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是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义者

流感已经不是小病 区块链大多改变不了生意的本质 - A5创业网
扫一扫,联系编辑获得审核机会
符合以下要求,获得报道机会
1. 新公司求报道
2. 好项目求报道
3. 服务商求报道
4. 投资融资爆料
客服热线:400-995-7855
当前位置:&&&
流感已经不是小病 区块链大多改变不了生意的本质
15:56&&来源:坤鹏论&
  一、区块链不重要,健康最重要,保险怎么买
  前两天和朋友聊起来不少人因区块链暴富的事,紧接着就是高谈阔论人这一辈子到底什么最重要,坤鹏论年轻时,认为钱第一位,但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有命赚,还要有命花,并且还不是花在医院里,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大赢家。所以,第一要守护好自己的健康,第二要守法。
  提到健康,在春节前,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遍朋友圈,不少人看后,才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流感在国外人眼里是大病,在中国人心中那就是个小病,过了几天就好,但今年的流感没那么简单,昨天又一篇《流感下的广州夫妇:一场流感花了几十万,人救回来了》爆了网络,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意识到,以前不起眼的流感原来真的可以如此凶猛。
  接下来,人们开始对现如今医疗费如此高昂唏嘘感叹,一场流感几十万虽然很少见,但看个感冒几千块则比比皆是。
  坤鹏论一位朋友的家人年初也中了流感的招,开始去了家边上的二甲医院,结果是药吃了不少,烧怎么也退不下来,拖了几天,不得不去协和医院,因为挂不上普通号,只能去国际门诊,光一个号就900块,相应的检查费用也比普通号高出不少,但协和就是协和,大夫马上判断出之前的医院诊断错误,药吃错了,已转为肺炎,就这样,休息了半个月,药吃了一个月。
  朋友最后感慨,看病还得去好医院大医院,因为如今的流感既凶猛又复杂,很有可能被庸医误诊,一个不慎就会酿成大病。
  也正是这样的特殊案例出现,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对保险的重视迅速升温,因为坤鹏论的工作也接触保险,不少朋友会直接咨询,在这里就提醒几句:
  1.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比如:收入、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都不一样,所以适合的保险产品也不同,最好咨询专业的保险顾问(建议不要选择保险公司的销售经理,因为他们只会王婆卖瓜,可以多找几位保险经纪公司的经理咨询,或者是多看网上的文章自学成才)。
  2.保险不看价格看条款,现如今保险竞争激烈,各家都互相暗中瞄着,而且有保监会把关,不会有太大的价格差异,便宜往往意味着保障少,或是条件苛刻,所以建议大家多关注比较保险合同中的保险责任那一部分。
  3.一定要关注保险产品中有没有包含ICU的,因为ICU一天几千起步,高至20000元一天,所以有句俗话叫:一朝进了ICU,十年积蓄两月空!
  4.出了问题,第一个要打的电话是卖给你保险的经理,他会给你建议并帮你处理很多问题。去医院看比较重大的病时,一定要和大夫提前说一声,我买了商业保险。因为,一旦出险涉及到理赔,可能病历上无意的几句话,就会导致赔付困难。
  二、对于区块链的寒酸理解
  昨天看到有这样一段评论:
  广州、深圳做区块链相关的公司,多数比较&实在&,卖矿机做矿场埋头挖矿。
  北京的区块链项目多数比较高大上,理论模式云里雾里神奇先进,要不星辰大海,要不币沉大海。
  以前坤鹏论一直挺佩服那些区块链大佬的,建了个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群,为了理想真是够拼的,不睡觉的节奏呀。
  后来,一扫听,原来这些大佬基本都在国外呢,咱们这里黑灯瞎火凌晨三点,人家那里正好阳光灿烂,心清气爽,思维敏捷。
  原来&三点钟无眠&的真实含义是:让你三点钟无眠!
  如果大佬们真是像自己说的那么高尚无私,回国来呀,面授机宜多好。
  最主要的是,你们这么折腾粉丝韭菜,于心何忍?!
