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菲的世界哲学观点更喜欢哲学

&p&1.收入水平永远是秘密,工作范围永远是公开的秘密。 &br&&/p&&p&2.用朋友的态度对待下级,但别用朋友的身份接触下级;反之,用朋友的身份对待上级,别用朋友的态度接触上级。 &br&&/p&&p&3.国企,可以拉帮但别结派,因为拉帮可以搞事但别搞势;私企,可以结派但别拉帮,结派是资源,拉帮容易被人利用(本条不绝对) &br&&/p&&p&4.下属相互之间有矛盾没关系,别闹大了就不要管,因为如果管了就容易管出是非。如果一定要管,上级知道的情况下一定别和稀泥,必须认真办,那如果上级不知道,自己看着办。 &br&&/p&&p&5.有些公开场合需要表现位置的话,能不说大就不说大,能不说就不说。私底下论资排辈的时候,能往大了说就往大了说,但别吹牛,这种场合吹牛的,信你的人一般都比较傻,不信你的人,往往就容易针对你有所行动了。 &br&&/p&&p&6.涉及利益关系的,资格永远比资历重要;涉及人际矛盾的,资历永远比资格重要。 &br&&/p&&p&7.上级交待你的问题,可以装傻但不能充楞,充愣是能力问题,装傻是办事作风;下级跟你反映的问题,能帮的一定要帮,别耍小聪明,不能帮的就直言相告。 &br&&/p&&p&8.对待下级,心态上一视同仁有助于你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过真能帮到你的一定要重视,总给你添乱的,无论是刺头型的还是低能型的,不针对但是心里要有数。 &br&&/p&&p&9.下了班,谁也不认识谁,谁也别认识谁。&/p&&p&&br&&/p&&p&——分割线,写于 零点五分——&/p&&p&&br&&/p&&p&首先跟各位朋友再解释一下拉帮和结派的区分(我自己的理解)&/p&&p&拉帮不区分尊卑,是一定范围的兴趣圈,能帮上忙的帮一把,走近了是一起吃工作餐的关系,走远了参加个活动什么的方便打个招呼,这样的关系,发展于国企是没问题的。&br&&/p&&p&结派,通俗的说就是圈中圈,不设范围,有尊卑之说,这样的做法是让老板知道你的交际能力,但是这个能力的权衡取决于你对你们老板脾性的了解和对企业文化的解读(比如有的老板不喜欢结党营X,那你就得考虑一下结派的可行性)&br&&/p&&p&我的回答通常都不绝对,尤其是这种标个括号的。&br&&/p&&p&其次,说说我自己当了领导之后的感觉,之所以要说一下,是因为留言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友好的交流,少数朋友可能是气性比较大或者受到上级的压迫比较多,说话冲了点也脏了点,没关系(我已设置一部分留言隐藏,避免大家互相打起来,因为某些人的有些话说的太杠精了,就不给理性的朋友们添堵了)。&br&&/p&&p&我脾气好就行。&br&&/p&&p&如果你觉得无论什么位置的领导都必须在企业中玩的乘风破浪,上得老板赏识下得属下认同,那我觉得你要么是工作在相当牛叉的团队或是部门,要么就是太理想了。&br&&/p&&p&很不幸,我可能就是打破你理想的个例:我本身是某企业基层项目负责人(是不是说的很保守?对,因为位置得来不易,不敢到处招摇)自己也有工作室在做,我曾在很多不同职能团队中担任负责人(或是辅责人,辅助责任人,二把手)角色。&br&&/p&&p&你是不是听着挺别扭的?没错,人家都是“我带过什么什么团队,我领导过什么什么项目”到袁大岛这儿了,成了一个&b&感觉似乎是在背锅的人?&/b& &/p&&p&没错,其实&b&小领导就是背锅的&/b&,甚至一个企业的管理层(甭管你是高管还是低管还是我这种特低管)出了事,除非你手腕很硬(要么有惊天业绩,要么你家人很强,这话说的直白点不好意思)逐级背锅是常态。&br&&/p&&p&说是心惊胆战的工作那夸张了,反正当了领导,你会发现你需要注意的地方太多了,打个比方:不该说的话说了,以前做职员那就哈哈一乐,谁怕谁啊?现在就怕小报告,虽然我有办法处理,但话头迁过去了,&b&不服软的结果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b& &/p&&p&所以我希望大家千万别觉得领导就多么了不起(当然决策层那帮人确实有可敬之处),尤其是像我这种芝麻小官,如果你见到跟你耀武扬威整天玩弄办公室政治的,别搭理他,你放心,总有脾气比你差的人去搞他:要么这个人是你同事,要么这个人是你老板(某某户也许不会被搞,那没办法,哎。)&br&&/p&&p&如果你见到像我这种大半夜还在码字告诉你事情真相的小人物,请你理解我们这种人的苦衷:当然不理解我也不能逼你理解,我只能说&b&大家都不容易。&/b& &/p&&p&晚安朋友们。&/p&&p&&br&&/p&&p&——分割线 写于 早——&/p&&p&&br&&/p&&p&说说关于第二条的解释。&/p&&p&用朋友的态度对待下级,但别用朋友的身份接触下级。意思就是说从态度上你要有尊重对方想法意图,并且愿意与对方进行互动的态度。但是从身份上来说,你们毕竟有上下级关系这道坎(特别投缘的除外,这点以后我会在我的文章中详细谈谈我的看法)&/p&&p&用朋友的身份对待上级,就是你从身份上是亲密的,表现出一种友情的特征(单方面信任,单方面支持,单方面协助并愿意倾听其思考的声音。我之所以说是单方面的,是因为在没有得到呼应之前,抱有太大期望往往会导致被利用)但是从态度上你们毕竟上下级有别,如同上面所说对待下级的思路一样:毕竟对方是老板,态度上你是被动的,主动权在对方。&/p&&p&再说说第七条的前半部分:可以装傻但不能充楞。&/p&&p&装傻不是智慧,装傻是没辙。对,你没听错,&b&是没辙。&/b&&/p&&p&有智慧的人会用更好的方法去周旋,但是如果你不够聪明身上有肩负一定的责任,那么装傻至少能保证让你少出大错(不出错的职场请查看本提问之中的部分回复),在出小错的时候可以卖好(卖好就是自己有破绽,对纠正自己破绽的人报以示好,是一种较为基础的交际手段,以后我的文章中会提到)&/p&&p&而充楞和装傻不同,充楞就是冲动,是一种看似表达客观言论实则被激烈情绪所控制的一种&b&情绪错觉&/b&:我是正义的,我是可以发声的,所以当我开始表演的时候,你们都要看清楚。&/p&&p&对于只能一步步靠自己往上爬的人来说,冲动可以释放,但别在职场中表现出来:&b&有人就等着你绷不住呢!&/b&&/p&&p&&br&&/p&&p&&b&最后说说为什么我会把这个本应写的高大上的答案解释的那么通俗&/b&&/p&&p&&b&答案很简单:领导也是普通人,或者说大多数领导都是普通人,别觉得他们忍得住七情六欲是应该的,有些时候他们释放起来比你小时候挨爸妈揍之后的释放还厉害。也别觉得他们就一定在能力格局视野三观等一系列你能看到的所谓高B格问题上比你做的要好的多。&/b&&/p&&p&&b&当然,他们也许做的会比现在的你好一点,不过你也不差,努力努力,他们(至少是我)不是你的对手。&/b&&/p&&p&&b&上班了,大家再会。&/b&&/p&
1.收入水平永远是秘密,工作范围永远是公开的秘密。 2.用朋友的态度对待下级,但别用朋友的身份接触下级;反之,用朋友的身份对待上级,别用朋友的态度接触上级。 3.国企,可以拉帮但别结派,因为拉帮可以搞事但别搞势;私企,可以结派但别拉帮,结派是资源…
&p&&b&乔斯坦·贾德将哲学看的与生存同等重要,他曾说:“假如人们生活中缺少了哲学式的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b&&/p&&p&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可以说,生活既是哲学,人生就是一次不断摸索哲学式生存的过程,而阅读哲学则是帮助我们提升思想的高度,成就思想深度的重要命题。&/p&&p&&br&&/p&&p&今天推荐的这几本书,蕴含了哲学性的思辨和哲理性的反思,是增长智慧,提高思想深度,辨析生存哲理的佳作。&/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1e860e9b49aca8eff4921_b.png& data-rawwidth=&495&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1e860e9b49aca8eff4921_r.jpg&&&/figure&&p&&br&&/p&&p&&b&1.《苏菲的世界》&/b&&/p&&p&作者:乔斯坦·贾德&/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4d89fb9cc8_b.png& data-rawwidth=&201& data-rawheight=&2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1&&&/figure&&p&&br&&/p&&p&《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p&&p&作者通过苏菲玩积木的过程讲述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通过皇帝的新衣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通过戴眼镜等方式讲述康德的时间和空间形式;通过光着身体的男人,讲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b&最终通过苏菲向读者展示了哲学的魅力,唤醒了读者的求知欲和对世界、对生命的敬畏。&/b&&/p&&p&&b&“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b&&/p&&p&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p&&p&&b&【经典语录】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光,然后,我们就莫名失去了对方,就像我们莫名其妙来到这世上一样。&/b&&/p&&p&&br&&/p&&p&&br&&/p&&p&&b&2.《沉思录》&/b&&/p&&p&作者:[古罗马]马可·奥勒留&/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fd66c5ccaa0caeffb2c58_b.pn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5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p&&br&&/p&&p&《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的一部语录体的哲学思想散文集,是人类思想最伟大、最智慧的经典著作,代表了人类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p&&p&&br&&/p&&p&&b&整部书只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是自然的本性与沉思的理性之间的对话,是行动之后的反刍再思考。阐述了灵魂与死亡、个人与社会及宇宙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b&&/p&&p&&br&&/p&&p&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b&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进行正直地思考才能有所收获。&/b&&/p&&p&&br&&/p&&p&本书启示我们对富贵名利、社会责任、道德修养、存在与死亡等诸多问题的哲学式思考。在如今这个喧嚣浮华的世界,这样的一本书必然能带领人们自我醒悟,从先贤的智慧中找到养心良方。&/p&&p&&br&&/p&&p&&b&【经典语录】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b&&/p&&p&&br&&/p&&p&&br&&/p&&p&&b&3.《人生的智慧》&/b&&/p&&p&作者:阿图尔·叔本华&/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f99c5b98ccb6fe13bad5ec_b.pn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4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p&&br&&/p&&p&《人生的智慧》是德国思想家叔本华为普通大众而写的一部虽然世俗但并不简单的书。&b&叔本华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人生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b&&/p&&p&&br&&/p&&p&本书中,叔本华放弃了居高俯临的审视角度,错综复杂、众说纷纭的世俗人情的话题,经过这位思想大师一贯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p&&p&&br&&/p&&p&叔本华认为人类主体的美好素质对于人的幸福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美好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p&&p&&br&&/p&&p&&b&翻开本书,我们将彻底读懂“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b&&/p&&p&&br&&/p&&p&&b&【经典语录】明智的人在取暖时,懂得与火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b&&/p&&p&&br&&/p&&p&&br&&/p&&p&&b&4.《罗马人的故事》&/b&&/p&&p&作者:盐野七生&/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bcc2a369f91eda378a669_b.pn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p&&br&&/p&&p&《罗马人的故事》主要描述1300多年间罗马称霸地中海的历史,是讲述罗马历史的书籍中不得不看的作品。
