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安全,你的安全是给孩子最深沉的爱爱--致全体学生家长的公开信5月25日读后感

这位知友,"您的安全,是给孩子最深沉的爱",“有一种思念叫‘等您回家’,有一种幸福叫‘全家团圆’,有一种愿望叫‘万家安全’。请您聆听孩子的心愿,许儿女一份安全的承诺……”“我们必须懂得,安全才是给孩子最真切的幸福、最深沉的爱……”。在初为人父人母,满怀欣喜之际,您的工作热情会更高,拼搏动力会更强。在炎炎烈日下,您挥汗如雨,不辞辛苦,奔波忙碌,是为了给孩子最大的幸福;凛冽寒风中,您满面严霜,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是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您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是您的寄托,孩子是您的希望,孩子是您心中的至宝。呵护孩子,您愿意倾尽自己的整个世界!您可曾知道,再有趣的玩具,比不上您的陪伴;再精美的礼物,及不上您的安全!安全,才是您送给孩子最真切的幸福,才是您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

      还有一次,豆豆把自己的一个心爱的玩具忘在没有带回家,晚上哭闹得很厉害,一再要求“你陪我一起去把车拿回来”。云香试着去倾听他,直到几个小时以后方才明白,豆豆的重点不在“把车拿回来”,而在“你陪我一起”。

      原来,豆豆当时正处在刚刚入园的时期,虽然表面看起来适应得很好,但是内心还是有些焦虑。当他因为忘记带回玩具而难过,希望妈妈的陪伴来缓解这种难过;或者说,他就是希望妈妈一直陪着他,包括上幼儿园。

      在书中,云香详细的记录了当时倾听的经过,并且在她最后告诉孩子“我在这里陪着你”、“你要妈妈陪着你”的时候,豆豆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柔软了,抽泣着开始入睡。当孩子梦中惊醒要哭时,妈妈告诉她:“你要妈妈陪着你,你要和妈妈在一起。”然后孩子接着安然入睡。云香说,经过这次深度的倾听,豆豆仿佛一下子释放了入园焦虑,开始真正开心的享受幼儿园生活。

      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理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问题,前者与后者的关系就好像洋葱皮与洋葱核的关系。要剥开层层的洋葱皮,看到孩子表达的真正的内核,唯有真正的倾听才可以做到。

      真正的倾听必须是不带任何猜测和预设的,不能是“我早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但是我要装作来倾听你”,而是真正的“清空”自己,做到“无我”,任由孩子带着我们信马由缰,才能真正识别水下的冰山,看清洋葱的内核。

      当然,这样的倾听显然很难。云香在书中还花了一定的篇幅讲解倾听的“四有一无”原则,即便如此,这仍是个需要不断练习的艰难任务。但是无论如何,当我们愿意不带预设和猜测的陪伴孩子,愿意蹲下来听他说话,愿意花时间听他说话,这对于孩子和我们自己,都是莫大的幸福吧!

      云香认为,上述的打骂的方法也许让孩子记住更多的是父母暴怒的情绪,而不是下次应该怎么做。孩子只看到大人的愤怒,却不知道父母找不到他时的担心与害怕,以及看到他安然无恙时的欣喜与感恩,因为大人并没有对他们表达这一点。

      设想一个妻子在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做了一桌好菜,满心欢喜等待丈夫回家。可是等到菜都凉了丈夫还没有回来,就会觉得失望,甚至为丈夫不记得纪念日而委屈:丈夫再不回来,开始担心出了什么事;如果连电话也打不通,那更是担心得要发狂了。

      当满身酒气的丈夫回来的那一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但是这个时候妻子可能会忘掉之前的所有情绪,只剩下愤怒:“你还知道回来!还喝了酒!为什么不打电话?为什么不死在外面?”丈夫可能被激怒了,一场唇枪舌战多半在所难免了。

      看,妻子此时表达的情绪只是她所有情绪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最惯常表达的这一小部分往往是负面情绪,在这负面情绪之后,埋藏了很多我们的渴望、需要以及其他的情绪,这往往才是我们真正的情绪。

      如果妻子能够在表达愤怒之前及时的觉察自己的情绪,如实的告诉丈夫:“今天是咱们的结婚纪念日,我满心欢喜的准备了一桌饭菜等你回来,可你一直没有回来,手机也打不通,我都快担心死了。看你平安回来的那一瞬间,我真高兴。不过,我现在很愤怒。”丈夫可能会觉得懊悔、心疼,夫妻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因为妻子的这番表达而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云香提到一个叫洋洋的孩子非常害怕洗澡,每到洗澡时间就激烈反抗仿佛上刑场,大人尝试了多种方法仍然不得要领。直到有一天,洋洋学会了说“烫”,才发现孩子一直不愿意洗澡的原因。

