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
中国高校科技
 关键词:1  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体制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是较低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观念、欲望、毅力、兴趣、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正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剖析影响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找到相应的对策,是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  影响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人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
2.1定性分析
针对部分影响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素的不可量化性,笔者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把问题设计成问卷,通过向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集统计有效样本495份(下面的统计均按照有效样本进行计算),进行定性分析。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定性分析,整理出9个可能影响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分别为:A 教学科研经费充足,B 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如实践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C 学科体系较完善,D 学生自主意识强,E 教学形式多样,F 学生知识面比较宽,G 师资力量雄厚,H 实验设备健全、受实验条件的约束小,I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经对总体样本情况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创新创业能力优势因素的平均数排序。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分为9项指标,各选项取值0~10分,对4个年级整体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排序。统计显示,创新影响因素平均数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A ﹑G ﹑B ﹑H ﹑C ﹑E ﹑D ﹑F ﹑I。
(2)各年级创新创业能力优势因素的平均数排序。各年级排序情况与整体排序情况大致相同,都认为教学科研经费,师资力量,良好的创新环境(如实践创新基地等),实验设备是影响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2.2定量分析
经过定性分析后,得到了影响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四个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了解这四个影响因素的主次,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所高校为代表,利用计量学方法,运用Eviews 软件对其进行计量分析。2.2.1模型的建立和数据处理
以2008年、2009年、2010年,15所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以“挑战杯”国家级大赛的获奖数作为衡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指标,即以在“挑战杯”大赛中的获奖数作为被解释变量; 导师数量、实验设备总价值、教学科研经费和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作为解释变量,由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应变量Y 为15所高校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在“挑战杯”大赛中的获奖总数;自变量X1为15所高校的在2008年、2009年、2010年的导师数量;自变量X2为2008年、2009年、2010年15所高校的实验设备总价值;自变量X3为15所高校在2008年、2009年、2010年的科研教学经费总额;自变量X4为15所高校在2008年、2009年、2010年中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其中X1、X4的单位是“个”,X1、X3的单位是“元”。
工科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实证分析  对策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培养途径 - 课程教育研 究 已有的 旧知 结构 中重新理 解新知识的 纳入 。例如 ,在 第一 个 环节 “ 我们都 是点” 中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根据所在学院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 能力的培养途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成立专业类社团,培养学生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 - 中国高校科技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 苏晓晋 武 珺 曹 瑛创新创业 (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122) 大学生创新...论证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途径应该依靠教育体系的构建来进行探索 和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体系;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 学园 l XUEYUAN 201 4年第2 6期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 力的培 养途径 贺伟 西安 建筑科技 大学信 息与控...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 综述 。专著 课程教育 研究 Course Educati0n Research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PDF X页) - 综述 。专著 课程教育 研究 Course Educati0n Research...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 龙源期刊网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作者:钱璐 来源:《科技视界》2016 年第 07...包装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 龙源期刊网
包装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作者:王桂莲 周海波 潘佳卉 韩庆林 ...谈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百家论坛 谈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贺飞飞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身兼继承和发展民族大业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关乎时代发展和社会走向。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着重中之重的角色。 中国论文网 /4/view-7205893.htm   关键词:创新创业 &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9-01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展示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方面的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出新的、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成果。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其核心要素表现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精神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以所学科学文化知识为前提指导,建立创新创业价值观,开发出更多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独立性的新思路新见解新模式。   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精神、发散思维等创新思路,使我们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可以如鱼得水、另辟蹊径。   2.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者对现有条件的不满足,并由此产生的最新的要求、愿望和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赖以展开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他要求大学生有敢于开拓、勤于思考、勇于承担的精神。同时要求大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把握创新时代的新机会、迎接就业局势的新挑战,以创业意识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3.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更善于运用侧向思维方法和求异性思维方法,应更具有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应把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相结合,更加有的放矢的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途径   1.注重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开展个性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行为的教育指导。 &探索最大化挖掘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我们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具有创业激情、创新头脑的高素质创业培养人才在高校中不可或缺。鼓励高校教师走到高新技术企业中去,学习和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和激发创新潜能。