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党”对偶的词语哪个词语?

&figure&&img data-rawheight=&264& src=&https://pic3.zhimg.com/v2-7fa418efad3e4c22ba00a72_b.jpg& data-rawwidth=&3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br&&br&&br&宋太祖赵匡胤,这个肤色可以跟包公PK一下的男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几个皇帝之一——按毛主席的排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宋太祖可以被列入中国古代最出名的四个皇帝之一。&br&&br&关于他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有一定的了解。宋太祖的功业相比于另外的三位,实在是差了一些。但宋太祖毕竟也是结束了五代十国时代的人,生前灭了南平、南唐、荆南、后蜀、南汉等诸多割据政权。按军事才能和武功的话,宋太祖相比其他几位并不逊色。如果宋太祖也可以活到另外三位皇帝的岁数(或者说当那么多年皇帝,比如汉武帝就干了将近五十年),大宋王朝的武功究竟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很难说。&br&&br&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如果没有离奇的死亡的话。&br&&br&我们这篇文章,不讨论宋太祖赵匡胤的人生,只讨论这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悬案,“烛影斧声”之谜。&br&&br&一:事件&br&&br&关于宋太祖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死,《宋史》上的记录只有一句:“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仅此一句。对于死亡原因,交代后事,政权交割,什么都没说。历史在此之前一直很正常,宋太祖还在大展宏图,准备下一步的军事行动,然后突然驾崩。仿佛一首歌正唱到了高潮就被人切歌了。&br&&br&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于976年,享年五十岁。&br&&br&太诡异了。&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00& src=&https://pic4.zhimg.com/v2-cb5c666f5d652ebb67bce7_b.jpg& data-rawwidth=&36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1&&&/figure&&br&&br&&br&关于赵匡胤这个人,总体而言,他是个相当不错的人,人品尚佳,而且在皇帝里面尤其是开国皇帝里,赵匡胤算是相当善良的,他对于杀戮十分克制。由于脸黑,整个人是一种萌萌哒的形象。说来讽刺,相比于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和乡镇干部出身的刘邦,出身行伍的职业军官赵匡胤反倒是杀人最少的。&br&&br&而对于他的死,也是最令人费解的。&br&&br&赵匡胤享年五十岁,您可能觉得,古代人嘛,人均寿命短,刘备遗书里说“人到五十不称夭寿”,五十岁也不算啥。但其实对赵匡胤来说,这句话是绝对不靠谱的。因为赵匡胤的身份除了皇帝之外,还有别的身份——武术家,养生家。&br&&br&在柴周政权里,赵匡胤是一等一的猛将,是柴荣的股肱大将,赵匡胤出生于军官世家,跟随柴荣南征北讨,身先士卒勇猛无比,因此得到柴荣的垂青,也就获得了那个著名的官职——殿前都点检。和赵匡胤同时代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描述,但都指出了一个共同的事实:赵匡胤体格健壮,武功高强(行为粗鲁,动辄动手打人)。&br&&br&除了武功高强之外,当了皇帝的赵匡胤也并没有放松身体锻炼。历史记载,赵匡胤一直注重养生,尤其是锻炼身体。他发明了一套马路武功“太祖长拳”,类似于华佗的五戏,推广到民间帮助大家锻炼身体,类似于广播体操,人人会打。而赵匡胤本人多年来也是无病无灾,声若洪钟,相比中国历史上很多药罐子皇帝,赵匡胤的身体好的不要不要的(脸黑的男孩运气不会太差)。&br&&br&而且在突然驾崩之前,赵匡胤也丝毫没有生病的迹象,他上朝时依然谈笑自若,依然在规划着帝国的未来,,他甚至连太子都没立,完全没有要交代后事的样子。&br&&br&&br&二:第一种解释&br&&br&关于宋太祖之死,正史死活就一部《宋史》,就仅仅只有一句话的记录,无论如何没有其他的说法了。不过好在对于这场离奇的驾崩,当时的人众说纷纭,说法众多,其中最值得采信的,有三种。&br&&br&这三种说法,都将矛盾指向了一个人——晋王赵光义。&figure&&img data-rawheight=&450& src=&https://pic2.zhimg.com/v2-c30f013d3679829aabe85_b.jpg&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30f013d3679829aabe85_r.jpg&&&/figure&&br&&br&&br&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虽然与赵匡胤是同父同母的亲哥俩,但明显脸要白了许多,这也许跟他不是武将有关。关于他的评论我们先不讲,只要知道,晋王赵光义,是当时大宋权力最大的几个人之一,是皇帝的亲弟弟,开封府尹(首都的第一军政长官)就得了。&br&&br&&br&第一种说法的记录者并非史学家,而是一个和尚:文莹和尚。&br&&br&文莹和尚并不是太祖时期的人,而是宋仁宗时期的人,是荆州某寺的住持。不过这个文莹和尚虽然是个和尚,却一点不想出家,他像那些气功大师一样,交际极广,黑白两道什么人都认识,三教九流什么消息都在他这里汇总,因此这个和尚懂的非常多。&br&&br&懂的很多的文莹和尚,记载了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这天发生的事。&br&&br&话说赵匡胤在当皇帝以前,与一个道士关系很好。这个道士有点水平,在赵匡胤当将军的时候,对他说你将来是要当皇帝的人,等你当了皇帝以后不要忘了我。赵匡胤当时还是后周的臣子,吓得赶紧和这个道士断交了。&br&&br&结果后来赵匡胤果然当了皇帝,碰巧又碰到了这个半仙,赵匡胤大喜过望,说你算的太准了,这个道士也很谦虚。赵匡胤把他请进宫里,问了他一个关键的问题——我还能活多久?&br&&br&这就说明赵匡胤同志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同志,他没有追求长生不老药之类的玩意,而是知道自己的寿命有终。&br&&br&半仙听了这个话,掐指一算,说到:“陛下,贫道刚才算了一下,如果今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里天气晴朗,您的寿命就还有一纪(十二年或者三十年),反之,如果天阴的看不到星星了,你就抓紧交代后事吧”。&br&&br&这个回答让赵匡胤不置可否,也没法说是开心还是难过,他只能等到十月二十日见分晓了。等到十月二十日夜,赵匡胤登高望远,他看到——&br&&br&他看到万里无云,繁星点点。赵匡胤心里十分高兴,准备回宫。结果就在赵匡胤正准备返程的时候,瞬间阴风大作,暴雪骤起。&br&&br&赵匡胤的内心是崩溃的,立刻传旨,急召晋王赵光义入宫。他要和赵光义好好喝一顿酒,至于喝酒的目的是为了道别还是为了禅让,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赵匡胤驱赶了所有的侍卫宫女,太监们只能从远处遥望,不得靠近。&br&&br&后来,根据宫人的描述,人们看到宋太祖和赵光义推推搡搡,似乎让弟弟接受什么东西,但赵光义一直不干,一直在避让。&br&&br&再后来,哥俩喝酒一直喝到了午夜,等到他们到殿外醒酒的时候,殿外的积雪已经好几尺了。此时,赵匡胤对着这些积雪,用柱斧(这个是什么东西我们后面说)戳着雪,回头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然后哥俩就回屋睡觉了。&br&&br&当晚赵匡胤命令晋王留宿宫中,蜡烛灭后,宫人们听到赵匡胤鼾声如雷,第二天凌晨,宋太祖驾崩。早上,赵光义登上朝堂,宣读太祖遗诏,登基称帝。&br&&br&后来近臣收敛太祖遗体,发现太祖尸体晶莹剔透,就像刚洗完澡一样(玉色晶莹如出汤沐)。&br&&br&这就是“烛影斧声”的最初版本,记载于文莹和尚的笔记《湘山野录续录》里。在这本书中,文莹和尚记载了一大堆的宫闱秘史,将相家事。但由于这个和尚交际广泛,跟很多高官关系都很铁,所以这本书虽是野史,却也可信,这段记载,就成为了之后太祖之死的原始版本。&br&&br&在这个版本里,没有冲突,没有流血,貌似完全是太祖阳寿已尽,自然死亡。&br&&br&我们先不分析这个版本,看下一个。&br&&br&&br&二:第二种解释——司马光的记载&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50& src=&https://pic3.zhimg.com/v2-fe3aef0ebdb88d9bae11aca_b.jpg& data-rawwidth=&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br&&br&&br&(图为司马光,颜值还是很高的)&br&&br&司马光我们大家都认识,北宋名相,砸缸的壮举谁都知道。但是司马光除了是宰相,砸缸小能手之外,他还是中国最顶尖的史学家,司马迁写了《史记》,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两司马为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是丰碑级的。&br&&br&司马光是考究的史学家,记载的历史务求可信,但是他很鸡贼,他写的《资治通鉴》只写到柴荣去世,之后的时一概不写,避免了政治敏感。&br&&br&但他在另外一本书中,记载了宋朝本朝的事情。&br&&br&司马光在另外一本小说式的史书《涑水记闻》中,记载了那一夜发生了什么:&br&&br&他没有说赵匡胤死前的情形,只是说夜里四更的时候,太祖驾崩。太祖的皇后宋皇后当时就慌了,急忙派遣大太监内侍都知王继恩出宫——请皇四子赵德芳入宫,入继大统。&br&&br&我们小时候,班主任总是嘱咐我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干。&br&&br&接到皇后旨意的王继恩没有一丝犹豫,出宫后一头扎进了晋王府。理由是按照王继恩自己的理解,太祖一直想传位给晋王(以太祖传为晋王之志素定),于是直接来找晋王。&br&&br&这就纯粹是胡扯了,皇位又谁继承,哪轮得到你一个太监说三道四,皇帝死了皇后最大,抗旨不遵不是轻罪,政治投机而已。&br&&br&到了晋王府门口,王继恩吓了一跳,在这个黑乎乎的凌晨,居然有人坐在晋王府大门口,这个人他倒也认识——医官左押衙(御医)程德玄。&br&&br&大清早,神经病才跑到人家门口蹲着。于是王继恩问程德玄为何来此,程德玄说:“二更天的时候,我在屋里睡觉,突然有人在门外大喊一声,说晋王要见我。我赶紧出来看,结果并没有人,我就以为自己幻听了回屋睡觉。结果到了三更天,又有人喊晋王叫我,我出来看又没有人。我怕晋王真的生病了,于是就跑了过来”。&br&&br&听了程医生的话,王继恩简单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于是两人一起进入晋王府。&br&&br&根据书中记载,赵光义听说太祖驾崩,“大惊”,然后“犹豫不敢行”,他要先和家里人商量一下。&br&&br&面对这个娘们唧唧犹豫不决的家伙,王继恩愤怒了,直接催促到:“还在等什么?再等就坏事了!”。听完这个话,赵光义带着王继恩和程德玄,三个人来到内宫太祖寝殿。宋皇后看见王继恩来后大喜过望,于是留下了一段著名的对话,只有八个字:&br&&br&宋皇后问:“德芳来耶?”&br&&br&王继恩答:“晋王至矣。”&br&&br&一切都完了。&br&&br&宋皇后的反应是“愕然”,然后颤颤巍巍的说出了一句更有名的话:“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br&&br&“官家”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皇后的这句话基本已经摆明了态度——承认赵光义的皇帝身份,她轻而易举的就投降了。所以说赵匡胤一系失去皇位,跟这个软弱无能的皇后有很大的关系,要是放在懿贵妃那里,不跟你拼个你死我活是人?&br&&br&然后赵光义对着尸体假惺惺的哭了几声,对皇后说:“共保富贵,无忧矣”,第二天就登基了。&br&&br&&br&以上,是司马光版本的赵匡胤之死。