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F=!A!CD+AB!C+ACD+!ABCc 判断文件是否存在在冒险,并消除可能出现的冒险 2. 请回答两个状态等价的条件是什么?

您的位置:> > >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预测题(完整套题)
万学海文edu.china.com.cn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这种思维方法的过程是( )
A.感性具体-思维具体-抽象 B.感性具体-抽象-思维具体
C.思维具体-感性具体-抽象 D.思维具体-抽象-感性具体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自动化现象,在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所获取的剩余价值来源是( )
A.自动化设备的价值转移 B.资本家的经营管理劳动
C.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D.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垄断的本质是( )
A.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B.对生产和销售实行控制或独占
C.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D.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D.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5.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 )
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
6.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认识高于实践
7.“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是财富的尺度”,“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就会崩溃”。这句话( )
A.说明科技的发展使劳动不再是价值的源泉
B.说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直接劳动不再是财富的主要源泉,商品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C.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
D.说明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单位劳动推动更多的生产劳动,从而直接劳动的作用在逐步消失
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C.科技革命推动社会政治革命
D.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9.宋朝画家文与可的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在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就是物质世界本身 B.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0.“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自发地以生产价格为中心波动,是价值规律在( )
A.垄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形式
B.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形式
C.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形式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形式
12.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无人工厂”,这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从本质上看是( )
A.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B.资本家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
C.资本家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手段 D.资本家掩盖剥削雇佣工人的工具
13.真理只能从实践中来,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D.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5.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两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是由于( )
A.都具有使用价值 B.各自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C.都包含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
16.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规律,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
A.唯物史观的创立 B.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
C.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立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7.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是被折断了一样。对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反映
B.没有理性,眼睛并不是最好的证人
C.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D.这是一种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18.“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这个真理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这句话反映出( )
A.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B.认识的反复性和发展性
C.真理的无条件性 D.真理的无限发展性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 )
A.工人用于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B.工人用创造新产品使用价值的时间
C.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
D.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全部价值的时间
20.共产主义是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特征是( )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B.按需分配
C.国家消亡 D.对生产实行有计划地组织和管理
21.霍布斯认为,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这一观点( )
A.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2.2012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1336.1万人次受灾,465人死亡,9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73.8亿元,而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东西比平时要多得多。这句话对于中国的哲学启示是( )
A.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B.事物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
C.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3.“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 B.激变论
C.唯物辩证法 D.相对主义
2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问,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 )
A.全社会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不同部门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同一部门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同一企业内部的竞争实现的
25.“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
A.先验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经验论的观点
26.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 )
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
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
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27.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C.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28.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这一著名论断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D.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2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其中便有其不彻底性。所谓的“不彻底”是指( )
A.认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不是物质是第一性的
B.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在自然领域是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
D.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30.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说明( )
A.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最终都是有害的
B.人类与自然界的对立要大于统一
C.人类的实践活动会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D.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不只有正面意义
31.所谓的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而这一内在矛盾完备的外化形式是( )
A.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B.价值和价格的对立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
32.在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列宁的做法符合( )
A.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
B.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
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3.“氦”的希腊文含义是“太阳上的”,因为它最早是人们通过光谱分析的方法在太阳上发现的。可是不久,人们在地球上也发现了“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世界具有统一性
B.世界统一于宇宙所共有的各种元素
