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老师看看,这个入大明宣德八仙酒壶壶,是什么年代值钱吗

南怀瑾老师开示: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南怀瑾老师手书“心外无佛”】
----------------------------
严格来讲,禅宗是心宗,所以达摩祖师指定以《楞伽经》印心。《楞伽经》的宗旨,一句话:佛语心为宗。心字的问题出在这里,后来的明心见性,一切都误在这里。达摩祖师当时指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
理,不是普通研究道理的理,是从止观、观心的理论,进而悟道。行入包括十戒,以及菩萨的行愿,也就是在做人处事中,注意自己起心动念的一点一滴,以此证道、悟道。禅宗的宗旨,特别注重行入。但后世研究禅宗的人,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将禅宗指导学人轻快幽默的教授法,当成了禅。比如这个来一喝,那个来一掌,尤其以为禅宗是见花而悟道的。殊不知那都是教育法的一种偶然机用,不是禅的真正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达摩所提出来的行入。
参公案是把古人悟道的经过,仔细研究一番,然后回转来于自己心地上体会。应该怎么走?如何才能相符?都要会之于心,二祖去见达摩祖师时,把自己膀子都砍了,他这样精诚求道的事迹,我们都晓得,但却极少有人注意到,二祖在出家以前,学问已经非常好,是个大学者。他在山东一带讲《易经》,信仰他的人很多。后来,他觉得这个学问,并不能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等到再看了《大般若经》后,他认为宇宙人生的真谛在佛法中,于是就出家了。
二祖出家后,在河南香山打坐八年,修了八年禅定。后世因无法获得资料,所以二祖当时修定所走的路线,是修气抑或观心,不得而知。这里要注意,修禅定八年,太不简单了,又具备了第一流的学问修养,后来又跟随了达摩祖师好几年。书上记载二祖来看达摩祖师,在雪中站了三天三夜,达摩不理,反而对他说,佛法是旷劫精勤的无上大法,在雪中站几天求法就行了吗?二祖于是把膀子给砍了下来。后世有人研究,好像觉得达摩祖师要求得很不合理,事实上,从前那一代人的宗教热忱,求法的情操,不是我们后世人所能了解的,高僧传中也随时可以看到。我年轻时,亲眼见人修持求法,燃指供佛,刺血写经等事实。像这种情形太多了,依现在人讲,这是愚蠢迷信,不知是我们愚还是他们愚?古今时代不同,不要轻易对古人下断语。
后来达摩祖师问二祖:你要求什么?他当时又饿又痛又冷,只说:如何是安心法门?如果是我们就会问:老师,我就是念头去不掉。二祖还远胜于我们,他已打坐了八年,再加上以前的用功,他不说念头清净不清净,问的是安心不安心,这个问题大了。
《指月录》是一部大奇书,太好了,但难读得很,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活看。这一段描写二祖向达摩祖师求法时,达摩祖师面壁而坐,待二祖把膀子砍下来时,达摩当然拿药给他敷,包扎一番。若是绝对不理,那就不叫达摩祖师了,也不是佛法了,这中间细节没有记载。立雪、砍膀子、求安心法门的时间,并不在一起,各是一回事,书上硬是把这三件事连在一起。
安心是什么意思?安的是什么心?二祖这时膀子也砍了,又冷又饿,他的心当然不安。所以达摩祖师答他:你拿心来,我给你安!这时达摩祖师把印度人的大眼睛一瞪,一把粗胡子,一定把二祖给吓住了,这一骂,神光的魂都掉了。不是他胆子小,这个疑问太大,答案又太奇,搞得他心都掉了,魂也飞了。然后他说: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出来。达摩祖师说:我已替你安好了,就是如此。
二祖跟了达摩祖师几年以后,达摩祖师告诉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走修证的路子,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宗、在家、出家,凡是修持的人,非照这几句话走不可。
