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类的科技那么发达,能不能把所有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的沙土全部扔到黄河里面?

科技日报报系
库布其沙漠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马爱平
库布齐沙漠长400公里、宽50公里,总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约占61%,沙丘高10—60米,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内蒙古三旗,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
“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处在黄河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而得名。
由于长期缺少科技参与,库布其曾一度陷入“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怪圈。但在治沙实践摸索前行中,库布其逐渐找到了一条科技治沙之路。
30年间,治沙龙头企业亿利集团先后发明创造了世界领先、简单实用的“微创气流植树法”“风向数据植树法”“甘草平移治沙技术”等核心技术,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提升了植物成活率,减少了治沙投资,治沙技术成为库布其治沙的重器。
在没有水源的沙漠里做个“微创手术”
亿利沙漠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吉树,被称为库布其的“沙漠医生”。在张吉树团队发明的“微创手术”系列种树法推广下,两人合力即可在10秒左右种好一棵树,成活率达90%。
“传统植树需要挖大坑,这种方法破坏土壤生态,就像人做手术,刀口太大,会破坏人的身体。而微创手术,有的甚至连肉皮都不用割开。库布其的微创植树系列方法用的就是微创技术理念。”张吉树说。
记者在那日沙看到,以常水压为动力,在沙地冲出深1米左右的孔洞,将苗条插入孔内,使苗条与沙土层紧密结合,挖坑、栽树、浇水三步骤一次完成,栽一棵苗木仅需10秒钟,成活率达90%以上。这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微创植树法。
没有水怎么办?那就用微动力带动螺旋钻打孔,然后插入苗条,再夯实沙土,10秒可种下一棵树,成活率达65%以上,能解决沙漠里没有水源进行微创植树的问题。
还有一种微创气流植树法,把植树枪的枪头点在栽植点上,用手制动,使枪头插入地下一定深度,然后把容器苗放入枪口,容器苗顺着枪身自由落到枪头处着地,这时拔出植树枪,踩实周围的沙土即可。
“微创植树技术解决4个问题:减少土壤扰动,对生态破坏性小,可保证植树墒情;提高劳动效率,过去人工挖坑植树2分钟种一株,微创植树只需10秒钟,效率提高12倍;提高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15%左右提高到90%以上;彻底取代先做沙障后造林的方式,每亩可节约沙障制作成本1000元以上。”张吉树说。
目前,微创造林技术广泛应用于库布其沙漠,同时推广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青海沙漠、西藏沙漠地区。从2009年运用微创造林技术到现在,亿利集团已经在库布其沙漠推广应用150余万亩,其中2013年在科尔沁沙地应用4.2万亩。
“治沙能手”甘草由竖着长变身横着长
库布其模式推广过程中,甘草总是“打头阵”,在西部沙漠都成功落地。甘草是免耕无灌溉、容易在沙漠中生长的豆科类植物,根瘤菌十分丰富,是治沙绿化改土和生态产业化的先锋植物。
“沙地,其实是个‘聚宝盆’,尤其是沙生植物。就拿甘草来说,适合在沙漠里生长,既是药材,又固氮量大,改土效果明显,是名副其实的‘固氮工厂’。杭锦旗出产的梁外甘草(乌拉尔甘草)是名贵药材,久负盛名。”中国林业科学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说。
“我们专注甘草种植方法的研究,发明了甘草平移半野生化的种植技术,特点是让甘草横着种、横着长,长得好、长得快。”亿利沙漠生态事业部技术员李云杰说。
传统的甘草种植方法,竖着种、竖着长,每棵仅能治理0.1平方米沙漠,不具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和采挖的条件,而且采挖破坏生态非常严重。
而甘草平移栽培技术的具体栽种方法是:春天用甘草的籽育苗,到秋天苗子长成筷子那么粗、一尺来长,再从苗圃里拔出来,往沙地里种,种的时候平放或者斜放,而并非原来的竖放,大约半尺深,然后盖土。过段时间横着种、横着长的甘草就诞生了。
记者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亿利阿木古龙甘草产业示范园看到,亿利自创的让竖着长的甘草变为横着长的技术,可以让1棵甘草的治沙面积由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