C.无论地球还是太阳,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D.宇宙的存在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4.爱因斯坦曾说,大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头狮子的尾巴,但不要怀疑狮子的存在。它还不能马上现出它的全身,那是因为它非常巨大。这句话说明( )
A.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B.大自然无限广大,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
D.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35.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这表明,在活劳动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一系列的变化,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
A.商品价值量降低 B.商品价值量提高
C.使用价值量增加 D.价值总量不变
36.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
C.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37.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儿的小城,发现了两名“狼孩”,她们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这一故事说明( )
A.人和动物的习惯是一样的
B.人和动物的意识都要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
C.脱离社会的人如动物一样没有意识
D.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38.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便经过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与社会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9.马克思指出,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这段话说明( )
A.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其他商品生产者创造的
B.垄断资本家与其他商品生产者之间有着剥削关系
C.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D.垄断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40.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的三个阶段相适应。其中,以下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局限性的是( )
A.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B.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C.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D.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也没有科学的思想体系
41.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观点属于(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42.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主席深入农村,对农村和农民做了实地考察,最后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而揭示了广大农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体力量。这件事说明了( )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发源的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43.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是( )
A.剩余价值的产生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利润率的形成 D.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44.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苏联模式的形成 D.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45.从2300万年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对于每个人从未停止过的索取,大自然都是“有求必应”的,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使得如今十分发达的地球,虽然环境情况看起来十分乐观,但是却有十分重大的隐患,这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胡乱排放有害液体。“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1/3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关于人类的这些行为,表述错误的是( )
A.实践活动要有把握事物发展的“度”
B.用真理尺度来否定价值的尺度
C.用价值的尺度来否定真理的尺度
D.违背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4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根据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划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历史观的分水岭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是第一性
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C.是否承认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向
47.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相比,垄断资本主义有其自身的特征,其最首要的特征是( )
A.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B.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C.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D.资本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48.恩格斯曾经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
A.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D.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49.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 )
A.彻底的科学性 B.坚定的革命性
C.自觉的实践性 D.时代的创新性
50.在一个社会的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国家政治制度 B.政党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 D.国家政权
5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资本原始积累实质上是( )
A.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历史过程
B.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C.资本家用暴力剥削工人的历史过程
D.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过程
52.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A.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
B.建立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C.使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53.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
  A.是否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历史的进步
  C.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D.是否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54.马克思说,认识的真正任务就是“把可以看见的、仅仅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这说明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
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回归实践、指导实践
C.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55.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 )
A.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B.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
C.相对过剩人口不断扩大
D.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56.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条件是( )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社会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7.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这要求我们( )
A.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B.把握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D.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58.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社会形态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国家政权的性质
C.社会阶级关系 D.统治阶级意志
59.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为( )
A.个体资本所有制 B.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C.国家资本所有制 D.法人资本所有制
60.“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和平过渡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C.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D.暴力革命只是偶然的辅助形式
6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62.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而它本身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规律
B.资本主义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
C.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占有规律