“外息诸缘”,外界一切环境都要丢掉,我们学佛修证不成功,就是这一句话做不到。我们的心都是攀缘心,这件事做完了,又去抓那件事,事情永远做不完,外缘也永远息不了。
“内心无喘”,就是十念中念安般法门里头,做到不呼不吸,进入四禅八定的境界。
“心如墙壁”,内外完全隔绝了,外界任何事情心都动不了,也没有妄想出现,也无妄念起来。
注意,做到这样的就可以入道了,可以去证悟菩提,可以去证“道”。
达摩祖师告诉二祖这一句话,应该是在问安心法门之前的事。达摩权衡二祖的禅定功夫,再教他禅定的路线。二祖问此心不安,应该是在功夫做到了以后的事。为什么?假定一个人做到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敢说自己成佛了吗?心安了没有?悟道了吗?这时究竟什么是佛?什么是菩提?还是搞不清。所以此心不得安。
后来二祖传法给三祖,交付衣钵以后,比济颠还有过之,到处吃喝乱逛。像他这样大名鼎鼎的学者,出家以后专心用功,达摩祖师又付法印给他,等他交出衣钵后,晚年的生活完全不同,又喝酒,又在花街柳巷到处乱跑。人家问他:你是禅宗祖师,怎么逛到酒家去了?二祖讲了一句话:“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问题来了,他求的是安心法门,达摩祖师一接引,把安心法门给他,但是到了晚年他还要去调心,此心尚不得安,可见二祖所讲禅宗安心,这个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仍是一个大问题。没有成佛以前,谁的心都不能安,包括罗汉、菩萨,都没有究竟安心,除了大彻大悟,谁都不能安心。
拿现在学术思想来讲,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两者在争战。我们晓得心物是一元,究竟心怎么样能够造成物,如果不到成佛的境界,谁都下不了结论。所以,在理上尽管谁都会讲,事实上心却安不下来。
《如何修证佛法》
-------------------------------------------
【修行緣不寂 意寂止攝來&
身中清涼起 滅除諸熱惱】
修行中一切因緣擾亂,思想是因緣,感覺是因緣,病痛是因緣。這個緣不空掉,沒有辦法達到寂滅。所以達摩祖師講:“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心怎麼如牆壁?就如這個牆壁,門關了,內外就隔絕了,外面打不進來。所以修行緣寂了,如果緣不寂就不行,有一點放不下就不行。這個時候你的第六意識不隨外緣,就是不依他起了。完全不依他起,你就不會遍計所執,就不會抓得牢牢的。“圓成實”,意念就清淨了。所以唯識難懂,你要用功夫來懂。
所以你這個外緣真的放下了,第六意識就清淨了。這不是說不起妄念,普通講就是不起妄想。怎麼會沒有妄想?緣不寂你的意識就不會寂。意識靜止了,就如莊子所講的“萬物皆歸於我,與天地相往來”。就如剛才報告所講的,你的身體與大氣層變成一個了,意念停在這裏,你覺得整個宇宙的功能都到手。這個時候已經沒有身體了。
“意寂止攝來”,慢慢的,你的身體變化了。身中的清涼就起來,這個清涼不是一股冷氣,也不是一股涼氣。有時候做功夫從頭頂涼下來,那個還不算數。清涼不是我們夏天進到冷氣房那個清涼。那個是外來的。這個內心的清涼你講不出來的,清淨涼爽的。所以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熱惱中,尤其是我們工作忙,腦子用多了。
“身中清涼起”,這個時候自然念頭清淨了,心中那個清淨舒服,得定的境界就來了。小乘這一定就下去了,下去了對世間法就沒有意思了,就放下了。你們的放下都是你騙我,我騙你。這個時候什麼男女關係,功名富貴都不想了。但是菩薩戒告訴你,耽著禪定是犯戒的。可是你初步必須要在這個定境定住。
南怀瑾老师讲《达摩多罗禅经》
------------------------------
中国禅宗里有名的二祖神光乞求“安心”法门的公案。一般都认为神光就在这次达摩大师的对话中,悟得了道。其实,禅宗语录的记载,只记叙这段对话,并没有说这便是二祖神光悟道的关键。如果说神光便因此而大彻大悟,那实在是自误误人了。