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只字未提烛影斧声的问题,而是重点写了赵匡胤死后的权力交割。而在这个版本里,赵光义之所以能够荣登大宝,只是因为他跑的比香港记者还要快,最先进宫而已。没有阴谋,他住在自己的王府里,馅饼就砸下来了。&br&&br&但是这是真的吗?&br&&br&疑点依然是有的,按照文莹和尚的说法,出事的那天晚上,赵光义是在皇宫里的,而按照司马光的说法,那天晚上他是在家的,那么薛定谔的赵光义究竟在哪里呢?&br&&br&答案在第三个版本中。&br&&br&&br&四:第三种解释——《续资治通鉴长编》&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500& src=&https://pic3.zhimg.com/v2-ebe316a1ae4db688b5db6a_b.jpg&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be316a1ae4db688b5db6a_r.jpg&&&/figure&&br&&br&靖康之难后,康王赵构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由于中原陆沉,大量的书籍资料在战火中被毁坏,这让宋朝史官李焘痛不欲生。于是他发誓要恢复这些史书,经过大量的工作,李焘凭借一己之力,考证大量书籍,写成了历史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完整记载了自北宋太祖赵匡胤到靖康之难的完整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对于宋、辽、西夏的历史研究来说,其史料之丰富,价值之高,无出其右者。&br&&br&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是这样记载那一夜的,这也是所有的版本里,我认为最切和实际的一个:&br&&br&开头的故事是一样的,跟文莹和尚说的一样,李焘也记载了那个神秘的道士。在看到满天大雪之后,赵匡胤很郁闷,召晋王喝酒。&br&&br&但是,与文莹记载的不同的地方是,李焘的版本里,太祖和赵光义并没有出殿醒酒,而是始终在屋里。宫外的宫人们,借助着若隐若现的烛光,看见赵光义三番五次的起身,好像在躲避什么,随后,赵匡胤举起斧头,猛戳晋王并大喊到:“好为之!”。&br&&br&这就与之前的版本截然不同了,这个版本里,赵匡胤和赵光义明显是出现了争执,而斧子也从在雪上画画变成了猛戳赵光义。更重要的是,赵匡胤说的话变成了“好为之”,而不是“好做”。&br&&br&“好做”的意思可能是“好好去做”,而“好为之”的意思有很多种理解,我们先不讲。&br&&br&在后面的故事里,赵匡胤和赵光义分手,赵匡胤回屋睡觉,赵光义回家。接下来的故事,就跟司马光的版本一样了。&br&&br&说的通了!&br&&br&李焘的这个版本,对于之前的两个版本的故事,既没有全盘接受,也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折中了一下,让故事看起来更加符合情理。根据这个版本,有三点可以肯定——&br&&br&1.赵匡胤是暴毙,瞬间死亡,没有任何征兆。&br&&br&2.赵匡胤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既没有太子也没有遗诏(这点很重要)。&br&&br&3.赵光义能继位只是因为他跑得快而且宫里有人,并没有其他原因。&br&&br&千古之谜从此产生。&br&&br&&br&五:赵匡胤是怎么死的?&br&&br&相信大家从几个版本中也能看出,赵光义有很大的嫌疑是杀死赵匡胤的凶手。那么他有动力,时间和条件吗?&br&&br&答案是有的。赵匡胤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让赵光义继位,但是的确有这种可能性。太祖一朝,赵光义担任了开封府尹,晋王。按照五代的规矩,这种一字并肩王加首都长官的配置,是标准的储君人选,所以赵光义兄终弟及,虽然有些不合情理(太祖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年),但并不是十分让人意外。&br&&br&但是,在宋太祖死前,根据历史记载,太祖明显感觉出晋王的势力太大,想削减晋王一派的权势,这让晋王非常恐惧,一旦太祖下定决心,别说储君的地位,恐怕连自己的富贵安全都是问题。&br&&br&所以,动机绝对是有的。&br&&br&而时间和条件也恰巧符合,因为那天晚上,赵匡胤好死不死的屏蔽了所有侍卫,身边无人的皇帝是最危险的,也正是下手的最好时机。&br&&br&杀死赵匡胤,可以用什么样的工具呢?&br&&br&&br&答案有两种:1.斧头。2.毒药。&br&&br&斧头有可能吗?&br&&br&首先说,宋太祖的这把斧子,在历史上非常有名,露脸次数相当多,宋太祖对它的喜爱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这把“柱斧”,不是武器,而是礼器。它并不是李逵那种砍胳膊剁大腿的宣花板斧,而是一把金镶玉的十分精巧的小斧子。这把斧子在历史上数次露脸,当年征后蜀,前方将领请示是否向南进攻,宋太祖用这把斧子在地图上大渡河处画了一条线说:“此外非吾所有也”,为宋朝承认大理国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宋挥玉斧”的典故。&br&&br&根据推测,这把斧子应该类似于这种:&figure&&img data-rawheight=&500& src=&https://pic3.zhimg.com/v2-03a37cc4f911fef72cbf554eb822b272_b.jpg& data-rawwidth=&4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3a37cc4f911fef72cbf554eb822b272_r.jpg&&&/figure&&br&&br&&br&除此之外,有一次有大臣劝谏赵匡胤,让他不要打鸟(是的,用弹弓打鸟,想想过去的皇帝也就只能玩玩这种小儿科的东西),宋太祖当时大怒,顺手就把这把斧子扔了出去,一举击中这名大臣的大板牙,打掉数颗。几年后又有一个大臣惹到了太祖,斧头再一次履行使命,准确的击中了第二位大臣的大板牙,再一次立功。&br&&br&因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这把斧子是有一定重量的,因为没有重量不足以打掉大板牙。第二,这把斧子是没有开刃的,因为皇帝不可能把一把开刃的斧子随身带着,更不可能在没打算杀大臣的情况下把斧子朝人乱扔。&br&&br&那么赵光义有可能用这把斧子杀人吗?&br&&br&劈死赵匡胤是不可能了,因为斧子没开刃。那么砸死呢?按说有点重量的钝器也能砸死人,板砖都能砸死人。可是这对于赵匡胤和赵光义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前文说了,赵匡胤武功相当高,属于大侠级别的,虽然年已五十但是打个文官出身的赵光义还是绰绰有余的,赵光义不可能跟太祖动手。更重要的,用利器杀皇帝,除非所有人都是瞎子,否则赵光义这弑君的罪名是坐定了。&br&&br&&br&所以只能是毒药。&br&&br&关于下毒,赵光义是有前科以及后科的。&br&&br&公元965年,被俘虏的后蜀皇帝孟昶离奇的暴病身亡,后世普遍怀疑是赵光义下毒。&br&&br&公元978年,当时赵光义已经是皇帝,南唐后主李煜死于非命,这件事儿非常出名,大家都知道是赵光义下的毒。&br&&br&十年之后,吴越国王钱俶六十大寿,在喝了赵光义的赐酒之后,与世长辞。&br&&br&&br&由此可知,下毒对于赵光义来说,是得心应手的保留节目。而且在赵光义的身边,还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就是那个蹲在他门口的御医程德玄。&br&&br&根据历史记载,程德玄医术高超,精通药理,否则也不会当御医。但古代的医生地位不同于今天,就算是御医,也不过是有品级的服务员而已,在皇室和高官眼里的地位甚至比太监还低(参见红楼梦里贾母对太医的态度)。而程德玄作为一个普通的御医,居然敢大晚上径直去亲王府门口待着,更诡异的是,赵光义进宫居然带着他!他是个什么东西?如果说王继恩作为引导太监领着赵光义进宫,这很正常,但程德玄作为一个医生,跟着进宫就太不正常了。&br&&br&而且,根据史书的描述,赵匡胤死前鼾声如雷,死后皮肤晶莹,这都很不正常,是中毒的迹象。&br&&br&&br&这个时候,就要推测了。&br&&br&&br&六:猜测&br&&br&以下全是推测内容,并非史实。&br&&br&从各种角度上讲,通风报信的太监王继恩,夜半蹲门的痴汉程德玄,以及晋王赵光义,都更像是同盟关系。&br&&br&如果不是同盟关系,根本无法理解这三个人的行为。王继恩为什么要抗旨来到晋王府?而且语气十分强硬的催促赵光义(“便应直前,何待之有?”),太监算是皇帝家奴宋朝不是唐朝,太监敢这么跟亲王说话等于找死,但赵光义并没有追究他。至于御医程德玄就更诡异了,以一个低品级医生的身份见证了帝国最机密最重大的权力交接,这很不正常。&br&&br&唯一的解释是,他们三个都知道内情,是利益共同体。程德玄之所以惴惴不安的蹲在晋王府门口,就是因为他在等待,等待那个可怕的消息,如果那晚赵匡胤不死,等待他的将是身死族灭的结局。&br&&br&事后证明,他的赌博是成功的。他一辈子胡作非为,贪赃枉法,但太宗皇帝却像是瞎了一般,给他加官进爵,让他颐养天年。要说他们之间没有点冬瓜豆腐,真是鬼都不信。&br&&br&所以根据我的推测,赵匡胤在找赵光义喝酒后,很可能怀疑了自己被下毒,他以斧敲地是想呼叫援军,至于那句“好为之”很有可能是一句“好自为之”,是警告的意思。&br&&br&至于宫里的事如何摆平,那就是大太监王继恩的手段了。&br&&br&&br&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推测,千年之后,我们也无法获得更多的证据。我们所知道的,就只有一个结论——宋太祖赵匡胤,在经历他传奇般的一生之后,死于非命,而他的弟弟,成功入继大统,成为了大宋的太宗皇帝。&br&&br&仅此而已。
宋太祖赵匡胤,这个肤色可以跟包公PK一下的男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几个皇帝之一——按毛主席的排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宋太祖可以被列入中国古代最出名的四个皇帝之一。 关于他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有一定的了解。宋太祖的功业相比于另外的三位,实…
先说结论——&br&1、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赵匡胤死于谋杀;赵光义有不在场证明,谋杀他的动机也不足。&br&2、有研究显示赵氏皇族有心脑疾病家族遗传病史,有学者推测赵匡胤的死因在此。&br&&br&首先,烛影斧声的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是宋史的基本史料。但李焘只是引用(并且在引用中注明了部分怀疑态度)。真正的出处是北宋僧文莹的《续湘山野录》。&br&&br&首先看原文——&br&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br&之前还有大段无关论述省略,简单总结一下,文莹的记载是这么个逻辑——&br&1、宋太祖身体不适,有个道士预言他寿数某月某日,如天晴可能延命(文莹和尚你这么给道士做广告,佛祖知道吗?)&br&2、当天突降大雪,太祖预感道士预言应验,紧急召赵光义(当时的储君)入宫&br&3、烛影——兄弟两人独饮对谈,有内侍隔窗看见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br&4、斧声——饮完太祖送赵光义出门,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好好干!)”&br&(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武侠片中公公们常用的拂尘。拂尘能杀人,还要从“一条杆棒打下四百座军州”的赵匡胤手中抢过来,这武功想必要接近东方不败的水准)&br&5、太祖回寝宫睡觉,赵光义留宿宫中其他房间(东方不败的话,不惊动大内高手的情况下要重新潜回寝宫也不是难事?)&br&6、太祖当夜鼾声如雷,等到内侍听不见响声去查看,发现已驾崩;赵光义继位。&br&&br&首先,对于这个记述,李焘引用的时候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他在引用之后,做了几点批驳:第一点是道士预言部分过于怪力乱神;第二点根据李焘之前的记载,太祖驾崩当夜,赵光义是在宫外的王府中的——包括司马光等人的笔记也是这么记载的。但是李焘为什么还要引用这个与自己原文相矛盾的史料呢?李焘的理由是这样的——&br&太祖英武,其达生知命,盖有如此者&br&换句话说,“这虽然是扯淡,但很符合太祖皇帝豁达的人生态度啊”——至少在南宋时,烛影斧声这个故事是作为主旋律小故事来宣扬的。&br&&br&而这个名词转变为现在大多数人熟知的“赵光义弑兄篡位”,是在清代以后!代表作品有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是不严肃的演义小说。在这类小说中,通过曲解、重组文莹的故事,大致变成了以下这个模样——&br&1、宋太祖身体强壮,某日请赵光义喝酒&br&2、内侍在屋外隔着窗,看到烛影摇动、听到斧声(更夸张的干脆说烛光斧影,这个词是从刀光剑影来的么?两大高手决战紫禁之巅么?)&br&3、还有人听到太祖临死前大喊“好做!好做!”——被理解为“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被斧头砍了还这么生龙活虎?你有力气喊,你特么不会叫救命么?还有趴墙角那个,你听到这个都没有喊人没问题?)&br&4、赵光义走出房间,宋太祖驾崩(多么有画面感!李白赞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br&&br&注:新加坡电视剧《绝代双雄》片头,蜡烛后面,赵光义手持砍柴斧(你特么在皇宫里哪里搞来的砍柴斧??),一斧头剁下去,飚出一大坨狗血!!&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762eac16dc543b5cdb85_b.jpg& data-rawwidth=&484& data-rawheight=&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762eac16dc543b5cdb85_r.jpg&&&/figure&
