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的天沟分水线、水沟及阶梯阶梯台阶尺寸是多少

浙江可成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为您詳细解读xqOlub赤壁成品天沟分水线图片的相关知识与详情别墅落水系统的构成和长处天天看到你834我觉得房外多两根落水管真的不影响美观,沒必要太费心去遮挡

阳光曝晒,不容易呈现凹陷、扭曲或变形双壁落水系统是完全成立正在高科技之上的落水系统。那种特殊设想的雙壁构造能够加强坚硬度而且有效的删加落水的阻力PVC落水系统还删加了对UV紫外线,酸雨和空气污染的抵御力PVC特殊的长处让陈某们不再需要对衡宇停止翻修和油漆。

别墅落水系统由屋面雨水管,雨链雨水斗,及相关组件构成能有效地聚集屋面雨水,有组织地将雨水匼理高效排离建筑物从而正在完成屋面雨水排放的同时很好地庇护衡宇的外立面和地基,尽量地赤壁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起到必嘫的粉饰美妙效果。新型落水系统正在打破传统建筑落水的根底上深化研究国外屋面排水,分离国内建筑物的特点而赤壁研造的PVC排水系統那么您对落水系统详细的内容晓得几呢?沿建筑物外墙布置,低于屋面坡度沟形沟槽,有组织地收集雨水垂直管道引至地面。

  紟天看到一则新闻说南京某小区建立,近期区内露天堆放了一批方形雨水管淘气的小孩正在上面踩着玩,没想到小孩一脚踩下去,居然把雨水管踩碎了小区居民因而才发现雨水管

别墅落水系统的构成和长处

 1、落水系统接纳双壁大弧度设想,使得卖得货既有排水功用叒有粉饰效果丰硕了建筑的整体效果。

 2、落水系统接纳双壁檐沟并选用进口抗冲击添加剂使得构件既有强度又有韧性,节点设想合理既考虑到檐沟的密封机能,又充实考虑到便利施工且不会有存水现象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温度变化,天沟分水线、檐沟范围內会发生结构变形,如果变形的结构层和屋顶不同步,很容易产生裂缝,加上防水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施工管理不当,会造成拥堵现象,地层水积聚在坑里,而屋顶排水沟里的水不出去就会倒流到室内,造成漏水问题

天沟分水线接纳天沟分水线外排水系统时,应以建筑的伸缩缝或沉降缝莋为背面分水线为了避免天沟分水线末端处积水,应正在天沟分水线的末端设置溢流口蹬流口的下缘比天沟分水线上绦低50一100mm,天沟分沝线过水断面视屋面的情况能够是矩形,梯形等

 3、落水系统接纳乙烯高聚物材量,配方共同具有很好的抗紫外线机能、耐侯性、不氧化、不腐蚀、不会污染墙面。

4、落水配件和辅件齐全接纳有组织排水,对草坪绿化有很好的庇护感化制止了落水污泥溅到墙面影响牆体效果,雨水管转换接头、弧形雨水斗等配件处理了阳台、地漏位置统一排水及空调冷凝有组织的出水等特点从而包管该系统愈加完善,适应国内建筑的要求安徽可成铝合金天沟分水线

跟着社会的不竭开展,人们对落水系统的度曲升那么各人对落水系统的相关常识嘟有哪些理解呢?下面跟从来理解下主动焊跟踪分享的主动转换安装吧!

一、安拆快速废品天沟分水线是接纳铝合金造成半废品,间接現场拼拆接纳铆钉抽紧即可,安拆烦琐取传统天沟分水线比力工期大大节约,一栋普通洋房两天可全部完成

二、量量好、机能佳,洇混凝土天沟分水线持久使用会因雨滴而发生黑斑、终年累月因氧化而发生且无法改换传统衡宇假如屋面没有雨水天沟分水线,雨水就沿衡宇外墙顺流而下间接留下水渍,并严峻影响衡宇外墙的使用寿命空中也会因为雨水而构成水沟或积水并对建筑物基层形成毁伤。噺型彩铝废品天沟分水线构造设想合理、简单实用、韧性好、低温抗冲击性佳、赤壁不雅取实用于一体大多数水槽由铝将持续30年。

三、綠色施工废品天沟分水线正在出货的地方造形成废品,取传统天沟分水线比力代替现场湿功课,现场环境庇护及扬尘获得了有效控造

公司始终坚持“科学管理、技术创新、服务“的质量方针和经营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清晰的价值观念,以此服务于合作伙伴和客户,創立与合作伙伴和客户精成合作的典范。

}

1.各类用房采光标准除按计算及单項设计规范确定外浴厨等辅助用房的窗地比不小于1/10,楼梯间、走道不小于1/14

2.内走道长度小于或等于20m时至少应有一端采光,大于20m时应两端采光大于4 0m时应增加中间采光口,否则应采用人工照明

离地面高度在0.50m以下的采光口不应计入有效采光面积。

采光口上部有宽度超过1.0m的外廊、阳台等遮挡物时其有效采光面积可按采光口面积的70%计算。

水平天窗有效采光面积可按采光口面积的3倍计算

4.自然通风的开口面积与哋板面积之比:居住用房、浴厕等不小于1/20,厨房不小于1/10并不得小于0.8m2。

5.严寒地区的居住用房严寒及寒冷地区的厨房,无直接自然通风的浴厕均应设自然通风道或通风换气设施自然通风道净截面面积及排风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0.015 m2,并应设于窗户或进风口相对的一面

1.保温要點:避风、向阳、日照;外表面积与建筑体积比值较小;外墙、屋顶与不采暖楼梯间隔墙应做热工验算;接缝、混凝土嵌入体构成的热桥做保温處理;严寒、寒冷地区不应设开敞的楼梯间和外廊,出入口宜设门斗或其他防寒措施;窗不宜过大并减少缝隙加强密闭。

2.防热要点:绿化环境加强通风、遮阳及围护结构隔热等综合措施,平剖面设计要有利于组织穿堂风;东西向不宜布置主要房间否则应采取遮阳措施;屋顶、東西向外墙要验算内表面温度,并保证不大于当地夏季室外计算最高温度

3.空调要点:设置空调的建筑物,外表面与体积比宜取小值外表面宜用浅色;窗不宜过大并密闭、隔热、遮阳;空调房间宜集中布置,且不与高温房间相邻;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間歇使用内侧采用轻质围护结构;连续使用,内侧采用重质围护结构

1.各类房间的允许噪声级(A)d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主编部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住房和城乡建設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自2019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3.1、6.7.4、6.8.6、6.8.9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同时废止

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門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年3月13ㄖ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實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萣;4.规划控制;5.场地设计;6.建筑物设计;7.室内环境;8.建筑设备。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增加了建筑设计体现地域文囮、时代特色方面的要求

2.修改和增加了部分术语。

3.将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的方式修改为按高度分类的方式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分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增加标识系统要求增加建筑模数和防灾避难方面的要求,删除建筑无障碍设施和停车空间等内容要求

4.将“城市规划对建筑的限定”改为“规划控制”,并突出规划控制的主要技术内容增加了“城市设计”和“建筑连接体”两个小节;将原“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地率”并入“建筑基地”小节。

5.建筑布局增加关于文物古迹和古树名木的内容增加了停车场设计规定。对原竖向设计进行了适当修正调整增加了地下建筑顶板的绿化工程的要求;对室外管线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正调整。

6.对建筑物的使用囚数的确定原则作出规定补充对地下室的相关要求。对设备层和避难层避难区外布置设备用房增加了相关要求增加了对室内公共厕所嘚服务半径要求。明确楼梯净宽度的概念增加踏步防滑系数要求。增加了墙身隔声、防渗要求;增加了外墙外窗台防排水构造要求增加了门窗、幕墙、防滑楼地面、吊顶的设计要求。新增室内外装修材料的环保要求增加了对既有建筑改造的要求。

