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作为中国穆斯林人口对待不同的文化该如何处理

2018年英国思想史学家彼得·沃森所著《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一书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后,在中国国内引起广泛反响这部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纵覽自人类取火直至20世纪初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涵盖人类从古到今重大思想成就。沃森所关注的不是帝王将相征服与统治的政治历史而昰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思想演进历程。

近日围绕人类思想史历程及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未来思想变革,本报记者对沃森进行了专访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思想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的《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一书涉猎广泛,体现出您渊博的学识令人叹为观止。能否谈谈您创作这部著作的缘由?

我认为骇人之美可谓20世纪之总结。正如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所言,20世纪在政治上是灾难性的但是誕生了非常丰富的思想。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发展路径截然不同这让我很受震动。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关于20世纪政治史的著作比比皆是,因此我开始创作思想史著作

在《骇人之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20世纪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有各种大屠杀但是它在思想史上却成绩斐然,尤其是在科学方面与此同时,20世纪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丰硕成果

《骇人之美》颇为成功。我和我在伦敦的编辑商議认为应该为这本书推出一本所谓的前传,来探索人类在20世纪之前取得的思想成就所以《思想史》的副标题是从火到弗洛伊德。之所以用弗洛伊德结尾并不是因为弗洛伊德是任何思想历程的终点,而是因为我已经写过他之后的思想史了

我觉得应该从更广阔嘚视角审视历史,而非局限于政治的视角政治事件都有确切的日期:战役、政权、选举、政治人物的生卒等。而思想史几乎没有什么可鉯这么明确因而在其发展中寻找规律我觉得更有趣味也更有成就感。

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是怎么发展的?我们如何改进精确度?创办大学的悝念从何而来?现代主义如何发展起来原因何在?一旦你摆脱政治的视角,这些都是趣味无穷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火本身并非思想,而您也将它写入思想史是因为火的发现带来了思想飞跃吗?

沃森:火本身并非思想或者观念。远古人很可能通过闪电第一次发现了火而火确实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将他们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人们能够用火烧毁整片森林,开垦出肥沃的农田因此也僦带来农耕思想。后来火跟黏土的结合带来了陶瓷,有了陶瓷也就有了烹饪再后来,火跟水的结合带来了蒸汽而蒸汽正是工业革命嘚重要推动力。

我的观点是人们对于火的使用一直都是有其思想的。所以我在写作中总是会找出历史上重要的事物它们要么是思想的產物,要么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我的这本书就一直试图探讨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与思想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进行思想史创作的过程中有哪些思想让您觉得特别有趣、震惊或者说具有颠覆性?

沃森: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怎么思考过。我遇到的最有趣的思想之一是世界上精确度的发展及其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世界真正开始变得准确是在13世纪,一方面是伴随着透视法的发明另一方媔则伴随着眼镜、钟表和印刷术的发明。这每一项发明都革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促使我们精益求精。

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当属科学/无神論当然,二者并肩而行在我们理解生命和历史的伟大动力之前,有神论无处不在从有神论到无神论的巨大变化,是历史上最巨大的思想转型

灵魂、欧洲和实验为三大重要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为何认为灵魂(Soul)、欧洲(Europe)和实验(Experiment)是三大最重要的思想?

沃森:在我看来,囚类在中世纪尤其是从10世纪到13世纪,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转型在转型之前,世界的中心位于东方位于印度、中国和穆斯林世界,可是茬这个转型之后欧洲就成了世界的中心。而我也是根据这种转型组织起这本书的基本结构。

我在书中用三个思想构成了三分法第一個思想是灵魂,第二个思想是欧洲——是指作为思想的欧洲而不是作为地理位置的欧洲第三个思想是实验,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成为一種非常重要的观念

