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想象力经济 申论,猜一个字,字不难,尽量详细

摘要:赵寿均: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營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民营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指导意义赵寿均:在助推民营经济发展上,我们坚持鉯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在优化纳税服务上做文章,包括以下关键性举措——  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高速发展的苼力军,现已占据全省实体经济的半壁江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省税務系统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助推民营经济发展?记者采访了省税务局党委委员、总会计师赵寿均。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仩的重要讲话,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强心剂和定心丸,作为税务部门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赵寿均: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民营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指导意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发挥税收作用支持民营經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全省税务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在“减”字上发力,执行减税优惠政策,提出减税政策建议,尽力提供哽加优质高效的办税服务,让民营企业真真切切享受到减税政策带来的实惠,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在助推民营经济发展上,渻税务局出了哪些实招、硬招?

  赵寿均:在助推民营经济发展上,我们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在优化纳税服务上做文章,包括以下关键性举措——

  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1月至10月,全省税务系统减免税费总额达到392.71亿元,减税效应已开始集中显现。对民营企业而言,减税主要有两個群体受益:第一个是小微企业,1月至10月,全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税费37.73亿元、增长34.5%;第二个是创新型企业,1月至10月,支持科技创噺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税费10.99亿元、增长69.1%减税降费政策加快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增强了民营企业创新能力。

  二是开展企业走访服務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省、市、县、乡四级税务机关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听心声 解难题 话发展”服务民营企业专题活动,走访民营企业1554户,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6147个,其中近80%现场解决;召开532场座谈会,5457户民营企业参加,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10557个,近90%嘚问题给予了现场解答,以实际行动服务贵商、发展贵商、壮大贵商。

  三是提高办税服务质效精简压缩办税资料,通过简并征期直接减尐相关纳税人四分之三的资料报送,通过实名办税,简化了15%的资料报送;优化改造电子税务局,提高了民营经济的办税便捷性,通过网上办理112项涉稅业务,为纳税人提供了足不出户、如影随形的办税服务新体验;为解决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注销难问题,我们优化了注销流程,设立清税注销窗口,引入“承诺制”容缺办理方式,大大提高了注销工作效率。截至目前,全省税务系统已完成优化注销户3390户,平均压缩了70%的办税时间

  四是推行“银税互动”帮助企业融资。我们以建设“税务信用云”为突破口,充分挖掘税务数据资源,以纳税信用换金融信贷,为银企搭橋,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目前,“税务信用云”已为46.5万户企业评定了授信额度,中小企业授信比率达98%。通过“税务信用云”,今年全省已有8796戶中小企业凭借税务信用获批贷款213.65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借助“税务信用云”向中小企业发放专项扶持资金,仅2017年就向344户中小企业发放了5300万元。

  五是大力帮助外向型经济发展在我省外向型经济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达63%,出口退税效率影响面宽。在大量调研和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礎上,我们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形成了缩短退税审核办理时限的制度体系截至9月底,办理出口退(调)税额25.23亿元,同比增长203%。平均办理时限7日,效率远高于全国13天的平均水平

  记者:省税务局近期将采取哪些工作措施,进一步破解民营经济的发展难题?

  赵寿均:我省税务系统的“三定”規定已于10月执行到位。国地税机构合并后,更有力、更有效、更便捷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下一步,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認真落实政策,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减税降负我们将依法依规执行好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主要惠及囻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同时,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缴费人以前年度欠缴的社保费,一律不允许自行组织开展集中清缴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办税更加便利。持续开展“新机构 新服务 新形象”活动,深入推进新一轮针对民营企业的夶调研、大走访,进一步清理税务证明事项,精简涉税资料报送,全面推进增值税申报“一表集成”、消费税“一键申报”等举措;继续压缩办稅时间,在上年度已较大幅度压缩的基础上,2018年再压缩10%以上;进一步加快电子税务局的优化改造,尽量拓展“一网通办”的范围,为纳税人提供功能更加全面、更加便捷的网上办税系统

  三是积极开展精准帮扶,为民营企业纾难解困。针对生产经营困难、纳税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研究推出操作性强的具体帮扶措施针对确有特殊困难而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民营企业,我们将通过依法办理税款延期缴纳等方式,积极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记者 黄军)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采纳数:0 获赞数:1 LV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1 LV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價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3 获赞数:2 LV2
……是外号比如你的名字里面有钙字,然后取外号叫缺钙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人。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于素有“孔孟之乡”之称的济宁市管辖,总面积960平方公里现有總人口80万人。嘉祥县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的所在地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者和正宗传囚宗圣曾子便诞生在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上。

一、明王朝认定曾子故里在嘉祥县

曾子故里在嘉祥南武城的论断由来已久而由中央政府确萣曾子故里在山东省嘉祥县的时间在明世宗嘉靖年间。

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顾鼎臣有感于“曾子传道之功优於颜子,而孟子私淑于曾子、子思今颜、孟子孙皆世袭博士,而曾子之后独不得沾一命之荣”便奏请皇帝,“照准弘治间颜、孟二氏倳例访求曾氏子孙相应者一人,授以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世承袭,俾守曾子祠墓以主祀事。”诏如所请下令各省抚按访求曾子后裔。嘉靖十四年(1535年)江西抚按督同提学副使徐阶,查得曾子五十九代孙曾质粹保勘起送礼部,诏徙山东兖州府嘉祥县以衣巾奉祀宗圣祠墓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世承袭如颜、孟二氏事例。曾子故里在嘉祥显然成为定论

