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鸡卦图是凶吉怎么解?

在建立新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感天动地的民族团结里程碑。一次是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先遣队通过彝族区,红军将领与彝人首领歃血为盟,跪拜天地,结为兄弟。二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西南解放,中央组织民族访问团,邀请民族领袖到北京参加国庆周年庆典。

1950年,拉勐观察着停留在佤山外的解放军。他没有等来枪声,却等来了动员他上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团的民族工作队。

这个充满傲气的头人,十分坦荡地说对客人说:“英国人来了我打英国人,日本人来了我打日本人,国民党我也打;现在解放军来了,我还没看清楚。”他并未妄言。

一百多年间,阿佤山上的战争,总是因为外族闯入他们的部落,抢夺他们的矿产、占领他们的家园,这其中有英国人、日本人,也有国民党军队。

为庆祝国庆一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邀请少数民族代表赴京观礼。当时全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还没有准确鉴别,但中央要求“争取一个民族不漏,一个代表性人物不漏”,各民族上层只要不是“人民公敌”就要尽量争取。

在云南,能到北京是许多人梦寐难求的事情。但在佤山却不一样。阿佤山上,18个头人,没有一个要去,没有一个同意去。

工作队耐心地、反复地做着工作。拉勐的态度终于松动。他决定按照佤族传统信仰中的打鸡卦,来占ト凶吉——打鸡卦是在鸡的骨头小孔上插上很多竹签,竹签交织出的不同图案,代表着不同的信息。

拉勐打出的鸡卦,总是凶卦。这一天,拉勐终于打出了一个吉卦。他决定下山。但是,一出门,他却看见头上一只小鸟正往后飞。拉勐立刻止住脚步:“小鸟把上天的旨意告诉我了,此行大凶不能出门!”

拉勐又把大门关上了。然而,民族工作队在等待他始终耐心地等待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拉勐终于答应下山了。

这是一次让人为难的送别仪式。神圣的佤山木鼓为拉勐敲响。但是,这一次,木鼓应当敲出什么节奏呢?—出征的?报警的?祭祀的?节日喜庆的?这一天,为拉勐送行的木鼓,发出模棱的、含义不明的响声。

佤山的木鼓从来没有过这样浑融难辨的旋律。谁能知道,拉勐该不该离开?拉勐走路,骑马,坐大卡车,乘飞机…在飞机上,他感觉头晕目眩。终于到了北京。

10月1日的国庆大典到来了。在少数民族观礼团中,有34名来自云南的各民族头人。那是怎样盛大而激动人心的场面啊!拉勐不由自主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

很快,真正见到毛主席的日子来了。献礼过后,每个少数民族观礼团的成员,都上台去,与毛主席一握手。毛主席的手那样大那样宽,还有那样软!这是佤族头人对于与毛主席握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

“当时的感觉就是哭而不掉泪那种,就是哭而不掉泪。无法比喻那个心情!”与拉勐一同进京的沧源佤族头人之子肖子生,50多年后这样描绘自己的感觉。少数民族观礼团后来还到了上海、武汉、重庆,然后回到云南。

拉勐没有回家。他先去参加了思茅普洱地区的民族团结代表会。就在这个会上,党政军领导非常认真地征求代表的意见,希望大家提出一种表示民族团结的好方法。

一路上有着万千思绪的拉勐,与另一位佤族头人李保当即提出:为了各民族永远团结不变心,永远跟着共产党,我们应该按佤族习俗,搞一次盟誓!

在中国民间,盟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制度。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信用凭证,盟誓建立起了在神灵崇拜文化下的自我约束机制。当人们面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项或纠纷生时,参与盟誓者通过直面神灵的方式,与他者建立起一种坚固的信用关系。

拉勐的提议,立即得到滇南地区所有代表的热烈赞同。大家当即开会,决定就在普洱,举行盟誓仪式。

佤族的剽牛盟誓,极其盛大、庄重以至神秘。所有代表公推拉勐作为牛手——这个和毛主席握过手的拉勐,这个享有至高无上荣誉的拉勐,当然应当由他来承担这个历史的角色。

1950年的12月26日,盟誓大会在普洱红场举行。来自普洱地区15个县,包括各民族支系在内的26个兄弟民族,欢聚在一起。

木鼓不响佤族不剽牛。木鼓响了,还有许多复杂的程序要进行。在佤族的传统里,当剽牛手剽杀牛后,要看这头牛的倒向,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如果倒向南边,就是吉利;如果倒向北边,那将证明盟誓的失败;盟誓双方不再举行下边的仪式,所有盟约及时取消。

