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的妇科炎症做什么检查需要做BPV检查吗

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虾病养殖防治技术大全(精品资料)
第一部分:总论第一讲:健康虾与病虾的鉴别方法 一、活动特征: 健康虾: ①白天多在池底活动,夜间或凌晨到水上层成群游动或零星到浅水处觅食。 游动快而有力,有一定方向。 ②反应灵敏,受刺激或惊吓能迅速逃离,难以捕捉。离水后弹跳有力。 ③出水时能迅速逃离,不随水流流出。 病虾: ①离群独游,或白天成群,在水表层沿池边环游或缓慢无方向、无力地游于 水面、池边,或在水面作水平或垂直打圈,或静伏于池边浅水区底层。 ②感觉反应迟钝,易于捕捉。离水后弹跳无力或不会跳动。白天环游表层的 群虾,受惊后跳跃,可能为发病的预兆。 ③易随水流挡在出水网上,遇风浪易被飘至下风。 二、甲壳特征 健康虾: ①正常的甲壳颜色,中国对虾和长毛对虾为半透明、光滑,体上有少量黄褐 色斑点。斑节对虾有棕褐色斑纹。日本对虾有棕色和蓝色相间的横纹。 ②甲壳光滑,完好无损,壳较厚而硬。 病虾: ①甲壳色素加深,呈淡黄色,浅黄褐色或浅天蓝色,上有较多的黑褐色或白 色的斑点、或呈带状的斑块。额剑发红。 ②甲壳有粗糙感,其上有黄褐色、灰白色绒毛状物或浅绿色丝状附着物。甲 壳残缺不完整、畸形或薄而柔软。 三、附肢 健康虾: ①附肢完好,光洁如乳白色。 ②尾肢末端微红或浅蓝色、黄色、青褐色,随种类而异。 ③触须灰色或灰白色。 ④游动时尾肢撑开。 病虾: ①附肢呈红色、浅蓝色或黄褐色,具粗糙感,呈灰白色绒毛状,或残缺。 ②尾肢缺损,基部或末端发黑。具有乳白色斑点或斑块。 ③触须断裂,发红。 ④游动时尾肢撑不开。 四、眼 健康虾: ①眼圆球形,完好,黑色有光亮,具弹性。眼柄乳白色,半透明。 ②游动时两眼柄伸开,两眼呈平行。 病虾: ①眼凹陷,缺乏弹性,也不光亮,呈黄褐色有粗糙感。眼柄发白。 ②眼脱落。游动时两眼柄并拢,复眼呈八字形。 五、鳃 健康虾: ①鳃乳白色半透明,光滑干净。 ②组织完好,并略有弹性。 ③鳃盖半透明。 病虾: ①鳃呈土黄色、黑褐色或浅红色。具粗糙感,上有褐色或黑褐色颗粒。 ②组织松软,腐烂或残缺。 ③鳃盖浅红色,外观如“黄鳃”。 六、胃肠道 健康虾: ①胃肠具有食物,呈黑褐色或其他食物的颜色。 ②幼虾肠为半透明,内有食物,拖粪正常。 病虾: ①摄食停止,胃肠空,没有食物和残渣,胃呈浅红色,后肠和直肠升有红色 小点。 ②幼虾肠呈灰白色,不拖粪或粪便过长,缠附于尾肢、刚毛。 七、肌肉 健康虾: ①肌肉白色半透明有弹性。 ②肌肉与甲壳粘连不易剥离。 病虾: ①头胸部或腹部肌肉有乳白色斑点或斑带。 白浊, 不透明, 松软, 失去弹性。 ②肌肉发白坏死,萎缩,与甲壳分离。 八、生殖腺 健康虾: ①卵巢浅灰色、浅绿色或绿褐色。产后呈土黄色。 ②精巢半透明乳白色。 病虾: ①卵巢发红。或卵巢出现白色斑点或整个卵巢呈白色带状。 ②生殖腺发育不良,甚至萎缩。 九、肝脏 健康虾:黄褐色,稍有弹性,组织完好。 病虾:白浊,上有分枝状黑色素分布,或呈浅红色、红色、黑色。肿大或萎 缩。组织较柔软,缺乏弹性。 十、血液 健康虾:浅蓝色,凝固较快。 病虾:乳白色浑浊,凝固较慢或不凝固。 十一、其它 健康虾:虾池上空不出现较多水鸟。 病虾:虾池上空或池边有较多水鸟盘旋。 第二讲:虾病害的诊断 一、虾病的发生 养殖虾易患有传染性(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霉菌、原生生物和后 生生物病等)和非传染性(环境恶化、营养失衡、毒物和遗传因子等病)病害。 虾发病是由虾的种类、规格、发育阶段、生理状况、环境(生物与非生 物等)和病原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有许多虾病是多病原或多病因的,病毒感染不 仅常伴有细菌和外寄生物次生感染, 还可能引起对虾死亡,而且是多种病毒同时 感染。如在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斑节对虾中就同时发现了黄头病毒 (HYV)。 二、虾病的诊断 我国对虾养殖业,由以黄、渤海地区大排大灌养中国对虾为主的养殖模 式,经过近 10 年的探索,发展为以南海地区封闭式健康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的 养殖模式。产量由 1994 年的 6.4 万吨增至 2000 年的 21.8 万吨,远超过了西半 球的对虾产量(17 万吨),并总结出了一套完整实用的防病和诊断技术。WSSV、 MBV、 BMV、 HPV、 IHHNV 和 YHA 是亚洲和印度-太平洋地区对虾的重要病原, TSV、 而 IHHNV 和 BP 是美洲对虾的主要病原。但近年我国的南美白对虾也爆发了桃拉病, 引起对虾大批死亡,对此须高度警惕。 对虾病原的诊断方法最早是用光学显微镜 直接观察,后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再用组织学、血清学和微生物学方法,最近 已采用了敏感的现代生物技术方法。 1.血液学和临床化学 血细胞数、凝血时间、血液中葡萄糖、氮、氨、血清谷-草转氨酶、碱性 磷酸酶和血液总量等血液指标是对虾和龙虾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 但只有血淋 巴凝固时间和血球数量变化可用于虾病诊断。 2.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法是鉴定有鳍鱼类大多数病毒的主要方法,目前已知至少有 5 种病毒活细胞。许多甲壳动物(对虾、蟹、龙虾)研究者试图研制细胞株,通过 组织培养来鉴别对虾病毒,虽然有些报道声称获得了成功,但目前尚未应用到对 虾病毒的诊断中。 3.毒理学分析方法 对虾的非传染性疾病可用毒理学分析方法来诊断。 例如, 中毒性病症可 根据特殊病理的组织斑块来确诊:蓝藻中毒引起血细胞性肠炎(中肠出现炎症 斑);农用杀霉菌剂中毒时肝胰脏中出现特殊的瘀点;黄曲霉毒素病和某些黑 鳃和黑壳病也具有特殊的组织症状;残饵和排泄物污染使酚氧化酶、底泥耗氧 率和溶菌酶活力下降;肌肉痉挛、软壳、胡萝卜素缺乏、维生素 C 缺乏症等都 具有特殊的组织学症状,要依病史和检查结果来确诊。 第三讲:治疗虾病原则 虾病难治,但是可治,只要尊重虾病的发病规律,灵活用药,可以将虾病的 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治疗虾病应坚持以下治疗原则。 1. 抓住时机, 早期治疗 正常虾病都不是突然发病的,开始机体与病原之间 有一个相持阶段,对一个个体来讲,即潜伏期阶段。对群体来讲,常是死亡刚开 始,“发生期”阶段,这一时期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期。只要正确用药,虾病是能 控制的。 2. 根据病情发展不同阶段(即死亡数量变化)灵活用药 为利于分析,这里 以白斑症病毒病为例将发病情况分成 5 个时期: 1)发生期 虾池出现死虾,每天数尾,连续几天或更多天,此时水质、投饵、 气候等均无显著变化,有或无白斑,肝胰脏模糊,疑为被传染或长时间有害物质 积累及虾持续应激等引起。此期为治疗有利时机,不增加投饵,内服增强虾体抵 抗力的药物,勿施用刺激强或破坏水的药物 2)发展期 突然用药或换水不当、 天气突变或水质恶化后死虾迅速, 增加 3~ 7 天可达到死亡高峰。治疗应以改善水质或底质为主。 3)高峰期 死亡达到一定程度,不再增加,通常波动数天后死亡减少。此期 应停止投喂,增加充氧,稳定水质。 4)恢复期 高峰期过后,死亡逐渐减少,有时会出现死亡增加,即“反复” 现象,则为继发感染引起,此时主要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外用正常用量的生态 消毒剂,内服抗病毒及抗菌药物,逐步增加投饵。 5)稳定期 死亡下降到一定程度,不再下降时, 此时病虾多表现为慢性症状。 治疗应以改善环境,恢复体质为主。 3.根据发病不同类型(急、慢性)灵活用药 常见的虾病有急性、亚急性、慢 性等类型,以细菌性败血症(弧菌或气单胞菌病)为例加以分析。 1)急性 数天内死亡达到高峰, 体外多无明显症状,有时全身发红,发病前食 欲旺盛。治病以内服抗菌药物为主,外用正常用量的生态消毒剂。 2)慢性 陆续零星死亡,外壳、附肢及鳃等处出现溃烂、缺损等症状,局部 色素细胞增加,表现为红腿、红鳃、黑鳃等症状。治初期内服抗菌药物,外用生 态消毒剂,中、后期以恢复体制、改善底质及水质为主。 3)亚急性 发病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 两种症状的虾都会出现。 治病同慢性。 4.使用刺激性小的药物 药物均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药物对健康虾刺激不 明显,但对病虾均有较强的刺激,常造成加速死亡的现象。因而选择刺激性小的 药物治病是必需的。通常药物分子量小、离子强度高、亲水性强、氧化性或还原 性高、强酸或强碱等药物刺激性大。 5.保持水质稳定 病虾对环境变化敏感,发病后尽可能不换水,防止造成不 正常蜕壳及加重环境对虾体的压力。 同时不用破坏水的药物, 任何破坏水的药物 都是有害的。另外药物使用后应使用缓解副作用的药物,以减轻,其危害。如甲 醛使用后可使用少量的 H2O2 缓解毒性,同时提高水体氧化状态。使用氯制剂后 可用“水精灵”或“海中宝”解毒等。 6.增加充氧,减少窒息死亡 很多病害都不是病原本身致死,而是缺氧引起 的。对虾经常晚上死亡多,就是因为晚上较白天缺氧严重。如对虾病毒病,缺氧 通常造成 20%以上的死亡。可见增加充氧让病虾渡过危险期,是提高治疗效果 的重要方面。但注意不要造成过急的水流。 7、防止并发及继发感染 据调查,对虾病毒病造成的死亡,30%以上是因为 并发或继发细菌; 感染引起的。 因而防止细菌感染是提高治疗成活率的又一途径。 特别是发病后期防止继发感染应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第四讲:养殖虾发病前的征兆说明 1、虾的活力和游泳能力减弱 健康无病的虾通常栖息于养殖水体的中、下层或近于底部,一般不易看见; 有时在池堤上可发现一些虾群,但运动活泼,游泳迅速,弹跳力强。 病虾活动能力弱,游泳缓慢,在人为刺激时,反应迟钝,不逃避,有的在水 面上打转或无定向地上下游动;有的葡伏或侧卧池边浅水处;有的习性异常,虾 白天不潜砂等。 2、摄食量下降或停止摄食,生长缓慢 健康无病的虾群,在投饲(投饵)时可见争食活跃,半小时后取样查看,80% 以上的虾胃肠饱满,连续观察 3-5 天,可见长势良好,虾体建壮。而病虾,在 常规投饲下,半小时以后取样观察,50%以上对虾空胃,池中出现残饵;非急性 病,连续观察 5-6 天,对虾不见生长,日趋瘦弱,残饵也明显增加。 3、体色和鳃异常 健康无病的虾,身体透明或半透明,特别是幼体和未成年虾,体色正常、鲜 艳,体表无污物、藻类、原生动物等附着;透过两侧头胸甲,鳃干净清晰可见。 患病对虾体色灰暗,甲壳表面色素斑点增多,有的出现白斑、褐斑,甲壳溃疡; 附肢残缺,触须断掉,有的附肢变红,肌肉白浊,虾体痉挛呈抽筋虾;鳃变黑, 有的黄鳃或白鳃,鳃上附着污物或固着有原生动物、藻类等。 4、死亡率上升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养殖虾池 3-5 天内死亡率应趋近于零;在其养殖生产 过程中半个月或 10 天内,有个别虾体死亡,其群体的活动、摄食和体色、鳃等 又无异常现象,可看成自然减量,但如果在 1-2 天内虾池出现 0.1%以上的死 亡率,则可能是病害的初始,应认真观察、详细查看。 第五讲:药物治虾病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诊断,对症用药防治对虾的疾病,同防治人类、畜禽和鱼类的疾病 一样,一种药物必然对疾病的病因、病原有针对性,不可能有防治百病的灵丹妙 药。近年来发现不少生产单位或养殖户随意用药,结果由于药不对症,不但没有 收到应有的防治效果,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损失。 