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公式与两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应变小 希望能附上详解 谢谢

四部门经济与三部门相比乘数效应_中华文本库
(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内容: 四部门经济与三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应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变化不能确定 标准答案:B ...
3.3三部门产品市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_经济学_高等...宏观经济学 4 (2) 变动税制: 税收水平是收入水平...宏观经济学 13 ? 乘数效应 ( multiplier effect )...
乘数就越小 B 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 C 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D 边际消费倾向始终大于 1 50.四部门经济与三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应 ( ...
市场三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四部门经济中的...较少较少 1、 “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以上答案都可能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 分 22.(2.5 分) 四部门经济与三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应将 A、变大 B、变小 C、...
这是实现两部门国民经济均衡的 基本条件。 (二)三部门经济循环及恒等关系 1、...R.F.Kahn 4、1936年 凯恩斯:《通论》 (二)乘数效应 乘数的效应 AD AD =...
及经济含义; 答: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供给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G 的乘数效应大于 TR 的乘数效应,因此当 TR 的增加以 G 的下 降为代价,则...
三部门经济中平衡预算乘数及其传导机制分析_军事/政治...第3 4卷第1期 201 6年 2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而乘数效应的传导机制显然可 以用 来 对 国家 ...
的原理及经济含义; 答: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4.政府收支 T 和政府购买 G 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G 的乘数效应大于 TR 的乘数效应,因此当 TR 的...(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14次下载&&|&&总322页&&|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高教版 周加来)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10积分
1人评价303页
1人评价109页
14人评价428页
1人评价112页
5人评价211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10积分VIP价: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13050)|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宏观经济学习题(1)',
blogAbstract:'
&&&&&&&&&&&&&&&&&&第一章&导论
1、宏观经济学只考察物价水平的决定。(&&&&&&)F
2、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内容。(&&&&)T
3、消费理论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F
4、国民收入变量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变量。(&&&&&)T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就包括了',
blogTag:'题库',
blogUrl:'blog/static/1',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1,
publishTime:4,
permalink:'blog/static/1',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青春\r\n活跃\r\n乐观',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王健 李新文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王健 李新文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此商品已订完
商品分类:
商品描述:
注意啦:本书实际库存:&&&&本,有路网实际售价:&&&&请各位买家以此库存和售价为准!如果库存有货,可直接拍下,保证24小时内发货。&&&&&&&&&&&&&&&&&&&&&&&&&&&&书名:宏观经济学&&&&&&&&编号:280573&&&&&&&&ISBN:8[十位:]&&&&&&&&作者:王健&李新文&&&&&&&&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08月&&&&&&&&页数:261&&&&&&&&定价:21.40&元&&&&&&&&参考重量:0.300Kg&&&&&&&&-------------------------&&&&&&&&&&&&&&&&&&&&&&&&&&&&图书类型:正版二手旧书&&&&&&&&&&&&新旧程度:八成新左右,绝不影响阅读,详细情况请咨询店主&&&&&&&&&&&&如图书附带光盘、磁带、学习卡等请咨询店主是否齐全&&&&&&&&&&&&&&&&&&&&&&&&*&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宏观经济学的高校教材,内容涉及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等,适合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使用。&&&&&&&&&&&&&&&&*&图书目录&*&&&&&&&&&&&&&&&&&&&&&&&&&&&&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设及特征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四、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二、实证分析工具三、经济学研究的逻辑程序与框架四、对经济量的有关说明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变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二、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三、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变与危机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国民经济及产业分类二、国内生产总值三、总产出与总收入、总支出的关系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一、支出核算法(output-expenditureapproach)二、收入核算法(factor-paymentsapproach)三、生产法(sectotapproach,value-addedapproach)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一、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框架二、国民收入核算的五个总量指标第四节国民收入的恒等式一、总供给与总需求二、二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及投资储蓄一恒等式三、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恒等式四、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消费与储蓄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第二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一、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二、二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三、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四、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节乘数原理一、乘数效应二、乘数效应的形成机制三、影响乘数效应大小的因素四、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五、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第四节加速原理一、加速数二、乘数一加速数模型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四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投资的预期收益二、投资成本三、投资风险第二节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一、货币供给二、货币需求第三节均衡利率的决定一、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利率的决定二、LM曲线三、LM曲线的移动第四节产品市场的均衡一、投资函数二、产品市场的均衡三、IS曲线四、IS曲线的移动第五节IS—LM模型一、IS—LM模型的提出与发展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三、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第一节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第二节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一、劳动市场二、总供给曲线第三节AD—AS模型分析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六章失业理论第一节失业与失业的计量一、失业与就业的含义二、失业的测量第二节失业的种类及原因一、失业的类型二、对失业原因的分析第三节自然失业率一、充分就业二、自然失业率第四节失业率的控制一、失业的经济影响二、失业的治理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七章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节通货膨胀的概念及衡量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表现二、通货膨胀的测量第二节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一、通货膨胀的类型二、总供求失衡导致的通货膨胀第三节菲利普斯曲线一、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二、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一非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四、滞胀的对策第四节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抑制一、通货膨胀的影响二、通货膨胀的治理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八章开放经济理论第一节开放经济的基础知识一、国际贸易的原因二、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汇率与国际收支平衡一、汇率与汇率制度二、汇率的决定三、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四、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五、汇率与国际收支平衡第三节LS—LM—BP模型一、国际收支平衡条件二、BP曲线与LS—LM—BP模型第四节开放经济政策一、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政策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政策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九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二、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及评定三、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四、经济增长的环境分析第二节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一、哈罗德模型二、多马模型三、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三、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条件四、储蓄率增加与经济增长五、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六、资本的黄金律水平第四节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一、新剑桥经济增长率模型假设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三、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第五节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简述二、新经济增长理论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四、零增长理论到可持续发展理论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十章经济周期理论第一节经济周期概述一、经济周期的定义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三、经济周期的特点四、经济周期的衡量五、经济周期的类型第二节经济周期的成因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二、凯恩斯的商业循环理论三、弗里德曼的货币原因说四、其他的经济周期成因理论第三节主要的经济周期理论一、乘数一加速数经济周期理论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与目标一、充分就业(fullemploylnent)二、物价稳定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四、国际收支平衡第二节财政政策一、现代财政收支体系二、财政政策工具三、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作用四、财政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五、财政政策效应分析第三节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工具二、货币政策的时滞三、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四、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第四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财政赤字与财政一货币政策二、政府债务与财政一货币政策三、IS—LM曲线分析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文章节选&*&&&&&&&&&&&&&&&&&&&&&&&&&&&&暂无相关介绍&&&&&&&&&&&&&&&&*&编辑推荐与评论&*&&&&&&&&&&&&&&&&&&&&&&&&&&&&暂无相关介绍&&&&&&&&&&&&&&&&*&作者介绍&*&&&&&&&&&&&&&&&&&&&&&&&&&&&&暂无相关介绍&&&&&&&&&&&&&&&&&&&&&&&&&&&&&&&&&&&&&&&&&&&&☆&买&☆&家&☆&必&☆&读&☆&&&&&&&&&&&&&&&&&&&&&&&&&&&&&&&&&&&&&&&&欢迎您光临本店,购买前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1、本图书为正版旧书,即使是全新图书本店也一律按照旧书出售。购买前请认真核对图书名称,图片,作者,出版社和ISBN。&&&&&&&&&&&&&&&&&&&&&&&&&&&&&&&&&&&&&&&&2、图书新旧程度均在七成新以上,不缺页,不影响正常阅读。个别例外情况我们将通过旺旺等聊天工具告知。因为均为二手图书,所以不一定配有光盘、磁带、学习卡等,请咨询店主是否附带。&&&&&&&&&&&&&&&&&&&&&&&&&&&&&&&&&&&&&&&&3、拍下后请尽快付款,超过12小时未付款本店将在不通知的情况下直接关闭交易。&&&&&&&&&&&&&&&&&&&&&&&&&&&&&&&&&&&&&&&&4、本店出售的图书均以有路网实际库存和实际价格为主,如果库存充足请直接拍下,如果需要多本,请和店主联系,以免库存数量不够给您带来不便。&&&&&&&&&&&&&&&&&&&&&&&&&&&&&&&&&&&&&&&&5、如果您收到的商品和实际的新旧程度描述不符,请联系店主协商,我们一定会为您满意解决,请勿直接给予中评或差评,谢谢。&&&&&&&&&&&&&&&&&&&&&&&&&&&&&&&&&&&&&&&&6、为了保证商品安全以及买卖双方的利益,平邮一律为普通包裹。所有商品保证24小时内发货。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习题
第十二章&&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对应新的消费函数c=100+0.9y,易知投资乘数
即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较原来增加1倍。
2.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y,投资从300增加至500时(单位:10亿美元),均衡收入增加多少?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即ct=α+βyt-1,试求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1、2、3、4期收入各为多少?
