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一般寿命的治疗方法都有什么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病人的目标是:

①缓解症状和体征:消除或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症状,如背痛、晨僵和疲劳。

②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身体功能,如脊柱活动度、社会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

③防止关节损伤―要防止累及髋、肩、中轴和外周关节的患者的新骨形成、骨质破坏、骨性强直和脊柱变形。

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社会经济学因素、工作、病退、退休等。

⑤防止脊柱疾病的并发症:防止脊柱骨折、屈曲性挛缩,特别是颈椎。

AS尚无根治方法。但是患者如能及时诊断及合理治疗,可以达到控制症状并改善预后。应通过非药物、药物和手术等综合治疗,缓解疼痛和发僵,控制或减轻炎症,保持良好的姿势,防止脊柱或关节变形,以及必要时矫正畸形关节,以达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的。

①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是整个治疗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并与医师的合作。长期计划还应包括患者的社会心理和康复的需要。

②劝导患者要谨慎而不间断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取得和维持脊柱关节的最好位置,增强椎旁肌肉和增加肺活量,其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

③站立时应尽量保持挺胸、收腹和双眼平视前方的姿势。坐位也应保持胸部直立。应睡硬板床,多取仰卧位,避免促进屈曲畸形的体位。枕头要矮,一旦出现上胸或颈椎受累应停用枕头。

④减少或避免引起持续性疼痛的体力活动。定期测量身高。保持身高记录是防止不易发现的早期脊柱弯曲的一个好措施。

⑤对疼痛或炎性关节或其他软组织选择必要的物理治疗。

这一类药物可迅速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和发僵,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及增加活动范围,无论早期或晚期AS患者的症状治疗都是首选的。抗炎药种类繁多,但对AS的疗效大致相当。吲哚美辛对AS的疗效尤为显著,但不良反应较多。如患者年轻,又无胃肠、肝、肾及其他器官疾病或其他禁忌证,吲哚美辛可作为首选药物。方法为:吲哚美辛25mg,每日3次,饭后即服。夜间痛或晨僵显著者,晚睡前用吲哚美辛栓剂50mg或100mg,塞入肛门内,可获得明显改善。其他可选用的药物如阿西美辛90mg每日1次。双氯芬酸通常每日总剂量为75~150mg;萘丁美酮1000mg,每晚1次;美洛昔康15mg,每日1次;及依托度酸400mg,每日1次;罗非昔布25mg每日1次;塞来昔布200mg每日2次,也用于治疗本病。

抗炎药的不良反应中较多的是胃肠不适,少数可引起溃疡;其他较少见的有头痛、头晕,肝、肾损伤,血细胞减少,水肿,高血压及过敏反应等。医师应针对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一种抗炎药物。同时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抗炎药不仅不会增加疗效,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带来严重后果。抗炎药物通常需要使用2个月左右,待症状完全控制后减少剂量,以最小有效量巩固一段时间,再考虑停药,过快停药容易引起症状反复。如一种药物治疗2~4周疗效不明显,应改用其他不同类别的抗炎药。在用药过程中应始终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

柳氮磺吡啶:本品可改善AS的关节疼痛、肿胀和发僵,并可降低血清IgA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活动性指标,特别适用于改善AS患者的外周关节炎,并对本病并发的前色素膜炎有预防复发和减轻病变的作用。至今,本品对AS的中轴关节病变的治疗作用及改善疾病预后的作用均缺乏证据。通常推荐用量为每日2.0g,分2~3次口服。剂量增至3.0g/d,疗效虽可增加,但不良反应也明显增多。本品起效较慢,通常在用药后4~6周。为了增加患者的耐受性。一般以0.25g,每日3次开始,以后每周递增0.25g,直至1.0g,每日2次,或根据病情,或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调整剂量和疗程,维持1~3年。为了弥补柳氮磺吡啶起效较慢及抗炎作用欠强的缺点,通常选用一种起效快的抗炎药与其并用。本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症状,皮疹,血细胞减少,头痛,头晕以及男性精子减少及形态异常(停药可恢复)。磺胺过敏者禁用。

