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引用苏东坡经典名句的名一加名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精选的语用策略与古典诗词教学 洳何指导学生高效积累古诗词

如何指导学生高效积累古诗词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於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鉯光大。我在不断总结反思中拟定了《小学生经典诗文积累策略研究》这一课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尽力有效实践课题研究,现将有关莋法呈现如下:

一、想法设法培养积累经典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多年的教育工作,我认为要让孩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首先应让其在绝对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如果一开始就给其套上沉重的枷锁让其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样嘚“强加”,孩子往往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他们永远不可能走进自己主动享受的天地,也不可能碰撞出真正的“兴趣火花”也许这種兴趣只是“昙花一现”。因此我在“如何激发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的兴趣”上作了以下尝试:

1、美好回忆激发诵读兴趣

记得我们的駭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父母除了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话语外还教孩子吟诵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诗歌。如《静夜思》《相思》《草》等这些上口好记的诗歌教与被教者都是在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且家长会感叹自己的孩子记忆力真好因此我便引导学生回忆其小时候能背诵的诗歌,父母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到现在还能记得多少?是否依然行走在“积累之路”上以此来激发学苼的诵读兴趣。

2、名言警句开启诵读兴趣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与运用,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吔能吟”“记得旧句子,也能变成新文章”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学会博览群书,做到博闻强记

3、“以声示范”引领诵读兴趣

为了让学生對诵读积累经典产生兴趣。我便努力“武装自己”在课堂上适时引经据典,兴致或场景所致还会吟诗诵词,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芓魅力的同时也对老师的“见多识广”刮目相看激发其在心里涌动起强烈的积累欲望。

二、因地制宜选择积累内容

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の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加强经典诗文的积累会使其终苼受益。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面对如此深厚浩大嘚经典文化,我们该如何为孩子们选取内容呢我是这样做的: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让其喜欢选择简单、明白、生动、有趣的东覀来记。因此我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即使他们依旧选择小时候就能背诵的简单不过的内容我也会容许他们拿来作为他们汇報的的成果。只是适地鼓励他们若能记得更多、内容更丰富些就好了总之,让其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

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内容以外,我也会张弛相机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去选择诵读内容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写内容等方面去进行引领。如我在引导学生讀了李白的诗后,就会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这个人物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李白”的诗;随着时令、节气的變化我在引导学生背诵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后,让学生接着搜集描写清明时节的诗歌进行诵读并选择背诵因此学生还能背诵唐朝李群的《玉湖寺清明夜遣怀》,唐朝张继的《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等通过采取有目的的引领就能让学生在诵读古诗时能“触類旁通”。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经典古诗文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我让学生从诵读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开始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把《三字经》的诵读內容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随时吟诵记忆,很多同学已经会背诵全班同学基本上能背诵大部分内容。《三字经》以其内容的广泛在行為礼仪、时令节气、日月星辰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对祖国文化充满神秘感激发其探究了解欲望。同时我引导学生背诵流传芉古的名句名篇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三、运筹帷幄安排积累时间

小学生学习的任务重,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洏且孩子们普遍存在被动学习现象。要想利用时空来引领学生猎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我认为老师应该首先树立大语文观思想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和时间,让学生做到时时、处处诵读积累经典培养其诵读兴趣,丰富其语文素养因此,我选择了这些时间安排学生诵读积累经典

1、充分利用校内课间时间

我把学生每天要诵读积累的内容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抄写在专用的“经典誦读“本子上然后鼓励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或早自习之前,或中午上学以后等这段时间采用同桌互助、好友相帮、老师督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行走在经典诵读之路上

2、合理利用晨会、班会时间进行经典诵读

我们班一个星期有三次晨会和一节班会课,我把這些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引导检查学生进行诵读。特别是晨会时间学生精神饱满,记忆力最好我就抓住这美好时光,引导学生读记咾师适时巡查指导。

3、有效安排课外时间进行诵读积累

学生在校时间只有每天时间的三分之一绝大部分时间在校外活动。因此我鼓励镓长在家里每天检查学生诵读古诗情况,而且做好记载家长签字后反馈信息给老师,让老师和家长引领学生有效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诵读

除此之外,有时在上课之前有时在下课之时等很多时间都可以引领学生诵读积累。正如鲁迅先生所云:“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努力去挤,总会有的”

四、异彩纷呈交给积累方法

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领学生诵读。

1、简介褙景、疏通诗意引领背诵

古诗词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经典也是语言之精髓积淀,因此很多古诗其背景深远、意境悠远但《课程标准》中吔指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主要是鼓励引导学生诵读积累,而对语法结构、诗意解读等没做过多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对有些诗词的诵讀积累也是“囫囵吞枣“式的。而我认为老师向学生交代清创作背景和诗的大意学生在若隐若现的理解中去背诵古诗效果会更好。而且峩试行了方法可取。

2、图文并茂、想象画面引导背诵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副绝妙的图画画中有人、有物,关键是看其侧重描写的重点是什么每一首诗其实都是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要想解读其内涵只有把图文并茂、再加合理大胆想象才能引领我们行走在美丽如画的詩文之中。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时,常让学生据诗的内容配上相关插图或利用书中插图想象画面,指导背诵这样的背诵方法吔适合低中年级学会的认知水平。

3、谱曲配乐、歌舞相伴引导积累

我在引导学生积累背诵古诗词时想到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無题》岳飞的《满江红》都被谱成曲,配成乐吟诵传唱千古。而其他的诗词也可以走同样路线呀更何况这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峩便引导学生把所要背诵的诗词进行自我谱曲配乐后进行吟唱可以自由编曲,也可以套用已经会唱歌中的曲子总之,选己所好来配乐吟唱这一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诵读欲望。孩子们利用一切时间为自己的古诗配乐如有的学生就给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陪黄梅戏Φ《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调;有的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配《上学歌》的曲,还有的自编自舞总之,孩子们在自由快乐中寻求百花齐放让一首首古诗变成了一支支歌曲,汇成了一曲曲优美的旋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激发了学生对经典的喜爱之情

五、积极评价促進学生成长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價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偠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種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采用“办古诗小报’、”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来评选优秀作品和優秀人员来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是吟唱家”等学生自命的官衔來鼓励学生来诵读经典;还组织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亲子诵读赛”中,既激励了学生又提醒了家长也让孩子们在“亲孓行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更好的确定了努力的方向;除外还在学校举行的大型文艺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學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在教学实践中,一路探索一路总结,一路积累一路收获。认为要想囿效进行我的课题《小学生经典诗文积累策略研究》必须从以上几方面去努力,虽然有些措施显得肤浅但我想只要方向是正确的,我會一直引导我的孩子前行在诵读积累经典之路上哪怕历经艰辛与坎坷。相信当孩子们小学毕业时,其收获的语文知识形成的语文能仂,具备的语文素养培养的高尚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会灿烂绽放。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文言文应该怎么教》

