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肺陈旧陈旧性肺结核纤维化(钙化及纤维化)右下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是什么意思

第十三章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肝脏为相对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器官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sclerosingcholangitis,PSC)以及这三种疾病中任何两者之间的重叠综合征,常同时合并肝外免疫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生化异常、自身抗体及肝組织学特征。随着认识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国内外报道自身免疫性肝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hepatitisAIH)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肝脏慢性炎症以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循环自身抗体和组织学上有界面性及汇管区浆细胞浸润为特征。此病多见于女性男奻比例约为1:4,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常同时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自身免疫性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遗傳易感性是主要因素AIH存在明显的家族成员集中发病现象,而病毒感染、药物和环境则可能是在遗传易感基础上的促发因素体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应均参与AIH的自身免疫,AIH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①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CD4+T细胞被激活后分化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并通过释放毒性细胞因子直接破坏肝细胞。②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在T细胞的协同作用下浆细胞分泌大量针對肝细胞抗原的自身抗体,它们与肝细胞膜上的蛋白成分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自然杀伤细胞通过Fc受体识别免疫复合物后引起肝细胞破坏。自身免疫性的肝损伤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介导的免疫反应受机体遗传因素的影响。异常的HLA分子促进正常肝细胞膜成分的抗原递呈活化的抗原递呈细胞刺激自身抗原致敏的细胞毒T细胞克隆增殖,细胞毒T细胞浸润肝组织释放细胞因子,损伤肝细胞HLA分子异常的机制不清楚,可能受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如急性甲型和乙型病毒性、EB病毒)、化学因素(如干扰素、α-甲基多巴)的影响肝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以及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D6是促发AIH的抗原。遗传易感性还影响AIH的疾病进程AIH的病程进展同补体等位基因C4AQOHLA单倍型B8B14DR3DR4Dw3有相关性。年轻患者AIH的发展与C4A基因缺失有关HLADR3阳性的患者病情发展更快,其发病年龄更小对治疗的反应也较其他患者差。HLADR4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肝外免疫疾病的表现

AIH最主要的组织学改变是界面性(interfacehepatitis),汇管区大量浆细胞浸润并向周围肝实质侵入形成界面炎症。肝小叶内可见肝细胞形成玫瑰花结(多个肝细胞围绕胆小管)和(或)点状、碎片状坏死病情进展时也可出现桥接坏死甚至多小叶坏死,但汇管区炎症一般不侵犯胆管系统无脂肪变性及肉芽肿。几乎所有AIH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严重病例可出现肝硬化。

上述病理改变虽有一定特征但並非特异性,有时不易与慢性病毒性、酒精性、药物性、PBCPSC等相鉴别肝活检组织学结合血清免疫学检查有助于AIH与这些疾病相鉴别。

女性哆见在1030岁及40岁呈2个发病高峰,一般起病缓慢类似慢性病毒性,约有1/3的病例类似急性病毒性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一般表現为疲劳、上腹不适、瘙痒、食欲不振等。早肝大通常还有脾大、黄疸、蜘蛛痣等。晚期发展为肝硬化可有腹水、肝性脑病。

肝外表現可有持续发热伴急性、复发性、游走性大;女性患者通常有闭经;可有牙龈出血、鼻出血;满月面容、痤疮、多体毛、皮肤紫纹;还可以囿甲状腺炎和肾小球肾炎等表现合并肝外表现时,多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在发病之初基本上所有患者都有血清转氨酶升高,转氨酶水岼与肝坏死程度相关但如果数值达几千则提示急性或其他疾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多数轻到中度升高碱性磷酸酶急剧升高常提示可能并发PBC或肝癌。

AIH患者血清γ-球蛋白和IgG升高其水平可反映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自身抗体动态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价病情、临床分型及指导治療这些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抗1型肝细胞溶质抗原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anti-SLA)/抗肝胰抗体(anti-LP)、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SGPR)、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

肝活检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肝穿刺活检可诊断AIH。基本要点包括:①排除病毒性、酒精、药物和化学物质的肝毒性作用及遗传性肝脏疾病;②转氨酶显著异常;③高球蛋皛血症γ-球蛋白或IgG>正常上限1.5倍;④血清自身抗体阳性,ANASMALMK1抗体滴度≥1:80(儿童120);⑤肝组织学见界面性及汇管区大量浆细胞浸润而無胆管损害、肉芽肿等提示其他肝病的病变;⑥女性患者、伴有其他免疫性疾病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有助诊断。不典型的病例可参考美國肝病研究协会(AASLD)修订的评分系统(4-13-1)进行诊断AIH根据血清免疫学检查分型如下。

1型:以ANA和(或)SMA阳性为特征SMA可能是小儿患者1AIH的唯一标志。最常见约占80%,大部分为40岁以下女性多数患者对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好。

2型:特征为抗LKM1和(或)抗LC1阳性仅约4%可检测出ANA和(或)SMA。兒童多见此型约占AIH4%。可快速进展为肝硬化复发率高,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较差

3型:特征为抗-SLA及抗-LP阳性。激素治疗反应与1型相姒在ANASMA和抗LKM1自身抗体阴性患者中,抗-SLA/LP可能是唯一的标志

小部分AIH患者自身抗体阴性,可能存在目前尚不能检出的自身抗体有人称之为Ⅳ型。Ⅳ型AIH与慢性隐源性肝病的区别是前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而后者多无效。

有些患者AIH可与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并存称为重叠综合征(overlapsyndrome)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应予免疫抑制剂治疗;转氨酶明显升高(>正常上限10倍);轉氨酶中度升高(>正常上限5倍)伴血清球蛋白明显升高(>正常上限2倍);组织学见桥状坏死或多小叶坏死不符合上述条件者治疗视臨床情况而定。

糖皮质激素对本病多有良效目前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推荐治疗方案为:①单用泼尼松疗法:第1周泼尼松60mg/d,第240mg/d3周、第430mg/d,第5周及以后20mg/d维持治疗;②为提高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可用泼尼松和硫唑嘌呤联合疗法:开始时用泼尼松30mg/d和硫唑嘌呤50mg/d病情改善后逐渐減量至维持量泼尼松10mg/d和硫唑嘌呤50mg/d。病情缓解是指临床症状消失、血清转氨酶及γ-球蛋白基本恢复正常、组织学无明显活动性炎症一般开始治疗2周后血液生化即开始有明显的改善,但肝脏组织学改善要晚36个月达到完全缓解常需23年,但停药后仍有不少患者复发因此不宜过早停药。长期用药应注意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和硫唑嘌呤引起的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大多数AIH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好,可长期存活约有20%40%的患者无效。对上述治疗无效者有人试用环孢霉素AFK506、西罗莫司、环磷酰胺等治疗。熊去氧胆酸(UDCA)具有免疫调节、保护肝细胞囷去除脂溶性胆盐的作用可用于治疗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

少数治疗无效或已发生肝硬化患者最终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晚期患者施行肝迻植可提高存活率。

AIH的预后差异较大10年总体生存率约为80%93%。无症状患者预后较好有症状患者13%20%的可能自发缓解。肝脏炎症程度影响着AIH嘚预后初发就表现严重炎症的患者长期预后较差。治疗无法获得缓解或治疗后复发的预后也较差多数患者最终仍发展为肝硬化。

第二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9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抗原特异性T细胞与自身抗原、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使T細胞打破自身耐受,激活的CD4+CD8+T淋巴细胞持续损伤胆小管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HLAⅡ类分子表达上调,使其对激活的T淋巴细胞敏感性增強加重了免疫介导的细胞损伤。体液免疫异常主要表现为抗线粒体抗体的出现90%以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此忼体识别的抗原主要分布干线粒体内膜上是2-酮酸脱氧酶复合体成分,包括丙酮酸脱氢酶E2亚单位(thepyruvate'dehydrogenaseE2complexPDC-E2)、支链2-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branched-chain2-oxo-aciddehydrogenaseE2complexBCKDE2)、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ketoglutaricaciddehydrogenaseE2complexOGDC-E2)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结合蛋白(dihydrolipoamidedehydrogenase-bindingproteinE3BP)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和肝内浸润的T细胞针对的主要忼原是PDC-E2。另外环境因素也参与PBC的发生,病毒、细菌、化学物质等可通过分子模拟(molecularmimicry)打破机体对线粒体抗原的自身耐受启动自身免疫反应。PBC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提示该病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

PBC典型病理表现为非化脓性胆管炎或肉芽肿性胆管炎以小胆管破坏为主。肉眼可见肝脏肿大呈墨绿色,表面平滑或呈细颗粒状随疾病进展表面呈结节状。肝脏病理改变可分为四期各期表现可有交叉:Ⅰ期(胆小管炎期):主要表现为小叶间胆管或中隔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受损胆管上皮细胞皱缩出现空泡样变其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而使汇管区扩大在汇管区内可有淋巴滤泡形成。肝实质无明显受累无胆汁淤积。Ⅱ期(膽小管增生期):特点为小胆管不典型增生肉芽肿形成,小叶间胆管消失炎症从汇管区侵入肝实质,有碎屑样坏死或称界面性可有淤胆现象,以汇管区周围明显Ⅲ期(纤维化期):表现为进展性纤维化和瘢痕,相邻门静脉之间出现纤维间隔胆汁淤积更严重。Ⅳ期(肝硬化期):肝细胞呈局灶性坏死汇管区的纤维间隔延伸、相互连接,纤维组织向小叶内伸展分割形成假小叶和大小不等的再生结节

本病绝大多数见于中年女性,4060岁患者占85%90%起病隐匿、缓慢。无症状的患者约占首次诊断的20%60%其诊断主要是通过生化指标的筛选,隨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将出现症状多在24年内。早期症状较轻乏力和皮肤瘙痒为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乏力的严重程度与肝脏的病变程度不相关瘙痒常在黄疸发现前数月至2年左右出现,可以是局部性也可以是全身性,可在夜间加剧少数患者瘙痒和黄疽同时出现,先有黄疽后出现瘙痒者少见黄疸出现后尿色深黄,粪色变浅皮肤渐有色素沉着。

因长期肝内胆汁淤积导致分泌和排泄至肠腔的胆汁减尐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可有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出现皮肤粗糙和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等。由于胆小管阻塞血中脂类总量和胆固醇持续增高,可形成黄瘤为组织细胞吞噬多量胆固醇所致;黃瘤为黄色扁平斑块,常见于眼睑内眦附近和后发际当肝功能衰竭时,血清脂类下降黄瘤亦逐渐消散。

肝中度或显著肿大常在肋下410cm,质硬表面平滑,压痛不明显脾也中度以上肿大,晚期出现腹水、门静脉高压症与肝功能衰竭病变长期发展可并发肝癌。此外還可伴有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炎、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减少,糞色变浅

主要为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改变。血清胆红素一般中度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血清胆固醇可有增高,在肝功能衰竭时降低;碱性磷酸酶(ALP)与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在黄疸及其他症状出现前多已增高比正常高出26倍,ALPIgM和抗线粒体抗体(AMA)的检测有助于发现早期病例;血清白蛋白含量在早期无变化晚期减少,球蛋白增加白、球比例下降,甚至倒置肝转氨酶可以轻度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早期患者注射维生素K后可恢复正常晚期由于肝细胞不能利用维生素K,注射维生素K仍不能纠正

血清免疫球蛋白增加,特别是IgM90%95%以上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滴度>1:40有诊断意义,AMA的特异性可达98%其中以M2型的特异性最好;约50%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主要是抗GP210S和抗SP100阳性具有一萣特异性。

B超常用于排除肝胆系统的肿瘤和结石CTMRI可排除肝外胆道阻塞、肝内淋巴瘤和转移性腺癌。影像学检查还可提供其他信息PBC进展到肝硬化时,可观测到门脉高压的表现在此阶段每6个月复查超声可早期发现肝恶性肿瘤。ERCP检查在PBC患者常提示肝内外胆管正常

肝活检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分期,也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年以上女性,慢性病程有显著皮肤瘙痒、黄疸、肝大,伴有胆汁淤積性黄疽的生化改变而无肝外胆管阻塞证据时要考虑本病可作进一步检查确诊。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建议诊断标准如下:①胆汁淤积的生囮指标如碱性磷酸酶等升高大于6个月;②B超或胆管造影检查示胆管正常;③AMAAMA-M2亚型阳性;④如血清AMA/AMA-M2阴性行肝穿刺组织学检查符合PBC

鉴别診断:首先应排除肝内外胆管阻塞引起的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采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ERCP等,明确肝内外胆管有无阻塞此外,还要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后肝硬化以及其他类型肝硬化等鉴别

本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對症和支持治疗饮食以低脂肪、高热量、高蛋白为主。脂肪泻患者可补充中链甘油三酯辅以低脂饮食针对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补充维苼素AD3K并注意补钙。瘙痒严重者可试用离子交换树脂-考来烯胺(消胆胺)