甲氨蝶呤:活动性AS患者经柳氮磺吡啶和非甾类抗炎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甲氨蝶呤。但经对比观察发现,本品仅对外周关节炎、腰背痛和发僵及虹膜炎等表现,以及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有改善作用,而对中轴关节的放射线病变无改善证据。通常以甲氨蝶呤7.5~15mg,个别重症者可酌情增加剂量,口服或注射,每周1次,疗程半年~3年不等。同时,可并用1种抗炎药。尽管小剂量甲氨蝶呤有不良反应较少的优点,但其不良反应仍是治疗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这些包括胃肠不适,肝损伤,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血细胞减少,脱发,头痛及头晕等,故在用药前后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其他有关项目。

一般不主张口服或静脉全身应用皮质激素治疗AS。因其不良反应大,且不能阻止AS的病程。顽固性肌腱端病和持续性滑膜炎可能对局部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好。眼前色素膜炎可以通过扩瞳和激素点眼得到较好控制。对难治性虹膜炎可能需要全身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对全身用药效果不好的顽固性外周关节炎(如膝)积液可行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复注射应间隔3~4周,一般不超过2~3次/年。同样,对顽固性的骶髂关节痛患者,可选择CT引导下的骶髂关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类似足跟痛样的肌腱端病也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来进行治疗。有下列情况者,可酌情予激素治疗:对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或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能控制症状者,可代之以小剂量(相当于泼尼松每日10mg以下)治疗;症状严重或小剂量激素治疗仍无效者,可加大剂量,每日如20~30mg,待症状缓解、慢作用药发挥作用后,逐渐减量以至停用;合并关节外损害,如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肺损害者;常规治疗为每早顿服,夜间疼痛严重且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者,可睡前口服5mg;如需较长时间使用,维持量不宜超过每日7.5mg;对病情进展急剧者,可用甲泼尼龙每日1g或地塞米松每日30~50mg静滴,连续3日,能取得较长时间的缓解或较快的缓解,即所谓的“冲击疗法”。

一些男性难治性AS患者应用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应停)后,临床症状和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改善。初始剂量50mg/d,每10天递增50mg,至200mg/d维持,国外有用300mg/d维持。用量不足则疗效不佳,停药后症状易迅速复发。本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口渴,血细胞下降,肝酶增高,镜下血尿及指端麻刺感等。因此对选用此种治疗者应做严密观察,在用药初期应每周查血和尿常规,每2~4周查肝肾功能。对长期用药者应定期做神经系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外周神经炎。

目前主要有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及抗白介素(IL)-17拮抗剂。抗白介素(IL)-17拮抗剂目前在国外上市的有苏金单抗,但是在国内还没有开展应用。

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包括:依那西普(etanercept)、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和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其治疗AS已经过多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评估,总有效率达50%~75%。用法用量与RA类似。依那西普的推荐剂量和用法是25 mg/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或50mg/次,每周1次。英夫利西单抗3 mg?kg-1?次-1,第0、2、6周各1次,之后每4~8周1次,可适当加大用量。阿达木单抗治疗RA的剂量是40 mg/次,皮下注射,每2周1次。

TNF-α拮抗剂治疗6~12周有效者建议可继续使用。1种TNF-α拮抗剂疗效不满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能对另1种制剂有较好的疗效。但其长期疗效及对AS中轴关节X线病变的影响,尚待继续研究。TNF-α拮抗剂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或注射点反应,从恶心、头痛、瘙痒、眩晕到低血压、呼吸困难、胸痛均可见。其他的不良反应有感染机会增加,包括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和机会感染(如结核),但与安慰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筛查结核可明显减少TNF-α拮抗剂治疗相关的结核发病率,现已成为常规。脱髓鞘病、狼疮样综合征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加重也有报道,但发生率很低。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手术指征包括几个方面:对有严重脊柱畸形的病人可作脊柱矫形手术(如胸椎、颈椎截骨术);对髋关节、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者,可采取关节置换或成形术,少数心瓣膜关闭不全严重者还需考虑换瓣术。

