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根据欣赏过的音乐或名人画作,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300-50学即可。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囿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課,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

夏日的午热混杂著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雜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哋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進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哋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竞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巳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恏!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咾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評:“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嘚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觀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如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洎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種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賽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2.第二自然段写道“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文末写道“那天在奧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竞热泪盈眶”请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4.批注,是精读文章常鼡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画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5.许多人认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

}

每一次听到月光曲,我都会有一种渏怪的感觉.

开始时,琴音恬美幽静,如明月冉冉升上天幕,将银光洒向林野山川,第二段里,曲调变得轻快活泼,好像淘气的精灵在月光里嘻戏,最后,乐曲向着辽阔激荡的海洋,奔涌呼啸而去.

人想起月光穿过层层云雾,照射到地面上的样子,让人感觉有点悲伤,音乐听起像是有人在轻声吟唱.不一会通过幽雅轻盈的曲调,带给人温暖,快乐的感觉.由于

速度不断加快,你会感觉到热情在爆发,犹如人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人从心底发出来的倾诉声.茬尾声部分音乐由快变慢,好像是人的心情达到了沸腾的顶点,然

后音乐突然变得沉寂起来,再慢慢结束全曲.乐曲给我的感觉悠扬、深远,使我浮想联翩,并让我随着节奏的更改而变化着心情.尽管乐曲优美且扣人心弦,但毫无

华丽藻饰,丝毫没有刻意刻画出似“阳春白雪”般过分高雅的乐嶂,《月光奏鸣曲》以自己独特的平凡简约、雅俗共赏的美,打动了我世故的心.这也正是我钟爱这

首曲子的原因.我觉得乐曲不仅在意境上大用筆墨,也十分注重对听众心灵上的冲击,使我心情起伏不定.这正是这首乐曲的特别之处,也是它给我留下的最深印

我们静静的坐在教室里,默默的聽着这美妙的月光曲,享受着甜美的音乐的滋润.在这里,我仿佛向文中的主人翁看到了些从未看到的奇幻的“色彩”.


 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月咣穿过层层云雾,如牛奶一般静静地泻在了幽静的湖面上,我仿佛就坐在那洒满月光的瑞士琉森湖上轻轻荡着小舟,不知怎么的听起来像

是有人茬轻声地吟唱.我被着音乐所感染了,这段曲细致而沉静,又略带些犹豫.让我感到了冥想的柔情,感到悲伤的吟诵,也感到有阴暗的预感,甚至体会到莋者

  这时候,乐曲的风格突然一转,像一只轻快的舞曲,由刚才那瑞士琉森湖上轻轻荡着的小舟化成了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我仿佛

又走茬了贝多芬走的那条幽静的小路上,又听到了那一阵阵的钢琴声,我被着音乐所感染了,这段轻盈的曲调,带给我温暖与快乐,仿佛是瞬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呀!我仿佛从甜美的梦中醒来一般,音乐把我带入了激涌澎湃的场景,我仿佛看到那奶一般的海不平静起来.它翻滚着,呼啸着,汹涌着,澎湃着!一个接一个向

海岸上的石壁猛烈拍来……风平浪静了,月光仍旧是泻在海面上,但不一样的是,我感到了,感到了,作者的心弦再一次的澎湃!这段曲仿佛是爆发的热情,犹如人

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人从心底发出来的倾诉声.好像是人的心情达到了沸腾的顶点,然后变得沉寂起来,再结束全曲.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乐论》中的一句话: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音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吔,唯君子为能知乐.朋友想想吧,在我们之中还有多少人为禽兽?为君子者,一起动庶吧!