木鼓声中,拉勐拿起了剽枪。年过六旬的拉勐身手不凡,一剽就击中牛的要害。人们看着那头牛。它并未倒下。在人们的目光中,它转来转去;终于倒掉了,倒掉了。而它倒下的方向是南方!完全符合人们所期望的结果。满场欢声雷动。

所有的人高兴得不得了。在广场上,拉勐打着滚,翻来翻去。“好了好了!”他不停地这样说。而在场的佤族群众则高呼:“共产党永白(万岁)!永白!永白!”

紧接着,拉勐和所有民族代表共同商议,写成了“团结誓词”。一张桌子,一块红布,还有红纸,在他们面前摆着。48位代表一一上前去,在写好誓词的红纸上,庄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随后,刻石立碑。

这就是“民族团结盟誓碑”。后来被称为“民族团结第一碑”。事实上,它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块民族团结誓词碑。

这块碑在1951年元旦过后竖立于普洱县城的红场,“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丢弃,后保存于县文化馆。1985年,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时,碑石被移立于县政府院内,现属省级文物。

碑的质地为石灰石,高142厘米,宽66厘米,厚12厘米,基座为双手拱托造型。碑首为仿宋楷书“民族团结誓词”,下为誓词及参誓人签名,共18行。碑文包含汉、傣、拉祜文,全阴刻。

七十年过去了,现在,民族团结盟誓碑的碑文,依然清晰可见。在它上面,是这样几行字: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

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人口437997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进行交际的工具。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春节是他们最大的节日。 禁忌 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 日常食俗 仡佬族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发酵发酸后的肉菜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干饭,即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仡佬族制作的玉米干饭很别致,一种是先将玉米磨成细粒,放入锅内蒸熟或半熟,然后摊开碾碎、拌水,再复蒸两次,成饭后软香可口;另一种是将玉米磨成小粒,用水浸淘一次,直接入锅煮成半熟后捞出再蒸熟食用。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喜食玉米大米混合饭,制作时先将玉米粒和大米分别蒸成半熟,然后拌匀再蒸即可食用。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做糯米粑时先将糯粑,烤、炸、煮均可。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又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将嫩辣椒放在干锅内爆成半熟,然后油炒煳;或将嫩辣椒煮成半熟,晒干,吃时再用油炸,直接用来下酒。仡佬族善酿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谷等酿制而成,常用作礼品赠送亲友。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黔西的仡佬族还用豆豉叶(扁竹叶)插在粑粑上,以表示祖先开荒辟草时插草为标;广西的仡佬族还有在除夕的供品中加粽粑和红薯之习。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但均要做粑粑。如民间广为流传的端阳打粑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熟打粑献新等,特别是农历十月初一的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鸟、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户届时都要停止使役,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高彩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为礼,遇到喜庆或节日,酒必不可少。在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都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为“大菜”,另有各种炒菜如:粉条、酥肉、豆腐丝、汤等,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在婚嫁期间,亲友要把自家酿制的“爬坡”酒装坛,贴上红条,做为礼品,置于门外,内插长粽叶茎一根,其下用短篾片撑开,男女客人可随意以茎为管吸吮。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典型食品 辣椒骨为仡佬族的典型食品,是仡佬族传统汤菜和佐料,用猪骨如鸡肉及大量辣椒粉腌制而成,特点是辛辣开胃。其制法是先将猪骨捣碎,再加适量的辣椒粉,拌入烧酒、花椒和食盐,放入坛中密封,约十天半个月后即可开坛食用。食用时,可单独熬汤,也可做配料与其他肉菜一起做菜,尤其是食玉米饭时,必不可少。

