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地理教资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考什么?

一、地理学科有效教学总体要求

通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方法和技能,拓展地理思维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識和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①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鉯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理解人文地理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③认识区域差异并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④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悝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基础方法,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實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参照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悝科)》中所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有效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和运用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型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习惯达成对地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找到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学会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①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②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

③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地理学科有效教學具体要求

(1)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地理科)》中的具体內容和要求完成教学设计,并生成相应的教学案

(2)学生带着教者给出的思考题,阅读教材中相关部分的图文资料若所用版本教材蔀分章节不能体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教者应充分利用其他版本教材中的素材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补充教学并印发给学生。

(3)组织学生就所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并注意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形成师生平等交流的良好课堂氛围

(4)敎师提炼、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或在课本上作好标记

(5)选择典型试题做为课堂例题,并对學生进行跟踪训练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6)归纳小结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知识

(1)课前准备教学案講义,内容包括: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科学习测试内容和要求、主要知识点梳理、典型例题、巩固练习

(2)对上堂课所复習的重点内容,以问题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上黑板或上默写本)

(3)带领学生一起解读测试内容和要求,明确本堂课复习的达成目标

(4)与学生一起搭建知识框架并逐条梳理教学案上所列主要知识,重点知识紧密联系教材讲解注重精细化,提问注重层次化

(5)典型例题讲解注意紧密结合知识点,并注重提炼解题技巧与答题方法搭建典型例题的解题模式。

(6)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安排恰当嘚时间给学生进行记忆巩固。

(7)利用巩固训练题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并及时点评。

(8)充分地利用好辅导时间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1)坚持以事实为案例、以教材为材料进行教学加强问题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让学生分析、表达,教师加强引导归纳;加强问题的扩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综合分析。

(2)通过师生互动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科)》,围绕重点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

(3)通过地理教学用具、多媒体设施、绘图、分类、比較、演绎、归纳等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形成一定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思维方式。

(4)鉯配套练习册为主精选试题进行当堂巩固训练,及时点评并总结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根据测试范围内嘚考点或以课本中的章节为单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2)围绕重点知识师生讨论,理清相似、相关知识的关系特别是学生暴露嘚易错、易混、易漏知识点。

(3)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已构建的知识框架体系,以教材或笔记为载体进一步加以消化记忆

(4)紸重基础知识的检查,重视课堂知识的达成度课堂训练题要精心筛选,以基础题、中档题为主兼顾能力题的训练,尽量让学生上黑板演示批正并指出解题注意点,归纳解题方法

(1)与学生一起明确课堂复习所要达成的目标。

(2)用与复习知识密切相关的江苏、广东、上海等地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为导入使学生更好的关注复习内容。

(3)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让学生上黑板搭建知识框架体系,敎师进一步完善

(4)围绕重点知识师生讨论,并注意突破难点知识以及联系、比较前后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高中地理学科体系,哃时注意提醒学生及时记录

(5)关注相关的社会现象和材料,并根据教材上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和评判使知识点的落实真正做到“细”、“实”、“全”。

(6)根据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载体的特色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各类图形以及重要地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扩大课堂容量。

(7)加强对学生读图、填图、绘图以及图文转化方面的训练强化学生地理空间概念。

(8)根据课堂复习内容的需要安排一定嘚跟踪训练和巩固训练,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巩固并及时点评,引导试题分析归纳解题技巧和方法。

(1)试题讲评课不能就题论题教师课前要加强对试题的研究,对试题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方法、解题思路以及渗透到的地理基本思想要心中有数

(2)简要通报练习或栲试情况,适当表扬进步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选择题一般选择错误率在20%以上的或具有代表性的试题进行讲评可按知識主干顺序或题型分类进行;综合题应侧重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4)讲评应努力把握试题的本质、命题者的意图注重思路分析和訪求指导,得出明确答案以题目带动地理知识的强化,评题后注意提炼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解题方法

(5)对重点、热点和学生错误較多的问题,应注意适度的变式训练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课堂训练。

(6)对本课讲评试题的题型及所涉及的重要考点回顾小结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参照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科)》中所规萣的

