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质押借款,如果穿仓,财务应按何种比列尺计提损失?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a5f4cb8b067febc00c9a0fca0e1ca2d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7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a5f4cb8b067febc00c9a0fca0e1ca2d_r.jpg&&&/figure&————财经信息汇总————&p&&b&中国神华派发史上最豪红包&/b&&br&&/p&&p&3月17日晚中国神华发布派发特别股息预案公告,&/p&&p&建议派发2016年度末期股息现金0.46元/股,派发特别股息现金2.51元/股,目前折合股息率达18.17%,累计派发590.72亿元,堪称史上最豪红包。&br&&/p&&p&公告一出,中国神华在A股收了一个涨停板,港股大涨16%。&/p&&p&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神华的正常股息派发是0.46/股,这个水平其实是历年来比较低的一个水平,仅高于2016年的正常股息派发。而往年神华的派息大多数是在0.7元/股—0.9元/股这个水平上。今年分红力度之大,主要来自——&b&特别股息派发&/b&,而特别股息并非今后每年都会如此&/p&&blockquote&所谓特别股息,是上市公司在派发正常股息之外的股息,特别股息不能指望年年都会发放。&br&在成熟市场,若上市公司某年业绩大增,或由于出售资产、分拆附属公司上市等获得一笔非经常性的特殊收益,就可能派发特别股息。&/blockquote&&p&尽管中国神华一再澄清说大比例分红完全出于自愿,但是大多数投资者和市场分析人士都认为这样大比例的分红,背后应该有政策推手。&/p&&p&毕竟,A股市场所谓的引导资金远离爆炒,恶炒,回归“价值投资”喊了很多年,上市公司在现金分红的吝啬程度上也被诟病多年。仅仅是喊话和劝导的作用,远远不及真金白银的诱惑力。另外,最近首批央企混改试点方案即将陆续出台,从现在披露出来的情况来看,政策上还要保持国资控股比例不低于51%,占据绝对的话语权。那么能吸引民资参与混改的只有两样,一样是投资收益,也就是钱,一样是话语权。既然给现阶段给不了话语权,那么只能用收益来吸引民资参与。民资参与混改所得的股份,肯定不能在二级市场轻易的买卖赚差价,唯一可靠的收益来源,就是股息的派发,如果大多数国企都能达到每年正常现金分红比例5%以上,每隔3-5年进行一次大比例的特别股息派发的话,这个整体收益率对于巨额民资来说,还是有不小的吸引力的。&/p&&p&很多投资者觉得,高股息派发其实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派息之后还要除权,股价会下来一大块。但是,实际上现金股息派发之后的除权,还是比较容易填权的。一方面是因为股息派发的力度会增加个股受关注程度和资金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除权之后股价降低,容易吸引资金进场,刺激供求关系。&/p&&p&如果将来钢铁和煤炭这种强周期性行情,能形成稳定的股息派发节奏和行业周期巅峰时特别股息派发的固定模式的话,对A股市场整体的气氛转向还是有很大好处的。&/p&&p&&b&*ST昆机或涉嫌财务违规,给监管部门出了个难题&/b&&br&&/p&&p&3月20日,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重大风险公告,其中提到,&/p&&blockquote&“鉴于本公告重大事项所涉内容将影响公司以往年度年报数据,可能导致公司2013年净利润为负,从而出现从2012年到2016年连续五年亏损的情形。”&br&&/blockquote&&p&也就是说,昆明机床在2012年亏损之后,于2013年财务造假,把亏损的业绩做成了盈利,现在如果查实2013年确实为财务造假,且当年为亏损的话。*ST昆机有可能创造的连续五年亏损,将面临怎样的结局,则是A股历史上没有先例的。&/p&&p&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连续三年亏损,股票将被暂停上市,再亏一年,将退市。也就是说,上市公司亏损大限是连续四年,第三年之后暂停上市,第四年再亏,就得退市。昆明机床的现在超出大限了,理论上应该是直接退市的。&/p&&p&不过,昆明机床的实际控制人是沈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毕竟是国资控股企业。算是个有背景的妖股,和之前被刘主席拖出去祭旗的没有背景的民资小妖还不一样。昆明机床的命运还有悬念,也是未来监管力度的试金石。&/p&&p&&b&张家港行股票交易被深交所重点监控&/b&&/p&&p&张家港行目前的市盈率为77.3倍,江阴银行的市盈率为45.8倍,为沪深两市市盈率最高的两家银行。而目前大多数银行的市盈率都在10倍以下,四大国有银行的市盈率更是低至5至6倍。&br&&/p&&br&&p&因涨幅过大,张家港行已于3月17日起停牌,停牌前收于历史最高价29.51元/股,较发行价4.37元/股上涨了575.29%。&br&&/p&&p&张家港行能如此暴涨的关键原因在于,它的流通股本实在太小了,总股本18.1亿,流通股本只有总股本的10%,仅为1.81亿。按发行价4.37计算,流通市值最小时仅有不到8个亿。如此迷你的盘面,再叠加次新股效应,导致股价成妖。&/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6c45e48ccce650d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9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6c45e48ccce650d_r.jpg&&&/figure&张家港行被重点监控之后,正常情况下,参与炒作的游资大多会偃鼓息旗。而张家港行是这波行情中的龙头之一,龙头被如果被斩的话,对与近期本来就散乱无章的市场热点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p&&p&————如何鉴别一次突破的有效性————&/p&&p&昨天上证指数走势比较平淡,复盘情况可说的比较少。&/p&&p&最近大家比较关心的是,上证指数在目前这个位置已经徘徊已久,上周四本来看似突破前期高点,打开上涨空间,但是周五又来一条反包的大阴线。&/p&&p&到底怎么的突破才是有效的?&/p&&p&为什么我在周四上证指数看似突破前后,一直持怀疑态度,又是怎么判断周四的上涨不适合追击的?&/p&&p&其实,判断一波突破是否有效,主要需要观察的内容有且不限于以下四点,&/p&&p&&b&1,价。2,成交量。3,惯性和加速度(MACD)。4,板块热点。&/b&&/p&&p&如果全面的考虑这四项因素的,虽然不能对突破的有效性判断百发百中,但是能正确判断突破是否有效的概率可以到达70%-80%左右。&/p&&p&先说价,指数或者股价最直观的体现就是K线的位置。所谓突破就是现价高于前期高点,或者是箱体上沿,或者是某条重要压力线所在的位置。&/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ea02164c35dabe6c19849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5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ea02164c35dabe6c19849_r.jpg&&&/figure&一个有效的突破,在价格上的最佳体现,就是要干脆利落。越过前期高点或者压力线的动作要迅捷,不能拖泥带水,尤其是突破的幅度也是关键。最佳的情况是突破当日直接越过前期高点或者压力线所在位置10—15个点。多一点还好,少了的话,就要谨慎。&/p&&p&比如上周四这个突破,最直观的问题就是突破过程中,只高出前期高点5个点就开始走软了。突破的冲击力不够强。&/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6bef4bf887edfd41bb9_b.jpg& data-rawwidth=&470&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96bef4bf887edfd41bb9_r.jpg&&&/figure&而且盘中多次回落到前期高点以下(粉线),最后尾盘才勉强确定新高,这就是所谓的突破过程“拖泥带水”。&/p&&p&我们找个例子,对比一个有效突破的情况,就能进一步看清这个差距。&/p&&p&这个今年2月9日,上证指数对前期3174那个短期高点的突破情况。&/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f535e8f247602bece2326eddcbf1121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f535e8f247602bece2326eddcbf1121_r.jpg&&&/figure&&p&我们再看一下分时图上的走势。&/p&&p&这次突破过程中,早盘明确突破前期高点超过10个点以上,之后有一次回踩确认,但是只回踩到前期高点位置,并不会跌到前期高点以下,随即回升。整个过程明显比上周四那次要“干净利落”。&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ff4f7a83f39ff_b.jpg& data-rawwidth=&668&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ff4f7a83f39ff_r.jpg&&&/figure&再说成交量,一个是突破当日的成交量绝对值要大,一个是突破当日的成交量要明显高于之前指数徘徊期的成交量。&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6eaa1e22fe7fa6c45342a10f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6eaa1e22fe7fa6c45342a10f_r.jpg&&&/figure&然后是惯性和加速度(MACD)&/p&&p&指数突破前期高点或者压力线,犹如开车爬坡,之前没有足够的惯性和加速度的话,很难冲上坡顶,完成这个爬坡动作。而指数或者股价的惯性和加速度,看MACD是最直观的。&/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9b58b4ac60f470a30fcef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9b58b4ac60f470a30fcef_r.jpg&&&/figure&指数或者股价,突破前期高点或者压力线时,MACD处于上行状态加分,MACD整体处于下行状态减分,如果MACD恰好在0轴附近徘徊的话,指数和股价在低位时,视为加分项,指数和股价在高位时,视为减分项。&/p&&p&最后是热点和板块效应,&/p&&p&周五上午,有不少小伙伴在脉搏的直播上问我,今天早盘算不算回踩,能不能追。当时明确不追的一个直观原因就是,周四领涨的券商股,早盘直接出现在板块跌幅榜前列。&/p&&p&有效突破时,领证板块和领军热点,一般不切换,犹如两军对攻时,是不可能随便换先锋的。要到突破完全完成之后才会切换,所以一般情况下,看到指数突破前后,热点散乱,领涨板块没有持续性,关键板块前一天还领涨,后一天就调整的情况下,这波突破大概率是假的。&/p&&p&关于突破有效性的事,暂时先说这么多,有时间再详细配图,多加案例仔细写在另外一个专栏里,供大家保存和作为参考。&/p&&p&————近期走势预期和操作规划————&/p&&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081ece02fa85495ffc443f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081ece02fa85495ffc443f_r.jpg&&&/figure&本来上周五,上证指数中阴线反包周四的假突破之后,应该有一个充分的调整过程,才能有利于后市的进一步上涨。但是周一尾盘又弱弱的拉出一个小阳线,但是市场的短期方向性更为不确定。&/p&&p&所以,对于今明两天,指数的超短期运行方向,我也没有什么把握。&/p&&p&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目前这个形态下,之前两会期间形成的高位徘徊走势带来的风险还没有消解掉,市场目前这个尴尬的位置上,是风险大于机会的。&/p&&p&操作规划整体维持不变,&/p&&p&要么有效突破前期高点之后,找回踩机会加仓。&/p&&p&要么最少回调到3170左右,可以择机回补之前减掉的仓位。&/p&&p&指数还在这个位置谜之徘徊的话,暂时不动。&/p&&p&&b&另外,中技控股已经完成了更名,从之前得知公司向上交所提出更名申请之后建仓,到现在已经拿到12%左右的收益。昨天更名当日并没有太大涨幅,所以在考虑近期是否要兑现盈利。暂时观察的主要情况是,股价能不能维持在20元整数关口以上,如果能的话,再稍等几个交易日,如果近期收盘价低于20元整数关口,就可以直接离场走人了。&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555a486dbd5dc_b.jpg& data-rawwidth=&385& data-rawheight=&40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5&&&/figure&&/b&&/p&