仡佬族广大人民长期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杂居共处,在衣、食、住及婚姻、丧葬、节日等风俗习惯方面,很多已和当地兄弟民族大同小异,特点不甚突出。妇女原来穿着短上衣、长统裙、勾尖鞋,在距今八、九十年前就少见了。仡佬族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为主,其次是麦子、养子、红稗、小米、高梁等,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住房大多是靠山建筑的。房屋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大体上与邻近的汉族相同。住房一般分作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两间的,一间作卧室,一间作厨房。 仡佬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三代以上“同堂”的较少,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是比较平等的。建国前仡佬族实行封建婚姻制度,习惯姑表或姨表联姻。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的自由,男女订婚的年龄较早,有的在幼年时即由父母订婚的,这种婚姻叫做一背褶亲”或“背带亲”。结婚时,新娘由接亲人陪同打着伞步行至男家,一般不拜堂,由亲人直接引入洞房。建国前夕,在贵州普安县的一部分仡佬族群众,还保留着一种古代僚人的遗俗:女的出嫁前要打掉上腭犬齿1~2颗,史称“换牙仡佬”。<SPAN mso-font-kerning: Roman?; New Times> 仡佬族的丧俗大多与汉族相同,只有遵义、仁怀等地仡佬族,在埋葬死者前,要举行“踩堂”仪式。大多数地区在安葬死者的前夕,要在灵前唱孝歌。亲戚来祭奠,丧家须敬酒致谢。安葬时,一般不择日选地,安葬后,一般不立碑。</SPAN>


· 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

您好,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订婚时,要吃“鸡卦酒”,这是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鸡卦”谐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种形式去细细讲究鸡股骨上的纹样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订婚酒统统称吃“鸡(吉)卦酒”。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记忆中,一直有一位老人,从容优雅,安静美丽,顶着鹤龄的高寿,却仍然耳聪目明,乌发根生,精神矍铄。

别人听说了这位苗族老奶奶的高龄,都争相跟她合影沾福,她倒可爱地不好意思,说自己:

“老老的,拍了不好看……”

可她哪知道,在别人眼里,她有多美……

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外婆。

很少有人知道,在她恬淡祥和的外表下,掩藏了她多少瑰丽的岁月往事。

从小被她带着长大的,也听着她的故事长大,她在我心中,一直都是信仰一般的存在。

/ 苗寨前的古神树 /

可能你们也听说过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杨炳莲的故事——

16岁嫁给了“湘西魔王”张平,成了张平的第三个老婆,在张平因被解放军剿匪去世后,世人念及她曾经的善良,给她留了一条活路,她一个人带着8个孩子返回故里,一直活到了2014年……

其实在遥远的彩云之南,还有着另一位压寨夫人,也姓杨,她叫杨秀芬

看过外婆的身份证,她是1926年出生的,但寨里的老人都说当初新中国成立后身份信息登记错了,外婆的实际年龄早已期颐过百。无论怎么算来,她也着实算的上是苗家最长寿的压寨夫人。

命运让这两位几乎是出生在同一时期的苗族老奶奶上演着惊人相似的故事,但外婆的故事与杨炳莲相比,是似而不同……

外婆出生在一个苗医世家,祖上世代居住在云南的边陲马关,属花苗支系。

“南国边塞,白马入关,醉美艺乡……”

马关是一个实打实的边城,出了此“白马之关”,就是越南之境。

记忆里登上外婆家的后山向南眺望,就是中越的边境线——那里堆满了白骨累累的战火故事。

/像心跳线一样的边境线/

在苗寨的山水和苗药的熏养中长大,15年后的她,俨然出落成了一个活泼灵动的漂亮咪彩(苗语:少女、姑娘),一汪水眼配着鹅蛋寛圆的脸廓,甚是可爱迷人。

她的美在十里八乡的苗寨里都是出了名的,别人都喜欢喊她的小名Vangx(苗文:家园、园子里的邻家女孩)。

15岁的她一次跟着姐妹们上街赶集,她撞见了那个影响了她一生的“魔王”——没错~我的外公!

