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熊孩子子是不是比较缺乏是非观与同情心

熊孩子32楼扔砖头,家长竟替孩子开脱?别让你的“正确”毁了他们的是非观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家长会」
每天与你不见不散
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进行合理的教育,实际上是正在摧毁他们的是非观。
近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7月20日,陕西西安某小区两名男童在32层楼向下扔砖,边扔边爆粗口,差点儿砸到一位路过的小区业主。
业主和保安到楼顶抓住熊孩子后,问到了孩子家长的电话,但是拨过去后,家长竟然说“没砸中人不来,还说赶紧把孩子放了,吓着孩子了。”
随后,男孩家长赶到现场,气势汹汹地和小区业主争吵一番,便把孩子领走了。
孩子犯了这么大的错,家长不但没有对居民道歉,还把孩子护在身后说不要吓到孩子。
很多网友都在指责家长:就算孩子不知道对错,但是作为家长不应该一味纵容孩子的错误。
详情视频↓↓↓
还好此事有惊无险,想象一下,一个砖头从32层落下,若不幸砸到行人身上会带来什么后果!
一个鸡蛋从8楼抛下就可以让人头皮破裂;
一个铁钉从18楼坠下,可能会插入行人的脑中;
纵使是一块西瓜皮,从25楼抛下时都可能让人当场弃命!
子不教,父之过。没有他人为家长的教育不到位而买单,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7月16日,南宁的某小区也发生过这样一起高空抛物事件。同样是熊孩子,把4公斤重的杠铃从24楼扔了下来!砸坏了楼下的窗户。邻居挨家挨户去询问杠铃的来源,却没有找到始作俑者。
本以为这种高空抛物的行为,不会有人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然而,到了当晚7点多的时候,同一栋楼24楼的邻居在小区业主群里说了一段话:
这位业主表示,“杠铃是儿子不懂事扔下去的”,他“已经狠狠教训了”孩子,随后这位业主还让孩子在群里给大家郑重道歉。
有句话说:最有分量的道歉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是一份正视自己过错的勇气。家长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让邻居们纷纷表示谅解。因为大家相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这个孩子一定能改掉坏毛病,成长为一个负责任、明是非的好孩子。
在我们的周围,似乎熊孩子还挺多,但却会主动承担责任,承认自己孩子错误的家长却不多。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个怀孕5、6个月的孕妇在小区里散步。突然跑出来一个熊孩子,抱着篮球,朝孕妇的肚子扔过去,她本能地拿手一档,但还是砸到了肚子。
还没等孕妇开口说话,小孩的奶奶便走过来:孩子还小,不懂事。随后,拉着小孩就要走,孕妇则疼得蹲在一旁。后来小孩的爷爷来了,问清原委,一把拉开熊孩子奶奶,抓起熊孩子朝屁股两巴掌,打得孩子嗷嗷的叫,并让他立刻对孕妇道歉。
作为家长, 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负责,并引导并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不要用“孩子还小”来当做借口,这样就等于给孩子提供了逃避责任的机会,会淡漠孩子的责任感,毁掉他们的是非观。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勇于为错误承担责任呢?
1 培养责任感,从小事做起
不要忽略孩子身边发生的日常小事,小事往往会对孩子责任感的养成发挥巨大的作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天他都会遇到许多小事,而且在小事上也会犯错误,家长一定要善于抓住这些点滴错误,让孩子为错误的言行举止负责。
2 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
家长对自己的言行是否负责,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品和性格。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3 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失的后果
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失的后果,看似很残酷,好像不近人情,其实这正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深沉的爱。一般来说,孩子犯错误的时侯就是家长教育他的时候,因为此时,他的内心会感到愧疚和不安,使得他更容易听得进道理,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4 坚守教育原则
有时候,做家长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让他逃避责任。孩子的破坏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如果第一次的破坏行为不加以制止,受到应有的惩罚和教育,那么他下一次就可能做出伤及他人的行为。
孩子心智不成熟
但是作为家长
我们不能一味的帮助孩子逃避
犯错可以,但必须承担后果
学会反省自己的错误
这样孩子才会有正确的是非观
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 本文编辑:颜老师▍ 来源:网络▍ 声明: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如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原出处。
—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家庭教育,精品资料,成绩习惯▼ 谈孩子 说教育
2018三好暑期精品课就要上线啦!6大年级,5大主科,188节课,海量知识点。回复关键词年级,如“初一”,获取所在年级精品公开课课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超实用!没有管不了“熊孩子”!学会这几招,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去规范孩子的行为。想要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自己首先得有正确的三观,因为他们的心态和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那么,如何有效管教“熊孩子”?这篇文章相信会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帮助!
