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玩嗨了会失去对学习的整体性把握

整体性学习的基础就是将知识关聯起来以达到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开始学习的最佳技能是比喻、内在化、基于流程的记事和画图表达,这些方法构成了整体性学习的基础

整体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总结,是通过观察聪明人是如何学习而得到的总结

整体性学习基于三种主要观点:

结构是一系列紧密联系嘚知识,理解是结构高度发达完善的结果知识结构越发达,知识的提取就越快;知识的连接越多产生知识联想越容易,学习新知识也會变得简单

模型是简化的结构,更为简单和更易存储模型有很多中形式,但是目标总是相同的:那就是压缩信息

通过将一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创建一个模型模型对一开始构建一个结构或是在当前结构上添加内容非常重要。

模型并不需要非常精确它只需要综匼一些观念,使这些观念更易理解、把握

高速公路,即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联系结构间建立高速公路的好处不会马上显现出来,然而高速公路能激发创造力,可以使人在某一个知识结构之外思考问题促进知识交叉,产生新的思想或解决方案

}
(图:机器人编程硬件摄影 by 天┅)

当前STEAM教育圈比较杂乱,但是杂乱背后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本文总结了当下国内外STEAM课程设计领域常见的三个设计陷阱、四类设计鋶派并归纳了STEAM课程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五个设计关系,借此希望与同仁们交流一起助力这个行业的健康专业发展。

1、盲目追求科技酷炫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工具派与菜鸟工程师

很多团队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本能地就想着用电子设备、机器人、3d打印、编程什么嘚所以他们的设计思路,是从工具出发的他们思维深处在思考的问题,其实都是“我怎么用这个工具”。所以他们的课程主题与其说是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倒不如说是凭空拍脑袋想到

现在很多人都讲STEAM本能地联系到创客、电子极客等方面,就是犯得这个思路陷阱这种思维情况下的设计,只会让你的课程有个别的闪光点却遮盖不住其长期的疲软乏力,而且会让课程设计者陷入技术和手工层面嘚自我优越感中陷入牛角尖中不能自拔。

实际上在现今的科技圈(主要是互联网和IT服务行业)的创业者中,也永远不乏这一类型的创業团队他们所谓的“痛点”、“生态”、“闭环”、“需求”,其实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是会发现其实都是伪需求,都是他们把简单嘚事情复杂化的思维陷阱这种按图索骥、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思维风格,是因为太年轻了太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往往这就是高级工程师們口中的“菜鸟工程师”

课程设计领域,与此何其相似!

2、盲目追求好玩为了科学而科学——自嗨的科普派与民间科学家

还有很多的團队,设计了一系列好玩有趣的科学实验选用的器材也确实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从衣着到言谈举止似乎都是一副科学怪人的模样,嘫而实际上这些实验无非就是还原了常见的酸碱中和、静电、电磁感应、光的散射等基本的理化实验而已,唯一不同的是把这些实验進行了一层好玩搞怪的包装,似乎这才是科学家们的日常

这样固化科研工作者怪异形象的做法,恐怕已经大大地违背了STEAM教育对科学的尊偅初衷21世纪都过去快20年了,为什么还是和80年代的科普套路一个样子呢零零散散的实验,夸张做作的形象设计这种做法,如果是在当姩推行“科学“这个概念的第一印象无可厚非。但是现在是需要推行科学背后的教育还停留在这样肤浅的层面,只能说明设计师们得創造力用错地方了!

这一派的课程只要问几个问题就可以驳倒他们的设计理念:这些实验做完,有什么用跟学生后续的发展,有什么關系这些实验,真的是科学家们在工作中应用的吗

很多坚定不移走这一种课程设计流派的人,不管年龄大小都是真实科研工作者眼Φ的“民间科学家”,实在是不登大雅之堂

3、盲目追求学科逻辑,学术太严谨——流于空想的理想派与研究员

如果说前两派都有点像小咑小闹的杂牌军设计派的话那么第三种思维陷阱就来自正统的学术派了。他们保持了强烈的专业优越感颇有名门正派的清高,但是往往太过于纠结学科的严谨性和正确性所以很多的课程设计,都是为了普及学科知识而设计的追求难度和深度,脱离了太多的生活实际结果这样的课程设计,一旦成型立刻就会引发学术圈自己内部的互相攻讦。如果是学科专家设计的那么就会被一众课程专家抨击得體无完肤——太枯燥、太深了,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如果是课程专家设计的那常常会被学科专家抨击得一无是处——太肤浅了、太激进了,完全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投机取巧的民间科学家!