根据语录的记载,神光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大师只是告诉他“诸佛法印,匪从人得”,也就是说:佛法并不是向别人那里求得一个东西的。因此启发了神光的反躬自省,才坦白说出“反求诸己”以后,总是觉得此心无法能安,所以求大师给他一个安心的法门。于是便惹得达摩大师运用启发式的教授法,对他说:“只要你把心拿出来,我就给你安。”不要说是神光,谁也知道此心无形相可得,无定位可求,向哪里找得出呢?因此神光只好老实地说:“要把心拿出来,那根本是了无迹象可得的啊!”大师便说:“我为汝安心竟。”这等于说:此心既无迹象可得,岂不是不必求安,就自然安了吗?换言之:你有一个求得安心的念头存在,早就不能安了。只要你放心任运,没有任何善恶是非的要求,此心何必求安?它本来就自安了。虽然如此,假使真能做到安心,也只是禅门入手的方法而已。如果认为这样便是禅,那就未必尽然了。
除此以外,其他的记载,说达摩大师曾经对神光说过:“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神光依此做工夫以后,曾经以种种见解说明心性的道理,始终不得大师的认可。但是大师只说他讲得不对,也并没有对他说“无念便是心体”的道理。有一次,神光说:“我已经休息了一切外缘了。”大师说:“不是一切都断灭的空无吧?”神光说:“不是断灭的境界。”大师说:“你凭什么考验自己,认为并不断灭呢?”神光说:“外息诸缘以后,还是了了常如的嘛!这个境界,不是言语文字能讲得出来的。”大师说:“这便是一切诸佛所传心地的体性之法,你不必再有怀疑了。”有些人认为这才是禅宗的切实法门,也有人以为这一段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这种方法,近于小乘佛法的“禅观”修习,和后来宗师们的方法,大有出入,而达摩大师所传的禅,是大乘佛法的直接心法,绝不会说出近于小乘“禅观”的法语。
其实,真能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当然会内外隔绝,而“心如墙壁”了。反之,真能做到“心如墙壁”,那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自然就是“安心”的法门了。所以以神光的“觅心了不可得”,和达摩的“我为汝安心竟”,虽然是启发性的教授法,它与“外息诸缘”等四句教诫性的方法,表面看来,好像大不相同。事实上,无论这两者有何不同,都只是禅宗“可以入道”的方法,而非禅的真髓。换言之,这都是宗不离教,教不离宗的如来禅,也就是达摩大师初来中国所传的如理如实的禅宗法门,地道笃实,绝不虚晃花枪。这也正和大师嘱咐神光以四卷《楞伽经》来印证修行的道理,完全契合而无疑问了。现在人谈禅,“外着诸缘,内心多欲”,心乱如麻,哪能入道呢!
看了达摩大师初到中国传授禅宗心法的史料故事,根本找不出一悟就了,便是禅的重心的说法。所谓“安心”法门,所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等教法,也不过是“可以入道”的指示而已。尤其由“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与“安心”而到达证悟的境界,实在需要一大段切实工夫的程序,而且更离不开佛学经论教义中所有的教理。达摩大师最初指出要以四卷《楞伽经》的义理来印证心地用功法门,那便是切实指示修行的重要。
在佛学的要义里,所谓“修行”的“行”字,它是包括“心行”(心理思想活动的状况)和“行为”两方面的自我省察、自我修正的实证经验。如果只注重禅定的工夫以求自了,这就偏向于小乘的极果,欠缺“心行”和“行为”上的功德,而不能达到觉行圆满的佛果境界。
其次,倘使只在一机一禅、一言一语上悟了些道理,认为稍有会心的情景就是禅,由此便逍遥任运,放旷自在,自信这就是禅,这就是禅的悟境,那不变为“狂禅”和“口头禅”才怪呢!这样的禅语,应该只能说是“禅误”,才比较恰当。可是后世的禅风,滔滔者多属此辈,到了现在,此风尤烈,哪里真有禅的影子呢!