      水是否烫了,其实之前就考虑过的,不过每次保姆和老人都试过水温之后说不烫。甚至洋洋在刚刚学会“烫!烫!烫!”的时候,大人们都会以更大的声音说:“不烫!不烫!我试过了”,同时把孩子往澡盆里塞。

      生活中,大人们不尊重孩子感受的事例真的是非常的多。孩子说热,大人说“不热,我都不热你怎么会热?”孩子说吃饱了,大人说:“你没有饱,你才吃这一点怎么会饱?来再吃点。”孩子摔倒了说疼,大人说“不疼不疼,男子汉不怕疼。”

      著名的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也在他的书中多次提到要“尊重孩子的感觉”。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才能对世界保持灵敏的觉知;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才能相信他身体的的感觉,才能和他的内在自我保持真正的联结;而一个与内外在自我和谐统一的人,往往可以自然释放出巨大的成长的力量。

      云香提到,一次她带着孩子去主持一个,因为担心迟到,路上太用力拖着孩子走,孩子都摔倒了。这个时候,旁边一个人告诉她:“孩子是最重要的。”此时云香开始觉察:我在害怕什么?我在担心什么?我在担心别人说我是不守信的人,我担心他们以后都不再信任我,所以我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觉察了。我们埋怨孩子不分享玩具、不主动招呼别人,因为我们担心别人说我们不会教育孩子;我们催孩子快点快点,因为我们认为孩子快一点我们方便又省事;孩子不听话我们很生气,是因为我们到了“失控”的感觉,这让我们感觉无力和焦虑。而如果我们及时的觉察自己,看清我们的情绪背后的担心和需要,就会更加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云香本来学的是化学专业,在孩子一岁八个月时辞职做了全职妈妈。通过不断地学习转入教育领域,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这让我联想到《不完美才美》的作者海蓝博士,她在38岁才从医学领域转向心理学领域,同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看来,只要想改变,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云香说:“做妈妈就是与内疚相伴而行的,我们确实没办法完全不内疚 ,内疚就是妈妈的代名。”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接受自己不是完美妈妈的事实,接受我们在育儿的路上犯了很多错误的事实,继续前进,做个会犯错、会改错,有时进步、有时退步的“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

《妈妈课》读后感《妈妈课》>读后感王秀华 近日拜读了韩国智光大师所着的《妈妈课》 ,真心觉得是一本不错的书,作者对不 同年龄段的孩子妈妈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给予什么样的爱有非常深刻的阐述和 明确的建议,读了以后确实很震感,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妈妈还远远不够合格,以前太缺 乏耐心。孩子就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必须对他负责,在不同的阶段其需求是 不同的, 妈妈的任务就是充分尊重他,

对孩子的爱,应“因时而异”,妈妈的爱对孩子来说是无限的延绵。哪怕世界上所 有人都不信任我,父母也会相信我。尽管世界上所有人都恨我、怨我,但是妈妈却依然 会爱着我。怀孕期,懵懂的爱,保持健康的心情,给孩子一个好的胎教。幼儿期,无私 的爱,无私的母爱会全部传递给孩子,形成孩子的心性,这个时间的母爱比任何时候都 重要。妈妈的爱是否伟大、无私会决定孩子的一生。作为一名幼儿也是孩子们的第 二任妈妈,担负着同样重要的责任,幼儿期间,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小孩子的模仿 力是最强的,所以这个时期的我们更应该要以身作则,这要求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心态, 要有耐心和平和的心态,而书中提供的技巧,由于可操作性强,为父母改变自己的方式 和态度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道路,但技巧不是目的本身,而是把我们引向一种新型的 与子女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孩子的成长及快乐,不然父母与子女将陷入互相折磨

另外,要学会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这点说说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很难,要知道身 为父母的人总是有照顾孩子的想法,总是担心她自己不能做好,而我们的经验就是适当 的放手。我相信“懒妈勤快娃”的道理,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在没有危险力所能及的情 况下都让孩子自己试着完成一些事,比如吃饭,穿鞋,做值日生等。除了以上提到的外 还有就是要时刻想着虽然是你的孩子,但她也是独立的人,时刻把她当做家庭中的一员 看待,培养孩子的参与感。我们中国的父母总是为晚辈想得太多,操心太多,自己都太 累了 我们所有的父母都必须要让孩子独立,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才会让孩子独自成长。

