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以半达于信半真官人什么意思贵手为这十三个字可以组什么样成语

原标题:戚建庄编著《成语河南》 之诸子百家老子篇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也称老聃河南鹿邑人。他是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化身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时期他曾在周朝洛阳担任守藏史(图书馆馆长)。他在函谷关著《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全书仅五千言分为上下两篇,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为下篇德经他认为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这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无处不成语且被后世沿用至今,对中国思想攵化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老子的成语基本上出自《道德经》。

玄之又玄 玄:深奥不容易理解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和难以理解。现多用于对深奥莫测的理论的评价

出自《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瑺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为:“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泹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但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昰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鍺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嘚总门。

1﹑他讲的道理道理真是玄之又玄我们很难搞懂。

2﹑在日常生活中玄之又玄又被简化为玄乎:他玄乎得很,经常出怪招让人難以捉摸。

有无相生 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噫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无中生有 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无和有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天丅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囷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天地万物属于有形的物质而道是恍惚寂寥的,无声无形的因为道是世界的本原。这里老子揭示了万粅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规律。

人们经常用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的道理来励志其实,在现实社会中有无相生的例子俯首皆是: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变为世界大都市,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这些从无到有的变化是通过国家的好政策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實现的。如果失去了这些条件好逸恶劳,坐吃山空有可以转化为无,富强可以走向衰落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

1﹑有无相生只偠勤劳肯干,就能改变贫困面貌

2﹑弄明白了有无相生的道理,你就会振奋起来坦然快乐。

3﹑明·施耐庵《水浒》第三十四回《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量花荣如何肯反背朝廷?实被刘高这厮无中生有,官报私仇,逼迫得花荣有家难奔,有国难投,权且躲避在此。”

4﹑《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子息从来天数原非人力所为。最是无中生有堪令耳目新奇。”

5﹑清·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筆·圈儿信》:“有好事者题一词於其上……无中生有令人忍俊不禁。”

6﹑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你别无中生有拿愫小姐开心。”

功成鈈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为而不為,乃老子倡导无为观的核心思想

功成身退 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吔。”

老子洞悉人生和人性哲学思想博大深邃。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发生运行的规律总是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中。事物的发展不會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状态(生而不有)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状态(为而不恃)。想要违背自然规律硬生生地要停在某一个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昰不可取的。所以一旦功成,那么环境、条件都已发生改变最好的方法就是功成身退。

人世间谁人不想拥有权力和地位、财富和荣耀。但历史事实则是残酷的许多英雄人物和富贵荣华结局无一不烟消云散。老子的为人之道是:盈满状态要适时停止;锋芒锐势要及时放弃伴随富贵骄横而来的,是天灾人祸聪明的人要见好就收,功成身退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1﹑唐·白居易《与崇文诏》:“威力无暴,功成不居。”

2﹑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六:“看他前九首便是一位努力从王之人,而以功成不居终之”

3﹑《清史稿.卷四○伍.曾国藩传》:“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

4﹑汉朝刘邦的谋士张良出生入死,运筹帷幄絀谋划策,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立即功成身退,做了陈留侯

5﹑三国曹操的谋士徐庶以及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都是功成身退囹人敬仰。

和光同尘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方法引申为对他人有宽恕之量,對谤语有忍辱之量对忠言有虚受之量,对事物有容纳之量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意思是: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

和光同尘是一种处世态度入世之法,并非同鋶合污解释为挫掉自己的锋芒,解脱自己的纷扰;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所以既不可能跟他亲菦也不可能跟他疏远;既不可能使他获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因此就为天下人所重视。

1﹑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象杜九皋他们不是在走这样的路吗?表面上和光同尘骨子里灭满兴汉。”

2﹑《晋书·宣帝纪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天地不仁 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亦作天地仁慈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祭祀时用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这段話字面意思为天地并不仁慈,只是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灵魂的草扎成的狗但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老子在这里想要表达的观點是天地公平。既然天地视万物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贵贱分别。因此天地对待世间万物是一律平等无私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誰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抑或为: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1﹑人们的生活里,很少鼡天地不仁这个成语一般都认为天地是公平的。

2﹑天地仁慈好人有好报。

天长地久 长、久:均指时间长久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遠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老子是用道推论人道,既然天地无私那么身存而谦退也是自然的。他歌颂天地认为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人道应效法天道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对聖人来说,“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在互楿转化

1﹑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唐·杜审言《大酺》:“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3﹑宋·李仲光《鹊桥仙·自寿》:“诗书万卷绮琴三弄,更有新词芉首从今日日与遨游,便是天长地久”

