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语言特点里形容长寿的语言

有哪些出自《诗经》且有寓意的名字?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997,817分享邀请回答8.2K65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K5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古代古诗词各种象征在古诗里经常出现用植物或动物表示一些道德或者品质想柳树代表友谊仙鹤代表长寿,希望高手们告诉我其他的 越多约好啊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4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5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谈谈《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
我的图书馆
谈谈《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
谈谈《诗经》语言的&#8220;三美&#8221;特征
[摘要]《诗经》伟大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创作方法、章法结构、表现手段等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精湛的语言艺术上。本文从解读《诗经》作品入手,进一步探究《诗经》的语言艺术规律,以证明《诗经》语言具有鲜明的音韵美、形式美和风格美,即&#8220;三美&#8221;特征。这&#8220;三美&#8221;特征,充分体现于《诗经》各篇作品之中,成为展示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元素,从而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优秀传统。
  [关键词]《诗经》;语言;&#8220;三美&#8221;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04)03-0038-04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无疑是中国文学苑囿中的一枝奇葩。反复解读《诗经》作品,我们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迸发出来的艺术震撼力,而其诗歌语言方面鲜明的音韵美、形式美和风格美,也构成一束束绚丽的光环,令人眩目陶醉,玩味不已。本文拟对《诗经》语言的&#8220;三美&#8221;特征,进行一些探讨。
  1《诗经》语言的音韵美
  1.1音节明快、和谐
  《诗经》的音节美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音节词发声响亮;二是双声叠韵词韵致和谐;三是重迭词节奏明快,读起来语气流畅、朗朗顺口。我这里着重分析第三个方面的问题。《诗经》中重迭词的运用非常普遍,粗略统计,有750多处运用了重迭词,平均每首诗有两处以上,还未包括在同一首诗中重复使用的。有的一首诗就用了20多处,如《大雅&#183;生民》全诗共72句就有28处重迭词,《小雅&#183;斯干》全诗53句也有15处。有的篇章几乎全是重迭词,如《小雅&#183;皇矣》第八章只有12句诗,竟有10处重迭词。
  《诗经》中的重迭词内容广泛,形式变化多端。试析如下:
第一种&#8220;ABCC&#8221;式,共有300多处,是《诗经》使用最多的重迭词形式。有状貌的,如《周南&#183;葛覃》&#8220;维叶萋萋&#8221;、&#8220;维叶莫莫&#8221;,《卫风&#183;氓》&#8220;氓之蚩蚩&#8221;、&#8220;泣涕涟涟&#8221;、&#8220;淇水汤汤&#8221;、&#8220;言笑晏晏&#8221;、&#8220;信誓旦旦&#8221;,《秦风&#183;蒹葭》中的&#8220;蒹葭苍苍&#8221;等;有状声的,重迭的是象声词,如《周南&#183;葛覃》&#8220;其鸣喈喈&#8221;,《郑风&#183;风雨》&#8220;鸡鸣胶胶&#8221;,《小雅&#183;鼓钟》&#8220;鼓钟将将&#8221;、&#8220;鼓钟钦钦&#8221;等。
第二种&#8220;ABAC&#8221;式,共有190多处,也是《诗经》使用相当多的重迭词形式。如《秦风&#183;小戎》&#8220;载寝载兴&#8221;,《卫风&#183;淇奥》中的&#8220;如切如磋&#8221;、&#8220;如琢如磨&#8221;。这种形式在&#8220;雅&#8221;诗中用得最多,像《大雅&#183;生民》全诗共72句,就有22句是这种重迭词形式,如&#8220;克?克祀&#8221;、&#8220;攸介攸止&#8221;、&#8220;载生载育&#8221;、&#8220;不坼不副&#8221;、&#8220;无灾无害&#8221;、&#8220;实覃实&#8221;、&#8220;是任是负&#8221;、&#8220;或簸或蹂&#8221;、&#8220;于豆于登&#8221;等等。