亿利治沙专家韩美飞说,甘草平移技术首先实现了浅层生长、不破坏生态,并实现了“一举三得”:一株平移甘草较传统法种植扩大10倍绿化面积;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大幅度增加了产量,形成了甘草健康产业链,主要产品复方甘草片、甘草良咽、甘草甜素片,每年有十几亿元的销售收入,一亿多元利润;带动扶贫,目前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种植甘草132万亩,近多人从中受益。
如今,种甘草成为亿利治沙的利器,也成为亿利发展产业的重要方式。
风向数据植树法让“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在那日沙生态修复中心,“近自然造林”几个大字清晰地印在展示沙丘上,绿色标尺上的沙丘高度,已经比1988年降低了一半。
“经过大数据平台测量判断风沙运动规律,通过规律计算迎风坡的最佳植树位置,借助大自然的风力和迎风坡植被覆盖,形成削峰填谷的效果,让沙漠绿起来,沙丘低下去,实现风吹、树挡、沙降的目标。根据沙丘形状在每个沙丘设立5至6个风蚀桩,将人工测量的年风蚀量不断发送到大数据平台进行长期监测,为日后的沙漠治理提供数据支持。”亿利沙漠研究院副院长张立欣说。
2009年亿利发明了微创植树技术之后,充分运用大数据原理,对过去一些地区使用的“前挡后拉”植树办法进行融合再创新。通过大数据精准判断沙漠风沙运动规律,精准测量沙丘迎风坡植树的位置,与微创气流植树法结合,破解了沙漠斜坡流沙大、挖坑难的问题。利用“风、树、沙”互动的原理,实现了“风吹、树挡、沙降”,被称为“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杰作。
“过去亿利在沙漠种树,需要推土机把大沙丘推平,每亩需要元,投入大,而且违背了自然和生态规律。这两项技术的融合和创新,互为作用,相得益彰,在库布其沙漠大范围运用,使得整个沙漠的高度降低了50%。这项技术可以在全世界沙漠推广应用。”张立欣说。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马嘉悦
今夏一波热浪席卷欧洲,令当地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引发了干旱和火灾,包括7月份导致...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核心技术的创新,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核心技术靠化...
&&&&京公网安备10K7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36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大漠深处的绿色传奇――库布其沙漠生态修复记
& & & & 【每日科技网】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奔腾的黄河穿过青铜峡,直趋阴山,复折向南,画出巨大的&几&字。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就在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的怀抱里。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大漠深处,探访库布其生态修复情况。
  种树修路战流沙
  历史上,库布其也曾是绿洲。千百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肆意破坏,到了近代,库布其已成为中国第七大沙漠。
  从小就在库布其沙漠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的格什朝格图记得,以前这里遍地黄沙。大风扬起流沙,形成上百米高的沙墙,铺天盖地而来。一夜过后,沙子就埋了门窗,顺着沙丘能走上自家屋顶。大门推不开,只能先从窗户跳出去,铲去厚厚的流沙,挖出通道。刚结婚时,为了盖房子,他牵着骆驼去20公里外驮砖,整整驮了半个月。
  库布其治沙领军人物、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忆起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和沙尘暴。根治沙害,已经是库布其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1988年5月,在县政府办公室任职的王文彪,去库布其沙漠深处的杭锦旗盐场当场长。此时,盐场正面临生存危机&&流沙正加速吞噬盐湖,产品因路况差运不出去。第一次进入沙漠腹地,王文彪骑的是骆驼,整整走了两天。上任伊始,他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每卖一吨盐,要拿出5元钱来治沙。
  &让沙漠变成绿洲,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谈及选择盐场和治沙的动机,王文彪如是说。
  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更是几十万库布其人的共同梦想。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牛俊雁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早在上世纪50年代,鄂尔多斯就提出&禁止开荒&,60年代号召&种树、种草、保护基本农田&,70年代提出&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牧&,80年代大力倡导种树、种草、种柠条。
