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PK:孩子之间空姐与司机发生争执执,家长要不要介入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该忍让还是还击?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该忍让还是还击?世界与尘埃百家号编者按:孩子们的社交矛盾大多集中在能不能分享一个喜欢的玩具,能不能玩游戏时学会排队等待,在别人攻击自己的时候是躲避还是回击?这些社交矛盾其实都跟界线感有关。了解了界线感,解决这些问题也没那么难。文/赵倩--BEGIN--对于界线这个词,可能有的人觉得陌生,有的人觉得不陌生,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觉得界线等于地盘,这是我的地盘,那是你的地盘,是的,这是界线的一个方面,叫做地理上的界线。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比如心理界线、情感界线、行为界线、关系界线,等等。什么是界线界线简单来说就是定义“什么是我?什么是我的?什么是我该负责任的?”在《过犹不及》这本书中提到:界线可以支持我们自我定位,定义什么是我?什么不是我?界线可以标示我到哪里为止,别人从哪里开始?让我有一种“所有权”的感受,会让我们知道:我可以拥有什么,不可以拥有什么,什么是我的责任,而什么不是我的责任,我正在为谁承担责任,明确这些将会给我们很大的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我们的生活就变得自由,而不是束缚。我们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范围是他们的,如何去保护他们自己的领地,无论是情感、心理、事情、关系、行为、责任、地理位置,等等,这些对孩子而言都至关重要。无论说“是”还是说“不”,他们都拥有权利。如何培养孩子在社交生活中的界线1.敢于 Say NO!经常有家长问我,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孩子懂得分享?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把他自己的玩具主动分享给别的小朋友呢?每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们家孩子就是没有办法和小朋友分享TA的玩具……我们都知道分享是一种美德。那么我想邀请各位,回归初心,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们希望孩子懂得分享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孩子要懂得分享,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望呢?我们是否想过,孩子,其实拥有不分享的权利。在一本书中提到,阻挡一个小孩说不,将使那个小孩一生残缺不全。孩子拥有说 YES 的权利,也拥有说NO的权利,这对孩子而言,是建立内在的安全感和自信的必要阶段。所以允许孩子 Say NO,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这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孩子们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做选择,有能力做决定,他们并不需要依赖外界的肯定来评价自己,也不需要依赖他人来为自己做出选择。他们可以做出选择的能力是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积累和培养中形成的。他们拥有机会去学习和练习这样的能力,作为父母,我们的支持、陪伴、鼓励,这些对孩子而言都至关重要。我们提供安全的空间给孩子Say No的权利,也提供安全的空间让孩子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2.
学会接受拒绝,学会等待给大家分享一个我遇到的故事,上个月,我带孩子去一个公共场所参观,有一个地方是儿童多媒体的互动区,孩子可以在那里的LED互动屏幕上玩游戏,当时有一个女孩,大约5岁,正在 LED屏幕上垒砖头,有一个大约4岁左右的男孩儿走过来直接扑向了LED 屏幕,5岁女孩说:“我正在玩呢,你不可以这样。”接下来的一幕就是这个男孩在遭到拒绝之后的反应,开始他像没听到一样无动于衷,继续玩,5岁女孩开始动手推开他,护住屏幕强调说:“我在玩呢,你离我远一点。”男孩坐在地上开始打滚,这时家长才过来干预,男孩的家长说:“人家在玩呢,你去捣乱,活该!”女孩的家长说:“你看弟弟还小,你让着点弟弟,看他哭得多伤心,还在地上打滚,多闹啊,那边还有一个,妈妈和你去玩另一个吧。”这时女孩也开始嚎啕大哭……然后两个家长就开始了各自哄孩子的过程。LED屏的事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这个故事就变成了家长与孩子之间——你是否要哭,你是否不要哭,你是否要闹,你是否不要闹,这样的互动。这也是经常会发生在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事,对吗?如果男孩的家长能够在男孩被拒绝之后,明确地告诉孩子:“姐姐现在拒绝你了,姐姐在玩,这个叫做拒绝,接受拒绝之后你该怎么做?”你觉得这个男孩会怎么样呢?如果5岁女孩的妈妈允许女孩说“不”,结果又会有什么不同呢?