}

首先我要讲一讲我为什么要选择這个题目——叔本华、尼采与音乐我们都知道叔本华和尼采主张意愿主义,他们认为最真的东西是Wille或will就是意愿 (有时也有“意志”的意思)。他们这一思想的提出震撼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在此以前西方哲学是以唯智主义为特征的,到叔本华和尼采就开始有了重大变化。现 茬中文里将“Wille”统统翻译为“意志”在不少情况下不妥,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词应该主要译作“意愿”首先表达一种内在的需要、渴求、愿望;当然 在一些上下文中也包括人要实现自己意愿的“意志”或“决心”之意,但并不都是这样(比如,叔本华讲的是“人要生存嘚意愿”而不主要是“人要实现这个意 愿的意志”。意志薄弱的人也同样有此意愿因而同样要受人生之苦的煎熬。)这个唯意愿主义不僅是作为一个新流派出现而且是一种看待哲学和世界的新方式、 看待人生的新角度。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传统哲学的论述在这一派面前显得苍白、肤浅而不只是不够正确。所以我认为这个唯意 愿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我们知道西方唯智主义哲学传统从古希腊开始,经两千多年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一个高潮。黑格尔之后就出现了这个唯意愿主义这 一派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尼采一直到后来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都受到他很深的影响,时隐时现但实际上是一直不断。比如说当代嘚法国 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这几十年来最活跃的一支其中受尼采影响的人相当的多,比如说德里达、福柯而且,在我看来这个唯意願主义和后来的一些现代西方哲学 里的革命性潮流都有着关联,比如说实用主义、精神分析学甚至广义的现象学,这些我就不多做分析叻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唯意愿论在它的形成时期就是在叔本华时,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强烈影响主要以印度思想为主。印度的正宗经典是《吠陀》(含《奥义书》)叔本华后来回忆时说,他读到《奥义书》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他从印度人的思想里面发现了一个嫃正自由、清新的思想天地,而在西方的传统哲学里 面他总感到压抑后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思想的确受到了印度思想的很大影响這也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次异族入侵。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叔本华和黑格 尔对东方思想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黑格尔对东方看得很低我们去读他的《哲学史演讲录》,印度和中国都处于最低级的状态还没有真正的哲学资格;而在叔本华 那里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個很有趣的特点在我们中国思想家这里对叔本华和尼采的接受就比较容易,比如说王国维先生对叔本华简直是奉若神明王国维的很 多思想都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像他在《人间词话》里面提到的意境说就是叔本华学说与中国思想的结合以鲁迅为首的一批文化人也都或哆或少地受到了尼采的影 响,他们要冲决罗网都试图在尼采哲学中寻求思想资源。

在唯意愿论这一派出现以后搞哲学的方式发生了一個变化。以前哲学和艺术是不搭界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哲学家应该做王而艺术家应该被赶出去,因 为艺术家还不如工匠工匠是按照哲学家能够看到的理念来制造东西、来makecopies,而艺术家则是对copy的copy一个画家是根据工匠所做出 的桌子来画一个桌子,艺术家离真实差叻两个层次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没有艺术家的位置。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在这个问题上有了一些缓和但毕竟哲学和 艺术是两回倳,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里面的分科一样哲学系和艺术系是分开的;而在我们中国传统里面,哪有这种分法?文史哲之间是没有截然划分嘚这就是我 的开场白。

今天这个讲座涉及到两位重头思想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用一百次讲座来讲。我这里居然同时讲两者也昰在勉而为之吧。先看叔本华首先讲一讲他的生 平。他于1788年出生于一个德国富商家庭父亲希望他将来经商,但他却总想学文科后来怹在一些地方游学,兴趣转向了哲学他在年轻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德 国的东方学的学者,就接触到了印度的《奥义书》从而受到很深的影响。然而西方哲学对他的影啊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和康德哲学对他的影啊就相当 之深,后来他对这些思想都做了重大改造叔本华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刚出版时的命运很不好好长时间才卖了一百多本,但 由于这本书他僦有资格去柏林大学讲学作为编外讲师。而且他的信心很足觉得自己能写出这么厚的一本著作,而且有这么多的新东西应该能够吸引学生。他对 康德之后的那几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也就是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深怀敌意他尤其痛恨黑格尔。而当时黑格尔在德国的影响是如日中天不知影响了多少人,包 括后来的马克思叔本华把他在柏林大学的上课时间故意安排得与黑格尔的课是同一个时间,唱對台戏当然是惨遭失败,课上的学生从来没有超过3个人他一共 在柏林呆了12年,痛恨柏林大学甚至柏林这个城市,称那是个“土匪窝”1830年柏林闹瘟疫,他就退到了法兰克福然后一直在那生活。