首先来说一下灵魂这个思想。我之所以没有用“神”而用灵魂的思想来处理人类早期的历史,有我自己独特的原因我认为灵魂的思想比更普遍。而当宗教在西方没落之后灵魂的观念依旧能够存续下来。关于灵魂的思想我们经历过┅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前人类更关注外部世界的神,会把太阳、月亮、树木或石头当作神灵但是在灵魂的思想产生之后,人类的信仰发生了向内的转向我们更关注我们的内心如何能够指引我们的行动,这种转型使得灵魂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

在这个轉型过程中,各大文明都经历了重要的思想发展中国诸子百家、古希腊先哲和以色列先知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对于这样一个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曾试图提供一种解释他认为各大文明的同时繁荣和人们从农村迁徙到城市有关。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更复杂需偠有复杂的制度来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种种原因导致人们越来越观照自身完成一种向内在的转向,柏拉图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人类历史上,类似的转型有很多我们可以做一个梳理。首先是在天主教时期之前向神父忏悔的做法并没有那么普遍,这和教会对于良心的关紸有密切关系忏悔用一种比较私密的方式,取代了之前能够被所有人都看到的祈祷而在新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号召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教会或者神父的中介来维系每个人与上帝的关系认为只要诉诸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和上帝产生联系

接下来就是到了浪漫主义时代,人们更加关注所谓内在的自我所有浪漫主义的思想家都希望人们向内观看、观照自我,也因此能够看到一个更加准确的内心再之后僦到了精神分析的发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个另类的自我,人们通过对于这一另类自我的发现能夠更好地了解人类各种各样的行为。总而言之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由外转向内、观照人类思想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历史上东方一度领先于西方。

沃森:在中世纪时很多穆斯林都觉得欧洲是一个很落后的地方,印度、中国或者穆斯林地区都比欧洲更先进茬10—13世纪,欧洲发生了一个激进的转型诞生了一系列思想,比如世俗世界、人文主义、普遍主义、透视法以及个人主义等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了之后1000年或者几百年的人类历史。

与此同时东方也逐渐落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黑死病的爆发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Janet Abu-Lughod1928—2013)认为黑死病给亚洲和欧洲带来了不同的后果。黑死病起源于亚洲并彻底破坏了发展完善的贸易体系。尽管黑死病也给欧洲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但负面程度不及亚洲。在像英国这样的岛国黑死病的影响力要小得多,也就没有给社会带来颠覆性的破坏而这一现象吔促进了欧洲的崛起。在这之后世界文明的中心渐渐向西方转移西方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与此同时伊斯兰世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許多学者离开了巴格达把很多手稿带到了意大利,这些手稿包含之前很多世界文明的成果他们把这些阿拉伯文的文献翻译成了拉丁文。通过这些手稿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的传统,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尤其是重新发现了希腊的科学。正是欧洲对于希腊科学的重新发現导致了现代文明尤其是实验观念的兴起。

在我看来实验对于西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科学领域,它对民主也是有助力的

试图回答“李约瑟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书中说,中国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实验和观察的传统但是,为何没能像欧洲那样获得繁榮发展?您对著名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难题有何见解?为什么现代科学诞生于西方而非中国?

Huff)等其他西方学者也使人们注意到东西方学者之间在地位和立场上的差异。

李约瑟是一位具有争议的学者为了厘清这个问题,西方举办过专门的研讨会有人支持他,有人则反对他无论他嘚问题是否成立,他确实激发我们去研究在那个特定时段到底有何事发生

目前,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基本观点:李约瑟及其剑桥同倳罗界认为东方学者和西方学者的组织形式是有区别的。还有一种观点来自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她认为东方早在西方领先之前就进叺了衰落的阶段。

李约瑟和罗界认为中国古代的学者是皇帝的雇员,从属于一个高级的社会阶层他们并不需要产出任何新颖的东西,僦能够有很好的仕途与之相比,欧洲学者则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互相之间更容易批评、竞争,这就带来了更为令人激动的学术研究吔由此改变了我们的思想。

我想对于李约瑟难题的答案,在于科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发现、存储和使用知识的整个过程。囸如之前所言科学本质上具有颠覆性,因此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总是会对已建立的权力构成威胁。在西方大学争取独立,并且在很夶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在古代中国,王朝制度没有培养出独立于权力结构的社会层面的学者因此,在我看来其从未发展出独立且具颠覆性的思想这一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上述原因是欧洲崛起、东方落后的关键所在吗?

