发展成熟,不仅推动了宗教音乐的发展,而且推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作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音乐理论的发展。第三个阶段,14~15世纪初,在音乐史上是一个新艺术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步摆脱宗教的束缚,将教会音乐的复调技术与单声的世俗音乐相结合,追求音乐题材样式的多样化,追求深入的艺术情感表现,追求旋律、节奏、对位技巧、音乐组织逻辑的技巧性方面起得了新的突破。

纵观上面三个阶段,在每个时期由于音乐与基督教的不同的关系发展,音乐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总体上在整个中世纪,音乐的发展是以富于宗教而发展的,宗教的发展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同时因为宗教同音乐的矛盾也促使了音乐改革和创新,所以及音乐而言中世纪的基督教对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西方音乐后来的独特发展包含着重视音乐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

7、新艺术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思想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答:十四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显示出新的发展趋势。作为统一力量的基督教实力逐渐衰退,各封建王国的王权兴盛。这使这一时期的世俗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互相融合,产生了新的音乐风格与体裁。这一时期大量的音乐创作同礼拜活动分离,音乐创作工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探索音乐形式创造的各种新的可能,这导致了作曲技巧和音乐形式上的一系列变化。复调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对以往罗马教廷荣耀的反思,产生了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等人追求人文主义理想的著作,音乐上出现了反对经院哲学影响的古艺术,提倡新艺术的思潮,崇尚以母语写作世俗歌曲。注重音乐对于感情的表达,增强了音乐的旋律性。由于世俗封建王国的发展,十四世纪音乐开始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形成了音乐的民族主义趋势。

8、文艺复兴精神与中世纪思想的重要区别是什么,其影响表现在音乐的的那些方面?

答:中世纪在思想方面宗教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教会统治着思想和文化的一切领域,经院哲学、禁欲主义和神学式中世纪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文艺复兴时代的新思想是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光辉旗帜。并以恢复古希腊综合性的完美艺术,真实生动的表现人的形象、生活、情感 作为其人文主义的艺术理想。

在音乐方面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歌剧的诞生,这是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方面最伟大的成就。其人文主义的艺术理想的实践直接促成了歌剧的形成。(2)在调式、节奏、对位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音乐中开始运用音阶中的所有的半音,使旋律得以接近歌词的语调和表达歌词蕴含的形象及感情。主调音乐发展,和声的纵向结构以三和弦与六和弦为主,底音开始具有和声功能作用。(3)在音乐题材方面,世俗体裁的音乐得到发展,宗教音乐中的民族因素和世俗因素大大加强。(4)音乐世俗化的发展,是专业的音乐家和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大大增加,音乐的交流加强,促成了音乐出版业的发展,同时由于音乐出版业的发展又加速了新作品和新创作技法的传播,促进了各地区合格民族之间音乐风格的交流,培育出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世俗复调音乐和器乐音乐的新品种。记谱法方面也有了改进,出现了小节线,并开始采用总谱写作。(5)器乐音乐发展迅速,为适用音乐表现的需要,新的音色乐器产生,出现了专门的器乐音乐体裁。

9、古罗马音乐是怎样的?与古希腊音乐有那些异同?

答:古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朝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集体性的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军乐是罗马音乐的传统类别,同罗马军团的庞大方阵相适应,音乐规模非常宏大,大型的合唱和管弦乐队人数成百上千。为适应这种大型化的要求,罗马音乐倾向于扩展乐器体型,增大乐器音量,有特色的乐器有大号、水压风琴等。除了社会音乐活动外,家庭音乐活动也一时蔚然成风。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职业非常兴旺。

古罗马虽然处处仿效希腊的音乐文化,但音乐观念却不相同,古希腊把音乐作为一种高尚的修养,把参加音乐活动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奴隶无权参加这种音乐活动。罗马人则把 音乐当作一种享受,音乐的职业化倾向加强了,但音乐的地位却下降了。

10、古希腊音乐文化对后世有那些影响?

