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有贷款,2018信用卡贷款口子也有十几万,现在两样都没能力偿还,应该怎么办

可能会,具体什么情况?建议还是积极还款。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来电咨询,我将为你提供更详细的法律咨询意见,希望可以帮到你。

有可能会。目前什么情况。我可以来电说一下,我先给您一些法律指导,以免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欠贷款,属民事纠纷;透支信用卡,涉嫌诈骗犯罪。详细咨询,与我联系

}

《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一

我觉得我很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在某个银行的支行、分行、总行都呆了较长的时间,后来离职了):

一、首先,你看到的银行,和实际银行里每一个人感受的银行是完全不同的。银行我觉得就像军队一样,你作为一个工兵、团长、军长,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在通信部队、在炮兵部队、在潜艇部队、在核弹部队、在指挥部的工作体验也不同。因此,其实每个人的回答,都好像小马过河中的松鼠、小马、老牛一样,因为自身身材的大小,对河本身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我这个答案,会尽可能从各个方面给予你一些信息和借鉴,包含了各个角度。

二、银行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前台负责营销、中台负责产品研发、后台负责IT和运营,我这里的前中后台是站在银行整体的层面来看待的,如果你只是一个支行,那么你们所有的职务基本是前台和后台,如果是分行,那么职务会包含前中后台,中台会比较弱,如果是总行,那么前中后台都有,但是中后台会更强一些。

三、怎么更加深入的理解前中后台呢?我给你一个比喻,前台就是一线冲锋陷阵的士兵,中台就是设计研发制造枪支弹药的军火工程师,后台就是负责通信、后勤、运输等的其他整个基础底层的内容。前台要冲锋陷阵,那么一定要去做营销,这种营销,可能是喝酒吃饭拉关系,也可能是介绍业务获得客户青睐,也可能是通过各种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方案获得客户的认可,

四、当然,对于新人,更多的是在支行柜台办理业务同时卖。前台销售,压力大而且细碎,但是业绩做好了,就很有可能快速提拔。这里的前台不包含“柜员”,柜员的定位是后台,换句话说,就是最基础的工作,虽然可能有销售任务,但那是摊派的指标,不是你的主要工作,你的工作就是当和尚撞钟,把业务做好,每天花枝招展精神抖擞的招呼好客户的存款和取款,这么来看,支行柜员,其实属于最为基础的岗位。如果在这个岗位不能尽快转岗,那么。。。基本上,你未来对这个银行的印象不会太好。(不特指招行,任何银行都一样,更。。。你懂的)

五、如果小伙子或者小女孩比较灵光,不知什么原因,支行行长将你调去做,即向个人客户卖、、,那么,你才是真正接触到前台工作,柜员服务的客户中,比较高端的客户,会被介绍给理财经理,理财经理专门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接触到很多业务指标(虽然你在柜员阶段也有指标,但那指标更多是总体指标太重,摊派给你的),这些指标都是需要你直接负责的,于是,你的工作就会变成,上班,开晨会领任务,拿起电话,拨打:“张大妈,我们现在又有一个新的,年华很高,7号起息(即产生收益的意思),您看要不要考虑一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也是对你收入有直接影响的,如果你到了这个岗位,正常完成任务,收入应该比柜员多一大截。

六、如果小女孩或者小伙子比较灵光,如果刚好有人士变动,有一个会计柜员走了,你就有可能到对公会计柜台,什么叫对公?对老公吗?不是,是对公司服务的意思,对应的,对个人服务的叫做零售业务。如果你到了对公会计柜台,那么你还是柜员,但是你服务的对象就变成公司了,来办事的人都是公司的财务或者出纳,比如公司转账、公司开立、公司其他金融业务例如开票、贷款等等,都需要经你的手操作。这样以来,你直观的感到,办理业务的人少了,但是业务更复杂了,而且恭喜你,你开始从对个人服务转化为对公司服务了。到了这个岗位,收入有可能比柜员(零售)多一些,但多不了多少,这个岗位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接触公司业务。但是,你的加班会明显增多,因为,公司业务很多都需要加班去做,具体原因我会在后面提到。

七、如果你做了“五”,那么你的技能树就走向了“零售专精”,于是你再做对个人的业务或者岗位时,经验值上升较快,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支行),有可能继续做专业升为理财经理主管,也可以转向个贷(零售)客户经理,就是买楼买车做生意的,这个指标完成了的话,比理财经理收入更高。也是支行的香饽饽。

八、如果你做了“六”,那么你的技能树就走向了“对公专精”,于是你对公司金融需求就会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未来可以转岗至客户经理(对公),这样你就可以服务公司客户,到了这个时候,你可能开始认识XX汽车销售公司财务总监、XXX钢铁集团财务主管、XXX销售有限公司老板等等,你服务的对象和认识的人,开始有比较大的拓展,你也开始抽烟喝酒泡饭局,送礼招待谈方案等等,而且压力会比较大,如果你维护的客户比较大,相关业季较好的话,那么你的收入业务比较高。这也是支行的香饽饽。

九、如果你七、和八做的很不错,如果有机会,你会晋升至主管副行长,如果是七,你会成为主管零售的副行长,如果是八,你会成为主管对公的副行长,收入会提升一大截,而且未来发展的基础基本比较牢固了。

十、如果你九做的比较好,未来“有那么一点机会或者几乎没有机会”做成支行行长,因为支行行长已经是银行里面比较高的职位,没有30、40岁,没有非常优秀的业绩和人脉、能力,根本不用考虑。支行行长收入高、权力大(仅限支行)、资源多,可以接触各种产业和社会关系,因此,真的是香饽饽中的战斗机,对于很多人来说,做了支行行长,基本也就算银行领域一个阶段圆满了。

以上内容我说的容易,但每个阶段,至少都需要1-10年的时间,说过不去的坎,那说不定你想尽办法都过不去,举个例子,毕业大学生22岁,让你当5年柜员,7年会计柜员,你就34岁了,接下来,你可能也只能做会计柜员或者主管了,其他行业也做不来了。毕业研究生25岁,让你做2年柜员,5年理财经理,你也32岁了,可能你也只能理财了,或者跳槽去别的了。这就是银行的可怕之处(不特指招行,所有银行都一样,银行同质化很严重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银行的长短处:长处:社会会对你有一定的认同度,认为你是可以信赖的,虽然你没有多少钱,但有些适龄姑娘小伙会觉得你还是有比较可靠的工作的,对你的婚恋生涯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到买房卖车真刀真枪的时候。。。。你懂的,那就看你的岗位、业务、老爸等等实力了),银行的训练会最快的洗刷掉你的天真、浮躁、学生气,你会变得更像社会人、职业人,银行的压力很大,会让你早早知道,什么是企业,银行的规矩规章也很多,在职教育也算全面,会让你早早知道,准化一。很多人在这个阶段第一次化妆、营销、扫楼、拍马屁、请客招待、接送客户领导、学驾照、甚至穿西装打领带等等。 短处:枯燥的工作会把很多人压垮,压力山大任务总累觉不爱,升迁转岗无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等。

支行干的好,支行干的不好,都会作出的考虑是:分行怎么样?

有空的话我会讲一讲分行、总行,如果大家希望了解的话。

一、在支行时候,分行是非常专业的存在,除了支行开营销方面的会议之外,分行也会开各种产品和业务的培训会,支行各个条线的人员也都可能会参加,分行相关的产品经理和业务专家(注意:不是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会进行培训,在培训的时候,你会看到分行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会议室、餐厅等等,当然,很多新人经历这些可能是在入职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会直观的感觉到,分行和支行是不一样的。怎么形容这样的不一样呢?就好像一个普通战士进到军部指挥所的时候,里面电报声、打字声响成一片,大家都在繁忙而专业的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但是听不到前线的炮火。

二、时间越来越久,你会觉得分行越来越专业和权威,规章制度来自分行传导、业务指标以及解释来自分行传导、工作方法营销技巧来自分行传导、产品知识来自于分行传导、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检查来自分行传导。。。。,这样看来,分行都是个顶个的professional存在呀!什么时候才能去分行工作呢?