      朋友们推荐的《孩子的成长 妈妈的修行》,这两天一气呵成读完了。这真是一本好书,所以我打算写一篇读后感。 这本书有六个章节,分别是:如何倾听年幼的孩子、如何教会年幼的孩子表达自我、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爱、如何给孩子简化生活、浪漫――每个妈妈都可以做艺术家、育儿先育己。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海里的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行为只是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水面以下隐藏的更多的部分才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不要仅仅停留于行为的表面,而是去发现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书中谈到作者云香的儿子豆豆有一段时间打自己的小妹妹(云香的侄女,得到云香的喜爱、拥抱、亲吻),在妈妈跟他讲道理之后仍然变本加厉的打妹妹。 云香当时生气打了孩子,后来通过P.E.T.父母效能训练、完形心理学、家庭系列排序等培训,才认识到豆豆的所谓“不良行为”并不能肤浅的以“自私”来概括。豆豆的打人行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在水面以下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引起妈妈的关注,以便验证妈妈对他的爱,确定自己是妈妈最重要的孩子。

      还有一次,豆豆把自己的一个心爱的玩具忘在幼儿园没有带回家,晚上哭闹得很厉害,一再要求“你陪我一起去把车拿回来”。云香试着去倾听他,直到几个小时以后方才明白,豆豆的重点不在“把车拿回来”,而在“你陪我一起”。

      原来,豆豆当时正处在刚刚入园的时期,虽然表面看起来适应得很好,但是内心还是有些焦虑。当他因为忘记带回玩具而难过,希望妈妈的陪伴来缓解这种难过;或者说,他就是希望妈妈一直陪着他,包括上幼儿园。

      在书中,云香详细的记录了当时倾听的经过,并且在她最后告诉孩子“我在这里陪着你”、“你要妈妈陪着你”的时候,豆豆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柔软了,抽泣着开始入睡。当孩子梦中惊醒要哭时,妈妈告诉她:“你要妈妈陪着你,你要和妈妈在一起。”然后孩子接着安然入睡。云香说,经过这次深度的倾听,豆豆仿佛一下子释放了入园焦虑,开始真正开心的享受幼儿园生活。

      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理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问题,前者与后者的关系就好像洋葱皮与洋葱核的关系。要剥开层层的洋葱皮,看到孩子表达的真正的内核,唯有真正的倾听才可以做到。

      真正的倾听必须是不带任何猜测和预设的,不能是“我早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但是我要装作来倾听你”,而是真正的“清空”自己,做到“无我”,任由孩子带着我们信马由缰,才能真正识别水下的冰山,看清洋葱的内核。

      当然,这样的倾听显然很难。云香在书中还花了一定的篇幅讲解倾听的“四有一无”原则,即便如此,这仍是个需要不断练习的艰难任务。但是无论如何,当我们愿意不带预设和猜测的陪伴孩子,愿意蹲下来听他说话,愿意花时间听他说话,这对于孩子和我们自己,都是莫大的幸福吧!

      有没有过让我们非常担心的时候呢?比如:我们以为孩子丢了。我们紧张、担心、害怕、抓狂。

      当我们发现孩子安然无恙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欣喜、高兴、情形。

      我们会这么对孩子做什么呢?讲道理、骂一顿甚至打一顿,表达我们的愤怒,让他长点记性?

      豆豆就在一次和云香在医院排队的过程中“走丢了”,事实上他去扔垃圾去了,但是突然找不到孩子的妈妈担心得发狂了。

      云香认为,上述的打骂的方法也许让孩子记住更多的是父母暴怒的情绪,而不是下次应该怎么做。孩子只看到大人的愤怒,却不知道父母找不到他时的担心与害怕,以及看到他安然无恙时的欣喜与感恩,因为大人并没有对他们表达这一点。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找到你我实在是太高兴了!刚才看不到你的时候,我特别担心,以为你丢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同样适用于成人之间。

      设想一个妻子在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做了一桌好菜,满心欢喜等待丈夫回家。可是等到菜都凉了丈夫还没有回来,就会觉得失望,甚至为丈夫不记得纪念日而委屈:丈夫再不回来,开始担心出了什么事;如果连电话也打不通,那更是担心得要发狂了。

      当满身酒气的丈夫安全回来的那一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但是这个时候妻子可能会忘掉之前的所有情绪,只剩下愤怒:“你还知道回来!还喝了酒!为什么不打电话?为什么不死在外面?”丈夫可能被激怒了,一场唇枪舌战多半在所难免了。

      看,妻子此时表达的情绪只是她所有情绪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最惯常表达的这一小部分往往是负面情绪,在这负面情绪之后,埋藏了很多我们的渴望、需要以及其他的情绪,这往往才是我们真正的情绪。

      如果妻子能够在表达愤怒之前及时的觉察自己的情绪,如实的告诉丈夫:“今天是咱们的结婚纪念日,我满心欢喜的准备了一桌饭菜等你回来,可你一直没有回来,手机也打不通,我都快担心死了。看你平安回来的那一瞬间,我真高兴。不过,我现在很愤怒。”丈夫可能会觉得懊悔、心疼,夫妻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因为妻子的这番表达而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云香提到一个叫洋洋的孩子非常害怕洗澡,每到洗澡时间就激烈反抗仿佛上刑场,大人尝试了多种方法仍然不得要领。直到有一天,洋洋学会了说“烫”,才发现孩子一直不愿意洗澡的原因。

