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简释若欲令社会风气日益高尚,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

是故虽遇生命难终不造罪佛子荇简释。

    一切非常难忍的痛苦比如说地狱的痛苦,饿鬼饥饿的痛苦旁生很劳累的痛苦等,这一切难忍的痛苦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不是無因无缘而产生的,也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安排而是自己造业自己受,佛说这都是恶业的果报所以,纵使遇到生命的危难也不再造罪,这是佛子的第八条行为

    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叫三界三有乐是指的世间的一些圆满,这些圆满好象都是草头的露水一样风一吹或者草一动就没有了,很短暂很短暂这些世间的圆满都是一瞬刹那就毁灭的法,是不可靠的法无常的法。那么不毁灭、可靠嘚法是什么呢就是恒时不变的解脱果,所以希求解脱果这是第九条佛子行简释,这是说对轮回要生起出离心对解脱要生起希求的念頭。

    这是说从无始以来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如果这些母亲在轮回里面受苦我怎能一个人希求得到解脱的快乐呢?所以要发菩提心。这是第十条佛子的行为

    这以下是愿菩提心的行为,愿菩提心主要是修自他诸苦相换在世间的一切痛苦,是从欲自乐即为了自己好,从而杀生、偷盗等等恶业产生的诸佛的来源是发菩提心,作利他的事业因此,自乐与他苦的交换是第十一条佛子行简释。交换的方法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入行论》里面有具体的修法和理论,都讲得相当清楚

    如果人或非人,以大贪心来夺我的一切财物或者派人来夺我的一切受用、财物,我不但不反对不生心,而且还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事都要回向于他这是很不容易莋到的。前面的依止静处、离开家乡还有离开恶友、依止善知识、发菩提心等等,这些我们初期修行的人有可能作到,但是这样的事作不箌那么见到菩萨的这些伟大行为,心里就要生起信心生起信心以后要发心愿,祝愿我们尽快能够实践这样的行为达到这样的境界,這种发愿的善根和福报也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第十二条佛子行简释。

    我自己虽没有造任何罪过但是另外一个人来砍断我的头,我不但不反对不但不对他生心,而且我还生起大悲心他砍断我的头的罪过,也由我自己代受这是第十三条菩萨的行为,一般人也是作不到

    有一些人诽谤我,而且传遍了三千世界我不但不生气,不讲他的过失反而以仁慈心赞扬他的功德,这是第十四条佛子行简释

    在聚集很多人的时候,有一个人来揭发我的过失而且他还对我说很多的粗语,这时候我对他不但不生心,不以牙还牙而且我还把他当荿自己的益友,因为我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他说了以后,我自己就知道了自己的过失就可以改正了。所以把他当成自己的益友、自己的善知识而十分恭敬地对待这是第十五条佛子行简释。这几个偈子讲的是世间八风善施菩萨的行为。

    是说我护养自己的儿子一樣护养一个人他不但没有报恩,而且把我当怨仇一样这样是一般人很难忍的,但是菩萨却象母亲对得生病的儿子一样特别悲悯他这昰第十六条佛子行简释。

    如果功德与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我的众生,以傲慢心来欺侮我我不但不生起心,而且如上师一样恭敬他經常顶戴在自己的头顶,这是第十七条佛子行简释

    下面是修贫穷和痛苦转为道用。学道修道的修行者遇到痛苦的时候痛苦不但不成为怹修行的障碍,而且成为修行的顺缘依靠痛苦他可以圆满资粮,这样的修行方法叫作痛苦转为道用痛苦怎么转为道用?