三、当你告诉同事你的想法时候,特别是你在支行营销条线,那么,有些资深的同事会嗤之以鼻:“分行?就那点收入?就那样的工作状态,有什么可去的?要进步快,还是要在支行!”然后拂袖而去深藏功名。

四、同学们,你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下面,甚至所有统工作问题下面回答的负面答案,包含其他社交媒体(包括匿名社交媒体)的负面答案,都是支行居多,分行很少很少,总行几乎没有,为什么呢?在这其中,柜员、理财经理回答更多,对公零售信贷客户经理回答较少、支行副行长行长根本就没有回答,这是有原因的,换句话说,谁对战争抱怨最多?是一线的士兵,而且是普通士兵,特种兵(客户经理)就抱怨的少一些,兵工厂、运输兵、信息兵、工程兵可能就抱怨的少一些。

五、如果你有幸到分行工作,你会真正接触到银行的五脏六腑,而不仅仅是双手双脚。总体来说,分行包含这些结构:对公业务部门(公司银行)、零售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同业业务/金融市场/等部门(有的银行也归为公司银行业务)、会计运营部门(有的银行归为公司银行业务)、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等。下面我逐一说一下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六、对公业务部门(公司银行):如果你在支行做过对公客户经理,那么这个部门或这个事业部(你可以理解为所有对公业务部门在分行的聚合)就是你的顶头上司,业绩指标是这个大部门给你下、考核是他们给你考核、产品知识是他们给你培训、各种杂七杂八的调研业务审核和督导都是他们负责。在这个大的部门或者事业部下面,有可能会分为:公司银行部、国际业务部、现金管理/电子银行/交易银行(各个银行叫法不一样)/、国际业务、(有些银行不在公司银行条线管理)、小企业金融部/等等。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如果展开,就需要讲银行业务都讲一遍,甚至科技金融、系统、互联网、客群管理都需要涉及,估计要写四五十篇文章都可以,我以后专门开一个来进行吧。简单来说,公司金融就是负责管理支行如何营销公司客户,营销其存款、贷款、以及其他例如开、、贸易等等各种业务的部门。同时,公司客户的存款要达到多大目标,谁的贷款最终可以发放多少,都需要这个部门的最终决定。

七、你需要注意到的是,我上面说公司银行部门(分行)负责“管理”营销,而不用每个客户都直接营销,虽然可能会参与协同营销,换句话说,分行是“管理”和“支援”你的业务,并且在你搞不定的时候进行协助、在你不懂的时候进行教育。我总是喜欢拿军队比喻银行,如果说你攻击的对象是坦克汽车(大个目标)是类似对公业务的话,那么分行公司银行管理部门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决定你的任务是:搞定X辆坦克、Y辆远程加农炮、外加Z辆吉普车,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用到相关的金融产品:例如反坦克火箭、呼叫空中打击、手榴弹、地等等。这些武器(产品)由分行告诉你有哪些、可以用多少、怎么样用。如果你面对客户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用,那么,(在客户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分行的同事也会和你一起向客户讲解产品的用法。因此,结论是:分行专业度高、管理工作多、传导培训工作多——但是——但是——没有直接营销任务和营销压力。 对于很多拥有学历较高的同学来说,会发现分行工作更加适合,为什么?因为喝酒请客打电话拍马屁,的确有可能不是你的强项。所以有些同学从支行到分行,感觉如鱼得水,也是这个道理。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支行没有前途,且听后面分解。

八、分行的零售银行部,和上面讲到的公司银行部类似,只是更多涉及到个人存款、个人贷款()、、客群管理、网上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等业务,这里我就不特别展开了,你可以将上面对坦克作战的模式换成对敌方单兵作战进行比较即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公司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包含信用卡)在银行中的区别,公司银行更像是打猎,我三个月打下一头大象,搞定一个公司,公司贷款3个亿,存款也有2个亿,那么收入相当可观。零售银行更像是耕田,我每天都播种浇水施肥,每个人存款20万,每个月发展100个人,其中10%做100万左右的贷款。。。类似这样的耕田业务。因此零售银行更加细碎,更加看日常的付出,公司银行更看关系、营销、机会等等。公司银行更像狙击的特种兵,零售银行更像是埋地雷的工兵,公司银行更灵活多变,零售银行更标准划一。注意:支行苦逼的柜员,属于零售条线,也归零售银行部管理(有些银行也会归到运营管理部管理)。

九、在分行公司银行部或者零售银行部(包含其下属、附属、相关部门)工作几年,那么你会迅速对银行金融产品有深刻的理解,这个理解和你做营销的时候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些朋友的理解能力一般,只是按部就班的话,至少你对你负责的内容会有深刻的理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你的职业生涯可能会进入更加多彩的分水岭。

十、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包含风险管理(有银行叫)和授批,具体来说,就是对企业进行归类、,确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和条件,这里面有负责整体政策的、也有负责审核企业资质的、也有数据统计的、也有系统管理的。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审贷官,这些同事,将支行客户经理提交的客户资料反复研看,对客户申请的贷款理由反复论证,核定是否要给予客户贷款,给多少,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发放。银行最重要的就是判断风险,确保贷款正常回收,本金利息落袋为安,因此,风险管理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银行的核心技术部门。——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对行业理解深刻,审贷没有那么难,如果说真有那么那么高的技术含量,那岂不是。。。要拿非常高的薪水?但实际上,审贷官的薪水在分行岗位中算是比较高的,但也没有高到离谱。从这里各位看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银行,最核心的业务岗位,也都是非常体系化的,你只需要照章办事,加上自身的经验和理解,一般都错不了(或者说错了也不是你的责任),换句话说,地球离了你,照样转的欢。

十一、说到这里,我插一句,也算是回答有位朋友的提问:有人问,银行将你塑形了,以后可变性降低,别的什么都做不了了! 但说实在的,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你在百度工作,之后就一定可以自主创业或者跳槽跳到好的单位成功?你在华为做研发,就感觉某天脱离体系可以自己做手机?你在学校做教授,之后就一定可以脱离体系自己建一个研究所或者公司?其实大的公司都是一样的,都是体系化的,唯一各位同学感觉到有问题的是,作为有学历、有想法的有志青年,在分行、支行搭进去5-10年时间,同样的时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何必在银行呢? 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要注意,银行在金融领域中是最为“细水长流”的行业,你待得时间越久,对银行的理解就会越深刻,甚至对金融的理解越深刻。所以,如果注意到支行的行长这个层级,每一个支行行长对业务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产业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都到了一个层面。这也是需要积累很多很多年的。反过来说,我是赞同跳槽的,一是你进来银行,感觉到了天花板,事多压力大,没有发展空间,青春一晃过去了三五年,那么这三五年的历练,一定也可以帮助你找到不错的归宿——因为,根据我的经验,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型产业,对于曾经在银行工作的人,都还是非常非常认可的,特别是一些先进的、规范的银行。二是你进了银行,上升速度很快,积极吸收银行的精华知识,从产品也好、到运营也好、到风险管理、科技、系统、流程、组织和战略管理等等都了解透了,觉得银行没有什么可以再给到你新的内容,那么我相信,很多机会、包括互联网、其他银行也会等着你,更高的薪水和空间也都在向你招手,你当然可以跳槽。 金融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现代的行业,它和教授、医生、军人、警察、公务员一样,一般来说不太可能被社会舍弃掉,关键看你能做到哪一步。 你在医院做护士和主治医师感觉能相同吗? 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做主治医师,而是说,不存在银行将人一定定型的说法。换句话说,如果你业余时间不充电、不努力,其他行业也一样。有些朋友跳出了银行,找了了很好的归宿,也有朋友最终又回来了,也有朋友在银行“混了”好多年,最后到证券、保险、P2P、供应链公司、大企业财务公司等,也有很好的发展。银行是一个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但是这个平台,要想实现职业生涯的高台一跃,还要看你是否真正能够走上这个平台中的“高台”,高可以是职务、也可能是专业度。

十二、运营管理部门(会计部门):运营管理部门是专门指为公司客户进行账户级别服务的部门,怎么说呢?有点像出纳的角色,举例说明:某公司要开户,那么运营管理部门要在系统中建立客户号码,审核客户开户资料,报备人民银行,然后户就开好了。这跟你去开一样的,只不过是给公司开立账户的。此外,负责公司对公司的转账工作,负责融资资金的发放工作,负责其他各种公司业务的系统账户级别操作。简单理解就是银行的会计。很多银行的会计部门也负责零售的业务,有的在零售条线也会设立会计部门。之前说的在支行的“会计柜员”就是由这个部门直接管理的。这个部门的工作,女孩子做还可以,男孩子做。。。。要有耐心,要缜密。有些银行把大部分的会计操作全部都收到分行,有些银行还依然在支行操作。这个部门真的是纯后台部门,对比公司银行部和零售银行部这些中台部门,这些中台部门依然可以与前台有很多联系和管理输出、信息回馈,对比风险管理部这样的后台部门,风险管理部虽同为后台,但却至少称得上是有技术含量的核心。而运营管理部门,更多的是例行公事,可以认为是对公的柜员和柜员管理,很多人也感觉枯燥无味迅速离开了。 但是!但是!但是!美女帅哥请留步,其实这个部门还是很有魅力的,为什么???因为账务处理,特别是银行的账务处理是所有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很多部门做业务,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运营管理对具体业务的操作到了账户级别的层面,那真的是可以管中窥豹、一叶知秋了,因此,这个部门做的比较专业的话,去银行很多部门调岗都没有问题,总行也会非常欢迎,互联网支付公司、公司也会比较欢迎。但是就是学习的过程枯燥了一些。