D.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的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少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下列成语说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有( )
A.水滴石穿 B.量小非君子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思想体系又称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性抽象性的特点。思想体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另一类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下列都属于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有( )
A.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B.宗教、艺术、哲学
C.语言学、逻辑学 D.数学、道德
3.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
C.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D.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 )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D.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5.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
A.是社会的产物
B.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6.一位哲人说过:“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印刷会这样精美吗?”这表明( )
A.矛盾中的任何一方,不仅仅抑制对方的发展,而且推动对方的发展
B.矛盾不仅具有斗争性,而且具有同一性
C.盗与防盗,伪与防伪,在动态中竞相增长
D.矛盾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只有彻底地消灭对方,才能获得永恒的存在
7.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 )
A.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B.生产者既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C.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却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D.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支付了商品的价值
8.“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D.任何一种新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建立起来的
9.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性主要体现在( )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真理体现实践的客观制约性,价值体现实践的主观目的性
10.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看做现实的人,从而正确把握了人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是( )
A.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B.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是抽象的、稳定的
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非永恒不变的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包括( )
A.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C.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D.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
12.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各国的发展道路表现出了多样性,其原因包括( )
A.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B.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C.时代变迁和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
D.各个国家发展目标的差异性
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我们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大量地表现出来。这表明( )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正视矛盾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人民内部矛盾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C.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D.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
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需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其中劳动力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15.近代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包括经济制度和机制、政治制度和劳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在实质上( )
A.是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B.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
C.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D.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1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做了科学的展望,他们所运用的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有( )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D.在研究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
17.经济全球化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对各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透过亚洲金融危机等经济事件,人们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和应对不当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尽管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争论,但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把经济全球化看做一把“双刃剑”符合( )
A.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18.19世纪50年代的德国和荷兰,产生了一种唯物主义哲学,他们把意识当做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液汁,人脑产生意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一哲学( )
A.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包括精神都是物质的
B.属于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
D.抹杀了意识与物质的原则区别
19.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资本家进行生产所使用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2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这些“冲突的萌芽”是指(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对立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C.个别企业中生存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D.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对立
21.“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这个“技术的造物”,引起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人可以复制生命——生物工程学的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
A.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新的挑战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观点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说明人类思维的潜能很大,充分发掘可以创造物质
D.证明了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2.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2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就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新发展、新变化,尤其是指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新变化。导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 )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D.主张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4.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发展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在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矛盾,改革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必须做到( )
A.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B.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C.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D.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认识起源于经验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6.转基因食品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说法,争论的内容重点在转基因食物是否会产生毒素、是否可通过DNA蛋白质过敏反应等方面。这类争论在短时间内不易得出结论,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还需要进行科学实验。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反映出( )