  装逼的结果往往要遭雷劈!
  如今,不仅内部开始出现不和谐与纷争,揭黑揭内幕的文章越来越多,有的在《撕掉 &3点钟& 区块链的 &遮羞布&》、有的在讲《&一周封神&陈伟星,有点不太&区块链》,还有在规劝《骗子、假先知们一夜暴富背后:区块链是回归互联网本来意义的唯一希望》......
  有人这样总结:
  整个3点钟群里的大佬们,高雅的表示不谈ICO,不谈炒币这种低端话题&&&&不是他们清心寡欲不爱钱,是因为他们有更高段位的赚钱方法,只要有更多原来非币圈、链圈人士知道了区块链,成为了区块链(造富效应)的信徒,他们必然会涌向交易所买币、炒币、ico,因为这是他们仅有的分食区块链红利的机会。
  区块链的技术也许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在财富分配机制上,区块链一点也不去中心化&&&&作为一个小白,在眼花缭乱的山寨币中,如果我要参与ico和炒币,我肯定要选大佬站台的主流数字货币,大佬,当然也包括陈伟星。
  坤鹏论认为,目前90%高谈阔论区块链的人,其实内心装的都是币。
  现在所谓信仰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大致有四种人:
  第一是自由主义者(甚至是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
  第二是技术分子(妄图以技术替代一切人的社会组织结构);
  第三是投机分子(信仰的是人性贪婪);
  第四是大谈比特币区块链,甚至积极投身于其中的,不过,他们连投机分子都不算,充其量只是随波逐流的韭菜,这个人群最多,但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韭菜。
  在喊得震天响的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结果是去中心化的吃相比传统的中心化还要难看,比如:
  交易所上线发币,币安要1000万元人民币,火币网推出了投票机制,结果第一名投票花费4700多万元,第十名花费了至少3500万元,落榜者3479万打水漂,这就叫去中心?
  矿机厂商,一年数百亿利润,典型就是比特大陆。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时,为区块设定了1M的容量上限,这样可以在个人电脑上就得以顺利运行整个区块链,但随着区块扩容至8M,普通家用电脑被强制淘汰,算力的把控权中心化转移到了矿场主手中,比特大陆的创始人吴忌寒,正是扩容8M的坚定倡导者和支持者,这就叫去中心?
  坤鹏论这几天也对区块链又有了些许寒酸思考,今天就分享一下,欢迎拍砖指正。
  众所周知,区块链的功效最主要的是解决信任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唯有改造到事物本质,才称得上颠覆和革命,讲真,起码许多生意的本质不是信任,比如:农业,生产农产品才是本质,智能合约中,合同本身才是核心,所以,区块链很大程度上只是改进生意中的一个点,并且通过提高违约和欺骗成本来大大改善信任问题。
  坤鹏论认为,区块链已经被吹成了无所不能的神话,其实在许多生意中却根本碰触不到本质,何来的&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冲击&?
  那么什么事物的本质是信任(信用)呢?
  对!当今的信用货币的本质是信任。
  因此,未来的数字货币应用区块链才是恰到好处的。
  前些天有家媒体做了一篇非常棒的报道,做区块链真实落地的调查,他们首先选择了农业的区块链溯源。
  这个调查发现,实际上,在农业这个传统的领域,区块链的落地也有很多掣肘。
  根源链联合创始人兼COO徐立春说:&区块链只是在做数据存储、加密、路由、转发的过程,但数据采集、感知,需要人力、物联网设备,这是需要花钱的。&
  事实证明,&假货&问题,并不能单凭区块链技术来根本解决。
  因为区块链记账节点大都是大的生产机构和供应商,而他们的利益是相通的,只要多卖,他们甚至可能联合起来数据造假。
  并且,区块链上,能保证上传的数据,绝对不会被篡改,但却不能保证,上传的数据是真的。
  同时,奶粉外包装扫码后区块链上显示是真实品牌,但怎么证明,里面的奶粉就是真的?