十三、财务部或计划财务部:这个部门是分行的财务大管家,银行怎么赚钱,储户存钱,银行放贷,并且确保放贷收回的利息要大于收不回来的钱,这样银行就盈利了。那么储户存了多少钱,利息是多少,贷出去多少钱,利息应该收多少。有存量储蓄100亿,已经贷出去90亿,现在又有50亿的贷款需求,怎么办,去哪里搞钱(一般向总行申请,还是说借同业,还是说转出---资产经营回头写专栏吧,一言难尽),总行定价多少,对客户定价多少,这些都要财务部来制定。财务部同时要基于这些安排,给各个部门分配任务,换句话说,就是对各个部门说:你这个部门,今年要赚5个亿,否则绩效。。。。就呵呵了。那个部门,今年要赚3个亿,否则。。。等着瞧。同时,存款到期和都是复杂的时间序列,加之成本和收益,你可以理解成为,银行内部的“进销存”管理部门。同时该部门要管理营销经费、报销员工经费、分行部门和支行的考核等等。这个部门是分行的核心部门,什么叫核心部门,传统理解上,管物管钱,就是核心部门。但其实这个部门非常核心和专业的功能是:经济资本的占用计算、拨备的计算、不良贷款的处理计算方式、资产评级核算等等,这些,对于很多小同学来说太高深,就按下不表了。而且在分行,很多财务部的人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对巴塞尔体系了解比较清楚,才能搞懂一些比较天文的概念。虽然这个部门比较核心,但是总体来说,属于土著部门,比较差,也很少人愿意流动,一般很多人都在该岗位干很久,原因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是不怎么愿意做这种看似很核心,但是和业务关系不大的工作。

十四、同样与财务部门一样核心的是人力资源部,和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没有半点差别,这里不多介绍。引用对财务部的评价:“虽然这个部门比较核心,但是总体来说,属于土著部门,流动性比较差,也很少人愿意流动,一般很多人都在该岗位干很久,原因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是不怎么愿意做这种看似很核心,但是和业务关系不大的工作。”对于以上两个部门,如果你愿意长久的呆在这个城市,那么这两个部门都是较为理想的。

十五、法律部门:这个部门嘛。。。。主要是来审合同的,众所周知,金融的基础是法律,很多合同虽然是标准制式的,但是因为客户和业务的需求,会有变动,那么法律合规部就要审一下,确保不要损害银行的利益。同时,银行有很多外部监管法规,主要来自银监会和人行,也有很多内部规定,这个部门还要时刻监控业务是否符合这样的规定。如果你是法律专业毕业,那么这里是比较合适的,工作相对清闲,专业范也有,但是我感觉,分行的法律合规部门很多人,对业务不是特别熟悉,如果能在法律专业的基础上,对所有部门的业务驾轻就熟,明晰结构,前途也会无量。

十六、信息技术部:这个部门嘛。。。主要是装电脑、拉网线、建立员工账户,同时维护一下机房,别的,我很少见有很多编程的任务,有些时候,银行的系统要和客户的系统对接,信息技术部也会配合开发。但是。。。。我很少见分行级别信息技术部有编程的大拿,即使有,也被没有特别绩效考核的体系磨灭了热情,毕竟这里不是互联网公司,不需要2个月出一个版本,6个月推翻重来,一年搞几个项目即可,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因此如果你技术真的好,特别是希望未来更好,就尽可能不要到信息技术部,去互联网公司吧!但是如果你觉得希望有保障,清闲,而且偶尔编一下程序,那么,信息技术部绝对适合你!

分行总括:分行还有其他的部门,例如办公室、监察部、、投行部(你可以理解成一个另一个发放另类贷款的部门,但实质没有改变,跟券商的投行差异很大,而且说实在,券商投行也有很大的差异,别一听投行就觉得高大上,真正你认为的“那种投行”的从业人员,占投行从业总人数的10%以下,所以有些同学信誓旦旦说,我的梦想是做投行!!只能说,你真的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投行)、同业和部等,很多功能和上面介绍的某些部门有很多类似之处,我就不逐一介绍了。

到了分行的工作又一个特征:业务营销压力没有了,但是!但是!但是!事务压力增多了,你可能需要负责很多文字处理工作、报表制作、报告书写、培训传导、支行的咨询电话也会打到你一天什么都干不了,今天检查、明天营销、后天出差、下周到总行培训、今晚还有报告要交、本月的数据需要从系统中倒出处理excel、领导后天讲课的稿件和PPT、下周总行让自行检查问题的报告也要交上去。于是,你会发现,你会从一个火坑到另外一个火坑,而且如果支行应酬多,营销动员和总结类别的会议多,那么,分行就是正事、杂事混合在一起,而且特别特别的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你可以认为1个人做了3个人的活,大概就是这样的程度。国有四大行会好一些,基本可以认为1个人做1个人或

《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三

互联网金融媒体 编者按:为何传统银行最早布局互联网业务,但却被冠以“传统金融”,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却能成为“新金融”的代表呢?

10月16日讯,自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火爆以来,银行的前面便被大家冠以“传统”二字以示区分。这对不少银行从业者而言,无疑是赤果果的歧视,在他们看来,自己才是互联网金融的鼻祖。

毕竟,银行业早在1990年代便开始信息化探索,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机兴起之初便上线了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只不过是后来者罢了,凭什么冠以“新”字,而早已提前布局PC端和手机端的自己又怎么能被冠以“传统”二字呢?

的确,是可忍,孰不可忍。问题是,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为何没能搞出什么名堂,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又为何能创造出一个新业态呢?也许,这才是原因所在。

“缺乏互联网基因”的传统银行

对于一般逻辑难以解释的现象,我们喜欢冠以基因说,即某某没那个基因。

举个例子,2008年前后,电子商务大火,百度和腾讯等巨头相继入局,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主流的评论便是称其缺乏电商基因。

再比如,2012年前后,互联网思维大火,很多实体企业也都先后试水互联网,最终成功者寥寥,主流的评论也就七个字,“缺乏互联网基因”。

所以,对于传统银行这么多年来的互联网转型为何总是成效一般,也可以甩一句“缺乏互联网基因”。

问题是,互联网基因真的有吗?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属于典型的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逻辑。除了一些标准化的简单产品外,主流的银行产品都需要进行面签,需要借助线下的力量,使得物理网点成为业务拓展的第一线。而再厉害的网点,其辐射范围也有限,个人客户一般不超过1公里,企业用户则通常不会跨越一个市区,这就决定了银行要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单个网点的规模总是有限的,还是要去增加网点的数量。

也就难怪,中国银行业内部的排位基本上是和网点数量成正比的。工农中建四大行和邮储的网点数量都是万级的,其中邮储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宇宙行工行有16000多个;几家规模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网点数量基本都在1000以上,兴业、招行、浦发银行的网点数量都在2000左右。

若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围绕网点展开,必然进一步衍生出网点管理和考核的需求,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之后才是总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便产生了。

在金字塔架构下,总行作为全行的大脑,负责产品设计、指标考核和进度督导,分行则主要承担起上传下达的角色,负责指标分解甚至加码以及日常督导考核,支行网点作为战斗的一线则要背任务、背指标。

在这种组织架构下,总行距离用户通常比较远(主要指C端,很多总行对公部门依旧保留总行级重点客户的营销管理工作),产品设计往往难以触碰到用户痛点,反而因为距离监管比较近,有时候会基于合规的要求把体验搞得很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网点新客户开户耗时太长是很多用户反映过的问题,但除了经常挨骂的柜员之外,银行里其他人有谁真的关心过吗?

也是基于此,所谓的向互联网金融学习,要转变思维、重视用户体验、注重产品创新、甚至要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新媒体营销意识,真的是大会上说一说就能get的技能吗?

不妨先看看所谓的“互联网基因”是什么吧。

互金机构的互联网基因是怎么来的?