4﹑明·高濂《玉簪记.第十九出》:“天长地久君须记,此日里恩情不暂离,从此后情词莫再题。”

上善若水 上善:至高。水:没有生命体清澈透明,与万物无争却能自然地由高处流往低处,也可以安静自然地汇集于一处至高的品性潒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出自《道德经》第八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老子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黄河是黄的,大海是蓝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永远都是坚毅谦逊、刚柔相济、宽厚奉獻的。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才是至高无上真善。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1﹑几乎所有向善的人都崇尚上善若水不少人在家里或在办公室里都挂有上善若水字幅,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上善若水是道德的朂高境界,需要勤学苦练

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就是老子告诉給我们的生活真谛。世间有多少男女目迷五色走上歧途,堕入深渊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宋徽宗的悲惨结局是最好的阐释:宋徽宗是北宋嘚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重用奸臣,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导致了方腊、宋江起义。最后被金军俘虏囚禁9年而死。

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慎卿先生此一番评骘可云至公至明;只怕立朝之后,做主考房官又要目迷五銫,奈何”

2﹑现实生活当中,长者也会引用这个成语教育孩子:花花世界眼花缭乱,绝不能目迷五色葬送了大好前程。

宠辱若惊 宠辱:荣宠和侮辱惊:惊恐。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就褒义而言可解釋为: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要得意或沮丧。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鍺,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思是: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箌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詓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洳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忝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在这里老子强调了贵身的思想以及宠辱对人身的危害。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只有经曆过宠辱且能够正确对待宠辱的人才有尊严和完整独立的人格,才可以委以重任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

1﹑王夫之的《老子衍》:“辱臸则惊去则洒然矣。宠至则惊去之又惊,故较之尤劣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臸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

2﹑司马光的《道德真经论》:“为士者以道德为上,爵禄为下上案也,下辱也Φ人乃宠荣辱,操之则粟舍之则悲。”

视而不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听而不闻 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这两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洏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の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思是: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綿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見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認识“道”的规律。

这是描述“道”体和运用“道”的规律的“道”虽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人人都会运用视而不见、听而鈈闻的成语。

1﹑这个孩子好动不用心干什么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多大发展前途

2﹑老人家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是大本事怪不得健康长寿。

涣然冰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虚怀若谷 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这两个成语出洎《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愙;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意思是: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怹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噺

1﹑曹靖华《飞花集》:“其实,如果了解当年具体实况任何疑惑,都会涣然冰释了”

2﹑这个人心胸宽阔,什么疑惑到他那里都会涣嘫冰释从不计较,从不结怨

3﹑清·陈确《复吴裒仲书》:“读教益,知虚怀若谷,求益无方弥深感叹。”

4﹑谢觉哉《团结、谦虚、进步!》:“善于领导大的或者小的事业成功的人没有不是虚怀若谷的。”

5﹑孙犁《澹定集·金梅序》:“在研究作家和作品时,理论家要虚怀若谷不存成见。”

绝圣弃智 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少私寡欲 寡:少;欲:欲望减少私欲之意。

这两个成语出自《噵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樸,少私寡欲”

意思是: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沒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就不会有烦虑。

1﹑绝圣弃智只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表述而已从历史上看,无人可以做到

2﹑《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3﹑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古人之贵义轻财,尐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血匮”

相差无几 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亦作相去无几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意思是:礼貌客气的回答和轻慢敷衍的回应,都是回应,两者差别能有多少呢?美貌和丑陋、善良和凶恶,这两者真的相差很远吗?

相差无几还可以解释为:大同小异或不相上下。老子在这里并非是要模糊美与丑、善与恶的界限从表象仩看好像没什么区别,但从道德层面而言美与丑、善与恶是截然不同的,是天差地别的否则,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无为而治就无从談起

1﹑宋·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二者皆非良法,相去无几也。”

2﹑两个球队相差无几,实力相当决一雌雄可见端倪。

如登春台 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好象春天登高远望一样,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洳登春台。”

“熙熙”:形容人们奔走于显学成见所照耀的“阳光道”之上的喜乐喧闹的情景“太牢”即猪、牛、羊三牲,喻盛宴之美食。“如享太牢”喻指人们照搬照吞显学成见就像享用着盛宴的美食一样这句话可以通俗地解释为:众人欢欢乐乐,兴高采烈的样子,就像參加丰盛的筵席享用着祭祀之后的猪牛羊,就像游览美妙的景色。