&/p&&p&&br&&/p&&p&作者以人物和事件交错的叙述方式,突显了公元前133年-前63年这个革命动荡的世纪,讲述了古罗马帝国崛起兴衰的整个过程。&/p&&p&&br&&/p&&p&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持续保持长久的国泰民安,即使没有来自外敌的威胁,也会出现产生于内部的敌人。盛极必衰,如果这就是历史之理的话,罗马在众多“盛者”中别具一格,没有“伟大瞬间”的灭亡会更好些,这种“必衰”的方式也与众不同。&/p&&p&&br&&/p&&p&&b&当您并未放弃而读完故事时,我敢说,您会看懂罗马人之死。透过本书,作者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成功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成为霸者之后罗马人的种种困境与混乱,值得经营现代生活的你我深切反思。&/b&&/p&&p&&br&&/p&&p&&b&【经典语录】要在严酷的现实中生存,又能保持精神上的安定,关键在于能否创造一个远离现实,属于自己的世界。&/b&&/p&&p&&br&&/p&&p&&br&&/p&&p&&b&5.《瓦尔登湖》&/b&&/p&&p&作者:梭罗&/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13dcbfb1f26a_b.pn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p&&br&&/p&&p&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没有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p&&p&&br&&/p&&p&1845年春天,梭罗来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的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年多的隐居生活,自耕自食,沉思写作,忠实记录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并写成了这部散文集。&/p&&p&&br&&/p&&p&梭罗主张回归自然,崇尚简朴生活,他在描述田园生活与大自然迷人景物的同时,渗透了睿智脱俗的哲理思辨。&/p&&p&&b&几个世纪以来,书中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文字,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的灵光,赢得了全世界越来越多读者的共鸣,成为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传世经典。&/b&&/p&&p&&br&&/p&&p&&b&【经典语录】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b&&/p&&p&&br&&/p&&p&&br&&/p&&p&&br&&/p&&p&&br&&/p&&p&&br&&/p&&p&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iReader读书】&/p&&p&&/p&
乔斯坦·贾德将哲学看的与生存同等重要,他曾说:“假如人们生活中缺少了哲学式的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可以说,生活既是哲学,人生就是一次不断摸索哲学式生存的过…
太痛苦了,认认真真写了这么多,人们根本不看你写了啥,上来就问一些,我在文章里已经解释过的最最最最最最基础的东西。我还能说什么?_?再给你重复一遍?我是欠你的?&br&&br&我宁可没写这些,也不希望被你们当成废纸。&br&&br&。。。。。。分割线。。。。。。&br&以下是原文&br&&br&佛教是建立在超自然的秩序上的宗教,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比一些一神教(不提名字了怕引战)要有意义。&br&在分析佛教之前,先抛一个俗套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或者,你活着是想干什么?&br&&br&你可能说了,我喜欢看电影,喜欢在电脑前打游戏,享受击败对手的成就感,我喜欢去郊游,我喜欢吃好吃的,我爱我的家人等等。&br&&br&但是,我现在把你换成一只猫。&br&&br&一只猫放在电影院,或者去郊游,它能产生和你相同的愉悦感吗?&br&一只猫击败对手或者抓住耗子,它的本能满足了,但是它会产生成就感吗?&br&一只小猫依恋它的父母,它能产生和你一样的爱吗?&br&&br&你会发现,人生的意义,并非是看电影,郊游,和亲人在一起这些客观的事,而是精神感受,当然,客观事实是物质基础,你不能凭空产生精神感受,但如果你感受不到,物质也没有意义。&br&&br&物质和事件的意义在于,它是精神的载体,人所追求的是精神而非物质,只是要通过物质去追求。&br&&br&你可能不服了,难道吃饭也没有意义?&br&&br&对,在没有精神的情况下,吃饭也没意义!&br&吃饭的意义在于,维持肉体生命的延续,那么,如果你没有精神感受,你的肉体生命的延续又有何意义呢?&br&&br&你的身体不过是一台运作的机器而已,心脏就是个泵。&br&&br&当然,你可以说,你父母看见你的身体还在运作,他们能感受到幸福,但这前提在于,你的父母还是有精神感受的,所以绕了一圈回来,真正的意义依然是精神感受,物质的意义在于,它是精神的载体。&br&&br&在搞清楚这件事之后,我们可以正视一些问题了。&br&比如&br&近十年,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但精神却没有变得相对不空虚。&br&微信QQ贴吧知乎,人们交流更便捷了,但人们的友情却没有更纯粹,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更疏离了。&br&科技发展了,但不等于人的生活就更有意义了。(当然,我没说科学是罪魁祸首,事实也不是)&br&&br&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发展都是物质上的发展,并非精神上的,而物质仅仅是载体,精神上的丰盈充实愉悦,还要从精神上解决。&br&&br&于是,我们要说回佛教这个问题了。&br&&br&佛学是一种出世的哲学,是修心的哲学,它要解决的是,物质文明不能解决的事情。&br&&br&当然,物质是载体,所以,你得先保证自己吃喝睡不成问题,人身安全没问题,然后才能谈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br&&br&佛学认为,众生都是有痛苦的,你环顾一下周围,不管是亿万富豪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都有各种各样的痛苦。这是无法避免的。&br&&br&众生都有各自的痛苦,但这不是最大的痛苦,仅仅是精神感受之一。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于欲望。&br&&br&得不到,怕失去。&br&&br&当你快乐的时候,你害怕失去这种快乐,并渴望得到更多快乐。&br&当你痛苦时候,你内心极其渴望快点结束这种痛苦,并畏惧未来可能存在的更多的痛苦。&br&&br&于是,人的精神感受,和精神本身混在一起,人每时每刻都要受到欲望的折磨,几乎没有一刻内心是平静的。&br&&br&与一些不着边际的宗教哲学相比,佛教相信痛苦是不能避免的,快乐也不是永恒的,人注定要活在痛苦与快乐之中。&br&&br&但,如果你不害怕失去现在的快乐,也不想着赶紧结束这痛苦,你的精神就能从精神感受中解脱出来,得到内心的平静。你依然痛苦,依然快乐,但他们就像一页页纸从你脑中飘过,你的内心依然是平静的。&br&&br&实际上人生也正是如此,你这一秒痛苦,这一秒就过去了,如果这一秒没过去,你就没有得到这一秒的痛苦。&br&&br&佛教通过一些仪式,音乐,行为活动来训练人这种能力,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这个过程很抽象,流传中也有很多模糊了,反正我没有成功。可能我方法不对,也可能是我不信佛的缘故。只研究佛法,和一些仪式,很难实现。&br&&br&好吧,回到开头,我说,佛教是建立在超自然的秩序上的,就是这个含义---佛教里,“人要逃离欲望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简述)”,是超越自然的,也是超越佛的。佛自己也要逃离欲望的束缚,但是在一神教里,神是最高的法则,一切快乐痛苦美秩序都是神创造的。&br&&br&比如,在西游记,佛和菩萨要设立九九八十一难,帮助师徒四人逃离内心的欲望,他们自己不能挥挥手就让他们成佛,只能渡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在那条超自然的秩序之下的。&br&但在一神教里,只要那个神愿意,挥挥手就能让你逃离痛苦,神是最高的秩序。&br&&br&于是,佛教的研究,最后会变成一个哲学问题(逃离欲望),而对大多数一神教的研究,虽然也有哲学问题,但最重会变成更虚无的神学问题。&br&&br&说的差不多了,另外,我不信佛,也不信别的教,我其实是个自由人文主义者,但是我个人认为建立在超自然秩序上的宗教更有意义(佛教道教)。仅代表个人看法,还望指正。&br&&br&以及,我上面讨论的都是宗教本身,不讨论作为政治手段的宗教。&br&&br&最后,宗教是信仰的一种,信仰也可以是别的东西,但我不认同物质科学客观世界也可以是信仰。&br&我可以说,我的信仰是,内心的平静是最终的精神诉求。&br&但我不能说,我的信仰是,高铁是最好的交通工具。&br&客观科学,只谈真相,精神文明,才谈信仰。&br&暂时就这些吧,题主的问题,其实已经在前面的回答里了。&br&&br&。。。。。分割线。。。。。&br&&br&再写一段,在你读我的文字的时候,应该能感觉到我内心是不平静的,有情绪波动的---我是个失败品,或者,我自己的精神追求其实和佛学的追求是有差异的。要是真的解脱的人,也不会在这写字了。&br&&br&但我看了很多回答,内心真的很难过,因为人们拿佛学跟科学,造飞机,探索宇宙,线性代数放在一起比较,还说的煞有其事,还有很多人跟着赞,还有很多人反问,佛学就能解决人的心理问题?&br&&br&我想说,佛学所追求的,只是很多种精神诉求之一,把精神从精神的感受里解脱出来,并不是唯一的信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精神诉求。(我其实也不信佛)&br&但是,探索宇宙一类的,只是物质层面的,当你说科学能让你探索宇宙的时候,你其实说的是,科学能带给你探索宇宙时带来的新奇感和快感---让猫看一看宇宙,他估计不会快乐的,还会害怕。&br&&br&最后悄悄留个小故事&br&&br&中国一个孩子,从没出过大山,有一天,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很快乐,但是后来,他天天都能呆在外面的世界,他还会因此快乐吗?&br&&br&后来啊,这个孩子在中国呆腻了想出国看看,有一天,他终于去了西方,嗅到了带着自由的甜味的民主空气(哈哈哈),他很新奇。可后来,他有钱了,他随时随地都可以出国,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他还会因此快乐吗?&br&&br&再后来啊,他又觉得生活没意思了,他想去看看宇宙,有一天,他终于上了飞船看了宇宙,他很新奇快乐满足,可后来,科技发展了,他天天都可以去看宇宙,他还会因此快乐吗?&br&&br&终于有一天,他都看过了,想看就能看,他都玩过了,想玩就能玩,他反而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了,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提起他的乐趣,他陷入了空虚。&br&&br&现在问题来了。&br&如果他过去不是没完没了的追求看宇宙这些事情,而是修养他的心灵,追求他的信仰(不管是不是佛),他现在,会不会过得幸福一些?&br&&br&不过,以大众的眼光来看,那个随便就能去太空玩的,肯定幸福多了。可实际上呢?&br&这个问题其实讨论的是,快乐来自欲望的解脱,还是欲望的满足。
