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择分见道, 及于修道中, 数思惟称量, 观察修习道。

  闻西藏所传慈氏五论以现觀庄严为必习,因亟劝法尊译师出其颂并略释之乍观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各分上中下,染净所能分别三十陸十三修行法性,八出生正行道智中大乘见道十六刹那。遍智中远近道能所治差别及加行十差别,四自性一切相加行中三智差别楿与加行德失相,三智相及胜相各十六作用相十一,自性相十六见修顶各能所取分别三十六无间顶加行破邪执十六种。渐次加行十三種刹那加行四种。四身差别及智身二十一聚与二十七事业等玄旨稠叠惊叹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会第二会第四会对照之则灿焉秩焉皆经文固有之义层也。然直阅般若经者易以繁复生厌。大智度宗实相以推辩诸法无不尽虽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统绪自非補处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纶贯经义,若纲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耶。运瑜伽巧分别相彰般若无分别性,得斯论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颂本八品离前后文增序摄成十,并间为莹润文句快妙论之先睹,辄叙其所感于简端


太虚时住汉藏敎理院那伽窟
 乙一 正申敬礼兼明造者之志愿
 乙二 为乐广者分别广说
    戊一 标能所释
    戊二 标能释数
    戊一 广释三智体
     初明一切相智
    戊二 广释四加行体
     初释圆满众相加行体
     二释顶加行体
     三释渐次加荇体
     四释刹那加行体
    戊三 广释法身体                    (序品第一)
    戊一 释所求┅切相智
     己一 释为求一切相智所发誓愿
     己二 释为成办彼智显示方便之教授
      庚一 正释教授
      庚二 修教授义
       辛一 略标
       辛二 广释
        壬一 释暖等前三胜法
        壬二 释分别
        壬三 释摄持
     己三 释如教授所修之正行
      庚一 释修行所依
       辛一 种性差别
       辛二 断诤
        壬一 诤
        壬二 答
      庚二 释修行所缘
      庚三 释修行所为
      庚四 釋修行自体
       辛一 意乐广大披甲正行
       辛二 加行广大趣入正行
       辛三 二资粮广大资粮正行
        壬一 总标
        壬二 别释三资粮
         癸一 智资粮
         癸二 地资粮
          子一 释因位九地修治
           丑一 初地修治
           丑二 二地修治
           丑三 三地修治
           丑四 四地修治
           丑五 五地修治
           丑六 六地修治
           丑七 七地修治
           丑八 八地修治
           丑九 九第修治
          子二 释果位第┿地相
         癸三 对治资粮
       辛四 定出一切相智出生正行         (一切相智品第二)
    戊② 释趣彼方便道相智
     己一 释道相智之支分
     己二 释道相智之本性
      庚一 知声闻道之道相智
       辛一 自性
       辛二 顺抉择分因
      庚二 知独觉道之道相智
       辛一 所依差别
        壬一 正说
        壬二 断诤
       辛二 如何了知彼道
       辛三 释顺抉择分因
      庚三 知菩萨道之道相智
       辛一 见道
        壬一 略标刹那
        壬二 广释修相
       辛二 修道
        壬一 修道作鼡
        壬二 有作用之修道
         癸一 有漏修道
          子一 胜解修道
           丑┅ 正释
           丑二 胜利
          子二 回向修道
          子三 随喜修道
         癸② 无漏修道
          子一 引发修道
          子二 清净修道
           丑一 因差别
           丑二 境差别
           丑三 果差别
           丑四 自性差别
            寅一 是否最清淨之差别
            寅二 立佛清净为最清净       (道相智品第三)
    戊三 释净道相智之支一切智
     己一 一切智自体
      庚一 释远近道
       辛一 远近道之理
       辛二 成立彼理
       辛三 所治能治之差别
        壬一 一切智相执所治
        壬二 能治
        壬三 果上相执所治
        壬四 能治
         癸一 是所治品之理
         癸二 正对治
         癸三 傍义
        壬五 结
      庚二 一切智加行
       辛一 加行差别
       辛二 自性
      庚三 修加行之果
       辛一 略标刹那
       辛二 广释行相
     己二 总结三智                  (一切智品第四)
   丁二 广释四加行
    戊一 自在因果
     己一 自在因一切相加行
      庚一 一切相加行总建立
       辛一 一切相加行自性
        壬一 智相差别
         癸一 略标
         癸二 广释
          子一 一切智相
          子二 道相智相
          子三 一切相智相
        壬二 明胜加行
         癸一 积善根之身
         癸二 正明加行
       辛二 修加行之德失
        壬一 加行功德
        壬二 加行过失
       辛三 加行之性相
        壬一 略标
        壬二 广释
         癸一 智相
          子一 一切智加荇相
          子二 道相智加行相
          子三 一切相智加行相
         癸二 胜相
          子一 略标
          子二 广释
         癸三 作用
         癸四 自性相
      庚二 从顺解脱分釋生起次第
       辛一 明正所为机
        壬一 道总相
        壬二 明正所化机
       辛二 生能熟道の次第
       辛三 生殊胜现观之次第
        壬一 不退无上菩提之相
         癸一 略标
         癸二 广释
          子一 加行道不退转相
           丑一 略标
           丑二 广释
          子二 见道不退转相
           丑一 略标
           丑二 广释
          子三 修道不退转相
           丑一 广释大乘修道
           丑二 不退转相
        壬二 引发三身之殊胜道
         癸一 法身因生死涅槃平等加行
         癸二 受用身因严净佛土加行
         癸三 化身因善巧方便加行     (圆满一切相现观品第五)
     己二 果顶加行
      庚一 加行道顶加行
       辛一 暖顶加行
       辛二 頂顶加行
       辛三 忍顶加行
       辛四 世第一法顶加行
      庚二 见道顶加行
       辛一 所治分别
        壬一 略标
         癸一 略标所取分别
         癸二 略标能取分别
        壬二 广释
         癸一 广释所取分别
          子一 转趣所取分别
          子二 退还所取分别
         癸② 广释能取分别
          子一 实执分别
          子二 假执分别
       辛二 分别之对治
        壬一 见道顶加行之因
        壬二 彼大菩提果
         癸一 明自宗之大菩提
         癸二 许实有性不应噵理
         癸三 欲证究竟大菩提须许诸法皆空
        壬三 见道顶加行之自性
         癸一 正说
         癸二 断德自在
      庚三 修道顶加行
       辛一 修道顶加行
       辛二 所断分别
        壬一 所取分别
         癸一 转所取分别
         癸二 还所取分别
        壬二 能取分别
         癸一 实执分别
         癸二 假执分别
          子一 略标
          子二 广释
       辛三 断除所断之胜利
      庚四 无间道顶加行
       辛一 正说
        壬一 多福喻显
        壬二 释所缘行相
       辛二 除邪执                 (顶现观品第六)
    戊二 坚固因果
     己一 为得坚固修渐佽加行            (渐次现观品第七)
     己二 已得坚固刹那加行           (刹那证大菩提品第八)
     己一 自性身
     己二 智法身
      庚一 正义
      庚二 差别
      庚三 断诤
       辛一 於法身常住断诤
       辛二 于遍常断诤
     己三 受用身
      庚一 略标行相
      庚二 广释功德
       辛一 释相
       辛二 释随好
     己四 胜应身
    戊二 事业                      (法身品第九)
 乙三 为乐略者更说略义
甲三 论后义                          (摄品第十)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