与传统银行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依靠的线上渠道天然没有物理界限,理论上大家触及的用户范围一样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没错,各凭本事,看看用户选谁吧。

怎么吸引用户,一是要靠营销,让用户知道你的存在;二是营销来的用户要有本事留得住,这要靠产品体验。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几乎是深入骨髓的,因为不重视这两点的机构已经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了,留下来的都是营销高手,也都是用户体验的拥趸,成了基因里的东西。

同时,互联网渠道天然具有扁平化的特点,总部便是战斗一线,与用户间没有隔阂,只要真的重视用户体验,便能真的改善用户体验(言下之意,传统银行总行即便真的重视用户体验,层层传导至网点支行后,怎能确保执行层面不变形?怎能确保所谓的改善真的切中了用户痛点?)。

有人也许要讲了,BAT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切入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天然的优势,没有流量的烦恼,怎么会倒逼出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呢?

BAT之所以成为BAT,因为在其起步阶段的竞品厮杀中,足够重视营销和用户体验,所以才成长为巨头。所以说,其基因里便有这样的东西(当然,不排除基因也会变异,就像卓越的公司也会变得平庸一般)。

在产品的快速迭代下,经过一两年的你追我赶,大家的产品体验开始慢慢趋同,此时便需要寻找新的差异化优势。

是什么呢?那便是数据。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天然可以记录和积累用户数据,数据积累多了,便构成了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反过来可以进行精准的,指导营销和,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慢慢地,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便开始由流量为主向数据和科技这个层面倾斜。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注意到这一趋势的企业开始下注数据和,有意地去积累数据、去优化完善大数据模型,开放和链接的发展战略便呼之欲出了。

所以,看到这么多的积极地转型并输出金融科技,真的是一些专家眼中的“换个科技的马甲”吗?

当然不是,实在是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罢了,不得不如此。

接着往下看,既然开始重视数据和科技,自然也就重视IT和数据人员,在人员构成上便能看出来,真正重视公司,IT人员占比不会低。以集团为例,其IT人员构成超过了60%。

而对科技的重视也会结出硕果。在数据和科技上的投入,反过来改造其营销、风控、获客等全流程,于是乎,科技驱动代替流量驱动和营销驱动,成为新的驱动力。

互联网思维,为何银行学不会?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开头的问题,为何传统银行最早布局互联网业务,但却被冠以“传统金融”,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却能成为“新金融”的代表呢?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传统银行的文化和基因,本质上是与网点驱动模式自洽的,其互联网布局再如何努力,也摆脱不了补充者的角色和定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银行为何做不好新媒体营销呢?因为网点才是银行业务营销的一线,而网点的营销却是客户经理人肉营销模式,在重要性上,新媒体营销便矮了一大截。君不见,互联网金融机构普遍设立专门的市场部负责营销,而传统银行只是在总行办公室设置1-3个人的团队负责品牌事务,如此,怎么能做得好呢?

所以,互联网金融的精髓会一直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便能被人学了去。而对于传统银行而言,也不必纠结于如何学习互联网思维,而是要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探索与自身模式自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毕竟,靠简单地学习别人来超越别人,这样的事不多见。

来源: 苏宁金融研究院 薛洪言

《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四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自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火爆以来,银行的前面便被大家冠以 传统 二字以示区分。这对不少银行从业者而言,无疑是赤果果的歧视,在他们看来,自己才是互联网金融的鼻祖。

毕竟,银行业早在1990年代便开始信息化探索,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网上银行,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机兴起之初便上线了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只不过是后来者罢了,凭什么冠以 新 字,而早已提前布局PC端和手机端的自己又怎么能被冠以 传统 二字呢?

的确,是可忍,孰不可忍。问题是,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为何没能搞出什么名堂,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为何又能创造出一个新业态呢?也许,这才是原因所在。

缺乏互联网基因 的传统银行

对于一般逻辑难以解释的现象,我们喜欢冠以基因说,即某某没那个基因。

举个例子,2008年前后,电子商务大火,百度和腾讯等巨头相继入局,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主流的评论便是称其缺乏电商基因。

再比如,2012年前后,互联网思维大火,很多实体企业也都先后试水互联网,最终成功者寥寥,主流的评论也就七个字, 缺乏互联网基因 。

所以,对于传统银行这么多年来的互联网转型为何总是成效一般,也可以甩一句 缺乏互联网基因 。

问题是,互联网基因真的有吗?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属于典型的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逻辑。除了一些标准化的简单产品外,主流的银行产品都需要进行面签,需要借助线下的力量,使得物理网点成为业务拓展的第一线。而再厉害的网点,其辐射范围也有限,个人客户一般不超过1公里,企业用户则通常不会跨越一个市区,这就决定了银行要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单个网点的规模总是有限的,还是要去增加网点的数量。

也就难怪,中国银行业内部的排位基本上是和网点数量成正比的。工农中建四大行和邮储的网点数量都是万级的,其中邮储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宇宙行工行有16000多个;几家规模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网点数量基本都在1000以上,兴业、招行、浦发银行的网点数量都在2000左右。

若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围绕网点展开,必然进一步衍生出网点管理和考核的需求,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之后才是总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便产生了。

在金字塔架构下,总行作为全行的大脑,负责产品设计、指标考核和进度督导,分行则主要承担起上传下达的角色,负责指标分解甚至加码以及日常督导考核,支行网点作为战斗的一线则要背任务、背指标。

在这种组织架构下,总行距离用户通常比较远(主要指C端,很多总行对公部门依旧保留总行级重点客户的营销管理工作),产品设计往往难以触碰到用户痛点,反而因为距离监管比较近,有时候会基于合规的要求把体验搞得很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网点新客户开户耗时太长是很多用户反映过的问题,但除了经常挨骂的柜员之外,银行里其他人有谁真的关心过吗?

也是基于此,所谓的向互联网金融学习,要转变思维、重视用户体验、注重产品创新、甚至要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新媒体营销意识,真的是大会上说一说就能get的技能吗?

不妨先看看所谓的 互联网基因 是什么吧。

互金机构的互联网基因是怎么来的?

与传统银行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依靠的线上渠道天然没有物理界限,理论上大家触及的用户范围一样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没错,各凭本事,看看用户选谁吧。

怎么吸引用户,一是要靠营销,让用户知道你的存在;二是营销来的用户要有本事留得住,这要靠产品体验。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几乎是深入骨髓的,因为不重视这两点的机构已经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了,留下来的都是营销高手,也都是用户体验的拥趸,成了基因里的东西。

同时,互联网渠道天然具有扁平化的特点,总部便是战斗一线,与用户间没有隔阂,只要真的重视用户体验,便能真的改善用户体验(言下之意,传统银行总行即便真的重视用户体验,层层传导至网点支行后,怎能确保执行层面不变形?怎能确保所谓的改善真的切中了用户痛点?)。

有人也许要讲了,BAT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切入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天然的优势,没有流量的烦恼,怎么会倒逼出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呢?

BAT之所以成为BAT,因为在其起步阶段的竞品厮杀中,足够重视营销和用户体验,所以才成长为巨头。所以说,其基因里便有这样的东西(当然,不排除基因也会变异,就像卓越的公司也会变得平庸一般)。

在产品的快速迭代下,经过一两年的你追我赶,大家的产品体验开始慢慢趋同,此时便需要寻找新的差异化优势。

是什么呢?那便是数据。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天然可以记录和积累用户数据,数据积累多了,便构成了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反过来可以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指导营销和风控,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慢慢地,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便开始由流量为主向数据和科技这个层面倾斜。正所谓 春江水暖鸭先知 ,最先注意到这一趋势的企业开始下注数据和金融科技,有意地去积累数据、去优化完善大数据模型,开放和链接的发展战略便呼之欲出了。

所以,看到这么多的金融科技巨头积极地转型并输出金融科技,真的是一些专家眼中的 换个科技的马甲 吗?

当然不是,实在是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罢了,不得不如此。

接着往下看,既然开始重视数据和科技,自然也就重视IT和数据人员,在人员构成上便能看出来,真正重视金融科技的公司,IT人员占比不会低。以苏宁金融集团为例,其IT人员构成超过了60%。

而对科技的重视也会结出硕果。在数据和科技上的投入,反过来改造其营销、风控、获客等全流程,于是乎,科技驱动代替流量驱动和营销驱动,成为新的驱动力。

互联网思维,为何银行学不会?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开头的问题,为何传统银行最早布局互联网业务,但却被冠以 传统金融 ,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却能成为 新金融 的代表呢?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传统银行的文化和基因,本质上是与网点驱动模式自洽的,其互联网布局再如何努力,也摆脱不了补充者的角色和定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银行为何做不好新媒体营销呢?因为网点才是银行业务营销的一线,而网点的营销却是客户经理人肉营销模式,在重要性上,新媒体营销便矮了一大截。君不见,互联网金融机构普遍设立专门的市场部负责营销,而传统银行只是在总行办公室设置1-3个人的团队负责品牌事务,如此,怎么能做得好呢?