孩子在拒绝别人,或者被别人拒绝时会有情绪,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作为家长,我们在各种社交互动中不断地重复教导孩子他们该做什么,就像,我们可以等待,这个叫做被拒绝,在你想和他人互动时请你先问问:我是不是可以?在获得允许之后你才可以去做,每一次我们都能够非常明确地和孩子沟通,每一次我们都能够非常明确地和孩子讲述他正在经历什么,这一点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孩子也会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习和建立自己的方法。保护自己的界线,尊重他人的界线当孩子懂得保护自己的界线,他们就会尊重他人的界线。这一点同样从父母开始,父母是孩子建立界线的榜样,家庭是孩子练习建立界线的空间,他们具备了能力才能走入更为广阔的世界。也就是说孩子需要在家庭中不断练习、学习,他们才能知道我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尊重别人,这也是他们在社交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没有在家庭当中有足够的练习和学习,当他们走入社会,走入更广阔的社交场所的时候,他们就会怯生生,会担心,会不知所措,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就像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天生就具备所有的社交能力或其他的能力是一样的。家庭是孩子们学习,包括他们学习如何和这个社会建立联系,和他人建立关系的空间,他们在家庭中学习如何树立界线,如何与人相处并做好自己。父母懂得在家庭中保护孩子的界线,就为孩子赢得了在社交关系当中,孩子能够保护自己界线的基础。孩子能够在安全的范围内决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们学习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知道TA 们到哪里结束,别人从哪里开始。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界线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些清晰知道自己界线的孩子拥有内心的安定和安全感,拥有独立和自信,能够在和家长的互动中习得生活的智慧。当孩子懂得保护自己的界线,他们便可以尊重别人,他们也可以尊重别人的界线,也能够接受别人的拒绝。他们会在关系中获得自在,不再谨小慎微,也不再盲目跟从,不再不知方向。而这些都是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上,不断地教导孩子,不断和孩子沟通,在我们的家庭中不断给孩子非常多的练习的机会。这些点滴的积累就会让孩子习得他们在生活中的标准、界线和原则。尊重孩子做与不做的权利,我们能做的是支持和陪伴他们,知道他们是为了什么做出这个选择,而不再是单纯的做或者不做。比如,写作业这件事,对于孩子上了小学的家长来说是一件特别头痛的事情,很多很多的家长经常在微博、微信上问我,就是关于如何在我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不抓狂,这两天大家也在朋友圈转一个爸爸关于写作业的故事,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如何建立界线?其实很重要的是根据界线的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是孩子的结束,什么是我们的开始,所以我们就很清晰地能够知道,孩子们要学习如何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他们要清楚地知道写作业对他们自己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对家长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们知道在点滴中学习,并且建立这样的观念和态度:他们要为自己的学习负什么责任。他们不会与生俱来就知道,他们也不会一上小学就知道我应该为学习负什么责任,也不会上了小学就知道写作业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他们,让他们学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再比如,出门前的十分钟,通常家长会告诉我简直是“魔鬼十分钟”,家长会在出门前十分钟秒变小恶魔,不停地催促,快点穿衣服、快点穿鞋、快点拿好你所有的东西,每次到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变得非常焦虑,然后出门的十分钟变成二十分钟的母女大战或者母子大战,然后出门,这样的情形会周而复始地出现。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要教导孩子,什么是他应该负的责任,他也应该人过程中学习如何不断从他制到自制,从他控到自控,这是我们为他们的未来留下的最好的礼物。孩子是未来的人才,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世界,解读世界,他们的内心充满无限的可能性,而我们,只是提供呈现这些可能的机会。