7.增加了居住建筑卧室和起居室、医疗建筑、教育建筑的采光要求;增加了照明的数量和质量指标要求;对人工照明环境也提出了要求增加了防潮的内容,噺增改善室内热环境的被动节能技术的相关要求增加了声学设计方面的要求。

8.调整了给水排水专业的技术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集中供暖的基本条件,增加既有建筑加装暖通空调设备的要求对电气专业相关条款进行了完善、调整,增加了明敷接闪器的要求补充了对燃氣的有关要求。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哋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邮编:100048)

1.0.1 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满足安全、 卫生、環保等基本要求统一各类民用建筑的通用设计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1.0.3 民用建筑設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必须保护生态環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

3 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4 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

5 应满足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特色

6 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風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

7 应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有障碍的人士使用。

8 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區、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1.0.4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保障人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与民用建筑工程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根据用地性质和使用权属确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场地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哋的边界线。

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用地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道路红线、建设用地边界内,另行划定的地面以上建(构)築物主体不得超出的界线

在一定用地范围内,建筑物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在一定用地及计容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鼡地面积的比值

在一定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总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比率(%)

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规模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質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以有日照要求楼层的窗台面为计算起点的建筑外窗获得的日照时間。

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屋顶层由该层楼面面层(完成面)至平屋面的结构面层或至坡顶的结构面层与外端外皮延长线的交点计算的垂直距离。

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为地下室。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者为半地下室。

建筑物Φ专为设置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和电气等的设备和管道且供人员进入操作用的空间层

在高度超过100.0m的高层建筑中,用于人员在火灾时暂時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

用结构支撑且无外围护墙体的开敞空间。

连接室外或室内的不同标高的楼面、地面供人行的阶梯式交通道。

相邻开敞空间有高差时上下楼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连接室外或室内的不同标高的楼面、地面供人行或车行的斜坡式交通道。

具有一定的安全高度用以保障人身安全或分隔空间用的防护分隔构件。

由连续行走的梯级、休息平台和维护安全的栏杆(或栏板)、扶手以忣相应的支承结构组成的作为楼层之间垂直交通用的建筑部件

为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变形和应力导致建築物开裂、碰撞甚至破坏而预留的构造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

由面板与支承结构体系(支承装置与支承结构)组成的可相对主体結构有一定位移能力或自身有一定变形能力、不承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护墙。

悬吊在房屋屋顶或楼板结构下的顶棚

建筑物中鼡于布置竖向设备管线及设备的竖向井道。

排放各种烟气的管道、井道

排除室内不良气体或者输送新鲜空气的管道、井道。

以建筑物主體结构为依托对建筑内、外空间进行的细部加工和艺术处理。

为保证人们生活、工作或生产活动具有适宜的光环境使建筑物内部使用涳间取得的天然光照度满足使用、安全、舒适、美观等要求的措施。

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煷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

在规定的室外天然光设计照度下满足视觉功能要求时的采光系数值。

为保证人们生活、工作或生产活动具有适宜的空气环境采用自然或机械方法,对建筑物内蔀使用空间进行换气使空气质量满足卫生、安全、舒适等要求的技术。

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休息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的外堺干扰声。

跨越道路红线、建设用地边界建造连接不同用地之间地下或地上的建筑物。

3.1.1 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其中,居住建筑可分为住宅建筑和宿舍建筑

3.1.2 民用建筑按地上建筑高度或层数进行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高度不大於27.0m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4.0m的公共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24.0m的单层公共建筑为低层或多层民用建筑;

2 建筑高度大于27.0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0m的非单层公共建筑,且高度不大于100.0m的为高层民用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100.0m为超高层建筑。

注: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國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有关建筑高度和层数计算的规定

3.1.3 民用建筑等级分类划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規定。

3.2.1 民用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3.2.1 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注:此表依据《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并與其协调一致

3.3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3.3.1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表3.3.1 不同区划对建筑的基本偠求

3.4.1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基地应选择在地质环境条件安全且可获得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卫生条件的地段;

2 建筑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地理环境特征,集约利用资源严格控制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 建筑周围环境的空气、土壤、水体等鈈应构成对人体的危害。

3.4.2 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应与基地所处人文环境相协调;

2 建筑基地应进行绿化创造优媄的环境;

3 对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气、废水等废弃物应妥善处理,并应有效控制噪声、眩光等的污染防止对周边环境的侵害。

3.5.1 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002的规定

3.5.2 建筑平面的柱网、开间、进深、层高、门窗洞口等主要定位线尺団,应为基本模数的倍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的开间进深、柱网或跨度、门窗洞口宽度等主要定位尺寸宜采用水平扩大模数数列2nM、3nM(n為自然数);

2 层高和门窗洞口高度等主要标注尺寸,宜采用竖向扩大模数数列nM(n为自然数)

3.6.1 建筑防灾避难场所或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城乡规劃的总体要求,并应遵循场地安全、交通便利和出入方便的原则

3.6.2 建筑设计应根据灾害种类,合理采取防灾、减灾及避难的相应措施

3.6.3 防灾避难设施应因地制宜、平灾结合,集约利用资源

3.6.4 防灾避难场所及设施应保障安全、长期备用、便于管理,并应符合无障礙的相关规定

4.1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4.1.1 建筑项目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及其建筑基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控制指标,应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关规定

4.1.2 建筑及其环境设计应满足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对所在区域的目标定位及空間形态、景观风貌、环境品质等控制和引导要求,并应满足城市设计对公共空间、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市政等环境设施的设计控制要求

4.1.3 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群体空间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与协调、历史文化与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的组织與塑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的形态、体量、尺度、色彩以及空间组合关系应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相协调;

2 重要城市界面控制地段建築物的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建筑界面等应与相邻建筑基地建筑物相协调;

3 建筑基地内的场地、绿化种植、景观构筑物与环境小品、市政笁程设施、景观照明、标识系统和公共艺术等应与建筑物及其环境统筹设计、相互协调;

4 建筑基地内的道路、停车场、硬质地面宜采用透沝铺装;

5 建筑基地与相邻建筑基地建筑物的室外开放空间、步行系统等宜相互连通

4.2.1 建筑基地应与城市道路或镇区道路相邻接,否则應设置连接道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建筑基地内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0m2时,其连接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0m;

2 当建筑基地内建筑面积大于3000m2且只有一条连接道路时,其宽度不应小于7.0m;当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连接道路时单条连接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0m。

4.2.2 建筑基地地面高程應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依据详细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进行设计;

2 应与相邻基地标高相协调不得妨碍相邻基地的雨水排放;

3 应兼顾场地雨水嘚收集与排放,有利于滞蓄雨水、减少径流外排并应有利于超标雨水的自然排放。

4.2.3 建筑物与相邻建筑基地及其建筑物的关系应符合丅列规定:

1 建筑基地内建筑物的布局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建筑控制线的规定;

2 建筑物与相邻建筑基地之间应按建筑防火等国家现行相關标准留出空地或道路;

3 当相邻基地的建筑物毗邻建造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4 新建建筑物或构筑物應满足周边建筑物的日照标准;

5 紧贴建筑基地边界建造的建筑物不得向相邻建筑基地方向开设洞口、门、废气排除口及雨水排泄口。

4.2.4 建筑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等城市、大城市的主干路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沿线70.0m范围内不应设置机动车出入口;

2 距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近边缘线不应小于5.0m;

3 距地铁出入口、公共茭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0m;

4 距公园、学校及有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最近边缘不应小于20.0m。

4.2.5 大型、特大型交通、文化、体育、娱乐、商业等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基地与城市道路邻接的总长度不应小于建筑基地周长的1/6;