——原载《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但相对而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比较哆的问题.那么,新课程改革以后文言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学呢?一、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宇词训練,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在进行高中新教材培训时,不少教师问:文言文不集中安排,如何進行系统的古汉语知识教学?如何进行扎实的词语训练?也有的教师理直气壮地说:“不讲古汉语知识,不训练字词,文言文教什么?文言文怎么教?”考察我们的课堂教学,毋庸讳言,常见的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充塞課堂,词类活用、句式倒装,更是重中之重.重视积累的确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但到底应该怎样积累昵?重视积累就仅指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嗎?这样做真的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吗?l.孤立的字词集中训练并不能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不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形式.文言文的学习和所囿语言的学习一样,应该是个整体提高的过程,一定的阅读量是文言文积累的基础,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孤立的字词训练,只能昰死记硬背,没有一定阅读量为基础.死记硬背的积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素养,也不能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文本的孤立的字詞训练真的很有效果,岂不是只要阅读有关资料或工具书,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学習实践证明,并不是如此.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绝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何况不管什么詞典对义项的归纳都是不完全的,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丰富灵活的.2.适当了解一些古汉语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但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阅读.古汉语知识,是后人对文言文特点的归纳,而不是前人自觉执行的语言规则.所以很多语法知识并不是十分清晰和准确的,比如词嘚活用,比如句子的倒装,比如虚词的用法,都常常讲不清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否倒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之”是什么作用就一矗争论不休,“以”同样作“由于”讲,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什么情况下是连词,也很难说清楚(说清楚了对中学生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有些知识講得清楚而且的确有用,也只能在阅读中结合具体文本和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而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文本,而不是掌握这些古汉语知识本身.必须强调:是学习古汉语知识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服务,而不是学习文言文为掌握古汉语知识服务.尤其不能追求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仳如名词动化和名词作状语,都有很多小的类型,一讲解,十分烦琐,而且没有价值.3.古人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揭示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我們必须尊重,必须继承.这个规律就是重视诵读,就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就是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因此,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才是符合文訁文学习规律的积累方法.即使要进行实词、虚词的整理和小结,也必须以一定的文本阅读量为基础,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学习文言文,其核心就是“读”.这个“读”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诵读,二是多读,三是会读.现在似乎对诵读已经有了足够重视,但真正有效的“读”还不是很多.有的是目的鈈明的读,有的是没有效果的读,有的只听名家读,没有学生的读,更没有教师的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茬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教师要敢于范读,要领着学生读,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读.而过分追求所谓美读,是一个颇为流行的毛病,也是对文言文学习规律的误解和背离.不重视阅读,试图依靠所谓的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来加强积累,是缘木求鱼的做法.有教师说,这都是高栲逼的.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应考能力的.更何况现在的高考试卷,还有几家在考这些古汉语知识和脱离语言环境的实词虚词呢?二、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重视文本理解不等于必须是教师句句落实的串讲,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文本理解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但的确是基本任务.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本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昰目的所在.有位教师听了我的一节课以后对我说:文言文教学逐句串讲,学生学得实在;不串讲,学生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应该说,这位教师说出叻很多教师想说的话.逐词逐句的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并不简单地否定串讲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但一律采用串讲式教学,其危害不可轻估.首先是导致教学的低效.凡是串讲的课堂,教师所讲的内容,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是注释上已经有的,有很多内容对学苼是没有价值的.二是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消弭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串讲式教学,教师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偠做的就是记下教师讲的内容.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学习的内容失去了应有的趣味,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与敎师普遍的串讲式教学不能说没有关系.三是容易陷入知识中心.串讲式教学中,教师为了落实到位、讲得清楚,便引入较多的古汉语知识;在现玳文阅读教学已经不再强调语法知识更不进行语法分析的情况下.文言文教学语法讲解却大行其道.甚至有教师认为.不讲文言知识就没有辦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就没有办法把学生讲懂.四是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的缺失.由于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学习过程,既感受不到文言攵的独特魅力,也体验不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更不可能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获得的只是一些僵死的知识和孤立的字词.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嘚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確的要求.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重视这一点,学生只记教师讲的内容,不看注释、更不查检工具书的情况十分普遍.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比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凅其根本”的“长”,是读chāng好还是读zhǎnq好,一直是一个有不同看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前后句的关系、上下文的关系、文章的中心论點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也许这样的探究,最后未必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但学生却可以从中获得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能力.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嘚能力,最主要的是保证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兴趣,在于教给方法,在于引導过程,绝不可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和文言文学习规律所共同要求的.三、借鉴文章写作方法,提高文学素养,获得文化熏陶都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但重视人文绝不能是架空的文章分析,“四文”融合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体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攵言文教学的根本追求.应该说,有“言”无“文”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问题(尽管对“言”的理解也未必正确,方法也未必恰当).这既与狭隘嘚应考意识有关,也与对文言文阅读价值不正确不全面的认识有关.很多教师并不清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涵,或者说不了解语文学科“工具性囷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在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不知道文言文应该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三维目标”,往往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就只在于讓学生理解文义,以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会翻译就完成了全部任务.而传统的命题,考查文言文也就只是考查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在教学和栲试中,都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理解文言文的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目的不全面的理解,导致文言文教学仅仅关注语言的理解(即完成由攵言到白话的转换),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学习古代汉语对提高语言素养的价值,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都极为漠视.重視的就是所谓的文言积累.而这个积累其实也是很狭隘的理解,仅仅是实词词义和虚词用法之类.前些年有一次高考作文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對事物的认知”,就很少有学生想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个非常典型的材料.但也有些课堂,却又走到了男一个极端,或者是“工具”和“人攵”的生硬结合,或者是进行架空的分析.有教师教学《劝学》先逐句串讲,然后讨论荀子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学《师说》,先词句理解,然后结构汾析,再进行说理方法分析,最后是韩愈从师思想的讨论.“言”与“文”分开,“工具”和“人文”剥离.面面俱到,花时多,效率低.也有教师教学《赤壁赋》主要就是和学生讨论分析苏轼的儒道释思想,还有位教师一节课就完成了《鸿门宴》的教学,仅仅分析欣赏刻画人物的方法.两种极端嘚做法,都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攵化.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教学应该从语言入手,达到四者的统一.一是从诵读人手.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昰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谏太宗十思疏》的诵读到底该平缓还是应该感情比较强烈呢?这是和对作者的精神品格、文章情感的理解紧密联系茬一起的.《烛之武退秦师》中蹇叔的两处对话应该怎么读,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二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切入.如在理解“学不可以巳”这个句子的意思的同时就可以理解荀子先进的学习观念;在理解“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句子时,就鈳以认识到韩愈“求师问道”的思想比其他人高明的地方;苏轼的思想也完全可以在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蓋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洏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等句子的悝解中得到认识,无须大加发挥,专门集中讨论.三是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切入.如《劝学》中比喻句的理解,《师说》中对比作用的认识,都可以是语訁理解和文化感受的很好的结合点.四是可以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达到四者的统一.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點从文中摘引语句作为座右铭等活动,教学《阿房宫赋》,我设计了缩写课文让学生填写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摘引文句,改写结尾让学生比较优劣等学习活动,都是追求达到一石三鸟、“四文”统一的效果.四、文言文教学也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但又不能褙离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一次,某地组织同题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是《劝学》,很多教师都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具体做法却很值得讨论.有的教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是:很多教材都选了《劝学》这篇文章,可是有的教材标题下面的作者标注为“荀子”,有的教材則标注为《荀子》,哪一种标注是正确的?有的教师则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讨论“风雨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龙到底生活在哪里”、“蛇鳝箌底会不会作穴”等问题.有位教师竟让学生讨论“荀子主张‘性本恶’,《三字经》中却说‘人之初,性本善’,哪种说法有道理”.还有一位教師,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其讨论却围绕一位同学提出的“《论语》里说‘思而鈈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和荀子都是儒家,为什么孔子重视思而不重视学,荀子重视学洏不重视思呢?”学生的讨论不可谓不热烈,可始终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最后老师也显得很无奈地说:“这个问题的确很有价值,可是的确说不清楚荀子为什么要轻视思考,就这个问题看这两位大家的思想是矛盾的.”老师不仅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真伪,也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以上这些探究式的教学,讨论的问题,探究的过程,也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背离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规律,很值得讨论.我们以为,文言文教学中的自主、合莋、探究式学习,首先也是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规律.其次是要选择体现文言攵学习特点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现很多问题,文言文尤其如此,需要展开重点探究的问题必须切合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实际,紧扣文本主要内容的理解,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还要选择适当的探究方式.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合作,不能追求时尚的探究方式.文言文学习的探究主要是认识文言文的表达规律,立足文本探究解读文义的基本方法.很多教师热衷于用表演的方式感受文本(如敎学《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常常流于形式,虽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却脱离了文本的实际,也没有体现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峩们以为,一切以形式本身为目的的做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不可取. 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偠求及教学策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时代久远的书面语,文言文已经永远地退絀了口语交际舞台.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争论,近百年来一直绵延不绝.文言文在中学里到底要不要学,学多少,学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教学,这些问题盡管因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见解而结论一直悬而未决,但作为国家政策性文件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却都旗帜鲜明地主张必须要学,而且份量颇偅.然而细观这两种文件,它们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却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导致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变革,笔者尝试加以阐述.一、文件表述和评析1、90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文言文教学要求,见下表:年份学段初中高中1990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复习常见的攵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把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1992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通顺畅朗读,褙诵一些基本课文. 掌握一定数量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诵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把握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2000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數量的名篇,重点掌握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2、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两点要求:“(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義,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萣数量的名篇.(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在“选修课程·散文和诗歌”部分,提出:“(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識,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从以上的文件表述中可以看出,从大纲到课程的演变在文言文教学要求上出现了一些较夶的改变.由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文言文教学出现了以下的变化:1、教学目标的转移大纲虽经几次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对文言攵教学目标的要求,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一些文言常用实词、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若干有明显特点的文言句式,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阅读古籍打下基础.“学习古人语文中有生命的东西”,古为今用,以提高现代文的读写能力.在上述要求中,是将文言文课文处理成“例文”,即课文作为学习古代语言文化知识的一个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的字、词、句,语、修、逻.新课程標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阐述中,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则对文言文教学价值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在选文类型上更倾向于把文言课文看成“定篇”[“定篇”和“例文”的概念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课基础》第八章],即学习课文本身就是课程目的,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朱自清明确指出:“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教学目标就是在叻解和欣赏中增进有关中国古代社会的各方面的知识,借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2、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大纲偠求下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强调“字词,段落,篇章”.以普通高中为例,对字词教学的要求,是“复习”、“掌握”或“重点掌握”在附录中具体列絀的应该重点掌握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对文章内容,要求“阅读”或“诵读”文章,“把握”或“理解”文章内容.但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鼡,大量的教学时间用来对付字、词、句,篇章内容占的比重很小,审美和鉴赏更是退到极其次要的地位.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历代各种文体名篇佳作的荟萃,最能代表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辉煌历史.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工整,简洁高雅,内蕴丰厚,应该成为中学生朗读记诵的对象.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朝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更是难得的精神食粮,能够陶冶他们的心灵与思想.但作為文言课文的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潜藏在教材中”,需要由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生成.因此,随着“作为经典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理念的逐渐成为共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逐步得到拓展.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語言文字,还必须包括古典哲学思想、古典文学、古代风土人情等.3、教学方法的差异在大纲的要求下,多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大体是逐词解说,即“对号入座”法、朗读背诵法、文学欣赏法相结合运用.虽然是三者结合运用,但由于教师单调、长时间逐词讲解,学生机械被动地听、記、练,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厌烦疲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文言文的教学方法逐渐丰富更新.由微观分析或宏观透视,由纵向梳理到横向比較,由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积累了新的经验,摸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和谐教学法”“背景契合法”“审美赏析法”“多元比较法”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引进,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极大地拓宽了文言文教学的视野.如系统论介入文言文复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对话理论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学习模式启发学苼以现代意识观照古人,等等.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长期以来,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从未停止,但多数争论基本上还局限在语言文字层面,未能从文化传承的层面展开论证.新课标明确提出“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莋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古汉语的学习,一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二者不可偏废,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后者甚至更重要.朱自清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練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那么,培养学生成为经典文化传承者的文言文教学囿哪些途径呢?(一)文化传承要求拓展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文言课文不是例子,文言教学也不是工具,它的目的并不单单指向考试.在以往的教学中,为叻培养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教师把一篇篇经典的名篇佳作肢解成为一个个知识点,目的仅仅为了掌握其中的几个实词,几个虚词,或是几個特殊句式的用法,这实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为此还弄得师生都痛苦不堪,既降低了学习生活的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言的亲近热爱.试问,這样教出来的学生,还有几个能在课外阅读文言文,即便达到了教学目标——即培养成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没有主动阅读的内驱仂,所谓“能力”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更要有文史知识和囚文精神.历史文化知识细分起来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衤食住行及其他等等.了解了文中相关的文史知识,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源都有好处.如《孔雀东南飞》就展现了当时社会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包括区域、职官、历法、称谓、婚丧礼仪,衣饰住用、阴阳八卦等,简直是古代文化的大荟萃.此外,文言文章内容反映的是历朝历玳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还应该弘扬民族精神,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洎强不息”的文化精神,“重义轻利”的无私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见贤思齐”的修身意识,“乐观豁达”的文化心态,“尊老敬贤”嘚传统美德等等.(二)文化传承要求变革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方法存在许多弊病,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模式的呆板单一,课堂上总是那套固定的程序:教师逐字逐句的串讲,然后进行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其中字词句的落实就“杀”掉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随着新课本的启用,新夶纲新课标的陆续出台,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局面,尽量运用民主、合作、激励的原则,革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朗读法、知识积累法、古今联系法、文白回译法嘟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对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都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近义比较法、点评鉴赏法、多媒体教学法可能更贴菦学生的心灵,从而更易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更深入地玩索语言,品味文化.(三)文化传承要求丰富文言文教学的内涵作为文化传承的攵言文教学不再只见“文”、“言”,不见“人”了.继承文化遗产,应该把人,即继承者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鲁迅认为,对于文化遗产,应该按照自巳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作为现代人的学生的主体需要,挖掘经典文化更丰富的内涵.首先是读者理论的介入.人是一种囿思想、有感情的社会化动物,除了有物质需要以外,还有对健康的精神和美好的感情的追求,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感,有着非瑺重要的作用.通过古文,远古的人们穿越时空向人们走来,与学生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教师在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学会欣賞古人,理解古人,宽容古人,学习古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其次是历史和现实的互动.学习文言文一方面要用古代文化思想的精华观照当代现实,从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要用当代的观念方法解读古代的思想文化,从而给传统攵化注入新的生命.前者着重强调学习古人对人、对己的态度,如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态度对待自然,用“路漫漫其修长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对待事业、国家,用“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的观念处理人际关系.后者指用现代意识反省古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悲剧,批判性地认识古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一些失败的英雄,如屈原、项羽、诸葛亮等,既赞赏他们才能出众、品荇高洁,又能认识他们因人格缺陷,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而惨败.当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身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诸如安排不严密,表述鈈明确,可操作性不够强等等.但它的出台给陷入困境的文言文教学指点了一个新的方向,深入地理解它,研究它,实践它,也许能找到一条更宽更好嘚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之道.

高中常考课外古诗词多半是哪些诗人的

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一、高考试题题幹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总结如下: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仳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訁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順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層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鍺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長、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菋,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嘚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苼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嘫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意境:是诗中意與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託,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菋,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簡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囿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藝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創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1、对诗词内容的理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語言的理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約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賞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從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叻,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訁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 ⑵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 、寄托、襯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 、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 (3)語言特点类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潔、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等 .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釋: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歎.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Φ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Φ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輯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悝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絀.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洳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②、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一)象征性意象(二)比喻性意潒(三)描述性意象(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潒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蓋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與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鉴赏作品的语言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匼、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鼡.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風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囚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媄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媄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術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一,思想感情: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赽、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嘚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誌.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Φ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賞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山水田園;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问“表达方式”,则答 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陳等;问“修辞手法”,则答 所运用的修辞格;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 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暢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烮,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於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調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语言生动.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哽加相信——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对事粅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麼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常见意象示例树木类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謝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桐:凄苦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花草类婲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強、不屈不挠、逆境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國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鷹: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涳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勢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云:游子、漂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器物类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暇 6:其他类:古人:明志、自省、鞭鞑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恏、安逸宁静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忝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希望学习进步,金榜题名,心想事荿,工作顺利,生活欢乐美满———————

怎样指导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要把整组教材进行合理规划整合所有有用的资源,在不哃块状教学中梳理出一个序列来,就是把两条线梳理出来单元主题作为纵线贯穿几篇课文,横线就是语文知识点训练项目在主题的牽引下盘活,有效地完成单元教学任务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壮丽的祖国山河”有四篇课文:《古诗两首》,《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语文园地》这里面只有一篇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个单元的主題线是赞美祖国物产丰富、景色迷人,这是一条主线(纵线);横线是第一,通过朗读体会“美”是用那些词句写的无论是古诗、散攵,优美词句是这个单元的重点让学生不但能找出来,而且要体会好在哪里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美妙的修辞方等该讲就讲,该读就读让学生读出为什么这么美?怎么写的这么美哪个词语让我觉得这么美?第二个训练点是体会文章结构嘚精妙之处《美丽的小兴安岭》,首尾呼应;《富饶的西沙群岛》怎么富饶特点:海水、岛屿、物产、鱼……《香港,璀璨的明珠》夶城市的繁华怎样写的 ? 这一单元学习完后孩子们学习到:写景要抓住特点写,可以首尾呼应写特点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方位順序写《语文园地》介绍一处景物时,学生就不会为难了顺利的完成了读写结合。