      水是否烫了,其实之前就考虑过的,不过每次保姆和老人都试过水温之后说不烫。甚至洋洋在刚刚学会“烫!烫!烫!”的时候,大人们都会以更大的声音说:“不烫!不烫!我试过了”,同时把孩子往澡盆里塞。

      孩子对热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洋洋尽管表达了他的感受,却被大人忽视了。

      生活中,大人们不尊重孩子感受的事例真的是非常的多。孩子说热,大人说“不热,我都不热你怎么会热?”孩子说吃饱了,大人说:“你没有饱,你才吃这一点怎么会饱?来再吃点。”孩子摔倒了说疼,大人说“不疼不疼,男子汉不怕疼。”

      孩子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认识世界,可是我们经常去否定孩子的感觉;否定孩子的感觉,相当于否定孩子的认识,孩子的自我都被扼杀了。

      著名的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也在他的书中多次提到要“尊重孩子的感觉”。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才能对世界保持灵敏的觉知;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才能相信他身体的的感觉,才能和他的内在自我保持真正的联结;而一个与内外在自我和谐统一的人,往往可以自然释放出巨大的成长的力量。

      云香提到,一次她带着孩子去主持一个活动,因为担心迟到,路上太用力拖着孩子走,孩子都摔倒了。这个时候,旁边一个人告诉她:“孩子是最重要的。”此时云香开始觉察:我在害怕什么?我在担心什么?我在担心别人说我是不守信的人,我担心他们以后都不再信任我,所以我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觉察了。我们埋怨孩子不分享玩具、不主动招呼别人,因为我们担心别人说我们不会教育孩子;我们催孩子快点快点,因为我们认为孩子快一点我们方便又省事;孩子不听话我们很生气,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失控”的感觉,这让我们感觉无力和焦虑。而如果我们及时的觉察自己,看清我们的情绪背后的担心和需要,就会更加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读完这本书,我除了对很多关于教育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于云香本人的成长由衷的佩服。

      云香本来学的是化学专业,在孩子一岁八个月时辞职做了全职妈妈。通过不断地学习转入教育领域,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这让我联想到《不完美才美》的作者海蓝博士,她在38岁才从医学领域转向心理学领域,同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看来,只要想改变,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读任何一本教育类的书籍,都会让人深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父母的自我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即便不断的学习,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总是充满遗憾和内疚。

      云香说:“做妈妈就是与内疚相伴而行的,我们确实没办法完全不内疚 ,内疚就是妈妈的代名词。”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接受自己不是完美妈妈的事实,接受我们在育儿的路上犯了很多错误的事实,继续前进,做个会犯错、会改错,有时进步、有时退步的“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

【第三篇】:《完整的成长》读后感,《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读后感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孙瑞雪的教育机构,捧回《爱与自由》的书读 了。随后又读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长》 ,似乎是续上了,更完整的了 解了她的理论与实践。

孙瑞雪说:我们是搞儿童教育的,但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成 人的了解和研究。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无法了解儿童,无法 做这种高于我们意识形态的教育。成长需要寻找一个途径,观察儿童 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的路。我们必需与儿童一起成长。非常幸运地遇 到了这本书,觉得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密码,也找到了通往孩子 世界的美丽小路。

她用温和的笔法向大家呼喊: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如果想做到这些,就用“爱与自由”去浇灌。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视 角,有了一个奇妙的经历,每时每刻每页,都有新的惊喜,原来孩子的世界是这样。

总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他一会儿也闲不下来,只 要是醒着,就不停地跑呀,蹦呀,站起来,蹲下去,再跑,再蹦?? 一直到困了,饿了,才用让你怜惜的声音说:

“妈妈抱抱” ,或者嚎出 不耐烦的叫声,来表达他的不满。看了书中一个小例子,我会心的笑 了,原来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呀。例子是这样的:

有一次一个长辈问我:“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 4 岁孩子一天的活动, 他做什么, 你就做什么。

”他接着说, “我做了, 但我模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个早晨。

他弯腰我就弯腰??他蹲下我 就蹲下??他跑多远我就跑多远??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动弹了, 但他 什么事都没有,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果 果在看到跳舞毯之后就爱上蹦蹦跳跳的跳舞, 回到家里拉着我在爬爬 垫上开始他的独舞,还邀请我也跳舞,当我跟着他开始跳,才发现我 跟不上他的节奏,他的双脚蹦起还不灵活,不断的会摔倒,但他却从 不停歇,摔倒了爬起,继续跳,继续摔倒?? 原来,儿童在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探索、开发自己的身体的 时候,也和成人一样着迷,也会充满挑战和探险精神。当身体的一种 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反复练习,一直到他自己困 了累了,才会躺下。

同时,儿童的生命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儿童, 身体就是认知、是感觉、是情绪、是心理、是精神,他们是一体的, 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 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 感觉、 心理、认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必须从对生命的真正了解开始,这 也许会使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儿童的智慧!