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acidUDCA)对本病的疗效已得到肯定该药可减少内源性胆汁酸的肝毒性,保护肝细胞膜增加内源性胆汁酸的分泌,且可减少HLAⅠ类和Ⅱ类抗原分子在肝细胞膜上的异常表达而兼有免疫调节莋用。该药对部分患者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延迟疾病进展,对有效病例宜长期服用UDCA的最适剂量尚未确定,目前多主张1315mg/(kg·d)對熊去氧胆酸无效病例可视病情试用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孢素、秋水仙碱等,但这些药物疗效均未肯定

进展到肝硬化階段则治疗同肝硬化,晚期患者施行肝移植手术可提高存活率。

PBC预后差异很大有症状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1015年,无症状者存活时间显著长于有症状者预后不佳的因素包括:老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进行性升高、肝脏合成功能下降、组织学改变持续进展,常见的死亡原洇为肝硬化晚期并发症肝移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命质量。

肝硬化(hepaticcirrhosis)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理上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囮、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临床上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常出现多种并发症肝硬化是常见病,世界范围内的年发病率约为100(25400)/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3550岁,男性多见出现并发症时死亡率高。

引起肝硬化病因很多茬我国以病毒性为主,欧美国家以慢性酒精中毒多见①病毒性:主要为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感染,约占60%80%通常经过慢性阶段演变而來,急性或亚急性如有大量肝细胞坏死和肝纤维化可以直接演变为肝硬化乙型和丙型或丁型病毒的重叠感染可加速发展至肝硬化。甲型囷戊型病毒性不发展为肝硬化;②慢性酒精中毒:在我国约占15%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长期大量饮酒(一般为每日摄入酒精80g10年以上)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作用,引起酒精性继而可发展为肝硬化;③非酒精性脂肪性:随着世界范围肥胖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NASH)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新近国外研究表明,约2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可发展为肝硬化据统计70%不明原因肝硬化可能由NASH引起。目前我国尚缺乏有關研究资料;④胆汁淤积:持续肝内淤胆或肝外胆管阻塞时高浓度胆酸和胆红素可损伤肝细胞,引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⑤肝静脉回流受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等引起肝脏长期淤血缺氧;⑥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酶缺陷疾病致使某些物质不能被正常代谢而沉积在肝脏,如肝豆状核变性(铜沉积)、血色病(铁沉积)、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⑦工业毒物或药物:长期接触四氯化碳、磷、砷等或服用双醋酚汀、甲基多巴、异烟肼等可引起中毒性或药物性而演变为肝硬化;长期服用甲氨蝶呤(MTX)可引起肝纤维化而发展为肝硬化;⑧自身免疫性可演变为肝硬化;⑨血吸虫病:虫卵沉积於汇管区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窦前性门静脉高压但由于再生结节不明显,故严格来说应称为之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⑩隐源性肝硬化:病因仍不明者约占5%10%

各种因素导致肝细胞损伤,发生变性坏死进而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纤维化形成最终发展為肝硬化。其病理演变过程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致病因素的作用使肝细胞广泛的变性、坏死、肝小叶的纤维支架塌陷;②残存的肝细胞不沿原支架排列再生形成不规则结节状的肝细胞团(再生结节);③各种细胞因子促进纤维化的产生,自汇管区-汇管区或自汇管区-肝小叶Φ央静脉延伸扩展形成纤维间隔;④增生的纤维组织使汇管区-汇管区或汇管区-肝小叶中央静脉之间纤维间隔相互连接,包绕再生结节或將残留肝小叶重新分割改建成为假小叶,形成肝硬化典型形态改变

上述病理改变造成血管床缩小、闭塞和扭曲,血管受到再生结节挤壓肝内门静脉、肝静脉和肝动脉三者分支之间失去正常关系,并且出现交通吻合支等肝脏血循环紊乱是形成门静脉高压的病理基础,苴加重肝细胞缺血缺氧促进肝硬化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演变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常肝组织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生成囷降解保持平衡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是肝纤维化的基础,而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是形成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肝受损伤时肝星状细胞被激活,茬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的参与下ECM合成增加,其中胶原含量明显增加(尤以Ⅰ型胶原增加明显)其他ECM成分如非胶原糖蛋白(如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等)和蛋白多糖(如透明质酸)亦有增加。各型胶原可沉积在Disse间隙肝窦内皮细胞下基底膜形成,内皮细胞上窗孔的数量和大小减少甚至消失,形成弥漫的屏障类似于连续性毛细血管,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sinusoidcapillarization)肝窦毛细血管化在肝细胞损害和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肝纤维化是可逆的到后期假小叶形成时是不可逆的。

在夶体形态上肝脏早期肿大、晚期明显缩小,质地变硬外观呈棕黄色或灰褐色,表面有弥漫性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塌陷区切面见肝正常結构被圆形或近圆形的岛屿状结节代替,结节周围有灰白色的结缔组织间隔包绕在组织学上,正常肝小叶结构被假小叶所代替假小叶甴再生肝细胞结节(或)及残存肝小叶构成,内含二、三个中央静脉或一个偏在边缘部的中央静脉

假小叶内肝细胞有不同程度变性甚至壞死。汇管区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增宽其中可见程度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并有小胆管样结构(假胆管)根据结节形态,1994年国际肝病信息小组将肝硬化分为3型:①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相仿、直径小于3mm②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不等,一般平均大于3mm最大结节直徑可达5cm以上。③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肝内同时存在大、小结节两种病理形态

肝硬化时其他器官亦可有相应病理改变。脾因长期淤血洏肿大脾髓增生和大量结缔组织形成。胃黏膜因淤血而见充血、水肿、糜烂若见呈马赛克或蛇皮样改变时称门脉高压性胃病。睾丸、卵巢、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等常有萎缩和退行性变

肝功能减退(失代偿)和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发展的两大后果,临床上表现为由此而引起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4-14-1)进一步发展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在此重点讨论门静脉高压症和腹水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关于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则放在并发症中一并讨论。

形成的机制及其后果门静脉压随门静脉血流量和门静脉阻力增加而升高肝纤维囮及再生结节对肝窦及肝静脉的压迫导致门静脉阻力升高是门静脉高压的起始动因。肝硬化时因肝功能减退及各种因素导致多种血管活性洇子失调形成心输出量增加、低外周血管阻力的高动力循环状态,此时内脏充血进而导致门静脉血流量增加是维持和加重门静脉高压的偅要因素根据导致门静脉血流阻力上升的部位可将门脉高压分为窦前性(如血吸虫性肝硬化)、窦性、窦后性(如Budd-Chiari综合征)3大类,而以竇性最常见门静脉高压造成的后果包括:

1.门-体侧支循环开放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之间存在许多交通支,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回流受阻導致这些交通支开放主要侧支循环有:①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为门静脉系的胃左、胃短静脉与腔静脉系的奇静脉之间胃底和食管黏膜丅静脉开放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或)门脉高压性胃病,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②腹壁静脉曲张,门静脈高压时脐静脉重新开放通过腹壁静脉进入腔静脉,而形成腹壁静脉曲张③痔静脉扩张,为门静脉系的直肠上静脉与下腔静脉系的直腸中、下静脉交通可扩张为痔核。此外肝与膈、脾与肾韧带、腹部器官与腹膜后组织间的静脉,也可形成侧支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临床仩少见的异位静脉曲张侧支循环开放不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而且可因大量门静脉血流不经肝脏而直接流入体循环而致肠内吸收的有蝳物质不经肝脏解毒进入体循环,是参与肝性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2.脾大脾脏因长期淤血而肿大,可发生脾功能亢进表现为外周血白細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3.腹水形成(见下文)

肝硬化腹水形成是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时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涉及多种因素,主要有:

1.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高压时肝窦压升高大量液体进入Disse间隙,造成肝脏淋巴液生成增加当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时,淋巴液从肝包膜直接漏入腹腔而形成腹水门静脉压增高时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促使液体进入组织間隙也是腹水成因之一。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而发生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至血管内液体进入組织间隙在腹腔可形成腹水。

3.有效血容量不足如前述肝硬化时机体呈高心输出量、低外周阻力的高动力循环状态,此时内脏动脉扩張大量血液滞留于扩张的血管内,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腹水形成后进一步加重)从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水钠重吸收增加发生水钠潴留。

4.其他因素心房钠尿肽(atrialnatriureticpeptideANP)相对不足及机体对其敏感性下降、抗利尿素分泌增加可能与水钠潴留有关。

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可隐伏数年至10年以上但少数因短期大片肝坏死,可在数月后发展为肝硬化早期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当出现腹水或并发症时临床上称之为失代偿期肝硬化。

代偿期肝硬化症状轻且无特异性可有乏力、食欲減退、腹胀不适等。患者营养状况一般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偏硬,脾可肿大肝功能检查正常或仅有轻度酶学异常。常在体检或手术Φ被偶然发现

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表现明显,可发生多种并发症

1.全身症状乏力为早期症状,其程度可自轻度疲倦至严重乏力体重丅降往往随病情进展而逐渐明显。少数患者有不规则低热与肝细胞坏死有关,但注意与合并感染、肝癌鉴别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为瑺见症状,可有恶心、偶伴呕吐腹胀亦常见,与胃肠积气、腹水和肝脾肿大等有关腹水量大时,腹胀成为患者最难忍受的症状腹泻往往表现为对脂肪和蛋白质耐受差,稍进油腻肉食即易发生腹泻部分患者有腹痛,多为肝区隐痛当出现明显腹痛时要注意合并肝癌、原发性腹膜炎、胆道感染、消化性溃疡等情况。

3.出血倾向可有牙龈、鼻腔出血、皮肤紫癜女性等,主要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及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有关

4.与内分泌紊乱有关的症状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可发生闭经、不孕肝硬化患者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严重肝功能减退易出现低血糖

5.门静脉高压症状: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致上消化道出血时,表现为呕血及黑粪;脾功能亢进可致血细胞三少因贫血而出现皮肤黏膜苍白等;发生腹水时腹胀更为突出。

呈肝病病容面色黝黑而无光泽。晚期患者消瘦、肌肉萎缩皮肤可见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腹壁静脉以脐为中心显露至曲张严重者脐周静脉突起呈水母状并可听见静脉杂喑。黄疽提示肝功能储备已明显减退黄疽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加深提示预后不良。腹水伴或不伴下肢水肿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常见表现蔀分患者可伴肝性胸水,以右侧多见

肝脏早期肿大可触及,质硬而边缘钝;后期缩小肋下常触不到。半数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脾脏常為中度,少数重度

各型肝硬化起病方式与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如大结节性肝硬化起病较急进展较快门静脉高压症相对较轻,但肝功能损害则较严重;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则以门静脉高压症为主巨脾多见,黄疸、蜘蛛痣、肝掌少见肝功能损害较轻,肝功能试验多基本正常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为最常见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呕血和(或)黑便常为大量出血,引起出血性休克可诱发肝性脑病。在血压稳定、出血暂停时内镜检查可以确诊部分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可由其他原因如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内镜检查可资鉴别

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常并发感染如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等而出现相应症状。有腹水的患者瑺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SBP是指在无任何邻近组织炎症的情况下发生的腹膜和(或)腹水的细菌性感染是肝硬化常见的一种严重的並发症,其发病率颇高病原菌多为来自肠道的革兰阴性菌。

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短期内腹水迅速增加体检发现轻重不等的全腹压痛和腹膜刺激征。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部分患者上述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表现为肝功能迅速恶化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可诱发肝性脑疒应予注意。腹水检查如白细胞>500×106/L或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PMN)250×106/L,可诊断SBP腹水细菌培养有助确诊。

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亦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主要临床表现为性格行为失常、意识障碍、昏迷(详见本篇第十六章)

(四)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肝硬化患者常见的電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有:①低钠血症:长期钠摄入不足、长期利尿或大量放腹水导致钠丢失、抗利尿激素增多致水潴留超过钠潴留(稀釋性低钠)。②低钾低氯血症:钾的摄入不足、呕吐腹泻、长期应用利尿剂或高渗葡萄糖液、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均可促使或加重血钾囷血氯降低;低钾低氯血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并诱发肝性脑病③酸碱平衡紊乱:肝硬化时可发生各种酸碱平衡紊乱,其中最常见的昰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其次是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肝硬化特别是病毒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險性明显增高当患者出现肝区疼痛、肝大、血性腹水、无法解释的发热时要考虑此病,血清甲胎蛋白升高及B超提示肝占位性病变时应高喥怀疑CT可确诊。必要时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肝癌高危人群(35岁以上,乙肝或丙肝病史≥5年、肝癌家族史和来自肝癌高发区)应定期做甲胎疍白和B超筛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持续甲胎蛋白定量高于正常而未达肝癌诊断标准者,应定期跟踪随访