  第三种&#8220;AABC&#8221;式,共有170多处,也是《诗经》使用比较多的重迭词形式。如《周南&#183;关雎》中的&#8220;关关雎鸠&#8221;,《唐风&#183;鸨羽》的&#8220;肃肃鸨羽&#8221;、&#8220;悠悠苍天&#8221;等。
  第四种是&#8220;ABAB&#8221;式,共有30多处。如《周南&#183;关雎》中的&#8220;悠哉悠哉&#8221;,《魏风&#183;硕鼠》中的&#8220;硕鼠硕鼠&#8221;、&#8220;乐土乐土&#8221;等。
  第五种&#8220;AABB&#8221;式,也是20多处。如《小雅&#183;小?》中的&#8220;战战兢兢&#8221;,《大雅&#183;云汉》中的&#8220;兢兢业业&#8221;、&#8220;赫赫炎炎&#8221;等。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8220;雅&#8221;诗中,国风和颂诗极少,各有2、3处而已。
  第六种&#8220;ABCB&#8221;式,只有10多处。其中的&#8220;B&#8221;全为语气词,如《邶风&#183;谷风》中的&#8220;方之舟之&#8221;、&#8220;泳之游之&#8221;,《卫风&#183;淇奥》中的&#8220;瑟兮兮&#8221;、&#8220;赫兮兮&#8221;等。
  其它重迭词形式还有&#8220;AAB&#8221;式、&#8220;ABB&#8221;式等,但并不多见,前一种只有7处,后一种只有一处,而以上述六种形式为主,都由四个音节组成,而且其中有两个音节重迭。这样的语言形式,不仅能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事物的声色状貌,让读者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而且能让读者感到语音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爽朗,音韵跌宕起伏、和谐完美。这是《诗经》音节美的最突出表现。可以说,重迭词形式是《诗经》语言的主要形式。
  1.2用韵灵活、协调
  《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句尾韵。即在句子的末字处押韵。如《周南&#183;关雎》第一章:&#822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8221;第一、二、四的末一个字押韵。《郑风&#183;清人》第一章也是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8220;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8221;《邶风&#183;静女》和《魏风&#183;硕鼠》等全诗各章都是末字押韵。
  二是句中韵,即句子中间的一个字押韵。如《魏风&#183;伐檀》&#8220;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8221;,&#8220;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8221;句中&#8220;檀&#8221;、&#8220;干&#8221;、&#8220;?&#8221;、&#8220;餐&#8221;押韵。这种用韵形式,韵脚之后往往附带上语气词,也有以动词为韵,再带上代词宾语的,如《召南&#183;鹊巢》:&#8220;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8221;
  三是在一章中一韵到底的,也有换韵的。如《秦风&#183;蒹葭》第一章便是一韵到底的:&#822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8221;。《邶风&#183;静女》第二章便换了一次韵:&#8220;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8221;
  四是逐句押韵。如《魏风&#183;硕鼠》第一章:&#82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8221;
  五是通篇都是隔句押韵。如《召南&#183;桃夭》全诗:&#822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8221;&#8220;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8221;&#8220;桃之夭夭,有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8221;每章一韵,共用了三种韵。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诗经》的用韵形式非常丰富,都是根据吟唱的需要,纯出天籁,无论哪一种都显得非常灵活、协调。