上课冷不丁打断老师讲话、无视课堂纪律、反抗老师管教、公共场所大吵大闹、在墙面上胡乱涂鸦、待人刁钻没礼貌……这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缺乏是非观念和规矩意识的“熊孩子”不光把家里搅得翻天覆地,还常常在学校和公共场合影响他人。为什么会出现“熊孩子”?面对“熊孩子”我们该怎么办?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9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4%的受访者感觉现在“熊孩子”多,89.4%的受访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现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69.5%的受访者把“熊孩子”的出现归因于父母没原则的宽纵和溺爱。当“熊孩子”犯错时,88.5%的受访者反对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83.3%的受访者强调对孩子的不当言行要在第一时间给予纠正。
可见,“熊孩子”的出现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问题和不足,管教“熊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已经成为一项普遍共识。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在爱孩子的同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避免成为“熊孩子”呢?孩子“淘气”的时候,家长又该如何教育才有效果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本文来源于天津教育报,内容来源于 “人民日报”微博,综合自微信号“娟子妈妈讲故事”,“爸妈堂”,有删改
文章、图片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我们删除或商洽稿费,联系电话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家有熊孩子
爱子须有方--《江苏卫生保健》2015年11期
家有熊孩子
爱子须有方
【摘要】:正"我的孩子脾气很大""我的孩子很任性""我的孩子经常搞破坏",这恐怕是家长忧虑较多的一个问题。遇到"熊孩子",家长都头疼该如何进行管教。"熊孩子"是指那些惹人讨厌的,惹人生气的,调皮捣蛋的小孩子。当下,许多家长、学校视知识的学习为成才的标准,而忽视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在孩子行为习惯、良好品德的教育上存在严重的缺失。这就导致"熊孩子"越来越多。
【分类号】:G7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熊孩子公交车上遭暴打:让孩子懂规矩,才是最好的保护
文章来源:悦读(ID:yuedu58)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网上群情鼎沸。
4月27日在四川遂宁,一名7岁男童不安分地在公交车上闹腾,旁边的男子看不过眼,几度进行劝阻。
然而男童非但没有听劝,反而故意朝着男子踢了三脚。
男子顿时暴跳如雷,起身将男童抡了一圈并摔在地上,然后对着男童的头部跺了三脚。
车内的监控录下了事件的经过:
男童被一顿暴打过后,瘫坐在地上动弹不得,令人一时之间无法判断他的伤势。
随后警方在网上发出了通报:男童除了左脸擦伤之外,没什么大碍。
看来那名男子出手的时候还是留了分寸,否则以一个成年男子的体格,若是真的使了力气,无法想象男童会被打成什么样。
另外,打人的男子也被从重处罚,治安拘留15天并罚款。
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已经告一段落了。熊孩子受到了惨痛的教训,而过度殴打未成年人的男子,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真要追究谁对谁错,也不太现实,因为双方都做得不干净。
总结起来不过两句话:
1、熊孩子确实该打。
2、但打得确实有点过了。
有网友认为,这个熊孩子确实调皮得太过头了:
还有网友认为,是熊孩子的父母没有把他给教好:
首先,打人肯定是不对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其次,小孩子家教不严、行为不当,其父母首当其责。
当孩子在家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去一旦碰到情绪狂躁的垃圾人,挨揍也就成了必然。
有些罪本可以免,有些家长却亲手将孩子推进了火坑。
所以说,“熊孩子”都是被“熊家长”祸害出来的。
前几天,网友@上帝之鹰_5zn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了热议。
一群孩童,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用地上的鹅卵石打水漂,而旁边的几位家长视若无睹,完全没有要制止的意思。
在庄严肃穆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打水漂、嬉戏打闹,本已是相当不妥的行为。
但这群孩童犯的错之所以严重,并不仅仅因为这一点。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他们打水漂用的鹅卵石。
我们在视频中所见的地方,其实是纪念馆的一处大型组合雕塑,名为“古城的灾难”,官网对其的介绍如下:
这座雕塑名叫“古城的灾难”。它是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手臂”等一个个单体雕塑,以及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和遇难者生命之火的“长明火”组合而成的。这座浮雕的寓意为:站在历史的桥梁上,回眸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间特大惨案。
那一颗颗躺在地上的鹅卵石,象征的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骸骨。
如今却被孩童肆意踩踏、捡来打水漂。
在旁人看来,不可谓不心寒。
退一万步来讲,小孩子天性使然,暂不懂得敬畏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尚可谅解。
但令人实在难以理解的是,那群孩童的家长,居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侮辱历史,无动于衷、毫不作为。
有的甚至还跟着孩子一块儿“作恶”:
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的下一代如何能够明白——
何为国殇?何为国耻?