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做父母,做更好的父母,这条路上没有毕业证。附:答疑Q&AQ:幼儿园班级里调皮孩子找他玩,他不愿意,但是调皮孩子继续缠着他一起玩,他就同意了,是孩子不会处理界线问题吗?有时候他先拿到玩具正玩着,其他孩子过来要,他表示自己先拿的而且还要玩一会,其他孩子伸手过来夺,说自己很想要玩,他就让给其他孩子了,觉得那孩子挺可怜的。他好像自己没啥情绪似的。这有问题吗?时间长了,别的孩子会不会觉得他好欺负?赵倩: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先回答第一个就是班级里调皮的孩子找他玩,如果他不愿意,调皮孩子一直缠着他就会同意。首先,家长要问一下他为什么和这个调皮的孩子玩。调皮的孩子在你的定义中和在孩子的定义中可能是不一样的,通常我们会用自己的定义来定义孩子眼中的这个人,可能孩子不认为他是调皮的孩子,而是认为他就是有创意的孩子,或者有鬼点子的孩子。你要跟孩子沟通,先弄清楚调皮的孩子是你自己定义的还是孩子自己定义的。其次,我们暂且叫做调皮的孩子吧,在我看来和不和调皮的孩子玩,是孩子自己的决定。当他决定的时候,你要关注的是,他为什么做这个选择,他是觉得无所谓,还是不想和他再吵了,还是调皮的孩子给他施加的压力他不能承受呢?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自己不愿意,可以Say No。第二个:抢玩具的问题,当你看到孩子好像没啥情绪,你要明确是他不会表达,还是他确实没情绪。如果他不想把东西交给别人,可以说:“不好意思,我还在玩儿。”如果有小朋友来抢,可以告诉他:“不好意思,如果你想玩的话,等我不玩了你再玩。”要让孩子有力量去说不。有时候孩子的情绪不是在于玩具被抢了,而是在于没有机会表达自己,没有力量为自己做点什么。你要和孩子不断沟通,如果不想给别人玩具可以说不。比如说:“哥哥/弟弟,请先问问我,如果我不玩了你可以玩。”这样也可以帮助他人建立界线感。有时候,家长的情绪比小孩的大很多,家长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的情绪,确认孩子是不会表达,还是不明确,都可以进一步沟通。Q:我家宝贝三周岁,女孩,喜欢摸别人的脸,只要稍微熟悉点,就喜欢亲别的小朋友。这正常吗?赵倩:我可能不会回答这个是正常或者不正常,如果这个问题已经造成困扰,我们可以探讨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先要和孩子沟通,你摸别人的脸代表什么?是喜欢别人,还是想和别人说话,还是让他看着你?还是为了别的什么?先弄清楚原因,然后再进一步沟通,我们不要轻易下定论、评价孩子的行为,或者给孩子贴标签。现在,我不知道孩子的回答是什么,也希望家长能够先去问孩子,到底摸脸和亲小朋友对她意味着什么,通常而言,孩子这样做是表达喜欢别人。我建议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喜欢别人的话,身体的接触是需要得到别人的允许的。在家庭中,如果家人亲她的时候,先问一下,我可以亲你吗?这样不断地锻炼孩子在界线中的自我认知和行为的模仿能力。通常我会问家长,你们是不是在家里跟孩子表达喜欢就是通过摸脸和亲脸,如果是这样的话,小孩就会认为这样的动作就是表达爱和喜欢,这是她的认知范围内,能学习到的喜欢别人的表达方式,建议家长看看《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里面说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模式,比如说他可以接受礼物,还有赞美的语言也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接受到我们对他的爱。家长给孩子机会学习如何表达爱,他们就会知道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如果孩子亲别人脸的情况发生了,家长要告诉孩子,在和别人身体接触前,要先问问别人可以不可以,就像爸爸妈妈和你的对话是一样的。家庭是孩子学习和练习界线感的空间,给孩子正确的建议是非常重要的。Q:感觉他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交流,总是跟别人闹着玩,总是让别人以为是打人。这种情况怎么引导?赵倩:家长要在肢体语言的界线上面和孩子沟通。告诉他如果和别人有身体上的接触,前提是要得到允许。如果别人说“NO&,要尊重别人的不喜欢,以及界线的建立。有的时候孩子说我不是故意推倒的,家长就会去说他不是故意的。这是家长干预了孩子的界线。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他的行为影响了别人,即便不是故意的,这个孩子要付什么责任。不论是不是故意的,他应该负什么责任,在肢体接触之前要如何去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了我应该为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行为负什么责任,下一次他就知道要把肢体语言收缩好。家长要告诉他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Q:我的孩子3岁,在家人或者熟人面前活泼开朗,话很多,但是在陌生人或者不太熟的人面前会害怕,不敢讲话,不敢接触,尝试鼓励她也还是不敢。赵倩:通常来说,在孩子的社交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指标——他能勇敢表达自己,也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表达。