  所以,到目前为止,溯源可能还是噱头大于实际,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造假成本(需要打通所有节点),但却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区块链目前并不能解决农产品流通、食品安全的问题,只能是&改善&。
  这个调查恰恰佐证了前面坤鹏论的判断,区块链无法从本质核心解决问题,顶多就是升级和改善。
  除了事物本质外,即使要应用区块链也要掌握了实际的场景才行,为什么现在99%的区块链项目不靠谱,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凭空生造出来的,几个小伙伴办公室里一合计,就决定用区块链改造农业,请问你认识几个农民大叔,你知道人家愿意支持你吗?
  有报道称,某个团队想要在商业服务中应用区块链,打通商家的积分,结果在毫无商家基础的情况下扫了半天的街,但没有一家愿意,更有商家觉得他们是诈骗团伙,转而向物业管理方投诉。结果只能用马云当初还被认为是骗子来不断激励自己。
  另外,为什么互联网人对区块链如此痴迷,坤鹏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源起于互联网,干惯了鼠标点点就赚钱的生意,虚惯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曾经也试图去深度介入实业,结果大多败下阵来。
  而如今不和实业结合,互联网就很难有大作为了,而区块链恰恰也是鼠标点点就能赚钱的生意,并且似乎遵循着当初互联网生意的发展轨迹照搬一套就能行,当然会被互联网人们天然接受,一拥而上了。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kunpenglun
责任编辑:扬扬
延伸阅读:关键词:
微企点:海量精美模板 H5自助建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A5创业网了解最新创业资讯服务
&徐州八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投诉邮箱:
扫一扫关注最新创业资讯279被浏览18,979分享邀请回答97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6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您的位置>>>>
> 阅读正文
吴飞:另外一个洛克
  摘要:在现代洛克研究的三个主要流派中,有两个的形成都大大依赖于对这些手稿的解读(只有左派的迈克弗森[C. B. Macpherson],似乎没有明显受到这批文稿的影响)。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通过解读其中的《论自然法》,特别是对其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的仔细推敲,得出结论说,洛克并不像自由主义者们所崇拜的那样高尚(或肤浅),而是骨子里与邪恶的霍布斯一样,只不过以非常含蓄的语言传达了相同的思想而已。剑桥大学的思想史家约翰&童恩(John Dunn)则把他早年文稿中一些矛盾和幼稚的说法归结于青年洛克的思想不成熟。他通过分析对勘洛克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稿,得出了和施特劳斯完全不同的结论:洛克不仅和霍布斯完全不同,而且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充斥了他的著作的基督教说法。同样一批材料,为什么会导致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呢?
   约翰&洛克,虽然往往并不被当成很深刻和有魅力的哲学家,但早已被现代人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自由主义政府之父、美国立国思想的源泉、宗教宽容的提出者、革命权利的捍卫者、最早重视经济和财产问题的哲学家,以及科学家牛顿的亲密朋友。人们一方面无法否认,这位谨慎的英国人在很多方面都是现代思想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不愿意过多研究他那寡淡无味的著作。在洛克身上,似乎充分体现了现代文明的肤浅和平庸。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洛克的后人拉乌雷斯(Lovelace)伯爵将洛克的大量遗物公之于众,其中包括很多手稿、笔记和通信,使洛克一下子呈现出一副完全不同的面孔,在洛克研究界带来了巨大的震荡,也重新激起了人们对洛克的兴趣。在现代洛克研究的三个主要流派中,有两个的形成都大大依赖于对这些手稿的解读(只有左派的迈克弗森[C. B. Macpherson],似乎没有明显受到这批文稿的影响)。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通过解读其中的《论自然法》,特别是对其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的仔细推敲,得出结论说,洛克并不像自由主义者们所崇拜的那样高尚(或肤浅),而是骨子里与邪恶的霍布斯一样,只不过以非常含蓄的语言传达了相同的思想而已。剑桥大学的思想史家约翰&童恩(John Dunn)则把他早年文稿中一些矛盾和幼稚的说法归结于青年洛克的思想不成熟。他通过分析对勘洛克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稿,得出了和施特劳斯完全不同的结论:洛克不仅和霍布斯完全不同,而且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充斥了他的著作的基督教说法。同样一批材料,为什么会导致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呢?