太痛苦了,认认真真写了这么多,人们根本不看你写了啥,上来就问一些,我在文章里已经解释过的最最最最最最基础的东西。我还能说什么?_?再给你重复一遍?我是欠你的? 我宁可没写这些,也不希望被你们当成废纸。 。。。。。。分割线。。。。。。 以下是原文…
这几天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相关的高票答案看了一遍,正如知乎上许多其他哲学问题一样,(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词),排名前几的答案往往也未能幸免。所以重新整理了一下相关资料,打算写一个导论+论战式的回答,以求使这个问题被正确的理解和讨论。&br&&br&长文预警! &br&&br&第一部分介绍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问题背景,第二部分澄清高票答主们的误解,第三部分重复前两个部分,并熬成鸡汤。&br&&br&一、&br&&br&通常,哲学问题中一半的困难都在于理解问题本身,但在这里的情形是相对简单的——正如我们将在下面看到的那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容易解决的,相反,也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那样,它将是非常困难的。&br&&br&我准备从这样一个片段开始我们的讨论:&br&&br&&blockquote&“这个杀人犯是在贫民窟里长大的。当他七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遗弃了他。他经常受到母亲的虐待,他的哥哥姐姐也欺负他。他从来没有机会上学,而当他能找到工作的时候,他从来都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他抢那家商店的时候已经快饿死了,而且还染上了强烈的毒瘾,也没有朋友能给他帮助。他姐姐说:‘当他还是个小孩子时,我就知道他早晚会这么干的。’他母亲则抱怨说:‘我不理解!’检察官称之为:‘一个冷酷无情的、蓄谋已久的行为。’辩方则控诉整个社会,声称正是社会的忽视和负面的影响才使此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凶手。” &br&&/blockquote&&br&第一个问题是:当一个无辜的人被杀害,终结他生命的直接原因——这个杀人犯——就是那个应该受到惩罚的对象吗?法庭当然会这样认为,我们也相信这维护了正义,给了死者一个交代。但这里还有几个疑问,在能给出确定的答复之前,我们不妨先别急着下结论,比如&b&:“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参与杀人的其他因素(如那把枪)应该受到惩罚呢?”&/b&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并不困难,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给出答案:&b&“因为他可以选择不这样做(Ability To Do Otherwise),而枪不可以。”&/b&因为如果他选择不开枪,枪无法主动射击,如果他选择开枪,枪也无法主动不射击(即使出现不同的情况,那也必定是因为其他物理因素,而不是因为枪能够&b&做出选择&/b&)。换句话说,&b&枪的行为不被自己所决定(在这个例子中——具体的说——是被他所决定),而他的行为&u&只被自己决定&/u&。&/b&眼尖的朋友一定已经发现,这个“只”字似乎断定得过强了,但只要经过仔细的思考就会同意:如果不是在因果链条上只被自己决定,那么他与枪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能够使得只有他是&u&应该&/u&承担&u&责任&/u&的那个呢?&br&&br&看来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我们不禁要问:这个&b&“&u&自己&/u&”&/b&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似乎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得到回答的问题,我们不妨先清点一下目前已知的有哪些:&b&1.&/b&&b&它&/b&&b&与“我的行为”是不同的,&/b&&b&它是“内在”的,并且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或者&/b&&b&更准确的说,它是“我的行为”的原因&/b&&b&。2.它不是任何事物的结果,否则受到惩罚的应该是因果链条上那些更远的(或终极的)原因的合集(如“整个社会”或者“宇宙大爆炸”),而不是“我”。&/b&&br&&br&因为这个“自己”兼具“可以做出选择”和“内在的”两个特点,我们用一个专门的术语——&b&“自由意志”&/b&——来讨论它,以使它和“身心问题”等其他心灵哲学问题区分开来。&br&&br&在前面的讨论中,还有这样一个念头在我们脑海中时隐时现:也许根本就没有这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所谓的“自由意志”,在看似自由的行为下其实是一张&b&因果链条&/b&的大网。他的父母造成了他的暴戾和贫穷,毒品的强瘾使他失去了控制,社会的冷漠则放纵他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诚然,这所有的因素都是造成他成为一个杀人犯的原因,但我们不可能惩罚整个社会,因此我们只好直接的、方便的将他消灭掉。&br&&br&就像一个玻璃球,一个发球器使它进入了平面,开始朝着某个方向运动,方向上正好有一个下坡使它速度大增,而整个平面是如此的光滑,以至于在撞碎另一个玻璃球之前它根本无法停下来,那另一个玻璃球碎的时候,我们就把它也打碎了,因为比起更改整个系统,这要更方便一些。&br&这似乎很接近一个被我们称之为“决定论”的描述:&br&&br&&blockquote&“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并且我们不能改变规律,那么,我们就不能改变未来。”&/blockquote&&br&然而,在决定论的语境下我们只是为了“方便”或者“实用”来执行道德评价吗?各位不妨先在这里独自思考得出结论。&br&&br&其实,上面的关于因果链条和玻璃球的描述有许多不恰当之处,它们是一些故意犯下的错误,除了通过犯错再澄清它们来增进理解,我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1.如果一切事物都只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那么“惩罚”、“奖赏”、“卑鄙”、“高尚”、“责任”这些&b&道德评价将变得毫无意义&/b&。2.“整个社会”也只是很近的一环,没有理由不再追问它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我们相信现代宇宙学的假设,准确的说&b&,一切在大爆炸发生的同时就已经被决定了&/b&,包括我现在坐在电脑前,打下这个“字”字。因此,“惩罚”他并且自以为是在“惩罚”他,都是已经被决定的内容之一。认为是方便也好,实用也好,你除了在这一刻看到你正在看的这一句话冒出你正在想的这些念头,并没有任何别的选择。&br&&br&将这一意见推广到我们的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失去了“应该”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b&它的困难并不在于我们是否还能继续进行道德评价,而在于这种道德评价将会变得如此空洞,以至于即使坚持它可以有&/b&&b&意义&/b&&b&的存在,它也已经与原有的意义彻底不同了。&/b&&br&&br&如果因果律的后果如此严重,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它呢?我们可不可以直接放弃它,进而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呢?&br&&br&&blockquote&如果不假定每一个事件都有其充分的、自然的解释性原因,那么人类的知识似乎就失去了一个最关键的前提。不仅是科学研究,甚至是我们最普通的日常信念也将被迫陷入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怀疑论。我们的每一种经验都将变得无法理解,我们的宇宙看起来就像是由许多支离破碎的事件所组成的一条不连续的序列,从中我们无法预测或理解任何事情。所以,对于“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决定论者的前提”这样的问题,回答似乎是:“我们不能放弃它,否则我们怎么做事情呢?”&/blockquote&&br&至此,让我们整理一下整个问题的逻辑结构,然后就开始说明已有的回答为什么是不令人满意的:&br&1.道德责任(Moral Responsibility)基于且蕴含自由意志(Free Will)。(&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M%5Cleftrightarrow++F& alt=&M\leftrightarrow
F& eeimg=&1&&)&br&2.自由意志蕴含因果律(Causality)的断裂。(&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5Crightarrow+%5Cneg+C& alt=&F\rightarrow \neg C& eeimg=&1&&)&br&3.而因果律是我们所有知识(Knowledge)的基础,拒绝因果律就相当于放弃了对世界的理解的可能性。(&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5Crightarrow+K+%2C+%5Cneg+C%5Crightarrow+%5Cneg+K& alt=&C\rightarrow K , \neg C\rightarrow \neg K& eeimg=&1&&)&br&4.同时因果律普遍必然的特征蕴含了决定论(Determinism),反之亦然,而在决定论世界中道德责任无法得到任何有根基的说明。(&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5Cleftrightarrow++D+%2C+D%5Crightarrow+%5Cneg+M& alt=&C\leftrightarrow