二、了解药物性能,掌握使用方法当前养殖对虾常用的药物,基本上所采用 的都是医药品、 兽药品、 一些农药或化学药品等, 各种药物都有各自的理化特性。 例如高锰酸钾、双氧水、二氧化氯等强氧化剂,只能现用现配;如光敏药物则应 在早、晚使用等等。 三、了解养殖环境,合理施放药量防治疾病,一般以一个池塘作为用药单位 (全池泼洒)。池塘的理化因子,例如 pH、溶解氧、盐度、水温等;生物因子, 例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数量、种类和密度等;以及池塘的面积、形状、水的 深浅和底质状况等等,都对药物的作用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在了解养殖池塘 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施放药物。 四、注意差异性近年来除养殖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等外,新的养 殖种类不断增加,例如魔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原为野生种类)等, 现已扩大到 10 多种,这些养殖种类或品种在其养殖过程和人工苗种生产期也常 发生病害。因此,在使用药物防治其疾病时,必须考虑是否适用和使用多大的剂 量;而且不同养殖种类或品种,对药物的耐受性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类或品 种,在其不同年龄和生长阶段也是有差异的。 五、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各种药物单独使用于对虾有机体可起到各自的药理效 应,但当两种药物合并使用时,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出现药效的加强或减 弱,也可能出现毒副作用的问题。其配伍禁忌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避免药理性 禁忌;二是理化性禁忌。 六、注意总结防治效果虾池用药,通常在 6~12 小时内要有专人值班,密切 关注养殖群体的动态,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抢救,12 小时以后也应注意观察并记 录下病情和死亡数,以便分析、判断防治效果。 七.虾池清晨忌用药 青虾属于极不耐低氧的品种,夏秋季,清晨气温一般比较低,特别是在闷热 雷雨天气之后的清晨气压更加低。 一般青虾都集中到池边浮头, 如果在这时下药, 不但加大了池水的浓度, 而且药物还会刺激青虾, 使本来就承受不了缺氧环境条 件的青虾,突然遭到强烈药物的刺激,马上就会窒息而亡。这就是清晨不能用药 的原因。 那么什么时候用药比较合适呢?一般在上午 10 点到下午 4 点左右比较合适。 这期间池塘里溶氧量比较高,只要用药得当,是绝对不会出问题的。用药后应及 时观察青虾的活动情况,如果发现异样,可加注清水。 如何正确掌握虾塘药物的使用方法?正确掌握虾塘清塘药物的使用方法有: (1)生石灰清塘:抽干水或放水后剩5~10cm的水,在池中挖几个小 潭, 倒进石灰, 待它吸水溶化后, 不等其冷却即向四周泼洒。 每亩用生石灰60~ 75公斤,不能干水的池塘,可按每亩水深1米的125~150公斤的用量, 把石灰溶化后泼洒全池。7天后可放苗,生石灰能杀死池中的害鱼、水生昆虫、 蟹及各种病原体,同时还能起施肥的作用。 (2)漂白粉清塘:含氯量为30%的漂白粉,按每立方米水体用20克, 每亩水深1米用13~15公斤,化水后均匀全池泼洒,3~5天后放苗,漂白 粉清塘效果较好。 (3)生石灰、漂白粉混合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65~80公斤、 漂白粉65公斤清塘, 效果比单独使用两种药物中的任何一种都好。 用药10~ 12天后可放苗。 (4)菜籽饼清塘:油菜籽榨油后的饼块称为菜籽饼。用溶剂提油后的残渣 称为菜粕。菜粕含有10~15%的皂角甙,皂角甙对鱼类有剧毒,能在不伤害 对虾和某些饵料生物的浓度下,杀死鱼类。因此,菜粕不仅可以用在放养前除掉 敌害,而且在养殖过程中,如果虾池内进入较多的鱼类时,变可用于杀除敌害。 皂角甙的毒性能随盐度的降低而下降, 因此在使用时要准确测定水体的盐度后再 施用菜粕。盐度在15‰以上时,每立方米水用菜籽饼12克;盐度在15‰以 下时,每立方米水用菜籽饼20克。 另外,由于菜籽饼质量不统一,效果相差较大,在使用时应该注意。 菜籽饼在使用前应经烘干、 粉碎, 然后加水浸泡数小时, 连水带渣一同洒入池中。 (5)鱼藤制剂清塘:鱼藤制剂是由豆科植物毒鱼藤根制成的农药。鱼藤根 中的鱼藤酮对鱼有较强的杀伤力,而对虾类及虾的饵料生物毒性较低,因此,适 用于养虾池的清池除害。 鱼藤酮乳油称鱼藤精。目前有含鱼藤酮2.5%及7.5%的两种规格,清池 一般使用含鱼藤酮2.5%的鱼藤精。每立方米水体施药1~2克。 鱼藤根粉含有鱼藤酮4~5%, 清池时每立方米水体用干粉4~5克,稍经 浸泡后连水带渣一同撒入池中。本品价格便宜,易于保管,是较理想的虾池清塘 药物。 第六讲:防病养虾新技术 一、选用无病毒亲虾育出的无病毒虾苗,经暂养观察到 2.5-3 公分,无病 变后方可放养。 二、虾池大改小,浅改深:大改小,以每池 5-10 亩为宜。大池化整为零,管 理方便。一个大池变多少个小池,如一个小池发病,可单独封杀,不影响它池。 如果大池发病,则全军覆没。浅改深,增大了水体,相当于放苗减少,水质好保 持,容易成功。 三、彻底清淤消毒:把池中的淤泥清出池外,之后,在干池情况下,每亩 75 公斤漂白粉全池波洒。 四、防止从水中带进病毒:早进水,在三月份以前进水,加进 80 目筛网过滤, 比较安全。如果在四月份以后进水,即应进水后,把池水每立方米用 60-80 克漂 白粉消毒,并封闭闸门。 五、 防止从饵料中带进病毒: 主要选择全价高效人工配合饵料。 在水温降低后, 选择沙蚕等饵料,并严格消毒。 六、根据池深、换水能力和增氧能力,合理放苗密度,保持水质清新。 七、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使用增氧机,加大增氧力度,使对虾保持旺盛的食 欲和较强的抗病能力。 八、在高温季节,每隔 10 天向水中使一次漂白粉,浓度为每立方米 2 克。 九、在饵料中,定期每公斤使一克抗菌素,控制虾病的并发感染。 十、在虾池中适量混养捕食性鱼、蟹类。以便及时消除病弱的对虾,防止病害 蔓延。第七讲:虾养殖中疾病的防治措施 当前虾病的流行仍是限制养虾发慌的主要因素。由于养虾规模不断扩 大,养殖放养密度不断提高,加上虾池老化和水域污染的影响,致使对虾疾病的 发生越来越频繁,发病面积不断增加,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虾病 的防治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前对虾养殖的首要任务。 虾养殖对于疾病的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健康养虾模 式。在养殖措施上,选择健康无带病的种苗,优化养殖环境和使用药物防治等措 施。 在防病措施上尤其要注意净化与优化环境, 除了用药物消毒杀除养殖环境中 的病原体之外, 在养殖中主要采用生物制剂, 发送水中环境, 抑制病原体的发生, 提高对虾免疫能力,以达到预防虾病的目的, 在必要时才使用一些对人体无害的 药物。这种防治措施,在生产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即使即使危害最大的病 毒病,无特效药治疗,但采用生物制剂防病,抑制病毒病暴发,也能养到商品规 格的虾。因此,生物制剂病措施值得在生产中推广。本文着重介绍对虾养殖中常 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1 病毒病 病原: 据报道我国养殖的几种对虾已发现 4-5 种病毒,世界上已报道的对 虾病毒有 20 余种,主要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托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对虾杆状病毒(BPV)、 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PV)、 中肠坏死村状病毒 (BMNV) 肝胰腺呼肠弧样病毒 、 (REO) , 在国内外文献中记述较多。还有斑节对虾 C 型杆状病毒(TCBV),澳洲对虾杆状病 毒(PBV)、非包涵体杆状病毒(HB)、黄头杆状病毒(YHV)、类淋巴器官细小样病 毒(LPOV)、类淋巴器官空泡形成病毒(LOVV)。我国养殖对虾的几种病毒,从病毒 粒子形态看有两种类型,即杆状和球状,包括杆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属和细小 病毒属中的一些种类。杆状病毒有三种。这类病毒的感染均会引起大量死亡,通 常 BPV 及 BMNV 病毒引起虾苗及仔虾的严重传染病。MBV 可感染幼虾、中虾及成 虾,但以幼虾的感染损失最为严重。BMNV 一般只感染日本对虾,但 BPV 及 MBV 则 感染许多种对虾,且分布世界各处。此病毒可感染虾的肝胰脏上皮细胞(虾苗到 成虾)及中肠腺上皮细胞(幼虾期),并造成该上皮细胞的坏死而导致虾体死亡。 IHHNV 感染虾体时,通常破坏虾的皮下组织、前肠、后肠皮下组织及 造血组织上皮及肌肉。HPV 可感染许多种对虾(包括斑节对虾在内),死亡率约在 50-100%,病程约 4-8 周。受感染的虾呈发育不良、厌食、体表污秽,偶尔可见 尾部肌肉白浊病变。一般主要病变在肝胰脏,使该器官萎缩坏死。REO 在日本对 虾中被发现。通常在肝胰细胞的细胞质内增殖,发病过程较长病程约 45 天,在 斑节对虾的感染情况下不详。 白斑综合病病毒(WSSV)的症状: 头胸甲或体节甲壳上出现白斑,南方虾农 称为白斑病。患 此病的虾常 有:甲壳下水肿、肝胰腺肿大、白浊,有的有萎缩 现象,体色变红等。发病初期不摄食,活动力下降,反应呆滞。潜伏期过后 2-3 天内可能出现暴发性死亡。 防治: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唯有进行综合预防,其措 施:(1)彻底清污消毒。(2)放养无病原感染的健壮虾苗,并控制放养密度。(3) 使用清净和不带病毒的水源,使用经过消毒后的海水。(4)封闭式、半封闭式和 鱼、虾、贝混养等模式,或在池中投放生物制剂,能有效地预防对虾流行病。(5) 提高饵料质量,在配合饵料中添加维生素 C、多种微生物代谢产品、藻类的活性 物质及免疫多糖类等物质,可提高对虾机体的抗应激反应能力,增加机体免疫能 力。(6)保持虾池水质因子稳定。(7)防止出现细菌、寄生虫等并发疾病。 桃(托)拉病毒(TSV) 的感染, 通常在水温不稳定, 骤升或骤降的情况下, 易发生此病。 发病早期,对虾群体常出现环游现象,体色无明显改变,仅尾扇 出现蓝色斑点或少量微小的白色斑点,肝脏肿大或变淡红,触须变红,肌肉易变 浑浊。随病情发展,红须、红尾、壳软、虾体变红,尤其尾扇变,又称红尾病或 红体病。病虾不摄食,消化道内无食物,游泳无力,反应迟钝。 预防措施:亲虾进口要严格检疫,杜绝带病毒的亲虾进口。可参考白斑综 合症病毒的预防措施进行预防。治疗措施,可以用聚维酮碘或季胺盐络合碘、或 者二溴海因进行全池泼洒消毒。48 小时施有益菌。必要时可用“红体消”药物 拌入饲料投喂。 2 细菌性疾病 2.1 烂眼病 病因与症状;是由非 01 群霍乱弧菌侵入虾体及眼球内引起的。 初期病虾 眼球肿胀,并由黑色变为褐色,逐渐溃烂,严重时整个眼球烂掉,仅剩下眼柄。 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肌肉变白。病虾行动呆,匍匐于水草上或池边水底,时而 在水面上旋转翻滚。多数病虾在一周内死亡。 防治方法:加大换水量,保持良好的水质。用 1.0×10-6-1.5×10-6 的漂 白粉全池均匀泼洒。