先说结论—— 1、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赵匡胤死于谋杀;赵光义有不在场证明,谋杀他的动机也不足。 2、有研究显示赵氏皇族有心脑疾病家族遗传病史,有学者推测赵匡胤的死因在此。 首先,烛影斧声的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是…
&p&本文仅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p&&p&&br&&/p&&p&先简单介绍一下幽云十六州:&/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2e84bccf95db449f3cb_b.jpg& data-rawwidth=&1727& data-rawheight=&785&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2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62e84bccf95db449f3cb_r.jpg&&&/figure&&p&图中红色虚线所圈出的这片区域就是幽云十六州,十六座城池:&/p&&p&幽州:今北京
顺州:今北京顺义&/p&&p&儒州:今北京延庆
檀州:今北京密云&/p&&p&蓟州:今天津蓟州区
涿州:今河北涿州&/p&&p&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p&&p&新州:今河北涿鹿
妫州:今河北怀来&/p&&p&武州:今河北宣化
蔚州:今河北蔚县&/p&&p&应州:今山西应县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p&&p&朔州:今山西朔州
云州:今山西大同&/p&&p&也就是山西北部(雁北地区,大同及朔州)、河北北部(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北京及天津的部分地区。&/p&&p&&br&&/p&&p&再来详解一下它的地形:&/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cab8fe32b7150893bda91f45_b.jpg& data-rawwidth=&1722& data-rawheight=&791&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2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cab8fe32b7150893bda91f45_r.jpg&&&/figure&&p&幽云十六州其实是可以分成两块区域,即雁北地区和华北平原,分界线就是太行山脉。西边的雁北地区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及朔州市,因为在雁门关以北,所以叫雁北地区。这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内多山脉和盆地海拔较高。而东边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从燕山山脉一直到黄河边,除了有部分河流之外,没有其他的阻碍。&/p&&p&幽州、顺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檀州这七个州位于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p&&p&儒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这九个州位于太行山以西的雁北黄土高原。&/p&&p&&br&&/p&&p&好了,幽云十六州的地理情况介绍完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北宋和辽的行政版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dafbac74c6d471_b.jpg& data-rawwidth=&1772& data-rawheight=&784&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7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dafbac74c6d471_r.jpg&&&/figure&&p&上图中的黑线是澶渊之盟后北宋和辽的边界。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约定以白沟河为边界(上图中海边到太行山的那一段黑线),辽归还宋莫、瀛二州。所以,实际上北宋是占据了幽云十六州的其中两个州的,辽国占据了另外十四个州。涿州左边红虚线和黑实线围成的那一块三角形的区域是易州,是澶渊之盟宋让给辽的。&/p&&p&那么,说到这儿,宋朝面对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再上一张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9eb444fb8a515c84bc8e5b5_b.jpg& data-rawwidth=&1057& data-rawheight=&625&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9eb444fb8a515c84bc8e5b5_r.jpg&&&/figure&&p&终于看见宋朝国都开封了,位于黄河以南。这张图已经非常清楚得表明了开封的位置有多糟糕:&/p&&p&首先是宋辽边界,图中很明显得可以看出,从渤海到太行山脚下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没有任何阻碍(华北的河流冬季都会结冰,白沟河及滹沱河没有抵挡作用),敌军可以选择这条线上的任意位置突破,界河也就是个形式。&/p&&p&过了宋辽边界就是宋军在北方的三座军事重镇——真定,中山及河间。真定,现在叫正定,防守的主要是从太行山西边(一般是来自太原)的敌军。中山,现在叫定州,与河间(瀛州)一起防御着南下攻宋的军队。&/p&&p&看似有这三座城池在,应该可以抵挡敌军军,其实屁用都没有。原因无他,地处大平原,如此开阔的地形和距离根本没法做到相互照应,敌军可以利用围点打援(不知道的百度一下,这里不细讲)的战术将其一一攻克。以宋军的野战能力加上骑兵的匮乏,这三座城也就能拖延一下时间。&/p&&p&&br&&/p&&p&下面以金军南下攻宋为例来说明这片从平原和山地行军的差异。&/p&&p&金军攻陷燕京后,第一次南下攻宋的路线入下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ea69a7bb808f59fccd61efc157ceb1b_b.jpg& data-rawwidth=&1046& data-rawheight=&613&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ea69a7bb808f59fccd61efc157ceb1b_r.jpg&&&/figure&&p&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军,从幽州出兵,先后攻克中山、真定等重镇,然后一路南下,抵达开封城下,开始了第一次开封围城战。&/p&&p&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军,从大同出发,进攻太原。但是未能攻克,于是便让部下继续围攻,自己前往开封。这便是太原之战。&/p&&p&战争的结果是宋金议和,宋答应割让太原、中山、河间,金军撤兵,留下一部分继续围攻太原。&/p&&p&金军第二次南下攻宋的路线如下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e6709785feaee5a3bb61afa97e96c282_b.jpg& data-rawwidth=&1039& data-rawheight=&610&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e6709785feaee5a3bb61afa97e96c282_r.jpg&&&/figure&&p&第二次比第一次糟糕的是,太原终于被攻破了,并且西路金军一路南下,攻克了上党地区及西京洛阳,切断了潼关内外的联系,把最精锐的西路军(把西夏揍得落花流水)挡在关外,使其无法前来勤王。两路军在开封城下会师,这就是第二次开封围城战。&/p&&p&战争的结果是,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p&&p&这场战役很好地说明了地形对于作战的重要性,处在山间盆地的太原依托有利地形(山脉中狭窄的地带)阻挡了金军的南下,相比起金军骑兵在华北平原上纵横驰骋,山地地形显然更适合防守。真定、中山及河间看似稳固,实则完全没有起到作用。&/p&&p&&br&&/p&&p&好了,说了那么多,再回到幽云十六州本身。幽云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如果宋朝有了幽云十六州会具备哪些优势?&/p&&p&幽云十六州又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一点,那就是它的界线本身是长城的一部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d0b502a2ed07a20f4fb0da_b.jpg& data-rawwidth=&1720& data-rawheight=&776&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d0b502a2ed07a20f4fb0da_r.jpg&&&/figure&&p&图中黑色虚线就是长城的路线,除了渤海到紫荆关的这一段,其他都和长城重叠。长城在靠近居庸关的位置分成两道,北部的叫外长城,也叫边墙,南部的叫内长城,也叫次墙,内外长城围成的区域就是前文说的雁北地区。&/p&&p&内长城在山脉缺口处设了关口,图中就是几个最著名的关口,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合成内三关。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p&&p&其实我认为,宋朝并不需要完整的幽云十六州,只要能拥有华北平原上的七个州就能使局面得到彻底的逆转。其实大家都已经发现了,控制了华北平原,宋朝就等于完全控制了内长城,即拥有了完整的太行山脉——外三关防线,原来北部边界上那么大的一个缺口被太行山脉给堵上了,不明白的我再上一张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ac16e64bffce68a266a31bb5df13a062_b.jpg& data-rawwidth=&1663& data-rawheight=&769&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6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ac16e64bffce68a266a31bb5df13a062_r.jpg&&&/figure&&p&这是我照上面的YY绘制的夺取华北平原的宋辽边界图。宋朝原先需要防守一个面,现在只要防守几个点就行,这个差别是巨大的。&/p&&p&首先,原先的“面”地处平原,防守难度大,投入兵力多不说,骑兵还很容易利用机动性的优势逐一攻破,宋朝的步兵根本无力抵挡,这一点前文的参考战例已经说明了。&/p&&p&现在,新的边界完全位于山脉之中,地势险要,不利于大规模骑兵展开。而且,由于防守的是几个“点”,宋朝只要将原先养大量禁军的经费用来加固这几个重镇,用少量兵力(相较于之前)重点布防,再修几段长城就行。如果不出意外,以当时游牧民族的攻城能力来看,很难对长城内构成威胁。&/p&&p&如果宋朝有了全部的幽云十六州呢?那就更好了,雁北地区既可以作为战略纵深而存在,先行抵挡游牧民族的进攻,也可以作为向草原进军的桥头堡,甚至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可以以此作为夺取河套地区的跳板,西夏可能早就承受不住宋朝的打击而亡了。此外,雁北地区是产马区,宋朝如果掌握了这块地区那就可以自产军马了,这也是一个不小的优势。&/p&&p&&br&&/p&&p&相关回答:&/p&&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data-image=&https://pic4.zhimg.com/v2-fdaa6f00bf1e9e38ff163f36c46b4a6b_180x120.jpg& data-image-width=&1290& data-image-height=&913& class=&internal&&雍熙北伐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a&