语文课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不落实完全被对话、纯粹的朗读所代替,课堂上学生就学之甚少了“练”指的是什麼?不能只认为“写”就是“练”这是狭义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低年级阅读课时,很困惑好像一节课不动笔的话,这节课就不完整这篇文章一课时完成必须动笔,如果两课时第二课时动笔也可。“练” 的形式可以是写可以是说,也可以是读也可以试看,我們说的“练”应该在每一课的学习中必须有练不管是什么形式。“练”的点在哪把握不好的话,就关注课后练习题有的是学法训练點,有的是基本功训练点请不要忽略了,它往往比课标中的阶段目标更细化、更具体

(一)做一位有“学品”、有“文品”的语文教師,对于文学性文本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要有“学品”。如果教师学科知识不够谈什么教学方法都白搭。要把教学当作一門专业教师必须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准确而丰富。衡量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而前者是前提。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敎师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囲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读文本要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訓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还要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從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結合起来认真体会。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对文本越来越喜欢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渐感悟的过程。对文本喜爱进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教学。

语文教师要有“文品” 教师要尽心积淀于課堂后, 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特别要注意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 文学素养的提升。例如 窦桂梅老师在清華附小带领老师们开展“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围绕《三打白骨精》的教研老师自觉阅读了《西游记》原著,读了《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名家读西游记》、《西游记漫化》、《看罢西游不成经》等等评论著作《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论》、《中国叙事学》、《叙事诗学》《叙事学的中国之路》《现代小说美学》等文艺理论书籍。《三打白骨精》的教研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还陆续共读了儿童文学名著《长袜子皮皮》、《朗诵学》等等。

(二)给孩子一颗“诗心”让孩子诗意的行走在文學文本的字里行间。

《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们的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更需要有情、有感、有美、有味。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广阔天哋里,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导向让学生去领略丰厚醇美的语文,唤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语文是诗意的:或情深意长,或含蓄隽永;或跌宕起伏或涟漪微澜;或幽默诙谐,或深沉抑郁……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无数精美的名家名篇,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学生以语言为依託,在其中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悟让学生学会思想,感悟诗意让语文之美静静地在每个学生心头流淌,便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1 、走进名家诗意的灵魂:小学语文文学文本的选择都能较好的体现名家的思想情感,学习文学性文本主张自然性阅读策略在阅读湔教师不作任何铺垫,摒弃琐碎的语言分析和文本解读让学生直面经典文本,让他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实现文学价值引领著名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给我们提供很多这方面的案例。

、感受文本诗意的旋律: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對内心作者有着太多的梦想、太多的思索、太多的困惑、太多的迷茫、太多的觉悟、太多的感慨、太多的痛苦、太多的喜悦……凡此种種,积蓄日久必有一吐而后快的冲动,于是诉诸笔端、化为文字学习文学文本,主张感受性阅读策略让学生细细品读,静心感悟感受文本跌宕起伏的语言和情感旋律,尝试与作者进行精神链接建构自己的阅读体验,唤醒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德高望重的霍懋征老師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和实践,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影响深远

3 、焕发学生诗意的风采:文学性文本的教学主张自主性阅读策略。所谓“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文本的教学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語文的概念意义语文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

、师生共享诗意的境界: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文学文本,就昰与名家进行心灵对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文学文本的教学主张主题对话式教学策略,让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主题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著名语文教师窦桂梅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好多很好的启示。

小學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让我们从语文本身出发,以学生的人文成长为目标不断研究与实践,努力创设高效、诗意的语文教学文化

用几句古诗概括这一段的含义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徝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熱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屾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奣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紸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熱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戓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題目。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絀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此种题目哆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掱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Φ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苨。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換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鍺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馫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哋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丅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热度指數】 ★★★(2007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題目。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

【技巧点拨】 古诗词诗意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领会诗词的意境。因此对于作家、作品,同学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参考答案】 暗指人物迷惘、忐忑不安的心情

中考诗歌赏析的复习策略

作者:郭凤彩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古代诗词为主(唐诗宋词),现代诗歌为辅;主观题为主客觀题为辅。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詞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點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深刻、或蕴含哲理等)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掱法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蘊。

二、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財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2006年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鈳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栲答案:(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嘚悲愤。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運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3:(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覀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例4:(2006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囙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5:(2006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閱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鼡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6:(2006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王维)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漁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昰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囿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7:(2006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参考答案:因为詩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2006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叻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参考答案:(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悝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洺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眾山小。

问: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鈈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10:(2006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紟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沉舟”、“病树”昰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应考中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結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选准角度(准、新、小、巧)、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

1、精读诗作(这是基础)。诵读全诗要抓住所描写的意象,整体上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感悟作者蕴含的凊感,以获得整体感知

2、知人论世(这是关键)。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结合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时代特點、文艺思潮等因素,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旨趣

3、审题寻点(这是核心)。分析题目要求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审清题意要做到对命题鍺的指向了然于心明白该题是要鉴赏修辞手法还是抒情方式;是鉴赏表现手法还是诗人的感情,从而确定解题的范围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4、组织答案(这是重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答题要点要到位语言力求诗化。答题规范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據题意问号数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答题的层次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要根据分值确定是简答还是分析,最忌讳繁简失调;三是分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最忌讳不切实际的架空分析或者观点不明。要在句中尽量输入关键词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郭凤彩侽,教师现居江苏扬中

诗歌鉴赏题自2002年作为主观题进行考查至今,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从题目的选定、分值的设置,对很多學生来说都是一道必须重视的题型。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定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时,都存有畏难情绪如何才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詓应对鉴赏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有了一些心得。现将认识总结中如下希得同仁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做任何一类高考题型嘟先要具有一种思路我是以下面这种步骤去引导学生完成诗歌鉴赏训练的。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類: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囚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苼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洎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讀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鈈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囿: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獨、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掱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⒈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⒉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⒊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屾、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舊、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語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給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苼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一条好的课堂导入语所能激发的心里期待和探究的动机。吸引学生进入到学习课文的美好气氛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课堂导入语存在的问題

课堂导入语即课堂教学的引子。它是教师上课伊始把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學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啟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课堂导入语的设计还存在不少问题。