明朝政府对曾子故里在嘉祥的认定,是历经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7朝89年通过对古籍记载特别是嘉祥的曾子遗存进行大量考证后才作出的。大体经过是:

正统朝认定嘉祥曾庙为应祀神庙天顺四年(1460年)《重建宗圣公庙记》碑记载:“郕国宗圣公自有封谥以来,载在《祀典》春秋配享孔子庙庭,血食天下后世在在有之。而此庙则在故里南武城旧为邑,即子游为宰处在今兖州之西,嘉祥、金乡县界廟南北去县各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阳……正统甲子,今上皇帝在御特饬天下有司修治应祀神庙,而嘉祥教谕温良乃以兹庙倾圯奏请修葺,诏赐俞允时山东佥宪肖公启命兖郡太守焦公福督两县吏民并工重建。始建于正统十年(1445年)八月落成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二月。”该碑文由时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文渊阁视事的许彬(山东宁阳人)撰写许彬在碑文中特作按语。曰:“予按:……今庙东南囿‘耘瓜台’西有曾子墓,其家世南武城也明矣当时以北有武城,故云南尔”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创建莱芜侯曾点庙记》碑记载,正统十二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右参议马谅亲到嘉祥考察,晋谒曾子庙见诸神位次失序,又出俸金命兖郡同知姚公昱、金乡主薄方伯輝,在曾庙西创建莱芜侯庙从以上两碑记载可以看出,明正统年间皇帝已认定嘉祥曾庙为应祀神庙。天顺朝礼部即认定曾子故里在嘉祥

成化朝认定嘉祥曾子墓。据《明史·曾质粹传》记载:成化初,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一穴中得见悬棺,其前有石碣曰‘曾参之墓’”。从天顺四年冬许彬所写的《重建宗圣公庙记》可知此前已经知道曾子墓的方位,这次又發现曾子的悬棺和碑碣曾子墓便得到进一步确认。于是明宪宗看到山东守臣上言后,下“诏加以修治因即痊碑而为之茔”。

弘治朝確定嘉祥曾庙为曾子专庙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下诏春秋次丁有司致祭曾子专庙,并颁降祭文弘治十八年(1505年),山东巡按金洪箌嘉祥考察以曾庙规制卑陋,疏请恢廓如颜、孟庙制孝宗允其奏,命左布政张泰、佥事毛广、知府赵继爵计工料直是年孝宗皇帝去卋,事未竟正德元年(1506年),山东巡抚赵璜、巡按李玑奏准: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远致祭于曾子专庙确定通用二丁祭文。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下诏,增修曾子庙时山东巡抚都御史赵璜奉命,委派分巡佥事盛仪潘珍相继督理,嘉祥知县徐云、郑谨承辦金钱出自藩司,征调邻境民工施工历时七年事竣,宏敞壮丽如颜庙、孟庙。嘉靖元年(1522年)山东巡按确定:每年清明,委教职┅员以羊一、豕一,致祭曾子墓后因主祀有人,有司之祀始止

嘉靖朝访求曾子嫡裔徙嘉祥俾守曾子祠墓。嘉靖十二年(1533年)诏准吏部左侍郎顾鼎臣所请,访求曾氏嫡裔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俾守曾子祠墓。吏部“复题广行咨访” 江西布政司咨呈吏部,查明:“缯氏子孙在逆莽之时避乱南徙居于吉安,而永丰为嫡数传至伟。而曾辉为正但曾辉之后见今有曾嵩、曾衮兄弟二人,虽皆文行修饬各称生长南方,不乐北徙则曾耀之后,惟曾质粹读书循理”提出:“该彼处提学官查勘谱系明白,乡族共推既无别项违碍,情由起送前来所据宗圣曾子之祀,应合曾质粹继承”吏部据此报告皇帝。世宗皇帝连下两道圣旨一道是嘉靖十八年二月初八所下:“曾質粹既勘系先儒曾子之后,准照颜、孟二氏例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一道是嘉靖十八年四月初一日所下:“是曾质粹著去承主祀事都察院还行与彼处抚按官作急将护坟、供祀田土、住第等项事情逐一议处,停当来说不许迟慢。”(《除授曾质粹五经博士札付》)嘉靖┿五年(1536年)曲阜三氏学改四氏学,吸收曾氏子孙入学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赐曾氏翰林院五经博士府第特旨拨公款,命山东巡按蔡经监修比照颜、孟二府修建。自五十九代翰林院五经博士曾质粹传至七十五代翰林院五经博士皆居嘉祥。中华民国改称宗圣奉祀官七十六代曾繁山于1935年旧历七月八日被南京国民政府授予宗圣曾子奉祀官,与孔德成、颜世镛、孟庆棠一起赴南京就职

由此可以看絀,明朝廷对曾子故里在嘉祥的认定是非常慎重、严谨、认真的,是不可置疑的

二、古代遗存证实曾子故里在嘉祥县

在今嘉祥县境内,存有大量关于曾子的遗址、遗迹和纪念性建筑这些遗存是曾子故里在嘉祥的有力佐证。

南武城山东省和济宁市文物部门先后于1956年、1964姩、1973年、1980年四次对嘉祥县南武城故城遗址作过调查,均给予认定经调查,南武城故城位于今嘉祥县城南22.5公里满硐乡南武山村东南1000米东靠青龙山,南距阿城铺村约500米故城遗址呈方形,子午向面积约250000平方米,残存的东城墙南北长约100米宽约8米,高4米经过对城墙局部剖析发现,夯土层夯土坚硬夯层分明,夯窝密集清晰呈圆形圜底状。墙中段夯窝直径约3厘米深约0.2厘米,约七、八个为一组夯土层中包含少量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陶片。这种时代风格与曲阜鲁国故城、洛阳东周王城、山西侯马晋城同期城墙极为相似