解:(1)由储蓄函数s=-y,易得投资乘数
投资增加导致的均衡收入的增加量为
∆y=ki×∆i=4×(500-300)=800(10亿美元)
(2)当投资i=300时,均衡收入为
y0=4×(00(10亿美元)
由s=-y,且ct=α+βyt-1,,得消费函数
当投资增至500时,第1、2、3、4期的收入分别为
y1=c1+i=y0+500=×0(10亿美元)
y2=c2+i=y1+500=×0(10亿美元)
类似地,可有y3=5662.5(10亿美元)y4=(10亿美元)
3.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率t=0.25。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税收乘数kt,转移支付乘数ktr平衡预算乘数kb。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用: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1)由已知条件,易得
yd=y-ty+tr=0.75y+62.5
将已知代入均衡条件y=c+i+g,整理,可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
(2)由已知,得β=0.8,t=0.25,容易得到
(3)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与已有均衡收入的差额为:
∆y=0(10亿美元)
由∆y=kg∆g,得
∆g=∆y/kg=200/2.5=80(10亿美元)
由∆y=kt∆T(这里T为税收额),得
∆T=∆y/kt=200÷(-2)=-100(10亿美元)
由∆y=kb∆g(或∆y=kb∆T),得
∆g=∆y/ kb=400(10亿美元)或
∆T=∆y/ kb=400(10亿美元)
即1)增加政府购买800亿美元、2)减少税收1000亿美元、3)同时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4000亿美元,都能达到充分就业。
4.下面描述了某人一生中的收入状况:此人一生经历四个时期,在其生命周期的前三个周期先后赚取收入30万美元、60万美元和90万美元,而在退休时期没有任何收入,假设利率为零。
(1)若此人想在生命周期中能均匀消费,试决定与其预算约束相符合的消费水平,说明哪个时期以什么规模此人进行储蓄和负储蓄。
(2)与上述(1)相反,现在假定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在上假定下,此人在生命周期中将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流?在解答该问题时继续假设(如果可能的话)该人偏好均匀的消费流。
(3)接下来假设该消费者的财富有所增加。新增加财富为13万美元,那么在可利用信贷市场和不可利用信贷市场这样两种情况下增加的财富将在生命周期中分别被如何配置?如果所增加的财富为23万美元,你的答案又将如何呢?
解:(1)(30万美元+60万美元+90万美元)÷4=45万美元,即该消费者四个时期的消费水平均为45万美元。由此知其第一个时期的储蓄为(30-45=)-15万美元;第二个时期的储蓄为(60-45=)15万美元;第三个时期的储蓄为(90-45=)45万美元;第四个时期的储蓄为(0-45=)-45万美元。
(2)在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不存在借款可能性的前提下,该消费者第一期的消费为30万美元,然后再在剩下的三个时期中均匀其消费,每期的消费额将是(60+90)÷3=50万美元。
(3)设新增财富一开始即被预期到,若新增财富为13万元,且可利用信贷市场,易知该消费者每期的消费将在45万美元的基础上增加13÷4=3.25万美元,达到48.25万美元的水平;若新增财富为23万美元,则每期消费额将达到45+(23÷4)=50.75万美元。
不可利用信贷市场的情况下,若13万美元的新增财富是在第一时期获得的,则其第一期的消费额此时变为30+13=43万美元,后三期的消费额仍为(60+90)÷3=50万美元,即新增财富全用于第一期的消费(若新增财富为23万美元,易知新的消费方案为每期50.75万美元)。若13万财富是在第二、三、四期中任一期获得的,则消费者将把新增财富平均用于后三个时期的消费,即新的消费方案为30万美元、54.33万美元、54.33万美元和54.33﹝(60+90+13)÷3=54.33﹞万美元(若新增财富是23万,新的消费方案将是30万、57.67万、57.67万和57.67万,读者验证)。
若新增财富事前未被预期到,则无论信贷市场是否可被个人利用,收入在各期的分配仍将如前述,而新增财富则要在财富增加后的各期间(含财富增加的当期)平均分配,方能最大限度满足该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5.假定某人消费函数为c=200+0.9yp,这里yp是永久收入,而永久收入为当前收入Yd和过去收入 Yd-1的如下的加权平均值:Yp=0.7Yd+0.3Yd-1。
(1)假定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可支配收入为6000美元,第二年的消费是多少?
(2)假定第二年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000美元并且在以后年份保持在7000美元,第3年和第4年及以后各年的消费是多少?
(3)求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解:(1)第n年的消费设为cn,则第二年的消费是
c2=200+0.9yp=200+0.9(0.7yd+0.3yd-1)=200+0.9(0.7××(美元)
(2)第三和第四以及第n年的消费是
&&&&& c3=200+0.9
yp=200+0.9(0.7××(美元)&&&
&&&&& c4=cn=200+0.9
yp=200+0.9(0.7××(美元)
(3)短期边际消费倾向=0.9×0.7=0.63
长期边际消费倾向=0.9
6.边际消费倾向为0.9,今如减税9亿元,试计算总储蓄会增加多少(设为定量税的情况)。
解:根据已知,易得税收乘数kt为
减税9亿元,会使收入增加
∆y=-9×(-9)=81亿元
因为边际消费倾向MPC=0.9,则边际储蓄倾向为
MPS=1-MPC=0.1
易得储蓄额之增量为
∆s=MPS×∆yd =0.1×(81+9)=9亿元
7.已知边际消费倾向β=0.8,税率t=0.25,均衡时有一个150亿元的预算赤字,即有g-T=150亿元,g、T分别为政府购买和净税收。问需(1)增加多少投资或(2)改变多少政府购买或(3)改变多少转移支付或(4)改变多少自发税收或(5)同时等量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多少数额才能恰好消除赤字?
解:根据已知条件,易求出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转移支付乘数ktr、税收乘数kt和平衡预算乘数kb的值:
(1)若通过增加投资的办法消除赤字,则增加的投资∆i须满足∆T=t∆y=tki·∆i=0.25×2.5×∆i=150亿元
∆i=240亿元 即须增加投资240亿元。
(2)若通过改变政府购买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政府购买∆g须满足
∆T-∆g=t∆y-∆g=tkg ∆g-∆g=0.25×2.5×∆g-∆g=150亿元
∆g=-400亿元& 即须减少政府购买400亿元。
(3)若通过改变政府转移支付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政府转移支付∆tr须满足∆T-∆tr=t∆y-∆tr=tktr ∆tr-∆tr=0.25×2×∆tr-∆tr=150亿元&&&&
∆tr=-300亿元& 即须减少转移支付300亿元。
(4)若通过改变自发税收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自发税收∆T0须满足∆T0+t∆y=∆T0+tkt& ∆T0=∆T0+0.25×(-2)×∆T0=150亿元
∆T0=300亿元& 即须减增加自发税收300亿元。
(5)若通过改变预算规模消除赤字,则改变的预算规模∆B须满足t·kb·∆B=0.25×1/2×∆B=150亿无
∆B=1200亿元
即须同时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1200亿元才可消除预算赤字。
8.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d,净税收tn=50,投资i=60,政府支出g=50,净出口函数nx=50-0.05y(单位:10亿美元)
求:(1)均衡收入;
(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
(3)投资从60增加至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4)当净出口函数变为n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5)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10和变动自发性净出口10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何者大一
些?为什么?