首先要看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建立起了足够的安全感,有的孩子会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因为在家里爸爸妈妈没教过我怎么做。当孩子在不太熟的人面前没有很活泼,不敢讲话的时候,家长的反应是什么?如果家长的反应是:过去打招呼啊,你快去。那么我们就忽略了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有很重要的一个情绪叫做担心、或者是害怕、或者是恐惧,就是不敢表达。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更多地关注了孩子是不是有所表达,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恐惧,那么对孩子的界线感和安全感的建立是不利的。家长要先观察孩子的情绪,你可以和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有一些担心和害怕,没关系,准备好了再去说。或者回家后再和妈妈说,你想怎么说,可以说些什么。好吗?”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被看到,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为了这件事可以努力尝试练习什么的时候,他就知道什么是我可以做的,什么是我可以去表达的,这就是孩子自信和安全感的建立,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的。孩子在社交生活中去学习和别人沟通,不断地完善自己,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练习的地方,家长要允许他们表达自己,允许他们说不,允许他们建立界线,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给孩子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让孩子在点滴中学习,不断建立界线。在家庭中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说不的权利,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尝试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END--阅读推荐一起建设一所蒙台梭利大学没有手机和iPad孩子就镇不住?我给你支招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居然是蒙台梭利毕业生美国游学|亲临蒙氏学校的开山鼻祖春之谷,体验最朴素、最原味的蒙氏教育Q: 在孩子社交的问题上你还有什么困惑?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世界与尘埃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不怕别人看不起,只怕自己不争气!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孩子之间闹矛盾 家长如何应对?-专题新闻_华商报电子版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孩子之间闹矛盾 家长如何应对?
孩子在一起玩耍,闹矛盾是很常见的事情,身为家长的你会如何处理呢?近日,杭州一名小孩的家长持刀砍伤一家4人,造成母子两人死亡,父女两人受伤,其中原因竟是两家小孩闹矛盾。教育专家指出,遇到孩子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家长应该以平常心理性对待,引导孩子自己学着处理,培养、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提高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案例 孩子闹矛盾家长大打出手 孩子之间的小矛盾,看似是一件小事情,但却会引发成家长之间的大矛盾。家住榆林市航宇路的张先生,去年就因为儿子和邻居孩子嬉戏打闹间的一件小事,竟然导致家长大打出手,最后报警后在警察的协调下才解决。 张先生告诉华商报记者,他和妻子经营一家小饭馆,平时一直忙着饭馆的生意,6岁的儿子一直由孩子的奶奶照看,去年“六一”儿童节孩子们都放假了,他和妻子因饭馆比较忙就没回家,其他兄弟姐妹们都聚到他家和父母亲一起吃饭,饭后孩子们在外面一起玩,儿子不小心将水泼到邻居同龄的小男孩身上了,结果小男孩的母亲就开始数落他儿子,甚至说出了“真没教养”这样的话。 “我姐听到对方一直骂骂咧咧就不高兴了,两人就开始一人一句吵起来了,之后就互相扭打到一起了,最后对方报警了,民警来了之后对方说我姐打得她头疼,最后在民警的协调下我付了5000元才把这事解决了。”张先生说,他和邻居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两个孩子也经常在一起玩,他也理解姐姐当时的心情,任何一个人听到这些话都不高兴,但因为孩子之间的这点小矛盾伤了和气,还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真是得不偿失。