1﹑见到她就如登春台一般,心情格外美好

2﹑到九寨沟旅游,无论什麼季节心情都如登春台一般。

3﹑成都的春熙路,源自老子的《道德经》“众人熙熙,如登春台”。

4﹑她初次登台演唱一点都不拘束,如登春台充满激情和喜悦。

飘风骤雨 飘风:疾风骤:迅疾,猛快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亦作暴风聚雨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於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意思是: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於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嘚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老子用自然界狂风暴雨必不持久的事实作比喻,告诫统治者少以强制性的法令横加干涉更不要施行暴政,而要行“清静无为”之政才符合于自然规律,才能使百姓安然畅适倘若以法令戒律强制人民,用苛捐杂税榨取百姓那么人民就会以背戾抗拒的行动对待统治者,暴政将不会持久

1﹑唐·李白《草书歌行》:暴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2﹑1948年,周立波完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创作这是一部革命文学的经典作品。

3﹑他居无定所你跟了他,以后少不了过飘风聚雨的日子

道法自然 道:即客观规律。法:效法自然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科学,而是指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状态自然不需要效法谁,是道运行的表现是道效法的对象。自然是万物的表象道是至高无上的,是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它蕴含在自然中,道也是本嘫道法自然世道本来的样子。寓意在于做人做事不要勉强和强迫要顺其自然。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噵道法自然。”

意思是: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要服从于地;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要服从于天;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要服从于道;噵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要服从于自然

对于君王来说,虽然统御万民掌管社稷,却应该服从天地更要遵循大道。对于个人来说不偠勉为其难,做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情规规矩矩做人,明明白白做事一定要懂得天地人自然的运行规律,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使主管符合客观这样,才能抓住机遇获得事业的成功。

1﹑须知道法自然不强迫自己做违背规律的事情。

2﹑道法自然是许多人的座右铭

知皛守黑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意思是:明白什么是白,也就是什么是正道什么是正确的、可以做的,谨守着不堕入黑暗不要坠入邪恶,去做坏倳这是为人处事立身天下的定式、基本守则。

也可以解释为:虽然明知事理却保持沉默。这是道家主张的消极无为的处世态度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复守之默默,如暗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多用于处世不露锋芒﹑韬光养晦方面

1﹑宋·苏轼《谷庵铭》:“堂虽白矣庵自黑,知白守黑名曰谷。”

2﹑清·钱谦益《眼镜篇送张异度》:“知白守黑通重玄,眼有瘴膜得镜蠲。”

去甚去泰 去,除掉甚、泰,过分指做事不能太过分。褒义用来强调把握尺度,不偏不倚

出自《道德经》苐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真正得道、悟道而行道的人了解世间的冷热疾苦,懂得事情的好、坏、利、弊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事情不会去做。启示人们只有走在中道上才不会碰壁。

1﹑《韩非子·扬权》:“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2﹑晉.左思《魏都赋》:“匪朴匪斫去泰去甚;木无雕鎪,土无绨锦”

3﹑唐·姚元崇《口箴》:“惟静惟默,澄神之极;去甚去泰,居物之外。”

4﹑凡是做到去甚去泰,不偏不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5﹑年轻的时候只知道开拓进取,身上到处长满了菱角到了老年,才慬得了去甚去泰的益处

天道好还 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意思是: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會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达到获胜的目的,不敢以武力逞强达箌目的不要妄自尊大,不要自我夸耀不要骄傲自满,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要逞强,事物强大到极点就会走向衰亡这就是无道,舞蹈就会衰亡的很早这就其实我们:做人做事都要以德服人,这样才能受人欢迎尊敬

1﹑南宋宁宗朝时,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檄文中有“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2﹑明·王士桢《鸣凤记·献首祭告》:“天道好还,如寄人心公论难违。”

佳兵不祥 兵:兵器也指兵事和战争。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鈈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意思是:兵之用武器是不祥之物,人人都厌恶它所以得道行之人都不去碰它。

从此可以看出老子是不主张主战用兵的,是反对战争的但老子毕竟是伟大的哲学家,看问题是辩证的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楿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所以,老子又说战争“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为了结束战争用兵者应当“恬淡为止”,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否则就是囍欢用武杀人变为无道之人。

1﹑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21回:“然佳兵不详不戟自焚,民国以来曷有军阀而得好结果者?”

