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立统一,阴阳中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律的核心

阿里巴巴中国站和淘宝网会员帐号体系、《阿里巴巴服务条款》升级,完成登录后两边同时登录成功。
用辩证对立统一的阴阳思想看问题一阶级
任何对象都是可以用辩证对立统一思想来认识的。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阶级观。
什么是阶级。它是人类对自身群体构成的一种人为划分,按照一定的属性值进行归类后,对类的一种特殊称谓。所有的阶级构成一个统一的人类群体。
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文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其中将人类群体分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那么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又是资产阶级呢?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具有相同的属性,但属性值不同,或者说属性值所属的范围不同。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最大的最关键的属性理当是资产。两个阶级都是有资产的,只是值所属的范围不同而已。
那么怎么来科学的定义一个范围,使所有人都能接受,而且又便于处理事情,分析对象呢?这就要运运对立观点了。
任何一个对象的任何一个属性肯定都是有对立两方面组成的。
阶级中的资产属性也不例外。有与无是对立的。有与无构成了一个整体。有与无又是相对与模糊的。这个模糊可能有些人不是很理解,我就多几句解释下。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穷富。拥有多少财富算穷,又是多少算富呢?甚至多少之内我们可以忽略成一贫如洗呢?这样大家想想应该就明白了吧。
所以定义范围的前提是:一,确定整体。二,找出平均值。
简单的划分,我们可以说平均值之上的就说是富的,之下就是穷的。可是人类又还有一个特殊性,比如生存必须值。我们知道一个人都必须得消耗一定的物质才能生存,是吧。所以如果平均值都在这必须消耗值之下,那显然上面的划分有欠妥之处,是不?所以我认为划分的标准首先得满足有一部分对象的物质是超过这必须值的前提下,否则这划分就显得不是那么很有意义了,是不。当然这是个极端的情况。我们再看八卦图上的极阴之点。如果所有的人的物质都在必需值之下,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贫穷呢?这很好理解,是吧。
今天是金钱社会,有钱就都等于拥有物质或者说生产资料。所以我们定义资产值的时候,用拥有的金钱值来定义I也是没有错的,是吧。
分析即是辩证。
对阶级进行辩证对立统一的思想观察之后,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呢?在一定的群体之内,在有对象的属性超过必需值的前提下,按超过平均值与必需值(取教大者)进行划分。大于者可定义为资产阶级,反之可定义为无产阶级。当然如果刚好等于呢?我个人认为还是划归无产阶级为好,大家觉得呢?
任何阶级本身与好坏,剥削无关。只是人道因逆天道而为---损不足以奉有余。故整体上有余阶级损人(坏人)者多。
让千万商家找到您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阴阳学说[精选].ppt 11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阴阳学说[精选]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属中国古代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阴阳类》)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1.从日光向背观察到对自然现象的抽象概括。(西周及以前)  《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阳,高明也。” 随着长期对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含义得到引申,进而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已成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2.从阴阳运动抽象出对立统一规律。(春秋战国――西汉)  以《周易》为代表的阴阳家们,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而且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是相互作用而运动变化的。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  
“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            (《管子·乘马》)   “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日盈而匡。”           (《国语·越语》)  
进而认识到宇宙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和之气是推动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 《周易》则把阴阳学说从哲学高度进而概括:  “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周易·说卦》)  “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系辞上》) 至此,把阴阳运动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标志着阴阳学说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的形成。 3.阴阳运动之泛化及曲解。(西汉以后)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阴阳基本概念包含的特点:  1.抽象性  2.关联性  3.普遍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其各自的属性。 阴阳由日月所引申的属性特点: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向的 上升的     下降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形的 明亮的     晦暗的 兴奋的     抑制的 ……
   …… 阴阳属性,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所谓绝对性,是指阴阳的属性规定具有不能反称性。  
所谓相对性,主要表现在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和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两个方面。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㈠、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对立是制约的前提,阴阳运动中的对立制约,形成了阴阳消长,进而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统一,才能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事物正常发展的前提。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素问·脉要精微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阴阳运动中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则疾病产生。 制约太过:“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 则阳亢”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㈡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互根”。    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三层阴阳对立统一规律
&&&&&&&&&&&&&&&&&&&&&&&&&&&&&&&&&&&&
三层阴阳对立统一规律
&&&道生一层阴阳是社会矛盾内容,前阳1劳动生产力与后阴0欲望驱动力,在现实一点上统一,对立统一规律,两仪。
一生二层阴阳是社会关系,左阳1公有整体和右阴0私有个体相反相成。左阳有前整体生产力与后权欲驱动力矛盾内容,在现实整体点上统一;右阴有前个体生产力与私欲驱动力矛盾内容,在现实个体点上统一。这形成整体生产力11、个体生产力10、权欲01、私欲00,四象。
二生三是实体形式现象,上阳1主体人思维现象与下阴0客体物行为现象,区别又联系关系。整体生产力通过实体体现,有上主体人思维的整体生产力111,下客体物行为的整体生产力110。个体生产力实体体现,有上主体人思维个体生产力101,下客体物行为个体生产力100。权欲实体体现,是上主体人思维权欲011,下客体物行为权欲010。私欲实体体现,是上主体人思维私欲001,下客体物行为私欲000。八卦。
把三层阴阳联系起来。前阳劳动生产力有左阳整体与右阴个体相反相成关系,还有上阳主体人思维与下阴客体物行为区别又联系关系;后阴欲望驱动力有左阳权力与右阴私利相反相成关系,也有上阳主体人思维与下阴客体物行为区别又联系关系,它们都有三层阴阳关系。其中,上下和左右区别又联系,相反相成是闭环的,而前后对立统一规律&则是开环的。前后三层次阴阳关系形成动态变化规律,在中上下左右静态现实圈子上统一,就是三层次面统一的矛盾对立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从点统一直线,线统一平面,扩展到面统一立体矛盾规律。
宋人蔡沈,把阴阳分三层次,阳顺阴逆,阳长阴消,阳进阴退,若把这阳顺长进阴逆消退确定在深层次矛盾内容上,中浅层阴阳可皆长进皆消退,这是把对立统一规律插入阴阳三层次关系的产物。把对立统一规律插入太极三层次阴阳关系中,可以为其填入现代社会内容,同时太极三层次也能把对立统一规律扩展开来,从直线变成立体对立统一规律,即双螺旋矛盾规律,三层次阴阳也可发挥其作用。