提问你会出面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吗?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榜样,家长如何化解矛盾,体现了家长的智慧,对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观点1先问清原因如果孩子受委屈不能忍气吞声 王先生(32岁,大型国企员工):我儿子今年5岁了,平时比较调皮,经常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发生小摩擦,我一般不会太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本来都是几岁的小孩子,上一秒打架,下一秒就和好了,但如果家长必须介入的时候,我也会先问清原因再做处理。平时教育孩子不能欺负其他小朋友,但当孩子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时也不能忍气吞声。我记得我小时候也比较调皮,每次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我爸妈总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把我骂一顿,再拉着我给人家道歉,有时候我真的很委屈。观点2家长适当介入避免对孩子造成更大伤害 李女士(30岁,个体户):我女儿已经6岁了,平时比较乖,一般不会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也让我省心不少。但我老怕她受欺负,平时也会教育她受到欺负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老师和家长,让我们帮她处理。其实,上幼儿园的孩子正是调皮的时候,有时候生气了下手也没个轻重,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闹矛盾的时候适当介入,避免对孩子造成更大伤害。当出现身体伤害,或者将要出现严重的人身安全的时候,家长还不出面,造成严重的后果就后悔莫及了。观点3问清楚情况引导孩子发现自身错误 韩先生(40岁,商贸公司老板):作为家长,经常会碰到孩子与伙伴闹矛盾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有时候并不会解决得很好,方式方法上可能会有做错的地方,可是家长直接去干涉,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我家孩子碰到这种事情,一般来说我会问清楚事情发生的过程,但是不能完全相信,然后试图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给她一些小小的建议,至于具体的做法,就靠孩子自己去摸索了。观点4孩子能解决家人就不要参与 郭女士(35岁,化妆师):我直接干预过一次,那次是儿子被班里的一个男生欺负,我实在太气了,就直接打电话去骂了那个孩子一通。但后来也后悔了,因为孩子不会太把这种事当事儿来看,很快就会忘记的,照样还在一起玩,反而自己一干涉,搞得和对方的家长很不愉快。其实,孩子之间的矛盾需要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现在我让他自己做主。儿子已经上四年级了,出现这种情况,我都会问他认为该怎么处理,用不用妈妈出面。他不能解决的要找老师和家长谈。当然会先给孩子指点,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专家大事化小是解决矛盾好办法 有教育专家指出,家长首先要明确一点,孩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没有是与非,家长不要一上来就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一下子就下结论说谁对谁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还往往使小小的纠纷扩大化,复杂化,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知名教育学者尹建莉曾指出,家长可以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发展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儿童的世界其实非常单纯,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强加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现在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我们不欺负别人,但也绝不让别人欺负。或直接告诉孩子,你不要主动打别人,如果别人打你,你必须要还手,这种教导是有问题的。 从事幼儿教育10多年的榆林市某幼儿园园长闫婧女士说,孩子在一起难免会磕磕碰碰,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小孩子打架根本不需要调解,他们自己一会儿就和好如初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而大人一旦介入,就变得复杂了,本来是小孩子之间的小摩擦,结果可能演变成两家大人之间的矛盾。 “作为幼儿园来说,我们的老师几乎天天要处理很多孩子之间的这些小矛盾,一般情况下老师了解情况后让孩子们相互道歉也就没事了,放学的时候也会和家长说明情况,大多数家长也都很容易沟通,并不会介意,也很赞成老师的处理方法。”闫婧说,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的,家长千万不要把它人为地复杂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解决孩子之间纠纷的好办法。所以,在处理孩子与孩子间的矛盾上,家长一定要注意方法,过于疼爱和过于严厉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注意把握一个度,让孩子的生理与心理都能健康成长。 华商报记者 贺静静