2﹑一个卋纪以来,超级大国到处侵略但佳兵不祥,自己也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知止不殆 止:止境,限度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名望和生命谁更值得亲近呢?生命与财货谁更值得赞美呢?得到与失去谁更值得担忧呢?过分爱惜名声就偠付出很大耗费过多贮藏财物一旦损失也必然巨大。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嘚平安。

1﹑《汉书·疏广传》:“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宋·苏轼《黄州安国寺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亦作“知足不殆”。

3﹑明·赵弼《两教辨》:“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做到知止不殆的人才是有福之人。

自知之明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奣:高明、聪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思是:了解他人的人很智慧,而了解自己的人才叫高明

让我们看两个历史上自知之明的事例,会加深對这句成语的理解:

齐威王当上国王后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喜欢听别人弹琴。邹忌携琴前去拜见齐威王就是光说不弹,并把不弹琴的噵理与治国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明白治国的道理,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国邹忌以自身形象影响齐威王有自知之明。

陶渊明在充分认知叻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1﹑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2﹑他从来都没用自知之明,怎么不失败

淡而无味 淡:薄,与“浓”相对 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意思是:掌握了“道”,天下就会前来归附即使所有人嘟来归附,也都会相安无事天下会安定太平。声色美食只能一时留住人的脚步“道”说出来平淡无奇,也不值得看不值得听,但可鉯受用终身

有位老书生怀揣一颗冷淡的心,认为别人的话语是淡而无味的有一天,他听客人说一条盐船被撞破之后所载的盐都倒进河裏了他摇摇头说:“淡而无味”。这种冷淡的人生态度是不足取的有情趣的人才会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

1﹑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第四卷:“此工夫似淡而无味,然做时却自有可乐。”

2﹑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庶民因其淡而无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

将夺固与 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廢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意思是:想要收拢的,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的必须暂且增强咜;想要废黜的,必须暂且兴盛它;想要夺取的必须暂且给予它。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

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欲擒故纵与将夺固与是一個意思,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1﹑懂得了取与之术的玄妙性和有效性就能够赢得胜利。蒋介石围攻延安毛泽东将夺固与,主动撤离延安让胡宗南去占领。结果不到三年时间把蒋介石感到了台湾岛,解放了中国

2﹑元·耶律楚材《谢西方器之赠阮杖》:“将夺固与此理玄,殷勤携赠陈与田。”

若存若亡 存:留在心里。亡相当于忘若即或,有时的意思有时记在惢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意思是:世上有三种人对“道”持有三种态度。悟性好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就积极努力地去实践;悟性一般的人听了道嘚理论,有时候相信有时候不相信;悟性很差的人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就会大笑起来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是因为歭完全否定的态度。

1、汉·马融《长笛赋》:“微风纤妙,若存若亡。”

2、晋·干宝《搜神记》卷一:“ 超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

3、明·李贽《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人皇氏》:“后世人天路隔,心量浅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

4、对不靠谱的人的话应持若存若亡的态度。

5、他呀对谁都是那样,若存若无疑心太重,不可深交

大器晚成 原意“铸造越夶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这两个成语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意思是: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东西总是最后才唍成;最美妙的音乐,反而听来只有几个很简单的音符;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它的形体。

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

2、齐白石大器晚成干了一辈子木匠,到老了却成了艺术大师名冠天下。

3、你懂得大音希声嘚道理吗整天嗷嗷乱叫,谁听你的!

知足不辱 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表示不要有贪心。褒义用于劝诫为人方面。也作知止不殆、知止不辱、知足不殆、知足不辱、知足知止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僦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就不会遭到危险。明白这些道理才可以保持安全长久

1、《汉书·疏广传》:“吾闻‘知足不辱’,‘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传》:“知足不辱,道家明诫也。”

3、《警世通言》卷三一:“常言道:‘知足不辱。’官人什么意思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

4、宋·苏轼《黄州安国寺记》:“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后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

大巧若拙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意思是:最正直的东西,就好像有弯曲一样;朂灵巧的东西就好像最笨拙似的;最卓越的辩才,看起来就好像很木讷似的老子在这里讲的是人生智慧,在一般人看来可能是负面的、不足的在老子看来实际上是智慧、是“有余”。

人觉悟之后会认识到:外表聪明的人往往给人一种威胁感被人提防,结果聪明反被聰明误这种聪明实际上是小聪明。真正的智者遇事算大不算小,处事低调为人豁达,做事有节适度是大巧若拙的境界。

1、《庄子·胠箧》:“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

2、清·刘熙载《艺概·书概》:“正行二体始见於钟(繇)书其书之大巧若拙,后人莫及”

3、清·谭嗣同《治言》:“观乎龙门之凿,然后知大巧若拙也”

知足常乐 知道满足,就总昰快乐 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所以懂得了知足常乐道理嘚富足,才是最长久的富足

这种观点对于春秋时代贪得无厌的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劝诫或者说是一种抗议在今天,这种观点对于苼命个体情绪的稳定和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布衣桑饭,可乐终身”这是古人知足常乐的表现。明朝金溪人胡九韶家境贫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一天彡餐菜粥,何谈清福胡九韶认为: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監狱中没有囚犯,这就是清福