左公有整体社会和右私有个体社会,是停留在上下线统一的平面对立统一规律上的,它们都只有两层次四象关系,相互缺对方四象。而将左公有整体与右私有个体社会联系起来,加入中关系层,建立中国特色社会,才进入立体对立统一规律,它是三层次八卦关系。这是用太极文化分析认识社会存在变化规律的。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矛盾:中国人眼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摘 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制胜的法宝。结合中国实际,运用独特的文化传统来阐释和解读唯物辩证法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浓厚的中国色彩,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解读与运用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典范。中国论文网 /8/view-3737005.htm  【关键词】辩证法;对立统一;矛盾;中国特色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我们通常用“矛盾”、“相反相成”来表示类似“对立统一”的涵义。相比较“‘对立统一规律”的说法,“矛盾规律”这一提法更为大家所熟知。矛盾概念出自《韩非子》(卷第十五·难一第三十六)中关于“自相矛盾”的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莫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①,这个典故形象地说明国人对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关联的理解。老子在其《道德经》中阐明宇宙间万物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法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②。《周易》中,阐明宇宙初始为太极,太极依阴阳两股势力来创造万物。传统哲学思想不仅为我们接纳理解唯物辩证法思想提供了可能,而且使国人在阐释对立统一规律时具有了浓厚的中国色彩,并在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一、毛泽东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知及其深化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一方面重申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依据自己的理解,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对这一规律进行了新的阐释。  首先,毛泽东认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内容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既是运动,既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路,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③。  毛泽东的这一观点是对列宁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毛泽东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深深感到,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时,必须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才能显示出它的理论魅力,认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因而在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毛泽东突显了矛盾的特殊性。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了相当篇幅阐述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而其点睛之语“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④则可以看作是整篇文章的要害。  其次,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详细分析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这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发展和贡献。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表现在其社会分层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由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还没有完全打破,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又受到来自国内统治者和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因而就需要依据已经变化的革命形势不断调整革命策略。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像教条主义者那样照搬经典,“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⑤  第三,运用矛盾规律,采用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是毛泽东思想的又一个特色。毛泽东不仅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进行了独特的诠释,而且运用这一原理对中国社会诸多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毛泽东就运用矛盾规律对当时中国社会构成状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正确地预见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主要依靠对象和革命的对象,为中国共产党人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矛盾论》中,随处可见毛泽东列举的关于中国社会各种矛盾问题的例证及其相应的解决对策。可以说,运用矛盾规律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是毛泽东解读阐释唯物辩证法的落脚点,而正是这一理论归旨使得《矛盾论》具有了深刻的时代内涵,被后来的学者公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代表性的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运用矛盾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来解读当时我们面临的诸多难题,他在建国后陆续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等文章,都可以看作他试图突破原有的理论范式,回应新的实践难题的积极尝试。特别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发展了他在《矛盾论》中关于“对抗在矛盾中地位”一节的观点,认为矛盾存在者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相应地,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他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经过制度建设,在体制内化解。革命时期大规模的疾风骤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新的形势,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而不是阶级斗争。当然在这个时期,社会主义还处于建设时期,政府工作还处于探索时期,人民群众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和适应也还处于转变过程中。因而他一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认为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者社会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他主张要把绝大部分出现的矛盾看作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应该采用“团结——批评——团结”方法来解决。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执政后中国共产党人指出了正确解决社会主义时期多样化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体现了他运用矛盾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贯思路。   可以这样说,对立统一规律通过恩格斯的系统化的阐释,经由列宁、斯大林等人的程式化,最后在毛泽东思想中得到了最详尽和细致的说明。正是从毛泽东开始,对立统一规律逐渐被矛盾规律的说法所替代。  二、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新解读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者,邓小平同样十分重视矛盾规律。他依据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思路,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毛泽东相比,邓小平对矛盾规律的解读和运用呈现几个特点:  第一,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稳定作用。这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当时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基本判断上。