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协商会议"一词最早出自?

锡客人生育习俗是怎样的?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有2个回答)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我国元旦节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最早的元旦由来 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 3 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
  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西方元旦由来
  西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Janus,这位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January这个词。原本以为教皇把耶稣诞生年作为西元元年,西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稣有关联,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还应该是12月25日耶诞日为过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没有耶诞隆重。
  埃及元旦的由来
  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
  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制定儒略历,开始时他把冬至作为元旦。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各个国家由于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不同,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庆祝。不过,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地域、民族特色了。
[编辑本段]元旦发展史
  元旦,也被称为“新年”或“新历年”,是指公历的1月1日。但在古代,“元旦”即是今天的“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
  元旦是很多国家的法定假日;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元旦均为法定假日;中国大陆及台湾均作为法定假日休假一天。习俗方面,“元旦”主要以各种方式互相祝福,贺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汉语“元旦”涵义:“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即早晨天明的时间,也通常包含一天之意。因此“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民国以前,元旦即现在的春节。
  历史上,中国各个朝代对“元旦”说法不一致
  夏代为正月初一(夏历1月1日)
  商代为十二月初一(12月1日)
  周代为十一月初一(11月1日)
  秦王朝时期为十月初一(10月1日)(参见农历#夏历、殷历和周历的分别
  汉朝汉武帝太初元年时,邓平等人创立了“太初历”,定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名为“元旦”
元旦美食一桌烩
  第一道 毛氏红烧肉
  首先,“红烧肉”的原料应是选用半瘦半肥的猪肉,切成匀称的切状,把五层三花的肚腩肉用冰糖八角桂皮先蒸再炸后入锅放豆豉作料, 再用上等酱油加少量的糖烧制而成. 色泽呈金黄,因“毛氏红烧肉”属于特色湘菜,在烧制过程中加入了少许辣椒,所以味道甜中带咸、咸中有辣、甜而不腻. 
  原料:带皮五花腩750克,豆豉10克,葱头10克,生姜10克,八角1个,桂皮2克、蒜子10克,整干辣椒10克,肉汤1000克,精盐5克,味精1克,老抽2克,糖色3克,腐乳汁2克,冰糖、绍酒少许。
  制法:(1)五花腩加清水煮沸捞出,洗净,滤干,改成五寸见方的大块,与八角、桂皮、姜、冰糖一起放入碗中上笼蒸八成熟,改刀成5厘米见方的块。(2)将炒锅置火上烧热至六成热时,将肉放入锅内小火炸出香味成焦黄色时捞出控干油。(3)锅内烧油50克,分别下入豆豉、葱头、生姜、八角、桂皮、整干辣椒炒香,然后下入肉块,加入肉汤,下精盐,味精、糖色、老抽、腐乳汁用小火慢慢煨1个小时。(4)至肉酥烂时,下蒜子稍煨,收汁撒少许葱花即可出锅。
  技术要点:1在油里面氽肉的火要小否则瘦肉会发硬。2煨肉的火候也是不要太大,以前小后大的火候为宜。3.尽量不放酱油,以糖色和老抽定色。
  第二道 冬瓜排骨汤
  原料:排骨一斤左右,冬瓜和排骨等量,姜1块,大料1个,盐、胡椒粉、味精各适量。
  做法:把排骨斩成小块,洗净沥干水分;冬瓜去皮适当切块;姜排破。将排骨放在开水锅中烫5分钟,捞出用清水洗净。将排骨、姜、大料和适量清水,上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炖约60分钟,放入冬瓜再炖约20分钟,捞出姜块、大料,再加盐、胡椒粉、味精起锅即可。
  友情提示:为了保证汤汁清爽,一定要把排骨烫至血沫出尽;如果口味较重,可自配喜欢的蘸料。
  第三道 生菜炒虾仁
  材料:生菜 150g ;虾仁 8个;姜 1片
  调料:油 适量;盐 适量;酒 1大匙;鸡粉 少量
  a)酒 1小匙 ;盐、胡椒适量 ;姜汁 少量;油 半小匙 ;生粉 少量
  做法:1)生菜用手掰成小片,洗净后沥干水。2)姜切成丝,虾仁背上用刀划一下,挑去沙肠,用a)的调料拌匀,腌味10分钟。3)小锅中加水、少量油和盐,煮沸后放入虾仁烫一下,变红色后捞出。4)炒锅中加入2小匙油,炒香姜丝,放入虾仁、生菜,加酒、盐、鸡粉快速翻炒一下即可。
  第四道 糖醋脆皮鱼
  “糖醋脆皮鱼”是一道传统的川菜,关键在于鱼要外酥内软,汁要酸甜适口。
  材料:鲜鱼一尾(传统做法用鲤鱼,我用的梭鱼)
  调料:葱花50克、红椒丝50克、葱丝50克、姜末10克、蒜末10克、生抽25克、糖20克、醋10克、料酒5克、盐5克左右、湿淀粉10克、香油2.5克、肉汤50克(没有用清水也可以)
  油1000克(实耗100克)、湿淀粉适量