  鄂尔多斯市伊旗霍洛林场护林员贾道尔吉记得,1985年政府组织&栽树大会战&,他们在哈拉沙作业区种树,树苗要靠人力背几十里沙路送来。贾道尔吉一次背六七捆沙柳,有60多公斤重,每天都累得精疲力竭。因穿鞋会陷进沙中,只能赤脚行走。烈日下,沙漠地表高达60摄氏度,烫得他钻心疼。久而久之,脚底长出厚厚的老茧,反倒感觉不怎么烫了。
  如果多吃点苦,能种活树也行。王文彪记得,全场员工夜以继日挖沙坑、种树苗、浇水,谁知一场沙暴过后,费尽千辛万苦种下的树苗,不是被风连根拔起,就是被流沙掩埋。大家绞尽脑汁,又想出用沙柳枝&打方格&固沙的办法。树苗护住了,成活率却很低,种几十棵树难活一棵。
  最难的是路。没有路,人难进沙漠,产品运不出去。王文彪千方百计筹到7500万元修建穿沙公路。谁知路基刚铺好,一夜之间又被流沙埋了。推了埋,埋了又推,忙了几个月,钱快花光了,路却没踪影。没办法,只能先种树,一边建防护林,一边修路。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到1999年10月,这条全长65公里的沙漠柏油路终于通车了!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治沙拼搏中,杭锦旗小盐场也壮大成亿利资源集团。
  自1997年10月起,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在3年内组织了5次治沙大会战,全民踊跃上阵。每次有近万人参战,人们日夜守在沙窝里,硬生生扎出2453万公顷的沙障,栽下几百万棵树。
  探索治沙新方案
  治沙需要苦干,更需要巧干,顺应自然,讲究科学。库布其沙漠生态修复真正爬大坡、大提升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
  库布其人提出一套成熟的治沙方案: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原则,实行&南围北堵中切割&战术。在如何科学植树保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库布其人也坚持不断创新,新发明层出不穷。
  比如植树,以前都是挖大坑,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破坏沙漠生态,就像人做手术一样,切那么大的刀口,对人身体的损害很大,的办法是实行微创手术。如今库布其植树用的就是微创技术。
  &以前,秀的林业工人几分钟都挖不完一个树坑。现在用亿利集团发明的气流微创植树法,单人10秒钟可以很轻松地种下一棵树。&亿利库布其沙漠生态事业部专家韩美飞自豪地说。
  经济日报记者在库布其沙地植树现场看到,一位小伙子左手拿着一根沙柳枝,右手将铁头水管轻轻插进沙里。瞬间,水流就在沙地上冲出1米来深的小洞。他将柳枝插入洞内,树就栽完了。挖坑、栽树、浇水一次性完成,用时不到10秒钟,成活率超过90%。
  没水的地方怎么办?那就螺旋钻打孔。沙漠表层虽然干旱,深层也有地下水,这方法成活率也能达到65%。
  还有植树枪法&&把植树枪的枪头插入地下一定深度,然后把容器苗放入枪口,容器苗顺着枪管滑到地下,再拔出植树枪,踩实沙土即可。
  亿利集团根据沙漠地质特点研发的微创植树技术,解决了四大问题:一是减少土壤扰动,对生态破坏性小,可保证植树墒情;二是将植树效率提高了十几倍;三是将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15%提高到90%以上;四是不需扎沙障,每亩可节约沙障制作成本1000元以上。
  在库布其沙漠治理实践中,以亿利集团为代表的治沙龙头企业探索创新了微创植树、迎风坡造林、甘草平移栽种、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光伏提水灌溉、原位土壤修复、大数据和无人机治沙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研发了沙柳、柠条、杨柴、花棒等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培育出我国西部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了旱地节水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生态大数据示范中心、智慧生态光伏示范中心,并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建了&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亿利库布其治沙超过2000平方公里。亿利治沙30年共取得了343项治沙创新成果,其中290多项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取得的。库布其模式走进南疆沙漠、青藏高原、西部各大沙区,走进城市,走进&一带一路&,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的。&王文彪说。
  如今,库布其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已分别由2002年的0.8%、16.2%,大幅提升到2016年的15.7%、53%,成为名副其实的绿洲。作为世界上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河北等地成功复制,而且已向沙特、蒙古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记者 黄俊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11:09 广告