————财经信息汇总————中国神华派发史上最豪红包 3月17日晚中国神华发布派发特别股息预案公告,建议派发2016年度末期股息现金0.46元/股,派发特别股息现金2.51元/股,目前折合股息率达18.17%,累计派发590.72亿元,堪称史上最豪红包。 公告一出,中…
&p&&b&第一篇:司库、准备金概念&/b&&/p&&p&&b&第二篇:金融支付清算系统特性&/b&&/p&&p&&b&第三篇: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漫谈;第四章:分析“资金面”的理论体系(上)--从央行、银行、企业“三层资产负债表”谈起&/b&&/p&&blockquote&&u&&b&以上内容都可以在知乎本人的回答中找到。&/b&&/u&&/blockquote&&br&&p&&b&在《银行流动性管理那些事儿》的第一篇、第二篇中,我们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司库、准备金概念”和“金融支付清算系统特性”。在第三篇中,我们将来谈一谈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包括市场参与者、主要交易品种、分析资金面的理论体系、影响资金面常见因素等。&/b&&/p&&p&&b&本文节选自《银行流动性管理那些事儿第三篇——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漫谈》中的第四章。&/b&&br&&br&&/p&&p&对于货币市场从业人员而言,对资金面的判断无疑是最重要的基本功,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的基础方面,建议大家了解一下货币银行学相关的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不做全面的讲解,只做有针对性的分享。在此,笔者提出一种描述整个市场流动性体系的理论:&b&三层资产负债表&/b&。 &b&“三层资产负债表”理论可以说是我们深入探索资金面的“元理论”,一切变化不离其宗。&/b&&/p&&p&我们为什么要先谈理论、谈框架,而不是谈结果、谈数据?是因为具体的政策会变,经济数据也会变,但是系统架构、头寸流转、货币衍生的根本逻辑不会变。&/p&&p&之前,鲜有文章对银行间货币市场进行整体的解构,讲清楚货币分层(基础货币及衍生货币)、货币总量和市场间流转的综合结果。更多的是就一些具体的政策、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资金面基于现状会如何临界变化的局部判断。在这里笔者希望能把整个“流动性体系”和“资金面”谈清楚,建立清晰、完整的系统,让读者在观测整个体系时胸有成竹,一览山河,在面对任何事件和特殊时点时都从容不迫。&/p&&p&如果心中没有完整的系统和清晰的逻辑,可能面对很多数据时,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感觉”而非严密推导的“结论”,例如“第一季度银票贴现量同比增加15%”或者“上半年企业债新增发行总量提高30%”这些数据,到底会对资金面产生怎样的影响?“衍生货币更多了所以流动性总量增加了”?“机构的钱都被用来买债了所以市场流动性总量减少了?”读完本文之后,便可找到答案。&/p&&p&&b&本文主要讨论“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资金面”,但指导意义并不局限于此,因为该市场只是诸多市场中的一个,各市场的本质相通。&/b&&/p&&p&本文通篇其实说了三件情,一是基础货币和衍生货币的分层关系,二是货币总量和信用扩张的基本规律,三是银行间货币市场与货币总量的转化过程。&/p&&p&&b&我们先说结论&/b&:在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发生跨层的资金的流转,就会导致货币总量的流动性变化,发生向下流转则总量增加,发生向上流转则总量减少;同一层级之间的流动,货币总量不会发生变化;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与宽松,需要第二层、第三层“分别”满足平衡,或者本质上取决于第二层银行层面的基础货币是否够用,因为第三层的缺口,理论上都可以靠第二层向第三层的信用扩张“无限”满足。反之,如果基础货币因被抽离从而导致不足,就算第三层的衍生货币再多,也无济于事。&/p&&br&&p&&b&(一)“三层资产负债表”——央行、银行、企业&/b&&/p&&br&&p&&b&1&/b&&b&、&/b&&b&“三层资产负债表”的构成&/b&&/p&&br&&p&想要了解资金面,需要明确三件事情:一是到底什么叫资金面的平衡;二是总共有多少货币,各种事件、机构行为对货币总量产生什么影响,会使之增加还是减少;三是银行间货币市场体系的流动性(可交易存款)总量,与货币总量之间的关系(不同市场间的货币转移)。对于银行间市场,其主要参与者我们在本篇第二章中已经给出了基本介绍。而想要了解系统的流动性总量,最本质、最根基的方法就是从资产负债表下手,这也是我们“三层资产负债表”理论产生的源泉,接下里我们就针对经济体系,以及银行间货币市场参与者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关键的解构。所谓的“三层资产负债表”,指的是“央行”、“银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b&这个“三层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并不是笔者随意创造的概念,也不能任意改变,这是基于金融系统支付清算和货币衍生层级而客观存在的,只是一直被人所忽略。&/b&&/p&&p&首先,我们来看“&b&企业&/b&”的资产负债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一端,除了股权、债权等各类资产项,真正最直接影响到资金面的当然就是现金。广义的现金分为三部分,库存现金、&b&银行存款&/b&和其他货币资金,而我们这里说的现金,影响到资金面的、可用于交易的“现金”,也就是“银行存款”,在“&b&企业&/b&”的资产负债表中是资产,对于“&b&银行&/b&”而言则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插个题外话,以小额纸钞、硬币的实体货币进行结算的部分,称之为“备用金”,根据需要划拨固定额度,先领后用,这种方法也称之为定额预付法,在我国的会计体系中,这部分也一般放在“其他应收款”项下而非“现金”项下)。所有企业的“可交易存款”,都存放在银行。&/p&&p&接下来,我们来看“&b&银行&/b&”的资产负债表。同样的,银行也有自己的“可交易存款”(虽然可交易存款从定义上是专指企业的,但其性质相同),也就是银行可用于各类投资的头寸,这部分头寸是“银行”存放在“央行”的&b&存款准备金&/b&,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在第二篇《金融支付清算系统特性》中我们谈到过,总行开立(在法人注册地的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的是主要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该账户连接的是最主要的超级“支付清算系统”,用于缴纳法定准备金,也是最主要的清算渠道,账户中缴纳法准后多出的部分叫超额存款准备金;分支机构开立的是“备付金账户”,“备付金账户”(部分)连接到各地区的辅助性的“第三方金融支付系统”,这些账户中的头寸无法用于缴准。同样的,基于支付清算需求,所有银行的可交易存款都存放在央行,在有需求时通过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调用交易。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银行的资产类“存款”,但是其存量却不一定与其负债端的、企业存在银行的“银行存款”相等,也并不会一一对应,读者千万不要把这两层各自的“存款”相混淆。(存放同业部分的存款我们在后面会谈到)&/p&&p&最后,我们来看“&b&央行&/b&”的资产负债表。因为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比较神秘,所以我们多说几句。在央行的资产端,包括证券、贴现贷款、财政借款或透支、黄金外汇和特别提款权、在途资金和其他资产等;在央行的负债端,包括发行在外的现金、&b&银行存款&/b&、财政存款和其他负债等。我们可以看到,央行做为国家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组织机构,本身没有“可交易存款”,而是通过向银行机构投放基础货币,再由银行机构派生衍生货币。这有点类似于航空母舰,本身没有直接的“攻击”手段,而是靠舰载机代为作战。&/p&&p&到这里我们基本了解到了所谓“三层资产负债表”的架构成因:根据我国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需要通过银行进行结算,而银行之间的结算,也全部依赖于他们在央行开立的账户和这些账户连接的人行系统。所以由于支付清算体系的天然属性,整个货币流动体系被分为三层。笔者要强调,我们在这里将各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分为一、二、三层,指得并不是上层比下层高级,而是支付清算体系当中的记账、映射关系。事实上,企业才是各类经济活动中的中坚力量,第二层的银行所扮演的是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而央行则扮演了最终贷款人的角色,其终极目的是维护金融稳定。&/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c598b6d4e18e9e3ad06_b.jpg& data-rawwidth=&856& data-rawheight=&6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c598b6d4e18e9e3ad06_r.jpg&&&/figure&&br&&p&&b&2&/b&&b&、&/b&&b&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b&&/p&&br&&p&在这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某家企业收付款时,这家企业的存款行的“企业存款”(负债)会相应发生变化,而这家银行自己的可交易存款(资产:存款准备金)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最终反应在央行的负债当中。如果是企业之间的支付转移,则各自的银行也发生支付转移,在最终的央行层面则只是内部变化;如果是中国的货币体系之外流入、流出的货币,如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则很可能因央行干预外汇市场而最终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所以我们说“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为向下映射。我们局部来看,某一家银行和某一家企业的映射关系中,虽然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和存放该银行的企业的“可交易存款”在存量上并不对等,但是&b&在边际变化的“增(减)量”上却是绝对的“映射”关系,即银行的“可交易存款”会完全描述企业“可交易存款”的变化&/b&。即,某一企业的可交易存款增加或减少,会立刻导致他开户的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存放央行)增加或减少相等量。