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晚期吃索拉非尼好还是乐伐替尼 肝癌 用法

仑伐替尼在晚期肝癌的疗效与索拉非尼相似(转)
仑伐替尼在晚期肝癌的疗效与索拉非尼相似(转)
时代变了。在最近十年,索拉非尼一直是晚期肝癌的标准治疗,但随着这个研究的发表,索拉非尼风靡十年、一枝独秀的时代过去了。Lancet. 2018 Feb 9, DOI:&不知道为什么仑伐替尼(lenvatinib)的官方的中文名为什么会叫做&仑伐替尼&,而不是民间广泛使用的&乐伐替尼&,这让我有些费解。不会是名字被抢注了?仑伐替尼也是一种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靶点与索拉非尼相似,也是VEGF受体,此外还靶向FGF受体、PDGF受体、RET和KIT等靶点。目前已经批准用于甲状腺癌和肾细胞癌。这项研究的结果在去年5月的ASCO会议上公布了,但是完整的结果今年1月份发表在&The Lancet上的肝细胞癌的seminar。这是一个非劣效设计、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3期临床研究,将仑伐替尼与索拉非尼做头对头的比较,非劣效边界是1.08。可能是介入索拉非尼是标准治疗,而仑伐替尼在民间肝癌患者中的口碑不错,这个研究还是进展得很顺利的。虽然横跨了20个国家和地区的154个中心,但仅仅使用2年多一点时间就完成了954例患者的入组。这些患者按照1:1的比例接受仑伐替尼或索拉非尼口服。仑伐替尼的口服剂量根据体重区分,体重60 kg及以上的患者每日使用12mg;60kg以下,则每日使用8mg。索拉非尼则使用标准剂量,400mg bid。主要终点方面,仑伐替尼和索拉非尼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分别为13.6月和12.3月,HR=0.92,95% CI:0.79-1.06,这个置信区间未覆盖非劣效边界的1.08,达到了非劣效的终点;同时也没有发现仑伐替尼在OS这个终点上优于索拉非尼。简单地讲,仑伐替尼的疗效与索拉非尼相似。在OS的亚组分析中,在几个亚组的患者中,在统计学上,仑伐替尼接近优效,也就是说仑伐替尼组的OS可能会优于索拉非尼(HR的95% CI上限在1.05以内),这包括亚太地区患者、乙肝相关肝癌、合并门脉癌栓和/或肝外转移及后续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仑伐替尼的患者更有可能接受后续的潜在根治性的治疗?)。在国内的一些学术会议上,卫材公司的员工或者研究者门也津津乐道于这些亚组分析的结果。在疗效的次要研究终点上,仑伐替尼组的肿瘤反应率等衍生指标均优于索拉非尼组。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24.1%和9.2%(研究者评估)。仑伐替尼的ORR的数值相当醒目,而nivolumab的2期临床试验中,ORR也只有17%。而索拉非尼的ORR又明显高于它自己的两项3期研究(几乎为零),这就显得很怪异。而在设置盲性的独立影像学评估中,这些数据则更高。如果真能达到接近1/4的ORR,则会有一批服用仑伐替尼的患者可望得到转化,接受根治性的治疗方式。仑伐替尼的副作用谱跟索拉非尼相似,但排名有差别,仑伐替尼的主要副作用为高血压、腹泻、厌食、体重减轻,索拉非尼则为手足皮肤反应、腹泻、高血压和食欲下降。非劣效和开放标签的设计,成为了这个重要研究最主要的缺陷。因为这项研究受到了卫材的资助,对于服用竞品索拉非尼的患者的管理,我个人觉得很难做到全心全意,甚至会有些松散。在药物暴露时间上,索拉非尼只有3.7月,而索拉非尼的SHARP研究中,虽然入组的患者更为晚期,但暴露时间为5.3月,BRISK-FL(brivanib vs 索拉非尼在晚期肝癌的3期临床试验,该实验设置了盲法)研究中则为4.1月,这些暴露时间都长于3.7月。同期配发的评论也表示了相似的担忧。开放标签的研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向,在存在主观因素的终点事件&&ORR&&的评估上,仑伐替尼显著优于索拉非尼,但客观的终点事件&&OS&&上,两者之间却无统计学差异。其实两个口服药物完全可以设置成盲性的研究,但作者在文中解释,说是为了受试者的安全,这个解释非常牵强,例如,在BRISK-FL研究中,研究者就使用了盲法。注:本文转自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zhuxiaodong医生,仅供参考学习使用,本文版权为zhuxiaodong医生所有!感谢!Full citation:&&Kudo M, et al.&Lenvatinib versus sorafenib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andomised phase 3 non-inferiority trial.&Lancet&2018&&&&&&&&张永琎医生团队专注于肿瘤疾病的以微创介入治疗(invas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靶向治疗(targeting therapy)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同时提供血管疾病的第三方意见(Second opinion)。&&地址: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楼2楼介入血管外科电话:1门诊:每周一下午 介入科门诊&&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themeword":"","params":"$title:\\[ASCO2017\\]乐伐替尼有望成为中晚期肝癌治疗新标准"}
&&&[ASCO2017]乐伐替尼有望成为中晚期肝癌治疗新标准
[ASCO2017]乐伐替尼有望成为中晚期肝癌治疗新标准
乐伐替尼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3、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RET和KIT的抑制剂.在ASCO最新的发表的口头报告中,REFLECT研究证实乐伐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癌的效果不劣于索拉非尼.