      朋友们推荐的《孩子的成长 妈妈的修行》,这两天一气呵成读完了。这真是一本好书,所以我打算写一篇读后感。 这本书有六个章节,分别是:如何倾听年幼的孩子、如何教会年幼的孩子表达自我、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爱、如何给孩子简化生活、浪漫――每个妈妈都可以做艺术家、育儿先育己。  

      书中涉及到幼儿养育的方方面面,本文仅谈谈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海里的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行为只是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水面以下隐藏的更多的部分才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不要仅仅停留于行为的表面,而是去发现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书中谈到作者云香的儿子豆豆有一段时间打自己的小妹妹(云香的侄女,得到云香的喜爱、拥抱、亲吻),在妈妈跟他讲道理之后仍然变本加厉的打妹妹。 云香当时生气打了孩子,后来通过P.E.T.父母效能训练、完形心理学、家庭系列排序等培训,才认识到豆豆的所谓“不良行为”并不能肤浅的以“自私”来概括。豆豆的打人行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在水面以下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引起妈妈的关注,以便验证妈妈对他的爱,确定自己是妈妈最重要的孩子。

      还有一次,豆豆把自己的一个心爱的玩具忘在幼儿园没有带回家,晚上哭闹得很厉害,一再要求“你陪我一起去把车拿回来”。云香试着去倾听他,直到几个小时以后方才明白,豆豆的重点不在“把车拿回来”,而在“你陪我一起”。

      原来,豆豆当时正处在刚刚入园的时期,虽然表面看起来适应得很好,但是内心还是有些焦虑。当他因为忘记带回玩具而难过,希望妈妈的陪伴来缓解这种难过;或者说,他就是希望妈妈一直陪着他,包括上幼儿园。

      在书中,云香详细的记录了当时倾听的经过,并且在她最后告诉孩子“我在这里陪着你”、“你要妈妈陪着你”的时候,豆豆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柔软了,抽泣着开始入睡。当孩子梦中惊醒要哭时,妈妈告诉她:“你要妈妈陪着你,你要和妈妈在一起。”然后孩子接着安然入睡。云香说,经过这次深度的倾听,豆豆仿佛一下子释放了入园焦虑,开始真正开心的享受幼儿园生活。

      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理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问题,前者与后者的关系就好像洋葱皮与洋葱核的关系。要剥开层层的洋葱皮,看到孩子表达的真正的内核,唯有真正的倾听才可以做到。

      真正的倾听必须是不带任何猜测和预设的,不能是“我早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但是我要装作来倾听你”,而是真正的“清空”自己,做到“无我”,任由孩子带着我们信马由缰,才能真正识别水下的冰山,看清洋葱的内核。

      当然,这样的倾听显然很难。云香在书中还花了一定的篇幅讲解倾听的“四有一无”原则,即便如此,这仍是个需要不断练习的艰难任务。但是无论如何,当我们愿意不带预设和猜测的陪伴孩子,愿意蹲下来听他说话,愿意花时间听他说话,这对于孩子和我们自己,都是莫大的幸福吧!

      有没有过让我们非常担心的时候呢?比如:我们以为孩子丢了。我们紧张、担心、害怕、抓狂。

      当我们发现孩子安然无恙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欣喜、高兴、情形。

      我们会这么对孩子做什么呢?讲道理、骂一顿甚至打一顿,表达我们的愤怒,让他长点记性?

      豆豆就在一次和云香在医院排队的过程中“走丢了”,事实上他去扔垃圾去了,但是突然找不到孩子的妈妈担心得发狂了。

      云香认为,上述的打骂的方法也许让孩子记住更多的是父母暴怒的情绪,而不是下次应该怎么做。孩子只看到大人的愤怒,却不知道父母找不到他时的担心与害怕,以及看到他安然无恙时的欣喜与感恩,因为大人并没有对他们表达这一点。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找到你我实在是太高兴了!刚才看不到你的时候,我特别担心,以为你丢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同样适用于成人之间。

      设想一个妻子在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做了一桌好菜,满心欢喜等待丈夫回家。可是等到菜都凉了丈夫还没有回来,就会觉得失望,甚至为丈夫不记得纪念日而委屈:丈夫再不回来,开始担心出了什么事;如果连电话也打不通,那更是担心得要发狂了。

      当满身酒气的丈夫安全回来的那一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但是这个时候妻子可能会忘掉之前的所有情绪,只剩下愤怒:“你还知道回来!还喝了酒!为什么不打电话?为什么不死在外面?”丈夫可能被激怒了,一场唇枪舌战多半在所难免了。