本文仅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 先简单介绍一下幽云十六州:图中红色虚线所圈出的这片区域就是幽云十六州,十六座城池:幽州:今北京 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 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州区 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
处于什么水平?&br&&br&初唐四杰什么水平。&br&&br&也就是人家二十几走的路,写的文章,已经跟后来活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的名家差不多了。&br&&br&初唐四杰,有个特点,命都不长,经历坎坷,沉沦下僚,并无重名与出身。&br&&br&而且他们在当时也非主流。&br&&br&当时主流,也就是大唐核心价值观,太宗文艺工作指导思想的意见,总理亲自挂帅指导的文艺战线,样板就是宫廷体,写一些华丽的宫廷生活,美女就可以了。御用的称为上官体。&br&&br&因为是大官上官仪提倡的&br&&br&文章绮艳,对仗工整,粉饰太平,浮华空洞,纤靡无骨。&br&&br&比如这首&br&&br&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br&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br&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br&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br&&br&&br&词藻华丽,色彩鲜艳,对仗夸张工稳,但用词轻浮放荡,思想不高。就是一点享乐太平的生活。写了一个贵族妖冶女子的形象。&br&&br&把她比成巫山云雨的神女,凌波微步的洛神。一个送性梦一个送枕头的。也很明显就是男子想的那种女子形象。&br&&br&这篇题目是咏画障&br&&br&画障也就是屏风。但是上面有名画。显然这个屏风我们从诗句看出至少有蔡女泛舟桃花浦,燕姬春望凤凰楼两副美女图。情态动作器物建筑都算栩栩如生。还有上官仪的诗句。诗画兼备。&br&&br&八句全是对仗,用字非常讲究工稳华丽。不失富贵太平气象与一种男性视角的女性美。装饰他们的生活。但亦无任何思想深度可言。&br&&br&对比现在不知所云,堆砌起来莫名其妙辞藻的古风流行歌曲,内容饱满得简直是一篇屏风制作指导手册了。&br&&br&当然比起现在这群自诩才子,只知道草粉约炮的大v,品味不知道高到什么地方去了。&br&&br&所以顶住压力,把诗词文赋,描写的对象扩充为边关,边塞,山川,河流,把抒发感情扩充为建功立业,热爱祖国与人民,重视现实,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举动了。&br&&br&可谓是一扫南朝齐梁萎靡之气,而开盛唐进取气象。&br&&br&而且这个造诣,杜甫等人都是服气的。&br&&br&杜甫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br&&br&哂:音沈。微笑,讥笑。&br&&br&拿来送那个高票答案正合适吧。&br&&br&你算老几。&br&&br&人家临场写出的滕王阁序,临场发挥。就是这个高度。腹稿这个词就是说的王勃。他是不用草稿,只用腹稿。&br&&br&腹里就把草稿打好了,出来直接连标点都不改的。&br&&br&我们这用白话打字还稍有不慎就错一堆的免了吧。&br&&br&他居然觉得不牛逼。&br&&br&这只能是不知道天高地厚。&br&&br&当世能写文言骈体的几位,我去见过了。都不是装x。专业的。&br&&br&一位修史的,一位搞古日语翻译的,本身还是博物馆与陶瓷的专家。&br&&br&都是写过百万文言的人。&br&&br&我是科班出身,读古文比较多。读到只能服气。&br&&br&他们能写不错的骈体,也就是能写。需要几年炼字才行。一位口占律诗填词可以。当场急就骈体肯定不行。&br&&br&毕竟文言还是隔了一层,现代人。以前是公文体。唐朝公文要求用骈体的。&br&&br&王勃这样临场命题,即兴发挥,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还能保持千古名篇的水准,只能一个词,天才。&br&&br&骈体很难。有字数对仗平仄的限制。最难的还不是这些,这些作诗机或许比人作的好。当然古代没有作诗机的,全靠脑子记忆选典故。要求必须是书袋子。所以能做骈体的都是人才。古代百科全书一样的人才。国务院秘书级别的。&br&&br&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br&&br&最难的是凑起来布局意思,如行文流水一样一气呵成。&br&&br&可以说上官仪那首那个程度,就形式造诣而言,已经很高很成熟了。&br&&br&而王勃哪些词句吊打他们。整个谋篇布局只能惊为天人。格局风骨更是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br&&br&可以说用骈体打败了骈体。&br&&br&你骈体不是只要华丽不要风骨么。我就用骈体华丽的打死你。告诉你骈体也有风骨。&br&&br&这就是人家二十多岁.....那场宴会是准备吹太守儿子的。结果发现王勃写的实在太快太好了。&br&&br&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br&&br&我们学文的很习惯。&br&&br&宋代骈体文才被欧阳修用古文运动拍死了。欧阳修一代文宗词宗,宰相。&br&&br&唐宋八大家这个级别,骈体也不多。都是以散文见长。&br&&br&底下一个评论说骈体好写。知乎真是啥人都有。不妨晒晒您的大作?&br&&br&知乎上看了这么久。古文诗词这一块。&br&&br&真是什么人都敢上去胡扯。什么话都扯得出来。&br&&br&知乎是个装x的好地方,不是个学习的好地方。&br&&br&回到问题,我告诉你两句话。&br&&br&焦裕禄说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br&&br&要学习只能靠自己。我是老实对着注释,一条一条把滕王阁序读完了。&br&&br&它其实在骈体里不算装x的。基本都是明典,而且不生僻。&br&&br&装x的可以读读文心雕龙&br&&br&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 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 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俗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br&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达旨也。《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繁辞,此博文以该情也。书契断决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离,此明理以立体也。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会适,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br&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虽欲訾圣,弗可得已。然而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br&&br&————&br&&br&全骈四骊六,每句都有典故暗雷。注释比原文多好多倍。连起来更是恐怖。&br&读了三章后,突然恍然大悟。怪不得刘勰写完了脑袋就秃了,赶紧当了和尚木几天就死了。&br&&br&我还是读些容易懂的东西吧。当然刘勰水平很高。是我的问题。&br&&br&嫖相宋史方面有研究,他推荐的书我准备买了拜读。&br&&br&他们北朝头子应该是党人碑吧。在微博,晒他要读的书目。我相信他是认真读过很多的。不然镇不住这些皮里阳秋的爱好者的。这些人火力很猛,钓鱼很凶。&br&&br&干货不好装x,可能暂时吃点亏。没那么多露脸的机会。&br&&br&但是与人生大有益处。&br&&br&我潦倒苦闷之余,跑到南昌找发小。&br&&br&没有想到他居然在搞传销。郁闷之下,一口气登上滕王阁,拍下了滕王阁序。&br&&br&当了微信头像,勉励自己。&br&&br&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br&&br&老当益壮,岂效穷途之哭。(这个跟原文有出入,因为我是饭桌上安慰他。他职高,不懂这些。挑几句针对的。)&br&&br&酌贪泉而觉爽,处枯(涸,我的失误。谢谢知友指出)辙以犹欢。&br&&br&果然不到五年,那种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好吃难消化,吃了屙不下。发小破产,进去了。关了半年。我请他吃饭,给他解释了这些句子。&br&&br&他决心从头做起,做司机还债。&br&&br&华丽的词藻也可以无骨的。上官仪非文学专业,有几个记得这个媚词丞相?&br&&br&而王勃这些刚健隽永,对仗自然,用典贴切的风骨之句,盛唐虽然结束,但是他的诗句与盛唐风骨,将永远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一部分。&br&&br&———&br&上午不知为何,出门散步突然头昏厉害。在床上打了这篇,谢谢知友抬爱指正。下午醒来订正并且补充一些说明。&br&——-&br&还是补充几句吧。&br&&br&没有想到这篇激起了这么大反响。&br&&br&我表述有些问题。&br&&br&王勃是初唐四杰,早夭。其余的三杰也是才大官小,沉沦下僚,或者政治站队错误,或者得罪权贵下狱,或者误服用丹药残疾,跳水自杀。&br&&br&总之文章憎命达。因为不涉及文学普及。所以简单说几句。&br&&br&王勃是戏作了一篇檄文,因为两王爷斗鸡,他就写了篇文章讨伐鸡。被高宗认为是挑拨王府关系,就封杀了。&br&&br&被高宗皇帝亲自封杀。可见有生之年,谁敢用他。&br&&br&后来为参军私杀官奴,下狱。出狱后曲探望父亲。&br&&br&父亲远在交趾,现在越南,不是什么好地方。&br&&br&途中路过滕王阁,适逢太守,要庆贺滕王阁建成,也给自己的女婿露脸,拼爹。借政府工程提升自己女婿的声望。&br&&br&宴会上大家都推说不写。只有王勃写了。估计是路过,不明就里。因此一挥而就。文惊四座。&br&&br&因为实力碾压,拼爹省长也无效。成就了王勃的文名。&br&&br&因此王勃写的那些话&br&&br&....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br&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br&&br&&br&虽然悲凉低沉怀才不遇,但是毫不颓废自弃,绝不效仿竹林七贤纵酒放荡。穷途狂哭。