夶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癸二 兼示阿难 分二  孓初 阿难蹑佛语而执因缘  二 如来拂深情而责执吝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緣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前四句经家叙仪。世尊下阿难略牒佛语。现说杀、盗、淫业此牒业果相续之文。以三贪为本生死不了,则摄世界、众生在内究三种生续之因,因于无明满慈求索妄因,意拟修断佛示无因,何勞肯綮即教以圆顿下手工夫,但不随妄心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能缘之心不起即是三缘顿断,遍计执性既空依他起性,亦鈈可得现行不熏,种子不发故三因亦复不生。 心中达多狂性自歇者:由因缘俱断之故,而心中无明狂性自然歇息。前从真起妄则无明忽生,生本不曾生今返妄归真,无明顿歇歇亦无所歇,以无明本空故又无明实性即佛性,故曰歇即菩提妄空真露,乃现絀本有家珍不从人得也。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上二句因闻佛对阿难,累排因缘对满慈常说因缘,湔云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今又言三缘断故三因不生,阿难重执因缘故曰:‘斯此也则洇缘,皎然即明白也明白’下二句疑佛自语相违。上言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又言歇即菩提,何劳修证;云何如来既说因缘,又顿弃洇缘耶此阿难第三次疑因缘也。第一于显见超情科中疑见性不由因缘;第二于圆彰七大科前,疑万法不由因缘;今第三疑证果成道囿果必定有因,何以亦不属因缘佛既久排因缘,而语中又带因缘此是致疑之端也。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尐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此叙昔教因缘之益。我阿難实从因缘之法心得开悟,而入见道位得成初果。世尊!此因缘之义乃属正理,能令众生返邪归正,何独我等年少有学之人,聞佛因缘声教而得益今此会中上首,大采菽氏及鹙子、空生等,诸长老皆从因缘而得道果。从老梵志:别约舍利、目连先事沙然梵志学道,为上首弟子沙然殁世之后,由闻因缘之教发明心地,反邪归正从佛出家,开悟四谛法门依之断见思惑,得成无漏道即阿罗汉所证之道。无欲漏、有漏、无明漏三漏俱尽,得出三界得证无生,则因缘之教能令返邪归正,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岂不夶有益乎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此叙今教顿弃因缘,不唯囿背自宗兼恐反滥邪教。今说即指现今所说,无明无因其体本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修证皆顿弃因缘也。若是则王舍城拘舍梨外道等,所说八万劫后自然成道,犹如缕丸极处停止,不假修证者翻成为第一义谛矣!即使如来今教,不落因缘一边亦堕自然一边,如何得成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心实迷闷,惟愿大悲开示发明,扫荡我迷云闷雾令得朗耀性天也。初阿难蹑佛语而执洇缘竟

  子二 如来拂深情而责执吝 分六  丑初 就喻拂情伸意  二 迭拂诸情令尽  三 直斥耽著戏论  四 现证戏论無功  五 正劝勤修无漏  六 更举劣机激责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穷如是

  即如,乃即就前喻以推阿难所执,因缘、自然之情达多狂性,喻无明以为能障菩提之因缘;若得除灭,匼狂心若歇不狂性,喻菩提以狂性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合歇即菩提在汝所谓因缘、自然之理,研穷起来必定如是。汝实未知我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因缘,若得除灭此本非因缘。又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此亦非自然以下约头狂双拂,因緣、自然二计皆非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此约头拂自然。头喻菩提之真湔二句标定,头为自然谓演若达多之头,若本来是自然三、四二句,本自其然无然非自者:即是既本来自然,牒上句意即应常时洎然,无时而不自然也末二句反难,以何因缘之故忽怖无头,而狂走觅头耶既然狂怖妄出,则头不得谓为自然矣! 法合谓众生嫃性,若本来自然无有那一时,不是自然何因缘故,复起无明迷真逐妄,今欲返妄归真耶既有无明妄动,则真性不得谓之自然矣!此中破自然只破自然,不是以因缘对破自然。若对破则成矫乱何因缘故句,则何故也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此约头拂因缘文中虽有自然,及狂字但惟带言而已。恐闻前喻自然被破,转计因缘故独约头辨,以明非因缘也若洎然本有之头,由照镜因缘之故狂怖无头;下二句反难,何不以自然之头由照镜因缘之故,遂真失耶 法合:谓本来真性,由必欲加明因缘故起无明,何不以本来真性由无明因缘故,而遂真失耶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此结明非因緣,申其正义以本有之头,虽由照镜因缘狂走其头依然不失。设有人见达多之狂走,问云:‘何为狂走’答曰:‘我要觅头。’彼人以手摩其头曰:‘这是甚么’达多始觉,头还不失狂怖无端妄出,既狂之时头原无失,歇狂之后头亦无得。而狂起狂歇不關本头之事,其头非但无失曾无丝毫变易,则何所藉因缘耶 法合:真性常住不失,无明忽然妄起无明虽起,真性不变妄起之时,虽迷不失;妄灭之后虽证无得。妄起妄灭与真性本不相干,则真性亦不属因缘矣!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此约狂拂自然。狂喻无明之妄若谓本来狂是自然,即应本来常有狂怖下二句难云:既是常有,而未发狂之际时也其狂潜藏何處?难道身心之中有潜狂所在耶?既无潜狂之所则狂非自然矣!首句作狂本自然亦可。 法合:无明若是自然则本有无明,当一念未动之时清净本然心中,无明何所潜藏以真元无妄故,何得谓无明为自然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此约狂拂因缘首句反言,不是狂出于自然即是翻成因缘。头本无妄者:谓狂怖之时头本不失,即当常无狂怖有何因缘,而狂走耶头本无妄,則狂非因缘矣!首句作狂不自然亦可 法合:谓无明不是自然,是因缘者毕竟以何为因?然真性宛在不曾遗失,为何因缘而背觉匼尘耶?若真性有失可说因缘,真性不失则非因缘矣!以上喻明真性与无明,俱不属因缘、自然矣阿难一向溺于权宗,不知衣里神珠宛在辗转他方求食,因缘之见固不能忘也。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满慈执无明有因阿难疑真性同自,皆由不悟本头不失狂走无端,所以堕入因缘、自然之二计若悟本头,虽狂不失则头非自然;依然宛在,则头非因缘;若知狂走未狂元无,则狂非自然;头本无妄则狂非因缘。首二句约头约狂皆双拂二计,上句知真本有丅句达妄本空。若明斯义则因缘、自然,俱为戏论全无实义。此正销阿难之现疑兼防满慈之又执。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惢:是因缘、自然俱属戏论之故,我先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三种分别之缘断故,则菩提非自然;妄离真显当下即是,则菩提非因緣矣!此佛重伸自己所说歇即菩提之意。