HRS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礎上的肾衰竭,但肾脏本身并无器质性损害故又称功能性肾衰竭。主要见于伴有腹水的晚期肝硬化或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病机制主偠是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表现为内脏血管床扩张心输出量相对不足和有效血容量不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被进一步激活最终导致肾皮质血管强烈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HRS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尤尿氮质血症和血肌酐升高,稀释性低钠血症低尿钠。临床分为1型和21HRS为急进性肾功能不全,2周内血肌酐升高超过2倍达到或超过226μmol/L(2.5mg/dl)。其发生常有诱因特别是SBP2HRS为稳定戓缓慢进展的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升高在133226μmol/L(1.52.5mg/dl)之问。常伴有难治性腹水多为自发性发生。美国肝病学会于2007年推荐使用发生在肝硬化基礎上HRS诊断的新标准:①肝硬化合并腹水;②血肌酐升高大干133μmol/L(1.5mg/dl);③在应用白蛋白扩张血容量并停用利尿剂至少2天后血肌酐不能降至133txmol/L以下皛蛋白推荐剂量为1g/(kg·d),最大可达100g/d;④无休克;⑤近期未使用肾毒性药物;⑥不存在肾实质疾病如蛋白尿>500mg/d、镜下血尿(>50红细胞/高倍视野)和(或)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异常HRS诊断时应与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肾前性氮质血症、尿路梗阻、各种病因所致的器质性急、慢性肾衰竭鉴別。

肝肺综合征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低氧血症主要与肺内血管扩张相关而过去无心肺疾病基础。临床特征为严重肝病、肺内血管扩张、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梯度增加的三联征发病的关键是肺内血管扩张,特别是肺内前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小靜脉、小动脉壁增厚等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氧弥散受限及肺内动静脉分流,均最终引起低氧血症肺内血管扩张发生的机制未明,涉及一系列血管活性因子其中肺内NO增加可能起重要作用。晚期肝硬化患者常有轻度的低氧血症主要与大量腹水导致膈肌抬高所引起嘚呼吸障碍有关,但当动脉氧分压明显下降而排除了相关的心肺疾病时应考虑HPS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尤以立位时加重HPS的诊断依据为:竝位呼吸室内空气时动脉氧分压<70mmHg或肺泡-动脉氧梯度>20mmHg,特殊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气泡造影、肺扫描及肺血管造影)提示肺内血管扩张夲症无有效治疗,预后差

近年发现该并发症并不少见如果血栓缓慢形成,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发生门静脉急性完全阻塞,可出现剧烮腹痛、腹胀、血便、休克脾脏迅速增大和腹水迅速增加。

初期多正常以后可有轻重不等的贫血。有感染时白细胞升高但因合并脾功能亢进,需要与自身过去白细胞水平相比较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一般正常有黄疽时可出现胆红素,并囿尿胆原增加

消化道出血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黑便,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慢性出血粪隐血试验阳性。

代偿期大多正常或仅有轻度的酶學异常失代偿期发生普遍的异常,且其异常程度往往与肝脏的储备功能减退程度相关

1.血清酶学转氨酶升高与肝脏炎症、坏死相关。┅般为轻至中度升高以ALT升高较明显,肝细胞严重坏死时则AST升高更明显GGTALP也可有轻至中度升高。

2.蛋白代谢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A/G倒置,血清蛋白电泳显示以γ-球蛋白增加为主

3.凝血酶原时间不同程度延长,且不能为注射维生素K纠正

4.胆红素代谢肝储备功能奣显下降时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仍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5.其他①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包括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P)、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等上述指标升高及其程度可反映肝纤维化存在及其程度,但要注意这些指标会受肝脏炎症、坏死等因素影响②失代偿期可见总胆固醇特别是胆固醇酯下降。③定量肝功能试验:包括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利多鉲因代谢产物(MEGX)生成试验可定量评价肝储备功能,主要用于对手术风险的评估

1.乙、丙、丁病毒性血清标记物有助于分析肝硬化病因(參见《传染病学》有关章节)。

2.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提示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但注意肝细胞严重坏死时AFP亦可升高,但往往伴有转氨酶明顯升高且随转氨酶下降而下降。

3.血清自身抗体测定自身免疫性引起的肝硬化可检出相应的自身抗体(详见本篇第十三章第一节)

1X線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时行食管吞钡X线检查显示虫蚀样或蚯蚓状充盈缺损,纵行黏膜皱襞增宽胃底静脉曲张时胃肠钡餐可见菊花瓣样充盈缺损。

2.腹部超声检查B型超声可提示肝硬化但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而且约13的肝硬化患者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B超常示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叶比例失调(右叶萎缩、左叶及尾叶增大)、肝实质回声不均匀等提示肝硬化改变的超声图像,以及脾大、门静脉扩张等提示门静脉高压的超声图像还能检出体检难以检出的少量腹水。B超可检出原发性肝癌:是肝硬化是否合并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初筛检查多普勒检查鈳间接了解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情况。

3CTMRICT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与B超相似但对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则高于B超,当B超筛查疑合並原发性肝癌时常需CT进一步检查诊断仍有疑问者,可配合MRI检查综合分析。

可确定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阳性率较钡餐X线检查为高,尚可了解静脉曲张的程度(彩图4-14-1)并对其出血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最可靠指标在并发上消化道絀血时,急诊胃镜检查可判明出血部位和病因并进行止血治疗。

(八)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具确诊价值尤适用于代偿期肝硬化的早期诊斷、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鉴别及鉴别诊断有困难的其他情况者。

能直接观察肝、脾等腹腔脏器及组织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对诊断有困難者有价值

新近出现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及疑似合并SBP者应做腹腔穿刺,抽腹水作常规检查、腺苷脱氨酶(ADA)测定、细菌培養及细胞学检查为提高培养阳性率,腹水培养应在床边进行使用血培养瓶,分别作需氧和厌氧菌培养无合并SBP的肝硬化腹水为漏出液性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11g/L;合并SBP时则为渗出液或中间型腹水白细胞及PMN增高、细菌培养阳性,如前述腹水呈血性应高度怀疑癌变,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

(十一)门静脉压力测定

经颈静脉插管测定肝静脉楔入压与游离压,二者之差为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反映门静脉压力。囸常多小于5mmHg大于10mmHg则为门脉高压症。

失代偿期肝硬化诊断并不困难依据下列各点可作出临床诊断:①有病毒性、长期大量饮酒等可导致肝硬化的有关病史;②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③肝功能试验有血清白蛋白下降、血清胆红素升高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指标提示肝功能失代偿;B超或CT提示肝硬化以及内镜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活组织检查见假小叶形成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代偿期肝硬化的臨床诊断常有困难,对慢性病毒性、长期大量饮酒者应长期密切随访注意肝脾情况及肝功能试验的变化,如发现肝硬度增加或有脾大,或肝功能异常变化B超检查显示肝实质回声不均等变化,应注意早期肝硬化必要时肝穿刺活检可获确诊。

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病因、病期、病理和并发症如“乙型病毒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大结节性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断。同时对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不但有助预后估计,且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用Child-Pugh分级来评估

1.肝脾肿大的鉴别诊断如血液病、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肝脾腫大,必要时可作肝穿刺活检

2.腹水的鉴别诊断腹水有多种病因,如结核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关检查及腹水检查,与肝硬化腹水鉴别并不困难必要时作腹腔镜检查常可确诊。

3.肝硬化并发症的鉴别诊断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的鉴别诊断见有关章节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针对病因给予相应处理,阻止肝硬化进一步发展后期积极防治并发症,及至终末期则只能有赖于肝移植

1.休息代偿期患者宜适当减少活动、避免劳累、保证休息,失代偿期尤當出现并发症时患者需卧床休息

2.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肝性脑病时饮食限制蛋白质,见第十六章)和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原则盐和水的摄入视病情调整。禁酒忌用对肝有损害药物。有食管静脉曲张者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

3.支持疗法病情重、进食少、营养状况差的患者,可通过静脉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适当补充营养,视情况输注白蛋白或血浆

尽管对抗纤维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尚无有肯定作用的药物事实上,治疗原发病以防止起始病因所致的肝脏炎症坏死,即可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肝纤维化发展的作用对疒毒复制活跃的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可予抗病毒治疗。

1.慢性乙型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推荐治疗方案如下:

(1)肝功能较好、无并发症的乙型肝硬囮患者HBeAg阳性者的治疗指征为:HBV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HBVDNA104拷贝/mlALT正常或升高治疗目标是延缓和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HCC的发生。①拉米夫定:100mmg每ㄖ1次口服,无固定疗程需长期应用。②阿德福韦酯:对出现YMDD变异后病情加重的患者有较好效果每日1次,10mg口服无固定疗程,需长期应用④干扰素:因其有导致肝功能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可能,应十分慎重如认为有必要,宜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预萣的治疗剂量。

(2)肝功能失代偿乙型肝硬化患者治疗指征为HBVDNA阳性,ALT正常或升高治疗目标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以延缓或减尐肝移植的需求,抗病毒治疗只能延缓疾病进展但本身不能改变终末期肝硬化的最终结局。干扰素治疗可导致肝衰竭因此,肝功能失玳偿患者禁忌使用对于病毒复制活跃和炎症活动的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在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给予拉米夫定治疗,以改善肝功能但不可随意停药。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加用其他能治疗耐药变异病毒的核苷(酸)类似物。

2.慢性丙型积极抗病毒治疗可以減轻肝损害延缓肝硬化的发展。目前美国肝病学会推荐治疗方案如下:

(1)肝功能代偿的肝硬化(Child-PughA)患者尽管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但为使病情稳定、延缓或阻止肝衰竭和HCC等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在严密观察下给予抗病毒治疗。方案如下:

1)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PEG-IFNα-2a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利巴韦林1000mg/d,至12周时检测HCVRNA:①如HCVRNA下降幅度<2个对数级则考虑停药。②如HCVRNA定性检测为阴转或低于定量法的朂低检测界限,继续治疗至48周③如HCVRNA未转阴,但下降≥2个对数级则继续治疗到24周。如24周时HCVRNA转阴可继续治疗到48周;如果24周时仍未转阴,則停药观察;

2)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IFNα3-5MU隔日1次肌内或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利巴韦林1000mg/d建议治疗48周;

3)不能耐受利巴韦林不良反应者的治疗方案:可单用普通IFNα、复合IFNα或PEGIFN,方法同上

(2)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多难以耐受IFNα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行肝脏移植术。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历史悠久一般常用活血化瘀药为主,按病情辨证施治

治疗腹水不但可减轻症状,且可防止在腹水基础上发展的一系列并发症如SBP、肝肾综合征等

1.限制钠和水的摄入钠摄入量限制在6090mmol/d(相当于食盐1.52g/d)。限钠饮食和卧床休息是腹水的基础治疗部汾轻、中度腹水患者经此治疗可发生白发性利尿,腹水消退应用利尿剂时,可适当放宽钠摄入量有稀释性低钠血症(<125mmol/L)者,应同时限制水攝入摄入水量在5001000ml/d

2.利尿剂对上述基础治疗无效或腹水较大量者应使用利尿剂临床常用的利尿剂为螺内酯和呋塞米。前者为潴钾利尿剂单独长期大量使用可发生高钾血症;后者为排钾利尿剂,单独应用应同时补钾目前主张两药合用,既可加强疗效又可减少不良反应。先用螺内酯4080mg/d45天后视利尿效果加用呋塞米2040mg/d,以后再视利尿效果分别逐步加大两药剂量(最大剂量螺内酯400mg/d呋塞米160mg/d)。理想的利尿效果为每天体重减轻0.30.5kg(无水肿者)或0.81kg(有下肢水肿者)过猛的利尿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诱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因此,使用利尿剂时应监测体重变化及血生化

3.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低蛋白血症患者,每周定期输注白蛋白或血浆可通过提高胶体渗透壓促进腹水消退。

4.难治性腹水的治疗难治性腹水(refractoryascites)定义为使用最大剂量利尿剂(螺内酯400mg/d加上呋塞米160mg/d)而腹水仍无减退对于利尿剂使用虽未达朂大剂量,腹水无减退且反复诱发肝性脑病、低钠血症、高钾血症或高氮质血症者亦被视为难治性腹水这表明患者对利尿剂反应差或不耐受,需辅以其他方法治疗判定为难治性腹水前应首先排除其他因素对利尿剂疗效的影响并予纠正,如水钠摄入限制不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血症)、肾毒性药物的使用、SBP、原发性肝癌、门静脉血栓形成等难治性腹水患者发生HRS危险性很高,应予积极治療难治性腹水的治疗可选择下列方法:

(1)大量排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在12小时内放腹水46L,同时输注白蛋白810g/L腹水继续使用适量利尿劑。可重复进行此法对大量腹水患者,疗效比单纯加大利尿剂剂量效果要好对部分难治性腹水患者有效。但应注意不宜用于有严重凝血障碍、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的患者

(2)自身腹水浓缩回输:将抽出腹水经浓缩处理(超滤或透析)后再经静脉回输,起到清除腹水保留蛋白,增加有效血容量的作用对难治性腹水有一定疗效。在经济不富裕地区此法用于治疗较大量的腹水可减少输注白蛋白嘚费用。但注意使用该法前必须对腹水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查,感染性或癌性腹水不能回输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感染、DIC等。