连小时候都没有人教会他们敬畏与尊重,成年后便更加无法无天。
都说当今社会,熊孩子横行霸道;还有人说,我们的下一代“快要完蛋了”。
其实“熊不熊”、“完不完蛋”,都取决于家长的所作所为。
网络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问题,叫做“如何摧毁熊孩子”。
下面有许多网友回复了各种“狠狠惩治熊孩子”的经历,但其中有一个回复显得与众不同,并且获得了无数点赞:
“我觉得,摧毁一个熊孩子的最好做法就是——
给他最好的教养。”
没有比这更对的了。
我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个这样的新闻:
合肥的某个小区发生了一起“高空抛物”事件,一名业主家的小孩从28层将啤酒瓶扔下楼,一共扔了15个瓶子。
玻璃材质的啤酒瓶,一个个在地上摔得稀碎,万一砸到人,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幸后来管理处在业主群里通报,这起事件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还是对此行为作出了批评与警告。
而肇事熊孩子的家长得知情况之后,马上在群内回复并道歉,还将自家熊孩子的屁股给打开了花。
根据现场图片来看,可以称得上是“伤势惨重”了……
有人哭笑不得,也有人直呼残忍。
这让我想起了某位网友的真实经历:
有天晚上他陪怀孕的老婆散步,有个熊孩子突然跑过来,用篮球狠狠砸中了他老婆的肚子(后来去医院检查了没事)。熊孩子的奶奶走过来,说了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就要拉着孩子走。
他刚想发火,没想到那小孩又抱起篮球朝他老婆扔过去。不过这次他有准备,在空中把篮球截住,顺势甩了回去,并砸中了小孩脑袋。熊孩子倒地大哭。
熊孩子的奶奶顿时炸毛了,大喊着“打坏了孩子怎么怎么样balabala” ……围观群众越来越多。这时熊孩子的爷爷过来了,问清原委之后,一把拉开熊孩子的奶奶,然后抓起熊孩子,对准屁股就是响亮的两巴掌,然后拉着回家。
熊孩子的奶奶还想说什么,他爷爷吼了一嗓子:“滚!别在这丢人了!”
当机立断,该教育则教育。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大快人心。
现在很多人不提倡“棍棒教育”。
认为小孩子要耐心教,不能随便打。
其实我也认同。对待孩子,确实不能动不动就打。
但是,让犯错的孩子懂得是非、分寸,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有时候迫不得已的“打”,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打”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必须让孩子记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何谓“最好的教养”?
明辨是非,就是最好的教养。
知乎上有位叫@比利海灵顿的答主,讲过一个段子:
话说北宋年间,郓城有一书吏名曰宋江,因杀害了阎婆惜,要跑路出去躲风头。一路颠沛流离,天气又酷热难耐,只得躲到一大树下乘凉,不知不觉昏睡过去,却被一顽童用尿泚醒。
宋江也没说什么,给了那顽童几个铜板,便匆匆离去,继续赶路了。
李逵闻之,心想公明哥哥有难,急忙从梁山泊赶到郓城,但却不见宋江踪影。无奈只好返程,但天气酷热难耐,李逵便躲到一大树下乘凉,不知不觉昏睡过去,却被几个顽童用尿泚醒。
李逵醒来不明所以,但见几个光腚顽童嬉笑着来要铜板。李逵大怒:“兀那小厮,敢来消遣你黑旋风爷爷!”抄起板斧,将几个顽童全部砍死。
宋江的有意纵容,让泚尿的顽童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得到奖赏,致使他们对脾气火爆的李逵故技重施,最终被统统杀掉。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熊孩子在公交车上被暴打的事件。
抡起熊孩子狠摔、并猛踩几脚的男子,何尝不是那李逵?
不好好教育、屡屡纵容孩子犯错的家长,又何尝不是在无意之中,成了那误导孩童的宋江?
