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的第一篇第二篇的主要内容

引子:毛泽东出生于一个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户农民家庭。自古以来,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既是农业大省,也是思想比较开放之地。&br&&br&1.8岁&br&毛顺生只上过两年学,为逃避种田的苦日子,他16岁就当了兵,脾气暴躁,为人吝啬,但善于经营。当时,毛家家产约银元(购买力:1银元=泽东上初中时5个月的学费+生活费),在当地小村庄算是富甲一方。&br&当毛顺生知道他的第一个孩子是“宝石”而不是“瓦片”时,他像所有的其他农民一样非常高兴。一块瓦片(女孩)不能继承家产,在田里干活也不如宝石(男孩)有用。&br&韶山的大多数孩子都没有上学的机会,但送泽东去上学还是符合传统的。&br&因为,儿子能读书识字符合毛顺生的要求,可以为他管理不断增加的农田、记账和书写田契与合同。学点儒家的教诲,也有助于把娇惯的男孩培养成懂得孝顺而能成材的年轻人。&br&&br&2.10岁&br&文七妹有个圆脸庞和一双慈祥的眼睛,信教,心肠软,又很能通融体贴。&br&毛泽东最早表现出正义感,是在学堂里和人的交往中。&br&有一个孩子穷得带不起午饭,他就每次把自己带的午饭分给他一半。&br&他母亲搞不明白为什么他每天晚饭胃口会那么好。&br&当她得知她精心准备的午饭的去向之后,这位善良的母亲从此就每天为泽东准备两份午饭,让他带到学堂去。&br&&br&3.12岁&br&泽东从小与父亲不和,但很爱他的母亲。泽东和母亲联合起来对付父亲。他们背着父亲把稻米送给一位揭不开锅的乡亲。还和家里的长工一起让父亲的吝啬行为不能得逞。最后,他们(在毛顺生亲戚的帮助下)共同说服泽东的父亲,同意让泽东继续学习。&br&泽东是一个刚直的孩子,他不会通过变通来保护自己。在韶山时就如痴如醉的看小说。&br&&br&4.16岁&br&在进一步求学问题上,泽东与父亲之间的争吵升温了。&br&毛顺生打算让泽东到距韶山70多里的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当学徒。&br&但他真正想的&br&是到一个教授“外国的”课程的新式学校去读书。&br&通过他母亲家的关系,泽东到湘潭一个失业的法律专业学生家独立地学习了6个月。这6个月的读书、听课和辩论,改变了他的生活。&br&他从母亲娘家那边的亲戚以及这边的家庭朋友中,或5块或10块地借了一些钱。&br&有一天吃晚饭时,泽东直直地盯着父亲的眼睛,郑重地宣布:“我决定到东山高小去上学。”&br&东山高小只是一所县初中,但当时200人里面只有1个人有这样的上学机会。而且他学的还是文学专业,对后来他的写作生涯有莫大的帮助。&br&直到东山,毛泽东才意识到,从韶山呆滞的乡村生活转入县城,必须弥补很大的差距。&br&因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死去两年,但消息闭塞的毛泽东之前并不知情。&br&&br&5.17岁&br&同学们都很敬佩毛泽东对《三国演义》等传奇小说的掌握,他们喜欢听他复述其中的精彩片段。&br&他在学校课程之外阅读两种主要的读物。姓文的表弟给他看一些由当时著名的政论家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此外还有《戊戌变法》,为改良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康有为所作,它是改良运动最后一次高潮的宣言。这些书刊第一次给了毛泽东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思想熏陶。&br&&br&曾经留学日本的一位老师给毛泽东带来了最强烈的影响,尽管他教的英语和音乐这两门课毛泽东都未能得高分。原因是一个骄傲的日本对他有极大的诱惑力。描写1904年至1905年战争中打败俄国之后日本的荣耀的故事和诗歌,毛泽东非常喜欢。“我当时了解到并感觉到日本的美,也感受到一些她的骄傲和强大。”&br&这是他关于中国以外世界的第一个印象。&br&从此,他逐渐建立起一个终生的信念:日本是中国亲密的小兄弟。&br&&br&6.18岁&br&他请一位老师为他进长沙的一所中学打通了关系。挤进了由湘潭开往省会轮船的三等舱。令毛泽东惊喜的是,他没费多大周折就被录取,进入这所专为湘乡人开设的很好的学校。&br&看着长沙纷纷攘攘的景象,毛泽东“激动得说不出话来”。&br&毛泽东有生第一次见到一份报纸。&br&&br&1911年10月,革命者在武汉开始了推翻清廷的行动。清王朝时代结束了。&br&革命军的一位发言人来到毛泽东所在的学校,就新时代的前景作了讲演。&br&毛泽东非常感动,决定“参加革命”。加入了革命军在湖南的一支部队(称作新军)。&br&毛泽东所在部队驻守长沙,他的军饷是每月七元。两元用作伙食费,剩余的大部分买报纸。他像读神圣的手稿一样专心致志地阅读这些报纸。&br&按照定义,这些都是左翼出版物;这种媒体就是一种信息来源,因为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报纸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工具。&br&&br&7.19岁&br&毛泽东把自己关在湖南省立图书馆里半年时间,像一名隐居修道士一样闭门读书。&br&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他就到了,晚上关门时他才离开。&br&他像一座低着头的狮身人面像,趴在桌上读书,旁边堆着一摞书。他只在中午离开阅览室一会儿,买一块饼或是一个肉包子当午饭。&br&但是房租是不能用读书的热情来交付的。经济上的拮据迫使毛泽东去查阅广告栏。&br&他看到一条广告——长沙一所师范学校,不用付学费,吃饭、住宿都很便宜,毕业以后当老师。&br&毛泽东的两个朋友也劝他进这所学校。他们希望毛泽东在入学考试上帮他们的忙。&br&毛泽东答应下来,并写了三篇文章。&br&他回忆说。“那时候我并不认为我为朋友代笔是不道德的行为。”&br&他只把它看成是一种友谊。&br&此外,他还从中获得一种乐趣,因为他可以显示一下他的文学才能。&br&三篇文章帮他拿到了第一师范学校的通行证。&br&韶山家里同意了毛泽东的选择并寄来了费用。&br&在第一师范,人们很少呼他的名———泽东,而是叫他的字:润之,其意思是“施惠”或“润泽”。毛泽东对于不喜欢的课程,如静物写生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连碰都不碰,经常得零分或接近零分。对他喜欢的课程,如撰写文学或伦理主题的文章和社会科学课程,他学得津津有味而且有独到见解,常得100分。&br&&br&10.20岁&br&他是一位具有某种颠覆性的绅士,公开支持寡妇再婚的权利,这引起长沙社会的哗然——他就是杨昌济,一个被中国新时代潮流裹挟的旧中国传统的继承人。&br&杨昌济有一种家长风度,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老夫子”。他讲课是在课堂上朗读早已准备好的手稿,但他在一代渴求人生意义的年轻人心中,播下了可以结出激进主义果实的种子。&br&杨昌济崇敬宋代儒学,但他也在英国和德国度过了4年时光,吸取了康德、T.H.格林和其他欧洲理想主义思想家的理论。&br&除了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很遥远的斯大林以外,没有哪一位仍然在世的导师比这位爱丁堡大学毕业的中国哲学博士给毛泽东的影响更为深刻。&br&毛泽东受到杨昌济伦理课的极大激励,他甚至就一位不太重要的新康德主义者F.泡尔生所著10万字的教科书《伦理学原理》,写下了1.2万字的批注。&br&星期天在杨昌济的住所,毛泽东和其他受先生宠爱的学生总是整个午饭时间都坐在那里,毕恭毕敬地倾听。&br&为了使毛泽东能紧随自己的路前行,杨昌济向毛泽东介绍“船山学社”和《新青年》。王船山是一位17世纪主张济世救民的爱国者和哲学家,而《新青年》杂志则把现代西方思想这把刀子插进了僵硬的中国传统的胸腔。&br&杨昌济身处现代中国起始时期。他在长沙出门时乘坐四人抬的轿子,同时他又笃信洗冷水浴、不吃早饭磨炼体魄的功效。毛泽东虽然反封建,但他还是从杨昌济那里吸取了一种信念,即通过坚定的努力,可以使人获得新生。&br&&br&11.21岁&br&毛泽东把锻炼身体和写文章结合了起来。他第一次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他用的笔名是“二十八画生”(“毛泽东”这三个字的繁体写出来是28画)。&br&文章用词激烈:“运动宜蛮拙。骑突枪鸣,十荡十决。喑呜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勇贯由基之札,其道盖存乎蛮拙,而无与于纤巧之事。”&br&毛泽东在34名当选的人中(全校共有学生400余人)名列前茅,并开始负责学友会的事务。为了补贴学友会的费用,他亲自到街上叫卖小吃。&br&学友会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组织了反对日本“二十一条”和其他列强欺侮中国的抗议活动。毛泽东这时看到了日本黑暗的一面。他读了一本关于中日危机的书,名为《明耻篇》。在封面上他写下:“五月七日(‘二十一条’签字的日子),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br&在学友会的名义下,他为长沙工人创办了一所夜校。&br&在长沙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和他联系。&br&&br&12.24岁&br&从第一师范毕业。&br&杨昌济把他列为他在长沙曾教过的几千个学生里最出色学生中的第三名:&br&萧瑜是第一名,蔡和森(也是毛泽东的朋友,后来成为共产党里一度辉煌但很快陨落的流星)是第二名。&br&在长沙第一师范的5年半中,他在书籍或副本的页边上,写下了不下100万字的分析性、有独特观点的批注。&br&在页边上,他常常写下“荒谬”或“不通”之类的批语。&br&他喜欢“学问”一词。他常对萧三强调说,要学习就要发问、探究。&br&在会见回应他征友启事的那“三个半”中每一个年轻人时,他的第一句话不是打个招呼,而是劈头就问对方最近读过哪些书。&br&他还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br&&u&PS:这一年暑假,他和同学萧子升外出“游学”。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 早年这些游学的经历,&/u&&u&对他日后调查研究&/u&&u&起了很重要的作用。&/u&&br&&br&&br&13.25岁&br&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湖南省。&br&杨昌济离开长沙到北京大学任教。毛泽东和另外20人于1918年秋也随其后去了北京。&br&杨教授给北大图书馆馆长写了一个便条。毛泽东得到一份在期刊室的工作,月薪8元。对一个具有师范学校毕业证书的人来讲,这简直称不上是一份工作。&br&读了《新青年》,毛泽东最佩服两位作者,一个便是当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教授,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胡适。&br&他可以到课堂上去旁听,但不能发言。有一次他贸然向胡适提了一个问题,胡适拒绝同他对话。&br&这个时期,毛泽东对周围任何好的东西都盯住不放。由于急切希望踏入知识界圈子,他参加了新闻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现在,他不必买一份日报就可以饱览要读的文章,这对他可怜的钱包真是个极大的恩赐。这是他第一次读到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br&&br&14.26岁&br&北京爆发了学生大游行,后来这被称为五四运动。&br&这次运动把《新青年》倡导的思想推向了高峰。但是毛泽东没有参与其中。&br&正当北京的学生们为国家大事而群情激奋时,他却在想自己的心思。&br&他独自离开了北京,去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当学生们把孔、孟骂得体无完肤时,毛泽东却跑到山东拜谒了孔子的墓地。&br&在这次旅行中,他爬上了东岳泰山,考察了孟子的出生地,还去了梁山县,这里是小说《水浒传》好汉们聚义的地方。&br&他去拜访通过《新青年》结识的他的第二位“楷模”陈独秀教授。陈独秀是来自北京的一位文学名家,因受军阀迫害,于1917年迁往上海。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虽然为以后进一步联系播下种子,但此时两个人都没有使对方真正产生好感。&br&&br&15.26岁&br&回长沙,他开始在一所小学兼职教历史。