更要在政策上鼓励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真正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去,培养一批创业者兼学者的优秀教师队伍。   优化师资结构,可以学习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经验。将社会优秀创业人才聘请到学校,成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辅相成,可以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缺口,更可以大大提升全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优化师资力量。   三、学校助力创业,校内市场成学生创业孵化器   客观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性、多变性、无法预见性、风险性等特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难点集中在:创新意识虽高,实际创新比例却偏低。学生创业的科技转化率低等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指导和帮扶。   利用大学科技园,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是国家创新产业的重要构成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可以向学生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快速走出懵懂与迷茫,分析创业形式、强化创新观念,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必要保障。   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是大学生创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经历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项目的自主研发与推广之后,大学生走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上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和困扰。企业孵化是所有科技园的基本功能,但是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孵化服务就必须更加具化和深入。大学生创业企业往往需要跟多的关注和扶持。这是一条创新创业的必经之路。学校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上,学校要秉承教学相长,理论紧密联系时间的原则,深入探索,积极跟踪指导。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走向社会。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这个重中之重的社会问题。广大大学毕业生是否可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能否承担起振兴民族伟大使命,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全面切实有效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新、张扬个性、创业挑战作为新的人生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社会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扶持和帮助,让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走的更稳、更好。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社会对高等骄阳也提出的新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试论高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郭振校+周奕+刘亚欣【摘要】新形势下,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在新形势下,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一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大多在20~25岁之间,这个年龄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要求独立地、有主见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依赖父母的心理逐渐消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明显增强,同时又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和突变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开发潜力、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二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1.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品质。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态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品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学生才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才会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一批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业品质给予强化。2.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为此,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三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1.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2.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网络教学”、“实地考察”、“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设计)”等环节,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3.创设环境类课程。环境类课程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尽可能把校园的布局与美化、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应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如校园创业园区、小企业孵化器等。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四.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1.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首先,参加科研训练。 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其次,参加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再次加强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2. 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参考文献:[1]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5):106.
2016年42期
商情的其它文章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09-12-25 &
古典管理理论回归探因 摘 要 在现代管理理论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我国管理学界,古典管理理论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有研究者提出古典管理理论回归的论断。一种观点的形成绝不是空穴来风,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分析这些原因,回望并深思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繁荣基础的古典管理理论,对推进管理理论中国化进程,促进我国企业管理科学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古典理论 理论回归自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Kootz)1961年发表《管理理论丛林》一文,把管理理论称作丛林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加速了自己的进程。此后,安索夫(Ansoff)《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 “战略”开始引入管理界,迈克尔·波特(M. E. Porter)的《竞争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1993年迈克尔·海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昌佩(J. Champy) 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完成了企业再造理论的最终构架,在世界范围内吹响了所谓的“第二次管理革命”号角。同一时期,彼德·圣吉(P. M. Senge)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学习型组织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管理革命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代管理理论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我国管理学界,古典管理理论却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者甚至提出古典管理理论回归的论断。呼唤古典管理理论回归,有的是来自对中小企业管理的考察,有的是来自对管理职业化的理性分析,也有的是来自对古典管理理论自身的评判。