达摩大师所传的禅宗,除了接引二祖神光一段特殊教授法的记载以外,对于学禅的重点,着重在修正“心念”和“行为”的要义,曾经有最恳切的指示。可是人们都避重就轻,忽略了“安心”而“可以入道”以后,如何发起慈悲的“心行”,与如何“待人接物”的“方便”。
--------------------------------------------
“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懂了这个道理要“经营”,像做生意一样慢慢一点一点赚起来。“养鄞鄂”,鄞鄂是堤防,自己要做一个堤防,像城墙一样。我们常讲达摩祖师的徒弟二祖神光问,禅宗要怎么用功?达摩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其实佛道两家都一样,《参同契》成书的时候达摩祖师还没有到中国来,是二百年之后才来的。
达摩祖师所讲的这句话,和“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是同一道理,表达不同而已。达摩祖师说的“外息诸缘”,我们容易懂,修道人外面什么都不管了,眼睛闭着打坐,死了人都不管,真正自私自利了。修道学佛是绝对自私的,自私自利到了极点才能大公无私呀,先把自己度好才能度人嘛!像游泳一样,你不会游泳怎么跳到海里去救人啊!这个“无喘”是心不动念了,到这个时候呼吸已停住了,念头也跟着清净了。“心如墙壁”,内外隔绝了,墙外跟墙内隔开了,这样还不是道哦!达摩祖师说“可以入道”
了。所以要注意后面这一句,有些人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是道了,不对!这只是说做工夫要能内外隔绝,才有资格来入道进门,这也就是“经营养鄞鄂”,一阳来复的时候。
“凝神以成躯”,这时在学佛的人来说叫修定,得定;道家是讲功用,不跟你讲原理。“凝神”最厉害了,好像冻结不动,凝结拢来,“凝神以成躯”,把这个功能凝结拢来,慢慢构成一个身外之身,在生命之内或之外成就新的生命。
“先天地生”,这是引用老子的话。庄子说,“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就是形容这个心,本来不死,就这么一个东西。
“巍巍尊高”,形容它就像上帝的宫阙一样。“旁有垣阙”,心脏看似一块,却是八瓣兜拢来,心脉是八个支流,密宗形容它是八瓣的莲花;道家形容它有通道,据说得了道的人,心窍就打开了。所以密宗讲脉解心开,真悟了道,得了道,心脉九窍也打开了。脉解心开是实有其事,打开的时候“啪”一下,有爆炸的声音,会吓死你。如果搞错了会以为自己真得了心脏病,不懂修道就会修成魔而疯了;懂了以后无所谓魔,充其量是死。
“状似蓬壶”,它的形状如蓬壶,心脏这里像个莲蓬,像个酒壶一样。
“环匝关闭,四通踟蹰”,到这个时候,我们要把心守住,不要动念。讲了半天,禅宗最干脆,就是达摩祖师讲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魏真人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说明这一段,真是费力气,他要我们“守御密固,遏绝奸邪”,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妄念都不准乱动。“曲阁相连,以戒不虞”,心里头绝对不能动念。“可以无思,难以愁劳”,如果一动念就走入邪道了。到这个境界,就是第四禅定舍念清净的境界,绝对的清净,然后再等待另一层次的境界出现。
“神炁满室,莫之能留”,这个时候神炁满室,身心内又增进一层的神炁。等于化学锅炉一样,提炼了又提炼,所谓“九转还丹”。这个提炼出来之后,神与气的变化就不同了,顶门开了,不是密宗拿根草乱插,硬把你头皮刺破了插进去。真正的道家工夫修到了这里,“神炁满室”,顶门开了,“莫之能留”,阳神可以出窍了,留也留不住,内外通了。那时出来的是阳神,不是阴神。但是阳神出窍会乱跑,因为还没有纯熟到家。“守之者昌,失之者亡”,不能让它乱跑,这个阳神就是修到身外有身了。“动静休息,常与人俱”,要随时都在身边,这就是身外有身。
《我说参同契》
------------------------------------------
达摩祖师告诉二祖,当然他在那里有多久没有记载,也跟在他身边了,在嵩山少林寺那边,告诉他怎么用功:“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真东西来了。外面境界一切放下不管,这个外不是身体以外哦!你内心那些什么念佛,念咒子,做各种各样的功夫都放掉。“内心无喘”,“内”也不是身体以内的内,再深一层,你各种念头、各种思想一概放掉。然后,呼吸也宁静,不呼也不吸,没有心息的往来,完全宁静了。到这个时候,“心如墙壁”,内外隔绝了,外边也打不进来,“可以入道”,可以进门了。功夫没有到这一步,什么都不要谈。所以这一段记载很真实。