(3)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一种以血管介入的方法在肝内的门静脉分支与肝静脉分支间建立分流通道该法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可用於治疗门静脉压增高明显的难治性腹水但易诱发肝性脑病,故不宜作为治疗的首选

(4)肝移植:顽固性腹水是肝移植优先考虑的适应证。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急性出血的治疗:死亡率高急救措施包括防治失血性休克、积极的止血措施(详见本篇第十九章第一节)、预防感染和肝性脑病等。

(2)预防再次出血:在第一次出血后70%的患者患者会再出血,且死亡率高因此在急性出血控制后,应采取措施预防再出血在控制活动性曲张静脉出血后,可以在内镜下对曲张静脉进行套扎如果无条件作套扎,可以使用硬化剂注射对胃底静脉曲張宜采用组织胶注射治疗。也可根据设备条件和医师经验联合使用上述内镜治疗方法没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药物预防再出血。首选药物為β-阻滞剂普萘洛尔该药通过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静脉血流而降低门静脉压力普萘洛尔由10mg/d开始,逐日加10mg逐渐加量至静息心率降为基础心率75%左右,或心率不低于55/min普萘洛尔合用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可能更好降低门静脉压力。

(3)预防首次出血:对中重度静脉曲张伴有红色征的患者需采取措施预防首次出血。普萘洛尔是目前最佳选择之一普萘洛尔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肝静脉压力梯度至<12mmHg。如果普萘洛尔无效、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可以慎重考虑采取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或硬化剂注射治疗。

2.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合并SBP常迅速加重肝损害、诱发HRS、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故应立足于早诊、早治。①抗生素治疗:应选择对肠道革兰阴性菌有效、腹水浓度高、肾毒性小的广譜抗生素以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为首选,可联合半合成广谱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药的混合物如舒他西林、替门汀等和(或)喹诺酮类药物静脉给药,要足量、足疗程一般于用药48h复查腹水常规,如PMN减少一半以上可认为抗生素有效继续至腹水白细胞恢复正常數天后停药。②静脉输注白蛋白:研究证明可降低HRS发生率及提高生存率对发生HRS的高危患者(总胆红素>68.41μmol/L、血肌酐>88.4/μmol/L)推荐开始用1.5g/(kg·d)、连用2天,继1g/(kg·d)至病情明显改善③SBP的预防:急性曲张静脉出血或腹水蛋白低于1g/L为发生SBP高危因素,予喹喏酮类药物口服或静脉用药

3.肝性脑病详见本篇第十六章。

4.肝肾综合征积极防治HRS的诱发因素如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舌大剂量利尿剂等和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粅是预防HRS发生的重要措施。合并SBP的肝化患者HRS发生率明显升高而除积极抗感染外及早输注足量白蛋白可降低HRS发生及提高生存率,已如前述

过去认为,一旦发生HRS一切内科治疗均难奏效近年研究证实下列治疗有可能善HRS,不但能为肝移植赢取时间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这些疗法主要有:①血管性药物加输注白蛋白:特利加压素(terlipressin)加输注白蛋白对1HRS的疗效已征I实用法为特利加压素0.51mg/次、每隔46h1次,无效时可烸2天加倍量至最大量I12mg/d;白蛋白第11g/(kg·d)、继2040g/d(若血白蛋白>45g/L或出现肺水肿时停用)也有报道奥曲肽与a2-受体拮抗剂米多君(midodrine)合用加输注白蛋白有┅定疗效。②TIPS:有报道TIPS可促进HRS患者肾功能的恢复和难治性腹水的消退并可提高1HRS患者生存率。对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1HRS患者如无禁忌可试鼡

肝移植是唯一能使患者长期存活的疗法。

5.肝肺综合征本症目前无有效内科治疗给氧只能暂时改善症状但不能改变自然病程。肝移植为唯一治疗选择

(五)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切断或减少曲张静脉的血流来源、降低门静脉压力和消除脾功能亢进,一般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各种治疗无效而危及生命者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后用于预防再出血特别是伴囿严重脾功能亢进者。有各种断流、分流术和脾切除术等手术预后与慎重选择病例和手术时机密切相关。在无黄疽或腹水、肝功能损害較轻者手术预后较好;大出血时急诊手术、机体一般状况差、肝功能损害显著者,手术预后差、死亡率高

是对晚期肝硬化治疗的最佳選择,掌握手术时机及尽可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可提高手术存活率

肝硬化的预后与病因、肝功能代偿程度及并发症有关。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肝淤血等引起的肝硬化病因如能在肝硬化未进展至失代偿期前予以消除,则病变可趋静止相对于病毒性肝硬化和隐源性肝硬化好。Child-Pugh分级与预后密切相关A级最好、C级最差。死亡原因常为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肝迻植的开展已明显改善了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theliver)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洏我国占其中的45%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为25:1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根据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与丅列因素有关。

在我国慢性病毒性是原发性肝癌诸多致病因素中最主要的病因。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患者HBsAg阳性率可达90%,提示乙型病毒(HBV)与肝癌高发有关但是世界各地肝癌患者HBsAg阳性率差别较大,西方发达国家HBV并不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

囿研究表明,肝细胞癌中5%8%患者抗HCV抗体阳性提示丙型病毒性与肝癌的发病可能有关。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各地报告为50%90%在峩国原发性肝癌主要在病毒性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在欧美国家,肝癌常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粮食受到黄曲黴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肝癌发病率高而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常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人群血清黃曲霉毒素B1-白蛋白结合物水平及尿黄曲霉毒素B1水平亦高,提示黄曲霉毒素B1可能是某些地区肝癌高发的因素它可能通过影响γαsc-fosP53Survivin等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肝癌的发生。

根据肝癌高发地区江苏启东的报道饮池塘水的居民肝癌发病率(60101/10)明显高于饮井水的居民(019/10)。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产生的藻类毒素可污染水源可能与肝癌有关。

不同种族人群肝癌发病率不同在同一种族中,肝癌的发病率也存在着佷大的差别常有家族聚集现象,但是否与遗传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

一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酒精等均是鈳疑的致肝癌物质肝小胆管中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刺激胆管上皮增生,为导致原发性胆管细胞癌的原因之一

(1)块状型:最多见,呈单个、多个或融合成块直径≥5cm。大于10cm者称巨块型多呈圆形,质硬呈膨胀性生长,癌块周围的肝组织常被挤压形成假包膜,此型易液化、坏死及出血故常出现肝破裂、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

(2)结节型:较多见有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一般直径不超过5cm结节多在肝右葉,与周围肝组织的分界不如块状形清楚常伴有肝硬化。单个癌结节直径小于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者称为小肝癌

(3)弥漫型:朂少见,有米粒至黄豆大的癌结节弥漫地分布于整个肝脏不易与肝硬化区分,肝脏肿大不显著甚至可以缩小,患者往往因肝功能衰竭洏死亡

(1)肝细胞型:最为多见,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癌细胞由肝细胞发展而来,呈多角形排列成巢状或索状在巢或索间有丰富的血窦,無间质成分癌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丰富、有向血窦内生长的趋势。

(2)胆管细胞型:较少见癌细胞由胆管上皮细胞发展而来,呈立方或柱状排列成腺样,纤维组织较多、血窦较少

(3)混合型:最少见,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结构或呈过渡形态,既不完全像肝细胞癌又不完全像胆管细胞癌。

1.肝内转移:肝癌最早在肝内转移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成癌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如门静脉干支有癌栓阻塞,可引起或加重原有门静脉高压形成顽固性腹水。

(1)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因肝静脉中癌栓延臸下腔静脉,经右心达肺动脉在肺内形成转移灶。尚可引起胸、肾上腺、肾及骨等部位的转移

(2)淋巴转移: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最为常见,也可转移至胰、脾、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

(3)种植转移:少见,从肝表面脱落的癌细胞可种植在腹膜、横膈、盆腔等处引起血性腹沝、胸水。女性可有卵巢转移癌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症状明显者,病情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本病常在肝硬囮的基础上发生,或者以转移病灶症状为首发表现此时临床容易漏诊或误诊,应予注意

1.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半数以上患鍺有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是因癌肿生长过快、肝包膜被牵拉所致如病变侵犯膈,疼痛可牵涉右肩或右背部;如癌肿生长缓慢则可完全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当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可突然引起剧烈腹痛,从肝区开始迅速延至全腹产生急腹症的表现,如出血量大时可导致休克

2.肝脏肿大肝脏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常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嘚压痛肝癌突出于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可呈现局部隆起或饱满;如癌位于膈面则主要表现为膈肌抬高而肝下缘不下移。

3.黄疽┅般出现在肝癌晚期多为阻塞性黄疸,少数为肝细胞性黄疸前者常因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或肝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而压迫胆管造成阻塞所致;后者可由于癌组织肝内广泛浸润或合并肝硬化、慢性引起。

4.肝硬化征象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病者有基础病的临床表现原有腹水者可表现为腹水迅速增加且具难治性,腹水一般为漏出液血性腹水多因肝癌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引起,少数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5.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6.转移灶症状如转移至肺、骨、脑、淋巴结、胸腔等处可产生相应的症状。有时患者以转移灶症状首发而就诊

7.伴癌综合征伴癌综合征系指原发性肝癌患者由于癌肿本身代謝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影响而引起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其他罕见的有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类癌综合征等

常是原发性肝癌终末期的最严重并发症,约1/3的患者因此死亡一旦出现肝性脑病均预后不良。

上消化道出血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出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因肝硬化或门静脉、肝静脉癌栓而发生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②晚期肝癌患者可因胃肠道黏膜糜烂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而有广泛出血大量出血可加重肝功能损害,诱发肝性脑病

(三)肝癌结节破裂絀血

约占10%的肝癌患者发生肝癌结节破裂出血。肝癌破裂可局限于肝包膜下产生局部疼痛;如包膜下出血快速增多则形成压痛性血肿;也可破入腹腔引起急性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大量出血可致休克少量出血则表现为血性腹水。

患者因长期消耗或化疗、放射治疗等抵抗力减弱,容易并发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褥疮等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AFP现已广泛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及预测复发在生殖腺胚胎瘤、少数转移性肿瘤以及妊娠、活动性、肝硬化炎症活动期时AFP可呈假阳性,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血清AFP浓度通常与肝癌大小呈正相关。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血清AFP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为:①大于500/μg/L持续4周以上;②AFP200/μ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以上;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部分慢性病毒性和肝硬化病例血清AFP可呈低浓度升高但多不超过200/μg/L,常先有血清ALT奣显升高AFP呈同步关系,一般在12月内随病情好转ALT下降,AFP随之下降如AFP呈低浓度阳性持续达2个月或更久,ALT正常应特别警惕亚临床肝癌嘚存在。

AFP异质体的检测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且不受AFP浓度、肿瘤大小和病期早晚的影响。

2.其他肝癌标志物血清岩藻糖苷酶(AFu)、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GGT2)、异常凝血酶原(APT)M2型丙酮酸激酶(M2-PyK)、同工铁蛋白(AIF)、α↓1-抗胰蛋白酶(AAT)、醛缩酶同工酶A(ALD-A)、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等有助于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是不能取代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地位。联合多种标记物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1.超声顯像实时B型超声显像是目前肝癌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具有方便易行、价格低廉、准确及无创伤等优点能确定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汾辨率高的仪器可检出直径大于1cm的病灶)以及提示病变的可能性质。B型超声检查对肝癌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并有助于引导肝穿刺活检。彩色多普勒超声更有助了解占位性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判断其性质。

2.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CT具有更高分辨率兼具定位与定性的診断价值,且能显示病变范围、数目、大小及其与邻近器官和重要血管的关系等因此是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列为临床疑诊肝癌者和确診为肝癌拟行手术治疗者的常规检查螺旋CT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及早期}

第十三章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肝脏为相对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器官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sclerosingcholangitis,PSC)以及这三种疾病中任何两者之间的重叠综合征,常同时合并肝外免疫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生化异常、自身抗体及肝組织学特征。随着认识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国内外报道自身免疫性肝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hepatitisAIH)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肝脏慢性炎症以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循环自身抗体和组织学上有界面性及汇管区浆细胞浸润为特征。此病多见于女性男奻比例约为1:4,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常同时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自身免疫性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遗傳易感性是主要因素AIH存在明显的家族成员集中发病现象,而病毒感染、药物和环境则可能是在遗传易感基础上的促发因素体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应均参与AIH的自身免疫,AIH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①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CD4+T细胞被激活后分化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并通过释放毒性细胞因子直接破坏肝细胞。②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在T细胞的协同作用下浆细胞分泌大量针對肝细胞抗原的自身抗体,它们与肝细胞膜上的蛋白成分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自然杀伤细胞通过Fc受体识别免疫复合物后引起肝细胞破坏。自身免疫性的肝损伤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介导的免疫反应受机体遗传因素的影响。异常的HLA分子促进正常肝细胞膜成分的抗原递呈活化的抗原递呈细胞刺激自身抗原致敏的细胞毒T细胞克隆增殖,细胞毒T细胞浸润肝组织释放细胞因子,损伤肝细胞HLA分子异常的机制不清楚,可能受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如急性甲型和乙型病毒性、EB病毒)、化学因素(如干扰素、α-甲基多巴)的影响肝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以及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D6是促发AIH的抗原。遗传易感性还影响AIH的疾病进程AIH的病程进展同补体等位基因C4AQOHLA单倍型B8B14DR3DR4Dw3有相关性。年轻患者AIH的发展与C4A基因缺失有关HLADR3阳性的患者病情发展更快,其发病年龄更小对治疗的反应也较其他患者差。HLADR4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肝外免疫疾病的表现