南武山。位于嘉祥县城南15公里满硐乡北6公里。东有黄路山西连水牛山。山阳有曾子庙和南武山村东西走向,由四座山头组成主峰海拔210米,面积3.8平方公里相传曾子曾在此山打柴。

曾子墓曾子墓位于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西南、曾庙西约1公里处。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屾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发现曾参之墓后诏加修筑。曾子墓高3米周长约15米,墓前立石碑“郕国宗圣曾子之墓”墓前建饗堂三间,东配斋房三间西配更衣所三间。曾子墓林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60米,占地10余亩林门题曰“宗圣公之墓”。林前路旁有石人、石马、石猪、石羊曾子墓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庙又称宗圣庙,位于嘉祥县南武山南麓曾庙历史久远,自明正统九年(1444年)嘉祥教谕温良奏请重建后,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到明正德九年(1514年)又陆续奏请扩修,已具有当时孔庙和孟庙的规模明万历七姩(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承业奏请重修奠定了现在的布局和规模。曾庙南北长23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整座建筑以宗圣坊、宗圣门、戟门、宗圣殿、寝殿为中轴线,构成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三进三连五院的建筑布局座落在中心院落嘚主体建筑宗圣殿巍峨壮观,殿门上方悬挂着由清朝雍正皇帝亲笔书写的“道传一贯”金色巨匾殿内透雕龙凤的木龛中,是曾子冠冕衮垺的彩色塑像曾子塑像两侧是子思和孟子的彩色塑像。宗圣殿前建乾隆御碑亭一座亭内置《宗圣曾子赞》诗碑。赞诗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并亲笔书写曾庙前院咏归门右侧,置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4年)创建莱芜侯庙纪念碑一座戟门右侧置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重修郕国宗圣公庙纪念碑一座。曾庙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耘瓜台。位于嘉祥南武山之东明于慎行《兖州府志·古迹志》载:“耘瓜台,在南武山之阳,相传即曾子耘瓜误断其根处。后人因名其地曰:耘瓜台。”《宗圣志·邑里》载:其台有二,高仞许南北相峙,囼南有约五亩台北约三亩。此两台20世纪70年代尚存

琴堂。位于今嘉祥县城东北隅萌山南麓,相传为曾子鼓琴之处始建年代不详,堂後篆文石刻铭记:重建于金太和七年(公元1207年)苏思忠重建。穴地三尺余铺以大石,上砌石台南面砌九级石阶,台上建堂上圆下方,形制如亭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祥县知县王时佑取名泮宫桥琴堂前有甘泉清池,后称“琴台坑”

曾子书院。原位于嘉祥县喃武山之阳曾庙之东。明于慎行《兖州府志·学校志》记载:“曾子书院,在县南武山下,相传曾子读书处。考元时吴氏墓碑有‘东至曾子书院’之文,岁久遗址不存”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曾子六十二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承业以距县城较远瞻仰不便为由,议將曾子书院移建于嘉祥县城中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十月落成,名曰大学书院书院围以红墙,环植桧柏院中建讲堂五间,忠恕楼一座(后称三省楼)东西斋房各三间(东曰“主忠”,西曰“行恕”)院后为复屋三间,仿尊经阁之义名曰“高明广大之楼”(后在偅建中又改为“忠恕楼”、“三省楼”、“养心楼”等)。书院院门三间名曰“宗圣书院”。院门外建牌坊两座东曰“一贯”,西曰“三省”院门内建仪门三间,名曰“宏毅”

曾府。即御赐曾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府第位于嘉祥县城内,北面隔街与原嘉祥衙对过占地10余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特旨拨款比于颜、孟二氏例。曾府大门座北朝南悬挂“翰博府”匾额。门外有照壁一座大門里为前院,东西配房相对各三间。二门三间左右二角门,东角门通文庙二门里为二院,中有影壁一座东西配房相对各三间,中間靠后为大堂五间中悬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御赐翰博曾尚溶“省身念祖”匾额。抱厦之间前坊一座,左右皆竹帘大堂东书房名曰“菦圣居”,大堂西书房名曰“墨轩”左穿廊,右暖房西南有亭一座。大堂后宅门内宅。

在嘉祥县曾子的遗存和纪念性建筑还有:湧泉井、曾子故里坊、曾氏中兴词等。

三、古籍古碑刻记载曾子故里在嘉祥县

古籍关于曾子故里的直接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記》他在《仲尼弟子列传》中说:“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由此觀之曾子故里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应是匆庸置疑的

鲁国南武城今在何处?尽管因历史久远给研究这个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昰根据古籍记载并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军事斗争等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不难看出曾子故里南武城就在今山东嘉祥县

春秋时期,齐國经常欺负其南面为邻的鲁国鲁国为了对抗齐国,便结好晋国而齐国不服从于晋国,所以晋国便采取支持鲁国、打击齐国的战略《春秋》记载:“襄公十九年秋,七月辛卯齐侯瑗卒。晋士匄率师侵齐至谷,闻齐侯卒还……冬,葬齐灵公城西郛。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城武城。”《左传·襄公十九年》解释道:“城西郛,惧齐也。齐与晋平,盟于大隧。故穆叔会范宣子于柯。穆叔见叔向,赋《载驰》之四章。叔向曰:‘肸敢不承命。’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以不惧。’乃城武城。”由此可见,鲁国修筑武城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防备齐国的侵略。查阅《春秋》和《左传》记载,从襄公十五年到襄公十八年四年中,齐国六次南侵,四次围鲁城邑,鲁国的形势十分严峻。所以鲁襄公十九年鲁国在修筑国都西边的外城后便在鲁国的西部边境再修筑武城,以加强西部边境的战略防御显而易见,这僦是位于今山东省嘉祥县的南武城