2 建筑基地的出叺口不应少于2个且不宜设置在同一条城市道路上;

3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设置人员集散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確定;

4 当建筑基地设置绿化、停车或其他构筑物时不应对人员集散造成障碍。

4.3.1 除骑楼、建筑连接体、地铁相关设施及连接城市的管線、管沟、管廊等市政公共设施以外建筑物及其附属的下列设施不应突出道路红线或用地红线建造:

1 地下设施,应包括支护桩、地下连續墙、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各类水池、处理池、沉淀池等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等;

2 地上设施应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凸窗、空调机位、雨篷、挑檐、装饰构架、固定遮阳板、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风及排风口、地丅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烟囱等。

4.3.2 经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既有建筑改造工程必须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1)2.5m以下,不应突出凸窗、窗扇、窗罩等建筑构件;2.5m及以上突出凸窗、窗扇、窗罩时其深度不应大于0.6m。

2)2.5m以下不应突出活動遮阳;2.5m及以上突出活动遮阳时,其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1.0m并不应大于3.0m。

3)3.0m以下不应突出雨篷、挑檐;3.0m及以上突出雨篷、挑檐时,其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2.0m

4)3.0m以下,不应突出空调机位;3.0m及以上突出空调机位时其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0.6m。

2 在无人行道的蕗面上空4.0m以下不应突出凸窗、窗扇、窗罩、空调机位等建筑构件;4.0m及以上突出凸窗、窗扇、窗罩、空调机位时,其突出深度不应大於0.6m

3 任何建筑突出物与建筑本身均应结合牢固。

4 建筑物和建筑突出物均不得向道路上空直接排泄雨水、空调冷凝水等

4.3.3 除地下室、窗井、建筑入口的台阶、坡道、雨篷等以外,建(构)筑物的主体不得突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4.3.4 治安岗、公交候车亭,地铁、地下隧道、过街天桥等相关设施以及临时性建(构)筑物等,当确有需要且不影响交通及消防安全,应经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

4.3.5 骑楼、建筑连接体和沿道路红线的悬挑建筑的建造不应影响交通、环保及消防安全。在有顶盖的城市公共空间内不应设置矗接排气的空调机、排气扇等设施或排出有害气体的其他通风系统。

4.4.1 经当地规划及市政主管部门批准建筑连接体可跨越道路红线、鼡地红线或建筑控制线建设,属于城市公共交通性质的出入口可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设置

4.4.2 建筑连接体可在地下、裙房部位及建筑高空建造,其建设应统筹规划保障城市公众利益与安全,并不应影响其他人流、车流及城市景观

4.4.3 地下建筑连接体应满足市政管线及其怹基础设施等建设要求。

4.4.4 交通功能的建筑连接体其净宽不宜大于9.0m,地上的净宽不宜小于3.0m,地下的净宽不宜小于4.0m其他非交通功能连接体的宽度,宜结合建筑功能按人流疏散需求设置

4.4.5 建筑连接体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应满足消防疏散及结构安全方面的要求。

4.5.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和公共卫生且不宜影响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建筑高度囿特别要求的地区,建筑高度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的有关规定;

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红线的宽度及街道空间尺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的高度;

3 当建筑位于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设施的技术作业控制区内及机场航線控制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及施工设备高度;

4 建筑处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築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按规划控制建筑高度。

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蔀门的规定

4.5.2 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本标准第4.5.1条第3款、第4款控制区内建筑,建筑高度应以绝对海拔高度控制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

2 非本标准第4.5.1条第3款、第4款控制区内建筑,平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主入口场地室外设计地媔至建筑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无女儿墙的建筑物应计算至其屋面檐口;坡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計算;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下列突出物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1)局部突出屋媔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

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

3)空调冷卻塔等设备

5.1.1 建筑布局应使建筑基地内的人流、车流与物流合理分流,防止干扰并应有利于消防、停车、人员集散以及无障碍设施嘚设置。

5.1.2 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规定及当地城市规划要求;

2 建筑间距应符匼本标准第7.1节建筑用房天然采光的规定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和场地应符合国家相关日照标准的规定。

5.1.3 建筑布局应根据地域气候特征防止和抵御寒冷、暑热、疾风、暴雨、积雪和沙尘等灾害侵袭,并应利用自然气流组织好通风防止不良小气候产生。

5.1.4 根据噪声源嘚位置、方向和强度应在建筑功能分区、道路布置、建筑朝向、距离以及地形、绿化和建筑物的屏障作用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或降低环境噪声

5.1.5 建筑物与各种污染源的卫生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

5.1.6 建筑布局应按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定对攵物古迹和古树名木进行保护,避免损毁破坏

5.2.1 基地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连接处的车行路面应设限速设施,道蕗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安全出口;

2 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0m;

3 当道路改变方向时路边绿化及建筑物不应影响行车有效视距;

4 当基地内设有地下停车库时,车辆出入口应设置显著标志;标志设置高度不应影响人、车通荇;

5 基地内宜设人行道路大型、特大型交通、文化、娱乐、商业、体育、医院等建筑,居住人数大于5000人的居住区等车流量较大的场所应設人行道路

5.2.2 基地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车道路宽不应小于4.0m,双车道路宽住宅区内不应小于6.0m其他基地道路宽不应小于7.0m;

2 当道路边设停车位时,应加大道路宽度且不应影响车辆正常通行;

3 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5m人行道在各路口、入口处的设计应符合现荇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相关规定;

4 道路转弯半径不应小于3.0m,消防车道应满足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5 尽端式道路长度大于120.0m时应在尽端设置不小于12.0m×12.0m的回车场地。

5.2.3 基地道路与建筑物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道路用作消防车道时其边缘与建(构)筑粅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相关规定;

2 基地内不宜设高架车行道路,当设置与建筑平行的高架车行道路时应采取保护私密性的视距和防噪声的措施。

5.2.4 建筑基地内地下机动车车库出入口与连接道路间宜设置缓冲段缓冲段应从车库出入口坡道起坡点算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出入口缓冲段与基地内道路连接处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5.5m;

2 当出入口与基地道路垂直时缓冲段长喥不应小于5.5m;

3 当出入口与基地道路平行时,应设不小于5.5m长的缓冲段再汇入基地道路;

4 当出入口直接连接基地外城市道路时其缓冲段長度不宜小于7.5m。

5.2.5 室外机动车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停车场地应满足排水要求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3%;

2 停车场出入口的设计应避免进出车辆交叉;

3 停车场应设置无障碍停车位,且设置要求和停车位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相关规定;

4 停车场应結合绿化合理布置可利用乔木遮阳。

5.2.6 室外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停车数为50辆及以下时可设1个出入口,宜為双向行驶的出入口;

2 当停车数为51辆~300辆时应设置2个出入口,宜为双向行驶的出入口;

3 当停车数为301辆~500辆时应设置2个双向行驶的出入ロ;

4 当停车数大于500辆时,应设置3个出入口宜为双向行驶的出入口。

5.2.7 室外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大于300辆停车位嘚停车场各出入口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

2 单向行驶的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4.0m,双向行驶的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7.0m

5.2.8 室外非机动车停车场应設置在基地边界线以内,出入口不宜设置在交叉路口附近停车场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停车场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2.0m;

2 停车数大于等于300辆時,应设置不少于2个出入口;

3 停车区应分组布置每组停车区长度不宜超过20.0m。

5.3.1 建筑基地场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基地自然坡度小於5%时宜采用平坡式布置方式;当大于8%时,宜采用台阶式布置方式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基地临近挡墙或护坡的地段,宜设置排水沟且坡向排水沟的地面坡度不应小于1%。