  2《诗经》语言的形式美
  《诗经》的语言形式呈现多元化状态,从二言式到八言式,式式具备。最短的是二言式,如《周颂&#183;维清》的&#8220;肇?&#8221;,《小雅&#183;祈父》的&#8220;祈父&#8221;,《小雅&#183;鱼丽》中的&#8220;?鲨&#8221;、&#8220;鲂鳢&#8221;、&#8220;?鲤&#8221;等。最长的是八言式,如《王风&#183;黍离》中的&#8220;不知我者谓我何求&#8221;,《魏风&#183;伐檀》中的&#8220;胡瞻尔庭有县?兮&#8221;、&#8220;胡瞻尔庭有县特兮&#8221;、&#8220;胡瞻尔庭有县鹑兮&#8221;等。这是《诗经》语言形式美的重要表现。为了突出表现《诗经》的&#8220;四言式&#8221;特点,一般把《诗经》分为&#8220;四言体&#8221;和&#8220;杂言体&#8221;两种体式,两种体式各有千秋,均能体现出鲜明的美学意义。下面重点分析这两种不同诗体的语言特征。
  2.1&#8220;四言体&#8221;排列整齐,表现出整洁、匀称、平稳的美学意义。
  四言体是《诗经》最主要的体式,大部分诗歌都是这种体式。据初步统计,《诗经》中全诗四言到底,没有一句杂言的有150多篇。一般短诗自不必说,即使像《卫风&#183;氓》、《小雅&#183;楚茨》等长诗也全为四言到底,这是一个最显著的特征。&#8220;雅&#8221;诗大部分是长诗,而以四言体居多。《大雅&#183;桑柔》全诗112句,是《诗经》中最长的诗篇之一,但也只有一句杂言,其他全为四言。这是就整首诗说的,如果就单句而言,其比例便高得惊人。四言体诗歌凸显这样的美学意义:从文面上看,排列整齐、划一,给人以匀称、平稳的厚实感;从音节上看,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振振有词的吟读快感。如《周南&#183;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所创制的四言体,对后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战国时期屈原作的《桔颂》全篇都是四言体;汉代的赋也是四言为主,&#8220;四六骈文&#8221;更离不开四言体;曹操也写了不少四言诗,如《观沧海》《龟虽寿》《步出夏门行》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篇;现代成语还保持着四言体式;许多通俗读物都用四言体,例如《四字经》、《百家姓》等。由此可见,四言体不仅影响深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2.2杂言体错落有致,带有建筑美学特点。
  《诗经》中的杂言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句式灵活多变的杂言体,如《小雅&#183;鱼丽》第一章:&#8220;鱼丽于?,?鲨。君子有酒,旨且多。&#8221;第二、三章都是这种体式。又如《唐风&#183;无衣》第一章:&#8220;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8221;也是这种体式。这种杂言体,语言长短不一,节奏停顿参差不齐,但能让人感到错落有致,灵活乖巧,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另一种是&#8220;杂&#8221;得颇有一定规律,使人感到杂而不乱,交错有序。从文面上看,呈现宝塔状,与俄国的&#8220;楼梯式&#8221;很相似,可以把这类诗称为&#8220;宝塔式&#8221;,它能给人一种建筑美感。如《小雅&#183;祈父》第三章,从第一句到第四句分别为二、三、五言:
  &#8220;祈父,不聪。
  胡转予于血,
  有田之尸饔。&#8221;
  《王风&#183;扬之水》第一章,从第一句到第四句分别为三、四、五、六言;《邶风&#183;式微》第一章,从第一句到第四句分别为二、三、四、五言。这些都是《诗经》中最典型的&#8220;宝塔式&#8221;。这种诗歌的是音节由少到多,读起来给人一种逐步开阔,犹如&#8220;黄河之水天上来&#8221;的流泻感。
  此外还有一种&#8220;倒塔式&#8221;,如《陈风&#183;株林》第一章,从上到下分别是五、四、三言:
  &#8220;胡为乎株林,
  从夏南。
  匪适株林,
  从夏南。&#8221;
  这种诗体的音节是从多到少。如果说,&#8220;宝塔式&#8221;能给人以&#8220;由远到近&#8221;的视觉感受,那么&#8220;倒塔式&#8221;则与此相反,给人以&#8220;由近到远&#8221;的心理效应。
  3《诗经》语言的风格美
  3.1通俗自然美
  《诗经》绝大部分是群众口头流传的民歌,通俗自然是最主要的风格。许多诗歌,特别是&#8220;国风&#8221;诸作,语言简炼朴实、通俗易懂。我们说《诗经》的语言通俗自然,是指两方面的情况。