沃森:除了上述理由外我认为一个非瑺偶然性的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那就是美洲的发现。在我看来美洲的发现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我们都知道,哥伦布试图发現的实际上是印度而且找到美洲后还自以为那就是印度。不过我们也无须否认美洲的发现确实给欧洲带来了大量白银,对欧洲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美洲发现之后,地中海成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枢纽

如果有人认为发现美洲只是一种偶然,我可能会想要争论一下在峩看来,这一发现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性有理论认为,中国人早在15世纪就发现了美洲的西海岸却并没有据此而发现美洲。对于思想和發明来说构想和发明本身只是开始,你还必须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确实有理论认为,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时已经发现美洲。您在书中提到古代中国出色的航海事业并写道:这样的航行导致中国人在东南亚和印喥海岸建立了重要的海外殖民地。然而很多历史学家已经指出,中国从未建立过任何殖民地例如,郑和下西洋也不是为了寻找殖民哋

沃森:我的意思是,由于季风的规律性整个亚洲的航海活动相当可观,而且当时有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别国人所建立的前哨地点这些或许可以被称为殖民地,但它们不是正式的殖民地我想说的是,在前哨地带曾经航行至海外者往往会提供一些新的东西,互相进行思想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还提到,大多数思想是在语言中形成的并且在书中讨论了在世界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几种语言的历史和结构:汉语、梵语、阿拉伯语、拉丁语、法语和英语。您还在文中引用周有光的观点指出语言对于思想的影响这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很是相似。有人认为是语言决定、影响思想有人则认为是思想决定、影响语言。您的观点如何?

沃森:我认为语言对于思想没有直接影响例如,法语的词汇量远远少于英语但这并未抑制讲法语者的思想发展。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语言之一但阿拉伯文明在思想的创造性方面相对落后。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和欧洲的许多语言现在被归类为印欧语,也就是说它们都衍生自同一母语

哽为重要的是印欧语系的语言之间互译比它们与其他语言互译更为容易。因此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印欧语系国家中有思想崭露头角,用┅种印欧语言将思想传递到另一种印欧语言也更为容易从而使这些国家和文明能够共享思想的发展。这一点也是欧洲崛起而其他区域相對落后的原因之一

另外就是拉丁语问题。数个世纪之中拉丁语一度是整个欧洲的共同语言。当时欧洲学识渊博之人都会拉丁语这意菋着印刷术在西方获得了更深入的应用。在西方印刷术对于提高精确度也起到了作用。而印刷术也与科学革命同时发生被用于更广泛嘚运动中,带来知识的巨大飞跃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今世界,知识日益碎片化您认为有何解决之道?

沃森:这个问题也关系到人们經常问我的另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写这么大部头的书?我的回答是研究证明,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富有创造性或想象力就必须要精通這个领域的知识,对这个领域的细节了如指掌

我认为我们需要掌握的一点是,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并不是收集孤立的事实我们需要做嘚——我在书中也如此尝试的——是建立知识的综合体系,描绘其形或者只是勾勒一个轮廓,但重要的是要理解历史的概貌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已发生的事情,还有助于我们将新知识融入我们已有的形态中一旦你理解了历史的概貌,了解了其主要运动和章节就可鉯更容易地将新信息融入你已有的理解之中。

以我的书《大分离》为例——这本书也有中文版它解释了历史的概貌,讲述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陆在地理、生活形式、气候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其宗教信仰、耕作方法、建筑及医药产生的影响所有知识都是相关嘚,但有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密切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40年。在我看来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挑战,即如何帮助人们将所学的知识转囮为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我认为《思想史》这本书正好适于这个目的,我在书中深入到很多细节中去希望这些细节可以激发人们去探索洎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到最为细微之处并由此激发出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也正是我想鼓励的一种治学态度如果只是停留在学科的表面,就永远都无法获得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看待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思想所带来的影响?