可用氟哌酸 0.05%或土霉素 0.2%等药饵, 连续投喂 5-7 天为 一个疗程,可控制病情。 2.2 红腿病(变红症、败血症) 病因与症状:是由多种弧菌侵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故又称败血病。病虾 全身及附肢变红色或暗红色,背部弯曲,行动迟缓,胸肢支撑无力,多拒食,不 能控制行动的方向,时而在水面打旋,时而在池边缓游或爬行,重病者侧倒在水 中。此病蔓延快、危害大。 防治方法:要严格清池,放苗密度不宜过大,注意保持良好水质。若池 底腐败污物多,在台湾采用大量的沸石粉或麦饭石(每 1.5 亩池用 1-2 包)泼入 虾池。患有此病可用药的种类、用量、方法同治烂眼病.台湾用富来顿 10×10-6-20×10-6 药浴 1 天。 2.3 白黑斑病(白斑病) 病因与症状:这也是弧菌感染, 有人认为是摄食霉变或缺乏维生素 C 的配 合饲料引起的.发病初期病虾的头胸甲的触角区、心腮脊及心区有白斑,2-5 节 甲壳的后下缘各只一个白斑。当白斑变为黑斑,继而病虾死亡。此病感染率和死 亡率都很高。防治方法:使用抗菌素治疗有效,并在饵料中添加 0.3-0.4%稳定性 好的磷酸余毒 C。治疗法同烂眼病。 2.4 黑鳃病 病因与症状:黑鳃病是一种病症,引起黑鳃病的原因较多,据刘正义等 (1987)报道,黑鳃病的病原主要是弧菌及真菌的镰刀菌,还有纤毛虫类寄生及 重金属的镉、铜的污染,缺乏维生素 C 及水中氨氮含量过高所引起。初感染的虾 鳃上有黑点,严重者鳃溃烂,鳃小瓣断落。镰刀菌还可侵犯体壁、附肢基部,甚 至眼球,寄生部位有黑色素沉积而呈黑色。 在池塘底质严重污染时, 池水中有机碎屑较多, 这些碎屑随着呼吸的水流 贴附于鳃丝上使鳃呈黑色,影响对虾呼吸。此时,放在清水饲养一个时期,鳃便 会恢复正常。黑鳃病在越冬亲虾中也常见到。弧菌可引起鳃上的黑斑,有时使鳃 变为灰白色、枯黄色,最后变为黑色。 防治方法:要分清主要是哪一种病因引进的,然后对症下药。出现黑鳃病 的虾池,应彻底清污,用漂白粉或生石类严格清池,防止再次发病。由弧菌引起 的病虾,在氟哌酸 1-2×浸浴 2-4 天,具有一定疗效。 2.5 烂鳃病 病原:为弧菌或其他杆菌。 症状:鳃丝呈灰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有的鳃丝变皱 或脱落。病虾浮于水面,游支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若虾池水中溶 解氧含量不足时,病虾先死。发病季节多在 7-9 月高水温季节。 防治方法: 要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良好, 放苗密度要适宜,注意饵料的 投量与质量。若生此病,可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用量与方法同治烂眼病。 2.6 褐斑病(甲壳溃疡病、黑斑病) 病原:据孟庆显(1991)报道,病原发球弧菌属、气单胞菌属、螺旋菌属 和黄杆菌属。台湾的资料记载,此病原包括能产生脂酶、蛋白酶、几丁质酶的几 种细菌,如弧菌、气单胞菌、螺菌、黄杆菌等.还有几种霉菌,如镰刀菌、盐霉菌、 阿金氏菌等。这些菌在单独或共同侵袭下,在虾壳上造成溃蚀损害。 症状: 病虾的体表甲壳和附肢上有黑褐色或黑色的斑点状溃疡, 边缘较浅, 稍白,中心部凹下,色深。病情严重者,溃疡达到甲壳下的软组织中,甚至有些 病虾的额剑、附肢、尾节也烂断,断面也呈黑色。虾在溃疡处的四周沉淀黑色素 以抑制溃疡的迅速扩大,便形成黑斑。致病菌都可从伤口侵入虾体内,发生菌血 症,并使渗透压不平衡,引起对虾死亡。此病多发生在受伤的亲虾。 防治方法:选择亲虾要无伤和附肢完事无缺。在亲虾捕描、运输和培育期 间要严防受伤。 降低光照强度,少惊动,越冬期可安装防碰网减少受伤。 治疗可用 2×10-6-3×10-6 土霉素,每 24 小时泼 1 次,连续泼 5 次,换水后再泼药。如 果溃疡已达到甲壳下层或附肢已断掉, 可在泼药的同时将土霉素按 1∶1000 的比 例混合于饵料中制成药饵,连续投喂 5-7 天。 2.7 丝状细菌病 病因与症状:丝状细菌中的发状白丝菌是主要的病原。 台湾的资料报道还 有发硫菌、滑走 细菌、噬纤细菌、黄杆菌等。单独或与发状白丝菌一起侵袭虾 体。这些病原可侵袭虾体中的尾肢、腹足、步足、第一触角磷片、口器、肢鳃的 末端以及各鳃片间等部位。但是,影响较大的是鳃的感染,严重者使鳃变黄色、 褐色甚至绿色,随着丝状体粘附异物,而使颜色变化。此病妨碍对虾呼吸,在水 中氧气较低时,病虾会发生死亡。严重时使蜕壳也有影响。 防治方法:彻底清池,多换水,改良水质,注意对虾营养,治疗可用(1) 茶籽饼 20×10-6 浓度,全池泼洒,促使对虾蜕皮。(2)高锰酸钾 2.5×10-6-8×10-6 的浓度,全池泼洒,过 4-6 小时大量换水。(3)国外报道 用氯化铜 1×10-6 浓度,全池泼洒,可有效控制丝状细菌。 3 寄生生物的病害 寄生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是原生动物的微孢子虾、簇虫、吸虫、绦虫、线 虫或圆虫和纤毛虫类的聚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以及甲壳类的一些种类,如 虾疣虫等; 还有附生的蓝绿藻和硅藻等种类。 微孢子虫等一些种类目前尚未有治 疗措施,只能预防。 虾体外壳、 附肢及鳃常有共生菌或原虫及藻类附着生长, 这些生物中主要 是原虫中的聚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以及蓝藻和硅藻一些种类。它们共生,并 不引起病变,但大量附着生长时,会妨碍虾呼吸、运动、摄食和蜕壳,往往导致 呼吸困难在水溶氧低时会窒息死亡。对此可采取多换水、改善水质、底质,增加 水中氧气,同时可用福尔马林 25×10-6 或茶籽饼 10-15×10-6 左右,促使虾蜕 壳。 或使用克藻净 0.15×10-6-0.5×10-6 有效铜含量)克藻净液的有效铜含量为 9.0%,粒剂含 3.7%,要注意换算。 总之对虾疾病的防治, 尤其是要控制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发生, 没有灵丹妙 药,而是要综合性防治措施,从咱苗抓起,各个养殖环节认真预防,才能获得成 功。相信在大家不断总结经验和摸索,是可以控制虾病的,使我国的对虾养殖业 健康与持续发展。 一、在对虾放养前搞好清塘除害工作 在对虾放养前如何搞好清塘除害工作?清塘除害是指清除养成池中一切不 利于虾生长和生存的因素。养虾池中大量的有机沉淀物、杂藻和小草、杂鱼及敌 害鱼类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虾的生长和生存, 因此放养虾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清塘 处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池塘清淤:秋季收虾后,要充分利用收完虾,排干池水这一有利时机, 组织人力将整个池底表层15厘米左右的淤泥全部挖除, 避免淤积于池塘的大量 残饵。对虾排泄物和生物尸体等有机物质到第二年灌水后,随水温的回升而迅速 分解,产生各种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轻者影响对虾的生长,重者可造成养殖 虾的死亡。 粗养池塘的清淤, 由于投饵少,污染较轻, 处理较简单。 一般是在收完虾后, 敞开闸门,让海水冲刷数日,而后排空池水,封闭小闸,曝晒池底,使残留的有 机物氧化分解。同时,为了促进深层有机物的分解,需待表层有机物氧化后,用 锄头或拖拉机翻耕底泥,使底层污泥暴于空气中。 (2)清除杂藻:虾塘内常滋生着大量的杂藻和水草,最常见的有刚毛藻、 浒苔、沟草及大叶藻等。这些杂藻占据池塘空间,缠绕虾苗,造成虾苗或幼虾死 亡。另外,杂藻还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妨碍浮游生物及底栖硅藻等饵料生物的 繁殖。尤其是当这些杂藻大量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大量死亡,破坏水质,造 成养殖虾的大量死亡。因此,凡是有杂藻大量繁殖的池塘,在放养虾苗前必须进 行杂藻清除。 清除方法:在放养前将杂藻移出池外,或用翻耕的方法,将杂藻埋入泥中。 也可用早期肥水的方法,限制杂藻的滋生。具体措施是:在灌水后立即施肥,使 浮游生物首先繁殖起来,从而降低池水的透明度,达到抑制杂藻芽萌发的目的。 另外也可用7~8ppm的硫酸铜、 4~5ppm的五氯酚钠或1~2ppm的 除草醚毒杀或抑制杂藻生长。 (3)杀除敌害:虾池中的敌害动物主要指凶猛鱼类及与虾争食的生物。如 鲈、矛尾复虾虎鱼、黄姑鱼、蛹、鲷类、圆屯、四指子发、鳗、弹深鱼、海蛇、 寻类、 梭子蟹等都是对虾的天敌, 它们能大量地捕食对虾。 争食生物主要有梭鱼、 鲻鱼、斑祭、鲻虾虎钱、吻虾虎鱼、弹深鱼及厚蟹、大眼蟹、白虾、长臂虾等小 型虾蟹类。它们与虾争夺空间、争夺食物、消耗氧气,甚至捕食虾苗和蜕皮后活 动能力弱的对虾。 对于这些敌害生物主要是防止其幼体进入养殖池, 在闸门设置 严密的滤水网,并在放苗前进行药物清塘。 第八讲:如何有效防治虾塘青泥苔病害 近几年来,随着我县虾蟹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也随之增加,其中比 较常见的病害之一就是青泥苔的滋生,在养虾池中尤为普遍。每年水温上升时, 青虾养殖池中青泥苔泛滥,严重影响青虾的产量、质量和养殖经济效益,是养殖 生产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所谓青泥苔, 是某些藻类过度繁殖的产物, 其组成主要是绿藻中的水绵、 水网藻和蓝藻中的微囊藻、囊球藻等,其对养殖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幼虾 游入青泥苔会被其缠绕导致窒息死亡;夜间藻体的呼吸作用大量消耗池中溶氧, 引起泛池; 藻体死亡后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羟胺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青虾 会中毒致病甚至死亡;另外,青泥苔还会影响青虾的色泽,引起黑鳃、黑壳等。 下面介绍几种防治方法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预防 1、苗种放养前十多天,放干池水,用生石灰每亩 200 斤左右彻底清塘。 2、每亩套养花白鲢鱼种 2 尾,抑制藻类种群滋生泛滥。 3、勤换水,不使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 二、治疗 1、换水:采用反复进排水的方法,每次注入 20―30cm 水,排出等量底 层水,反复 2―3 次。 2、晒滩:晴天适当降低水位,让池滩上附着的藻类晒死,如与方法 1 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3、撒草木灰: 在下风处撒草木灰, 阻断藻体光合作用。 最好使用稻草灰, 因其重量轻、灰片大而不易下沉, 从而延长遮光时间。 4、撒生石灰粉:在藻体聚集处撒生石灰粉 100―150 克/平方米,以短时 间改变局部水体 PH 值而杀死藻体。 5、在水深 1 米时,每亩用青苔净 150―200 克化水全池泼洒。 注意:用药物灭藻时,应选择连续晴好的天气,并最好在上午进行,用 药后及时打开增氧机或在第二天早上加注 20―30cm 新水,如水质过清,可每亩 施尿素 2kg,过磷酸钙 5kg 催肥。灭藻的同时每亩泼洒 3―5kg 光合细菌等生物 制剂更有效、更安全。 虾池青苔有利弊及时清除避危害 青苔发生的环境: 一是虾池冬季存在有积水,开春没有排干、清池、消毒; 二是三、四月份放养虾苗前纳水,没能肥好池,致使水过清引起的。 青苔对对虾养殖有利的一面是: 一是青苔本身可以作为养殖对虾的饵料, 对虾从小苗开始就喜欢摄食青苔。