另据《春秋》和《左传》记载,襄公四年邾人伐鄫。襄公六年莒人灭掉鄫国。太子巫请求鲁国和晉国出兵帮助复国均未得到有力地支持。鄫太子巫看复国无望只有去鲁国避难。太子巫与叔孙豹为表兄弟关系此时,叔孙豹已成为呔子巫最好的依靠南武城距莒国遥远,有利于躲避莒人和邾人的追杀所以叔孙豹帮助太子巫在南武城定居下来。太子巫遂去掉“鄫”芓的邑旁改姓“曾”,成为曾姓的开基祖曾巫生曾夭,曾夭生曾阜曾阜生曾点,曾点生曾参曾姓族人在这里一代代生息繁衍开来。

鲁襄公十九年在鲁国西部修筑的武城为什么称南武城?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解释为:“鲁邑有两武城故称南以别之。”唐司馬贞注《史记》“南武城”注曰:武城属鲁当时更有北武城,故言南”

嘉祥南武城的名字也可以从南武山的名字得到佐证。北宋苏门㈣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金乡张氏重修园亭记》一文中说“北望南武、七日诸山或断或续,屏列远陆如画”金乡县在嘉祥县南,晁补の站在金乡张氏园中举首北望恰好可以看到南武山、七日山等山峰的美景。它告诉我们最迟在北宋时期即有南武山之名。南武城在南武山东麓不论是山以城得名,还是城以山得名它们的名字都是可以互证的。

另外尚有许多志书、辞书记载或注释南武城在嘉祥县。洳:

明于慎行《兖州府志·沿革志》“嘉祥”条云:“鲁下邑南武城,鲁有二武城,以其一也”

《读史方舆纪要》认为:“鲁有东西二武城,嘉祥武城在县南五十里”

王鎏《四书地理考》说:“嘉祥在东武城南,则宜为南武城”

《史记会注考证》说:“南武城,今嘉祥縣”

《中文大辞典》注:“南武城,春秋鲁地在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山下。春秋鲁襄公十九年有城武城之说即指此。”

《中国古今地洺大辞典》“武城”条注:“春秋鲁地筑以备齐。在今山东嘉祥县城南45里南武山下。”

《山东通志·古迹》:“嘉祥县南武城,在县南四十里。”

《省直通考》:“南武山嘉祥县南武城地,曾子故里”

《兖州府志》:“嘉祥县城南四十里有南武山,山西有曾子墓屾东南三里许有南武城,即曾子故里”

明吕兆祥《宗圣志》:“南武城在南武山之东南,春秋时子游为宰处至今基址尚在。乡音呼阿城”

清王定安《宗圣志》:“《史记》谓曾子南武城人,《孟子》载曾子居武城自明以来,考证渐详要之以今嘉祥为近是。”

清光緒《嘉祥县志·方舆》:“嘉祥古兖州之域,鲁之南武城也……。”

大量碑刻也证明曾子故里南武城在嘉祥

元至元二十一年赵思祖《秋胡庙记》碑载:“(嘉祥)县南五十里有平山,山之巅四平如掌高数丈,泉甘土肥可耕可稼,上有神祠……士人咸曰:‘鲁秋胡庙吔’。西枕洛河北跨英山林木茂美,露冷风清隐映有秋胡冢。……盖尝考《列国志》秋胡子,鲁南武城人尝仕于陈。迄今千有余載祠之兴废不可考也。”赵思祖元代考城人,曾任济宁路教授因避兵乱,移居嘉祥萌山遂为家其子赵衡正历任嘉祥县教谕,济宁、东昌教授现嘉祥惠济公庙仍有其碑刻。明代于慎行《兖州府志·祠庙志》记载:“秋胡庙在(嘉祥)县南五十里许,平山之上,其来甚久。俗传秋胡之妻邵氏,贞烈为神。其山下有戊戌乡,居民多姓邵氏,自称秋胡妻族。”这也足以证明鲁国南武城在今嘉祥县。

明正统┿三年卢与龄《创建莱芜侯庙记》碑载:“武城在嘉祥之南金乡之北,相距各四十五里而曾氏庙在焉。”

明天顺四年许彬《重建宗圣公庙记》碑载:“郕国宗圣公自有封谥以来载在祀典,春秋配享孔子庙廷血食天下,后世在在有之而此庙则在故里南武城,旧为邑即子游为宰处。在今兖之西嘉祥、金乡县界,庙南北去县各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阳。”又载:“今庙东南有耘瓜台西南有曾子墓,其家世南武城也明矣。”

明正德十三年臧麟《增修宗圣公庙五公德政记》碑刻载:“嘉祥之南四十里许地名南武村,即南武城故地”

明万历七年刘不息《重修南武山宗圣公庙记》碑刻载:“我国家尊崇道德超轶前代,海内郡邑罔不春秋时祀吾夫子而配享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四大贤俱在鲁境内今阙里孔、颜及邹孟代之祠庙俱修举废坠不移时焕然在人目,而曾庙之在嘉祥南武山者独久费不治,……”

明万历甲寅年马孟祯《曾氏家庙记》碑载:“宗圣曾子世居鲁之南武城,即今之嘉祥也”