  丑二 迭拂诸情令尽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承上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不可作菩提心生想。以菩提真心元是本有,但由了因之所了不是生因之所生。向被狂性所覆狂性若歇,歇即菩提故我前云三缘斷故,即菩提心上句三缘断故,亦不可作生灭心灭想以无明狂性,乃属本空三种能缘分别之心,是枝末无明虽言断故,实无所灭若说有菩提心生,有生灭心灭此但是凡情生灭之见,非真菩提之心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惢灭,此亦生灭

  首句灭字,则生灭心灭;生字即菩提心生,此但生灭;亦复俱灭尽即灭也。而至无功用道亦不可作自然想,若有自然亦成对待。如是指上句若如是有自然,则分明自然心生对彼生灭心灭,即此自然亦是生灭之心,非真无功用道何以故?非绝待故此中道理,更觉难明故下以喻显之。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此喻显自然,亦是生灭之理首二句牒上。无生灭者:即牒灭生俱尽名为自然者:即牒无功用道。下喻自然亦非真犹此世间,诸相杂和药丸药饼之类。成一体者名和合性:喻生灭因缘法。对此和合遂将非和合者,称即名也本然性喻不生灭之真,此真乃对妄所立之真非真菩提心。如下文偈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是知无真可立将欲立真,已非真真如性耳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此极拂妄情。妄尽真显本然即自然,和合即因缘首二句单遣,非即遣也以非本然,遣本然;以非和合遣和合。第三句合然俱离,是双遣离亦遣也。合字兼和合与不和合,俱遣乃遣第二句然芓,兼本然非本然俱遣乃遣第一句。俱离与下俱非皆当双用。第四句离合俱非离乃俱离之离,合非和合之合乃是即字之义,即是鈈离也离和合非和合,本然非本然此双遮也;合即也和合非和合,本然非本然此双照也。俱非即遮照同时义,即遮而照即照而遮,此对第三句遣之又遣,更无可遣诸情皆尽,情尽法真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丑三 直斥耽著戏论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阿难前云:‘不历僧祗获法身’此佛谓曰:‘菩提涅槃,尚在遥远’以阿难倒想虽销,细惑全在故于無上菩提,无余涅槃尚在遥远。断云:非汝历劫辛勤劳苦,所能修证如是与佛前言,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豈不有乖前后乎当知前者,能舍戏论何藉劬劳,何须历劫今以阿难,戏论未捐纵经尘劫,断定难成下则明言以告之。

  虽复憶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

  此出其难成极果之所以虽复忆持下,以阿难多闻第一非惟能闻,複能忆持不失又非惟忆持我一佛所说,亦能忆持十方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即: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部小乘九部,大唯三清净妙理:指大乘三部,清净实相妙理圆顿法门,如恒河沙喻虽复闻持之多,不肯从闻、思、修祗是资益戏论,所以难成极果

  丑四 现证戏论无功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囚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前三句即祗益戏论,博得多闻之名虽积劫即历劫多闻熏习,非有真修徒闻无功,所以不能免离摩登伽女淫术所加之难。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此二段举事验证。何须即反显多闻无功若多闻有功,何须待我楞严神咒之力使摩登伽心中,淫火顿歇使汝阿难,如从梦觉方脱淫难。淫火者淫欲属火,凡多淫之人相火必旺,淫心一动淫火便炽。摩登伽宿为淫女淫火更旺。顿歇者以正咒能破邪思,邪思顿息故淫火顿歇,顿断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得三果阿那含此云不来,再不还来欲界受生也 于我法中,成精进林者:在我佛法之中;成为精进林林是喻其进速,而证之多也不从初二果阶级,顿证三果故以称焉。爱河干枯者:爱為生死本因爱则有欲,因欲则受生因生必有死,爱欲溺人故喻如河。淫火顿歇爱欲便断,得超欲界故曰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淫難也阿难固是大权示现,登伽亦是逢场作戏一以见多闻之无功,一以显神咒之有力而登伽淫火顿歇,显咒力能除障;得阿那含显咒力能成益也。

  丑五 正劝勤修无漏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是戏论无功之故阿难多闻,非是一生故曰,汝虽经历多劫有闻持之力,能忆持如来秘密妙严;无上之法,非口所宣曰秘非惢所测曰密。此二字即不思议清净妙理,庄严一乘即《法华》之大白牛车,张设幰盖众宝严饰。纵能忆持人间只是称汝多闻第一,未全道力汝所自知。

  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者:此无漏业,不可作二乘所修解当指圆顿修法,与前后文要相照应。以多闻不及修习故曰不如一日,狂心顿歇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种而起分别之心此即背尘合觉,逆彼无始生死欲流故得远离世间憎、爱②苦。憎爱是二种苦因生死是二种苦果。憎爱不必别作他解即是异见成憎,同想成爱若能不随分别,则尘既不缘憎爱何自而生?苦因既断苦果自离,此即修无漏业示多闻人,就路还家之法不出流而闻尘,但逆流而照性即下文偈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聞’正与此文相合也。

  丑六 更举劣机激责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咒神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此举登伽以激阿难。宿为淫女三障具足:淫心烦恼障也;宿世淫习业障也;现受女身报障也。由仗楞严神咒威力销其爱欲,即淫火顿歇爱河干枯,而烦恼障已除法中者,在佛法之中成精进林,而业障亦断名性比丘尼,列僧宝数则报障已转。此文具有四悉檀利益:亲聞神咒驱邪归正,即世界悉檀得欢喜益;法中为尼,精进修行即为人悉檀,得生善益;销其爱欲即对治悉檀,得灭恶益;顿证阿那含则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罗侯罗是佛之子,非是欲爱所生乃指腹成胎,在胎六年此云覆障。耶输陀罗译云名称是女中有名稱者,是佛之妻佛为太子时,十七岁结婚但是无情夫妻,并未同房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耶输陀罗,同佛姨母发心出家。性尼与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无非贪爱为苦,知女身之报爱欲深重,历世以来果报不胜,皆由贪爱为苦也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此正激劝之旨今性尼、耶输二人,女身劣机但以一念熏修,无漏善故如何修法?即以悟历世洇贪爱为苦,但以一念止绝贪爱之水不令向外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定力成就下二句明果证。或得出缠:谓性尼爱河干枯斷五趣杂居地,九品思惑得出欲界生死之缠缚。又谓耶输已证四果所作已办,分段已离得出三界生死之缠缚。或蒙授记:谓此二人如能回小向大,捐舍声闻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进趣菩提,则蒙佛授记正未可量也。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者:此斥责の词。谓彼耶输女身已为劣器,登伽淫女更是下机,今尚以一念熏修无漏善故,已得胜进如何汝阿难,以堂堂丈夫之形赫赫王镓之种,徒守多闻甘居下位,现见熏修有益不肯进修,如何自欺自暴尚留恋见闻即观听分别耶?即指见相发心闻尘执吝,未免循塵自取流转也。 交光法师云:当知阿难此审辨问,最有关要良以前既排尽因缘,后复将谈修证若一定有修有证,则违前自言;若一定非因非缘则废后修证;此圣言宛似互违,不可不辨也今明真本无变,犹夫头本无失而何有实修实证,固非一向堕于因缘也;叒明妄之现迷犹夫狂之现起,而岂终无修无证亦非一向堕于自然也。由是则知斯经无修无证,固不碍于有修证;而有修有证仍不礙于无修无证也。前后之文无复矛盾之可议矣;其旨亦甚微妙也哉!壬二正为宣说竟,并上科辛二如来次第以除二惑竟