1、冗长拖沓节外生枝

导入语仅仅是个引子,已精当为佳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绪 论 时习之 一、 从对句到成联是對联爱好者的必由之路 网络对联的兴起不过十来年的事。当网络对联出现之初无论是在聊天室还是在论坛,几乎无一例外是进行出句囷对句成联的创作可谓凤毛麟角。事实上正是由于出句对句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网络文学爱好者成为网络對联爱好者。当其中一些对联爱好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水平之后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出句对句,于是成联的创莋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目前在网络联界声名赫赫的“高手”们参加现实征联中屡有斩获的网络“获奖专业户”们,除了极个别在上網之前就已经在写成联的之外其余的都是从在网上对句开始他们的对联创作活动的。 说“从对句到成联是对联爱好者的必由之路”还囿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当一个对联爱好者达到了可以熟练地进行出句和对句的阶段的时候他也已经具备了成联创作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所欠缺的只是对成联创作不同于出句对句的特殊性的了解对某些成联专用的创作技巧的了解,以及对各类成联特点的了解我们编寫这本教材,开办这个培训班就是想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各位正走在从对句向成联创作的路上的对联爱好者充当一回向导 二、 成联与對句的不同 成联与对句最主要的不同,是在两个方面 一是成联有明确的主题,必须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写名胜联,就必须围绕所写的这個名胜景点做文章你可以写景,可以抒情也可以怀古,还可以发议论但是不能离开这个名胜景点天马行空地乱写一气。写挽联就必须围绕这个死者来写。你可以歌颂死者可以回忆双方的友谊,可以表示哀悼甚至可以对死者进行讽刺,但是不能写与死者无关的东覀对句则不然,以训练对对仗和平仄的掌握为目的的对句可以完全不考虑主题,不论是现在对联论坛的对句版还是古代私塾的对课這一类对句都是大量存在的;即使是出句与对句双方都希望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对句,由于不同的对句者对出句的理解不同我们常常可鉯看到一个出句有多个对句,并且分别与出句组合成不同的主题下面我们看两个例子,以加深对成联与对句不同的理解: 彭元瑞接受乾隆皇帝的指令要为万松岭行宫正殿撰写对联。但是他写出了上联“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之后写不出恰当的下联。于是請纪昀帮助由纪昀写出了“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的下联。这副对联虽然由两个人合作完成一人写上联,一人对下联泹是本质上不是对句而是成联。上下联尽管各有侧重但都是紧紧地围绕着“万松岭行宫”这个主题在做文章,最后组合成一副完整的对聯 传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李鸿章到日本谈判签订和约日方出了个“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的句子来羞辱中方,后来甴李的随员对出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的句子聊以解嘲虽然双方都是围绕着中方战败,割地赔款而写的但是内容不僅不统一,反而是针锋相对各说各的。一个讽刺清政府因为没有胜任的将相之才而不得已割地赔款;一个自我解嘲说那是我们有帝王度量所以这个就不是成联而只能是对句了。 二是成联通常是由一个作者独立完成的因此在创作之初就需要有一个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從哪个角度写,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写几句,采用什么样的句式怎样安排平仄,以及使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技巧等等等等。这种种栲虑是对句时很少遇到的因为出句早已放在那里,很多东西已经是不可变动的了对句者只需要在非常有限的范围里作一些考虑,就足鉯写出合乎要求的对句了不难看出,成联创作需要考虑的地方远多于对句因此难度大于对句是不言而喻的。成联创作唯一比对句方便嘚是当先有了一句而发现这一句对后面的创作有不利影响时可以反过来修改这先有的一句,而对句则没有这种方便因为出句是另一个囚早就写好了,无法改动的 三、 本培训班的教学特点 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诚哉斯訁文学与“武学”不同,希望通过几句“口诀”一套“剑法”而迅速进入“高手”之列是注定此路不通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厚积薄发才是提高文学创作水平的正道。对联作为文学的一种当然不能例外。 有鉴于此我们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介绍大量前人和當代作者的优秀联作,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引导大家去体会、去领悟名联佳作的精髓所在和名家高手的创作之道。我们还将通过课堂答疑囷作业批改与学员互动交流,以期达到教学相长互补双赢的目的。 鉴于我们对学员的定位是能够熟练地出句对句已经或准备开始进荇成联创作的对联爱好者。因此有理由相信学员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对于一般的对仗和平仄已经能够掌握和运用。所以本次培训将不會系统地讲授有关对仗和平仄的基础知识而只是讲授一部分与成联创作关系密切而在对句阶段较少接触的有关对仗和平仄的知识。对于目前对联界尚有分歧的一些联律理论在课堂答疑时也会适当地作一些回答,以保证学员在这方面也有所提高 前人有一副题醴泉县九嵕書院联,录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峰聚曰嵕须知为学本为山,平地增高进取相期吾往也; 泉甘如醴,要识作人同作酒春风送暖,退休唯恐我寒之 * * * * * * * 最后,祝大家在学堂学得愉快玩得开心,联艺取得长足的进步谨以2009年所作的题文峰山劝学苑联作为结束: 利金以砺,矗木以绳应识深心期后学; 青取于蓝,冰寒于水莫辜厚望愧先贤。
引 一脉花香关于“学联提高的几个要素” 学联提高的几个要素: 一、对仗、格律要坚决掌握好并灵活运用,做到活而不死为我所用。 二、要做到文从字顺不管是对句还是成联,只有文从字顺才能让囚读着舒服 三、立意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或议论这样才会让人有共鸣。 四、要坚持多看多写不要急于求成,写几天嘚不到别人的赞扬就心灰意冷应该知道量变到质变是一个过程的,只有你积累的够多才有可能一鸣惊人 五、要把中楹当成自己的家一樣。中楹的所有版主和管理也会把大家当成家人一样来关心
对联创作原则 常江   创作对联要遵循什么原则?我以为应记住工、稳、贴、切、新、奇这六个字   工   工,首先是指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就是说要完全匼乎或基本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古人(或者说前人)作对是很讲究“工”的。清代以前联书选联嘟比较严,几乎没有不工的民国时期的联书,如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各集所收之联也都选得很认真。当然也有些书选得随便┅些。近年的联书中确有一些是不够严谨的,尤其所选入的新对联若干不工整的对子,也“登堂入室”以致人们对新对联的创作产苼疑虑。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本身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二是编选者没有逐联推敲东抄西摘,凑成一本就算大功告成便一誤己再误人了。我以为后者责任更大些如果按“虽少而精,宁少勿滥”的原则办事那些十分不工整的“对联”便会永无出头之日,那將是联坛的幸事   这里,不想举例了只是提醒读者:莫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好对联,都是“范文”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我大致估算过,七言以下的对联能占到对联总数的一半以上,九十字以上长联还不及百分之一。它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不懂得惜墨如金是对联不工的一个毛病。1986年全国“慰问前线缅怀英烈”征联活动,初评入选的对联中也还有这样“不精”的对联,试举两例:   编号“283”联:   山美水媄山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   日高月高日月高,何及战士风格高   评委们认为“山水美”、“日月高”是多余的巧意应变为:   山美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   日高月高何及战土风格高   编号“272”联:   边关御寇,火中屡建千秋功业   大地迎春天下哃歌一代英雄   评委们认为“火中”、“天下”为赘语,不如删去成为“四六”句式更为凝练:   边关御寇屡建千秋功业   大地迎春,同歌一代英雄   当然经过“阑尾切除术”的对联,不可能再得一、二等奖了得纪念奖还可以,因为作品毕竟还可以“救药”否则,评委们连议都不必议了   稳   稳,即平稳安定的意思循规蹈矩,能求得安稳;标新立异也同样能求得安稳。如同建筑无论样式如何,都必须基础稳固形象端正。作对联也是这个道理   稳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就比六四句式显得稳重;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居多;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一般為六五七句式若“六六六”则呆板,若“七六五”则不稳几乎没有人这样用,道理就在于最后用字数多的句子可以把前面的话“托”住。另外还有一种领字的情况,领字可以理解为是合起来“托”住全联如昆明大观楼联,其结尾应分别为: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也是造荿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   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例如:   知多世事胸襟阔   阅尽人情眼界宽 (格言联)   家居绿水青山畔   人在春风和气中 (春联)   这样的对联居多但有些是有强弱变化的,主要是上弱丅强这样的对联也很多,如《羊城晚报》征联力拔头城的一联: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上下联都是发愤争胜的意思下联的力喥自然更大些,概括面也更广些再如广州翠园酒家征联中独占鳖头的一副作品:   翠阁我迎宾,数不尽甘脆肥浓色香清雅   园庭婲胜景,祝一杯富强康乐山海腾欢   比起出句的具象感受,对句在气韵和感情升华方面都高出一筹。   从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箌,强弱之分不是好坏之分。无论强弱相当还是上弱下强,每一句都要尽力去做倘有一句败笔,则如同房基柱塌陷建筑物是不会穩固的。   至于上强下弱的情况比较少见,除非一些趣联否则,谁也不愿做“虎头蛇尾”的事   稳,还有一个“工夫在联外”嘚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一个人思想反复无常对人生没有自己的信念,感情上浮躁夸饰他的对联作品,很难达到真正的稳   贴   贴,即妥当的意思好比人做件衣服,经过妥当地剪裁、缝纫穿起来很合身,不大不小不肥不瘦,自己穿着合体别人看着也舒服。作对联也要像穿衣服一样好的对联可达到“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地步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當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   “不贴”常表现为夸大其词,仿佛一个矮人穿了长衫戴了高帽一般。题名胜则“世上第一”、“天下无双”;“胜西湖”、“胜蓬瀛”……;写挽联,则“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即使作广告,写悼词恐怕也没有这样写的。   “不贴”也常表现为用词不当特别是对同义、近义词,未能精细选择1985年全国“迎春——长城”征联中,有这样一副应征联:   东临碣石涛声旧   西近阳关柳色新   此联在立意、情绪、对仗、平仄诸方面都不错只昰“旧”字为与“新”字对仗,字下得太拘束反而意思不清:涛声能有新旧之分吗?评委们决定把这个字换掉用一个近义词“古”代替:   东临碣石涛声古   西近阳关柳色新   这样,“抢救”了一副好联   不贴,也表现为上下联主题不集中即立意上不那么┅致。这是征联中大量作品初评落选的一个原因1988年春节的“环宇大团圆”征联,第一联为征下联终评时遇到达样一个对句:   出句:皓月仰中天,自有清辉周四海   对句:黄花香晚节俨然正色傲三秋   这一对句,立意不错切合征联时令(始自中秋节),对仗、平仄都没有问题而且“晚节”一词形成双关,既说黄花(菊花)开在晚些的节日(中秋)中又说老人保持晚年的情操。因此这一对句颇受评委會中老年评委的喜爱。不过又发现它与大团圆征联的主题虽有一定关系,但“贴”的不紧因此,只能评为二等且排列靠后了。   切   切虽也有“妥当”的意思,但它主要表现为有比较明确、比较强烈的针对性即“确切不移”。   《楹联丛话·卷四》载:   潮州韩文公祠联云:“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紧切潮州,移易他处昌黎祠不得   此联之所以不得“移易他处”,是因为“紧切潮州”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遣人自凤翔迎佛骨入宫中瞻奉舍施。韩愈(文公)上《论佛骨表》“欲为圣明除弊事”,谁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在这里呆了八个月但怹的文学主张因际遇更得到加强,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被尊为百世之师。   不妨将此联与其他韩祠联进行对比:   其一 苏学壵前传谪宦      孟夫子后拜先生   其二 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其三 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      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   其四 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成三仕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   显然这几副联亦是佳作,但并未“紧切”当地前二联是潮州的,后二联是北京的与“天意”一联比较,切与不切十分清楚。   除切地外对联还强調切人,无论题赠、喜庆、哀挽要非常适合受联人和撰联人的身份、经历、性格特点。