11:09 广告沙土里加点胶,就能“沙漠变良田”,这事我该信吗?沙土里加点胶,就能“沙漠变良田”,这事我该信吗?虎嗅APP百家号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这几天或许会感到委屈,自己在一年多前已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成果,突然在知乎上又被网友挖了出来成了争议话题,让他更不能接受的是,如今自己交出的明明是佐证研究有效的正面实验结果,怎么还有网友和媒体质疑,他的研究是“水变油”的伪科学?早在一年前,易志坚和他团队关于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成果就曾登上媒体版面,彼时易教授的科研成果就被媒体总结为能让“沙漠变良田”的“神奇技术”,但是现在来看,这些报道没有得到足够的传播。直到上个月5号,央视新媒体对此做了一场长达一个小时的直播,使用了更加“震惊”的标题——《厉害了!揭秘“点沙成土”黑科技》,一举引爆了这个话题。直播中,易教授的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向央视记者现场展示了“沙漠土壤化”的技术操作和成果。这种技术的核心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纤维黏合剂CMC,视频中,一位老师将CMC的粉末洒在沙子表面,随后用手均匀搅拌,数瓢水不断加入沙子中,老师手中的沙子已经粘结,状态发生了变化。老师一边搅拌,一边介绍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机械进行搅拌,黏合剂和沙土的比例一般不会超过千分之三,而整个过程中必须有水。”最后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后面会说道。至于技术核心CMC是什么,百度百科是这样写的:羧甲基纤维素(CMC)是纤维素醚类中产量最大的、用途最广、使用最为方便的产品,俗称为"工业味精"。CMC是一种重要的纤维素醚,是天然纤维经过化学改性后所获得的一种水溶性好的聚阴离子纤维素化合物,易溶于冷热水。它具有乳化分散剂、固体分散性、不易腐蚀、生理上无害等不同寻常的和极有价值的综合物理、化学性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天然高分子衍生物。CMC的重要特性是形成高粘度的胶体、溶液、有粘着、增稠、流动、乳化分散、赋形、保水、保护胶体、薄膜成型、耐酸、耐盐、悬浊等特性,且生理无害,因此在食品、医药、日化、石油、造纸、纺织、建筑等领域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易教授在“沙漠土壤化”中使用的是一种改性羧甲基纤维钠。根据易教授团队长达8年的研究,混合了CMC和水的沙土,可以变成拥有生态—力学属性、具有“万向结合约束”的土壤。而约束属性和孔隙结构,则保证了“沙变土”具有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功能,同时能滋生微生物。直播镜头中,乌兰布和沙漠中4000亩的试验田上,长满了一人高的牧草,记者介绍说,已经有沙漠中的动物来到植物中安家,易志坚教授今年已经领导完成了中试基地内约4000亩沙漠的土壤化和绿化,明年还将完成一万亩的试验。根据重庆交通大学官方网站中的领导介绍,易志坚教授长期从事力学、道路、桥梁、材料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研究生《弹性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断裂与损伤力学》等课程。发表论文80多篇,被SCI、EI收录40多篇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于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项沙漠土壤化技术,也是他从力学原理出发研究的。我们翻阅了他于2016年11月份发表的题为《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理论与实践》的论文,易教授在论文中这样写:过去,人们一直没有从土壤的力学特性入手,分析土壤的生态属性。事实上,土壤力学特性与土壤 的生态属性之间应该存在关系,土壤的力学特性赋 予了土壤的生态属性。笔者首次发现了土壤力学特性与土壤生态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沙子 “土壤化”得以实现 。对于沙子“土壤化”的力学原理与方法 ,他介绍说:在沙子颗粒中加入适当黏度的水溶性物质并均 匀混合后,沙子颗粒间就将形成具有“万向性”和 “可恢复性”的 ODI 约束,此时,沙体将从离散状态 转变为流变状态( 像“湿土”一样) 。当添加的水溶性物质中的水分蒸发后,ODI 约束将转化为固结约 束,沙体会转变成固体状态( 像“干土”一样) 。“土壤化”后的沙子具有自然土壤的力学特性,可以在流变状态和固体状态之间稳定转换,沙子一旦获得了土壤的这种力学特性,就将具有与土壤相同的生态—力学属性——自修复性和自调节性 。 ……所添加的 ODI 约束材料为植物提取的改性植物纤维素,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无毒,无害,成本低,且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 而沙土“土壤化”性质需要种植植物来验证,2009年提出基本理论之后,易志坚分别在重庆的房前屋顶、户外实验地开展种植试验,去年4月起,他和他的团队来到来到乌兰布和沙漠进行25亩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实地试验。他贴出了几次试验的成果:但或许是由于近年来,被冠以“神奇”的发明实在太多,巴铁不也上过央视嘛!如今,公众对于“神奇”已是望而却步。所以,虽然易教授的成果有视频佐证,但怕交智商税的网友们还是将信将疑,知乎上“如何看待易志坚教授宣布成功实现「沙漠变土壤」的治沙办法?靠谱吗?”一题已经得到100多个回答,2200多人关注,浏览量已超过100万。另一个讨论相同事件的“如何评价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试验?”一题,浏览量也超过了10万。总结几位有治沙学术经验的答主的答案:1. 易教授的技术并非骗术,沙子颗粒在CMC和水的混合搅拌之后,沙粒结构的确会得到改变,使沙土具备防止风蚀能力,这有利于培养植物时,植物根系的固定;2. 但易教授的技术想要大规模应用在沙漠治理中,且对其抱有能使沙漠变绿洲的期待是不现实的,原因有三。首先,就是上文提到的水的问题,在央视直播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混合沙土时需要大量的水,这意味着,技术实施的范围是有限的,沙漠下有丰富地下水或者临近居民区,具备灌溉条件;其次,CMC的制作和成本问题。论文中,易教授并未解释CMC具体是什么,如何制造,且实验中添加CMC的成本是4500美元到6500美元一公顷,成本偏高。第三,沙漠化是自然形成的,荒漠化是人为形成的,沙漠的形成与环境、气候相关,想要改变,得改变整个生态,而这是不可能的。3. 易教授的技术没有解决治沙的核心问题。还是说水,易教授通过黏合剂改变沙土结果,最明显的效果是抵抗风力,但抵抗风力并非治沙关键,关键是水,有水,沙子本身也可以长出植物,而没水,即使沙土变成了土壤也无法长出植物。根据易教授的论文,在乌兰布和沙漠,试验地采用了雾化喷灌系统 ,用于沙子“土壤化”和 植物灌溉的水均来自于地下水,为维持沙土中植物的生存,地下水将一直消耗,长此以往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沙漠更加缺水。也就是说,公众们大可放心,易教授的技术在科学原理上是成立的,但是,对于现实中的大规模沙漠治理,效果是初级和理想化的。据《科技日报》报道,现在的易教授是非常无奈的,或许是媒体的热情让研究目的偏了道儿,翻阅他的论文,我们并未找到他有关实现“沙漠农业种植”目的的描述,在论文第一部分的引言中,他只提出了固沙和沙漠“土壤化”两个目标。对于争议,他已经不想再解释。他曾在一月将这份研究递交给了力学治沙专家座谈会的专家们,但当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风沙灾害防治研究工程中心主任屈建军和其他专家们给出一份持保留意见的意见书时,易志坚已经离场,留下了许多待解答的问题。“比如,什么是万向力,大家觉得他没有解释清楚,水从哪里来这些问题他也没有介绍。”但是,易教授表示,明年的实验还将继续。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虎嗅APP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huxiu.com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沙漠花式种树 驯服库布其沙漠沙漠花式种树 驯服库布其沙漠观察者网百家号【观察者网综合报道】沙产业理论,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他预言创建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将是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如今,在几代人的探索和奋斗下,先哲的构想正变成现实。库布齐沙漠,古称“库结沙”、“破讷沙”,亦作“普纳沙”,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约占61%,长400公里,宽50公里,沙丘高10~60米,“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处在黄河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因此得名,又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内蒙古三旗。如今,这条黄龙如今在“迎风坡种树法”、“沙障法”、“微创种植法”、“甘草治沙法”等等技术的运用下,不但被驯服变绿,而且还成了当地治沙企业和群众的聚宝盆。《科技日报》8月7日也刊出相关报道:“那时大漠里,生活实在太苦。好不容易种上的麦子,大风一来就全埋了。低矮的土房子,在一夜大风后,被沙子埋得死死的,门都打不开,只得从窗户口把沙子扒开,爬出去。到了断粮的时候,全家人只能吃野草籽。父亲就决心卖羊种树。”高二云说道。