  第一是语言本身不枝不蔓,没有任何刻意修饰,而是平平实实的一句话,一句通俗得不能再通俗了的话。如《周南&#183;关雎》、《周南&#183;汉广》、《?风&#183;相鼠》、《周南&#183;桃夭》等都是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诗篇。其它如《郑风&#183;出其东门》&#8220;出其东门,有女如云&#8221;,《小雅&#183;鹤鸣》&#822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8221;,《小雅&#183;何人斯》中的&#8220;我闻其声,不见其身&#8221;等,语言也非常通俗。
  第二是指《诗经》的许多诗句被历代文人加工延用之后,逐步成为脍炙人口的固定词组,其意义不仅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而且相当稳定。如《大雅&#183;板》的&#8220;不可救药&#8221;,《召南&#183;草虫》的&#8220;忧心忡忡&#8221;,《小雅&#183;小?》的&#8220;战战兢兢&#8221;、&#8220;如履薄冰&#8221;,《卫风&#183;氓》的&#8220;信誓旦旦&#8221;,《大雅&#183;大明》的&#8220;小心翼翼&#8221;,《大雅&#183;云汉》的&#8220;兢兢业业&#8221;,《豳风&#183;鸱?》的&#8220;风雨飘摇&#8221;,《小雅&#183;天保》的&#8220;万寿无疆&#8221;、&#8220;寿比南山&#8221;,《小雅&#183;角弓》的&#8220;绰绰有余&#8221;,《大雅&#183;抑》的&#8220;投桃报李&#8221;,《王风&#183;采葛》的&#8220;一日三秋&#8221;,《大雅&#183;?民》的&#8220;明哲保身&#8221;,《郑风&#183;将仲子》的&#8220;人言可畏&#8221;,《周颂&#183;敬之》的&#8220;高高在上&#8221;等,不胜枚举。这些固定词组,有的与《诗经》原句一字不差,有的只变动个别字,有的则是几个诗句的紧缩。但不管如何,都是《诗经》语言传承与发展的结果。据《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所录,出自《诗经》的成语就有100多条,可见《诗经》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3.2高贵典雅美
  《诗经》有些诗篇或者诗句,用词讲究,描写的对象尊贵,表达的意义深刻、严肃,语言结构缜密,语气流畅,句句掷地有声,显示出一种高贵、雍容、华丽、典雅的风格。这种风格,在&#8220;雅&#8221;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小雅&#183;天保》有这么一段描写:&#8220;如山如阜,如风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8221;&#8220;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8221;。这首诗是群臣祝福君子健康长寿的诗,主题肃穆、庄重,用词精炼、贴切,用于比喻的事物都是宏大、高贵、恒久的事物,且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读起来令人肃然起敬。诗中一连用了九个&#8220;如&#8221;字作比喻,显得高贵、典雅,因此后人都喜欢用&#8220;天保九如&#8221;作为健康长寿的祝语。诗中还包含了&#8220;日升月恒&#8221;、&#8220;寿比南山&#8221;等现代成语,今天常用&#8220;松柏&#8221;比喻健康长寿的传统观念也源于此。《小雅&#183;南山有台》也是一首祝愿宾客纳德长寿的诗,第二章这样写道:&#8220;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8221;这里的&#8220;桑&#8221;、&#8220;杨&#8221;在古代都是高雅的树种,&#8220;万寿无疆&#8221;也被延用至今。《小雅&#183;小?》最后一章这样写道:&#8220;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8221;这一章诗也包含了&#8220;冯河暴虎&#8221;、&#8220;战战兢兢&#8221;、&#8220;如履薄冰&#8221;、&#8220;知其一不知其二&#8221;等现代成语和熟语。
  3.3恢谐幽默美