二是青苔是一些如单齿蛤、 蜾赢蜚的良好栖息 场所及载体,可以间接的为对虾提供丰富的天然活体饵料。三是青苔本身又为对 虾提供匿身场所,以防敌害生物的侵袭,提高虾苗养殖成活率。 青苔对对虾养殖不利的一面。 青苔大量繁殖是要消耗虾池的养料,使池水 严重变瘦,池中的浮游生物增殖受阻,因而影响对虾生长。当青苔在虾池大量繁 殖,池水有多深,青苔就有多高,随着水温、气温的升高,青苔会遍布全池,至 衰老时丝体断离池底,浮在水面,起水后的虾一旦蹦到青苔上,由于青苔如棉絮 状,虾就无法挣扎出来,只能活活的干枯死掉。从而使虾的生长受阻,成活率降 低。在高温季节,青苔变黄发白,有的沉底变黑,严重地危害池底,使之散发一 种恶臭味,极易引起池虾泛塘。 虾池中出现青苔后的处理方法: (1)当虾池未放虾苗而出现大量青苔时,一亩水面撒上几千克生石灰将青 苔杀灭,然后排干池水,重新纳水肥池。 (2)当虾池已放养虾苗而出现少量青苔时,此时应尽可能的抬高池水水位, 繁殖单胞藻,使池水肥起来,让青苔繁殖不起来,抑制生长。 (3)当虾池已放养虾苗,青苔在池中又大量繁殖,此时应使用药物清除之。 一种方法应用扑草净 1ppm。施用方法将其与泥沙拌匀,比例 1∶100~ 1∶200,湿度合适。选择晴天下午溶氧时施药,在大汛潮期间,施药后 24 小时 连续换水,直到池水溶氧正常。另一方法是在遇大风天,青苔吹到池子一角,同 时每 15~20 天施用光合细菌,按每亩 10 斤施。这样当青苔腐败后,由于光合细 菌的作用,青苔对对虾及池底无任何污染及不良危害。 第二部分:类论第一讲:罗氏沼虾病害的综合预防 在病害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又要增强虾体的抗病 力,抵抗病原体的感染或侵袭;还要创造合适的饲养生态环境,限制病原体的生 长繁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预防效果。 1、彻底清池消毒 用药物清池消毒,务求消灭虾池中的野杂鱼虾和病原生物, 特别推荐敌 百虫加生石灰清塘的方法。先用晶体敌百虫对水全池泼洒,用药量为每吨池水用 药 1 克(即亩池水深 0.7~0.8 米用 500 克),第 2 天再每亩用生石灰 100~150 千克溶解后全池泼洒。泼洒时尽量摇匀,池边角处都要洒到。有条件的地方,最 好在冬季把养虾池干水曝晒至龟裂,消灭病原体。 2、放养优质虾苗 放养的淡化虾苗要求活动敏捷,身体透明无色,规格均匀一致,体长 O.7~0.8 厘米。规格不一致和淡化时就有些偏红色或只是半透明的虾苗质量较 差。购买虾苗要找质量信得过的育苗场。有些虾苗由于长途运输,至目的地时已 出现昏迷,应暂养一段时间,待虾苗恢复正常后才放入养虾池。 3、科学投喂饲料 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喂饲料,保证满足虾类摄食需要,又能充分 利用饲料,减少饲料残留量,以利于养虾池保持良好的水质。饲料要求质量好, 营养全面,新鲜,不含毒物和病原体,虾类摄食后容易消化吸收,加快生长。投 喂饲料以配合颗粒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防止因投喂下杂鱼、贝肉太多, 造成养虾池水质、底质变坏。投喂量要适宜,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投饲过量。这 样,既浪费饲料,又败坏水质。虾在蜕壳期间,摄食较少,应适当减少饲量。 4、定期施用药物 养虾池每次加新水后,每亩用生石灰 8~10 千克用水溶化后全池泼洒, 以调节水质,消灭病原体。虾苗放养 40 天后,坚持每 10 天用药物防病 1 次,可 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也可使用漂白粉、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鱼虾安等药 物消毒池水,预防疾病发生。 每次每亩用强氯精 50-100 克水溶后让颗粒饲料吸收 再投喂,每 7 天 1 次,也能起到杀菌防病的作用。 罗氏沼虾几种病害防治方法 当前正是罗氏沼虾养殖的关键时期,也是病害高发季节, 做好罗氏沼虾病害 防治工作关系到养殖的成败。下面介绍几种罗氏沼虾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黑鳃病 症状:病虾鳃部颜色由红棕色变成黑色,鳃内外布满菌丝,影响 呼吸,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1)抽除池底淤泥,减少病原体繁殖。(2)每立方米水体用 1 克漂 白粉溶水全池泼洒。 (3)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溴海因 0.3 克或聚维酮碘 0.15 克溶水 全池泼洒,同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 C 维生素 E 2 克和虾宁 20 克,连 喂 5~7 天为一个疗程。 (4)每立方米水体定期用生石灰 10~15 克化水全池泼洒。 甲壳溃疡病(褐斑病) 症状:病虾甲壳表面被细菌破坏,发病初期虾壳和 尾部及步足上有小褐斑,呈现黑褐色溃疡,有时触角、尾扇和附肢都有褐色斑点 和烂断。 防治方法:(1)不使虾体受伤,改善水质条件,精心管理、喂养,提供足量 的隐蔽物。(2)每公斤饲料中添加 0.5 克土霉素投喂,连用 2 周为一个疗程。(3) 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溴海因 0.3 克或聚维酮碘 0.15 克溶水全池泼洒,情况严重者 可酌情再用一次。(4)外用药物的同时,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虾菌宁 2~4 克和虾 宁 20 克,连喂 5~7 天为一疗程。(5)每立方米水体用白浊红体宁 0.2 克加水全 池泼洒。 烂尾病 症状:感染初期病虾的尾扇有水疱,导致虾体尾扇边缘溃烂,呈 红色,坏死、残缺不全,严重时整个尾扇烂掉,还表现有断须、断足。 防治方法:(1)合理放养,控制放养密度,调控好水源。(2)每立方米水体用 二溴海因 0.3 克溶水全池泼洒,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 C 维生素 E 2 克, 连用 5~7 天为一个疗程。(3)每立方米水体用白浊红体宁 0.2 克加水全池泼 洒,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复方恩诺沙星 2 克,连用 5~7 天为一个疗程。 白体病 症状:发病初期,病虾尾部有几块小斑,然后由后向前扩展,最 终整个虾体除头部外均发白,肌肉呈坏死状,失去弹性,虾活力减弱,摄食能力 降低,逐渐死亡。 防治方法:(1)发病初期用白浊红体宁或菌毒双效宁全池泼洒,每万尾虾苗 每天用土霉素 2 克,加适量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拌料投喂,连喂 5~7 天为一个 疗程。(2)每立方米水体用菌毒双效宁 0.3 克加水全池泼洒,连用 2 次,在每公 斤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 C 维生素 E 2 克,连用 5~7 天为一个疗程。 固着类纤毛虫病 症状:病虾体表或鳃上有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寄 生,虾烦躁不安,在池边频频游动,摄食和脱壳受阻。虫体在鳃上大量寄生时, 会引起虾缺氧死亡。 防治方法:(1)经常换水,合理投喂,保持水质清新。(2)每立方米水体用硫 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 克溶水全池泼洒。(3)每亩水面 1 米水深用甲壳宁 200 克加水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再用一次。 罗氏沼虾急性死亡病初探 近年来, 罗氏沼虾已成为了我市水产养殖的拳头品种, 给我市厂―大养殖 户带来了 2500 元左右的平均亩效益。但随着罗氏沼虾亩放养密度的日益提高, 近年来该虾发病率也愈来愈高, 除了前几年的黑鳃病、 白体病等, 2005 年起, 从 我市罗氏沼虾又发生了急性死亡现象,今年情况尤为严重,给罗氏沼虾养殖业 在我市的进一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主要情况 发病时间从 6 月底到 9 月中下旬,水温在 25℃以上。主要症状表现为病 虾体节发生断裂,腹部肌肉发白,鳃部呈黄色,肝、胆肿大,有的有坏死现象, 发病初期―般没有明显症状,死亡量每个塘口从几斤到近百斤不等,且呈蔓延 趋势。 二、病因 目前尚未明确, 有的人认为同营养过剩有关, 有人认为跟养殖水体中的环 境因子如亚硝酸盐等含量偏高有关, 2005 年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检测病原 但 体为弧菌, 2006 年 7 月份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检测病虾体结果为桃拉病毒 而 呈阳性。 三、预防措施 放养前每亩用 150 千克左右的生石灰彻底清塘; 选择优质健壮虾苗, 避免 放养密度过高;不投喂蛋白含量过高的饲料;动物性饲料必须经过煮熟后方可 投喂;发现病虾应及时捞出、深埋:饲养过程中尽量避免虾体受伤,要及时杀 灭体外寄生虫;饲养过程中定期投喂一些保肝护胆的添加剂;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优良水质,增强虾体抵抗力。 四、治疗方法 有寄生虫的要用“纤虫杀”等及时杀灭寄生虫;隔 1~2 天适量换水后, 用聚维酮碘和二氧化氯溶液间隔地全池进行泼洒消毒;同时结合内服一些如三 黄粉、保肝利胆素、大蒜素、Vc 等一天一次,在傍晚一顿投喂,连喂 5―7 天; 对病情严重的塘口,可用三黄粉或板蓝根等中草药加水全池泼洒。 上述方法目前在我市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要想彻底根治该病, 还有 很多工作要做。 防治罗氏虾软壳病 近段时间,高要市有许多罗氏虾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软壳症死亡,其特 点是抱卵虾及大虾发病较为严重。许多养户采用了消毒、口服抗菌素等方法 治疗。但效果都不理想甚至加重病情。 要成功防治软壳症,其前题是必须了解软壳是如何形成的。软壳形成原 因是水中生物钙含量偏低,或者虾的钙摄入不足(如过多服用抗菌素等)。 因此,软壳症的预防应从内服营养药入手。 主要方法是: 1、少用抗菌素或停喂含抗菌素的饲料。 2、增加水中生物钙和相关的营养素。如每 15 天撒一次健壳素,同时口 服康健特号或氨维佳。如发生了软壳症死虾时,必须以理智的方法处理,不 可乱用药或希望今天投药明天生效。 由于完好虾壳的形成须在 10-15 天内才 能恢复,因此养户必须要有耐心,切不可几天换一次治疗方案。 如我们针对某村的养户采用成功的治疗方法是:1、隔 5 天用一次健壳素 连用 2 次或 3 次,用量按照按每亩 1 米水深用 400-600 克全池泼洒。2、口 服虾病宝特号预防感染,每公斤饲料用 4-6 克拌料。3、口服氨维佳促进钙 吸收,每公斤饲料用 4-6 克拌匀。 其效果表现为:用药第 7 天后死虾从最高峰每天 300 只降到 100 只;第 15 天,每天四五只;过了 20 天再没有出现死虾。 一般中成龟的硬壳有抵御敌害作用。对于幼小龟,要防止大蛇、水鼠、鱼鹰 入田为害。第二讲:对虾常见疾病的防治 近年来,发生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是桃拉综合症病毒(TSV)病、白斑综合症病 毒(WSSV)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THHNV)病等。细菌性疾病主 要是红腿病、黑鳃病、烂鳃病、黄鳃病、烂眼病等。