沙漠对库布其人来说是深深的痛,内蒙古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高二云的父亲高树林,是村里敢于同沙漠斗争的第一人。在沙漠中,这种斗争更需要策略和智慧。正是缺少科技参与,库布其沙漠治理曾一度陷入“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怪圈。在治沙实践中,库布其逐渐闯出了一条科技治沙之路。这条路成为了沙治的“高速路”。近日,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组织召开评定会,专家委员会认为,经过30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治理区流动沙地从总面积的73.3%减少到44.5%,固定半固定沙地从总面积的26.7%提高到55.5%。创新种植方法成就治沙利器“传统的人工治沙方式,先挖坑再种树,人均日种约2亩,苗木成活率不足30%。利用‘微创种植法’,10秒就可种植一株沙柳,两个人一天能种40亩,成活率提高约60%以上。”69岁的陈宁布,是杭锦旗道图嘎查村老支书,种树护树20多年,树是他最好的“伙计”。“微创,是借鉴医学微创手术的概念。在2009年之后,我们主要采取微创气流法造林,即以常水压为动力,在沙地冲出栽植孔洞,然后将浸泡后的灌木条插入栽植孔中,使苗条与沙土层紧紧结合。”亿利沙漠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吉树说。看似简单的“微创植树法”可使树木成活率由20%提高到80%以上,且十几秒就可以种一棵树,大大提高了植树效率,是库布其治沙植树主要方法之一目前,仅亿利集团利用该技术就已治理库布其沙漠150余万亩。位于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亿利生态治理区,是库布其沙漠最难治理的硬骨头。然而,这里出现了绵延上百公里的森林带,在森林覆盖的地带,看到了水鸟,听到了蛙声。“在无人区治理中,我们采用了飞播与无人机治沙技术。库布其设有专门的飞播机场,在流动沙丘上采取地面处理、分播、复播、重播的方式进行飞播造林。利用卫星定位导航辅助的无人机,携带专利凝水剂包裹的植物种子,将包衣的种子射入土中,并利用高倍数凝水剂携带的水分满足种子初期生长发育用水需求。”亿利治沙专家韩美飞说。产业化治理是治沙灵魂“当年的‘甜根根’(甘草)今天真正成为了‘甜根根’,种植它每年能收入上万元。”牧民白音道尔计祖辈生活在库布其沙漠,到处都是明沙,缺水、出行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是他小时候生活的记忆,治沙后来成为他生活的全部。在库布其治沙模式推广中,甘草总是“打头阵”,它有何神奇之处?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亿利阿木古龙甘草产业示范园,科技日报记者看到,这里自创了让竖着长的甘草横着长的技术,让1棵甘草的治沙面积由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从此,库布其沙漠的梁外甘草(乌拉尔甘草)走出了沙漠,走向了全国。“农牧民种植1亩甘草的年收益400至450元,两三年就可以把沙漠变良田,每亩价值1至2万元。”亿利集团扶贫办主任郝亮舍说,甘草还可以做成药品、食品,拉动以甘草为主线的产业链。目前,甘草治沙改土扶贫模式已覆盖我国几大沙区,面积达132万亩,预计5年带动脱贫5万人。种质资源是治沙之本30多年前,在沙漠种菜是件不可想象的事儿。大黄、茄多多、四粒红花生……在甘草产业示范园内,就种着多种蔬菜、水果。这些种子从哪里来?来到距此不远的种质资源库,记者发现有20多名工作人员中,90%以上都是硕士研究生。在种苗组培室,瓶瓶罐罐里面都是培育好的幼苗,草莓、黄瓜、西红柿……这都是用科技孕育出来的致富金种子。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杨文斌说:“沙地其实是个‘聚宝盆’,尤其是沙生植物。比如甘草,不仅是药材,而且固氮量大,是名副其实的‘固氮工厂’。”沙漠怎么变成良田?靠的是科学治沙:种树治沙时,选择主要种植豆科类,经年累积,形成的“生物固氮”效应,使沙漠出现了生物结皮和黑色土壤,具备了农业耕作条件。这被称为“沙漠奇迹”。“我们拥有中国西部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已搜集了1000多种,培育并大规模成功运用了238种。不仅利用当地的原生态植物,还引进了同纬度其他地区的耐寒、耐旱、耐盐碱‘三耐’植物,丰富了库布其沙漠的植物多样性。”亿利库布其沙漠研究院研发工程师苏建英说。不到20年时间,库布其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已分别由2002年的0.8%、16.2%,大幅提升到2016年的15.7%、53%,成为名副其实的绿洲。作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河北等地成功复制,而且已向沙特、蒙古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观察者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独立而负责任,从这里读懂世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征服沙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