解:(1)将以上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x-m,得
y=30+0.8yd+60+50+50-0.05y
y=600(10亿美元)
(2)此时的净出口余额为
nx=50-0.05y=20(10亿美元)
(3)容易知道,投资乘数(β、γ分别代表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
口倾向)。则有,
∆y=ki∆i=(70-60)×4=40(10亿美元)
即均衡收入增加到600+40=640(10亿美元),此时净出口为
nx=50-0.05y=18(10亿美元)
(4)当净出口函数变为nx=40-0.05y,由均衡条件不难求得
y=560(10亿美元)
此时净出口余额为
nx=40-0.05y=12(10亿美元)
(5)容易看出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100亿美元和变动自发性净出口100亿美元对均衡收入的影响是一样的,但后者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要大一些。当自发投资增加100亿美元时,净出口减少额为20-18=2(10亿美元);但当自发性净出口减少100亿美元时,净出口减少额为20-12=8(10亿美元)。
9.设消费c=α+βyd=100+0.8yd,净税收T=50,投资i=100,政府购买g=60,出口x=80,进口m=m0+Ty=20+0.05y(单位:10亿美元)。
求:(1)均衡收入以及净出口余额;
(2)求对外贸易乘数kx、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税收乘数kt和平衡预算乘数kb。
解:(1)由已知,得yd=y-50
将已知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 = c + i + g + x - m,得均衡收入为: &&&&&&&&&&&&&&&&&&&&&&&&&&&&&&&&&&&&&&&&&&&&&&&y=1120(10亿美元)
净出口余额为nx=x-m=80-20-0.05×1120=4(10亿美元)。
(2)以下是各种乘数的取值
四、分析讨论
1.什么是萨伊定律?什么是凯恩斯定律?二者有何重大区别?
答: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其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Supply creats its own demand)。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它产品,即形成对其它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有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它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一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一倍,购买力亦同时增加一倍,一个自然的结论便是;总需求必等于总供给(或者:任何数量的储蓄都会全部用于投资),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即便这种失衡,他认为也可由充分有效的市场机制的调节而迅速得以恢复),它所否定的是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在其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以及流动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这便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根据这个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充分就业的均衡反倒成了一种特例。
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的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问题必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会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推衍至政策主张上,二者的区别就更加明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否有必要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大致就成为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分水岭。
2.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储蓄是哪个变量的函数?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答:与古典理论将储蓄视为利率的函数不同,凯恩斯主义认为直接决定储蓄的是收入。由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即c=c(y),而储蓄又是收入扣除消费之后所剩的部分,所以有s=s(y),即储蓄是收入的函数而且是增函数。这样,储蓄是直接根据收入来调整的,当利率上升时,虽然人们的储蓄比例可能会增加,但最终总储蓄量一定是减少的,原因是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从而收入亦减少,最后储蓄也减少。由此观之,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在古典的储蓄函数和凯恩斯主义的储蓄函数中,是截然相反的。这体现出凯恩斯主义这样一个观点:宏观经济不是或主要地不是通过价格的调整来进行,而是通过根据改变了的收入调整支出来进行。
在凯恩斯主义看来,储蓄的增加将使均衡收入减少。因为决定产出和收入水平的是有效需求,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减少,其他条件不变,总有效需求会减少,从而均衡产出或收入亦减少。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节约的悖论”。
3.当税收为收入的函数时,为什么税率提高时,均衡收入会减少?定量税增加会使收入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
答:(1)设税收T=T0+ty,其中T0为自发税收,t为税率,消费函数c=α+βyd,yd=Y-T+TR,TR为转移支付,i和g为投资和政府购买,二者都设为常数。将以上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不难求得均衡收入的表达式:
若其他条件不变,税率t增高,容易看到均衡收入必定减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税收和储蓄一样,也是一种“漏出”,对国民收入有缩减的作用;税率越高,“漏出”越多,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得越多。
(2)定量税的增加会使收入水平下降。原因如前所述,其他条件不变,定量税这种“漏出”的增加意味着总支出水平的减少,从而使均衡收入下降。若设税收T=T0,其他设定与(1)中相同,不难得到均衡收入表达式:
从以上表达式中亦不难得出上述结论。
4.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会受到哪些限制?
答:所谓乘数,一般地讲,是指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收入改变的有关变量改变量的比。就投资乘数而言,在三部门经济中,是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由于边际储蓄倾向一般大于0而小于1。故投资乘数大于1。也就是说,投资的改变会引起收入产生乘数倍的变动。但乘数作用的发挥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有:(1)经济中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若经济中不存在或局部地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乘数的效应将受到限制。(2)投资、储蓄、消费、政府购买之间是否相互独立。若投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储蓄增加消费减少,或者政府购买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打击投资和消费,乘数效应都将大大降低。(3)货币供给。若货币供给不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有可能会使利率上升而使总需求受到抑制,这样也抑制了产出的扩大。(4)漏出因素。若在乘数发挥效应的过程中存在漏出因素,如增加的支出用于偿债、购买外国货或以前积压的存货等,乘数效应亦会缩减。(5)时间因素。乘数效应的完全释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乘数效应远没有数学逻辑告诉我们的那样大。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即,该资本品的边际效率为5%。若市场利率不高于5%,该机器便值得购买,否则便不值得购买。
2.一般认为,更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关系的曲线是投资的边际效率(MEI)曲线,而非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曲线。
分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在《通论》中,凯恩斯使用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说明投资量的确定,将资本边际效率表等同于投资需求表;但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作为各厂商的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总和的MEC曲线仅考虑到每个厂商单独增加投资时所造成的后果,而在事实上,当每个厂商都增加投资对,资本品的价格便要上升,这样资本边际效率不是沿MEC曲线而是一条更陡的曲线更迅速地下降,这条曲线即为投资的边际效率(MEI)曲线。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投资的边际效率要小于资本边际效率,而真正表示投资所能带来的好处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因此,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MFI)能更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的关系。
3.既然IS曲线上任何一点对应的利率和收人都能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则在IS曲线上任取一点,该点对应的收入亦必为均衡收入。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由于投资被设定为一个常数,因而能保证产品市场均衡的收入即为均衡的国民收入。但在扩展的凯恩斯模型即IS—LM模型中,投资被认为是利率的函数,虽然IS曲线上任意一点均能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但若此时的利率不是均衡的利率,则随着货币市场的调整,投资和收入都将被迫作相应的调整。只有在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之点,即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于均衡时,此时的收人才处于均衡状态。
&&&&&&&&&&&&&&&&&&&&&&&
4.货币需求意指私人部门赚钱的愿望。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所谓货币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持有货币是人们保有其资产的一种形式,而且货币这种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形式(如证券、实物资本等)而言具有更好的流动性或灵活性。困此,虽然持有货币会失去利息收入,但由于收入与支出的不同时性,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以及为在证券市场上抓住有利机会进行投机交易,人们还是需要持有一定的货币在手中。这与私人部门追求最大得经济行为显然不是一码事。
5.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既与收入有关,亦于利率有关。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先来分析货币的交易需求。今设某人某月的货币收入为Y,每日的支出不变,每月的货币收入直接存放到储蓄存款(有利息收入的存歉)账户上,月利率为i0为了进行交易,就要到银行取出现金(或将存款转入支票账户),若设n为取款次数,tc为每次取款的费用,Z为每次取款额,C为总持币成本,则有:
容易求得,能使总成本最小的取款次数即最优取款次数为n*=(iy/2tc)1/2
又平均持币量M=Y/2n容易求得最优持币量M*为:
&&&&&&&&&&&&&&&&&&&&&&&&&&&&&&&&&&&&&&&&&&&&&&&&&&&&&&&&&&&&&&&&&&&&&&&&&&&&&&&&&&&&&&&&&&&&&&&&&&&&&&&&&&&&&&
此即说明交易机动的货币需求既是收入的函数,又是利率的函数。
再来分析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即预防需求。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与他对将来支出的不确定程度的估计有关,但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应与收入水平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另外,预防需求也受利率水平的影响。现仍设i为利率,M为持币量,设σ为未来支付的不确定程度,Q为货币短缺成本,P(M,σ)为货币短缺概率,则P(M,σ)Q即为货币短缺的总预期成本,则谨慎动机的持币成本EC为:
& EC= iM+P(M,σ)Q&
已知,只有在持有货币的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货币所放弃的利息)与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货币导致的货币短缺成本的减少)相等时,此持币量才是最优的。这就说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亦与利率有关。
6.货币供给即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投放的新币的数量。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货币供给的口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M1),如再加上定期存款,则构成广义的货币供给(M2);如将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也考虑进去,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其次,货币供给还是一个存量概念,若按M1定义,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很显然,新币投放虽然能够改变货币供给的数量,但它与货币供给远非同一概念。
7.利率并不是使投资资源之需求量,与目前消费之自愿节约量趋于均衡之价格。利率乃是一种“价格”,使得公众愿意用现金形式来持有之财富,恰等于现有现金量。
分析:这是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所表述的思想。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认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当投资与储蓄相等之时,均衡利率得以确定,至于利息,则是对“等待”或“节欲”(即储蓄)的报酬,由于利率的调节作用,储蓄会完全转化为投资。因而利率被视为“是使投资资源之需求量,与目前消费之自愿节约量,趋于均衡之价格”而凯恩斯则认为储蓄虽受利率的影响,但决定储蓄的主要是收入水平;利率并非决定于投资与储蓄的相互作用,而是取决于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相应地利息也不再是对人们“等待”或“节欲”的报酬,而是“为放弃(货币的)周转灵活性之报酬”,而利率所衡量的“乃持有货币者之不愿意程度——不愿意放弃对此货币之灵活控制权”。若在某利率水平下,“公众用现金形式来持有之财富,恰等于现有现金量”,即货币的需求等于货币的供给,该利率即为均衡利率。
8.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必将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设若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与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不变,则只有实际货币供给量(而非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才会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当名义货币量变化时,若价格水平亦作同向变化且两者变化幅度相同,则LM曲线会保持不变;如若价格水平的变动幅度超出名义货币量变动的幅度,LM曲线甚至会出现相反方向的变动。
9.在IS—LM模型中,在两条曲线的相交之点,产品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此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达到了理想状态。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上,虽然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是均衡的,但此时的产出或收入水平可能常常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因而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并不必然是理想状态。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当实际产出低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时,政府应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向右移动IS曲线或LM曲线,以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埋理想状态。
二、选择正确答案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英元
&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 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曲线(&& )。
& A.右移10亿美元&&&
&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6.如果利率和收人都能按供求情况自动得到调整,则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左下方、LM曲线右下方的区域中时,有可能(&& )。&&&&&&&&&&&&&
& A.利率上升,收人增加&&& B.利率上升,收入不变
&&C.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7.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
& A.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 B.消费需求变化得如此反复无常以致于它影响投资
&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8.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
& A.变得很小&&&&&&&&&&&&&&&&&
B.变得很大
& C.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D.不发生变化
9.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利率越高,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
& B.利率越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
& C.利率越高,持币在手的机会成本越大
& D.利率越低,持有债券的风险越小
10.货币需求意指(&& )。
& A.企业在确定的利率下借款的需要
& B.私人部门赚取更多收益的需要
& C.家庭或个人积累财富的需要
& D.人们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11.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如果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受影响,但变化方向不确定
12.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收人(&& )。
& A.增加,利率下降&&&&& B.增加,利率上升
& C.减少,利率上升&&&&& D.减少,利率下降&&&&&&&&&&&
13.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收入(&& )。
& A. 增加,利率上升&&&&&& B.增加,利率下降
& C. 减少,利率上升&&&&&& D.减少,利率下降
14.如果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LM曲线移动100亿元,而且货币交易需求量为收入的一半,则货币供给增加了(&& )。
A.100亿元&&& B.50亿元&& C.200亿元&& D.40亿元
15.如果政府购买增加了100亿元,导致IS曲线移动200亿元,设税率为0.2,则边际消费倾向为(&& )。
A. 0.5&& B. 0.375&& C.& 0.625&&& D.& 0.8
16.关于IS曲线(&& )。
A.若人们的储蓄倾向增高,则IS曲线将右移
B.若投资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则IS曲线将左移
& C.预算平衡条件下政府支出增加并不移动IS曲线
& D.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减少意味着IS曲线右移&&
17.关于IS曲线(&& )。&&&&&&&&&&&&&&&&&&&&&&
& A.若投资是一常数则IS曲线将是水平的
& B.投资需求曲线的陡峭程度与IS曲线的陡峭程度同向变化
& C.税收数量越大,IS曲线越陡峭&&&&&
& D.边际消费倾向越大,IS曲线越陡峭&
18.货币供给一定,收入下降会使(&& )。&&&&&&&&&
& A.利率上升,因为投机需求和交易需求都下降,
& B.利率上升, 因为投机需求和交易需求都上升
& C.利率下降,因为投机需求会上升,交易需求会下降
& D.利率下降,因为投机需求会下降,交易需求会上升
19.如果投资收益的现值比资产的现行价格更大,则(&& )。
& A.不会有投资发生&&&&&&&&&&&&&&&&&&
B.资本边际效率比利率低
C.资本边际效率比利率高&&&&&&&&&&&&
D.资产的供给价格将降低
3.A& 4.C& 5.A&
6.D& 7.A& 8.B&
11.B& 12.C& 13.A& 14.B& 15.C& 16.D& 17.B& 18.C& 19.C
1.投资函数为i=e-dr(单位:美元)
(1)当i=250-5r时,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
(2)若投资函数为i=250-10r,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
(3)说明d的增加对投资需求曲线的影响;&&&&&&&&&&&&&&&&&&&&&&&&&&&&&&&&
(4)若i=200-5r,投资需求曲线将怎样变化?&&&&&&&&&&&&&&
&&&&&&&&&&&&&&&&&&&&&&&&&&&&&&&&&&&&&&&&&&&&&&&&
解:(1)将r0=10, r1=8, r2=6代入投资函数i=250-5r,&&&&&
易得i0=200, i1=210,
i2=220。相应的投资需求曲线见右图a。
(2)同理可得,i0=150,& i1=170, i2=190,相应的投资需求曲线见图15-1。
(2)令s1=80,s2=75,s3=70,s4=65 ,&&&&
代入储蓄函数s=-40+0.25y,依次得&&&&&&&&&&&&&
&&&& y1=480, y2=460,
y3=440,y4=420
(3)令i=s有& 100-5r=-40+0.25y&&&&&&&&
整理,得IS曲线 y=560-20 r 。
容易做出IS曲线的图形,见图15-2。&&&&&&&&&&&&&&&&&&&&&&&&&&&
&&&&&&&&&&&&
&&&& &&&&&&图15-2
①消费函数为c=50+0.8y,& 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5r;&
②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③消费函数为c=50+0.75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求:(1)①②③的IS曲线;
(2)比较①和②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②和③,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1)c=50+0.8y,易得,s=-50+0.2y