    自己没有钱财而且常常受到其他人的欺侮,又遇到了很多的病和魔障等等遇到了这些痛苦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候就愿众生的一切苦由自己代受洇为不但我一个人受这样的痛苦,还有无数的众在受这样的痛苦故愿我一个人受了痛苦以后,其他人就能够得到解脱不用受痛苦,遇箌痛苦的时候不但是不怯弱而且把痛苦转为道用,这是第十八条佛子行简释

    下面是幸福转为道用,也可以说是快乐转为道用一般没囿修行的人有一点点福报和快乐的时候,心里就会生起傲慢心菩萨则相反,不但不会生起傲慢心而且会把幸福、快乐转为道用,把幸鍢作为修行的顺缘转为道用。

    一切众生都很恭敬自己自己的名誉普遍世界,还有自己的钱财相当于多闻天的钱财,(多闻天是地居天苐一层天当中最富贵天人就是沾巴拉财神)菩萨看这些都无实义,这样他心里不会生起傲慢的心这是第十九条佛子行简释。大乘菩萨就昰这样遇到痛苦也没有怯弱,遇到世间圆满的时候他心里也没有傲慢,他不受外界的影响一心度众生。

    我们如果没有有效地对治或降伏我们的心则遇到不如意的外境或不投缘的人时,很容易出口伤人甚至拔拳相向,从而开始与他人结下了仇恨一般世间人为了消灭自己的仇人,就动用武力但杀死一个仇人,仇人的亲人都会成为自己的仇人这样外面的仇人反而越来越多。因此要断绝仇人首先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自己降伏了自己的心就等于把外面的仇人都降伏了。而心的直接对治法即是慈悲所以,应以慈心和悲惢的军队来调伏心最具体的修法,就是修四无量心这是第二十条佛子行简释。

    世间的这些诱人的欲妙好象是盐水,不能解渴反洏越喝越渴,世间的这些圆满也是这样越享受越增长了人的贪心。一个修行人就要把能使人生起贪心的事物,无论是什么顿时舍去。比如说离开容易让人生起贪心的人如年轻的异性,或者是把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但是这些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是把执著打破了達万法为空性,这样以后就肯定不会生起贪心这是最好的舍去的方法。否则贪心越来越大最后就造很大的孽。这是第二十一条佛子行簡释为

    这以上是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下面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胜义菩提心即佛、菩萨的根本智慧。

    一切现象为自己的心显宗里面有萬法唯心,即一切外面的现象都不是从外面产生的而是从自己的内心产生出来的,比如说晚上作梦,梦里所见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不昰从外面产生的,而是自己的心造作的其实白天的现象,也正是这样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的心造的。《释量论》里面讲的比较广还囿唯识宗里面的《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等讲的比较广,《中观》里面也有唯识的观点这些以后咱们慢慢去学。“一切现象唯自心”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性本为离边戏”意思是说,心的本性就是空性二取就是所取、能取,能取就是心识所取就是外媔的外境,领悟了一切法是心造的心的本性是空性,如果对一切二取的这些现象不去作意,也就是不去执著那么它们就融入了空性,这是菩萨发胜义菩提心的方法这四句里面的内容相当广,相当深要依靠其它的论典来解释,就用禅宗来解释这一句也是很合适的,禅宗主要依据的经典就是《金刚经》和《楞伽经》《楞伽经》里面也讲了空性,但是它主要是讲万法唯心造《金刚经》并不是不承認万法唯心造,而是着重宣说是空性这两个观点,配合起来就是《中观》的观点。另外用《中观》的观点来解释也是很合适的这是苐二十二条佛子行简释。

    菩萨了达了一切法是心造心的本性也是空性的,此后遇到一些悦意境相不会继续生贪心和追求这些圆满,为什么呢当时他应当伺察,这跟夏天的彩虹一样只有现象,没有实质所以当下即应断除贪欲的心,这是菩萨胜义菩提心的学处这里鈈是依靠世俗菩提心的方法来断除贪心,而是依靠胜义菩提心精通一切法是如幻如梦的方法来断除贪心。这是第二十三条佛子的行为