&/p&&p&&b&站在整体上看,如果发生了来自中国货币体系外的流转,则第二层仍然保留对第三层的描述,即境外向企业流入多少头寸,企业的存款行也会增加多少头寸;如果是体系内的信用扩张,则第二层的“可交易存款”总量,并不会因为第三层的“可交易存款”总量增加而增加!即银行给企业放贷,银行体系自身不增加可交易存款。&/b&关于体系内的信用扩张,我们后面会更深入的讨论。&/p&&p&&b&讲完了整体的框架,我们来聊聊一些常见的误区&/b&。一般来说大家可能对企业的钱都存在银行这点没有什么认知障碍,但是对银行对这些存款(不管是一般性存款还是同业存款)的运用不是很清晰,最偏颇的想法可能是金融机构的钱存放在银行,银行是不能用的;或者定期的钱才能用活期则不可以;又或者一般性存款才可以用来放贷,同业存款则不可以;又或者有一些其他的版本,什么此类存款是应该做什么的,另一些存款是用来做什么的。事实上,银行的负债端和资产端,天然并不会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可能由于一些指标,比如存贷比(现已半取消,从监管指标降格为监控指标),比如ftp成本,比如资本占用、流动性指标等等,才产生了间接的关系,尤其是一些边际上的限制(比如在资产负债相对稳定后,想要新增一笔资产,就要考虑用什么负债去匹配,反之亦然),以便于全行资产和负债的统筹。&b&存款入了池子,就像是溪流进入了大海,这时你从海洋中捧起一掬海水,都是一样的水,是无法分辨出是这捧水来源于哪一条溪流。&/b&另一方面,关于缴准,非银行从业人员可能会困扰,比较朴素的理解方式是银行得到存款以后,缴一部分准备金(通过存放到自己在央行开的账户的方式),账户里剩下的钱就可以拿去放贷款、做投资、或者融出资金等等。但“账户里剩下的钱”,账户是什么账户?实际上央行是银行的银行,银行对于央行来说就像是“企业”,企业要进行经济活动、存款收付等,首先要在银行开立账户,并由银行记账、代为清算,对于银行来说也是如此,&b&银行可以给企业开立账户、记账、并代为完成支付清算动作。但是银行自己的可交易存款,不能由自己完成自己开立账户、记账、清算的动作,银行的这些需求,需要由位于支付清算体系中“更高一层”的央行来完成。&/b&当然,也存在银行在另外一家银行开立账户并存入存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当中,银行的该笔头寸降格为“企业”的存款,只不过与一般存款略有区分,类似于非银类机构的存款。&/p&&br&&p&&b&3&/b&&b&、“支付结算”和“存款准备金”的故事&/b&&/p&&br&&p&在《银行流动性管理那些事儿》第二篇中,我们曾经讲过银行处理企业支付结算的全过程,这里我们用讲故事的语言再简单讲一遍:&/p&&p&银行就像是大家的管家,你把钱存在管家那里,然后你去吃饭,吃完转过头对管家说,你替我付钱吧,于是管家掏出本子在自己的系统里做记录,减少了你的存款,然后管家掏出钱包,掏出几张钞票替你付了钱。注意,在这里管家并不会把钱付给餐馆,而是付给餐馆的管家(银行),因为餐馆的钱也都存在管家那里。此外,&b&你不会介意这几张钞票是不是你当初存在管家那里的那几张钞票、编号一样不一样,对吗?钱就是钱,头寸就是头寸,就像是水。&/b&但是管家也不想总是现金交割,所以就出现了管家们的管家——超级大管家(银行的银行——央行),当你对管家说付钱以后,你的管家给你记了账,并不是去付给餐馆的管家几张钞票,而是对超级大管家(央行)说,“我是顾客的管家(银行),我的主顾要给餐馆钱,你从我的账户里扣钱给餐馆的管家吧”,于是超级大管家掏出大本子,本子上写着所有管家的名字,他在你管家的名下减少了一笔钱,又在餐馆管家的名下增加了一笔钱,一次完整的支付结算就完成了。&/p&&p&&b&接下来我们继续讲“准备金”的故事:&/b&&/p&&p&你存在管家(银行)那里10万块钱,然后他转手存给超级大管家(央行)两万块钱,其余的8万块就拿去给餐馆放贷了,然后餐馆多了8万存款(这个我们后面再讲)。平时你有什么支付需求,他就用自己在超级大管家那里的钱来支付。虽然你会吃饭,会买衣服,但是你也会有收入啊,比如你是卖水果的,别人买水果的钱就是收入端,进进出出的,两万块钱平时也将就着够用。在这里,管家(银行)存在超级大管家(央行)那里的,就叫做“存款准备金”,超级大管家对众管家们是有要求的,例如至少把客户15%的钱存过来,这个就叫“法定准备金”,你的管家很自觉,收了10万存2万,多存了5千,那这5千就叫做“超额准备金”。后来,刚好某一天你管家那里出款的比进款的多多了,放在超级大管家那里的2万块不够用了,这时候你的管家就向其他管家或者其他商户借钱,这就是“银行间货币市场交易”;有时候因为众管家放在超级管家的多余的钱不够用且相互之间因为信任或担忧未来不愿意借钱,超级大管家就借钱给管家们,这就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p&&p&之前我们在第一篇中提到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两大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满足日常支付清算需求,另一个作用就是管控信用扩张。所以我们现在更加透彻的理解了,原来准备金存款并不是银行交给央行的“保护费”,而是银行自己存在央行的存款,是“银行自己可以支配的钱”(可交易存款)。这些钱可以用于支付结算、也可以投放资产,从出回购、买债券到放贷款都可以,但是首先要满足客户的支付结算需求。银行吸收储户存款以后,首先会先变成存款准备金,然后再去投放资产。白天,银行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在央行存的钱,但是每天日终,这个存款准备金都要达到一定水平线,达到了,就已经算是缴准了。前面我们提到过,这里再次回顾:企业存款存到银行,就像溪水汇入河流,而银行再存入央行,就像河流汇入大海。溪水与河流之间汇聚交错。站在入海口时,我们会说这是来自哪条哪条河流的水,河流流量影响着入海口的湍流,而我们无法分辨是哪条小溪的水,但我们都知道,在源头上,全部的溪水聚成了全部的河流。&/p&&p&&b&(二)“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资金的流转和信用衍生&/b&&/p&&p&接下来我们讲一讲,资金(存款)在不同层级之间的资产负债表之间流转,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在上一节,我们提到了三层资产负债表的关系是“向下描述”,这里“描述”的是银行、企业自己“可交易存款”,是自己的“&b&资产&/b&&b&”,&/b&&b&注意&/b&&b&,是&/b&&b&资产&/b&&b&。&/b&&/p&&p&因为银行站在第二层资产负债表,存款有时对其而言是资产,有时是负债,所以容易被混淆。我们要明确,第三层表的企业存款,对于企业是资产,对于银行是负债;相应的,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即存款准备金,对于银行是资产,对于央行是负债!而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是银行和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其他市场参与者)自己的“可交易存款”,&b&即专指自己资产端的存款&/b&,不管是企业存放在银行的存款,还是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p&&p&在局部上、边际上,第二层中的“可交易存款”,完全映射了、描述了第三层中的“可交易存款”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第三层的“可交易存款”部分有任何的“变化”,都会相应的体现在第二层的负债端(企业存款),由于资产负债表的平衡,会立即体现在第二层的资产端(存放央行准备金)。&/p&&p&&b&但是我们需要具体看这种变化来自于中国货币体系外的“凭空产生”,还是体系内的“信用衍生”。&/b&&/p&&p&&b&对于体系外的“国际收支”&/b&,例如境外人民币流入,就像是在第三层放下一个叫“存款”的小球,那第二层的资产负债两端和第一层的负债端会映射出相应的“存款”小球。而境外流入的外币,则更为复杂。目前我国“外汇占款”有两个口径,“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和“央行外汇占款”,而其中前者计入银行的“信贷收支表”,后者才计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这点不在本章的讨论范围内,我们在下一章中详谈。&/p&&p&&b&对于体系内的“信用衍生”&/b&,则很有意思。由信用扩张带来的第三层中企业的“可交易存款”的总量增加,并不会导致第二层中银行的“可交易存款”总量增加。这貌似与局部的“第二层中的可交易存款完全描述了第三层中的‘可交易存款’的变化,第二层会因为第三层的增加而增加”相违背,“局部”和“整体”产生了矛盾。这是因为,&b&信用扩张是一个结果,信用扩张是需要付出代价的&/b&。第三层的“可交易存款”的增加,本身就是来源于第二层的“可交易存款”,从第二层流向了第三层。我们把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第二层(的可交易存款)流向第三层,第二层总量减少,第三层总量增加;第二步,由于第三层总量增加,所以第二层由于其对第三层的“边际描述”而相应增加。结果:第二层不变,第三层增加。所以如果我们深入进去看整个过程,则会发现,一切都很和谐,“局部”和“整体”,“过程”和“结果”,产生了统一。&/p&&p&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谈到过,央行并不直接掌握“可交易存款”,而是通过基础货币的投放和诸多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总量。同样的,银行也只能通过信用扩张来增加第三层的“可交易存款”,从而影响整个货币总量(或者我们后面会细分的市场流动性总量)。从结果来看,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的“可交易存款”增加,第二层自己并未增加“可交易存款”,相应增加的是其他资产,如贷款,贴现票据,应收账款等等,总之不会是“存放央行准备金”。局部增加的“存放央行准备金”,会被发起信用扩张的银行所减少的“存放央行准备金”所抵冲,从而达到结果上的平衡。&/p&&p&&b&总结:信用扩张只能是自上而下的,上一层资产负债表可以通过信用扩张的方式使下一层资产负债表的“存款”扩张,但是反之则无法实现;信用衍生的过程中,自我层面的“存款”无法依靠增加。想要增加市场流动性总量,只能通过“帮助”下一层增加总量,而增加整个体系的总量。或者依靠更上一层的信用衍生。&/b&&/p&&br&&br&&p&说到这里,我们基本掌握了这一理论工具,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各种情况下的资金流转所产生的结果。以下我们将各层资产负债表中的角色予以简化,第一层资产负债表中的央行只有一家,我们设定为O;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的银行我们设定为两家,银行A与银行B;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我们也设定为两家,企业A与企业B。企业A的存款都存在银行A,企业B的存款都存在银行B,银行A和银行B的存款(资产)都存在央行O(准备金)。&/p&&p&接下来我们开始。&/p&&br&&p&1&b&、“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资金的流转&/b&&/p&&p&最典型的即是企业之间的资金支付结算。当企业A、B之间产生了股权、债权或者资产交易,相应的也就会发生存款的支付转移。例如A支付给B1亿元货款,则在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存款总量并不发生变化,只是平行的转移过程。而由于A、B的支付转移是通过第二层银行实现的,会映射在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即:银行A接到企业A的指令,支付给银行B共计1亿元,银行B给企业B记账增加存款1亿元,银行A吸收的存款减少1亿元,银行B吸收的存款增加1亿元。同时,由于第二层的银行支付结算是通过第一层的央行实现的,会映射在第一层资产负债表中。所以,银行A的存放央行准备金减少1亿元,银行B的存放央行准备金增加1亿元,总量不变。这时候我们来看看三层资产负债表:第三层发生了平层转移,总量不变;第二层发生了平层转移,总量不变;第一层发生了表内转移,总量不变。