然后记载说,这个时候,二祖还跟在达摩祖师旁边,跟了多久,这个查不出来。每一次,他向师父报告用功的心得时,达摩祖师“只遮其非”,不对!不对!否定了他。没有告诉他什么不起妄想,无念就对这类的话;也没有告诉他怎么去除妄想,怎么就是道,一切只是否定而已。
有一天,二祖来告诉师父:师父啊,我做到了,我到达了,外缘都息掉了。换句话说,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起了。达摩祖师说,你不要落在断灭见上哦!认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都空了,那就不是了。他说:没有啊,我都清楚啊。好,从此入门了。
这一段“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个时候也不打机锋,也没有什么转语!这些路线走的是真正的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条直路。而在这句话中有关功夫见地,你自己参一参,这个参不是去研究,是一边做功夫一边体会,保证你成功。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放下完了,既不落入昏沉,又没有散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身自性自然现前,这是一个重点。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在慢慢地走入佛法修持的正题了。修持佛法得道,是得无漏果。佛法同一切外道所共有的神通有五种通:天眼通(现代有人称第三眼)、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共有的是第六通,就是漏尽通,是外道做不到的,若是外道也修到了漏尽通,那就不叫外道了。
什么是漏?我们的六根都在漏。这一代年轻人眼漏得很厉害,近视眼特别多,在电视和日光灯影响之下,眼睛的精力损耗特别大。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我读书非要用普通的灯不可,日光灯对我来讲,闪动得太厉害,眼睛受不了。当年我每天看二十卷经,几乎除了吃饭、上厕所、睡眠之外的时间统统在读书,真做到了手不释卷、眼不离卷,字又那么小,还要作笔记,这么弄下来,眼睛也没弄坏。当年的灯是油灯,用一小盘花生油和棉灯芯,如此而已。现在的灯很亮,很多书用全白的纸印,这样也会伤眼。所以我们出版的书,都不喜欢用太白的纸,外行的人还问我们,为什么用比较差的的纸印书。
我们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不要以为只有漏丹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烦恼不能停的话,意根也在漏,当然不能成道。得阿罗汉就是得无漏之果,是真正入定,六根不动了,内外皆绝。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话,是小乘法门的极顶,也是无漏法门的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外缘都放下了,内在连呼吸都不动了,内外皆绝,就心如墙壁,才可以证入无漏的境界。这境界就是小乘无漏果的极果,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话,至少祛病延年不成问题,而且可以由小乘入于大乘道。
大乘菩萨是入世的,其实入世的菩萨随时都在漏,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譬如有同学出去教书,回来后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才知道你的痛苦,教笨学生之痛苦,真不如自杀算了!我对他说,这就像人家说,养子方知父母恩。他接着说,第二个痛苦是身体吃不消。他还不到三十岁,身体都快垮了,漏得非常厉害。道家说法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你再好的工夫,开口讲几十分钟之后,工夫就垮了。烧饭的火候要够,如果一下生火,一下灭火,自然无法成事。修道也是一样,教书不能不动思想,动了意,火工就消了,道也修不成了。大乘菩萨入世是利人,不是为了利己,全盘牺牲了自己,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