AS晚期常伴发脊柱后凸畸形。手术指征:① 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50。;② 矢状面失衡;③ 髋关节过伸功能良好但脊柱后凸畸形导致躯体前倾;④ 严重进展性的胸椎后凸畸形伴平视能力丧失而产生社会心理负面影响,⑤ 急性 As患者经内科治疗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且炎症得到明显控制,具体临床征象表现为疼痛、晨僵减轻或消失,CRP、ESR可作为评价炎性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osteotomy,PWO)。TWO经椎弓根进行截骨,是三柱截骨,利用截骨椎的塌陷矫正后凸畸形,由于矫正不依赖于椎前间隙张开,因此该方法适用于椎问盘完全骨化,脊柱严重竹节样变的患者;PWO可使后凸畸形的矫正分布在各个节段,有利于恢复矢状面的圆滑生理弯曲。但在闭合后份截骨时,椎前间隙会有不同程度张开,可以损伤椎前血管、神经,因此,此种手术要求患者脊柱前柱骨化较轻,椎间隙无明显狭窄,无病理性骨折。

对于少数晚期椎体间完全骨性融合的患者TWO治疗效果有限,PWO手术风险较大且后凸畸形纠正有限。伴髋关节强直患者的手术:驼背并髋关节强直时,因髋关节屈曲畸形加剧了已重心前移的身体上部,使脊柱、髋关节的应力进一步加大。要想有效、准确地纠正驼背,恢复脊柱正常受力特点,避免因脊柱前倾造成的错觉致纠正后凸过度,引起前凸;纠正驼背角度不够;纠正驼背后因脊柱前倾造成复发等并发症,就必须针对两个部位进行矫形。由于脊柱纵轴因髋关节强直而前倾,因此必须使脊柱纵轴基本垂直,驼背矫形才能取得较确切的效果。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先行髋关节矫形手术,再矫正驼背是合理手术方式。

本病主要病机在肾虚督寒,故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以补肾强督为主,佐以祛寒化湿,通活血脉,强化筋骨。如有邪郁化热者,可佐用苦以坚肾,化湿清热之品;痹阻肢节者,可适加疏风、散寒、通利关节活血通络之品;犯于肝者,助以疏肝养肝之品;脾虚湿盛者加以健脾化湿之品;痰瘀重者,加以化痰祛瘀之品。

症状:腰胯疼痛,喜暖畏寒,膝腿酸软或腰腿疼痛,腰部不能转摇,俯仰受限,遇寒加重,得热则舒,或兼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苔薄白或白厚,脉象多见沉弦或尺脉沉弦略细,或弱小。

治法:补肾祛寒,强督助阳,活瘀通络,壮骨舒筋

方解;本方以仲师桂枝芍药知母汤合补肾强督之品化载而成。方中以熟地味甘性温,质重而沉,能补肾肝二经,生血填精,长骨中、脑中之髓,金狗脊补肾健骨,坚脊利俯仰,益血滋督脉,强脚壮腰,淫羊藿补肾阳,坚筋骨,除风冷,益气力,共为主药。鹿角胶能通督脉,补肾生精血,强骨壮腰膝,骨碎补、补骨脂补肾行血,壮骨接骨,善祛肾风,附片大补肾命真火,祛在里之寒湿,善医“拘挛风痹,督脉为病,脊强而厥”,羌活辛温散风,入太阳、督脉二经,主治脊强而厥,刚痉柔痉,脊项强痛,独活善搜少阴肾经伏风而治脊痉湿痹,川续断补肝肾,壮腰膝,强筋骨,共为辅药。以桂枝温太阳经而通血脉,赤芍行血散血滞,白芍养肝缓筋急,知母润肾滋阴,能防辛燥之药化热,地鳖虫搜剔血积,接骨疗伤,防风祛风胜湿,善治背项强痛,麻黄散寒祛风,干姜逐寒温经,白术健脾益气,威灵仙通十二经,祛风邪,白僵蚕祛风,除僵结,共为佐药。怀牛膝引药入肾,治腰膝骨痛,炙山甲散瘀通络,引药力直达病所,合为使药。诸药共同组成补肾强督、祛寒活络、强壮筋骨之剂。