&/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f8f50ffcf0274c78cecbcc84e8ae7fa6_b.jpg& data-rawwidth=&890& data-rawheight=&6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f8f50ffcf0274c78cecbcc84e8ae7fa6_r.jpg&&&/figure&&br&&br&&p&&b&2&/b&&b&、“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之间资金的流转&/b&&br&&/p&&p&第二层之间的资金转移,是银行之间的资金转移。比如A银行给B银行“同业存款”1亿元。则A银行的资产端,减少了1亿的存款(存放央行准备金),同时增加了1亿的存放同业,A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不变;相应的,B银行的资产端增加了1亿的存款(存放央行准备金),负债端增加了1亿的“同业存放”,资产负债表扩大1亿。注意,此时虽然B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大,或者说整体第二层资产负债表扩大了,但是是虚增的,因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可交易存款(存放央行准备金)总量是平层转移的,不增加的。或者我们看第一层资产负债表,央行O的负债端,“银行存款”总量并不会因为银行之间的交易而增加(信用扩张只能自上而下)。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可交易存款,并不会因为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银行相互之间的资金转移,而发生任何变化(映射是自上而下的,不可逆)。比如你的钱存在工商银行,我的钱存中农业银行,并不会前一天工行存给农行同业存款,你就发现你的存款变少了,而我的存款变多了。第二层中银行的可交易粗看(银行资产端的存款),和第三层中企业的可交易存款(企业资产端的存款,银行负债端的存款)并无等价关系,并不会发生逆向映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c0d634d829c871f7e023c5ea7a61bfc_b.jpg& data-rawwidth=&974& data-rawheight=&7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c0d634d829c871f7e023c5ea7a61bfc_r.jpg&&&/figure&&br&&br&&p&&b&3&/b&&b&、“第一层”、“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资金流转&/b&&br&&/p&&p&典型的例子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SLO、SLF、MLF、乃至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涉及到央行O向银行A和银行B注入流动性的事情,都会使银行的存款资产增加,即存放央行(可交易存款)的增加。而降准这种减少“义务”或者“资产”的刚性要求,相当于较少了逆向的资金流,也就相当于产生了正向的资金流。央行向银行注入流动性,也是后续银行向企业注入流动性的基础。同样的,央行与银行之间发生的事情,并不会影响企业自身在银行的存款。例如央行O投放公开市场操作1个亿,银行A、银行B各得到5kw。则第二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A、B的资产端“存放央行”总量增加1亿,负债端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总量增加1亿;第一层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总量增加1亿,负债端“银行存款”总量增加1亿。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不变。所以总体存款(资产端)增加1亿。&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4fe70ac8fc402_b.jpg& data-rawwidth=&946& data-rawheight=&7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4fe70ac8fc402_r.jpg&&&/figure&&br&&br&&p&&b&4&/b&&b&、“第二层”、“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资金流转&/b&&/p&&p&典型的案例包括贷款、票据贴现、同业投资、同业借款……包括银行层面与企业层面之间一切股权、债权类的关系,如两融、受益凭证,甚至质押式回购!这里为了让读者打破思维禁锢,我们分别用银行给企业放贷,和银行给基金出钱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事件来描述这种“跨层”的资金流转及其影响。&/p&&p&银行A给企业A放贷,通过受托支付的方式支付给企业B1个亿。整个过程中,在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企业A支付给企业B1个亿,企业A存款不减少(因为用于支付的是来自A银行刚刚放款的贷款),但是企业B存款增加1个亿,所以第三层资产负债表的存款总量增加了1个亿;在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银行A支付给银行B清算 1个亿,银行A的可交易存款转移给银行B 1个亿,第二层的可交易存款总量不变。或者我们继续简化,只有一家银行A和一家企业A,A给A放贷1亿。则第三层中企业A的资产端增加“银行存款”1亿,负债端增加“银行贷款”1亿,可交易存款增加1亿;第二层中,银行A的资产端增加“贷款”1亿,负债端增加“企业存款”1亿,可交易存款不变;第一层央行资产负债表不变(因为第二层中银行的存放央行总量不变)。三层表的货币(存款资产)总量增加1亿。&b&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放贷是企业存款总量增加,所以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缴准量增加,相应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降低。当信用衍生扩张至极致时,则无法继续下去,超额存款准备金被消耗殆尽,这时想要继续扩张,就需要央行注入新的基础货币。&/b&&/p&&p&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另一个例子,银行间市场的从业者可能感到熟悉。这里面我们先设置一个打酱油的角色——基金A。基金A是托管在银行A的,基金B是托管在银行B的。接下来我们设定一个简单的场景,银行A当日冗余头寸1亿,基金A当日头寸为平,银行B当日缺口1亿,基金B当日缺口1亿。即A:1,A:0,B:-1,B:0&/p&&p&I.当银行A出给银行B隔夜回购1亿时,银行A、B,基金A的头寸持平,基金B缺口仍为1亿,市场总缺口没有得到平补,当日在央行投放流动性前,呈现紧张局面;&/p&&p&II.当银行A出给基金B隔夜回购1亿时,银行A、基金A和B的头寸持平,同时银行B也因为基金B的钱托管在自己这里,所以当基金B得到1亿的同时,银行B的“存款准备金”也增加了1亿,市场实现了大和谐,头寸缺口被全部平掉了!这就是银行间货币市场发生信用扩张的威力。&/p&&p&然而就这么简单吗?并不是,我们继续看。有读者可能会提出,基金B有缺口1亿,借来的钱并不会停留在自己的托管行,而是用于支付其他到期的隔夜回购,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设定“基金B缺口1亿”,“当基金B得到1亿可交易存款后其托管行B亦得到1亿可交易头寸”。&/p&&p&非常好!那么,基金B的缺口到底来自哪里呢?&b&缺口的本质,其实是在叙做融资之前,负债无法支撑资产&/b&。那缺口支撑的资产是什么呢?在我们前面举的例子当中,可以是资金交易的债权(例如出长借短的错配),也可能是债券类的资产。其实二者本质上都是债权,我们在本质上不予区分。那这里的债权是对谁的呢?分为几种情况,如果是第三层的其他市场参与者(可能是出给对方回购,可能是购买对方发行的债券),则我们可以继续追下去,去看那个市场参与者用这笔负债支撑着什么资产,如此往复;如果是第三层的企业,则相当于基金B的缺口来源于无法承接发生在该企业的信用扩张,而当基金B将银行A出给自己的回购用于承接企业的信用扩张(当日购买该企业发行的债券)时,虽然在银行间货币市场中,基金B虽然不会有剩余头寸使银行B增加可交易存款,但该企业会增加1亿存款,在市场体系外使银行B(或A)得到1亿可交易存款!这样也许银行B的缺口直接被平补,也许银行A得到当日新增的1亿头寸,再出给银行B,又平了!那如果基金B缺口支撑的债权资产是支撑对第二层银行债权(如出给银行回购或购买银行发行的债券)的呢?情况相同,这时不管是银行A还是银行B发行的债券(同业存单等),在银行A出给基金B的时候,虽然无法通过沉淀资金使托管行B增加头寸,但银行A或者银行B会因为发行债券而新增1亿头寸。这里我们说基金B的缺口是当日新申购债券,而非续做,是因为该类交易肯定是滚动操作,我们可以递归至最初始的信用扩张节点,如果后续某一日的交易无法配平,说明之前节点的头寸也无法配平,或者说我们所举的例子一定不合理、存在纰漏,所以只用讨论债券发行或者错配发生的初始日即可。&/p&&p&其实上面发生的事情,总结起来就是:基金等第三层机构本身不具备产生衍生货币的能力,但是基金购买新发企业债券,完成了信用衍生的后半段,这时就需要银行向基金通过信用衍生来完成衍生的前半段,从而使衍生过程完整封闭。如果前半段没有完成,则会产生缺口。&/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faf54cfb0bed_b.jpg& data-rawwidth=&954& data-rawheight=&7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faf54cfb0bed_r.jpg&&&/figure&&br&&br&&p&好了,如果我们深入去看这些例子有些头大、烧脑,那我们就跳出整个系统之外去抓住本质。&/p&&br&&p&&b&(三)货币总量与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b&&/p&&p&1&b&增加货币总量的途径&/b&&/p&&p&在上文中我们得出结论,想增加货币总量,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的银行资金流向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银行层面在支付过程中发生了平表支付转移,总量不减少;而第三层资产负债表层面则通过信用扩张得到了存款资产(可交易存款);或者说支付端在第二层损失了一份头寸,而收入端在第三层、第二层各得到了一份头寸。总量上增加一份头寸!&b&或者说,第二层的银行可以在不损耗本层可交易存款的基础上,通过信用扩张,给第三层注入流动性。&/b&&/p&&p&但需要注意的是,放贷完毕后,虽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存贷双增”,但其中的“存款”是“负债”,那是企业的可动用头寸;在银行资产端, “存放央行准备金”并不会增加,增加的只是非存款类的“贷款”资产!此外,即使是在第三层,如果得到头寸的企业并非银行间市场参与者,而是一般企业,则增加的头寸是无效的,因为这部分头寸并没有参与到市场当中,虽然第二层看起来不损失头寸,但实际上银行要为此缴纳准备金,还是会减少一些,&b&所以传统信贷扩张(非场内信用扩张)反而会导致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趋于紧张,直到衍生的新增货币通过认购产品等渠道回到市场当中。此外,由于企业存款的增加,银行缴准基数增加,所以其实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是会减少的。但由于缴准基数的改变以旬为单位,所以这一过程会以“脉冲”的方式逐渐体现出来&/b&&b&。&/b&&/p&&p&注:银行理财产品虽然有显性或隐形的银行信用背书(保本或非保本),但从支付结算的角度出发,只要是表外理财且没有资金池混用特征则与其他产品相同,属于第三层资产负债表。