一种观点的形成绝不是空穴来风,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分析这些原因,回望并深思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繁荣基础的古典管理理论,对推进管理理论中国化,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1 古典管理理论具有自身的科学性及较强的应用价值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探讨管理问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古典管理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集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于一体,对企业管理实践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它犹如一只有形的手,科学有效地调动和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在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同时,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认为,泰勒、法约尔和韦伯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古典管理理论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的实践性,它是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理论。作为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的泰勒和法约尔,有着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泰勒就是在生产一线发现并注意到 “磨洋工”现象的,对这一现象的仔细观察,使他找到了工人“磨洋工”原因。他认为工人“磨洋工”有三个原因,即:工人们害怕不断增长的生产带来失业;失败的薪金制度不鼓励工人高效率的工作;工厂没有给工人提供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些观察和分析,成为科学管理理论构建的起点。虽然法约尔与泰勒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也一直处在企业管理的中、高层,漫长而成绩卓著的经营管理生涯使他对企业管理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高层次的认识。  古典管理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管理理念的先进性。泰罗认为,科学的工作方法是管理中的“思想革命”,“思想革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雇佣双方把视线从分享利润这块蛋糕转移开,共同想办法把“蛋糕做大”。他说:“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顾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并且认为,对雇主来说,“最大利益”不仅代表着短期内有较大的利润,也包括为达到公司的长期繁荣而全方位地发展。对雇员来说,最大利益则不仅代表着高工资,还有他们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使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高等级的工作。在他看来,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富裕。这一思想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以至于王义昌先生在《一封辞职信——成就组织和个人发展的第六项修炼》后记中,还要遗憾:这么多年过去了,让雇主和雇员关系和谐共同发展,却至今依然是我们企业管理实践者和理论者的重大任务。作为一般管理理论的构建者,法约尔认为,管理是一种可应用于一切机构的独立的活动;一个人在某机构内地位愈高,管理活动愈加重要;管理是可以教授的。正是这种对一般管理的认识,使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普适工具在广泛的社会领域得到了运用。由于韦伯是一个置身企业管理之外的“旁观者”,站在更加超脱的立场冷静分析企业管理的基本问题,他的管理理念更显深邃。他指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没有它们,将无从判断组织性行为。这些规则对行政人员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自己的行为受其制约,另一方面他们有责任监督其它成员服从于这些规则。韦伯理论的主要创新之处导源于他对有关官僚制效率争论的忽略,而把目光投向其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与可靠性。韦伯这种强调规则、强调能力、强调知识的行政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直到今天,在组织中普遍采用的高、中、低三层次管理就是源于他的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泰勒所提出的科学管理的四个原理:即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旧的、单凭经验的劳动操作;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以代替允许工人凭自己的爱好选择工作的作法;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去办;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工作和职责上要分工,各自承担最适合的工作,以代替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推卸给工人的办法。这些原理,对于夯实企业的管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法约尔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以及他对管理过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个要素进行的详细分析,则是企业管理过程科学化必不可少的。韦伯要求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所具有的八个特征,即实现明确的分工、实行等级原则、实行考核和训练制度、所有公职的担任者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出的、行政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理的那个单位的所有者、组织是根据明文规定的法规规章组成的、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正是企业形成完整、有序和高效组织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 古典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前提和应用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从创建到现在已经整整100年,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推动着管理理论向前不断发展,形成流派纷呈的格局。但是,站在21世纪回望古典管理理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它们的真理光辉,也清晰可见它们与现代管理理论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逻辑前提,古典管理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是现代管理理论创新的基础,而且本身也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构成内容,同时还是现代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先驱们所试图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学面临的两个根本问题,即效率和组织问题。它们是任何管理理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启发下或指导下,在古典管理理论已经搭建的平台上的创新,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创新会一直持续下去。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问题仍然是现代管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对计划和策略的研究、对发展战略的研究、对组织形式的研究、对管理工作环境的研究,等等,都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里,通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所要解决的也是泰勒在百年前所关注的雇主和雇员关系和谐及共同发展问题。 古典管理理论不仅为现代管理理论搭建了创新的平台,经过发展和完善的古典管理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构成内容之一。在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九大管理学派中,管理过程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就是古典管理理论的现代版本。管理过程学派也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其开山鼻祖正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之——法约尔。这一学派因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人的发扬光大,成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的主要学派,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验主义学派也被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他们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他们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向经理提出建议。经验主义学派中的许多代表人物深受古典管理理论影响,而且其中的多数人长期担任大公司的顾问或直接在大公司高层供职。经验主义学派走的是与泰勒、法约尔一样的研究道路,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以适用为主要目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对象的不同,经验主义学派所概括出来的理论并不是古典管理理论的翻版,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和思想方法是完全一致的。但是, 由于现代管理理论抓住了管理中效率与人性这一被古典管理理论忽略的矛盾,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对于处理好管理中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保持组织的平衡和谐状态,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现代企业管理,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当现代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离不开古典管理理论所构建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性支持。现代管理理论为企业管理提供了许多工具,比如管理方格、决策模型、激励手段,等等,都要放在按照古典管理理论构建起来的、能完整地履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职能的组织体系中,才能发挥其作用。