答:(1)古希腊音乐向我们展示了非凡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和谐学与伦理学的角度上都对音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其音乐理论成为一个具有非凡统一和逻辑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在音乐形式上,希腊音乐已包含有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两种因素,这种音乐的发展轨迹始终延续到后事。(3)古希腊出现的悲剧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这已音乐形式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音乐中歌剧的产生与发展。(4)古希腊音乐中对于乐器的发展和重视,为西方音乐中器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里拉琴与阿夫洛斯管作为弦乐与管乐的前身,推动了西方管弦乐的发展。(5)古希腊音乐中合唱的高度发展,在奠定了主调风格的同时为复调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6)古希腊的音乐同其他艺术的蓬勃发展,共同构建了西方文明的基石。

11、吕利为代表的法国巴罗克歌剧在哪些方面与意大利歌剧不同?

答:吕利创造的法国歌剧形式被称为抒情歌剧,它的宣叙凋比意大利歌剧的宣叙调更带歌唱性,咏叹调比意大利咏叹调更带朗诵性。法国歌剧不用阉人歌手。法国序曲形式为:慢——快——慢。第一部分是慢板,以主调风格和附点节奏为特征。第二部分是快板,运用赋格或近似赋格的风格。最后一开头的慢半部分作简短的再现结束,是一种带在现的二部曲式。独唱歌曲延续了法国宫廷歌谣的传统,大致一个音节配一个音符,音域狭窄,因而限制了歌手的炫技。由于受舞曲的影响,旋律结构方整,低音进行呆板。合唱的主要旋律置于高声部,与管弦乐相结合,整个音响华丽。

12、在巴洛克歌剧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流派中,对文本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处理有何不同。

答:最早的歌剧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当时的歌剧发展中文本与音乐的关系处理主要来源于对古希腊音乐的研究和理解。古希腊音乐是模仿语言音调或节奏的,它寻求声音在不同情感状态下的表现。旋律是表现诗歌内容的载体。歌剧在蒙特威尔第的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他的歌剧中对文本与音乐的关系的论述来源于他对柏拉图音乐思想的理解。柏拉图认为音乐中歌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音响和节奏。同时他和其他古希腊哲学家一样认为音乐具有打动情感和陶冶人格的特性。因此在蒙特委尔第的歌剧中追求在作品中清晰而准确的表达歌词和歌词中的情感。寻求文本与音乐之间的平衡关系。17世纪在罗马歌剧中,关于文本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较以前有了较大变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歌剧的音乐,而不是戏剧,同时也更加注重壮观场面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以神话故事为主的歌剧体裁也有了较大的扩展和改变。在威尼斯歌剧的发展中也体现了这样的倾向,特别在切斯蒂的歌剧创作中,音乐成为歌剧的首要因素,戏剧则成为音乐的复述。在音乐方面注重独唱,宣叙调与咏叹调明确分开,介于两者之间还有咏絮掉。这种歌剧音乐的形式在其后的有了充分的发展,影响了西方歌剧的发展。在法国歌剧的发展中特别在吕利的歌剧中,认为唱词是最重要的,必须以准确的音调为之谱曲。

在整个的巴洛克时期,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流派中,对歌剧中文本与音乐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论述,但这种探讨共同构成了对歌剧音乐与文本关系的有效促进。最终使歌剧艺术在音乐与文本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推动了歌剧艺术的发展。

13、巴洛克时期的复调写作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创作有什么区别?