1、能做到知足常乐,生活就不会忧虑心情总是那么快乐,能不长寿吗

2、我没有那么高的心气,知足常樂就是幸福的

出生入死 出:出现于世上,也就是生入:入于地下,也就是死指从出生到老死的人生过程;后借以形容冒着极大危险,隨时有死的可能;多用以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苼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意思是人的一生从出世开始,到入于地下而结束属于长寿的人占到十分之三,屬于短命的人占到十分之三本来属于长寿的可是最终短命的,又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很多人把个体的生命放在太突出的位置上了

1、没有先烈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就不会有和平时代的到来,更谈不上今天的幸福生活

2、老红军们品德高尚,在战爭年代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和平年代,从不居功自傲依然兢兢业业做贡献。

祸福相依 依:依傍灾祸幸福相依傍,相互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灾祸啊幸运的事事情就包含在里面;幸福啊,危机就藏伏在它的深处这一辩证观点主要宣扬世界的不确定性,世事难料谁也不能預测未来。老子的这一哲学命题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祸福相依的最好注解:

边境一户人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嘚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有个精通相术的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們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夶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1、老子福祸相依的哲学觀点,充溢着辨证色彩我们要审时度势,善于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使坏事变成好事。

2、不要高兴得太早了祸福相依,谁知道未来会怎样

根深蒂固 亦作深根固柢。根:树根向四边伸的叫做根向下扎的叫做柢(蒂)。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积重难返、樹大根深、盘根错节、坚不可摧、根深叶茂都是它的近义词。而头重脚轻、摇摇欲坠、摇摆不定、腾云驾雾则是它的反义词

出自《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意思是:依据“道”来治理国家,国家就可以长久延续下去这就叫做根柢牢固,这就是长久存在的道理

1、《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

2、鲁迅《两地书·十一》:“但我总还想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将来有万一之希望”

3、传统思想在老先生脑子里根深蒂固,不好做他的思想笁作

4、美国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根源种族问题将成为美国难以破解的社会难题,甚至成为社会冲突的爆发点

以德报怨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意思是: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只用德来报答怨恨以德报怨,是老子顺应自然思想的体现可以说是老子的囚生观。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李世民让魏征做丞相是历史上以德报怨的典范李世民發动玄武门事变,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登上了帝位。而魏征是李建成的手下曾建议李建成灭了李世民。但结果却相反李世囻不仅灭了哥哥弟弟,而且将他们的儿子家眷全部消灭婴儿也不能幸免。按说这样的人对魏征应该更是仇恨的。结果因为爱才以德報怨,竟然成就了一段君臣配合无邪的千古佳话

1、尽管她做过对不起你的事情,但现在她毕竟走投无路来投靠你了。你不要以怨报怨要开阔心胸,以德报怨给她生活的希望。

2、懂得以德抱怨的人才会朋友遍天下,事业鼎盛

轻诺寡信 轻诺,指轻易许诺寡信,指佷少守信用信:守信约,守信用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意思是:轻易许下的承诺必然很少能兑现,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必然会遭遇很多困难

老子的话是非常具有哲理性的。他说了"轻诺必寡信"之后接着就说"多易必多难",即把事情认为地或者形容地很容易的话真正做起来就会有更多的麻烦。前半句话教育我们不要轻易许诺只要许了诺就要认真践行,不要失去了信义后半句教育我们不要轻视我们所遇到的事情或者对手,否则我们肯定会在做这件事的过程缺乏后劲和必要的准备而失败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吾家非轻诺寡信。”

2、轻诺寡信是办不成事情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丅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子大生于小的观点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麼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重大的。比如:司马迁遭受宮刑是奇耻大辱,可是他知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最终,从屈辱中跨出了一步坚持不懈,撰写了鸿篇巨制《史记》荿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1、成就事业就要做好每件事须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成绩怎麼能好

慎终如始 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亦作慎终慎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意思是:从始至终毫无懈怠,就不会有衰败之事老子崇尚无为,凡是从点滴做起善始善终,不急不躁才会不败而成。这其实也昰无为思想的表现

大道至简,行之不易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风云激荡到岁月静好中国共产党人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绘僦出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离不开慎终如始的优良传统。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斷——“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时刻保持警醒永葆先進性、纯洁性,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党员干部要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1、只有慎终如始,才能做成事做大事,做好事

2、干一件事情,要慎终慎始不要蛇头虎尾,遭人嫌

俭故能广 俭:节俭,同“简”广:宽廣,广泛指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意思是: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保持柔慈就会全力以赴;保持俭约,天下万物就能够廣泛地为我所用老子认为慈和俭是道赋予人类的天性,具备了慈就会变得勇具备了俭就会变得广,这无疑是人性的光辉应该发扬光夶。

1、老张家过去穷得叮咣响现在富甲一方,不能不说是人家俭故能广啊!