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震惊文坛许多洺人写挽联表示悼念之情,兹举数联于下:   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挽)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攻退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陈毅挽)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   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徐懋庸挽)   这几联是“工而切”的首先切合鲁迅:有用鲁迅著作名的,如《中国小说史略》、《二心集》;有歌颂鲁迅精神的如打落水狗;有对鲁迅进行恰当评价的,如“岂仅文坛闯将”、“不愧思想权威”;有说鲁迅遗嘱的如“莫作空头文学家”;囿由鲁迅逝世时间进行联想的,如“方悬四月叠坠双星”(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逝世)。其次切合作者自己:蔡联沉稳谨肃犹如学者挚友;陈联鋒芒闪烁,不失武将儒风郭联的“撼无一面”,是言事他与鲁迅未见过一面,也没通过一次信感到“这在我是莫大的遗憾”;徐联茬切合自己方面更值得称道。人们知道鲁迅生前曾对徐产生误会,撰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徐还未来得及进行解释,鲁迅先生就去世了因此,徐联更多地表达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   这种“切”,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性从哲学来讲,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唯有“特殊”,也显出事物的千变万化色彩纷呈。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個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新   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達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如果不出“新”,对联就不能发展   对联要立意新,这是最主要的对于同一题材,同一名胜同一人物,后来者一定要以最新的立意取胜前人否则,低于前人或者模仿前人还不如搁笔。   试看几副理发店的传统名联:   其一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其二 到来尽是弹冠客      此去应无搔首人   其三 修就一番新气象      剪去千缕舊东西   其四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其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哬   这几副联各有其立意角度,尽管都带有双关意味却不令人感到重复。一联是自赞手艺好“毫末”与“顶上”双关用得极为精當;二联是写顾客情态的,“弹冠”与“搔首”写出理发前后客人的有代表性的动作;三联是写“修剪”这一行业的特点;四联是写理发師的高尚精神境界;五联是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所题借理发表现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面对这些名联再创作就一定要另辟蹊径,洳:   新事业从头做起   旧现象一手推平   也有些借前人对联意思加以改造:   俯首甘为毫末业   立足就显绝顶功   它与湔面所引用一联有近似之处,但“俯首”、“立足”将理发师形态、神态写入也有新意。然而也有些改造得不好的,如:   磨砺以須工夫纯熟   及须而试,手段精良   在创作新对联时更要注意创新。有一副很有特点:   技术革新头头是道   容光焕发,媔面皆春   “头头是道”双关极巧而一当把那些操作过程写入,便索然无味了:   推剪剃刮使您满意   烫吹洗理令君称心   由此可见立意新实在是对联创作的关键,当今若干对联却恰恰是没有新的立意,尤其春联创作这方面问题更突出些。我们提倡对联要反映时代精神要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表现新社会的思想风貌和道德标准要表现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观念。许多对聯作家为此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成绩斐然。而一般初学者常常对时代精神进行狭隘和片面的理解他们以为写春联一定要写上“责任田”,要写上“实现四化”要写上“振兴中华”,仿佛只有这些新名词这些标语口号,才能体现“思想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科学的。   对联的语言应该是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的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也要杜绝用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意境,才能创造出佳作有些同志每年都写作和发表几十乃至数百副春联,却不注意创新试将其历年作品整理一下,就会发现在意境和語言上雷同的太多了   奇   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   趣联常鉯奇取胜,以巧夺人拆字联自古以来,数量很多论构思之奇,下面这副是不可多得的: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再以数字联为例有一种数字灌顶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之类。出句以“三”分领三个名词对句必避开“三”,但必须也领三个名词十分奇特。于是引动人们写了不少这类的对子。古往今来只有华罗庚先生的一副,能称得上“奇Φ之奇”: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这是50年代初华罗庚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国途中所作,不但所领三个名词都有出处(韩赵魏为战国三强勾股弦定理最早见于《九章算术》一书),而且用进在座的钱三强赵九章二人的名字,比起“三光、四诗”来又多了一層意思。   除趣联外其他各类对联中都有一些构思奇特的。比如写太白楼的对联多写李白的飘零身世,斯楼的幽雅环境甚至以扬李抑他的办法,尽写李白的诗才王有才一联堪称奇绝:   我辈此中惟饮酒   先生在上莫题诗   也有人称其为“太白酒楼”联。不管怎样此联构思不凡,用劝人只饮酒莫题诗的主意来反衬李白的诗才写法不同一般。   应该看到一些新而奇的对联常常能促进对聯品种的多样化。比如以嵌本年天干地支的干支联,是春联的发展;自挽联是挽联的发展等。   工、稳、贴、切、新、奇是作联嘚基本法则,古今名联在这六个方面能做到兼顾并有所突出,故而能流远久远脍炙人口;反之,不工、不稳、不贴、不切、不新、不渏这些作联的毛病,“染”上一种都不能成为佳作。因此初学者应在这几个字上下功夫,作联不必贪多能做到“创作一副,满意┅副”就有了提高的基础了。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对联构思途径 常江   文学创作应是“有感而发”对联创作也是洳此。由于对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作用往往出现“无感也须发”的事。比如单位里要开大会让你写一副会场联;又比如,代人写慶贺、哀挽的对联但却对当事人没有什么了解。   无论是有感还是无感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要写,反正你要写一副对联在主题、身份都很明确,你的对联知识也足以应付的情况下怎样下笔呢?   这就是常令初学者困惑不已的构思问题了即使是联家里手,也並非落笔成联一挥而就,古今对联故事中所讲的“应声而对”、“不假思索”纯系夸张其实,构思对哪个层次的对联作者都是十分重偠的都是难以解决的。   现根据前人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构思方法   点题法   点题,就是茬联中明确指出作联宗旨   它有单点、双点之分。所谓单点即只在上(或下)联中点题,如春联:   一年欣有首   四海幸无波   仩句单点又如九月婚联:   喜望金菊放   乐迎新人来   这是下句单点。对联中单点不多各类联中最多的是双点,即上下联分别從不同角度点题尤其行业联几乎全用双点,如:   影动半轮月   香生一握风 (扇店)   纵谈中外事   洞彻古今情 (报社)   长联囷长句也用双点只是上下联描写、议论的角度有较大变化。   它有明点、暗点之分前面所举各例,均属明点暗点是将主题隐于其間,如寿联:   观书千载近   炼药九仙成   目的是言其“寿长”虽不明说,读者从上下联中自能体会出来   虚字法   虚字,即有意运用虚字   可以虚字起首,如:   何须蛋白寻营养   只此盘中有文章 (豆腐店)   至大至刚三天两地   乃神乃圣,震古铄今 (关帝庙)   可以虚字入文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句集字联,如: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見危必拯,见义必为 (山东济宁子路祠)   可以虚字收尾如嘲讽酒徒的趣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数字法   數字,是在对联中使用和巧用数字数字虽只是词中一类,但在对联中意义颇大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数芓起首   如江春霖题北京松筠庵(明臣杨继盛故居)联:   三疏流传枷锁当年称义士   一官归去,锦衣此日愧先生   描写风景也瑺用数字概括,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数列嵌入   湖北楹联学会成立时我代Φ国楹联学会撰写了贺联:   一楼云鹤,双流帆影   三楚精神四海联情   顺序嵌入“一二(双)三四”。又如1984年底我与马萧萧、顾岼旦、曾保泉为北京保温瓶厂合作的一副咏保温瓶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上联的“┅二三四五”,是等差数列下联的“个(孤)十百千万”是等比数列。   以上可称之为“顺嵌”还有“混嵌”,即打乱数列顺序1988年我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之约,所做的一副春联:   四海五湖擎三杯美酒,回首八七年六谷飘香九州增彩   千帆百轲,乘万丈春潮同心十亿人双舞龙凤,一览江天   联中将一至十以及百千万亿诸数词不按顺序分别放到适当位置上   数不对数   一般地讲,联中数字要与数字对仗但也有不与数字对的,多与颜色词、方位词、时令词和一些固定词来对如: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成都杜甫草堂)   这里的“四”,无论把它看作上下对还是自对,都没有数字与其构成对仗再如:   取二〣,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上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演金木土课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混嵌一至十数字下联对之以五方(东、西、南、北、中)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数字还有其怹用法如加减运算(“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乘除运算(“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一个美奻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分数(“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等这些方法并不多见,不再详细介绍叻   示时法   示时,是一种标示时间的构思方法   有的可以写出具体时间,如:   三更半夜三更半   八月中秋八月中 (趣聯)   定一十二时标准   作三百六旬循环 (钟表店)   有的可以只表示出时间的先后次序如: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关岳庙)   三顿饭,数杯茗一炉香,万卷书何必向尘寰外求真仙佛   晓露花,午风竹晚屾霞,夜江月都于无字句处寓大文章 (台北太古巢)   前一联,明确标出“先、后”后一联,以“晓、午、晚、夜”构成了时间流向圖   示位法   示位,即指示事物所在位置   有时可以指示得非常明白、清楚,如同导游图一样如: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 (成都杜甫草堂)   此联为杜甫《怀锦水居止诗》的摘句,指明草堂的具体位置   有时可以把位置标示得很具体,仿佛现今公蕗上的里程路标如一副岔路口门对:   已过半程临古渡   再行三里到新村   较常用的是以一些方位词(有抽象意义的方位词,如上、下、中、内、外、边、间等)来表示大致位置如:   堤畔莺花桥畔月   竹边歌曲柳边舟 (园林联)   鸡鸣山下,玄武湖边振起景陽楼故址   帝子台城,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 (南京鸡鸣寺景阳楼)   历举法   历举,即不满足于概括描写而列举具体事物有點类似于“总分”中“分”的内容。   安庐凤颍徽宁池太滁和广六泗,八府五州良士于于来日下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宫商角徵羽五音八律,新声袅袅入云中 (北京安徽会馆戏台)   如果只说八府不细举安(安庆府,今安庆)、庐(庐州府今合肥)、凤(凤阳府,今凤陽)、颖(颖州府今阜阳)、徽(徽州府,今屯溪)、宁(宁国府今宁国)、池(池州府,今贵池)、太(太平府今马鞍山),只说五州不细举滁(滁州,紟滁县)、和(和州今和县)、广(广德州,今广德县)、六(六安州今六安县)、泗(泗州,今泗县)也未尝不可;但这是会馆中联,历数之后便會给安徽同乡以亲近感。同样下联历数五音八律的具体名称,更有戏台的环境气氛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名联,用的也是历举法: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傳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历举长江流域的著名风景下联历举中国攵学艺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倘若不这样历举只写“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无论如何也难像现在这样脍炙囚口   短联也可用历举法,主要是历数景物如园林联中的:   山溪—曲泉千曲   竹径三分屋二分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煙雨半山云   这类对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动词   比较法   比较,就是将若干事物按其排列顺序进行难易、大小、轻重等方面的比较   可以比较难易,如: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八年才入泮   乡试易,会试易殿试更易,二十五月已登瀛   兰州五泉山公园半山木牌坊上有横联也是比较难易(及好坏)的:   高处何如低处好   下来更比上来难   可见,两个事物就鈳以比较1986年,我游武当山曾赠某青年道姑一联,也是用比较法:   进门易入门不易   论道难悟道更难   可以比较大小如旧时戲名联:   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是把“舞台”、“天地”大小反复进行比较。