A.人们获得正确的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C.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人类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7.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述正确的有( )
A.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B.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等内容
C.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D.构成上层建筑的主要内容
28.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并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B.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C.阶级的消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9.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问题,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100年不动摇。这一理论的提出( )
A.否认了事物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质变的原理
B.肯定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C.标志着形而上学激变论在中国的终结
D.坚持了事物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0.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从而取得剩余价值。即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原因是( )
A.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便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力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资本的本质就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工人工资的本质便是其劳动的价格
3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 )
A.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预付资本的大小
32.所谓社会资本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 )
A.价格补偿问题 B.价值补偿问题
C.实物补偿问题 D.成本补偿问题
33.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它们的关系是(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量变中渗透质变
D.质变中渗透量变
34.有人说,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最应该具备的,就是适应力。问题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意识具有能动性
D.人的本能就是适应环境
35.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下列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和劳动强度的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的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的
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6.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切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但是,其也有许多缺陷,主要有( )
A.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B.未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
C.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D.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37.20世纪初,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指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成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地一致起来的、社会地协调起来的经验”。这一观点( )
A.否认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受主体影响的特性
C.将人们是否同意作为真理的标准 D.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
38.《吕氏春秋》中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这句话要求我们( )
A.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B.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C.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
D.坚持事物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9.每当换季时节,商家利用“打折让利”的促销手段去激发市民的购物热情,市民大包小包、走街串市地“淘宝”。商家“打折让利”的促销手段是( )
A.为了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B.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C.为了使商品的价值高于价格 D.为了获取更多利润
40.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即“两个必然”,后来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说明( )
A.“两个必然”说明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B.“两个决不会”既明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时间和条件
C.“两个必然”是根本的方面,要求人们坚定共产主义胜利的信心
D.二者共同阐明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及长期性
41.“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
A.是辩证法的观点 B.认为偶然性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
C.认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D.错误地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
42.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往往以达成“双赢”或“多赢”的协议而告终,它对当事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43.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想通过工资的形式来掩盖其对工人的剥削。这一事实说明资本家( )
A.把工资看成劳动力的价格 B.把工资看成劳动的价格
C.对工人的全部劳动都给予报酬 D.对工人的部分劳动给予报酬
44.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 )
A.由当时的人民决定的
B.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C.因为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关系的变更才能实现
D.历史规律作用的结果
45.“你永远不能控制大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了解大自然如何工作,然后让它为我们所用。”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有(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C.发挥主观能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
D.实践主体能够创造物质
46.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具体体现在( )
A.要求我们不断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第三产业中为生产服务的部门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D.要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47.剩余价值划分为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的比例不变的条件下,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包括( )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和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D.竞争的激烈程度
48.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 )
A.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属于两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二者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有重大区别
C.二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D.从总体上看,它们是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49.英国“零碳馆”是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内的一颗耀眼明珠,其原型伦敦“零碳村”有自己的小型热电联产站、污水处理站和雨水收集系统。各个系统的联动使得这里的采暖能耗、用电量和用水量大大低于英国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社区的碳排放为零。这表明( )
A.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联系造福人类
B.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
C.我们应遵循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D.坚持系统的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整体联系
50.2011年9月中旬开始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在美国甚至世界多个国家迅速蔓延,抗议者认为,1%最富有的人群掌握着社会财富的40%,却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对此,民主党对运动的动机表示理解或同情,而共和党则公开指责抗议者是“暴徒”。有人认为,这次运动显然会影响到美国明年的大选。这表明( )
A.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B.资本主义政治被金钱绑架,为资本服务
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D.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保证了公民的真正自由
51.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
A.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垄断价格没有改变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