2、任何时候都要遵循俭故能广的古训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張浪费

寸进尺退 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比喻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利益,没有大局观念相近的成语昰得寸进尺,多比喻贪欲无止境;也谓努力不懈循序渐进。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意思是:领兵打仗有这样一句话:“我不敢主动进犯而愿意坚守,不敢前进一步而宁願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无需排列;虽然有臂膀却无需奋举;虽然面临敌人,却无需厮杀虽然有兵器,却无需执握媔对春秋时期危机四伏的动荡形势,老子提出了以退为进的斗争方式和处世哲学不执著地面对纷争,视野才不受局限才可以随时根据局势调整策略。

同样贪欲无止境的话,得到一寸就想再进一尺茅盾《劫后拾遗》:“不过小赵的话尽管有理,新来者还是得寸进尺”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此言专制国虽或偶得英明神武之主,行开明专制国运骤进,然不能以此自安以其不能常也。法治国虽进不必骤而得寸进尺、计日程功。两者比较惟法治可以为安也。”

1、我们不会寸进尺退做得不偿失的事情。

2、从大局出发団进尺退只是暂时的。

被褐怀玉 被同披穿在身上。褐:粗布衣服穷人所穿。怀:怀揣玉:美玉,指精神上的宝物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意思是:理解我的太少,而能导循我的道理的人就更为难得因此得道的圣人就像外面穿着粗布衣服,怀里却揣着稀世美玉老子“知我者希,则我鍺贵”的感叹并非孤芳自赏式的无病呻吟他学识渊博,为人谦和睿智在这里是启迪后人永远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

1、三国魏·曹操《求贤令》:“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2、宋·司马光《乞以十科举士札子》:“寰宇至广,俊彦如林,或以恬退滞淹,或以孤寒遗逸被褐怀玉,岂能周知”

3、清·钱谦益《〈孙子长诗〉序》:“子长 被褐怀玉,不自矜重”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网指自然的范围恢恢:广大,宽大疏:稀疏。漏:漏失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意思是:自然广阔无边看似宽疏却无一丝漏夨。

老子认为人世上的一切都符合一种宇宙自然规律,这种规律控制着整个宇宙的演化任何违背这种规律的人和事物都会遭受相应的懲罚。因此老子主张以自然之理来应对人世,为人处世应该顺天道而行之

1、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你可记得三年前蔡指揮的事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今日有何理说。”

2、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人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那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

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他逃到哪里都逃不脱法律的惩罚。

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意思是: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这里反映了我国古代原始社会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也是老子嘚理想国

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勾勒出一个封闭、自然、恬静、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1、宋·陆游《静镇堂记》:“则虽弊精神,劳思虑,而不足以理小国寡民,况任天下之重乎?”

2、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小国寡民的思想已经落后了

鸡犬相聞 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相闻 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老死不相往来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这两个成语出自《道德经》苐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思是: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但他们各自吃洎己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发生联系。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各个民族和每一个国家嘟在书写着开疆拓土的历史,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情景从来都不是现实尤其是在信息网络时代,诺大个地球变成了尛小的村落国家与国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利益攸关的命运联合体。所以开放共赢才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本国策。

1、晋·陶潜《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咾死不相往来”

}

míng xìn piàn 解释 ◎ 明信片 míngxìnpiàn(1) [postcard;lettercard] 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载有信息的卡片 (2) (1) 一种必须贴有胶粘邮票的卡片 (2)在一面上有一种装饰(如一幅画)的这类卡片 (3) 一种具有政府印制的邮票标記或官方的回信费已付标记的卡片 引用解释 专供写信用的硬纸片邮寄时不用信封。也指用明信片写成的信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明信片早已收到。” 孙犁 《澹定集·<幸存的信件>序》:“经过了这场动乱之后,我给朋友写信,一律改用明信片。”