随着巴洛克时期“现代风格”,“情感论”“通奏低音”、以及新的和声对位规则的发展和使用,巴罗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创作也体现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的不同。

首先由于现在作曲风格的使用以及“情感论的提出”,原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限制使用的音程,及作曲规则取得了突破。在复调的音乐创作中,为了更好的表现歌词内容,常在作品中采用无预备的不协和音或非正规的解决,并通过自由的处理一些不协和音来加强歌词内容的表现。

巴洛克时期的复调对位传统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伴随着通奏低音的运用,这些对位手法逐渐被纳入了功能和声进行的框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对位方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调式对位相对而言,这可以称之为调性对位。这种调性对位的复调音乐创作在巴赫手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流动的复调节奏,伴随着巴洛克时期的节奏变化也发生了改变,这一时期的节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非常规整的,主要运用于一些强调生命激情的舞曲创作中,另外一种是非常自由的,主要用来创作一些比较即兴的独奏曲或模仿语言的宣叙调。这种节奏的变化也推动了记谱法的变化,小节线和C谱表、G谱表、 F谱表被系统的使用。这些即呈现了也推动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创作的变化。

14、贝多芬的音乐有那些与海顿、莫扎特不同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音乐脱离了以往的装饰性和娱乐性,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2)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比以前博大丰富的多。

主要表现在:他极大的扩展了交响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曲式布局,动机性的主题运用和动力型的乐思发展,是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离调变音体系,成为贝多芬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及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15、肖邦钢琴音乐有那些与古典主义音乐不同的特点?

答: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的传统,但他的钢琴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优美潇洒情真意切的旋律,自由不拘的节奏韵律,色彩丰富的和声,灵活而幅度宽广的织体,新颖精致又严谨贴切的结构。特别是在他的玛组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的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了一个到底的“玛祖尔人”对自己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

贺绿汀曲。1934年,俄国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A·Tcherepnin)于上海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它是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中,运用复调、和声与民族精神相结合具有创新意义和代表性的范作。乐曲是基于变奏和带有对比中段的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 ...

}

  所谓复调就是多重声部的组合,其基本特征是每一声部相对独立,而且合成时为各自努力表现自己个性的音乐.
  和声是主调而不是复调,例如:在C大三和弦伴奏时,我们只能听到C音,但实际上,C大三和弦并不是只存在单音C,面是多音同时发声的组合.
  从理论上,弄得我一知半解的~~有谁能举例看看?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在我看来,和声是复调的特例,复调是广泛的和声。

  其实你自己已经讲得很好了啊。
   拿个简单点的比较来说吧:我们都用四个声部来比较。
   四个声部的复调,它每一个声部都是旋律,也就是说每一个声部都是一条独立的旋律。那四个声部同时进行的话,你可以听出四条不同的旋律。四个声部的复调是把四个独立存在旋律同时演奏。但是四个声部如果纵向单独看的话,他们又是符合曲式结构的和谐和弦。
   而四部和声的话。四个声部中间只有一个声部是旋律,是主旋律。其他三个声部是为之服务的。如果像复调一样去单独唱另外几个声部,他们不是完整的旋律。其他几个声部是根据主旋律相应的级数而配置的和弦。作为主旋律的那个声部,一小节内可能出现很多个音,但其他三个声部,可以一小节只配一个和弦。
   简单点说,和声只有一个声部是主旋律,其他声部可以说是主旋律的伴奏。而复调的没个声部都是独立的旋律,都可以看成是主旋律。

  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虽然有共性,但是决不能混为一谈。
  最简单的来说,复调注重旋律性,和声注重功能性。

  这下我也明白了,哈哈
  还想知道怎么判断一段曲子是哪个调式?
  4/4拍, 4/3拍,。。。这些能听出来吗?
   这个问题是不是太幼稚了,呵呵

  谢谢大家回复 :)