我还特意掐着秒表,计算了一下熊孩子被殴打的用时。从被拉扯、抡起、摔地、连踩,整个过程只用了3.59秒。
万一遇上的是个穷凶极恶之徒,在这不到4秒钟的时间里,熊孩子很可能就会因此丧命。
教养与是非观念,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有多重要,我想已经不言而喻。
没有教养的孩子,如同一枚炸弹。遇见其它东西倒还好,若是哪天不凑巧,碰上了那么一两支熊熊燃烧的“火把”,触及了导火的引线——
保不准就把自己给炸了。
有句话叫,你不教育孩子,总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
你无法保证孩子日后遇到的都是善类,更无法预料那些情绪失控的垃圾人,会对你的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惯子如杀子,溺爱与纵容只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给孩子最好的教养,让他明辨是非,才是对他最好的保护。
唯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在这个危机四伏的社会,茁壮成长。
作者:悦读(ID:yuedu58),中国第一女性成长微刊。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知识让女性更美。欢迎关注,每晚九点,不见不散。转载请联系“悦读”(ID:yuedu58)授权。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儿童的道德观、是非观是如何形成的?没有教得太早,只怕教得太晚!
什么是道德?
道德其实分为好几个水平,即使是成年人,每个人的道德水平也是不同的,有高有低。当然,特别高尚和特别低劣的都属于人群中的少数,绝大部分人处于中间水平。
培养一个有道德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教会T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在孩子学会“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待别人”之前,TA首先得学会有同理心,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学会在做事之前先想一想自己的行动可能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怎样的后果和影响——这是一个人应有的底线,也是家庭教育的最基本责任。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孩子在家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和尊重权威。不说培养栋梁,至少要培养一个对社会无害的合格公民吧?
儿童道德发展的五个阶段
儿童的道德水平发展会经过五个阶段,然而,不像身体发育那样,即使放任自流也能长高长大,道德观的发展如果没有家长的输入和引导,就不可能形成。要想孩子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家长必须在童年时期的每一阶段打好基础。
阶段 1 — 婴儿期(0-1岁)
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道德感的,也不会用是否有道德去评判事物,但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评判对错。在妈妈温暖的子宫里待了十个月后,来到世上的小人儿期待着这温暖的关怀将一如既往。在妈妈肚子里从来没有挨过饿,所以婴儿认为饥饿是错误的;从来没有被忽视过,所以婴儿认为孤独是可怕的;从来没有与人失去过联系,所以婴儿觉得大人的不回应是错误的。
只有被抱着、被喂奶、表达需求的时候得到及时回应,才感觉是对的!当婴儿在生命早期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料时,他们就会发展出内在的对“正确”的看法。父母的回应在婴儿心中种下了信任和敏感的种子。
多项研究显示 与父母依恋关系建立得好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有道德的人。他们与亲子关系缺失的孩子相比,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更敏感(sensitivity),这里的敏感并不是指多愁善感,哭哭啼啼,而是指更能体察别人的情绪和需求,更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是高情商的体现。
家长应该这样做: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更是道德模范。父母的照料风格已经给孩子上了重要的一课,所以,请做一个敏感的、让孩子能够信任的照料者吧。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及时给予回应,让孩子感到无处不在的爱与理解,这样TA也会成长为一个懂得关心和照顾别人的人。
阶段 2 — 学步期(1-3岁)
到18个月左右,孩子开始有了“他人”的意识。学步期的孩子逐渐认识到别人与自己的共存,别人也有别人的需求,而这需求往往和自己的需求不一致,甚至是有冲突的。家里有家规,孩子必须遵守,这让他们感到沮丧。
孩子还没有能力自己去判断什么是对与错,他们只是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本能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意识不到打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这个阶段儿童对是非对错的看法,完全来源于父母的教诲。你教孩子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他们都会全盘接受,因为这时的父母在孩子心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从这时开始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也是最容易的,因为你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啊!
他们之所以相信打人是错的,是因为爸爸妈妈是这样教的,又或者打了人后会受到大人的惩罚。
如果妈妈说安慰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孩是正确的做法,那孩子也会这么去做。父母就是孩子的道德榜样。
家长应该这样做:
从这个阶段开始,当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时,要及时指出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怎样的行为是你期待看到的,哪些又是你不希望看到的,界限清清楚楚,从小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孩子做错了事,对别人造成了伤害,甭管有心无心,都要教育和纠正!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滋养友善,鼓励孩子帮助他人。抢了别人的玩具,鼓励孩子想一想,如果别人抢了你的玩具,你是什么感受?有小妹妹摔倒了,我们把她扶起来,安慰一下她吧!