3 古典管理理论的应用是我国当前企业管理实践的现实需要  管理理论不是“屠龙术”,它必须见诸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切不能为实践所用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管理理论的实践价值并不在于管理理论本身,而在于它的指导对象,在于它与指导对象的吻合性。因此,管理理论应用是有边界约束条件的,在发达国家有用的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未必有用;在大企业奏效的理论,在小企业未必奏效。我们不能说哪一种理论更好,更不能说时髦的理论就是最好的理论。3.1 现实经济社会条件为古典管理理论回归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古典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是与美国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五阶段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传统阶段、起飞前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消费阶段。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时代正是美国处于起飞阶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主要成长部门有可能通过革新创造或者通过利用新的资源,从而形成很高的成长率,并带动社会经济中的其他方面扩充能量。由于经济起飞时期,几乎整个经济都在快速地增长,从而使具有经济现代化观念的人战胜坚持传统社会观念的人,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取得胜利。起飞阶段所迸发出来的强大刺激力量,既可以表现为政治革命的形式,也可能是技术革新的形式,还可能是管理方式改变的形式。当年,正是因应起飞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古典管理理论破土而出。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一般来讲,人均GDP400美元以下为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人均GDP400~2 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人均GDP2 000~10 000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人均GDP10 000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1 090美元。这是我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处于起飞阶段的关键时期。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状况,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与上个世纪初的美国有很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表明,古典管理理论回归在我国有比较适宜的土壤。所以,有人认为,“考虑我国企业的发展阶段,反省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提出‘回归古典管理’,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并试图以此作为我国企业迈向职业化的理论指导。” 3.2 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是古典管理理论回归的重要人文环境  我国直到1994年才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仅仅10年时间,从政府到民间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都十分有限。我国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还有比较长的路需要走。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企业,传统体制的惯性,制约着人们对市场经济认识水平的提高,因而,对在成熟市场经济中孕育出来的现代管理理论,多少有些消化不良。  企业管理说到底是人对人的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是制约管理理论应用的重要约束条件。从企业管理者来看,由于我国缺乏优秀企业家诞生和正常发育的社会土壤和社会氛围,社会体制方面也存在压抑优秀企业家成长的弊病,现阶段堪称真正企业家的厂长、经理为数其实并不多,甚至一些功成名就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娴熟的市场经济驾御技巧,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抓住了某一个机遇。在成功的或失败的企业管理者口中,我们都不难听到成串的、最时尚的管理学词汇,但是在他所管理的企业里却很难看到这些词汇所代表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至于,在改革大潮中大量涌现出来的家族企业,管理者的状况更不容乐观。3.3 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业为古典管理理论回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拥有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196 222个,其中大型企业仅为 1 984个,占1%;中型企业为21 647个,占11%;小型企业为172 591个,占88%。在工业总产值上,三类企业各占1/3。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下。  有人对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做过调查分析,在那里企业管理存在四个具有共性的问题,即制度不科学,缺乏连续性;忽视基础,管理方法运用不当;未发挥组织职能,团队效率低;脱离实际,曲解“企业文化”。调查者认为,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整体上还处于十分原始的阶段,甚至还远未达到以“科学管理”和“一般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的水平。浙江省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省份,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问题,更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普及古典管理理论知识,帮助企业加强管理的基础,比如应用“科学管理”理论,提高计划水平,增强管理控制能力。通过贯彻和运用“工作定额”、“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标准化”、“差别计件付酬制”及“计划和执行相分离”等原则和方法,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计划、组织与控制能力,从而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应用 “行政组织”理论,促进组织优化。在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建立起以制度为中心运转的、等级化、专业化的金字塔型的组织,为企业准确、迅速、有效地工作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 (美)F·W·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 (法)H.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4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  出版社,20045 宋瑞卿,樊而峻.古典理论与管理的职业化  [J].企业管理,2004(10)6 黄玉英.浙江民营中小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及  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年(5)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接上:2.2 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品质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态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品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学生才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才会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没有一定数量的创造性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  一批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业品质给予强化。创业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自己的团队。一个精诚团结、各方面能起互补作用的团队,才能实现 1+1&2的效果,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通过教师队伍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合作意识,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2.3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本文来自&岁月联盟&]2.3.1 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  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2.3.2 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包括“教学”、“实地考察”、“企业家”、“创业计划(设计)”等环节,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2.3.3 创设环境类课程  环境类课程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尽可能把校园的布局与美化、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应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如校园创业园区、小企业孵化器等。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资源来自&岁月联盟&]2.4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  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知识。因此,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  系统创业知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大学课堂、图书馆与社团。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第二,媒体资讯。