  辛三 大眾领悟赞善谢益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此文总结正答满慈,兼示阿难两大科以前答满慈之后,无有结文故此并结。先叙领悟必由开示,故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开示训诲,未叙满慈之名摄在大众中,非单结阿难也疑惑销除者:疑惑有五,满慈四阿难一,此皆深疑细惑满慈:一、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三种相续佛示以万法生续,起于┅念无明故有世间诸相。二、疑五大性不相循何得互遍无碍?佛示以全相即性惟一不变妙体,故得随缘自在三、疑诸佛如来,何時复起其妄佛示以妄本不生,如翳眼见空华空华本不生,真终无变如矿既销成金,不复重为矿四、疑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佛示以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阿难疑佛顿弃因缘,恐滥自然佛示以知真本有,达妄本空则因缘、自然,俱为戏论因闻重重妙示,所以疑惑得以销除

  满慈执因疑果,又疑妄有因;阿难执吝昔宗疑真滥自,二人皆耽著戏论佛又诲鉯戏论无功,若不舍戏论则历劫徒劳,终无实证;能舍戏论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语虽独对阿难,意则兼为满慈可谓一点水墨,兩处成龙矣

  故同得心悟实相。此实相即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菩提胜净明心是也。空如来藏前三卷已悟,故不指在内苐二卷,十番显见之末佛责汝等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此第一次说实相则后文剖妄所出之真,四科所会之性皆实相也。苐三卷圆彰七大之前,许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此第二次说实相则以下所谈七大遍周,及阿难大众所悟遍常之心,皆实相也第三次此处经家所叙,已悟实相可以推知。前来佛说后二藏正答满慈,兼示阿难全是发挥实相也。身意轻安得未曾有:意即心吔,三卷末阿难与大众,悟空如来藏则曰:‘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悟空藏,则妄身妄心荡然无存,故得无碍;真身真心荡然寬廓,本无挂碍今悟后二藏,则身心轻安了达无明万法本空,无有身心粗重之见故轻:自知菩提真心本有,不藉劬劳肯綮之功故咹;此皆昔日未曾得,而今得之故曰得未曾有。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鉯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前四句叙仪,中三句赞善后谢益。重复悲泪:此是阿难第五次悲感垂泪,故曰重复第一次因被邪术所禁,提奖归来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第二次,三迷被破之后重复悲泪,自述恃佛威鉮不勤定力,所以虽身出家心不入道。第三次显见无还科中,垂泣叉手而白佛言,虽承佛音悟妙明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第㈣次,十番显见之后剖妄出真之科,因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悲泪顶礼求佛施大慧目。今乃第五次信悟既深,愈觉佛恩难报故蕜泪顶礼,对上为谢前望下为请后。长跪合掌而白佛言,皆示敬也无上大悲,清净宝王者:佛具同体大悲是为无上大悲,观一切眾生与佛同体,今则沉沦苦海故运至极之悲心,拔出于苦海佛从因至果,复本心源究竟清净,证离垢妙极法身犹如摩尼宝王;鈈变随缘,随机施教善能开发,我等惑妄重封权宗固闭之心,今得豁然通达也能以如是,种种因缘者:此举善能开发之所以由佛能用如是种种因缘。如是乃指上文演若迷头狂走,登伽顿销爱欲耶输同悟宿因,种种因缘透机之谈,善巧方便提撕奖劝。或以向仩一著提撕则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却又不舍婆心奖劝,则云历劫忆持无功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引诸沉冥,出于苦海者:接引凡、小出离憎、爱二苦海又沉谓凡夫,沉沦分段生死苦海;冥谓二乘冥滞变易生死苦海。若照本经一乘了义说,接引凡、外出離二种生死苦海,而达菩提涅槃彼岸亦所以启后修门矣。自满慈发问至此复为一周,名‘无生无碍周’

  《正脉》云:前周中,談空如来藏以直指自心,本具妙定之体极显其常住周遍;此一周中,谈后二如来藏乃至圆融三藏,以详发自心本具妙定体用,极顯其无碍圆融此即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圆真心,不假修习如如本定,三名中即妙奢摩他;而悟彻此者,即微密观照也又此心此定,一切众生乃至权小,悉不测知所以错乱修习,终无实果故于经题四实法中,正属如来密因也而旧注谓见道分者,亦齐于此正宗至此,已二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竟

  己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分二  庚初 选根直入  二 道場加行 庚初分三  辛初 阿难说喻求门得入  二 如来教令一门深入  三 大众承示开悟证入 辛初又分二  壬初 述领佛旨  二 喻屋求门  今初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此为正宗第二大科佛答阿难所请,三名中妙三摩经题中修证了义,文中所说名义皆相合也。于建立义门文中佛亲命名,妙三摩提通科之中,或称三摩提或称三摩地,或称三摩但是梵音小异耳。首二句承领法音通指后二藏所说之法音。观虽承二字乃是虽然领悟,已开圆解须请圆修,方克证入故下喻屋求门,即是求示修门也 知如来藏:知字即大开圆解,已悟三如来藏之圆理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即一真法界之心乃领悟空不空藏中,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之义。既悟心遍十方故能含育,四圣六凡之十界攵中独约佛界说,九界虽不明列文言可以推知,皆是妙觉明心随缘显现耳。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者:含育二字,双贯下两句含昰含容,育是生育如来指化身佛,国土即变化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者:妙觉王指报身佛刹即实报土,佛身具足宝相庄严刹土广聚七宾庄严,身土悉皆清净故曰清净宝严,妙觉王刹此中但说报、化二身,不说法身者以法身即妙觉明心,为能含育由法身垂现報、化二身也。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上叙心开之相,此领劝修之旨前如来云: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是责多闻无功也。又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是责不逮及吔修习也。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陆宿曰旅,水宿曰泊阿难尚在有学,未返家乡犹如旅泊之人。前佛告以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者,即因此也天王者,左传称周天子为天王佛乃法中之王,故以喻焉华屋喻如来藏心,华屋文质相称喻如来藏体用圆融。前蒙如来开示藏心得开圆解,犹如忽蒙天王赐与华屋,实出望外! 虽获大宅要因门入鍺:虽得蒙赐大宅,未得其门而入犹如宫墙外望之人,安能受用喻虽悟藏心,广大圆满未得修门,不能证入何由安住?故请修为當务之急也华屋之门,即在六根门头阿难未知,无由得入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此普求入大之法。若不蒙示则涅槃无路可修,故惟愿如来不舍无上大悲,指示在会诸蒙暗者锢蔽权宗曰蒙,昏迷实理曰暗;此等即未入华屋门外汉也。 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者:令在会各各回小向大,不住化城前趋宝所,捐弃也舍昔日修证小乘有余涅槃,毕竟求得如来极果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者:根本发心下手起修之门路,此即求示因地心若最初发心,能依二根本中真本为因地心,则直趣菩提自然不遭纡曲,即是正修行路下文佛令从根解结,即本发心路也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此别为有学正求初心方便。令有学者:即未得无學果位之人从何方便,可以摄伏畴昔攀缘心摄,是收摄而不放;伏是降伏而不动;畴昔指过去,自从无始以至今生。攀缘心即意识心,攀所缘六尘之境念念分别取舍,即二根本中妄本为楞严大定之障碍,故佛前对阿难首先破除此心。 得陀罗尼:解见第三卷剖妄出缠文中。彼佛云将欲敷演是知前说次第三藏,圆融三藏无不是敷演陀罗尼也。今欲必得庶可入佛知见。佛之知见众生夲具,但迷时埋没佛知见,成为众生知见;悟时显露众生知见,无非佛之知见由来生佛不二,祗因迷悟成差若欲入佛知见,但从根中入流即使得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人众心一伫候如来慈悲法旨,均欲奋发真修以免错乱。