  做法:1,鱼收拾干净后,沥干水,在鱼身两面个2.5厘米各斜切一刀(先立切1厘米深,再平切2厘米深),用胡椒粉和少许盐稍腌。2,将调料调成糖醋汁待用。3,红椒、葱白切丝用清水漂上待用。4,油烧至7成热,将浓的湿淀粉均匀涂在鱼身上,提起鱼尾,先将鱼头入油稍炸,再舀油淋在鱼身上,待淀粉凝固时再把鱼慢慢放入油锅内。5,待鱼炸至金黄色,捞出控油放入盘中待用。6,炒锅内留少许油,放入葱花、姜末、蒜末爆香,再倒入调好的芡汁,待芡汁收浓起锅浇在鱼身上,撒上葱丝、红椒丝即可。
  第五道 凉拌土豆丝
  材料:土豆,葱花,花椒,糖,醋,盐
  做法:土豆切丝,如果切不细就找切丝工具吧,要不太难吃了。水开后土豆丝放入炒一下,捞出浸入冷水中,凉后将土豆丝捞出,加入糖,醋,盐,及葱花备用;
  锅内放少许油,将花椒放入(凉油时就放入),小火炸出花椒味,再将花椒弄出,将油直接倒在土豆丝上拌匀即可。
  第六道 豆沙芝麻球
  材料:糯米粉 100g;水 适量;白芝麻 3大匙
  调料:细豆沙 100g;黑芝麻馅 2大匙;香油 适量
  做法:1)制作馅料:容器中加入细豆沙、芝麻馅拌匀,慢慢加入香油,拌成团状,分成12个小球。2)另取一容器,加入糯米粉,慢慢加入温水(约120—150ml),用手揉成团。3)将糯米团分成12等分,包上1)的馅料,做成团子,入沸水中煮1分钟,浮起后捞出过冷水沥干。4)滚上白芝麻,在平底锅中煎上色即可。
  饮品:苹果奶沙
  特色:苹果沙沙的口感很特殊。
  做法:多半只苹果去皮切块,加一点水搅拌打碎,然后加入一块冰砖,滴些柠檬汁,搅拌即可。可以吃过苹果泥的感觉,沙沙的,所以我叫它奶沙。
  PS:要尽快吃,不然苹果颜色会变深,不好看。
各国元旦习俗与庆祝方式
  【泰国】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举行在规模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很是精彩动人。
  【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埃及】
  埃及是文明古国,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象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印度】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生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朝鲜】
  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
  【蒙古】
  新一年到来,蒙古老人会装扮成牧羊人的样子,穿着毛绒的皮外套,头戴一顶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响,以示驱邪祝福。
  【新加坡】
  新加坡,元旦起个大早,高高兴兴的从长辈那里拿“红包”(压岁钱)。新年里有个社团组成的舞狮、舞龙队沿街表演。男女老幼穿着盛装,带上礼品走访亲友。过年时,人们爱吃油炸糯米和红糖做成的甜年糕。
  【英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会”,便是其中之,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德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巴西】
  巴西人在元旦这天,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巴西农村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便是互相揪耳,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伊朗】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时间,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法国】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欠收年。
  【瑞士】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习惯,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面对冰天雪地,大声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长长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以健身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希腊】
  希腊:元旦时,家家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银币。主人将蛋糕切若干块,分给家人或来访的亲朋好友。谁吃到带有银币的那块蛋糕,谁就成了新年最幸运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贺。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元旦前夜,人们在广场上竖起高大的圣诞树,搭起舞台。市民们一边烧着焰火,一边载歌载舞。农村人拉着木犁,上面装饰着各种彩花,庆祝新年。
  【巴基斯坦】
  在元旦这一天,巴基斯坦人们个个手拿红粉跑出门,见了亲友,道过新喜,便互相将红粉涂在额上,以示庆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
  在阿富汗北部地区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举行激烈的抢山羊比赛,以示庆祝。两队骑手争抢猎物,比赛既紧张激烈,又喜庆欢乐。
  【阿根廷】
  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结队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
  【墨西哥】
  墨西哥有些地区的人们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是禁止笑的,他们一年共分18个月,每月20天,一年最后5天内不准笑。
  【保加利亚】
  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主将第一只羊、牛或马驹许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巴拉圭】
  巴拉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在这五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饭,庆祝佳节。