在德国游乐场玩的时候,常听德国父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要照顾别人(You have to take care of the others!)。时刻关注身边的人的感受,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积累,虽然不会说一次孩子就记住,但一定每一天都会有进步。
从滑梯上往下滑的时候,教育孩子要看看下面有没有其他孩子挡住了出口,如果有,那要等别的孩子走开了再往下滑,否则会伤到别人;
混龄的孩子一起跳蹦蹦床的时候,大孩子的父母在一旁不断提醒,“小心,里面有小弟弟妹妹,你不能跳太高,跳太高了对小孩子有危险。”
玩游戏排队的时候,后面的大孩子抱怨前面的小孩子动作太慢,没有耐心等待,父母在一旁教育:“TA年龄比你小,动作比你慢很正常啊,你小时候动作还不是很慢,后面的哥哥姐姐都是耐心等着你的,你现在也要有点耐心啊。”
更多具体例子详见《》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点是很多中国家长都容易忽视的,孩子打了人,家长连忙跑上去道歉,却不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孩子下次还会打啊,反正又不用自己负责!
我在德国,从来没有见过德国父母替自己的孩子道歉的,而是要求孩子来道歉。
曾经,在沙坑玩的时候,悠悠的朋友两岁半的Mia对着她的脸扔了一把沙子,当时我们都在场,两个孩子没有争吵没有抢玩具,就这么无缘无故地发生了,我猜应该是Mia闹着玩吧,两岁半的娃也不知道不能对着别人的脸扔沙子。我没说什么,默默地拍着悠悠脸上的沙子,Mia的妈妈倒是特别严厉地开始教育自己的女儿:“沙子不能往别人脸上扔,你看沙子进到悠悠眼睛里了,你把她的眼睛弄疼了,她哭了,你赶快给她道歉!”
Mia当然不愿意,孩子都有倔强的一面,结果这个妈妈一直在教育女儿,最后拿出杀手锏:“你弄疼了悠悠,你做错了,你要是不道歉的话,你就不能继续在这玩了,我们马上回家。” Mia一听妈妈使出杀手锏,哭着跟悠悠道了谦。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思,不在于让孩子受到惩罚,而在于让TA明白是非对错之分,做错了就要承担后果。
如果只是单纯的惩罚而不加引导的话,并不能帮助发展出道德观和是非观。常见的“棍棒法”只会让孩子想方设法地去逃避被大人抓到,而不是去思考什么是对错。指导他们行为的不是“对与错”,而是“是否被抓到”,只要没被抓到,就都是可接受的。
阶段 3 — 幼儿园时期(3-7岁)
在幼儿园时期,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到来,即孩子开始内化家庭的价值观。那些对于父母来说重要的价值观,也成为了孩子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家教好不好,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出现分水岭了,一眼就能看出来。千万别再抱着把孩子交给幼儿园老师去管的思想啊,那简直是在坑老师!老师也不想接熊孩子啊!最该对孩子教养负责的,应该是父母。
一个4岁的孩子可能在看到其他孩子乱扔垃圾时,说道:“我爸爸妈妈说,不能乱扔垃圾,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里。” 看到别人不排队的时候,大声指出“要排队!”