所以有人问我,耶稣是不是菩萨?我说绝对是菩萨!他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所以不要用宗教外形来看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他要劝人为善,只有那个办法,最后牺牲了自己。他最后讲,自己是为世人赎罪,这种心境是没有埋怨痛苦,是行菩萨道。我觉得他的伟大,是最后被钉上了十字架,流出来的血是红色的,表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行菩萨道是有漏的,要达到无漏之果,只有行小乘禅观的路线。
但是小乘罗汉的果位并非究竟,即使入定,终究要出定。出定就会明白,小乘的这个有余依涅槃非究竟,必须由小向大,转向大乘。所以师子意菩萨说,有漏与无漏是对立的境界,如果了解到,真正大乘菩萨就是在有漏有为法中,证得无漏无为法的道,就证得平等法门,不起有漏、无漏的分别,不着于小乘的清净、非出世之相,也不着于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着相,入世出世都一样,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止是壁定,八风恶觉不能入。”从这里起是对于止的形容与赞叹,真得了止,心就像墙壁一样隔离了内外,达摩祖师当年在嵩山面壁九年,二祖来求道时问,禅有什么方法可以契入?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是禅宗在未开悟以前,必须要走的路子,也就是修止的功夫。外息诸缘,把周遭环境的事物通通放下,因此上坐前必须先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妥当、了无牵挂了才好打坐。
古来丛林下有一故事,相传从前有一位禅师自小出家,后来成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大师,生活一直过得很忙碌,比在家人都要忙,一直忙到七八十岁,有一天睡觉时看到阎王派两个小鬼来抓他了。他问小鬼说:“我从十二岁出家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点时间让我修行,能不能宽限七天?”小鬼说:“不行,阎王叫人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老和尚说:“不同啦!我是个出家人。”小鬼心里也有数,虽然他未成道,要再受轮回,但是他这一生所积的功德很大,而且没有犯过大的错事,不过小鬼仍说:“不行!不行!”老和尚说:“不然我们打个商量,你们宽限我七天,成了佛先度你们两个,不要再做鬼工,跟我去做个菩萨。”鬼一打算盘说:“若你有把握在这七天成道,可以答应你。”老和尚说:“你们就到外面玩玩,不要再回到阎王那里报到,过了七天我成道了度你们,阎王就管不着你们了。”
于是小鬼买了这个帐,他七天用功,到了第六天内外一片光明,悟了道,这时安住在大寂光定中了吧!到了第七天,鬼回来找,结果发现师父已经得道了,因为在一片光中小鬼进不来。小鬼说:“师父呀!你要度我们的耶!”他因为在光明中入定了,也没有听见。这两个小鬼急了说:“我们怎么办呢?现在我们相当于走私犯了法。”于是他们两个想办法要使他散乱而出定,一出走就把他给抓住,其中一个说:“呀!我晓得了!我们看看这一片金光中还有一点点渣子呢!这一点渣子像一条线一样吊着,嗯!他还有一点情丝未断,但这一点情丝是牵到哪里?”于是他们找找找,终于发现他这个情丝是因为系念在这个钵上面。这个钵是皇帝供养的紫金钵。这个时候他们商量说:“怎么办?太好了,我们变成老鼠夹咬这个钵。这个金钵虽然咬不烂,只要我们把它弄响,他就会动念。”
于是他们两个变成老鼠打架把钵碰响,然后老相尚本来在光明定中万念皆息了,忽然一念“唉呀!我这个钵不要被老鼠给……”,结果这一动念,就被两个小鬼给抓住了。老和尚说:“我刚刚不是得道了吗?怎么会被你们用手铐给铐起来呢?”小鬼说:“是啊!我们刚才也找你不到呀!”老和尚说:“我怎么给你们找到的?”小鬼说:“因为你还有一念在呀!”老和尚说:“我……我晓得了!”于是拿起那个钵往地上一砸。这两个小鬼又看不见和尚了,急得不得了,于是又求了起来。最后老和尚又出定,这一下出定他们抓不住了,带着两个小鬼说:“走!我带你们去见阎王去,他看到我都要跪下来!”