  国外元旦趣俗
  杯盘碎片送朋友
  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抱头痛哭迎新年
  印度的一些地区,元旦时人们不但不庆祝,反而抱头痛哭。据说是感叹岁月易逝及人生的短暂。
  妇女坐上市长椅
  西德人过元旦,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府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上市长办公椅,表示接管市长权力。
  不动烟火吃冷食
  巴拉圭人在新年来临的前五天,上至国家元首,下到普通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直到元旦零时钟声敲响后才点火煮食物,庆祝元旦。
  摔瓶打罐扔脸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时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
  喝光余酒交好运
  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
  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团聚。到12点时,以教堂钟声为号,争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钟,必须吃下一颗葡萄,而且要连着吃下12颗,表示来年一帆风顺。
  〔宋〕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一词来源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表达了已过60岁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
  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旦》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戴星”,即顶着星宿,比喻晚归或早出。
  “觞”,即酒杯,可作饮酒解。“屠苏”,是元日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防病消灾。饮此酒有个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依次而来。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唐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回家元日》诗,云:“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在大唐盛世,“田家占气候”,自有半年乐,而诗人“无禄尚忧农”的情怀,则更是读书人的高尚品格。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自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自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我国元旦节由来
  元旦:New Year's Day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最早的元旦由来 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 3 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
  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西方元旦由来
  西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Janus,这位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January这个词。原本以为教皇把耶稣诞生年作为西元元年,西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稣有关联,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还应该是12月25日耶诞日为过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没有耶诞隆重。
  埃及元旦的由来
  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
  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制定儒略历,开始时他把冬至作为元旦。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各个国家由于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不同,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庆祝。不过,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地域、民族特色了。
元旦发展史
  元旦,也被称为“新年”或“新历年”,是指公历的1月1日。但在古代,“元旦”即是今天的“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
  元旦是很多国家的法定假日;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元旦均为法定假日;中国大陆及台湾均作为法定假日休假一天。习俗方面,“元旦”主要以各种方式互相祝福,贺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汉语“元旦”涵义:“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即早晨天明的时间,也通常包含一天之意。因此“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民国以前,元旦即现在的春节。
  历史上,中国各个朝代对“元旦”说法不一致
  夏代为正月初一(夏历1月1日)
  商代为十二月初一(12月1日)
  周代为十一月初一(11月1日)
  秦王朝时期为十月初一(10月1日)(参见农历#夏历、殷历和周历的分别