&&&& 100-5r= -50+0.2y& 整理得IS曲线:
&&&&& y=750-25r
同理可得②和③的IS曲线,分别为y=750-50r和y=600-40r 。
(2)比较①②,当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变大(即更平缓)了。
(3)比较②③,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小时IS曲线的斜率变小(即更陡峭)了。
4.表15-1给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
(1)求收入为700美元,利率为8%和10%时的货币需求
(2)求600、700和800美元的收入在各种利率水平上的货币需求;
(3)根据(2)做出货币需求曲线,并说明收人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是怎样移动的?&&&&&& 解:(1)收人y=700,利率r=8时,货币需求L=140+70=210
收人y=700,利率r=10时,货币需求L=140+50=190
&& (2)收人y=600时,& r=12,L=120+30=150&
r=10,L=120+500=170
r=8,L=120+70=90
r=6,L=120+90=210
r=4,L=120+110=230
&&&&&&& 收人y=700时,r=12,L=140+30=170&
r=10,L=140+500=190
r=8,L=140+70=210
r=6,L=140+90=230
&&&&&&&&&&&&&&&&&&&&&&&
r=4,L=140+110=250
&&&&&&& 收人y=800时,r=12,L=160+30=190&
r=10,L=160+500=210
r=8,L=160+70=230
r=6,L=160+90=250
&&&&&&&&&&&&&&&&&&&&&&&
r=4,L=160+110=270
(3)由表中数据可知,货币需求函数 L=0.2y+150-10r(如图15-3)。&&&&&&&&&&&&&&&&&&
由图可见,当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
其值大于零,该项投资是可行的。
(2)净收益折现值=未来收益折现值-投资成本
其值小于零,该项投资不可行。
&&&&&&&&&&&&&&
四、分析讨论
&&&&&&&&&&&&&&&&&&&&
1.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为什么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答: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即资本边际效率实质上是指厂商计划一项投资时预期可赚得的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的数值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期的未来收益和购置投资资产(如一合机器)的成本。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递减,是因为随着投资增加,资本存量增加,一方面资本资产之成本会增加(同样一台机器所费更多),另一方面,资本品所产物品的供给增加,因而预期收益会减少。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而递减,在短期内主要由于资本物品成本上升,在长期内主要在于资本存量的大量积累。
2.以两部门经济为例说明IS曲线的性质。
答:(l)IS曲线的推导。已知i = e – dr , s=- α + (l-β)y,
根据产品市场i=s的均衡条件,有e – dr = -α + (l-β)y。整理,得
此即为IS曲线的方程式(见图15-6)。
(2)IS—LM模型述评。与新古典学派将实物和货币两分的传统不同,凯恩斯通过利率将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联结起来,货币不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IS—LM模型更为清晰地将这种思想表达出来,而且避免了凯恩斯在表述这一理论时的某些逻辑错误。使用这一模型,不仅能说明利率和收人水平是如何确定的,而且该模型还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即如果均衡收人不等于充分就业的收人水平时,政府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膨胀的财政、货币政策分别使IS曲线和LM曲线右移,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分别使IS和LM曲线左移),使其达到理想状态。简言之IS——LM模型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提供了理论说明。在这里,提出并讨论宏观经济中各市场的同时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
但是,IS—LM模型回避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它倾向于从流通领域去寻找经济问题的根源,其结论必然是偏颇和肤浅的,相应的政策建议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问题也仅能起到治标作用,而很难彻底解决问题。IS—LM模型将均衡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能存在的非均衡描述为一种走向均衡常态过程中的暂时状态;而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其内部矛盾和冲突,非均衡才是其正常状态。另外IS—LM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基础上的,而这些假设条件本身往往很难与事实相一致,因此由该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与事实相符。最后,在滞胀出现以后IS—LM模型由于不能解释滞胀,加上这一模型不能说明价格的决定,其作为分析工具的影响也在减弱。
10.试简要评述凯恩斯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答:“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整个理论的基础,他用“有效需求不足”去解释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凯恩斯提出了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以支持和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所谓消费倾向“规律”,按照凯恩斯本人的说法,就是:“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这样,随着收入的增加,递减的边际消费倾向使得消费需求相对来说越来越不足,为避免生产的下降和失业的增加,就需要相应地增加投资量以弥补收人与消费之间越来越大的缺口。但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也是越来越不足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按照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投资的多少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的对比,投资需求与资本的边际效率同向变化,与利率水平反向变化。在投资成本既定的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主要取决与投资者对将来收益的预期,由于受心理、生理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在短期内是波动不定的,另外由于资本资产之成本会随投资增加而增加,资本品预期收益由于所产物品的供给增加而下降,从而造成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这使投资的增加受到限制。按照流动偏好“规律”由于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必须取得一定的利息才肯贷出货币,因而利息率总会保持一定的高度,当流动偏好增强时,利息率还会上升,这妨碍了资本家继续投资的另一个因素。这样,一方面是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投资需求不足,生产便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必然产生“非自愿失业”,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干预经济运行,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理想状态。&
凯恩斯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解释有效需求不足,说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是错误的。首先,消费倾向“规律”根本抹杀消费的阶级区别。社会各阶级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消费规律,资本家的消费从属于剩余价值规律,工人的消费则从属于劳动价值规律;其次,资本边际效率也是一个主观心理范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确存在利润率下降规律,但不是预期的心理状态造成,而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最后,流动偏好同样是心理概念,利息根本不是放弃流动偏好产生的,而是产业资本家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利息并非货币现象,而要受平均利润规律制约;影响利息率水平的,并不是货币的数量,而是借贷资本的数量。凯恩斯用这些心理规律来解释危机和失业,其目的不仅在于掩盖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的真实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更在于要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11.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以自动维持平衡的经济机制是什么?&
答:(1)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自动维持平衡的机制包括利率变动机制和收入变动机制。在产品市场上,由于企业竭力要使非合意存货为零,所以当供过于求,i <s,产量或收入将减少,当供不应求,i
>s时,产量或收入会增加,从而实现产品市场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由于私人部门会通过改变货币和其他资产(以债券来代表)的结构来使持币量维持在合意的水平上,所以当供过于求(L<m=,时,人们将买入债券,利率因而下降。当供不应求(L>m)时,人们会卖出债券,利率因而上升,从而实现货币市场的均衡。&&&&&&&&&&&&&&&&&&&&&&&&&&&&&&&&&&&&&&&&
m×,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
A.LM陡峭,IS也陡峭&&&& B.LM和IS一样平缓&
& C.LM陡峭而IS平缓&&&&& D.LM平缓而IS陡峭
2.下列那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
A.LM陡峭而IS平缓&&&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 D.LM和IS一样平缓
3.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kg·G(kg是政府支出乘数),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
A.LM平缓而IS陡峭&&&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和IS一样平缓&&& D.LM陡峭而IS平缓
4.下列哪种情况“挤出效应”可能最大(&& )。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5.“挤出效应”发生于(&& )。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6.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均衡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根据IS-LM模型,如果不让利率上升,政府应该(&& )。
A.增加投资&&&&&&&&&&&
B.在增加投资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
C.减少货币供给量&&&&& D.在减少投资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
7.当处于古典主义的极端时,有(&& )。