      看,妻子此时表达的情绪只是她所有情绪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最惯常表达的这一小部分往往是负面情绪,在这负面情绪之后,埋藏了很多我们的渴望、需要以及其他的情绪,这往往才是我们真正的情绪。

      如果妻子能够在表达愤怒之前及时的觉察自己的情绪,如实的告诉丈夫:“今天是咱们的结婚纪念日,我满心欢喜的准备了一桌饭菜等你回来,可你一直没有回来,手机也打不通,我都快担心死了。看你平安回来的那一瞬间,我真高兴。不过,我现在很愤怒。”丈夫可能会觉得懊悔、心疼,夫妻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因为妻子的这番表达而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云香提到一个叫洋洋的孩子非常害怕洗澡,每到洗澡时间就激烈反抗仿佛上刑场,大人尝试了多种方法仍然不得要领。直到有一天,洋洋学会了说“烫”,才发现孩子一直不愿意洗澡的原因。

      水是否烫了,其实之前就考虑过的,不过每次保姆和老人都试过水温之后说不烫。甚至洋洋在刚刚学会“烫!烫!烫!”的时候,大人们都会以更大的声音说:“不烫!不烫!我试过了”,同时把孩子往澡盆里塞。

      孩子对热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洋洋尽管表达了他的感受,却被大人忽视了。

      生活中,大人们不尊重孩子感受的事例真的是非常的多。孩子说热,大人说“不热,我都不热你怎么会热?”孩子说吃饱了,大人说:“你没有饱,你才吃这一点怎么会饱?来再吃点。”孩子摔倒了说疼,大人说“不疼不疼,男子汉不怕疼。”

      孩子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认识世界,可是我们经常去否定孩子的感觉;否定孩子的感觉,相当于否定孩子的认识,孩子的自我都被扼杀了。

      著名的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也在他的书中多次提到要“尊重孩子的感觉”。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才能对世界保持灵敏的觉知;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才能相信他身体的的感觉,才能和他的内在自我保持真正的联结;而一个与内外在自我和谐统一的人,往往可以自然释放出巨大的成长的力量。

      云香提到,一次她带着孩子去主持一个活动,因为担心迟到,路上太用力拖着孩子走,孩子都摔倒了。这个时候,旁边一个人告诉她:“孩子是最重要的。”此时云香开始觉察:我在害怕什么?我在担心什么?我在担心别人说我是不守信的人,我担心他们以后都不再信任我,所以我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觉察了。我们埋怨孩子不分享玩具、不主动招呼别人,因为我们担心别人说我们不会教育孩子;我们催孩子快点快点,因为我们认为孩子快一点我们方便又省事;孩子不听话我们很生气,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失控”的感觉,这让我们感觉无力和焦虑。而如果我们及时的觉察自己,看清我们的情绪背后的担心和需要,就会更加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读完这本书,我除了对很多关于教育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于云香本人的成长由衷的佩服。

      云香本来学的是化学专业,在孩子一岁八个月时辞职做了全职妈妈。通过不断地学习转入教育领域,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这让我联想到《不完美才美》的作者海蓝博士,她在38岁才从医学领域转向心理学领域,同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看来,只要想改变,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读任何一本教育类的书籍,都会让人深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父母的自我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即便不断的学习,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总是充满遗憾和内疚。

      云香说:“做妈妈就是与内疚相伴而行的,我们确实没办法完全不内疚 ,内疚就是妈妈的代名词。”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接受自己不是完美妈妈的事实,接受我们在育儿的路上犯了很多错误的事实,继续前进,做个会犯错、会改错,有时进步、有时退步的“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

【第四篇】:做孩子成长的指路明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读后感

做孩子成长的指路明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七年级八班 惠鹏程的妈妈 高兰云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似乎听到了主人公海伦? 凯勒心底的 呐喊“给我三天的光明” ,我感受到了海伦? 凯勒心灵的纯真美好,更 让我久久沉思的是海伦? 凯勒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那盏指路明灯――安 妮? 莎莉文老师。

海伦? 凯勒出生在美国阿里巴马州北部的塔斯甘比亚的一个幸福 的家庭,在她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又 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 从此, 她的世界失去了色彩。