   在这批档案中,虽然《论自然法》相对较长、较系统,而且可以补充两篇《政府论》,但最吸引人注意的,是一系列有关宗教宽容的文稿。其中有两篇《政府短论》,一篇是英文的,一篇是拉丁文的(我们分别称为《英文短论》和《拉丁文短论》),应当是青年洛克的习作,讨论的都是宗教宽容问题,而且其中的论调都与后来那封著名的《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完全相反:早年的洛克竟然是完全反对宗教宽容的。只是稍后写的一篇《论宗教宽容》小文(后文称为《宽容短论》),才变得支持宽容了,而此文的写作时间,恰好是在洛克加盟自由派领袖、辉格党的创建者沙弗茨巴利(Shaftesbury)伯爵的集团之后不久。这几篇文稿的发现不仅让人们对洛克的思想转变发生了兴趣,甚至使人质疑这位自由主义思想家的真诚。难道,洛克仅仅是因为投身到了自由主义的权贵的阵营,才开始鼓吹自由主义和宽容论吗?如果他的那套自由主义思想只不过是迎合沙弗茨巴利伯爵的官样文章,这位御用文人提出的那点思想又有什么价值呢?
   但施特劳斯和童恩都没有怀疑洛克思想的真诚,他们更多看到的,是洛克思想的复杂性,或者说,整个现代自由主义的复杂性。虽然童恩指出,洛克究竟是先加入了自由主义集团才改变了立场,还是先改变了立场才加入的这个集团,仍然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但他相信,成熟的洛克所表达的那些观点,不是用应景文章就能写出来的。因此,重要的不是猜测他如何发生了这个转变,而是这种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
   两位政治思想史大师虽然得出的结论迥异,但他们对待洛克的态度是一致的,即,无论洛克的这种思想变化是怎样发生的,都不能归为简单的见风使舵。在他那看似简单的自由思想背后,其实有着很不简单的考虑。洛克思想的多重面相,反映的是整个自由主义思想的多重面相。只不过,两个人对这种复杂性的理解完全相反。施特劳斯认为,表面上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洛克,其实要把他的自由主义政府建立在和霍布斯的一样低下的人性基础上;但童恩所看到的复杂性是,在洛克那看似很世俗的自由主义政治背后,其实有着比较深的神学考虑。显然,他们所关心的都不只是洛克本人,而是如何重新理解现代西方的自由政治。它究竟只是一种精致的霍布斯主义,还是基督教文明的一种现代形态?它是对人的自然本能的一种满足和控制,还是有着更高贵和神圣的考虑?
   除了施特劳斯和童恩之外,拉乌雷斯档案造就的又一个重要成果,是毛里斯&克兰斯顿(Maurice Cranston)的《洛克传》。克兰斯顿不仅详细研究了拉乌雷斯档案中的洛克文稿,而且厘定了洛克的藏书、账单,和别的大量遗物,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了这位自由主义思想家的政治浮沉、思想发展,以及生活变迁,成为现代任何一个洛克研究者必读的经典著作。
   依照克兰斯顿的描述,洛克不仅不是一个书斋中的学者,而且精明谨慎得近乎敏感。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投机&描述,但在成为沙弗茨巴利伯爵的家庭医生后,洛克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从此在身份上和思想上都别无选择地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但这给他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好处。沙弗茨巴利伯爵领导的辉格党坚决主张把天主教驱逐出英国政坛,因而与左右摇摆的查理二世发生了很多冲突。特别是在天主教徒约克公爵即位成为詹姆斯二世之后,沙弗茨巴利支持的蒙茂斯公爵叛乱被镇压。沙弗茨巴利死后,洛克也遭到监视,只好颠沛流离,到了荷兰。直到光荣革命,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从荷兰到英国继承王位,洛克与玛丽女王同船回到了英国。随后,他迫不及待地出版了《人类理解论》,一举成为著名的哲学家;而他的《政府论》上下篇和《论宗教宽容》也相继匿名出版。虽然这些著作的作者是约翰&洛克这件事很快就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但洛克始终守口如瓶,直到死前不久才承认自己写了这些书。