  汉朝汉武帝太初元年时,邓平等人创立了“太初历”,定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名为“元旦”
上中国祭拜网看看
古代祭祀的种类  
1.祀先代帝王
《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如帝喾、尧、舜、禹、黄帝、颛顼、契、冥、汤、文王、武王等,都要举行崇祀。后来,受祭享的先代帝王人数越来越多。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经过名山大川时,曾经祭祀先代帝王。他到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自汉代起,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光武帝时,皇宫中有古代圣贤帝、后画像,不过那大概还不是用于祭奠行礼的。
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另立庙祭祀三皇以前诸帝,并且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择历朝名臣能始终保守节义者从祀。清代沿用此庙,初祀三皇、五帝等。后又改变原则,“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3)对于先代帝王的陵寝,清代祀典规定祭祀三皇、五帝以下数十处,春、秋二季仲月致祭,或在陵寝筑坛而祭,或在当地享殿行礼。凡皇帝巡游,途经先代帝王陵庙,皆有祭享之礼。清统治者特别对明代诸帝陵墓,更是优礼有加。这显然是出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需要。
2.祀先圣先师
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礼经并未实举其人。汉魏以后,逐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或者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代确定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从此以后不再变更。对于孔、颜,历代帝王益封爵,赠谥号,直至用天子之礼乐优加尊崇,祭祀典礼极为隆重。
《礼记》所载立学祀典,不过“释奠”、“释币”、“释菜”三项。“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帛)奠享,这不是常行之礼。“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礼仪。唐、宋以后一般只用“释奠”礼,既作为学礼,也是祭孔礼,仪式则日趋繁琐。
祭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当时孔子的地位并不高;汉平帝才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学校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南北朝时,太学内已立有宣尼庙,祭祀时设轩悬之乐,用六佾之舞,牲牢器具,依上公之例。每年春、秋二仲月,行释奠之礼;每月初一,国子祭酒率博士以下及学生拜孔揖颜。各地郡学也都立有孔、颜之庙。唐宋以后孔子封爵加至“大成至圣文宣王”,从祀弟子、贤人封为公、侯。元代世祖时虽有一时贬黜孔子及儒家的举动,但成宗即位后立刻恢复尊孔。直到明朝嘉靖时,世宗才废除所封孔子王号,取消了塑像,降低了原用天子之礼的祀典规格,称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礼。雍正四年(1726年),又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全体官民军士斋戒一日。在孔子故里(曲阜阙里),春、秋祭祀与太学相同,其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也都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祭孔礼仪在文庙举行。唐玄宗又为姜太公师尚父立武庙,肃宗又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其祭祀礼仪与祭孔类似。至明初,由于明太祖的反对,武成庙才被废止。
宋代又有算学先师之祭。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立黄帝为算学先师,但典仪规格较低。
3.藉田与享祀先农之礼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4)藉或作“籍”、“藉”。藉礼,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农神,也称“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通称“先农”,认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农氏。藉田在春天举行。
藉田礼为历代帝王所遵循,而且仪式日趋繁复。南北朝时,在先农坛北建御耕坛,围以青幕,供皇帝观看农夫耕种藉田情形之用。宋以后就直称“观耕台”。
明、清时的先农坛都在正阳门外,为一成方坛,东南方有观耕台,藉田时才加以陈设,附近又有神仓等建筑。今仍有若干古建筑保存。
藉田、祀先农是古礼之孑遗,本有重农、劝耕的良好意愿,但历代帝王的亲耕藉田,表现与宣传个人的意味太重,难怪就连有的皇帝自己也说,藉田是“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徒之费”。(《晋书·礼志》)
4.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
天子藉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亲桑、享先蚕之礼就是据这项活动而制定的。(5)
史书记载,汉代已有此礼仪,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桑,并以中牢羊、豕祭祀蚕神——苑窊(wā)妇人和寓氏公主。当时,宫中蚕室养蚕在千薄以上(薄是养蚕的竹帘),蚕丝由织室纺织,用作祭服。魏晋以后,亲桑礼与藉田亲耕礼比附,遂相应地建造了先蚕坛,又有皇后“采桑坛”。
明嘉靖十年(1531年)在西苑(今北海公园)新建先蚕坛,废去北郊安定门外的旧坛。实际上,当时亲蚕礼只举行过几次,嘉靖十六年起干脆明令作罢。清代的先蚕坛在西苑东北角(今北海公园后门一带),并有观桑台、亲蚕殿、先蚕神殿等建筑,但皇后很少亲自莅临,常派嫔妃或官员代祀。