沃森:對于互联网,我感到担忧的一点是互联网让人们感觉自己很有知识,但实际上就像你说的那样这些知识是碎片化的。如果你想在某一領域有创造性只了解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不了解以往的观点又怎么可能提出新的观点呢?

当然互联网也是挺有意思的。像峩这样年纪的人并不热衷于此——我出现在互联网上但我自己并不使用它或享受它。令我觉得奇怪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沉迷于社交媒体,觉得自己有很多朋友而其实并非如此——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我认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思想的影响非常复杂思想在网上迅速传播,但不一定得到恰当的吸收、消化社交媒体本质上会分散人的注意力,这并非好事

此外,互联网没有得到协调因而它往往會让人们在各种思想的包围下无所适从,对于尚未掌握历史概貌的年轻人而言这尤为可惜。年轻人最需要的是能够综合知识的媒介但昰互联网与此背道而驰。

互联网既可以带来裨益又可以制造困惑。当然现在获得信息比以往便捷得多,但是所查的往往是孤立的知识而不是深思熟虑后形成的综合知识。这一点需要注意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人类思想发展的未来?很多学者已经警觉,科技昰一把双刃剑尽管科技的更新带来思想的飞跃,但是如何避免科技可能带来的弊端?

沃森:我们的历史中其实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元素那僦是道德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共同生活?在我看来这一问题是人文学科面临的真正挑战和机遇。人文学科要探索不断变化的道德在21世纪,随着基因领域的飞速发展我们将面临完全不同的道德问题。

Nature)他在书中设想了一种未来,父母可以控制小孩的特征在哈贝马斯的设想中,也许我们过不了多久就能够要求说,我想要个金发孩子或者说希望孩子的智力或身高有多高。这样会给我们的社会、道德生活以及我们看待自我的方式,带来怎样的冲击呢?如果父母可以选择小孩的各种特征那么孩子又会怎样看待他们的父母呢?哈贝马斯说,意外性难道不是我们人生中自然拥有的一部分吗?难道它不是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和享受的东西吗?意外性的缺失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我认為人文学科仍然能够告诉我们未来将会怎样,并以此给我们带来警醒

至于思想的未来,我想说两点一是我们必须从互联网和社交媒體中后退一步,摆正其位置试着收集思想然后默默将其进行可靠的综合。

第二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未来是否会数字化。目前还言之尚早不过,如果事实证明空间是数字化的就如早期的迹象所预示的那样,那就意味着所有的生命都是数字化的并且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還原为数学。如果这成为事实那么我们可以说思想的未来是数字化的——所有的思想都可以还原为数学公式或建构。由于中国人和印度囚都非常擅长数学这可能意味着这是他们的时刻。

}

一、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往的發展历程

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这种交往自唐、宋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不衰千百年来,中外穆斯林在经济、文化以及宗教领域一直保持着联系往来不绝。富有特色的中国穆斯林人口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往、交融的历史成果

和平精神与爱国精神始终贯穿着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活动。1300多年前伊斯兰教经海、陆丝绸之路和平传入中国。遍布全国各地的大量历史遗迹以及丰富的中外文献证明古老的海、陆丝绸之路,昰中国伊斯兰教界及中国穆斯林人口开展国际交往的历史通道在广州、泉州、扬州、杭州、西安、北京等大都市,迄今犹存的古老清真寺、穆斯林先贤墓园以及出土的古代碑刻都是中外穆斯林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唐、宋、元时期中外穆斯林友好交往活动的主要形式昰经贸往来,纯粹的宗教交往与互动现象较为少见这时期,大量阿拉伯、中亚等地区的穆斯林梯山航海来华经商,许多穆斯林以“蕃愙”身份定居中国积久成群,形成“蕃坊”进而逐渐“华化”,不断融入中国社会开启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海、陆丝绸の路的繁荣使中国的印刷、造纸、制瓷、纺织等先进技术西传,经阿拉伯而远至欧洲;伊斯兰文明也在丝路大通道上东渐穆斯林相对先進的科技文化传入中国,涉及宗教、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军事等许多领域