寄生虫类疾病有固着纤毛虫、 聚缩虫、夜光虫、微孢子虫等引起的疾病。其它疾病,如痉挛病、软壳病等。现 将常见的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当前虾病的流行仍是限制养虾发慌的主要因素。由于养虾规模不断扩大, 养殖放 养密度不断提高, 加上虾池老化和水域污染的影响,致使对虾疾病的发生越来越 频繁, 发病面积不断增加, 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做好虾病的防治工作, 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前对虾养殖的首要任务。 对虾养殖对于疾病的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健康养虾 模式。在养殖措施上,选择健康无带病的种苗,优化养殖环境和使用药物防治等 措施。在防病措施上尤其要注意净化与优化环境, 除了用药物消毒杀除养殖环境 中的病原体之外,在养殖中主要采用生物制剂,发送水中环境,抑制病原体的发 生,提高对虾免疫能力,以达到预防虾病的目的,在必要时才使用一些对人体无 害的药物。这种防治措施,在生产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即使即使危害最大 的病毒病,无特效药治疗,但采用生物制剂防病,抑制病毒病暴发,也能养到商 品规格的虾。因此,生物制剂病措施值得在生产中推广。本文着重介绍对虾养殖 中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1 病毒病 病原:据报道我国养殖的几种对虾已发现 4-5 种病毒,世界上已报道的对虾 病毒有 20 余种,主要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托 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对虾杆状病毒(BPV)、 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PV)、 中肠坏死村状病毒 (BMNV) 肝胰腺呼肠弧样病毒 、 (REO) , 在国内外文献中记述较多。还有斑节对虾 C 型杆状病毒(TCBV),澳洲对虾杆状病 毒(PBV)、非包涵体杆状病毒(HB)、黄头杆状病毒(YHV)、类淋巴器官细小样病 毒(LPOV)、类淋巴器官空泡形成病毒(LOVV)。我国养殖对虾的几种病毒,从病毒 粒子形态看有两种类型,即杆状和球状,包括杆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属和细小 病毒属中的一些种类。杆状病毒有三种。这类病毒的感染均会引起大量死亡,通 常 BPV 及 BMNV 病毒引起虾苗及仔虾的严重传染病。MBV 可感染幼虾、中虾及成 虾,但以幼虾的感染损失最为严重。BMNV 一般只感染日本对虾,但 BPV 及 MBV 则 感染许多种对虾,且分布世界各处。此病毒可感染虾的肝胰脏上皮细胞(虾苗到 成虾)及中肠腺上皮细胞(幼虾期),并造成该上皮细胞的坏死而导致虾体死 亡。 IHHNV 感染虾体时,通常破坏虾的皮下组织、前肠、后肠皮下组织及造 血组织上皮及肌肉。HPV 可感染许多种对虾(包括斑节对虾在内),死亡率约在 50-100%,病程约 4-8 周。受感染的虾呈发育不良、厌食、体表污秽,偶尔可见 尾部肌肉白浊病变。一般主要病变在肝胰脏,使该器官萎缩坏死。REO 在日本对 虾中被发现。通常在肝胰细胞的细胞质内增殖,发病过程较长病程约 45 天,在 斑节对虾的感染情况下不详。 白斑综合病病毒(WSSV)的症状: 头胸甲或体节甲壳上出现白斑,南方虾农 称为白斑病。患 此病的虾常 有:甲壳下水肿、肝胰腺肿大、白浊,有的有萎缩 现象,体色变红等。发病初期不摄食,活动力下降,反应呆滞。潜伏期过后 2-3 天内可能出现暴发性死亡。 防治: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唯有进行综合预防,其措 施:(1)彻底清污消毒。(2)放养无病原感染的健壮虾苗,并控制放养密度。(3) 使用清净和不带病毒的水源,使用经过消毒后的海水。(4)封闭式、半封闭式和 鱼、虾、贝混养等模式,或在池中投放生物制剂,能有效地预防对虾流行病。(5) 提高饵料质量,在配合饵料中添加维生素 C、多种微生物代谢产品、藻类的活性 物质及免疫多糖类等物质,可提高对虾机体的抗应激反应能力,增加机体免疫能 力。(6)保持虾池水质因子稳定。(7)防止出现细菌、寄生虫等并发疾 病。 桃(托)拉病毒(TSV)的感染,通常在水温不稳定,骤升或骤降的情况下,易 发生此病。 发病早期,对虾群体常出现环游现象,体色无明显改变,仅尾扇出 现蓝色斑点或少量微小的白色斑点,肝脏肿大或变淡红,触须变红,肌肉易变浑 浊。随病情发展,红须、红尾、壳软、虾体变红,尤其尾扇变,又称红尾病或红 体病。病虾不摄食,消化道内无食物,游泳无力,反应迟钝。 预防措施: 亲虾进口要严格检疫,杜绝带病毒的亲虾进口。可参考白斑综 合症病毒的预防措施进行预防。治疗措施,可以用聚维酮碘或季胺盐络合碘、或 者二溴海因进行全池泼洒消毒。48 小时施有益菌。必要时可用“红体消”药物 拌入饲料投喂。 2 细菌性疾病 2.1 烂眼病 病因与症状;是由非 01 群霍乱弧菌侵入虾体及眼球内引起的。初期病虾 眼球肿胀,并由黑色变为褐色,逐渐溃烂,严重时整个眼球烂掉,仅剩下眼柄。 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肌肉变白。病虾行动呆,匍匐于水草上或池边水底,时而 在水面上旋转翻滚。多数病虾在一周内死亡。 防治方法:加大换水量,保持良好的水质。用 1.0×10-6-1.5×10-6 的 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可用氟哌酸 0.05%或土霉素 0.2%等药饵,连续投喂 5-7 天为一个疗程,可控制病情。 2.2 红腿病(变红症、败血症) 病因与症状:是由多种弧菌侵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故又称败血病。病 虾全身及附肢变红色或暗红色,背部弯曲,行动迟缓,胸肢支撑无力,多拒食, 不能控制行动的方向,时而在水面打旋,时而在池边缓游或爬行,重病者侧倒在 水中。此病蔓延快、危害大。 防治方法:要严格清池,放苗密度不宜过大,注意保持良好水质。若池底 腐败污物多,在台湾采用大量的沸石粉或麦饭石(每 1.5 亩池用 1-2 包)泼入虾 池。患有此病可用药的种类、用量、方法同治烂眼病.台湾用富来顿 10×10-6-20×10-6 药浴 1 天。 2.3 白黑斑病(白斑病) 病因与症状:这也是弧菌感染,有人认为是摄食霉变或缺乏维生素 C 的 配合饲料引起的.发病初期病虾的头胸甲的触角区、心腮脊及心区有白斑,2-5 节甲壳的后下缘各只一个白斑。当白斑变为黑斑,继而病虾死亡。此病感染率和 死亡率都很高。防治方法:使用抗菌素治疗有效,并在饵料中添加 0.3-0.4%稳定 性好的磷酸余毒 C。治疗法同烂眼病。 2.4 黑鳃病 病因与症状:黑鳃病是一种病症,引起黑鳃病的原因较多,据刘正义等 (1987)报道,黑鳃病的病原主要是弧菌及真菌的镰刀菌,还有纤毛虫类寄生及 重金属的镉、铜的污染,缺乏维生素 C 及水中氨氮含量过高所引起。初感染的虾 鳃上有黑点,严重者鳃溃烂,鳃小瓣断落。镰刀菌还可侵犯体壁、附肢基部,甚 至眼球,寄生部位有黑色素沉积而呈黑色。 在池塘底质严重污染时,池水中有机碎屑较多,这些碎屑随着呼吸的水 流贴附于鳃丝上使鳃呈黑色,影响对虾呼吸。此时,放在清水饲养一个时期,鳃 便会恢复正常。黑鳃病在越冬亲虾中也常见到。弧菌可引起鳃上的黑斑,有时使 鳃变为灰白色、枯黄色,最后变为黑色。 防治方法:要分清主要是哪一种病因引进的,然后对症下药。出现黑鳃 病的虾池,应彻底清污,用漂白粉或生石类严格清池,防止再次发病。由弧菌引 起的病虾,在氟哌酸 1-2×浸浴 2-4 天,具有一定疗效。 2.5 烂鳃病 病原:为弧菌或其他杆菌。 症状:鳃丝呈灰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有的鳃丝变 皱或脱落。病虾浮于水面,游支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若虾池水中 溶解氧含量不足时,病虾先死。发病季节多在 7-9 月高水温季节。 防治方法:要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良好,放苗密度要适宜,注意饵料 的投量与质量。若生此病,可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用量与方法同治烂眼病。 2.6 褐斑病(甲壳溃疡病、黑斑病) 病原:据孟庆显(1991)报道,病原发球弧菌属、气单胞菌属、螺旋菌 属和黄杆菌属。台湾的资料记载,此病原包括能产生脂酶、蛋白酶、几丁质酶的 几种细菌,如弧菌、气单胞菌、螺菌、黄杆菌等.还有几种霉菌,如镰刀菌、盐霉 菌、阿金氏菌等。这些菌在单独或共同侵袭下,在虾壳上造成溃蚀损害。 症状:病虾的体表甲壳和附肢上有黑褐色或黑色的斑点状溃疡,边缘较 浅,稍白,中心部凹下,色深。病情严重者,溃疡达到甲壳下的软组织中,甚至 有些病虾的额剑、附肢、尾节也烂断,断面也呈黑色。虾在溃疡处的四周沉淀黑 色素以抑制溃疡的迅速扩大,便形成黑斑。致病菌都可从伤口侵入虾体内,发生 菌血症,并使渗透压不平衡,引起对虾死亡。此病多发生在受伤的亲虾。 防治方法:选择亲虾要无伤和附肢完事无缺。在亲虾捕描、运输和培育 期间要严防受伤。 降低光照强度,少惊动,越冬期可安装防碰网减少受伤。 治疗可 用 2×10-6-3×10-6 土霉素,每 24 小时泼 1 次,连续泼 5 次,换水后再泼药。 如果溃疡已达到甲壳下层或附肢已断掉,可在泼药的同时将土霉素按 1∶1000 的比例混合于饵料中制成药饵,连续投喂 5-7 天。 2.7 丝状细菌病 病因与症状:丝状细菌中的发状白丝菌是主要的病原。台湾的资料报道 还有发硫菌、滑走 细菌、噬纤细菌、黄杆菌等。单独或与发状白丝菌一起侵袭 虾体。这些病原可侵袭虾体中的尾肢、腹足、步足、第一触角磷片、口器、肢鳃 的末端以及各鳃片间等部位。 但是, 影响较大的是鳃的感染, 严重者使鳃变黄色、 褐色甚至绿色,随着丝状体粘附异物,而使颜色变化。此病妨碍对虾呼吸,在水 中氧气较低时,病虾会发生死亡。严重时使蜕壳也有影响。 防治方法:彻底清池,多换水,改良水质,注意对虾营养,治疗可用(1) 茶籽饼 20×10-6 浓度,全池泼洒,促使对虾蜕皮。(2)高锰酸钾 2.5×10-6-8×10-6 的浓度,全池泼洒,过 4-6 小时大量换水。(3)国外报道 用氯化铜 1×10-6 浓度,全池泼洒,可有效控制丝状细菌。 3 寄生生物的病害 寄生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是原生动物的微孢子虾、簇虫、吸虫、绦虫、线 虫或圆虫和纤毛虫类的聚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以及甲壳类的一些种类,如 虾疣虫等; 还有附生的蓝绿藻和硅藻等种类。 微孢子虫等一些种类目前尚未有治 疗措施,只能预防。 虾体外壳、附肢及鳃常有共生菌或原虫及藻类附着生长,这些生物中主要 是原虫中的聚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以及蓝藻和硅藻一些种类。它们共生,并 不引起病变,但大量附着生长时,会妨碍虾呼吸、运动、摄食和蜕壳,往往导致 呼吸困难在水溶氧低时会窒息死亡。对此可采取多换水、改善水质、底质,增加 水中氧气,同时可用福尔马林 25×10-6 或茶籽饼 10-15×10-6 左右,促使虾蜕 壳。 或使用克藻净 0.15×10-6-0.5×10-6 有效铜含量)克藻净液的有效铜含量为 9.0%,粒剂含 3.7%,要注意换算。 4.1 桃拉综合症病毒(TSV)病 此病主要是传染南美白对虾, 其症状:绝大部份病虾红须、 红尾、 体色变红、 易软壳、空胃、重者肝胰脏肿大或糜烂,在水平面缓慢游动,离水易死亡。