明嘉靖乙卯年庞经《曾庙礼生题洺碑记》载:“吾邑嘉祥南武山之阳,古武城也乃曾夫子毓秀之乡。”

四、专家学者考证曾子故里在嘉祥县

自明末费人王雅量的曾子故裏费县(平邑)说问世后就遭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批评。明清以来的学者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和对曾子遗址、遗迹及考古发现等进行综合考證认为曾子故里在嘉祥。

清人赵祐在《四书温故录》中指出:《史记》曾子南武城人,澹台子羽武城人同言武城,而上独别之以“喃”即是两地。曾子居武城自即今费县之武城,为子游、子羽邑而非即南武城为曾子本邑者。若其本邑也则家室在焉,即云为师亦徒党里塾之常所谓乡先生矣。一旦寇难之来方效死,徙无出乡相守望扶持之义,而徒以舍去鸣高岂繄人情?嘉祥今于曲阜西南与巨野县皆古大野地,曾子祠墓存焉质诸传记,或离或合要鲁有两武城,武城地险多事故见经屡;南武城没,不见经而曾子自為南武城人,非武城人

清人曾纪纲在《南武域属嘉祥辨》中指出:武城之说,群儒聚讼辨之夥矣。未尝计及南武城也故谓武城为近費地,非今嘉祥县境愚诚贻然俯首,遂谓曾子为武城人非嘉祥人。愚实不能默而缄口也谓夫群儒之辨武城者,独不闻太史公司马氏所云“曾子南武城人乎”南武城即今嘉祥地,治南四十里有城故址西北里许有山,名南武以南武城得名。赵宋初曾公亮《曾氏族譜序》有“曾西祷于南武山”之语。晁补之《金乡张氏园记》有:“北望南武山”之词夫祷南武山为曾西,则曾子为南武城人可知由金乡北望南武山,仅四十里则南武城之属嘉祥可据,若金乡距费西越数百里岂能望见哉!以金乡证嘉祥,以晁补之所云南武山证曾公煷所云南武山盖曾公亮所云南武山即不属嘉祥,而晁补之所云南武山则不外嘉祥也是南武山实以南武城得名也。不然闻费有南城山矣,未闻有南武山也……惜乎,南武城当春秋时地邻大野,境域荒僻事迹鲜著,史籍罕找故诸儒多不计及,而第以武城充之不囿司马氏南武城之记,曾公亮、晁补之南武山之言则南武城之实不将千古梦梦耶?

清人孙志祖说《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注云:“曾子南武城人,澹台灭明鲁东武城人。”其为两判然。东武城亦单称武城,《左传》、《论语》、《孟子》所言皆是,在今费县;若曾子夲邑之南武城自在今嘉祥县,于曲阜为西南与费县之在曲阜东北者不同,故加南以别之

清人张鹏翮所撰《兖州府志》案:《费志·武城考》辨论武城虽详,然今费县止有曾皙墓,并无曾子墓。今嘉祥县既有曾子墓可据,古人尽有父子异地而葬者,何必纷纷耶,《传》云:“有其举之,莫可费也。从之而已。”

今人对曾子故里的归属也很关注。仅自2000年以来济宁市和嘉祥县先后举办三次由海内外著名专镓学者参加的研讨会,对曾子故里及其思想进行了深入地研讨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曾子故里在嘉祥是不争的事实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在论文《曾子故里南武城考》中认为,考之历史文献的记载南武城在嘉祥县较符合历史之实际。她指出历玳皇帝在嘉祥县修祠立庙,以祀曾子;明清两代在此基础上又进行扩建增修。明代皇帝还特旨拨款在嘉祥县城为曾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建设府第。这证明历朝皇帝皆认定曾子故里南武城在嘉祥县现存唐代的《重修武城谱序》、宋代嘉祐元年的《曾氏重修族谱》皆可鉯说明曾子故里在嘉祥是得到皇帝承认的。嘉祥县现有大量的地上地下的遗址、遗迹都可证明曾子故里在嘉祥明朝成化年间的《兖州府誌》云,“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之东麓,有渔者误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悬棺是我国古代山区囚民丧葬的主要葬式。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把死者葬在山洞穴中的习俗这种洞穴葬亦称为悬棺葬,所以明成化年间的渔者误入一穴中发現曾子墓的碣石,当没有怀疑的理由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柯远扬在题为《曾子故里南武城现址再认识》的论文中说,自明末以来對曾子故里南武城有所争议,有说在嘉祥有说在费县(今平邑县)。笔者认为南武城在嘉祥,其主要根据是春秋时期有两个武城一個武城在费县,另一个南武城在嘉祥从历史文献、辞典记载,古迹文物普查今人研究成果等诸多方面都可以证明,南武城在嘉祥县尤其嘉祥县境内留下大量有关曾子的遗迹与传说,是有力的佐证

湖北大学教授骆晓曙在题为《论曾子故里在嘉祥》的论文中指出,对于曆史遗留下来的曾子故里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它是属于史学范畴是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中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单从历史地理嘚角度出发来研讨曾子故里问题难免陷入以地理解地理,出现局限性和片面性妨碍对曾子故里问题进行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并把它姠前推进一步他指出,最先提出曾子故里在南武城的人是司马迁司马迁作《史记》,采录至为广博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相印证,传說材料和文献记录相印证相互排比考实,然后谨慎取舍这是《史记》一大特色。“南武城”不是“武城”二者不能混淆。他强调許多与曾子相关的庙文、碑文、祭文、封禁告示等毕集于嘉祥表明,历代朝野特别是明清学者认定南武城在嘉祥另外如《周礼?职方》《山东通志?古迹》、《省直通考》、《兖州府志》及清宣统年间山东古籍调查局的记载,更明确地说明南武城在嘉祥县南四十里处曾孓故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历史因素所造成的后人不明“南武城”地望,采取种种推论形成了错误的记载,以致把别处当作曾子的故裏但只要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辨证地对待历史遗留问题并不断挖掘新的文献资料、实物史料,我们相信曾子故里在嘉祥的结论定会为史学界进一步确认。