随着年龄的增长, 她渐渐明白了自己的与众不同,黑暗、冷清和父母的溺爱让她变得暴 怒无常,甚至肆意为难伤害自己亲人。安妮?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让 海伦感到惶恐又惊喜,我仿佛看到了她心底的那份对生命的热爱,那 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安妮? 莎莉文老师走进了海伦? 凯勒的生命,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 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一样深深植于海伦? 凯勒的生 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一个新的的生命。她牵着海伦的手触摸了水的 清凉与奇妙,来到大自然看到了花的美丽,闻到了花的芬芳,从此海 伦的世界充满阳光,她孤独的心有了陪伴。假如海伦? 凯勒没有遇到 这样一位老师,她还会创造奇迹吗?安妮? 莎莉文老师陪伴海伦 50 多 年,她用自己的一生成就了海伦的成功。海伦? 凯勒称她为“再塑生 命的人” 。在安妮? 莎莉文老师来到海伦面前时,她遇到过海伦的抗拒,受 到海伦父亲的反对,但是她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这个女孩儿。世人敬 佩海伦的顽强拼搏,感叹盲聋哑的海伦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 不仅仅是海伦本人,更是默默陪伴、悉心教导、充满爱心的莎莉文老 师,她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海伦前进的路,打开了海伦心灵的眼睛,点 燃了海伦心中的烛火。安妮? 莎莉文老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老师” 的伟大,谱写了一曲生命的乐章! 我是一名教师,我愿意安妮? 莎莉文老师一样成为孩子成长道路 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孩子跌倒了, 我会伸出双手扶一把; 孩子苦闷了, 我会柔声细语走进他们的心田;孩子徘徊在十字路口,我会指引正确 的方向……我会用我的全部――一话的问候,一双手的温暖,一颗 心的关爱,一支粉笔书写的文字,描绘的图画,一根教鞭所指的方向 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成长。

      朋友们推荐的《孩子的成长 妈妈的修行》,这两天一气呵成读完了。这真是一本好书,所以我打算写一篇读后感。 这本书有六个章节,分别是:如何倾听年幼的孩子、如何教会年幼的孩子表达自我、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爱、如何给孩子简化生活、浪漫――每个妈妈都可以做艺术家、育儿先育己。  

      书中涉及到幼儿养育的方方面面,本文仅谈谈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海里的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行为只是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水面以下隐藏的更多的部分才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不要仅仅停留于行为的表面,而是去发现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书中谈到作者云香的儿子豆豆有一段时间打自己的小妹妹(云香的侄女,得到云香的喜爱、拥抱、亲吻),在妈妈跟他讲道理之后仍然变本加厉的打妹妹。 云香当时生气打了孩子,后来通过P.E.T.父母效能训练、完形心理学、家庭系列排序等培训,才认识到豆豆的所谓“不良行为”并不能肤浅的以“自私”来概括。豆豆的打人行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在水面以下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引起妈妈的关注,以便验证妈妈对他的爱,确定自己是妈妈最重要的孩子。

      还有一次,豆豆把自己的一个心爱的玩具忘在幼儿园没有带回家,晚上哭闹得很厉害,一再要求“你陪我一起去把车拿回来”。云香试着去倾听他,直到几个小时以后方才明白,豆豆的重点不在“把车拿回来”,而在“你陪我一起”。

      原来,豆豆当时正处在刚刚入园的时期,虽然表面看起来适应得很好,但是内心还是有些焦虑。当他因为忘记带回玩具而难过,希望妈妈的陪伴来缓解这种难过;或者说,他就是希望妈妈一直陪着他,包括上幼儿园。

      在书中,云香详细的记录了当时倾听的经过,并且在她最后告诉孩子“我在这里陪着你”、“你要妈妈陪着你”的时候,豆豆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柔软了,抽泣着开始入睡。当孩子梦中惊醒要哭时,妈妈告诉她:“你要妈妈陪着你,你要和妈妈在一起。”然后孩子接着安然入睡。云香说,经过这次深度的倾听,豆豆仿佛一下子释放了入园焦虑,开始真正开心的享受幼儿园生活。

      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理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问题,前者与后者的关系就好像洋葱皮与洋葱核的关系。要剥开层层的洋葱皮,看到孩子表达的真正的内核,唯有真正的倾听才可以做到。

      真正的倾听必须是不带任何猜测和预设的,不能是“我早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但是我要装作来倾听你”,而是真正的“清空”自己,做到“无我”,任由孩子带着我们信马由缰,才能真正识别水下的冰山,看清洋葱的内核。

      当然,这样的倾听显然很难。云香在书中还花了一定的篇幅讲解倾听的“四有一无”原则,即便如此,这仍是个需要不断练习的艰难任务。但是无论如何,当我们愿意不带预设和猜测的陪伴孩子,愿意蹲下来听他说话,愿意花时间听他说话,这对于孩子和我们自己,都是莫大的幸福吧!

      有没有过让我们非常担心的时候呢?比如:我们以为孩子丢了。我们紧张、担心、害怕、抓狂。

      当我们发现孩子安然无恙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欣喜、高兴、情形。

      我们会这么对孩子做什么呢?讲道理、骂一顿甚至打一顿,表达我们的愤怒,让他长点记性?