当孩子在撒谎的时候,TA感受到的是这样的行为背叛了TA与父母之间的信任,TA会为自己的撒谎行为而感到自责。
一旦父母的价值观内化为孩子的一部分,孩子的行为就会受到内在价值观的驱动和指引——当然,这其中也仍然需要父母不断的提醒和强化。当他们做错事的时候,他们担心的不是父母的责备和惩罚,而是感到内心的内疚和不安,这种道德感的初步形成驱动着孩子主动去做正确的事情。
如果前面父母的教育工作做得好,那在这个阶段的后期,孩子会渐渐开始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开始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明白别人也有权利和观点,知道要体谅别人的感受。
一个5岁的孩子在路过时绊倒了其他孩子搭的积木,导致别人大哭起来,TA会因为伤害到了别人的感受而自责,并主动过来安慰哭的孩子——显而易见,这绝不是一日之功,而需要父母从小到大对孩子同理心的不断引导和培养。
对比之下,一个缺乏同理心的5岁孩子,在面对同样的情境时,可能只会扔下一句:“真是一个爱哭鬼!” 就扬长而去。
在遇到困难局面时,3-7岁的孩子期望大人来出面做主。他们明白“大人”和“小孩”的角色之分,并期望得到大人的“成熟”指导。他们明白什么是后果,并能理解“如果我做了,就会...”的逻辑联系:如果我打了弟弟,他会疼会哭,弟弟哭了我也会伤心的,还会受到爸爸妈妈的批评。
一个家教好的孩子之所以会表现得体,是因为TA已经接受了7年的来自父母的正面引导。而一个家教不好的孩子的行为准则则是:“只要不被大人抓住,我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家长应该这样做:
仍然继续上一阶段的三个做法,每一天都要进行。除此以外,因为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开始和孩子讨论一些与道德相关的话题,激发孩子的思考。
比如,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收银员多找了钱,你发现了,这时候你可以故意问一问孩子:“我应该把钱还回去吗?” 如果孩子说:“又没有人发现,不用还,没有人会还回去的。” 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可是这不是属于我的钱,我不应该收下啊。收银员还可能因为找错了钱受到处罚,甚至可能丢掉工作。我不能这么自私,我不管别人怎么做,反正把钱还回去是对的做法,所以我要还回去。”
多和孩子进行这样的讨论,可以促进孩子对是非对错的思考与判断,形成自己的内在价值观体系。
阶段 4 — 7-10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已经从父母的教育那里形成了“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是非观。父母的价值观,变成了孩子的价值观。
如果敏感、友爱、礼貌和同理心是孩子的家庭教育教给TA的行为准则,那么孩子就会按照这个准则去对待他人。这时候如果遇到那些与自己三观不合的同学,孩子已经懂得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自动摒弃那些与自己家庭教育不一致的价值观。
孩子们尊重那些公平得体的权威人物。他们对孩子来说不是威胁,而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存在。
孩子们相信他们应听从父母的教导,认为如果孩子的行为破坏了规则,就应该得到改正。他们心里有强烈的“可以做”和“不能做”之正义感,这样的正义感导致这阶段一些孩子喜欢向权威告密。
正因为7-10岁的孩子有非常强的正义感,他们明白规则的必要性,并希望参与制定规则。他们开始意识到,孩子也是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的,并开始思考哪些规则是对自己最有利的。这也是我在《》中写过的,中产阶级孩子与权威人物协商从而达成对自己有利的规则的谈判能力。
父母可以在这个阶段将孩子的正义感和对公平的诉求运用在育儿之中。
“我可以开车载你去朋友家过夜,但是前提是你得帮我洗碗。” 这样的谈判通常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这个阶段孩子也会开始真正内化和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会自动遵守有意义的行为准则和摒弃不认可的行为。
而对于那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就是灾难了。因为缺乏强有力的家庭价值观的指引,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成为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的受害者,通俗地说,就是很容易被别人唆使,被“带坏”。
阶段 5 — 前青春期和青春期 (10-18岁)
孩子开始质疑家长和老师是否是绝对正确而万无一失的——也许权威并不知道一切答案呢。这个阶段父母在孩子眼里更像是顾问,而不再是强大的权威人物。你要是这时候才想起来教孩子是非对错,那就太晚了!这时孩子更关心的是同伴的看法,而不是父母的...
由于这个阶段孩子最关注的点是在同伴中受到欢迎,他们极易受到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和同伴价值观的影响。如果在此之前没有打下稳固的家庭价值观基础,那在青春期孩子则有更大可能受到同伴意见和行为的影响而动摇自己的价值观。
如果家庭教育价值观早已深植在孩子心中,并内化为孩子的一部分,那父母大可不必担心,这样的孩子会遵循内心的道德标准,他们会成为同伴中的领袖,而不是追随者,他们会为自己设定路线和目标,并朝着制定的目标努力,即使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也能逆流而上!
相信大家看到这,也get到了,培养一个有道德的孩子,终究还是靠家庭教育,靠的是父母价值观的渗透,靠的是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的引导和教育。强大的家庭价值观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好的教养,更是孩子的精神护盾,可以保护孩子不被社会上的“坏孩子”带歪带坏。如果你不早点教,以后就轮到别人来教了!
ID: yoyomadeguo
贾静雯、徐若瑄宝宝都在带的法国Ki ET LA专业儿童太阳镜,给宝宝的眼睛保护要从小开始!儿童太阳镜不是时尚品,不是为了凹造型,而是真正的防晒必备!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熊爸熊孩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