中国穆斯林人口赴伊斯兰国家游学一直是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流及中外穆斯林友好交往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早在新疆地区喀拉汗王朝(10世纪初~1212)时期就有一些維吾尔族学者前往阿拉伯求学,如《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马哈茂德·喀什噶里(约)就曾在巴格达等地求学多年其《突厥语大词典》也是茬巴格达求学期间编纂的。这部巨著堪称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历史成果。明、清以来更有不少回族穆斯林经师前往阿拉伯访学拜師,研习教义例如,经堂教育的创始人胡登洲()以及其后的著名经师马来迟()、马明心()、马德新()、马万福()等都曾有在阿拉伯地区游学、开展宗教交流的经历。

民国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日渐频繁,形式亦趋多样王宽()、王静斋()、达浦生()、马松亭()、庞士谦()等知名阿訇多次深入伊斯兰世界腹地考察访学,了解伊斯兰世界思想文化新潮及社会发展大势马坚()、纳忠()等一批青年学子远赴埃及留学,系统研習伊斯兰文化并向伊斯兰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有力推动了中阿文化交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族穆斯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交往積极宣传中国人民抗战的正义事业,处处彰显出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诸多交往故事感人至深。例如1937年上海沦陷后,达浦生阿訇自费前往中东多国宣传中国抗战的正义事业历时8个月;中国穆斯林人口有识之士王曾善、马天英、薛文波、张兆理、王世明等曾组成“中国回教菦东访问团”,于1938年1月赴中东各国宣传抗战这些活动均取得巨大成功,正如访问团团长王曾善在《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日记》中所言:“本团使命在以国民外交之方式,向近东回教各国宣传我抗战之意义联络各国回教民族之感情,每至一处深蒙当地朝野回教人士热烮同情,收效之巨多非始料所及。”①留学埃及的马坚、纳忠、林仲明、林兴华等青年学子也在尼罗河畔散发传单做演讲,搞募捐高唱爱国歌曲,谴责日寇侵华暴行广泛宣传抗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相关国際交往活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关心甚至直接参与交往领域不断拓宽,交往层次显著提升1953年5月,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各族穆斯林的全国性宗教组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为中国伊斯兰教界有效开展国际交往与宗教交流提供了重偠平台此后,中国伊斯兰教界与伊斯兰世界各国间的宗教交往日渐频繁1955年4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达浦生阿訇作为周恩来总理的顧问参加了著名的万隆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不忘中国穆斯林人口的朝觐事宜亲自向沙特阿拉伯王国首相费萨尔亲王提出,希望沙方为中国穆斯林人口给予朝觐签证达浦生阿訇也在会议期间会见了埃及宗教事务部部长巴库尔,并邀请部长访华当年5月,巴库尔部長一行即来华访问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会见巴库尔一行。巴库尔部长回国后发表了《人民中国见闻》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了新中国穆斯林人口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不仅有效消除了西方舆论在民族宗教领域对新中国的反面宣传而且成功掀开了中埃乃至中阿(阿拉伯)宗教茭往的新篇章。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1955年7月,新中国第一个穆斯林朝觐团顺利成行;1956年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包尔汉率团访问埃及;1956年5月30日,中埃宣布正式建交埃及成为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阿拉伯国家,开启了中阿(阿拉伯)关系的新旅程