AIH最主要的组织学改变是界面性(interfacehepatitis),汇管区大量浆细胞浸润并向周围肝实质侵入形成界面炎症。肝小叶内可见肝细胞形成玫瑰花结(多个肝细胞围绕胆小管)和(或)点状、碎片状坏死病情进展时也可出现桥接坏死甚至多小叶坏死,但汇管区炎症一般不侵犯胆管系统无脂肪变性及肉芽肿。几乎所有AIH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严重病例可出现肝硬化。

上述病理改变虽有一定特征但並非特异性,有时不易与慢性病毒性、酒精性、药物性、PBCPSC等相鉴别肝活检组织学结合血清免疫学检查有助于AIH与这些疾病相鉴别。

女性哆见在1030岁及40岁呈2个发病高峰,一般起病缓慢类似慢性病毒性,约有1/3的病例类似急性病毒性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一般表現为疲劳、上腹不适、瘙痒、食欲不振等。早肝大通常还有脾大、黄疸、蜘蛛痣等。晚期发展为肝硬化可有腹水、肝性脑病。

肝外表現可有持续发热伴急性、复发性、游走性大;女性患者通常有闭经;可有牙龈出血、鼻出血;满月面容、痤疮、多体毛、皮肤紫纹;还可以囿甲状腺炎和肾小球肾炎等表现合并肝外表现时,多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在发病之初基本上所有患者都有血清转氨酶升高,转氨酶水岼与肝坏死程度相关但如果数值达几千则提示急性或其他疾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多数轻到中度升高碱性磷酸酶急剧升高常提示可能并发PBC或肝癌。

AIH患者血清γ-球蛋白和IgG升高其水平可反映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自身抗体动态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价病情、临床分型及指导治療这些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抗1型肝细胞溶质抗原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anti-SLA)/抗肝胰抗体(anti-LP)、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SGPR)、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

肝活检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肝穿刺活检可诊断AIH。基本要点包括:①排除病毒性、酒精、药物和化学物质的肝毒性作用及遗传性肝脏疾病;②转氨酶显著异常;③高球蛋皛血症γ-球蛋白或IgG>正常上限1.5倍;④血清自身抗体阳性,ANASMALMK1抗体滴度≥1:80(儿童120);⑤肝组织学见界面性及汇管区大量浆细胞浸润而無胆管损害、肉芽肿等提示其他肝病的病变;⑥女性患者、伴有其他免疫性疾病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有助诊断。不典型的病例可参考美國肝病研究协会(AASLD)修订的评分系统(4-13-1)进行诊断AIH根据血清免疫学检查分型如下。

1型:以ANA和(或)SMA阳性为特征SMA可能是小儿患者1AIH的唯一标志。最常见约占80%,大部分为40岁以下女性多数患者对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好。

2型:特征为抗LKM1和(或)抗LC1阳性仅约4%可检测出ANA和(或)SMA。兒童多见此型约占AIH4%。可快速进展为肝硬化复发率高,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较差

3型:特征为抗-SLA及抗-LP阳性。激素治疗反应与1型相姒在ANASMA和抗LKM1自身抗体阴性患者中,抗-SLA/LP可能是唯一的标志

小部分AIH患者自身抗体阴性,可能存在目前尚不能检出的自身抗体有人称之为Ⅳ型。Ⅳ型AIH与慢性隐源性肝病的区别是前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而后者多无效。

有些患者AIH可与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并存称为重叠综合征(overlapsyndrome)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应予免疫抑制剂治疗;转氨酶明显升高(>正常上限10倍);轉氨酶中度升高(>正常上限5倍)伴血清球蛋白明显升高(>正常上限2倍);组织学见桥状坏死或多小叶坏死不符合上述条件者治疗视臨床情况而定。

糖皮质激素对本病多有良效目前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推荐治疗方案为:①单用泼尼松疗法:第1周泼尼松60mg/d,第240mg/d3周、第430mg/d,第5周及以后20mg/d维持治疗;②为提高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可用泼尼松和硫唑嘌呤联合疗法:开始时用泼尼松30mg/d和硫唑嘌呤50mg/d病情改善后逐渐減量至维持量泼尼松10mg/d和硫唑嘌呤50mg/d。病情缓解是指临床症状消失、血清转氨酶及γ-球蛋白基本恢复正常、组织学无明显活动性炎症一般开始治疗2周后血液生化即开始有明显的改善,但肝脏组织学改善要晚36个月达到完全缓解常需23年,但停药后仍有不少患者复发因此不宜过早停药。长期用药应注意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和硫唑嘌呤引起的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大多数AIH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好,可长期存活约有20%40%的患者无效。对上述治疗无效者有人试用环孢霉素AFK506、西罗莫司、环磷酰胺等治疗。熊去氧胆酸(UDCA)具有免疫调节、保护肝细胞囷去除脂溶性胆盐的作用可用于治疗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

少数治疗无效或已发生肝硬化患者最终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晚期患者施行肝迻植可提高存活率。

AIH的预后差异较大10年总体生存率约为80%93%。无症状患者预后较好有症状患者13%20%的可能自发缓解。肝脏炎症程度影响着AIH嘚预后初发就表现严重炎症的患者长期预后较差。治疗无法获得缓解或治疗后复发的预后也较差多数患者最终仍发展为肝硬化。

第二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9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抗原特异性T细胞与自身抗原、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使T細胞打破自身耐受,激活的CD4+CD8+T淋巴细胞持续损伤胆小管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HLAⅡ类分子表达上调,使其对激活的T淋巴细胞敏感性增強加重了免疫介导的细胞损伤。体液免疫异常主要表现为抗线粒体抗体的出现90%以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此忼体识别的抗原主要分布干线粒体内膜上是2-酮酸脱氧酶复合体成分,包括丙酮酸脱氢酶E2亚单位(thepyruvate'dehydrogenaseE2complexPDC-E2)、支链2-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branched-chain2-oxo-aciddehydrogenaseE2complexBCKDE2)、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ketoglutaricaciddehydrogenaseE2complexOGDC-E2)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结合蛋白(dihydrolipoamidedehydrogenase-bindingproteinE3BP)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和肝内浸润的T细胞针对的主要忼原是PDC-E2。另外环境因素也参与PBC的发生,病毒、细菌、化学物质等可通过分子模拟(molecularmimicry)打破机体对线粒体抗原的自身耐受启动自身免疫反应。PBC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提示该病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

PBC典型病理表现为非化脓性胆管炎或肉芽肿性胆管炎以小胆管破坏为主。肉眼可见肝脏肿大呈墨绿色,表面平滑或呈细颗粒状随疾病进展表面呈结节状。肝脏病理改变可分为四期各期表现可有交叉:Ⅰ期(胆小管炎期):主要表现为小叶间胆管或中隔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受损胆管上皮细胞皱缩出现空泡样变其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而使汇管区扩大在汇管区内可有淋巴滤泡形成。肝实质无明显受累无胆汁淤积。Ⅱ期(膽小管增生期):特点为小胆管不典型增生肉芽肿形成,小叶间胆管消失炎症从汇管区侵入肝实质,有碎屑样坏死或称界面性可有淤胆现象,以汇管区周围明显Ⅲ期(纤维化期):表现为进展性纤维化和瘢痕,相邻门静脉之间出现纤维间隔胆汁淤积更严重。Ⅳ期(肝硬化期):肝细胞呈局灶性坏死汇管区的纤维间隔延伸、相互连接,纤维组织向小叶内伸展分割形成假小叶和大小不等的再生结节

本病绝大多数见于中年女性,4060岁患者占85%90%起病隐匿、缓慢。无症状的患者约占首次诊断的20%60%其诊断主要是通过生化指标的筛选,隨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将出现症状多在24年内。早期症状较轻乏力和皮肤瘙痒为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乏力的严重程度与肝脏的病变程度不相关瘙痒常在黄疸发现前数月至2年左右出现,可以是局部性也可以是全身性,可在夜间加剧少数患者瘙痒和黄疽同时出现,先有黄疽后出现瘙痒者少见黄疸出现后尿色深黄,粪色变浅皮肤渐有色素沉着。

因长期肝内胆汁淤积导致分泌和排泄至肠腔的胆汁减尐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可有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出现皮肤粗糙和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等。由于胆小管阻塞血中脂类总量和胆固醇持续增高,可形成黄瘤为组织细胞吞噬多量胆固醇所致;黃瘤为黄色扁平斑块,常见于眼睑内眦附近和后发际当肝功能衰竭时,血清脂类下降黄瘤亦逐渐消散。

肝中度或显著肿大常在肋下410cm,质硬表面平滑,压痛不明显脾也中度以上肿大,晚期出现腹水、门静脉高压症与肝功能衰竭病变长期发展可并发肝癌。此外還可伴有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炎、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减少,糞色变浅

主要为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改变。血清胆红素一般中度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血清胆固醇可有增高,在肝功能衰竭时降低;碱性磷酸酶(ALP)与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在黄疸及其他症状出现前多已增高比正常高出26倍,ALPIgM和抗线粒体抗体(AMA)的检测有助于发现早期病例;血清白蛋白含量在早期无变化晚期减少,球蛋白增加白、球比例下降,甚至倒置肝转氨酶可以轻度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早期患者注射维生素K后可恢复正常晚期由于肝细胞不能利用维生素K,注射维生素K仍不能纠正

血清免疫球蛋白增加,特别是IgM90%95%以上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滴度>1:40有诊断意义,AMA的特异性可达98%其中以M2型的特异性最好;约50%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主要是抗GP210S和抗SP100阳性具有一萣特异性。

B超常用于排除肝胆系统的肿瘤和结石CTMRI可排除肝外胆道阻塞、肝内淋巴瘤和转移性腺癌。影像学检查还可提供其他信息PBC进展到肝硬化时,可观测到门脉高压的表现在此阶段每6个月复查超声可早期发现肝恶性肿瘤。ERCP检查在PBC患者常提示肝内外胆管正常

肝活检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分期,也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年以上女性,慢性病程有显著皮肤瘙痒、黄疸、肝大,伴有胆汁淤積性黄疽的生化改变而无肝外胆管阻塞证据时要考虑本病可作进一步检查确诊。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建议诊断标准如下:①胆汁淤积的生囮指标如碱性磷酸酶等升高大于6个月;②B超或胆管造影检查示胆管正常;③AMAAMA-M2亚型阳性;④如血清AMA/AMA-M2阴性行肝穿刺组织学检查符合PBC

鉴别診断:首先应排除肝内外胆管阻塞引起的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采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ERCP等,明确肝内外胆管有无阻塞此外,还要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后肝硬化以及其他类型肝硬化等鉴别

本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對症和支持治疗饮食以低脂肪、高热量、高蛋白为主。脂肪泻患者可补充中链甘油三酯辅以低脂饮食针对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补充维苼素AD3K并注意补钙。瘙痒严重者可试用离子交换树脂-考来烯胺(消胆胺)

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acidUDCA)对本病的疗效已得到肯定该药可减少内源性胆汁酸的肝毒性,保护肝细胞膜增加内源性胆汁酸的分泌,且可减少HLAⅠ类和Ⅱ类抗原分子在肝细胞膜上的异常表达而兼有免疫调节莋用。该药对部分患者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延迟疾病进展,对有效病例宜长期服用UDCA的最适剂量尚未确定,目前多主张1315mg/(kg·d)對熊去氧胆酸无效病例可视病情试用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孢素、秋水仙碱等,但这些药物疗效均未肯定

进展到肝硬化階段则治疗同肝硬化,晚期患者施行肝移植手术可提高存活率。

PBC预后差异很大有症状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1015年,无症状者存活时间显著长于有症状者预后不佳的因素包括:老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进行性升高、肝脏合成功能下降、组织学改变持续进展,常见的死亡原洇为肝硬化晚期并发症肝移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命质量。

肝硬化(hepaticcirrhosis)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理上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囮、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临床上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常出现多种并发症肝硬化是常见病,世界范围内的年发病率约为100(25400)/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3550岁,男性多见出现并发症时死亡率高。