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21世纪人才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等。二是网络媒体,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营销传播网》、《中华英才网》、《中华创业网》等。此外,各地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第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襄樊学院还不定期的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科学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来源&岁月联盟&2.5 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2.5.1 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2.5.2 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岁月联盟&1 郁义鸿,李志能,罗博特·D·希斯瑞克(Robert D·Hisrich).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 李儒寿.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6(6)3 徐萍.个性品质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J].当代教育论坛,2006(1)4 李石纯.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来源:岁月联盟-中国网络安全门户网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摘       要】 当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浙江大学开展的“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为例,探讨强化创新创业意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个性化学生培养体系、以及加强实践环节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应注重的三个环节。【关 键 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作者简介】 阮俊华(1972.7-),男,浙江温岭人,现为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公众环境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实践。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基本上都是“填鸭式”接受知识及机械训练的应试能力,根本谈不上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乃至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仍不理想。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国际竞赛中的获奖人数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但无可否认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还有一定差距。据统计,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很低,还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则占20%~30%。清华大学创业中心提供的调查报告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意识比较低。可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是我国高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起源于美国,目前已在全世界展开。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竞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2000年4月,国家教育部把浙江大学等9所院校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目前,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举步维艰。对此,浙江大学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大学生中成功的组织开展了“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目前共聘请了32位知名浙商和优秀企业家担任浙江大学大学生实践导师,与浙江大学近200名优秀大学生结成对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致力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不仅使大学生从中获得开展创新实践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质,还开拓了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教育实践经验。本文试以浙江大学“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为例,就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做如下探讨: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已成为2009年全国“两会”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社会各界也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展开了广泛的理论研讨与研究。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要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品质和实践能力,就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1、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创新思维开发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所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就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为前提,本着为大学生成长成才选择一条新途径,以提升优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就业能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未来领导者为活动目标,注重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作为“求是强鹰”的导师――德意控股集团董事长高德康曾这样教育学生:为知识而学知识的方式最多只能“知道”,创新创业更多需要的是具体的“思考”。要在实践中研究事物背后的原理,要在短时间内对纷繁复杂的事件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并形成科学的思维观念。经过“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可以应对现有工作岗位的需要,还具备了把知识转变为能力、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重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题,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所以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注重实践导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2008年3月,浙江大学团委向浙江省青联企业界表达了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浙大学生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创业的想法后,便得到了众多“风云浙商”的欣然应允。为保证“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顺利实施,浙江大学对所聘任的导师作了具体规定,要求所聘任的导师不仅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应在各自领域拥有卓越业绩。同时,企业家导师还要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情况,根据学徒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富有可操作性的指导计划,并亲自开展实践指导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企业家导师除对结对大学生进行定期交流指导外,还要为更多的浙江大学学生提供去企业参观实践的机会。在此期间,导师们还要走进校园,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活动,宣讲自身奋斗的历程,使更多的学子加强对创新创业精神内涵的领会与理解,有力地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是创新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导师资源为大学生们创新创业实践搭建有效平台。导师们将  “创新创业”等理念一直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组织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打破传统“课堂教授式”的常规,利用“师傅带学徒式”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实践主体,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和学有所用。在学生成为优秀企业家导师的“学徒”后,导师便直接带领学徒走入企业高层,体验企业创业文化内核,聆听成功人士创业心得,跟随名企决策层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实践,使学生能够直接向导师学习大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商务交往礼仪等。在这一系列模拟实战的训练中,使创新创业的理念与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融为一体,其效果也要比单纯的说教培养或是盲目的实践摸索要好上许多。可以说,这一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是值得各高校学习和借鉴的。3、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建立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高校教育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细化教育创新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创业平台。