对虾 体长 3―6 厘米易发生急性感染, 死亡率较高,而到体长 8―9 厘米后易发生慢性 感染,死亡率相对较低。 防治方法:此病目前尚未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以预防为主,防止病原 体抟播, 优化改良池塘环境, 增强对虾自身免疫能力。 在药物防治方面, 内服药: 盐酸吗啉胍片(抗病毒)、氟尔康(抗病菌)、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大蒜、 鱼油等拌料投喂,每个月 2 个疗程、每个疗程 3―5 天,预防期每天喂一次,治 疗期每天二次。外用药:聚维酮碘或二溴海因全池消毒。 4.2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病 其症状:病虾反应迟钝,不摄食;头胸甲壳上有明显的白色圆点,严重时腹 节甲壳也有白色斑点,头胸甲壳容易剥离;肝胰脏肿大或萎缩,鳃丝发黄;通常 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而且大虾死亡快。若水质稳定,营养全面,可维持 较长时间。 防治方法:此病目前也没有明显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上述预防技术措施。 药物防治方面,内服药可用抗病毒、抗病菌类中西结合药物,以及增强免疫能力 的保健品。同时,用含氯类药物进行水体消毒。 4.3 红腿病 其病原是副溶血弧菌等多种弧菌引起。 病虾附肢变红,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 或浅红色,壳变硬,肝胰脏肿大或萎缩,病势较猛,死亡率高。 治疗方法:一是换水和强力增氧,改良水质;二是下底改剂。要根据水质情况, 如水色、PH 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变化,对症下药;三是用超碘季铵盐或 溴氯海因进行水体消毒;四是几天后下微生物制剂。按上述原则选用。五是内服 “强效灭毒灵”或氟苯尼考、复合维生素、大蒜、鱼油等“药饵”。 4.4 黑鳃病 此病今年在官渡、龙头、界炮等镇低位塘发生较多。引起黑鳃的病因主要是 池底积污严重,各种弧菌、真菌大量繁殖,有的池底含铁、铜离子较高,酸性较 大,也容易发生此病。其症状,主要是鳃丝呈灰黑色,比较脆,吃料减少,活力 差。 治疗方法: 一是换水, 尽量排底层水。 二是底改, 如是铁离子高, 应先下“绿 水王”,降解金属离子;如是酸性大,要下石灰中和酸性。三是用“水底净”或 “塘底净”消毒。四是下微生物制剂。如甘菌露系列的“分解优”等。五是内服 氟苯尼考或“对虾鳃菌灵”、维生素 C、大蒜、鱼油等“药饵”。 对于黄鳃、烂鳃、烂眼、黑褐等疾病都是因池塘环境条件恶化引起,属于细 菌性感染疾病。其处理原则和办法可参照黑鳃病。 4.5 微孢子虫病 此病今年在遂溪、吴川等地发生,其症状是对虾腹节肌肉变白,重者腹节有 白色乳汁状渗出,肝胰脏肿大并变灰白色,吃料减退。经镜检可看到椭圆形孢子 虫。吴川市吴阳镇的这个场有 20 多亩高位池,今年刚建成投产,虾池条件不错, 第一造就发生这种病, 究竟微孢子虫是在什么条件下, 通过什么渠道进入对虾腹 节肌肉引发虾病,目前仍不太清楚。对这种病的治疗方法,目前也尚未找到特效 药物。防治方法只能是想办法把病虾捞出销毁。同时,对虾塘进行严格消毒,防 止传染。 4.6 痉挛病 其症状是病虾腹部向腹面弯曲并僵硬, 不能伸直复原, 两眼并拢, 肌肉变白, 最后死亡。发生此病的原因:(1)、换水或捕捞时,引起温度差、盐度差、压 力差等理化因子变化过大,使对虾产生应激导致痉挛。(2)、饲料营养不全面, 特别是缺乏钙、磷、矿物质、维生素 E 等必需营养物质,使对虾摄食不足,免疫 力下降造成。(3)、放养密度过大,溶氧不足,局部集结,惊拢跳跃,也会诱 发此病。 防治方法:放养密度要合理,换水要适量,不能大排大灌,要保持藻 相、菌相平衡,水质稳定,防止理化因子急剧变化,而引起对虾应激。要注意选 择名牌饲料,保证饲料质量,必要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含钙、磷、复合维生素等 物质。 总之对虾疾病的防治,尤其是要控制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发生,没有灵丹 妙药,而是要综合性防治措施,从咱苗抓起,各个养殖环节认真预防,才能获得 成功。相信在大家不断总结经验和摸索,是可以控制虾病的,使我国的对虾养殖 业健康与持续发展。 对虾养成期间的防病措施 对虾养成期间的防病措施有: (1)保持优良的池水水质:养殖对虾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的退减和水体中病 原生物的大量繁殖都与不良的养殖水质有关系,所以, 保持优良的水质是防治虾 病的重要措施。 保持水质的方法:勤加水、勤换水;防止污染物进入水源和池内;及时清除 残饵,以免残饵在水中腐烂,败坏水质;保持水体中有充足的溶解氧。 (2)放养密度要适宜:放养密度过大,则传播病原体的机会就多,容易发 生流行病。且每个个体水体空间减少,而动物本身排泄物的浓度增加,因此,极 易引起缺氧和污染水质,在放养时一定要防止养殖密度过大。 (3)保证饵料质优量适:营养不足或缺乏某种营养或饵料过量腐烂变质, 都易使养殖对虾发生疾病。同时也会降低虾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在投喂天然饵料时, 要根据养殖对虾的不同生活期选择适口和营养丰富的饵 料,投喂时应注意定时定量,不要间断或过多投喂。 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时, 要特别注意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4)在养殖生产中,若要拉网搬运等操作,需注意尽量不要使虾体受伤。 (5)防止病原传播:发病虾池要注意与其它池塘隔离,而且发病虾池的池 水不要排入其他虾池。 在发病虾池中用过的工具必须用药物消毒后才能使用在其 他虾池。病死的虾体要及时捞出深埋处理。 (6)做好日常观测工作。 对虾常见病防治有新法 南美白对虾疾病的控制必须坚持“以防为主, 及时治疗”的方针, 做到无病 先防, 有病早治。 在防病方面,除了严格把好虾苗质量和检疫关以外, 应从水质、 饲料和管理等方面综合把关,杜绝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现虾病,应正确诊断,对 症下药。 红体病 症状:病虾不摄食,肝胰脏肿大、变白。虾体变红,尤其尾部更为明显。幼 虾一般急性死亡,成虾呈慢性死亡。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 0.2-0.3 克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两天, 隔两天后再全池 泼洒 0.2 克清水素(枯草杆菌)、2 克光合细菌和 20 克沸石粉。在每公斤饲料 中添加2克免疫多糖、15 克红体消、3 克EM原露,让虾连续内服 5-6 天。 红腿病 症状:病虾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肢最明显。病虾在水面慢游或旋转或上下垂 直游动。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 0.3-0.4 克二溴海因全池泼洒,第二天用 0.2 克强克 101(超碘胺盐)全池泼洒。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3-0.5 克, 连续投喂 3-5 天。 白斑病 症状:病虾反应迟钝, 不摄食; 甲壳上有白色的圆点, 以头胸甲处最为显著; 鳃丝发黄,肝胰脏肿大、糜烂,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 0.3 克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两天。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 10 克对虾病毒灵、3 克维生素C,连续投喂 5-7 天。 肠炎病 症状:病虾行动缓慢,体质弱;肠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 色脓状物。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 0.3 克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一次。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 5 克肠炎灵、5 克大蒜素,连喂 3 天。 烂鳃病 症状: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鳃丝溃烂,呼吸困难。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溴氯海因或 0.2-0.4 克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一次,两天 后全池泼洒 0.25 克清水素(枯草杆菌)或 0.3 克EM原露,同时让虾内服一些 环保的抗菌药物。 褐斑病 症状: 病虾体表甲壳和附肢上有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状溃疡, 病情严重时迅速 扩大成黑斑,然后陆续死亡。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 0.2 克强克 101(超碘季胺盐)连续泼洒两天,同时 每公斤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5 克,让虾连续内服5天。 黑鳃病 症状:病虾的体表、附肢和鳃上形成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或鳃部变黑,呼 吸和蜕皮困难。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 1.2 克纤虫净全池泼洒一次,过 5 天后再用一次;或 每立方米水体用 3-4 克工业硫酸锌全池泼洒一次, 5 天后再泼洒一次。 过 以上两 种药用过后每立方米水体用 0.2-0.3 克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一次。若纤毛虫很多, 每立方米水体可用 1.2 克络合铜泼洒一次; 若发现病虾脱壳困难,可在饲料中添 加 1-2‰脱壳素或每立方米水体用 10 克茶粕全池泼洒,促进虾脱壳。 软壳病 症状:病虾甲壳薄而软,活力差,体色灰暗,生长缓慢。 防治:适当加大换水量, 改善水体环境。每立方米水体用 0.25 克清水素 (枯 草杆菌) 每隔半个月全池泼洒一次。 饲料内添加 1%磷酸二氢钙和2‰的脱壳素, 连续投喂 5-7 天。 痉挛病 症状:病虾躯干弯曲,背部弓起,僵硬,无弹跳力,不久死亡。 防治:加大换水量,提高池塘水位,将透明度控制在 30-40 厘米;饲料内适 当补充添加钙、磷及维生素 B 等微量元素。 蓝藻中毒 诊断:池水表层出现大量蓝绿色或铜绿色浮游藻类。有风时,下风处水表层 会积聚很多微囊藻,并有腥臭味。 防治:控制投饲量,以免残饵积累太多。每立方米水体用 0.7 克络合铜或 0.3 克青苔净全池泼洒,过 3 天后再泼洒一次。注意用药时容易缺氧,必须开启 增氧机增氧,以防泛塘。 防治对虾育苗纤毛虫病 固着类纤毛虫病的病原种类很多,最常见的为聚缩虫、独缩虫、累枝虫、 钟虫等。聚缩虫、独缩虫、累枝虫都是群体生活,柄呈树枝状分枝。聚缩虫伸 缩时整个群体一致伸缩,独缩虫群体中各个体单独伸缩,累枝虫不能伸缩;钟 虫不成群体,伸缩时柄呈弹簧状。 固着类纤毛虫病、壳吸管虫病及莲蓬虫病在育苗期间多发生在中、后期, 以 5 月下旬较为严重。