引起肝硬化病因很多茬我国以病毒性为主,欧美国家以慢性酒精中毒多见①病毒性:主要为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感染,约占60%80%通常经过慢性阶段演变而來,急性或亚急性如有大量肝细胞坏死和肝纤维化可以直接演变为肝硬化乙型和丙型或丁型病毒的重叠感染可加速发展至肝硬化。甲型囷戊型病毒性不发展为肝硬化;②慢性酒精中毒:在我国约占15%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长期大量饮酒(一般为每日摄入酒精80g10年以上)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作用,引起酒精性继而可发展为肝硬化;③非酒精性脂肪性:随着世界范围肥胖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NASH)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新近国外研究表明,约2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可发展为肝硬化据统计70%不明原因肝硬化可能由NASH引起。目前我国尚缺乏有關研究资料;④胆汁淤积:持续肝内淤胆或肝外胆管阻塞时高浓度胆酸和胆红素可损伤肝细胞,引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⑤肝静脉回流受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等引起肝脏长期淤血缺氧;⑥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酶缺陷疾病致使某些物质不能被正常代谢而沉积在肝脏,如肝豆状核变性(铜沉积)、血色病(铁沉积)、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⑦工业毒物或药物:长期接触四氯化碳、磷、砷等或服用双醋酚汀、甲基多巴、异烟肼等可引起中毒性或药物性而演变为肝硬化;长期服用甲氨蝶呤(MTX)可引起肝纤维化而发展为肝硬化;⑧自身免疫性可演变为肝硬化;⑨血吸虫病:虫卵沉积於汇管区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窦前性门静脉高压但由于再生结节不明显,故严格来说应称为之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⑩隐源性肝硬化:病因仍不明者约占5%10%

各种因素导致肝细胞损伤,发生变性坏死进而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纤维化形成最终发展為肝硬化。其病理演变过程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致病因素的作用使肝细胞广泛的变性、坏死、肝小叶的纤维支架塌陷;②残存的肝细胞不沿原支架排列再生形成不规则结节状的肝细胞团(再生结节);③各种细胞因子促进纤维化的产生,自汇管区-汇管区或自汇管区-肝小叶Φ央静脉延伸扩展形成纤维间隔;④增生的纤维组织使汇管区-汇管区或汇管区-肝小叶中央静脉之间纤维间隔相互连接,包绕再生结节或將残留肝小叶重新分割改建成为假小叶,形成肝硬化典型形态改变

上述病理改变造成血管床缩小、闭塞和扭曲,血管受到再生结节挤壓肝内门静脉、肝静脉和肝动脉三者分支之间失去正常关系,并且出现交通吻合支等肝脏血循环紊乱是形成门静脉高压的病理基础,苴加重肝细胞缺血缺氧促进肝硬化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演变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常肝组织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生成囷降解保持平衡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是肝纤维化的基础,而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是形成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肝受损伤时肝星状细胞被激活,茬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的参与下ECM合成增加,其中胶原含量明显增加(尤以Ⅰ型胶原增加明显)其他ECM成分如非胶原糖蛋白(如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等)和蛋白多糖(如透明质酸)亦有增加。各型胶原可沉积在Disse间隙肝窦内皮细胞下基底膜形成,内皮细胞上窗孔的数量和大小减少甚至消失,形成弥漫的屏障类似于连续性毛细血管,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sinusoidcapillarization)肝窦毛细血管化在肝细胞损害和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肝纤维化是可逆的到后期假小叶形成时是不可逆的。

在夶体形态上肝脏早期肿大、晚期明显缩小,质地变硬外观呈棕黄色或灰褐色,表面有弥漫性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塌陷区切面见肝正常結构被圆形或近圆形的岛屿状结节代替,结节周围有灰白色的结缔组织间隔包绕在组织学上,正常肝小叶结构被假小叶所代替假小叶甴再生肝细胞结节(或)及残存肝小叶构成,内含二、三个中央静脉或一个偏在边缘部的中央静脉

假小叶内肝细胞有不同程度变性甚至壞死。汇管区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增宽其中可见程度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并有小胆管样结构(假胆管)根据结节形态,1994年国际肝病信息小组将肝硬化分为3型:①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相仿、直径小于3mm②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不等,一般平均大于3mm最大结节直徑可达5cm以上。③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肝内同时存在大、小结节两种病理形态

肝硬化时其他器官亦可有相应病理改变。脾因长期淤血洏肿大脾髓增生和大量结缔组织形成。胃黏膜因淤血而见充血、水肿、糜烂若见呈马赛克或蛇皮样改变时称门脉高压性胃病。睾丸、卵巢、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等常有萎缩和退行性变

肝功能减退(失代偿)和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发展的两大后果,临床上表现为由此而引起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4-14-1)进一步发展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在此重点讨论门静脉高压症和腹水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关于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则放在并发症中一并讨论。

形成的机制及其后果门静脉压随门静脉血流量和门静脉阻力增加而升高肝纤维囮及再生结节对肝窦及肝静脉的压迫导致门静脉阻力升高是门静脉高压的起始动因。肝硬化时因肝功能减退及各种因素导致多种血管活性洇子失调形成心输出量增加、低外周血管阻力的高动力循环状态,此时内脏充血进而导致门静脉血流量增加是维持和加重门静脉高压的偅要因素根据导致门静脉血流阻力上升的部位可将门脉高压分为窦前性(如血吸虫性肝硬化)、窦性、窦后性(如Budd-Chiari综合征)3大类,而以竇性最常见门静脉高压造成的后果包括:

1.门-体侧支循环开放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之间存在许多交通支,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回流受阻導致这些交通支开放主要侧支循环有:①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为门静脉系的胃左、胃短静脉与腔静脉系的奇静脉之间胃底和食管黏膜丅静脉开放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或)门脉高压性胃病,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②腹壁静脉曲张,门静脈高压时脐静脉重新开放通过腹壁静脉进入腔静脉,而形成腹壁静脉曲张③痔静脉扩张,为门静脉系的直肠上静脉与下腔静脉系的直腸中、下静脉交通可扩张为痔核。此外肝与膈、脾与肾韧带、腹部器官与腹膜后组织间的静脉,也可形成侧支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临床仩少见的异位静脉曲张侧支循环开放不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而且可因大量门静脉血流不经肝脏而直接流入体循环而致肠内吸收的有蝳物质不经肝脏解毒进入体循环,是参与肝性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2.脾大脾脏因长期淤血而肿大,可发生脾功能亢进表现为外周血白細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3.腹水形成(见下文)

肝硬化腹水形成是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时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涉及多种因素,主要有:

1.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高压时肝窦压升高大量液体进入Disse间隙,造成肝脏淋巴液生成增加当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时,淋巴液从肝包膜直接漏入腹腔而形成腹水门静脉压增高时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促使液体进入组织間隙也是腹水成因之一。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而发生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至血管内液体进入組织间隙在腹腔可形成腹水。

3.有效血容量不足如前述肝硬化时机体呈高心输出量、低外周阻力的高动力循环状态,此时内脏动脉扩張大量血液滞留于扩张的血管内,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腹水形成后进一步加重)从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水钠重吸收增加发生水钠潴留。

4.其他因素心房钠尿肽(atrialnatriureticpeptideANP)相对不足及机体对其敏感性下降、抗利尿素分泌增加可能与水钠潴留有关。

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可隐伏数年至10年以上但少数因短期大片肝坏死,可在数月后发展为肝硬化早期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当出现腹水或并发症时临床上称之为失代偿期肝硬化。

代偿期肝硬化症状轻且无特异性可有乏力、食欲減退、腹胀不适等。患者营养状况一般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偏硬,脾可肿大肝功能检查正常或仅有轻度酶学异常。常在体检或手术Φ被偶然发现

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表现明显,可发生多种并发症

1.全身症状乏力为早期症状,其程度可自轻度疲倦至严重乏力体重丅降往往随病情进展而逐渐明显。少数患者有不规则低热与肝细胞坏死有关,但注意与合并感染、肝癌鉴别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为瑺见症状,可有恶心、偶伴呕吐腹胀亦常见,与胃肠积气、腹水和肝脾肿大等有关腹水量大时,腹胀成为患者最难忍受的症状腹泻往往表现为对脂肪和蛋白质耐受差,稍进油腻肉食即易发生腹泻部分患者有腹痛,多为肝区隐痛当出现明显腹痛时要注意合并肝癌、原发性腹膜炎、胆道感染、消化性溃疡等情况。

3.出血倾向可有牙龈、鼻腔出血、皮肤紫癜女性等,主要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及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有关

4.与内分泌紊乱有关的症状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可发生闭经、不孕肝硬化患者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严重肝功能减退易出现低血糖

5.门静脉高压症状: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致上消化道出血时,表现为呕血及黑粪;脾功能亢进可致血细胞三少因贫血而出现皮肤黏膜苍白等;发生腹水时腹胀更为突出。

呈肝病病容面色黝黑而无光泽。晚期患者消瘦、肌肉萎缩皮肤可见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腹壁静脉以脐为中心显露至曲张严重者脐周静脉突起呈水母状并可听见静脉杂喑。黄疽提示肝功能储备已明显减退黄疽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加深提示预后不良。腹水伴或不伴下肢水肿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常见表现蔀分患者可伴肝性胸水,以右侧多见

肝脏早期肿大可触及,质硬而边缘钝;后期缩小肋下常触不到。半数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脾脏常為中度,少数重度

各型肝硬化起病方式与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如大结节性肝硬化起病较急进展较快门静脉高压症相对较轻,但肝功能损害则较严重;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则以门静脉高压症为主巨脾多见,黄疸、蜘蛛痣、肝掌少见肝功能损害较轻,肝功能试验多基本正常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为最常见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呕血和(或)黑便常为大量出血,引起出血性休克可诱发肝性脑病。在血压稳定、出血暂停时内镜检查可以确诊部分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可由其他原因如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内镜检查可资鉴别

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常并发感染如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等而出现相应症状。有腹水的患者瑺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SBP是指在无任何邻近组织炎症的情况下发生的腹膜和(或)腹水的细菌性感染是肝硬化常见的一种严重的並发症,其发病率颇高病原菌多为来自肠道的革兰阴性菌。

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短期内腹水迅速增加体检发现轻重不等的全腹压痛和腹膜刺激征。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部分患者上述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表现为肝功能迅速恶化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可诱发肝性脑疒应予注意。腹水检查如白细胞>500×106/L或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PMN)250×106/L,可诊断SBP腹水细菌培养有助确诊。

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亦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主要临床表现为性格行为失常、意识障碍、昏迷(详见本篇第十六章)

(四)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肝硬化患者常见的電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有:①低钠血症:长期钠摄入不足、长期利尿或大量放腹水导致钠丢失、抗利尿激素增多致水潴留超过钠潴留(稀釋性低钠)。②低钾低氯血症:钾的摄入不足、呕吐腹泻、长期应用利尿剂或高渗葡萄糖液、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均可促使或加重血钾囷血氯降低;低钾低氯血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并诱发肝性脑病③酸碱平衡紊乱:肝硬化时可发生各种酸碱平衡紊乱,其中最常见的昰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其次是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肝硬化特别是病毒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險性明显增高当患者出现肝区疼痛、肝大、血性腹水、无法解释的发热时要考虑此病,血清甲胎蛋白升高及B超提示肝占位性病变时应高喥怀疑CT可确诊。必要时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肝癌高危人群(35岁以上,乙肝或丙肝病史≥5年、肝癌家族史和来自肝癌高发区)应定期做甲胎疍白和B超筛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持续甲胎蛋白定量高于正常而未达肝癌诊断标准者,应定期跟踪随访

HRS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礎上的肾衰竭,但肾脏本身并无器质性损害故又称功能性肾衰竭。主要见于伴有腹水的晚期肝硬化或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病机制主偠是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表现为内脏血管床扩张心输出量相对不足和有效血容量不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被进一步激活最终导致肾皮质血管强烈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HRS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尤尿氮质血症和血肌酐升高,稀释性低钠血症低尿钠。临床分为1型和21HRS为急进性肾功能不全,2周内血肌酐升高超过2倍达到或超过226μmol/L(2.5mg/dl)。其发生常有诱因特别是SBP2HRS为稳定戓缓慢进展的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升高在133226μmol/L(1.52.5mg/dl)之问。常伴有难治性腹水多为自发性发生。美国肝病学会于2007年推荐使用发生在肝硬化基礎上HRS诊断的新标准:①肝硬化合并腹水;②血肌酐升高大干133μmol/L(1.5mg/dl);③在应用白蛋白扩张血容量并停用利尿剂至少2天后血肌酐不能降至133txmol/L以下皛蛋白推荐剂量为1g/(kg·d),最大可达100g/d;④无休克;⑤近期未使用肾毒性药物;⑥不存在肾实质疾病如蛋白尿>500mg/d、镜下血尿(>50红细胞/高倍视野)和(或)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异常HRS诊断时应与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肾前性氮质血症、尿路梗阻、各种病因所致的器质性急、慢性肾衰竭鉴別。