历代所祀蚕神各有不同。后齐曾祀黄帝轩辕氏为先蚕,后周又以黄帝之妃西陵氏为先蚕。西陵氏名嫘祖,后代民间养蚕,多祭嫘祖为蚕神。另有一说,房星天驷为先蚕。因此,祀先蚕也有祭天驷星的。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将三皇定为先医,令天下郡县加以祭祀。明、清沿用其制,皆在皇宫内太医院设殿享祀。每年仲春上甲日由皇帝遣官或太医院正官主祭,全体医官陪祀。
五祀指祭祀门、户、井、灶、中溜,也有作户、灶、中溜、门、行的。五祀与五行、四季、五脏等搭配,春祀户;夏祀灶;季夏之月(六月)祀中溜,中溜即中室;秋祀门;祭井也在冬季。汉魏时,都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之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又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这里的“司命”,不是星辰,而是宫中小神,相传主督察人的年寿、行为、善恶。泰厉是无人祭奠的野鬼,主杀害。明、清两代仍祭五祀,岁终在太庙西庑下合祭。清康熙以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这就同民间长期流传的灶王爷(灶神)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了。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的习俗。
7.高禖(méi)
高禖是乞子之祀。《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玄鸟就是燕子。《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代相传,简狄吞鸟卵,而生契。契是商民族的始祖。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鸟由南方北归之日举行,可能与此故事有关。一说高禖之神是女娲。清代学者王引之认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于郊外。看来,高禖是远古妇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续和发展。
高禖之祭,设坛于南郊,后妃率九嫔等参加。
高禖之祭始见于《汉书·武五子传》。汉武帝年二十九始得太子(戾太子),乃“为立禖”。魏晋南北朝,各国皆有高禖之祭,但直至唐、宋时才依照礼经制定了礼仪。宋代高禖坛,以青帝为高禖,于春分之日行礼。金代高禖祀青帝,在皇城之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正位祭的是昊天上帝,台下才设高禖神位。
清代无“高禖”之祀,而有“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之祭,又称“换索”,据说主要目的是保婴。司祝歌祷辞云:“聚九家之彩线,树柳枝以牵绳,举扬神箭,以祈福佑,以致敬诚。某年生小子,绥以多福……。”(《清史稿·礼四》)这是满族的传统习俗。
傩(nuó)是驱除疾疫之礼,《周礼·夏官》有“方相氏”,蒙熊皮,以黄金为四目,著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于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为傩礼,索室驱疫。东汉时,傩礼在腊日前一天举行,也称为逐疫。
蜡(Zhà)、腊本是两种祭祀,蜡祭百神,为报答一年来恩佑之功;腊,原写作“腊”,祭先祖、五祀。有人认为这是同日异祭(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有人则认为是同祭异名(汉蔡邕《独断》)。按《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蜡祭八神都是与稼穑年成有关的神。腊祭则是用狩猎获取的禽兽祭享祖先。虽然两种祭祀起初并非一事,大概因为它们都是岁末的合祭,后来便混为一谈了。
史书记腊祭,始见于《左传》。虞君不听宫之奇劝谏,假道晋军伐虢,宫之奇叹曰:“虞不腊矣!”时在鲁僖公五年(前655年)。《史记》记秦惠文王十二年(前326年)初行腊祭。秦始皇信从歌谣之言,腊祭更名为“嘉平”。汉代仍改为腊,祭祀宗庙、五祀、百神,慰劳农夫,大飨燕饮。后蔡邕又有“五帝,腊祖之别名”的说法,因而各朝都依五行相代理论选择腊祭之日。
北周时,腊祭又称蜡祭,于十一月祭神农氏、伊耆氏等。
隋初沿用周制,定孟冬下亥日蜡百神,腊宗庙,祭社稷。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下诏,停止原行蜡祭,改为十二月举行腊祭。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定蜡腊之礼,于季冬寅日蜡祭百神于南郊;卯日祭社稷于社宫,辰日腊享于太庙。祭礼同圜丘祭祀。
宋代以十二月戌日为腊日,建蜡百神坛,同日祭社稷,享宗庙。神宗元丰时又改为腊祭前一天蜡祭百神,四郊建四坛,各祭其方之神。南宋绍兴时定蜡东方、西方为大祀,蜡南方、北方为中礼。元、明后,国家祀典已无蜡腊之祭,但地方州府或有“八蜡庙”,蜡腊之祭仍在民间举行。
历代礼书“吉礼”事项最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周密而庞大的神鬼体系,几乎可以说无处不有神鬼,无物不有神鬼,这里所介绍的,仅是纳入国家祀典的、比较重要的神鬼祭祀。
焊锡的种类 1.有铅焊锡:由锡(融点232度)和铅(熔点327度)组成的合金。其 焊锡丝中由锡63%和铅37%组成的焊锡被称为共晶焊锡,这种焊锡的熔点是183度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非常的开心能够和大家相约在这最美好的夜晚!首先我代表东道主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
尊重客人的习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在会客前了解一下客人的生活、饮食以及志趣、爱好是一种十分有效调节气氛的方法之一。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更容易使客人感到
在西西伯利亚的托木斯克地区,有个叫奥斯恰克的民族,上个世纪初仍旧有这个习俗,但是人家也是讲求对等的,他到了对方的家里,也会提出和对方的妻子,女儿睡上一觉,认为这
大家都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伦理一词最早出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