C.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D.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52.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一直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而其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是( )
A.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B.生产力高度发达
C.公有制为主体 D.实现共同富裕
53.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断言,“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观点( )
A.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B.属于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C.认识到了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 D.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主要有( )
A.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B.二者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的比率
C.二者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
D.利润率总是大于剩余价值率
55.垄断资本在国内建立了垄断统治后,必然要把其统治势力扩展到国外,向世界范围进行扩展,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有( )
A.银行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输出 D.商品资本输出
56.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区别表现在( )
A.民主原则不同 B.经济基础不同
C.阶级本质不同 D.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
5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壮丽的日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 )
A.具有科学的精神内核 B.具有实用的普世价值
C.具有实践的本质特征 D.具有时代的理论品格
58.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 )
A.价值评价的认识对象是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B.价值评价的标准具有主观随意性
C.价值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D.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59.资本主义法制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
A.私有制原则 B.“主权在民”的原则
C.分权与制衡原则 D.人权原则
60.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 )
A.认为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承认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承认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的决定作用
D.否认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的决定作用
6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劳动在认识发生的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就其本质来说,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以下与这一观点相悖的是( )
A.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来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
B.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感官引起的
C.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从而在心灵这块“白板”上留下的印迹
D.认识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62.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关于其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资本周转快慢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
B.资本周转快慢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C.资本周转快慢与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的比重成正比,与流动资本比重成反比
D.资本周转快慢与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的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比重成正比
6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比如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社会福利制度得到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注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合作等。这些变化( )
A.说明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得到了调整
B.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C.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D.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改变了对工人剥削的本质
64.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标志着资本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进一步调整。表现在( )
A.资本占有形式从股份资本向垄断资本发展
B.企业经营方式从一般股份公司经营向垄断集团经营发展
C.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也从获取平均利润转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垄断的形成是自由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经济现象
65.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百闻不如一见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6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了许多言简意赅、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言、谚语。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语句,不少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所包含的哲理是( )
A.实践决定认识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依存关系 D.人口是社会存在的构成内容
6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 )
A.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B.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
6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自由王国向必然王国的飞跃
69.女人一旦得到男人的娇宠,不论长相如何都是会变得美丽的。也有句俗话说了:女人因为可爱而美丽。同时,美丽只与绝对的“我”有关,这一绝对表现为:可爱并不反映美丽,可爱只创造美丽。在此意义上,超越现实经验的虚构和想象成为必要。对于所谓的美丽和可爱只是体现为绝对的主观性。这段话的哲学倾向是( )
A.意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主观的
B.意识是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意识不是由客观的物质对象决定
D.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没有差别性
70.“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是圣洁而美丽的化身。然而,俄罗斯科学家经研究认为,月球是地球多自然灾害的祸源。这表明( )
A.人们改造自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基础
B.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
C.知识构成等因素是影响人们认识的重要因素
D.认识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71.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72.以下正确表述现象和本质概念的有( )
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B.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
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D.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73.自“蒜你狠”“豆你玩”诞生后,随着生姜、食用油、白糖、苹果、棉花、中药、煤炭等商品价格涨势接连启动,相应的三字新词随即出现,“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药你苦”“煤超疯”等“侃市场”词汇无不彰显网民的智慧。同时“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等其他领域的新词紧跟社会热点,针砭时弊,并在一夜之间走红网络。这些网络新词的出现表明( )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B.意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D.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74.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这个典故犯的错误是(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经验主义错误
C.夸大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D.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入川时对关羽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哪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1)孔明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思想?(3分)
  (2)关羽的“分兵拒之”观点犯了什么样的错误?(3分)
  (3)孔明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谋略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启示?(4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5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评价我国改革的历史进程。(5分)