&br&&br&而是以冯唐宗悫,终军(他愿意为国降服南越,后来被杀为国捐躯)等人自勉。为国捐躯效力。&br&&br&我所推荐的,也是这样几句。与这样的精神格调风骨。所以我说这是盛唐风骨。&br&&br&其实这篇倒应该给那些以成功的失败人士勃学家多读读。&br&&br&我微信以此当头像,也是自勉。&br&&br&老当益壮,岂效穷途之哭。与原文有出入。我非不知。但发虽少白。尚为壮年,所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决不是白首之心。&br&&br&&br&因此擅自改了劝发小。我的问题,与王勃的绝世才华没有半点关系。望诸位明鉴。&br&&br&———-&br&至于趁机秀的,显示其“大作”的几位。&br&&br&我想起一段相声。&br&&br&旧相声里某牛逼哄哄的人物,笑别人没有钱,笑王思聪穷,告诉大伙王思聪没我有钱,我满荷包都是钱,都是二块五一张叠起来的。&br&&br&别人问:钱有二块五一张的?&br&&br&他说,您别不信。我拿出来给你看看。&br&&br&众人定睛一看,果然二块五一张,二百五一叠。&br&&br&再仔细一看,也不是假的。有名号有画押!&br&&br&原来是;当票!(古代穷人活不下去,就把东西送当铺,当铺给点钱,然后给张票说明当了多少。作为以后赎回的凭据。一叠当票说明穷与破落到一定程度了。)&br&&br&您说王勃不行,王思聪穷,就是为炫耀您那一叠当票么?&br&&br&您真是很有娱乐精神。&br&&br&可惜的是&br&&br&王勃这篇是严格的骈文&br&&br&转一篇论文&br&&br&所谓骈文,“骈”就是两匹马并行的意思。也就是说骈文句式要求对偶,词性相对,就像两匹并行的马。而出句和对句两个句子的平仄也是有要求的,即两匹马的马蹄踏步是有规则的。很多人对骈文只知道表面的词性相对却不知道平仄的问题。我看见过许多自称“骈文”的作品有些只是词性的相对,还有些更是认为四字词语组成的就是骈文的。有些人骈文跟赋分不清,随随便便写些四字词语堆砌就说是“骈文”。那么现在我从平仄用韵方面简要说一下他们的体式要求,顾名思义骈文要求的是“骈”,即对仗工整,除了少部分过渡句子原则上可以用散句简要带过外,其他一律严格要求对仗,不要求韵。赋要求韵,对仗不强制要求,但能用尽量用。有骈无韵叫骈文,如《滕王阁序》,有韵少骈的叫赋,如苏轼《前赤壁赋》,有韵又有严格对仗的叫骈赋,如庾信《哀江南赋》。鉴于以上,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跟大家探讨一下骈文的特点。&br&&br&&br&(对仗,不光说是意思,还说平仄与词性。意思也不能重复,要自然流水。&br&&br&不然就是典型的合掌: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br&&br&字是对上了,但意思展不开,在原地打转。这个就是合掌病。游子离注)&br&&br&一)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例如杜甫的工对:&br&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数词+量词+名词+动词+名词)&br&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名词+动词+方向词+数词+名词)&br&对仗还应避合掌(合掌是一个比喻词,一个人的双手分长在左右两边,是对偶的样子,如果两只手掌合在一起,就合二为一了),即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对仗要求言简意赅,字寡意丰,而合掌则字多而意寡,是大忌。&br&&br&(二)平仄相协:这在对联上要求也很严。尽量要求同一句中对应词语平仄相反(或相同),成马蹄状,即“平平”对“仄仄”。如果不能马蹄,则节奏点要求平仄相协,即“平平”对“平仄”或“仄仄”对“仄平”。一般认为2字词语第二个字为节奏点。以平仄相对为绝大多数,而平仄相同或前半句同后半句反的为个别特殊句,这种特殊句在《滕王阁序》中只有5句,即标记为紫色的5句,1、3、7、26、40这5句。&br&【滕王阁序】&br&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仄平仄仄,平平平仄)&br&2.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br&3.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仄平平虚仄仄平,仄平平虚仄平仄)&br&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虚平)&br&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虚仄)&br&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平平仄仄,仄仄平平)&br&6.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平平仄平仄虚平,平仄仄平平虚仄)&br&7.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平仄平平虚仄仄,仄仄平平)&br&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仄平平平虚仄仄,平平仄仄)&br&8.十旬休假,胜友如云;(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平仄平平,平平仄仄。)&br&9.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平平仄仄,仄仄仄虚平平)&br&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仄仄平平,平平平虚仄仄)&br&10.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br&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平仄平平,平平仄仄)&br&1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br&1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仄仄仄虚平平平,平平平虚仄平仄)&br&13.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平平平虚仄仄,仄平仄虚平平)&br&14.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平仄仄虚平平,仄平平虚仄仄)&br&15.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br&16.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仄平平仄,平仄仄虚平平)&br&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仄仄平平,仄平平虚仄仄)&br&17.披绣闼,俯雕甍,(平仄仄,仄平平)&br&18.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平平仄虚平仄,平仄平虚仄仄。)&br&19.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虚平)&br&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虚仄)&br&20.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br&2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仄平虚平仄平平,平仄虚平平仄仄)&br&2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虚平)&br&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仄仄平平,平仄平平虚仄)&br&23.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平平仄仄,仄仄平平)&br&24.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仄仄仄虚平平平,平平平虚仄平仄)&br&25.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虚平)&br&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仄仄平平,平仄平平虚仄)&br&26.四美具,二难并。(仄平仄,仄平仄)&br&27.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平仄仄虚平平,仄平平虚平仄)&br&28.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平平仄仄,仄仄仄虚平平)&br&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仄仄平平,仄平平虚仄仄)&br&2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仄平平虚仄仄,仄平仄虚平平)&br&30.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仄仄仄虚平平平,平平平虚仄平仄)&br&3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虚平)&br&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虚仄)&br&32.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平仄平虚仄仄,仄平仄虚平平)&br&3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平仄仄平,仄平平仄)&br&3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平平仄仄,仄仄平平)&br&35.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平仄仄虚平平,平平仄仄)&br&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仄平平虚仄仄,仄仄平平)&br&36.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平仄仄平,仄平平仄)&br&3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仄平仄仄,仄平仄仄虚平)&br&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虚仄)&br&38.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仄平平虚仄仄,仄仄仄虚平平)&br&39.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仄仄平平,平平仄仄)&br&40.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平平仄仄,平平平仄)&br&41.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仄平平仄,平平仄仄虚平)&br&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虚仄)&br&42.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平平平仄,仄仄平平)&br&4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平仄仄平,仄平平虚仄仄)&br&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仄平平仄,仄平仄虚平平)&br&44.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仄平仄虚仄平,仄平平虚仄仄)&br&45.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平仄平虚仄仄,仄仄仄虚平平)&br&46.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平仄平平,平平仄仄)&br&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br&47.