&/p&&p&2&b&金融体系“同业存款”与实体经济“一般存款”的关系&/b&&/p&&p&“第二层”向“第三层”流转的信用扩张方式,在经济体系中不一定拘泥于银行间市场,也不必区分金融类企业还是一般企业(同业存款或一般存款)。毕竟存贷比只是央行创造出来限制信用扩张的方式,不自然的将非银机构与企业隔离开。基金、券商、信托和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都在扮演第三层表中的角色。或者我们再深入谈下去:银行购买基金产品——基金产品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银行购买券商两融或受益凭证——券商为股民提供资金;银行购买信托收益权——信托投放信托贷款。只要第二层向第三层注入了流动性,其信用扩张的效果就已经产生,如果非要把一般企业存款作为信用扩张的终极目标,则这层窗户纸有一万种捅破的方法。这也是多少年来监管与经营机构之间的较量:统计检测的口径进化,监管指标的改良升级,游戏规则的改弦更张,一切都是信用扩张过程中利润和风险相爱相杀的故事。 &/p&&p&说到底,非银存款及一般存款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并没有本质区别,习惯了盯紧存贷比的读者这时候应该跳出来看看,二者之间的转化只需要一种产品、一类记账方式、一个通道、或者一些新的玩法。从这个角度上说,央行2014年底将所有非存款类存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和各项存款统计口径、2015年10月修法取消存贷比等本身的探索之路(包括对信贷类的非标产品计提拨备损失等),是愈发直击本质的。&/p&&p&&b&3&/b&&b&&u&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分层&/u&&/b&&/p&&p&至此,我们可以得出重要的结论:整个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是分为两层的,第二层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即基础货币(减去现金),和企业第三层的市场参与者可交易存款(为方便起见忽略个人可交易存款),即M1(减去现金)中参与到市场的部分。其中第三层市场参与者的可交易存款总量,是可以通过第二层银行在场内释放信用扩张来增加的,或者在场外释放信用扩张后,场外机构通过购买等产品方式进入场内。而第二层的银行可交易存款总量,只能靠第一层的央行投放来补充。&/p&&p&&b&所以第三层中有多少缺口都不怕,只要第二层的银行出给第三层的市场参与者钱(信用扩张),缺口都可以被填补;但是如果在第二层本身总量小不能满足缴准需求,则无论第三层怎么出钱给第二层,或者第二层之间怎么辗转腾挪,整个市场都无法被平补!&/b&&/p&&p&所以,我们根本不去观察第三层的各企业、各市场参与者的缺口,只要第二层的银行,其可动用存款总量,通过平补、流转之后,满足缴纳法定准备金的需求,则理论上只要在日内通过场内(回购、购买债券等)、场外(贷款、贴现、购买债券等)的信用扩张再转移至场内(购买场内产品等),第三层的缺口和需求总能被第二层满足的(因为扩张过程中并不损耗第二层的可交易存款总量);但如果第二层的总量不足以支撑第二层的缴准总量,那就出问题了。不管第三层如何出钱给第二层,都无法支撑整个体系!这就是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到的,信用扩张需要基础货币的支撑。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银行A缺口1亿,银行B缺口2亿,基金A冗余头寸100亿,基金B冗余头寸200亿,整个市场也无法平衡!因为整个第三层的冗余头寸只是信用扩张的幻象,中间第二层的基础货币已经被“击其中渡”,&b&基础货币已经不足以支撑现有的信用扩张&/b&(具体原因可能是缴税、央行外汇占款减少、OMO或其他货币侦测释放的流动性到期等导致的基础货币减少)!推导的过程本文不再做描述,请读者自行分析思考。提示一下,具有冗余头寸200亿的基金B出给银行A 1亿隔夜时,其托管行B的缺口就会从2亿变为3亿(因为同业负债减少了1亿,其资产存放央行也会减少1亿)。&/p&&p&&b&(四)银行货币市场的定位&/b&&/p&&p&所以,当我们在说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p&&p&1&b&货币总量与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真实关系&/b&&/p&&p&诚然,基础货币、信用扩张、货币总量,这些都会对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产生影响,但相信很多人至今对二者的关系都只停留在一层模糊的理解上,盲人摸象般的体悟着数据边际变化带来的资金面紧张与否的直观感受,却始终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去清晰的解构整体的框架。接下来让我们走完这最后一步。&/p&&p&首先,一个市场的流动性,取决于两个因素,货币总量,以及货币总量中参与到该市场的可交易存款(再次强调,是“资产端”的存款,对于银行是存放央行准备金,对于企业是银行存款。银行“负债端”的存款那是企业的可交易存款,“资产端”的“存放央行准备金”才是银行的可交易存款)。或者说总量是基础,参与到某一市场有效头寸是系数,讨论某一市场,就要考虑跟该市场有关的事情。 &/p&&p&其次,市场其实不是平层的,而是分层的,就像人不呼吸,不吃饭,都会死;如果不呼吸,吃再多也不行,不吃饭,再大口呼吸也不行;基础货币层(第二层)和衍生货币层(第三层)必须同时达到平衡。 &/p&&p&第三,衍生货币层(第三层)的衍生部分,需要第二层当中银行机构的主动操作,而在操作层面,由于市场信心及其他原因,“可以做到”不一定等同于“做到”。&b&所以前文中所说的“不用看第三层有多大缺口,只要第二层的基础货币充足就可以了”只能一厢情愿的存在于理论当中!&/b&&/p&&p&2&b&参与到市场的有效头寸&/b&&/p&&p&银行间货币市场只是很多个市场中的一个,其他的还有同业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股市、大宗市场,乃至其他另类投资市场,甚至楼市。各类市场有些有标准的统一平台,有些则是基于同一类资产及监管政策的合集,有些市场则倾向于“一种概念”。不管哪一个市场,其本质都是用货币与商品交换。这里的商品可以是股权、债权、其他、甚至是货币本身。换句话说,都与货币总量息息相关。除了银行间货币市场,同业市场或票据市场也很注重资金面的变化。&/p&&p&剥离开各个市场来看,如果货币基金规模降低,股票型基金规模增加,则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总量便会降低(股票型基金总不会把增量都去做GC001吧);如果保险资管认为房地产市场大有可为,减少固定收益市场参与度,而增加另类投资(例如购买房产),则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也会削弱。也就是在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企业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不同市场参与者的角色的,虽然更多的时候是跨市场的。而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嵌套的方式间接参与市场,例如通过认购产品,参与到某一市场当中去。 &/p&&p&&b&所以,&/b&&/p&&p&&b&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总流动性=货币总量中参与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可交易存款=第二层的有效头寸+第三层的有效头寸&/b&&/p&&p&而有效头寸和货币总量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 &/p&&p&&b&首先看第二层的有效头寸&/b&。银行间货币市场是最敏感、最贴近货币总量及流动性的市场,是银行流动性管理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市场。我们知道,银行的融资渠道有很多,分别对应着很多市场,最经典的市场包括银行间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同业市场。但其实各个市场所对应的资产负债期限不同。同业市场由于开户难,监管严,流程长,所以周期较长,经常会出现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同业存款,其对应的资产经常可以见到类信贷资产的动辄一两年的品种(当然同业也可做隔夜、7D,但是明显占比较少);票据市场,由于银票的天然周期为半年(电票可达一年),所以其中类资金业务的回购的期限也被限制中资产的寿命以内,主流期限是集中在7D~3M之间;而银行间货币市场,则专注于中短期限的市场,即隔夜、7D、14D,最多1M。1M以上的回购和拆借不是没有,但很少有人这样去做。 &/p&&p&&b&其本质原因是银行间货币市场,除拆借、衍生品等其他交易品种外,最主流的是债券的买卖以及基于债券质押的回购,其核心资产是“债券”。而债券几乎是流动性最强、最标准化的资产类别。&/b&在最严格的流动性指标——速动比例,分子中的各项,“Marketable
securities”是做为现金等价物,与现金(和短期应收)一起算作流动性资产的一部分的。如果说票据市场、同业市场做的是中长期的事情,关乎未来一段时间银行能否赚钱,则银行间货币市场则会关系到“银行能否活过今天”。今天,就是当下这一天,是否会违法?(银行在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作为第三层企业的服务者,无论参与任何市场,都首先需要遵守《商业银行法》缴纳法定准备金,都在投放资产和筹措头寸间寻求着平衡,这就是流动性管理的重要环节)。&b&总结下来就是,银行间货币市场对应的是今天银行是否能活下来、是否能缴足准备金?尘归尘,土归土,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今天的头寸变化,用于今天的缴准,参与的是今天的银行间货币市场。所以银行层面的货币总量,都是参与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有效头寸。即:&/b&&/p&&p&&b&第二层的有效头寸=第二层的货币总量=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存放央行)=基础货币(减去现金部分)&/b&&/p&&p&&b&或者说,第二层当中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其本质就是基础货币(减去现金部分),同时也全部都是参与到银行间货币市场当中的有效头寸。&/b&&/p&&p&&b&我们继续看第三层的有效头寸。&/b&影响第三层有效头寸的因素有两点,第三层中的货币总量,以及其中的有效头寸。其中有效头寸部分很简单,就是有多少头寸是参与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比如银行给一家房地产企业放贷,那他得到的存款可能是用于买地、盖楼的,而不是去参加银行间货币市场,因为他并不是市场直接参与者(除非通过集团财务公司或者购买参与银行间市场的产品)。&b&即:&/b&&/p&&p&&b&第三层的有效头寸=第三层货币总量中参与到市场的头寸=第三层的衍生货币+第三层的场外衍生货币(通过购买场内产品)转移到场内的部分&/b&&/p&&p&这里,希望各位读者带着以上理论去套用一些常见的市场行为,去做一些习题:比如银行出钱给券商,比如基金做同业定期存款给银行(或者将账户内活期转定期),比如基金出钱给银行理财等。 &/p&&p&稍微提一句,有些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三层资产负债表有点像M0、M1、M2。这种思路非常的好,但是&b&M0、M1、M2体系,描述的是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企业的各类现金和准先进资产,而对第二层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则存在着描述缺失。