   洛克精明谨慎的性格,不仅给那些怀疑他的思想真诚的人提供了借口,似乎也成为寻找他所谓&隐微的教导&的理由。不过,谨慎小心并不等于鬼鬼祟祟,精明也不等于虚假,政治斗争的复杂未必只会带来藏头露尾的无奈。对洛克的所有这些新发现,确实使我们不能简单接受很多固有的标签,但也不应该使学问变得更加素隐行怪。
   比如,把洛克简单当成一个宗教宽容的支持者,确实已经显得非常肤浅,但若以为他那主张宽容的主张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是他的宽容主张完全随着政治的风向变化,则是矫枉过正了。
   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二百年,对于现代社会的基本建构和精神气质都有着根本的塑造作用。而在这风云激荡的二百年中,教派之争始终是英国的一个核心问题,从亨利八世成立圣公会开始,到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登基结束。而思想史上的很多著名人物,像托马斯&莫尔、理查德&胡克、约翰&弥尔顿、托马斯&霍布斯、艾萨克&牛顿、约翰&洛克等,都以不同方式或多或少地卷入了这种宗教之争。洛克和牛顿这对朋友是这些人物中的最后两个,分别在政治理念和科学观念上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与其说洛克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如说他一方面为解决英国二百年的宗教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案,同时以自由主义政府终结了这些思想巨人的努力。正如教派之争是这二百年的英国问题的一个集中反映,洛克对宗教宽容问题的反复思考,也是他的思想努力的一个集中反映。
   由此就不难看出,虽然宽容论是对这一问题的集中解决,但无论就英国政治的现实层面而言,还是就洛克的理论解释而言,问题的焦点从来都不只是究竟是否应该宽容,而是如何处理天主教、圣公会、清教等新教派别之间的政治关系。而洛克虽然在是否宽容上几经变化,但他的立场和目的一直没有变,即,如何从根本上把天主教赶出英国。
   我们若仔细看当时的英国政治,詹姆斯二世并不是一个尤其反对&宗教宽容&的国王。甚至可以说,在斯图亚特诸王中,詹姆斯二世在宗教问题上算得上相当开明的一个。他在1687年颁布的诏令明确主张宗教宽容。但洛克所属的辉格党集团还是在第二年推翻了他的统治,迎立他的荷兰女婿。詹姆斯二世之所以遭到反对,根本上并不在于他是否主张宗教宽容,而在于他是一个天主教徒;英国人之所以在1688年推翻他,就是因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从而有可能把这个天主教王朝延续下去。
   早年的洛克主张对天主教实行更加严厉的手段,要求国家直接插手宗教事务。而在加入沙弗茨巴利集团后,他虽然在《宽容短论》中就表达了完全相反的看法,但对天主教的态度始终没变。洛克在文末清楚地指出,无论宽容还是不宽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持政治稳定,驱逐天主教对英国政治的干预。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有必要团结新教各个教派,甚至那些宗教狂热分子。
   若从现实政治的角度考虑,洛克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由主义者。宗教宽容的想法,与其说出于一种自由的理念,不如说出自对现实情况的深思熟虑和精明判断。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洛克与霍布斯都可以归为政治现实主义者,以英国的国家利益为最终的思考目的,而不像菲尔默那样,顽固地以某种理念来衡量现实政治的是非成败。甚至可以说,洛克比霍布斯的现实主义更加彻底,因为,霍布斯是从他的一套物理学和心理学观念,推出了自己的政治学说,而洛克是从一个现实的目的出发,回过头来寻找相应的理由和解释,因而就会出现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达到同一种政治目的的情况。