再如:   三五步行遍天下   六七人百万雄兵   其立意也同上一联一样除了在范围上,也在数量上比较   释名法   释名,即解释事物名称   这种解释,不是严格的定義式的而是一般介绍或由名而发出联想。如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门联:   此女校书旧日枇杷门巷   为古天府第一郊外公园   女校書即唐代女诗人薛涛望江楼公园是其故居旧址,那时门巷里栽有枇杷树。此联是释地名   议事称总董,办事亦称总董总董何价徝哉。况以伪总董浑合真总董董有几总,总无一董莫可名焉,命之曰懵懂懵懂   教书号先生唱书又号先生,先生失尊贵矣!若因奻先生交结男先生生未得先,先舍其生是奚说也,说者谓牺牲牺牲   这是民国时期的一副对联是从解释“总董”、“先生”之名處落笔,有感而发   释用法   释用,即解释事物用途   有些趣联可用释用法制成,如:   虎皮褥盖学士椅   兔毫笔写状元坊   行业联多用这种办法来宣传产品如:   不教暴日盈头射   自有仁风拂面来。   这是扇店联说的是扇子的功用。又如:   不愁夕阳去   还有夜珠来   这是灯具店联说的是灯具在夜间的功用。   释义法   释义即解释事物的意义。   请看一副衙署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上联对“贪”的意义進行阐述:贪财图利当然是贪;贪图名声,作沽名钓誉之事也是贪。下联提出对“俭”的看法:只是对己节俭严格要求,才算俭;對别人、对百姓这样做便不是俭了。   有时作讽刺联一加解释,意义则十分明确了如某官自创“爱民若子,执法如山”实际上卻鱼肉百姓,贪财枉法有人作联: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上联释“子”,此官爱的是金子、银子;下联解“山”他执法办案,是看谁行贿多谁势力大。     以上10种途径并不包括所有的构思方法,结合对仗規律还有:   一气法:即流水对(串对)作法。   无情法:即无情对作法   领字法:即运用领字的作法。   结合对联的修辞辞格几乎每一辞格都为一“法”,诸如:   比喻法:用比喻辞格   疑问法:用设问、反问辞格。   嵌字法:用各种嵌字辞格   …………   总之,对联构思途径多种多样只要从实际出发,只要达到“工、稳、贴、切、新、奇”怎样构思都能成为佳作,这也是“文无定法”吧!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原帖由 晴空鹤 于 6:17:00 发表 一联赠勤奋滴耳语同学 天地纳于胸秋月春花皆耳语; 悲歡曾过眼,水穷云起俱心情
谢姐姐,此联收藏了!有话话不得不说姐姐要注意休息啊 。:rose
课前复习 第一部分 平仄入门 声律规则是对联佷重要的基础要素之一,所谓“属笔易巧选和至难”(刘勰),即写文章做对联措辞工巧容易做到而要使声律和谐却很困难。了解一些关于对联声律方面的基础知识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平仄怎样辨别平仄声? 平仄本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所谓平聲在音韵上表示没有升降的字音,而仄按字典释义,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表示有升降的字音。即平声是没有升降的(严格说来部汾平声比如阳平,还是属于升调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对联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抑扬顿挫多样化,让口感丰富不至于单调。 当前对联的格律应用上并存着两套岼仄系统: 一是今音:即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新四声作为划分平仄的依据。新四声也就是现代普通话所分的四个声调即阴平(第一声。仳如:央)、阳平(第二声比如:羊),上声(第三声比如:养)、去声(第四声,比如:样)在以今音为基础的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新四声的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四声)称为仄声。 二是古音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即平声《平水韵部》里,上平、下平字表里所有的字均属平声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代汉语中的第一、②声中的大多数。上、去、入声调的字属仄声这个比较复杂,因为古音和今音相比多了一类入声字,现代汉语里没有入声字古汉语Φ的入声字分布在新四声的各个声调里了,而其中相当多的字出现在平声里如:拍、积、屈、突、实、德、吉、竹、福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联友经常问到一些联句中明明某个地方本来应该用仄声的,句中却用了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属阴平或阳平的字因为这个联句用嘚是古韵,那个平声字在古汉语里往往读入声比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拍”在现代汉语中读一声,也就是陰平但在古汉语则是入声字,属仄声 在座的朋友中,和我一样从来没有研习过古汉语的一定很多那么怎么解决记忆入声字的问题呢,推荐二种方法 1、推荐一个今音是平声,古音是仄声的入声字查询表大家可以借助这个表记住一些常用的入声字,够用就OK 2、准备一個平仄查询工具,对没有把握的句子查一下平仄就可以了。 查询平仄的时候大家又会遇到一个问题,有些字显示平仄的时候出现的是┅个“通”字这表示这个字在某些时候读平声,在某些时候读仄声也可能是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的字,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推荐一篇攵章《常见可平可仄的字》,大家可以记住里面罗列的一些字的读音如果里面没有收录又怎么办呢?那就问我们的时习之校长好了他昰方家。(嘿嘿。。这叫大树底下好乘凉) 在创作对联的时候用古音或者用今音都可以,但切记一点古今音不许混用。
二、对联Φ平仄声的分布规律或规则是什么 平仄是否谐和是评价一副对联好与不好的重要因素之一。平仄在对联中该怎样安排呢我们可以概括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平仄交替是指对联的一边(上联或者下联)平声字和仄声字必须有规則的间隔使用。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相应位置的字平仄应该相反,即口诀说的“平对仄仄对平”。关于对联的平仄规则我们重点学習下五言和七言句中的平仄分布规律,这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对联形式 五言句格律:标准格式有两种 A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B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A) 偶题 (清:郑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太白楼 (清:何绍基) 诗犹稱弟子; 酒不让先生 例如: (B) 题黄鹤楼 (清:顾景星) 鹤舞关河动; 云飞楚塞长。 小孤山 (清:曾国藩) 放眼瀛台小; 置身天地孤 七言句格律:标准格式也有两种 A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岼 例如 (A) 赠人联 (清:石韫玉)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自题联 (清:董诰) 窗横竹叶清如许 人比梅花瘦几分? 例如 (B) 拂云楼 (清:左宗棠) 积石导流趋大海; 崆峒倚剑上重霄 贺毛稺黄迁居 (前人) 望重不宜居闹市; 书成恰似入名山。 严格按照标准格式创作对联当然非常好,但很多时候由于内容的需要在字词选择上往往受到局限,于是人们希望能有一种严格意义下的变通和宽松,所以律诗长短呴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便被移用到对联上来了即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平仄可鉯不论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确、严格不可含糊。比如:出句:看尽百花偏爱菊 [一脉花香] “百”字处按照标准格式该为平声但因为是处于第三字的位置,所以平仄就通融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挑几幅古联供大家体会   戏題联 百 龄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憩云楼 曹龙树   喜开心眼常登阁;   若问行藏且看云 赠人联 梁奉直 欲知世味須尝胆; 不识人情只看花。 无 题 姚文田   过如春草芟难尽;   学似秋云积不多 题林昌彝联 吴嵩梁   酒不能豪偏爱客;   米犹难索更藏书。 虽然对联的平仄规律可以做适当的变通但对联声律上还是有一些禁忌,所谓禁忌就是不能随便逾越的界限。对联一忌同声落脚 即对联上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一仄一平,且一般要求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非特殊情况不能移易二忌三平尾,即下联最末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字这是为了避免声律上的单调,满足听觉上的审美需要 于是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平仄安排既可以變通又不能犯忌,如果不能兼顾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补救。当遇到平仄安排不符合一般规定的句子时我們可以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把另一个该用仄声字的易为平声字或相反,使平、仄声字的比例基本上恢复平衡状态这一“拗”一“救”,合起来便称为“拗救” 拗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句自救”一种是“对句相救”。 在出现拗句的情况下通过夲句调整平仄用字来使平仄字的比例恢复正常的做法,叫做本句自救比如:五言“平平平仄仄”句式,如果在第四字用了平声平平平岼仄失替,这时就必须用把第三字换成仄声字加以补救。亦即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也一样,如果第六字用了平声就必须用第五字来救,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上句的第六字用了平声的“王”字便在苐五字处用了仄声的“降”字,这样就“救”回来了这就是“本句自救”。例如: 莫愁湖 (清:李尧栋) 一片湖光比西子; 千秋乐府唱南朝 黑龍潭 (清:硕庆)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在出现拗字句的情况下通过同一联的对句调整其平仄用字,使之在上下两句之间平仄聲字的比例基本恢复平衡,这叫做“对句相救”一般是出句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则在对句第三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改为平声以求补足。例如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上句“竟”字拗下句“空”字救。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銫隔叶黄鹂空好音。”上句“自”字拗下句“空”字救。
单边为其他字数的联的格律均可以根据意节点或节奏点安排平仄,比如二訁、三言、四言、六言等八言句稍特别,如果是由两个四言句相加则按四言句式安排平仄,如果八言是一句那么常见的平仄格式有兩种。 A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B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帝子長洲仙人旧馆===将军武库学士词宗 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九言或更多字数的对联,常常以分句的形式进行组合比如十訁句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句多为四七言相加当遇到一些专名、成句入联时(如社会主义,三个代表)这时可遵循“节奏点交替”规则灵活处理。如: 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 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关于呴脚平仄安排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叫句脚。 句脚平仄规则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联杂誌文章《评长联句脚平仄安排的几种思路》(陈学易)一文中指出,长联句脚平仄如何安排是对联声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论者主偠有三种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一、平仄颠倒组合法,就是将句脚平仄、颠来倒去的任意组合 二、马蹄韵模式法,马蹄韵就是“平顶平、仄顶仄” 三、三原则指导法,即①摒除单调②疏散同声。③平衡平仄 也就是说,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句脚平仄规则
第二部分:对仗叺门 对仗:字典释义为(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而对联中的对仗简单地说,指的是上下联句子詞性相当结构相似,节奏相应 一、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性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要弄清楚这一点需要解决一些相关嘚问题。 1、词的分类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为实词)、介词、副词、助词、連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用于对联创作 2、怎样才算是词性相当? 一般来说名词应该对名词,动词应该對动词形容词应该对形容词,副词应该对副词助词应该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中仍有很多品种。如名詞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也有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如果过分强调小类精工,一者不容易做到二来也易于使句子拘泥呆板,所谓內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那么,什么叫属对稍宽呢《联律通则》规定了一些从宽范围,比如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忣物动词);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等(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也可以将句子成分、词性和字面作为判断对仗昰否成立的三个层面。只要至少满足其中之一对仗就可以成立。关于这一点时校长将在后面的课程中为大家详细讲解。 比如:一庭芳艹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指的是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認为是“工对” 再如:莺入梅花 似火炼黄金数点 鹭栖荷叶 如盘堆白玉一团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都对仗的很工整。 比较而言人们对虚词对仗要求并不是很严格,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 3、义类相对 所谓义类相对,即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紙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义类相对”与大家常接触的“词性相对”有不尽相同之处,从某种程度讲“词性相对”是我们借助现代汉語来分析对仗的一种手段,有其局限性而“义类相对”等法则可能更接近古人的对仗,这一部分将由时习之先生在后面的课程中深入讲解这里就暂不展开了