      豆豆就在一次和云香在医院排队的过程中“走丢了”,事实上他去扔垃圾去了,但是突然找不到孩子的妈妈担心得发狂了。

      云香认为,上述的打骂的方法也许让孩子记住更多的是父母暴怒的情绪,而不是下次应该怎么做。孩子只看到大人的愤怒,却不知道父母找不到他时的担心与害怕,以及看到他安然无恙时的欣喜与感恩,因为大人并没有对他们表达这一点。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找到你我实在是太高兴了!刚才看不到你的时候,我特别担心,以为你丢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同样适用于成人之间。

      设想一个妻子在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做了一桌好菜,满心欢喜等待丈夫回家。可是等到菜都凉了丈夫还没有回来,就会觉得失望,甚至为丈夫不记得纪念日而委屈:丈夫再不回来,开始担心出了什么事;如果连电话也打不通,那更是担心得要发狂了。

      当满身酒气的丈夫安全回来的那一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但是这个时候妻子可能会忘掉之前的所有情绪,只剩下愤怒:“你还知道回来!还喝了酒!为什么不打电话?为什么不死在外面?”丈夫可能被激怒了,一场唇枪舌战多半在所难免了。

      看,妻子此时表达的情绪只是她所有情绪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最惯常表达的这一小部分往往是负面情绪,在这负面情绪之后,埋藏了很多我们的渴望、需要以及其他的情绪,这往往才是我们真正的情绪。

      如果妻子能够在表达愤怒之前及时的觉察自己的情绪,如实的告诉丈夫:“今天是咱们的结婚纪念日,我满心欢喜的准备了一桌饭菜等你回来,可你一直没有回来,手机也打不通,我都快担心死了。看你平安回来的那一瞬间,我真高兴。不过,我现在很愤怒。”丈夫可能会觉得懊悔、心疼,夫妻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因为妻子的这番表达而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云香提到一个叫洋洋的孩子非常害怕洗澡,每到洗澡时间就激烈反抗仿佛上刑场,大人尝试了多种方法仍然不得要领。直到有一天,洋洋学会了说“烫”,才发现孩子一直不愿意洗澡的原因。

      水是否烫了,其实之前就考虑过的,不过每次保姆和老人都试过水温之后说不烫。甚至洋洋在刚刚学会“烫!烫!烫!”的时候,大人们都会以更大的声音说:“不烫!不烫!我试过了”,同时把孩子往澡盆里塞。

      孩子对热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洋洋尽管表达了他的感受,却被大人忽视了。

      生活中,大人们不尊重孩子感受的事例真的是非常的多。孩子说热,大人说“不热,我都不热你怎么会热?”孩子说吃饱了,大人说:“你没有饱,你才吃这一点怎么会饱?来再吃点。”孩子摔倒了说疼,大人说“不疼不疼,男子汉不怕疼。”

      孩子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认识世界,可是我们经常去否定孩子的感觉;否定孩子的感觉,相当于否定孩子的认识,孩子的自我都被扼杀了。

      著名的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也在他的书中多次提到要“尊重孩子的感觉”。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才能对世界保持灵敏的觉知;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才能相信他身体的的感觉,才能和他的内在自我保持真正的联结;而一个与内外在自我和谐统一的人,往往可以自然释放出巨大的成长的力量。

      云香提到,一次她带着孩子去主持一个活动,因为担心迟到,路上太用力拖着孩子走,孩子都摔倒了。这个时候,旁边一个人告诉她:“孩子是最重要的。”此时云香开始觉察:我在害怕什么?我在担心什么?我在担心别人说我是不守信的人,我担心他们以后都不再信任我,所以我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觉察了。我们埋怨孩子不分享玩具、不主动招呼别人,因为我们担心别人说我们不会教育孩子;我们催孩子快点快点,因为我们认为孩子快一点我们方便又省事;孩子不听话我们很生气,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失控”的感觉,这让我们感觉无力和焦虑。而如果我们及时的觉察自己,看清我们的情绪背后的担心和需要,就会更加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读完这本书,我除了对很多关于教育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于云香本人的成长由衷的佩服。

      云香本来学的是化学专业,在孩子一岁八个月时辞职做了全职妈妈。通过不断地学习转入教育领域,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这让我联想到《不完美才美》的作者海蓝博士,她在38岁才从医学领域转向心理学领域,同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看来,只要想改变,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读任何一本教育类的书籍,都会让人深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父母的自我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即便不断的学习,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总是充满遗憾和内疚。

      云香说:“做妈妈就是与内疚相伴而行的,我们确实没办法完全不内疚 ,内疚就是妈妈的代名词。”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接受自己不是完美妈妈的事实,接受我们在育儿的路上犯了很多错误的事实,继续前进,做个会犯错、会改错,有时进步、有时退步的“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的安全是给孩子最深沉的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