“外息诸缘”就拿丛林下相传老和尚的故事,最后这一念的好名之心(自己是当今皇帝的师父),因此对于皇帝所供养的紫金钵盂这一念的情丝还在。结果,外缘就不息了。“内心无喘”,因为念头一动呼吸就动,念头完全空了,呼吸就自然不呼不吸也就是无喘了。“心如墙壁”,此心就像打造了一面墙一样,隔开了世间的习染及六道轮回。“可以入道”,若能做到上面所说的,就差不多可以来谈学佛了。可见学佛有多难,不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就是入道。没有“就是”呀!而是“可以”入道,可以有资格来进入菩提大道。
《宗镜录略讲》
------------------------------------------
我们这个思想、第六意识容易空掉的、容易切断的。这个要特别注意啊。所以有许多人,尤其学密法的、学密宗的或者学禅宗的人,偶然——大家听到我经常讲的一句话:“唉,你这个家伙,瞎猫撞到死老鼠。”--那也就是这种境界,偶然来一个空灵:“哦!这个就是。”那是诱导你,这是意境上偶然一段的空灵,等于说“三际托空”,意识的三际托空并不难,很容易。
很多人学禅,到了这个境界,这个念头空了,慢慢影响身体,也是一堵墙一样,就是像达摩祖师所讲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你要注意,学禅的人,达摩祖师的这四句话:“外息诸缘”,一切外缘空,没有了。“内心无喘”,这个心理的心波啊,心波浪不跳动了,同时呼吸好像停止了。这个时候“心如墙壁”,心怎么如墙壁?身体嘛,寂然不动的样子,内外隔绝了,外境界任何都不动心,打不进来。达摩祖师说,到这个境界,“可以入道”,他并没有说这个就是道。
所以一般人看禅宗祖师的语录,要特别注意,达摩祖师说,你如果修持到这个境界,可以入道了,可以入门了,慢慢地可以入门了。并不是说这样就是道噢!那么我们现在引用达摩祖师这个话,这个时候“心如墙壁、三际托空”,普通人容易做到的,修持很容易做到。我们注意啊,一般乃至于古人,《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里都记载,很多禅师到达这里以为自己大彻大悟了——都没有到家的,这只是意识的空。
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般讲禅学的,到了这个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因为对境心不动了。换句话说,见人不是人。“见人不是人”是什么?看到别人在前面一站,也晓得你是人啊,也晓得你是张先生、李小姐、王大娘,都知道啊。不过看起来你这个人啊就像个电影上的影子一样,看这个世界都是梦中一样。这个第六意识的空灵到这个程度,可以是这样。所谓这种情况是第六意识的境相。
不过话说回来,像我现在的讲法,把这些境界,一般认为很了不起的都批评了,一个钱都不值,不要傲慢哦!诸位能够修持到这一步,已经很值得恭喜了,第六意识能够经常空掉哦。所以修密宗的大手印的人,到达了这一步经常空掉,那的确你后面的路好走了。达摩祖师也讲过啊:“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容易了。
可是我们现在大家,念佛的也好、修净土的也好、修密宗、修禅的,最困难的是这一点切不断,不能“截断众流”,这个念头空不掉,这还不叫做空。这只是第六意识的三际托空。但是我们要知道哦,第六意识的三际托空是容易的。
《唯识与中观》
------------------------------------------
讲到“入德”两个字,我们做一个比较宗教的研究,现在大家很多喜欢学禅,达摩祖师吩咐二祖两句话:“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学禅宗、学佛的人第一步先要做到这样。外面一切外缘放下了,“内心无喘”,内心里头没有粗的气息,换句话,也没有粗的妄念,这个谓之“无喘”,没有喘动。心如墙壁一样,内外境界可以隔离了,外打不进来,内也不跑出去。这个样子,你平常修养到达这个情况,还没有悟道哦!“可以入道”了。这是禅宗。我们现在引用达摩祖师这几句话,达摩祖师是后来哦,《中庸》是早了,就是解释“入德”两个字。
《中庸讲记》
-----------------------------------------
修行上,“致知在格物”是什么呢?就是达摩祖师告诉我们,禅修的时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注意这四句话,“外息诸缘”,把外面物质世界的一切引诱、一切情绪都潇洒的放下,就是格物了,不被引诱。“内心无喘”,不是不喘气的意思,是心念知止而后有定,到诚意就是无喘了,呼吸也跟着自然停止。“心如墙壁”,到此时,好像内外分离,外物影响不了内心了,就是初步的格物。“可以入道”,如此打坐修行,慢慢深入进步,就可以入道了。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白瓷仙人酒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