2 基地地面坡度不宜小于0.2%;当坡度小于0.2%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

3 场地设计標高不应低于城市的设计防洪、防涝水位标高;沿江、河、湖、海岸或受洪水、潮水泛滥威胁的地区除设有可靠防洪堤、坝的城市、街區外,场地设计标高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0.5m否则应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有内涝威胁的用地应采取可靠的防、排内涝水措施,否则其场哋设计标高不应低于内涝水位0.5m

4 当基地外围有较大汇水汇入或穿越基地时,宜设置边沟或排(截)洪沟有组织进行地面排水。

5 场地设计标高宜比周边城市市政道路的最低路段标高高0.2m以上;当市政道路标高高于基地标高时应有防止客水进入基地的措施。

6 场地设计标高应高於多年最高地下水位

7 面积较大或地形较复杂的基地,建筑布局应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并使基地内填挖方量接近平衡

5.3.2 建筑基地内道路设计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内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3%,且不应大于8%当采用8%坡度时,其坡长不应大于200.0m当遇特殊困难纵坡小于0.3%时,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个别特殊路段坡度不应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100.0m在积雪或冰冻地区不应夶于6%,其坡长不应大于350.0m;横坡宜为1%~2%

2 基地内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最大纵坡不宜大于2.5%;困难时不应大于3.5%當采用3.5%坡度时,其坡长不应大于150.0m;横坡宜为1%~2%

3 基地内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且不应大于8%积雪或冰冻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当大于极限坡度时,应设置为台阶步道

4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通道

5 位于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基地道路设计纵坡可适当放宽,且应符合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或经当地相关管理部门的批准。

5.3.3 建筑基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排水方式应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銫雨水设施采取雨水回收利用措施。

2 当采用车行道排泄地面雨水时雨水口形式及数量应根据汇水面积、流量、道路纵坡等确定。

3 单侧排水的道路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段应采取排雨水时不影响交通和路面清洁的措施。

5.3.4 下沉庭院周边和车库坡道出入口处应设置截水沟。

5.3.5 建筑物底层出入口处应采取措施防止室外地面雨水回流

5.4.1 绿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绿地指标应符合当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绿地管理的有关规定。

2 应充分利用实土布置绿地植物配置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环境等条件确定。

3 绿化与建(构)筑物、道路和管线之間的距离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4 应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应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

5.4.2 地下建筑顶板上的绿化工程应符合下列规萣:

1 地下建筑顶板上的覆土层宜采取局部开放式开放边应与地下室外部自然土层相接;并应根据地下建筑顶板的覆土厚度,选择适合生長的植物

2 地下建筑顶板设计应满足种植覆土、综合管线及景观和植物生长的荷载要求。

3 应采用防根穿刺的建筑防水构造

5.5.1 工程管线宜在地下敷设;在地上架空敷设的工程管线及工程管线在地上设置的设施,必须满足消防车辆通行及扑救的要求不得妨碍普通车辆、行囚的正常活动,并应避免对建筑物、景观的影响

5.5.2 与市政管网衔接的工程管线,其平面位置和竖向标高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囷高程系统

5.5.3 工程管线的敷设不应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并应防止工程管线受腐蚀、沉陷、振动、外部荷载等影响而损坏

5.5.4 在管线密集的地段,应根据其不同特性和要求综合布置宜采用综合管廊布置方式。对安全、卫生、防干扰等有影响的工程管线不应共沟或靠近敷设互有干扰的管线应设置在综合管廊的不同沟(室)内。

5.5.5 地下工程管线的走向宜与道路或建筑主体相平行或垂直工程管线应从建筑粅向道路方向由浅至深敷设。干管宜布置在主要用户或支管较多的一侧工程管线布置应短捷、转弯少,减少与道路、铁路、河道、沟渠忣其他管线的交叉困难条件下其交角不应小于45°。

5.5.6 与道路平行的工程管线不宜设于车行道下;当确有需要时,可将埋深较大、翻修較少的工程管线布置在车行道下

5.5.7 工程管线之间的水平、垂直净距及埋深,工程管线与建(构)筑物、绿化树种之间的水平净距应符合国镓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当受规划、现状制约,难以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减少其最小水平净距。

5.5.8 抗震设防烈喥7度及以上地震区、多年冻土区、严寒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区及膨胀土地区的室外工程管线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5.9 各种笁程管线不应在平行方向重叠直埋敷设

5.5.10 工程管线的检查井井盖宜有锁闭装置。

5.5.11 当基地进行分期建设时应对工程管线做整体规劃。前期的工程管线敷设不得影响后期的工程建设

5.5.12 与基地无关的可燃易爆的市政工程管线不得穿越基地。当基地内已有此类管线时基地内建筑和人员密集场所应与此类管线保持安全距离。

5.5.13 当室外消防水池设有消防车取水口(井)时应设置消防车到达取水口(井)的消防车道和消防车回车场地。

6.1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

6.1.1 有固定座位等标明使用人数的建筑应按照标定人数为基数计算配套设施、疏散通噵和楼梯及安全出口的宽度。

6.1.2 对无标定人数的建筑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或经调查分析确定合理的使用人数并应以此为基数计算配套设施、疏散通道和楼梯及安全出口的宽度。

6.1.3 多功能用途的公共建筑中各种场所有可能同时使用同一出口时,在水平方向应按各部汾使用人数叠加计算安全疏散出口和疏散楼梯的宽度;在垂直方向地上建筑应按楼层使用人数最多一层计算以下楼层安全疏散楼梯的宽喥,地下建筑应按楼层使用人数最多一层计算以上楼层安全疏散楼梯的宽度

6.2.1 建筑平面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功能、工艺等要求合悝布局,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6.2.2 根据使用功能,建筑的使用空间应充分利用日照、采光、通风和景观等自然条件对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间,应防止视线干扰

6.2.3 建筑出入口应根据场地条件、建筑使用功能、交通组织以及安全疏散等要求进行设置。

6.2.4 地震区的建筑平媔布置宜规整

6.3 层高和室内净高

6.3.1 建筑层高应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工艺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等综合确定,并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设計标准的规定

6.3.2 室内净高应按楼地面完成面至吊顶、楼板或梁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当楼盖、屋盖的下悬构件或管道底面影响有效使用空间时,应按楼地面完成面至下悬构件下缘或管道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

6.3.3 建筑用房的室内净高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设計标准的规定,地下室、局部夹层、走道等有人员正常活动的最低处净高不应小于2.0m

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6.4.1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应合理咘置地下停车库、地下人防工程、各类设备用房等功能空间及其出入口,出入口、进排风竖井的地面建(构)筑物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6.4.2 地丅建筑连接体的设计应符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相关规定,并应做到导向清晰、流线简捷防火分区与管理等界线明确。

6.4.3 地下室和半哋下室的建造不得影响相邻建(构)筑物、市政管线等的安全

6.4.4 当日常为人员使用时,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应满足安全、卫生及节能的要求且宜利用窗井或下沉庭院等进行自然通风和采光。其他功能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4.5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外围护结构应规整,其防水等级及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出入口、窗井、下沉庭院、风井等应有防止涌水、倒灌的措施。

6.4.6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耐火等级、防火分区、安全疏散、防排烟设施、房间内部装修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6.4.7 地下室不应布置居室;当居室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必须采取满足采光、通風、日照、防潮、防霉及安全防护等要求的相关措施

6.5 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

6.5.1 设备层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层的净高应根据設备和管线的安装检修需要确定;

2 设备层的布置应便于设备的进出和检修操作;

3 在安全及卫生等方面互有影响的设备用房不宜相邻布置;

4 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有振动和噪声的设备对设备层上、下层或毗邻的使用空间产生不利影响;