&br&他的第一个尝试是作了一次公开演讲,主题是称作马克思主义的新潮思想。&br&关于马克思主义,他知道一点点,但仅仅是一点点而已。&br&1919年下半年,毛泽东成为长沙地区五四运动的先锋人物,提倡新文化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个五四运动的主旨。&br&毛泽东领导了长沙地区五四运动的工作,在运动的两个主旨上都组织得很出色。在6月份骄阳似火的长沙,他帮助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br&毛泽东为学生联合会而奔走忙碌,创办了一份周刊,自任编辑和主笔,并依地名将该刊物命名为《湘江评论》。&br&第一期《湘江评论》印了2000份,一天之内就销售一空,以后每期印5000份(这在&br&1919年的湖南其印刷量是很大的)&br&毛泽东写的一篇名为《民众的大联合》的文章集中表达了他的观点,直刺中国社会现状:“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他不再认为强健个人体魄是解救中国之关键。&br&文章富有革命色彩,但是在1919年的长沙,马克思与其他一些革命理论家相比,似乎并不引人注目。毛泽东期望一种更为公平的社会秩序。他有出色的组织才能,但是当时的毛泽东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形态。&br&但是,毛泽东的文章受到李大钊举办的《每周评论》的赞扬,激励了长沙合作组织“湖南各界联合会”在艰难中形成。&br&&br&16.27岁&br&湖南军阀张敬尧的军队用刺刀和枪托驱赶在教育广场焚烧日货的人群。&br&毛泽东写了一篇呼吁推翻亲日派军阀屠夫张敬尧的宣言。&br&13000名学生和他们的支持者在毛泽东的宣言上签了字,长沙大罢工开始了。&br&为了逃避追捕,毛泽东重返北京,他是由100人组成的驱张请愿团的团长。&br&在古老破败的福佑寺租住下来,这里位于故宫附近的北长街。&br&&br&毛泽东这次北京之行的首要收获是杨小姐。杨开慧比毛泽东小八岁,是一位身材苗条的少女,圆脸庞,皮肤白皙。毛泽东在前一次来北京时,就已萌发对她的爱情,现在他们的感情更深了。五四精神鼓舞下的毛杨的结合是自由恋爱的结晶,这在旧中国是极为少见的。&br&&br&毛泽东阅读了《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他热心搜读各种译成中文的有关材料)。这一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深深打动了他。苏俄成了毛泽东的指路灯塔,他认为中国的命运要与俄国式的革命连在一起。&br&&br&17.27岁&br&湖南的内战连续不断。但是到了1920年夏,战争以张敬尧败走和较为开明的谭延闿上台而结束。毛泽东在这种新的自由气氛下带着满腹政治计划回到长沙。&br&此时,第一师范校长恰巧是毛泽东过去的老师,不久就聘任毛泽东为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修业学校的主事。修业小学的报酬丰厚,主事的职位且有一定的威望。&br&他与杨开慧住在清水塘附近的一幢房子里,这是一个财主建在花园中的住宅,宁静而雅致。租金每月12块,超过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收入的50%。毛泽东已跻身长沙上层社会。&br&毛泽东把五四精神推向前进。他创办了青年图书馆,又与其他人一起重建湖南学生联合会。&br&在一位与他关系颇好的女同学(杨教授学生)的帮助下,毛泽东创办了文化书社,在湖南传播左翼文化的种子。书社营业很好,不久就在其他城镇成立了七个分社。&br&他和《通俗报》主编何叔衡一道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并发起了赴俄勤工俭学运动。&br&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下,毛泽东试图组织劳工联合会。&br&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他开始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br&此时,胡适教授为首的五四自由派坚持研究具体问题而远离政治生活,李大钊教授为首的马克思主义派则信守“主义”。毛泽东无疑站在“主义”一边。&br&&u&PS:第一师范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校内学生中招募新的追随者;靠学校的薪水维持少数学生领导人的生计;利用校友会宽敞的活动场所召集会议,并以文化书社的名义赠送10元钱作为礼物,还让年轻人方便地出入图书馆。第一师范对于毛泽东这个崭露头角的共产主义者来说像一个大家庭。此时父亲去世,毛泽东也接管了家产。&/u&&br&&br&18.28岁&br&毛泽东作为湖南两位主要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再次返回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湖南的两位代表都是教师(另一人是何叔衡),另外还有来自其他五个省及(留学)日本的11名代表。&br&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日至8月初,毛泽东作为湖南省代表出席大会,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br&毛泽东不久就回到长沙,担任襁褓中的共产党的湘区区委书记。&br&他边教书边从事组织活动,试图把共产主义这杯新酒倒进湖南这只试瓶中。&br&毛泽东仍然首先是教员,其次才是理论家,他相信教育会提高“老百姓”的素质。作为教师他是认真的。&br&中国劳工运动高涨,一小股共产党人在其中做了很多工作。&br&劳工运动是当时中共的重点所在,安源是毛泽东的第一个战场。&br&他首次到安源路矿考察。&br&&br&19.29岁&br&当毛泽东第三次来到安源时,这里已是山雨欲来。这部分是因为矿工的悲惨遭遇,他们不被当作人看待;部分因为来自长沙的知识分子的成功煽动。有一位重要人物是李立三。另外一个人物是出身于财主家庭并曾在莫斯科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刘少奇。&br&&br&在1922年秋那次成功的安源罢工中,刘少奇是一位英雄。这次罢工使安源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一面旗帜,并促成了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的诞生。毛泽东被选为联合会的总干事。&br&&br&毛泽东的第一个儿子毛岸英(意为英雄的河岸)出生。毛泽东与妻子和岳母住在一起,温馨的家庭生活并没有因繁忙紧张的工作受到冲击。&br&&br&这一年,毛泽东几乎没有写什么东西,不过团体请愿书、信件、公报除外。他忙着建立一个又一个的组织,成员包括石匠、理发匠、纺织工、裁缝和排字工等各行业工人。毛泽东领导了长沙6000名泥木工人的罢工,装扮成工人,吹着口哨指挥工人呼口号。&br&&br&对长沙9000名人力车夫的艰苦生活,毛泽东关心尤切。他拿出党的活动经费,帮助车夫罢工,要求该市总共3100辆人力车的大小车主降低车租,并取得了胜利。在给人力车夫上课的夜校课堂上,毛泽东又采取了新的教学方法。他在黑板上先写一个“工”,再在旁边写一个“人”,这两字合起来就是“工人”。毛泽东然后再写一个“天”。他微笑着告诉车夫如何把“人”字放在“工”的下边构成“天”字。他进一步解释,如果工人团结起来力量可以顶天。&br&&br&毛泽东当时名声赫赫,但仍是一隅之士。中共的主角还是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br&毛泽东没有参加1922年7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这耐人寻味。&br&然后,一桩政治联姻促成了。&br&孙中山在上海与苏联特使越飞达成了协议。中国共产党将与国民党携手合作,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共产党继续保持其独立的存在。&br&&br&20.30岁&br&湖南的劳工运动进入了关键时期,处于全盛阶段,在中国最强大。&br&毛泽东让李立三、刘少奇和他的有经济头脑的弟弟毛泽民留在安源继续开展工作。他自己在湖南的很多地方播撒革命种子。他组织工会,发动了多达十几次的罢工,还不时地在各地暗中发展党组织。&br&两年的时间,湖南就有了20多个工会组织和50000多名会员。党员达到123人。&br&在每一个工会成立之际,毛泽东总是设法把一名党员安插进去任总干事。&br&&br&毛泽东把注意力转向粤汉铁路。&br&中国共产党认为它与安源煤矿一样,可以成为湖南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br&但军阀最终控制了局面。到1923年2月,粤汉铁路工人运动被彻底镇压下去了,湖南的统治者取缔了工会。无产者的革命看起来遥不可及。&br&毛泽东逃离长沙,以免作为“过激派”而遭逮捕。他的热情似乎受到压抑。劳动工会曾是他的生命,为此他牺牲了自己的写作,丢掉了在小学的教师职位,而且不得不逃离长沙。&br&&br&毛泽东没有带杨开慧一起出走,她又怀孕了,由她的母亲来照顾。过去的两年,是毛泽东和他的第一位自由恋爱的妻子在一起生活最长的一段时间。&br&&u&PS:城市的组织工作并不能发挥毛泽东的全部能力。他从没在矿井或工厂干过活,他熟悉土地却不了解机器或工业生产。他也没有去过欧洲,不会讲英语。&/u&&br&&br&21.30岁&br&毛泽东生平第一次来到广州。这座南方城市使他眼界大开,这里有外国人,有地处内地的湖南所没有的通商口岸。它的喧闹对这位举止有度的湖南人是一种震荡。&br&中国共产党要在这里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讨论与孙中山的合作问题。&br&毛泽东热心于同国民党的合作,倾向于中国各阶层组成最广泛的联合。&br&大会选举他为14名党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之一,这使他取代极左主义分子张国焘而成为组织部长。因这一工作,他的基地迁到了上海。1923年,他的文章主要发表在党的全国性刊物《向导》上而不是在湖南的刊物上。&br&毛泽东现在成了全国性组织中的一员,在长沙教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另一位同志接替了他在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的工作。&br&杨开慧没有离开长沙。毛泽东从信中得知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来到了人世,取名“岸青”(意即明媚的岸边)。&br&&br&22.31岁&br&大部分时间毛泽东都住在上海。在当时的中国,这是无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城市。在上海,帝国主义势力像黄浦江上的汽笛声和小贩的沿街叫卖声一样无处不在。&br&这年的冬季,毛泽东再次南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期间及在会后,毛泽东比以前都更热心地为国民党工作。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派别以外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首次亮相。&br&在会上,毛泽东发言为孙中山的含糊的,且又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民主义”进行辩护。他是被选进国民党权力机构中的10名共产党人之一。同时还与另外两名共产党员一起,选入由19人组成的国民党新党章审查委员会。一个月之内,他就成了国民党驻上海分部的组织部长。&br&&br&他分别处理两个党的组织文件。在被驱出湖南以后,他已有了一个崭新的开端。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的日子里,他感到志得意满。&br&毛泽东同一些国民党的领袖人物相识,包括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毛泽东对国民党的事业是如此卖力,以至李立三嘲讽他是“胡汉民的秘书”。&br&彭湃被任命为国民党新设的农民部部长。1924年7月广州成立了农民运动讲习所。这在中国历史上———或许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第一个以政治反叛为目的训练农民的学校。