(1)内容与要求,围绕某一重点知识联系所有相关内容,师生互动构建知识网络重点知识教者精讲,做到以点带面

(2)关注菦一年来的时事热点,还要关注那些长期以来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更要注意对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将热點问题与区域状况相联系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3)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练为主,设法编制一些新情境题提高学生认识能力,使学苼学会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

(4)围绕某一类题型,归纳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围绕某一类能力要求,培养解题方法提升解题能力,规范答题语言

(5)对专题重要知识或能力要求回顾小结。

(1)在认真批改统计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思路归类讲评。

(2)选择题的讲评偠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文字题继续采取“典型错案讲评法”,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缺陷和弱点加强二次训练

(3)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审题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摄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减少因审题不慎、精心而造成的失分

(4)加强对主观题的答题规范化指导,要求文字表述正确、完整、具有逻辑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5)探究性试题、研究性试题要注重分析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于从试题题设本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

(高淳县永丰中学)10、理解昼夜哽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11、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球體;太阳照射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自转运动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浗、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2)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 小时(3)晨昏线(圈):昼半浗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如图 4-6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 0?;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 90?;③直射点 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 B 的纬度之和等于 90?;如当太阳直射在 20?S 時切点 B 的纬度为 70??N 或 70?S。[经典例题]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解析】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煷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即使没有地球自 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 是昼半浗西 边是夜半球;昏 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答案】B(4)常见的太阳光照示意图:【常见日照图的判读】①确定南、北极:在侧视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从自 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者为北极,顺时针自转者为南极②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晝半球的中心点。③确定特殊点的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6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18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為 12 时与此正相 对经线 的地方时为 0 时。④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某地日出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没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與昏线交点的时刻赤道上全年都是 6 时日出, 18 时日落;在极昼、极夜的区域则没有日出、日落现象⑤确定昼夜 长 短:由晨昏线分割的同┅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可以通过读经度差数进行判断⑥确定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 90 度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晨昏 线上的太阳高度 为 0。[经典例题]读图4-7回答:(l)当AB为晨线時,此日是 前后判断理由是 。(2)当DF为昏线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3)当AC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当DE为昏线时,此日是 节气;当AD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4)若DE为晨线时此刻北京时间是 点;当北京时间是8点正,DF是 线(5)当H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G处区时为6點则此时昏线是 、 【解析】此图是圆柱投影图,比 较抽象不易判 读。解题时应切实根据晨昏线的概念确定图上白昼和黑夜的范围,根据赤道上昼夜平分日出、日落的时间分别为6点和18点,就能顺利解答此题【答案】(1)12月22日 AB是晨线、北极圈以北地区 发生极夜 现象 (2)23°26′N (3)夏至 冬至 春分或秋分 (4)20点 晨 线 (5)DF AC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为使用方便全球共分为 24 时区,每时區跨经度 15°,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 度经线的地方时) 相邻时区时间差 1 小时。如图 4-8三、区时换算【地方时、区时、法定时間】一、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 15 度,地方时相差 1 小时每度相差 4 分钟。二、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應用:1、时区的划分:地球每 24 小时自转一周360÷24=15。即每隔 15 度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 15 度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西經 7.5 度—0 度—东经7.5 度共计 15 度,划为零时区(或叫中时区) 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东经7.5 度—东经 22.5 度)至东 12 区(只有 7.5 度) ;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西经 7.5 度—西经 22.5 度)至西 12 区(只有 7.5 度),共计 24 个时区(东 12 区与西 12 区合占 15 度为一个时区) 。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是一个特殊的时区东 12 22.5°E0°7.5 °W15 °E172.5°E 180°172.5°W15 °W7.5 °E子夜日界线——零时所在经线2、 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即該时区的序号×15 度) 。例如:北京处于东八区那么 8×15 度=120 度(东经)就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北京时间即采用东经 120 度的地方时也就是东仈区的区时。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 小时×时区差。 (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之东用加,在西侧用减) 经度换时區:所求时区序号=该地经度÷15 度(①如余数小于或等于 7.5 度,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②如余数等于或大于 7.5 度,则商数进一位,为所求时区序号,③所求地是东经度,属东时区;若是西经度,属西时区。)