在养成期间,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即 7 月下旬至 9 月 中旬。越冬亲虾有时也患此病,但一般不严重。虫体少量固着时,肉眼看不出 症状,危害也不严重。虫体大量固着时,患病幼体肉眼可见体表有绒毛状物, 行动迟缓,摄食困难,重者停止发育和蜕皮,最终死亡。镜检时可见幼体体表 或附肢上附生着大量虫体,患病成体可见虫体布满对虾的鳃、体表、附肢、眼 等全身各处,体表呈现灰黑、灰白色(固着类纤毛虫)、黄色(壳吸管虫)、铁锈 色(莲蓬虫),如绒毛状,特别是游泳足最明显,病虾常浮于水面,离群漫游, 反应迟钝,食欲不振或停止摄食,不能蜕皮,停止生长,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镜检鳃丝上附生大量虫体,虫体之间并黏附许多污物。 一、固着类纤毛虫病、壳吸管虫病、莲蓬虫病的预防方法 ①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具体做法是:在放养以前尽量清除 池底污物,并彻底消毒;放养后经常换水;投饵要适量,尽可能避免过多的残 饵沉积在水底;育苗用水的蓄水池不能养虾,进水要严加过滤。②育苗期投喂 卤虫幼虫时,可先镜检,发现有固着类纤毛虫附生时,可用 50℃~60℃的热水 将卤虫浸泡 5 分钟左右,杀死纤毛虫后再投喂。③投喂的饲料要营养丰富,数 量适宜;尽量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例如经常换水,改善水质,控制适宜水温 等,以加速对虾的生长发育,促使其及时蜕皮。 二、固着类纤毛虫病、壳吸管虫病、莲蓬虫病的治疗方法 ①如果对虾或其幼体上共栖的纤毛虫数量不多时,可不必治疗,只要按预 防方法第③条促使其生长发育和蜕皮就会自然痊愈。如果固着类纤毛虫数量很 多时,就应及时治疗。②幼体患病时,可将育苗池水温提高 2℃~3℃,并投喂 优质饲料,促使蜕皮后换水。或将池水的水位降低后,全池遍洒浓度为 35 毫克 /升的制霉菌素,经 2.5 小时后进行换水。③越冬亲虾患病时,可用 25 毫克/ 升的福尔马林药浴 24 小时后换水。④养成期对虾患病时,可全池泼洒 10 毫克 ~15 毫克/升的茶子饼,同时投喂优质饵料促使对虾蜕皮,蜕皮后大量换水,排 出蜕下的虫体。 对虾聚缩虫病的防治要点 在我国的对虾人工育苗繁殖过程中,聚缩虫病是最常见的虾病之一。 对虾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在患聚缩虫病期间, 其症状表现为:虾体表层覆盖 一层絮状白毛,身体消瘦,活力大为减弱,或在池边不动,或在水中缓慢游动; 趋光性很差,患病幼体极易沉入水底。聚缩虫群体较大,常附着在对虾幼体的头 胸甲及腹中,呈粘滑毛状的附着物。在显微镜下检查,聚缩虫不仅覆盖在对虾幼 体的表层,也附着在鳃上。当大量的聚缩虫附着在虾苗鳃丝上时,使鳃的有效呼 吸面积减少,阻碍气体交换,严重影响了对虾幼体的呼吸、活动及摄食,同时也 延误了对虾幼体的发育变态,最终导致幼体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在育苗过程中,减少豆浆等代用饵料的投喂,在培育对虾幼体初期即无 节幼体期,首先向培育池中接种单细胞浮游植物――硅藻、角毛藻等,每立方米 水施生物有机肥 5 克,每天或隔天施肥 1 次,或每亩水面用利生素 1 千克。 (2)加强对卤虫卵的消毒处理。每立方米水用 50 克的漂白粉溶液浸泡 0.5-1 小时,以杀死附着在卤虫卵壳的聚缩虫;或待卤虫无节幼体孵化后,将其幼体加 热到 50-60℃,时间 5-10 分钟,这样寄生在卤虫无节幼体的聚缩虫便被烫死。 (3)大换水。发现蚤状幼体附着有聚缩虫后, 立即用 60 目筛绢网箱进行大换 水,日换水量为全池水量的 1/3 左右;糠虾幼体发现附着有聚缩虫后,立即采用 40 目筛绢网箱进行大换水,日换水量占全池的 2/3 左右;仔期发现有聚缩虫后应 用 20 目筛绢网箱进行大换水,日换水量为全池的水量。 大换水的目的是刺激对虾幼体尽快蜕壳, 以蜕掉寄附在体表的聚缩虫,并排 出池外。 对虾育苗“发光”病的诊断 在对虾育苗生产中,经常发现对虾幼体有“发光”现象,这一现象被称 之为“发光”病,涉及的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南美白对虾、 罗氏沼虾等。如症状频发并延误诊治,不仅给育苗工作带来被动,而且在经济上 会造成巨额损失。笔者在多年实践中,针对“发光”症状,采取多种药物进行治 疗和药效比较,取得初步进展。但鉴于目前国内尚未见有这方面的报道,故将诊 治经验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一、发光病症状及其变化 据实践,在所有虾类孵幼过程中,从氵蚤状幼体开始,至糠虾期、仔虾期, 各期均有发病且不易被发现。 究其原因, 主要是育苗室内外比较强烈的自然或非 自然光源干扰了对虾幼体“发光”症状的诊断。幼体感染此病后,会陆续发生死 亡,严重的在 2 日~3 日内死亡率高达 70%~80%。其症状是幼体活力下降,下沉 到池水的中下层,在池水表层基本见不到虾苗。到糠虾或仔虾中后期,表现为弹 跳乏力、趋光性差、摄食减弱或停止、体色呈白浊,基本上不透明。发病虾池在 夜间关灯后可看到繁星闪烁的荧光,在水中上下起伏,四处游动,异态纷呈,其 症状随虾苗染病强度呈正相关变化。 二、病原体及发病机理 1.病原体在探索中发现, 育苗室内的“发光”现象与自然海域中由原生动物 (如夜光虫)或部分发光藻类引起的“发光”现象截然不同。 经反复诊断, 病原体 一般为细菌,即荧光假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前者为革兰氏阴性菌,后者具发光 特性, 其适宜繁殖生长的盐度、 温度范围恰好与虾类育苗所要求的理化因子相同。 在这同一理化指标内, 细菌与人工繁育的虾苗又同处在同一摄食机制和繁育机制 中,故极易引发病害发生和蔓延。 2.发作机理细菌感染虾体后,利用其机体组织作为营养物质进行繁殖发育, 并在其固有酶的作用下氧化体内含有的荧光素,进而发出荧光。 由于此“光”为 弱冷光,极易被认为是其他光源的反射光而被忽略。受感染的病虾,视其体质强 弱程度,呈现出 2 天~5 天的荧光现象,最后陆续死亡。特别是伴随幼体变态和 蜕皮期间,易导致大批虾骤然死亡,严重时会在一夜之间全军覆没。 三、流行与危害 发光细菌在自然海区中具有广域性,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等四大海区均 有分布, 其发病过程伴随虾苗至成体一生,以虾苗育成中的糠虾和仔虾期为易发 阶段,所造成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并随水温上升呈正比关系。在时间上 5 月~7 月流行最为广泛,因此时进入雨季,大量陆源有机物随径流入海,使近岸水体富 营养化,病原菌迅速繁衍生长,一旦进入育苗流程中,首先会感染先天不足的病 弱残苗,然后会猝不及防地快速传播开来,使虾苗的氵蚤状幼体、糠虾、仔虾各 期皆会因染病而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 四、诊断方法 1.目测因幼体具发光现象,可目测发现。在夜幕降临时,关掉育苗室内全部 照明灯,通过调节单个育苗池的气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细致观察,一般可 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还可取样诊断。即用白色器皿,多次取样,在暗光下用手 电观察,会发现发光点多聚集在头胸部位。感染后期的虾体,在不同部位均可看 到荧光点。 2.镜检为把握诊断的准确性,可进一步用高倍显微镜进行镜检。 400 倍以 在 上的视野中,染病虾苗体内细菌活动,在相对较透明的区域内呈显性可视。荧光 假单胞菌呈短杆状,两端钝圆,端生鞭毛 1 根~6 根,活动能力强。哈维氏弧菌 亦呈短杆状,有的略有弯曲,具极生鞭毛,活动能力较弱。两者在育苗池中的适 温范围以 27℃为界,27℃以下荧光假单胞菌多发,27℃以上哈维氏弧菌多发。 对虾烂眼疾病的防治 病状: 病虾多伏于水草或池边水底,有时浮游于水面旋转翻滚。疾病初期,眼 球肿胀,逐渐由黑变褐,随即溃烂,严重者整个眼球烂掉,仅剩眼柄。细菌侵入 血淋巴后, 变为菌血症而死亡。 病原: 病原为非 0 1 群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DOg―1)]。菌体短杆状,弧形,单 个存在,有时数个菌体联成 S 型,极端单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生长 最适温为 37℃,能在无盐蛋白胨水中生长,盐度在 5―20 时生长最好,pH5―10 都能生长。由此可看出该菌适于低盐、高温、微碱性的水环境中生长繁殖。 临诊:肉眼观察虾体眼球溃疡的状况可以诊断,将溃烂组织制成水封片,在 高倍镜下观察,可见许多短杆状具有动力的细菌。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 7―10 月,以 8 月最多。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常被感 染,感 染率一般为 30%~50%,最高可达 90%。散 发性死亡,死亡率不高, 但严重影响生长, 病虾比同期的健康虾明显小。 发 此病主要见于 河口低盐度区, 或不进行清淤消毒池底污浊 的虾池。 亲虾越冬期由于越冬条件不适或眼 球受到 损伤也会出现烂眼病。 预防: ①同红肢病①―④。②选留亲虾时谨慎操作,避免虾体受伤;越冬 池四周 距池壁 5―8 厘米处设置防护网,水温调控在 8+1℃,不惊扰亲虾。 治疗: ①全池泼洒漂白粉,使池水成 1 毫克/升。②同时在饲料中加入 0.05%~ 0.1%的氯霉素或 0.1%―0.2%的土霉素,制 成药饵,连续投喂 7―14 天。 对虾软壳症的防治方法 病虾体甲壳软且薄,虾消瘦。对虾的软壳病与放养密度过大、饵料营养不足、营 养中钙磷不均衡及水质条件差有关。 防治方法: ①将石灰 4-5 千克/亩撒于虾池中,或投放一些贝壳粉、珊瑚粉等,以改善 虾池水质。要求池水的 pH 值保持在 8.0-8.5。 ②投喂质量好的饵料,在饵料配方中注意磷钙的平衡。 ③捕获大虾留小虾,降低放养密度。 ④拌饵料投喂脱壳素。第三讲:有关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治 对虾发病是由对虾的种类、规格、发育阶段、生理状况、环境和病原等相互 作用的结果。有许多虾病是多病原或多病因的, 病毒感染不仅常伴有细菌和外寄 生物次生感染,而且是多种病毒同时感染。 疾病预防工作: 1、改良养殖环境 苗种放养前必须彻底清塘,首先要晒塘、清淤;然后采用生物、物理及化学 综合法清塘:将水放至 20 厘米左右深,全池泼洒虾池专用清塘消毒剂――“特 消灵”(含有效溴氯 24%)1.0 毫克/升,同时将“特消灵”稀释液用农用喷雾器 喷洒在池壁及池埂,浸泡 7 天左右;而后放入池水至养殖水面,全池泼洒二溴海 因复合消毒剂(含有效溴 8%)0.2 毫克/升,间隔 2 天(48 小时);再全池泼洒清 水素(枯草杆菌)0.4 毫克/升,若池塘为老塘,应同时泼洒白云石粉 25 千克/亩, 最后试水安全后可投入虾苗。 2、加强日常管理 苗种入池后,须即全池泼洒活水素生物肥料,每亩用量为 2 千克,入池 20 天后,全池泼洒过氧化酰胺 0.5 毫克/升及平炉渣 2.0~3.0 毫克/升 1 次,以后 每 10 天左右, 全池泼洒光合细菌 2.0--5.0 毫克/升或清水素(枯草杆菌, 效价为 2×109 个活菌数/克)0.25 毫克/升 1 次,同时泼洒活化沸石 10~20 千克/亩。 3、放养健壮苗种 苗种放养前须消灭携带病原(主要是传染性病原)。在苗种运输时,可用 100 毫克/升免疫多糖溶液装苗, 充气打氧运输, 可大幅度提高种苗入池后的成活率; 苗种人池前,采用强克 101(超碘季胺盐)0.5 毫克/升浸泡 30 分钟才人池。 