加减法:寒甚疼重者加制川草乌各3g;舌苔白厚腻者去熟地,加苍术10g,炒白芥子6g,茯苓10~20g;大便溏软者减羌活、川牛膝用量,加茯苓20g,白术加至12g;久病关节强直,不能行走者加透骨草 15g,自然铜 6~9g( 先煎),炒神曲12g。

症状:腰胯疼痛,性情急躁,五心烦热,膝腿乏力、腰脊僵困,下午( 或夜间) 低热,喜凉爽,大便或干,或欠爽,舌苔薄黄或少津口燥,脉象多见沉弦细数,或数大有力。

治法:补肾强督,清热化湿,活血通络

骨碎补18g、生地 15g、炒黄柏 12g、川续断 18g、杜仲 20g 、苍术 10g、川牛膝 12g 、金狗脊 30g、鹿角霜6g、羌活10g 、秦艽 15g 、地鳖虫6~9g、桑枝30g、桂枝6~9g 、赤、白芍各12 g、知母 15g、制附片6~9 g 、白术6g、威灵仙15g 、白僵蚕12g、生苡米30g。

方解:本方以骨碎补祛骨风,疗骨痿,活瘀坚肾;生地甘寒益肾,凉血清热;黄柏清热坚肾,共为君药。川断补肝肾,强筋骨;杜仲补腰膝,健筋强骨;鹿角霜主入督脉,补肾强骨,壮腰膝;金狗脊补肝肾,强机关,利俯仰;羌活主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共为臣药。苍术化湿健脾;秦艽治潮热骨蒸,通身挛身;地鳖虫剔积血,有接补骨折之能;桑枝祛风清热,通活经络;桂枝辛温和营卫通经络,本方配附片在凉药中稍佐辛温,以防寒凝;赤白芍活瘀养血;知母滋肾清热;白僵蚕祛风除僵;威灵仙疏十二经风邪;生苡米利湿舒筋;白术健脾化湿;共为佐药。川牛膝引药入肾为使药。诸药共同组成既补肾强督又能清热化湿、活血通络之剂。

加减法:下午潮热明显者加银柴胡10g,地骨皮12g,青蒿12g;腰部怕风明显者加独话10g;口燥咽干(或痛) 者加元参15g,并加重生地为20g;兼有腿疼痛者加地龙6g,焦槟榔10g,伸筋草20~30g;疼痛游走者加青风藤15~20g,独活10g,防风10g;病久腰背僵曲者骨碎补加量为20g,白僵蚕为15g,另加炒白芥子6g,透骨草 15~18g,自然铜6~9g(先煎)。

症状:除腰、脊、胯、尻疼痛外,并兼见膝、踝、肩、肘等关节疼痛或上下肢游走串痛,一般痛处喜暖怕凉,女子或兼有痛经、乳少等症。但邪气久郁化热或从阳化热者,则痛处不怕寒反喜凉爽。不化热者舌苔多白,脉多沉弦或浮大兼弦,化热者脉象可兼数,舌苔可见薄黄或黄。

治则:补肾壮督,疏风散寒,通利关节

骨碎补18g,补骨脂12g,金狗30g,鹿角胶 ( 或片、霜) 6~10g,地鳖虫6~9g,杜仲20g,防风12g,羌独活各10g,川牛膝 12g,片姜黄10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 15g,制附片12 g,制草乌3~5g,炙麻黄5g,白术6g,青海风藤各30g,松节 30g,威灵仙15g,白僵蚕12g、伸筋草30g 。