D , D\rightarrow \neg M& eeimg=&1&&)&br&&br&直观的表示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冲突,即:&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5Crightarrow+%5Cneg+C%5Crightarrow+%5Cneg+D%5Crightarrow+M& alt=&F\rightarrow \neg C\rightarrow \neg D\rightarrow M& eeimg=&1&&&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D%5Crightarrow+C%5Crightarrow+%5Cneg+F%5Crightarrow+%5Cneg+M& alt=&D\rightarrow C\rightarrow \neg F\rightarrow \neg M& eeimg=&1&&&br&&br&问题的关键在于,&b&&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 alt=&F& eeimg=&1&&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D& alt=&D& eeimg=&1&&之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 alt=&C& eeimg=&1&&&/b&&b&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M& alt=&M& eeimg=&1&&都不可能被轻易的放弃。&/b&&br&&br&二、&br&&br&&u&1.混沌理论,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等等说明了决定论是错误的,也因此支持了自由意志吗?这是一个只要稍微思考哪怕一下就能够避免的错误。&/u&&br&&br&&blockquote&本人属于不可知论者,但是仍然会偏向一定的猜测,我的猜测是,世界是随机的,如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如天气预报的降水概率,而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初态及干扰的不确定性就引到了著名的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所以人的自由意志其实是非线性系统中的这种蝴蝶效应让人的意识产生的对期望的感知和预测。 &a data-hash=&f1fdb91bb9cd75e1c07dc& href=&//www.zhihu.com/people/f1fdb91bb9cd75e1c07d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Pirate Henry& data-tip=&p$b$f1fdb91bb9cd75e1c07dc& data-hovercard=&p$b$f1fdb91bb9cd75e1c07dc&&@Pirate Henry&/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Pirate Henry 的回答&/a&&/blockquote&&br&&blockquote&肯定自由意志的人认为,自由意志的本质来自于物理的&b&随机性&/b&。&a data-hash=&b37bb83aa96a5bc05205& href=&//www.zhihu.com/people/b37bb83aa96a5bc0520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Filestorm& data-tip=&p$b$b37bb83aa96a5bc05205& data-hovercard=&p$b$b37bb83aa96a5bc05205&&@Filestorm&/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Filestorm 的回答&/a&&/blockquote&&br&如果某人犯下杀人罪行是由于整个宇宙的初始状态和规律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那么对他谈论责任确实是没什么意义的,但如果他只是出于随机的抬起了手臂,又正好偶然的扣下了扳机,那么似乎谈论他的道德责任依旧没有什么意义。&b&随机性对自由意志问题来说并不是一个比它试图避免的决定论更好的解决。&/b&我想这一点并不难以理解。&br&&br&&u&2.无法预测=非决定吗?显然不。&/u&&br&&br&&blockquote&或许坚信「拉普拉斯妖」的人会有「或许只是运算量陡然加大了呢,以后科学发展了,粒子的位置与动量能同时算出来也尚未可知」这样的想法,那好,假设「世界是个方程」是正确的,那么给我你的初始条件,既然我们要知道关于宇宙、自然、生命的终极答案,就不妨假设我们知道了此刻一切粒子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信息,那用接近无限的计算能力,尝试着思考一下,你会发现&b&思考这个行为本身会对思考结果产生影响,而且这个影响貌似无法由思考本身消除&/b&。&a data-hash=&5fa51fcdddb18ac7d325e2b& href=&//www.zhihu.com/people/5fa51fcdddb18ac7d325e2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汪澍环& data-tip=&p$b$5fa51fcdddb18ac7d325e2b& data-hovercard=&p$b$5fa51fcdddb18ac7d325e2b&&@汪澍环&/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世界是个方程,谁能推翻我的逻辑? - 汪澍环的回答&/a&&/blockquote&&br&其实这是一个很片面的问法,这位答主也从“拉普拉斯妖”问题和方程计算方面给出了回答。但即使这样,仅仅是方程意义上的“无法计算”因此“无法预测”,真的就消除了提问者 &a data-hash=&5f1fbebe57dc& href=&//www.zhihu.com/people/5f1fbebe57d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林小囡& data-tip=&p$b$5f1fbebe57dc& data-hovercard=&p$b$5f1fbebe57dc&&@林小囡&/a&“不愿接受”的后果了吗?当然不,因为&b&无法预测&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5Cne+& alt=&\ne & eeimg=&1&&非决定&/b&。就像我们目前无法直接观测暗物质,不等于能确认它们不存在。&br&&br&&blockquote&即便放下随机性不表,否定自由意志的假说仍然可以通过&b&deterministic chaos&/b&来反驳。这也是我比较认同的观点:&br&所谓deterministic,是说我们如果把世界想象成一个&b&动力系统&/b&,那么如果知道了其初始状态,则后续状态皆可预测(不借助随机性的假说)。&br&所谓chaos,是说初始状态的微小扰动,在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比如著名的蝴蝶效应)&br&&br&因为显然我们无法精确测量某一时刻整个宇宙所有粒子的状态,所以我们也就无法对未来做预测——哪怕这种预测在理论上是存在的。 &a data-hash=&b37bb83aa96a5bc05205& href=&//www.zhihu.com/people/b37bb83aa96a5bc0520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Filestorm& data-tip=&p$b$b37bb83aa96a5bc05205& data-hovercard=&p$b$b37bb83aa96a5bc05205&&@Filestorm&/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Filestorm 的回答&/a&&/blockquote&&br&想象房间里有一个摩擦系数为0的理想台球桌,发球后所有球开始运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所有球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如黑球以某速度(包括了方向和大小)碰到了正在以某速度运动的黄球,因此导致了它们两运动状态的改变。如果其他相关条件足够充分,我们就可以精确的预测这两个球碰撞后的速度。更准确的说,给定所有球的相关参数,我们可以预言100年后球桌上每个球的位置和速度。&br&&br&就在这时,邪恶的智子把科学家赶出了房间,并开始对球桌定时拍照,将这些照片按顺序递给房间外的科学家,要求他们对球桌上球的运动进行预测。当以0.1s为间隔拍照时,这项任务是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它们就像连环画一样清楚,于是智子逐渐增加着拍照的间隔。当这个间隔大到某个程度时——如10分钟——预测变得极为困难,因为很难通过对相隔如此长时间的照片的对比来计算每一个台球在每一个位置时的速度,当这个间隔继续增加到一个令人无语的程度时——如20年——科学家们也许就会得出结论:台球桌上台球的运动本质上就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初始状态的微小扰动,在如此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br&&br&&b&“本质上不可预测”真的就是因为“本质上的随机性”吗?有没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能进入房间呢”?&/b&&br&&br&&blockquote&别忘了,我们也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只有自己部落的人才有灵魂,太空旅行是不可能的……&/blockquote&&br&&u&3.实验证明了自由意志的不存在吗?实际上,不管实验结果如何,自由意志必然会被证明是不存在的,因为这是实验的前提。&/u&&br&&br&&blockquote&根据Nature 日的Feature报道,2007年,柏林的神经学家Haynes在受试者面前安置连续闪烁各种字母的屏幕,并请受试者在做出选择决定的时候就用左手或右手食指按下一个按钮,整个过程fMRI记录受试者脑电波,最后的试验结果是,大脑有意识的”决定“大概出现在支配肢体做出相应动作的1秒以前;而早在人“意识”到自己这个判断之前7秒,其实大脑活动就已经指示出这个结果了——换句话说,你的履行你的”自由意识“之前,结果已经被大脑算计好了。 &a data-hash=&7bfe5eb3a57bb774bd94ca5& href=&//www.zhihu.com/people/7bfe5eb3a57bb774bd94ca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大Joy& data-tip=&p$b$7bfe5eb3a57bb774bd94ca5& data-hovercard=&p$b$7bfe5eb3a57bb774bd94ca5&&@大Joy&/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大Joy 的回答&/a&&/blockquote&&br&自由意志就是脑电波的活动吗?这里的问题不是是否还有其他诸如离子浓度的因素在影响着“自由意志”,而是在问:自由意志是遵循着因果律的吗?&br&&br&当然不是!一个遵循因果律的自由意志概念仅在逻辑上就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无法回答为什么凶手比枪更应该受到惩罚。&br&&br&进一步问:如果实验的结果不是“7秒以前”而是“7秒以后”,那么自由意志的存在就得到证明了吗?&br&&br&当然也不是!整个科学的前提就是因果律,以科学实验来证明自由意志的不存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乞题(Question Begging),这就像在说:因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所以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br&&br&&u&4.决定论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因此决定论只是一种信仰?这是所有具有相当程度科学素养的朋友们难以避免的一种倾向。&/u&&br&&br&&blockquote&就算承认了“因果”概念, 决定论也是有缺陷的. 决定论既不可以被完全证明, 也不能被证伪的. &br&&b&决定论不能被完全证明. 能被完全证明的是数学和逻辑学. 只要是对“现实世界”的断言, 都是不能被完全证明的. &/b&根据经典的决定论观点(参考: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6%258B%%2599%25AE%25E6%258B%%2596%25AF%25E5%25A6%259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拉普拉斯妖&/a&), 一个全知的神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想要预测下一刻的一切必须知道: 此时此刻所有物体的状态和所有的物理学规律. 但人类知道这两点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想要从系统某一时刻的状态出发预测其之后的行为, 系统的初始状态必须是精确的. 因为数学上, 动力系统中存在混沌现象, 表明初值的微小差异会导致系统完全不同的演化结果. 但人类的测量能力是有限的, 无论是所有物体的状态, 还是一个物体的精确状态都是不能知道的. 看起来&b&无论世界是否是决定论的, 人类也不可能对世界上的所有现象做出精确预测. &/b&&br&&b&决定论也不能被证伪. 只要是对“世界”整体的断言都不是科学问题. 因为它根本没有限定条件. 