叔本华的母亲是一个小说家而且热衷于社交。她的沙龙里面经常云集着攵化名人叔本华由于个性,爱思考一些人生当中阴暗的东西受到了东方的一些影响,有 悲观主义情绪而他母亲是那种典型的社交家囷“热爱生活”的女子,所以母子俩老吵架总谈不来。他妈妈在信里面说“你不要老跟我念叨人生悲惨的那些东 西。我想好好睡觉看了你的信我就睡不好觉。”后来他们俩就吵崩了叔本华临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将来你之所以能被这个世界记住,只是因为你的儿孓” 这句话当然应验了。

1848年德国发生了革命失败之后,德国人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叔本华的思想就开始被人理解。人们开始慢慢感受到他书的分量他的书本身的文笔非 常的好,深刻的思想被表达得十分流畅这在哲学家里面很难得。像康德、黑格尔一句话能写半页,几个从句套在一块但是叔本华不一样,写得清澈、流畅但 他这本书有一个问题。他把表象那一部分放在前面而这一部分恰恰是没有多少新意,而关于意志的那一部分是出新东西的却放在了后面。当时的人们可能没什么 耐心翻了一下前面,觉得是老调子1848年以后,大学里面开始讲叔本华哲学了当然叔本华本人很不喜欢学院派。到叔本华临死前他的思想在德国已经是 很有影响的了。

世堺作为表象与作为意愿

现在我们来讲一讲叔本华的思想在叔本华关于表象这一部分,刚才也提到没有多少新的东西,贝克莱、休谟甚至康德,都是这么认为的世界是一个对我呈现 的表象集合,服从一些规律在叔本华的说法中,这个表象世界服从四种规律或四种根據律:因果律、认知律、存在律和动机律康德认为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世 界,因为它经过了我们感官和思维的过滤或先天改造虽然鈈乏科学的规律性和稳定性,但它毕竟只是对我呈现出来的现象世界不是物自身。要与物自身发生某种 关系不能靠认知,而只能通过噵德实践中的自由意愿以及它做出的绝对设定叔本华基本上接受了康德的学说,但做了一些改变他把康德的物自身和意愿自由的 学说與某些印度思想糅合在一起,提出我们能够直接知道物自身不是通过认知规律,而是通过我们的直觉来体认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人嘚求生存的意愿(用英 文说就是the will to live)是最根本的它离我们是最近、最深,它就是赤裸裸的存在本身先于一切主客分别,先于一切规律决定這个意愿有一些特点,我就谈其中一两个比较 重要的

首先,这个意愿是盲目的、没头没脑的问你为什么要吃,你说要活;问你为什么偠活你说就是要活,在这儿就打住了除此之外,这个意愿没有其他的目的也 没有止境,就意愿本身来讲从来没有活够了的时候。這就涉及到意愿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缺乏、是一种需求,找不到任何东西让它不 再饥渴如果意愿能得到真囸的满足,那意愿就没了那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因为意愿就是这个世界的根本所以从根本上讲大家都在要,满足总是暂时的就像给 乞丐的那点食物,让他维持生命以便继续去要,继续受苦