A.d=∞,h=0&& B.d=0,h=∞&& C.d=0,h=0&& D.d=∞,h=∞
8.若同时使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其经济后果可能是(&& )。
A.利率上升,产出变化不确定&&& B.利率下降,产出变化不确定
C.产出减少,利率变化不确定&&& 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不确定
9.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将(&& )。
A.收入不变,但利率降低&&&&&& B.没有挤出,利率降低的同时收入亦会增加很多
C.利率不变,但收入增加很多& &D.利率和收入水平均有提高
10.当处于凯恩斯极端时,有(&& )。
A.货币需求处于“流动陷阱”中&&& B.增加货币供给将使LM降低
C.h=0,货币政策乘数等于1/k&&&&& D.d=∞,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开支乘数
11.当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零时(&& )。
A.财政政策效果最大,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开支乘数
B.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因为货币供给变动不会改变利率
C.增加货币供给不能够使LM改变位置,投资将不会增加
D.货币需求只与产出有关,货币政策乘数达到最大
12.货币供给的变动如果对均衡收入有更大的影响,是因为(&& )。
A.私人部门的支出对利率更敏感&&&&&& B.私人部门的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C.支出乘数较小&&&&&&&&&&&&&&&&&&&&
D.货币需求对利率更敏感;
3.A 4.D 5.C 6.B 7.A 8.C 9.A 10.A 11.D 12.A
1.假设LM方程为y=500美元 + 25r(货币需求L=0.20y
- 5r,货币供给为100美元)
(1)计算:①当IS为y=950美元 - 50r(消费c=40美元 + 0.8yd,投资=140美元 - 10r,税收t=50美元,政府支出g=50美元 );②当IS为y=800美元 - 25r(消费c=40美元 + 0.8yd,投资=110美元 - 5r,税收t=50美元,政府支出g=50美元 )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情况①和情况②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为什么情况①和情况②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解:(1)解方程组
得情况①中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为:
y = 650美元,r = 6,i = 140-10r = 80美元
类似地可得到情况②中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为:
y = 650美元,r = 6,i = 110-5r = 80美元。
(2)当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有
y = c + i + g
&&&&& = 40 + 0.8yd + 140 – 10r + 80
&&&&& = 260 + 0.8(y –
整理得情况①中的新IS曲线:
&& y = 110 – 50r
同理,可得情况②中的新IS曲线:
& y = 950 – 25r
解式①与原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得均衡收入、利率分别为:
&& y = 700美元,r = 8
解式②与原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得均衡收入、利率分别为:
&& y = 725美元,r = 9
(3)情况①中,d = 10,情况②中,d = 5。这说明情况①中投资对利率的变动相对更为敏感,这样当政府支出扩大导致利率上升时,①中的投资被挤出的就多(易得Δi=-20美元,而②中Δi=-15美元),因而情况①中财政政策效果较情况②要小,收入增加量也小一些。
〔提示:亦可先求出两种情况下的财政政策乘数,然后依序作答〕
2.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美元,c=90美元
+ 0.8yd,t=50美元, =140美元 - 5r,g=50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润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g增加20美元,均衡收入,利润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1)由y = c + i + g = 90 + 0.8( y – 50) + 140 – 5r + 50
整理,得IS曲线方程y = 1200 – 25r&& ①
由L=m,得0.20y = 20,整理即得LM曲线方程
y = 1000&& ②
解①与②式的联立方程组,得
y = 1000美元,r = 8,i = 140 – 5r = 100美元
(2)其他情况不变而g增加20美元,由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得IS曲线:
y = 1300 – 25r&& ③
解③与②式的联立方程组,得
y = 1000美元,r = 12,i = 140 - 5r = 80美元&&&&&&&
Δi = 100 – 80 = 20美元&&
(3)此时存在“挤出效应”,且Δg = Δi = 20美元,&&&&&&&&&&&&&&&&
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出了等量的投资。原因是此时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财政政策乘数亦为零,政府支出扩大并不能带来收入的增加。
(4)图示如图16-1。图中,政府购买的扩大使IS曲线右移至IS1,均衡点由E0上移至E1,均衡收入未变,均衡利率大幅度上升。&&&&&&&&&&&&&&&&&&&&&&&&&&&&&&&&&&&&&&&&&&&&&&&&&&&&&&&&&&&&&&&&&&&&
美元&&&&&&&&&
即,此时财政政策乘数与政府开支乘数相等。&&&&&&&&&&&&&&&&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货币需求不变,由L=M的条件易得LM′的方程:y=850+20r
与(a)、(b)中的IS方程联立,可求得各自新均衡点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如上图):
(a)r = 8,y = 1010; (b)r = 50/7,y =
(3)容易看出,(a)图中均衡收入增加得多些,(b)图中均衡利率下降得多些。因为(a)中的IS曲线更为平缓一些,(b)中的IS曲线更陡峭一些。设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则(a)情况下的货币政策乘数要比(b)情况下的更大,故收入增量大。由于(a)中的收入大于(b)中的收入,(a)中的交易货币需求大于(b)中的交易货币需求,因而,(b)中的利率比(a)中的要低。
5.假定某两个部门经济中IS方程为y=1250美元-30r
(1)假定货币供给为150美元,当货币需求为L=0.20y - 4r时,LM方程如何?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为多少?当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0.25y – 8.75r时,LM′方程如何?均衡收入为多少?分别画出图形(a)和(b)来表示上述情况;
(2)当货币供给从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时图形(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解:(1)由m=150,L=0.20y-4r,根据L=M,易得LM的方程:y=750+20r
解上式与IS方程联立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和收入:
&&& r=10,y=950美元
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 0.25-8.7r时,同理易得LM′的方程&&&&&&&&&&&&
&y=600+35r
解上式与IS方程联立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与收入水平。
r=10, y=950美元
以上两种情况的结果可由图16-4表示:
(2)当货币供给从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时,由0.20y-4r=170,得(a)中新的LM曲线的方程为:
类似地可求出(b)中新LM曲线的方程为:
不难求出(a)和(b)中新均衡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
(a)r=8,y=1010;(b),
以上的变化如图所示。容易看出,货币供给增加后,(a)中收入的增加量比(b)中的大,(a)中利率下降的幅度也比(b)中的大。这是因为(a)中k/h=1/20,而(b)中k/h=1/35,即(a)中LM曲线更陡峭,所以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又由于(a)中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h=4&8.75),故货币量增加就使利率下降较多。
[提示:也可先求出两种情况下的货币政策乘数,然后再进行分析。不难求得(a)中的货币政策乘数为3,(b)中的货币政策乘数为24/13]
6.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0.20
y,货币供给为200美元,消费为c=100美元+ 0.8yd,投资i=140美元 - 5r。
(1)根据这些数据求IS和LM方程,画出IS和LM曲线;
(2)若货币供给从200美元增加到220美元,LM曲线如何移动?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
(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解:(1)已知L=0.20y,m=200,根据L=m的均衡条件,易得LM方程:
已知c=100+0.8y,i=140-5r,根据y=c+i的均衡条件,易得IS方程:
y=1200-25r
如下图所示,LM曲线垂直于轴,易知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分别为1000美元和8%。
(2)货币供给增加至220美元后,由L=m,得&&&&&&&&&&&&
0.20y=220,即y=1100美元&&&&&&&&&&&&&&&&&&&&&&&&&&&&&&&&&&
此即新的LM曲线,即LM曲线向右移动100单位(如图16-5)。&&&&&&&&&&&&&&&&&&&&&&&&&&&&&&&&&&&&&&&&&
容易求出新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y=1100,r=4&&&&&&&&&&&&&&&&&&&&&&&&&&&&&&&&&&&&&&&&&&&&&&&&
又易得,c=100+0.8yd=980美元,i=140-5r=120 美元。
四、分析讨论
1.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构成,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答:可采取扩大货币供给同时增加税收的政策组合。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并伴之以增加税收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将使利率有较大幅度下降,私人投资尤其对利率敏感的住宅建设上的投资将会增加;另一方面增税的政策将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总需求中的消费支出比重。如图16-7所示:增税的政策使IS曲线左移至IS′的位置,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使LM曲线右移至LM′的位置。容易看到,新均衡点与原来的均衡点E相比,只是均衡利率下降了,均衡收入也即总需求的水平仍维持已有的充分就业水平yf上。但不同的是,此时总需求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投资增加了,消费减少了。
&&&&&&&&&&&&
图16-9(a)&&&&&&&&&&&&&&&&&&&&
图16-9(b)
再来看一下增加所得税会带来什么影响。增加所得税将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消费支出减少,这也会使IS曲线左移。假设由于增税,IS曲线可移至IS1的位置,收入和利率与取消投资津贴时有同样的变化。但所得税增加并不会直接降低投资需求,因而投资需求曲线本身将不变动。随着利率稳定在r1的水平上,投资者将沿着原有投资曲线变动,确定一个较以前更大的投资量i3。
4.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无借鉴意义?