科学的理论都是有限定条件的, 告诉你某个定律的适用范围, 否则就是宗教和神话. &/b&如果在物理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和决定论不符, 但是决定论者会说: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探究到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它背后也由一套力学规律只支配着. 只是太复杂了, 你不知道罢了. 这样决定论不能被证伪. &b&按照波普尔的观点, 决定论不是科学. 决定论只是一种信仰. &/b&&a data-hash=&d9fcc48eea92c444bb53bbda762615ad& href=&//www.zhihu.com/people/d9fcc48eea92c444bb53bbda762615a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andrew shen& data-tip=&p$b$d9fcc48eea92c444bb53bbda762615ad& data-hovercard=&p$b$d9fcc48eea92c444bb53bbda762615ad&&@andrew shen&/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在物理学层面解释决定论、否定人的自由意志,有没有逻辑上的突破口? - andrew shen 的回答&/a&&/blockquote&&br&不得不说,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事实上,正是这段论述激起了我写这样一篇回答的热情。先来考虑证明的问题:&br&&br&&blockquote&&b&“决定论不能被完全证明. 能被完全证明的是数学和逻辑学. 只要是对“现实世界”的断言, 都是不能被完全证明的.”&/b&&/blockquote&&br&为什么在【对“现实世界”的断言,都是不能被完全证明的】结论下,【数学和逻辑学是能够被完全证明的】?难道数学和逻辑学并不是某种经验的产物吗?又或者它们不是对“现实世界”中规律的某种反映吗?平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仅仅是因为定义为真吗?现实中的我可能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吗?如果它们只是约定一套规则然后在规则中自顾自的玩耍,那么物理学借助数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该如何解释?&br&&br&无论是或否,都需要做出证明,或者起码证明它们能够被证明。在这样的情况下,说“X不能被完全证明”似乎是一句信息量非常小的话,并没有带来对X理解的增进。但这一点并没有下一点那么重要,毕竟证伪主义才是现代科学与“伪科学”相区分,并且引以为豪的根基所在:&br&&br&&blockquote&&b&决定论也不能被证伪. 只要是对“世界”整体的断言都不是科学问题. 因为它根本没有限定条件. 科学的理论都是有限定条件的, 告诉你某个定律的适用范围, 否则就是宗教和神话.&/b&&/blockquote&&br&首先要纠正的一点是,科学问题,尤其是物理学问题,必定是对“世界”整体的断言。当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时,他并没有设想有什么事物是能够例外的,实际上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我们任意翻开一篇物理学论文,对被引用的那些定律层层追问,就会发现&b&最基本的定律都是被假设为普适的。&/b&我能理解“限定条件”所包含的谨慎——让我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我相信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它和杨·米尔斯理论之类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为100℃”。它的确包含着限定条件,即“标准大气压”、“水”以及“100℃”,&b&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是“世界”中偶然发生的特殊情形,事实上,它在这样一个方面直接断言了“世界”整体: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满足了这些条件,那么水一定会沸腾。&/b&&br&&br&也许只有三个条件的限制并不严谨,因为&b&严格来说,所有科学定律都是“其余条件皆同”定律。&/b&但我们并不容易解释为什么只需要考虑&b&有限&/b&的限制条件就能够使其“放之四海皆准”,也并不容易解释为什么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而不是实验者袜子的颜色应该列入相关的条件中。这些都是区分二者的困难所在,但还不是最关键之处,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会很自然的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其余条件皆同(就像时光倒流一样),那么实验的结果必然是相同的。而如果这还不是一种决定论的观点,那我们使用的一定不是同一种语言。&br&&br&因此,通过可证伪性将决定论与科学做出区分是一种非常一厢情愿的做法,因为&b&因果律是所谓可证伪的科学中不可证伪的前提。即使科学不是一种信仰,那么它也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b&大统一理论就很鲜明的显示出了不可证伪性,但依然不影响它作为一种科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也许出于对科学那种无上权威的迷恋,很多人又会拿出“测不准原理”来反驳,但情感不能代替论证,且不说它到现在都还是有争议的,只需要想想:&b&“离开了因果律,我们真的有可能理解科学家们都在干些什么吗?”&/b&就能够明白这不是拿出几个科学假设就能解决的问题。&br&&br&本来还打算有详细的对证伪主义的反驳,但这需要相当的篇幅,而且我的论述绝不会比&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298717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298717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究竟是什么》&/a&第七章更精彩,所以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了。欢迎有死磕精神的朋友前往并且归来讨论。&br&&br&&u&5.“道德责任”与“没有自由意志”是相容的吗?合理的证明这一点并不容易,从古至今所有有智慧的头脑以及下面这位答主给出的方案,都是难以令人满意的。&/u&&br&&br&&blockquote&我们有一个不需要证明的事实:我们&b&认为&/b&自己是自由的。这个认为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也仅需要这一点,就能保证道德是良定义的。 &a data-hash=&37ebde972ff6db36be440b1& href=&//www.zhihu.com/people/37ebde972ff6db36be440b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罗心澄& data-tip=&p$b$37ebde972ff6db36be440b1& data-hovercard=&p$b$37ebde972ff6db36be440b1&&@罗心澄&/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罗心澄的回答&/a&&/blockquote&&br&&blockquote&「可以理解」并不是「可以接受」。比如说老师问你为什么迟到,你说你今天起晚了。这个理由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你加上充分的论证可以然老师觉得你迟到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迟到这个行为就是可以接受的。即便是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行为,这些行为依旧是不可接受的。另一方面,我们虽然没有自由意志,但是我们有&b&自由感&/b&。自由意志和自由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后者是认知意义上的。 &a data-hash=&37ebde972ff6db36be440b1& href=&//www.zhihu.com/people/37ebde972ff6db36be440b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罗心澄& data-tip=&p$b$37ebde972ff6db36be440b1& data-hovercard=&p$b$37ebde972ff6db36be440b1&&@罗心澄&/a&&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道德一定要求人有自由意志吗? -罗心澄的回答&/a&&/blockquote&&br&在&br&1.&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M%5Cleftrightarrow++F& alt=&M\leftrightarrow
F& eeimg=&1&&&br&2.&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5Crightarrow+%5Cneg+C& alt=&F\rightarrow \neg C& eeimg=&1&&&br&3.&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5Crightarrow+K+%2C+%5Cneg+C%5Crightarrow+%5Cneg+K& alt=&C\rightarrow K , \neg C\rightarrow \neg K& eeimg=&1&&&br&4.&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5Cleftrightarrow++D+%2C+D%5Crightarrow+%5Cneg+M& alt=&C\leftrightarrow
D , D\rightarrow \neg M& eeimg=&1&&&br&中,3往往是为大家所公认,因此也较少受到怀疑的环节。大量的哲学工作都集中在1,2,4当中,即说明“道德责任”与“没有自由意志”是相容的。&br&&br&换句话说,虽然都是作为因果链条中已经被决定的一环,但我们依然可以认为一个人和一把枪在一次杀人行为中的地位确有不同。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这种观点看上去是十分糟糕的:&br&&br&&blockquote&相容论等于要求人们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负责,对命运造成的影响负责,或者对命运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负责。&/blockquote&&br&而“自由感”作为一种“认为自己是自由的”的事实究竟有没有任何合理的根基,在整个道德责任的评价当中并不是无足轻重的。&br&&br&我想我可以严谨的说:所有已经被设想的能够推出&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D%5Crightarrow+F& alt=&D\rightarrow F& eeimg=&1&&的对&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 alt=&F& eeimg=&1&&或者&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M& alt=&M& eeimg=&1&&的不同理解,要么是荒谬的,要么是空洞的。(包括我自己曾经的那些)&br&&br&三、&br&&br&那么是否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无法得到解决,因此它要么是一个伪问题,要么根本不重要呢?