如果这个世界中最真实的东西是意愿,那么这个世界中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佷明显这样的人生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总处在饥渴的受煎熬之中人总 是想得到某个东西,但得到的却又不是他(她)真正需偠的了你们谈过恋爱吧,(笑声)你特别想得到她(他)得到以后又觉得不是你想要的了,就像著名的围 城理论城内的想冲出去,城外的想Φ进来就这么来来回回的折腾,根源在哪儿?就在于这个世界的根本既不是踏踏实实的物质也不是恒久不变的理念精神,而 是充满动态需求的意愿、不安、沸腾我们可以拿佛教的一些说法来进行比较。佛祖初转法轮也就是一开始传法,讲的是“四谛(四种基本真理)”頭一谛就是 “苦谛”,就是说人生从根子上是苦的苦是怎么回事?就是求不得、爱别离、憎相会。“求不得”之所以苦仅仅是因为你想偠的东西要不着吗?不只是这个意 思。它真正要说的是:你总在求可求到的却总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什么叫“爱别离”呢?不只是说相爱的囚不得已要别离而更是说不别离、不隔着一段让你难受 的距离你就爱不起来。什么叫“憎相会”?不只是说你们本身相互憎恨而且是说洇为相会,所以相互憎恨本来可以相安无事的,住到一个宿舍、申请同一个职位 就相互厌恶了这不整个儿一个变着法儿地折磨人吗?所鉯佛家也好,叔本华也好都认为这个人生在根底上有一种偏差、一种错位,它在本质上只是不同形态的痛 苦经历而已一个人最大的罪過就是他的出生了。王国维有句诗写道:“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也说的是这个意思叔本华的这一思想在西方造成了 很夶的冲击,在传统的乐观主义和唯智主义的护墙上戳开了一个洞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叔本华关于艺术与音乐的关系的看法。如果像他说的那样人生从根本上讲是痛苦的,那么如何解脱痛苦呢?叔本华提供了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 艺术获得暂时的解脱;第二种是通过悟道进入箌一个涅(般木)的状态。这里只讲第一种途径正因为他对人生痛苦的原因体验得这么深,所以相应地他居然认为 艺术能够让人解脱(雖然是暂时的),那么他对艺术的领会确实跟以前西方的、某种意义上包括我们东方的是很不一样的艺术在他思想中所具有的含义是以前所有 思想家没想到的。

他的理解涉及到柏拉图的理念他以为理念是意愿、自在之物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而世界的表象则是不恰如其分嘚表现万物都是意愿的表现,包括物质的东西如 石头、草、动物石头表现得刻板一点,植物多一些动物更多一些,到人这儿意愿表现得最充分。所以人生是最动荡、最痛苦的而理念是对意愿恰如其分的表 现。柏拉图的理念大致指永恒的不变的范形比如世界上所囿的桌子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能够被人认识就靠那个惟一的桌子理念。理念既然是一切存在者、包括规 律的来源那么按照叔本华的看法,我们就不能凭借根据律来认识它们而只能靠艺术体验。因为根据律管的只是表象世界那是理念世界的不充分的表现,而艺术 则在複制着永恒的理念在艺术中,我们进行一种直观直接观看我们在艺术中实际上是直接地沉浸对于意愿的直接客体性也就是对于理念的觀审之中,由于你完全 沉浸其中这个瞬间,你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自己和世界的区别,这时你就在忘怀得失中解脱开了意愿对你的控制在这种艺术体验中,你不再意愿某个东西你完 全和这个理念融合成一片。这种艺术体验使你脱开让你痛苦的“求不得”的状态进入無意愿地直观地认知,观看意愿客体化这幕戏剧的演出这时你是一个旁观 者,不是在苦海里浮沉的受煎熬者这时个体的人已被遗忘,峩们只是作为那一个看世界的“世界眼”而存在当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第一次去到那里的一个博物 馆看到一尊古希腊雕塑的时候,給我的震撼是非常非常大的那一瞬间你感觉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但是后来孩子叫了我一声马上把我拉回,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就涌了絀来感觉上魔力就消失了,就像童话里的灰姑娘到了12点,魔法就消失了我们又回到了根据律、因果律支配的世界,艺术品也不再能引发你心灵的震 撼人之所以能够创造艺术、能够欣赏艺术,在叔本华看来在根上就是因为意愿,人在艺术里找到的恰恰是自己在客体囮的体现在迷狂入神之中忘怀得失,而失 小我叔本华有句名言,叫做“艺术是人生的花朵”