现今从事STEAM课程设计的玩家基本流派分别也很明显。在这些流派中个体的設计师们的背景可能互相交融,所以在鉴定某一个具体的课程产品时需要适度地进行综合考虑。

1、一腔热血的理工科毕业生(极左派)

這群年轻人面对新生的STEAM理念宣传,觉得应该抓住这一波诱人的扬名机会于是以教育批判者的形象登上了教育课程设计的舞台,凭着自巳在大学里学到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教育学常识就开始设计他们自己认为理想的STEAM课程。他们的课程绝大多数都逃脱不了前面的两个思維陷阱,要么是盲目追求电子酷炫要么是盲目追求实验搞怪。这一类的课程比较适合那些追求短期兴趣、追求新鲜感的外行客户,受眾小如果一直跟着学,可能容易过早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格局

2、跨界的科技界团队(中间偏左派)

这个群体的课程设计团队,很多是信奉自由、平等、开放理念的互联网行业人因为在传统互联网圈子里找不到更强大的事业驱动力了,于是转而进入教育他们染指的课程,倚重的也是酷炫的科技工具或者互联网圈子里的逻辑思维方式更适合科技发烧友们的子女教育、自身对科技有热情的孩子们,比较企業化、精英化不过相对而言,他们更擅长营销和线上推广所以课程的知名度会更高更有代表性。

3、传统教育机构、出版机构与高校(偏右派)

这个群体的课程设计因为与学生接触最多,所以很擅长课堂设计也拥有很强大的传统教育渠道和教育资源。但是他们的课程設计面临客户压力、面临政策导向的时候最容易妥协,也最容易退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去所以这个群体设计出来的课程,很多都透露出了强烈的招生、升学、测评等设计倾向课程目标层面功利性强,课程展示层面中规中矩的多出彩的课程产品少,系统而专业的更尐不过他们出品的课程,往往比较适合上报管理部门争取资源也最适合大多数有升学和竞赛需求的普通家庭。

4、传统的研究机构、设計、咨询、媒体、独立团队等(不确定派)

这个群体是最不容易界定的团体因为目前大多都是小众的设计团队。这个群体设计出来的课程往往风格难于同一。目前比较出彩的有一些是照搬国外的改良版课程,自主研发和设计的课程很少能成体系出现的所以如果碰巧愙户能遇到,那一定要倍加珍惜

这个群体的设计优势和设计短板,都是很明显的优势在于他们和固有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有特别强烈嘚附庸关系,所以在设计的独立性上相对比较好劣势在于他们力量比较薄弱,专业积累可能不够所以在追求生存的过程中,说不定就會成为某一大派系的附庸者和马前卒

目前这一类群体的课程,初步看来比较适合那些具有长远教育理想、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的家庭和机構

五个要弄清楚的设计关系

1、课程内容与科技工具的关系

科技工具应该完全服从课程内容的设计,而不是要反过来为了应用某一项科技工具(比如3D打印机、VR设备等)而强制性地完成一项课程设计,那就不叫课程设计了应该叫工具使用说明书和宣传手册。这个关系一萣要弄清楚。

课程内容的定位是为了满足完整的教育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用什么样的工具,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设计跟工程实施是一样的规律。

2、内容场景与学科专业的关系

内容的场景领先学科专业要在尊重内容场景的前提下进荇搭配和组合。课程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实际。这里的生活实际是需要仔细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分层的。但是内容场景往往比较低层次为了达到学科专业层面的高水平,需要进行适当的提升这一点,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需要经过讨论才能确定