&br&&br&前文已经指出了这个问题的合理性以及重要性:&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5Crightarrow+%5Cneg+C%5Crightarrow+%5Cneg+D%5Crightarrow+M& alt=&F\rightarrow \neg C\rightarrow \neg D\rightarrow M& eeimg=&1&&&br&&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D%5Crightarrow+C%5Crightarrow+%5Cneg+F%5Crightarrow+%5Cneg+M& alt=&D\rightarrow C\rightarrow \neg F\rightarrow \neg M& eeimg=&1&&&br&&br&问题的关键在于,&b&&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 alt=&F& eeimg=&1&&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D& alt=&D& eeimg=&1&&之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C& alt=&C& eeimg=&1&&&/b&&b&和&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M& alt=&M& eeimg=&1&&都不可能被轻易的放弃。&/b&&br&&br&也就是说,&b&在第一部分讨论得出的我们对因果律和道德责任的理解&/b&&b&之中,至少有一个必须被放弃。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性,无论我们多么努力的将其抛之脑后,它都不会消失,直到被彻底解决的那一天。&/b&为了做到这一点,也许我们可以修正对因果律的理解,它并不是普遍必然的,但我们依然可能理解世界;也可以修正对道德责任的理解,也许并不需要非因果的自由意志;或者将两者都放弃,然后用更合适的理解来替代它们;甚至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道德和价值的概念,直接过着被决定的生活,并且被决定着意识到自己过着被决定的生活……但可能的方向不代表确定的结果,中间的鸿沟需要人类用智慧和实践来填补。&br&&br&其实我个人也偏向于物理主义甚至取消主义,但立场不能代表观点,更不代表真理。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理解对手立场的合理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本答案中特别强调科学和证伪主义的局限的原因。&br&&br&&blockquote&事实证明,在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比我们以前所认为那样更像机器,而不是更像天使,但我们不必因此而感到绝望。我们的努力应该立足于我们的现实处境。为我们没有翅膀而遗憾毫无意义;惋惜自由意志只是一个神话也几乎毫无意义。继续你的生活吧!&/blockquote&&br&如果你现在问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依然只能是:我不知道。但我依然知道的是,我会用我生活的一部分来进行尝试。为什么?为了部落!&br&&br&&br&&br&私人的题外话: &br&&br&1.除非你已经认识一些字,否则一本字典对你毫无意义;如果你已经认识所有字,那么一本字典对你同样毫无意义;而如果你认识了这些字却不去交流、阅读、写作,那么很遗憾,这本字典对你依然毫无意义。因此,我希望这个回答能作为有兴趣的朋友们讨论、阅读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br&2.我有一个长期理想,即哲普,这需要大量的知识学习和表达训练,本文也算是其中之一。 &br&3.方法论:所有对某一特殊哲学问题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作为一个群体,特征通常是较少感到经济压力、已经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具有相应学力与知识背景,因此有一定的空闲时间,而且理智水平并不低于专业人士。往往是术语、哲学史知识等造成的壁垒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个壁垒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合理的。但就某个人关心的某个特别的哲学问题而言,将其快速的引入语境中,大致了解讨论的各个观点而不需要阅读晦涩难懂的原著(就像一张地图,能让人在行动之前知道已经修过的路有哪些,通向哪里,哪些可能有前景,哪些是失败的,哪里还未探索),我想是有可能的,而且如果真的有兴趣,自然会饥渴的去寻找相关文献阅读。 &br&4.对哲学的各种偏见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但这只是暂时的。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更大范围的理智进步,而理智的态度必然意味着谦卑、谨慎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不轻易被偏见控制的人不仅很多,而且会越来越多。同时,慷慨激昂的淤泥喷射者们依然不少,但却会越来越少。像《十二怒汉》中的3号与10号陪审员一样,让他们坚持到最后吧!他们是人生环境的牺牲品,最终也会因环境的改变而被迫改变。
这几天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相关的高票答案看了一遍,正如知乎上许多其他哲学问题一样,(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词),排名前几的答案往往也未能幸免。所以重新整理了一下相关资料,打算写一个导论+论战式的回答,以求使这个问题被正确的理解和讨论。 长文预…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bcac9f34f6a709b939b0e27de662a32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bcac9f34f6a709b939b0e27de662a32_r.jpg&&&/figure&&p&&b&&i&以下皆是我的私货,读者望请见谅,请尊重作者版权&/i&&/b&&/p&&p&&b&符合论:一种关于真理的理论&/b&&/p&&p&当我们看到一缕阳光或是一尊雕像时,我们将直观地表达“这是一缕阳光”,“这是一尊雕像”,当我们的直观地表达我们的这些命题时,对我们而言,它们无疑是真的,这就是真理,而符合论便契合这样的直观表达。&/p&&p&根据符合论:(CT)一个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符合某个事实;它是假的,当且仅当不存在一个该命题所符合的事实。&/p&&p&如果要问我为什么知道“这是一尊雕像”是真的,那么这就是问我怎么知道真理的,这就是关于真理的认识问题,也就是我判断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而如果是问我所谓的“真”是什么意思,那就是问我关于真理的意义问题,也就是真理的本质是什么。&/p&&p&当我们说“胖子”这个名词或者“是胖子”这个谓语时,他们的指称都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内包括所有体重超标的人。但是能不能说“真”或者“是真的”就指称一个集合,这个集合里的所有要素都是真的呢?显然不行,因为我们不能还没对真进行定义,就盲目地把将这些集合内的要素定义为真,还没达到结果却又要运用结果。&/p&&p&根据弗雷格,我们知道“猪八戒”与“天蓬元帅”都指称同一个对象,共享同一个对象。但“天蓬元帅”与“猪八戒”之间仍然可以相互补充,能让我们学到新的信息。因此对于“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寻找与它外延相等且不必借助真的概念来描述真呢?就如不借助“猪八戒”的“天蓬元帅”可以描述“猪八戒”一样。&/p&&p&根据科克汉姆,“当表达式和外延等价时,可以被认为是刻画了某物是个别上必要和合起来充分的条件。”例如A可以被析取为(c、d、e),满足c、d或e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可推出A(充分),而满足A的情况下又同时满足了c、d、e三种情况(必要)。&/p&&p&根据塔斯基,对真进行外延等价的表达就是:(T)x是真的,当且仅当p。其中,x是对象语言的句子在元语言中的名字,p是在元语言中的翻译。只要x属于p的外延集合,那也就同样属于真的集合,它便为真。&/p&&p&但根据戴维森,他将塔斯基的这种翻译概念取消,同时把p与x仅仅根据真值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只要p与x共享同样的真,那么便满足外延相等。那么这就会推出一个笑话:“白马是白色的”当且仅当“刘备是大耳”,两个毫无关系但却分别为真的事实就这样荒谬地联系起来了。&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66fdbf1d1df42a44f6bfd1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66fdbf1d1df42a44f6bfd1_r.jpg&&&/figure&&/p&&p&所以我们应进一步询问:究竟一个命题为何为真,且为真的这些命题之间有何区别?&/p&&p&重新考虑科克汉姆把A析取为(c、d、e),我们会产生疑惑,在没有对A有任何内涵概念时,它的析取是如何做到的?例如你不可能在不知道哺乳动物这个概念的情况下就析取出(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通称兽类;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动物等)。所以,所谓的外延等价其实是运用了内涵资源,有背其初衷。&/p&&p&所以,真到底是什么?一般而言,对一个概念的定义内容不包含这个概念及其同义词本身。&/p&&p&根据科克汉姆,这种定义为:对所有的x,x是真的,当且仅当()。()内部不允许出现任何真概念及其同义词,()就刻画了x为真的外延,也就是x为真的析取项,而x则必须满足()的那些有限数量的条件才能为真。&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4279baa50e26ca21cceca1ecca7305f_b.jpg& data-rawwidth=&780&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4279baa50e26ca21cceca1ecca7305f_r.jpg&&&/figure&&/p&&p&可得一种形而上学方案(MP):x是真的,当且仅当x满足条件a,b,c等等。这不是仅仅诉诸外延相等的暴力翻译,而是整合了内涵与外延的定义。这就是回答真理的本质与意义的初级方案。&/p&&p&&b&关于真理辩护方案&/b&&/p&&p&而关于真理是怎么能被认识的,就是真理的辩护方案。&/p&&p&根据科克汉姆:(JP) 真命题与特征a,b,c等正相关,并且它是否具有这些特征是人的理性能力可以判定的。a,b,c都是命题为真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只要与这些充要条件有正向靠近的因素,都可以作为辩护理由。&/p&&p&所以当某人问我为何我看到的“这是一尊塑像”为真时,我将回答与abc等正向相关的辩护理由。而是否存在一种事实r,可以作为所有真理的辩护标准呢?可能存在r,但是r事实也很有可能难以进入人理性的判断能力,例如当r=几百万年前,一颗石头掉在池塘里这个事实,先不论r是否是所有真理的检验标准,至少r很难为人的理性所认识。因此辩护理由必须是人的理性可达到的。&/p&&p&辩护方案是可错,辩护理由很可能只是我的感知幻象(例如我嗑药产生的幻觉),辩护理由仅仅提供真理的辩护标准,并非真理的内涵与外延。&/p&&p&真理辩护标准与融贯论&/p&&p&根据布莱夏尔德,我们对真理的辩护标准应当符合系统性的图像,而真理本身不必符合。对于真理而言,一种融贯论的立场可以这样解释:命题x是真的,当且仅当与它所隶属的特定命题集合是融贯的,也就是说,融贯论认为真理只是与其他的真理进行比较得出来的,而在这种比较的过程中,是否与其他真理融贯就是真理的标准,而真理可以与事实无任何关联。简而言之,真理是一个相互支持的闭合性的系统,这点可以参考黑格尔。