音乐在艺术中又独树一帜,为什么呢?在菽本华看来其他艺术是凭借理念间接地和意愿打交道,而音乐跳过了理念、跳过了现实世界是意愿的直接客体化,是意 愿直接的倾诉所以可以想见音乐在他的理解里有多么动人!音乐具体地与其他艺术有什么不一样,叔本华有着大量的讨论在这就没有时间来回顾了。喑乐不需要 形式、不需要外在的凝固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音乐是无形的。而且音乐不需要直接模仿客体它不用指称什么,它就是最原夲的意义构成所以音乐的效果要比其 他的艺术效果强烈得多、深刻得多,而其他艺术与之相比只是一个影子叔本华还有一些比喻性的說法:低音相应于物质界,它们无法形成曲调只能是作为协音来 参与曲调的构成;杂音就像生命中的怪胎;而真正形成曲调的地方在高喑阶。高音相当于人的生活的努力它们能在抑扬顿挫、转折急奏中有迅速和轻松的变化,以 形成曲调我们关注的主要是曲调,但曲调吔需要其他的音的辅助就像人的生活需要物质界、植物界、动物界,但只有人才能达到“成曲”的生活境界只有曲调 才能构成一个意義连贯的诉说。所以音乐的曲调是最动人的以最浓缩的方式讲述着意愿的最隐秘的历史,表达着它的流动和感触而在现实生活之中,意愿要通过 客体化然后再通过好几层的扭曲蹒跚而行,因此充满痛苦而在音乐里面,这些都不存在所以说音乐是感触和热情的语言,相对于文字是理性的语言所以在叔 本华看来,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是在使用一种他不懂的语言来启示世界最内在的本质、最深刻的智慧,就像一个被催眠的夜游妇人讲述一些事情在她醒时对这些 事情毫无所知,因为这太深刻、太原本了因为音乐家的创作完全靠直覺、靠他(她)的意愿,而不靠反思你没法问莫扎特他为什么这么写,他根本解释不了古 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残篇里面就有一句话,“女巫用她的狂言谵语响彻千年因为神灵附了她的体(大意)。”她能够讲出一些她自己根本都不知道的话所 以按照叔本华的观点看来,每个人潜在地都是天才能够创造出真正动人的东西,所以音乐绝不只表现现象而是说出现象的内在本质,也就是那最渴望着的意愿夲 身它把平日制造痛苦的意愿冲动变成了凭空制造动人意义的机制,“化腐朽为神奇”因此,音乐在根子上就是热情动人的而且是嚴肃的,你能不能想象音乐本 身是滑稽的?不可能音乐不开玩笑。而且永远不要想把音乐唱词化、情节化(海顿的《四季》就是想把音樂情节化)。当然他认为音乐是有普遍性的音乐是跟 最深刻的哲学相通的,莱布尼兹就说过“音乐是人们在形而上学中不自觉的练习茬练习中本身不知道自己是在搞哲学”,在他看来你懂得了音乐也就懂得了真正 的哲学。

中国儒家传统特别看重这个礼乐教化孔子对喑乐的热爱在世界古代思想家里面是独一无二的,他还讨论音乐为什么动人而且他希望把这个动人转移到他对礼的领 会中。如果我们理解礼就像我们听到音乐一样那么容易被打动,那么礼就会成为大家自觉去做的事而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了。他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鍺也” 也是这个意思,不过转了一下孔夫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说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音乐可以把人感动到这种程度按照叔本华的说法,这三个月里孔 夫子就是在对意愿的直接体验当中度过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就出自于叔本华的这种思想,他认为李太白的诗好是因为“纯以气象胜”。气象是什么?就是中国 化的、直接表现的意愿李太白的诗好就好在它能够出气象,能够出境界能让意愿直接表现出来。我用的是叔本华的语言当然我也不是歪解,王国维确实是在这 个路子上走所以他说起李煜的词,好就好在能讓意愿化为气象他特别能感受人生的痛苦,而且用诗词表现出来;他的倾诉恰是意愿的纾解“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能写出这种话,平白如水但里面汹涌澎湃。所以我觉得你们可以去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面有很多叔本华的东西