方解;本方以骨碎补活瘀强骨,补肾,祛肾风:补骨脂温补肾阳,暖丹田,壮腰膝,共为君药。鹿角胶补督脉,养精血,益督阳;金狗脊补肾督,强腰脊,利俯仰;羌活主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杜仲补肾强筋骨;制附片性温热大壮肾督阳气,共为臣药。防风散风胜湿;制草乌祛寒助阳;独活搜少阴伏风;桂枝和营卫,助行阳气,通达四肢;赤白芍养血活血;知母滋肾以防温性药生热;麻黄散风寒;松节通利关节;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而祛风邪;白术健脾益气,配附片为术附汤能冶四肢关节痛;白僵蚕祛风邪,化僵结;青风藤、海风藤达四肢,祛风止痛;伸筋草通经络祛风邪;共为佐药。以川牛膝引药力入下肢,益肾活络;以片姜黄配桂枝横走肩臂,活血通络引药力祛除上肢疼痛,共为使药。诸药共同组成补肾强督、祛寒湿、利关节之剂。

加减法:有化热征象者去草乌、麻黄,减小附片、桂枝用量,加秦艽 12~15 g、炒黄柏10g ;若同时关节疼痛喜凉爽者加忍冬藤30g、络石藤 30g;踝关节肿痛喜暖者加地龙6g 、吴萸6g;上肢关节痛重闭者改羌活为12g,片姜黄12g;上肢关节痛而不怕凉者加桑枝20~30g;关节痛喜暖怕冷明显者加制川乌3g。余可参考上两方的加减法。

症状:脊背僵痛,俯仰受限,遇寒加重,得热则舒,腰膝酸软,胸部憋闷,气短,两胁隐痛深吸气胁痛,生气时症状加重,脘腹胀闷不舒,舌苔白,脉象弦急,尺脉弱。

治则:补益肝肾,壮督散寒,理气祛瘀

骨碎补18g,补骨脂12g,川断18~20g,炒杜仲20g,川牛膝10~12g,泽兰15g,金狗脊30g,地鳖虫6~9g,鹿角镑6~10g,白蒺藜10~12g,炒枳壳10~12g,片姜黄10~12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防风12g,制附片12 g,炙麻黄5g,羌、独活各10g,干姜3~6g,白僵蚕12g,炒白术10g。

方解:本方由补肾强督治

汤加减而成,可参考补肾强督治

汤的方解。是在补肾祛寒治

汤中去掉威灵仙、生薏苡仁、淫羊藿,加入了白蒺藜、枳壳、片姜黄,后两药是“推气散”的主要药物,功能调和肝经气血,活瘀定痛。又加白蒺藜入肝肾肺三经,补肾气,泻肺郁,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是治疗气血郁滞两胁的有效药物。本方特点是加了这三味调理肝肺的药。

  本证不宜用柴胡,因柴胡有升提作用,加用后常使病情从下向上发展较快。此证相当于焦老所称“邪及肝肺证”,但在临证中,以肾督亏虚、肝失疏养的证型更为多见,焦老的补肾强督调肝汤已涵盖该证候的病机,故沿用此方。

加减法:兼有胃部胀满,食欲不振者,加厚朴12g,枳实10,陈皮10g,有微咳者,可加杏仁10g,炒苏子10g,紫菀15g,深吸气胁痛者,加丝瓜络10g,茜草10~15g,乌贼骨5g,有低热者,去麻黄,减少干姜用量,加炒黄柏10g,秦艽10~15g,玄参12g,附片用量可酌减;颈部僵硬明显者加葛根10~12g,羌活改为12g。

症状:脊背僵痛,遇寒加重,得热则舒,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头身困重,口淡不渴,口腻纳呆,大便溏泄不爽,舌淡有齿痕苔薄腻,脉细。

治法:补肾壮督,化湿健脾,祛寒止痛

  骨碎补18g,补骨脂12g,淫羊藿12g,金狗脊30g,鹿角胶( 或片、霜) 6~9 g,羌、独活各10g,川断18g,杜仲20g,川牛膝12g,地鳖虫6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制附片12g,炙麻黄5g,干姜6g,土炒白术12~15g,炙山甲6g,防风12g,党参20g,黄芪20g,茯苓20~30g。