3.阅读下列材料: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当新媒体照进生活,在分享和互动中,普通观者依靠强大的网络,以个人视角传递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期间,边走边“织围脖”,边看边在SNS社交网站上晒心情,用手机即时“推”送所见所感的世博观者并不鲜见,那一端,则是在粉丝、好友关系中通过评价、转帖不断叠加并扩大的群落。在世博信息传递上,第一来源可能不是官方,不是新闻,而是自己在网络上关注的某人的分享。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微博、SNS的参与,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平台和表达方式,如果事件营销等方式也能在官方大型活动中良好运用,将会产生更大的传播效果。
摘自《人民日报》
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到2011年微博便已大规模渗入中国社会。多位专家指出,微博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公众通过微博参与公共事务是不可逆转的现象。微博可以说是一种最具原生态的鲜活民意,管理者理应善待,但微博世界的非理性、无序性和极端化表现也应引起重视。
  对于微博,某知名IT人士认为,微博打通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推动了媒体变革。无论是在电脑前还是手机上,似乎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在用这种“自媒体”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微博的粉丝量只是说明,有如此多的人,在某个瞬间愿意收听你所说的话、所传达的信息,但并非每一条信息都能准确传达到你的粉丝。这大概也是“碎片化”时代的无奈。
  有专家们这样描述我们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孩子们养成了超文本链接的浏览习惯,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看一本书。岂止是读书,连足球这样的消遣也变得“碎片化”了,很少有人能耐心地看完90分钟的比赛。
  人们的生活已经被“碎片化”了,注意力很难持久,而微博正是生活和信息碎片化的推手和标志之一。
  (1)结合材料1,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新媒体在生活中的应用。(5分)
  (2)结合材料1、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微博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5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有一天,孔子去东边游历,碰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轮,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小。这不是远的时候小而近的时候大吗?”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是离人近。“因为太阳初出时沧沧凉凉,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去一样,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专家认为,尽管与太阳离地球的直线距离相比,早晨和中午我们离太阳的远近差别微小,可以忽略,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太阳中午比早晨离我们更近一些。这是因为:地球是绕太阳不停地公转与绕“地轴”不间断地自转的,早晨处在阳光斜射位置的我们与太阳的距离,比中午直射状态下的距离要更远一些。
  那么人们在观感上为什么又普遍存在太阳朝大午小的困惑呢?这仍然是由阳光的照射和地球的自转决定的。原来阳光照射使地球照射点温度猛增,地球自转产生的同一地点的昼夜变化导致该地区中午温度最高,晚间温度最低。而早晨温度初升,地球空气中的水蒸气仍呈雾状,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使阳光透过时发生了衍射现象,因此我们实际看到的太阳比应该看到的变大了;中午阳光照射最强,地表水汽蒸腾最盛,使空气的透明度最佳,因此,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比早上看到的显著变小,但与我们应看到的更趋相符。
日,“嫦娥二号”搭载的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顺利开机,用来探测地月之间空间环境的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是“嫦娥二号”搭载的七种科学仪器之一,也是“嫦娥二号”奔月过程中开启的首台科学仪器。
  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探测的主要对象是以不同形式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如太阳宇宙线、太阳粒子事件等。仪器的探测内容为质子、电子、重离子的方向通量以及质子的能谱。通过探测带电粒子的通量,可以得到粒子的空间分布以及粒子在空间的运动规律等信息。
摘自中国新闻网
  (1)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材料1中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认识。(4分)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谈谈人类对太阳的认识。(6分)
5.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这一战略部署就是: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同时,也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初步设想。中共十五大又将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反映了哪些哲学原理?(10分)
6.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哲学家提出“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解决矛盾的辩证方式,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尚和去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致中和”“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即“执两用中”(庸即用),也就是“中和”、“中庸”之道。
  近年来,中国在国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
  (1)中国提出这些主张的哲学依据。(5分)
  (2)从这一依据出发,在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各举国际、国内一例说明。(5分)
7.下面是有关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一组材料,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观念有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原本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地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恩格斯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材料1认为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的观点有什么区别?(4分)
  (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说明材料3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3分)
  (3)根据材料3和材料4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3分)
8.阅读下列材料:
  楚庄王嗜马如命。有一次,他心爱的马死了,楚庄王悲痛万分,他下令全体大臣致哀,并按大夫的规格隆重举行葬礼。许多进谏者直言相劝都因楚王刚愎自用而触了霉头。当时有位大夫优孟,他针对楚庄王的心理,采用了一种先顺后逆的进谏方法。他说:“大王的马确实应该厚葬,劝阻厚葬的大臣都应该杀死。”从而迎合了楚庄王的爱马心理,引起了楚庄王的好感,便命令优孟继续讲下去。他接着说:“对死马厚葬,这表现了大王的仁义道德之心,而为了葬马,再杀死几个劝谏大臣,就更足以显示大王施行仁义道德的决心了。”楚庄王一下就听出了优孟事实上是说他把马命看得重于人命,表面上恭维自己行仁义,实际上是劝诫自己,为葬马杀人会陷入不仁不义之境地。楚庄王也因此接受了优孟和众多大臣的意见。
  (1)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6分)
  (2)这一哲学原理对我们日常工作生活都有什么样的启示?(4分)
9.阅读下列材料: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对现阶段基本国情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判断。
  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基本国情又表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些特征的科学判断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报告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经济增长、体制改革、人民生活、经济结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既包括正面的成绩,也包括负面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困难和问题进行这样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党的正式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明确这些阶段性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五年最大的成绩归根结底就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而体现在思想上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路径指导下的最新成果。
  (1)材料1中提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对现阶段基本国情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判断”,之所以有此种提法的哲学依据是什么?(5分)
  (2)根据材料2,联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原理谈谈对待马列主义等理论成果的科学态度是什么?(5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就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为缺水、干旱而烦恼时,梵高的故乡——荷兰却在为水太多而痛苦。无数次,洪水差点让这个国家遭受灭顶之灾。为了保卫家园,荷兰人最早从9世纪就开始了治水工程。如今,荷兰国土面积的20%是围海造田得来的,只要说起“围海造田”技术,世人就会想到这个国家。
  “围海造田”的确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洪水对荷兰的威胁,让荷兰人拥有了更多的耕地,但却没有彻底将洪水击退。1993年和1995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更多的冰融化,进而造成海平面上升,以及来自上游的暴雨,荷兰再度遭受严重洪灾。最近的一次水灾是日,暴雨使荷兰多处地区成为泽国。
  于是,20世纪后期开始,荷兰人对于海和土地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1990年,荷兰政府制定了自然政策计划,决定退耕还海。2009年10月,其内阁批准了一项“退耕还海”方案,决定将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推倒,让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土地再次被海水淹没。
  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活动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就创造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作为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自始至终存在、贯穿并规定人的实践活动。社会规律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必然的。社会规律对于人的活动的全部约束力、对历史进程的全部规范力,正是人类历史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主体因素只能认识、顺应、利用社会规律,而不能创造、改变、消灭社会规律。