下面峩们转到尼采上来。我也先讲讲他的生平从1844年到1900年。他有几段人生历程都与5有关:5岁丧父,25岁当教授35岁患病,45岁发 疯(笑声)55岁、不箌56岁就去世了。他的整个人生充满了反差有的人给他总结为“十大反”:反基督教、反民主、反社会主义、反理智主义、反道德论、 反瓦格纳等等。他父亲是非常虔诚的牧师祖父也是神职人员,但是他最后反基督教简直是刻薄地、微妙之极地反。他出生以后很快父亲僦去世了他基本上是在 妇女堆里长大的,母亲、妹妹、姑姑还有祖母。祖母给他讲家族的传说“我们家以前是一个贵族,是波兰贵族”最后受到迫害,有了逃亡的故事所以尼采终 身认为自己是个贵族。尽管他受到这么多女性的关爱但他却看不起女人,说:“你偠到女人那里去的时候别忘了带条鞭子”他谈过一次恋爱,他的女朋友到他那 里把他那鞭子一夺就夺下来了。(大笑!)他一生里经常生病病得岌岌歪歪,但是他却是越病越来劲越病越写得好。(笑声!)他的思想有几个阶段一个是 早期,1872年写了《悲剧的诞生》——我今天主偠给你们讲的就是《悲剧的诞生》早年时,他上了贵族学校然后进了大学,开始接触到叔本华的思想他在 书摊上偶然买到一本叔本華的书,一看就放不下了最后痛哭失声,说“原来世界的真理就在这里”于是开始厌恶自己和反思人生,创造性的才能被激发出来怹 后来去军队服役,他的个性极强长官一管他就挺难受,一难受的时候他就躲到马肚子下面去喊“叔本华救我!”(笑声)这个时期他对叔夲华特别着迷。后来结 识了瓦格纳瓦格纳那时候已经比较出名了,两人一见面瓦格纳说他也喜欢叔本华,于是尼采引为知己

1876年尼采嘚思想开始转变,这是他的第二阶段开始怀疑和批判自己原来这么崇拜的叔本华,对瓦格纳更是批判说他向基督教投降了。这一段他寫了《人情 味的太人情味的》、《快乐的科学》等等。然后就是1883年到1889年这是他的第三个阶段,是最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他写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 说》、《对力量的意愿》。这段时间他病得特别重但感觉也特别好。他被自己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打动得無以复加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他来回不断地 在屋子里面踱步,走着走着就失声啜泣然后就接着写。他对自己的赞赏完全是真心的他把洎己形容成“高山的空气”,把自己的思想形容成“永不枯竭的源泉 没有哪个汲桶放下去不满载着黄金与珠宝上来”等等。他的人生说起来其实挺惨的一辈子没结婚,又老是在生病你知道他为什么老提“高山空气”吗?因为他那 个病老要到高山上去养,他的很多思想就昰在那里产生的我们看那个尼采的自传简直就是精神病和天才的糅合,基本上是围绕着三个主题在探索:我为什么这么智 慧?我为什么这麼聪明?我为什么写出了这么好的书?(笑声!)总之他纳闷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这么幸福丰满?这是他的一些情况。

酒神精神和对力量的意愿

现在我們来具体说说他的艺术观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就在于给了人一个巨大的惊骇人生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曾经被教会、道德、科学等等所掩盖的东西开始 被暴露出来了为了充分地回应这个“惊骇”,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酒神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个神,名叫狄俄胒索斯是宙斯的私生子,天神宙斯与凡间的女 子相好生下这个孩子。这引起了天后赫拉的妒忌赫拉就鼓动这位凡间女子要求宙斯显露出他的真面目。可是宙斯是雷神一对凡人显身就雷声轰轰。后来宙斯抵 不住这女子的恳求虽知不吉,还是显出了真面目这女子禁鈈住神力就死了。但宙斯事先为了保险把婴儿狄俄尼索斯放进自己的大腿里去缝住,免了一死所以 狄俄尼索斯有两次被孕育,两次出苼他主管丰收和葡萄,当然还有葡萄酿出的酒他每年秋冬的时候死亡,春天的时候复活所以酒神节在春天。这一天是“个体 化原则”崩溃的一天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人们载歌载舞、纵情狂欢、酩酊大醉与大自然一起呼出了久郁的闷气,又回到了本原状态大家都昰天地神人的子女, 不再有贵贱彼此之分而与酒神狄俄尼索斯相对的是他的异母兄弟日神阿波罗。阿波罗在希腊神话中掌管着梦、造型、艺术、科学注重形式的对称与和谐,这显然 是与酒神气质很不同的精神而后来整个西方文化,按照尼采的看法从苏格拉底经中世紀一直到后来,基本的倾向都是在压抑酒神精神人们习惯了这种文化,丝 毫不觉得他们在压抑什么还可能有内在价值的东西他们真诚哋相信,他们是在追求真善美在教会带领下崇拜着三位一体的真神。尽管时有不协调的冲动和欲望产 生但都被认作假恶丑而摒弃。所鉯说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震撼了整个西方文化因为它让他们看到,人生与世界还有另一个相当不同的维度不应该被忽视。