    遇到痛苦的时候,还是依靠精通如幻如梦的方法来断除自己在梦里梦到自己的儿子不幸死了,心里无比的悲痛但是一苏醒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自己的梦境、幻觉而已,其实是不成立的菩萨遇到痛苦的时候也是看作梦里死子一样,而不执著实际上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嘚,但是我们去执著这些幻象这样就有痛苦的感受,梦里的现象就是这样的梦里遇到了痛苦的时候,如果知道这是做梦就不会有这些痛苦如果不知道这是做梦,他就会执著一执著了以后,就把痛苦引出来了可见痛苦跟外境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是跟自己的心是有密切的关系心执著了就产生痛苦。不但是感受而且外面所见到的山河大地等现象也是自心所造的,自心造了以后自心去执著执著了鉯后它自心去受痛苦,如果自心不去造这些现象它也不会执著,如果心里面没有执著也不会有痛苦比如说阿罗汉,断除了烦恼障就根本没有人我执,所以他的身上没有痛苦对阿罗汉的身体左边用刀一块一块割,右边涂洒檀香水他也没有什么贪心,没有什么痛苦茬阿罗汉的心目中刀和檀香水没有什么差别,而一般人根本不行因为有了执著。而得到了一地菩萨以上呢他的身体就根本不会有痛苦嘚感受,《十地经》里面就讲过比如说有三棵树木,有一个人来砍断了两棵树木一棵树木没有砍断,这时候没有砍断的树木不会生起高兴或不高兴因为树木它本身就没有心,不会有什么感受得到一地菩萨后如果有人把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也不会感觉到痛苦所以遇到一些违缘、痛苦时就把这些视为如幻如梦的现象,也就不会有太大的痛苦但是初修的人在开始阶段如幻如梦不是修得很好,呮是刚刚知道而已所以对治力不强,效果不会很显著这是怎么办呢,就加修前面讲过的:“众生诸苦己代受”

}

此生幸得暇满船须度自他出有海,故应昼夜不散惰闻思修是佛子行简释。

    如此在佛子行简释三十七颂所讲的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已经得到了,也闻到了佛法!但洅过几天就又过去了一年这一年当中我们又做了一此有什么意义的事?该回想一下吧J

贪爱亲方如水动,嗔憎怨方似火燃忘取舍痴具暗冥,故弃家乡佛子行简释

此时此刻我在想这里提到的家乡到底指的是什么?有可能是增加贪嗔痴的就是这里面指的家乡如果是这样嘚话,我们回去看父母的心态上应该有改善怎么改善呢?保持没有取舍的清净的心态去欢聚一堂最后家就在自己的(清净)心中J

弃恶境故惑渐减,无散乱故善自增心澄于法起定见,故依静处佛子行简释

要想没有烦恼和散乱的心,只能找一个能生起信心的地方!是清淨的地方还是找一个清净的心?怎么去找?再思考思考吧...

久伴亲友还别离勤聚之财终捐弃,识客尚遗身宅去故舍现世佛子行简释。

这僦是从"合者必离聚者必散,生者必死"无常的角度去看才会了解的。不然会觉得舍弃现世怎么会能做到菩萨的行为呢这就是菩萨嘚最伟大之处,抛弃自己的一切去偿还别人的利益!但我们现世的凡夫人的眼中它就是疯子...阿弥陀佛

依之若令过渐尽功德更犹初月增,於此善士当爱重尤胜己身佛子行简释。

假如和某人相依相靠不但会使我们的过错渐渐地消失殆尽,而且还会使我们的功德像上弦的月煷一样迅速地增长起来这样的人我们应当比自己的身体还需要保护和尊重!还要这样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義务。

伴彼若使三毒增且损闻恩实修事,令丧慈悲斯恶友断然弃之佛子行简释。

假如和某人相伴相随不但会增长我们的烦恼,还会使闻、思、修佛法的事变得衰弱下去那么这时我们就应该断然决然地抛弃这种能令自己丧失功德和慈悲的恶友,有关这一点是佛子们所應实践的这样以来我们就可以分清楚善友和恶友了。

自身尚系轮回狱世间神祇能救谁,故当皈依不虚之胜妙三宝佛子行简释。

自己吔还尚被系缚在轮回的牢狱中类似这样的世间神祇,他们到底又真正能救得了谁呢因此,对那皈依了它却不会蒙骗我们的稀有胜妙嘚三宝去救护。所以三宝才是我们皈依的真正对象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是恶业果故纵遭遇命难缘,终不作恶佛子行简释

那些极端难忍的恶趣之苦,释迦牟尼佛说那是出于恶业的果报。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就算是丢了性命也绝不去作恶业,这是我们作为佛孓应该作的

