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水稻纹枯病最好用的初侵染源主要是?

水稻纹枯病(全介绍)
我的图书馆
水稻纹枯病(全介绍)
纹枯病介绍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可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平方米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1、降低菌源
水稻纹枯病[2]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防治宣传,并从品种筛选、耕作制度改进及先进栽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菌源基数的多少与稻田初期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生产中要有效降低菌源基数、减少初侵染源。首先,一是通过耕作制度调整,减少寄主菌源;即:尽量避免与玉米、麦类、豆类、花生、甘蔗等寄主作物连作;同时,铲除田间杂草,减少寄主菌源。二是打涝菌核。在秧田或大田灌水耕耙时,因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上,混在“浪渣”中,可用筛网、簸箕等工具,打涝“浪渣”并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三是原来已发过病的稻田,其稻草不能直接还田,只能燃烧或垫厩;若需做肥料时,须经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
2、选用良种
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3、合理密植
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4、管好肥水
根据水稻的生育时期和气候状况,合理排灌,改变长期深水、高温环境,是以水控病的有效方法;尤其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前,适时搁田,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的排灌管理,降低株间湿度,促进稻株健壮生长,能有效抑菌防病。
在施肥上,应坚持有机与无机结合;氮、磷、钾配合;并贯彻和力求做到配方施肥。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在施肥比例和时期上,提倡“施足基肥、控制蘖肥、增施穗肥”原则。
5、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应掌握“初病早治”原则;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发病率达5%或拔节至孕穗期、发病率达10-15%时,就需要及时进行药剂喷治。一般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井冈霉素是目前生产上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经多年使用,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并没有增强多少,抓住搁田复水后和发病初期等关键时间用药,必要时适当增加用药量,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纹枯病发生重的年份,因地制宜地选用一些持效期较长的药剂进行防治,有利于减少用药次数,提高病害防治效果。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也可以选用。 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这类药剂特别适合在水稻拔节前或拔节初期使用,在防治纹枯病的同时,还有抑制基部节间拔长,防止倒伏的作用。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特别是有轻微包颈现象的粳稻品种)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现包颈现象(不同水稻品种、不同药剂以及不同的用药量条件下,所造成的影响不一样),其中烯唑醇等药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复配剂在水稻抽穗前后可以使用,不仅能防治纹枯病等病害,还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并对杂交稻后期叶部病害有较好的兼治作用,目前市面防治纹枯病效果最好得为噻呋酰胺。
①用足药量水量,药液要喷施到稻株中下部;
②用药时田间必须建立浅水层3-5天,确保防效;
③高温季节注意安全用药,宜在上午9点前或下午5点后施药。
馆藏&78368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已解决问题
水稻纹枯病侵染环境需要哪些条件?
浏览次数:128
用手机阿里扫一扫
最满意答案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田间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田边杂草上越冬。水稻收割时落入土中大量菌核,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菌核的生活力极强,湖南农科院测定第二年菌核存活率为96%以上。东北经冬季酷寒后也仍有大部分菌核存活,插秧后菌核附在稻株基部叶鞘上,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温湿度适宜时,1~2天即可形成病斑。其后病部由下位叶鞘向上蔓延扩展,2~5天即可上升一个叶位。抽穗前后10天为高峰期,形成的菌核脱落后,随水飘到稻株基部,萌发菌丝进行再侵染。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正在进行的活动
生意经不允许发广告,违者直接删除
复制问题或回答,一经发现,拉黑7天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
扫一扫用手机阿里看生意经
问题排行榜
当前问题的答案已经被保护,只有知县(三级)以上的用户可以编辑!写下您的建议,管理员会及时与您联络!