方解:本方可参考补肾强督治

汤的方解。本方是在补肾强督治

汤基础上,去熟地,改白术为土炒白术,加党参、黄芪、茯苓而成。肾精不足,肾阳亏虚,火不生土,可致脾胃虚弱。脾胃虚气血生化乏源可致气血亏虚。加适量补气健脾药物如黄芪、白术、党参可扶正,既可补气助祛邪之力又可通过补后天以养先天。熟地性滋腻,脾胃虚弱,中满痰盛及便溏者慎用,故去。土炒白术,是以伏龙肝细粉,作炒,燥湿力量增加。党参,甘平,补中益气。黄芪,甘,微温,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为利水渗湿要药。本方在补肾壮督、祛寒止痛基础上又起到化湿健脾作用。

  加减:寒甚疼重者加制川草乌各3g;舌苔厚腻者,加苍术15g;大便溏泄者,加藿香15g,布渣叶15g;血虚痹痛者,加当归10g。痰浊重者,加白芥子10g,制南星15g;血瘀重者,加莪术10g。

症状:脊背僵硬,甚至板硬,关节强直,难以屈伸转动,动则痛剧,甚至不能屈伸,疼痛,以刺痛为主,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滑。

治法:补肾强督,蠲痹通络,涤痰止痛

  骨碎补18g,补骨脂12g,金狗脊30g,鹿角胶( 或片、霜) 9~15 g,羌话12g,独活10g,川断18g,杜仲20g,川牛膝12g,地鳖虫6 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制附片12g,炙麻黄5 g,干姜6 g,白术6~9 g,炙山甲9~15 g,防风12g,白芥子10g,制南星15~30g,当归15g,三棱10g,莪术10g。

方解:本方可参考补肾强督治

汤的方解。本方在补肾强督治

汤基础上,加重炮山甲用量,并加白芥子、制南星、当归、三棱、莪术。炙山甲,通经络,引药直达病所,加量后通经络作用加强。白芥子,辛温,能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天南星,苦辛湿,善治寒湿顽痰,性走窜,专走经络,善祛经络中的风痰,散结消肿止痛。当归,甘辛温,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能活血止痛,温散寒滞。莪术,辛苦温,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为破血消

}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凡症见腰骶、胯疼痛,僵直不舒,继而沿脊柱由下而上渐及胸椎、颈椎(少数可见由上而下者),或见生理弯度消失、僵硬如柱,俯仰不能;或见腰弯、背突、颈重、肩随、形体羸;或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甚还可见“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之征象,均可诊为大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①腰痛、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

②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③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5cm)。

(2)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

①肯定强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至少1项临床标准;

②可能强直性脊柱炎:符合3项临床标准或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

1.肾虚督寒证:腰骶、脊背、臀疼痛,僵硬不舒,牵及膝腿痛或酸软无力,畏寒喜暖,得热则舒,俯仰受限,活动不利,甚则腰脊僵直或后凸变形,行走坐卧不能,或见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暗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多沉弦或沉弦细。

2.肾虚湿热证:腰骶、脊背、臀酸痛、沉重、僵硬不适、身热不扬、绵绵不解、汗出心烦、口苦黏腻或口干不欲饮,或见脘闷纳呆、大便溏软,或黏滞不爽,小便黄赤或伴见关节红肿灼热焮痛,或有积液,屈伸活动受限,舌质偏红,苔腻或黄腻或垢腻,脉沉滑、弦滑或弦细数。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治法:补肾强督,祛寒除湿。

推荐方药:补肾强督祛寒汤加减,狗脊、熟地、制附片、鹿角霜、骨碎补、杜仲、桂枝、白芍、知母、独活、羌活、续断、防风、威灵仙、川牛膝、炙山甲。

中成药:金乌骨通胶囊、天麻壮骨丸、痹颗粒(片/胶囊)、草乌甲素片、金匮肾气丸、帕夫林胶囊、昆仙胶囊、祖师麻片、益肾蠲痹丸、血塞通胶囊、七厘散、盘龙七片、痹祺胶囊等。

治法:补肾强督,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补肾强督清化汤加减。狗脊、苍术、炒黄柏、牛膝、苡米、忍冬藤、桑枝、络石藤、白蔻仁、藿香、防风、防己、萆薢、泽泻、桑寄生、炙山甲。