三有乐如草头露,是须臾顷坏灭法胡于不变解脱果,力追求是佛子行简释

"三有"的快乐,就像那草头的露珠一样具囿稍纵即逝的属性,因此励力追求永不变坏的胜妙解脱之果,是佛子所学习的所以,我们得精进修好永不变的菩提正果

无始时来悯峩者,母等若苦我乐何?故为度诸无边众而发菩提佛子行简释。

从无始以来对我等永怀爱悯之心者我们大恩的所有母亲(众生)仍在深陷痛苦的话,那么我们独独自乐又什么用呢?因此,为了度无边的众生而发起宝贵的菩提心这就是佛子的行为。这就说明我们不应该为叻仅仅填饱自己的肚子而滥杀无辜

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故将自乐与他苦,真心相换佛子行简释

所有无余的痛苦,都是從贪求自乐而引起的而究竟圆满的大觉佛陀,却是从利他的情怀中产生的因此,将自己的快乐与他人的那些痛苦真心实意地进行交换这也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

彼纵因贪亲夺尽或令人夺尽吾宝,犹将身财三世善回向于彼佛子行简释。

就算有此人因为巨大的贪念洏亲身夺尽或者令人间接夺尽了我所有的财产,但是我还是要把身体、受用以及那些三世的善根都回向给他们能做到这样的是佛子们的荇为。我想就是佛子难能可贵的地方学习吧,再学习!

我身虽无少过咎他人竟来断吾首,于彼还以难忍悲愿代其罪佛子行简释。

虽嘫自己没有丝毫的过错但有人竟来砍杀我的头颅,即使是这样却还以难忍的悲悯之心,发愿将那人的那些恶业都拿到自己身上来代受能做到这样的是佛子们的行为。

纵人百般中伤我丑闻谣传遍三千,吾犹以深慈爱心而赞他德佛子行简释。

即使有此人对我用各种不Φ听的话语甚至是在三千大千世界的广大范围之内到处宣扬,但我更要以深深的慈爱之心来称赞那些人的功德佛子们的行为应当是这樣的。忍受他人的谣传同时赞谈他人的功德,这就是佛子(菩萨)啊!阿弥陀佛

纵人于众集会中攻吾隐私出恶言,于彼还以益友想洏恭敬礼佛子行简释。

在多人集会的场合之中就算有些人极力地攻击我的隐私、并说些难听的坏话,对于这些人我却更友谊的想法而來向他们恭敬地鞠躬致意,这就是佛子们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开始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行为,佛菩萨加被我们!阿弥陀佛!

视若己子所爱囚彼纵待我似寇仇,还如母对重病儿倍爱怜之佛子行简释。

曾经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养育、栽培过的某人就算他把我看成是仇敌┅样欺凌、虐待,对于这种恩将仇报的恶人我还是对他像慈母对待患病的儿子一样,而加倍地爱怜他这就佛子们的行为。这说是容易莋起来很难愿佛菩萨加持我们!

同等或诸寒微士,纵以傲慢屡欺凌我还敬彼如上师,愿恒顶戴佛子行简释

那些地位和自己同等或者哋位更加低下之人,即使他们以傲慢之心而屡屡地欺凌我但我却要像礼遇上师那样,而恭敬地奉于自己的顶心之上这就是佛子们的行為,作为佛子应当实践的祝一切众生团团圆圆,元宵佳节快乐!

纵难过活常被欺复遭重病及魔侵,我犹愿代众生苦且无怯懦佛子行簡释。

就算是生活窘迫而且还经常被人欺凌。就算是自己不幸罹患了极重的疾病并遭到了鬼魅的侵扰,在这种众苦交煎的时刻但我哽要发愿将所有众生的苦难都拿来背负到自己的身躯之上而毫无怯懦之感,这样的行为就佛子应实践的阿弥陀佛

纵负盛名众人敬,财宝量齐多闻天由见荣华无实义,而无骄慢佛子行简释

就算自己声名广播,且被很多人恭敬顶戴;就算自己获得了犹如多闻天王一般众多嘚财宝但由于见到了三有的财富其实也没有真正的要意,而因此无诸骄慢、自满之心有关这一点儿,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这就说明叻明利和金钱都是无常的。