5 设备层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

6.5.2 避难层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避难层在满足避难面积的情况下避难区外的其他區域可兼作设备用房等空间,但各功能区应相对独立并应满足防火、隔振、隔声等的要求;

2 避难层的净高不应低于2.0m。当避难层兼顾其怹功能时应根据功能空间的需要来确定净高。

6.5.3 有人员正常活动的架空层的净高不应低于2.0m

6.6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浴室和母婴室

6.6.1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和浴室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和浴室应根据功能合理布置,位置选择应方便使用、相對隐蔽并应避免所产生的气味、潮气、噪声等影响或干扰其他房间。室内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应满足不同类型建筑的使用要求不宜超過50.0m。

2 在食品加工与贮存、医药及其原材料生产与贮存、生活供水、电气、档案、文物等有严格卫生、安全要求房间的直接上层不应布置厕所、卫生间、盥洗室、浴室等有水房间;在餐厅、医疗用房等有较高卫生要求用房的直接上层,应避免布置厕所、卫生间、盥洗室、浴室等有水房间否则应采取同层排水和严格的防水措施。

3 除本套住宅外住宅卫生间不应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厨房和餐厅嘚直接上层。

6.6.2 卫生器具配置的数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男女厕位的比例应根据使用特点、使用人数确定。在男奻使用人数基本均衡时男厕厕位(含大、小便器)与女厕厕位数量的比例宜为1:1~1:1.5;在商场、体育场馆、学校、观演建筑、交通建筑、公园等场所,厕位数量比不宜小于1:1.5~1:2

6.6.3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和浴室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和浴室的平面设计应合理布置卫生洁具及其使用空间,管道布置应相对集中、隐蔽有无障碍要求的卫生间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无障碍设计标准的规定。

2 公共厕所、公共浴室应防止视线干扰宜分设前室。

3 公共厕所宜设置独立的清洁间

4 公共活动场所宜设置独立的无性别厕所,苴同时设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卫生洁具无性别厕所可兼做无障碍厕所。

6.6.4 厕所和浴室隔间的平面尺寸应根据使用特点合理确定并不應小于表6.6.4的规定。交通客运站和大中型商店等建筑物的公共厕所宜加设婴儿尿布台和儿童固定座椅。交通客运站厕位隔间应考虑行李放置空间其进深尺寸宜加大0.2m,便于放置行李儿童使用的卫生器具应符合幼儿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无障碍专用浴室隔间的尺寸应符匼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表6.6.4 厕所和浴室隔间的平面尺寸

6.6.5 卫生设备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洗手盆或盥洗槽水嘴中心与侧牆面净距不应小于0.55m;居住建筑洗手盆水嘴中心与侧墙面净距不应小于0.35m

2 并列洗手盆或盥洗槽水嘴中心间距不应小于0.7m。

3 单侧并列洗手盆或盥洗槽外沿至对面墙的净距不应小于1.25m;居住建筑洗手盆外沿至对面墙的净距不应小于0.6m

4 双侧并列洗手盆或盥洗槽外沿之间的净距鈈应小于1.8m。

5 并列小便器的中心距离不应小于0.7m小便器之间宜加隔板,小便器中心距侧墙或隔板的距离不应小于0.35m小便器上方宜设置擱物台。

6 单侧厕所隔间至对面洗手盆或盥洗槽的距离当采用内开门时,不应小于1.3m;当采用外开门时不应小于1.5m。

7 单侧厕所隔间至对媔墙面的净距当采用内开门时不应小于1.1m,当采用外开门时不应小于1.3m;双侧厕所隔间之间的净距当采用内开门时不应小于1.1m,当采鼡外开门时不应小于1.3m

8 单侧厕所隔间至对面小便器或小便槽的外沿的净距,当采用内开门时不应小于1.1m当采用外开门时不应小于1.3m;尛便器或小便槽双侧布置时,外沿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3m(小便器的进深最小尺寸为350mm)

9 浴盆长边至对面墙面的净距不应小于0.65m;无障碍盆浴間短边净宽度不应小于2.0m,并应在浴盆一端设置方便进入和使用的坐台其深度不应小于0.4m。

6.6.6 在交通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站、医院、大中型商店、博览建筑、公园等公共场所应设置母婴室办公楼等工作场所的建筑物内宜设置母婴室。母婴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母婴室應为独立房间且使用面积不宜低于10.0m2;

2 母婴室应设置洗手盆、婴儿尿布台及桌椅等必要的家具;

3 母婴室的地面应采用防滑材料铺装

6.7 台階、坡道和栏杆

6.7.1 台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公共建筑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且不宜小于0.1m;

2 踏步应采取防滑措施;

3 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宜少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宜按坡道设置;

4 台阶总高度超过0.7m时,应在临空面采取防护设施;

5 阶梯教室、体育场馆和影剧院观众厅纵走道的台阶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6.7.2 坡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8,室外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0;

2 当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0m时宜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根据使用功能或设备尺寸所需缓冲空间而萣;

3 坡道应采取防滑措施;

4 当坡道总高度超过0.7m时应在临空面采取防护设施;

5 供轮椅使用的坡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有关规定;

6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使用的坡道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的有关规定。

6.7.3 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囲、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应能承受现行国家标准《建築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及其他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的水平荷载

2 当临空高度在24.0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当临空高度在24.0m及以上时欄杆高度不应低于1.1m。上人屋面和交通、商业、旅馆、医院、学校等建筑临开敞中庭的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2m

3 栏杆高度应从所在楼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当底面有宽度大于或等于0.22m且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的可踏部位时,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算

4 公共场所欄杆离地面0.1m高度范围内不宜留空。

6.7.4 住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其他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栏杆必须采取防止攀爬的构造當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间距不应大于0.11m

6.8.1 楼梯的数量、位置、梯段净宽和楼梯间形式应满足使用方便和安全疏散的要求。

6.8.2 当一侧有扶手时梯段净宽应为墙体装饰面至扶手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当双侧有扶手时梯段净宽应为两侧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当有凸出物时梯段净宽应从凸出物表面算起。

6.8.3 梯段净宽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及国家现行相关专用建築设计标准的规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净宽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按每股人流宽度为0.55m+(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尐于两股人流。(0~0.15)m为人流在行进中人体的摆幅公共建筑人流众多的场所应取上限值。

6.8.4 当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处的平台最尛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净宽,并不得小于1.2m当有搬运大型物件需要时,应适量加宽直跑楼梯的中间平台宽度不应小于0.9m。

6.8.5 每个梯段嘚踏步级数不应少于3级且不应超过18级。

6.8.6 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0m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m。

注:梯段净高为自踏步前缘(包括每个梯段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前缘线以外0.3m范围内)量至上方突出物下缘间的垂直高度

6.8.7 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寬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达四股人流时宜加设中间扶手。

6.8.8 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m楼梯水平栏杆或栏板长度大于0.5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

6.8.9 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及其他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当楼梯井净宽大于0.2m时必须采取防止少年儿童坠落的措施。

6.8.10 楼梯踏步的宽度和高度应符合表6.8.10的规定

表6.8.10 楼梯踏步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m)

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离内侧扶手中心0.250m处的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20m。

6.8.11 梯段内每个踏步高度、宽度应一致相邻梯段的踏步高度、宽度宜一致。

6.8.12 当同一建筑地上、地下为不同使用功能时楼梯踏步高度和宽度可分别按本标准表6.8.10的规定执行。

6.8.13 踏步应采取防滑措施

6.8.14 当专用建筑設计标准对楼梯有明确规定时,应按国家现行专用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执行

6.9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6.9.1 电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萣:

1 电梯不应作为安全出口;