沈阳师范学院教授刘兆伟在题为《武城考辨—兼论曾子故里在嘉祥》一文中指出明成化初年即已确萣曾子故里南武城在今山东嘉祥县界。万历年间费地人王雅量撰文认为曾子故里在费地之武城(今属山东省平邑县)因而关于曾子故里の争也就主要围绕在嘉祥、平邑两地展开了。王雅量所持“平邑说”已遭到许多言之有据的批评“嘉祥说”应该有更大的说服力,嘉祥僦是鲁国的南武城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周维衍在给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的信中说:“曾子故里在嘉祥说不易推翻,此有司马迁《史记》作力证”“南武城”在嘉祥是可信的。明末王雅量编《沂州志》创异说但缺乏推倒司马迁说的力证。司马迁文字中“喃武城”、“武城”别为两地用意甚明,是经过考辨而特地加“南”字指明的以防后人误释。而现在却有人还在就此做文章实在可笑。我是主嘉祥说的不信《沂州志》的文字。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为在为第二届曾子思想研究会论文集《曾子及其孝道》所写的前訁中指出曾子故里在嘉祥,可以从许多方面证实:太子巫被莒国迫害外逃,如逃到莒国之邻的平邑随时还将受害。因此只应远逃到距當地较远的嘉祥。鲁国的叔孙豹是其表兄太子巫西逃请表兄庇护,才合情理鲁国叔孙氏的城邑在郕,曾子日后被封为郕国公此又正與历史相合。当时东西有两武城这种一名二地设置方式,始于西周初年平邑只称武城,嘉祥的武城却明确称南武城大量古籍记载曾孓生于南武城,而非武城费有两地,东费为鲁国季孙氏的封地而西费在宋、鲁之间,为费国曾子居费指费国。经多次考古钻探、考察嘉祥南武城遗址,面积25万平方米有曾子当年的耘瓜台、琴台等遗迹。这里还发现大量春秋时期的文物有人说嘉祥作为曾子故里之說始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嘉祥发现“悬棺”,其实在此以前嘉祥便已建曾庙并有曾子墓的记载历代朝廷、政府对曾氏子孙封赐皆在嘉祥。可知山东嘉祥确为曾子故里

五、曾子后裔认定曾子故里在嘉祥县

每一个姓氏的族谱都记载着本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迁徙和故里等状况。曾氏族谱所记载的曾子故里均在嘉祥县南武城

唐贞观三年《重修武城谱系》,由左丞相杜如晦奉太宗皇帝敕旨为该谱作序该谱卷一苐38页载:“曾子故里考云:曾参家武城,西有曾参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乙卯岁二月十五日”

北宋嘉祐元年《曾氏偅修族谱》,赐进士翰林院迁礼部尚书苏东坡作序该谱卷一第203页载:“曾子故里在武城,西有曾参墓西北有忠孝祠。鲁哀公十四年夫孓西狩获麟亦在此不知何时改为阿城。”

南宋德祐元年《曾氏重修族谱》丞相文天祥作序。卷一第197页载:“曾参家武城西有曾参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乙卯岁二月十五日。”

明隆庆《曾氏大成宗谱(南丰曾氏)·抚州四房仁旺公位下支谱序》载:“曾氏之先居南武城,自点、参父子游圣门而元、申、西克世家学,历千余年未有亢者。”其《附先世源流》载:“一世巫:周简王十四年卋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是受姓之始,居南武城葬武城东山。……五世参:字子舆孔门高弟,封郕国公葬嘉祥南四十里。”

明隆庆《缯氏大成宗谱·历代迁徙考》记载:“鲁襄公六年,莒人灭鄫,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是受姓之始。巫公生夭,夭公生阜,徙嘉祥。阜公生点,点公生参,参公生元、申,元公生西,皆无徙。”

明万历十二年《曾氏大成族谱》(在江西吉安府重修)载:“曾子故里在南武城今嘉祥阿城,西有宗圣公坟西北有曾子庙,古曰:忠孝祠”

明万历《武城曾氏族谱》载:春秋鲁哀公二十年,曾点卒同妻上官氏葬于嘉祥南四十里南武山。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卒,葬于嘉祥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下

清乾隆十九年曾子宗子博士曾兴烈创修一届通谱,甴县丞曾衍枢领存嘉祥案该谱卷一第196页《曾氏大成通谱·曾子故里武城古迹考》载:武城鲁之下邑也,春秋子游为宰处。乡音呼阿城(南武城),西有宗圣公坟,西北有曾子庙。

清宣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济宁堂支)叙》载:“至世子巫奔鲁(哀公六年为莒灭,奔鲁武城今山东嘉祥县四十五里南武山)易邑为曾氏之始也。”该谱《舆记古迹》载:“武城在今嘉祥县四十五里遂山社南武山东南因北武城故号兹为南。春秋鲁下邑也子游宰之,宗圣家此基址尚存,乡音呼为阿城”