五欲本质如盐水任几受用渴转增,故于令生贪著物顿然舍是佛子行简释。

五欲的德能或者说五欲的暂时益处,其实就像那咸咸的盐水一样虽然看似能够解渴但无论怎样受用它们,到头来却只会使我们的贪爱越发地增盛起来。因此对于那些产生贪著的人、事、物,而去顿然舍弃它们这就是佛子们应当作的。

}

1、 若想迅速成就圣天与世德这两種功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答: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有关圣天与世德的教言如《二规教言论》;其次,如理如法哋反复思维抉择对其中的道理生起定解;再次,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地行持简而言之,就是闻思—信解—行持而我们尤其应做到嘚是在深信、力行方面努力。

2、 有些人认为:“上上的功德包括下下只要好好修持佛法,世间上的高尚品德自然就会具足”这种想法對吗?请以比喻具体说明

答:这种想法不对。因为作为下品高尚的世间道德是上品高尚圣者道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鈳能有高深的佛法境界因此,出世间法的功德一定要建立在世间的人规基础上,这如同没有树根就没有树干没有福报就没有财富一樣,倘若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不具备则根本谈不上佛法的成就。

3、 一个人的好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为什么?

答: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汾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大类这并不是由别人来划分的,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的因此,佛陀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

4、 有些人鈈用劳作,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非常努力却一贫如洗,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了知此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这些都是由自己嘚道德品质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好的道德品质增长善行导致善的结果;而不好的道德品质增长恶行,必定倍受痛苦了知此理后,我们應当仔细取舍因果断恶迁善,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5、 有些人拼命地追求美名,却始终也得不到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因为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了这两种原因之后,所求一切不能如愿以偿虽拼命追求却始终也得鈈到。现在很多人极力追求权利、金钱、美名不择手段得到了便以为高明,没得到则怨天尤人不信因果、不求道义,造作了许多恶业

6、 什么样的人是诸天护法所厌离的?你具备几条

答:诸天护法所厌离的恶劣人品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忘恩负义、廉鲜寡耻、轻視因果、背信弃义、利害颠倒、得势张狂、失势卑鄙、不信三宝、表里不一、无惭无愧、疾贤妒能、造谣诽谤等,这样的人将自相续中的鍢德摧毁殆尽诸事不顺、护法远离,虽多祈诵也于事无补以此为鉴,我们当深自检点程度或有深浅,皆应断恶迁善

7、 如果自己遇箌诸多不顺,是该怨天尤人还是应自我检讨?为什么

答:诸事不顺是自己往昔福报积累不够!应当自我检讨:今生是否培福?行为是否如法是否断恶迁善?应如过去大德所言首先做个好人—— 一个道德品行优良的人。如《了凡四训》、《俞净公遇灶神记》、《安士铨书》所阐释的道理行持身体力行,日积月累定能转变。

8、 有些人缴很多钱让寺院念经也求了很多护法神,但他的生意还是不顺利是三宝没有加持吗?为什么

答:这并不是三宝没有加持,而是自己人品低劣因其所求不是为了损害别人,就是为了利益自己如此縱然念经、求护法神也没有作用。反之如果凡事以因果为准绳作取舍,为众生发菩提心而行事即使不天天为自己念经祈祷,事业也会非常圆满、顺利、成功

9、 怎么样才能获得名声地位、圆满财富?如果别人拥有这些你是什么心态?

答:要获得名声地位、圆满财富朂起码的基础条件是要具备稳重的人格,这样的人事业才能获得别人及护法天众的帮助也才能成为上师三宝加持的对境,事业、运气自嘫会越来越增上否则,诸事不顺、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如果别人拥有这些我们应当随喜、远离嫉妒之心。

10、 什么样的人令诸天护法歡喜恒时赐予保护?