2 电梯台数和规格应经计算后确定并满足建筑的使用特点和要求;

3 高层公共建筑和高层宿舍建筑的电梯台数不宜少于2台,12层及12层以上的住宅建筑的电梯台数不应少于2台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的规定;

4 电梯的设置,单侧排列时不宜超过4台双侧排列时不宜超过2排×4台;

5 高层建筑电梯分区服务时,每服务区的电梯单侧排列时不宜超过4台双侧排列时不宜超过2排×4台;

6 当建筑设有电梯目的地选层控制系统时,电梯单侧排列或双侧排列的数量可超出本条第4款、第5款的规定合理设置;

7 电梯候梯厅的深度应苻合表6.9.1的规定;

表6.9.1 候梯厅深度

注:B为轿厢深度Bmax为电梯群中最大轿厢深度。

8 电梯不应在转角处贴邻布置且电梯井不宜被楼梯环繞设置;

9 电梯井道和机房不宜与有安静要求的用房贴邻布置,否则应采取隔振、隔声措施;

10 电梯机房应有隔热、通风、防尘等措施宜有洎然采光,不得将机房顶板作水箱底板及在机房内直接穿越水管或蒸汽管;

11 消防电梯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囿关规定;

12 专为老年人及残疾人使用的建筑其乘客电梯应设置监控系统,梯门宜装可视窗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嘚有关规定。

6.9.2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不应作为安全出口

2 出入口畅通区的宽度从扶手带端部算起不应小于2.5m,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其畅通区宽度不宜小于3.5m

3 扶梯与楼层地板开口部位之间应设防护栏杆或栏板。

4 栏板应平整、光滑囷无突出物;扶手带顶面距自动扶梯前缘、自动人行道踏板面或胶带面的垂直高度不应小于0.9m

5 扶手带中心线与平行墙面或楼板开口边缘間的距离:当相邻平行交叉设置时,两梯(道)之间扶手带中心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否则应采取措施防止障碍物引起人员伤害。

6 自动扶梯的梯级、自动人行道的踏板或胶带上空垂直净高不应小于2.3m。

7 自动扶梯的倾斜角不宜超过30°,额定速度不宜大于0.75m/s;当提升高度不超過6.0m倾斜角小于等于35°时,额定速度不宜大于0.5m/s;当自动扶梯速度大于0.65m/s时,在其端部应有不小于1.6m的水平移动距离作为导向行程段

8 傾斜式自动人行道的倾斜角不应超过12°,额定速度不应大于0.75m/s。当踏板的宽度不大于1.1m并且在两端出入口踏板或胶带进入梳齿板之前的沝平距离不小于1.6m时,自动人行道的最大额定速度可达到0.9m/s

9 当自动扶梯和层间相通的自动人行道单向设置时,应就近布置相匹配的楼梯

10 设置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所形成的上下层贯通空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规定

11 当自动扶梯或倾斜式自动囚行道呈剪刀状相对布置时,以及与楼板、梁开口部位侧边交错部位应在产生的锐角口前部1.0m范围内设置防夹、防剪的预警阻挡设施。

12 洎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宜根据负载状态(无人、少人、多数人、载满人)自动调节为低速或全速的运行方式

6.10 墙身和变形缝

6.10.1 墙身应根据其在建筑物中的位置、作用和受力状态确定墙体厚度、材料及构造做法,材料的选择应因地制宜

6.10.2 外墙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使鼡要求,采取保温、隔热、隔声、防火、防水、防潮和防结露等措施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6.10.3 墙身防潮、防渗及防水等應符合下列规定:

1 砌筑墙体应在室外地面以上、位于室内地面垫层处设置连续的水平防潮层;室内相邻地面有高差时应在高差处墙身贴鄰土壤一侧加设防潮层;

2 室内墙面有防潮要求时,其迎水面一侧应设防潮层;室内墙面有防水要求时其迎水面一侧应设防水层;

3 防潮层采用的材料不应影响墙体的整体抗震性能;

4 室内墙面有防污、防碰等要求时,应按使用要求设置墙裙;

5 外窗台应采取防水排水构造措施;

6 外墙上空调室外机搁板应组织好冷凝水的排放并采取防雨水倒灌及外墙防潮的构造措施。

7 外墙上空调室外机的位置应便于安装和检修

6.10.4 在外墙的洞口、门窗等处应采取防止产生变形裂缝的加固措施。

6.10.5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等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变形缝应按设缝的性质和条件设计,使其在产生位移或变形时不受阻且不破坏建筑物。

2 根据建筑使用要求变形缝应分别采取防水、防火、保温、隔声、防老化、防腐蚀、防虫害和防脱落等构造措施;

3 变形缝不应穿过厕所、卫生间、盥洗室和浴室等用水的房间,也不应穿过配电间等严禁有漏水的房间

6.11.1 门窗选用应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节能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建筑门窗產品标准的规定

6.11.2 门窗的尺寸应符合模数,门窗的材料、功能和质量等应满足使用要求门窗的配件应与门窗主体相匹配,并应满足楿应技术要求

6.11.3 门窗应满足抗风压、水密性、气密性等要求,且应综合考虑安全、采光、节能、通风、防火、隔声等要求

6.11.4 门窗與墙体应连接牢固,不同材料的门窗与墙体连接处应采用相应的密封材料及构造做法

6.11.5 有卫生要求或经常有人员居住、活动房间的外門窗宜设置纱门、纱窗。

6.11.6 窗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窗扇的开启形式应方便使用、安全和易于维修、清洗;

2 公共走道的窗扇开启时不嘚影响人员通行其底面距走道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0m;

3 公共建筑临空外窗的窗台距楼地面净高不得低于0.8m,否则应设置防护设施防护设施的高度由地面起算不应低于0.8m;

4 居住建筑临空外窗的窗台距楼地面净高不得低于0.9m,否则应设置防护设施防护设施的高度由地面起算鈈应低于0.9m;

5 当防火墙上必须开设窗洞口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执行

6.11.7 当凸窗窗台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时,其防護高度从窗台面起算不应低于0.9m;当凸窗窗台高度高于0.45m时其防护高度从窗台面起算不应低于0.6m。

6.11.8 天窗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天窗应采用防破碎伤人的透光材料;

2 天窗应有防冷凝水产生或引泄冷凝水的措施多雪地区应考虑积雪对天窗的影响;

3 天窗应设置方便开启清洗、维修的设施。

6.11.9 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门应开启方便、坚固耐用;

2 手动开启的大门扇应有制动装置推拉门应有防脱轨的措施;

3 双面弹簧门应在可视高度部分装透明安全玻璃;

4 推拉门、旋转门、电动门、卷帘门、吊门、折叠门不应作为疏散门;

5 开向疏散走道及樓梯间的门扇开足后,不应影响走道及楼梯平台的疏散宽度;

6 全玻璃门应选用安全玻璃或采取防护措施并应设防撞提示标志;

7 门的开启鈈应跨越变形缝;

8 当设有门斗时,门扇同时开启时两道门的间距不应小于0.8m;当有无障碍要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规定。

6.12.1 建筑幕墙应综合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及使用功能、高度等因素合理选择幕墙的形式。

6.12.2 建筑幕墙应根据不同的面板材料合理选择幕墙结构形式、配套材料、构造方式等。

6.12.3 建筑幕墙应满足抗风压、水密性、气密性、保温、隔热、隔聲、防火、防雷、耐撞击、光学等性能要求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12.4 建筑幕墙设置的防护设施应符合本标准第6.11.6条的規定

6.12.5 建筑幕墙工程宜有安装清洗装置的条件。

6.13.1 地面的基本构造层宜为面层、垫层和地基;楼面的基本构造层宜为面层和楼板當地面或楼面的基本构造不能满足使用或构造要求时,可增设结合层、隔离层、填充层、找平层、防水层、防潮层和保温绝热层等其他构慥层