&br&毛泽东是彭湃第一个可共事的人,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讲了第一课。他的激情打动了学员,讲习所也更影响了他。他的光临带来一个新的开端,从此较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未来。&br&&br&然而孙中山处于肝癌晚期,派系复杂、暗怀戒心的国民党人正在策划反共。&br&但毛泽东的眼睛只盯着统一战线,“一切工作都打着国民党的招牌”,在中国共产党中的地位更加孤立。虽然人在上海,但没有参加1925年1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br&他被赶出了中央委员会。&br&&br&23.32岁&br&他在老家待了较长时间。&br&毛泽东善于随机应变,这种技巧使他终生受益。如果说他能够受一时的感情驱使而冲动起来的话,他同样也知道如何退却。该撤退的时候,他会退回到那有根的地方。&br&父亲留下的田产所得能派上很多用场。如果他想脱党转向别的人生道路,他不愁缺资金。他也有钱请农民吃饭。&br&毛泽东在乡村召开政治会议,把一部分田产收入用作共产主义事业。在韶山老乡的眼里,毛泽东倒是子承父业。他是个地主,即使是红色地主。他旧为新用。&br&毛泽东把血缘关系携入政治纽带之中,他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投身于革命。这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高级成员中是不常见的。&br&这一年春节,毛泽东合家团圆。杨开慧和两个儿子都在,毛泽民也回了家,可能还有毛泽建。家族关系和事业上的志同道合一定给了他们力量。&br&在湘潭县,毛泽东建立了20多所夜校。办学的目的在于进行平民教育(中国人称为提高文化水平),同时传播政治思想。&br&在毛泽东的父母曾经住过的那间卧室的阁楼上,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成立了。第一批共有农民党员32名。&br&1925年在湖南精神抖擞地干了几个月之后,他便填写了一首词以示志念,就是《沁园春·长沙》。&br&&u&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br&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br&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br&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r&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br&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br&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br&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br&&/u&&br&24.32岁&br&在10月雨季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到了广州。他离开珠江边上这座喧闹的城市将近一年时间,毛泽东发生了变化,统一战线也发生了变化。&br&毛泽东成了国民党的主要刊物《政治周报》的主编和宣传部的二号人物,实际主持国民党的宣传工作,远高于他在共产党内的地位。&br&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了。在这一届学员中湖南人占了40%,毛泽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弟弟毛泽民就参加了这一届的学习。&br&毛泽东在讲习所像一颗新星一样升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失色之后,他作为教师东山再起。&br&&br&25.33岁&br&蒋介石对统一战线进行破坏。他以“中山舰事件”为借口对共产党发起突然一击,逮捕共产党员(其中有周恩来),控制共产党力量较强的劳动工会。&br&虽然国民党解除了他对宣传部的控制,但是他不久就有了新职位。&br&当广州的监狱已塞满他的同志的时候,毛泽东变成国民党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负责人。在那不幸的几个月中,毛泽东是唯一一个在国民党中任职的共产党人。&br&毛泽东亲自挑选了15名教师队伍,他们中大多数都有实际工作经验,办事扎实。他选择举止文雅的周恩来(此时已出狱)讲授军事课程。&br&这就是毛周合作的开始,这种伙伴关系经历了种种波折得以长期保持。&br&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br&乡村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毛泽东。他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农民。&br&随着这篇文章的出现,卡尔·马克思降至亚洲的稻田。&br&&br&26.34岁&br&农讲所第六届讲习班结束。他回到家乡湖南,在现场处理农民运动中的问题。&br&这一次毛泽东的行动很出色。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并不是中国革命的经典,经典应该是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r&最贫苦的人也是最革命的,这是毛泽东的一贯看法,也是毛泽东对革命的理解。&br&毛泽东来到武汉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会议。&br&武汉是湖北(湖的北方)的省会。这座工业城市是中国中部重镇,扼京广铁路要道,又是从重庆到流经上海出海口的长江上的水路枢纽。&br&国民党北伐军占抵武汉,国民党左派政府和少数共产党人一起,企图控制迅速发展而又难以驾驭的中国革命局势。蒋介石则远在东边的南昌,自成一统。到1927年春,武汉成了中国革命运动的重地,但其内部却正在分崩离析。&br&国民党组织为毛泽东找到了一座雅致的别墅。杨开慧从长沙搬来与毛泽东住在一起,她的母亲也带着毛泽东的两个孩子来了,一住就是几个月。&u&(PS不久杨开慧又生下第三个儿子毛岸龙。毛岸龙的去向一直是个谜。)&/u&&br&另外一间卧室则给来自广东的农民运动组织者彭湃居住。毛泽东甚至还有一间书房,他在书房里最终完成了关于湖南农民问题的文章。&br&毛泽东部分时间用来教课。在附近一家有红柱和拱廊的大宅第里,成立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汉分部,它仍然是国共两党联合创建的。1927年上半年,毛泽东在这里给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和其他省份的学员讲课。&br&但是,陈独秀教授并不喜欢《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老同事李立三和刘少奇也认为毛泽东过于关注农民问题。&br&不久,蒋介石给统一战线以致命一击。他早已放弃了与共产党的联系,撕裂了合作。&br&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极其残忍地慢慢绞死,毛泽东在长沙的文化书社也被军阀查禁。&br&革命火光正在熄灭。&br&&br&共产党在风雨飘摇的武汉召开了第五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关于土地问题的观点遭到了强烈的反对。&br&国民党中的左翼最终还是选择了蒋介石。他们开始把矛头转向武汉的共产党。和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这里也是白色恐怖。&br&一些军官在军阀的指挥下把枪口转向左派,毛泽东乔装搭乘运货火车南下试图重整势力进行反抗。&br&&br&&br&27.34岁&br&在长沙,士兵们高呼着“蒋介石万岁”的口号,闯进工会办公室,对手无寸铁的工会会员和学生开枪,逼迫他们喊“蒋介石万岁”。湖南有3万人在那个夏天被杀害,毛泽东很幸运没有成为其中的一个。&br&毛泽东有些绝望,但试图竭力挽救。他组织起工人和农民反抗镇压。但陈独秀仍希望修补统一战线,令毛泽东离湘赴川。毛泽东既没有服从陈独秀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心,他还像消防队员一样站在烈火中。&br&在农村,去发动农民的学生被用煤油活活地烧死。左派分子被绑树上,身遭千刀万剐直至死去,凶手还往伤口里撒盐和沙土。面对惨状,毛泽东潸然泪下。&br&斯大林要求中国共产党也要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更为荒谬的是,这位远在4000英里之外的苏联领导人还坚持共产党要支持武汉政权。现在真的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乱弹琴。&br&共产党与武汉政权彻底分裂。他们打着国民党的旗子开始武装反抗!首先是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但起义没有成功。&br&在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r&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陈教授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br&&br&&br&28.34岁&br&八七会议之后的毛泽东,作为中央委员,中央特派委员到湖南长沙组织秋收起义。&br&在去衡阳招募矿工参加他的部队时,毛泽东被地主的武装民团抓获。民团奉命把毛泽东押到总部去处死。快接近院子时,毛泽东沉着机智地想好脱身之策。他先是把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钱用来企图贿赂押送的士兵以便脱身,但这一计策明显的无用。&br&在离院子近200码的时候,毛泽东决定赶快逃走。他这时身材轻便,行动敏捷。他躲过了飞来的子弹,跑到池塘边的一片深草丛中藏了起来。&br&团丁赶了上来,他们强迫老乡搜索草丛。毛泽东静静地蜷伏在地,暗抱一线希望。很有几次团丁逼近了他,他甚至能触到他们。他感到绝望,他以为他们已经看到了他。&br&降临的夜幕掩护了他,追兵停止了搜索,离去吃晚饭了。&br&整整一夜,毛泽东在山丘灌木中跌跌撞撞地穿行。他赤着脚,因为押送的士兵拿走了他的鞋,这半是因为士兵贪便宜,同时也出于迷信说法,即死人没有鞋就不会变鬼报复杀他的人。&br&精疲力竭、遍体鳞伤的毛泽东迷了路。后来,他遇到一个答应帮助他的农民。毛泽东开始吉星高照了,他的身上还有贿赂别人剩下的七块钱,他用这些钱吃饭,同时买到了在中国革命的最低潮时最急需的两件东西:鞋和雨伞。&br&毛泽东又追上了留候的部队。但秋收起义失败了。毛泽东又失去了领导地位,他被赶出了中央委员会,甚至湖南的共产党分部也把他驱逐出了领导机构。&br&他已经背向城市和一切已经建立的组织。毛泽东率领他的1000名心情沮丧的幸存者到达湖南东部边境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他打算用枪杆子走自己的路。&br&&br&28.34岁&br&身处困境仍有胆识是毛泽东的风格。&br&在1927年有好多著名的左派分子都流亡国外,但毛泽东从未想过要去欧洲避难。&br&当到达文家市时,毛泽东已制定了一个新的计策。他要像《水浒传》里的农民反抗者那样,把队伍带进山里去。他已找到了挽救革命的方法,但是他手下的人胆敢跟着他干吗?&br& 在三湾村,毛泽东的部队都集结在一座破庙里,以躲避连绵的秋雨和那沽满草鞋的红泥。&br&毛泽东一连讲了好几个钟头,他阐述了自己关于军队的一些想法。&br&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在农村建立一支正规部队。只有在农村站稳脚跟,并完全控制这个广大区域时才能去占领城市,以最后完成革命。&br&这不是欧洲或上海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后来成了为中国所接受的毛泽东主义,并延及非洲和拉丁美洲。&br&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处于江西省西部、湖南省东部的山脉地带。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在这里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br&这是一个以雄伟而与世隔绝的世界,毛泽东用他那集农民和政治家于一身的敏锐目光选中了这块根据地。