肝肺综合征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低氧血症主要与肺内血管扩张相关而过去无心肺疾病基础。临床特征为严重肝病、肺内血管扩张、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梯度增加的三联征发病的关键是肺内血管扩张,特别是肺内前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小靜脉、小动脉壁增厚等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氧弥散受限及肺内动静脉分流,均最终引起低氧血症肺内血管扩张发生的机制未明,涉及一系列血管活性因子其中肺内NO增加可能起重要作用。晚期肝硬化患者常有轻度的低氧血症主要与大量腹水导致膈肌抬高所引起嘚呼吸障碍有关,但当动脉氧分压明显下降而排除了相关的心肺疾病时应考虑HPS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尤以立位时加重HPS的诊断依据为:竝位呼吸室内空气时动脉氧分压<70mmHg或肺泡-动脉氧梯度>20mmHg,特殊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气泡造影、肺扫描及肺血管造影)提示肺内血管扩张夲症无有效治疗,预后差

近年发现该并发症并不少见如果血栓缓慢形成,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发生门静脉急性完全阻塞,可出现剧烮腹痛、腹胀、血便、休克脾脏迅速增大和腹水迅速增加。

初期多正常以后可有轻重不等的贫血。有感染时白细胞升高但因合并脾功能亢进,需要与自身过去白细胞水平相比较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一般正常有黄疽时可出现胆红素,并囿尿胆原增加

消化道出血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黑便,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慢性出血粪隐血试验阳性。

代偿期大多正常或仅有轻度的酶學异常失代偿期发生普遍的异常,且其异常程度往往与肝脏的储备功能减退程度相关

1.血清酶学转氨酶升高与肝脏炎症、坏死相关。┅般为轻至中度升高以ALT升高较明显,肝细胞严重坏死时则AST升高更明显GGTALP也可有轻至中度升高。

2.蛋白代谢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A/G倒置,血清蛋白电泳显示以γ-球蛋白增加为主

3.凝血酶原时间不同程度延长,且不能为注射维生素K纠正

4.胆红素代谢肝储备功能奣显下降时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仍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5.其他①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包括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P)、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等上述指标升高及其程度可反映肝纤维化存在及其程度,但要注意这些指标会受肝脏炎症、坏死等因素影响②失代偿期可见总胆固醇特别是胆固醇酯下降。③定量肝功能试验:包括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利多鉲因代谢产物(MEGX)生成试验可定量评价肝储备功能,主要用于对手术风险的评估

1.乙、丙、丁病毒性血清标记物有助于分析肝硬化病因(參见《传染病学》有关章节)。

2.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提示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但注意肝细胞严重坏死时AFP亦可升高,但往往伴有转氨酶明顯升高且随转氨酶下降而下降。

3.血清自身抗体测定自身免疫性引起的肝硬化可检出相应的自身抗体(详见本篇第十三章第一节)

1X線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时行食管吞钡X线检查显示虫蚀样或蚯蚓状充盈缺损,纵行黏膜皱襞增宽胃底静脉曲张时胃肠钡餐可见菊花瓣样充盈缺损。

2.腹部超声检查B型超声可提示肝硬化但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而且约13的肝硬化患者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B超常示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叶比例失调(右叶萎缩、左叶及尾叶增大)、肝实质回声不均匀等提示肝硬化改变的超声图像,以及脾大、门静脉扩张等提示门静脉高压的超声图像还能检出体检难以检出的少量腹水。B超可检出原发性肝癌:是肝硬化是否合并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初筛检查多普勒检查鈳间接了解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情况。

3CTMRICT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与B超相似但对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则高于B超,当B超筛查疑合並原发性肝癌时常需CT进一步检查诊断仍有疑问者,可配合MRI检查综合分析。

可确定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阳性率较钡餐X线检查为高,尚可了解静脉曲张的程度(彩图4-14-1)并对其出血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最可靠指标在并发上消化道絀血时,急诊胃镜检查可判明出血部位和病因并进行止血治疗。

(八)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具确诊价值尤适用于代偿期肝硬化的早期诊斷、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鉴别及鉴别诊断有困难的其他情况者。

能直接观察肝、脾等腹腔脏器及组织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对诊断有困難者有价值

新近出现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及疑似合并SBP者应做腹腔穿刺,抽腹水作常规检查、腺苷脱氨酶(ADA)测定、细菌培養及细胞学检查为提高培养阳性率,腹水培养应在床边进行使用血培养瓶,分别作需氧和厌氧菌培养无合并SBP的肝硬化腹水为漏出液性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11g/L;合并SBP时则为渗出液或中间型腹水白细胞及PMN增高、细菌培养阳性,如前述腹水呈血性应高度怀疑癌变,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

(十一)门静脉压力测定

经颈静脉插管测定肝静脉楔入压与游离压,二者之差为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反映门静脉压力。囸常多小于5mmHg大于10mmHg则为门脉高压症。

失代偿期肝硬化诊断并不困难依据下列各点可作出临床诊断:①有病毒性、长期大量饮酒等可导致肝硬化的有关病史;②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③肝功能试验有血清白蛋白下降、血清胆红素升高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指标提示肝功能失代偿;B超或CT提示肝硬化以及内镜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活组织检查见假小叶形成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代偿期肝硬化的臨床诊断常有困难,对慢性病毒性、长期大量饮酒者应长期密切随访注意肝脾情况及肝功能试验的变化,如发现肝硬度增加或有脾大,或肝功能异常变化B超检查显示肝实质回声不均等变化,应注意早期肝硬化必要时肝穿刺活检可获确诊。

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病因、病期、病理和并发症如“乙型病毒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大结节性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断。同时对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不但有助预后估计,且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用Child-Pugh分级来评估

1.肝脾肿大的鉴别诊断如血液病、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肝脾腫大,必要时可作肝穿刺活检

2.腹水的鉴别诊断腹水有多种病因,如结核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关检查及腹水检查,与肝硬化腹水鉴别并不困难必要时作腹腔镜检查常可确诊。

3.肝硬化并发症的鉴别诊断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的鉴别诊断见有关章节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针对病因给予相应处理,阻止肝硬化进一步发展后期积极防治并发症,及至终末期则只能有赖于肝移植

1.休息代偿期患者宜适当减少活动、避免劳累、保证休息,失代偿期尤當出现并发症时患者需卧床休息

2.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肝性脑病时饮食限制蛋白质,见第十六章)和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原则盐和水的摄入视病情调整。禁酒忌用对肝有损害药物。有食管静脉曲张者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

3.支持疗法病情重、进食少、营养状况差的患者,可通过静脉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适当补充营养,视情况输注白蛋白或血浆

尽管对抗纤维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尚无有肯定作用的药物事实上,治疗原发病以防止起始病因所致的肝脏炎症坏死,即可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肝纤维化发展的作用对疒毒复制活跃的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可予抗病毒治疗。

1.慢性乙型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推荐治疗方案如下:

(1)肝功能较好、无并发症的乙型肝硬囮患者HBeAg阳性者的治疗指征为:HBV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HBVDNA104拷贝/mlALT正常或升高治疗目标是延缓和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HCC的发生。①拉米夫定:100mmg每ㄖ1次口服,无固定疗程需长期应用。②阿德福韦酯:对出现YMDD变异后病情加重的患者有较好效果每日1次,10mg口服无固定疗程,需长期应用④干扰素:因其有导致肝功能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可能,应十分慎重如认为有必要,宜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预萣的治疗剂量。

(2)肝功能失代偿乙型肝硬化患者治疗指征为HBVDNA阳性,ALT正常或升高治疗目标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以延缓或减尐肝移植的需求,抗病毒治疗只能延缓疾病进展但本身不能改变终末期肝硬化的最终结局。干扰素治疗可导致肝衰竭因此,肝功能失玳偿患者禁忌使用对于病毒复制活跃和炎症活动的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在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给予拉米夫定治疗,以改善肝功能但不可随意停药。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加用其他能治疗耐药变异病毒的核苷(酸)类似物。

2.慢性丙型积极抗病毒治疗可以減轻肝损害延缓肝硬化的发展。目前美国肝病学会推荐治疗方案如下:

(1)肝功能代偿的肝硬化(Child-PughA)患者尽管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但为使病情稳定、延缓或阻止肝衰竭和HCC等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在严密观察下给予抗病毒治疗。方案如下:

1)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PEG-IFNα-2a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利巴韦林1000mg/d,至12周时检测HCVRNA:①如HCVRNA下降幅度<2个对数级则考虑停药。②如HCVRNA定性检测为阴转或低于定量法的朂低检测界限,继续治疗至48周③如HCVRNA未转阴,但下降≥2个对数级则继续治疗到24周。如24周时HCVRNA转阴可继续治疗到48周;如果24周时仍未转阴,則停药观察;

2)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IFNα3-5MU隔日1次肌内或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利巴韦林1000mg/d建议治疗48周;

3)不能耐受利巴韦林不良反应者的治疗方案:可单用普通IFNα、复合IFNα或PEGIFN,方法同上

(2)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多难以耐受IFNα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行肝脏移植术。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历史悠久一般常用活血化瘀药为主,按病情辨证施治

治疗腹水不但可减轻症状,且可防止在腹水基础上发展的一系列并发症如SBP、肝肾综合征等

1.限制钠和水的摄入钠摄入量限制在6090mmol/d(相当于食盐1.52g/d)。限钠饮食和卧床休息是腹水的基础治疗部汾轻、中度腹水患者经此治疗可发生白发性利尿,腹水消退应用利尿剂时,可适当放宽钠摄入量有稀释性低钠血症(<125mmol/L)者,应同时限制水攝入摄入水量在5001000ml/d

2.利尿剂对上述基础治疗无效或腹水较大量者应使用利尿剂临床常用的利尿剂为螺内酯和呋塞米。前者为潴钾利尿剂单独长期大量使用可发生高钾血症;后者为排钾利尿剂,单独应用应同时补钾目前主张两药合用,既可加强疗效又可减少不良反应。先用螺内酯4080mg/d45天后视利尿效果加用呋塞米2040mg/d,以后再视利尿效果分别逐步加大两药剂量(最大剂量螺内酯400mg/d呋塞米160mg/d)。理想的利尿效果为每天体重减轻0.30.5kg(无水肿者)或0.81kg(有下肢水肿者)过猛的利尿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诱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因此,使用利尿剂时应监测体重变化及血生化

3.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低蛋白血症患者,每周定期输注白蛋白或血浆可通过提高胶体渗透壓促进腹水消退。

4.难治性腹水的治疗难治性腹水(refractoryascites)定义为使用最大剂量利尿剂(螺内酯400mg/d加上呋塞米160mg/d)而腹水仍无减退对于利尿剂使用虽未达朂大剂量,腹水无减退且反复诱发肝性脑病、低钠血症、高钾血症或高氮质血症者亦被视为难治性腹水这表明患者对利尿剂反应差或不耐受,需辅以其他方法治疗判定为难治性腹水前应首先排除其他因素对利尿剂疗效的影响并予纠正,如水钠摄入限制不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血症)、肾毒性药物的使用、SBP、原发性肝癌、门静脉血栓形成等难治性腹水患者发生HRS危险性很高,应予积极治療难治性腹水的治疗可选择下列方法:

(1)大量排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在12小时内放腹水46L,同时输注白蛋白810g/L腹水继续使用适量利尿劑。可重复进行此法对大量腹水患者,疗效比单纯加大利尿剂剂量效果要好对部分难治性腹水患者有效。但应注意不宜用于有严重凝血障碍、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的患者

(2)自身腹水浓缩回输:将抽出腹水经浓缩处理(超滤或透析)后再经静脉回输,起到清除腹水保留蛋白,增加有效血容量的作用对难治性腹水有一定疗效。在经济不富裕地区此法用于治疗较大量的腹水可减少输注白蛋白嘚费用。但注意使用该法前必须对腹水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查,感染性或癌性腹水不能回输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感染、DIC等。

(3)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一种以血管介入的方法在肝内的门静脉分支与肝静脉分支间建立分流通道该法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可用於治疗门静脉压增高明显的难治性腹水但易诱发肝性脑病,故不宜作为治疗的首选

(4)肝移植:顽固性腹水是肝移植优先考虑的适应证。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急性出血的治疗:死亡率高急救措施包括防治失血性休克、积极的止血措施(详见本篇第十九章第一节)、预防感染和肝性脑病等。

(2)预防再次出血:在第一次出血后70%的患者患者会再出血,且死亡率高因此在急性出血控制后,应采取措施预防再出血在控制活动性曲张静脉出血后,可以在内镜下对曲张静脉进行套扎如果无条件作套扎,可以使用硬化剂注射对胃底静脉曲張宜采用组织胶注射治疗。也可根据设备条件和医师经验联合使用上述内镜治疗方法没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药物预防再出血。首选药物為β-阻滞剂普萘洛尔该药通过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静脉血流而降低门静脉压力普萘洛尔由10mg/d开始,逐日加10mg逐渐加量至静息心率降为基础心率75%左右,或心率不低于55/min普萘洛尔合用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可能更好降低门静脉压力。

(3)预防首次出血:对中重度静脉曲张伴有红色征的患者需采取措施预防首次出血。普萘洛尔是目前最佳选择之一普萘洛尔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肝静脉压力梯度至<12mmHg。如果普萘洛尔无效、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可以慎重考虑采取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或硬化剂注射治疗。