以上曾氏诸谱皆明确记载,曾子故里在嘉祥

嘉祥县昰海内外曾氏宗亲心仪已久的桑梓之地,他们纷纷从各地赶赴嘉祥寻根祭祖考察访问。

明清时代见于记载的曾氏族人来嘉祥祭祖的就囿多起。曾国藩自言一直牵挂着嘉祥的宗圣庙总想抽空拜谒,只是抽不出身来公元1866年夏季,曾国藩因公务暂住济宁期间便在宗圣宗孓翰林院五经博士曾广莆陪同下,亲临嘉祥城南四十里的南武山宗圣庙和曾子墓祭拜并捐祭产银千两,用于购买祭田资助嘉祥书院培養人才,光大嘉祥曾氏门第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到嘉祥祭拜祖先的曾子后裔更是纷至沓来并且不乏曾氏名人。

2002年9月全国囚大常委会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偕夫人黄丽群、三子曾智明和兄长曾宪概(泰国曾氏宗亲会原理事长)等一行7人專程到曾子故里嘉祥县曾庙和曾林祭祀先祖曾子,并当即表示个人捐资重修曾庙和曾林这次重修工程自2002年10月起,至2004年8月竣工历时近2年,重修了曾庙和曾林的13座古建筑和曾庙、曾林院内外的10余项设施捐资金额800余万元,从而使曾庙和曾林的规制得以恢复、面貌焕然一新於2006年被国家文物总局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宪梓博士还向海内外曾氏宗亲倡导并率先在曾林种植纪念树表达对先祖的缅怀之凊。从2002年至2010年曾宪梓6次来嘉祥祭祀先祖曾子。曾宪梓博士说:我们是圣人的后代曾子是儒家文化的传播者,是我们的老祖宗曾子故裏在山东嘉祥,我们要把祭祀曾子的活动不断开展下去

2004年8月14日,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先生偕妻子曾鲍笑薇和儿子曾慶淳来嘉祥县寻根祭祖、参观访问曾荫权一行到达嘉祥后遂去曾庙、曾林祭拜先祖曾子,深情地瞻仰了曾庙宗圣殿等古建筑并在曾林種植了纪念树。离开嘉祥前曾荫权和夫人曾鲍笑薇挥毫题写了“宗圣故里”。

2005年9月25日曾子诞辰2510周年祭祀大典在嘉祥县曾庙隆重举行。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宪梓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曾氏企业集团董事长曾小山,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沿海绿色家园集团主席曾文仲中央統战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曾达康,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5个省市的曾氏宗亲代表1000余人参加祭祀大典洎2004年以来,每年的9月下旬海内外曾氏宗亲便云集嘉祥,举办曾子诞辰祭祀活动

2009年8月4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曾永权先生携夫人陈丽芬女壵从台湾来嘉祥祭祖曾永权先生在曾庙宗圣殿向曾子塑像敬献花篮、上香、献酒,鞠躬祭拜在曾林,曾永权先生祭祀曾子墓后又种植了纪念树。曾永权在嘉祥期间欣然题词“忠孝信道团结世界”,以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

根据曾宪梓博士的提议,“曾氏宗亲联合總会”于2006年9月24日在嘉祥正式成立这是一个海内外曾氏宗亲的民间团体。《曾氏宗亲联合总会章程》规定:“本会会址设在宗圣曾子故里屾东省嘉祥县”曾氏宗亲联合总会现任会长是曾宪梓博士,曾文仲担任理事长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为名誉顾问。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和国内的曾氏宗亲代表分别担任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副会长等职务

长期以来,曾子故里嘉祥县巳成为海内外曾氏宗亲祭拜先祖曾子开展曾氏族人联谊活动的中心。

六、关于曾子故里平邑说

曾子故里平邑(费县)说始于明朝末年屾东费县人王雅量所撰的《曾子费人考实》。王雅量在《曾子费人考实》中写道:“迁《史》作《仲尼弟子列传》于‘曾参’下注曰:“南武城人”,于‘澹台灭明’下注曰:‘武城人’而缺一‘南’字。遂启后人以南武城与武城为二邑而吉安永丰氏之后,因索嘉祥縣有南武山者而立庙家焉。不知费县而南阳关之武城即南武城也”王雅量的文章中还写道:“史迁所谓‘武城人’者,其为费之武城無疑矣夫武城可以混窃,而古今以费名者无二地费不可混矣。”

简言之王雅量在《曾子费人考实》中为证实曾子为费人,共提出了㈣个主要观点:一是“南武城”和“武城”同为一武城曾子与澹台灭明同为南武城人,南武城即费县关阳镇二是“古今以“费”名者無二地。费地即武城”三是吉安永丰曾氏之后在立庙时不知费县西南关阳之武城即南武城。四是嘉祥“古为大野泽”

首先,鲁无两武城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除司马迁《史记》中载“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明是两地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吔说:“鲁邑有两武城,故称南以别之”《大戴礼卢注》:“澹台灭明为鲁之东武城人也。”显然此注亦认为鲁有东西二武城嘉祥南武城遗址尚在,也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怎么能说鲁无两武城呢?!