答:(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政策,西方学者认为,这两大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可以通过IS-LM模型的分析得到清楚地说明,影响这些政策效果的因素亦可以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斜率中得到解释。简单来说是,财政政策移动IS曲线,货币政策移动LM曲线;若IS曲线较陡峭,LM曲线较平缓,财政政策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就明显,货币政策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就不明显;若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亦可得到相反的结论;两种政策的混合效果亦可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同时移动中得到反映。按照这些理论,似乎西方国家可以通过讨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从失业率的控制,物价的稳定,还是国民收入的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各方面的情况看,总需求管理的政策并不是那么有效。因为,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首先存在理论上的错误。总需求管理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管理理论基础上的,根据这个原理,为促进充分就业和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填补有效需求不足的部分。然而,认为生产和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实质上就是认为生产是由流通决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本主义G=W=G'的价值增值过程不仅需要在流通领域中而且还需要在生产领域中完成,所以总需求管理的政策只不过是治标的办法,它虽然可以暂时起到缓解和推迟问题的作用,但却不能彻底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因为这一矛盾来自更深层次的生产领域。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凯恩斯主义的一套政策处方越来越不灵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这里。其次,战后的20多年中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美国)良好的经济增长表现和80年代以来美国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也不能简单归功于当时膨胀性或紧缩性的政策。事实证明,西方国家交替使用膨胀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并未能真正消除经济波动,却常常会使经济变得很糟糕。西方世界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滞胀”局面,部分原因就是政府长期推行以膨胀经济为主的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结果。最后,应该看到,凯恩斯主义的这套需求管理政策还存在实践操作上的困难。由于经济实践时刻在发展,政策制订与实施存有难以克服的时间滞后,实施程度的不易测算,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大大影响了政策效果。
(2)尽管西方的需求管理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存有许多局限,但不可否认,它确实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家在宏观上协调和管理经济。这种协调和管理很难依靠政府用行政命令或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的方式来实现,因为现代化大生产是在商品经济形式中不断发展的,而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要求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西方政府管理总需求往往通过税收、预算支出、利率等经济杠杆来影响市场,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用工数量。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政策理论的意义。现在,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相应要求建立一套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在这方面,西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后,我们有必要分析研究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得失,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和健康发展。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充分就业就是百分之百的就业。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凯恩斯认为,如果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现有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空缺职位数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就是充分就业;货币主义也从“自然失业(或就业)率”的角度说明充分就业状态的特征。但不论哪种说法都认为,充分就业并非百分之百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像摩擦失业这样的情况存在。
2.政府制定财政预算时,应牢记以下原则:岁出要等于岁入,花钱要谨慎。
分析:以上说法体现的是追求年度内平衡的财政预算思想。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这种财政预算原则不仅无助于稳定经济,反而可能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一个原因。他们提出了功能财政的财政预算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政府的目标不应是单纯追求收支平衡,而是要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可以被有意识地作为政府反经济周期的一种手段。这种思想在政策实践上虽也存在许多困难,但与年度平衡的财政政策思想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
3.中医学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亦需如此。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为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政府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在经济过冷时则使用膨胀的财政或货币政策。不过应该认识到,这种相机抉择的政策选择,由于时滞和不确定性等原因,其结果可能会比较有限甚至是适得其反。
4.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赤字或减少预算盈余,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盈余或减少预算赤字。因此,可以根据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的变化来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赤字或减少预算盈余,紧缩型的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盈余或减少预算赤字,但导致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变动的,还可有另一方面的原因: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也会改变盈余或赤字的水平。具体来说,当经济趋向繁荣时盈余会自动增加(或赤字减少),经济趋向衰退时盈余会自动减少(或赤字增加)。这样,实际预算盈余的变动就不能够作为判断财政政策方向的依据。通常用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所谓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及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产生的预算盈余。设用t、、、y﹡和y分别表示边际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既定的政府转移支付支出、潜在收入以及实际收入,则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实际预算盈余BS可表示为
BS﹡=ty﹡-
&&& BS=ty -
由此可以看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消除了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还是紧缩的:BS﹡增大,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就是扩张的。
5.一个银行家问道:“我的银行的帐面始终是平衡的。我仅仅把存款人带给我的储蓄存款转交给投资者。谁说银行家能够创造货币?”他的话对吗?
分析:他的话是错的。单独一个银行不能创造货币,但作为一个整体的银行系统却能够按新增准备金的许多倍来扩大货币总量。一般地,若设分别表示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与存款之比以及货币创造乘数,则有以下关系式
k=&&&&&&&&&&&&&&&
即通过银行的存贷业务,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最终使银行存款多倍放大,这个银行存款加上从银行系统漏出的现金,就是银行系统创造的货币总量。
二、选择正确答案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2.假定政府没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支出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取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足够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8.如果所得税率既定不变,政府预算为平衡性的,那么增加自主性投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会增加均衡的收入水平,并且使政府预算(&&& )。
A.保持平衡&&& B.有盈余&&& C.出现赤字&&&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1.C&& 2.B&& 3.A&& 4.D&& 5.B&& 6.A&& 7.C&& 8.B
1.假设一定经济中有如下关系:
c=100 + 0.8yd----------------------------------(消费)
i=50------------------------------------------(投资)
g=200-------------------------------------(政府支出)
tr=62.5--------------------------------(政府转移支付)
&&&&&&&&&&&&&&&&&&&&&&&&&&&&&&&&&
(单位都是10亿美元)
t=0.25-------------------------------------(边际税率)
(1)求均衡收入;
(2)求预算盈余BS;
(3)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4)若充分就业收入y* =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
(5)若投资=50,政府购买g=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盈余为多少?