巧的是这位“魔王”跟那位“湘西魔王”一样也姓张,因着出生在财主之家,得名“金应”。

别人都喜欢称呼他tswv(苗名:与“祖”同音,官员之意)。

缘着旧时社会的战乱纷争,外公集结了一帮兄弟,饮金汤,立了歃血之盟,荷枪实弹保村护寨,既不亲共,也不帮敌,来犯必诛,可谓亦正亦邪。

那时的外公正当青壮年华(27岁),生的也英挺俊朗。在山箐街集的茫茫人海中,他爱上了那个咪彩的美。

为了追到外婆,有一身银匠手艺的他特地定制了个手镯,拦住那帮赶街归来的女孩说:

“你们谁戴的上这个手镯,我就把这个手镯送给谁……”

在这堪比灰姑娘水晶鞋的玛丽苏剧情面前,同行的几个姑娘自然在试戴时,不是大就是小,刚好轮到外婆时,那手镯恰恰套了进去脱不下来……

由此这手镯后来也顺其自然成了他俩的的定情信物。

外婆就这样迷上了外公独特的飒爽英姿,可她哪里知道,这个频频因着赶街天对他献殷勤让她迷恋的男子,其实是个家中已有2位妻子的土霸王……

随着少女的长大,外婆的父母也早早就给她定了媒妁之亲

在那个时代的旧社会里,表兄妹结合亲上加亲是一种常态,在定亲前苗族请鸡卦测吉凶也是个传统。

但外婆不喜欢他的表哥,更不想嫁过去。

所以为了调转鸡卦的卦相,外婆还特地跟苗巫奶奶讨教过秘方,在鸡卦汤里洒了一把灶灰,把鸡脚骨弄断。

但前来接亲的男方在如此大凶的卦相前,还是执意要人。

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即将被迫嫁给她的表哥,外公气极之下,拉上一帮兄弟,荷枪实弹,在外婆结亲的那天跑去外婆的山寨把外婆抢了回来……

嗯,你没听错,就是抢亲

对于抢亲的那一幕,外婆的回忆说:

“耳朵边除了土枪炮'嘭嘭''啪啪'的炸响,都是子弹'嗖~嗖~'的声音,仿佛下一秒,自己就要死了哟……”

从来没见过如此场面的她,吓得腿软了被人搀着趴在了马背上,动都不敢动。

/ 苗族蜡染·婚乐 /

一番抢亲激战后,外公以胜利的姿态把外婆带回了自己的山寨中。

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外婆说:

“下了马背后,他的那两个老婆就站在门口出来迎接我,她们拿着新衣服,一声一个好妹妹,一人搀着我一边的手,把我扶回了吊脚楼……”

发现外公已经有了两个压寨夫人,她当时的心情着实是惊魂未定,震惊又起,久久难以缓息……

/ 田间咪彩· 摄影师: 王富明 /

后来男方表哥集结了家人来到寨里闹事要人,那时外公起先倒不急着以武退人。

“你们想带走Vangx可以,她要什么都可以拿走,但她怎么出去你们就要怎么给我送回来,一根汗毛都不能少!少了任何一点我都不会放过你们……”

那时的外公坐拥雄厚的武器和财力,又是寨里的一把手,对方看实力对比悬殊,无奈只好就此放弃,不了了之。

他们最后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唉!做蘸水也不咸,做辣椒也不辣……”(比喻意:比不过咸,比不过辣)。

从此,外婆回不去,就成了外公的又一个压寨夫人。

/ 马关边城山寨风光· 摄影师: 木旦 /

嫁来后的外婆,与外公的另外两个老婆相处的倒是亲切和睦。

嗯,没有你想象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们确实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到现在外婆都还记得她们宽慰的话:

“你来不来(口语话),你来了就安安心心的,我们姐妹和和睦睦的过日子……”

想及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漂亮的女孩都怕被抢,在外公这里,他还有实力护得自己一方周全,外婆也就此安心住了下来。

/ 马关边城山水· 摄影师: 木旦 /

外公的大老婆是外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配

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因着旧社会更替要革命,被套上了地主帽子的外公带着她出逃越南避乱多年。