  作者:艾扬 回复日期: 09:32:00
    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虽然有共性,但是决不能混为一谈。
    最简单的来说,复调注重旋律性,和声注重功能性。
   我认为一把酸枣解释得比较准确、细致和通俗,你讲的很到点、很实际。而我说的也没有错。角度和理解层次不同而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决不是“决不能混为一谈”的。
   例如,一般人很难设想一首四个声部的音乐用四个调子来演奏。通常,也无法适应一首曲子里大、小调同时进行,对不对,而在某些特定的音乐(如中国传统音乐)里,曲式倾向尤其明显,不同性质的声部放在一起,哪怕相同的调子、速度,听上去也是怪异的、不和谐的。
   复调音乐可以是九龙缠柱,不分彼此的,加大某个声部的音量,曲子就变成主调音乐了。如果为了更突出主调(主旋律),还可以把部分或全部其余声部整理、精简,那么,这些剩下来的东西,与和声也实在没有多大区别了。
   和弦,可以看作是最简约的、最能突出主调的复调音乐成分了。这么讲,如果我是复调音乐作者的话,大概是不会服气的(天地良心,我为了那些独立的旋律花了多大的心血啊),可是把事情倒过来看,却也十分明了:分解并顺着某个主调音乐的和弦,总能配写出(合格的)该主调音乐的复调音乐。我并非要否定复调音乐的劳动或成就,只是试图说明声部之间的关系。

  • 评论 :您好吖!能否问您个问题?我想自学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这三门课程,可是我不知道这三者当中的联系与难易程度,想先问问如何定学习顺序呢?苦于找不到相关答案,求解答……

  复调音乐可以是九龙缠柱,不分彼此的,加大某个声部的音量,曲子就变成主调音乐了。如果为了更突出主调(主旋律),还可以把部分或全部其余声部整理、精简,那么,这些剩下来的东西,与和声也实在没有多大区别了。
     和弦,可以看作是最简约的、最能突出主调的复调音乐成分了。
  ——————————————————————————————
  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之间的差别可不是声部音量大小的问题,复调是由两条以上完整旋律线构成的,他的结构层次是客观的,不因为你演奏的音量而改变。而主调音乐的旋律线一般是清晰明朗的,织体上比较疏松,非旋律声部运用以旋律连接的和弦,功能性非常明显。而复调,比如说赋格,它所具备的主题、对题、答题、间插部等等元素都是主调音乐中所没有的,而因为这些乐曲都是依照和声学的基本原理创作而成的,所以会让人把一些声部之间的交织看成单纯的和弦,其实,从复调音乐的结构上讲,这种看法非常片面,抱着这样看法进行的演奏,是要坚决批判的。   一个单纯的和弦是不能说明音乐的某种特性的,和弦是因为进行了连接之后,才具有各种功能,而且和弦也是要和调性放在一起,才能确定其名称的。
  巴洛克时代的一些作品,比如巴赫的《法国组曲》和《十二平均律》,就可以说明主调写法与复调写法之间的差别。
  复调和和声的学问大得很,这两门课不是几句话就能概括的,要花很多时间去学、去对比。我也只说皮毛而已,而且话也比较绕嘴,凑合看吧。

  谢谢艾扬作的说明。
  复调音乐中,同一剖面(比如,一首复调曲子的某一节或几节)各旋律形象(指旋律而非音色造成的形象)可以不同,但又总会有关联,赋格大概仅算是这种关联的一种最极至的体现方法了,既复杂又规范。那么,维系这种关联的是什么呢?对比一下主调音乐,可以发现是同一样的东西,调性。如此,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的关系就浮现出来了,它们都必须服从同一的调性,无论是旋律与旋律之间,或是和声(和弦)与主旋律之间。也许会有极短的时间上的差异,但就整体或部分来看,仍然是一致的,例如我们不大可能听到旋律一以A大调进行而旋律二以B小调在那里自说自话,开头和结尾也不会,说白了,无人可以忍受用2-5曲式(如《皇帝练兵歌》)加3-6曲式(如《小河流水》)创作出来的二重唱。
   至于音量问题,我想,这样说也许能表达我的看法:在一个两声部的音乐里,旋律一由200人负责,旋律二里只有1人负责,那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否则B旋律是没有意义的。