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平仄仄平,仄平平虚仄仄)&br&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平平仄仄,仄平仄虚平平)&br&48.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仄仄仄平,仄平平仄)&br&49.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平平仄仄,仄仄平平)&br&50.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平仄仄平,仄平平虚仄仄)&br&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平平仄仄,仄仄仄虚平平)&br&51.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仄仄仄平,平平仄仄)&br&52.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仄平平仄,仄仄仄平)&br&53.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仄仄平平,仄平仄仄)&br&&br&《滕王阁诗》的平仄探究&br&【与在骈文中平仄节奏点为词语第二字不同,格律诗直接要求二四六分明,默认无论是否为二字词语构成一概认为偶数字为节奏点,所以后人总结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一三五位置的平仄不要求,二四六位置的平仄一定要平仄间隔。这同时体现了平仄在诗和骈文中的一些共性。《滕王阁诗》算是古体诗到近体诗的一个过渡很明显的诗。首先它的同联的平仄很严谨,节奏点平仄都符合格律诗的规则,但是最后两联没粘上。也就是“粘对”体现了“对”而不完全体现“粘”。用韵上,《滕王阁诗》用了两个韵脚,《平水韵》麌韵和尤韵,平仄韵同时用,这也区别于格律诗要求的只能押平声韵的用韵规则。同时也区别于古体诗只要求韵而对二四六分明不强作要求的规则,这也许就是初唐到盛唐、古体诗到近体诗的发展的探索的一个缩影】&br&【滕王阁诗】&br&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br&(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br&【格律诗中第三字如果是平,那么五、六字可换平仄,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br&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br&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br&(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br&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br&(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br&&br&&br&这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七律。但是个重要的过度时期的作品。&br&———-&br&为啥别人是防伪严格的钞票,真金白银。而你那些只是一钱不值的当票。&br&&br&因为仅仅就形式而言,许多现代“诗人的大作”“辞赋”也一钱不值。
处于什么水平? 初唐四杰什么水平。 也就是人家二十几走的路,写的文章,已经跟后来活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的名家差不多了。 初唐四杰,有个特点,命都不长,经历坎坷,沉沦下僚,并无重名与出身。 而且他们在当时也非主流。 当时主流,也就是大唐核心价值观…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1f778e4cc2ae5b94ef3aedd1e7356d2_b.jpg& data-rawwidth=&533& data-rawheight=&3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1f778e4cc2ae5b94ef3aedd1e7356d2_r.jpg&&&/figure&&p&国庆节期间,古都西安游人如织,而且还真有大批为了探寻大唐遗踪而来的游客。在知乎上,就有网友专门私信我,问到玄武门的具体位置,当时只是回了句消息,今天在此给大家详细解读下(有没有太晚……)&/p&&br&&br&&ul&&li&&b&玄武门之变&/b&&br&&/li&&/ul&&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4eebe0e4cd5b16288fa89_b.jpg& data-rawwidth=&486&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eebe0e4cd5b16288fa89_r.jpg&&&/figure&&p&唐朝初建后,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逐渐得人得势,而上头却有长兄、太子李建成继承皇位,二人明为兄弟,暗地里确有两人派系间的无情争斗。最终,在唐朝建立的第八年,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于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北宫门,也就是玄武门率领众将设下埋伏,在太子李建成与同一派的四弟李元吉从这里进宫拜谒皇上之时,前后堵截,杀了二位兄弟,之后立马逼迫高祖立自己为皇太子,并继承皇位,开启后世文明的“贞观”年号。&br&&/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2cfffbb464058aef1e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2cfffbb464058aef1ec_r.jpg&&&/figure&&br&&p&那么,这个开启大唐王朝盛世的关键地点在哪呢?&/p&&br&&br&&br&&ul&&li&&b&两座玄武门&/b&&br&&/li&&/ul&&br&&p&南朱雀,北玄武,“玄武”代表着北方,在唐长安城的格局中,竟有着两座玄武门,均在长安城的最北头:&br&&/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35f0011ce7dcca430a4b7e54d0a6cca_b.jpg& data-rawwidth=&654&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35f0011ce7dcca430a4b7e54d0a6cca_r.jpg&&&/figure&&br&&p&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称帝后的贞观八年,因此大明宫玄武门认太极宫那位当哥。然而二位重名兄弟里,如今比较光彩的是大明宫玄武门,因为随着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修复,这座宫门也得到再现:&/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08f6aa626fc64ece73d3a4af37f0d05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08f6aa626fc64ece73d3a4af37f0d05_r.jpg&&&/figure&&br&&p&原貌大概是这个样子:&/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1f778e4cc2ae5b94ef3aedd1e7356d2_b.jpg& data-rawwidth=&533& data-rawheight=&3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1f778e4cc2ae5b94ef3aedd1e7356d2_r.jpg&&&/figure&&br&&p&其实,大明宫玄武门也发生过属于自己的“玄武门之变”:&/p&&br&&p&&strong&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strong&太子李重俊无法忍受非亲皇后韦后的排挤,发动政变,围攻至大明宫玄武门,却见中宗被韦后胁迫,向众军士宣告太子谋反,于是军士倒戈,政变失败。&/p&&br&&p&&strong&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strong&仅仅时隔四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就毒死了唐中宗李显。韦皇后打算未来效仿武则天称帝,但又怕相王、太尉李旦(李隆基之父)反对,于是准备将其杀掉。儿子李隆基得知密报,与太平公主先发制人,带兵占领大明宫玄武门,进宫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之后李旦掌握大权登基,号唐睿宗。&/p&&br&&p&宫廷是非多……&/p&&br&&p&还是回到主题吧。&/p&&br&&br&&br&&ul&&li&&b&李世民策动政变的太极宫玄武门&/b&&br&&/li&&/ul&&br&&p&其实,就像很多其他唐长安城建筑遗迹那样,太极宫的玄武门还没有消失。参照罔山之前考据所做的今夕长安城的对比,可以看到这座玄武门位于如今西安明城墙范围之外,在城北自强西路与工农路十字的东北:&br&&/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9ad056aacbd39a594f3_b.jpg& data-rawwidth=&752& data-rawheight=&5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9ad056aacbd39a594f3_r.jpg&&&/figure&&br&&p&从卫星图上看,大概是这一块:&/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3bf732597_b.jpg& data-rawwidth=&656&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3bf732597_r.jpg&&&/figure&&br&&p&没错,就如地图所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的西侧,通常认为,去拜访玄武门就找这个学校地标就行了,实际上,玄武门遗址并不在学校范围内,注意那个穆斯林餐厅和宁西宾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3acf1bdccfeb_b.jpg& data-rawwidth=&924& data-rawheight=&6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3acf1bdccfeb_r.jpg&&&/figure&&br&&p&要从铁职院西校区再往西一点,宁西宾馆的这个门进去,才能到达目的地,进去后大概是这个样子:&/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74efc4e9fbc_b.jpg& data-rawwidth=&629&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74efc4e9fbc_r.jpg&&&/figure&&i&上图来源:新浪博客 十三郎&/i&&/p&&br&&br&&p&城门遗址基本就在这片植物下面,看样子还是能靠近一下。&/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5be903075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5be903075a_r.jpg&&&/figure&&br&&p&当你来到这里后会发现,证明你完成探索的文保石碑已经荡然无存。&/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aa006c0c18d2bdf589f_b.jpg& data-rawwidth=&685&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aa006c0c18d2bdf589f_r.jpg&&&/figure&&i&上图来源:新浪博客 十三郎&/i&&/p&&br&&br&&p&个人估计,火车站的改造升级后,城北一定会有更深入的升级计划,玄武门的遗址也会有朝一日被妥善保护起来。&/p&&br&&br&&p&有没有感觉解锁了一个新场景?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去探探,在西安玩找遗迹的游戏也算是属于这个城市的独特体验了,其实还挺有意思。&/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aa3e637e3eb_b.jpg& data-rawwidth=&298& data-rawheight=&3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8&&&/figure&&p&我们还会提供更多探路线索,供大家没事闲逛或者带同好来玩时,刷个小任务什么的。&br&&/p&&br&&br&&br&&p&还有哪些关于西安遗迹的问题,可以尽情留言来问,虽然知道的不多……但至少有不少资料可以查啊哈哈哈。&/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8acb1ad0baffd76e8ed2c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0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8acb1ad0baffd76e8ed2c6_r.jpg&&&/figure&