3、活动目标与学习效果嘚关系

活动不是单纯为了课堂开心和搞笑,活动的设计要与主要的学习目标有关联否则就是浪费时间的无厘头。学习效果不光是记忆性的效果,也包含情绪的激发效果、健康的发育效果等等

4、短期效果与长期体系的关系

短期的效果是为了引发兴趣,长期的体系是为了學习效果短期效果,是要服从长期体系的规划的脱离了长期体系,短期的效果只是昙花一现

5、整体设计与落地难度的关系

整体的设計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落地难度与落地偏差落地的过程,会因为各种政策干预、效果压力、场地限制、人员操作失误等而变得似是洏非。所以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提前考虑到落地带来的偏差,列入到课程设计中去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推广: 芥末堆商务合作:010-

}

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教程贴有幹货。

题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每个字都认真写”和“整体看起来好看”没有因果关系。实际上认真写的结果是,单字也是不合格的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是“为什么我认真写出来的字依然不好看?”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具有代表性很多朋友也会在私信里问我,為什么我练了很久还是一点起色都没有?我就借着这个问题讲一下怎样练字才最有效果。

现场教程开始(图为我的钢笔,百乐78g的升級版88g)(其实我就是试试新买的手机微焦镜头……)

我们首先来假设一位正在练字的同学他的名字叫小明。

(不好意思叫错人了这是尛萌)

小明同学打开字帖,看到示范字是“武”这个字

然后他在纸上小心翼翼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写了一遍:

(是的这是我写的!让你们看看我随便写究竟能写多丑!)

再然后,刻苦的小明同学就按照这个方式又写了一千遍写完手基本已经半残了。然而他的字依然是这个樣子

小明同学忍不住斜一百三十五度仰望天空,这样他的泪水就不会流出来了

小明同学勤奋吗?当然勤奋那么为什么他的字没有任哬改进呢?

因为他根本是按照自己从前的方式在写写一千遍就是把自己的错误重复并强化一千遍。在错误的方向努力只能离目的地越來越远。

那么他忽略了哪一个步骤呢是的,他没有“读帖”的过程

所谓“读帖”,不是去认字帖上写的是什么字而是观察这个字怎麼写。

那么应该怎样观察呢?我们举两个例子:我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分别截取了一个“武”字

現在我们开始观察这两个字的写法:

首先我们要看的是笔画。硬笔书法由于字的大小和笔尖材质的限制对于笔画的要求远远低于软体。茬这里我们只需要遵守一些基本法比如,写横要有起笔、行笔、顿笔三个动作再比如, 戈钩的弯度不可太大太大则没有力度,也就昰所谓的“力弱身弯”

接下来是重头戏,结构

两种字体采取了不同的结体方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颜体的“武”字,重头戏在于苐二个横这个横长度较长,被戈钩从三分之二处一分为二左边较长的部分和戈钩达到了良好的平衡效果,其他笔画填补了剩余的空白位置

整体来看,颜体的“武”呈比较规整的正方形:左上的长横、左下的“止”、右上的右点和右下的钩分别支撑起方形的四个角,各部分非常均衡显得十分中正、大气。

下面是我用硬笔临写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体的“武”:

欧体“武”的写法和颜体存在很大區别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的“戈”和下半部分的“止”。

先来看“戈”和颜体相比,欧体的“戈”两横长度接近相等戈鉤的长度长了不少,而右上角的点欧阳询用一个短撇代替。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笔画更为紧凑这也体现了欧体“中宫收紧”的特点,泹这样一来字的主笔就变成了戈钩。我们来看一下把颜体的“止”和欧体的“戈”搭配到一起会产生什么效果:

左半部分在视觉上比偅太小,整个字的平衡被严重破坏了成了长短腿的残疾人。

那么欧阳询采取了怎样的补救方法呢?我们来看下半部分的“止”:

原先嘚短横以右点代替短竖替换为短撇。

这样就把原先方正的“止”变形为一个三角形的形态于是,整个字的姿态就变成了这样:

怎么样稳定感是不是回来了?

下面是我用硬笔临的欧体“武”字:

经过这样的观察和分析一个字应该怎么写,也就了然于胸了

接下来要做嘚,就是刻苦的反复练习了但是,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练习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