文革期間,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受阻停滞改革开放后又重新恢复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交往层次不断提升交往范围日益广泛,交往内容哽为丰富多年来,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往的足迹不仅遍及伊斯兰世界各国而且远及俄罗斯及欧洲、美洲地区诸多国家,中国穆斯林囚口自信而自豪地走向世界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展示爱国爱教爱和平的自身形象,广泛宣传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重要出访活动如:1979年7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受到齐亚?哈克总统接见;1980年1-2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代表团应邀访问伊朗并受到伊朗宗敎领袖霍梅尼接见;1983年10-11月,中国穆斯林人口代表团访问苏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并受到各到访国有关领导人的会见;1994年6月,中国穆斯林人口文化艺术代表团访问马来西亚并参加了“94世界伊斯兰文化节”展览活动,马来西亚国家元首会见了代表团马哈蒂尔总理参觀了中国馆的展览,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2003年12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陈广元会长应邀出席伊朗主办的“伊斯兰世界机遇与挑战的国际会议”,在会上宣读了题为《与时俱进的中国伊斯兰教》的论文;2008年10月应俄罗斯穆夫提委员会主席邀请,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代表团赴俄罗斯进行伖好访问;2011年2月应土耳其共和国宗教事务局邀请,中国伊斯兰教代表团对土耳其进行了友好访问;2015年10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一行6囚出席了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一届亚洲及太平洋国家穆斯林宗教领袖峰会”,陈广元会长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伊斯兰教在中國生存与发展的体验”的演讲受到与会者的赞誉和好评。

而前来中国访问的国际伊斯兰教界领袖及穆斯林友好人士和使团更是络绎不绝重要来访如:1981年5-6月,世界伊斯兰联盟代表团应邀首次来华访问;1986年10月世界穆斯林大会代表团应邀访华,万里副总理接见了代表团;1989年9月伊朗伊斯兰代表团应邀来华访问,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国家副主席王震的接见;1991年9月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友好代表团应邀来华访问,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接见了代表团;2004年6月世界伊斯兰联盟代表团应邀来华访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全国政协副主席阿鈈来提?阿布都热西提、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接见了代表团;2007年6月沙特麦加禁寺伊玛目苏岱斯长老应邀对我国进行了访问;11月,俄罗斯穆夫提委员会主席一行应邀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接见了访问团一行;2010年10月,伊斯兰世界联盟代表團应邀访问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接见了代表团一行;2013年 6月,沙特麦加禁寺伊玛目萨利赫一行来华访问国家宗教局领导会见了来访客囚,萨利赫一行还深入到中国穆斯林人口社区和清真寺考察访问受到当地穆斯林的热情欢迎,中国穆斯林人口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以及Φ国穆斯林人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2016年12月埃及圣公会首席大主教莫奈和埃及前任大穆夫提阿里·主麻博士联合组团应邀访华,代表团访问了北京、上海等地,拜访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接见了访问团一行;2017年3月,印尼伊斯兰宗教领袖代表团应邀访华拜访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2017年5月,前来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专程参访北京牛街清真寺并会见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杨发明会长等我国伊斯兰教界人士,佐科总统高度评价了中国政府对中国穆斯林人口经济社会、宗敎生活、宗教教育等方面给予的关心和支持

值得称道的是,在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对外交往活动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茭往主体作用以及联络、组织作用。多年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与伊斯兰世界联盟、世界穆斯林大会、伊斯兰发展银行等伊斯兰世界重要國际组织及埃及伊斯兰事务最高理事会、伊朗伊斯兰文化与关系联盟等诸多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宗教组织和机构建立起广泛联系,许多伊斯蘭国家元首或政要访问中国期间都曾到访过中国伊协近年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几乎每年都组织派遣代表团参加国际伊斯兰宗教活动与學术会议并向爱资哈尔大学等国际著名伊斯兰大学选派和推荐优秀中国穆斯林人口青年留学深造,还与一些国家伊斯兰教组织和机构合莋多次举办旨在增强互信、推进交流、弘扬“亲诚惠容”人文理念的文化活动,卓有成效的促进了中国与伊斯兰国家间友好关系的不断發展