&/b&具体来看,他们的关系应该是,以上内容中,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就是存款准备金,而基础货币=M0+存款准备金(法定+超额),所以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基础货币-M0;此外,第三层中的可交易存款(去除其中的非存款类存放)其实就是M1,但有效头寸为“参与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M1部分。&/p&&p&3&b&“真性紧张”与“假性紧张”&/b&&/p&&p&在讨论完“有效头寸”的概念以后,我们继续回到对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刚才我们提到过,并不是“货币总量”充沛,就可以满足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需求,我们需要考虑到“有效头寸”。此外,我们也谈及,只有当第二层、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的机构都平补掉缺口,才能使银行间货币市场平稳运转。基于这一先决条件,我们发现,当市场发生流动性紧张时,分为两种情况:“真性紧张”“与假性紧张”。 &/p&&p&“真性紧张”即第二层的基础货币发生了不足,导致的流动性紧张。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即是“第二层”向“第一层”产生了逆向的流动性流转。具体原因包括外汇占款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及其他货币工具投放的到期、央行发行央票等。具体情况我们将会在《银行流动性管理那些事儿》第四篇中展开分析。 &/p&&p&“假性紧张”即是第二层的基础货币自身充足,但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流动性紧张。“假性紧张”产生的原因,主要源自的实务操作层面,例如导致信用扩张的动力不足,或者由于流动性分配不均匀,信用扩张或头寸再分配效率有限等等。通过银行间市场慢慢创造、分配衍生货币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在日初,第二层层面的银行层面总共的冗余头寸(超额准备金)为1000亿,但在第三层其他机构的缺口为3000亿,那第二层的银行只会融出1000亿,甚至800亿、500亿的资金,甚至不会去融资给基金、券商,而是银行之间的平层流转。当这一批信用衍生完成之后,各托管行由于“映射”得到了日初没有预计到的头寸时,会再进行下一步的衍生,直至整个第三层机构得到所需的衍生货币。这也是资金面从紧张到缓解的写生图。但是在实务中,银行的头寸盘点肯定是趋于保守、自保为主,并没有动力去完成“创造衍生货币以满足整个市场流动性”的天然使命。所以会发生“紧则更紧”、“松则更松”的放大效应。这时候便需要央行出面,进行“窗口指导”等,进行微调,提高整个市场的效率。关于央行如何观察市场,如何对“真性紧张”、“假性紧张”进行判断,进而采取行动,以及市场中具体发生的那些事情,请读者关注《银行流动性管理那些事儿》第三篇第五章的内容,我们将在第五章展开深入讨论。&/p&&p&&b&(五)常见特殊案例分析&/b&&/p&&p&最后,我们再非系统性地唠叨一些其他有意思的事情。都是对以上理论的应用上的事情,算作案例,或者拿“三层资产负债表”理论分析市场的实战吧。&/p&&p&1债券和回购等特殊形态的现金流转&/p&&p&债券做为一种标准化的债权凭证,债券在一级市场的发行和配置,以及上市后的二级市场买卖,都会在买方和买方之间产生现金流,这样的现金流可能发生于任何层级之间:银行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算是信用扩张(二到三),基金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不是信用扩张(三到三),基金将企业债券卖给银行,等同于银行购买企业债券。基金购买银行发行的债券,是信用萎缩(把衍生货币交还给了银行),基金把购买的银行债券卖给银行,是信用扩张(或者是信用萎缩的逆向,或者我们简单的看现金流是三到二,所以是扩张)。如果银行购买央票,则是二转一,即信用萎缩,银行交换给央行头寸。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如果基金向银行借钱,质押了国开债,算什么?银行的报表中风险资产总量并没有增加。算是暂时性质的“基金把购买的银行债券卖给银行”,是信用扩张,因为资金回购虽然做为一种资金业务,但是是建立在债券这种高流动性的资产之上的。基金购买银行债券时,相应的货币(头寸)就已经间接被银行背书,在卖出或者质押(类似于短暂的卖出)时,则可以相应的使用银行信用。&/p&&p&2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基础货币)即是(银行间货币市场)有效头寸&/p&&p&例如,如果当银行间票据市场出现问题,流动性变差,银行远离这个市场时,会发生什么?“票卖不掉了”,“XX银行停止出资买票了”,所以“银行间市场紧了”——我们必须远离这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说法。当银行之间进行票据转贴现交易时,卖票方得到头寸,买票方付出头寸,银行间的总体可交易存款是平的,不会产生流动性总量的变化。因为银行之间的交易是“平层流转”,不产生或消灭基础货币。假如票据市场出现问题,则具备头寸的银行会如何思考?观察资产端,票据比较烫手,则“债券”、“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乃至“存放央行准备金”,看起来都很安全。选择“债券”的话则你从谁手里购买债券,谁就会得到头寸(如果对方是银行则银行间市场货币总量不变,如果是非银机构则会产生信用扩张,使银行间市场货币总量增加);选择“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就是出逆回购,与选择债券类似(买入返售及卖出回购其实类似于一笔即期现券交易与一笔远期现券交易的组合,这点我们在第三章,货币市场主要产品中有分析);选择“存放央行准备金”,其实就是把钱还给央行,或者说“什么都不做”,长此以往,就跟给自己“升准”没有区别。&b&永远记住,并不是卖东西就会产生头寸,有卖就有买,有收款就有支付,影响头寸总量的应该是收付双方处于三层资产负债表的第几层,或者说,这个现金流转过程是否产生了信用衍生。&/b&&/p&&p&3层内嵌套&/p&&p&这也是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困扰的部分。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当基金出同存给银行时,货币市场流动性会减少。这是因为市场内的可交易存款减少了两份(基金和他的托管行),而增加了一份(从基金那里吸收同业存款的银行);这个例子的简化版本就是,基金把在自己托管行存的活期结算款,转成定期同业存款,那基金在短期内就无法再支配该款项,而其托管行其实没有增加头寸。比较令人困扰的是,在第二层资产负债表内,银行之间发生类似的事情呢?比如A银行在B银行存放了活期结算用款,当A银行将其转为定期同业存款时会发生什么?第二层之间发生叠加关系了,感觉像是将空间折叠产生虫洞什么的。很可惜,什么都不会发生,存款总量不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当最开始A银行以活期结算款方式存在B银行时,并没有产生类似基金存在B银行的“双份”头寸的效果。为什么?因为A银行存在B银行的头寸,并不是有效头寸,因为这部分存款不算在A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内,只有存放在央行的钱才是准备金。当A银行存给B银行时,这笔存款对于A来说就失去了有效性,无法缴准,而B银行产生了更多的存款准备金,当A银行使用这笔存款购买资产时,等同于先将头寸调回,再去使用,同时B银行失去了这笔存款的有效性。或者说,一笔头寸只能在支付结算层(第二层)产生一份有效性。所以这只是带有债权属性的资金平层转移。为了便于理解,你也可以用一个奇特的角度,将其理解为某一家银行的两家分行之间叙做同存(显然这不符合同业存款的定义,但也可以通过ftp间接实现)。&/p&&p&&b&(六)总结&/b&&/p&&p&基于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支付清算体系,所有可交易存款都可被三层资产负债表描述。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为向下描述、向下衍生。&/p&&p&&b&先看货币总量:&/b&当某一层内的角色资金产生平层流转时,货币总量不变;当第一层向第二层、第二层向第三层发生现金流转(向下)时,货币总量增加;当第三层向第二层、第二层向第一层发生现金流转(向上)时,货币总量减少。 &/p&&p&&b&再看市场流动性:&/b&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不等同于货币总量。市场流动性总量为第二层中银行可交易存款,与第三层中其他市场参与者可交易存款之和。第二层的总量取决于第一层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而第三层的总量取决于第二层所做的信用衍生,和市场参与者与非参与者之间的流转(场内场外)。同时,只有第二层、第三层的流动性分别达到平衡时,市场总体才会达到平衡。其中,第二层的基础货币尤为关键,否则会发生“真性紧张”。但即使第二层的基础货币充沛,第三层头寸严重不足时,也会因为“假性紧张”而产生流动性不足。&/p&&p&&b&总结成一段话&/b&&/p&&p&&b&在三层资产负债表中,资金向下层流转增加货币总量,资金向上层流转减少货币总量;市场流动性总量=第二层+第三层的有效头寸之和;但总量充足并不够,整个市场的平衡,需要第二层、第三层分别同时满足平衡;其中第二层中的货币都是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有效头寸,其总量平衡取决于第一层的央行,而不受第二层自身及第三层影响;第三层中货币总量平衡取决于第二层对第三层所产生的信用衍生,而且其中的有效头寸,还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和非市场参与者的头寸分配,以及衍生过程和头寸再分配的效率。&/b&&/p&&p&&b&总之一句话:当第二层银行的头寸总量充沛时,理论上可以通过第二层、第三层之间的再分配(平层间、场内外)和信用衍生达到平衡,但最终结果取决于实务操作层面的效率。如果银行层的总量不足时,则必须、一定要靠央行投放基础货币。&/b&&/p&&p&&b&后记&/b&&/p&&p&希望以上理论工具能对大家分析资金面有所帮助,把事情看透,抓住本质,而非停留在听故事、讲故事、说故事的层面上,满足于“这次紧张是因为XXX”,而是真正清晰的了解这个市场,产生自己严谨的分析逻辑和结论。以上的内容基于理论,在实际生产作业环境中,还有更多、更细致的监管限制和指标要求,可能会产生具体差异,以及头寸再分配效率问题。 &/p&&p&在下一章当中,笔者将讲解影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具体常见因素,例如央行工具、缴准、降准、缴税、财政存款、在途资金、关键时点、外汇占款等。我们会带着前作当中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而非直接得出简单的结论或讲述银行系统内的故事和段子。虽然,简单的讲故事可能更受欢迎,但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满足于“找一个理由和故事来解释当前的资金面”,我们还需要去分析,去预判,去指导投资活动。哪怕只要有一人愿意深入探索,便值得,因为我们将会一步一步走的很远,这样同行,才不孤单。&/p&&br&&p&最后,感谢我行(华润银行)交易员张沛的配图。在编写本文的过程中,法询金融的孙海波老师的提供了大量宝贵意见和编辑工作,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他的干货微信号:banklawchina&/p&&br&&br&------&br&&p&作者简介:王超 华润银行总行司库头寸管理员 金融市场部货币市场业务主管,作者授权《法询金融》原创发布及《央行观察》转载,欢迎个人转发,其他公众号和媒体平台如需转载需要获得作者授权,否则将采取措施。&/p&&br&&p&欢迎大家关注作者的公众号:金融市场那些事儿(financialmkt),学习金融知识干货。&/p&&p&同时欢迎机构从业者,参加作者的免费系列培训课程——《交易员之路》,从入门到资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交易员(详情请见公众号)。&/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xin.qq.com/r/3UWFnQTEIVlerUD_9xDP&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weixin.qq.com/r/3UWFnQT&/span&&span class=&invisible&&EIVlerUD_9xDP&/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第一篇:司库、准备金概念第二篇:金融支付清算系统特性第三篇: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漫谈;第四章:分析“资金面”的理论体系(上)--从央行、银行、企业“三层资产负债表”谈起以上内容都可以在知乎本人的回答中找到。 在《银行流动性管理那些事儿》的第一…