这个主意很简单,因为他的余部弱小不堪。&br&五四运动在井冈山收获了它的第一个真正的政治果实,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一支新型军队。&br&&br&29.35岁&br&李大钊早在1919年就对知识分子写道:“我们应当到田间去工作,这样,文化的空气才能与山林里村落里的树影炊烟联成一气……&br&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使他真正成为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br&毛泽东真正的创造性在于他把三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枪,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哪一方面,毛泽东都不能称为先驱者,但他是把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人。&br&毛泽东不像一名军人,如果他带的不是枪而是书,看起来可能会更协调。&br&毛泽东提出了他著名的比喻,他把军队比做“鱼”,而老百姓是“水”。&br&井冈山地区原先就有袁文才、王佐两支武装,在当地有着不小的影响。毛泽东向二人做了耐心的争取、团结、改造工作,使他们参加了革命军。两个土匪首领给了毛泽东600个人和120枝枪。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站住了脚跟。&br&他不能大张旗鼓地搞土地改革,因为土地太少。&br& 毛泽东在这场挑战中采取了机智灵活的策略。他打倒土豪劣绅,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br&他用游民和懒汉补充自己的队伍,而且认为可以改造他们。他还组织民兵和赤卫队以补充正规部队。他采取教育措施,办起了干部班、战士班,还有一些教憨厚的农民识字、写字的文化班。没有课本,缺乏纸张,教师们只好用树枝在地上教学生写字。&br&毛泽东成了井冈山的“红”乡绅,他似乎成了精神之源。&br&&br&30.35岁&br&中共中央起了变化,实际权力转移到了湖南人李立三手中,井冈山重归长沙的党组织领导。&br&毛泽东被命令到湖南去与军阀的军队打硬仗,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这次出征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井冈山被敌人占领了,尽管一个月后又夺了回来,但他的部队却损失过半。&br&朱德抵达井冈山。中共的极左路线使他在华南屡遭失败,战士所剩无几。然而他仍受中央的委派去批评毛泽东。上海觉得毛泽东像《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军事意识太强,不是发动群众共同掀起革命高潮,而是去杀富济贫。&br&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农军同毛泽东部在宁冈聋市会师。随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兼党代表。这年朱德42岁,毛泽东35岁,从此开始了他们密切合作的战斗生涯。&br&毛泽东和朱德在水坑村的一条小溪旁相会拥抱。他们两军相合,组成了一支10000人的军队,红军真正地诞生了。朱德很快就把毛泽东看成是一位思想家,他代表上海准备对毛泽东所作的指责从他的唇边消失了。反过来,毛泽东十分欣赏也非常需要朱德惊人的军事才能。&br&毛泽东总是乐于制定宏观的战略,而把具体的战术行动交给别人。现在他可以这样做了。&br&毛泽东坚持在每个班设党小组,每个连设党支部,每个营设党委。这样,党便由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一个每日都在的实体,党便来到了夜晚营地的舞火边,来到了每一个战士的身旁。&br&
毛泽东不许军官打骂士兵,账目公开,由大家监督。每打完仗,毛泽东都组织民主生活会,会上可以各抒己见,还可以点名批评或表扬上级军官。通过讨论,如果取得一致意见,军官也可能被降职。每个战士都感到自己是一场重大运动的一部分。&br&毛泽东也为士兵们制定了纪律、在群众中的行为准则。抢劫和强奸本是军人们常做的一些事。然而,井冈山的战士们帮农民春播,给年老体弱者砍柴,送还从农民那里借来的镰刀,买菜如数付钱,住宿在有年轻姑娘的地方也不骚扰她们。这一切同从前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br&毛泽东成了导师兼道德家,他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军风。&br&&br&31.35岁&br&毛泽东从未上过军事学校,而其他的红军将领大多都在军校学习过。他仅有的军旅经历就是曾给长沙驻守部队的一名军官当过6个月的传令兵。和中国老百姓一样,他讨厌在军队中所见到的一切。&br&他认为军队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军队的一切行动都要服从这个目标。作为统帅,毛泽东是富有影响力的,因为他跳出了纯军事的羁绊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br&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他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因为他相信决定性的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总的说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br&留守井冈山的部队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井冈山黄洋界击退国民党军四个团的猛烈进攻。毛泽东听到喜讯,挥毫写下《西江月·井冈山》,热情讴歌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br&&p&&u&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u&&br&&u&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u&&/p&&p&&u&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u&&br&&u&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u&&/p&&p&毛泽东并未想长期占据并冈山,只是在吸取失败教训后所进行的一种新尝试。但是他慢慢地发现红色力量能够在山区生存下去。&br&&/p&&p&毛泽东总结说:“根据地对于红军就像人的屁股。如果没有机会坐下来休息,一个人肯定会因疲劳而倒下。“井冈山对于中国红军的意义,正是如此。&br&&/p&毛泽东的行为没有得到上海和长沙的赞许,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山沟里是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但是,毛泽东坚信不移地认为中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br&到1928年底,他实际上已成为当时湖南组织涣散的中共力量中的头号人物。&br&&br&32.35岁&br&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当时在中国很难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召开这次会议。严峻的事实比大会的任何决议都更有说服力,大会的报告5个月后才传到井冈山。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井冈山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br&第六次党代会选出一个极左的政治局,由李立三掌权。周恩来批评毛泽东“闯州过府、流通游击”。绝没有人提议选举缺席的毛泽东为政治局成员。&br&然而这次代表大会说到农村根据地是走向革命胜利的有效一步。至少,毛泽东又回到了中央委员会。&br&中国共产党当时是一个党员之间很少见面的政治组织。有时信件从发出到收阅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毛泽东时常获益于这种中世纪的联络方式。因为很多极左路线,他在几个月后才听说。这样,他就有了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br&毛泽东的文笔往往犀利不凡,但在党内斗争中,一枝雄辩的笔并不总是能解决问题。&br&毛泽东一直把家人带在身边,事业上的失败和挫折使他更需要亲人。毛泽东几次失意后回到韶山说明了这一点。在井冈山亦同样如此,不过这里的戏剧主角发生了重大变化。&br&毛泽东的弟妹们都竭力地帮助他。弟弟毛泽民毅然离开党中央的上海总部,并忠实地加人了毛泽东在偏僻的农村进行的实践。毛泽覃也从湖南平原赶来。在后来的几年中,毛泽东的两个弟弟都坚定地跟随他,他们的妻子也都因此至少被捕过。毛泽东的继妹毛泽建,比两个弟弟对井冈山的帮助更大。她自成年后始终都是湘区党组织的活跃分子。&br&杨开慧带着两个儿子住在韶山,困难殊多—让她上井冈山不是不可能。或许,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必须选择,跟毛泽东在一起还是跟孩子们在一起。以前与毛泽东在一起时总是心情黯然,近两年两人便不再相伴在一起。&br&&br&毛泽东在1928年年中爱上了一个女高中生。毛泽东见到贺子珍时她才只有18岁。她聪明、活泼。朱德的一位部下曾描述过他对毛泽东的这位“革命爱侣”的印象:既有魅力又有涵养,说话清晰且有分寸。她的那双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见到她“就会给你一种甜如蜜的感觉”。&br&子珍还具有政治头脑。她父亲是一个家产不丰的小地主,思想比较进步,开了一个出售左翼书刊的书店。贺子珍于1927年加人共产党,是井冈山反抗国民党斗争的积极分子。这位18岁的姑娘完全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u&而杨开慧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u&)。&br&这件事突如其来。它是青春爱情之火的激发。它似乎表明,毛泽东在并冈山上找到了新的力量之源。尽管在更大的舞台上形势对他不利,但是毛泽东现在精神焕发,勇气倍增。&br&自1928年以后的近10年中,毛泽东一直和贺子珍在一起生活。他们的结合预示着毛泽东的一个创造性时期的来临。她不久就给毛泽东生了两个孩子。&br&&br&33.36岁&br&毛泽东离开了井冈山。其原因是现实的而非哲理的。他要离开是为再开辟一个更好的根据地。&br&彭德怀将军和他的队伍于来到了井冈山。彭德怀后来成了中国革命中的杰出人物,但他的到来并没有受到热烈欢迎,因为这加剧了食物的短缺。&br&毛泽东决定向江西进军。他和朱德之所以要进人这片绿林,进人这多山省份原因很多。如果能占据另一个省,就可摆脱湖南共产党组织的吹毛求疵。&br&这次可怕的远征于元月开始,战士们排成一路纵队走在冰雪覆盖的崎岖山路上。4 000名战士(包括贺子珍在内有100名妇女)每人只带了半斤炒米,他们满是虱子的棉衣一点也不保暖。&br&凑合戴在头上的帽子使他们看上去像群捡破烂的小贩,没有药品,甚至2 000多名战士没有枪而只有长矛。&br&毛泽东现在骨瘦如柴,衣衫破旧,蓬乱的头发垂到肩上。&br& 休息了两次后炒米都吃光了。这4000人在继续的跋涉中,已有人冻饿而死。要是没有仗打,还会有数百人或更多的人饿死。当然,假如不能尽快吃上一顿饱饭,很少有人还有力气打仗。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在离开井冈山的第三天晚上,他们打败了国民党的一支驻防部队,当晚饱餐了一顿。&br&不久,毛泽东就在瑞金建立了根据地。自离开井冈山以来,他损失了半数的战士,但他得到了一个实施他的“土地革命战争”计划的机会。&br&在1929年余下的时间里,他逐渐用枪把赣南变成了赤色。&br&&br&34.36岁&br&每攻下一个村寨,毛泽东就将它打上自己的印记。他把宣传共产主义的标语贴在墙上,召开群众大会,解释红军的由来和目的,建立人民委员会(苏维埃)。&br&瑞金地区并不像井冈山那样贫穷,毛泽东的日常备用物也较以前多了些,伙食也有改善,衣服有替换的了,还可以弄到一些药品。