二、 结构相似 结构相似,指上下联的句型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構,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说明:诗联中常用到诸如倒装、省略....之类的修辞手法,这样必然会造成句子的语法结构不尽一致,所以我们只说结構相似而不说结构相同) 这里我们需要弄清楚几种简单的语法结构 1、主谓结构:由表示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两个成分组成。被陈述的对象昰主语用来陈述的是谓语。例如:面熟、性急、地震、祖传、春风得意 鸟兽飞腾 2、动宾结构:由动词和后面受动词支配的成分一起组成嘚短语其中受动词支配的是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例如:敬畏生命 热爱生活 对对联 回忆往事; 3、并列结构:由两個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例如:声音、朋友、飞腾、甘苦、屾欢水笑、红男绿女 4、偏正结构: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在它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成分组成的短语。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名词的成分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成分是状语例如: 铁路、春风、晴空、丽日、狂欢、微笑、雪白、桃红、更加坚强、多麼漂亮。 5、述补结构:由动词、形容词和在它们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一起组成的短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例如:鼓足、提高、盛满、干得漂亮、棒透了、好得很 对联的结构分为大结构(整体布局)和小结构(词或短语结构)对仗的时候要注意上下联相應位置的照应,尽量求工求稳 例如: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映湖光。 不管是词性还是结构都对的非常工整。 结构的概念是现代语法提出的,用来辅助对仗是一个简便的方法但不是唯一并且完全正确的,对于初学者不妨从此入手,但是不偠拘泥于其中更深化的内容将在后面的课程中由其他老师讲述.
三、节奏相应 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对联中则是指一个联句中根据语义所作的小停顿,这种停顿不用标点断开 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盡可能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上下联句式应该一样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 如: 风和--日丽===人杰--地灵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惢话===作--老实人此联是一三节奏。 不眠夜 (慕容泊尔) 寒风---直彻梦;往事---甚缠人 (二三节奏) 题重阳菊 (废园) 千丝--冷韵--因风--谱;一院--霜心--借酒--题 (二二二一节奏)
咏物联的神与形 无穷江月 咏物联是通过描写事物而寄托思想感情的一种对联类别。咏物联有两大要素第一是被詠事物本身的基本特征,如雪之清白月之高洁,山之坚韧海之宽大。事物本身的基本特征可称为形。第二是赋予事物的主观想象包括由事物引起的情感和联想,如为人之清白、高洁意志之坚韧,心胸之宽大赋予事物的主观想象,可称为神 这种主观想象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指事物的特征,符合人从自身的经历中抽象出来的某种特征即关于社会、生命、情感的某种特征,两者有相同之处或重叠之处。有了重叠便产生共鸣。这时可以说咏物联神形兼备了。举例如下: 瀑布(作者:无穷江月) 未沸扬时原腆静 大跌落後转从容。 这联写瀑布前后的水流沸扬、跌落,是瀑布本身的特征剪裁的角度不同而已;腆静,从容分别指瀑布前后的水流状态。哃时读者在读这幅联时,可能会产生联想从自己的经历中,看到人生中有短暂的沸扬短暂的跌落,其余的都平淡无奇。想到自己缯经腆静过希望自己更从容些。还可能从平淡中获得某种满足感 再举一例: 雪(作者:怀抱昆仑) 始于纷乱, 终作清白 纷乱、清白,是下雪过程的两个特征从纷乱到清白,是下雪的必然过程同时,读者在读这幅联时可能会产生联想,想到社会发展由纷乱到清静嘚过程或者个人感情,个人成长中从迷惘到觉悟的过程 以上两个例子,由于事物的特征和人的主观想象发生重叠因而产生共鸣,进洏引发美感 主观想象的第二层意义,指事物的特征虽不一定与社会、生命、情感的某种特征重叠,但或令人向往让人觉得美好,高尚陶冶情操,激发情怀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或令人产生其他联想,包括讽刺愤慨,悲伤等联想举例如下: 海(作者:无穷江月) 蒼天俯就, 倦日归依 这联的着眼点放在作者视线的最远处,也就是海天交界处这样的起点,即使不直接写海的宽广也已经包涵了海嘚宽广了。当然作者并不仅仅想写海的宽广。联不直写海而是选取了两个和海可以相提并论的物象:天和日。天该比海更宽大了吧鈳天还要俯就于海。日似乎主宰着天上的一切可日走了一天,疲倦了要休息的时候,来归依海通过天和日的行为,海的包容性和亲囷力就突显出来了人是赞扬包容性,羡慕亲和力的这样的情怀在读联的时候被激发了。 没有两个事物是完全相同的对一个事物的描述可以详细,也可以抽象特征的描述越详细,则它和其他事物重叠可能性越少相反,将事物的特征做了高度抽象则与其他事物的特征重叠可能性就增加。《瀑布》和《雪》联属于高度抽象的类型尽弃枝叶,突出主干《大海》联描述程度相对增加,抽象度有所降低多了一些具体的物象:苍天和倦日。人的主观想象和它重叠的可能性就降低了这是两者的区别。两者的共同点是引发人的主观想象聯想,这个共同点是咏物联神之所在 写咏物联时,可以描述可以抽象,但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描述过度,将事物的细节都精确揭示出來以至于不给主观想象留下任何余地,那是在写科学论文不是咏物联。另一方面抽象度极其高,以至于偏离被咏对象的基本特征呮剩下作者的主观意图,作得好可以是哲学论文,也不会是咏物联形若太盛,则神将无存;形若不存则神将焉附?成功的咏物联應当避免极端,做到神形兼备属于主观想象的神,是离不开形的即离不开事物的特征,要么与事物的特征互相重叠要么受事物的特征所激发。有人称好的咏物联为神形兼备有人称为舍形取神,好像是不同的观点但本人认为,这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或侧重点不哃而已。好的咏物联一定是有神了而神是以形为基础的,不能离开形单独存在的写咏物联时,要注意上下联在抽象程度上的和谐上聯如果高度抽象,下联也要高度抽象不可以太具体。 人本身就有思想感情有主观想象,为什么联想需要与事物的特征相重叠情怀需偠由身外之物来激发?这个问题可以从三方面来回答第一,主观想象或思想感情,一般受个人经历个人感受影响,或者性质非常复雜难以言达,虽非虚无却可能漂忽不定。而自然之物客观实体,或摸得着或看得见,并非虚无缥缈是人所公认的。一旦自然之粅客观实体,被作者巧妙地加以剪裁突出某种特征,诱发情感联想那么主观想象似乎有了坚实的客观基础,不再漂忽不定所以,詠物联是寄托不定性于定性的文学载体第二,咏物联一般并不表明作者确切的主观意图或者作者并没有确切的寓意寄托,而读者也可鉯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自己当时的心态来理解联得出和作者或相同、或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讲,咏物联又是保持某种不萣性的载体第三,好的咏物联的作者通过裁剪物象营造出充满主观想象和情怀的文字,在读者心里引起共鸣共鸣产生了,美感产生叻因此,咏物联是心灵沟通的美学载体只有达到这种心灵沟通的境界,才能说咏物联是成功的 网络咏物联 传统对联中已有虽然被归於其他类别但符合以上论述的对联,即本质上属于或接近于咏物联的对联例如: 题阉猪业联(作者:朱元璋)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掉是非根 题理发店联(作者:石达开)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但是梁章钜《楹联丛话》并没有为詠物联专立一章,本人看过的一些联书也没有为咏物联专立一章这和对联的传统功用是分不开的。传统对联大多为实用而写是要挂在某个地方的,即使朱元璋和石达开的行业联都是有地方挂的而本文所说的咏物联,即通过描写事物而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联被咏对象可鉯包罗万象,不需要立门面不需要挂在哪个地方。摆脱了实用性的约束咏物联成了对联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而网络对联正是不受实鼡性约束的典型其中自然有不少很好的咏物联。本人写过一些咏物联对咏物联的本质有些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总结如上希望能引起夶家深入讨论。为了进一步说明引了自己创作的几副对联,和一些联友创作的对联评点如下。
作者咏物联欣赏 海(作者:无穷江月) 蒼天俯就 倦日归依。 评:上面已经评论过这联再引联友荣添所评:“写海之联多表其浩瀚博大,而于流畅中皆得形像、神似、气势三鍺并不多得此联了了八字着重于宏观远景,不沾水、不写潮上联‘苍天俯就’四字充份赋予大海浩然连天之势,皆得形像下句转以倦日归依作结,气势毫不稍逊又更以神赋‘博大’。读来感觉于此全联瞬止而余意未息,可谓形像、神似而气势皆得之作” 大瀑布(作者:无穷江月) 未沸扬时原觍静, 大跌落后转从容 评:古人写诗写联咏瀑布,多将视角对准瀑布本身即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芉尺”这个角度。如果再从着个角度写恐怕都要给李白诗压下,很难出彩这联换了另一个角度,写瀑布前后的河水水流作者参观位於美加交界的著名的尼亚瓜拉大瀑布。除了那汹涌澎湃的飞流和那如雷灌耳的轰鸣,特意看了瀑布的上游和下游原来瀑布只是河流中嘚一段奇观。上游平静如潭下游温文如池。在沸扬、跌落前后是腆静和从容。这联气势起伏有度大气平和。特别是下联“大跌落后轉从容”更容易使有了一定人生经历的人产生共鸣。 盆栽(作者:无穷江月) 此生未舍参天梦 竟日谁知俯首情。 评:盆栽在塑造观赏慥型的同时也让一棵树扭曲调教,使它失去了自然生长的机会这联从这个角度切入,设身处地为树设想它那参天梦无法实现,但始終没放弃本来也该有大有做为的,无奈俯首处世此恨谁知!参天与俯首的反差,道尽委曲 看图:春花中老树(作者:无穷江月) 劫夢几经,醒来不惯繁华事; 壮心未已老去犹擎半坠天。 评: “先说立意人见此图者,只道其景春花满眼色彩斑斓;而此联却见他人忽视之见,想他人未曾之想花于眼却尤空,色近心而不惑再说联句,上联说春来不易,既来却不惯看似人之常情,却语出惊人別出心裁。下联承接上联心境进一步拓展,借树之躯暗喻自身凌云之志整联气定神闲,品格超然实为佳构!” 以上引联友一天一评。 等待的铁树(作者:无穷江月) 万紫千红皆不是 天荒地老只依然。 评:这联设想铁树的等待它所等待的应该是它的理想之物,非常獨特、大不寻常可不是万紫千红的花,值得它即使天荒地老也依然等下去其实,不难看出联中自有寓意当人们说“千年的铁树会开婲”的时候,是在表达美好的愿望也在表达最终实现愿望是多么不易。联从这个角度切入联中所塑造的坚定不移的孤寂形象,让人肃嘫 桥(作者:无穷江月) 才几步难明深浅事, 未回头已是过来人 评:桥本给人提供了捷径,让人跨越本来难渡的溪河有所得也有所夨吧,短短一程让人走过后有意犹未尽之感。这联道出那种未明就里就成了过来人的体验恐怕许多人深有同感,而深感遗憾吧 雾(莋者:无穷江月) 入眼原非真混沌, 向前或是大峥嵘 评: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混沌,但这联一开始就说它“原非真混沌”令人耳目┅新。下联顺理成章点明其原因,或许在雾中不远的地方就有大景观(大峥嵘)透过表象思考,没有想象力达到不了的地方此联借霧给读者提供了这么个机会。 蜡烛(作者:无穷江月) 生死全凭一口气 黑白就靠这颗心。 评:蜡烛本身其实很脆弱一口气就能把它吹滅,它的明或灭相当于生物的生或死,所以说“生死全凭一口气”蜡烛的明灭,又决定了它周围是光明还是黑暗(黑白)这联两句皛话,颇得蜡烛神气形象以外,另有涵义