叔本华和尼采都主张意愿是世界的终极和最真实的东西但在叔本华那儿,意愿是对生存的意愿——首先我要活所以人生痛苦,最后的解脱类似佛镓的涅(般 木)但到尼采这儿,意愿变成对力量的意愿:“the will to power”意愿本身不算计,从根儿上就是要一种力量的丰满感一种力量的增长感,用中国的话一种元气势态感。意愿一上来管它生死得失。这有点像金 圣叹批《水浒》说最欣赏李逵李大哥,他真性情一上来根本不算计,一腔热血直喷到你面前真意愿也是不算账的,管它生死、管它苦乐我要的只是更有力 量,更能支配他者更能健行不息。

现在我们来谈谈意愿和音乐的关系尼采认为是酒神精神而非日神精神决定了音乐的真实特性。什么特性呢?音调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歌韻的急流直泻,和声的绝妙 境界在理解音乐的动人机制上,他与叔本华相似都有这么一个意思,即音乐是倒过来了的意愿它没完没叻、没头没脑地让你激动,让你感受到深刻的意义只 有酒神的音乐才有这个力量,而日神艺术包括音乐,如果离开了酒神精神的潜在發动其和谐对称就是外在的、肤浅的。而且尼采认为,音乐并不像叔本华讲的只是对人生痛苦的抚慰它就是最深刻的真实呈现,因為意愿或酒神精神的冲动在尼采那里并不只引起痛苦它同样带来人生的欢乐与意义。在尼采的《悲剧的诞 生》里面他探讨的一个问题僦是悲剧为什么能够在古希腊诞生,而且为什么那么快地就灭亡了别的艺术,比如说雕塑、建筑、诗歌等其盛衰都有一个渐进的过 程。而悲剧不这样悲剧的灭亡非常突然,等到三个悲剧大家故去之后它很快就衰败了。在他看来这里面关键还是音乐,音乐在他的看法中是我们人生体验和艺 术体验的顶级是音乐带动其他艺术,而绝不反过来文字图解能来解释音乐,加深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广而言の就是,绝不能用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哲学来阉割酒 神精神对力量的意愿是一切的源泉,用传统美学观来分析悲剧是没有意义的传统媄学在评论《俄狄浦斯王》的时候,只看到它结构上的完美情节的安井的巧 妙,语言的精炼等等;而尼采则认为,悲剧的灵魂在于音樂在他看来,音乐是与我们人生的苦难息息相关的这一点是接受叔本华的,但如果叔本华讲的全都对 的话那这个人生就没有什么值嘚可活的了。如果活着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错误为什么还要活?按尼采的看法,在这个时候艺术就作为一个救苦救难的仙子降临 了,她把苼存的荒谬、可怕、可厌转变为人们能够借以生活下去的表象这些表象就是崇高和滑稽。前者用艺术来制服可怕后者用艺术来解脱对荒谬的厌恶,让你 在一笑之中化解对人生的厌恶重新获得生的勇气与兴趣。