&br&他现在有一块安全的根据地开展工作,而在秋收起义时他所缺少的正是这个。&br&李立三仍然只会坐在办公桌旁狐假虎威发号施令。他发出的指令是:把城市作为中心,不要建立根据地;不要进行土地改革。他还命令毛泽东和朱德离开军队到上海接受批评。&br&朱德怒气冲冲,毛泽东则冷静如常。&br&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收到的指令多么不合理,毛泽东从未退出过中国共产党。&br&因为他坚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终究会到来。他的灵活机智的工作方法有时近乎机会主义,但是他要实现的目标一直是共产主义。&br&中国的面积比整个欧洲还要大。仅湖南省在1920年的人口就与法国1789年大革命时的全国人口相等。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需要一支真正的全国性力量。没有共产党,毛泽东和朱德不可能建立起这样的武装力量。&br&毛泽东走的是地方路线,但他的思想不是地方主义的。&br&在古田会议上,他草拟出时今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br&&br&35.37岁&br&毛泽东可以大胆行动了。因为这时蒋介石受到两个军阀的攻击,同时日本人也正向中国施加压力。&br&在周恩来的支持下的李立三,起初像蛤蟆一样把自己吹得胀鼓鼓的牛皮也吹破了。他和毛泽东之间奇特的拔河赛动摇了每个人的立场。&br&朱毛军事武装(主要是红军第四军)是当时左派在全国范围内最强大的武装。但这并没有使李立三转向毛泽东的建立长期农村根据地的思想。&br&李立三想利用朱毛的军队来进一步实施他的攻打几个大城市的计划。他很快就有权这样做。&br&彭德怀将军攻占了长沙,徒劳无益地坚守了10天,最后被赶了出来。贺龙将军被派去攻打武汉,但他在这座大城市面前失利。&br&毛泽东和朱德的目标是南昌。他们徒劳地占领江西省府24小时圈,工人没有起来,国民党没有垮台,军阀的军队损失也不大。&br&长沙失利后的一个月,李立三要彭德怀试图再进攻一次,并命令朱德和毛泽东也参加这次会战。红军人数已超过2万,是中国共产党迄时为止最强大的一支军队。毛泽东带领队伍进攻了12天,但国民党军队有飞机、大炮和军舰……&br&毛泽东放弃攻城,没有服从李立三的命令(带着彭德怀和朱德)。他用实际行动反对李立三,又返回了赣南。毛泽东从进军南昌的失败中得出的唯一结论是:李立三的路线已彻底破产。&br&&br&36.37岁&br&进攻长沙的后果是导致杨开慧被杀害。她是拒绝解除同毛泽东的婚姻关系而受刑的。&br&但是毛泽东已与贺子珍生活在一起了,他要避免原有的妻子与新娶的妻子彼此相遇。&br&在后来的岁月中,内疚似乎攫住了毛泽东,他对杨家极尽情谊,并以杨开慧丈夫的身份保持联系。&br&毛泽东的两个儿子被救了出来,但他很多年后才见到他们。&br&他家的土地被国民党查封,国民党还掘毁了他双亲的坟墓。&br&不会再有地租交付给毛泽东。这位“红乡绅”再也没有静修的好去处了。&br&毛泽东在井冈山和江西没收了许多地主的财产,现在他知道被没收财产的滋味了。&br&李立三垮台了。两个月内他失去了党内一切职务。和他的前任瞿秋白一样,他被召到莫斯科挨训受责,后来投进监狱。28个布尔什维克取代李立三掌管党中央,他们除了擅长理论,对其他事情一窍不通,其中的两位佼佼者—王明和博古当时都只有24岁。&br&毛泽东写了一篇题为《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文章主题是论述“山沟的马克思主义”和在莫斯科学到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毛泽东提出的口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r&毛泽东在1930年9月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br&以毛泽东为政治首领的江西根据地工作进展顺利。到1930年底,根据地的面积已扩展到1900平方英里,管辖人口300万。几次攻打城市的惨败反倒扩大了江西和其他红色农村根据地。&br&&br&37.37岁&br&与李立三进行了3年斗争,现在毛泽东不得不应付这一斗争遗留下来的一个棘手问题。李立三在江西的追随者们不喜欢毛泽东和他的思想,并密谋反叛。其中有些是渗透进来的AB团分子(“AB”英文意即“反布尔什维克”)。国民党搞AB团的目的就在于向中国共产党渗透。&br&毛泽东得到警报后,迅速行动,在富田囚禁了几个反对他的领头人物。&br&这一行动将反叛推向了高潮,几千人赶到富田企图释放被关押的人。几千名武装战士参加了这次长达几周的战斗。这是共产党阵营内发生的第一次重大事变。&br&最后毛泽东赢得了胜中央苏区首府—江西瑞金。&br&&u&PS:由于缺乏经验,致使以“反AB团斗争”为主要内容而实际是为着肃清反革命的工作,一开始就采取了严刑逼供的错误方法,从而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冤案。许多忠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被错整误杀。毛泽东违背了自己制定的“治病救人”的内部斗争方针,他处置了成百甚至有上千的人。&/u&&br&&br&38.38岁&br& 蒋介石正准备用武力根除共产党。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自李立三向蒋介石的城市发动几次进攻之后的以牙还牙。他调动30万大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并亲自督战(国民党的前两次围剿已经失败)。&br&而据记载,此时毛泽东指挥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只有30000人。&br&毛泽东采取了不少战术诱敌深人,把国民党军队引到他们不熟悉的山里。&br&他看着敌人逐步分散兵力,一旦发现薄弱环节,就集中所有的兵力围歼,这种战术是“以十当一”。&br&毛泽东取得了历年来最好的成果。成千上万的国民党士兵投向了共产党这边,许多国民党军官被击毙,不少人归顺了毛泽东。&br&朱毛军队缴获了大批枪支,在战利品中他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机器—他们从未见过也不知怎样使用的无线电发报机。这是在福建漳州缴获的。&br&毛泽东和朱德击退了蒋介石,但要击退28个布尔什维克则相当困难。&br&这一年对毛泽东来说是喜忧参半,他把人民战争的思想付诸实施并取得了成功,但他在中央的处境却十分不利。&br&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迄时为止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共有610名代表。开幕式于日清晨举行,这一天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14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br&这是毛泽东当时的最佳头衔。他成为一个政府的首脑,尽管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还不知道这一政府,也不知道毛泽东这个人。毛泽东身边还有两位副主席,张国焘是其中之一,这个地主的儿子一直与毛泽东合不来。&br&&br&39.39岁&br&在上海,王明和博古得到莫斯科同意后决定巩固在中央的正规统治。他们开始了计划中的下一步,中共中央由上海搬到了江西这个最富有朝气的地方。这对毛泽东是一个打击。&br&在28个布尔什维克眼里,毛泽东只不过是一名农民游击队员,其军队已被游民思想所腐蚀。他的灵活的战略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在28个布尔什维克看来似乎是放弃所占有的根据地。&br&毛泽东的确是把一些封建主义的现实(如家族)绘入了治理农村的蓝图。毛泽东还不精通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头脑中还有部分《水浒传》的思想。&br&毛泽东总是尽量避免使用“布尔什维克”这个词,他还找到了一个有具体意义的词来代替“苏维埃”—“工农兵代表会”。&br&&br&40.40岁&br&毛泽东被解除了制定政策的权力(尽管他还拥有他的政府头衔)。此时,蒋介石调集了不下40万人的军队开始了第四次“围剿”,但毛泽东已不是此次反“围剿”的负责人。周恩来负责此次反“围剿”。&br&在这些年中周恩来没有站在毛泽东的一边。他相信阵地战,概括起来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他觉得毛泽东行为有异,在宁都会议上他俩曾言辞激烈地展开过争论。&br&红军打退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周恩来在28个布尔什维克思想指导下的战术起了作用,还是毛朱留下的影响赢得了这次反“围剿”的胜利?&br&但无论如何,这次反“围剿”的胜利使毛泽东更加孤立,他的“胆怯的游击主义”也因此而被看成像自动化时代的纺车一样落后。&br&中共举行了一次反“围剿”胜利后会议,它把毛泽东的军事威望打人地狱。毛泽东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他的疟疾又犯了,再次受挫使他卧病在床。&br&他责备傅连障医生为他安排的过奢伙食。他说:“我们不要忘记现在是战争时期。”&br&毛泽东写了文章《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涉及经济问题。&br&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创建、巩固和捍卫革命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组织动员苏区的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与敌人进行革命战争。&br&毛泽东开始倾向于建立一个抗日统一战线,但他当时所拥有的权力只能是谋划此事。中央还没有发表任何抗日宣言。实际上28个布尔什维克从未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他们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看成是帝国主义联合进攻苏联的开始。&br&&br&41.41岁&br&福建省发生了一场悲剧。一支杰出的国民党军队、蔡廷锴领导的十九路军转而反对蒋介石。蔡廷锴行伍出身,由士兵一步一个脚印升为19路军上将总司令,凭的就是过人的战功。&br&但是,中共却举棋不定,他们对待十九路军反叛的态度漠不关心并兼怀敌意。蒋介石用计消灭了英勇的十九路军。&br&毛泽东同情蔡廷错。他希望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包括共产党以外的所有爱国人士,只要他不是反动派。毛泽东回忆说,中国共产党没有团结蔡廷锴是错误的。&br&毛泽东强使自己来到瑞金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是苏维埃政府的主席,尽管有名无实,他还得来主持会议的开幕式。会堂里挤满了1 000名代表,装饰着红绿彩旗。他看到一幅标语:“只有苏维埃才能够救中国”。一声礼炮和一连串的鞭炮声拉开了大会的序幕。&br& 毛泽东作了一个简短、无力、言之无物的空洞讲话。大会的所有决议都已在提前召开的中央会议上确定了。而在中央会议期间,毛泽东要么缺席,要么难起什么作用。他主持大会时就像一只落了毛的凤凰。&br&&br&42.41岁&br&此时第五次“围剿”已经开始,但是毛泽东只能做一名袖手旁观者。这次“围剿”的方案是由德国人制定的。蒋介石急于彻底消灭共产党而求助于希特勒,两位德国将军成了蒋介石的军事顾问。&br&28个布尔什维克控制下的中国共产党也同样急切地求助于外国人,这次反“围剿”由一名德国共产党员奥托布劳恩直接指挥,他是共产国际赠送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件礼物。&br&这次代表大会被王明的盲目乐观主义思想所笼罩,在那时为止布劳恩指挥的几次战斗还不算太坏。毛泽东只能保留自己对阵地战的怀疑。&br&因为中共也选择把自己的军队固守在防守阵地上的战法。这便使兵力太弱而且装备低劣的共产党军队失去寻找敌之薄弱环节、灵活机动地对之各个击破的机会,而国民党军队却能对给养不足的被困红军有效地实行经济封锁。&br& 到8月,中共原来控制的70个县只剩下6个了,许多红军将领战死沙场。&br&毛泽东对此无能为力,终日闷闷不语。他处于如西方人们说的那种被“软禁”状态。自仲夏始,他就藏身在于瑞金以西的一座小山上。&br&朱德手下的一名军官来和毛泽东闲谈。他带来了酒和鸡。