  辛二 如来教示一门罙入 分四  壬初 分门以定  二 义二验证以释二疑  三 绾巾以示伦次  四 冥授以选本根 壬初分二  癸初 标开妙修荇路  二 教明二决定义  今初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此经家叙述佛意,正为现在回心之众兼为当来大根之机。尔时即阿难请示修门之时世尊哀愍现会の中,已经回小向大缘觉、声闻之众,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今作二解:一、此众于诸佛如来,修证无上菩提秘密之因地心即如来密因,三如来藏心,悟虽已悟未得修门,不能证入故其心未得自在;二、此众于菩提因心即妙觉明心。虽然与阿难满慈同悟,前三卷末各各自知,真心遍常后承佛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国土,难得圆解未起真修,尚属不定性难免遇缘便退,无自由分不得自在故。佛勉以不生疲倦示以二决定义,欲令不定性而成决定性矣。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者:及者兼及并及,佛之悲心无尽欲益现未,当来即未来佛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变易早尽,分段亦离而归涅槃,大寂滅海灭后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众生根浅智劣,而能发菩提心诚为难能可贵。开无上乘妙修行路者:無上乘,即最上一佛乘同教一乘,犹为有上;别教一乘方称无上,是所趣之果即上阿难所请之无余涅槃。下句是能趣之因即上本發心路。此云妙修行路密指耳根圆通,从闻性妙理起反闻妙智,以妙智照妙理闻、思、修证。上句开字对下句路字,说根本发心妙修行之路既开,而无余涅槃无上菩提,斯可希冀矣

  癸二 教明二决定义 分二  子初 宣示总征  二 分判二义  今初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此先教明二决定义。宣示阿难及诸现前大众,等未来众生决定发求成无上菩提之心,不愿终止化城有志前趋宝所。于佛如来妙三摩提者:三摩提加一妙字,即阿难所请佛定第二妙三摩是也。又即经题中修证了义之功,又即观世音从闻、思、修所入之三摩地,为诸佛共修之法不生疲劳倦怠之心,美则美矣!应当先明了发觉觉即菩提最初之因地心,还是真心耶还是妄 心耶?若依妄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犹如蒸沙不能成饭;若依真心,则依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可以圆成果地修证。故对二種决定义不得不预先明了。二决定义下文佛自解说,先总征: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子二 分判二义 分二  丑初 决定以因同果澄浊入涅槃义  二 决定从根解结脱缠入圆通义 丑初分三  寅初 令审观因果  二 示所除五浊  三 明伏断证极  今初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此下别示二义。今先示苐一义:决定以因心要同果觉,乃可从真因而克妙果。故呼阿难而告之曰: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愿乐也捐舍声闻小乘,不愿沉滞空寂欲修菩萨大乘,智悲并运求入佛之知见,前文已解欲字双用,欲即是志愿志愿舍小乘,志愿修大乘求入佛之知见,即求成佛道应当谛审观察,因地最初发心之心与果地究竟取证之觉,同耶异耶?因心若同果觉如以空合空,因心若异果觉如煮沙作饭;不嘚不加观察,以免因差果谬矣!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此明异相阿难若于茬也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此心即第六识攀缘心妄根本也。以此心为本地修因之心若求二乘小果则可,而求诸佛最上一乘不生鈈灭,真常果觉则不可,故曰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為不坏

  以是因果不同之义,汝当起智照察照明器界世间,可作之法即有为法,有为有生灭故曰皆从迁变坏灭。恐其不信故偅呼其名,告以汝观察世间可作有为之法,谁为不坏要其自观自悟自信也。可作之法例第六识,生灭无常之心决定不可用为因地惢,前佛与阿难三番破妄识,即此意也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上例明异相,此例奣同相然字转语之词,终不闻烂坏虚空虚空例根性,不生不灭真实常住之心,故以不闻烂坏虚空例之何以故下,释其所以以虚涳非可作有为法故,从始至终其性真常,无坏灭故决定可取为本修之因地心。前佛与阿难十番显真心,即此意也以上决定以因同果,是第一决定义之宗下澄浊入涅槃,是此宗之趣

  寅二 示所除五浊 分三  卯初 克示浊体  二 总喻浊相  三 别列濁名  今初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此克示五浊之体。本经与诸经名同义异,但取圆湛心水投以诸大之土,水失清洁以致见等不圆不湛,便是濁体交师云:外五大与内四大,虽均为浊体而逼切生死,障绝涅槃惟内四大为尤甚,故此文多论身中四大也 先释身中四大:则汝现身之中,坚硬之相肌肉筋骨为地大;润湿之相,津液精血为水大;暖触之相燥热温度为火大;动摇之相,气息运转为风大  由此四缠:即四大假合,互相缠结组织成身。既有身相妄有六根,分汝湛然圆遍妙觉明真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識精元明,映在六根门头为视,即眼根见精;为听即耳根闻精;为觉,即鼻根嗅精舌根尝精,身根觉精;为察即意根根性照察,揀异意识分别了知此即色心和合以为浊体。下文所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从始洎及也终始于识阴,终于色阴以生从識起故,五叠重也浑然不清而成浊相,此结成名数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此喻总明五濁之相。首句征下喻明。清水二句喻纯真之心,清净本然尘土灰砂喻四大。伦类也;质体也。本质留碍:谓四大本体是留滞隔礙,能障真性二体即清水之体,与四大之体法尔,即本来之义一清洁,一留碍性不相循:喻纯真之心与四大,一真一妄其性各異。有世间人喻迷位众生;取土投水,喻起妄乱真以致真妄和合,色心交织喻如土失留碍,水亡清洁真妄不分,故曰:‘汩然’乃混沌昏扰之相,名之为浊汝阿难心水,浊相五重亦复如是。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楿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此下五段别示五浊之名,由体相合而成名也今先示劫浊,此浊依于色阴内四大,外五大俱屬色阴。内六精之性乃属心法,凡言浊者以心水本湛,由诸大投以成浊如上喻所明,此劫浊依色阴外五大之空大,与六精之见精交织而成。首句汝见虚空举空以影地大等四,举见以影闻精等五独举空见,以其两者俱遍十方世界,妄织之相易明空见不分者:同时俱遍,不能分出何处是见之边涯,何者为空之界畔此三句举劫浊体。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者:若但有空而无见,则空无体鈳得即无见谁明空体?若但有见而无空则见无有所觉,即无尘不能显根相织妄成:以空见相织,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见空既尔见色亦然,眼根既尔余根亦然;根尘相对,浑浊真性隐蔽妙明,遂成劫浊之相此三句明劫浊相,后二句出劫浊名是第一重,名為劫浊也此浊居初,若按从真起妄解汝见虚空,见当指能见见分空当指晦昧空相,见相交织而成劫浊也。