新闻热线:029-
铜川特快:
咸阳特快:029-
汉中特快:
安康特快:
延安特快:
榆林特快:
渭南特快:
商洛特快: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报社地址 西安市含光北路156号
新闻热线、内容纠错电话 029-
发行投递、投诉 029-96128(市话收费)
广告部电话 029-
copyright 西安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sp服务代码 陕卫网审[2010]第006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编号:陕网文许字[7号
新出网证(陕)字006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陕西赢弘律师事务所 王正兴 律师观点PK:大一开学,家长该不该送?&--人民网教育频道--人民网
观点PK:大一开学,家长该不该送?&
&&&&来源:&&&&&
&&清华规定新生必须独自登记才能入学
与以往不同,今年清华大学在报到区外设置“警戒线”,家长一律只能在黄线外等候,新生必须带着材料独自登记入学。“新生应独自报到,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校长陈吉宁希望以一条黄线一扫“送了再送、凡事代劳”的陪同文化,开启新生自立之门。
如此前卫大胆的举动引起诸多热议,这又让家长们把目光聚焦在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孩子入学报到,家长该不该陪同?新新家长群和新新大学群里展开了一场观点大PK。
送不是溺爱,而是分享和安心
《毕业生》在家长群中进行了一次调查,据不完全统计,75%家长希望在入学时陪伴在侧,“希望去了解学校情况,看一下孩子未来四年的居住环境,分享喜悦,而不单纯为了去张罗什么。”
网友“青波涟漪”回忆起当年送儿子去大学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记得三年前儿子入学时,我们比孩子还要兴奋,我可以逛大学城了,爸爸可以重返母校了。送儿子报到的那一天,我们一家三口把校园逛了个遍,还到学生食堂吃了午餐,重温了我们的青春年代,也弥补了我们些许遗憾。”
孩子考上大学,作为父母,希望共享这份荣耀,参与其中,这无可厚非。孩子今年考上南开大学的小陈妈表示,“我觉得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出门处理所有的一切,大学生活本来就是成年后标志性的开始,我们家长算是陪着见证,所以陪伴孩子入学就是一个仪式,可以说是‘形式大于实际作用’”。
部分家长表示,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到陌生的环境生活,就想陪同着见证新生活的开始也可以缓解双方的焦虑,尤其是对于从幼儿园开始便习惯被送的孩子而言。“要是从小一直都送的家长,建议还是送吧,依赖惯了的孩子,一下放手了,也是有危险的。”家长Chris认为。“独立性不是一次的接送不接送锻炼出来的,作为一种纪念仪式的送不是大包大揽”。小陈妈认为,培养孩子独立精神无疑是重要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孩子独立潜力大,该放手时就放手
家长群中,支持孩子独立报到的家长大多有欧美的教育观,认为孩子已经成年了,完全有能力独当一面,可以去闯荡未知的世界。
不少家长表示,自己当年也是这样从单打独斗中闯荡过来的,“当年父母也是这样对我的”,儿子在中大就读的网友“素心如简”表示,孩子趁自己睡觉时便偷溜走自行报到了,自己想办法背着四个包挤地铁,“虽然有些难以想象,但他还是办到了。”
孩子在华南理工大学的网友“苹果”表示,整理行囊,准备开学事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既可以以他为主也可以培养独立性,况且在学校还有一众师兄师姐的贴心接待,也能让父母安心。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行李太沉渴望帮提,对此,网友“jj”并不赞同,“广东话有句叫做‘马死落地行’,像我表妹当时去英国留学,就是自己一个人拖个大箱子,租房机票啥的都是自己搞掂,在外国都能这样处理,在国内大学更是不成问题。”“jj”认为,孩子的年龄已经完全可以自行处理这些琐事。
孩子声音:大部分还是想家长送
记者随机采访了广州几所高校的大一新生,大部分新生还是希望家长送,尤其是对于不在本地读书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理由是,有父母的陪同会让人生地不熟的自己安心许多。
“以前虽然住校,但是毕竟在同城,有什么事父母一下就到了,而进大学以后很多事都需要自己独立解决了。”今年被华师录取的新生小熙坦言,父母能先陪伴一下,那样开始的时候也不会手忙脚乱,父母考虑得比较周全。