在那艰苦的岁月,这是再美不过的佳肴。他们受用了一顿。毛泽东对这位老部下叹道:“唉,现在不再是井冈山同志们的天下了。&br&毛泽东试着回到书本中去,他杂乱地记着笔记,他赋写忘情于山水的诗词,他还教他的“警卫员”识字。然而听到美好山峦之外发生的事情,他无法安宁下来。他在这黯淡时刻再次病倒了。&br&蒋介石轻而易举地赢得了第五次“围剿”的胜利,他似乎觉得自己使中国摆脱了“共产主义灾难”。共产党决定放弃江西。&br&毛泽东觉得这样做是“惊慌失措”之举,可这是博古和布劳恩决定的。红军余部开始向西北行进,希望在湖南与贺龙领导的苏区会合。&br&毛泽东又悄然回到为指挥撤退而组建起来的军事委员会里。这是一个小小的转机。&br&红军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无舵的小船。8万余人(还有几百名妇女)的队伍毫无目的地走着,一定有很多人意识到自己是在走向死亡。有不少人在伺机开小差。&br&长征就这样开始了!&br&&u&PS: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u&&br&&br&&br&43.42岁&br&长征开始时,红军实际上没有一张精确的地图。博古和布劳恩硬是坚持带上所有的办公用具和文件,但就是没有想到带上对行军最重要的地图。&br&&br&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他在任何情况下都像是毛泽东的影子。&br&没过几个月,毛泽覃就死于敌人的魔掌。另外一位被处死的是倒霉的前领导者瞿秋白,他主要是身患结核病而留在江西。&br&毛泽东还留下了他与贺子珍所生的两个年幼孩子。当时红军规定,只有那些能够行军的孩子才能随军撤退。毛泽东把两个踌珊学步的孩子放在一位不知姓名的农民家里照料,自此他再也没有见过这两个孩子。&br&贺子珍是自始至终参加长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夫人中的一位。长征开始时她正怀着第三个孩子。艰难的跋涉对贺子珍的身体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实际上这还损及了她的婚姻关系。&br&54%的长征者都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和他们相比,42岁的毛泽东成了老人。只有4%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上,还有十一二岁的少年充当司号兵、勤务员、送水员、通讯员,或只是作为一般宣传员。&br&&br&毛泽东总共有三万军队,第一方面军占长征参加者的四分之一。&br&他们打的第一个大仗是在湘江边上,这是毛泽东少年时代梦中的河。&br&蒋介石准确地判断出红军会向西北方向逃窜。在蒋介石强大而有力的军事机器面前,共产党损失了五万人。在极度痛苦之中,伤员们咬住自己的衣服,抑制住自己无法控制的哀声。&br&国民党消灭了将近半数的红军。面对如此巨大的代价,这次战役使党内的政治斗争几近明朗化。毛泽东决定向博古和奥托布劳恩的领导地位发起新的挑战。&br&严酷的现实是红军不能按照原定计划与湘西北贺龙的苏区会合,因为蒋介石已部署了六倍于红军的兵力等待他们。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决定改变计划,同时向28个布尔什维克发起猛烈攻击。&br&红军应该掉头向西南进人贵州,这是敌人兵力较弱的省份,然后与四川北部的共产党军队取得联系。毛泽东的这一观点占了上风。在湘江战役以后的几周时间里,他的威信在稳定地提高。&br&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制定政策。文件烧毁了,办公用具被扔进深山峡谷;多余的枪支弹药送给当地可信赖的农民;精简了的运输小分队夜间行军,这就不会轻易暴露目标。用计之妙使朱毛部队享有魔术师的声誉。&br&这种战术使得红军能够渡过220米宽的水流湍急、恶浪滔天、两岸尽是陡峭岩石的乌江。&br&&br&44.42岁&br&最终,红军占领了富饶的古城遵义。&br&毛泽东在遵义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在他得到很好休息的军阀宅院,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召开会议。会上他扭转了由28个布尔什维克当权所带来的局面,并赋予长征以新的意义。&br&博古开始在会上作报告,接着是周恩来作报告。然后是毛泽东发言批评最近的军事路线,而王稼祥表示支持毛泽东的立场。&br&极为重要的是周恩来后来转向毛泽东这边,他让出军事委员会的职位并敦促让毛泽东任军委指挥。&br&自遵义会议后,周恩来再也没有对毛东的领导地位或思想提出过根本性的挑战。&br&毛泽东重新获得的权力其实质是在军事。至少在整个长征期间,枪杆子居一切权力之首。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头号人物,这使他比红军在井冈山或江西时的任何一位将领都拥有更高的权威。朱德仍是红军的总司令,而且继续与毛泽东保持一致。&br&斯大林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再顾及四处流窜的中共。他根本不相信这批农民军队能完成中国革命的艰巨任务。&br&毛泽东的最终目的是要到达陕北并从那里开始抗日。同时,他还想与四川北部张国煮的军队会合,在这一神话般的省份建立苏维埃政权。&br&在遵义休整后,长征重新开始时,毛泽东显得整洁潇洒。&br&&br&45.42岁&br&蒋介石在现场手忙脚乱地亲自指挥对红军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他拍电报给他的官员们说:“此役命系党国,务将红军困在江南。”&br&一部分地方军阀也振作起来,投身到非同寻常的防守大战中,准备对付红军。&br&张国煮放弃了在川北的苏维埃根据地,领着红军悲观消极地向荒无人烟的西藏地区逃窜。&br&这意味着,毛泽东在北渡长江时将不可能得到张国熹的精锐的第四方面军的帮助,这使蒋介石能够把毛泽东的运动着的部队围困在令人生畏的江河横贯之地。&br&在入川的艰难行军中,精疲力竭的红军抵达茅台镇。这里是闻名于世的中国烈酒之乡。共产党人发现自己已置身于酿酒作坊,排列的100只大缸,每一只都盛有20担酿制的酒。年轻的红军战士从未享用过这种东西。&br&因为有了毛泽东英明的声东击西战术,红军才冲破了蒋介石的封锁。&br&当时,最佳方案是迂回向西进占云南。毛泽东佯攻贵州省会,蒋介石的军队正在那里等待着最后的胜利,而毛泽东却带着他的部队进人了云南。&br&云南这地方与越南为邻,毛泽东在这里遇到了春天的炽热。&br&稻田里的禾苗郁郁葱葱,圆坦的山野间遍是鲜花,更有纷飞的彩蝶。但是他必须忍受在炎热的气候中进军。蒋介石像一只追着花朵不放的蜜蜂飞抵昆明,带着随时可供调遣的新装备起来的10万精锐部队。&br&毛泽东对昆明又发起佯攻。这使他有了渡过长江的良机。长江的这一段称为金沙江,它把云南和四川分隔开。抢渡金沙江,这比起古典小说中的农民起义故事来毫不逊色。&br&红军进人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br&&br&46.42岁&br&红军长征渡过的最后一条主要河流或许在整个军事经历中最惊心动魄。&br&蒋介石决心把共产党人堵在大渡河以西,这样他们就会消失在西藏东部的雪山里。&br&《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在此遭到失败&u&(应指长坂坡之战,张飞出现怒喝三声,吓死曹将夏侯杰)&/u&,伟大的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亦丧生在这条河边。&br&蒋介石已飞抵重庆,再次坐镇指挥以根除共产党。他的飞机向红军撒下传单说毛泽东正在走“石达开的路”。&br&大渡河水急浪高,一般难以航行,甚至渡船也难免有倾覆的危险,而唯一的一座桥被国民党守军牢牢地把守着。&br&大渡河上的沪定铁索桥。像杂技演员走的钢丝一样悬空,它由13根铁链组成,比湍急的水面高出200英尺,两端分别固定在峭壁之上,巨大的铁链上由一块一块的木板铺成桥面。&br&国民党守军把位于红军一方的半数木板全部拆走,只留下几根光秃秃的令人生畏的铁链。&br&毛泽东认为正是因为延误时机曾使过去的起义军在此覆灭。为了争取时间,红军战士在24小时内奇迹般地走完了最后的80英里路程到达沪定桥。&br&毛泽东的战士像被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拉着似的勇往直前。敌军不战便脱阵仓皇溃逃。大约有100名国民党兵就地参加了红军。&br&下一步的任务是与张国焘的第四方面军会合。毛泽东已有8年没有见到张国焘了。&br&海拔高度很高的大雪山气候变化异常,刚到下午天色就暗了。&br&没有大米,食用青棵使人肠胃不适,暴风雪接连不断,土豆般大的冰雹从天而降。在海拔16000英尺的高山上,数百名衣衫单薄的战士,特别是气血不旺的南方人被严寒摧垮了身体,一些人永远地躺在了四川的雪谷中。&br&蕃族部落居民心怀杀机,从山上滚下巨石以示他们对红军人侵的不满。&br&在四川过大草地也是长征中最恐怖的日子。&br&毛泽东努力用吟诵诗词和宣讲故事使战士们振作起来。&br&他用辣椒和生姜熬成热汤给这些冻僵的战士暖和身子。&br&&br&毛泽东和张国焘各以自己的方式统率军队,而且谁也不想失去对自己军队的控制权。&br&毛泽东希望继续北上以便抗日;张国焘则愿意留在西部积蓄更大力量。&br&毛泽东显然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但张国煮统率着红军中最精良的部队,因此达成了妥协,两支部队分别向北进发。&br&局势的紧张使张国焘找到了借口,不再向北而是掉头向西。&br&毛泽东则率领部队从川西骤然向北。&br&朱德决定随张国焘向西,因为这样可以防止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火并。&br&&br&47.42岁&br&毛泽东的部队在越过六盘山后到达陕西,它正好在长城的南面。这一地区已有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小部队,徐海东欢迎了这些形容枯稿的幸存者。&br&在离陕西还有几天路程的六盘山上,毛泽东写了一首展望未来的词:《清平乐·六盘山》&br&&u&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u&&br&&u&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u&&br&&u&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u&&br&&u&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u&&br&&br&艰难、壮烈的长征就此结束。红军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美国东西跨度的两倍。&br&在时而酷热时而严寒的恶劣气候条件下,毛泽东跨越了24条江河,翻过了18座高山。等他到达西北黄土高原时,一年之前离开江西的士兵仅十中存一。&br&长征将毛泽东“造就”为一个将思想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的人,将他推至于中国最有希望的政治领袖的地位边缘,而且给他提供了一支钢铁般的队伍。&br&一年时间,他们经过了有2亿人口的居住区,不停地宣传他们的事业。&br&毛泽东利用休息时间,教农民写六个字——“打土豪,分田地。”&br&共产主义中国就诞生于长征的汗水、鲜血和冰雪之中,它激发了战士们对新社会的渴望,也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毛泽东曾是他那个时代的摩西。&br&长征的成功因素有三: 一是红军年轻战士的勇敢顽强;二是运气,滇、贵军阀没有集中力量作战;第三个就是毛泽东的魄力和手腕。&br&&br&在领导长征中,毛泽东在政治上天才的一着,体现在他认为共产党今后的首要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这为江西惨败后共产党继续存在下去提供了理由。&br&它把共产党从宗派主义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将他们塑造成压根就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何物的千百万中国人眼中的爱国者。&br&总之,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扎根于自己的国土,他对中国的了解比对任何别的事物都更充分,这使他能够做28个布尔什维克不可能做到的事——使中国革命真正地成为中国革命。