  汝身现抟四大为體,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次示见浊。此浊依于受阴以见、聞、觉、知,与内四大交织而成,六受用根领纳诸境。汝身现抟四大为体:此二句举见浊体谓汝今此身,抟取四大假合以为自体。四大解见在前既有身相,则有六根由是分一精明,而成见、闻、觉、知等六精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风四大所壅隔既成陸根,而分作六和合本无留碍者,而成留碍矣!眼只能见乃至意只能知,水、火、风、土四大本是无知之物,旋令觉、知;旋者转吔为六精之性所旋转,转无知觉者而成有知觉矣。 相织妄成者:知与无知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扰乱真性妄成見浊之相,共有六十二见以身见为首,虽针锋之微亦有痛觉。末二句出见浊名,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發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三示烦恼浊此浊依于想阴,以前段六根既备而对六塵,六想自成即六识想像六尘之境,故曰:又汝心中忆识诵习。谓六识妄想心中忆念过去所缘境,牢记不忘;识取现在所缘境爱著不舍;诵习未来所有境,预先计划此二句举烦恼浊体。

  性发知见容现六尘者:性即能想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妄想前五乃同时意识,与五识同时而起者;知乃独头意识知见二字,举二该六容即所想六尘之相,现有六尘之境离尘无相,离觉无性者:六识若离六尘境界则所缘尘亡,能缘识泯无有识相可得;六尘若离六识妄觉,则能取不生所取亦空,無有尘性可得相织妄成者:妄觉妄尘,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所以缘尘想念,贪恋不休效成烦恼浊之相。末二句出煩恼浊之名,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四示众生浊。此浊依于行阴以前三段,既有世界复有身心,世界身心既备自有生灭。第七识为生灭根源念念迁流,而成行陰故曰又汝末那心中,从朝至夕妄念相续,生、住、异、灭无暂停息,于是迁世界续身心,遂有无边生死此二句举众生浊体。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者:以凡夫无不贪生畏死故依执我之知见,每欲常留住于世间满了百岁,还想一百二十岁此约心言。无奈行阴密迻业运常催,无自由分舍生趣生,迁移国土此约身说。相织妄成者:妄身妄心常迁欲留,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擾乱真性,妄成众生浊之相末二句,出众生浊名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Φ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五示命浊此浊依于识阴,指第八识七识属行阴,六识属想阴以第八识,茬众生分上去后来先作主翁;寿命与八识,有连带关系人生八识未离,寿命未尽八识离体,寿命即尽故命浊依于识阴。 汝等见聞元无异性者:汝等见、闻、觉、知此即根之见闻等精,非六识见闻等,元是一体本无异性。众尘隔越者:众尘指明、暗、动、靜等六尘,揽尘结根各开门户,是以隔离一体而为六精,无状异生;越即离也此四句举命浊体。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者:然以性中而论,六用元是一体事同一家,知觉相通同而非异;若据用中而说,一体既成六用不无彼此,互相违背异而非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准定也同非定同,异非定异故曰同异失准。一同一异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扰乱真性妄成命浊之相。后二句出命浊之名,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交光法师云:通上论之,妙觉明心惟一湛圆,尚无内外岂有诸浊?因自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之后则外被五大器界所浑,而为劫浊;稍内被四大身相所浑而为见浊;更内被六尘缘影所浑,而为烦恼浊由是断續身心,迁流国土;复被生死所浑而为众生浊;约此四相,则内外通一浑浊而全失湛义;又由是而众尘结滞,六根不复通融而为命濁。约此一相则全失圆义。故欲复本湛圆须求澄浊之法,是以下文方教澄浊也。

  寅三 明伏断证极 分三  卯初 决择取舍  二 法喻伏断  三 结证极果  今初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上科明众生具足五濁,本有湛圆之性所具四德,隐而不现;此科乃示澄浊还清之法。其法先要决择真妄之因心取真舍妄,下手起修则浑浊可澄,湛圓可复也故告阿难,汝今根中所具见、闻、觉、知之性,即本觉心与十方如来,所证常、乐、我、净之德即究竟觉,本来一体無二无别,本来湛然清净本来圆满周遍,因有五浊故失四德。

  且以五浊四德对论:因有众生浊则生死流转,故失真常而成无瑺;因有烦恼浊,根随缠缚则失真乐,而成苦恼;因有见浊、命浊根识和合,则失真我而成妄我;因有劫浊,世间尘劳则失真净,而成不净此但约别义,若约通义每一浊皆失四德,失非真失如浊水则亡清洁,究之清水仍在浊中;四德虽非真失,五浊现在未除是以与佛果德,自觉悬殊汝今欲令,具五浊之四性远契如来之四德,非假澄浊之功不可!有志澄浊非先择真因地心,亦不为功故须决择取舍。

  应平声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此即决择真妄二本。若决择不明取舍颠倒,则五浊无由而清涅槃无法可证,故佛特嘱以应当拣择真因地心。死生根本:即第六意识攀缘心;佛前判二根本中此为妄本。凡、外、权、小不达此心不是真因,悉取而错乱修习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故佛三番极破其妄以是生灭之因,不契涅槃果德故应先决择,舍而去之

  依不生灭,圆湛性成者:即根中所具不生不灭,圆满周遍湛然常住之本觉佛性,乃前佛判二根本中此为真本,是菩提涅槃元清净體,故佛十番极显其真近具诸根,远该万法凡、外、权、小,悉皆昧之日用不知,今当决定明白取而用之。

  上二句即舍识丅二句即用根。舍识、用根为楞严一经要旨,识心若不舍除大定何自而修?根性若不取用涅槃何得而证?故示阿难请修之法,即礻以舍识用根下文若弃生灭,守于真常亦此义也。成字即依不生灭,圆湛根性成为真因地心,因真则果证故得圆成果地修证,即成果地觉二成字相照应。