4、提高搞病能力 日常饲养管理时,可在饲料内添加功能添加剂,以增强白虾体质,通常在每 千克饲料内添加维生素 B10.1 克、维生素 C(含量 33%)1.0~3.0 克、免疫多糖 2.0 克及生物活性添加剂(含大量生物酶活性添加剂及配糖体)1.0 克,有条件的 可常年投喂,若条件不成熟,则可连续投喂 3~5 天后,间隔 1 周,再继续投喂 3~5 天,周而往复。 南美白对虾 10 种病害防治新法 一、红体病(又称桃拉综合症) 病因:由桃拉病毒感染引起。 症状:病虾不摄食,肝胰脏肿大、变白,虾体变红,尤其尾部更为明显。幼 虾一般急性死亡,成虾呈慢性死亡。 防治方法: 1.用 0.2~0.3 克/立方米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两天,隔 2 天后再全池泼洒清 水素(枯草杆菌)0.2 克/立方米、光合细菌 2 克/立方米和沸石粉 20 克/立方米。 2.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 2 克、红体消 15 克、EM 原露 3 克,连续 内服 5~6 天。 二、红腿病 病因:由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虾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肢最明显。病虾在水面慢游或旋转或上下垂 直游动。 防治方法: 1.全池泼洒二溴海因 0.3~0.4 克/立方米。 2.第二天全池泼洒强克 101(超碘季铵盐)0.2 克/立方米。 3. 内服药饵, 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3~0.克, 连续投喂 3~ 5 天。 三、白斑病 病因:由白斑杆状病毒感染引起。 症状:病虾反应迟钝, 不摄食, 甲壳上有白色的圆点, 以头胸甲处最为显著, 鳃丝发黄,肝胰脏肿大、糜烂,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全池连续泼洒二溴海因 0.3 克/立方米两天。 2.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对虾病毒灵 10 克、维生素 C 3 克,连续投 喂 5~7 天。 四、肠炎病 病因: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虾游动缓慢,体质弱,肠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 黄色脓状物。 防治方法: 1.全池泼洒二溴海因 0.3 克/立方米一次。 2.内服药饵,每千克饲料中添加肠炎灵 5 克、大蒜素 5 克,连喂 3 天。 五、烂鳃病 病因:由柱状曲桡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鳃丝溃烂,呼吸困难。 防治方法: 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 0.2~0.4 克/立方米一次。 两天后 全池泼洒清水素(枯草杆菌)0.25 克/立方米或 EM 原露 0.3 克/立方米,同时内 服适量的环保抗菌药物。 六、褐斑病 病因:由弧菌或单胞菌感染引起。 症状: 病虾体表甲壳和附肢上有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状溃疡, 病情严重时迅速 扩大成黑斑,然后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 连续泼洒强克 101(超碘季铵盐)0.2 克/立方米两天, 同时每千克 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5 克,连续内服 5 天。 七、黑鳃病(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因:由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和累枝虫等寄生引起。 症状:病虾的体表、附肢和鳃上均可附着,形成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或鳃部 变黑,呼吸和蜕皮困难。底质腐殖质多且老化的池塘易发此病。 防治方法: 1. 全池泼洒纤虫净 1.2 克/立方米,过 5 天后再用一次。 再全池泼洒工业硫 酸锌 3~4 克/立方米,过 5 天后再泼洒一次。 2.以上两种药用过后再全池泼洒 0.2~0.3 克/立方米二溴海因一次。 3. 若纤毛虫很多,可用 1.2 克/立方米络合铜泼洒一次。 八、软壳病 病因: 往往由于投饵和换水量不足或者气候和环境突变导致虾异常脱壳, 脱 壳后钙磷转化困难,致使对虾不能利用磷所引起。 症状:病虾甲壳薄而软,活力差,体色灰暗,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 1. 适当加大换水量,改善水体环境。 2. 每隔半个月全池泼洒清水素(枯草杆菌)0.25 克/立方米。 3. 饲料内添加 3~5‰磷酸二氢钙和 2‰的脱壳素,连续投喂 5~7 天。 九、痉挛病 病因:缺乏钙、磷、镁及 B 族维生素等,水体透明度过高,水中钙磷比例失 调。 症状:病虾躯干弯曲,背部弓起,僵硬,无弹跳力,不久死亡。 防治方法:加大换水量,提高池塘水位,将透明度控制在 30~40 厘米;饲 料内适当补充添加钙、磷及维生素 B 等微量元素。 十、蓝藻中毒 病因:因池内微囊藻过量繁殖,使透明度降至 20 厘米以下。当藻体大量死 亡时,经细菌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引起对虾中毒死亡。 诊断方法: 池水表层出现大量蓝绿色或铜绿色浮游藻类, 当有风时下风处水 表层会积聚很多微囊藻,并有腥臭味,对虾即可能中毒。 防治方法: 1. 控制投饲量,以免残饵积累太多。 2. 用络合铜 0.7 克/立方米或青苔净 0.3 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过 3 天后再 泼洒一次。注意,用药时容易缺氧,必须开启增氧机增氧,以防泛塘。 对付南美白虾苗三大病 育苗过程中,必须经常观察虾苗的健康情况,图为南美白对虾苗。 最近两年海水污染程度加剧、海区海水富营养化,致病生物增多。尤 其是近段时间,南美白对虾育苗中常见三种病害,丝状细菌、发光细菌、胡脚, 严重影响对虾育苗生产。总结了一定的治疗手段,供大家参考。 丝状细菌病 症状与病因:丝状细菌病是由白丝菌感染引起,菌丝较长,附着于幼体的鳃 丝、附肢和甲壳上,严重者局部表面不光滑,有丝状细菌附生的部位,往往同时 出现固着性纤毛虫、单胞藻类及其它颗粒。这种情况容易造成鳃部的阻塞作用和 鳃上皮细胞的破坏作用。受感染的幼体活力减弱,沉于池底,久而死亡。镜检可 见鳃上或附肢上有成丝的丝状细菌,毛发状。这种症状多发生在糠虾和仔虾期, 这与早期投单胞藻过多, 糠虾期投人工饵料多, 以致水中有机物含量增加和育苗 水温偏高等有关。 治疗方法:1、全池泼洒络合铜,使水体含络合铜 0.2-0.5ppm,连用 3 天。 2、全池泼洒高锰酸钾,使水体含高锰酸钾 0.8ppm,第二天换水。必须注意的是 高锰酸钾属于强氧化剂, 过量使用会伤害虾苗的鳃组织, 同时施用过高锰酸钾的 育苗池对后期水质调节也较困难。 发光细菌病 发光细菌在育苗生产中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从蚤状至仔虾均有发生,以糠 虾及仔虾为多见。其发病快,死亡率高,给育苗工作带来严重威胁。 症状:发病初期幼体活动能力下降,常位于水的中下层,糠虾及仔虾弹跳无 力,趋光性差,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身体发白,尤其是头胸部呈乳白色,濒死或 死亡的幼体在黑暗处会发荧光, 荧光的亮度随发病的程度及幼体大小而不同, 一 般发病初期看不到荧光, 当幼体处于濒死状态时即可见到微弱的荧光, 幼体死亡 以后所发的荧光最强,可持续十多个小时,直到尸体分解后才看不到荧光。 病因:感染途径是未经沉淀的海水,被纳入育苗池并加温后,弧菌的数量急 剧增多,育苗池内粪便的沉积及残饵,有机物含量较多,给弧菌生长繁殖提供了 良好的营养条件。 育苗环境条件出现异常情况, 如幼体质量, 下池幼体密度过大, 水理化因子差别大等都会导致发光细菌的感染。 治疗方法:1、全池洒泼氟哌酸,使水体含氟哌酸 2ppm,连用 3 次。2、全 池泼洒复方新诺明,使水体含复方新诺明 2.5ppm,连用 3 次。 胡脚病 病症:胡脚病又称粘污病,从无节幼体至仔虾期都有发生。轻度粘污时,蚤 状幼体胃饱或大半饱,有拖便、活力好,幼体尚可正常变态发育。严重粘污时。 幼体的所有附肢、 腹部及头胸部都粘有大量脏物, 肉眼观察明显看到附肢向外伸, 划动无力,镜检可见口器已被完全堵塞,蚤状幼体不拖便,糠虾不弹跳,基本处 于空胃状态,幼体活力差,慢慢沉于池底,死亡率高达 90%以上,此时施药也无 济于事。 病因:1、幼体体质差,变态延时。2、蚤状期投单胞藻过量,引起部分藻类 死亡;或因人工饵料投喂不当,造成水质恶化。3、育苗池水质粘性大,使池中 的可溶性物质及饵料结块,池水变清。 治疗方法:1、胡脚净 1.5ppm,百炎净 1ppm,全池泼洒。2、百碘 0.5ppm, 全池泼洒。3、甲醛 8-10ppm,胡脚净 3ppm,全池泼洒。 南美白对虾不同红体症状的鉴别 “红体”是南美白对虾对环境不适或疾病产生的一种显著生理现象, 虾体变 红的基础是虾体内的色素细胞,在正常情况下,红色元素存在于色素细胞内,是 以一种色素前体的形式存在,在遇到刺激(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水质恶化、 亚硝酸盐中毒、硫化氢中毒、氨氮中毒、缺氧、高温、暴雨等)时,色素细胞内 发生一系列反应,色素前体转变成色素,并因色素扩大而使整个色素细胞变化。 当刺激因素持续而强烈时,整个色素细胞发生崩解,大量红色素释放,使整个组 织变红,从而出现红体症状。然而一些养殖者碰到这种情况后,往往都只将其看 作“桃拉病”而采用一些相应的治疗措施导致大量的对虾死亡。 由于没有准确对 症下药,严重影响及贻误了治疗时机,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实际上,在南美白对 虾发生病毒性的桃拉病、白斑病、副溶血弧菌性的红腿病、亚硝酸中毒、环境因 子突变等情况下, 白对虾在外观上都可表现红体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准确鉴别南 美白对虾不同的红体症状,做到对症下药。 笔者在湛江市各地南美白对虾的主要养殖区域进行实况调查后, 认为目前表 现为红体症状有以下 5 种现象, 特归纳如下, 为广大养殖业者控制虾病提供参考。 一、桃拉病的红体现象 桃拉病病原是桃拉病毒(TSV),桃拉病的红体现象主要表现为病虾红须、红 尾、附肢呈红色,尤其是尾扇、尾节、腹肢更明显,体色变成茶红色,病虾不摄 食或少摄食, 在水里缓慢游动, 捞离水后即死亡。 病虾甲壳变软, 与肌肉易分离, 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肝胰脏肿大变白或糜烂,肠道红肿。桃 拉病的发生受水环境的变化影响很大。 患病的虾大部分死于蜕壳期, 幼虾急性死 亡,成虾慢性死亡。 1.预防 (1)放苗前彻底清塘,清淤,洗塘,晒塘,用生石灰 100~150 千克/亩消毒, 或晚上用 200 克/米 3 次氯酸钠严格消毒,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染途径。 (2)提倡经过沙滤并沉淀进水, 首次进水 70~100 厘米(低温进水 7O 厘米、高 温进水 100 厘米),用二溴海因 0.3 克/米 3 消毒之后再肥塘培藻,水色呈黄绿 色或茶褐色,透明度 30~40 厘米。 (3)提倡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妇科炎症做什么检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