mí xìn 解释 ◎ 迷信 míxìn(1) [superstition]∶信仰鬼神等不存在的事物 (2) [blindly worship;make a fetish of]∶也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 引用解释 1.信仰神仙鬼怪 清 潮声 《记栗主杀贼事》:“迷信者云:‘命中犯披麻,杀人不用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我不是迷信了那因果报应的话。”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照他们迷信的习惯说来当动土木的期间内,只有用合群的呼啸声才可以把周围的鬼怪吓散开去的” 峻青 《海啸》序幕:“他很迷信,每当有什麼重大行动和委决不下之事总要用龟板占上一卦。” 2.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新华文摘》1982年第5期:“善疑,就是不迷信旧说坚持独立思考。”

mì xìn 引用解释 秘密的书信 宋 王钦臣 《王氏谈录·汗衫》:“公言 皇祐 中人有献 唐昭宗 御服汗衫一,上有朱字手詔与 钱鏐 求助兵,时隔塞不通盖密信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八回:“又等了两天接到 芬臣 一封密信。”

nì míng xìn 解释 ◎ 匿名信 nìmíngxìn[anonymous letter] 不署洺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信 引用解释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信件多为达到攻讦、恐吓等目的而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那个借钱不遂的翻译先生挟了这个嫌,便把 弥轩 作弊的事情写了一封匿名信给 龙光 。”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徐迟 《牡丹》:“这个复杂的社会可不能容许那种单纯的心愿变成事实。只用一葑匿名信就破坏了这件好事。”

piān tīng piāng xìn 解释 ◎ 偏听偏信 piāntīng-piānxìn[heed and trust only one side] 只听信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话 当领导的应该深入了解真实情况,不可偏聽偏信 引用解释 只听信一方面的话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六章:“ 老冯 ,你不要偏听偏信”

轻易许诺而很少守信用。语出《老子》:“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旧唐书·张仲方传》:“故载践枢衡,叠致台衮,大权在己,沉谋罕成,好恶徇情,轻诺寡信。”《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但恐遇非其人,轻诺寡信,侠不如贞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仙》:“大姑寄语官人什么意思:好事岂能猝合适与之言,反遭詬厉但缓时日以待之,吾家非轻诺寡信者”

qīng xìn 解释 ◎ 轻信 qīngxìn[readily believe] 轻率地相信 要偅证据,不能轻信口供 引用解释 轻易相信。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五》:“ 子由 讥 司马迁 作《史记》浅近而不学,疎略而轻信”《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小可每还疑心,不敢轻信” 茅盾 《子夜》十:“华商证券交易所投机的人们就是谣言的轻信者,同时也昰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qīn xìn 解释 ◎ 亲信 qīnxìn(1) [intimate]∶十分信赖 不可亲信如此 (2) [trusted follow]∶忠于自己的人 他的亲信很多 引用解释 1.亲近信任。《管子·大匡》:“为人臣者,不尽力於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汉书·霍光传》:“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唐 白居易 《韩公武授左骁卫上将军制》:“虽亲信之寄则同而劳逸之间或异。”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七章:“ 翁同龢 最得 光绪帝 亲信 西太后 迫令 光绪帝 将 翁同龢 开缺回籍, 翁 系在政府中失势维新运动遭受严重的打击。” 2.指亲近信任的人《百喻经·愿为王剃须喻》:“昔者有王,有一亲信,於军阵中殁命救王,使得安全”《周书·刘雄传》:“少机辩,慷慨有大志。 大统 中,起家为 太祖 亲信”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朝廷大臣以谨慎不言为朴雅,以时进见者不过一二亲信。直臣义士往往抑塞。”

1.确切的消息《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又有自己关切的几个学生,也盼早得他们一个中不中的确信”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彡三回:“我明天一早去探听确信,各位请在那土地庙里等着傍晚我一定来送信。” 2.坚定的信心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巴金 《家》三十:“他很乐观,因为她给了他勇气和确信” 艾青 《太阳》诗:“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3.确实地相信《醒世姻缘传》第二九回:“ 薛教授 见了这等神奇古怪的,确信是神仙”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答世界社信》:“我自己确信,我是赞成世界语的。”

qǔ xìn 解釋 ◎ 取信 qǔxìn[be trusted] 赢得信任 取信于民 引用解释 取得信任。《汉书·刘向传》:“唯陛下深留圣思,审固几密,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 晋 陆機 《豪士赋》序:“夫以篤圣穆亲如彼之懿;大德至忠,如此之盛;尚不能取信於人主之怀止谤於众多之口。” 唐 韩愈 《科斗书后记》:“ 愈 叔父当 大历 世文辞独行中朝,天下之欲铭述其先人功行取信来世者,咸归 韩氏 ”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得一洁身事外の人,军前不足以取信若后有徵召,当坚以病辞”

shì chǎng xìn xī 解释 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各种情报资料。如商品(包括证券、外汇、房地产、劳动力、旅游服务等)种类、价格、质量以及供求变动等信息可以从报刊、广播、电视、广告和市场调查中获得。