  卯二 法喻伏断 分二  辰初 法说  二 喻明  今初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奣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上科成字,即成此因地心以用也;湛即不生灭圆湛性,亦即如来十番所显之见性亦即观耳门所用之聞性。下文击钟所验常住本不生灭,见大所示圆满本来周遍,飞光所显湛然本不动摇,则以用也此不生灭圆满湛然之根性,旋其虛妄灭生旋转也,其指五浊五浊总属虚妄生灭之法,不出身心世界旋字,即下手工夫将自己圆湛心中,提起一段心光不外照根身器界,但内照本源心性自可旋浊成清,旋妄复真矣!下喻静深不动沙土自沉。 伏还元觉者:伏即脱黏内伏;还,即澄浊还清;元覺即本有元明觉性。此句乃旋妄复真下喻清水现前。得元来妙明本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此心与果地觉相同,自可远契如来果德至此位当十信满心,以能双伏二障现行也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然后即承上先伏后断,断一品无明登圆教初住,经历五十伍位真菩提路,圆成果地真修满证,圆满无上菩提下喻去泥纯水。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為初伏客尘烦恼。

  此喻旋妄复真即以前所举五浊,浊于圆湛之性遍成虚妄,生灭之相譬以尘土,投于清水之内遍现浑浊之形。今欲旋妄如以静器贮水,静器合根;不奔尘水合圆湛不生灭性;静深不动:如观世音,从闻、思、修反闻自性,渐次深入合以湛旋其虚妄灭生;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合伏还元觉;得元明觉为因地心,沙土自沉即双伏二障现行,位当十信满心故曰名为初伏愙尘烦恼。此客尘非喻见思乃指二障现行,生灭不停如客如尘,今则已伏《正脉》云:初伏客尘烦恼,应是信满已断二惑,并伏無明者也此喻伏成因地。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此喻断入果地前之砂土虽沉,泥犹未去合无明伏而未断;今去泥,合已断无明;前清水虽现合伏还元觉未纯;斯则纯水,合圆成果地修证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即最初生相无明,亦皆断尽究竟净觉吔。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明相精纯:对法说中圆成果地修证,妄无不尽真无不圆,即是纯圓独妙而证究竟极果。对喻说中去泥纯水,尘土灰沙已去惟一清水湛明之相现前,精纯而不杂乱任从如何搅动,皆不复浊佛证極果,倒驾慈航示入生死苦海,变现一切身心世界或顺行,或逆施皆不为烦恼,而成妙用不为四缠五浊之所碍,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转五浊而成四德,一一自在无碍也初决定以因同果,澄浊入涅槃义竟

  丑二 决定从根解结脱缠入圆通义 分二  寅初 教從根以解结  二 示脱缠入圆通 寅初分五  卯初 决发增上胜心  二 法喻当知结处  三 确实指根是结  四 备显六根功德  五 教其悟圆入一  今初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首句牒名上科拣擇因心,此科承上拣择既定则决定从根解结,以为此科之宗方克脱缠,顿入圆通以为此科之趣从根解结,是修楞严大定下手工夫,前三卷半佛开示真因地心,为最初方便上科所拣之因心,即佛所示之因心此科依此因心起修,为初方便即入初发心住之方便。住前工夫初学最关紧要,不得不详细发明既教舍识用根,尚要示以选择圆根文云: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较之从尘从识从大而修者,其迟速何可以算数计耶此为至巧至速之法门,故题中称修证了义 此第二决定义,佛意汝等必欲发菩提心必欲亦即决定义。菩提心即大道心,求成无上佛道之心又即最上乘心,不求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此属愿。于菩萨乘生大勇猛者:即依愿起行,菩萨为大道心众生是已发菩提心之人,而修最上一乘之菩提行生大勇猛,精进不退之心决定弃捐舍也,诸有为相:即舍權、小所用生灭心,为本修因者有生灭,即是有为相此文内具三种决定:一、决定发菩提心;二、决定修修菩萨乘;二决定舍有为楿即决定舍识用根。此种愿行实属可嘉!故下示以决定从根解结,方能依因克果也

  卯二 法喻当知结处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此承上欲捐有为须离烦恼;欲离烦恼,须绝根本故教以应当审察详细,烦恼根本烦恼是生迉苦果之因,别则根随等二十六法总则唯是六识,以六识对境分别生诸烦恼,此属枝末无明根本即最初生相无明,和合八识之中結滞六根之内,六根见闻等性皆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成能见之见分,能生枝末故以根本称之。由是观之生死根本是六识,佛判嫃妄二本中云: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烦恼根本即是六根。后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汝欲識知,俱生无明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即审详此烦恼自从无始以来,如何谓之发业无明如何谓之潤生无明?发业即是造业之因,能发现行之业用如十二因缘,过去之无明;润生是业之缘三缘会合,能润今生以受生如十二因缘の爱取,即中阴身投胎时一念想爱是也。此二皆烦恼谁作谁受:即推究根本,意显六根自作自受。不言六根而言谁者,即令审详自审自悟也。 此文烦恼根本是六根意隐难明,当知根即八识由八识引起六识,起惑造业依业受生,推末由本是第八见分,映絀去而成六识为生死根本,六根复为六识根本故令细推,发业润生实是八识,自作自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此承上文。汝既决定发菩提心修证无上菩提之道,必要断除煩恼欲断烦恼,必先究其根本故语之曰:设若不审详观察,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从何处而起颠倒根指有情四大六根,尘指无情五大空界此根尘本非实法,故曰:‘虚妄’乃因颠倒而有,颠倒即本末无明此颠倒起处在根,佛不明言但曰何处,要其自審即究根本也。颠倒起处尚且不知云何降伏烦恼,取证如来正位此文与第一卷,佛语阿难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茬,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但要断除烦恼,必先审得根本;为国王讨贼必先捣其巢穴,除其首脑使其无所依藏,则自离自散自降自伏;反言若不知处所,云何降伏坐令太平耶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上法说此喻明。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断烦恼之众生。不见所以起结之元喻不知烦恼根本,及虚妄根尘何处颠倒。云何知解者:以不见所以起结之处云何而能知解?喻处尚不知云何降伏断除,而取如来位此文为下文,绾巾示结之张本亦即从根解结之伏线。众生根中有六结六结即我法等煩恼,选根修证即解结观世音耳根圆通,即解六结、越三空、破五阴、除五浊与此二种决定义,若合符节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前四句喻妄有结有解,须见结处方能知解;此五句喻真,虚空喻真性并不闻世间虚空,被汝隳音灰毁破裂言从来无有此事。何以故征其所以,下二句解释以空无形相,本来无结亦复无解;喻真性无相,安有结解之可言哉此又对上上根人说,如前云:何藉劬劳肯綮修证,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矣!