   材料3
  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1)根据材料1回答,如何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5分)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回答,怎样理解“不能创造、改变、消灭社会规律”以及“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5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对作战用兵之道极富理性认识,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但熟读兵书和临阵作战是两回事。当时蔺相如对他的评价是:“赵括只懂得读兵书,不会临阵应变。”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为什么熟读兵书和临阵作战是两回事?(4分)
  (2)如何来实现兵法和临阵作战的结合?(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年。多少艰难的尝试,多少惨痛的失败,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不但没有被扼杀掉,相反,在长期艰辛探索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然而,社会主义并未如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预言的那样,在20世纪末进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也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材料1和材料2的事实与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5分)
  (2)根据材料2回答,对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何理解?(5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林肯总统先是选拔没有缺点的人任北军统帅。这些修养甚好、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统帅,却一个个被南军的将领打败,连华盛顿都差点丢掉。林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分析了对方的将领,从杰克逊起,几乎个个都有明显的缺点,同时又都有个人的特长。为此,林肯毅然任命了酒鬼格兰特为北军将领。好多人晋见林肯,说格兰特好酒贪杯,难当大任。林肯不为所动,坚持任用格兰特。事实证明,对格兰特的任命成了美国南北战争中北军取胜的转折点。
  无独有偶,中国东汉的曹操也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曹操在汉末群雄割据、军阀混战之中,企图剪灭群雄,一统天下,不拘一格起用人才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因此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数次发布求贤令,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起用他们来治国安邦。这一指导思想带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也为建立新的选人制度创造了条件。
  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摘自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运用唯物辩证法,试分析材料1中林肯和曹操的用人之道。(6分)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这句话。(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浩瀚太空,再次书写中国航天新传奇: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实现第一次交会对接,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美国、俄罗斯进行首次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之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早在1992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确定了“发射载人飞船一发射空间实验室一建立永久性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作为与载人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并称的三大基本技术,交会对接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神舟七号取得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技术突破,拉开了“空间实验室阶段”的序幕。此次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为我国今后建造载人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探索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摘自《人民日报》
  从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21世纪的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中国航天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证明了人类“探知未来”的能力,更成为了人类实现梦想的“载体”。中国航天将来要走向太阳系的任何一个星球,为科学家提供探测平台,成为“科学家的眼睛和手”。而月球则是人类探索未知的“第一个选择”。
  通过探月工程项目,人类还可以探索如何在地球之外建立永久性研究站,在地球以外空间发展产品和工业,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外星家园”。
  月球潜在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也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储备,被称为“人类未来能源的仓库”。这一因素也成为一些国家重返月球最主要的动力。
摘自《瞭望》周刊
  (1)试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的承上启下的作用。(5分)
  (2)结合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如何认识“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证明了人类‘探知未来’的能力,更成为了人类实现梦想的‘载体”’。(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今年汛期,一些地方仍然没有摆脱内涝和汛旱共存的局面。面对巨大的淡水资源缺口,大量的宝贵雨水资源却白白流失。据报道,除去径流流失、自然蒸发,北京可利用的雨水量达2.3亿立方米。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北京共拦蓄雨水7 000多万立方米,但是城区年利用雨水只有1200余万立方米,仅相当于城区1天的市政水用量。一方面是淡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汛期城市内涝却不断上演。
  淡水资源短缺,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头疼问题。为此,很多发达国家都在探索雨水资源的收集再利用,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展现的新理念、新技术给我们以启迪。在日本东京都墨田区,大街上随处可见名为“天水尊”的雨水桶和名为“路地尊”的地下雨水罐。“天水尊”里的水平时用于浇灌花草、洗车、擦窗户;“路地尊”里的水既可以用压水机抽出来,也可以与其他的水利设施连接,作为水循环的一部分,储备水源。
  雨水资源收集再利用的理念和技术,也是上海世博会上最靓丽的景色之一。比如伦敦案例馆中的“零碳馆”,整个建筑北向的屋顶被绿色的景观植被覆盖,下雨的时候屋顶的雨水收集系统开始工作,对屋顶植被进行灌溉,这些植物不仅仅作为装饰,还是中和碳排放不可缺少的角色。。
  今年汛期,我国南方遭遇的持续强降雨,让很多城市再次陷入“逢雨必涝”困局。而就在此时,同样遭受多次暴雨袭击的江西省赣州市却安之若素。这一奇迹的背后,得益于900多年前北宋时期在此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而更神奇的是,900多年前的这个福寿沟已经兼具雨水蓄积功能。福寿沟是一个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福寿沟与沿线众多的池塘连通,组成了排水网络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库,以调节暴雨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平时又可利用蓄水养鱼种菜,其作用延续到现在。900年前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雨水资源化与防汛抗洪、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汛期的雨水资源对我们来说是个宝,而用好这个资源完全可以从我们身边做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半月谈》
  (1)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我们如何处理好防汛抗洪和雨水资源的关系。(5分)
  (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实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天花又称“痘”,曾是一种极为可怕的传染病。染上此病的人绝大多数会死去,即使侥幸不死,也会在脸上留下点点瘢痕。那是,人们对天花的恐惧,大大超过今人对艾滋病的恐惧。在天花面前的束手无策,导致了人们对痘神娘娘的顶礼膜拜,祈求这位娘娘不要把天花降临到自己身上。天花愈是肆虐,痘神娘娘的香火便愈是旺盛。
  18世纪时,英国医生琴纳发现,天花对于挤牛奶的人特别“宽厚”,总是躲着他们。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秘密。原来,几乎所有的奶牛都出过天花,不过它们抵抗得了。挤奶人一旦接触奶牛乳房上的脓浆,便感染上了轻微的牛痘,产生了能够抵抗人痘即天花的抗体,形成了免疫力。后来,琴纳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直到20世纪70年代,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消灭。天花成为历史的陈迹,痘神娘娘也就无影无踪了。显然,如果没有牛痘疫苗,没有人类对天花的征服,痘神娘娘至今仍会享受着人间的烟火。
2003年上半年,一种名叫SARS的传染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及东南亚等地流行。此病高传染率、高死亡率,现代医学尚未研制出疫苗.还不能彻底征服它。于是,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迷信活动:有人敲锣打鼓放鞭炮,据说此举可以驱逐疫魔;有人相信深更半夜喝绿豆汤、吃鸡蛋可以有效地防治SARS,据说这是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孩儿口述的神的旨意,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哑巴突然开口说话表达的神的旨意,当事人说完这番话后立即死去;一些法轮功信徒也蛊惑人心,说这是上苍对人类的惩罚……这些迷信的观点本来是十分荒谬的,居然有人深信不疑。
  (1)根据材料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痘神娘娘何以存在,何以消失。(4分)
  (2)根据材料1、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人类应如何征服瘟疫这一自然力,说明医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末期,孔子带着他的门徒去拜访老子。老子在家酣睡,孔子进去后躬身向老子求教。老子看了他一眼,张开嘴:“看看我的牙!”孔子见老子的嘴里牙齿全掉光了,点点头。然后老子又道:“你看看我的舌头!”孔子又看了看,老子的舌头很完整,也很灵活。然后老子就闭上眼睛继续酣睡。孔子想了想,躬了躬身就退出来了。弟子奇怪,问:“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没有问什么就忙着回去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回答:
  (1)老子用自己的动作暗示: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从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其合理之处。(5分)
  (2)老子关于牙齿和舌头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在方法论上有什么启示?试举一例说明。(5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600多年前,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将自己绑在椅子上,椅背上绑着49枚自制“火箭”,点燃后冲天而起,不久“飞鸟”翻滚摔在山脚下oooooo万户虽然被摔得粉身碎骨,但他却成就了开天辟地的壮举----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飞天”尝试。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奔月梦想终于实现。日下午6时,中国首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奔向月球。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日,天宫一号腾讯微博发出第一张自拍照。
  太空垃圾给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它们成为人造卫星和轨道空间站的潜在杀手,使宇航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运行的。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如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可将造价上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在人类太空史上,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灾难屡见不鲜。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前苏联的“礼炮—7”号轨道站也多次被此类“尘埃”损坏。1986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之后不久便爆炸,成为564块10 厘米大小的残骸和2300块小碎片,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赴黄泉”!日,美国发射的“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差一点与前苏联的火箭残骸相撞,当时“发现者”号与这个“不速之客”仅仅相距2.74千米,幸亏地球上的指挥系统及时发来警告信号,它才免于丧生。据计算,目前太空轨道上每个飞行物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几率为3.7%,发生非灾难性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为20%。以此计算,今后将每5~10年可能发生一次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20年将达到2年一次。
  (1)材料1、材料2、材料3共同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3分)
  (2)依据材料1、材料2、材料3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3分)
  (3)结合上述材料,用矛盾的有关原理说明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4分)
★VIP知识演练课程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具体,一种是思维具体。感性具体是人们认识的起点。要实现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的过渡,需经过抽象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然后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这就是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因此,这一过程就表现为感性具体一抽象一思维具体的过程。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B。
2.【答案】C
 【解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自动化设备仍然是不变资本,并非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仍然是靠剥削雇佣工人实现的,而不是靠自己的劳动。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形成了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这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选项C为正确答案。
3.【答案】D
 【解析】A项是垄断形成的原因,B项是垄断的含义,C项指明了垄断的作用和影响,D项指明了垄断统治的本质。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D。
4.【答案】C
 【解析】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力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无产阶级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飞跃的途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C。
5.【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地表现在它把人类的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去。首先,它把物质范畴拓展到了社会历史领域,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其次,它把实践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包含到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中,真正地把物质的客观性及其发展的辩证性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其三,它把实践纳入到对物质的理解,人在自己所进行的客观物质活动中内在地认识物质,彻底地解决了物质的可知性问题,实现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与能动反映论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实践决定的。“登高山”说的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登高山之后,才会产生一种认识,知道山的高大,所以选项A正确。选项B认为两者是合一的,混淆了两者的区别,所以错误。认识高于实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选项D错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所以排除选项C。
7.【答案】B
 【解析】题干的说法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是商品经济的一条规律,除非价值这一范畴消亡,否则劳动时间就必然是以价值表现的财富的衡量尺度。因此,B选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马克思说,“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讲的就是科技革命会推动社会政治革命。考生回答本题,必须首先得读懂题干这句话的意思,这样就会逻辑地选出C项。否则如果根本没有搞清楚题于说的是什么或者理解成相反的意思,有的考生就很有可能误选B项为正确答案或者盲目地胡乱选择一个选项。题干是马克思在讲到科技革命的巨大社会作用时讲的一段话。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9.【答案】C
 【解析】做对该题的关键是了解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并认真审题。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但却不是物质世界本身;意识离不开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认识的来源是物质世界,而不是人脑本身。意识的本质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选项,D表述正确,但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因而不选。
10.【答案】B
  【解析】题干是马克思的一段话。主要是说B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对于马克思这段话理论指向不明显,考生做本题有一定困难。应该首先读懂题干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再去分析选项。题干中所说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一切科学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接着往下理解,“一切科学的抽象”,即理性认识“都更深刻、更正确、要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就是说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理解了题干的意思之后,再去分析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C项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因为,抽象的东西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样将C项排除。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作为单项选择,只能选一,根据已经理解的题意,只有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11.【答案】C
  【解析】价值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就是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挥作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就是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来表现的:同样,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必然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就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样,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就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各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内,不仅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之间有差别,而且利润量同剩余价值量也不再一致,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同资本的数量有关。这样,就把利润的本质和起源完全掩盖起来了。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自由市场经济也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经济规律和经济机制也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特点。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占据统治地位以后,出现了垄断价格。这时,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就是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而更精确地说,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C。
12.【答案】A
  【解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判断checkbox是否选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