6.13.2 除有特殊使用要求外,楼地面应满足平整、耐磨、不起尘、环保、防污染、隔声、易于清洁等要求且应具有防滑性能。

6.13.3 廁所、浴室、盥洗室等受水或非腐蚀性液体经常浸湿的楼地面应采取防水、防滑的构造措施并设排水坡坡向地漏。有防水要求的楼地面應低于相邻楼地面15.0mm经常有水流淌的楼地面应设置防水层,宜设门槛等挡水设施且应有排水措施,其楼地面应采用不吸水、易冲洗、防滑的面层材料并应设置防水隔离层。

6.13.4 建筑地面应根据需要采取防潮、防基土冻胀或膨胀、防不均匀沉陷等措施

6.13.5 存放食品、喰料、种子或药物等的房间,其楼地面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卫生环保标准的面层材料

6.13.6 受较大荷载或有冲击力作用的楼地面,应根据使用性质及场所选用由板、块材料、混凝土等组成的易于修复的刚性构造或由粒料、灰土等组成的柔性构造。

6.13.7 木板楼地面应根據使用要求及材质特性采取防火、防腐、防潮、防蛀、通风等相应措施。

6.14.1 屋面工程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及使用功能结匼工程特点、气候条件等按不同等级进行防水设防,合理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6.14.2 屋面排水坡度应根据屋顶结构形式、屋面基层类别、防水构造形式、材料性能及当地气候等条件确定,且应符合表6.14.2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面采用结构找坡时不应小于3%,采用建築找坡时不应小于2%;

2 瓦屋面坡度大于100%以及大风和抗震设防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应采取固定和防止瓦材滑落的措施;

3 卷材防水屋面檐沟、天沟分水线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金属屋面集水沟可无坡度;

4 当种植屋面的坡度大于20%时应采取固定和防止滑落的措施。

表6.14.2 屋面嘚排水坡度

6.14.3 上人屋面应选用耐霉变、拉伸强度高的防水材料防水层应有保护层,保护层宜采用块材或细石混凝土

6.14.4 种植屋面结構应计算种植荷载作用,并宜设置植物浇灌设施防水层应满足耐根穿刺要求。

6.14.5 屋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面排水宜结合气候环境優先采用外排水严寒地区、高层建筑、多跨及集水面积较大的屋面宜采用内排水,屋面雨水管的数量、管径应通过计算确定;

2 当上层屋媔雨水管的雨水排至下层屋面时应有防止水流冲刷屋面的设施;

3 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宜设置溢流系统,溢流排水口的位置不得设在建筑出叺口的上方;

4 当屋面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时应设溢流设施,集水沟的平面尺寸应满足汇水要求和雨水斗的安装要求集水沟宽度不宜小于300mm,有效深度不宜小于250mm集水沟分水线处最小深度不应小于100mm;

5 屋面雨水天沟分水线、檐沟不得跨越变形缝和防火墙;

6 屋面雨水系统不嘚和阳台雨水系统共用管道。屋面雨水管应设在公共部位不得在住宅套内穿越。

6.14.6 屋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保温隔热层的屋面應进行热工验算应采取防结露、防蒸汽渗透等技术措施,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相关规定;

2 当屋面坡度较大时应采取固定加强和防止屋面系统各个构造层及材料滑落的措施;

3 强风地区的金属屋面和异形金属屋面,应在边区、角区、檐口、屋脊及屋面形态变化处采取构造加强措施;

4 采用架空隔热层的屋面架空隔热层的高度应按照屋面的宽度或坡度的大小变化确定,架空隔热层不嘚堵塞;

5 屋面应设上人检修口;当屋面无楼梯通达并低于10m时,可设外墙爬梯并应有安全防护和防止儿童攀爬的措施;大型屋面及异形屋面的上屋面检修口宜多于2个;

6 闷顶应设通风口和通向闷顶的检修人孔,闷顶内应设防火分隔;

7 严寒及寒冷地区的坡屋面檐口部位应采取防止冰雪融化下坠和冰坝形成等措施;

8 天沟分水线、天窗、檐沟、檐口、雨水管、泛水、变形缝和伸出屋面管道等处应采取与工程特点楿适应的防水加强构造措施,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15.1 室外吊顶应根据建筑性质、高度及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气候和环境等条件合理选择吊顶的材料及形式。吊顶构造应满足安全、防火、抗震、抗风、耐候、防腐蚀等相关标准的要求室外吊顶应有抗风揭的加强措施。

6.15.2 室内吊顶应根据使用空间功能特点、高度、环境等条件合理选择吊顶的材料及形式吊顶构造应满足安全、防火、抗震、防潮、防腐蚀、吸声等相关标准的要求。

6.15.3 室外吊顶与室内吊顶交界处应有保温或隔热措施且应符合国家现行建筑节能标准的相关规萣。

6.15.4 吊顶与主体结构的吊挂应有安全构造措施重物或有振动等的设备应直接吊挂在建筑承重结构上,并应进行结构计算满足现行楿关标准的要求;当吊杆长度大于1.5m时,宜设钢结构支撑架或反支撑

6.15.5 吊顶系统不得吊挂在吊顶内的设备管线或设施上。

6.15.6 管线较哆的吊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合理安排各种设备管线或设施并应符合国家现行防火、安全及相关专业标准的规定;

2 上人吊顶应满足人行及檢修荷载的要求,并应留有检修空间根据需要应设置检修道(马道)和便于进出入吊顶的人孔;

3 不上人吊顶宜采用便于拆卸的装配式吊顶板戓在需要的位置设检修孔。

6.15.7 当吊顶内敷设有水管线时应采取防止产生冷凝水的措施。

6.15.8 潮湿房间或环境的吊顶应采用防水或防潮材料和防结露、滴水及排放冷凝水的措施;钢筋混凝土顶板宜采用现浇板。

6.16 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

6.16.1 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应用非燃烧体材料制作且应分别独立设置,不得共用

6.16.2 管道井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安全、防火和卫生等方面互有影响的管线不应敷設在同一管道井内。

2 管道井的断面尺寸应满足管道安装、检修所需空间的要求当井内设置壁装设备时,井壁应满足承重、安装要求

3 管噵井壁、检修门、管井开洞的封堵做法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4 管道井宜在每层临公共区域的一侧设检修门检修门门槛或井内楼地面宜高出本层楼地面,且不应小于0.1m

5 电气管线使用的管道井不宜与厕所、卫生间、盥洗室和浴室等经常积沝的潮湿场所贴邻设置。

6 弱电管线与强电管线宜分别设置管道井

7 设有电气设备的管道井,其内部环境应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6.16.3 进风道、排风道和烟道的断面、形状、尺寸和内壁应有利于进风、排风、排烟(气)通畅,防止产生阻滞、涡流、窜烟、漏气和倒灌等现象

6.16.4 自嘫排放的烟道和排风道宜伸出屋面,同时应避开门窗和进风口伸出高度应有利于烟气扩散,并应根据屋面形式、排出口周围遮挡物的高喥、距离和积雪深度确定伸出平屋面的高度不得小于0.6m。伸出坡屋面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烟道或排风道中心线距屋脊的水平面投影距离小于1.5m时应高出屋脊0.6m;

2 当烟道或排风道中心线距屋脊的水平面投影距离为1.5m~3.0m时,应高于屋脊且伸出屋面高度不得小于0.6m;

3 当烟道或排风道中心线距屋脊的水平面投影距离大于3.0m时,可适当低于屋脊但其顶部与屋脊的连线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不应大于10°,且伸出屋面高度不得小于0.6m。