  bsiatb 好像没和我说一码事……不过没关系,调性的问题也可以讨论。
  bsiatb 说“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的关系就浮现出来了,它们都必须服从同一的调性,无论是旋律与旋律之间,或是和声(和弦)与主旋律之间。”
  这个也不确切,同一调的当然最常见,但是比如关系大小调,主属调也是可以同时出现的。
  另外,我想问问,“2-5曲式”和“3-6曲式”是什么……我学曲式好像没见过这个概念,不好意思,不便发表言论。
  还有,bsiatb 说“在一个两声部的音乐里,旋律一由200人负责,旋律二里只有1人负责,那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否则B旋律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是配器和声部平衡的问题啊……而且我还尚未见过一部作品为200人的齐奏而创作,幸亏还富余出一个来敲定音鼓,要么听了会烦死:)

  假如在复调音乐中的同一个剖面(小节或段落)同时出现不同调性的旋律,而且和谐,那是我少见多怪了,这超出了我的认识。
  2-5曲式等,是中国传统音乐归纳出的现象,也是定式,它便于作出某类旋律形象,但同时禁锢性很强,不易发挥,这大概与中国音乐追求旋律有关吧。我想其他非西方国家也会有类似情况,例如中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等。曲式固定,旋律形象也就比较一致,例如,在我听来,印度音乐总是千篇一律的。
  我举的那个极端例子,是想说明旋律之间不平衡的话,复调就很难成立了。

  主属调,关系大小调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不用说了吧,多说了没意义啊……而且巴洛克时代的复调作品不是完全和谐的,经常有大二度出现。
  还有,对不起对不起,我现在有点怀疑你知道不知道曲式的概念了,为什么你会说“曲式固定,旋律形象也就比较一致”?同样是三部曲式,旋律形象可以千变万化啊;同样是奏鸣曲式,你会说普二和黎明是一样的?
  你所谓的“2-5曲式”可能是指以五音为主的中国调式?我不知道你想说啥

  对不起对不起,我以为比较概念性和需要时间学习的东西这样子讨论起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该看书还是要看书,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再讨论~~所以这种帖子我插不上嘴的。之前看到有些贴[我想学作曲,怎么开始].......天!这些问题难道论坛上面就能够授课吗?

  呃……这个……那个……

  对不起,我指的的确是中国音乐的调式。因为中国音乐倾向性更强,两种调性的曲子无法捏合在一起,因此比较容易明白旋律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想说的是大调、小调无法同时在复调音乐中(同一阶段或剖面)同时出现。能否举个例子放到帖子上辨听一下呢?
不和谐的情况我相信会有(尤其是古典主义之后),但我也相信不会走得太远,做得太过。比如五个声部的复调,旋律二要照应旋律一,旋律三照应旋律二的同时是否也要照应旋律一呢。旋律之间不彼此照应的话,五个声部写下来,效果会如何呢,想必是戏剧性的。或许,可以采取弱化甚至休止某一(几)个旋律的办法来兼容,但这也还是可能有问题,因为听觉和视觉一样是有记忆的,旋律形象的变化,听力会留下冲突的印象,冲突频繁的话,这种复调音乐就只能给人光怪陆离的感觉了。 如果旋律线之间是彼此照应的,那么它们是凭什么彼此照应(维系)的呢?这是我试图说明的。
   我并不是职业作音乐的,也不靠授课或卖货为生,只是谈些认识罢了。我想,这世界上最可贵的大概就是被指出认识错误了。

  既然bsiatb 有兴趣,我给你推荐几本书有空看看吧,人音出版社 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于苏贤《复调音乐教程》 、人民音乐出版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
  即使业余时间粗读一下,想必对你也会有很大帮助,上面的谱例也都是中西结合的。

  既然bsiatb 有兴趣,我给你推荐几本书有空看看吧,人音出版社 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于苏贤《复调音乐教程》 、人民音乐出版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
  即使业余时间粗读一下,想必对你也会有很大帮助,上面的谱例也都是中西结合的。

  咱还是不跟这些家伙讨论这些问题了,省得被他们鄙视!哈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相同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