&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572c1b230e57460ecb0e979bd0c3257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7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572c1b230e57460ecb0e979bd0c3257_r.jpg&&&/figure&&/p&&p&然而一个完整的闭合的系统性的图像很可能完全为错,走向“楚门的世界”,知识就会呈现为一种运气,而这正是怀疑主义想看到的。尽管如此,对于布莱夏尔德而言,真理的辩护标准还是可以接受融贯论的。&/p&&p&是这样的吗?依据前文,真理的标准是可错的(想一想楚门的世界与嗑药幻觉),它未必是完全融贯的。只是说,在可错的前提上,真理的标准是不那么容易错的,因为我们很难一劳永逸地找到绝对不可错的真理标准。&/p&&p&对符合论的反驳&/p&&p&根据纽拉特,特定命题与其所属的命题集合的融贯即为两者的一致,但在命题集合内元素极少的情况下,新加入一条陈述x,即便x与此命题集合不矛盾,但此命题集合也未必为真。&/p&&p&根据布拉德雷,设一个真命题集合为S(a,b),另一个真命题集合为T(a,b,c),由于T比S在为真的基础上多兼容了一条陈述c,因此我们可以说T比S更有广博性。由于集合不可能无限大,因此这仅仅是提高了集合内元素为真的正确性,也增加了每一条新加入的陈述所要面对的风险。&/p&&p&我们的自然主义语言是不完备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说的知识命题存在语义上的不完备,因此我们很难完全融贯性地组成一个最大的命题集合而不产生语义错误。即便做到了,也要面对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因此融贯论只能体现在对真理的辩护中而非真理的形而上学方案(真是什么)中。&/p&&p&下面看一看对符合论形而上学方案的反驳,根据(CT)一个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符合某个事实;它是假的,当且仅当不存在一个该命题所符合的事实。有的人认为其中的事实概念是悬设的,因为在(CT)中事实竟然能与命题一一对应,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事实是否只是为命题而服务的。另外,弹弓论证认为,即便事实是实在的,事实也可以是一个大事实(即世界就只有一个事实),因此事实的个体化条件难以成立。&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7c8a33d8bd1dde81f8f9cd4_b.jpg& data-rawwidth=&403&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3&&&/figure&&/p&&p&除此以外(CT)还没有解释什么是符合,什么是事实?这些问题都要求符合论予以辩护。&/p&&p&符合论的几个版本&/p&&p&在考虑对符合论进行辩护前,我们有必要先考察符合论的几个版本。&/p&&p&根据科克汉姆,根据不同符合论对符合的不同理解,符合论又可分为关联符合论与一致符合论。一致符合论认为每一个真理与它所符合的事实存在结构对应关系。关联符合论认为,真值承担者作为一个整体与一个整体的事态相关。&/p&&p&而基于对事实的不同理解,我们又可将符合论分为对象符合论与事实符合论,对象符合论认为一个命题为真仅当其指称对象满足描述,事实符合论认为一个命题为真仅当其描述的事实满足描述。例如,对于事实符合论者而言,“你是一头猪”这个命题,命题的指称对象是整个事实“你是一头猪”而非“你”。&/p&&p&以上四种符合论两两搭配并排除逻辑不自洽的基于对象的关联符合论可得到三种符合论:基于事实的关联符合论,基于事实的一致符合论,基于对象的一致符合论。&/p&&p&第二次更新&/p&&p&我们先来看看基于对象的一致符合论的代表-罗素&/p&&p&对于罗素而言,他前期支持真理同一论的真理观。按照真理同一论,一个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同一于某个事实。罗素说:
“真理并不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与事实的符合中,它存在于事实本身中。”例如:“猪八戒有两个耳朵”,对于弗雷格而言“猪八戒有两个耳朵”仅仅是猪八戒的涵义,而对于罗素而言,“猪八戒有两个耳朵”本身的涵义就包括了“猪八戒”,这个命题如果是事实组合而成的,那么它就像事实本身是由事实组合一样,它就同一于事实本身。&/p&&p&在罗素这里,命题呈现为一个相对于判断者而言的统一体(将事实统一),这就是罗素的二元关系论。但是罗素预设了命题必然是统一体,因此当出现“曹操在火星的左边”的情形时,罗素就没办法处理了。作为关系项“在……左边”由于罗素预设命题统一的缘故,必然联系起了曹操和火星。如果该命题是统一体,即该命题就为真,但该命题明显是假命题。如果该命题不是统一体,那么罗素就无策可施。&/p&&p&1910年罗素转向真理符合论,开始持有判断的多元关系。判断的多元关系指判断者与命题的各个组成客体的判断关系,例如“曹操相信张辽打败了孙权”,命题之真假取决于是否存在一个由与其客体一一对应的东西组成的复杂统一体(即事实),“张辽打败了孙权”就是曹操的信念,这个命题对应的客体分别为:张辽、打败、孙权,且方向不可改变。当命题本身是错的,那就等于什么信念都没有。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一种真理符合论类型:基于对象的一致符合论。&/p&&p&然而对于基督教徒而言,基督教徒相信上帝存在。由于上帝至少目前并不呈现为一种客体,这个信念可以为真但信念内容不必完全对应客体,罗素无语,只能呆呆地看着弗雷格。&/p&&p&重新思考罗素的二元关系说,“每一个命题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为避免自相矛盾,必须能够被作为逻辑主词。”对于罗素而言,动词,例如“在…左边”必须作为一个单独的项,但罗素又要求命题是一个统一体,作为一个统一体它绝不能是“项、项、项”这种逻辑主词的单调罗列,它需要动词,例如“在…左边”作为一个将其他项连接起来的关系,作为逻辑主词与作为关系本身的这种双重本质即动词的动名词与动词性质,这就是罗素要面对的难题。&/p&&p&重新思考罗素的多元关系说,罗素依然面对着动词的双重性质难题。对罗素而言,“张辽打败了孙权”是必须按照张辽、打败、孙权的涵义顺序来理解的,但罗素如何对这种方向性进行辩护呢?如果我们像跳棋一样从张辽、打败跳到孙权概念,那么“打败”就依然只是一个跳过的项而已,那这判断有何意义?如果单纯只是跳棋,我可以跳曹操、诸葛亮、隔壁老王,这个判断不比张辽打败孙权更不“判断”。&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572c1b230e57460ecb0e979bd0c3257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7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572c1b230e57460ecb0e979bd0c3257_r.jpg&&&/figure&&/p&&p&接着是关联符合论代表奥斯汀。&/p&&p&根据奥斯汀,由于罗素所遇到的问题,奥斯汀认为陈述没必要与实在有严格的结构式对应。奥斯汀认为真理的关系包含四个项:陈述,句子,具体事态和事态类型。&/p&&p&根据科克汉姆,他将奥斯汀的观点表述为:句子产生陈述,陈述就是一个真值承担者,句子通过描述约定描述了事态类型,陈述通过指示约定指称着某个具体事态,如果该具体事态是该事态类型的一员,那么该陈述就是真的。&/p&&p&我们可以通过例子仿写这一段表达:“张飞与关羽是拜把兄弟”,这是一个句子。句子产生陈述:张飞与关羽是拜把兄弟(陈述可以与事实对照),一个句子描述了一个事态类型:某人与某人是拜把兄弟(即具体事态的一种类型集合),陈述通过指称约定着具体事态:张飞与关羽是拜把兄弟。&/p&&p&如读者所见,先不论这种论证的简略性。只看事态类型与具体事态是什么关系,奥斯汀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奥斯汀是想表明在我们的语词与事物之间存在一种约定性的关系,即我们给出任意的句子必然对应着一个事态类型。在句子所产生陈述的集合内,当我们正确地指称时,必然对应着一个事态类型辖下的具体事态。&/p&&p&根据以上,句子必推出陈述,句子必推出事态类型,剩下的产生真理之处就只有陈述的指称是否有对应事态类型辖下的具体事态。&/p&&p&奥斯汀认为除非给出正确的特定指称,否则没有对应存在的具体事态。但是考虑:这孩子是“隔壁老王的”,“隔壁老王”在这里意指“有那个人”而非特定指称某人(例如小李),即便这个陈述没有特定指称,但依然可以为真,依然指称了一个具体事态,这个具体事态可翻译为:“这孩子是那个人的(那个人是一定有的)”,这样它就不等同于事态类型:这孩子是某个人的。&/p&&p&最后一个代表就是塔斯基,尽管他很难说一定是符合论的。根据塔斯基:约定( T)x是真的,当且仅当p。x是对象语言的某个句子在元语言(即描述对象语言的语言,而对象语言是关于对象的语言)中的名字,p是该句子在元语言中的翻译。一个具体例子是:“关羽是长髯”当且仅当关羽是长髯。&/p&&p&对于塔斯基,当我们说一个句子为何为一个句子时,我们不是在说他的形式语言(英法美俄德日等国家语言),因为形式语言只不过是符号的任意组合(参考索绪尔),在形式语言下有能使句子产生语义的原则,这些原则即深层的语法逻辑,它们规定了语言的语义产生的条件。当我们说一个句子为真时,“真”就是一个语义概念,对于塔斯基而言我们不能用语义再去定义一个句子是否有语义,所以塔斯基将“真”语义奠基于物理主义的立场,这样所有句子都因为“真”而符合逻辑语法产生语义,而“真”又被奠基于物理主义,因此所有能产生语义的句子都被奠基于物理主义。因此在塔斯基这里,元语言的翻译就被理解为对应于物理事实。&/p&&p&由于真是元语言,它具有反身性,即它是对语言自身的形式内容的描述。所以如果将它与形式语言同等看待就会出现:“我在说谎”的说谎者悖论,如果从形式语言来考虑,“我在说谎”是指一种外在事实,即我做出了一种行为“说谎”,如果从元语言角度考虑,“我在说谎”的元语言是我在说谎(这一个语句)是“谎”(不为真)的(即他在元语言中位置),这里的元语言就是描述语言的语言,即用元语言“不为真”来描述形式语言“我在说谎”。这就推导出形式语言与元语言之间的不相容。&/p&&p&除此之外,塔斯基还提供了“形式正确性”和“实质适当性”的条件,就形式正确性来说,一个定义必须被元语言给出形式规则,形式语言必须与元语言分层。对于实质适当性,针对一个语言来说,任何合理的真定义都必须能且仅能推导出该语言中“T约定”的全部实例。即一个语句是真的,当且仅当它被所有对象满足,这个对象可以是原子事实,如赵云很帅、赵云很猛、赵云很洋气、马克思有大胡须……但这种无穷枚举毕竟没完没了,塔斯基就给出递归式。&/p&&p&而这种递归式以后我将花一段篇幅单独描述。&/p&&p&根据塔斯基,他要将语义概念还原为语义下的基础,这种语义基础是所有语义概念的组织原则,它是产生语义的源泉。而语义基础又被规定为满足“真”的形式,而“真”又在T约定规定为满足物理事实。在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形式正当性与实质适当性原则。&/p&&br&&br&&br&&br&&p&未完待续&/p&
以下皆是我的私货,读者望请见谅,请尊重作者版权符合论:一种关于真理的理论当我们看到一缕阳光或是一尊雕像时,我们将直观地表达“这是一缕阳光”,“这是一尊雕像”,当我们的直观地表达我们的这些命题时,对我们而言,它们无疑是真的,这就是真理,而符…