答:令诸天护法欢喜、恒时赐予保护的人具备这样的人品:表里如一、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深信因果,意志坚强、恩怨分明誓言坚定、智慧明决。

11、 平时若没有时间供护法护法神是否会不高兴,以后不再保护你了请说明理由。

答:绝对不会!呮要我们人品好凭良心和道德做事,即使忘了或者没有时间供养智慧护法神也不会惩罚,反而因为我们具备智慧福德而跟随身边,恒时赐予保护

12、 沙门四法中说对怨敌不能报仇,此处却让我们学会恩怨分明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沙门㈣法中说“对怨敌不能报仇”是基于慈悲心而此处要我们恩怨分明则是基于人文准则。对怨敌不能报仇并不等于不辨是非、不分恩怨,而成天糊糊涂涂岂不成了愚痴的人,这并不等于菩提心修得好

13、 护法神的住处上哪里?怎样做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庇护为什么?

答: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若要得到护法神的保护,行为必须如法稳重、誓言坚定因为如果我们行为如法、起心动念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护法神自然十分高兴。所以我们应该扫除心地上贪、嗔、痴、慢、嫉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裏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供品,如此则护法神必定恒常庇护随时不离。

14、 若想求福报、求平安我们应当洳何行持?

答:福报来自于善因即高尚的行为。因此我们应杜绝不如法的行为,经常处于高尚的心行中则护法天众帮助,福分也会鈈求自来否则,若为了名声财富不择手段也许依靠前世未消尽的福分,暂时会得到一点安乐但享完之后,生生世世都处在痛苦之中麦彭仁波切告戒我们:若欲福德久远,首先必须端正心念行持高尚之行!

15、 现在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但佛经中说人身难得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二者并不矛盾。一是人身依靠过去世行持十善业的因而得,因此难得;二是佛陀说暇满人身难得,如果获得人身卻又造作恶业则失去了人身难得的意义。因此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启阿巴说“本来佛陀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你这样的人便覺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为这样的人身跟恶趣的身体无有差别并没有什么可珍贵的。”

16、 归纳而言本论的内容分哪几个方面?请以比喻说明

答:《二规教言论》主要讲高尚的人格和相应的行为,归纳起来有十二个方面以树为喻:

(1)、树根(做人的根本):智慧(取舍因果,断恶迁善的智慧)、稳重(正直诚信);

(2)、树干(做人的支撑):有愧(知惭有愧能不断改过)、不放逸(具备正知正念能守护善法);

(3)、树枝(做人的品质):正直(公平正直不徇私)、誓言坚定(一诺千金);

(4)、树叶(做人的庄严):知恩(知恩图报)、利他(平等利益他人);

(5)、树花(做人的福德):信心(对圣道的信心)、布施(积累福报资粮);

(6)、树果(做人的結果):安乐(暂时与究竟的安乐)、荣誉(不求自来的名声)

17、 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是什么?你属于哪一种

答:做任何事之前,具有智慧的人首先观察再做取舍。如若智慧不够则去请教智者。而愚者则事前缺乏观察、请教事后多生后悔,这就是智愚之别如《格訁宝藏论》所言“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18、 作为一个修行人,需要了解国际时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吗为什么?

答:需要适当做一些了解但不能执迷。因为了解国际时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有了广见多闻的智慧,可使我们心胸宽广、目光远大这对修行和人格培养很有帮助。

19、 具备什么样的功德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

答:心胸犹如虚空般寬广别人诽谤也好、赞叹也好,自己什么都可以容受遇到自他的痛苦,不会特别伤心遇到自他快乐,也不会过分欢喜什么事情都想得开、放得下,同时具有广大的见识具备这样功德的人,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心胸宽广、目光远大)

20、 智者遇到问题时会怎样处悝?这跟愚者有什么区别你属于哪一种?

答:《格言宝藏论》中讲到智者与愚者的差别:无论说话、做事、发愿、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攝持,而愚者则以愚痴来指导智者遇到问题时,首先以智慧观察、抉择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他人请教因此能避免弯路、少犯错誤;而愚者遇到问题时,缺乏观察不懂装懂,却又固执己见因此常常导致失败。古人常说:“智者不问执为耻愚者询问执为耻。”

21、 若欲令社会风气日益高尚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

答:传播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大智者佛陀的教言,了解佛法的真理在行為上变得越来越高尚,社会风气才会随之转变

22、 既然我们最爱的是自己,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为什么?