但是也有孩子希望尽快独立,不想家长陪同,怕被说是“裙脚仔”会很没面子。暨大新生小杰认为,虽然永远是家长的孩子,但是子女却不可能永远在家长的翅膀下生存。家长们像保护伞替孩子遮风挡雨,但是也遮挡了他们的蓝天和阳光,因此放手也会是一片海阔天空。
为您支招:孩子家长共协商,换个方式也不赖
无论是愿意陪同,还是乐意放手,大部分家长认为,这应该是在和孩子协商之后作出的决定,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跟孩子沟通后达成共识最为重要。
家长Chris提出了一种新思路,“也许我们换个方式送,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Chris表示,这是父亲沿袭下来的方法,以前在会考、去学校报到时都是采用提前踩点的方法,事先和孩子做好万全准备。这样做不仅能事先达到参观和分享的目的,还有能预估时间的好处。孩子对于陌生的环境会有恐惧,但是踩点以后会好很多,家长也能消除心里的焦虑,放手让孩子在报到时自己张罗,可谓是一举两得。
温馨提示:收拾行装,不妨带上这些……
以书为伴,在入学后的军训期间尤其适用。因为这时学校还未允许新生到图书馆看书,也少有其他娱乐,可让学生选择一本喜欢的书来陪伴着度过“艰难岁月”。同样地,带上一两样对自己有特殊价值,格外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也有必要,这些物件的陪伴能让新生在陌生环境中有所鼓舞。
可以适当带些家乡特产,这是很多过来人给出的建议。“宿舍里都是天南海北来的新面孔,想快速跟同学打成一片,有时候还得借助一点小‘桥梁’。”从外地来读书的前辈们表示,家乡自制的小食、酱料等可多带些,既能让自己随时尝到家乡的味道,也是一个跟同学沟通感情的好方式。
“各种证明”有备无患。过来人建议,最好把身份证、录取通知书等一些报到当天需要用到的证件放在一个小袋子里,方便随时取用,而其他一些暂时用不上又非常重要的证件放在压箱底的地方,避免放在一起增大丢失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新生入学需要的证件材料主要有: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迁移证、党团关系转出材料、几张一寸、两寸证件照等。
小花絮:开学迎新,高校有奇招
●最有爱:武工大入学指南PPT
大量年轻人“易感”素材蹿红网络武汉工程大学80后的团委副书记张永红近日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一组PPT,短短的3天时间就广受追捧,被转发500多次。与学生们在录取通知书里面收到的传统入学指南不同,张永红用22张幻灯片对新生入学该带什么、学校该怎么走、进校后该干什么等新生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直观的解答。PPT中一扫古板的说笑形象,运用大量图片、妙语、数字,还借用林丹夺冠、王治郅是否退役、孙杨叶诗文绯闻、刘翔因伤退赛等诸多热门时尚话题,引导新生尽早融入大学生活。
●最哲理:港中大自制入学微电影,平民化视角探讨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的同学今年自制了一部迎新微电影《给大学生》,被誉为是“最好的迎新片”。片子开头从一个戴着面具的新生形象的独白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大学生?大学生应该要做些什么?”尔后用一系列的事件片段来阐述大学生可以做的N件事,可以拥有的N种可能。不同于一般大喊口号的距离感说教,短片里展示出了很多真实的一面,也有“有权用电脑打机”“在图书馆看youtube”这些常被视作“不学无术”的事件细节,不官腔,不清高,用最平民的视角让新生自己去思索在大学拥有的一万种可能。
●最好玩:吉珠学院《校游记》闯关,游戏形式制作指南考新生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集合计算机系、艺术系、中文系等师生的智慧,历时近半年研发出冒险类游戏《校游记》,这是国内高校首个用游戏形式制作的新生入学指南。新生通过该款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既可以浏览3D版校园风光,又能在游戏中知道如何前往学校报到,还能学习如何防止在报到途中上当受骗。如此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游戏中还加入了不少符合90后阅读习惯的对话,让新生不再觉得入学指南很枯燥。
●最实用:华农文科男研制校园神器,“华农宝”在手玩转校园
今年暑假开始,一款名为“华农宝”的手机应用软件在华农红满堂网页“爆红”,刚一推出便引起6000余人下载,强悍的功能让华农学子大呼“校园神器”。据了解,这是华农本校一名“文科男”考虑到新入学的师弟师妹阅览网页不方便而自行研制的。安装该软件后,学生可登录华农的教务网,随时随地查成绩、下查课表、查教室,而且还能连接图书馆数据库,查阅藏书情况。为了防止新生初到华农迷路,软件还提供了3D、2D和卫星三种地图模式,校园内大部分建筑物都可以在“华农宝”地图找到。(记者 谭嘉颖 实习生 江雪文)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张冬冬(实习生)、熊旭)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妈妈发生争执的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