   不过,更彻底的现实主义并不意味着更彻底的投机主义或相对主义。真正能想得开的人,也往往更清楚德性与价值的意义。我们更应该相信洛克自己一再的声明,即他并不是一个隐蔽的霍布斯主义者。而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恰恰是施特劳斯最看重的自然法问题。早在《拉丁文短论》中,洛克在主张对宗教问题不该宽容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法律结构:神法,即道德法,包括制定法(即各种明确的诫命)和自然法,是最高的;其次是人法,即世俗国家的法律;再其次是兄弟法,或友爱之法,即各个宗教团体之内的制度法规;最后是私人法,是每个人给自己定的法律,包括道德自律和私人发的誓。在这四个层次中,较低一级的法应该服从更高一级的法,而上一级法律有权插手下一级法律,因而人法不能违背神法,兄弟法不能违背人法,私人法不能违背此人所属的教会的兄弟法。正是因此,洛克认为,国家大法虽然必须服从自然法,但各个教会内部制定的法律必须服从国家法律,而且国家有权力干预它。这就是当时的洛克反对宗教宽容的理论依据。
   虽然这只是早年洛克的理论,其中却透露出他对一些基本问题的一贯看法。比如,对于自然法的观念,洛克就始终没有像霍布斯那样理解,而是继承了中世纪以来的传统,特别是有着胡克的极大影响,把它当作神法,即道德法,的一部分。成熟期的洛克虽然没有再明确谈这样一个四层的法律结构,但他在中期的《人类理解论》和晚年的《保罗书信诠释》中都有过类似的法律分类,虽然与此并不完全相同,但除去很少再提私人法之外,其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即使我们不把这个结构当作洛克思想的基本架构(像神法-自然法-人法是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的基本架构那样),它至少揭示了洛克的重要倾向。这个倾向并没有随着洛克对政治与宗教的具体态度的变化而发生根本的改变。
   如何理解自然法,始终是洛克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不仅拉乌雷斯档案中的《论自然法》以此为目的,而且《人类理解论》也是围绕人认识自然法的可能性展开的。洛克把自然法和制定法当作神法的两个部分。制定法是摩西和耶稣分别传达的上帝的具体命令,人们当然只能通过圣经来认识。而自然法是上帝让人用自然的理性之光来认识的法律。其内容与制定法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即二者都是道德观念。正如童恩指出的,洛克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回到对自然法的讨论,是因为,他一方面相信基督教所讲的一套自然的道德秩序,另一方面也相信理性思考的力量。但是究竟如何在这两方面建立关联,即如何为道德秩序提供一个理性基础,是洛克一再尝试回答,但又始终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在《论自然法》和《人类理解论》中,这对张力都非常明显。洛克对自然法的考察,目的正是为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寻求这个认识论的基础。
   虽然洛克相信,人类在理论上是可以认识自然法的,但他也很清楚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罪恶和谬误,知道多数人其实并不能认识自然法。这使他不得不正视人性的欠缺。不过,洛克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非常特别的。他既没有诉诸传统基督教的原罪概念,也没有认可霍布斯对人性本恶的冷酷认识。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天性谨慎的洛克开始了他自己的神学研究,并于1695年出版了另外一部匿名的离经叛道之作《基督教的合理性》。该书的全部论证基于对亚当夏娃的堕落的重新解释和对原罪观念的否定。他认为,虽然亚当的后代都因为亚当的堕落而变得必死,但他们并没有他那样的道德欠负。这样,洛克笔下的人成为道德上无辜、但身体上必朽的理性动物。人不仅不是霍布斯笔下那充满欲望和虚荣、相互杀戮的豺狼,而且不再是传统基督教所讲的那永远背负着原罪、等待拯救的可怜虫。他们的唯一缺陷,是自然和生理上的有限性;而耶稣基督的拯救所带来的,不再是精神的完美,而是生命的不朽。对充满道德含义的自然法的无法认识,也不是因为人们天生道德低下,而是因为本来可以认识自然法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常常无法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对于这些无法通过理性认识自然法的人,当然需要特别的启示和神恩来帮助。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洛克笔下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府。