摘要: 乐伐替尼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3、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RET和KIT的抑制剂.在ASCO最新的发表的口头报告中,REFLECT研究证实乐伐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癌的效果不劣于索拉非尼.&&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拒绝访问 | info.3news.cn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info.3news.cn)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18f5cfed3a3436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ASCO 2017 乐伐替尼有望成为晚期肝细胞肝癌一线治疗新选择
芝加哥当地时间 2017 年 6 月 4 日在美国肿瘤学会(ASCO)年会,首次公布了乐伐替尼一线治疗 uHCC 随机、开放、非劣效 III 期临床试验(REFLECT)的结果。数据显示,乐伐替尼一线治疗 uHCC,在 OS 方面非劣效于索拉非尼,在亚太人群中一线乐伐替尼治疗肝癌 OS 获益优于索拉非尼,作为 uHCC 的一线治疗方案乐伐替尼的 PFS、TTP 和 ORR 显著优于索拉非尼。在全世界范围内,肝细胞肝癌(HCC)是导致死亡的第二大癌症,每年约有 74.5 万 HCC 患者死亡。而中国是肝癌大国,据估计 2015 年中国有新发肝癌病例 46.6 万,有 42.2 万患者因肝癌死亡,在年龄小于 60 岁的男性中,肝癌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1]。索拉非尼作为目前唯一批准用于不能手术或远处转移 HCC 的靶向药物,近十年来改善了全球范围内部分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广大患者的治疗需求。十年来,很多分子靶向药物在 III 期临床试验中未显示出优于索拉非尼的疗效,乐伐替尼临床研究取得的阳性结果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说是全球肝癌学者 10 年来努力的结晶。乐伐替尼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1-3(VEGFR 1-3)、成纤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4(FGFR 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RET 和 KIT 的口服多靶点抑制剂,目前已经获得 FDA 批准用于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和晚期肾细胞癌。研究设计此项随机、开放、非劣效 III 期临床试验对比了乐伐替尼和索拉非尼一线治疗 uHCC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是总生存(OS),采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预估 OS 的 HR 和 95%CI,预先设定的 NI 边缘为 1.08。次要有效性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疾病进展时间(TTP)和客观反应率(ORR),评估方法为 mRECIST。该研究共纳入 954 例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 uHCC 患者(≥ 1 个可测量靶病灶,巴塞罗那分期 B 或 C,Child-Pugh A,ECOG PS ≤ 1),随机分入乐伐替尼组(478 例,体重 ≥ 60 kg:12 mg qd;体重<60 kg:8 mg qd)或索拉非尼组(476 例,400 mg bid)。研究结果 在 OS 方面,乐伐替尼非劣效于索拉非尼,中位 OS 分别为 13.6 个月和 12.3 个月,而亚组分析表明在亚太人群中一线乐伐替尼治疗 OS 获益优于索拉非尼治疗。作为 uHCC 的一线治疗方案,乐伐替尼和索拉非尼的 PFS、TTP 和 ORR 在统计学和临床上均有显著差异,乐伐替尼组中位 PFS 是索拉非尼组的两倍(7.4 个月 vs. 3.7 个月,p& 0.00001),ORR 接近索拉非尼的三倍(24.1% vs. 9.2%,p& 0.00001),中位 TTP 是索拉非尼的两倍多(8.9 个月 vs. 3.7 个月,p& 0.00001)。安全性方面,二组发生治疗相关副反应(TEAEs)的患者数目相似,多数乐伐替尼 TEAEs 是高血压(42%)、腹泻(39%)、食欲减退(34%)、体重下降(31%)和疲劳(30%),同以往报道的乐伐替尼副反应事件相似。乐伐替尼和索拉非尼组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分别为 5.7 和 3.7 个月,二组分别有 13% 和 9% 患者因治疗副反应而停止治疗,分别有 33% 和 39% 的患者接受了二线治疗。针对这一成功的临床试验,乐伐替尼有望成为晚期肝细胞肝癌一线治疗新选择。【文献参考】[1]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 CA CANCER J CLIN, –132.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肝细胞癌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拉非尼 舒尼替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