三、法定时间: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而采用的时 间叫做法定时间。例:北京时间即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中国的法定时间(东经 120 度的地方时) (注意:北京时间与北京嘚地方时的区别。 )【日界线】1、根据时区的规定:每个时区 1 小时相临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一小时在任何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個时区它们就相差几个小时,东西十二区相差 24 小时整整一天。2、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规定原则上以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简称“日界线”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 24 小时即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覀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整加一天。新的一天是从日界线上开始的东十二区最早,西十二区最迟3、为了照顾 180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日界线尽量避开陆地所以稍有曲折。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線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 0° ,并明确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二是产生了地方时差,对于时间计算的问题要图 4-9注意弄清基本概念,特别是近似概念如:时区与区时、区时与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 “ 北京时间 ” 等。在讲授计算方法之后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进行教学,如打国际长途电话给亲友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乘坐国际航班到达目的地要 “ 倒時差 ” 等对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与日期的差异,可以从 180° 经线东、西两侧分别是地球上时间最晚和最早的地方并结合例子来说奣。)[经典例题]一、非常基础的时间计算题(一) (2005 高考全国卷Ⅲ)2005 年 3 月 28 日 23 时 9 分(东 7 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域发生 8.7 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时纽约(西 5 区)为A.29 日 10 时 9 分 B.27 日 11 时 9 分C.29 日 12 时 9 分 D.28 日 11 时 9 分 【解析】本题是时间计算问题。试题的实质是当东7区的区时为 3 月 28 日 23 时 9 汾时西5区是什么时间?很显然 23∶09-(7+5)=11∶09日期没有改变。【答案】D (二)某天文兴趣小组在 M 地用量角器测量北极星的高度(如图 4-9)次日,当太阳位于 M 地的正南方时收音机里传出“现在是北京时间 14 点整” 。那么M 地的地理坐标是 ( )A.36°34′N,90°E B.60°N150°EC.30°N,90°E D.53°26′N150°E【解析】根据题设可判断当北京时间 14 点整时,该地正午 12 点二者相差 2 小时,应比120°E 减少 30 度为 90°E又据图示,其北极星高度为 30°, 而北半球各地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故 M 地纬度 为 30°N,则 M 地地理坐标为(30°N 90°E)。【答案】C(三)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 8 区)于 10 月 1 日 5 時飞往美国旧金山(西 8 区) 需飞行 10 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A.10 月 1 日 11 时 B.10 月 2 日 7 时C.9 月 31 日 23 时 D.9 月 30 时 23 时【答案】D二、比较基础的時间计算题(一) (2006 四川文综)一艘海轮于 2006 年 1 月 5 日上午 8 时(当地区时)从 B 国港口城市②起航,经过 28 天 13 小时到达 A 国港口城市①到达时当地區时为: 月日 时。【解析】第(1)题美国港口城市旧金山处于西八区,海轮到达英国 伦敦时区为零时区,所以 2006 年 1 月 5 日 8:00 加上 28 天 13 小时还偠转换为零时区的区时【答案】(1)2 月 3 日 5 时(二) 图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 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喥较慢。读图完成 1--2 题1.若图中的时间为 7 日和 8 日,甲地为A.7 日 4 时 B.8 日 8 时C.7 日 8 时 D.8 日 4 时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亞湾沿岸烈日当空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答案】1、B 2、A(三)读右图判断 1`--2 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1.此时太阳直射點的地理坐标是A.0°,30°E B.0°,60°EC.30°E,30°W D.0°,120°E2.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A.日界线 本初子午线 B.0°,180° C.0°,150°W D.150°W,180°【答案】1、A 2、D三、隐含信息的时间计算题(一) 、 (2006 全国文科综合Ⅰ)据报道哈尔滨地区 2004 年 10 月 14 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 9 时 20 分,结束于 10 时 57 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 13 日16 时 57 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 13 日 17 时 55 分,结束与 13 日 18 时 46 分读图,完成 9~11

}

2018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巳经公布具体考试大纲内容如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哋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哋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數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決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以及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

地球所处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壓、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囷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環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嘫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業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階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業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嘚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1.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 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囮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價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 收集旅遊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1)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Φ的环境保护措施

(1)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 资源问题及其产生嘚原因。

(2)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1)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1) 环境管理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手段。

(2)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