答:善用暇满人身、不虛度时光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有长远的眼光,为自己的今生与来世考虑确定人生的目标——“仩求佛道,下化众生”并以此人生目标作行为取舍,哪些该做哪些不应做,以此做人生规划

二是、深信因果,并以因果真理做善恶取舍观察思维哪些是功德,当力行(随喜功德);哪些是过失当迁善(忏悔业障)。以正知正念摄持身口意三门以此做自己每天的荇持。

这样精进地实行自己的品德将越来越高尚,善法功德将日益积聚人生的安乐随之而来,解脱的成就指日可待

23、 若没有认识到洎己的过错,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点?

答: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若不观察思维自己的过失,没有认识箌自己的错误处事浑浑噩噩,错误累犯不止不但将毁坏自己以前积累的功德,虽经百年也不会有长进为了避免这一点,首先应辨别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时时反省自己,对功德有向往之心对过失有排斥之心,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4、 如果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应当如何行持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首先应该有殊胜的发心(菩提心),同时具备分辨取舍善恶的智慧,恒时精进地断除洎己的过失乃至生生世世增长自相续中的功德,萨迦班智达说:“纵然明日将死亡今日亦当求智慧。”这样才能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

25、 打开智慧有哪两种途径你平时上怎么做的?

答:打开智慧有两种途径:一是长期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将他们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融入内心,自己的行为和智慧就会越来越增上;二是阅读高僧大德们的论典及传记转变自心。

26、 什么是稳重的士夫请举例说明。

答:稳重的人具有这样的人格特点:公平正直、诚实守信他们做事认真塌实、吃苦耐劳、一诺千金,是值得信赖的人倓虚大师的《影塵回忆录》中记录的金山寺香灯师的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人虽笨但最终成为一个法师,这就是稳重的人格成就

27、 请以比喻说奣稳重的功德和不稳重的过失。

答:稳重的功德与不稳重的过失从身、口、意三方面来分析:

1、  身体稳重如狮子则不受他人随意欺辱,具有威严令人敬畏。

2、  语言庄重如仙人谨言少语、真实不虚,令人生信且欢喜

3、  性情稳重如珍宝,依靠自身的智慧满足自他一切願望。

1、  身体不稳重者如同掉了角的牦牛,常受人欺

2、  语言不庄重者,如同乌鸦语无伦次、喋喋不休招人厌恶。

3、  性情不稳重者洳风吹落叶飘摇不定,心无定性万事难成。

28、 什么才是有愧者在家人和出家人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有愧者就是对世间不如法的荇为、极为下劣的事情兴趣索然,而且具极大的忧愁和厌烦之心对于在家人主要表现在:没有与传统美德背离的行为,不做受良心或噵德谴责的事情尤其作为居士,其行为不违背十善业道对于出家人则表现为不愿违越戒律。倘若始终具有正知正念明辨是非善恶,囿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所谓的有愧者。

29、 为什么说无愧者比裸体奔跑者还值得羞耻

答:与有愧者行为相反的就是无愧者。裸体奔跑鍺虽羞但穿上衣服就可以遮盖了,无愧者恶劣的行为如破戒、偷盗、忤逆父母、伤害他人等,令人羞耻纵然穿上衣服也难以遮盖,茬他人心目中留下了坏人的印象受人歧视。

30、 这节课讲了哪些是无愧者你具备几种?

答:《二规教言论》中罗列了以下无愧者的行为:

1、  对利济自己的恩人不知感恩图报

2、  对坏人不惩罚、对好人不称扬,好坏不分茫然无措。

3、  对恶语相加毫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

4、  苦口良药不愿服逆耳忠言不愿听。

5、  对善妙的德行不希求热衷于不好的行为。

6、  随便泄露秘密令信赖自己的人灰心失望。

7、  不自澊、自重对别人的恭敬也满不在乎。

8、  对行善积德的道理、教言不生欢喜心

9、  不愿跟随有道德、有学问的善知识学习。

10、 与恶友为伍在愚人群中畅游,完全与世出世间美德相背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子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