     “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其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功不可没。在该计划实施之初,为了选拔出类拔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浙江大学不仅以全体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生为选拔对象,还制定出科学、周密、合理的选拔人才方案,通过严格笔试和专家面试等程序进行初选,并择优推荐给企业家,由企业家本人面试确定培养对象。成功入选的大学生即成为“求是强鹰”学员,并与企业家导师结成对子,接受企业家指导,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以一年为培养时限。其间,导师针对指导对象不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份个性化的实践培养计划。在培养期内,大学生还要参加由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与企业家举办的各类与“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一年期满后,由浙江大学与企业家本人共同对大学生实习实践状况进行考评,并给考评优秀的大学生颁发“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荣誉证书。      “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活动由于新颖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在浙大校园内迅速推进。有500余名在校学子报名参与,涵盖本、硕、博各个年级的精英。经过层层选拔和激烈竞争,最后有72人荣幸成为“求是强鹰”的学员。4.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首先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竞赛活动。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性强的竞赛活动,对强化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能力都大有裨益。在大学生中开展一些针对性、实践性强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去认真思考创新与创业,同时也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之所以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取得一定成效,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还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性强的各类竞赛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各种机会。在2008年6月结束的浙江省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上,“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首批72名学员中就有5人获得特等奖,5人获得一等奖。在10月举行的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上,“求是强鹰”学员更是为浙江大学捧回了1金1银的好成绩。目前,首批学员中有6人已走入社会开始了自主创新创业的历程。       其次创新载体吸引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学校只有不断创新载体,才能使更多学生主动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大多高校在校生由于学校条件所限,尽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实践经验少,实际运用能力就相对较差。通过创新载体并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可以有效改善在校大学生实践经验少的现状。在“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实施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为学生提供了亲身参加创业实践的各种机会。许多学员在具体参与企业运作之后都感触颇多,认为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有梦想、有知识、有勇气,还要有载体,通过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最终实现真正的创新创业。二、几点思考       胡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就要努力探索大学生培养的新路子,组织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不断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积极为青年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具体工作中还应当注重以下“三个环节”:1、搭建一个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提供阵地。       目前,高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创业教育中,既不能墨守陈规、又不要脱离实,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块阵地,让大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轨。“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正是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这样一个自我磨练、自我提升、不断创新的宽广平台。它是学生实现自己商业创意、锻炼管理实践能力的良好实践载体,成为学校扶助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孵化器”。许多同学都通过校园BBS对“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表示赞赏和感谢,有位同学还感慨地说:“创业需要氛围,需要平台,很感谢校团委给了我们跟随知名企业家参与企业决策、体验创新创业的难得机会。”2、建立一种联系,实现校企共建、“师徒”双赢。       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多数大学生创业者的特点,由于经验及管理能力不足,使大学生在创业中屡屡受挫。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普遍掌握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未来也有一些新鲜创意,但实践经验却极其匮乏。比较而言,社会上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们却往往拥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有时却缺乏创新的活力。所以,把企业与学校有机地集合起来,实现校企共建,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无疑是互利双赢、锦上添花。“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就是从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入手,将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创新创业,勇立潮头”的浙江省经济发展模式、“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浙商精神为基础,将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浙江省的优秀企业,探索出了校企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浙江绿盛集团“牛肉干的起源”、“农夫与海的故事”等脍炙人口的创意,皆出自大学生的想象,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梦想通过企业这一载体最终成为了现实。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创意群体,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活力和创业能力,如果能通过校企联合这样一种形式,跟大学生进行深层次沟通,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与实践的平台,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人才。3、塑造一个品牌,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从提出到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高校育人过程中将要持续建设的工程。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做成一个品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不断更新和发展。“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在开展之初便有良好的品牌意识,注重打造“强强联合”的品牌认同。入选学徒是经过简历筛选、笔试、企业家亲自面试等环节层层选拔,严格挑选,最后的“入围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佼佼者”。“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后续推出的第二期“学徒计划”、“海归成长计划”、“名企精英挑战计划”则是针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规划设计的。“海归成长计划”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有志于留学海外的青年学子创造良性互动平台,特邀杭州市海外留学归国人士创业发展促进会,为大学生引航人生。“名企精英挑战计划”首期邀请摩根史坦利、麦肯锡等世界知名500强企业,让一流企业走进学校,为大学生提供模拟面试,增进相互了解,共同拓宽就业渠道,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结束语       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富有创业精神和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达成除依靠高校的力量外,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协作,并建立一个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以优化创业环境,保障创业活动顺利开展与实施。作为以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创业型的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高等学校才能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