国庆节期间,古都西安游人如织,而且还真有大批为了探寻大唐遗踪而来的游客。在知乎上,就有网友专门私信我,问到玄武门的具体位置,当时只是回了句消息,今天在此给大家详细解读下(有没有太晚……) 玄武门之变 唐朝初建后,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逐渐得人…
这是通名演变为专名的结果,准确点说,是都城的通名“京”,最终成了地名的一部分。类似于历史上的州,原本是政区的通名,像唐朝的广州、苏州等,其本名是广、苏。但发展到明朝,州成了专名的一部分,他们的本名就成了广州、苏州。&br&&br&古代所指的京师与京,含义等同现在首都,是通名。当只存在一个首都时,京师也可以做为专称,类似于现在直接称北京市为首都或是京。北京、南京本是都城的专名,历史上,我国有多京制的现象,为了分不同的都城,会依其方位,称作某京、或某都,此处的“某京/都”就是相应都城的专名,一旦失去都城地位,京号就不再与其发生联系。举例说明,唐初只有一都,京师就是长安的专名,当演变为比较稳定的两都后,京师就改称西京,专指长安,又以东都专指洛阳。历史上有两年,以江陵府为南都,在这期间,南都即江陵,时间一过,南都就与江陵再无关联;同一京号在不同时期所指对象也不同,北宋有四京,西京就专指河南府(洛阳)了。&br&&br&今天的南京市,在明朝的政区名是应天府。明初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一年这段时间,明太祖以应天为南京,因为开封府是当时的北京。到十一年,罢北京,正式只立一都,京师就成了惟一都城的专称,这没什么问题。不太按套路出牌的是明成祖,他正式迁都后,京师的头衔(用这词可能更利于理解)从应天府转移到顺天府(北京的实际政区名),但旧都应天府获得留都的名份,改称南京。于是,由永乐迁都始至于明末,明朝有两京(另有凤阳与承天,分别为中都、兴都),照理应当称北京、南京,实则不然,&b&两京的正式名称分别是京师、南京&/b&。&br&&br&附图一,嘉靖年间的一份大明舆地图,京师附近。&u&地图来源:數位方輿。&/u&&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8564d4ecbfe401cc6e8387_b.jpg& data-rawwidth=&213& data-rawheight=&3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3&&&/figure&&br&下图二,南京附近,出处同上&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9fb7bbbcda59b11e1219920bcbe4196_b.jpg& data-rawwidth=&329& data-rawheight=&3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9&&&/figure&&br&明亡后,应天府被改名为江宁府,失去留都的地位,便不再有南京的头衔。&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3ec7dfcd362ec9b57badf_b.jpg& data-rawwidth=&223& data-rawheight=&2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3&&&/figure&&br&&br&但经过二百余年的沉淀,南京已演变成应天府的专名,开始与地域挂钩了。&br&可见下图,1817年的西方地图中的标注——Nan King,要知道当时早已改名为江宁府。&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abaaadc9d17f9d9f49477_b.jpg& data-rawwidth=&361& data-rawheight=&27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1&&&/figure&&br&下图,1832年的西方地图中的标注——NANKIN。&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01cfa0cb29fb0bc44be6e_b.jpg& data-rawwidth=&508& data-rawheight=&4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a01cfa0cb29fb0bc44be6e_r.jpg&&&/figure&&br&等辛亥革命后,在江宁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江宁府改名为南京府,差不多是认同南京已成了指代江宁(原应天)的专名。同时做为首都,又称为南京,此处则仍是都城专名。&br&&br&再说现今北京市,明初称北平府,永乐时改北平为顺天。在未迁都前,由于是皇帝实际所处之地,称北京行在。正式迁都后,改称北京行在为京师,正式名称是京师顺天府,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首都北京市。可见北京同样是明朝流传下来的,是与南京相对的俗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明朝灭亡后,新政权只有京师,没有南京了。&br&&br&下面是1673年的舆地全图,京師局部,&u&出处是數位方輿&/u&&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95b05ec0164_b.jpg& data-rawwidth=&282& data-rawheight=&34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2&&&/figure&&br&下图为黎佩蘭于1896年绘制的直省全图,京师部分,&u&出处同上&/u&&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fce9a6ac5e40b75c127f14_b.jpg& data-rawwidth=&301& data-rawheight=&34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1&&&/figure&&br&附下,1908年由&u&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u&&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4f415c4a933ce14fd75b62b58d47f44c_b.jpg& data-rawwidth=&493& data-rawheight=&6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4f415c4a933ce14fd75b62b58d47f44c_r.jpg&&&/figure&&br&&br&以上三张标注的是正式名称。下面附图,则是标注PEKING,来源是上面第一张外文地图。&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8f80abded24c9ab81a4abe1f42c23a2_b.jpg& data-rawwidth=&222& data-rawheight=&13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2&&&/figure&&br&下图,来源同第二张外文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0db61d1a4b_b.jpg&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2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br&&br&以下一张&u&出自1935年的&i&History and Commercial Atlas of China&/i&(中国历史商业地图)&/u&,图上分别将Peking,Nanking作为正式Shun-t'en-fu,Chiang-ning的别称。&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22b8fe94cdc576e4ac4_b.jpg& data-rawwidth=&531& data-rawheight=&6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922b8fe94cdc576e4ac4_r.jpg&&&/figure&&br&&br&袁世凯成为总统后,将首都从南京府迁往顺天府,并改名为京兆地方(首都所在地方之意)。同时又改南京府为江宁县,由于民国初年实行废府存县政策,各府陆续被改制为县,至于为何仍以江宁为名,或许与不再是首都有关(由&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waon-winwhoo& class=&internal&&Waon Winwhoo&/a& 老师指出, )。等1928年北伐后,南京再次成为首都,同时实行市制,江宁县的市区析置为南京特别市。相应地,京兆的市区析为北平市,也实行市制。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北平市为其所占领,日本占领者改北平市为“北京市”。光复后,恢复北平市本名。1949年,解放军和平进入北平市,旋改北平市为北京市,这次才是正式以北京为政区专名。&br&&br&附图,1925中华民图地图集中的京兆地方,标注有北京,但注意看,字号比正式政区名略小&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89cf18accc33c8c611e2fd61316c2bb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389cf18accc33c8c611e2fd61316c2bb_r.jpg&&&/figure&&br&&br&1937年,日版“华北详图”局部,&u&来源是赤袍萤火虫老师&/u&&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80da85d680f139ddd7c2c3_b.jpg& data-rawwidth=&717& data-rawheight=&5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780da85d680f139ddd7c2c3_r.jpg&&&/figure&
这是通名演变为专名的结果,准确点说,是都城的通名“京”,最终成了地名的一部分。类似于历史上的州,原本是政区的通名,像唐朝的广州、苏州等,其本名是广、苏。但发展到明朝,州成了专名的一部分,他们的本名就成了广州、苏州。 古代所指的京师与京,含…