正如很多研究者注意到的,洛克笔下的自然状态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自然状态中的每个人,都是自然法的执行者。为了维护和平状态,每个人都有权力惩治任何一个违背了自然法的人。这显然与任何一个传统的自然法论者都非常不同,与霍布斯笔下那为了走出自然状态而出现的自然法更是大相径庭。洛克并没有认为这样的自然状态等同于战争状态,但由于人的缺陷,自然法并不能得到完美的执行,从而会带来种种的不便。为了克服这些不便,人类只好组成政府,让一个更强有力的机构来执行法律。那么,这样的政府所制订的法律,当然要以神法为基本依据。在成熟期的《政府论》中,洛克以一种更精致的方式重新阐释了《拉丁文短论》中的那个法律结构。
   这样建立起来的政府,当然与霍布斯笔下的利维坦有着根本的不同。人类虽然有种种缺陷,但人天生有执行自然法的权力;而由于人法还是低于作为神法一部分的自然法,它来自于自然法,也必须服从自然法。这样,人法的根本来源,其实是任何人在理论上都能认识并执行的自然法。而执行自然法的人因为是道德无辜的,所以并没有什么天生的亏负,他的自然生存所必需的,都成为他的自然权利。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洛克之所以强调生命、自由、财产等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是因为它们都可以追溯到人性中的无辜状态;而人之所以有反抗政府、发动革命的权利,是因为他握有执行自然法的权利。同样,洛克之所以反对菲尔默把家长制用到政府中,是因为他把家庭也当作了由人的自然需求所衍生出来的制度,与人为建构的国家完全不同。
   在这样一套观念之下,洛克重新思考宗教宽容的问题,除了出于团结多数朋友、共同对抗天主教的目的之外,也是因为他把信仰宗教的自由,当作了人的自然权利――如果说晚年的洛克对《拉丁文短论》中的法律架构有所修正的话,那或许主要在于,他早年当作私人法的内容,而今很多被吸纳到了自然法当中。至于国家对教会的政治管理(即人法与兄弟法之间的关系),一点都没有改变。于是,《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所提倡的政教分离,一方面是对个体的信仰权利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教会权力的限制。它既成功地保护了新教各派的信仰权力,也有力地打击了天主教徒对政治的干涉。这才形成了一个既有道德意义、又有现实力量的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
   晚年的洛克长期住在伦敦附近的小镇奥兹,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对保罗书信的解读中。牛顿应该是他这个时期交往最密切的朋友之一,而他当时对圣经的兴趣也非常浓厚,经常与洛克讨论对一些段落的理解。两个人或许都感到,要使他们提倡的自由和理性成为一种可以依赖的生活方式,必须在经典中寻求更多的支持。洛克一定知道,无论他在《人类理解论》中的讨论,还是对自由主义政府的设想,都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和漏洞,而对新约的诠释,或许能够帮他找到理性思考所无法找到的答案。毕竟,要使自然状态下的人生成为可能,还要依赖人与上帝的关系。
   可惜的是,《保罗书信诠释》未竟其功,洛克就离开了人世。他为自己写的拉丁文墓志铭或许能够帮我们理解他对自己和他所设计的新的生活方式的评价。试译如下:
   &过路的人,请停一下。这里躺着的是约翰&洛克。你要问他是怎样一个人,答案是,他安于中道。他被培养为一个学者,就以献身真理为业。你可以从他的文字中读出这一点;你要想知道他更多的事情,这些文字也可以忠实地告诉你,强过墓志铭中这含糊的悼词。如果他有点德性,那也实在微不足道,不值一提,更难以成为你的榜样;至于他的罪过,就埋葬了吧。德性的榜样,你可在福音书里寻找;罪过的榜样,最好没有;而必朽的榜样,这里当然有(这会于你有益),而且哪里都有。他生于公元1632年八月29日,死于公元1704年十月28日。刻铭以记,但这碑铭也将速朽。&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37261.html&
文章来源:人文与社会
转引日期: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9 Power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