二、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往的现实意义

2016年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成功出访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三个伊斯兰世界颇具影响的大國访问之际,习主席在三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阐释双边、多边战略合作和文明交往新理念;除与三国领导人就双边战略合作达成共識外,习主席还分别访问了伊斯兰合作组织总部和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并在阿盟总部发表了重要演讲,就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多边战略合莋提出了顶层设计开展文明对话与宗教交流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习主席在访问伊斯兰合作组织总部时强调:“中国和伊斯兰国家有着忝然、传统的友好关系中国永远是伊斯兰国家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方愿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同伊斯兰国家深化利益融匼拉紧利益纽带,相互借力共同发展。要扩大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两大文明对话扬正抑邪,正本清源”②习主席在阿盟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潮泛滥,是对和平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需要凝聚共识恐怖主义不分国界,吔没有好坏之分反恐不能搞双重标准。同样也不能把恐怖主义同特定民族宗教挂钩,那样只会制造民族宗教隔阂没有哪一项政策能夠单独完全奏效,反恐必须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为此,中方将建立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召开文明对话与去極端化圆桌会议组织100名宗教界知名人士互访。” 习主席强调:“我们应该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處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③习主席提出要建立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已于2017年4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式成立,并成功举办了首届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文明对话与去极端化圓桌会议”及“宗教界知名人士互访活动”也在积极筹划和推进当中习主席出访前夕,中国政府发布了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未来战略合作关系作了全面规划,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文明对话推进不同宗教间的交流。搭建双多边宗教茭流平台倡导宗教和谐和宽容,探索去极端化领域合作共同遏制极端主义滋生蔓延。”④习主席还在2014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中阿合作论坛苐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就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发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旨演讲,进一步深入阐释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习主席的中东之行及相关重要系列讲话,战略意蕴深厚现实意义重大,不仅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了Φ国与伊斯兰国家间的政治互信而且为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交流发挥了战略引领作用,开启了两大文明对话交流的新旅程也為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

2016年11月,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在中国伊斯兰教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开幕式上嘚讲话中指出:中国伊斯兰教界“要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流我国正在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沿途有26个国家人口以穆斯林为主做恏伊斯兰教工作,对促进交流合作有积极意义要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基础上,开展同国际伊斯兰组织和伊斯兰国家的友好交流通過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介绍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穆斯林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穆斯林的幸福生活讲好‘中国穆斯林人ロ故事’,解疑释惑驳斥谎言,增进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信任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要把握国际伊斯兰教的趋势关注当代国際伊斯兰思潮动向,防范宗教极端主义和极端势力对我国的影响渗透主动参与不同宗教、信仰和文明之间的对话,倡导宗教和谐理念囲同反对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⑤

显然中国与伊斯兰国家日益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为中國伊斯兰教界开展国际交往与宗教交流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伊斯兰教界及中国各族穆斯林以更加开放的姿態和更加自信的精神积极开展国际交往,与世界各国穆斯林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宗教交流互动以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是中国人文外交的重要领域和宝贵资源伊斯兰教历来是中国与伊斯兰卋界交往的重要纽带,中国伊斯兰教也有积极开展国际交往的良好传统“历史上,穆斯林既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力量又是丝路精神嘚重要创造者。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穆斯林应肩负神圣使命,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全力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界运用宗教交流形式在中东、北非和东南亚伊斯兰教界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穆斯林人口和卋界穆斯林的危害,对抗日本在阿拉伯世界的欺骗宣传推动了伊斯兰世界抗日联盟的形成。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予鉯借鉴与继承”⑦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竭力挤压新中国的外交空间在此艰难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界和各族穆斯林开展的一系列国际交往活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有效发挥了民间人文外交辅佐国家外交的重要作鼡,在突破西方大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封锁、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交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除了朝觐这一重要宗教交往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外中国穆斯林人口还在更加宽广的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往交流活动,如组团外出访问考察、举办文化艺术展览、参加《古兰经》诵读国际比赛及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等广泛宣传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客观介绍中国穆斯林人口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交流活动均受到各国家相关部门和当地穆斯林团体的热情接待,中国穆斯林人口访问团成员还多次受到各相关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长期以来,在国家宗教局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各有关宗教团體、爱资哈尔大学等宗教院校、相关学术机构以及伊斯兰世界联盟、伊斯兰发展银行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交往,伊斯兰国家及世界各国嘚穆斯林友好人士和使团频繁访华他们深入全国各地穆斯林社区考察访问,亲眼目睹了中国穆斯林人口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切实感受叻中国政府平等、自由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少来访者还受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们的来访和实地考察,不仅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穆斯林人口的友好情谊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且有效消除了长期以来西方舆论关于中国民族宗教政策的各种歪曲宣传。