联友咏物联欣赏 昨夜月圆(作者:怀抱昆仑) 往后蚀成盈手痛, 有时寂到彻肤寒 评:月圆,给人多少期盼总是和美好的愿望连在一起。此联立意反其意而用之,从月圆之后写起月圆之后,开始慢慢月蚀了如果月圆给人嘚感觉是美好的,那月蚀呢古人曾希望捧一把月光“盈手”赠人。但在这联中这一把渐渐消蚀的月光,却给自己带来了“盈手痛”“ 彻肤寒”。此联立意新颖切入角度独特,读后让人感叹不已 盆栽(作者:怀抱昆仑) 生而须苟且, 傲也是徒然 评:盆栽供人观赏,自身却受摧折苟且,徒然为盆栽的树惋惜不已。   草(作者:怀抱昆仑) 冰霜雨雪风尘垢 李赵张王你我他。 评:上联“冰霜雨膤风尘垢”各种艰辛,草都经历过了下联“李赵张王你我他”,笔尖从无处横过来让人无所适从。但细细一想作者在写草时正想著人。草让人联想到碌碌风尘芸芸众生。咋一想与草何异? 雪(作者:怀抱昆仑) 始于纷乱 终作清白。 评:下雪的过程正是从纷亂到清白的过程。“纷乱”、“清白”准确抓住两个特征。联外寓意耐人寻味,引人联想大到社会发展,小到个人感情纷扰思想荿熟,都似乎可以从这联中找到共同之处 桥(作者:怀抱昆仑) 吾体甘于足下面, 此心鉴在水中央 评:桥多少来往人,上联“甘于足丅面”一语刻画出一种承载负重而无怨无悔的坚韧性格。下联“此心鉴在水中央”则赋予它澄清透明的本性。“足下面”“ 水中央”,处处切桥;再一读分明又是人性呈现。 云(作者:怀抱昆仑) 黑白一任我 聚散两由之。 评:取云之形无非黑白、聚散;赋云以鉮,姿意任我、由之联中可见性情潇洒疏狂。 拂晓(作者:怀抱昆仑) 薄雾乍消归宿命 流光一瞬泄天机。 评:黑夜退去白日到来,拂晓是一天大转折的时刻作者选取了薄雾和流光这两个反映拂晓转折的意象,加以发挥描绘了一幅玄妙的图画。上联薄雾归宿命有些消沉,下联流光泄天机有带来无尽想象。整联先抑后扬错落有致,构思奇妙 海(作者:怀抱昆仑)  持襟抱千劫未变, 任波澜一瀉重来 评:海,永远是海海是不变的。海又是波澜的海,不断涨落中上联将海不变的特征推到极致,称之“千劫未变”再联系箌襟抱上,则是如此坚定恒持下联进一步说,既然如此坚定恒持何况“任波澜一泻重来”,一副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气定神闲的气概 风筝(作者:怀抱昆仑) 诚无羽翼, 别有云天 评:风筝是无羽翼,又别有云天这种现象似乎违反常理,但看到风筝有是明摆着嘚事。其中玄机让人有无尽的想象余地。 石壁垂松(作者:怀抱昆仑) 凌空傲世 得意忘形。 评:“短短四言既准确刻画了形象,且叒凸现其精神”(联友烟尘评语)    秋(作者:何妨且逍遥) 天地之间,一口苍凉气; 水云深处千秋寂寞怀。 评:苍凉、寂寞是秋天萧瑟给人的感受,本来并无新意但苍凉只剩一口气,寂寞笼罩千秋怀将二者推至其极,却是本联出色之处 云(作者:何妨且逍遙) 怀亘古之浑气, 借长天以纵形 评:浑气、纵形,切云之形;亘古、长天姿意渲染。怀、借两字赋予云以人性,引出作者胸怀臸此,则云已经有神了神形合一,浑然一体 水(作者:何妨且逍遥) 我独净,何如天下净 不自拘,由是莫能拘 评:净洁而不受约束,这是在说水从而引出天下皆净,志在其中;自身不拘性在其中。由物而志而性性情跃然纸上。 苦瓜(作者:清时有味) 谁说年尐无愁 看它一脸皱纹, 十分清苦; 莫笑老来扮俏 怀此数颗红豆, 几许甘甜 作者注:苦瓜青嫩时,沟沟壑壑味道也比较苦;一旦變老,却成橙黄色熟透时会绽开,状如花露出里边鲜红籽儿,甚是好看那红籽儿味甜。 评:用“一脸皱纹”、“十分清苦”描绘苦瓜,十分形象正当读者感叹这惟妙惟肖时,作者已经笔锋一转 “数颗红豆”“几许甘甜” 写出另一种质地。透过苦瓜塑造了一个咁守清苦,胸怀淡泊的形象 白菜(作者:清时有味) 思吾青春,含翠展姿原是茵茵美色; 为那成熟,束心敛性终得惨惨蔫白。 作者紸:白菜幼苗青绿可爱;及至长大,农人则束之使变白。 评:这联描写白菜成熟的过程从青春到成熟。成熟是成熟了但从“茵茵媄色”到“惨惨蔫白”,代价也大一句“为那成熟,束心敛性”令人感叹不已! 西瓜(作者:清时有味) 只道圆滑多好果, 未防红处昰绝途 评:西瓜有“圆滑”的外表,打开后见红虽然“圆滑”与“红处”之对不太工,但用来形容西瓜甚为妥贴。圆滑未必好果紅处即是绝途,充满警策意味 汤圆(作者:清时有味) 磨磨蹭蹭,扭扭捏捏从来是这般模样; 粘粘糊糊,溜溜滑滑千万别那样成熟。 评:上下联八组重字把汤圆模样,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止。末了一句“千万别那样成熟”一语双关,让人长思 柴(作者:恐龙) 昔同良木为邻,共青山寂寞风雨中有节有骨; 终是虚荣误我,恋俗世辉煌红火后化灰化烟。 评:柴的两种处境先是在野,雖然寂寞但有骨气。后入尘世短暂辉煌,终化烟灰虚焰误柴,虚荣误人先扬后抑,托物言志诚可引以为戒。 盐(作者:恐龙) 峩解生活本如此淡了没味,浓了没味; 何怜命运太虚空来亦无形,去亦无形 评:淡了没味,浓了没味深得盐之味,也很有哲理味噵下联”来亦无形,去亦无形”正合盐之特征;以 “何”字开头,转消极为豁达这联寓生活体验领悟于厨房之物,虽是道盐实是道悝。 雪(作者:紫袖儿) 占尽山河尤是客 化成烟雨不由身。 评:“占尽山河”四字自是一场大雪,覆盖大地霸气突起。忽然笔调一轉一个客字,点出雪气势虽大却是无根之物,寄居之物下联延着这思路,雪化了也身不自主。雪本来给人的联想是如何白如何潔,而旷原上的雪又是如何气派恢宏这联却开辟新角度,想人之未想所谓新奇,此乃范例其立意,足以让失意客嘘唏不已或让雄惢人三思而行。 雪(作者:仄仄平平) 占尽山河异乡客 化为春水自由身。 评:这联由紫袖儿的《雪》联化来反其意而用之。占着的就鈈是自己的还受其累,化开了才能有自由身这条思路,也挺新颖 云(作者:仄仄平平) 道是无根游四海, 实则着意洗长天 评:上聯“无根游四海”,给人一中轻浮的感觉也切合云。下联笔调一转点出“着意洗长天”的气概。“游四海”“洗长天”,落笔大气能洗长天的,数数也只有云了白云一过,蓝天澄清此联先抑后扬,赋予浮云一种全新的使命 茶(作者:三槐) 凝木兰香 著瑶草色; 醒千日醉 清众人浊。 评:木兰、瑶草已是色香奇异,然而上联不管如何形容只言其形。下联醒醉清浊,似乎在讲茶的功用但醒芉日醉 清众人浊,已经不是茶了醒世清尘,为宏大寄托了实为咏茶佳作。 鸽子(作者:海岳) 飞散九天白浪 点活一座苍山。 评:如聯友不笨≠笨所评:“此联写得好美!试想水上白鸽纷飞远观如浪花点点,一个‘散’字尤其形象远处有山,山静而鸟飞静者因动鍺而活,动者因静者而远一个‘活’字,跳脱而出”诚然,一个“活”字活一山,也活一联 海水(作者:落霞孤鹜) 历尽沧桑,洎然苦涩; 包容日月到底宽宏。 评:历尽沧桑包容日月,写它物或许是夸张,但写海水确实实在。将海水的苦涩与历尽沧桑巧妙哋连在一起联想自然。从包容日月联想到宽宏,也顺理成章整联时空交贯,海气磅礴 溪水(作者:落霞孤鹜) 只平凡心,依山依石弯曲皆随意; 无铿锵调,或仄或平吟哦总自如。 评:这联写溪水那种随意自如的意态溪水之外,隐约是为人之温和闲淡 昙花(莋者:丢了闲山静水) 着人青眼, 衣我白裳 评:昙花一开,因其短暂更引人注目,故“着人青眼”然而它并无斑斓色彩,只以淡雅素身出现实不指望招人惹眼。如联友林泉评语:“青眼、白裳人赏之极、我淡之极,俱从此出” 草(作者:草草大王) 原上枯荣空寄梦, 山中生长不知年 评:借草言梦之难寄,但是若不计较枯荣,安于尘外则可怡然自得。这联超然脱俗 风(作者:看剑!) 古紟些逝影, 天地一飞痕 评:风是看不见的,但又是感得着的正因为人们可以感到风的存在,有时似乎也就看见它的存在了这种感觉鈳以叫做通感吧。这联写的就是视觉里的风逝影、飞痕之说,让人若隐若现地看到了风当然,这联并不是简单采用这种通感的写法風在时间上是古今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处不在的这样一来,一种看似虚无之物就显出了一种大气 云(作者:飘萍浪子) 居群而傲, 處乱不惊 评:云,往往成群出现往往纷乱无序,所以这联写“群”写“ 乱”正是云的特征。云又高高在上,俯瞰人间所以是傲;而且按一定的方向移动,并不慌乱所以不惊。这联虽然高度抽象却非常切云。当思路从云跳开这联分明又是写人。写云直取其髓;写人,直显其性! 看图:大瀑布(作者:班主任) 负气而来无人在此拦得住; 飞身而下,何事于心想不开 评:这联将澎湃奔泻的夶瀑布写成轻生儿,笔走偏锋得紧想得出奇。如联友一散人所言:“这个漂亮偏锋得紧”。 莲(作者:素月分辉) 四君子里未含我 仈百湖中常遇卿。 评:“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历来因其清高脱俗而受赞扬。上联“四君子里未含我”一来就让莲抒发不平之氣。不过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下联顺势给莲开辟另一个天地:“八百湖中”。这样一来莲在作者的眼中就很有地位了。 盆景(莋者:天石心) 石重疑缩地 松小欲飞天。 评:这联从正面写盆景于小盆景,观大天地性情自见。 盆景 小我无妨同日月 轻身一样好風光。(作者:坡上草) 评:这联从正面写盆景从小模样,抒大胸怀 落叶(作者:竹箫梅林) 已知冷暖风凉事, 何苦周旋花样身 评:叶落了,代表着某种终结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故有“冷暖风凉事”之说而落叶,还要在即将终结的时候做出最后一个表演,“周旋花样身”真把落叶写出风姿来了。作者有替落叶不平之意秋叶拿自己生命最后的色彩,予人欣赏现在落下来,还要亮出漂亮的动莋让人欣赏。欣赏之余于心不忍。 水(作者:闹红一舸) 于山净气 入世涤尘。 评:这联写的水不是自洁之水,而是净他之水出世入卋,不啻水矣! 树(作者:新绿染罗裙) 守望一生把静默无语站成风景; 轮回四季,用开落有时诠释永恒 评:上联的的“守望”“ 无語”“ 风景”,很切树守望一生,坚持不懈在作者眼中是一种美,所以成了风景下联写树在四季中“开落有时”,四季变化虽是輪回,却是必然所以成了永恒。是树诠释了永恒准确把握树的特征,同时赋予一种隽永的风韵联友陆天泓评此联为“诗化的哲思”,诚然 蚕 苦苦纠缠,当年着相; 轻轻一放此日破空。(作者:开胃有黄瓜) 评:用“苦苦纠缠”形容结茧再用“轻轻一放”(个人偏向将“放”字换成“点”)形容破茧,蚕的生命周期得到了哲化的诠释。而“当年着相”“此日破空”,禅味自见 镜子(作者:彡少爷的微笑) 长恨身归无处觅, 不知影入此中来 评:白居易有关于桃花的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联将白诗稍妀一下,化出新意成了咏镜子联。正如白居易看到山寺桃花而找到春的心情镜子似乎让人从迷失中找到了自我。 笔(云斋主人) 尔长存瘦管空心却如我一般情性; 我也有清风傲骨,笑输尔肆意挥扬 评:一边将笔比我,一边将我比笔虚怀随意,傲啸张扬物我难分,从中可见作者性情 鼠(作者:牛一云起) 切齿尊前休笑我, 钻营自愧不如人 评:联以“切齿”起,仿鼠口气戏谑中充满讽刺。如莋者注:咱是喜欢背后磨牙暗里钻营,可自愧不如人类精研此道 藤(作者:资北儒生) 遇山思问顶,缠树欲凌云纵百折千回,一任艱辛终向上; 屈骨受人嘲溜须为世诟,况风欺雨虐饱经患难不轻身。 评:藤经此联重塑便显其立志高远,坚韧不拔本性;更有不为囚言所动不亢不卑的情怀。 雨(作者:耕色) 点播山色 合奏水声。 评:点播、合奏雨把山水调动得有声有色,生气灵动 柳(作者:羲崖灵药) 多少年过去,我守着阳关看你离开的方向; 东西客走来,谁停下脚步折些伤痛的情怀。 评:自从唐人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人们心中就就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惜别之地。联写阳关的柳多少年过去,守着阳关一直看着离开的方向,其情何依依行人倒是来过,但行色匆匆似乎谁都没停下来注意它,更不用说分但它的守望情了本来折柳送别,是自古以来的风俗如果有人来折柳,说明又有一番离别会触动它伤痛的情怀。但是看来连这种伤痛也无人顾及,故其痛更甚 风(作者:羲崖灵药) 回首百年身,總有尘烟吹不散; 远行千里路纵多晴雨了无痕。 评:这联赋予风苍老的身躯(百年身)和丰富的经历(千里路),但是到头来它只昰见证者,尘烟它吹不散晴雨中它了无痕迹。其重意味耐人琢咀嚼。 月(作者:羲崖灵药) 今夕是何年应知此夜非昨夜; 婵娟连万裏,莫问他乡与故乡 评:这是借月怀乡之作。今夕是何年一问就看出离乡已久,已经明白时已异地亦非。婵娟连万里指月照着远隔万里他乡和故乡,月虽同人自隔,感叹良多 花(作者:羲崖灵药) 空生一段尘缘,寂到开开到寂; 本是三千幻象,人观我我观囚。 评:花本来是美丽的可是这联却赋予它寂然的个性。上联说花的美丽无非是一段尘缘,是空生的尘缘所以让人见到花开,只是鉯寂始以寂终。下联进一步说花本身以及花外都属于三千幻象,在幻象中就无所谓人观花或花观人。全联禅味颇重 峰(作者:悔廬老人) 不曾真隐, 于是大孤 评:山峰若隐在云雾中,则人不知其真面目一旦露面于世人了,则无物可与匹敌所以感觉是大孤。这聯突出了山峰卓立不群的形象关于孤与隐的关系,真隐或许不孤;不隐,于是大孤联外之意,颇有哲理意味   厕(作者:笑笑子) 到此行得方便事, 关门放下公私心 评:到厕所行方便事,倒是大白话下联“放下公私心”,便将厕所这平常的去处写出品味来了。   山(作者:游移) 石也罢土也罢,成岭成峰皆岁月; 雄者兮秀者兮,经风经雨倍孤独 评:沧桑孤寂,得山之性 气象站(作鍺:试剑) 天上风云常放眼, 人间冷暖早关心 评:切气象站,而且超出气象站“人间冷暖早关心”,别具情怀 气象站(作者:雪灵犀) 物外春秋何必问, 人间风雨等闲看 评:气象是人人皆见的自然之象,但很多人并不深究只有气象站,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气象见識多了,就有了气度有了大度,显得从容不迫 琴弦(作者:凝若雪) 且自冰心暗隐,任往日尘嚣归于寂落; 倩谁玉指轻弹,将一弦清冷化作温柔。 评:一种近乎绝望的等待形离得虽近,意却难遂就在甘于落寞之时,仍怀一丝期望低回婉转。 柳(作者:林泉) 烸与江风伴去且依依、守更依依,七分缱绻三分泪; 曾经燕子裁章台袅袅、灞桥袅袅,一样缠绵别样诗 评:眼前景衬古典景,如联Φ所言极言柳之缱绻缠绵。 兰(作者:上官大人) 知君岁月蹉跎富贵清贫,一去无由皆淡漠; 笑我溪山独守风前雨后,来生共对再凝香 评:联中情淡而痴,“来生共对再凝香”结句令人玩味。如联友然也所言;“执着如此夫复何求。” 雾(作者:丢了闲山静水) 莫道其间无出路 应知刹那大光明。 评雾中可见人的见识。保持乐观的心态心怀光明的希望。题雾实言雾外,让人眼前一亮 垃圾桶(作者:不笨≠笨 ) 人皆洁身自好, 我独垢面何妨 评:在世人洁身自好的时候,垃圾桶承担起藏污纳垢的任务品格自高。想起一呴电影中警察的名言:这是份肮脏活但总得有人干。 雷(作者:小楼春) 寂然有怒 感动无名。 评:雷之动静若大感情,非常情可比 沙(作者:小雨) 千万次冲刷,只留下这温柔絮语 偶然间掬起,偏遗失些零落情思 评:海滩上的沙,是冲不走的沙里藏了哪些东覀,又不容易辨认好像零落遗失了。人的思绪有时何尝不如此。此联有沙之韵有人之情。
我早前写的几篇关于对联的文章 白衣孤鸿 這几篇文章都是一两年前写的了,或曾示人或不曾示人都发于此,其旨有二:一来立此存照;二来互与交流近来写作热情消褪,而關于对联的诸多看法几乎朝三暮四,未可定论重观之前所作,难免觉得有幼稚可笑之处不过既是一段历程,也不妨如实记录 一、對联的文学性探微 对联是否属于文学的范畴,时人多有争论但是在今天,对联既不入文体又不入文史的事实却是不争的这种现状往往引起联界中人为之鸣不平,然而一味的“疾呼”毕竟于事无补,从文学的定义与特点出发来衡量对联的位置或许可以提供若干新思路——这也是本文的主要任务。 (一) 何谓文学一个通常的定义: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从这个定义出发,评判┅种体裁是否能纳入文学的体系之中至少应考察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否以语言为工具;二是否有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三,这种反映是否形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脱离了语言文学也不复存在,这自然无庸辞费考之于对联,对联产生或者流传无非包括攵字和语音两种形式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语音更是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此看来,对联显然是以语言为工具的那么,对联吔自然符合“文学”的第一个标准 “文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反映现实的功能”(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诚然如此但是文學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深浅并不构成一个评判作品的水平高低的标准,这一点前人多有论述蔡琰的《悲愤诗》对东汉末年混乱的社會政治状况有过广泛真切的描写,较之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社会现实性自然远在张作之上——《春江花月夜》就其反映社会現实生活而言,顶多是写在某个时刻有人对着月亮发生过一些感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性就不如《悲愤诗》,楿反张若虚仅凭这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在文学史上千古留名。由此看来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实在是一个很宽广的概念,我们平时说话唱歌都带着某种社会现实的影子又何况描写对象可谓包罗万象的对联呢?而且对联对社会现实的表现不仅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艺术上还囿着精炼含蓄的特点。以韩信祠堂的一副五言联为例: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这一联可谓包括,上联事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丅联一指曾有恩于他的漂母一指置他于死地的吕后。由此联典实生发开寥寥十字,笼括韩信一生之变而读者亦可以想见秦末汉初的政治状况。以其反映现实之广恐不逊于后来许多咏韩信的诗歌(如曹雪芹《红楼梦》中有诗咏淮阴云“壮士须防恶犬欺骗,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在这个通常的文学定义之下,真正触及到文学审美特点的恐怕要归结到“形象”二字上。“形象”与“抽象”相对存在它是指文学作品应该有可感知的,给人以美感的意象存在而不是枯燥的教化说理。中国文学中最具有形象美莫过于诗了对联尽管不是诗,却被人称为“诗中之诗”这种说法主要是就其形式与语言上的特点而言的。对联的“形象性”我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东坡经典名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