&br&&br&48.43岁&br&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第一次会见。当时周恩来和邓小平在瓦窑堡拜访毛泽东。&br&&u&(PS:刚刚开完的瓦窑堡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u&&br&在西北,毛泽东有了发展的机会。他有自己的准则,“延安道路”不久就成了一个含义无穷的用语。&br&帝国主义这时还没有渗透到西北。毛泽东发现延安一个西方的“剥削者”都没有。&br&另一方面,陕西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北部的战略要冲,这是这片黄土地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活动中心的原因所在。&br&毛泽东的抗日行动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并在这种民族斗争中发展共产党的势力。&br&因为共产党顽强抗日,红军在其后的3年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br&日本无意之中帮助了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3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毛泽东不会在1949年成为中国的最高领袖。&br&&br&由于日本的入侵,毛泽东又准备恢复与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同杀害了他的妻子、弟弟、继妹和他的近乎半数的亲密朋友的集团实行联合。因为,与家庭的因素相比,他对祖国有着更加深挚的爱,他更渴望国家的统一。他在《沁园春·雪》中写到:&br&&u&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r&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br&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br&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br&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r&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r&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br&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r&&/u&&br&这是一首地道的民族主义的诗词,是中国壮丽的山河使毛泽东产生了如此坚强的信念。&br&&br&毛泽东不相信共产党和国民党能够共享未来,他也不相信随着战争的持续国共两党会融合而形成单一的政府。 但是他确实认为,共产党和国民党能够站到一起。因为双方都在全力以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抗日斗争。只要掠夺者还在中国的领土上,就不会对双方造成决定性的破坏。&br&&br&&br&49.43岁&br&1936年10月,蒋介石到西安筹划第六次“剿匪”。他认为,任何只谈抗日不谈剿共的人都不是中国士兵。日本人还远着呢,可是共产党就在眼皮底下。两个月后,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蒋介石在西安成了毛泽东的囚徒。&u&(PS:张学良是著名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对张学良来说,蒋介石的反共和动摇不定的抗日态度已让他忍无可忍。张学良与共产党人取得了联系,双方达成默契。12月的一天夜里,张学良包围了西安北郊的一座宫殿,俘虏了蒋介石。)&/u&&br&&br&&br&有些共产党领导人希望对蒋介石实行无限期的监禁,或者作为卖国贼对他进行公开审判。毛泽东则另有谋略,他想利用这一时机,显示自己既往不咎、宽宏大量的姿态,以作为一名爱国者在全国赢得道义上的胜利,并挫败这位中国名义上的领袖。&br&斯大林认为绑架蒋介石肯定是日本人的阴谋,张学良和共产党应该立即无条件释放蒋介石。好像毛泽东见到这份电报后勃然大怒,他把电报撕得粉碎。&br&经过十几轮会谈,“西安事变”结果以不可思议的妥协浮现出来。&br&&br&蒋介石自由地飞回南京。张学良陪同前往,但很快就成了蒋介石的阶下囚。不出数月,国共统一战线产生了。这也是受“卢沟桥事变”的影响。“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地侵略中国。1937年夏末,北京和天津相继陷落。&br&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正式成为中国全部武装力量的一部分。西北苏区也不再是企图取代南京的一个政府,而改称为“边区”。共产党的名称降格为它所属的抗日救国委员会的名义下。&br&毛泽东也从蒋的财政部门中领取薪金—每月5块钱。&br&&br&在杨开慧被杀害后,毛岸英和他的弟弟毛岸青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党组织和外婆家设法把他们抚养大。共产党地下组织与两个孩子取得了联系,他们乘船到达马赛后不久,康生就从马赛护送他们到莫斯科上学。后来他们回到延安,岸英与父亲一起生活,岸青因显露出精神病迹象而在一个农民家庭休养。&br&&br&50.45岁&br&毛泽东写出了很多东西,他系统地总结了自1927年他第一次拿起枪杆子以来的最主要的军事思想。他写了《基础战术》,这成为干部的必读手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他阐释人民战争意义的经典性著述。在《论持久战》中他从中国的角度对中日战争作了总体考察。&br& 毛泽东在延安写成的很多军事著作都是以他在20年代内战时期的经验为基础的。但是也有新的主题。他很少有宗派色彩,因为在30年代民族危机的关头不像20年代主要是小股势力的农村游击队时期。&br&他开始像一位世界政治家那样讲话。在延安,毛泽东第一次把世界事务作为他日程表中的一部分。他需要这样做,把中国人民的战争描绘成全球危机的一部分,这对他的事业有利。&br&&br&51.47岁&br&毛泽东的抗日方法是渐渐广为人知的“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把中国的军事传统发扬光大,不是把战争限制在狭小的圈子之内,而是把这个任务放手交给人民。&br&在井冈山和江西苏区的全盛时期,毛泽东和朱德已经按照这条路走过。现在他们跨上了一个更辉煌的阶段。&br&置身于人民中间如鱼得水,共产党人的武装不久就增至创纪录的水平。到1940年春天,八路军的人数达到40万。是年,共产党的党员人数比1937年的4万人增加了5倍。&br&战争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当国民党被日本人的进攻不断赶向中国西部的时候,共产党在北部和东部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到1940年,在毛泽东的华北根据地内已有5000万人口。通过抗日,毛泽东将会击败蒋介石。&br&&u&在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u&&br&&br&毛泽东与江青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生。&u&(毛泽东与贺子珍关系为何破裂:大家可以参考&/u&&u&三女儿&/u&&u&李敏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u&)&br&毛泽东又一次不费力地处理了正式手续的问题。没有什么地方记录了毛泽东与贺子珍离婚的确切时间—江青说首先提出离婚的不是毛泽东,甚至也无法确知毛泽东与江青结婚的时间。然而,对于毛泽东后来的事业,对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国来说,这是一次事关重大的婚姻。&br&毛泽东的新婚妻子的独断专行似乎从给新生女儿取的名字中得到鲜明的印证:李讷。李是江青本来的姓;讷是江青在上海的前夫、一名男演员的名字的谐音。&br&多少年中,江青总是过于自信。&br&&u&PS&/u&&u&:延安是属于毛泽东的岁月。已经存在的稳定的政权可以说是毛泽东的政体。萌发状态的“毛泽东主义”其各方面的特征都有所显露。 相比之下,在江西时期度过的凄迷的岁月里,毛泽东很少能干自己想干的事。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既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也没有受到地位高于他的中共领导人的赏识。&/u&&br&&br&52.49岁&br&灭绝人性的日本人拿出了“烧光、杀光、抢光”的政策,蒋介石不仅不再给毛泽东的边区以援助,反而对它实行严厉的封锁,国共统一战线在趋于萎缩。&br&经济困难使毛泽东不得不第一次开始向农民征收赋税。他甚至还发行了奖金丰厚的彩票。&br&共产党起着政府的作用,这产生了官僚主义和对名利的追求,有些人认为边区政权也至此为止了。&br&委员会增多,小恺撒突现。棉布服装也开始分成三种不同的颜色,以表明人的等级身份。延安精神已失去振奋共产主义的精神本能。&br&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为整顿党的工作作风而开展“整风运动”。&br&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br&这为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br&&br&53.52岁&br&抗战胜利前夕,国共两党几乎在同一时期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从4月23日开至6月11日,国民党六全大会则是从5月5日开至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br&10月份,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签订了一纸协定,蒋介石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毛泽东的签字则是一挥而就,如行云流水。&br&毛泽东不会相信蒋介石,“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他回到延安后说。他的重庆之行就是走曲折的路,他并不认为与蒋介石谈判就此结束国共两党的争斗。他之所以去重庆,是因为国际形势迫使他不得同延场排不如此。苏联和美国(以种种方式)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毛泽东不得不对蒋介石以礼相待。&br&一切调解都失败了,马歇尔不久即离开中国。到1946年秋,毛泽东和蒋介石开始了最后一轮厮杀。双方都撕毁了协定。毛泽东知道,“两个想不开,合在一块,就要打仗。&br&&br&54.53岁&br&国民党掌握着整个华南和西部人烟稀少的地区。共产党在北方力量强大。毛泽东的军队只有蒋军的三分之一,武器则是其五分之一。&br&当蒋介石全面进攻时,毛泽东采取的是防御。&br&世人确已相信共产党像过时的黄花一样开始枯萎了,特别是在毛泽东放弃延安后更是如此。&br&毛泽东的一些同事希望坚守该城决一死战。莫斯科认为撤退的决定是错误的,并眼见共产党的失败就要来临。&br&毛泽东并没有什么牵挂。他说延安“不就是几座窑洞吗?”他采用的是中国古代的战略,”失掉一座空城有什么关系,目的是要打败敌人的军队。“&br& 蒋介石在胜利中飞到延安,任意毁坏那里的坛坛罐罐。他预言.再有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彻底消灭人民解放军。3个月以后,他的军队被一点一点地吃掉,这是他在这座空城里叫喊时没有预料到的。&br&毛泽东又回到了农村,再一次扛起枪。‘这一次,他骑着一匹精壮的马,吸着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优质香烟,他有收音机和较好的电话系统。&br&他夜间工作、白天睡觉成了固定的习惯,刘少奇、周恩来也都是这样,其他领导人全都调整其作息时间以与毛泽东相适应。&br&毛泽东的生活与长征时期相比不再那么俭朴了,但他的领导方法更加正规化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密室里与周恩来等人开会,秘书们匆匆从他们的窑洞跑进跑出,用收音机了解前线的战况。&br&他让江青和在延安出生的女儿留在身边,全家人关系亲密,在一起奔波。&br&毛泽东这时候没有产生新的基本思想,也没有写诗,至少在公开发表的诗词中,没有一首是这一时期写的。&br&由于毛泽东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用了一个化名—李德胜,意思是“离得胜”。&br&&br&55.54岁&br&蟠龙战役大获全胜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坐在一棵大树下收听共产党电台的广播。&br&干电池收音机放在一只翻过来的木盆上,里面传来女播音员那爱憎分明的声音。&br&她说到蒋介石的时候声音冰冷,谈到毛泽东时则充满感情。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这就叫爱憎分明,我们应该训练更多一些像她这样的广播员。”&br&胡宗南的23万人马四处分散。他们与老百姓的关系不好,不像毛泽东的“鱼”那样。&br&当胡宗南被诱上钩时,毛泽东开始出击了。他说:“胡宗南像是一只拳头,我们要让他把手张开,现在,可以将他的手指一根一根地剁掉了。”