所以,互联网金融的精髓会一直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便能被人学了去。而对于传统银行而言,也不必纠结于如何学习互联网思维,而是要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探索与自身模式自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毕竟,靠简单地学习别人来超越别人,这样的事不多见。

【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 (编辑:文静) 关键字: 传统 互联网 金融 银行

《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五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自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火爆以来,银行的前面便被大家冠以 传统 二字以示区分。这对不少银行从业者而言,无疑是赤果果的歧视,在他们看来,自己才是互联网金融的鼻祖。

毕竟,银行业早在1990年代便开始信息化探索,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网上银行,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机兴起之初便上线了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只不过是后来者罢了,凭什么冠以 新 字,而早已提前布局PC端和手机端的自己又怎么能被冠以 传统 二字呢?

的确,是可忍,孰不可忍。问题是,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为何没能搞出什么名堂,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为何又能创造出一个新业态呢?也许,这才是原因所在。

缺乏互联网基因 的传统银行

对于一般逻辑难以解释的现象,我们喜欢冠以基因说,即某某没那个基因。

举个例子,2008年前后,电子商务大火,百度和腾讯等巨头相继入局,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主流的评论便是称其缺乏电商基因。

再比如,2012年前后,互联网思维大火,很多实体企业也都先后试水互联网,最终成功者寥寥,主流的评论也就七个字, 缺乏互联网基因 。

所以,对于传统银行这么多年来的互联网转型为何总是成效一般,也可以甩一句 缺乏互联网基因 。

问题是,互联网基因真的有吗?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属于典型的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逻辑。除了一些标准化的简单产品外,主流的银行产品都需要进行面签,需要借助线下的力量,使得物理网点成为业务拓展的第一线。而再厉害的网点,其辐射范围也有限,个人客户一般不超过1公里,企业用户则通常不会跨越一个市区,这就决定了银行要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单个网点的规模总是有限的,还是要去增加网点的数量。

也就难怪,中国银行业内部的排位基本上是和网点数量成正比的。工农中建四大行和邮储的网点数量都是万级的,其中邮储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宇宙行工行有16000多个;几家规模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网点数量基本都在1000以上,兴业、招行、浦发银行的网点数量都在2000左右。

若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围绕网点展开,必然进一步衍生出网点管理和考核的需求,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之后才是总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便产生了。

在金字塔架构下,总行作为全行的大脑,负责产品设计、指标考核和进度督导,分行则主要承担起上传下达的角色,负责指标分解甚至加码以及日常督导考核,支行网点作为战斗的一线则要背任务、背指标。

在这种组织架构下,总行距离用户通常比较远(主要指C端,很多总行对公部门依旧保留总行级重点客户的营销管理工作),产品设计往往难以触碰到用户痛点,反而因为距离监管比较近,有时候会基于合规的要求把体验搞得很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网点新客户开户耗时太长是很多用户反映过的问题,但除了经常挨骂的柜员之外,银行里其他人有谁真的关心过吗?

也是基于此,所谓的向互联网金融学习,要转变思维、重视用户体验、注重产品创新、甚至要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新媒体营销意识,真的是大会上说一说就能get的技能吗?

不妨先看看所谓的 互联网基因 是什么吧。

互金机构的互联网基因是怎么来的?

与传统银行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依靠的线上渠道天然没有物理界限,理论上大家触及的用户范围一样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没错,各凭本事,看看用户选谁吧。

怎么吸引用户,一是要靠营销,让用户知道你的存在;二是营销来的用户要有本事留得住,这要靠产品体验。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几乎是深入骨髓的,因为不重视这两点的机构已经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了,留下来的都是营销高手,也都是用户体验的拥趸,成了基因里的东西。

同时,互联网渠道天然具有扁平化的特点,总部便是战斗一线,与用户间没有隔阂,只要真的重视用户体验,便能真的改善用户体验(言下之意,传统银行总行即便真的重视用户体验,层层传导至网点支行后,怎能确保执行层面不变形?怎能确保所谓的改善真的切中了用户痛点?)。

有人也许要讲了,BAT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切入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天然的优势,没有流量的烦恼,怎么会倒逼出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呢?

BAT之所以成为BAT,因为在其起步阶段的竞品厮杀中,足够重视营销和用户体验,所以才成长为巨头。所以说,其基因里便有这样的东西(当然,不排除基因也会变异,就像卓越的公司也会变得平庸一般)。

在产品的快速迭代下,经过一两年的你追我赶,大家的产品体验开始慢慢趋同,此时便需要寻找新的差异化优势。

是什么呢?那便是数据。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天然可以记录和积累用户数据,数据积累多了,便构成了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反过来可以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指导营销和风控,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慢慢地,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便开始由流量为主向数据和科技这个层面倾斜。正所谓 春江水暖鸭先知 ,最先注意到这一趋势的企业开始下注数据和金融科技,有意地去积累数据、去优化完善大数据模型,开放和链接的发展战略便呼之欲出了。

所以,看到这么多的金融科技巨头积极地转型并输出金融科技,真的是一些专家眼中的 换个科技的马甲 吗?

当然不是,实在是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罢了,不得不如此。

接着往下看,既然开始重视数据和科技,自然也就重视IT和数据人员,在人员构成上便能看出来,真正重视金融科技的公司,IT人员占比不会低。以苏宁金融集团为例,其IT人员构成超过了60%。

而对科技的重视也会结出硕果。在数据和科技上的投入,反过来改造其营销、风控、获客等全流程,于是乎,科技驱动代替流量驱动和营销驱动,成为新的驱动力。

互联网思维,为何银行学不会?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开头的问题,为何传统银行最早布局互联网业务,但却被冠以 传统金融 ,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却能成为 新金融 的代表呢?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传统银行的文化和基因,本质上是与网点驱动模式自洽的,其互联网布局再如何努力,也摆脱不了补充者的角色和定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银行为何做不好新媒体营销呢?因为网点才是银行业务营销的一线,而网点的营销却是客户经理人肉营销模式,在重要性上,新媒体营销便矮了一大截。君不见,互联网金融机构普遍设立专门的市场部负责营销,而传统银行只是在总行办公室设置1-3个人的团队负责品牌事务,如此,怎么能做得好呢?

所以,互联网金融的精髓会一直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便能被人学了去。而对于传统银行而言,也不必纠结于如何学习互联网思维,而是要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探索与自身模式自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毕竟,靠简单地学习别人来超越别人,这样的事不多见。

【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 (编辑:文静)关键字:传统互联网金融银行网贷部落: 百度搜索“网贷部落“可以直接找到我们哦:)

《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六

风险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斗智斗勇。市场部老总调任风险总监,而不是风险经理提拔为风险老总。因为层次在那里决定了他的视野和高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风险经理对风险的理解。

    很多人想从事风险管理,觉得这个工作不用低三下四做营销,不用应酬,喝酒。更多的是技术与分析,有积累,成为专家。而且钱多,稳定。权力大,对业务有生杀大权。其实这些多多少少有些误解。

    任何企业都是要盈利,一把手都是高度重视市场与销售,对于银行就是公司部。所以有志向做一把手行长的年轻人不妨以此为起点。我们人文环境就是出问题前没有人重视,一出了问题就救火。事后诸葛亮。

    风险管理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大块。而目前利率工具,信用工具,例如互换,信用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应用比较少。操作风险银行这一块刚刚起步,工总行做了些。现在损失数据还是不全不完善。谈不上广泛应用。

    各种行业分析,Var蒙特卡罗模拟,情景分析有,但意义不大。所以风险管理变成了打杂。操作风险管理变成了稽核检查,信用风险管理变成了信贷审批。

    前台部门,一切都是为了把业务做成,其他部门都要支持,风险管理搞什么呢?说难听点就是擦屁股。问题客户通通移交给风险管理部去做。救死扶伤。类似老军医,包治各种疑难杂症。准备各种诉讼材料,参加法院审理,执行,是主要工作。所以为什么风险管理部有很多律师出身的。市场部是和好客户打交道,都和谐。风险部则是和不那么好的客户打交道,工作的复杂决定了需要更高的交际能力和应酬能力。所谓霸气与匪气。

    银行要给一个客户做贷款,一般前提是该客户 在银行有较长时间的结算关系,有账户流水,更重要的是日常企业财务到银行对公柜台储蓄柜台办理各种业务透漏出来的一些信息,客户经理会和企业财务聊,从而获知企业的运作情况以及资金需求,传统上一般不和陌生客户打交道。当企业符合一定条件了,银行才开始介入授信放款,包括主动向客户营销信贷产 品或客户主动申请贷款。通过贷款银行进行日常结算,银行通过检查账户往来,可以发现一些信息(不是全部,更多的信息要靠银行与企业日常的打交道聊天,走访获知),例如近期借款人贷款1000万购买100 台汽车,那么1000万支付出去以后,正常情况下后面陆陆续续会有汽车销售收入进账,比如一周进展几十万,那么这就是汽车在销售。如果一个月内没有任何进账,那么银行就会很紧张!!!