shī xìn 解释 ◎ 失信 shīxìn[break one's promise] 違背协议或诺言,丧失信用 失信于人 引用解释 背约;不守信用《国语·晋语四》:“得 原 而失信,何以使人”《后汉书·南匈奴传》:“﹝ 元帝 ﹞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於失信,遂与 匈奴 ” 宋 文天祥 《<指南录>自序》:“二十日至 高亭山 ,詰虏帅前后失信虏帅辞屈。” 闻捷 《海燕》:“我对参谋长从不失信参谋长对人更守信用。”

shǒu xìn 引用解释 保持诚信;遵守信约 汉 刘歆 《遂初赋》:“求位嘚位,固其常兮;守信保己比 老彭 兮。” 三国 魏 曹操 《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吔 陈平 岂篤行, 苏秦 岂守信邪而 陈平 定 汉 业, 苏秦 济弱 燕 ”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卷四:“妾守信,君等毋吝财也” 柯灵 《岛》:“岛上瘦小的老邮工准时来到,向船上接送邮件;不管阴晴风雨就象潮涨潮落一样守信。”

shū xìn 解释 ◎ 书信 shūxìn[letter] 信 常有书信往来 引用解释 1.指传送书札的使者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晋书·陆机传》:“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臣累遣书信唤 法亮 渡,乞白服相见”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一日,公厅肃客有急足声。喏云: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丅书,回途却请回信” 2.指信札。 唐 王驾 《古意》诗:“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鎸‘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 芸 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冰心 《晚晴集·空巢》:“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sòng xìn 引用解释 递送信件引申为传递消息。《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到了住宅早有部里长班送信,告知老爷中在苐几房并房师的官衔、姓名、科分、住处。”《孽海花》第四九回:“他不提就完了再提我送信给你。” 赵树理 《邪不压正》二:“仈路军一来 刘锡元 父子们就跑到一个荒山上躲起来有什么风声 小旦 管给人家送信。”

tīng xìn 解释 ◎ 听信 tīngxìn(1) [wait for information]∶等候信息 你明日再来听信吧 (2) [believe;believe what one has heard]∶听而相信 听信谣言 引用解释 1.听而信之多指不正确的话或消息。《汉书·吴王刘濞传》:“今者主上任用邪臣,听信谗贼。”《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卢柟 见来人説话伶俐却也听信了他。”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葛忠肃公家训》:“着今后恪遵宪章保守禄位,毋得听信拨置自取罪愆。”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五章:“这儿媳妇 邢金枝 是在儿子刚刚虚岁二十足岁十八的时候,由他爹┅时糊涂地听信了一个朋友的话给他说上的亲事。” 2.等候信息如:今天下午开会,就是为了讨论、决定这件事你听信吧!

府上去的通风报信,一面地保就在内看守了这掌柜的” 欧阳山 《圣地》一三二:“正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有私交,更加因为我一心图报答所以我財给你通风报信。”亦作“ 通风报讯 ” 秦牧 《愤怒的海》六:“ 徐大奎 进城到县衙门去了, 芹姊 觑了便才赶回来通风报讯给我们。”

tōng xìn 解释 ◎ 通信 tōngxìn[communicate by letter;correspond] 相互之间交换信件;用书信反映情况 经常与朋友通信 引用解释 1.互通音信《晋书·王澄传》:“因下牀而谓 澄 曰:‘何与 杜弢 通信?’” 唐 李德裕 《代刘沔与回鹘宰相书意》:“又恐 回鶻 与 吐蕃 通信已令兵马把断 三河口 道路。” 2.通报消息《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那 裴僕射 家拣定了做亲日期,叫媒人到 张尚书 家来通信”《九命奇冤》第十八回:“哪一个不受过侄老爹大恩,谁还去通信呢”今指用电讯设备或用书信传递消息,反映情况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五三回:“ 华福 又奏明请颁一种密电本,以便秘密通信”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以后我们可以常通信的。”《人民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3.報道消息的文章。 鲁迅 《南腔北调集·又论“第三种人”》:“我现在要说的,不过那通信里的必须指出的几点。” 徐铸成 《报海旧闻》┿六:“《大公报》先后刊登农村调查通信、旅行通信、旅行写生以及由 长江同志 主持的战地通信”

tōng xìn bīng 解释 ◎ 通信兵 tōngxìnbīng[signal corps] 军事单位各总部之间担负通信联络任务的兵种或士兵 引用解释 担负通信联络任务的兵种。亦称这一兵种的士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官人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