1947年底,毛泽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反攻。&br&人民解放军用他对付胡宗南的战术,在整个华北和中原地区同国民党军队作战。&br&“人民是我们的铜墙铁壁。”毛泽东的话听起来有些夸大其词,但结果确是如此。&br&&br&56.55岁&br&蒋介石写了一本书《中国之命运》,预言他将取得全面的胜利。&br&但是局势有如电影镜头以不同寻常的速度掠过中国这块屏幕。&br&与蒋介石的预测相反,每一新画面都显示蒋介石的国民党受到重创。&br&斯大林邀请毛泽东去莫斯科“休养”,但毛泽东在1948年的风暴中不可能安闲地离开中国。&br&于是,斯大林派米高扬秘赴河北见毛泽东。&br&在河北,在一次国民党利用特务派飞机投弹空袭时聂荣臻救了毛泽东的命。&br&听到B-25飞机的声音,聂将军跑进毛泽东的房间要他躲进防空洞。&br&聂荣臻和他的两位警官将毛泽东轻轻地抬人担架,卫士们抬起这超过他们两人体重的担架跑进了防空洞。炸弹如雨点般地落下。一块弹片正好落在院子里毛泽东所在的房子里。毛泽东一时无言表达对聂荣臻的感激之情。后来,聂荣臻逮捕并处决了两个国民党特务,他们出卖毛泽东,提供了炸弹袭击的目标。&br&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毛泽东预感到他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取蒋介石而代之,成为中国的领袖。&br&&u&(ps:根据张羽文章所述,解放战争过程中毛泽东有三着险棋,是取得胜利的关键:&/u&&br&&u&第一着:围魏救赵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蒋军围攻山东、陕北,而毛泽东则抛开这两头,千里奔袭,直捣对方最敏感的心腹地区,背靠大别山老根据地,兵锋威胁华中、南京等要害所在,迫使老蒋分兵堵防,打破了重点进攻。&/u&&br&&u&第二着:调虎离山 命令粟裕挺进江南 。粟裕组建华野一兵团,统率十万大军,挺进江南,开辟东南各省阵地,吸引蒋军回师江南,减轻中原解放军的压力。这一着与上一着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三十六计中,也可称为“调虎离山计”。&/u&&br&&u&第三着:釜底抽薪 林彪截断锦州关门打狗。后来锦州被俘将领范汉杰感慨地说:“打锦州这一着,非雄才大略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锦州好比是一根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扁担断了。这在三十六计中,当属“釜底抽薪”或“关门捉贼”之计。 &/u&&br&&u&毛泽东三步险棋结果大相径庭,刘邓之战舍车保帅,粟裕之战胎死腹中,林彪之战竟克全功。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全都是跳跃式思维,千里跋涉,深入敌后,不顾江河阻隔,退路断绝,四面受敌,硬是要从绝路中寻找生机。而且全是从大局着眼,直插对方必救之地,局部付出牺牲,以求全局盘活。总之一个字----险。 )&/u&&br&这一年,中共已有300多万名党员,250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不得不分成地区性的游击力量,遵守纪律和相互协调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毛泽东为此写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之类的文章。&br&&br&57.56岁&br&广东是国民党统治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后,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企图重整军力,负隅顽抗。&br&美国大使这次没有随蒋介石一起走,其他主要国家的大使也都留了下来,他们都继续留在南京。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苏联的使节随蒋介石去了广东,当华北地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赤化的时候,他们仍依附在蒋介石这堆白骨上。&br&&br&毛泽东在《红楼梦》中悟出了蒋介石和他的军队的处境。含玉而生的贾宝玉,日夜不能离开“他的命根子”,挂在脖子上的那块宝玉给了他生命和智慧。在毛泽东看来,蒋介石的军队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等于丢掉他的护身符。&br&&br&蒋介石在1949年搬了五个地方,于当年12月离开大陆去台湾。但是他在一次国民大会上承认,共产党比国民党更有献身精神,为中国人民服务得更好。&br&&br&毛泽东之所以能打败蒋介石,是因为他深谙此道:战争的社会意义存在于中国广大的群山绿野之中。&br&赢得中国农村“老百姓”的支持,就等于赢得战争。而蒋介石不了解这一点。&br&与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没有征兵征粮引起人民的反对。他的干部也不像蒋介石的部下那样用大部分时间来建造自己的安乐窝。他没有依赖外国的援助,蒋介石到1948年还依赖外援。&br&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从美国得到价值30亿美元的援助,而毛泽东一点外援都没有得到。&br&&br&蒋介石的精明只限于应付一个接一个的危机,他胸襟狭窄。&br&毛泽东则远见卓识,谙熟历史的动力。&br&蒋介石是自负之人,常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br&毛泽东是头脑清醒之士,专注于自己的主旨目标。&br& 蒋介石只是一介武夫;&br&毛泽东则是一位思想家,枪杆子只是他的工具。&br&&br&58.56岁&br&这一年真的是毛泽东的生涯中的分水岭,“社会主义建设”在等着他。“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br&&br&毛泽东下了一道批示。于是政府不顾繁忙的公务,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为之题写了碑文,他以常见的纪念战争英雄的风格写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br&毛泽东把鸦片战争作为革命的起点,他想到的不仅仅是3年的反蒋,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30多年的历史,而且想到了中国百多年来屈辱的历史。&br&&br&共产党的时代不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孤立的片段,而是整个反帝斗争的高潮。我想,任何一位毛泽东的同事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碑文。镌刻着毛泽东所书碑文的花岗石纪念碑,屹立在占地98英亩的坦荡荡的天安门广场,成为毛泽东为中国历史篇章留下的证言。&br&&br&要使中国启动向前,毛泽东需要调动社会所有方面的力量。在他第一届政府的24位部长中,有11位部长不是共产党员。在中国第一个宪法的起草过程中,有14个政党的成员参与其中。在年间,毛泽东几乎没有责备过人。&br&&br&只要细心阅读毛泽东写的东西便知,“新民主主义”是他对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称谓。在这一时期,私营企业可以和国营企业并存。&br&但是,他的“新民主主义”只是指一个阶段,而不是新社会的固定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向“社义主义的过渡”。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内容丰富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这种过渡方法。&br&&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月以后,毛泽东打点行装准备作第一次出国访问。他要到莫斯科去拜访斯大林,以示中国确实要“一边倒”。他的上层同事们10多年前大都去过苏联,他认为已经准备就绪,应该到共产党权力的源头去看看。毛泽东,这位56岁的马克思主义者,5.5亿东亚人的首领,要去与斯大林谈论未来。70岁的斯大林是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教皇。&br&&br&&br&59.56岁&br&在莫斯科,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中国以外的世界。他没有兴趣欣赏苏联人的芭蕾舞,也吃不惯在中国人看来是半生不熟的厚厚的鱼片和肉片。他面对的是斯大林的傲慢和妄自尊大,斯大林还没有摸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分量。&br&&br&斯大林把社会主义中国看作是新人校的小学生,他要在他的马克思主义班上给它找一个位置,与波兰、匈牙利等国家在一起。他希望新中国像东欧一些国家一样敬重苏联这位长者—并且有所进贡。斯大林让毛泽东像一名小听差一样地等候着,他好多天不见毛泽东。&br&&br&毛泽东从他的东道主那里只挤出3亿美元的贷款(为期5年),中国以原材料和中国货作为偿还,外加1%的利息。这大大小于莫斯科给波兰的援助,尽管中国比波兰大20倍,并且这大约相当于苏军在40年代后期从中国东北取走的三分之一。&br&&br&就在毛泽东回到北京的时候,正巧发生卢布贬值20%,这一下就从仅有的3亿美元贷款中削减了6000万。毛泽东看上去闷闷不乐,事实也是如此。这些让步击中了他的民族自豪感的要害。他感到自己别无选择,不得不拜倒在斯大林面前。他已经失去了美国,他需要北部边境的安全,也需要有抗衡日本的保证,并且他从其他地方也不可能得到3亿美元的贷款。&br&&br&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后24小时,莫斯科就承认了它,如果说斯大林是最后一位承认蒋介石失去中国大陆的主要领导人的话,但却是第一个承认毛泽东获胜的人。&br&&br&60.57岁&br&北朝鲜的军队进人南朝鲜。&br&两天以后,杜鲁门发表声明表示美国决心抗击对南朝鲜的进攻,并派第七舰队保护台湾海峡。&br&台湾和西藏是人民解放军唯一还没有进人的两个地区,毛泽东希望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这些地区挺进(海南岛已于当年春天被解放军用两栖登陆的战术占领)。&br&毛泽东对金日成进攻南朝鲜的计划采取赞同态度。“我们将帮助一下金日成,”他在莫斯科对斯大林说。他准备冒将中国军队投人朝鲜战争的风险。&br&当毛泽东参与行动时,斯大林给予军事援助方面的支持。&br&在着手领导朝鲜诸战役时,毛泽东一连五天中发出不下18次的电报以具体指导在前线的彭德怀。&br&在朝鲜战争期间,毛泽东的烟灰缸不得不每两小时清理一次。&br&他让彭德怀将军把毛岸英带到朝鲜前线去做俄语翻译。&br&一天,美国飞机轰炸设在小山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军司令部。炸弹径直投向司令部,大多数参谋人员被炸死,尸体血肉模糊。毛岸英英勇牺牲。&br&&br&61.58岁&br&朝鲜战争挽救了蒋介石的政权,它使美国与蒋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