    还有借款人缴税、水电费支付都是通过银行代扣代缴、工资通过银行代发。银行通过观察其支付是否中断、是否明显减少等,来判断企业经营是否发生重大变故。

    分析账户交易流水本身就是一种本事,流水又和银行系统参数息息相关。这一点和没有结算业务的贷款公司不同,他们没有结算网络,虽然贷款公司可以索取客户的流水,但是一方面流水可以PS,而且不同银行的流水格式参数千差万别,贷款公司又如何识别真伪?就算是真的,又如何识别有效信息? 而且银行系统时不时的更新升级,很多同样一个科目又有各种入账方式,隔行如隔山。流水要分析,但是不是全部。

    所谓风控,就是对每一个细节深入细致的熟悉,而不是空洞的FRM之类的理论。所以要到银行作风控,首先你要熟悉银行的结算系统,对公要熟悉,对私也要熟悉。

    不少互联网公司也有办法,通过一些互联网信息,类似人肉搜索方式做,运用大数据,数据挖掘,,反欺诈等计算,批量化操作。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互联网公司目前都是烧钱期,成熟的商业模式会如何,还未得而知。大数据固然重要,而作为银行人,往往我们要关心的是小数据,与手里的客户相关的小数据。

    结算数据类似于抽样,从客户成千上万的变量中抽取最能代表客户风险状况的东西——现金流信息。有时候做好了现金流分析,已经能够判断风险80%,当然 客户的一些社交网络信息,如微博、qq信息,微信信息重要不重要,有时候的确很重要,权当一种预警信息吧。对于那些小微贷款,客户处于社会底层,不在金融体系里,账户都没有,更别说结算,那么只能用互联网抓瞎,权作一种聊胜于无。对于银行来说,直接放弃这些客户是比较做法。

    担保方面的熟悉。第一还款来源前面已经谈过了。下面说说第二还款来源。

    抵押物:要熟悉各种抵押物,房产,房产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政策风险?抵押登记如何办理?他项也有假的哦,我亲历过,房管局和借款人串通起来几个亿!!!,**哪个部分受理?出了风险如何处置?有哪些障碍?汽车抵押如何控制?如何拖车?

    所以银行风险控制,就是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一个小细节失控,就是几个亿的漏洞!!!

    年少时,认为要专业,什么VBA\SAS\CFA\FRM\风险案例模型研究一大堆,其实到了后来发现,做好还是要团队,要管理,要整合资源。也即是另一种能力。专业的知识,可以补救,能力提升则不易。明明知道哪些事情该如何做,但是具体的事情要人去做,手下的人品质出了问题,再强大的风险控制体系,都无济 于事。人防物防技防。现在过于偏重技术,例如用大数据建模筛选信贷客户,用行为模型做。其实银行里面,更多的强调人品的作用。太过聪明的人不适合做银行。

    目前很多新型金融机构,如互联网金融等,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太高,技术其实是双刃剑,一个金融机构过于重视技术,人品风险就比较大,人没了人情味,没了感情,对单位没了感情,仅仅为了比较高的薪酬,短期化行为就比较严重。固然,新型互联网金融, 短期内可以发展很大,但是一旦大了,必然面临银行一样的成长烦恼,如何管理人员,如何树立价值观。人员、业务管理不好,本身就是巨大风险。 这时候,一个机构的风险往往不来自于外部,而是内外勾结。员工流动性极大的机构,比如风险极高。

    到了一定位置,什么样背景的风控总监都有,有的来自**,人民银行,银监局,有的来自律师,有的就是行内的,如公司部老总调任风险部老总,风险部老总调任支行行长,这种调任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因为必须定期轮岗。

    所以年轻的时候,更多的要去历练,多岗位历练,不要一开始就定位,就是风险控制,这样很局限,风险控制要跳出理论框框,不懂业务能做风险控制吗?不懂业务细节,连风险在哪里都不知道,何谈风险控制?

    不懂管理能做风控吗?风控措施要执行,如何激励下属去执行?

    到了更高层面,一个副行长既要分管个金部,公司部、风险部等等。

    职业可以从行业分,专业分:风险控制、销售、财务、法务、办公室

    风控知识,我相信,一年半载就都知道了,但是做好却不容易,很多事情到了风控这里,就是硬骨头,有的人领导能力强,善于协调地方**、协调上下级,轻松搞定很多硬骨头,而有的人虽然知道事情如何做,就是做不了,协调不下来。

    为啥干银行要好酒量呢,大家都知道和公安、法院搞好关系,对于风险控制有多么重要!!!

    做了那么多调查研究,模型数据分析,最后应该是一页A4纸,上面列出要找谁,解决什么问题,到此为止,切入正题,约出来吃饭,喝酒,酒场搞定问题即可。

   为啥销售也能作风控,就是他不需要知道前面的细节,只要解决掉A4纸上面的问题即可。

   找到目标关键人物,投其所好,吃喝玩乐,吹拉弹唱,搞定这个人,又是另外一种本事。

   跳出风控看风控,你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举个例子,一笔,抵押资产是商业房产,但是历经几任行长都没能彻底妥善化解掉。官司打到最高人民法院而且胜诉。但是至今无法执行。其中故事可以写几本书。

   大家都以为房地产抵押最保险而且银行最多的贷款也是,风控处置流程知识大家都知道。但是具体如何操作,真的要靠交际能力,和人民银行银监局地方**(甚至消防队这种部门)法院媒体地痞流氓方方面面搞好。你处置了这个房产,举报纪委来查你处置流程,虽然是真金不怕火炼,但是搞得行内行外沸沸扬扬,搞得你声名狼藉一身骚,就这样一个最简单的最安全的例子,都有这么复杂,更不要说什么担保汽车抵押保货押乃至信用类。这个FRM教材不会写。

   在银行有很多这样的陈年老帐,风控都不愿意碰。而真正有魄力啃下这些硬骨头的往往是非科班出身的,退伍兵,销售出身之类的,脑子灵活下手够狠。赖账的很多都是狡诈之徒,学历往往不高,大学出来的风控人员按常理出牌反而畏首畏尾,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中国做风险管理,大部分时间消磨在这种人际关系上。做得好的,争取到**领导的支持,在**公检法司、宣传、纪检监察的强大攻势下,很多及时化解。

   所谓妥善处理,就是摆平方方面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没有照顾到,留下尾巴,就为更大的风险埋下伏笔。关系处理不好,就是矛盾,迟早要产生风险。风险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斗智斗勇。

    现在技术发达了,企业上了ERP,银行上了信贷管理系统,加上互联网,大数据横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大了,贷款从网上手机上申请,银行也用大数据建模型管理贷款。从原始社会的打架,到现代黑客战,类似于军备竞赛,反欺诈手段高明了,欺诈手段也升级了。

    信用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立的,银行与企业之间没有合作与感情,那么很难说风险管理就很强大。要让企业认为这个银行是值得尊敬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值得长期打交道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与模型。一旦大数据系统检测到企业数据指标不合格,立马停止,,断贷,逼死企业。这种大数据,防范了一时的风险,但是伤害了企业。

    我感觉传统的银行,人海战术,社区金融,身边的银行,小区银行,这种方式还是有生存空间的。

    隔壁王二狗要贷点款,填一堆报表,该网点客户经理到网上去录入一大堆数据,电脑自动到满世界去搜索一下王二狗的活动(微博发言、qq记录、大众点评,可穿戴设备数据库看看他几点起床、在哪里吃饭,在哪里活动,有没有出入不良场所,心跳多少,脉搏多少,健康几何),再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技术,给王二狗画一个像?一分钟后,机器说,能批多少多少?这种模式很快,速度快,效率高,机器学习,就是人给机器打工。甚至以后连信息录入的工作都不需要人工了,,的确,我们连身边的活生生的人都不相信了,反而要依靠机器才能认识一个人,王二狗人品如何,邻居说了不算,机器说了算,而且机器可以积累经验,增长智慧。一个审批人的经验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机器学习智慧的积累程度。

    无信任不金融,互联网降低了金融准入门槛,但信任门槛永远在那里。金融的发展基础,是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的门槛永远摆在那里,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服务的方式取得客户信任,才有机会开展金融。至于该如何获取信任,绝不仅仅是技术。