一条均线有骗线问题,所以我是用三条均线长MA,中MA,短MA。均线可以看作是股票多空的变化。当股价站上长MA,且长MA开始慢慢走平,中MA和短MA都大于长MA,那么这支股票就会进入自选股名单了,其实此刻股票正在打底。站上长MA之后股价又会回档到长MA,且短MA小于中MA,此刻在进行震荡打底,长中短三条均线会呈现多头纠结发散排列,趋势正在改变,当短MA大于中MA时,开始进入上升趋势。所以均线对我来说,具有选股和观察趋势的作用,以上参考。
一条均线有骗线问题,所以我是用三条均线长MA,中MA,短MA。均线可以看作是股票多空的变化。当股价站上长MA,且长MA开始慢慢走平,中MA和短MA都大于长MA,那么这支股票就会进入自选股名单了,其实此刻股票正在打底。站上长MA之后股价又会回档到长MA,且短MA…
我是做量化策略的,所以,任何的想法我都会第一时间把它写成代码,让历史的回测来告诉我经不经得起检验。&br&&br&看到谈论均线的问题喋喋不休,回答的多是直接上图教各种叉来叉去或者说些没有结论的话。&br&&br&以下粘自我的一篇策略报告:&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joinquant.com/post/c87accac00d2d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简单的多均线择时策略】那个天台排队的孩子,我给你讲个故事&/a&&br&&br&&b&写在前面&/b&&p&怕人不感冒我讲的狗血故事,前面一定要摆亮点。仓里一两只股票的,没精力盯盘,没时间选股,想通过简单的低买高卖(其实并不简单)获得比持有股票不动更高的收益的,对的,说的就是我们这些散户们,往下看。&/p&&p&教你找准买卖点,轻松管理自己的股票。&/p&&br&&p&我能说什么呢,看到回测结果的我给自己打99分,剩下的1分也给自己,不怕自己骄傲~&/p&&p&本来是想折腾个比较复杂的多均线打分的,测了几次效果不好,听见手机一直在dingding响。。。&br&&/p&&p&看见大盘跌成这种shi样就心烦。再看看自己的持仓,不得不感慨人性的弱点。&br&写策略时我都是大盘前日跌3%,第二日开盘时果断清仓卖出止损。而现在,就那么一只孤零零的股票趟在哪,没钱补仓又舍不得割肉,成天YY万一明天触底反弹呢,万一一卖就涨起来了呢。。&/p&&p&(浑身散发着一卖就涨的小散气息的我就差哭晕在厕所了)&/p&&p&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我要向我的策略学习——坚定不移,贯彻执行。&/p&&br&&b&故事开始了&/b&&p&然后我想起了去年的那个人,我在去天台的路上碰见了他,容光满面气宇非凡。如果你问他『兄台,如何称呼』,他会这样告诉你...&/p&&p&大家好,我叫王二锤,2015年3月,我终于筹了一笔钱,打算进低迷了许久的股市狠赚一把。&/p&&br&&p&我是个小散,我的全部身家两万块。&br&我是个小散,听说要搞分散投资,但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没有地方放了。&br&我是个小散,KDJ、MACD花花绿绿的捧课本看了半天也只看懂了A、C、D几个英文字母。&br&我是个小散,白天赚钱养家糊口,一盯盘就发现老板站在身后一脸黑线。&/p&&br&&p&就在我觉得人生很黑暗,再也没希望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沮丧得爬上天台的时候,半夜突发灵感悟出了股市的真谛。&/p&&br&&p&然后,从2015年3月至今,每当有兄弟拉我上天台占位置的时候,我都是拒绝的。我甚至会劝劝他们,跟着我的步伐,一步,两步,就可以发家致富了~~&/p&&br&&p&好吧,于是我跟着王大锤一起吭哧吭哧的开始了我们的事业。这一直是我们两个之间的小秘密。&/p&&br&&p&但是!!!BUT!!!昨天看新闻1号线有人跳轨,又想到近来A股跌成翔样,不禁替天台的兄弟们担心了起来。这点压箱底的小秘密算什么,多救一个是一个啊!!&/p&&br&&p&&b&(画风突变,要看到干货不得不听我讲完这个狗血的故事,嘿嘿)&/b&&/p&&br&&b&均线嘛,就是均线嘛&/b&&p&均线是个很好懂得东西,屌丝指标。好判断易操作,而且信息量挺大。关于讲解均线的计算啊,均线的意义啊,具体操作啊什么金叉死叉的,太繁琐。精炼的讲:&/p&&ul&&li&1.n日均线:n日购买的平均成本。&/li&&li&2.支撑位:跌破5日均线意味着跌到5天所有人的平均购买成本,大家都没钱赚,都不愿意抛。抛售减少,股价自然就会企稳回升,这就是支撑。同样道理,跌破10日,20日,30日线,更多的人没赚到钱,这类位置的支撑越大。&/li&&li&3.压力位:跌破均线意味着平均来看有人没赚到钱,比如,跌破5日均线了,5天内买入的人亏钱了,又往下跌破10日均线了,大家就会心里着急,要是涨回去一点我能承受了就卖了,于是5日均线就成了大家抛压的位置,形成了压力。10日、20日线同理。&/li&&li&4.多头市场:短均线依次比长均线高。5日&10日&20日&30日。&/li&&li&5.空头市场:长均线依次高过短均线。30日&20日&10日&5日。&/li&&/ul&&b&操作准则和量化实现&/b&&p&均线的教课书里讲了不少这个叉那个,那个叉这个,叉来叉去的事情。个人觉得知道这个好几年了,从来看盘的时候记不住,记住了也不一定照做。&/p&&p&况且看哪根均线管用,具体买卖的时候会不会手一抖心一热就买了,或者一心疼下不去手....who knows。&/p&&p&总之,量化嘛,大道至简。有了一套方法之后,贵在坚持。当然,坚持前要看看回测的效果~~&/p&&p&策略说明&/p&&ul&&li&1.多头排列时(5日&10日&20日&30日),满仓买入&/li&&li&2.多头排列后期,5日均线回落下叉(死叉)10日均线,清仓卖出&/li&&li&3.空头排列时,保持空仓&/li&&li&4.空头排列后期,10日均线上升超过(金叉)20日均线,满仓买入&/li&&li&说明,空头后期判断买点用较长均线,为了避免&底部&小涨的诱多行为&/li&&li&5.均线纠缠(10日与20日太过靠近,或20日与30日线太过靠近,具体太过怎么衡量完全是估算,感兴趣的可以源码自己调)时期,第1种情况不操作。&/li&&/ul&&p&好啦,没有其他止损。1只股票还止损要不要赚钱啦。&/p&&br&&b&看一下效果&/b&&p&回测到。本金2万。同期大盘下跌17%。&br&只操作一只股票。benchmark是一直持有该股票不动。看下9只股票的成绩:&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29be7f2ecb33aa6995ebc66_b.jpg& data-rawwidth=&1034&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29be7f2ecb33aa6995ebc66_r.jpg&&&/figure&&br&&p&可以看到,&b&大部分时候,根据多均线来择时操作的收益比一直持有股票高&/b&&/p&&br&&p&&b&示例股票的选取&/b&&br&后面3只来自神父同学股市大跌后市反弹最佳的荐股。前面的3只是我自选股里的拿来试了一下,中间那些是钟摆理论里冰柠檬提及过的股票。&/p&&br&&p&当然,没有万能的策略。遇到某些股,这个方法还是无能为力的,具体大概是均线纠缠部分错过了一些时机。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欢迎大家拿自己手里的股票做测试,po结果一起讨论。&/p&&br&&b&单例分析&/b&&p&&b&看一下整体收益(复星医药)&/b&&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52bef8acb551196fab0f1ea_b.jpg& data-rawwidth=&1088& data-rawheight=&3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52bef8acb551196fab0f1ea_r.jpg&&&/figure&&br&&p&我只能说,虽然牛市轰轰的时候比不过收益,但那一条大横线,巧妙的躲过了大股灾,甚至是之后都没什么交易,对这只股根本没有发出交易信号。(看到这里,想起股灾的时候我身边的朋友抄了无数次小蛮腰,结果就去天台排队了...,&b&能止损才是留住收益的关键啊&/b&)&/p&&br&&p&&b&再换一只(鲁创信投&/b&)&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52ff47bdec1194203aac80eadb37bd7_b.jpg& data-rawwidth=&1091& data-rawheight=&3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652ff47bdec1194203aac80eadb37bd7_r.jpg&&&/figure&&br&&p&这只股是神父荐股里的哦~表示下支持。股灾过后,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是追上了一段上涨波段的。表示满意。&/p&&br&&p&&b&看一下交易情况(复星医药)&/b&&br&是的!!就6笔,无需盯盘、无需频繁换手给交易所送佣金、无需复杂的模型和理论~~&br&这简单,这方便,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小散们开心的了。管他熊市牛市来来回回,我只安心赚我能赚的那份钱,事实证明坚持原则的人,回报总不会太差。&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32da8d8a6ec526aa61bbe_b.jpg& data-rawwidth=&404& data-rawheight=&3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4&&&/figure&&br&&b&免责&/b&&p&我是王二锤。我只想挽留一下天台上的你。并不保证人人满意。&br&你可以试试你的股票,把源代码前头的股票和benchmark更改一下。也希望能分享你的结果。&br&当然,如果结果不好,很有可能是因为均线纠缠没有做买入判断而错失机会。因为这种时候,通常未来走向不定,我们为了免去这部分风险,一刀切了。&br&所以收益不好,可以再试试去掉均线纠缠部分。&br&再不好,只能怪股票了。&br&或者,只要你愿意从天台上下来,潜心研究策略,就随意怪我吧。&/p&&br&&p&以上。&/p&&br&&p&回测的源代码可以自行上网站上找。如果有好的策略想法,也欢迎交流。&/p&
我是做量化策略的,所以,任何的想法我都会第一时间把它写成代码,让历史的回测来告诉我经不经得起检验。 看到谈论均线的问题喋喋不休,回答的多是直接上图教各种叉来叉去或者说些没有结论的话。 以下粘自我的一篇策略报告:
回答之前,先阐述一下观点,&b&均线系统&/b&是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技术指标,没有之一。注意,这里说的是均线系统,而非某条均线。单独的一条均线是无法有效研判市场走势的。就如同单独一根大阳线或大阴线无法改变趋势一样。说它重要,是因为它代表的是股价或指数的运行方向与趋势。短期均线代表了短期方向,中长期均线代表了中长期趋势。如果交易的方向判断错了,那赚钱的都是侥幸,赔钱的才是人生。均线也相对最不容易造假,均线系统内各均线的合力方向或中长期均线的一致运行方向就是股价或者指数的运行大趋势,这点毋庸置疑,所以在一个上涨或下跌的趋势中,中长期均线的方向没有改变,趋势大概率继续,你只要安心的持股或者持币就可以了,根本不用猜测哪里是顶哪里是底,顶与底都是走出来的,你只需观察,而非预测,就这是均线系统的意义。&br&&br&&b&均线系统简单细分下来就是由5,10日线组成的短期交易线,由30,60日线组成的中期生命线,由120,250日线组成的长期牛熊分界线&/b&。当然,这个不是固定的,你也可以用13,34,55建立一个最简洁的均线系统,或是其它等等...