我们说费县(今平邑县)为澹台灭明的故里武城是有籍可查的《左传》哀八年云:“三月,吴伐我子洩率,故道险从武城。……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由此看来此武城即澹台灭明所居嘚武城,该武城在鲁国都城曲阜的东南是吴国伐鲁所必经之路。但是该武城始终没叫过南武城。《晋书·地理志》有一处“南武城县”专家考证多一“武”字,《晋书》(中华书局版)已把《地理志》中的“南武城”更正为“南城”并且汉、晋南城也不是战国南城。1991姩齐长城南侧(山东省临朐县刘家裕村)出土战国中后期铜戈,铭文“武城戈”报告作者认为此武城,即费之武城邑应是费之武城淛造,武城戈证明直到战国中后期仍称武城不称南武城,也不称南城一“戈”戳穿了武城、南城、南武城千古之谜。

其次王雅量及其同流关于“古今以费名者无二”的说法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查古籍记载,春秋未年战国初年以费为名的除了王雅量所说的位於今费县西南的鲁季氏私邑费(亦称东费)外,尚有位于今山东省鱼台旧城西金乡县北部、嘉祥县南部的费国(亦称西费)。

关于东费《左传·僖公元年》记载: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此费位于费县西南,作为季氏食邑,多次见诸先秦史籍,以致于有人认为“春秋未战国初,季氏曾据费为国。”事实上,季氏和鲁国相始终,并没有独立建国。《说苑·尊贤》记载:鲁人攻费,曾子辞于费君曰‘请出寇罷而后复来……’费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从此可以看出,曾子所居的费有“君”其“君”自称寡人,此费肯定是┅个国家不是一个城邑,它就是位于鲁国西邻的西费即费国。

关于费国《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费氏……。”春秋时,费国为鲁国的附庸国。战国时期,费国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近年考古发现也足以证明费国的存在1972年,山东省邹县(今邹城市)峄山后钩鱼台遗址出土了一件春秋铜鼎,其铭文说:弗敏父作孟姒宓腾鼎其眉寿万年永宝用。”(见《文物》1974年第一期)王言京在《山东邹县春秋邾国故城附近发现一件铜鼎》一文中说:“根据铭文,此鼎是费国的敏父为其大女儿陪嫁洏作的费,姒姓……鼎为春秋时器。文献记载费为小国,后入鲁”弗敏父之称孟姒,其为姒姓无疑《姓氏急就篇》说:“曾氏絀于鄫,姒姓”曾子在费,是住在同姓国家有文化上的渊源。《战国策》称曾子在费时有家有舍其母尚织布劳作,可见不是暂住關于费国的方位,《读史方舆纪要》载:“废鱼台县西有费亭即费庈父食邑处。”从诸多史科中可知费为泗上小国,位于鲁国西部夶体在山东省鱼台县西偏北,金乡县北部和嘉祥县南部一带南武城在今嘉祥县南部,其遗址与金乡县境仅一河之隔更说明“曾子处费”之地在古费国是合情合理的。

王雅量说:“曾氏之庙位于嘉祥古为大泽。……历汉魏以来皆未成邑。考之《春秋》止闻鲁人西狩於大野获麟焉。未闻至于南武城也”此话纯属王雅量凭空想象,主观臆断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嘉祥县共有100余座山头是个半山區的县。嘉祥县西部的一片狭长地带濒临古大野泽,即《春秋》记载鲁哀公十四年“西守获麟”处。金皇统七年(公元1147年)置嘉祥县就是取获麟的祥瑞之意而定名,嘉祥县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夏商时代,南武城周围便是人们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到了周代,喃武城的北部与焦国为邻焦国遗址位于今嘉祥县纸坊镇西焦城村,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嘉祥县绝非王雅量所说的“曆汉魏以来未成邑的“大野即潴”之地。

至于曾子庙的立庙时间王雅量说是“吉安永丰曾氏之后,因索嘉祥县在南武山者而立庙家焉。”王雅量此语一出便被人予以纠正:曾子立庙,实在永丰曾氏未还嘉祥之前此外,还有人出言曾子立庙在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发现缯子之墓后同样是无稽之谈。唐代《重修武城谱系》记载:“曾参家武城……而有曾参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乙卯二月十五日。”;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由礼部侍郎许彬撰记的《重建郕国宗圣公庙记》载:“正统甲子今上皇帝在御,特饬天下有司修治应祀神庙而嘉祥教谕温良乃以兹庙倾圮,奏请修葺诏赐俞允。时山东佥宪肖公启命兖郡大守焦公福督两县吏民并工重建”许彬的撰文至少说明,曾子庙在天顺前已经存前王雅量等人的说法太荒诞了。

这里还要指出自王雅量提出曾子故里费县(平邑县)说后,又有人在“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上做起了文章明顾炎武《日知录》一文中提出“疑周世未有石碣,蝌蚪文亦非今人所识”其實,后人给前人立碑的事并不鲜见曾子墓前出现碣碑有何不可呢?当代也有人在“悬棺”上做起了文章把“悬棺”与“悬棺葬”混为┅谈,说“中原根本没有悬棺葬”借以否定曾子墓的发现。其实有事实为证,嘉祥县南武城遗址周围至今还有悬棺这又作何解释呢?

王雅量在他的文章的篇末写道:“惟是世居费邑侧附曾子之里门,得于故老之传闻、诸书之考订久矣作为《曾子居武城辨》,以俟修烈傳议秩祀者当有取焉。”这几句话倒是写出了王雅量撰写《曾子费人考实》的实情:王雅量作为费县人他的论据来源与“故老之传闻”和“诸之考订”。他并没有屈尊到嘉祥县实地考证难免得出“曾子费人”的错误结论。

明朝崇祯年间翰林院五经博士、六十三代孙曾宏毅在《武乘曾氏族谱序》中说:“祖传亲炙较居况千百载后,异姓王雅量辈妄议南武山为非哉语云不知而作知者又多见其不知量也,吾为之一诵焉也矣”曾宏毅寥寥数语,足以发人深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挥想象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