    做风险的很多时候要和法律打交道,而法律法规经常变化,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变化,就会导致很多业务翻新。

    例如,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核心是企业间直接融资渠道的逐步合法化、废除四倍利率上限标准、担保的合法。大家可能不会太在意这个东西,但是,这个却极大的影响征信模式。

    这个司法解释,明确了企业的合法性,而目前悲催的是企业之间的借贷未入人行征信而且技术上也不可能纳入!!!依靠征信系统的银行将无法掌握企业的实际负债情况。而且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个人借贷行为有可能需要企业承担责任,这一部分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里无法反映,会增加调查工作的难度。

    公安、国土、房管、工商、税务、保险、证券、社保、邮政、金融、电信等部门。

    很多人会说不善社交,于是躲在银行后勤做风险,而支行的风控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分行去做风控,分行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总行去做风险模型,做科学家,做博士后,做课题。就好像本科找不到工作就读研,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读博。

    其实呢,要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领导能力,营销能力,交际能力。银行工作就这些,无论哪个层次的风险管理,都是,社交第一。

    风险管理,有的时候是很强调及时性。过时的信息没意义。体现着资料上的,都是历史信息,什么企业审贷资料。要像情报人员一样去了解信息,而很多谍报人员,都是社交高手。

    千万不要迷信技术。你说审查技术高,是神仙,掐指一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NO,不会的。你再牛逼,能比银行副总牛吗,老总的社交圈子广,国内国外到处飞,其实国内的商业圈子还是比较小,谁谁谁干了什么事,只有圈内人知道,再牛逼的信贷调查审查毕竟还在一个公司基层,你的社交圈子决定了你看到的都是文本资料,静态资料。而重要的风险点,往往是从社交场合上观察打探到的。富人圈里传出来,某某某又在哪里投了个啥项目,失败了。层次不一样,看到的东西绝对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局限自己,自作牢笼,坐坐井观天。银行的一切工作,无非就是风险和营销。

    很不对等的是,客户经理以及审批人员,都在基层,而决定企业风险的是企业高管。由于这种生活社交的不对等,决定了我们的审批审查了解的信息都十分滞后。而审贷委员会的成员,稍稍能和企业老板一起 出现在一些社交场合,所以你会发现,有时候委员会会说一些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审查人员是不了解的。有时候,行长说能放的贷款,审查人员是不会理解的。不要窝在办公室,埋头在一堆堆企业申报的材料里,做各种复杂的财务模型,搞来搞去,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好高明,发现了什么风险点。套用我以前老板说的,像个兔子在草丛里面打滚。PAPER WORK。没用的。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所以有的时候,市场部老总调任风险总监,而不是风险经理提拔为风险老总。因为层次在那里决定了他的视野和高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风险经理对风险的理解。

老司机,分享贷前贷后的风控秘诀!

80个风控专业热词解释(最全整理)

风控人员负能量段子,看完整个人清爽多了!

必备的常识,圈内的你不一定全知道。

《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七

朋友工科的,谈及金融这行没什么技能可言,所谓的看盘、分析、理财也都是些没有保证的东西,你拥有的金融技能是什么?能做什么?我写个程序,懂语言有技巧就是能写出来,而金融有什么保证?

我竟无言以对。想想看金融在我眼里还是个很泛的,不知何谓的行业。到现在接触到的券商、保险、银行、普通、(应该是我接触的都是皮肤之外,看到的也太肤浅),似乎也都是些流水、机械的工作,跟金融毫不沾边,随便任何一个人了解以后都能完成,工作的核心要么就是按流程操作,要么就是扯皮条、拉资源,通用技能就是能喝! 

投顾也就是高级一点的业务员,研究部分析师做出来的那些东西有多少是正确的?又能保证什么?又有什么用?行长也是应酬,拉资源。朋友做银行风控合规的,感觉是在修改试卷。在办公室感觉像是公务员,要么闲一天,要么忙些毫不搭边金融的东西。

接触到的所谓金融行业似乎没有一的气息,所谓银行证券感觉只有名字属于金融范畴,自己做的工作自己都觉得没质量,不专业。自己增长的多是嘴皮子上的功夫,还有所谓的看盘技巧。而这些算技能吗?

金融真正的面目是什么?

应该是自己学历太低,经验太少,接触的太浅,可是否时间久了我就能接触到真正的金融呢?如果我想真正接触到金融,我需要怎么做?哪些岗位真的算是金融行业?而金融技能到底算不算技能?又或者什么样的技能才称得上金融技能? 

这些问题不弄清楚,自己走再多路感觉依然会茫然空虚。 自己刚刚毕业给自己的计划是做到投顾,再找机会进,这样的想法是否可行?或者幼稚?或者没追求? 

我并没有要否定金融的意思,只是个人愚钝,对现实金融工作想要进一步认识。还望大家别纠结于金融学了什么课程,金融理论是什么。而从现实层面来说,通过金融业岗位来解释说明。所有人的答案我都会看的,感谢所有答者。

岗位性质上来划分,金融行业,一般划分前台岗,和后台岗。前台包括客服,客户经理,,大客户经理,分析师,电子商务,营业部,IB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等。一个金融企业,他的利润贡献,很多是来自于前台。前台各部门和员工,构成公司的主要的利润中心。

后台岗位,主要为IT,财务,风控,交易,结算,法务,企宣,行政,人力资源,合规稽查,金融工程,,财富中心,产品发行等部门。

金融领域里面,各个细分行业,部门架构都不太一样,上述是基本上,每个行业都设的部门。如果后台部门不强大,不能提供技术支持和价值输出,那么这个公司,就是靠前台员工坑蒙拐骗了,若干个个体户的联合体。优秀的后台部门,是一个金融企业的价值中心。

1第一个问题:金融到底是什么?

答: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风险,交易,融资,财富管理。信用,是整个金融全领域的最根本的基石,也是全球资本市场得以维系的基石和最终之锚。如果没有信用,那么就不会有通货,人类就会退回到物物贸易的时代。有了信用,通货才有价值,因为通货的本质,就是一种主权信用负债。

有了通货之后,各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全球国际贸易,才能得以良好运行。解决了通货这个度量衡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商品的流通,就可以进入交换的环节。后来,人们发现,很多商品的流通,其本质只是产权的转移,并不需要实物的交割。那么问题就升级了,那就是。化之后呢,交换就变成了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资产证券化,**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交换的效率。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繁荣。

于是,资本市场开始形成了。在资本市场上,人们因为对世界的理解和信息的占有不一样,所以导致交易物的价格,就会起起伏伏。价格波动的本质,就是交易主体,对当下的市场,看法出现了分歧。一个没有分歧的市场,标的价格是没有波动的。因为价格在不停的波动,那么一笔交易,既可能会是正收益的,也可能会是负收益的,没有一个人想承担亏损,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一个正收益的结果。这个亏损,对交易者来说,就意味着风险。

风险的本质是什么呢,因为世界是不确定的。它一直在变化莫测,所以人们能捕捉到的当下的信息也注定是不完备的,那么大家都不完备,在决策上,也都注定是不完美的。巴菲特说,概率是对无知的度量。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用的视角看,人类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理论上,都需要卖出风险。

信用,给,资产证券化,都解决了。那么,接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是解决风险的问题,对风险进行管理。干脆把风险也证券化好了。于是,就出来了各种金融衍生品,各种给的模型。很多人认为,金融是随机的押大小的赌博游戏,那是他们不懂整体的资本市场的大图景。风险,也是可以证券化的,可以锁定的,可以控制的,终于,大家不用掷骰子押大小拍脑门下单了。这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创举,但也是一个双刃剑,08年,导火索,就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崩盘。用来控制风险的风险管理工具,却制造出来了最大的风险,不得不说,这是个喜剧,挺讽刺的。

融资,是资产证券化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有钱的想把钱兑换成正收益的资产。有资产的,想出让部分股权或资产,兑换成资本,进行经营扩张。简单的讲,这就是融资的本质。很多背后,有比较隐秘的无风险行为,本质上是资源寻租或者权力寻租。这里不敢多说了。什么的。敏感。

有了风险管理工具之后呢。那么,固定收益,绝对收益,财富管理,这个巨大的市场,才成为可能。不然只是纯粹的赌博游戏,玩太大,心脏可受不了。很多专业的应运而生,资本市场,进入了机构化时代。目前,美国财富管理市场的规模,远大于银行体系的现金储蓄规模。

2第二个问题:金融行业的人到底有没有技能可言?