  从现代审美角度说,恢谐、幽默属于喜剧美。在《诗经》中,许多用于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在今天看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当时却不一定是这样,往往还有另外的文化内涵。比如《周南&#183;螽斯》一诗,本意是&#8220;祝愿子孙众多&#8221;,但诗中第一章却以漫天纷飞的蝗虫来作比喻:&#8220;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8221;全诗三章,后面两章也是这样,内容和形式都无多大差别。在今天看来,&#8220;蝗虫&#8221;是一种害虫,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诗经》却用来比喻&#8220;子孙众多&#8221;,这是不可思议的。又如《召南&#183;野有死?》第一章:&#8220;野有死?,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8221;《野有死?》是一首美丽的恋歌,用獐子的死尸来比喻怀春少女,就显得十分滑稽。又如《豳风&#183;狼跋》,本意是赞美公孙宽待人接物的宽厚胸怀,但诗却这样写:&#8220;狼跋其胡,载?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跋其尾,载?其胡。公孙硕肤,德言不瑕。&#8221;诗中先写狼前进时踩着下巴上吊下来的垂肉,后退却又踏着自己的大尾巴,说明狼肥得连走路都难;接着描写公孙非常肥胖,肥胖得像这只狼一样行走困难。用肥胖来形容他的体胖心宽,又用体胖心宽来显示他宽以待人的美德。这里有比有兴,比其他诗中的比兴多了一个弯,切入点是&#8220;肥胖&#8221;、&#8220;走路困难&#8221;,这是从视觉到感觉之间的暗转。还有《齐风&#183;敝笱》用破烂的鱼篓来比喻荒淫无耻的文姜,用鱼儿进出鱼篓之多来比喻跟随文姜的仆从多。诸如此类,用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进行比喻,确实显得非常滑稽、恢谐。
  幽默也是《诗经》的突出风格。我们先来看看《小雅&#183;大东》的两章诗:&#8220;?彼织女&#8230;&#8230;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8221;大意是:虽说是&#8220;织女&#8221;,却无论如何都织不出布来,那&#8220;牵牛&#8221;也拖不了大车厢。这里用了双关语手法,暗换概念,形成幽默。诗的另一段这样写:&#8220;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8221;&#8220;箕&#8221;和&#8220;斗&#8221;既是星宿名,又是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前面说的是星宿,后面又说它没起到常用工具的作用。也是利用双关语意,暗中转换概念,使语言显得滑稽幽默。
  这样的语言风格非常突出,特别是运用比兴的地方俯拾皆见。如:《?风&#183;伐柯》以&#8220;伐柯伐柯,非斧不克&#8221;来比喻&#8220;取妻如何,匪媒不得&#8221;(如果要娶妻子没有媒人是不行的);《曹风&#183;蜉蝣》以&#8220;蜉蝣之羽,衣裳楚楚&#8221;之美丽来比喻&#8220;心之忧矣,于我归处&#8221;(我的心好伤感啊,我的归宿在何处)之感伤;《陈风&#183;东门之池》以&#8220;东门之池,可以沤麻&#8221;来比喻&#8220;彼美淑姬,可与晤歌&#8221;(善良的姬家姑娘,可以同她一起歌唱);《陈风&#183;衡门》以&#8220;岂其食鱼,必河之鲂&#8221;来比喻&#8220;岂其取妻,必齐之姜&#8221;(要娶妻子,一定要娶齐地的姜氏)。
  &#8220;风雨&#8221;、&#8220;雨雪&#8221;等景物,一般都是用来衬托伤感的心情,但也有例外,如《郑风&#183;风雨》便用来衬托一个女子见到亲人时无限喜悦的情景:&#8220;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8221;在《邶风&#183;北风》中又被用来衬托真挚的爱情:&#8220;北风其凉,雨雪其。惠而好我,携手同行。&#8221;。
  从今天看来,喜鹊、鹌鹑都是喜庆、吉祥、可爱之物,但在《诗经》里却被作为揭露&#8220;恶人&#8221;的起兴物,如《?风&#183;鹑之奔奔》第一章:&#8220;鹑之奔奔,鹊之疆疆。人之无良,我以为兄。&#8221;
  以上,笔者结合学习心得,探讨了《诗经》语言音韵美、形式美、风格美的&#8220;三美&#8221;特征,试图从一个角度来认识《诗经》精湛的语言艺术。确实,《诗经》在章法结构、遣词造句、节奏韵律诸方面,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基础,体现了汉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醇厚的审美趣味,而继承和发扬其语言艺术传统,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袁愈?、唐莫尧.诗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罗先德,男,广西钦州人,1952年生,文学学士。广西广播电视大学钦州市分校讲师。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里形容女子的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