无奈这位大老婆适应不了越南的湿热气候,不久便红颜病重,命丧南疆。

二老婆的命运与外婆相似,也是被外公抢亲而来,但据说是因抢亲时的枪战受了惊吓,嫁来后一直卧病在身,不到两年就病重去世。

/ 马关边城云海· 摄影师: 木旦 /

所以,经历了新中国社会动荡的一番洗礼后,归来的外公被革去了地主的帽子,留在他身边的妻子只剩下了外婆。

两人从此安心耕地,务农,过起了平常的苗家生活。

虽然家势大不如前,但外公凭借着一身造枪、打铁、打刀好手艺,在别人食不果腹的艰苦岁月,每周都能让外婆吃上荤腥,还额外收养了3个孤儿。

与杨炳莲守寡64年相比,外婆要幸运的多。

可能因为彼此都是经历过时代挫折的患难夫妻,那以后外婆和外公的平常百姓生活倒也算琴瑟和谐,恩爱有加。

而这也可以从他们强大的造人能力中看出:

外公和外婆相守的50余年里,一共生育了10个孩子,其中有3个孩子因为年代及疾病原因,中途不幸夭折,只留下5女2儿

/ 晾麻· 摄影师: 木旦 /

大女儿用传统的媒妁之亲为他结了一门远在国门都龙的亲事,直到现在都家庭幸福稳定。

二女儿送回了外婆的娘家学医,继承了她祖上的苗医衣钵。

三女儿成年后远嫁了北京,只是常年难得归来一次。

四女儿起初很幸运,自由恋爱与苗家的好男儿陶绍文定了亲,成了他的未婚妻。只是遗憾天妒英才,陶在越南战争的胜利前夕,为国捐躯,英勇牺牲!百度百科上都可以查到他的词条和事迹……

至于小女儿嘛,当然就是我的妈妈啦!

/ 苗岭山水· 摄影师: 木旦 /

外婆年轻时的照片我是找不到了,只找到了一些亲人们的残存的新老资料,权且从她的子孙辈的照片上你们随意感受一下吧!

(很努力地截了张脸廓像外婆的正面,有点糊,你们将就着看吧~)

外公与外婆相惜相守一直活到了他77岁,因着一次跌伤意外离世,结束了他峥嵘归来的一生。

彼时子女们早已嫁的嫁,娶的娶,供养的孤儿们也都很争气考取了北京的大学,回来成了当地的公务员。

外婆一个人坚守在山寨的老宅里为子女们操儿带女,直至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由于子孙众多,在她95高寿的时候,寨里的长街宴都摆了100多桌。

外婆是一个有福长寿的人,寨里同龄的老人相继离去,她都安静祥和地操持家务,携带子孙。连我这种儿时见不到妈妈就不肯回家的“泼猴猩猩”,她都应付的过。

所以“身经百战”的她,一直九十岁的高龄都还耳聪目明,身体康健。脱下包头花帽,都能稀疏看见夹杂其中的根根黑发……

晚年的外婆,越活越像个“老小孩”。

因着她不安生喜欢出去走走的性格,她也俨然成为了全家族的活宝。

带着她去吃饭席,别人见她都夸她生的精神漂亮,抢着争着要和她合影沾沾福气。

因着受宠若惊,不明白大家为什么非要跟自己这个“糟老太婆”拍照,这个被抢着合影的典故,她不厌其烦地跟我说了一遍又一遍。

由于年纪大了,年迈的外婆反而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特别害怕分离,生怕我们每次去看她后,就是最后的一面。

所以每每归去,她都会像个小孩一样安静地坐在你的身边烤火,或是搓搓你的小手,或是听着你们聊天;就连我用电脑打字,她都会好奇地也用手指敲打两下。

她总是默默无闻地付出,从不索取。子女给她的钱,她都会悄悄地塞给外孙曾孙。

或许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她早已进入了返璞归真的无我之境。

每每远走,每每想到她的存在,她都能给心底一股强大的信念与力量,就如同她名字 Vangx(家园)一般的温暖。

/ 马关山水· 摄影师: 木旦 /

在苗族的爱情观里,记得山歌里曾唱过一句

“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可能觉得自己福尽已足,

外婆于2018年7月3日凌晨于梦中离世,

外婆去世后,没有依照汉制与外公合葬,

而是葬在了外公坟前隔湖相望的邻山上,

你我同心,穿山过水共枕眠。”

期颐半载空流年,且等你时光就此老去。

内容来源:数星人公众号

对于这位“压寨夫人”的传奇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唱响千年苗族古歌,我在重安九·二六等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里放仙人球是吉是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