邓小平在上任伊始,就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指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是“一心一意搞建设”,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指出拨乱反正也好,纠正冤假错案也好,都是为了安定团结的需要,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他的这一思想为尽快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混乱状态,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对外关系上,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峙将长期存在,世界虽然存在战争的危险,但是总起来说,和平的力量在发展,经济竞争将替代政治斗争成为各国关注的重心,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而这就需要各国在国际间的合作互助,共同发展。正是在这个认知框架内,邓小平大胆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邓小平的这个判断不仅扭转了多年来我们对外关系的发展方向,而且为经济建设争取到良好的国际氛围,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第二,邓小平运用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理念。他认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为合理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典范,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关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认知。  第三,邓小平根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利用各地区经济发展得相互制衡关系,以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找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比较好地解决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  概而言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基者,邓小平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地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初一系列理论难题,赋予对立统一规律的新的时代内涵。  三、和谐社会思想:对立统一规律在当代中国成功运用的典范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团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当代中国的又一个成功运用的典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承认社会各类矛盾的存在的合理性,矛盾解决的方法不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而是“求同存异”,达至统一,实现共赢。“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新的尝试,深化了我们对矛盾规律的认知,可以预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和新的现象,我们关于矛盾规律的认知必将继续深化,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注释:  ①《二十二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8页.  ②张忆译注.《老子白话今译》. 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78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⑥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⑦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1-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6]《二十二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7]张忆译注.《老子白话今译》. 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版.  注:  本文为校课程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闫虹珏(1968年3月-),女,汉族,籍贯:吉林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任教,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以对立统一规律学习中医理论的几点体会--《重庆医药》1975年Z1期
以对立统一规律学习中医理论的几点体会
【摘要】:正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矛盾论》这篇光辉著作中,精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要学会用辩证法”这是指导我们认识分析一切事物的思想武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中医药研究;1991年01期
;[J];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01期
李洪娟,朱艳波;[J];中华养生保健;2005年07期
陈洪;[J];现代养生;2000年09期
乌龙;[J];养生大世界;2002年10期
肖娴;[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3年07期
向军;[J];健康大视野;1996年06期
溟人;[J];农村经济与科技;1999年03期
;[J];科学养生;2005年03期
;[J];江西中医药;195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志勤;金宏;王先远;南文考;高兰兴;;[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韦国龙;;[A];广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3年
丁明仁;;[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付珍萍;赵斌;;[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王丽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季秦安;季波;;[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李海玉;潘桂娟;;[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王晓燕;;[A];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冯秀杰;;[A];2004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莫立屏;陈奕彤;;[A];首届中国中医药美容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俊秀;[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李雪;[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曹东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任建民 刘歌;[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武肇玲;[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记者刘文选;[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任建民 刘歌;[N];人民日报;2006年
高新军?本报记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本报记者  汪敏华 陈汶鑫 林环;[N];解放日报;2006年
副教授;[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会华;[D];吉林大学;2006年
李淑萍;[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程龙(S.J.JALALZADEH);[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游能鸿;[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徐信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郑政;[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刘玲;[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华天雪;[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沈成(火惠);[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郭蕾;[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海锋;[D];浙江大学;2004年
徐建华;[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云玉芬;[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田旭;[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张波;[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吴筱枫;[D];贵阳中医学院;2006年
王婷;[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赵瑞;[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杨阳;[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方晓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