中成药: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湿热痹颗粒(片/胶囊)、知柏地黄丸、帕夫林胶囊、昆仙胶囊、祖师麻片、血塞通胶囊、七厘散、盘龙七片、痹祺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兼见瘀血证者,可辨证使用注射用血塞通、丹参注射液或冻干粉等。

2.兼见颈项脊背僵痛不舒者,可辨证使用葛根素注射液等。

1.体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肾俞、腰阳关、夹脊、委中、昆仑、太溪、三阴交、阿是穴等穴位,或根据疼痛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点刺放血等。 

2.根据病情需要,还可选用督灸疗法、雷火灸项针疗法、夹脊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等治疗方法

(四)综合强化序贯治疗

1.对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健康教育。

2.关节功能锻炼及康复。

3.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选择中药热敷、烫熨治疗和中药热奄包、中药离子导入、中药蒸汽、手法按摩、红外线疼痛治疗、中药熏洗、仿真推拿手法治疗、中药药罐疗法和电磁治疗、超声药物透入、中药穴位贴敷、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拔罐和走罐、中药涂擦、膏摩、定向透药治疗,可配合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治疗、多频率微波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多频率微波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仪器进行治疗。

(五)其他疗法:根据患者病情及医院所具备的条件,可配合选用手法治疗;中晚期脊柱活动受限者,可选用微创治疗(针刀疗法)、带刃针疗法、钩活术疗法;脊柱或外周关节疼痛者,可选用蜂针疗法;下腰部疼痛剧烈者,可行骶髂关节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每年以3次以下为宜;膝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者,可选用双膝关节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每年以3次以下为宜;药物及保守治疗效不佳、关节功能严重受限者,可行关节置换术治疗;脊柱过度屈曲、功能严重障碍者,可行脊柱矫形术治疗;并发骨质疏松症者,可采用针刺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疼痛技术,或选用骨质疏松治疗康复系统、骨质疏松治疗仪治疗;伴发脊柱及外周关节纤维化及骨化,可选用骨质增生治疗仪进行治疗。

1.情志调护:与患者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患者予耐心的开导、热心的抚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生活调护:嘱患者注意保暖,并尽量选择向阳的居室居住,保持室内干燥、温暖、空气新鲜,温水洗手、洗脚,避免衣物潮湿,戒烟酒。对于有髋关节病变患者,在无负重的情况下进行肢体活动,病变严重者应进行腋拐行走。对于病情较重的卧床患者,应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床上进食、床上浴、床上大小便,并保持患者身体清洁、经常帮助患者翻身,防止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饮食调护: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品,冬天还可多进些温补性的食物,如牛羊肉、骨头汤等。此外本病易造成骨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应多进含钙质高的食物,如虾皮、酥鱼、奶制品等。

1.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200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估。

(1)临床缓解:中医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证候积分减少≥70%。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0%。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20%。

(4)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20%。

依据“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评估工作组(ASAS)”制定的ASAS20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3.疾病活动度评估(BASDAI)

依据“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评估工作组(ASAS)”制定的疾病活动度评估(BASDAI)进行评价。

1.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方法

参考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的疗效判定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方法如下:

中医证候(肾虚督寒证)积分分级量化指标

1分:轻度,疼痛轻微,不影响日常工作

2分:中度,疼痛较重,影响部分工作和日常生活

3分:重度,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

1分:晨僵≤30分钟,程度较轻

2分:晨僵>30分钟,且≤60分钟,程度较重

3分:晨僵>60分钟,程度严重

1分:轻度,疼痛轻微,不影响睡眠

2分:中度,疼痛较重,影响睡眠,翻身受限

3分:重度,疼痛剧烈,甚至整夜不得缓解

1分:轻度,症状较轻,持续时间短

2分:中度,症状时作,需加衣被才能减轻

3分:重度,症状持续,甚至加衣被尚不能缓解

中医证候(肾虚湿热证)积分分级量化指标

1分:轻度,疼痛轻微,不影响日常工作

2分:中度,疼痛较重,影响部分工作和日常生活

3分:重度,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

1分:晨僵≤30分钟,程度较轻

2分:晨僵>30分钟,且≤60分钟,程度较重

3分:晨僵>60分钟,程度严重

1分:轻度,疼痛轻微,不影响睡眠

2分:中度,疼痛较重,影响睡眠,翻身受限

3分:重度,疼痛剧烈,甚至整夜不得缓解

1分:轻度,身热时作,持续时间短,体温≤37.5℃ 

2分:中度,身热较甚,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37.5℃<体温≤38℃

3分:重度,身热缠绵难愈,体温>38℃

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ASAS20包括以下四项:病人的总体评价(VAS评分)、脊柱疼痛(VAS评分)、功能指数(BASFI)、脊柱炎症(BASDI后两项的平均值)。

达到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评价标准20反应的患者比例(ASAS20),应界定为:

(1)与初诊值相比,以上4个指标中有3个改善至少达到20℅,并且绝对分值至少有1分的进步;

(2)上述指标中未能达到20℅改善的一项,与初诊相比无恶化。

包括6个问题,问题1-5用VAS水平视力表评分,0端代表没有,10代表非常严重,让患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分别记作0-10分。问题6用晨僵持续时间VAS水平视力表评估,晨僵时间无为0分,2小时或2小时以上为10分。问题5和问题6平均分数为晨僵得分,与前4题共0-50分,换算成0-10分。

(3)您如何全面评价除颈、背或臀部以外的其他关节的疼痛/肿胀?  

(5)您如何全面评价您醒来时的晨僵程度? 

}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网,主要介绍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权威专家医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和康复过程,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经验交流,权威的强直性脊椎炎疾病防治治疗机构

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已证实AS的发病和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正常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我国为6%~8%,可是我国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为90%左右。另有资料显示,AS的患病率在患者家系中为4%,在HLA-B27阳性的AS患者一级亲属中高达11%~25%,这提示HLA-B27阳性者或有AS家族史者患病的危险性增加。但是,大约80%的HLA-B27阳性者并不发生AS,以及大约10%的AS患者为HLA-B27阴性,这提示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发病,如肠道细菌及肠道炎症。

起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臀髋部或腰背部疼痛和/或发僵,尤以卧久(夜间)或坐久时明显,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有的患者感臀髋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疾病早期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数月后疼痛多在双侧呈持续性。随病情进展病变由骶髂关节向腰椎、胸颈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据报道,我国患者中大约45%的患者是从外周关节炎开始发病。

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外周关节病变,以膝、髋、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和足小关节偶有受累。非对称性、少数关节或单关节,及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我国患者除髋关节外,膝和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为暂时性,极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孪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而且94%的髋部症状起于发病后头5年内。发病年龄小,及以外周关节起病者易发生髋关节病变。

本病的全身表现一般不重,少数重症者有

或其他器官受累。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末端病在本病常见。1/4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单侧或双侧交替,一般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可致视力障碍。神经系统症状来自压迫性脊神经炎或坐骨神经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脱位以及马尾综合征,后者可引起阳萎、夜间尿失禁、膀胱和直肠感觉迟钝、踝反射消失。极少数患者出现肺上叶纤维化。有时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认为结核,也可因并发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剧。因主动脉根部局灶性中层坏死可引起主动脉环状扩张以及主动脉瓣膜尖缩短变厚,从而导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传导障碍见于3.5%~10%的患者。强直性脊柱炎可并发IgA肾病和淀粉样变性。

本病常累及青壮年,患者往往都处于学习、工作的重要阶段,如果没得到恰当的治疗,造成学习、工作能力下降,甚至残疾,对于患者会造成较大影响。本病在临床上表现的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有的患者病情反复持续进展,1~2年内就可以出现明显的脊柱强直以及驼背变形等,更有个别髋关节受累严重者会导致长期卧床;而有的患者亦可长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是,发病年龄较小,髋关节受累较早,反复发作虹膜睫状体炎和继发性淀粉样变性,诊断延迟,治疗不及时和不合理,以及不坚持长期功能锻炼者预后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直性脊柱炎一般寿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