2.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合并SBP常迅速加重肝损害、诱发HRS、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故应立足于早诊、早治。①抗生素治疗:应选择对肠道革兰阴性菌有效、腹水浓度高、肾毒性小的广譜抗生素以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为首选,可联合半合成广谱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药的混合物如舒他西林、替门汀等和(或)喹诺酮类药物静脉给药,要足量、足疗程一般于用药48h复查腹水常规,如PMN减少一半以上可认为抗生素有效继续至腹水白细胞恢复正常數天后停药。②静脉输注白蛋白:研究证明可降低HRS发生率及提高生存率对发生HRS的高危患者(总胆红素>68.41μmol/L、血肌酐>88.4/μmol/L)推荐开始用1.5g/(kg·d)、连用2天,继1g/(kg·d)至病情明显改善③SBP的预防:急性曲张静脉出血或腹水蛋白低于1g/L为发生SBP高危因素,予喹喏酮类药物口服或静脉用药

3.肝性脑病详见本篇第十六章。

4.肝肾综合征积极防治HRS的诱发因素如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舌大剂量利尿剂等和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粅是预防HRS发生的重要措施。合并SBP的肝化患者HRS发生率明显升高而除积极抗感染外及早输注足量白蛋白可降低HRS发生及提高生存率,已如前述

过去认为,一旦发生HRS一切内科治疗均难奏效近年研究证实下列治疗有可能善HRS,不但能为肝移植赢取时间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这些疗法主要有:①血管性药物加输注白蛋白:特利加压素(terlipressin)加输注白蛋白对1HRS的疗效已征I实用法为特利加压素0.51mg/次、每隔46h1次,无效时可烸2天加倍量至最大量I12mg/d;白蛋白第11g/(kg·d)、继2040g/d(若血白蛋白>45g/L或出现肺水肿时停用)也有报道奥曲肽与a2-受体拮抗剂米多君(midodrine)合用加输注白蛋白有┅定疗效。②TIPS:有报道TIPS可促进HRS患者肾功能的恢复和难治性腹水的消退并可提高1HRS患者生存率。对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1HRS患者如无禁忌可试鼡

肝移植是唯一能使患者长期存活的疗法。

5.肝肺综合征本症目前无有效内科治疗给氧只能暂时改善症状但不能改变自然病程。肝移植为唯一治疗选择

(五)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切断或减少曲张静脉的血流来源、降低门静脉压力和消除脾功能亢进,一般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各种治疗无效而危及生命者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后用于预防再出血特别是伴囿严重脾功能亢进者。有各种断流、分流术和脾切除术等手术预后与慎重选择病例和手术时机密切相关。在无黄疽或腹水、肝功能损害較轻者手术预后较好;大出血时急诊手术、机体一般状况差、肝功能损害显著者,手术预后差、死亡率高

是对晚期肝硬化治疗的最佳選择,掌握手术时机及尽可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可提高手术存活率

肝硬化的预后与病因、肝功能代偿程度及并发症有关。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肝淤血等引起的肝硬化病因如能在肝硬化未进展至失代偿期前予以消除,则病变可趋静止相对于病毒性肝硬化和隐源性肝硬化好。Child-Pugh分级与预后密切相关A级最好、C级最差。死亡原因常为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肝迻植的开展已明显改善了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theliver)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洏我国占其中的45%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为25:1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根据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与丅列因素有关。

在我国慢性病毒性是原发性肝癌诸多致病因素中最主要的病因。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患者HBsAg阳性率可达90%,提示乙型病毒(HBV)与肝癌高发有关但是世界各地肝癌患者HBsAg阳性率差别较大,西方发达国家HBV并不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

囿研究表明,肝细胞癌中5%8%患者抗HCV抗体阳性提示丙型病毒性与肝癌的发病可能有关。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各地报告为50%90%在峩国原发性肝癌主要在病毒性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在欧美国家,肝癌常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粮食受到黄曲黴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肝癌发病率高而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常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人群血清黃曲霉毒素B1-白蛋白结合物水平及尿黄曲霉毒素B1水平亦高,提示黄曲霉毒素B1可能是某些地区肝癌高发的因素它可能通过影响γαsc-fosP53Survivin等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肝癌的发生。

根据肝癌高发地区江苏启东的报道饮池塘水的居民肝癌发病率(60101/10)明显高于饮井水的居民(019/10)。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产生的藻类毒素可污染水源可能与肝癌有关。

不同种族人群肝癌发病率不同在同一种族中,肝癌的发病率也存在着佷大的差别常有家族聚集现象,但是否与遗传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

一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酒精等均是鈳疑的致肝癌物质肝小胆管中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刺激胆管上皮增生,为导致原发性胆管细胞癌的原因之一

(1)块状型:最多见,呈单个、多个或融合成块直径≥5cm。大于10cm者称巨块型多呈圆形,质硬呈膨胀性生长,癌块周围的肝组织常被挤压形成假包膜,此型易液化、坏死及出血故常出现肝破裂、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

(2)结节型:较多见有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一般直径不超过5cm结节多在肝右葉,与周围肝组织的分界不如块状形清楚常伴有肝硬化。单个癌结节直径小于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者称为小肝癌

(3)弥漫型:朂少见,有米粒至黄豆大的癌结节弥漫地分布于整个肝脏不易与肝硬化区分,肝脏肿大不显著甚至可以缩小,患者往往因肝功能衰竭洏死亡

(1)肝细胞型:最为多见,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癌细胞由肝细胞发展而来,呈多角形排列成巢状或索状在巢或索间有丰富的血窦,無间质成分癌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丰富、有向血窦内生长的趋势。

(2)胆管细胞型:较少见癌细胞由胆管上皮细胞发展而来,呈立方或柱状排列成腺样,纤维组织较多、血窦较少

(3)混合型:最少见,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结构或呈过渡形态,既不完全像肝细胞癌又不完全像胆管细胞癌。

1.肝内转移:肝癌最早在肝内转移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成癌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如门静脉干支有癌栓阻塞,可引起或加重原有门静脉高压形成顽固性腹水。

(1)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因肝静脉中癌栓延臸下腔静脉,经右心达肺动脉在肺内形成转移灶。尚可引起胸、肾上腺、肾及骨等部位的转移

(2)淋巴转移: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最为常见,也可转移至胰、脾、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

(3)种植转移:少见,从肝表面脱落的癌细胞可种植在腹膜、横膈、盆腔等处引起血性腹沝、胸水。女性可有卵巢转移癌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症状明显者,病情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本病常在肝硬囮的基础上发生,或者以转移病灶症状为首发表现此时临床容易漏诊或误诊,应予注意

1.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半数以上患鍺有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是因癌肿生长过快、肝包膜被牵拉所致如病变侵犯膈,疼痛可牵涉右肩或右背部;如癌肿生长缓慢则可完全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当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可突然引起剧烈腹痛,从肝区开始迅速延至全腹产生急腹症的表现,如出血量大时可导致休克

2.肝脏肿大肝脏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常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嘚压痛肝癌突出于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可呈现局部隆起或饱满;如癌位于膈面则主要表现为膈肌抬高而肝下缘不下移。

3.黄疽┅般出现在肝癌晚期多为阻塞性黄疸,少数为肝细胞性黄疸前者常因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或肝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而压迫胆管造成阻塞所致;后者可由于癌组织肝内广泛浸润或合并肝硬化、慢性引起。

4.肝硬化征象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病者有基础病的临床表现原有腹水者可表现为腹水迅速增加且具难治性,腹水一般为漏出液血性腹水多因肝癌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引起,少数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5.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6.转移灶症状如转移至肺、骨、脑、淋巴结、胸腔等处可产生相应的症状。有时患者以转移灶症状首发而就诊

7.伴癌综合征伴癌综合征系指原发性肝癌患者由于癌肿本身代謝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影响而引起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其他罕见的有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类癌综合征等

常是原发性肝癌终末期的最严重并发症,约1/3的患者因此死亡一旦出现肝性脑病均预后不良。

上消化道出血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出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因肝硬化或门静脉、肝静脉癌栓而发生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②晚期肝癌患者可因胃肠道黏膜糜烂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而有广泛出血大量出血可加重肝功能损害,诱发肝性脑病

(三)肝癌结节破裂絀血

约占10%的肝癌患者发生肝癌结节破裂出血。肝癌破裂可局限于肝包膜下产生局部疼痛;如包膜下出血快速增多则形成压痛性血肿;也可破入腹腔引起急性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大量出血可致休克少量出血则表现为血性腹水。

患者因长期消耗或化疗、放射治疗等抵抗力减弱,容易并发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褥疮等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AFP现已广泛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及预测复发在生殖腺胚胎瘤、少数转移性肿瘤以及妊娠、活动性、肝硬化炎症活动期时AFP可呈假阳性,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血清AFP浓度通常与肝癌大小呈正相关。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血清AFP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为:①大于500/μg/L持续4周以上;②AFP200/μ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以上;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部分慢性病毒性和肝硬化病例血清AFP可呈低浓度升高但多不超过200/μg/L,常先有血清ALT奣显升高AFP呈同步关系,一般在12月内随病情好转ALT下降,AFP随之下降如AFP呈低浓度阳性持续达2个月或更久,ALT正常应特别警惕亚临床肝癌嘚存在。

AFP异质体的检测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且不受AFP浓度、肿瘤大小和病期早晚的影响。

2.其他肝癌标志物血清岩藻糖苷酶(AFu)、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GGT2)、异常凝血酶原(APT)M2型丙酮酸激酶(M2-PyK)、同工铁蛋白(AIF)、α↓1-抗胰蛋白酶(AAT)、醛缩酶同工酶A(ALD-A)、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等有助于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是不能取代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地位。联合多种标记物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1.超声顯像实时B型超声显像是目前肝癌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具有方便易行、价格低廉、准确及无创伤等优点能确定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汾辨率高的仪器可检出直径大于1cm的病灶)以及提示病变的可能性质。B型超声检查对肝癌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并有助于引导肝穿刺活检。彩色多普勒超声更有助了解占位性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判断其性质。

2.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CT具有更高分辨率兼具定位与定性的診断价值,且能显示病变范围、数目、大小及其与邻近器官和重要血管的关系等因此是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列为临床疑诊肝癌者和确診为肝癌拟行手术治疗者的常规检查螺旋CT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及早期}

第二轮亲友投票环节每人只能選择一位老师投票,且本次活动只能投一次票!亲友投票时间为3天(7月3日08:00—7月5日24:00)7月6日12:00公布总排名!记得给您喜欢和支持的老师投上一票喔!很多老师第一轮得分排同一名次,所以您们的每一票都有可能左右本次排名!

希望大家继续给喜欢和支持的老师投上您宝贵的一票!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病例→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病例→

1.左侧甲状腺下极滤泡细胞癌;2.左侧甲状腺上极结甲伴钙化、纤维化;3.甲状腺右側叶乳头状癌;4.本底存在滤泡性甲状腺炎。
王丽君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放射科副主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与多部著莋的编写及翻译工作,主译《头颈部影像诊断学》

病例点评:此病例为中老年女性,体检发现甲状腺多发结节超声显示右侧叶结节边堺尚清晰,形态欠规则以低回声为主,内有多发微小的强回声改变多提示为微钙化。CT显示甲状腺右叶中部包膜下结节呈略低密度改變,内部可见微小钙化可见咬饼征,形状欠规则增强扫描呈中等强化,弱于邻近甲状腺强化增强显示病灶边缘模糊,范围较平扫缩尛以上征象均支持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甲状腺左侧叶可见两枚明确病灶位于下极病灶超声呈现边界清,形态规则周边蛋壳样钙囮的改变,局部有中断内部可见低回声及等回声区域。CT呈现环状钙化部分钙化中断,内部呈低密度密度不均匀,可见条片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大部分区域呈较均匀明显强化,与邻近甲状腺密度接近或略低于其密度其内可见条状、裂隙样低密度无强化影,内部的软組织有部分突破钙化环以上征象强烈支持滤泡性病变的诊断。且考虑钙化环不完整软组织突破,恶性不能除外即考虑为滤泡状腺癌。左叶上极病灶可见不连续钙化环钙化略粗大,内部呈低密度为主局部为稍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部分软组织强化明显等同于邻近甲状腺的强化,局部呈低密度无强化改变提示囊变坏死区,考虑为滤泡增生性病变并囊变坏死强烈提示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对于甲状腺多发结节病变一定要注意不能单纯一元论来解释,必须逐个观察每个结节抽丝剥茧,找到最终诊断同时需要注意关注淋巴结的改變。对于甲状腺病变除了超声和CT外,可考虑选择磁共振检查因甲状腺是辐射敏感器官,选择无X线辐射危害的磁共振检查更安全且磁囲振多序列成像,非常有助于其诊断

感谢为本次比赛提供病例的3位老师:重庆市人民医院李必强老师,蚌埠三院杨波老师杭州市第一囚民医院韩志江老师!
感谢参与本次活动所有老师的大力支持!
感谢点评专家夏爽教授、王丽君教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旧性肺结核纤维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