只要是适合自己并经过时间以及指数或者大量个股验证合理,就可以用。系统内每一条均线代表了市场上这根均线天数的平均持仓成本,对股价有着不同程度的支撑或阻挡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上涨时条条是支撑,下跌时条条是阻力;换个角度说就是突破前条条是阻力,突破后条条是支撑。特别是中长期均线,这种作用更明显。系统内每次两条(或多条)均线相交或穿越,就是两股力量的碰撞,如果这两条均线方向一致,那就像两军会师一样凝结成一种更强大的合力,加重这种趋势,越多相同方向的均线交织缠绕在一起后向同一方向发散,产生的动能就越强大。如果方向相反的均线交叉,那就是一场战斗。作为小资金,不是热血的加入某一方并肩作战,而是观望。等搏杀分出胜负,趋势明朗,才可放心大胆的做多或者做空。顺势而为,做趋势的追随者,才能保证资金的绝对安全。&br&&br&下面正式回答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br&&b&怎样理解短、中、长期均线所反映的本质情况?如何判断不同周期均线强弱?&/b&&br&&b&如何解决均线滞后的问题?&br&&/b&均线反映的本质其实就是资金的态度。最后这些资金的合力方向反映了股价或指数的运行趋势。短期均线反映短期资金的态度,比如游资或短线散户,中长期均线反映的是大资金大机构对后市的态度。资金量越大,进入和撤出需要的时间越多,体现在均线上就是中长期均线方向由向上,走平,向下这三个趋势间不断的往复变化。&br&&br&说到短期,当然更精确的是分钟周期,时间周期越短,对于指数或者股价的变化越敏感越有即时性,当然对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越高,这也解决了关于均线滞后中短期均线滞后的问题。至于中期均线就与滞后无关了,中长期,必然是缓慢变化的,也是正在发生的,观察它的方向走势就可以了,不必预测。如果不滞后,那就不是中长期均线了。均线是很重要,也很实用,但不是掌握了均线用法就可以一劳永逸驰骋股市了,还要了解成交量,K线形态,技术指标,现价在此指数此板块此上下游中的估值比价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判断然后制定相应的操作策略的过程。所以解决所谓滞后问题,就是让知识系统化,全面化,进而有一个完备的交易系统,&br&&br&如果不是全天候看盘做超短线交易,资金量也不是很大,那么看5.10日线就足够了,并且这两条线组成的小均线系统的意义和作用足以贯穿整个行情始终。在单边上涨的市场中,5日线为第一支撑线,10日线为第二支撑线,股价多沿这两条均线攀升。(下跌时这两条均线为第一和第二阻挡线,多数反弹到此两线或5日线碰触10日线时为止。)5日线在第一二次变弯回调到10日线时受到10日线支撑或简短交叉穿越整理后多数会继续向上,第三次以后则要开始谨慎对待,特别是5日均线下穿10线后纠缠在一起并放出成交量,或掉头向下无法再次有力上穿,这有很大可能是中期整理或者变盘,视为短线卖点。如果之后两线一起向下运行,10日线一直在5日之上,说明短线彻底走坏,这时候就要看中期均线的支撑了。如果中期均线没有走坏,且其它指标也有明显的企稳迹象,比如成交量在下跌过程中遇中期均线明显萎缩,比如K线有见底形态等等,可大概率判断是中期调整,如果调整接下来被确认结束,那5日线向上穿越10日线就相应迎来一个新的买点。相反,如果中期均线被跌破,成交量也没有缩小迹象,K线形态也越走越难看,那极大可能是奔着长期均线去了,这时候的策略就是观望,观望,一直观望下去。之所以把中期均线叫做生命线,就是30线失守,生命就没有了活力,60日线失守,生命便危在旦夕,起死回升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所以实战中遇到最后跌破60日线,是一定要谨慎对待的,谨慎对待所对应的行动就是观望,动眼不动手。看年线半年线是否支撑,是否缩量,是否跌不下去,是否各条均线又开始重新粘合向上发散酝酿新的上涨行情。(5,10日线此时是几乎平行缠绕的状态)如果答案是YES,那新一个轮回也许会重新开始,如果答案是NO,并且股价离年线越来越远,那说明冬天才刚来,接下来是漫漫熊途,这时候就算了吧散了吧,该干嘛就干嘛。&br&&br&各周期的强弱由均线的上涨斜度来表示,斜度越大,说明趋势越强,但太强烈的东西都很难长久维持,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操作。&br&&br&第二个问题:&br&&b&怎样通过均线变化判断持仓变化?&/b&&br&均线向上,(包括各短中长期均线,但特指生命线。以下都如此,不再标注)可判断依然有增量资金介入,均线走平,说明走平的均线说明相对应的资金开始进场或离场(上升途中走平是出货,下跌途中是抄底),但是不一定所有的出货或者抄底资金都是正确的,因为这也有可能只是上涨或者下跌中的一个中继,古今多少英雄好汉死在提前抄底,而提前出货的虽少赚了一些,但却大多长久的活了下来,资本市场就是这样,谨慎永远没有错,比的不是谁赚的多,而是谁活的久。当均线开始向下,并且不断出现短中,中长等各线之间的死叉,这时候再后知后觉你也该明白再不跑就跑不掉了。然后等待下一次的均线走平....
就是这样,向上,走平,向下,走平....&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a25fbf2a4d5d8f5e18ed7a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a25fbf2a4d5d8f5e18ed7a_r.jpg&&&/figure&持仓策略就是在上涨初期满仓参与,突破牛熊分界线后缩量回踩可视为长期买点,生命线走平后向上,可放心大胆干一场,期间可利用短期均线做T+0倒短差。中线没有跌破30日线就可以一直拿着,特别是没有加速上涨过的更要耐心持有等待拉升。长线就是大幅度连续拉升后出现见顶K线形态要毫不犹豫的减仓甚至清仓,然后耐心等待或寻找下次机会。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买入,持有,卖出的过程。
回答之前,先阐述一下观点,均线系统是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技术指标,没有之一。注意,这里说的是均线系统,而非某条均线。单独的一条均线是无法有效研判市场走势的。就如同单独一根大阳线或大阴线无法改变趋势一样。说它重要,是因为它代表的是股价或指数的运…
谢邀。&br&&br&岗位性质上来划分,金融行业,一般划分前台岗,和后台岗。前台包括客服,客户经理,投资顾问,大客户经理,分析师,电子商务,营业部,IB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等。一个金融企业,他的利润贡献,很多是来自于前台。前台各部门和员工,构成公司的主要的利润中心。&br&&br&后台岗位,主要为IT,财务,风控,交易,结算,法务,企宣,行政,人力资源,合规稽查,金融工程,固定收益,财富中心,产品发行等部门。金融领域里面,各个细分行业,部门架构都不太一样,上述是基本上,每个行业都设的部门。如果后台部门不强大,不能提供技术支持和价值输出,那么这个公司,就是靠前台员工坑蒙拐骗了,若干个个体户的联合体。优秀的后台部门,是一个金融企业的价值中心。&br&&br&关于岗位的背景知识,交代完毕。下面开始回答题主的问题。题主的问题很多,一个个回答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质押公司证照财务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