对于粗放型的经纪公司或者经纪业务而言,从业人员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他们的价值,就是提供一个交易通道,并没有任何的高附加值服务。所以这样的公司,他们的最大的价值,就是IT部门别掉链子,卖通道的,如果还掉链子,那就不知其可了。在IT部门不掉链子的情况下,前台部门,也就是不停的拉人进来做交易了。至于分析师啊,投资顾问啊,他们也不能提供什么价值,记住,这种经纪业务为的公司,除了通道快准稳之外,没有其他的价值。当然了,销售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销售技能,不算是金融业特有的能力。

这个业务,比较水。有卖报告挣钱的,有靠赚钱的,也有靠提供点价交易服务赚钱的,等等,不一而足。但是真正能实实在在让客户挣到钱的咨询服务,不是特别多。真有这种技能,肯定去做财富管理了,拿业绩,和拿交易佣金比,简直天上地下。

3、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

这方面的业务,不怎么依赖交易方面的技能,但是很依赖项目运作,管理,撮合,销售的综合技能。

4、自营业务,此业务,严重的依赖交易与投研技能。

严重依赖交易技能,营销技能,产品设计技能,风险管理技能,金融工程技能,调研分析技能,以及各种综合技能。

金融企业,另一块很重要的服务,就是撮合。很多基金公司,其实私下里面,都是提供的融资中介服务。券商的投行,财富管理中心,很多独立的,融资中介都是他们一块很大的业务。信,融资中介的服务,做的就更多了。撮合技能,是升级版的通用技能加各种专业技能,尤其是大项目。

以上以券商为例做了个岗位技能分析。题主的困惑在于,只看到了一个经纪业务,这是各条业务线里面,最不需要技能的一个,只需要通用技能的营销能力就可以了。如果题主想了解的是交易方面的技能,在经纪业务部门或者岗位上面,的确不太能见的到。

3第三个问题:哪些岗位才真正称得上金融行业?

前后台,各个岗位,都称得上是金融业。

没有金融IT,交易员怎么交易?没有结算,交易赚不赚钱谁知道?没有风控,交易穿仓了,谁赔?没有客服,谁给你开户?没有客户经理,亏货客户赔钱的时候找谁撒气?没有,谁来进行大客户的?没有矿工挖矿,量化交易怎么开展?每一个岗位,都很重要,一环扣一环,都不可或缺。

就算索罗斯吧,他也有交易员,他也有分析师。

金融业现在高度发达,分工也高度的细化专业化,不存在题主预想的那样,有一个单颗的本质,刚好那个本质上面设了一个岗位,这个岗位就是干金融的,其他的岗位都是丫鬟,伺候这个岗位。当然了,索罗斯严格的说,不算是金融从业人员,他是金融从业人员的客户。

4第四个问题:不来虚的,到底谁能靠交易稳定盈利,

估计题主可能对这个技能更感兴趣吧。你在问题描述里面,说的的确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从业人员,并没有行情分析能力,更不用说靠交易挣钱的能力了。看盘……这个……

技巧,的确不算啥技巧啦。是个人,都会看盘。

徐翔看盘能挣钱,不是因为他“看盘”了,而是他看到了背后的暗流涌动,察觉到了金钱流动的轨迹和规律。光盯着显示器看,把显示器看炸了也没用啊。看盘,实际上是为了看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将要发生什么,我该如何应对并作出正收益预期的交易决策。

其实这个,才是交易里面,最核心的技能。这个不是销售那样的通用技能了,而是金融特有的神奇技能。的本事。职业客,以交易为生的能力。

5第五个问题:金融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金融不直接创造价值,所以金融本身没有价值。

如果没有通货,没有银行体系,没有资产证券化,没有资本市场,没有风险管理,没有财富管理,大家都退回到物物贸易的阶段,就知道金融的价值了。人类的经济行为,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劳动,一个是交换。金融既给劳动端提供了血液,又加速了交换的效率。这就是金融的价值和真正目的。

也有很多人认为,金融的价值是未来对现在的。这么说也对,这也是金融的价值之一。但金融更核心的职能,还是效率。有了金融,商品交换的摩擦成本,才被降低了无数倍,从而才能形成流动性,从而才能形成产业化和各种文明生态。而互联网金融呢,又把传统的金融模式的摩擦成本,进一步降低,流动性空前放大,生态效应也空前放大。这就是金融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有形的商品,价值更高。

6第六个问题:计划是做到投顾,再找机会进基金公司,这样的想法是否可行?或者幼稚?

有追求是挺好的,不幼稚。做投顾,如果一直在经纪业务里面打转的话,也没什么大前途,除了升华自己的通用技能。

毕竟,现在卖通道,都可以手机开户了,互联网金融杀伤力太大,佣金会越来越低,如果只靠佣金获取收入的话,这是个越来越贫瘠的矿。投资咨询,可以拿到咨询费的话,也不错。但是长期能稳定赚钱,投资咨询,才能一直有咨询费拿,不然客户一亏就跑了。既然你都能长期的稳定帮人赚钱了,那为啥还要靠咨询费来获取收入呢,应该追求更高的收入,那就是业绩分红。本事大了,进基金公司,这个思路,也没错。一些非常优秀,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和机能。

不过还是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议,信息不足,怕耽误你。给个案例你参考下,也可能没有参考价值。前阵子一个朋友,刚毕业,南京大学的,问我是去好,还是南京证券好,还是去瑞华投资好,我说这三家公司都挺好。去哪家都挺好的。后来她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去了紫金信托。

这种能决定人很长一段时间人生的建议,是不好开口帮人拿主意的。因为责任太重大。好了,她可能觉得是她能力强,不好了,时时想起来,认为是听了你的才去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啊。好了,该说的都说完了。

风控人员负能量段子,看完整个人清爽多了!

金融圈必备的常识,圈内的你不一定全知道。

风控人一定要知道的120个风险预警信号!(推荐收藏)

《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八

金融行业近两年的演变速度眼花缭乱,撩动了一波银行人的转行小心思,但在招聘市场,银行业的综合印象分依然虐遍新行业。而且,这些印象分也并非师出无名,根据职南针整理的“银行业人才2017跳槽风向”显示,如果你是高素质人才,那么银行业的平均薪资绝对可观。

贸易融资、资管、内审分列前三

在薪资TOP10榜单中,贸易融资类、类、投行业务类、同业业务类岗位占据了前5的4席,平均工资从15K起,一路涨到18K以上。前5中唯一不涉及直接创造利润的是内审岗位。而从第6开始,岗位类型偏多元化,合规、财务分析、商务拓展、企划等各类型岗位纷纷榜上有名,且第10名的法务也突破了10K大关,可见银行各类业务板块的薪资水平都不低,竞争力十足。

销售、客户管理类成最幸福岗位

从榜单上看,2017年跳槽的薪资增长点中,最瞩目的是需要维护客户的岗位,包括商务拓展(

今年买房,你必须记住这10个忠告!

今天,楼市调控不断加码,愈演愈烈,在这个性命攸关的时刻

,买房一定要谨慎,一旦买错,可能5年、10年都翻不了身。为了让大家在买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房姐总结了10个买房忠告。关注房地产内参,教你如何买房才不会出错!


《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九

金融行业近两年的演变速度眼花缭乱,撩动了一波银行人的转行小心思,但在招聘市场,银行业的综合印象分依然虐遍新行业。而且,这些印象分也并非师出无名,根据职南针整理的“银行业人才2017跳槽风向”显示,如果你是高素质人才,那么银行业的平均薪资绝对可观。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取自职南针人才数据库,如有引用其他报告,会在正文中标注。

贸易融资、资管、内审分列前三

在薪资TOP10榜单中,贸易融资类、资产托管类、投行业务类、同业业务类岗位占据了前5的4席,平均工资从15K起,一路涨到18K以上。前5中唯一不涉及直接创造利润的是内审岗位。而从第6开始,岗位类型偏多元化,合规、财务分析、商务拓展、企划等各类型岗位纷纷榜上有名,且第10名的法务也突破了10K大关,可见银行各类业务板块的薪资水平都不低,竞争力十足。

销售、客户管理类成最幸福岗位

从榜单上看,2017年跳槽的薪资增长点中,最瞩目的是需要维护客户的岗位,包括商务拓展(

未来3年我该存款好呢,还是买房好呢?

中国人对房子有着深厚的情结:结婚必须买房,孩子快上学了还要着手准备学区房……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始终在调控中不断上涨,呈阶梯形向上。那么,如果现在手里有点儿钱,是买房子好还是存起来好?关注“多多说钱”,用大白话文为你解读未来3年买房还是存款更有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信用卡贷款口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