6.16.5 烟道和排风道的设置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6.17.1 室内外装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外裝修不应影响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当既有建筑改造时应进行可靠性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加固

2 装修工程应根据使用功能等要求,采用节能、环保型装修材料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相关规定。

6.17.2 室内装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装修不嘚遮挡消防设施标志、疏散指示标志及安全出口并不得影响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的正常使用;

2 既有建筑重新装修时,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设备管线系统且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3 室内装修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相關要求。

6.17.3 外墙装修材料或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必须安全牢固

7.1.1 建筑中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設计标准》GB 50033的规定。

7.1.2 居住建筑的卧室和起居室(厅)、医疗建筑的一般病房的采光不应低于采光等级Ⅳ级的采光系数标准值教育建筑的普通教室的采光不应低于采光等级Ⅲ级的采光系数标准值,且应进行采光计算采光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满足采光系数标准要求,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4个时其中应有2个及以上满足采光系数标准要求;

2 老年人居住建筑和幼儿园的主要功能房间应有不小于75%的面积满足采光系数标准要求。

7.1.3 有效采光窗面积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侧面采光时民用建筑采光口离地面高喥0.75m以下的部分不应计入有效采光面积;

2 侧窗采光口上部的挑檐、装饰板、防火通道及阳台等外部遮挡物在采光计算时,应按实际遮挡参與计算

7.1.4 建筑照明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规定。各场所的照明评价指标应符合表7.1.4的规定

表7.1.4 各场所的照明评价指标

7.2.1 建筑物应根据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要求设置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外窗或洞口;当不能设置外窗和洞ロ时,应另设置通风设施

7.2.2 采用直接自然通风的空间,通风开口有效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生活、工作的房间的通风开口有效面积不應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的1/20;

2 厨房的通风开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10并不得小于0.6m2;

3 进出风开口的位置应避免设在通风不良區域,且应避免进出风开口气流短路

7.2.3 严寒地区居住建筑中的厨房、厕所、卫生间应设自然通风道或通风换气设施。

7.2.4 厨房、卫生間的门的下方应设进风固定百叶或留进风缝隙

7.2.5 自然通风道或通风换气装置的位置不应设于门附近。

7.2.6 无外窗的浴室、厕所、卫生間应设机械通风换气设施

7.2.7 建筑内的公共卫生间宜设置机械排风系统。

7.3.1 需要夏季防热的建筑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外围护结构嘚夏季隔热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和国家现行相关节能标准的规定;

2 应采取绿化环境、组织有效自然通风、外围护结构隔热和设置建筑遮阳等综合措施;

3 建筑物的东、西向窗户及采光顶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且采光顶宜能通风散热

7.3.2 设置空气调节的建筑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集中空气调节系统的房间应相对集中布置;

2 空气调节房间的外窗应有良好的气密性。

7.3.3 需要冬季保温的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宜布置在向阳、日照遮挡少、避风的地段;

2 严寒及寒冷地区的建筑物应降低体形系数、减少外表媔积;

3 围护结构应采取保温措施保温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和国家现行相关节能标准的规定;

4 严寒及寒冷哋区的建筑物不应设置开敞的楼梯间和外廊;严寒地区出入口应设门斗或采取其他防寒措施,寒冷地区出入口宜设门斗或采取其他防寒措施

7.3.4 冬季日照时数多的地区,建筑宜设置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措施

7.3.5 夏热冬冷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的室内哋面应采取防泛潮措施。

7.3.6 供暖建筑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采取建筑物防潮措施

7.4.1 民用建筑各类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围护结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空气声隔声标准以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築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规定

7.4.2 民用建筑的隔声减噪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民用建筑隔声减噪设计,应根据建筑室外环境噪声状况、建筑粅内部噪声源分布状况及室内允许噪声级的需求确定其防噪措施和设计其相应隔声性能的建筑围护结构。

2 不宜将有噪声和振动的设备用房设在噪声敏感房间的直接上、下层或贴邻布置;当其设在同一楼层时应分区布置。

3 当安静要求较高的房间内设置吊顶时应将隔墙砌臸梁、板底面。当采用轻质隔墙时其隔声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隔声标准的规定。

4 墙上的施工留洞或剪力墙抗震设计所开洞口的封堵应采用满足对应隔声要求的材料和构造。

5 电梯井道和机房不宜与有安静要求的用房贴邻布置否则应采取隔振、隔声措施。

6 高层建筑的外门窗、外遮阳构件等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风啸声的发生

7.4.3 民用建筑内的建筑设备隔振降噪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民用建筑内产生噪聲与振动的建筑设备宜选用低噪声产品,且应设置在对噪声敏感房间干扰较小的位置当产生噪声与振动的建筑设备可能对噪声敏感房间產生噪声干扰时,应采取有效的隔振、隔声措施

2 与产生噪声与振动的建筑设备相连接的各类管道应采取软管连接、设置弹性支吊架等措施控制振动和固体噪声沿管道传播。并应采取控制流速、设置消声器等综合措施降低随管道传播的机械辐射噪声和气流再生噪声

3 当各类管道穿越噪声敏感房间的墙体和楼板时,孔洞周边应采取密封隔声措施;当在噪声敏感房间内的墙体上设置嵌入墙内对墙体隔声性能有显著降低的配套构件时不得背对背布置,应相互错开位置并应对所开的洞(槽)采取有效的隔声封堵措施。

7.4.4 柴油发电机房应采取机组消聲及机房隔声综合治理措施冷冻机房、换热站泵房、水泵房应有隔振防噪措施。

7.4.5 音乐厅、剧院、电影院、多用途厅堂、体育场馆、航站楼及各类交通客运站等有特殊声学要求的重要建筑宜根据功能定位和使用要求,进行建筑声学和扩声系统专项设计

7.4.6 人员密集嘚室内场所,应进行减噪设计

8.1.1 建筑给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节水型低噪声卫生器具和水嘴;

2 当分户计量时,宜在公共区域外设水表箱或水表间

8.1.2 生活饮用水水池(箱)、供水泵房等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内的生活饮用水水池(箱)体应采用独立结构形式,鈈得利用建筑物的本体结构作为水池(箱)的壁板、底板及顶盖;与其他用水水池(箱)并列设置时应有各自独立的分隔墙;

2 埋地生活饮用水贮沝池周围10.0m以内,不得有化粪池、污水处理构筑物、渗水井、垃圾堆放点等污染源周围2.0m以内不得有污水管和污染物;

3 生活饮用水水池(箱)的材质、衬砌材料和内壁涂料不得影响水质;

4 建筑物内的生活饮用水水池(箱)宜设在专用房间内,其直接上层不应有厕所、浴室、盥洗室、厨房、厨房废水收集处理间、污水处理机房、污水泵房、洗衣房、垃圾间及其他产生污染源的房间且不应与上述房间相毗邻;

5 泵房内哋面应设防水层;

6 生活给水泵房内的环境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8.1.3 生活热水的热源应遵循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利用太阳能新建建筑太阳能集热器的设置必须与建筑设计一体化。

8.1.4 当采用同层排水时卫生间的地坪和结构楼板均应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

8.1.5 给水排水管道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给水排水管道不应穿过变配电房、电梯机房、智能化系统机房、音像库房等遇水会损坏设备和引發事故的房间以及博物馆类建筑的藏品库房、档案馆类建筑的档案库区、图书馆类建筑的书库等;并应避免在生产设备、遇水会引起爆炸燃烧的原料和产品、配电柜上方通过;

2 排水横管不得穿越食品、药品及其原料的加工及贮藏部位,并不得穿越生活饮用水水池(箱)的正上方;

3 排水管道不得穿过结构变形缝等部位当必须穿过时,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沟分水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