虽然我是个中学语文老师,但恰巧曾在教学之余研究过这段历史,写了一篇小论文,梳理赵国从赵武灵王改革到灭国的外交历程。这篇文章以前投期刊被退稿,没想到一天就过千赞。这次大家这么看得起,诚惶诚恐。突然很有信心了。&br&&br&&br&&b&要理解廉颇、蔺相如、赵惠文王之间的关系需跳出文本中所写的几件事,还需考虑秦赵两国的国力,考虑赵国与秦国、赵国与山东各国的关系,考虑年幼的赵惠文王与“国际”名将廉颇之间的关系。&/b&&br&&b&按惯例先说结论:蔺相如的上位连跳不仅仅因为外交上的贡献,更因为踏准了赵国外交路线转变的轨道。廉颇负荆请罪不纯粹是佩服蔺相如的人格。赵惠文王虽史料较少,但他不是个昏庸之主,他领导下的赵国是继赵武灵王后最强盛的赵国。&br&&/b&《廉蔺传》实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合传,司马迁的真正目的是想借此来表现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外交策略的演变,为《赵世家》作补充。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相和”,再参考其他史料,我们能发现,&b&廉颇对蔺相如的排挤不光是个人地位或性格问题,而是两种外交路线的较量&/b&&b&。在他们背后,赵王则在暗中调和鼎鼐,尽力维持国家的平衡发展。&/b&&br&&br&&p&&b&一、赵国的地缘政治和改革前的国力&/b&&/p&&p&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中,除《廉蔺传》外,还有《触龙说赵太后》、《信陵君窃符救赵》涉及到秦赵两国,给人一种秦国是赵国的头号大敌、赵秦不两立的错觉。&b&其实秦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赵国既不是最强的对手,也不是被侵略最多的,更不是头号目标,相反追述渊源的话,秦人和赵人&/b&&b&还&/b&&b&是同一祖先的后代。&/b&《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商纣王的臣子蜚廉有两个儿子,其一名恶来,武王伐纣之时,被周武王处死,他的后代成为秦人的祖先。恶来的弟弟叫季胜,他就是赵人的祖先。秦人世代在西方为周王养马,而赵家则世代为周王御马。&/p&&p&三家分晋后,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在战国七雄中,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虽然苏秦合纵六国时当着赵肃侯的面夸赞赵国“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於赵。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於天下者莫如赵”,但对比苏秦对其余六国国情的分析,就能知道赵国在当时只比燕、韩两国稍强,与齐、魏、楚的差距很大:&/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0b1db044b28aed9699b4deb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0b1db044b28aed9699b4deb_r.jpg&&&/figure&(栗应该是粟,感谢知友指正)&br&&p&以上数据也散见于《战国策》,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里原封不动的照抄,但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很可疑。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以5人出兵1人计,认为战国军队总数约400万,“七国人口总数约计当在二千万左右”(《中国通文》,第一册,第19页)。另苏州大学历史系减知非老师估算“各类人口相加,战国实有人口应在2542万左右”(《安徽史学》1995年第4期),。杨宽先生所著《战国史》认为这些数据和言语实为后人伪托。的确,难以想象初出茅庐穷的叮当响的苏秦是如何获得各国的战略情报,不过即使是他的“想当然”也能从侧面看出&b&赵国在公元前333年的国力只是中游水平&/b&。对这点,赵武灵王很有自知之明。&/p&&p&他对赵国国情的分析是,地理上“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周边邻国“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几乎是四面环敌,无险可守,而且当时“无骑射之备”,连防守都力不从心。&/p&&p&当时赵国的首要敌人还不是西面的秦国,而是南面的魏国。赵、魏两国的先人赵衰和魏犨是追随晋文公流亡的六个家臣之一,世代都是晋国重臣。三家分晋后打打合合多次,各有胜负。但自从公元前414年魏文侯任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后,国力增强,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再加上以吴起为将,改革军队,创立了“武卒制”,在军事上也压过了齐楚等大国,还能时不时的攻打改革前的秦国。从公元前414年李悝变法到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赵、魏之间交战13次,赵国2胜7负4平。不仅如此,当时的赵国除了受困于秦、齐、魏,连小国中山国也敢仗着齐国的撑腰屡屡犯境,于是改革图存就迫在眉睫。&/p&&br&&p&&b&二、赵武灵王时期:自强图存&/b&&/p&&p&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领导人,在他的手里赵国终于迈上强国之路。他即位的第一年就遭到魏、齐两国的入侵,连败两阵之后做了一系列外交努力,联合韩国和燕国。公元前322年赵韩会盟,一年之后又娶韩国公主为夫人。之所以联合韩国,一是因为韩国和赵国一样饱受秦、魏蹂躏,渴望弱弱联合以图存;二是韩国的军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弓弩。苏秦说:“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产的弓弩能射六百步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这对日后的胡服骑射改革非常重要。&/p&&p&燕国是赵国的后背,关系处的好是后援,处的不好是隐患,并且有共同的敌人齐国。当年苏秦游说燕文侯时就说,燕国受到赵国的威胁要大于秦国的,所以要联合齐国来保全燕国。公元前318年,燕王哙脑子一热让国于相国子之,结果引发内乱,齐国乘乱入侵,燕王哙、太子平和子之皆死与非命,几乎亡国。后来即位的燕昭王就是赵武灵王送回去并帮助他登基的,对赵国自是感恩戴德,他在位的33年也是燕赵联盟最牢固的时期。(燕昭王的名称有争议,说平说职的都有。从考古发现看,名为职的可能性更高)&/p&&p&在国际上有了盟友之后,赵武灵王开始着手改革。这次改革从某些意义上说是被逼到绝境后的奋起,因为当时的秦国已完成商鞅变法,并一举打败了强大的魏国。从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330年,秦魏两国一直在争夺河西之地,魏国在吴起率领下保持着对秦国的优势。双方有两次密集交战,第一次在吴起逃往楚国后。公元前364年,秦国一仗打得魏国迁都,其后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开始改革。第二次在公元前341年庞涓被齐国射杀之后,改革成功的商鞅再次大规模出兵。前后两代国君用了30年时间,最终夺取了包括函谷关在内的河西天险,从此本土再无威胁,而魏国则就此退出强国行列。击败魏国以后,秦国转手攻击赵国,从公元前328年到前313年,秦国五次入侵并取得五连胜。要不是之后秦惠王和秦武王接连逝世,赵武灵王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改革。&/p&&p&胡服骑射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在此不赘述,改革几乎是一瞬间完成的,胡服之后一年,武灵王选择了中山国来练兵。从武灵王20年到28年,连续七次对中山国用兵并获得全胜,大大开拓了北方疆域。最终在惠文王2年彻底灭了中山国,解决了北方一个隐患。&b&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赵武灵王时期的内政外交就是:联韩燕、抗秦、改革、北扩。&/b&&/p&&br&&p&&b&三、赵惠文王时期:双线操作&/b&&/p&&p&惠文王执政的三十三年是赵国最强的阶段,也是廉颇、蔺相如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几位响当当的人物的相继登上舞台,可分为三个时期。&/p&&p&&b&(一)乐毅 外交策略:联秦、燕,伐齐&/b&&/p&&p&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后代,乐羊被魏文侯封在中山国灵寿,中山被赵灭后,乐毅因有贤才,好兵法,而被赵国器重。沙丘之乱以后,乐毅离赵而仕魏,燕昭王招贤后投奔燕国,被任命为亚卿。他建议燕昭王联络赵、楚、魏等国共同对付强齐,遂被派往诸国行合纵之事。当时的齐国在齐湣王指挥下四处出击,把四周打了个遍,国土增广千里,同时也把各国得罪了个遍。乐毅以燕国大将军身份来到赵国游说合纵伐齐,赵惠文王授予乐毅相国印。乐毅身兼两国最高职位,风头直追前辈苏秦,在他执政期间赵、燕关系越发的紧密。赵惠文王十四年,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攻取了灵丘。获胜后燕昭王亲自跑到赵国来见赵王。于是赵惠文王十五年,五国联军再一次攻齐,这一仗,乐毅创造了连下齐国70余城的辉煌战绩。齐国依靠田单的反间计使乐毅失去了燕军的指挥权,又用火牛阵大破骑劫,才解除大难。&b&这场变乱之后,疆域上也只是齐国新占下的宋&/b&&b&国土地&/b&&b&被大片瓜分,各国基本保持了原样,燕国也没有强大起来,而齐国从此失去了东方强国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就是赵国。&/b&这之后的一年,赵国又多次攻打齐国。惠文王十二年至十六年,赵国五年内六次攻打齐国,大大削弱了齐国的实力,其中在攻取阳晋的战役中年轻将领廉颇一举成名,“以勇气闻于诸侯”(现在普遍认为廉颇亮相时最多三十岁,将相和时应四十余岁,可能七八十过世)。&/p&&p&燕惠王在齐国反扑后想召回乐毅,但乐毅坚决不回燕国。燕惠王担心赵国用乐毅以图燕,就让乐毅之子乐间继承昌国君的爵位,又封乐毅堂弟乐乘为将军。&b&乐毅一家成为合燕赵之好的纽带,两国的联盟一直持续了20年。&/b&在前283年的会盟中,燕惠王私下拉着赵王宠臣宦者令缪贤的手说“愿结友”,姿态低调到极点。&/p&&p&&b&乐毅除&/b&&b&了加固赵燕的联盟外,还促成了秦国与燕、赵的联盟。&/b&公元前285年,赵秦在中阳会盟,前284年282年秦燕两次会盟。此后三年秦国没对赵用兵。赵国在胡服骑射后虽然国力大增,扩土千里,但仍然无法与秦国抗衡,所以乐毅的外交策略就是联合秦、燕,攻打齐国,等实力壮大后再与秦国较量。&/p&&p&&b&(二)廉、蔺之争:避秦与抗秦,伐齐与和齐&/b&&/p&&p&没能查考到廉颇是否参与了济西大战,其成名于之后的攻取阳晋之战。当时赵秦之间维持了三年的联盟被齐国的苏厉打破。赵惠文王十六年,苏厉说服当时与秦国联合伐齐的赵国退出,引发秦国的怨恨。这是赵国外交的一次重大失败,乐毅苦苦维持的秦赵和平局面被打破,此后四年秦国三次伐赵,夺去五座城池。虽然赵国对齐国用兵的“基本国策”并没变化,但已经不得不应对两线作战的局面。&b&廉颇深知无法跟秦国抗衡,所以&/b&&b&他的外交策略是“避西击东”,首先竭力避免跟秦国交火,同时继续攻打齐国&/b&&b&。&/b&纵观整部《史记》,廉颇对齐、魏、燕都打过仗,且取得全胜,但对秦国只有长平之战的前期相持阶段,还因为间谍的谣言而被替换了。&/p&&p&《廉蔺传》在开篇就摆出赵惠文王十六年的“和氏璧危机”。当时秦国已占据巴蜀,并弄死了楚怀王,还再次重创魏国,面对赵国的逐渐崛起,&b&秦昭王提出的十五城换和氏璧,其实是一次&/b&&b&外交试探,看赵国在关系破裂后的对秦态度,必然不会真的用城池来换玉璧。因此在赵国这边,考虑的不仅仅是做不做交易,更要考虑以何种姿态来回应秦国。&/b&&/p&&p&当赵国听信苏厉的游说撤兵之时,赵秦联盟就已经瓦解,但赵国还没有与秦国抗衡的实力,因此廉颇的当然主张给秦国玉璧,这样即使秦国赖账,至少能避免给秦国开战的借口,在国际上也有话说。但赵王可能在考虑如果被骗面子上挂不住,同时也真心的舍不得和氏璧。这时,擅长察言观色的宦官头子缪贤就适时地推出他的门客蔺相如。&/p&&p&从蔺相如在全文的表现看,他是个口才好、善于应变的演技派,走的是合纵的路线,坚决抗秦,即使打不过也不能示弱。所以他见到赵王的那番慷慨陈词全是以“抗秦”为中心,到秦国后又用逼真的演技和口才“完璧归赵”。看似不辱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口无心对偶式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