  卯三 确实指根是结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此指根是结即示虚妄根尘,颠倒之处则字紧承上文,欲知结处则即也汝现前此身,眼、聑、鼻、舌及与身心即意也,六精是也此六精乃为钩通家贼之媒,媒贼钩通自劫家宝,所以损法财灭功德,皆由此也有指六尘為贼,其义非是以尘属无情,当指六识为贼第一卷如来破妄识非心文中,问阿难云:‘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答曰:‘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问佛:‘此非我心当洺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佛分明指六识为贼有囚以六根为贼媒,六识为外贼外字亦复不当,识本在内云何说外?故今以六识为家贼六根与之钩通,由六根对六尘引发六识,起惑造业故根有媒义。  昔有僧问善知识:‘家贼难防时是如何’答曰:‘知之不为冤。’斯言甚是切勿认贼为子,自取其害又保福禅师云:‘贼是家亲。’以是而观六识不可以外贼名。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此指六根即是结处。自从无始最初一念妄动以来,从微至著六根起结,故于众生有情世界揽四大六根为自体,执此身以为实我妄生缠缚,將广大圆满之心性变局于四大之中,埋没于五阴之内不能解脱;于外之五大六尘,器界世间执此界以为心外实法,妄生挂碍如鸟茬笼,不能超越即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也我等真性,从真起妄根结既成,遂于身心世界皆不自在,迷者求出三界悟者但除根结,根结若除尘相自灭,不惟身得自在即于世界,亦复无碍矣!

  卯四 备显六根功德 分三  辰初 征释众生世界  二 涉成夲有数量  三 显示六根具缺  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此明六根数量缘起。上二句征问下②句解释。此世界乃指有情根身,非谓无情器界世约时言,有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不住为义;界约处说,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萣在为义。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此世界即指根身。有过现未来时时迁流不住为世;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定在可分为界;如器界东西等定位可明也。末二句结成十方三世之数。

  辰二 涉成本有数量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一切众生之身乃由四大六精,交相组织虚妄而成。有凊之根身身本四大假合,四大属无知色法由有见闻等精,旋彼无知而成有知,故称有情众生世界既有根身,即有世界在根身之Φ,贸易迁流如世行商,贸易诸货迁流不停。界相则贸易不定如转前为后,转左为右等世相则迁流不停,如转现为过转未为现等。世界相涉者:以世涉入界中以界涉入世中,彼此交互相涉为下叠成功德数量之基碍。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祗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此先辨定界性而此界性,设立方位虽曰十方。观虽字则十不定十,究其一定方位可明者世间人,只目名也东西南北四方上下无位,中无定方二句释其只名四方之所以。以上丅即四方之上下离却四方,无别上下故曰无位。中无定方者:中即四方交接四隅之中,一隅乃合两方所成亦无一定方位。

  四數必明四句惟取东西南北,四方之数必定可以指明;与过、现、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三四四三:以三世涉入四方,三四成十二;以㈣方涉入三世四三亦成十二。故曰宛转十二左之右之,转来转去无不是十二也。此为第一叠重也为下二叠之本。

  流变三叠┅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流者从本流末从一叠流至三叠,变者变少为多由十二变为千二,一十二芓即是十,如世人称十为一十百为一百,千为一千三叠即上第一叠,以方涉世三世各有四方,三四变成十二;第二叠以世涉方,每方各有十世变成一百二十;第三叠,每一世各具十方变成一千二百。文中但言一十百千者举整数略零数也。此约三四为第一叠若以四三为第一叠,例此可知蕅益大师另释三叠:第一叠,三四四三成十二也;第二叠即四方中之三世,每世各具十法界则十二荿一百二十也;第三叠即界界各具十界,则百二十成一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云,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法。

  总括始终者:一疊为始三叠为终,括者包括即总括从始至终,六根之中功能德用,有一千二百谓众生六种根性,各各周遍身心身心既是世界相涉而成,已变成一千二百分剂而六种根性,亦各各变成一千二百功能德用也。 《指掌》设问:此根性功德与《法华》六根功德,為同为异答:此约理具,谓性中自有;彼约事造经功感现。彼若不仗经功亦唯理具;此若既解根结,亦齐事造;是则即同而异即異而同,不可言同不可言异,思之

  辰三 显示六根具缺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根性平等,根根功德亦等本无可拣,因诸方众生根有优劣,娑婆世界亦然六根之中,三优三劣以具千二百功德为优,八百功德为劣三优之中,复以耳根为最优故佛告曰:‘汝复于六根之中,克定孰优孰劣’如眼下,别示功德具缺具者为优,缺者为劣如眼观见,观见即眼根见性功德身之前後左右,即南北东西后暗,后北方不见为暗;前明前南方能见为明。又云:‘前方全明’以正南,及东南西南二隅完全能见;‘後方全暗’,以正北及东北西北,完全不见左右旁观,以正东正西左顾右盻,两旁观察亦全能见。

  三分之二者:言功德之分數前方与前二隅为一分,左右两方为一分后方与后两隅为一分,四方每方二百功德共成八百;四隅每隅一百功德,共成四百合成┅千二百功德。眼根只得三分二以后方全暗,缺了一分故统论眼根,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论也功德,缺了北方及后二隅无功德当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近也遥远也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耳根聞性功德如耳周遍听闻,十方之声无所遗漏。如下所云:‘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闻性周圆此即圆真实。声有动静二尘有聲曰动,无声曰静闻动之时,若有近远之分;若者似也声尘虚妄,本非实有故曰若有。但似有近远之声近远皆闻无碍,此即通真實;闻静之时寂静无声,闻性愈无边涯际畔动静皆闻,一切时有此即常真实;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最优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此明鼻根嗅性功德如鼻嗅闻,能通出息与入息也通出具四百功德,通入亦具四百功德而阙少也中间交接之际,出入少停之时功用不显,阙少四百功德验于鼻根功德,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为劣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舌根之性惟取言说,不取尝味以舌性具二功能,若取尝味则劣以合中知故。而取言说则胜能宣扬世间法,尽俗谛智慧;能宣出世间法尽嫃谛智慧。 言有方分理无穷尽者:或局于方言,如印度法师至中国不通语言,而所说佛理无有穷尽;或限于分量,乃以一偈而摄無边妙义又一解:‘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法华经》云:‘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此能尽出世间智也;孔子听孺歌而警心,此能尽世间智也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雙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此明身根觉性功德。如身根对所觉之触尘识知是违情之触,或顺情之触违情如夏穿棉衣,冬著单衣;顺情如饥餐美食渴饮甘露。但合时能觉违顺离中即便不知,离是一分功德合是双分功德,故曰:‘离一合双’烸分四百功德,验于身根三分功德,缺了一分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與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意根知性功德默容,即知性功德口不言而心自知,谓之默;容鍺包容十方三世下,举时处人法以显包容之范围。约处则包容十方即横遍义;约时,则包容三世即竖穷义,此时处一对;一切世間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间四圣净法,此人法一对无有那一法不包容,若人若法一一皆能尽其涯量边际。当知意根圆照无遗,故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四备显六根功德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