感谢邀请。&br&&br&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br&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b&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b&。&br&&br&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br&&ul&&li&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li&&li&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li&&li&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li&&li&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li&&/ul&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b&显著降低认知成本&/b&,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br&&br&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br&&br&「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DE,甚至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F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br&&br&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br&&br&这样的结果是:&br&&br&&ol&&li&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br&但是,&b&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b&——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br&&br&&/li&&li&前文已经说过,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b&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b&。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li&&/ol&&br&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C是坏的」、「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br&&br&我之前在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到过: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b&元认知&/b&。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b&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b&。&br&&br&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br&&br&具体的方式是:&br&&br&&ol&&li&先花一点时间,&b&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b&。&br&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b&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b&。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br&&br&&/li&&li&&b&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b&。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br&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br&&br&&/li&&li&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b&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b&。&br&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br&&br&&/li&&li&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b&弄通路径&/b&。&br&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br&&br&&/li&&li&&b&检验并输出&/b&。&br&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br&&br&&/li&&li&&b&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b&。&br&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br&&br&&/li&&/ol&以上内容可参考:&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a&&br&&br&再多谈几点:&br&&br&&ol&&li&读书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br&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100%对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兴趣的东西,也有你所无法接受的东西,没关系,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务求全部读完。甚至,读一半,放回去,再跳着读别的书,也是很好的方式。&b&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b&。&br&&br&&/li&&li&如何处理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识?&br&个人建议,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们作为起点。&b&如果你觉得一个知识很有趣,就以它为出发点,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背景、应用&/b&,去查资料、GOOGLE,顺藤摸瓜。这个知识点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有价值的是你去探索的过程。你经过探索了解到的东西,才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br&&br&&/li&&li&以上种种都需要不菲的时间,但学习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所以优秀的人永远是凤毛麟角,&b&所谓聪明的人,无非他们把走路、等车、休息等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上面罢了&/b&。再说,学习本身,岂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li&&/ol&&br&希望对你有用。
感谢邀请。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
随手给一个地址:&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cuphilosophy.org/research_display.asp%3Fcat_id%3D92%26art_id%3D278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a&(自己可是没看懂……)&br&&blockquote&&p&论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及其阐释学意义&br&&br&&br&余平&br&人类对死亡的思考,从古到今绵延不绝。在海德格尔之前关于死亡的种种思考中,不乏许多精辟的见解和深刻的论述。但这些不是以实用就是以教化为指归的思考,无法透入产生并支配这些思考的“形而上”的根处。无论死亡被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或一种生理现象,还是被阐释为一种社会现象或一种超验的彼岸现象,其理解和阐释的本质依据都在于:死亡不在场;更确切点说,一切理解和阐释都奠基于“将来会——可现在尚未”这种关于死亡不在场的基本领悟上。然则理解和阐释不在场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作为不在场者的死亡注定不可能向各种理解和阐释敞显自身。敞显便意味着在场,在场才能敞显。当然,缺席也构成一种在场,但这种不在场的在场却无疑意味着不在场者尚锁闭于自身,隐匿于自身。换句话说,死亡不在场这个依据本身就已从根本上阻塞了通达理解死亡及其意义的道路。&br& 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令人震惊。这种震惊与其说源于其观点的批判性或方法的独特性或论证的穿透性,毋宁说源于不断从其思考中朝理解者和阐释者席卷而来的在场性。与所有传统的对于死亡的理解和阐释图式不同,海德格尔没有去构造某种关于死亡的具体概念、理论、态度等等,而是通过其深沉的死亡之思,让死亡是其所是地在场。死亡在场,这个显得异常怪诞的思想,乃海德格尔全部死亡之思的最本真的言说。经过此言说,不但死亡由遮蔽走入敞开,同时那幽闭着的死亡的生存意义也挡不住地释放了出来。&br&
本文试图进入通过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诞生出来的阐释学境域,并进而去赢获它的阐释学意义。&/p&&p&&br&死亡本体论的消解——死亡不是一个事件&br&一触及死亡,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消失在各种生理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以及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艺术的、宗教的直至常识习俗的死亡概念、死亡意识、死亡心理和死亡理论之中。凭借着这些形形色色的可以统称为“死亡观”的概念、意识、心理及理论等等,我们“观”到了些什么?观到了诸如关于死亡的生理学界线、心理学过程、社会学价值、法律学意义、伦理学态度和社会禁忌这些东西。无可否认,这些来自不同角度流行的死亡观,将被观的死亡现象带到理解和解释的光照之下,从而在不同的层面上彰显着死亡的种种本质和意义。&br&但是正如一切肯定都已否定一样,任何彰显都已经荫蔽。当死亡作为一种对象性的事件(无论是作为单纯的生命现象抑或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在认识论的各个层次被收摄为各种死亡观时,这些“观”出的一系列关于死亡的本质规定和意义同时也遮没了一切死亡观赖以构建自身的源始根据,遮没了死亡在人的生存中的本真意义。&br&
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正是从此荫蔽处入手的。&br& “死不是一个事件”。(《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89页。以下凡引此书, 只注页码)这个命题以否定的形式直截了当地切中了所有流行死亡观的根部。“流行的”之所以成其为“流行的”,就在于它们均统一地孕育于这个根部,为这个根部所庇护、滋养和统摄。张三死于车祸;李四死于癌症;王五死于绝望。在诸如此类的“死亡事件”中,更彻底地说在一切“死亡事件”中,我们的日常理性无可抗拒地为死亡的“事件性”所浸透:死亡,或属于外在的事件,如车祸、火灾、战争等导致的死亡之类;或属于内在的事件,如各种疾病引发的死亡以及寿终正寝之类;或属于精神和心理的事件,如为理想或信仰而献身,因绝望、恐惧而自杀之类。正因为死亡总以某种对象性事件的形式莅场,它才能从各个角度“被观”,继而才能建构起各种死亡观。完全可以说,死亡的“事件性”乃不证自明的。&br& 然而,“哲学家的事业”就是追问和析解这些“不证自明的东西”。海德格尔对死亡的“事件性”的消解,可以浓缩为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死亡不可能作为一种对象性的事件被经验。“此在在死亡中达到整全同时就是丧失了此之在。向不再此在的过渡恰恰使此在不可能去经验这种过渡,不可能把它当作经验过的过渡来加以领会。”(第286页)固然,我们似乎可以经验到他人的死亡:我们可能亲眼看到别人活生生地丧命于车轮之下;我们可能亲自在场目睹别人从弥留到殒灭的全过程;我们也可能在参加亲朋的丧礼、葬事、谒墓之类的活动时,深深地沉浸进去,从而将死亡彻头彻尾地想清、看穿、悟透。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并不能证明我们已经验到他人之死,反倒只担保这个“我们”正在经验“生”。“我们并不在本然的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菲的世界为什么被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