server is ok&用户账号:
←点击获取验证码&&
您所在的位置:
> 商业机会 正文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来源:中国农药网用户信息发布平台 【 中 】
信息类型:供应信息
信息标题: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 11:48:06
信息编码:.shtml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  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推荐药剂:稻库,17-22ml/亩,均匀喷雾。
以上信息由自行发布!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中国农药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李经理(男)
联系电话:
手机号码:
在线QQ咨询: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450000
电子邮箱:
信息标题: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农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农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农药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8
电子信箱:info#jinnong.cn(请把#换成@)吉林省水稻纹枯病侵染循环研究报告
吉林省水稻纹枯病侵染循环研究报告沈永安,孟祥伟,郑龙植,赵永哲,高玉亮(吉林省通化市农科所,海龙135007)提要通过对越冬病残株及菌核进行分离,埋管分离监测田间菌丝活动,挂牌调查地膜稻及水田各栽培方式的病害流行,结合历年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在吉林省,水稻纹枯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越冬浮游菌核,其次是病残株,病草;在旱地主要是菌核与病残株.旬平均气温达18℃以上,相对湿度达70%以上,即可形成初侵染并发病。此期亦利于水平扩展,重复侵染主要是菌丝,也有当年形成的菌核.旬平均气温在21℃以上,相对湿度达80%以上,利于垂直扩展,重复侵染靠菌丝。菌核没有明显的休眠期,它既可以越冬,又可以作为当年重复侵染源。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初侵染;重复侵染;水平扩展;垂直扩展关于水稻纹枯病的侵染循环,已有不少论述。彭绍裘等"'认为,初侵染源主要有菌核,其次是病株与病种。再侵染源主要是菌丝,可能还有担抱子。当温度在16~32C,适宜温度在28~30'C,...&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水稻纹枯病的识别与防治水稻纹枯病,群众称为花脚秆、烂秧窝、麻秆子。是多年来水稻上发生面最广、危害最重的常发病害之一。本病的传播来源是菌核,当水稻收割时,菌核大量落在田里,成为第二年传病的主要来源。春耕灌水翻耙后,上中的菌核便飘浮在水面上,插秧后,首校附着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上,遇上高温高湿,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几天后出现病斑。以后病班上再长出菌丝,侵害邻近稻株,扩大蔓延。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主要侵害水稻的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侵害穗颈,形成白穗。叶鞘受害时,初在下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褐色,中间淡褐色或淡灰绿色,后变成灰白色。病班多时常连成一大块不规则云纹斑,严重时植株枯萎倒伏。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斑相似。当气温在22℃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以25℃—31℃、湿度饱和时发病最重。病斑迅速扩大,全叶象开水烫过一样。呈暗绿色腐烂而后枯死。在孕穗抽穗期病情加深,达到发病...&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随着沿黄稻区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也不断加重,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一、危害症状:纹枯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最典型的症状是云纹状病斑和菌核。 一般在分蘖末期开始发病,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暗绿色的边缘不规则的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云纹状,中央灰白色,潮湿的则为灰绿至墨绿色。叶片上病斑的形状和色泽与叶鞘病斑基本相似。病斑由下向 上发展、增多,穗茎受害变成湿润状青黑 色,严重的全穗枯死。高温高湿时,病部的 菌丝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为黑 褐色的菌核,在水稻收割前和收割过程中 掉入土中。 二、发生特点:它是高温高湿性的病 害,发病漏度范围是18℃-34℃,流行期适 宜温厦在22℃-28℃,相对湿度97%以上 时病情发展最快,主要以菌核...&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水稻纹枯病是近稻株中下部患病部儿年来水稻上发生面位,方能药到病除。如最广、危害最重的常果采取“雪花盖顶”的发性病害。防治水稻喷药方式.药剂只喷纹枯病,除打捞浪渣,布于上部叶片上,只清除菌核,以减少菌能是隔靴搔痒,必然源,以及合理施肥,避徒劳无功。免偏施氮肥;合理排2、农药对日目灌,适时晒田等措施前,防治水稻纹枯病外,还必须及时喷药效果好、且又安全的防治。因此,提高药剂农药为井岗霉素。合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理的药液用量为:梅效果,显得至关重要。亩用1%井岗霉素水根据我们的经验,用剂500毫升或5%井药防治纹枯病,必须岗霉素水剂100毫升把握好以下三个要或25%井岗霉素粉点。剂25克,加足一()o公 1、方法得当水斤清水喷雾;或用同稻纹枯病属下部病剂量药,加...&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水稻纹枯病俗称“云纹病”、“花脚秆”,是遍及全球的水稻病害。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但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该病害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水稻减产最高可达50%。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矮秆、多蘖和密植等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纹枯病的发展蔓延加快,危害也日益严重。由于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其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为此,笔者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1症状1.1叶鞘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1.2叶片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1.3穗颈部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近年来 ,纹枯病已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 ,它有4大特点 :①是发生面广。②是抗纹枯病品种极少。③是危害程度日益严重。④是先由稻株下部隐蔽发生。因此 ,防治好水稻纹枯病是夺取粮食高产的关键 ,具体措施如下 :一、打捞菌核纹枯病主要靠菌核在田里越冬 ,越冬菌核经过冬春到早稻插秧时 ,一般有60 %~70 %的菌核能发芽。绝大部分的菌核漂浮在水面上 ,稻田灌水后 ,捞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 ,能减少初次侵染源 ,有效地减轻水稻前期发病率。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 ,适当加深水层 ,然后用畚箕等工具把浮在下风的田边和田角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捞起 ,挑离稻田 ,深埋或晒干烧毁。二、肥水管理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3条原则 :①是重施基肥 ,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 ,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 ;②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 ,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能过量 ;③是追肥要早、要适量 ,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氮肥不能追施过迟 ,以免引起禾苗...&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2:33:5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龙江水稻纹枯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