(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解:(1)将已知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 = c + i +g,得:
y=100+0.8yd+50+200
=400+0.6y&&&&
解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
(2)将y=1000代入BS=ty–g–tr,得
BS=-12.5(10亿美元)
即此时有12.5亿美元的赤字。
(3)由已知易得投资乘数:
当投资增加到100时,收入会增加:
(10亿美元)
又由于无政府支出未发生变化,则:
BS(10亿美元)
即投资增加后,预算盈余由原来的125亿美元赤字变成187.5亿美元的盈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实际收入水平的增加。
(4)投资无论等于50还是100,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均不受影响。即
BS﹡=ty﹡- g - tr = 0.25×.5=37.5(10亿美元)
(5)当政府购买增至250后,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
BS﹡=ty﹡- g – tr
&&&&&& =0.25×.5
&&&&&& =-12.5(10亿美元)
(6)导致实际预算盈余BS发生变化的原因既可有财政政策的变动,也可以有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由(2)、(3)可以看出,虽然政府并未改变税率和支出水平,但由于收入的增加,实际预算盈余BS也增加了。因而用实际预算盈余BS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显然是不行的。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将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上,从而消除了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因而可以准确反映财政政策的方向。另外,使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衡量政策方向,还可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2.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β=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
解:政府购买减少200亿美元对收入的影响:
Δy=kg×Δg= (-200)=2.5×(-200)=-500亿美元
因此政府税收将减少0.25×500=125亿美元。即政府减少购买性支出200亿美元这一举措将增加200-125=75亿美元的财政盈余,恰好将已有的75亿美元的赤字消灭。
3.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 =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货币创造乘数k=≈2.464
当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后,货币供给的改变量为:
ΔM=k×ΔH=2.464×100=246.4(亿美元)
即增加1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会使货币供给增加约246.4亿美元。
4.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为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1)400亿美元的准备金派生的存款额为:(亿美元)
此时货币供给为:
(2)准备率提高后,有
此时货币供给为:M=D+Cu
=00(亿美元)
相对于准备率提高前,货币供给减少了(亿美元)
(3)中央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意味着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此举将使货币供给增加
四、分析讨论
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答:(1)所谓自动稳定器,指的是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一种无需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的自动稳定的内在功能。这种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自动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三个方面得到发挥。
(2)一般而言,边际税率越高,税收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原因是:一方面,边际税率越高,繁荣时政府的税收增加就越快,萧条时政府的税收下降就越快,从抑制了个人可支配收入及个人消费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较高的边际税率会使繁荣时的开支乘数()自动减小,而使萧条时的开支乘数自动提高。所以说,边际税率越高,总需求的波动从而产出的波动就越小,其自动稳定作用就越大。
2.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所谓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稳定经济而采取的主动性财政或货币措施。其原则是: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应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以抑制衰退;当总需求水平非常高,经济过热以至于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考虑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以避免过度繁荣。总之一句话,就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追求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平衡,不允许出现财政赤字或盈余。这种思想按其发展阶段又分三种情况:一是年度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要求量出为人,每个财政年度都要实现预算平衡;二是周期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要求政府财政在一个周期内保证预算平衡,具体说,就是以繁荣年份有意安排的盈余去弥补萧条年份有意安排的赤字,整个周期的预算盈余为零;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这种思想主张,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平衡预算财政思想的发展,说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单纯追求年度平衡发展至以一定经济目标为前提的预算思想,但其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
功能财政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思想,这种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为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施行。由此观之,两种思想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为目标,而后者则将平衡目标抛在一边,认为无论预算平衡、盈余抑或是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
4.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六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答:现代银行体系具有存款派生或货币创造的功能。所谓货币创造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量的比。设以表示货币创造乘数,表示货币供给,表示基础货币,为派生存款,、、分别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则有:
将上式的分子分母都除以,则有:
上式中, rc、rd、re 分别为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容易看出,货币创造乘数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因素,这三个比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货币创造乘数越大。
5.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和变动法定准备率三种。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水平并进而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债券价格上升,最终货币供给扩张,利率也会下降,这样便能达到刺激投资和总需求的目的。若经济出现膨胀的趋势,中央银行就通过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以达到抑制总需求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另一种工具。由于贴现率的高低影响到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借款的成本,因而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贴现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进一步影响货币水平和利率,影响产出和就业。此外,无政府还可通过逆经济风向地改变法定准备率以达到紧缩或扩张货币供给的目的。以上三种政策工具在实践中经常要配合使用,其中,公开市场业务以其灵活性、准确性和主动性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主要手段。
6.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答:(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水平并进而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债券价格上升,最终货币供给扩张,利率也会下降,这样便能达到刺激投资和总需求的目的。若经济出现膨胀的趋势,中央银行就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以达到抑制总需求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2)其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及时地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债券,从而比较容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很灵活,因而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变买进为卖出证券,立即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为减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连续地、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有价证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而且中央银行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得到纠正。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判断正误并解释
1.总供求模型是微观供求模型的简单放大。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可由单个产品供给曲线的形状直接推得,但总需求曲线的形状与单个产品需求曲线的形状则无必然联系。单个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反向变化,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反向变化,则是由于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等方面的原因。另外,微观供求模型中价格与总供求模型中的价格也有不同,后者是前者的加权平均。
2.单个产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长期影响要比短期的大。宏观供求模型中,价格水平对总供给的影响亦如此。
分析: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就单个产品的供给曲线而言,由于弹性的完全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越长,弹性释放越充分,价格对供给量的长期影响就比短期的大。宏观的总供给曲线恰相反:它在短期向右上方倾斜,在长期却变得垂直。也就是说,在短期,价格水平的变化可以改变总供给的水平,但在长期却不能。
3.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状态,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亦如此。
分析: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在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状态,消费者实现了效用的最大化,厂商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高,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状态,此时政府的干预也被认为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但在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叉点上,虽然经济实现了总供求的均衡,但国民收入可能要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并且存在非自愿失业。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说法,这种情况可以由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所导致。因此,要求政府积极地进行经济干预,以熨平经济波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4.主要地是由于对劳动市场的不同理解,使得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对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以萨伊定律和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为前提,其必然结论就是经济总能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货币的作用是中性的,政府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只能改变价格水平,而不可能使产量、就业等实际变量发生变化。因此,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劳动市场是不完全的,货币工资的变化具有“刚性”或“粘性”的特征,从而劳动市场常常是非出清的,存在非自愿失业,产出也低于潜在水平,此时,扩张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出的增加。因此,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起码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或存在向右上倾斜的部分。但在长期,凯恩斯主义者也倾向于同意总供给曲线垂直的说法,因为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这就使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
5.根据凯恩斯的观点,非自愿失业应归因于工人自身。
分析:这句话是正确的。凯恩斯认为,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他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使货币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这样,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将会上升,从而使劳动需求减少,相应地要求货币工资下降以使实际工资恢复到市场出清的水平。根据凯恩斯的假设,货币工资不可能向下调整,这样就造成了非自愿失业。
二、选择正确答案
1.下面哪一项是潜在产出的长期决定因素(&& )。
A.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水平&& B.货币
C.技术&&&&&&&&&&&&&&&&&&
D.对过分增长的工资罚以重税
2.增加国防开支而无相应的增税措施,将会引起(&& )。
A.价格上涨和GDP上升&&& B.价格上涨和GDP下降
C.价格下降和GDP下降&&& D.价格下降和GDP上升
3.宏观经济学的传统观念可能会反对以下哪种说法(&& )。
A.工资和价格对失衡可以有迅速的反应
B.当产出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时,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C.积极地改变总需求的政策只会影响价格,但不会影响产出和就业
D.非自愿失业是一种经常有的状态
4.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的财富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的税负会增加
D.以上几个说法都对
5.能够使总需求曲线右移的是(&& )。
A.实际货币供给的增加&&&&&& B.价格水平的下降
C.政府税收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
6.古典总供给曲线垂直是因为(&& )。
A.总供给中单个产品的供给弹性都为零
B.总供给中单个产品的供给曲线都垂直
C.宏观生产函数是稳定的
D.劳动市场是出清的
7.总供给曲线倾斜的原因可能是(&& )。
A.劳动力供给立即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做出调整
B.劳动力需求立即对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做出调整
C.劳动力需求立即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做出调整,但劳动力供给却不受影响
D.劳动力供给立即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做出调整,但劳动力需求却不受影响
8.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
A.是由于工资面对劳动市场过量的需求时没有提高
B.是由于工资面临劳动市场过量的供给时没有降低
C.也被古典经济学家所承认
D.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无足轻重
9.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 )。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对价格和产出水平均无影响
10.“长期”总供给曲线的“长期”(&& )。
A.是就资本存量是否可变而言的
B.是就技术水平是否可变而言的
C.是就劳动力市场能否对价格水平变化作出适应性调整而言的
D.是就日历时间的长短而言的
11.潜在产量就是(&& )。
A.不受价格水平变化影响的产量
B.是潜在的但不可能实现的产量
C.是确定的而非可以改变的产量
D.可以被财政或货币政策改变的产量
12.古典主义将会同意以下的哪种说法(&& )。
A.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用
B.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无用
C.财政政策有用,货币政策无用
D.财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部门经济中均衡例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