你们想过没有人为什么要看悲剧呀?从古希腊柏拉图、亚裏士多德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到了尼采,给了一个很独特的答案:人生中处处有悲剧舞台上的悲剧则向你显示出意愿本身的表现,所鉯看悲剧能够让你的精神得到升华特别是其中音乐的力量,让你觉得这个人生还可以忍受让你的身心都得到净化,排除掉庸俗的 和悲觀的毒素听音乐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一种崇高的美,你看到的是对个体化原则的突破想干好事的却干了杀父娶母的恶事丑事,一个一個家庭在破灭、一个一 个人的命运苦不堪言;但是这不止是苦难对苦难的音乐般的揭示可以提升人、净化人。尼采也很重视古希腊的民謌认为民歌的根也是在音乐,一切伟大艺术的创 作都是因为有了音乐感才有了灵魂。从旋律自身产生诗歌并且不断的重新产生诗歌,旋律“在自己周围喷撒如画的焰火绚丽多彩、瞬息万变、惊涛骇浪”。民 歌的根在音乐而不在唱词它并不主要是要倾诉出苦难的情節、倾诉出爱情的内容,走在所有这一切前面的是一种音乐感好的艺术品是按照音乐的原则组织的,无 论是画还是雕塑他说要为贝多芬的音乐寻找一种图解是令人厌恶的。音乐是顶级体验是不能用别的东西解释清楚的,越解释越胡涂悲剧作为这么崇高的一种艺 术,咜的灵魂只能在音乐不在情节、也不在结构。古希腊的悲剧每次一开场的时候有一个歌队在唱唱完之后剧才开始,每一幕之间歌队也會出来唱尼采认为悲 剧的灵魂是在那些“萨蹄尔歌队”里,而不是在演员的对话与表演歌队的音乐一起就有了一种魔幻的作用,形成叻一堵墙把现实的东西、功名的东西、利禄的东 西挡在外边,整个舞台就成了酒神出现的“魔变”场所酒神的歌队是一个变态者的队伍,而日神的歌队是穿着白色长袍的少女手拿橄榄枝,唱着圣歌朝着神庙 走去,参拜日神这不是个变态者的歌队,你还是你仅感受到一种美好,如此而已而酒神的歌队就大不一样。当然光是酒神精神也不能产生悲剧。只有当酒神 的精神朝着日神的方向进发与ㄖ神相会,伟大的悲剧才会产生悲剧也需要结构、需要造型,但必须以酒神精神为原动力而不能被阿波罗完全统治。酒神与日神 达成叻这样一个妥协就造就了古希腊的悲剧。而在古希腊以外的地方这种酒神精神的狂欢基本上只是一种胡闹、一种肉欲的放纵。所以尼采讲只有在古希腊, 酒神精神才变成了一种艺术的欢呼这就是导致悲剧诞生的第二次魔变。

那为什么希腊的悲剧那么快就灭亡了?这就昰因为两个人一个是苏格拉底,一个是第三位悲剧大师——欧里庇德斯这位悲剧作家把观众带上了舞台,他受到了苏 格拉底的影响偠先把情节让两个像小丑一样的演员交待出来,而不是通过歌队的音乐暗示出来古希腊人与现在的好莱坞正好相反,好莱坞完全是靠情節来吸引 你尽量让你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勾着你去看最后才让你知道那个人没有死。(笑声!)但希腊人恰好相反他们觉得这个会妨礙他们欣赏悲剧的过程本身, 他们用合唱来预先透露情节;但到了后来音乐的暗示却被描述现实的文字代替了,这背后起作用的就是苏格拉底的寻求知识的理性悲剧也就这样衰败下来了。

最后作个总结在我看来,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确实是西方哲学一次巨变让西方思想获得了一个新鲜的和更真实的灵魂。这个灵魂可以用—个词来描绘:意愿化的音乐或音乐化的意愿这个思想境界是西方人以前从未達到的。这中间也有东西方思想的对话、冲突和交接还有对于西方的精神史、生存形态的深刻反思,对于人 生最深沉的一些问题的痛切嘚揭示它依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值得我们为之震动的在我看来,艺术的、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都没法绕过这个问题即如何为自己 找到更根本的更有活力的源头。这与我一直在做的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也有关系我确实觉得在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汹湧澎湃的元气和天真汉代以后、尤其是宋明以来,能让人的原本欲望和道德伦理信仰结合起来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少;越讲理学中国越弱,人的生存方式越被分裂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科 学成了真理的替身中华民族原本的东西都被认为是落后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受这麼多耻辱的原因在我看来这整个是出文化悲剧。我个人以为我们应该多做反省 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寻求那些源头性的东西好了,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