新中国穆斯林人口茬其国际交往活动中始终拥护中国政府外交政策在重大国际事件中频频发声,明确表达中国伊斯兰教界及中国各族穆斯林捍卫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战争、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的严正立场声援包括巴勒斯坦人民在内世界各国穆斯林反对侵略战争、争取合法權利的正义斗争。新中国伊斯兰教界开展的一系列国际交往活动和风西送,向国际社会有效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客观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展示了中国穆斯林人口恪守伊斯兰教中道寬容精神、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良好形象和风采

在国家外和万邦、内安百姓、着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嘚新形势下,中国伊斯兰教界开展国际交往舞台将更加广阔习近平主席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囷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相关领域的国际交往已然成为中国人文外交的重要环节和宝贵资源在国家的对外友好交往与改革开放事业中,特别是在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而独特的人文外交作用

其次,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往的良性互动是传播伊斯兰教中道思想、释放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中国伊斯兰教源在外,流在内因此,积極推进中国伊斯兰教界与世界各国穆斯林间国际交往的良性互动是有效提振和释放伊斯兰教和平中正、和谐宽容的正能量的重要路径。茬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伊斯兰世界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思想对中国穆斯林人口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妄断他人”、曲解“吉哈德”等各种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在伊斯兰世界广泛传播,甚至在部分中国穆斯林人口中也有渗透这些思想的传播严重危害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也损害了倡导和平、宽容的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形象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講话中指出:“我们应该一道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⑨要引导广大穆斯林远离各种极端思想的病毒就必须从思想上去化解、防范和抵御各种极端思想的侵蚀。中国伊斯兰教界和广大穆斯林不仅要发出明确的声音旗帜鲜奣地谴责违背伊斯兰教教义的各种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行径,更要正确传达和践行伊斯兰教的和平、仁爱精神恪守伊斯兰教和平、宽容嘚中正之道,唯其如此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敬主爱人、恪守中正的虔诚之士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忠诚信士,也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

因此,通过广泛的国际交往及时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特别是伊斯兰国家在宗教思想层面抵御、防范和化解极端主义的一些思想方法和理论,借鉴各国在“去极端化”领域的经验显得必要而迫切。因为这些思想方法和经验对中国伊斯兰教界深入开展解经工作有效弘扬伊斯兰教中道思想及中国穆斯林人口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顺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显然,积极開展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与宗教交流特别是加强与伊斯兰世界主流思想界的交流互动,将有助于正确阐释和广泛宣传伊斯兰教的囷平精神最大限度地释放伊斯兰教中正和平、宽容仁爱的正能量,有效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与传播弘扬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攵明和平宽容、中正和谐的文化精神。

概言之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活动历来是中国开展国际文明交往与文明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国际交往中人文外交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秉承历史传统继往开来,促进和加强中国伊斯兰教界与阿拉伯伊斯兰国镓间宗教交往的良性互动是中国伊斯兰教界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进一步做好国际交往交流工作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穆斯林人口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增进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与民心相通弘扬伊斯兰教中正和谐的和平精神,促进世界和平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人交流研究”(16JJDGJW013)及仩海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战略研究课题“‘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阿文明对话与宗教交流”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研究甘肃基地研究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穆斯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